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导学案;项目教学
0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新的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又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面向就业”或“以就业为导向”等教育理念的普及,教材与教学的模式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做中学”、“做中教”的观念深入人心。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过程中,历经了这一改变,在感受其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类似工作手册的教材让学生仅仅能按部就班,完成操作流程,而未能理解其内涵,缺乏理论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将来如何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呢?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尽快通过探索,建立起一种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适合中职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自学能力,使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笔者一直在国家级重点职高任教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近几年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该课程是职高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中职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本校采用的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第2版),本教材采用项目化教学,注重操作流程,步骤详细清楚,一般在现行教材指引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都能完成项目任务,但同时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碰到其他问题,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单纯的流程式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对今后其个人发展,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
1.2 研究意义
通过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利于培养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中职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为中职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培养中职学校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中职“导学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简单传授、学生模仿操作过程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师生之间变成了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而在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优生带差生,又优化了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关系。最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研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提供关于在中职学校实施专业操作课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客观资料。促进中职学生将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内化的状态。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教学中,侧重于软件环境的教学,项目案例设置完全围绕软件本身展开,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和专业能力形成的结合。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虽然也要通过对素材的采集、编辑及处理来完成任务与项目,但是软件仅仅是工具,对于如何发挥该软件的优势,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进行有效应用,应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也必须对学生所学专业中的人才需求有相当的认知。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容易被简单认为就是几个应用软件的学习,重命令而轻理论,知识体系割裂。对于软件的学习,不仅应完成对素材的导入、处理、计算、编辑等技术学习,也应该为学生今后面对不断发展的行业现状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从基础到提升,从易到难,理论知识不可或缺。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作为一种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3)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案例已经陈旧,原始素材缺乏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教材设计的素材虽有通用性,但缺乏专业针对性,使得学生上课时都将案例当笑话看,难以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与成就感。
1.4 解决策略及依据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实用为主,突出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要以适应职业岗位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职业教育把学习者视为容器,按群体安排学习进度,侧重于学科目标,导致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使课程失去了吸引力。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导向,根据学校学情,甚至班级学情,个人情况安排学习进度,按模块设置教学任务,注重项目作业的连贯化,一体化,提升学生实际就业能力。
在任务的设计中,要考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避免片断化,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综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目前在中职教学中,重实践而轻理论,但并不是在教学中完全无视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岗位的再深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知识梳理这一过程似乎是被忽视了。
基于“导学案”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发现式”教学理论,为中职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主动发现学习的浓厚氛围。该教学模式主张让中职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变原来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为现在的“学生赶着老师走”,让中职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梳理知识,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职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在不断地实践、归纳、整理、交流、合作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方法,激发了思维。
2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设计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偏重技能学习的同时,割裂了理论与技能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这一要求非常适合我们这一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软件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一劳永逸,离开学校老师的帮助,他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应该且必须成为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种能力。理论知识的匮乏,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不应该成为中职学生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借口,这对学生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导学案的形式,不仅整理实践操作步骤与要点,也规范学生理论学习的习惯。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教学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该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2)中职教学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对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学案与教案相结合,中职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交桥”,让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梳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流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引导他们怎样学习应用软件、怎样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中职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1 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原则
