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景观改造
矿山废弃地是指在采矿活动中被破坏、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废石堆废弃地、采矿坑废弃地、尾矿废弃地、其他类型废弃地[1]。矿山废弃地的出现,导致区域环境的污染和景观的破坏,矿山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以及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是引发其他社会矛盾[2]。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制定相关的法令和法规强制对矿区采矿后的土地进行修复。传统的废弃地景观营造主要是植物种植或简单的一些土地改造,侧重于对恶劣场地的处理和增加植被。随着现代的技术和新理念在矿山修复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人们更注重废弃地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循环使用,运用生态学,美学以及其他学科要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护、运行良好的完整生态服务系统[3]。因此,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及景观再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区废弃地的改造模式探讨
1.对待矿山废弃地态度的转变
通过对国内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表1)单一复绿型、综合治理型和资源循环利用型三个典型阶段。我国矿山废弃地的改造20世纪50年代开始,但80 年代后,研究工作才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步开始建立法规,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可能由于单一复绿的模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工种项目生态修复效果都很不理想。而后,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开始进入废弃地改造领域,改造方式从单纯的生态复绿进入综合治理阶段。土壤整治,植被恢复,微生物技术以及其他工种措施,成功地运用于矿山废弃地综合治理,并出现了一些优秀案例,如神府东胜矿区,唐山南湖公园等。随着现代工业艺术及生态美学思想的演变,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矿山废弃地改造与利用得到了体现。
表1矿山废弃地改造模式分析乐
2.矿山废弃地改造方式转变
在改造方式上,现代矿山生态修复和改造已逐渐从传统的复绿层面向生态景观层面过渡,运用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生态修复过程更注重模拟自然,尤其是地貌、地形、水文、生态等,依靠自然、人工促进的修复过程,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开发和废弃地的文化艺术价值再现。
从改造策略上看,现代景观营造更加注重场地特征的挖掘与表达,注重场地文化的传承与再现,展示自然与技术的关系,探索废弃物的景观特质及观赏价值,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改造方法上看,现代方式常常采用生态恢复与景观改造相结合,更注重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自然模拟设计,如美国矿山废弃地修复技术“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4]。
二、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构建原则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人们更注重对矿山废弃场地精神的挖掘,对于场地遗留物及废弃物的处理,从场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重新审视矿山废弃地的态度和改造。因此,如何在矿山修复中变废为宝,实现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每位景观规划师将面对的重要问题。
1.自然生态式修复原则
传统的生态修复模式一般是基于人为干预下“水平梯形坡面,直渠排水”的地形设计,修复后景观不完全自然地协调周围环境,水土保持效果也不好,而且需要长期的人工养护。因此,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推崇一种在新理念下的生态修复模式——“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 其基本内涵是:应用现代 3S 技术对扰动区或周边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气候等条件进行详细了解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应用数学,应用计算模拟等先进技术,设计出一种近似自然地理形态的人工修复模型,并按照设计模型施工的一种生态恢复方法[4]。它强调整个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必需能够自我维护,自我保持,功能逐渐增强。
2.安全生态的原则
植物景观规划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的核心内容,对修复土壤,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景观,增加生态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植物种类与植被群落,构筑有地域区系和植被特征的矿区生物多样性格局。利用乡土植物来增加景观的适应性和地域性,选择耐污能力、抗病除害能力、抗寒能力能力强,根系发达,茎叶茂密的植物,同时也要加强地带性植物的引种驯化,适当引进国内外特色优良品种。
3.特色景观元素的处理和利用
矿区景观营造要反映矿区的地域自然和景观特色,,景观元素的适应性改造与循环利用是切实有效的途径。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疏芬山是将废弃矿区改造为户外博物馆的实例。杜伊斯堡的攀岩公园利用料仓高大厚实的混凝土制成了攀岩墙,墙面上被矿石撞击和摩擦形成的划痕和沟槽成为了登山爱好者们自由攀爬可以利用的天然锚点。
三、矿山废弃地景观营造内容及方法
通过在进行矿山修复与景观改造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清理废物;(2) 加固或清除危险建筑物和浮石;(3) 堵塞危险洞穴,填充矿坑;(4) 用门和石暾封堵坑口、矿井;(5)覆盖表土;(6)植被恢复。
1.废物(污染物)处理
矿山废弃地残留着许多矿业污染物,比如煤炭矿区的重金属污染物、多环芳烃等。 场地的污染净化是修复工作的基础,通常废弃地污染较轻或对环境不产生较大影响的区域可以进行工种处理。对受到污染的表土和其他污染严重的有毒有害物质完全移除;深层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固化措施,即在污染上壤的上面,覆盖一层沥青,然后再铺置新土,进行植被修复。
2.地表痕迹的处理和再利用
采矿过程留下的人为遗迹,如废弃的矿渣、尾矿、矿坑等,可以通过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保留下来。表2,通过国内矿山废弃地改造案例总结了矿坑的常见改造与利用方式。
3.植物景观设计
在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建的初始阶段,植物的选择至关重要。从景观层面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独具特色的植物选择与种植设计,既可作为改良土壤、美化环境、恢复生态环境的先锋,又具有对硬质景观的柔化协调、空间造景功能。下面重点探讨一般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
3.1选择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适生种类,括抗旱、耐湿、抗污染、抗风沙、耐瘠薄、抗病虫害,甚至可以考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的种类;
3.2优先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植物和先锋植物;
3.3优先选择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固氮植物;
3.4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到植物的色、香、形等,满足造景需要。
四、结束语
矿山废弃地的出现,导致了区域环境的污染和景观的破坏,矿山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以及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是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不能只强调技术和手法,还应该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法律法规执行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使矿区的生态修复在为辅助管理下自我修复和维护,回归自然,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表2矿坑的改造与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晓艳,姬长生,王秀丽. 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J]. 矿业快报, 2008,10(10):22-24.
篇2
关键词: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唐山石灰石矿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19903
1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现状
矿山废弃地有两种定义:①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矿山废弃地是在采矿活动中破坏和占用、不经整治而无法使用的土地。②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矿山废弃地是一种退化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特性与裸地相似,对周围环境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矿业大国,据统计,我国社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85%、能源的95%和农业生产材料的75%以上来自于矿产资源。而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可以了解到:我国已探明储量并且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种类有140余种,分布在全国2000多个县级地区。我国现在的国营矿山企业有8000多个,个体矿山企业更是达到了23万多个,这个数字相当惊人。如此巨大规模的矿山开采活动势必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矿山生态恢复技术
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工措施,遵循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环境生态系统的方法。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都是以植被恢复为前提的,鉴于此种实际情况,要进行矿山的生态恢复,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矿山植被的恢复,然而又因为陆生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亦是土壤,所以矿山土壤的恢复便成为矿山生态恢复的关键。
2.1土壤恢复技术
2.1.1复坑整平
在一些采矿区由于采矿活动,使得矿区的地面起伏巨大、沟深坑大,这些因素极其不利于土壤的覆盖。通过复坑整平可以将裸地整理成具有极小平缓坡度的平整地面,使矿区的较大的坡度和沟坎减少或消失。
2.1.2回填盖土
回填的土壤应该选取适宜本土植物生长的客土,使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得以满足,如果没有合适的客土土质,可以通过改良或添加有机质的方法来增加土壤中营养元素,从而形成适合植物生长的客土土壤。此外还应注意客土回填的厚度,其厚度不得小于0.3m。厚度过薄不利于保持水分和养分,将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吸收和植物本身的生长。
2.2植被恢复技术
因为不同的矿山废弃地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它们的生态恢复也有不同的恢复任务,这也决定了生态恢复目标的不同,选取的植被也不同。例如,如果以污染控制以及水土流失为目标,则应该选择一些生物量较高、根系较为发达的耐性草本植物,而且应该选用多年生的。如果以农业耕地为目标,在选用植物或作物品种时,应注意有害元素在食用部分的积累情况,要避免有害元素在食物链中的大量富集。如果以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为目标,应该选择乡土物种,并且物种的组成种类要多样化,这样有利于野生生物的保护。总而言之,在选取植物的种类时,应尽可能地选择生长适应性强、成活率高、速度较快、抗逆性好(如抗早、抗涝、抗污染、抗辐射、抗风沙等)、有利于改善土壤的固氮植物。
3我国矿山治理的对策
3.1增加治理费用和加强监督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较为特殊,大多数矿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并且绝大多数属于国营,当时的条件有限,矿山在建设中的环境与生态保护费用投入较少,更没有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技术的治理措施,因而遗留下较多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治理需要国家加大投资。另一方面,对于新建矿山,应该要求企业增加投资,缓解并进一步解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环境与生态问题。此外,国家务必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矿山治理的费用的具体使用落实状况,坚决杜绝款项不明出处的现象。
3.2加强合作与交流
我国的矿山企业在矿山的生态恢复问题上应该加强与政府、企业、各部门、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使最新的矿山生态恢复研究成果和最好的生态恢复技术得以推广,减少由于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带来的矿山部门、政府、土地部门和环保部门之间的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提高矿山生态恢复管理工作的效率。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那些积极主动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企业,制定一定的优惠鼓励政策,使企业在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的积极性有极大的提高。
3.3培养创新思维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创新思维能够及时地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进行,能够积极地促进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倘若我们不能改变传统的与陈旧的思维意识,就无法从根本上对矿山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与恢复。因此,应该树立创新思维的发展策略。
4案例——唐山石灰石矿
4.1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唐山某石灰石矿山目前共有3个采区和3个排土场,采区分别为东部采区、中部采区和西部采区,排土场分别为东部排土场、南部排土场和北部排土场。东部采矿区目前已经封坑,南部排土场用作工业建设场地。目前,矿山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区内的多数企业机械化开采不完善,对矿床破坏程度尤其严重,因而造成大量植被破坏。
排土场表面没有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表土破碎,一片荒凉杂乱的景观。由于破坏严重,其附近的耕地被荒废,水源被污染,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到了雨季时,土场的土壤被降雨冲刷严重,气候干燥并盛行季风的春季与冬季到来时,排土场周围尘沙飞扬。
4.2治理思路与策略
从唐山石灰石矿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中,可以进一步得到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方法与措施。治理的对象是由于露天开采石灰石形成的废弃地,主要有:已经关闭矿坑的东采场、废弃的东排土场、北部排土场(正在使用中),根据治理对象的不同、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不同,并结合石灰石矿区复杂的地质状况,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法与措施。
一方面,因为唐山石灰石矿山废弃地土壤贫瘠,另一方面,矿区土壤缺乏营养元素和有机质的状况较为严重,所以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改良。具体方法与措施主要有:人工增肥,绿肥法(通过种植紫花苜蓿等豆科的植物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客土法。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唐伟,等:我国矿山废弃地受损生态环境的恢复探讨环境与安全
露天开采石灰石矿使原来的地表植被破坏殆尽,仅仅依靠自然恢复矿区的生态环境难以实现,因此需要筛选适宜的植物,用来重新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植被品种,一般选择适应能力强,对干旱、风沙、盐碱等不良自然条件有极强的忍耐性与适应性,并且具有极强的水土保持功能的植被物种,同时,植被的根系还应该发达,能够形成固持土壤的网状根,生长速度快,枝叶繁盛,对风沙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等(表1)。
4.3修复技术
4.3.1生物修复技术
(1)排土场坡面采用了某公司的排土场坡面整体喷植绿化技术。
(2)对地质灾害区进行立体防治。乔木根深,能有效防止滑坡,灌木根深适中,可以防止垮塌,草木根较浅,适宜用于治理水土流失,这样形成多种植物共同保护的立体防治体系。
(3)绿化苗木,以中等苗木为主,辅以大苗和小苗。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成活率,同时也方便运输,关键是可以降低苗木恢复的成本,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尽量多地种植苗木。
(4)人工施肥(主要指有机肥),通过种植豆科植物与客土法等对上壤进行有效改良。
4.3.2工程修复技术
(1)回填:充分利用排土场的废石进行回填,考虑到地下水的保护问题,必须在回填之前做好防渗措施。
(2)覆土:在坡面及台面上覆盖土壤,具体厚度应以所要种植的植被为基准。
(3)修建排蓄水设施,对水上流失进行防治,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保护和有效利用。
(4)平整台地,平台坡度宜在4°~5°以下,稍高于内部,首次平整之后,应先铺一层1.0~1.4m厚的风化岩土,压紧实,形成结实的防渗层,然后再进行挖坑,并向坑内部填入土壤。
4.3.3生态恢复技术
(1)整体上矿区遵循利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客观规律,用植被来养护植被。
(2)建设动植物区,使野生动植物重新回到原来大自然栖息地。
(3)较平坦地区种植经济林,有坡度的地区种植用材林,凹凸不平的地区发展渔业。
5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建设事业离不开矿产资源,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矿山开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依然很严峻,所以,我们要树立并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有关政策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与国外先进矿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结合我国矿山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完善我国受损矿山的生态恢复技术,完善矿山废弃地立法制度,从而达到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为我国矿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1]徐曙光.澳大利亚的矿山环境恢复技术与生态系统管理[J].国土资源情报,2003(2):1~8.
