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力学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多样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7;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4005905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钢筋及混凝土两种材料所组成结构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具备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能力,理解其与先修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平行课程(如钢结构)的关联性,要求学生掌握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在承受轴向力、弯矩、剪力、扭矩以及共同作用时的截面设计和承载能力评估,掌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在轴心拉力和弯矩作用下的承载能力计算和评估,掌握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和挠度确定的基本原理和验算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图1为与该课程相关的先期、平行和后期课程。
图1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的先期课程、平行课程及后续课程示意图
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与北美国家课程设置有所不同。笔者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跟班学习混凝土结构课程,两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该门课程上的学时为每周3小时,共36学时,学习内容包括基本原理和结构[1],课程紧密结合设计规范,授课教师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而我国的教学将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和结构
设计分为两门课程,在两个学期完成,原理部分64学时,设计部分36学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
笔者以90分钟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同济大学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多样性教学的意义,揭示了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国高校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特色。
一、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特色
积极发挥课堂特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笔者所在高校(同济大学)以顾祥林教授为首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团队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这些特色包括立体化教材、国际化办学、开放性以及自选式试验等。立体化教材是指采用教学团队编制的中文教材[2]、试验指导书和英文教材(即将出版),并集纸质教材、多媒体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试验录像、试件陈列室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办学指通过研究国际化模式并初步实践,加强双语教学和英文教材建设。开放性、自选性试验指专门配置了混凝土结构教学实验平台[3],开放性、自选式教学试验贯穿整个理论教学过程。试验录像在课程网站上,可随时观看学习。课堂是发挥和展示这些特色教学形式的平台,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同济大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先后被国家、上海市、学校评为精品课程。这些课堂特色的形成凝结了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实践,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具体表现[4]。
二、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分别在学习模式、双语教学、考评方式、教研结合中充分体现。
引导学生采用先进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是先进的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中通过回答开放性问题(包括概念型、知识型和资源型等三种类型),让学生自己在思考和查阅资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要安排学生选择教学实验,接触工程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正确的思考和研究方法。
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本课程开出完全用英语讲课的平行班,供学生自由选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随着学生英文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化要求,目前全英文教学取代了双语教学。2014―2015年度选修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0%。
考试方法改革。采取灵活的成绩评定方式:理论考查占90%,实验报告占10%。采取激励机制,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考评作为附加成绩。
教学团队的教师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实践应用课题,课题中大多为混凝土结构课题的试验研究项目。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在各类课题科研试验项目中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强化感性认识,加深课本理论的理解,认清学科发展前沿。同时积极把国家标准、规范和规程的研究成果反映到课程教学中。由于《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标准、规程为本课程组教师参与编写,授课教师根据编写体会进行深层次的讲解,使学生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ITP)项目。
三、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
混凝土课程具有内容多,公式符号多,构造规定多,工程实践强等特点。该课程可分为承载能力和使用性能两大部分。承载能力涵盖正截面承载能力和斜截面承载能力。正截面承载力包括轴向力、弯矩,以及弯矩与轴力共同作用时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斜截面承载力包括混凝土结构构件承受剪力和扭矩时截面上的承载能力。使用性能作为课程的一个部分,简单介绍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变形,包括裂缝宽度、受弯构件挠度的计算方法。承载能力分析和使用性能课时比例为14∶1。结合试验研究,从加载到破坏全过程,提炼混凝土开裂、钢筋屈服、混凝土压碎等代表性的状态,以力的不同类型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分析方法分析其破坏机理。