2.1.1 导学案编写要有具体要求
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基于“导学案”的课程编写一般按项目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学生适应软件未来的发展变化。
2.1.2 确立“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学生的要求
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
课堂上按照教材流程操作,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梳理;
每个项目结束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期末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测批阅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以电子稿的形式随作业素材下发,内容不易多,点睛即可,整体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导学案”为理论知识归纳服务,项目教学教材为实践操作指引。
2.2 “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 避免导学案的设计习题化倾向,不能发挥“导学”的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其设计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不能把教材抛到一边,喧宾夺主。
2.2.2 学习小组的组建不规范,以至于导学案作用发挥不充分
学习小组建设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互助合作是学习小组的主要功能。计算机基础课为机房内展开,教师一人之力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学习小组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要安排得当,监管到位。
2.2.3 课上即时点评
即时点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展示水平。点评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做。
3 基于“导学案”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本校高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每个项目(或任务)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流程并配有图解,但却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拿到项目(或任务),就按照描述的步骤和截图一步步的操作,缺少了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所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基础,使学生不仅掌握操作过程,也借“导学案”前期思考、中期整理、后期反思,使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完成项目(或任务)操作的流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可以应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市场变化。
3.1 案例分析
选取幼教专业学生,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第七章多媒体软件应用“任务7.2加工处理图形图像”为例设计并实施“导学案”教学实践。
幼教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对幼儿教学方面的工作,所以她们对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与应用较其他专业更为重要;学会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软件,对其今后自身发展更有意义。
该任务适于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在机房完成本项目的学习。本任务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基础,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学习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种类较多,软件的更新速度较快,即使同一款软件其版本也较多,但是各种软件之间还是有许多共通的知识的。本教材采用的是Photoshop CS3软件来完成任务的。
基于“导学案”的项目实践,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观察了解原图与合成图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如图片的叠放次序、图片的组成部分等;在任务实施中,完成项目,归纳梳理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如选取图像的方法、图层模式的更改方法、蒙版的使用等;课后归纳,反思,提升,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3.2 导学案样例
(略)
4 结论
面向就业的项目教学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在重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重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必备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56-02
1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 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 “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 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 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
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
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 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 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 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 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
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晓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4.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过去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学内容陈旧而且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够,教学和考核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激情,效率低下。为此,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状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1)在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为例:每年招收约30多个新生班,约1000名学生,必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据不完全统计,约占90%以上的新生入学前学习过计算机知识,也有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很高,而约10%的学生入学前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知。来自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学生起点的不一,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因人而异。学习态度的差异包括学生的专业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两个方面,音、体、美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不如普通专业的学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不同,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对每一个独立学院在校生来说多么重要。
(3)不少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学生只注重考试,学习虽然比较主动,但其学习的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现有教学模式的分析
随着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师可采用更科学的教学手段。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更为直观,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与学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单一,仍然是满堂灌。实际上,独立学院的在校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自主地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的能力。另外,同一学习起点的学生也会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案
1、选好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辅导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材版本很多,出版社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学校自己编写校内使用的教材。有的书比较通俗易懂,有的则相对抽象,因此教师选择教材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教材本身的可读性,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学习对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来选择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辅导教材。