[2]岳境,邹继兴.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方案[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7,29(l):129~132.
篇3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模式;生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开采不当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矿震等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矿山环境地质环境工作迫在眉睫。
一、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由于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点。从总体上成绩显著,任务艰巨,问题突出,有喜有忧。
1、主要成就:
(1)加强制度建设。从国家层面修订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规章规划,注重从源头上治理和保护环境。
(2)加强全国范围的工作部署,开展大规模全面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摸清了我国矿山环境的基本情况。
(3)加大对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政府和企业投巨资实施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
2、主要不足:
(1)基础薄弱。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总体偏低,矿产勘查后备基地较少当前2/3的国有骨干矿山已进入中晚期,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下降,迫切需要加大勘查力度,高强度的开发导致矿山环境恶化。
(2)制度缺失。我国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条例和行政规章规定。当前在制度建设方面,尚需改进和加强。
(3)管理缺位。在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负责人由于大局观念淡薄,受政绩和利益驱动,片面强调发展速度,降低经济建设的生态环保门槛。
二、我国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及原因
2010年,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三部门首次联合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结果发现我国矿山开采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大型矿山生态恢复困难重重,小型矿山乱采滥挖破坏生态现象普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薄弱,局部地区出现失控。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呈现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面。
导致我国矿山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薄弱,法律法规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山环境管理十分薄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分散,且操作性不强。在立法上,《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水土保护法》等都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法规。在管理体制上,矿产资源开发分散在十多个部门管理,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又涉及多个执法部门,职能互相交叉,严重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工作。
2、矿山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机制。
我国部分矿山企业是在计划体制下建立的,建国几十年来,开采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利润大部分交给了国家,国家没有给企业留下矿山治理的资金,现在让企业负担多年形成的矿山环境破坏的责任,企业无法承担。另外,目前我国许多矿山企业处于亏损或维持状态,无大量财力投入。
3、治理技术欠缺、融资渠道不畅通。
矿山地质环境预测滞后,缺乏恢复手段。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特别是地质灾害治理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但目前缺少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所必需的技术投入和支持,矿山开采技术落后,矿山地质环境预测滞后,并缺乏生态环境恢复的手段。同时,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部分国有矿山企业经济效益不高、负担重,使得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困难重重。
三、矿山环境治理的对策
1、研究探索矿山环境治理技术
只有探索和研究一条治理矿山环境治理的各种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环境问题。将法律法规和技术相结合, 这就为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从而为各项事务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以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和事故。 当然, 不同类型的矿山开采所采取的技术也不尽相同。例如开发放射性元素的矿山, 处理的技术应该以放射性元素的处理技术及方法相关; 露天开采的矿山则是对该区域的植被破坏严重, 产生的污染一般表现为灰尘污染, 而地下开采多半表现为地质塌陷等灾害, 针对地表和地下开采所采取的技术路线肯定不同。
2、借鉴国外矿山环境治理的经验
我国的矿山环境治理还未发展成熟,因此, 这就需要根据我国矿山环境的特殊情况, 对国外矿山环境治理的经验加以借鉴。 如美国就对矿山环境治理的制度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它制定了矿山环境审查评价制度、 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及矿山环境许可证制度等; 澳大利亚也采取了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 即一边开采一边把开采结束的矿山进行修复。这些制度、 原则都是我国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引用的。
制定系统的、健全的矿山环境治理法规制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矿业行业法律法规制度, 去约束我国矿山开采时所暴露出的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目前, 关于环境的保护法规制定了很多, 但是关于矿山环境治理的法规却很少, 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矿山环境的特殊性决定的。或者某些环境法规虽对矿山环境的治理进行了规定, 但是针对性并不强。
四、现阶段所用的治理模式
1、强工程模式
该模式强调的理念是安全重于一切。主要适用于土地资源破坏效应和次生地质灾害效应较严重的矿区,针对矿山环境问题中稳定性问题突出的治理对象。
采用该模式的首要目的是恢复和提高治理对象的安全性,优先考虑的治理对象是非稳定地质体。治理对象属于成灾风险指数较高的一类,即成灾危险性和致灾可能性较大,且危害性严重,若不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一旦具备了条件,可能导致次生灾害。
2、强生态模式
矿山生态环境包含了矿区范围内的大气、水体、岩土、地下矿藏、地上植被、地貌景观、以及在此环境中生存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因于矿产资源开发,其结果往往是水土破坏、矿产资源耗竭,后果殃及构成矿山生态环境的每个构成要素。
强生态模式提倡的理念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矿山生态环境。主要适用于景观与生态破坏效应严重的矿区,沙漠化、水土流失、地貌景观破坏等问题突出的治理对象。这类矿山环境问题属于累进性问题,是矿山环境经受长时间影响、被深层次改造的后果。此类问题对应的矿山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善,也就是将遭到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予以修复。争取修复后的矿山环境能逐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恢复其自身的再生能力、自净功能、物种演进等功能。
3、强生物模式
该模式原理是理顺生物链,主要适用于水土污染问题突出的矿区。当矿山环境问题重点反映在水土污染方面,污染程度严重到超出了环境自我恢复能力,需调用强生物工程模式进行治理。
多元复合模式
一般情况下,待治理的矿区往往环境问题成堆,呈现多种矿山环境问题复合、多种环境效应叠加的状况。多元复合治理模式适用于此类治理对象。该模式强调的是治理技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适用于土地资源破坏效应、水环境效应和次生灾害效应等环境效应并存的规划治理区。
多元复合模式的组合形式可以是两两组合或者三者并用,多元模式又可根据需求组成强化复型与弱化复合型,强化型多针对矿山环境效应严重、风险等级较高的情况;弱化型用于矿山环境效应相对稍轻、风险等级较低的情况。
结语:
基于以上所述, 我国的矿山环境治理是亟待开展的核心工作,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有利于我国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国家;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显示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决心, 向世界证明我国政府是相当重视环境问题的;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依然良好。
参考文献:
[1].赵仕玲.国外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矿业,2007,16(10):35—38
篇4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研究热点不断更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侧重于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到目前提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科学及技术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1]为适应这一发展,我国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250余所高校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2]为了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竞争力,开展高效优质的科研创新培训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法宝。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创办于1993年,该专业立足于学校的煤矿研究特色,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矿井水害与地质灾害防治、煤矿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笔者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实践,在本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体系和长效机制上进行了探索。
一、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国内知名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均以培养科学理论基础扎实、环境科学研究与管理技能熟练,能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均开设诸如科学创新方法、环境科技自助实验等科研创新类课程或实践环节,注重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也十分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分别设置了Theory & Practice in Science、Analysis of Scientific Data课程和Science & the Environment项目实践环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欲望和能力。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成熟[3],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的教学指导积极性和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科研兴趣未能有效激发;2.科研创新培养的教学方法还略显僵硬,当前许多高校以单一讲解的理论知识传授方法不能适应该专业科研的特点;3.开设科研创新实践培训的系统性与针对性不强;4.对学生创造性实验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训偏弱。
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体系与教改实践
按照2008版和2012版教学大纲要求,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高年级开设了16学时的专业必修课科研创新,这属于重要的科研实践环节。笔者结合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科研创新课程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在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强化科研能力培训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改研究和实践。
(一)启发式科研创新培训模式与训练方法
启发式科研创新的培训贯穿于科研实践的全过程。首先是启发式选题。在课程中利用2学时开展科研小组头脑风暴式研讨,通过布置3分钟图片立意论文及其宣讲活动,锻炼学生创新选题的能力。其次,启发式学习,提出“边学习、边思考、再学习、求创新”的思想,启发学生针对选题,带着问题开展创造性学习,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阅读不同类别科研文献和开展文摘的能力,对学习心得的研讨。再次是启发式方案选择研讨,根据典型案例,开展研究方法与具体方案选择研讨,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方法措施的讲解与培训。最后是启发式成果表达训练。模拟在线成果发表和学术会议,对小组科研创新成果进行展示,课程指导教师充当专业评审员角色,点评成果并对学生的改进内容进行启发。
(二)模块式案例题库建设
开展面向特定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块式教学案例题库。案例库兼顾本校专业特色,重点制定了矿区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控制与工艺优化等方向的案例题库。例如《大屯矿区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评价》锻炼学生对现场环境地质灾害调查、收据整理和分析评价的能力,《贾汪废弃矿区地下水污染模拟》和《二氧化碳注入煤层模拟研究》锻炼学生地下水污染模拟和多重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的能力,《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模拟实验研究》锻炼学生对采样、土柱模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每个案例制定相关的科研训练重点说明、学习指导及作业考核与评价方法,教师也在课程作业中帮助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并跟踪指导,进行创新培训。
(三)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强化训练
结合我校环境科学科研的特色,基于实验科学的方法理论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科研创新开设了8学时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的强化训练。其中包括:地下水污染的土柱模拟实验、地下水污染与运移模拟软件FEFLOW方法原理和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方法原理和应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在地下水科研中运用等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作业研讨和答疑环节,加强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拟综合能力的培训。
三、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探索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环保工作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环保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对高层次科研创新型环保专门人才的需求力度也逐步增加。因此,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一门课程的内容。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实际,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全面构建科研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由学院教学、科研主管领导协同学校教务部门分管专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指导、审查、监督和宣传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教学培训活动。其次,构建一套“宽厚基础、突出特色、贴近实际,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群体系,重点完善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以及专业前沿课程群的建设。再者,组建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团队动态管理,将一部分学生吸收到导师的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对考核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最后,从学院层面加大资金投入,增设有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科研开放基金项目。