缜密、细致、科学的课堂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中“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教学环节为例,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对每一步教学分配合理的教学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计划中应突出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系统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一) “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性能与计算”章节教学内容及要求
该章节教学内容包括:(1)无腹筋梁的受剪性能;(2)有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3)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构造要求。
该章节教学的基本要求:(1)熟悉无腹筋梁斜裂缝出现前后的应力状态;(2)掌握剪跨比的概念,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的三种破坏形态以及腹筋对斜截面受剪破坏形态的影响;(3)熟练掌握矩形、T形和工字形等截面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及限制条件;(4)掌握受弯构件钢筋的布置、梁内纵筋的弯起、截断及锚固等构造要求。
(二)90分钟课程教学计划与实施
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第(2)点和教学要求的第(3)条展开,在90分钟的教学环节中,考虑特定时间内围绕教学目的划分若干步骤完成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的复习、解释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表1)。
步骤教学目的教学知识点重点及难点教生扮演角色时间分配
1巩固平截面假定在受剪承载力分析中的不适,以及巩固斜截面的基本假定正应力与剪应力的共同作用决定构件的裂缝位置及走向斜裂缝的出现 学生讨论为主5分钟
2复习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实验研究复习剪跨比的概念,剪跨比对抗剪破坏模式的影响剪跨比作用的原因学生讨论为主10分钟
3复习无腹筋梁受剪承载力无腹筋梁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忽略不确定因素,
简化计算模型 学生讨论为主5分钟
4有腹筋受剪承载力计算平面桁架模型基于有腹筋梁平面桁架模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桁架模型中的裂缝间混凝土简化为桁架模型中的压杆教师讲解为主25分钟
5有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组成及应用上限和下限值的确定教师解释为主25分钟
6受剪承载力公式及应用小结及作业布置剪跨比计算、临界截面确定、箍筋面积计算和间距确定、最小配箍率和截面限制条件的验算等教师讲解为主20分钟
表1中的步骤1―3用于巩固与复习,加深学生对剪跨比概念的理解,为后续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性能和计算作铺垫。这3个步骤以学生讨论为中心,共分配20分钟时间。步骤4―6用于讲解新的知识点,通过前3个步骤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之后,教师确认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构件斜截面抗剪的基本特征和关键参数时,以教师为主进行步骤4―6的教学,根据内容需分配70分钟时间。
步骤1实施时,结合先期课程(材料力学)和该课程第二章的材料性能中的相关内容,复习公式(1)中的正应力和剪应力产生的内力,正应力源于弯矩,而剪应力源于剪力。
σtp,cp=σ2±σ24+τ2 (1)
裂缝的发展方向与τ/σ比值有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1/2arctan(2τ/σ);τ/σ越大,裂缝发展方向越陡。
步骤2实施时,必然涉及剪跨比的概念,这时可引导学生深化剪跨比的概念,为什么剪跨比能够决定构件抗剪破坏的模式,可从裂缝发展与构件长度方向的夹角大小判断,裂缝发展方向与构件长度方向的夹角越小,构件的抗剪承载能力越低。而决定夹角大小的是τ/σ,剪应力τ取决于剪力V的大小,而σ可由弯距M推算出来。这样,σ/τ可以用弯距M与剪力V和截面有效高度h0乘积的比值,可以表示为
MVh0= VaVh0=ah0(2)
ah0称为剪跨比λ。
如此,σ/τ∝MVh0,τ/σ与λ成反比。τ/σ越大,λ越小,受剪承载力越大。进而,可以用剪跨比λ说明构件抗剪破坏模式。
步骤3实施时,复习在剪压破坏模式下,沿斜裂缝取隔离体,忽略斜裂缝截面上难以确定的纵向钢筋的销栓力和裂缝间的摩擦力,得出无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为
Vc=0.24-0.06σsρsfc0.5+0.24λfcσsρsfcbh0=αc'fcbh0=αcftbh0
(3)
步骤4实施时,重点说明桁架模型,箍筋作为桁架的拉杆,上下弦纵向钢筋作为桁架的拉杆和压杆,裂缝间混凝土作为桁架的斜压杆。在桁架模型中学生往往对斜压杆难以理解。构件抗剪破坏时,斜裂缝间的混凝土受到上下纵向钢筋的约束分析,斜裂缝间混凝土受压,可以理解为斜压杆。然后,讲解纵向钢筋的受力,再说明水平钢筋的受力,最终得出有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为
Vu=nvhcorcotα=fyvAsvshcorcotα(4)
由公式(3)和(4)叠加,得出受剪承载力计算理论公式。
讲解步骤(3)和(4)之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接受这样一种思路:虽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性能与计算不符合平截面假定,但它仍然利用“实验―基本假定―计算模型―基本公式―适用条件―公式应用”的线索,从中体现课程的系统性。
实施步骤5过程中,在讲解为什么不用最大配箍率作为承载能力的上限时,利用实验研究结果(图2)解释。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配箍率的增大,即横坐值的增加,纵坐标将不再变化,这表明受剪承载力Vu 与构件截面有效面积bh0的比值保持不变,因此受剪承载力受截面面积的控制或限制,解释了受剪承载力上限值的确定方法。
图2 受剪承载力/抗拉承载力比值与配箍率关系图
为开拓学生解决问题思路,可从解析角度解释。试验研究中表明,当配箍率超过一定值后,则在箍筋屈服前,斜压杆混凝土已压坏,故取斜压破坏作为受剪承载力的上限。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是通过控制受剪截面的剪力设计值不大于斜压破坏时的受剪承载力来防止由于配箍率过高而产生的斜压破坏。学生对这一点往往难以理解,对从配箍率控制转化为截面面积控制感到困惑。
其实,在叠加公式(3)和(4),得到受剪承载力计算理论公式(5)后,
Vu=0.7ftbh0+1.25fyvAsvsh0(5)
不妨定义最大配箍率ρsv=1.2ftfyv,并将该配箍率带入公式(5),简单变化后可得
Vu=0.25βcfcbh0(6)
如此变化,即可得到规范设置的依据。