2、打破传统自然班授课方式,根据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对新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问卷调查或摸底考试,掌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对于基础良好的学生,一方面可以缩短上课学时,另一方面提供上机和上网学习的环境,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或者是没有基础的学生,应该加大课时数,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尽可能对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活动。
3、教学内容“倒”过来,提高教学效果。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会运用办公软件。现在多数学生从小就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使用等有了粗浅的了解,但又似懂非懂。如果直接开讲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的使用,学生自以为懂,学习积极性差,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以致影响到学习整门课程。如果将教学内容“倒”过来,一开始就讲如何使用Word、Exe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这三个软件的使用上来。再根据教学需要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及应用等章节的重点内容穿插到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当中,弥补学生缺失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增强学生使用操作系统和网络的能力。
4、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数字化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电子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学生作业或作品、教学实例、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论文等等,再者还可以购买一些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模拟考试软件。把这些模拟试题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题库。
5、让“考”变轻松,注重学习过程。本门课程实践性强,单纯的“考条条、背条条”的笔试很难考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考试结果只能导致学生学会应试。要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要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记录,占期末成绩的50%,而最后的水平测试也只占期末总成绩的50%。最后的水平测试也应采用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包括分发试卷-答题-评分-试卷分析,全程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由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分发难度相当的考试题目,考场内邻座的同学没有相同的题目,从根本上避免了作弊现象的发生。考试的内容也都是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的基本操作。这样既能考察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还可以了解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
6、加大与兄弟院沟通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与兄弟院校沟通交流,既有利于发现本身的缺陷,也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沟通交流中,要进行细心的对比。分析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运用程度、教学资源的优化所达到的层次等等,好的可以借鉴。这就有助于对自身进行调整,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的任务更加繁重,压力更大。因此,首先教师自身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再者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学习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另外,还要注重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
篇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公共必修的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教师工作量大,设备不足,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了为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使用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来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目前,该门课程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等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勉强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缺乏让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目前,高职新生入校时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大,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有个别学生在入校前几乎没有接触电脑。根据这种现状,如果用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3)计算机教学中结合专业内容少,没有真正落实解决专业相关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与相关专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除了进行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外,还要建设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让教学资源库应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本课程教学资源库是经过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真的总结教学经验,共同协作完成的。我们还将不断的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充实到网站中,另外我们还将结合项目化教学理念,不断地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使整个资源库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3 研究内容
3.1 项目设计内容。
首页第一栏是菜单栏,共8个菜单(包括基本信息、课程信息、教学信息、教学录像、课程拓展、在线学习、资料下载、交流互动等),每个菜单是弹出型块状菜单,比较详细的显示相应内容模块的内容。第二栏是信息展示栏,以图片的方式展示本课程的特色信息。第三栏是重要常用内容连接栏目: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在线学习等。
3.2 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1)主要特色:内容全面,网络结构设计合理,更新快,实用性高,真正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帮助,改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依靠课堂教学的现状。
(2)创新点:①设计项目化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学习兴趣。②提供在线测试系统,供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测试。③网站提供很多套近年来计算机一级机试及笔试试卷及考试素材,为学生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提供帮助。④制作教学视频,既有课堂教学重难点教学视频,又有实验实训演示视频,帮助学生攻坚克难。⑤收集最前沿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帮助拓宽知识面。⑥网站整体内容布局的科学合理等。
4 实践过程与分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库是由本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建设的,由于这门基础课程覆盖面广,利用该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更好地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资源库的大纲、电子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下载资源库的机试电子试卷文档和机试用素材等来完成实验实训环节。
(2)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各章节教学视频、重难点内容讲解等视频加强学习,弥补课堂上课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提问有关问题,老师可以及时进行解答。
(3)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中“课程拓展”栏目,学到本门课程教材以外的内容。
(4)资源库里面有在线测试模块,可以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
5 研究成果
该教学资源库以教学光盘的形式提交,并制作成课程网站放到学院网站“精品课程”栏里面,为教师网上备课,相互间教学交流等提供平台,也为学生课外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拓展自身能力提供帮助。
6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教师进行教学及教学研究、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引起了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也不断丰富和开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延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6.