(二)综合利用多层次科研实践平台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为契机,利用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校“现代分析与计算中心”的培训课程和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认识并学会本专业相关的高尖端测试仪器测试与分析方法;利用基于本专业成立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实践中心等实习实践单位,提供本科生认识现场问题、转化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并结合科研项目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现场的科研工作中。
(三)充分发挥科研创新活动导师制的作用
自2010年以来,学院已经为环境科学专业大三、大四的本科生配备了专业导师。导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引导、专业理论学习指导、生活教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以外,更多会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和经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已经深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分入学新生导师制和高年级专业导师制。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加强学生与导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吸纳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以研促学,进一步激发和培养本科生的科学探究热情与实际工作能力。
(四)科学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
为了解决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精力不集中的问题,要完善教师激励措施,改革工作量和成果评价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参与本科生科研活动;在学院层面设立特定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励,以促进配套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的建设。针对近几年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开展热情不足、技术含量不高、思路新颖欠缺、持久性不长、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在科研活动成绩评价、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进行激励,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开展更多、更新、更深的科研活动。
四、总结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质量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专业软实力发展的关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且可行的方法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启发式科研创新培训模式与训练方法、模块式案例题库建设以及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强化训练方法等。为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时期对高层次创新型环保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实践长效机制,以期为中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篇5
这一阶段陆续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相关方案逐步完善,环境规制更加具有针对性。天津、广州、深圳等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相继启动。以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标志,陆续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法规,并对前期颁布实施的一些法规进行了修订,2011年修订的《煤炭法》增加了对煤矿建设、生产等方面的环境要求,如“煤炭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煤矿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鼓励煤炭企业发展煤炭洗选加工,综合开发利用煤层气、煤矸石、煤泥和泥炭”、取缔土法炼焦;向在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矿山水循环利用率和土地复垦率等规定技术层面达标的企业授权颁发采矿许可证。同年重新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由原来的26条增加到了42条,明确了复垦主体、资金渠道并完善了土地复垦的激励措施,增加了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审查、监督、验收等环节的管理措施。这些举措的推出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从污染监测到污染预防的升级。同时,伴随着环境规制程度的加强,环境规制工具的运用也逐渐多样化。《燃煤SO2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等技术标准、排污费、可交易许可证等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工具逐渐开发和实施。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期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显示了我国政府在环境治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决心。2012年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又进一步指出“完善企业信息制度,引导企业自愿进行减排交易活动”。这标志着我国的环境规制措施由政府规制向自愿实施的全面升级。
2环境规制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分析
学术界关于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观点。一种观点是以Porter为代表的“修正学派”提出的“波特假说”,该观点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能刺激被规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另一种观点是以Walley、Whitehead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认为环境规制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由于受人力、资本和企业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企业为服从环境规制进行污染治理投资,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环境规制成本,导致企业资本从有发展前景的创新项目转向污染治理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采用较高的环境标准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做法。总体来看,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环境规制的实施能够对技术创新起到促进作用。自环境规制实施以来,我国的煤炭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付诸了很多实践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2.1技术方面的创新
2.1.1综合治理技术的开发应用—末端治理技术我国95%的煤炭产量出自井工开采,矿区沉陷是煤炭开采带来的主要环境破坏。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是矿区沉陷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根据地表塌陷的深度可以考虑采取土地复垦、深挖填浅、矸石回填、矸石筑堤、水域水产养殖等不同的方案。地表塌陷治理是末端治理技术,是对已造成破坏的修复弥补,属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初级阶段。世界主要矿区都很注重矿区环境的综合治理。德国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对采煤沉陷地的治理进行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淮南矿业集团走在国内行业前端。2003年淮南矿业集团和地方政府一道开始探寻统筹解决采煤塌陷搬迁,把采煤塌陷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三合一”。从2006年起,淮南矿业集团又着手对22km2资源枯竭矿区进行环境修复和开发。
2.1.2洗选加工、清洁转化技术—产品创新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国际社会非常重视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煤炭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CO2、SO2等有害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通过对煤炭的洗选可以提高煤质,减少煤炭中的硫分、灰分及其他有害元素,满足客户对发热量和排放的要求。煤炭企业逐渐开发完善了选煤、型煤、配煤等洁净煤技术,这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极大减少烟尘、颗粒物、SO2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同时还能提高发热量。经过不断积累,我国民用型煤技术在国际已处于领先地位。自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受环境规制措施和规制程度的影响,煤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加工,全国原煤入洗率由2005年的31.9%提高到了2011年的50.9%。为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很多煤炭企业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改变了过去“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1),以资源流动集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基础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大同煤矿集团建设的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是我国煤炭系统的首个循环经济园区,一方面通过前向关联延长资源产品链,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资源,使资源增值,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企业外部不经济性最小,使环境成本最低。产业链的延伸使煤炭的附加值大幅增加,实现了煤炭能源的高效、综合、低碳利用。
2.1.3节能技术改造———工艺过程的局部创新通过对提升、排水、空气压缩、运输、通风等工重点耗能工序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序节能,以单机节能技术改造为主,在行业内推广风机、水泵、提升机等先进技术装备。
2.1.4绿色开采技术———开采工艺创新由于煤炭开采必然会造成岩层运动,导致岩体松动形成岩体内“裂隙场”,因此会影响到离层的发育状态及位置,造成地表沉陷、改变瓦斯和地下水在裂隙体内的渗流规律。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炭开采造成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环境问题,就需要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认识煤、瓦斯和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防治或尽可能减轻煤炭开采对环境和其他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国学者率先提出了绿色开采的概念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图2),主要包括针对水资源保护的“保水开采”技术、针对土地与建筑物保护的离层注浆、充填与条带开采技术;解决瓦斯抽放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减少矸石排放的巷道支护与歼石排放技术和地下气化技术。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绿色开采技术在关键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已经取得很大突破,并在新汶、枣庄、兖州等矿区得到应用。绿色开采体现了科学开采的思想,改变了过去“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传统模式,是实现采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
2.2管理、制度创新
随着“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节能减排被明确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环境规制程度逐渐加大。煤炭行业关闭了一些能耗高的小煤矿,实现结构重组。同时在煤炭工业协会、地方煤管局的推动下,在煤炭企业内部完善了相应的管理措施,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推动环境目标的实现。
2.2.1能效对标管理由于煤炭企业的能耗水平和污染受埋藏深度、煤层厚度、地质条件、运输远近等先天性自然因素的影响,为了增强规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在国家能源局的领导下,煤炭行业内部自2009年开始推行节能示范工作,在山东省选择了四家有代表性的煤矿,在此基础上编制煤炭行业工序能耗标准,形成节能工作规范,制定适用的评价标准和对标体系。能耗对标活动的开展是把煤炭企业自身制定的能耗标准体系与先进单位的能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查找自身的不足,然后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优化改正,通过对标活动的开展达到推进能源管理工作的目的。
2.2.2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交易制度,其实质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的全部成本。很多煤炭企业利用这一方式对重点能耗工序实现了节能技术改造。典型案例是新汶矿业集团的华丰煤矿与北京合康亿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提风机房高压变频进行改造。华丰矿只需根据改造后风机运行的实际节电量确定节电费用,按季度进行结算支付,不增加额外成本,支付完后,合同终止,设备无偿归华丰矿所有。如果设备性能在使用中不符合设计要求,达不到预期节能标准,北京合康亿盛公司向华丰矿支付合同总额的20%作为违约金,并赔偿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通过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我国煤炭企业在控制环境影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以综合能耗为例,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的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从2000年的20.9kgce/t减少到了2008年的12.35kgce/t,降幅达到41%。环境规制作为一个外部压力促进了煤炭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3未来趋势及建议
环境技术创新经历了一个由末端治理、无废工艺、清洁技术、污染防控的发展过程。在政府刚刚推出环境规制时,此时的规制程度不大,通过末端治理技术即可满足环境规制要求,而末端治理技术作为环境技术的推广,不需要企业太多的创新投入,此时较低的投入产出比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环境规制程度的加深,末端治理已不能满足规制要求,企业需要从工艺过程、产品质量等方面做出改进,因此需要开发无废工艺和清洁技术,这个阶段与末端治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污染后的修复弥补,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源的控制和减少,因此需要投入较多的创新资源对原有的工艺和产品进行改进,才能满足环境规制的要求。欧盟的发展历程验证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之前10年间欧共体单位GDP能耗平均下降了22%,而90年代之后这种下降有所迟缓。由于任何技术都有它原有的轨道和极限,当到达现有技术极限时,继续加大创新投入进行改进可能不会满足越来越强的环境规制,此时就需要出现技术跳跃脱离原有的轨道,即突变型技术创新。而突变型技术创新无论是在创新风险还是创新投入方面,都要大于渐进性创新。因此,随着环境规制程度的加深,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创新资源来满足环境要求。这就意味着为了满足未来逐步严格的环境规制,煤炭企业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尤其是工艺创新的力度。煤炭产品与其他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的差异化比较小,企业间的竞争基本上是依靠价格。煤炭的价格是受整个市场供求关系的决定,作为商品很难体现出在开采时的难度及技术含量,也比较难以体现出其“绿色”的程度。因此这种类型的企业在应对环境问题时大都采取规制应对的策略。这就需要国家在制定环境规制措施时充分考虑行业特色,沿着有益于环境的方向引导企业持续搜索。以充填开采为例,充填开采是一种能有效减少矸石排放和预防土地塌陷的绿色开采技术,但是由于初期投资较大、充填成本较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各类情况在政策和税收方面加以支持,以使煤炭企业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态素养;养成教育
一引言