在第6个步骤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在公式应用时,启发学生思考作用在梁上的集中荷载的工程意义。通常情况下,学生根据实验课获取的经验认为集中荷载是分配梁产生的或者是千斤顶给予的。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实际结构的主次梁考虑,解释集中荷载的位置其实就是另一方向梁的支座位置,集中荷载大小即为另一方向梁的支座反力。往往在这个时刻,学生会恍然大悟,记忆深刻,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接着,讨论在集中荷载部位实际上应如何布置箍筋,是配在次梁支座的两侧还是放在支座的中间,只要从受剪承载力的基本原理出发,学生能得出应放在支座两侧的正确答案,因为支座处的实际计算截面积远大于bh0。如此,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工程概念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体现了课程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公式多、教材繁、考试难是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前学生对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普遍反映。多样化教学的实施加强了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系统性,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014年,同济大学通过网上评议调查,93%的学生反映课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深度思考;97%的学生反映课程内容丰富新颖,具有挑战性;93%的学生反映多样化教学效果很好。从2014―2015年度学生期终考试中构件受剪承载力考题的抽查结果来看,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配箍率限界的概念,并能合理判断受剪控制截面和熟练应用计算公式进行抗剪配筋设计。
四、结语
同济大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90分钟内不同时段的教学效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坚持这些鲜明的教学特色,才能更好地保证和提高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 Edward G Nawy. Reinforced concrete(fifth edition)[M].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2] 顾祥林.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3] 顾祥林,林峰,黄永嘉,等.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本科教学实验平台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2):37-40.
篇2
关键词:地理条件 市场规模 技术进步 科学发展 经济兴起
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是英国人,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宏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者。1943年,李约瑟任英国文化委员会驻华代表和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在华工作的三年多期间,萌发了撰写《中国科技史》的想法,提出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到近代却落后了的问题。这一问题后来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把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两点:一是中国官僚封建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二是中国地理环境造成了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先介绍李约瑟的研究,并尝试对“李约瑟难题”给予解答。
一、“李约瑟难题”和李约瑟本人的解答
李约瑟说:“西方人似乎通常认为中国是一个纯粹的农业与艺术文明,其实不然。中国人对世界科学技术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全世界首先发明了磁性指南针、炸药、造纸术和印刷术,以及接种牛痘。他们是世界上最先认识到营养缺乏症的国家,最先发明冶炼铸铁的国家。在他们的传统药物中,在今天仍有几种具有巨大的价值和用处。”
李约瑟认为:中国人是有能力发展出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世界领先的,但是近代却落后了。他认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两点:
第一,在中国,大统一以后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官僚封建制度”,束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西方,从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statecity)到现代城市,如安特卫普和里昂,西方的历史根本离不开城市国家。而在中国和印度,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对应。与西方的城市国家即“城邦”或自由城市相比,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是农业地区的中心,这些城市没有与矿山或航行活动相联系;没有选举的市长和高级市政官、市议员,其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命,也只对朝廷负责。这是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根本不同。 古代中国在实现首次统一(可能指的是秦的统一)后,不是实行商业资本主义,而是实行“官僚封建制度”,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但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在中国,反对科技发展的阻力太大。而在欧洲,科技的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
第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李约瑟问:“为什么在中国真正的封建主义并不存在?”他认为,答案可能与极其重要的水利网有关。欧洲没有季风气候,也没有中国那些特别的河流与山脉,因此欧洲人不需要建造巨大的水利网。而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治理,才能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所以就必须建立大一统的官僚封建国家。李约瑟从气候、雨量、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了中国文明不同于欧洲文明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我将大胆断言,情况将完全改变。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高度评价,使李约瑟赢得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敬重。许多中国人认为,李约瑟把中国古代辉煌的文明重新发掘了出来。他提出的“李约瑟问难题”,也吸引了中国学者的广泛注意。但是绝大多数学者对李约瑟的解答并不满意(如果满意,也就没有所谓“李约瑟难题”了),仍然有许多人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过直至现在,中国学者的解答并不比李约瑟本人的答案有多大进展。在笔者看来,在解答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需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只有正确地提出了问题,才能准确地解答问题。
二、李约瑟问题的准确表述
李约瑟并没有把所谓的“李约瑟难题”表述清楚。
有人把这一问题表述为,“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
另有人把这一问题表述为,“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欧而不是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
还有人把这一问题表述为,“为什么古代中国应用技术发达,但却没有创立出理论科学?”