[2]赵志升,李静,杨小姝.浅析基于教育知识管理构建教育资源网站.教育与职业,2007.
篇5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所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理论课程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学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基础。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应该是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不只是面向计算机学科。2008年学校新入学的本科学生有四千二百多人,计算机中心组织基础理论课教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验。将目前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作为一种教学方面的探讨,希望和其他教师以及各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探讨。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城市里的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不够系统,还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中学时基本没有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学校近几年招收的新生中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比例较大,约占总人数的70%,入校新生计算机水平的较大差异给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现象较严重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理论老师上课时,学生只能看和听,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下课后又没有及时回顾和上机操作,学习效果不太好;而上实验课时,由于相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时间差,知识的延续性被截断,甚至有些班级理论课老师还没有教而实验课老师先上课的情况也有,导致实验课学习效果也不太好。
2.3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考入大学,但同时学生的质量也一定程度受到影响。有的学生以为进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有的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以为到大学是该享受的时候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学生难以适应大学教育的新方法,等着老师像中学时那样进行手把手教授和灌输,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
2.4在线考试与作业系统试题库与教材内容不配套
学校有一套很好的在线作业与考试系统,通过它可以调用试题库随机抽题自动生成作业题和考试题目,实现无纸化作业和考试。系统能自动批改客观试题,教师只批改主观试题,总分的统计和考试结果分析也基本是自动生成,现代化程度较高,提高了习题的灵活性,减轻了教师的改题负担。但由于试题库中的题目年代久远,跟不上时展,虽然不断在修改和更新,但由于题量很大,教材又不断更换,有相当多的试题在现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试题库与教材内容的不配套,延长了网上作业的时间,打击了学生网上做作业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支付上机费用有压力,因而减少了做作业的次数。
2.5个别教师认识不足,讲课效果不佳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教师同样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个别老师平时不备课,上课照着课件念,或者自己另搞一套,凭经验讲一些东西,不系统、不连贯、不生动,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意愿降低。
3针对问题采取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面这五个问题,中心组织从事基础课教育的老师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根据已有的条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并在2009年的教学活动中付诸了实施。
3.1上好第一堂课,树立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十分重要。首先,教师欢迎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并做自我介绍。这样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告诉学生: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是不同的,是从灌输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的转变,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课后学生一定要预习、复习和深入学习(比如从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同时告诫学生进大学不是进了保险箱,以后找工作光有成绩册不够,重要的是要有技能,必须利用大学的宝贵时间精通多门技能,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这样,学生的危机感上来了,学习时主动性自然就强了;此外还要告诉学生学校的相关纪律,要考勤、做作业、写实验报告,一旦违反校规,就不能参加考试;然后将上课的时间进度、每章节多少课时告诉学生,以便进行预习。这些内容交待完后才能开始新课程的讲授。这虽然看似简单的开场,其实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这些统一做在了多媒体课件中,要求每个老师进行讲述。
3.2学进度,学课件,互相沟通,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统一
计算机中心统一制作全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教学日历、教学课件发给授课老师参考,同时要求教师据此修改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日历和课件上交计算机中心,中心把理论老师的教学日历发给实验老师,以使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进度一致,各班级的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名字显示在网上,方便教师间的交流。计算机中心在每两周召开的例会中都召集基础课老师协商,进行授课指导。中心正副主任和督导组老师不定期到课堂听课,进行现场指导,使授课老师自觉、积极地备课,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3完善试题库,使之适合当前教学内容和教科书内容
计算机中心组织基础课教师对试题库进行统一的修订,使得试题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科书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试题虽然在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但只要这些知识是应该掌握的,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书都不难找到答案,这部分试题还是会保留下来,并且这类试题数量不多。通过完善试题库,保证了试题库的总题量和试题质量。
3.4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对于入学新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通过走访也了解过其它兄弟院校的解决办法,有些学校的做法是:新生入学后,先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试,根据摸底考试的成绩,将学生分成高、中、初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其中高等层次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对学校具体分析研究,我们没有采用这种做法,因为中学时期的信息技术学多是不系统的,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却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原理性的知识,如果免修很可能遗漏一些知识。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共同学习的方式,鼓励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这样大家能得到共同提高。
4实践效果和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改革实践,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期末考试的检验,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7.5%。
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至今已满一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强了,基本的操作都会了,尤其是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有的已开始自学网页编制、程序语言,有的开始报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在欣喜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如下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其中有些可以通过计算机中心基础课教师的努力做到,有些工作则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4.1加强管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必须加强学生管理,多鼓励学生。学校还应在校风上进一步抓紧,良好的校风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跟着大家紧张起来,到教室去自习。但目前学生自习的人数还不算多,这与学校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其次,对于厌学情绪较重的学生或是不喜欢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学生,还需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把自己的照片或偶像的照片、歌曲做成幻灯片文件,举办一些计算机打字、操作比赛等等,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也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4.2加大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