在新时代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用爱护眼睛的心态来保护自然环境,用对待生命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生态[1]。在新时代“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生态保护背景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生物教师必须让自己所讲授的生物课与时代要求结合,整合教材中的生态资源和当地生态资源相关知识,让课堂里的“OO后”高中学生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理论和当地生态的认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使青山绿水永驻,要做到这些,教育就是一条必经之路。在所有高中课程当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课程关系最为紧密,所以环境保护教育应该先从生物学科当中开展教育[3,4],中学时代是生态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加强中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是值得探讨和有意义的课题。2017最新修订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I中的模块2《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就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环境、生物污染和环境净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要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重视生物资源[5];同时要求生物学科的老师善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们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必要性,提升他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和兴趣度[6],全方位地进行生态保护教育。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素养意识”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意识,才能在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相关书籍和网络,了解国内外对于生物课生态素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发放、整理问卷,进行关联分析。
(三)案例教学法
将关于生态实例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三中学生生态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生物科学师范生利用教育实习期间选取桂西北县城区的东兰县高级中学、环江县第二高级中学、忻城县高级中学、宜州高中。以《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为题分别从生态素养知识、意识、行为、教育等四个方面进行抽样调查[7]。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问卷通过“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进行,并利用QQ、微信等发给四所学校的相关学生,发放学生问卷共293份,收回有效问卷为287份。其中男生48.2%,女生51.8%,高一学生占63.2%,高二学生占63.2%,高三学生占63.2%,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生态素养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学生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反馈
(1)对201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调查情况,了解占17.4%,基本了解占27.3%,不了解55.3%;(2)对相关的环保法律问题调查,了解占25.2%,基本了解占23.6%,不了解51.2%;(3)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会减少原因调查,了解占16.3%,基本了解占19.3%,不了解64.4%;(4)对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问题调查,了解占37.5%,基本了解占14.3%,不了解51.8%;(5)对低碳生活、绿色食品的生活方式调查,了解占20.2%,基本了解占17.4%,不了解46.4%;调查表明学生对环境日并不是很关注。关于环保法律,环境生态问题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相关的了解程度看出,生态方面知识缺乏,很少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
2.学生日常生态文明素养意识调查
(1)是否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赞成97.2%,不赞成2.8%;(2)是否赞成自己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赞成57.6%,不赞成42.4%;(3)是否赞成发展大公交、减少私家车?赞成66.2%,不赞成43.8%;(4)是否在吃自助时按照自己的需要取饭菜?赞成68.2%,不赞成31.8%;(5)是否经常按照分类要求丢弃垃圾?赞成34.2%,不赞成65.8%;(6)是否赞成禁食野生动物?赞成89.2%,不赞成10.8%;(7)在遇到践踏草坪、破坏名胜古迹等行为时,是否会及时制止?赞成16.6%,不赞成83.4%;调查数据表明:我们身边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意识,并且自愿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对于贴近自身生活的生态文明素养问题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有间接利害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得较为消极,在垃圾分类处理这个问题中,数据明确地说明了大多数同学都没能做到,在这七个问题中,当您遇到最后一个问题时,能否勇敢地站出来制止呢?从调查的结果看,有83.4%的同学选择不会去制止,这充分地说明了绝大多数青少年在环境保护意识中还存在缺陷,同时没有做到不留余力地去保护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上调查说明,把生态文明意识真正转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还得需要一段时间来转变。
3.教育途径对生态文明素养影响程度
大众传媒39.7%政府宣传教育20.5%法律法规政策14.6%学校课外活动13.2%课程学习12%,调查表明:大众传媒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是五种教育途径中最有效的方法,可见互联网、手机、电影电视、报刊广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中影响程度最小的是课程学习,学生并没有过多地接受过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适当地渗透一些生态素养知识。课程中渗透生态素养知识能对学生产生较多的生态教育作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需要一个渐进和渗透的过程,学校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生物课程应当是生态素养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一)教材的利用
从2017年版高中生物课本的三个必修内容的很多章节和内容都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相关知识有大致介绍。同时,教材之外的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实验、实践、研究性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分析不同的情况,判断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以“手脑”同动的方式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使他们具备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实施的一系列能力,而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形成“热爱生态环境”,理解“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含义,从而建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这是与最终的教育理念所相符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多种高中生物教材编写的“金标准”,因为在这一版的教材当中,具有清晰明确的教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完善生物教育的体现,因此这本教材是高中生物教师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8]。我们认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知识、技能方面都要有环境知识的体现,要对学生们进行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有“环境”“生态”教学内容的章节之上,应该也从其他章节,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笔者尝试将高中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教育的章节、内容归纳总结如下。环境教育知识点渗透归纳:《必修一》中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微生物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发菜的过度采挖;重金属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工业污染、淡水资源的匮乏、农田过多使用农药化肥的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环境中的致癌因子等等。《必修二》中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必修三》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对生命调节的影响,工业废弃物、除草剂、抗生素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滥捕乱伐对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生活垃圾、三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治理等。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生阶段,更多的中学生希望是通过切身体会获得人生经验,环境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与经济、社会、人类等方方面面都有联系,所以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不能简简单单地用主观意识去判断对与错,而是应该客观地衡量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综上所述,在培养中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价值观的培养上,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尤其是在生物的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意义更加显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让中学生们切身地体验环境中的动物,植物,环境以及他们所对应的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这样可以动静结合,激发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形成对环境之美的鉴赏能力;其次,一定要鼓励中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切身实地地感受生态环境,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水体污染观察探讨会”“调查鸟类迁徙情况”“植物保护与持续发展方案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促进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等[9]。此外,讲课中以学校所在地级市当地动植物资源现状、种类和数量,当地特色动植物内容以及保护级别为素材,介绍学者对其研究的方法。如分类、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生态美丽的需求[10]。
(二)区域环境素材的利用
教学中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引入不同的生态素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在地方生活的环境情况,使学生产生环保意识。河池是中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广西90%的喀斯特地貌在河池,对生物自然环境这一内容老师应重视喀斯特地貌生境特点,环江——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生境印象,河池的凤山、罗城国家级地质公园,环江和罗城县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九万山和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许多珍稀名贵的动、植物、特有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我们要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它们,保护这些生物和生境的生态平衡,东兰县波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都安高岭湿地公园,河池学院组织专家对坡豪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动、植物、土壤微生物、水质、空气质量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广西的90%的野生中草药资源种类在河池有分布,长寿现象在河池,这些地域的素材出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自然保护区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堂上插入图片和新闻实例增加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的现状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价值,同时要求学生重视生态保护建设以培养其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除此次之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刁江的重金属污染: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千年选矿废水和尾砂,使刁江河段许多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对矿区内环境的生态修复;2012年春节前后,广西河池市龙江河段的重金属镉严重污染事件,直接危及下游沿岸群众饮水安全;例如2008年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弄岗穗鹛新鸟种,引起生物学者、观鸟和摄影爱好者等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旅游者也红火起来。当地群众大多转向旅游服务业来,日子过得富起来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告诉人们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生态兴,才可能百业旺。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资源,也是发展资源,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良好环境就能成为一方发展的“聚宝盆”。培养高中生的生态素养及对出现的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意识。通过以上不同的例子启迪学生思考:遭到破坏的环境与未经污染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不同结果以此来养成学生生态素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牢记生态文明素养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校园素材利用
教师适当安排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例如可带领学生将校园的植物进行观察,并尝试让学生植物的分类,课外观察森林公园里的植物。教师可适时安排户外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自然界中观察和了解生物常识,提升生物素养和人文情怀。如果只通过课本知识向学生传播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那么作用会明显不高,所以教师应当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事物,让学生了解到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告诉学生构树、泡桐是天然的吸尘器,夹竹桃具有降污降毒的功能等等。此外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例如壁虎可以吃蚊子,猫头鹰可以抓老鼠,青蛙可以除去害虫等等,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动物是人类建设和谐环境的好帮手,并且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保护。通过在课堂上加入生活实例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我们丰富大自然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带着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篇7
一、引言
在中国当今城市化快速推进、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城市空间蔓延、铁路电气化或改线及原有工厂废弃的专有铁路运输通道,许多城市产生大量的废弃铁路站场。这些废弃铁路战场失去了原本的交通运输功能且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诸多困扰。如何处置这些废弃铁路、发挥其潜在价值是如今许多城市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景观设计手段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途径,通过合理地景观改造,将废弃铁路的再生潜力、历史价值和景观特色与人们的游憩需求相契合,让这些场地焕发生机。铁路是工业进程的见证,将废弃铁路进行景观改造,能积极改善工业开发过度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废弃铁路景观的更新旨在巧妙地利用场地特质,改变原有的荒凉和贫瘠,延续场地的历史记忆。此外,由于场地内的工业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净化河流水体、土壤和植被修复、废弃设施的再利用,交通游线设计等都是废弃铁路景观更新的重要内容。改造后的废弃铁路站场景观,作为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可以供人们参观、游览、学习、娱乐。因此,废弃铁路景观的更新一方面继承了辉煌的工业文明,是城市记忆的纽带;另一方面,将工业遗迹的改造与现代生活进行整合,不仅改变了场地原本荒凉的外貌,而且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绿色活动空间,给城市交通带来新的契机。这正是铁路的景观改造的意义所在。
二、不同类型的铁路景观改造策略
废旧铁路根据铁路性质不同,与城市距离不同分为很多类型,同一类型的铁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又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废旧铁路在改造过程中,它们的改造倾向就会有所不同,因此我将可能出现的改造情况大致分为五类,但这五类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存在,它们会有所交叉,所以在具体问题上很可能出现同时具有多种改造方式的情况。
(一)废弃铁路旅游开发的景观改造策略
我国现存有大量的废弃铁路,其中有一些铁路是因为不再但任运送矿石或木材的任务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很多铁路沿线的风光以及铁路遗留下来的那种韵味却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若运用景观设计的手段加以改造,将既有铁路线改造为观光铁路线,则可成为很有特色的旅游项目。相比于置之不理或者蛮横拆除,这样既能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又能保护当地的历史文脉。
废弃的铁道和训路(Kushiro)观光火车是时下日本城市人休闲观景的上选之地。这段观光火车线在日本的北见相生,是一个1985年废弃的山间小站,后经改造成为以观光火车串联的铁路公园,因为沿线怡人的风光和小火车独特的魅力,至今仍然很受欢迎,前往的游客络绎不绝。
中国目前也有零星的案例,在四川犍为县大山深处的嘉阳矿区,一列蒸汽小火车已不间断地运行了近半个世纪。这处工业革命的绝版景观,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嘉阳小火车”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还在正常运行的客运窄轨蒸汽小火车,有“工业革命的活化石”之称,在全球蒸汽机车几乎绝迹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珍贵。
(二)废旧铁路转型为市郊铁路的景观改造策略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中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并行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利用铁路资源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将是解决市域中小城镇与中心城之间联系、发展卫星城镇、节约投资、盘活铁路存量资产等问题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大都采取发展城市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公共交通问题。柏林、巴黎、伦敦、东京、莫斯科等城市都具有发达的城市铁路系统,它们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地铁 13 号线从西直门到北苑向东的一段都是利用铁路走廊沿铁路左侧修建的,向南一直到柳芳段是利用铁路的望和支线。在拆除废弃铁路的同时开建地铁线路,可节省大量的拆迁费用。根据昆明市枢纽米轨铁路改造为市郊铁路的相关规划研究,通过将既有米轨改造为市郊铁路,并与国铁系统建立必要的联系,不仅能承担昆明市主城的市内交通,还可以解决昆明市主城与呈贡新城的交通,且市郊列车可通过枢纽铁路南环线运行,解决昆明市主城、呈贡新城和环滇池城镇群的轨道交通,对昆明市发展规划“一湖四片”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基于废弃铁路站场区域的景观改造策略
随着城市的更新,很多废弃的铁路站场亟待处理,相比于将这些土地推平后用作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将其通过景观改造成为城市公园有其自身的优势。因为废弃铁路景观往往是区域内乃至一个城市中景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不断与其他景观要素竞争、融合,最终能引导或限制城市的生长和变迁。这也是反规划理论的一种体现,在城市开放空间紧缺的今天,废弃的铁路站场区域无意间为城市保留了一种以线性空间为主兼有面状空间的土地,将这些区域改造为绿地,将会以最低的成本赚的最高的收益。
世界范围内有大量的废弃铁路站场改造为绿地的案例,但大多数类似于巴黎绿荫步道那样,完全失去了铁路的痕迹。它将旧有铁轨完全覆盖,绿意盎然的步道使人感受不到自己是步行于废弃铁轨之上。而高线公园则并没有这么做,它在改造过程中处处体现文脉主义,注重对于铁路历史遗迹的保护,但同时又不是传统文物式的保护,这使得它成为一个经典的案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由于体制问题,政府需要在铁路的景观改造问题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厦门政府就在这方面做得不错。2011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市区内一段长4.5公里的老铁路适度改造和精心雕琢,把它建设成一条供市民娱乐休闲、健身,并串联周边景点、步道的带状公园,打造成一张品味厦门、体验自然的城市新名片。
(四)废弃铁路站场改造为绿道的景观改造策略
废弃铁路因具有丰富的生态游憩性及历史文化性,具备绿道的线性及延续性特征,以上三种绿道形式对废弃铁路的改造来说均有共通之处。因此,废弃铁路在改造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功能特征,借鉴绿道的类型特征,使改造后的废弃铁路成为当地绿道网络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外,废弃铁路得到改造与利用,不仅节约了国家资源,还能带来一定的生态效应。由废弃铁路的特征来说,其改造后应属于生态、游憩和历史文化三者相互渗透的绿道形式。因此,在其改造与再利用过程中应从宏观生态系统出发,将其纳入到整个城市的绿道网络系统中,充分发挥其线性空间的连接廊道的作用。
考虑到中国现状,发展像美国这样的大范围绿道短期内还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城市及近郊区进行这种改造是可行且很有意义的。例如承德贯穿城中心的一段废弃铁路就具有改造为绿道的潜力。这段废弃铁路以前是由承德站引出,跨越武烈河之后通向电厂的铁路线,后来电厂搬迁之后这段铁路废弃,铁轨被拆除,但路基还基本保留,除了路口处的桥梁被拆除,整段铁路基本保持完整性。现在这段区域已经布满了次生植被,而且被市民用作步行通道,尤其是武烈河大桥成为沟通两岸居民的便捷步道。在这个背景下,只要进一步地将这段铁路走廊加以景观改造,就能成为一条城市绿道。而且通过这段绿道的串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建立城市慢行系统,对于承德这样一座旅游城市来讲十分适宜。
(五)具有历史及旅游价值的铁路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的景观改造策略
废弃铁路站场见证了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变迁,以及自然演替和文化演进,承接过去和未来,体现了很强的时空连续性。所以,废弃铁路站场承载了人类对工业发展的珍贵记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文物保护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很多老站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虽然被保护起来,但是属于孤立的保护,只是没有拆除而已,不仅没有实现文物保护的社会价值,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对城市发展的拖后腿。例如南京的浦口火车站,它位于南京长江北岸,又称南京北站,现在已经废弃。浦口火车站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它的文物保护就是一种缺乏景观考虑的保护,现在的浦口站荒芜人烟,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但是并没有通过景观改造将其变为一处能够供游人参观游览的景点,这种文物保护过过程是没有生命力的。
倘若在文物保护过程中能够注重景观的作用,将站房、站台、站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景观改造,营造出老站当年的氛围,这样它将不仅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个公共开放空间和旅游景点。市民们会来这里休憩、游玩、留影,感受那种老站带给我们的穿越时空的感受,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文物保护,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文物保护。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矿山企业;绿色会计;必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3903
1引言
矿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前导性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强化,而目前的大部分矿山企业一方面高度重视资源采掘数量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却有意无意忽视环境保护质量和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采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的指引下,矿山企业开始关注对资源开采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本,绿色会计或环境会计的理念和方法也逐步进入大家的视野,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探讨了矿山企业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分析了矿山企业建立绿色会计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2绿色会计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原理和方法,以货币为单位,将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以成本的形式加以计量,从而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与传统会计只关注人工材料和能量等硬资产和成本不同,绿色会计还特别重视和强调天然生态和环境等软资产和成本,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会计领域中的具体反映。
从正式文献看,世界范围内绿色会计或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个世纪70年代,以比蒙斯和马林两位学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代表。1971年, F.A.Beams 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首次提出了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与“企业成本”之间的转换问题,探讨了企业个体如何承担污染成本的问题;1973年,J.T.Marlin在《会计学月刊》发表《污染的会计问题》,针对如何准确、合理计量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了论述。其后,欧盟和联合国等相关机构,以及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在绿色会计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活动,进行了相关研究。
1992年,我国的《会计研究》期刊发表了《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首次把西方的环境会计理论引入到中国,标志着我国也开始关注和重视绿色会计的理论探讨。此后,我国开始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和活动(1995年3月),成立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01年6月),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条款,并对绿色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3矿山企业绿色会计建立的必然性
3.1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正是因为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得人类在用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征服和改造自然、取得辉煌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后作出的明智选择。
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我国在计算GDP时,主要关注和计量的是人类耗费“正能量”所创造的财富,而忽略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副能量”对原本具有极高价值的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天然环境的污染——如果忽略这些成本,GDP就必然因水分太多而“虚高”;只有运用绿色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从GDP中扣除这些虚假的财富,才能获得相对客观和真实的 “绿色GDP”。
矿产资源是地质作用的产物,矿体和周围环境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在采掘地下资源的过程中,必然要打破这种平衡状态——只有停止采掘,矿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才不会发生,因此,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如何在矿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一种真正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生态和环境不是无价的,是有价的;这种价值不是不能计量的,是可以计入成本的;采用经济手段,可以激励矿山企业保护生态和环境的行为,也可以惩罚矿山企业破坏生态和环境的行为。
3.2矿山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要求
从我国各类矿山企业来看,在通过采掘地下资源,不断提供各种原料或原材料的同时,后备资源不足、矿山生态恶化、矿区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并最终导致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下降。这种“一边消耗资源,一边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需要。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矿山企业只有顺应“绿色潮流”,将“绿色理念”贯穿和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并重,真实、准确、客观地向社会披露自己在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担当,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进而在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绿色会计对矿山企业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计量和核算手段,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工具。要考虑天然生态和环境等软成本,就必须想方设法通过科技创新、改革传统生产工艺、强化管理来降低人工材料和能量等硬成本,从而真正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3.3矿山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范围内倡导绿色意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许多国家都有意识地采用绿色会计,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成本进行计量和核算,但我国企业,特别是矿山企业在绿色会计的建立方面还相对滞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矿山企业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变得日益频繁,矿山企业的会计制度必须与国际接轨,顺应世界范围内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潮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矿山企业绿色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其解
决对策4.1 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不成熟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学习和借鉴建立的,由于起步晚,研究力量薄弱,在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上还存在争议,还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首先,绿色会计要素确认比较模糊,学术界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论”等,跟传统会计的“六要素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还存在不少尚需对接的问题。其次,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尚不完善。传统会计关注的人工材料和能量,是产权明晰的硬资产,其成本和收益完全可以用货币计量;而绿色会计重视和强调的天然生态和环境,是属于公有产权的软资产,其成本和收益很难甚至无法完全用货币计量。计量是实施绿色会计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解决计量问题,就无法真正实施绿色会计。
重视并加大绿色会计理论探索和研究的力度,是推行绿色会计的当务之急。国家应从战略的角度,成立国家级的绿色会计研究机构,有条件的省份也要成立省级的绿色会计研究机构,重点财经大学的会计系也要设立相应的教研机构,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绿色会计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探讨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间绿色会计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提升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