虽然学校有很多计算机机房,但似乎仍不能满足需要,学校还很缺乏学生课余自由上机实验练习的场所。建议学校决策者加大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对计算机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让学生有课余实践练习的场所,可收取适当费用。但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应考虑开设免费的计算机实验室。
4.3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听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所有内容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精选内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教师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听课,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4进一步完善考试题库、优化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及教案
试题库应跟着教材的内容和时代的发展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断淘汰过时的内容,增加新鲜的题目。必要时可以根据各位基础课老师的教学经验组织自己编写教材,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教材相对稳定,使得修改试题库的工作量大大减轻,有利于教师的教课和学生的学习。
5结束语
大学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仍然以它特有的高速度在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许多规律并未被充分认识,因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探讨教学规律,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更深入、更扎实地向前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还只是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仍将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5902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必修的一门基本课程,是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近年来随着资源共享化校园的建设,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我院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以及民办院校教师的流动性强、流失严重,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严重地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我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院公共必修课程,教师工作量大,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主要都是由信息技术学院的专业老师承担,但部分是其他行政人员兼课,缺乏足够的业务、经验的积累,更缺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的经验。
(2)教学资源不规范,教学标准不统一。教学课件、教案、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的建立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课程进度会因老师而异,课程考核内容也会有所差别,这样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不好。从教师方面看,备课、讲授内容常常只限于书本知识,很少与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相联系,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学习的热情。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及改革目标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强的环境下,保障教学质量。通过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研究团队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教改方案,课程内容的改革本着教学内容突出职业需求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场真实的案例作为实践的项目。
3 共享资源库建设及教学改革内容
在确定改革目标后,本课程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资源库建设和教学改革。具体的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实践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将现有的教学与劳动部的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结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分为七大基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 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模块、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模块、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常用工具软件模块。按模块式讲授、综合实践、考核。
(2)建立共享资源库,为各教师和学生提供综合、优质的教育资源。资源库所包括的内容有:①教学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教案等;②教学课件:主要是本课程的各章节教学课件;③操作素材: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操作内容,列举部分操作素材及样张用于学生上机操作;④互动交流:针对某些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师生课堂上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
(3)对以往上机考试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往上机考试为教师出一整套试题,每名学生都答一样的题,存在一些弊端。《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院公共必修课程,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批阅学生试卷时,工作量大。上机考试改为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辅助系统》,系统具有自动出题、随机组卷、计时收卷、实时评分和记录成绩功能,大大提高了考试以及教师阅卷效率。每名学生的考题是随机产生的,与周围学生的考题均不相同,所有考题均可由任课老师根据本班的学习情况进行抽取,具备针对性,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辅助系统》具备平时练习和正式考试两种使用方式,学生平时可以加强练习,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水平。
(4)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任务式驱动的思想,全过程贯穿了任务式驱动的思想,建立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任务前提下掌握知识。
4 课程改革特色
(1)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将以前零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服务。
(2)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方法设置课程体系,符合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宗旨。
(3)实现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5 可行性分析
5.1 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1)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一直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围绕这一课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在教研室工作会议中多次对公共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研讨。
(2)在教学资料收集方面,历时5年,我们已经将原有的教学大纲改革为共享教案、完成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料的整理;在教学资源库支撑平台方面,目前课题组成员也已具备了研究和开发基础。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把以往的上机考试改革为使用教学辅助系统进行考试。
5.2 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学校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室10个,并且每个研究组成员均为计算机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校一贯重视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建设与研究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全面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对批准立项的项目,学校予以大力支持并督促院系领导加强管理,指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确保人力物力的需要。
课题组成员均在高职院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有自己的认识。此外,在课题研究中除了专任教师之外,还有来自企业的专家的指导,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7
关键词:装饰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辅助教学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1.7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Computer-Aided Design" Assisted Teaching Site Construction Study for Decorative Design Major
Shi Bianbin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Dongyang322100,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Art Deco design professional computer-aided design,both to be able to learn to proficiency in all kinds of art and design software,as well as decorative cartographic knowledge,art and design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Various kinds of supporting the design software lack the necessary linkages and coherent system of students is difficult to grasp.Assisted teaching sit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is necessary,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This article from the website thinking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programs to explore the website of this course assiste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Decorative design professional;Computer-aided design;
Courses;Assisted teaching site;Construction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同样也给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带来了新的发展。建设辅助教学网站,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全新的学习工具,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可以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学习者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专业课程辅助教学网站作为网络教育的具体应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一)学生对艺术设计软件的接受能力不一致。一般高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之前时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个体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接受水平不一致,或由于中学时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软件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弱。有的同学接受较快,认为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太多进度太慢,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进度,而无法集中精力。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主要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涉及的软件多,操作命令多,如3DSMAX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有时甚至需要教师多次重复,才能让学生理解。而有些软件如Photoshop虽然相对较简单,但学生反映,在课堂上能听懂能理解,但课后就忘记了许多操作命令。而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上也不可能多遍重复讲解,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如何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将这门课程学好,很有必要使用课堂讲授和教学网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本课程的辅助教学网站。如将较难理解的软件操作步骤作演示讲解并录制成课堂视频录像,也可以在线导学,通过教学课件将各个操作技巧详细解析。在网站上上传教学录像、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方便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
(二)装饰设计专业的设计软件除了要掌握软件的操作,更要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虽然目前网络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视频教学很多,但大部分是针对软件操作应用的教学,而很少有把专业知识溶入到软件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学会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各类软件的操作应用,但仍然不会画图或者图纸不规范的情况。同时各类辅助设计软件彼此之间也缺少必要的联系和连贯性。比如,从工程制图软件AutoCAD到高级建模软件3DSMAX的学习,不仅是建模的方法改变,更是造型思维与结构思维的相互变化与联系。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则会产生混淆和无所适从,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系统。
目前在院校从事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教学,能要能熟练掌握设计软件的各项菜单、命令,讲透每一个菜单、命令、工具,运作原理,又要有相应的美术基础、设计能力和独创性思维能力。目前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的装饰艺术设计教师,既掌握各类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又具有较好制图知识和创意思维能力的教师比较少。针对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独立的软件教学,而是要将软件和专业设计知识很好地结合。因此,有必要补充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设计并开发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辅助教学网站,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装饰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思路:
(一)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有所不同,既要掌握必要的艺术设计软件,还要有进行一般装饰艺术设计的能力。首先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学习和操作练习,一般要求掌握三个方面的能力:包括装饰工程图纸设计(AutoCAD软件)、三维效果图设计(3DS MAX软件、Lightscape、VRay等渲染器)和平面设计(Photoshop、Coreldraw)三大方面。分别应用于绘制装饰施工图、室内外效果图、效果图后期处理、设计方案和文本排版制作的能力。因此对以上软件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操作的教学极其重要。
掌握软件操作的同时要掌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一般流程、设计方法及制作技巧。根据实际岗位工作流程进行建筑装饰艺术设计,掌握装饰施工图制作、室内外效果图制作。着重在于制作的技巧、方法等的教学和素材图库模型等的收集。
(二)辅助教学的网站设计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教学网站,补充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提供教学资源,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专业课程的教学网站应结合课程内容,起到拓展和桥梁的作用。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及时上传授课视频、电子教案PPT等,及时布置作业,补充室内外三维模型、图库和材质库等。提供各类内容丰富的综合资源,便于学生下载使用。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直接在网上沟通,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这不仅解决了因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接受差异带来的问题,能面向不同计算机学习水平,也解决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涉及的软件多,学习内容多、课时较少等现实问题,丰富了教学形式,增加了学习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本课程的辅助教学网站设计应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目前网络上有较多的艺术设计软件视频教学,但很少有软件讲解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不是简单的教学生这些软件操作技能,而是要强化学生的工作意识。将软件的讲解融合在设计案例中,既学会操作软件,又学会工程制图、效果图制作、效果图后期处理及设计方案的排版表现等。教学内容复杂,操作命令多,可以录制并上传课程教学视频,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课后辅助作用,满足教学需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大量的装饰施工图图库、三维模型、材质库、效果图后期处理素材库、实例欣赏等。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这些学习资源。
(四)网站设计应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丰富网站相关的学习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便利,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被激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自主性更强。让学生按照各自不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案例习题的练习等
三、本课程辅助教学网站的建设方案