4.2绿色会计法规制度不健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现行《会计法》作为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准则,尚未明确涉及绿色会计方面的条款。虽然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 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27 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规定了土地污染修复治理等方面的环境会计条款,但从总体来看,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缺乏强制性的统一规定.大多数矿山企业出于各种目的和考虑,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低调处理环境会计信息,以减少这类信息披露对企业可能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环境政策的宏观调整和决策,也侵害了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目前,在我国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法规制度体系,以确保企业绿色会计规范有序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相关部门可考虑共同制定《环境会计准则》,阐明绿色会计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明确绿色会计要素和项目的确认,规定绿色会计的计量和核算准则,为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供规范和标准,防止企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行其事。
由于违法成本较低,全凭矿山企业自觉自愿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并不可取。政府相关部门应作出强制性规定,企业环境信息在环境报告中必须充分、真实、客观地披露,不仅披露的具体内容,而且报告书的格式也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
4.3绿色会计人才缺乏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绿色会计不仅是会计学的新分支,同时也涉及环境生态哲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等多门社会和自然学科,但由于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还局限于传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会计从业人员也普遍缺乏相应的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知识,从而制约了绿色会计的有效进行。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使矿山企业会计人员树立强烈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引起他们对绿色会计的高度重视。只有他们真正认识到了传统会计的局限性和推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才能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有意识地建立和完善适应本企业的绿色管理系统,实施绿色会计,进而逐步主动地、自愿地进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
其次,要对会计专业教育,特别是重点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增加绿色会计课程,开设环境生态哲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等方面的选修课,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初步具有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可以考虑培养会计学专业绿色会计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最后,要加强矿山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在会计继续教育课程和内容中增加绿色会计的知识,特别是要给矿山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提供相关的典型案例,提升他们的绿色会计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
4.4绿色会计监督和审计力度不够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因为要考虑自身的社会形象,不少矿山企业一般不会客观、全面、真实地向社会和公众披露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和信息, 或者在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观指导下,不一定能自觉自愿地执行既定的生态环保措施和政策。
政府在绿色会计的建立中起着主导作用,必须对企业实行严格、有力的环境监督和检查,否则,企业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将会流于形式,甚至成为一句口号。
引入第三方,对矿山企业绿色会计进行审计。有资质的社会环境审计机构,可以对矿山企业环境报告书、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独立审计鉴定,做出审计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从某种意义上说,引入绿色审计,就是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矿山企业绿色会计的规范运行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家林.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J].会计研究,2009(10):36~43.
[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王琳,肖序.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望[J].财会月刊,2010(3).
[4]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会计研究,2004(10).
[5]肖序.环境会计制度构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6]王建明.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7]马靴.我国环境会计现状与对策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2(11).
[8]汤佩.我国环境会计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企业导报,2012(7).
篇9
关键词:湿地; 生态补偿;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湿地是水陆交接地带具有多种自然功能和社会价值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的重要自然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湿地资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破坏严重,导致人地、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树立“环境有价、资源有价、生态功能有价”的观念,尽快建立和健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
2.1 生态补偿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对于生态补偿国内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1]。国外对于生态补偿强调生态恢复、建设或重建。R. Cuperus等认为生态补偿是指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或异地重建以减少生态损失的做法。20世纪9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实施了鼓励保护生态环境的环境服务付费项目(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PES)。众多学者对PES 做了深入研究,Noordwijk和Sven指出环境服务付费是建立在产权明确和交易成本较低前提上的对环境服务价值的一种交易行为[2,3]。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定义了生态补偿。毛显强等[4]从经济学角度定义生态补偿为: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而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靳乐山等认为,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国际上所提出的环境服务付费极为相似[5]。沈满洪、陆箐认为,生态补偿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使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6]。刘光生从生态补偿费角度论述了生态补偿的内涵[7]。杜群等[8]则从生态法理角度对生态补偿做了定义。
对于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学术界存在多种学说。例如,公共产品理论、经济人假设、外部性理论、生态资本理论、产权理论、消费补偿理论等[9]。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生态补偿的合理性。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恰当的机制使环境资源的外部性内部化,由资源开发利用者承担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成本 [10]。
2.2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毛显强、钟瑜等认为生态补偿有3大理论基础:第一,庇古手段;第二,科斯手段;第三,生态补偿的内涵。生态补偿应以资源产权的明确界定为前提,通过市场交易体现产权转让的成本,从而鼓励经济主体采取成本更低的行为手段,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4]。
任勇、俞海则从5个方面研究了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第一,自然资源环境利用的不可逆性。第二,环境资源产权权利界定。第三,公共物品属性。第四,外部性的内部化。第五,自然资源环境资本论 [11]。史玉成认为,生态补偿作为一项经济制度,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3个方面: 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生态资本理论[12]。王丰年、沈满洪等[13,14]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
由上述观点可见,生态补偿的准确定义虽尚不一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生态补偿的核心内涵是指通过一定的补偿机制来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将环境资源的外部性内部化,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环境开发利用者自主、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
3 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研究
3.1 补偿的主体与客体的确定
几乎所有的学者对生态补偿主客体定义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湿地资源开发企业是首要受益者,其次是湿地资源的使用者,最后是产品的终端消费者。因此,生态补偿主体应该是湿地资源开发者、使用者和最终消费者。地方政府和居民因为湿地资源开发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是生态补偿的主要客体。
3.2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国内外对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二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者的机会成本损失进行计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平局通常采取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交易法、炭税等方法。
3.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侧重于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如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Larson和Mazzarse提出了第一个帮助政府颁发湿地开发补偿许可证的湿地快速评价模型[15];随后英国、德国等国家实施了矿区补偿保证金制度;欧洲、美国等建立了森林建设补偿制度。哥斯达黎加1995年就实施了环境服务支付项目,成为环境付费的先导。英国的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美国的森林趋势组织(ForestTrende)分别就环境服务市场及其补偿机制自我或政府组织推动的案例进行研究和诊断,以作为理论的探讨和市场开发的依据。
3.2.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提出的补偿标准的制定方法主要有以下这些。一些学者提出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确定补偿标准。如徐琳瑜等[16]通过计算水库库区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提出了全额进行补偿的标准。葛颜祥等[17]、张其仔等[18]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制定补偿标准,即生态补偿主体环境行为产生的环境效益与环境行为的机会成本,如叶文虎、魏斌等人以济南为例根据生态补偿的原理对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进行了研究[19];毛显强、钟瑜等从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探讨了谁补偿谁、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的问题[4];刘玉龙等人根据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研究,构建了新安江上游地区生态补偿模型[20]。刘青博士对江河源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河源区的生态补偿机制[21]。熊鹰等对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表现进行了价值评估, 由此得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量。鲍达明等人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进行了研究, 对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具体的设计。欧阳志云等对我国湿地的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进行了评估, 为湿地生态补偿提供了新的思路。程明从机会成本法和经验法两方面指出补偿标准量化的困难性。秦艳红、康慕谊认为,在生态补偿过程中,机会成本法是可行性较高的方法,补偿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机会成本统计不够完全[22]。
3.3 补偿方式和途径
总的来说,生态补偿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两种方式[23~25]。目前,世界各国政府仍然是生态补偿的主要支付者,但市场竞争机制也在生态补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美国)[26,27]。巴西和哥斯达黎加的经验还说明由政府补偿并不是生态补偿的唯一途径,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激励手段和市场手段来提高生态效益。
湿地生态补偿可分为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两种方式,直接补偿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货币补偿,如补偿金、征收生态税和资源税等;二是给予受偿主体一定的实物补偿;三是智力补偿,如提供技术咨询等;四是政策性补偿;五是项目补偿。间接补偿方式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补偿,如排污权交易、生态认证和生态标识等方式。
国内外生态补偿不倾向于在实际操作中直接支付大量资金,而是采用项目合作、产业转移、政策倾斜等措施组成综合的补偿体系[28]。
4 我国湿地生态补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 理论层面
一是生态补偿的具体内涵和准确定义暂无定论; 二是如何消除资源公共产品特征,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问题上尚需深入。三是在补偿过程中,如何实现市场自我调节机制效用最大化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
4.2 实践层面
一是针对具体的补偿机制,补偿主体的确立并无明显界定。二是政府补偿为主的补偿机制较大地限制了补偿途径的多元化发展。三是补偿标准及数额的定量化不够科学,在灵活性和规范性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4.3 管理层面
对于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性法律法规较为缺乏,实施过程难以进行有效监管。由于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原来的一些资源、环境方面的法规与条例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5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研究各有侧重。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重点在补偿金的合理配置,以使生态补偿的投入能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在我国,目前的研究重点仍停留在补偿资金的筹集方式和相关政策制定上,实施的领域有限,财政支付是生态补偿的主要形式。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如何确定生态补偿的补偿标准,考虑到湿地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应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主要依据,结合民众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灵活确定。而在补偿途径上,应逐渐转变到政府搭台、市场补偿为主的方式上来。
参考文献:
[1] 蔡邦成, 温林泉, 陆根法.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J]. 生态经济,2005(1):47~50.
[2] Noordwijk.M. ,Chandler.F.,Tomich.T.An Introductionto the Conceptual Basis of RUPES[R].ICRAF Working Paper,2005.
[3]Sven W.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omeNuts and Bolts[J].CIFOROccasional Paper,2005.
[4] 毛显强,钟 瑜,张 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4) :38~41.
[5] 靳乐山,李小云,左 停.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2):156~158.
[6] 沈满洪,陆 箐.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J]. 浙江学刊,2004(4).