补充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开发建立辅助教学网站,努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满足实际装饰艺术设计岗位工作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教学的教育网站。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一)教学内容。在建成的网站平台上课程定位、课程发展沿革、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课程设计等。使本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一清二楚,教师要及时和更新授课录像、电子教案、PPT课件、教学计划与要求、教学进度、布置作业及考试要求等,为学生在课后能及时复习和预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提供教学资料、视频录像、专业素材、作品欣赏等。网站提供每一个任务的学习目标,计算机艺术设计软件的学习教程、电子教案、电子讲义及一些素材、模型、图库等,提供教师课堂视频教学实录、资料、素材、案例和图片等资料,上传学生优秀作品。并可随时下载。
(三)教学网站提供问题解答、交流与讨论等平台。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方便,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作业、习题、思考题、测试题、课程答疑等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学生在网上可以完成课前预习、课程学习、课后巩固等。
作业布置和习题测试。教师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按软件或题型进行作业练习和测试,将做完的作业再上传到网上,教师可及时批改作业,保存作业。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这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强不足之处的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课程答疑。建立教学网站讨论区,学生之间自由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网站上或者通过E-mail回答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结语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教学网站的建设中应体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提供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发挥网络的优势,形成较好的反馈方式和交互界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在线交流平台,使传统课堂讲授和辅助教学网站相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廖信斌,刘晓红.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网站建设[J].职业时空,2008,9
篇8
一、因材施教。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着显著的关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越浓厚,注意力也就越集中,反应也就越积极,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最有成效。如何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计算机专业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独特的素质。如果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好地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如在讲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时,教师不但要熟悉计算机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更要对将来的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适时地补充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此外,对于一些英文缩写,我在讲课时尽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由来,在加强记忆的同时,也认识到英语的学习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很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其积极思考、发掘其创造力。
二、注重计算机操作能手的培养
每一学期开始,我针对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对学生逐个分析,给每一位学生设计出培训的目标和方案。对基础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学生重点培养,目的就是要将他们培养成计算机操作能手。这些被我们培养出的计算机操作能手,无形当中成为了计算机专业的形象代言人,他们以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能手而自豪。对计算机专业别的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知识来源于实践,更要服务于社会。计算机学科也一样,每学期我都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到当地城镇去,深入到服装厂、鞋厂等企业当中去,运用自己所学,为当地父老乡亲进行实地服务,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是很有用的,是有市场的。
篇9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高校;技能;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62-03
随着计算机深入应用到生活中各大领域,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对高校提出了极大挑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社会各个行业,而各行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衡量标准正是其执行办公自动化的程度。因此,办公自动化技能是信息时代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多数高校会在大一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这其中包括一些办公自动化基础类软件Word、Excel、Power point等,其目的则是为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最终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一、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一)高校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高校性质不一,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的方向自然各不相同。在一些综合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对办公自动化技能掌握的程度相差甚远。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学习,从第二年开始进行专业软件的学习;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进行第一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后,便转为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后接触计算机的程度由各学校自己裁定。对于一些专业性质较强的高校,如财经类、医类学校,多数也都把计算机类知识介绍到了入门的水平,而在开展了专业知识类教学后,计算机类课程也都被放到了边缘位置。总而言之,在多数高校中,计算机类课程主要用于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而不是将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种培养方式下毕业的高校学生,办公自动化技能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
(二)吉林师范大学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吉林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类高校,从计算机教育程度深浅不同出发,可以分为计算机类专业和非计算机类专业。由于计算机类专业四年的教学重心都是计算机相关应用软件与理论的学习,其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较全面,因此,主要以非计算机专业其办公自动技能培养现状为例,来探讨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养方式。
本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当年会进行一整年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育,占总体受教育时间的25%。具体教授内容如下:
上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为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以及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础性内容,对于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高级应用部分留给学生课下自行学习。
下学期依据文理科差异及各专业学生特点,开设不同专业软件类课程。包括:Acces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Visual 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Photoshop等课程。
二、现有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从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来看,现有方式存在一定缺陷。
从课程体系上来说,计算机公共课的重要环节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年,掌握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门有等级认证的应用软件。经过一年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学生们便远离了计算机,转去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真正用到计算机的实践环节却要等到四年之后。长时间的搁浅状态,不难想象毕业生对计算机相关内容的陌生隋景。