[7] 刘光生.补偿自然[N]. 中国环境报,1994-12-06(2).
[8] 杜 群,张 萌.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政策现状和问题[C]//王金南,庄国泰.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 61270.
[9] 杨巧红.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问题研究[C]//韦苇.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 王金南,庄国泰.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88~92.
[11]俞 海,任 勇.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P:一个分析性框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20 (2) : 28~31.
[12]史玉成. 生态补偿的理论蕴涵与制度安排[J]. 法学家,2008(4):94~100.
[13]王丰年.论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机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31~35.
[14]沈满洪,杨 天.生态补偿机制的三大理论基石[N].中国环境报,2004-03-02.
[15]Larson J S.Rapid assessment of wet lands:history and application to management[J].In:Mitsch(ed.),Global Wetlands:Old World andNew.Elsevier,1994(6):23~636.
[16]徐琳瑜,杨志峰,帅 磊,等.基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水库工程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4) :1252128.
[17]葛颜祥,梁丽娟,接玉梅. 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运作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 (9):22227.
[18]张其仔,郭朝先.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的重要保证[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18) :32234.
[19]叶文虎,魏 斌.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4):298,301.
[20]刘玉龙,许风冉,张春玲,等.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研究[J].中国水利,2006(22):35~38.
[21]刘 青.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7.
[22]秦艳红,康慕谊. 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J]. 自然资源学报,2007(4):557~567.
[23]The World Bank. Promoting market-orient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
[24]Marjorie Huang ,Shyam K. Watershed-based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Asia[J]. USAID, Working Paper No.06207, 2007 (8) : 229.
[25]Usman Ali Iftikhar , Mikkel Kallesoe , Anantha Duraiappah ,et al. Exploring the inter-linkages among and between Compensation and Reward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CRES)and humanwell-being[J]. 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2007 ,Working Paper No. 36 : 26229.
[26]Heimlich R E. The US Experience with Land Retirement for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Presented to Forest Trends. China Workshop on“Forest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M] . Beijing :China ,2002.
篇10
关键词:支撑利益 侧面支撑 垂直支撑 规制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92-03
一、支撑利益的特质
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煤炭资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系统和经过后天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支撑与被支撑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功能在于,维系生态平衡、保障生态系统的有序发展。在法学范式下,我们将蕴藏于煤炭资源和土地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称之为狭义的支撑利益,其特点为:
1.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煤炭资源与土地结合在一起的自然状态,并不一定导致法律机械地将二者视为一个物,甚至让它们同属于一个主体。基于资源的有限性,许多国家在法律上把土地、油气煤炭资源甚至固体煤炭资源等视为不同的物,分别承认了土地所有权,煤炭资源所有权等,并进一步把煤炭资源所有权同矿业权两立,形成了矿业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立的模式。①
我国不仅继受了上述制度,而且在土地所有权之上创设了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地基使用权等。在此权利体系下,支撑利益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首先,依据物权法、煤炭资源法及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煤炭资源归国家所有。在相关企业取得采矿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国家仍然保留了对矿产资源和土地的所有权。因煤炭资源开采有可能造成地面下陷、土地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土地所有权人的利益。因此,国家可以看作是支撑利益的重要主体之一。其次,基于土地毗连的特性,对某一区域内的煤炭资源进行开采时,必然会影响到相邻土地所有权人、相邻土地使用权人、宅地基使用权人、地役权人、房屋所有权人以及相邻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在采煤地区屡屡发生的山体滑坡、房屋损坏等即是明证。这说明,上述权利主体均属于支撑利益的主体。最后,在生态学上,土地是指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资源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②从这个意义看,人类的一切环境要素都依附于土地。基于土地的整体性、生态的连锁性和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因煤炭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生态损害,不仅局限于矿区所在地区,有可能波及整个国家,甚至超越国界,影响到其他国家,更有甚者是后世代居住的土地。支撑利益主体也因此具有了跨区域、跨代际的特征。
2.存在范围的立体化。在传统民法中,土地所有权人的权益上可至寰宇、下可至黄泉。随着土地资源有限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矛盾的不断增长,空间由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分离出来,具有了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的属性,即稀缺性、有限性、可利用性、价值性。由此产生了以对空间的所有和利用为内容的空间权。
在我国,煤炭资源一般赋存于地下一定空间之中。对煤炭资源的开采本质上是对地下特定空间的一种利用。如果再考虑到含煤岩系赋存于其他岩层之间以及煤炭分层开采等因素,煤炭开采更是可以被看作是对地下特定空间的一种立体式分层利用。
基于空间物理边界的对抗性,受煤炭资源开采影响的支撑利益不仅存在于土地与土地、地表与地下空间、相邻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之间,也存在于土地分层之间。这是因为,第一、支撑与被支撑是维系空间刚性界限的必然要求,相邻空间、地表之间如果没有被支撑,则可能发生共有界面的弯曲甚至相互渗透;第二、支撑与被支撑是空间单独利用的客体;第三、支撑与被支撑是空间物理边界对抗性的法律表现,只有空间在物理边界上达到平衡的对抗,才能够保持空间边界的刚性。③
3.救济方式的组织化和集约化。根据煤炭资源赋存土地的物理结构,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实际上是对围岩之间的煤炭及其他固体矿石的一种挖掘活动。在煤炭和其他固体矿石被运出地面后,地下往往形成一个巨大的空间。空间四周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陷落。这种陷落不仅影响到地表地貌,也会使地下水层、水系发生改变,引发山体崩塌、滑坡及地面沉陷等生态灾害。除此之外,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可能发生瓦斯爆炸、矿体自燃、水环境污染、矿山废渣污染以及元素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基于此,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损害,不仅是对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双重侵害,也是对矿产资源多种价值的侵害。加上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损害具有影响范围广、累积性、长期潜伏性以及生态修复难、成本高昂等特点。对支撑利益的保护,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损害赔偿法的法理及制度架构。如仍然适用传统的救济手段,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并难以发挥原有制度的保护和救济功能。
基于矿产资源的社会福利性和价值性,对支撑利益的侵害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的伴生品。如果我们无法取消工业文明或者有意识地追究这种文明形态时,我们就不得不接受工业化造成的消极后果,并将之视为工业社会生活成本的一部分。对于工业化的消极后果,我们需要用工业化的方式解决。所谓工业化的方式,就是资源的集合化和组织化。它包括经济资源的集合化和组织化、制度资源的集合化和组织化。在后一组织化中,私法加入进来,并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④
二、支撑利益私法规制的立法考察
在大陆法系,没有抽象出支撑利益这一概念,很多国家是通过相邻关系制度对支撑利益予以间接调整。如《德国民法典》第909条规定:“一块土地不得以使邻地失去必要支持的方式予以挖掘。”《瑞士民法典》第685条规定:“所有人在挖掘时,不得使邻人的土地发生动摇,或有动摇的危险,或使其土地上的设施受到危害。”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794条规定:“土地所有人开掘土地时,不得因此使邻地之地基动摇或发生危险,或使邻地之工作物受其损害。”
与大陆法系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则主要是通过支撑权对支撑利益进行调整。所谓支撑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获得土地或者地下土壤对土地提供支撑的权利。⑤一般分为侧面支撑权和垂直支撑权两种。其中,侧面支撑权,是指处于自然状态的土地受相邻地块支撑的权利。垂直支撑权,是指土地所有人享有的得到正下方土壤的支撑而是自己的土地处于自然状态的权利。⑥
侧面支撑与垂直支撑的大部分规则是相似的。所不同的是,侧面支撑受不动产自然状态的约束。垂直支撑则不受不动产自然状态的约束。
就侧面支撑而言,处于自然状态的土地享有相邻地块支撑的权利。拆除侧面支撑物的相邻所有人对因此而下陷造成的所有损失承担严格责任。对于处于非自然状态的土地,如果相邻土地所有人提供了足以维持土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支撑,只是由于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重量的增加而导致土地下滑,则相邻土地所有人只有在没有尽到合理注意义务,从而给土地所有人的不动产造成损害的情形下,才承担赔偿责任。相反,即使土地处于自然状态,也会发生土地下陷等损害时,相邻土地所有人承担严格责任。⑦
但在如何赔偿的问题上,美国法院意见不一。在某些州,所有人可以获得对其土地造成的损害赔偿,而不能获得对其建筑物造成的损害赔偿。这一个规则的理论依据是:强制第二改良人对第一改良人的建筑物赔偿损失,就是优先保护第一改良人。这违背了所有的土地所有人享有平等改良权的社会政策;在另外一些州,人们认为,如同应对拆除土地支撑物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一样,相邻人应对拆除建筑支撑物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的损害赔偿标准,就是恢复不动产市场价值的费用和不动产市场价值的减少数额。⑧
对于垂直支撑,只要是因煤炭开采导致土地塌陷,采矿权人就要承担赔偿责任,并且这种责任为严格责任。即使塌陷的土地上建有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构造物也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因建筑物增加的重量不足以引起土地下陷的后果。如果可以明确证明建筑物增加的重量导致土地塌陷,采矿权人只有存在过失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
如果土地所有权人在授予他人采矿权的同时,明确表示放弃对地表土地的支撑利益。在出现地表深陷、土地建筑物裂缝等损害时,土地所有权人能否主张损害赔偿,美国判例一般认为,所有人可以免除他人负有的支撑其土地的义务,并不得主张损害赔偿。但所有人放弃的仅仅是自然支撑权,并不包含免除因过失或者恶意拆除支撑物的责任。⑨
仔细比较大陆法系和美国有关支撑利益保护的法律设计,不难看出,大陆法系有关支撑利益保护的法律设计,主要是以土地平面利用为思考背景,没有特别考虑到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虽然理论上并不排斥通过空间相邻关系、地役权规范空间、地表之间的支撑利益,但由于没有抽象出支撑利益这一概念,对支撑利益保护和纠纷解决上,难以展开实质性的体系性构建。与大陆法系的相邻关系间接保护模式相比较,美国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在土地立体化分层利用的总体思路下,抽象出了支撑利益这一概念,并围绕着支撑利益建立了相应的权利确认和保护体系。⑩
三、我国物权法对支撑利益的规制
我国物权法上不存在支撑利益这一概念,与支撑利益有关的权益主要是通过相邻关系间接予以保护。根据物权法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不动产的权利人应当为各相邻权利人提供必要的便利,并在其权利受到损害时,有权请求相邻权利人给予补偿。不动产的权利人想提高自己土地的便利和效益,则可通过设定地役权取得对他人土地的利用。
客观而言,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过于宽泛,很难对支撑利益给予有效保护。主要原因在于,因煤炭资源开采所创造的相邻关系形态远比传统民法上的相邻关系形态复杂,它不仅表现为平面相邻关系,存在于前后与左右之间,而且表现为立体相邻关系,存在于垂直上下之间,甚至还表现为既有前后,又有左右,更有上下之间的综合的相邻关系。同时,相邻的两个空间可能直接与地面邻接,也可能不与地面直接邻接,而是与地面间接邻接,由此所衍生的权益冲突与困扰,决非传统相邻关系规则所能完全解决。
1.增设空间地上权。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稀缺,空间具有了越来越大的财产价值,它可以从土地中独立分割出来而特定化,成为独立的权利客体。在美国将其称为发展权或开采权,在大陆法系国家多称为空间地上权。
我国物权法虽未明确规定空间权,但实际上肯定了空间权利的独立存在。如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在学理上,将这种以地上空间、地下空间为客体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称为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与空间地上权相比,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适用范围较为狭窄:空间地上权可以存在于集体所有的土地,而建设用地使用权仅仅存在于国有土地之上;空间地上权并不区分建筑物的用途,只要是利用他人的土地,就统统由地上权制度解决。但在我国,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因建筑物的用途不同而存有差异,如果是在他人土地上建造农户住宅,则由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负责。{11}
对于煤炭资源开采来说,采矿权人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远远超过其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面积。在超出建设用地使用权范围的土地上,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已无适用之余地。这意味着,与集体土地相关的支撑利益主体受到了法律的不公平待遇。国有土地的空间价值得到了肯定,而集体土地的空间价值则成了免费的午餐,由此,极易发生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公地悲剧”。采矿权人可以恣意地超越已征收土地的范围,进入未征收土地的地下从事开采活动。这不仅不利于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为此,我们有必要在借鉴英美国家支撑权制度的基础上,增设空间地上权。
具体言之,采矿权人在取得采矿权的同时,自动取得矿区范围内的空间地上权。但其在从事开采活动时,应该选择对土地所有人、占有人或者使用人损害最小的方法为之,并支付相应的补偿。如果因开采活动导致土地失去原有使用功能,土地所有权人可以请求采矿权人征收该部分土地或者给予合理的补偿。如果因开采活动危及土地所有权人或相关权利主体权益时,土地所有权人或相关权利主体有权要求采矿权人消除危险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另外,为了充分保护支撑利益人的利益,空间地上权不得单独转让。采矿权期限届满,空间地上权随之消灭。
2.拓展地役权。根据我国物权法第156条的规定,地役权是指不动产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为了提高自己不动产利用的效益,而利用他人不动产的用益物权。这些不动产虽然不以土地为限,但我国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其限于土地。这里的土地不限于地表,也可以是地上空间或地下空间,后者即所谓的区分地役权。{12}
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的现实情况,我国物权法中关于地役权的规定对煤炭资源的开采活动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这是因为,根据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特征,煤炭资源并非独立存在之物,而是土地的构成部分。煤炭资源与土地的其他构成部分形成合力,共同支撑着地表及其上的建筑物、构筑物乃至整体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看,开发煤炭资源的权利也是环境权的重要部分,属于一种环境利益。基于环境因素的生物性、地理上的整体性、生态的连锁性,因煤炭资源的开采而发生的影响范围远远超越了传统地役权调整的范围。
传统地役权是为了需役地而存在的物权。但在煤炭资源和其他资源垂直依附于不同地层的情况下,供役地和需役地往往很难确定。在此情况下,强调地役权的目的性限制,实际上是限制了地役权优势的发挥。对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规定突破需役地利益目的限制这一条件。凡是出于资源的有效开发或环境保护的需要,均可设立地役权。
3.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土地征收是国家以行政权取得集体、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所有权的行为。征收往往导致所有权的丧失,给所有权人造成了损害。因此,各国均对土地征收的条件及补偿做出了明确规定。根据我国物权法、土地管理办法等规定,我国土地征收补偿一般以地表的使用价值为基础,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以及青苗补偿费等费用。土地使用权在在支付了上述费用后,即拥有了对被征收土地的使用权,其使用范围可延伸至地下一定的空间。显然,现有的土地征收制度根本未考虑地下空间的财产价值。在我们承认了空间地上权的同时,土地征收就不应该局限于土地的平面划割后的某一宗地的征收,应该包括对土地纵向分层后的特定空间范围的征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降低煤炭开采的土地成本,减少国家对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另一方面,对农村集体组织来说,在保留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的利用价值,缓解因资源开采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和集体的双赢。
四、我国侵权责任法对支撑利益的规制
如前所述,煤炭资源的开采本质上属于挖掘活动。采矿权人因挖掘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渣、粉尘、地面下陷等危害他人身体健康和财产的侵害,如果超过社会容许限度,则构成环境侵权。受害人可以依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73条的规定追求采矿权人的责任。但由于第73条的规定具有一般条款的特性,需要我们结合煤炭资源开采的特性,对诸如归责原则、赔偿原则等问题加以类型化研究。
1.归责原则。以生态平衡理论观察之,煤炭资源及其赋存岩石实际上为地表土地的支撑物。对煤炭资源的开采相当于将这种支撑物拆除,包含着潜在的巨大危险。但采矿权人的责任仅仅取决于,由其掌控的危险是否变更了现实,并不涉及采矿权人的作为或不作为是否有过错以及行为本身是否具有危险性。因此,与其他危险作业一样,煤炭资源开采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也应当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但由于在煤炭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存在着侧面支撑与垂直支撑、自然支撑与非自然支撑、足够支撑与不足支撑等多种支撑关系相互交错存在的情形,仅仅依靠无过错责任原则很难在法益保护和行为自由之间实现有效平衡。正如,我国有学者所言,如果适用无过错责任,就没有必要区分自然支撑与非自然支撑,整个不动产支撑利益纠纷就变成了结果责任,不利于保护后来土地利用者的权利。{13}
基于此,结合美国支撑权制度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如果建筑物建设在先,煤炭资源的开采在后,则无论建筑物的重量如何,相邻采矿权人如果具有下列行为之一,则需要按照过错责任原则,追究其责任:一是没有告知建筑物所有人或管理人即将实施开采活动,以便所有人或管理人提前加固建筑物;二是没有代为加固建筑物。
2.责任构成。煤炭资源开采属于高度危险作业。进行煤炭资源开采活动的基本安全保障是建立足够的、必要的地下支撑。如果这种支撑为垂直支撑,只要开采人没有提供足够的地下支撑,发生地表塌陷、造成地表土地和地面建筑物损害或人身伤害的,就应当对此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至于采矿企业的行为是否违法、有无过错均不予考虑。如果煤炭企业所承担的支撑义务为侧面支撑,其责任构成因土地性质的差异而不同。
对于处于非自然状态的土地,因煤炭开采造成损害的因果关系链条常常表现为三个环节:采矿―地面塌陷―房屋倒塌或人身伤害。一般情况下,受害人只要能够证明房屋的重量和地面塌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采矿企业就应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受害人不能完成举证责任,则只有在采矿企业存在过错时,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采矿企业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则可以免责。
对于处于自然状态的土地,其因果关系仅有两个环节: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对此情况,受害人无需承担举证责任。只要采矿企业的采矿行为造成支撑利益人的利益受损,采矿企业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采矿企业能够证明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存有过失,则可相应减轻其责任。
3.责任承担。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通常要预留煤柱,以防止地表沉陷。如果煤炭开采者擅自挖掘煤柱或者预留煤柱支撑力不足导致地表沉陷,自然应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是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支撑不足或者支撑被破坏,煤炭开采者无权以此为抗辩事由或者免责事由。这是因为,采矿权人负有不因自己的不作为而使他人人身或财产遭受自己之外的第三人侵害的义务。采矿权人的这一义务是法定的,不能通过约定加以排除。即使土地所有人、土地使用权人与采矿权人达成了放弃支撑权的协议,该协议也是无效的,采矿权人仍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开采活动终止并且地下利用结束之后,如果是因原先开采行为导致矿井塌陷,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时,由于损害与开采行为或管理行为具有相当的因果关系,采矿权人或者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应对此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救济方式。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5条的规定,结合煤炭资源开采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于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支撑利益纠纷的救济方式主要是恢复足够、平衡的支撑关系,包括消除危险、排除妨害等。如果无法恢复这种支撑关系,则应该给予赔偿。如果损害是持久性的、不可恢复的,则采矿企业应该根据市场评估价格给予全部赔偿。如果损害是可以修复的,采取差额补偿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煤炭资源开采具有社会相当性、价值性和必要性,关乎社会公共福利,司法机关需要运用权利不可侵害原则和利益衡量原则,在确认权利受到侵害以及该侵害具有不合理性的前提下,方可支持受害人排除妨害的诉讼请求。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项目课题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9JK291)]
注释:
①崔建远.准物权行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67-68
②孙鸿烈等.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综合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175
③杨立新.地下挖掘损害责任的法理基础和具体规则.法学论坛,2010(2),12
④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第292页
⑤See George J.Siedel III,Robert J.Aalberts,Janis K.Cheezem,Redl Eatate Law,5th ed.south-Western,pp67-68.
⑥[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钟书峰译.美国财产法精解(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99-500
⑦约翰・E・克里贝特,科温・W・约翰逊,罗杰・W・芬德利欧内斯特・E・史密斯.齐东祥,陈刚译.财产法:案例与材料(第七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86
⑧[美]罗杰・H・伯恩哈特,安・M・伯克哈特著,钟书峰译.不动产(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5(10)第1版,317
⑨[美]罗杰・H・伯恩哈特,安・M・伯克哈特著,钟书峰译.不动产(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318
⑩杨立新,王竹.不动产支撑利益及其法律规则.法学研究,2008(3),55
{11}崔建远.物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14
{12}崔建远.地役权的解释论,法学杂志,2009(2),42
{13}杨立新,王竹.不动产支撑利益及其法律规则,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