从教学模式上来讲,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分离。旧教学模式下,教师理论讲解课程时,学生始终处于“听”的状态,知识点讲解完毕,学生不能马上实践所学内容,而是隔段时间之后再进行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保留程度不高,自然掌握程度较差,而且对不会的知识得过且过。
从实验内容方面来看,新生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进人大学校门之前,已经对计算机基础内容有所了解,只是操作内容局限;而一些学生则根本没接触过电脑,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实验内容,不但未考虑到因材施教,反而会使熟悉计算机的同学产生自满情绪,即使对未掌握的知识也忽略不听了。这种实验模式带来的必定是掌握程度较差。
三、培养方式改革
针对现有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一)调整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主要采取三级教育体系,并对应体系设置相关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一级:大一上学期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入门普及教育,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培养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
二级:大一下学期,针对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设置相关专业计算机课程,具体可开设“Acces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专业软件,为日后就业及应用奠定基础。
三级:大四上学期,开设“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主要为掌握office现有软件的高级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比如word高级应用中样式的定义以及设置不同页眉页脚之前节的操作,为毕业论文的设计铺路筑石,打造全新的“秃闲陀τ萌瞬拧薄
经过调整之后的三级课程体系和内容,在基础课程之上,提升高度,与大一的课程设置遥相呼应,既跳出了计算机知识长时间搁浅的状态,又掌握了新的办公自动化技能,同时为完善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接口贡献了力量。
(二)改变教学模式
为跳出理论脱离实践的怪圈,推行“理论+实践――课课融合”教学模式。保留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重仍为1:1,但对每节课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具体为,基于所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课课融合,即理论讲解之后马上进行课堂实践,及时发现不符结果的问题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既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也会将问题都解决在课堂之上,加深学生印象,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理论+实践――课课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整改实验内容
以提高毕业生“办公自动化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调整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对办公自动化技能的认识。
从全局角度出发,为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办公自动化技能”以及运用信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对实验内容的调整至关重要。尽量设置应用性强的实验课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点运用的方向,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采用案例驱动机制,让学生把握知识点的连贯性。
从局部个体出发,“因材施教”。为程度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实验内容,针对同一知识点,选择难度不等的应用实例。采用案例驱动机制,每节课都针对所学知识点设计一个案例,这些案例都取自于实际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比如在word综合应用中,设计案例对毕业论文进行排版;在excel函数应用中,设计某航空公司的贸易情况统计数据等等,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用处,既加深了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又巩固了知识点的实践掌握。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
(四)合理建立考评体系
推行考评体系合理化,建立综合考评体系。不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着重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具体为:不局限于闭卷考评形式,结合实际应用实例,采取现场上机考评或制作成型作品并配合答辩环节等考评机制,综合考评学生的素质。尤其考评对各行业办公自动化技能的掌握程度,必要时可现场生成案例。针对学生制作的成型作品环节,教师逐个点评,提出相关建议,并结合学生答辩,辨析学生的制作能力。
也可以采用过程式考核方式,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开放式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形式,随堂测试,测试完毕当堂给出成绩评价。这种考评方式下,考核结果汇报及时,对学生个体的把握准确,而且做到了学生期末考试零负担。
(五)辅改革
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采用多媒体手段授课的同时,借助电子教案形象生动地展示授课内容,并利用“凌波多媒体”、“红蜘蛛”等授权软件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即时反馈学生的听课状况,比如可利用学生举手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采用屏幕监视掌握学生实践的总体动向;点击个体机展示,将个别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借助点名签到在节省时间的前提下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利用文件传输快速下放案例及试题或收取学生作品等。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方便了教师对知识点的渗透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为教师对课程的总体把握提供了手段。
篇10
本门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主要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划分成了五个情境,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情境属于理论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机房授课,通过极域教室软件将学生机和教师机相连,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信息如图片、视频等引入教学中,提供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的时候,给出一组硬件图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通过图片加文字的描述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它们,可以再进一步举些贴近学生的例子如学生喜欢玩的大型网游,计算机硬件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游戏的过程,这时学生会对计算机的硬件配置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上网去了解计算机的最新配置及价格,每个人给出一台计算机的配置清单,从而将这部分知识加以巩固、应用。而在讲解计算机硬、软件组装的时候则通过极域教室将两个视频文件传送到学生机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内容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在计算机网络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上学生的上网经验进行讲解,学生会更愿意接受,最后达到预期的效果。
讲练一体化
本门课程中的情境二是操作系统部分的知识,重点在于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这部分知识点的讲授主要依托的是极域教室软件,与投影教室相比,机房的网络环境可以实现教师机控制学生机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观看演示后,教师释放对学生机的控制权,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实现讲练一体化,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监控学生机的使用状态,学生也可以在遇到困难时通过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请求帮助,大大增强了交互性。
网上自学,分层教学
在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中,办公软件Word文档和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重点内容,实践性较强,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活动主要依托课程的学习网站。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有课程的立体化资源,包括参考资料、课件教案、习题、课程实践等供学生查阅,在助学模块中有作业这一项,通过课程网站添加相应的作业,学生自己登录网站下载作业并独立完成,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达到基本操作知识掌握的目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网上辅导、答疑
学生通过课程网站下载作业并完成后,当场提交自己的作业到课程网站上给教师批阅。在学生作业提交后教师就可以将正确答案在网上公布,方便学生查阅,等到下次课时教师可以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式的讲解,个别问题则个别解答。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助学模块中同时也建有讨论、答疑和师生交流模块,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