这几种表述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它们的侧重点显著不同,这就导致不同的探测方向。第一种表述首先确认“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对中国没有象西欧一样“发展出近代科学”感到奇怪。按照这一表述,既然中国科学技术前期发达而近代落后,那么我们就应当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情况中寻找落后的原因。第二种表述的前提大不相同,它认识到,不只是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甚至比中国更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印度、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所在的地域),也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既然文明古国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那就说明文明古国陷于落后状态具有普遍性,西欧后来居上产生了近代科学,说明西欧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如果要寻找近代科学产生的原因,那就必须研究西欧的特殊情况。第三种表述看到,古代中国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在“应用技术”方面,而在理论科学的归纳和创新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成就,例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推理和探求因果关系四法等简单的理论成果都没有归纳出来。这一看法区分了“应用技术”和“理论科学”,引导人们探讨中国何以缺乏理论归纳成果的问题。
历史事实是,中国和其它文明古国都出现了许多简单的应用技术(但无法比较谁处于领先地位),近代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例如蒸汽机)出现在西欧,近论科学也在西欧建立和发展起来,是西欧的经济成就和社会发展都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对于这些现象,人们头脑中的问题可以归结为:
1、文明古国为什么只出现一些简单的应用技术?
2、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何以出现在西欧?
3、理论科学何以都被欧洲人总结归纳出来?
阐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就解答了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三、文明古国为什么只出现了简单的应用技术?
根据“经济人行为原理”,利益追求是人类行为的永恒动机,发明创造活动也是如此,只有那些预期收益显然高于预期成本的发明项目,才会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制。人类发明计时钟的过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原理。
15世纪时,为确定远洋航行中轮船在海洋中的位置需要测算经度,而测算经度需要精确的计时钟。为发明计时钟,西班牙、荷兰、英国都宣布给予巨额悬赏。但直到18世纪,英国的哈里森几乎耗费了半生精力才完成计时钟的研制,获得了这笔赏金。现在看来,即使哈里森未研制成功而突然患病死亡,计时钟也会被其他人发明出来,因为高额赏金是刺激人们进行研制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赏金,发明人因成果被人仿制,所获收益就会大大低于他所付出的代价,所以就不会去进行这种研制。仿制别人的发明成果具有一种“白搭车”的利益。受“白搭车”利益的刺激,人们都想等待别人发明出来之后直接进行仿制,所以社会只可能出现一些像鲁班发明锯子那样的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简单的或偶然性的发明创造。
高额赏金是刺激发明创造的好办法。但政府悬赏的只能是重大而又紧迫的项目,事事都靠政府悬赏是不现实的,于是对发明创造活动给予经常性刺激的专利制度被人类发明出来了。假如没有赏金和专利制度的保护,许多发明创造项目的预期收益是远远低于预期成本的,因而根本不会有人去进行研制。由于古代中国没有形成保护发明者利益的制度,所以出现的发明创造大都具有简单和偶然的性质。
四、技术突破受制于市场
不过,西欧一系列技术突破出现时,专利制度还没有形成,所以技术突破并不是专利制度刺激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来自生产中精细的分工,分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则是人们利用市场兴起所造成的盈利机会的结果。
中世纪前期的西欧,大部分地区还是人口稀少的广袤的荒野。中心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导致边远地区的开垦。西欧小范围内气候差异大,新区之间以及新老地区之间生产了不同的产品,引起对交换的需求,于是在地区内和地区间首先形成了小范围的商品交换市场;广泛的水陆运输运费低廉,粮食、木材、羊毛、咸鱼、酒类等基本产品(低值笨重货物)也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逐渐形成了辐射范围广阔的大市场。市场扩大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靠近市场地区信息灵通,人们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中心。制造业的专业化刺激了生产中的分工。羊毛织品是当时西欧主要的制造品,其制造过程可以分解为许多细小的工序,精细的分工使人们只需要重复简单的操作,简单的操作“将人们天生的发明欲集中在 有限的一些难题上”,促使人们考虑用机械代替手工,用自然力(水力和风力)代替人力和畜力。发明那些从事简单操作的机械,研制成本大大降低,而创新收益则因产品具有广阔的销路而十分可观,吸引不少人进行研制,于是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这样,辐射范围广阔的市场既通过生产中精细的分工间接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又因大量销售产品而直接提高了创新收益。没有市场发展带来的技术创新收益的提高,是不可能出现生产技术突破的。
五、中国商品市场对生产技术的制约
长期以来,中国市场一直没有发展到带动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因而并没有引起精细的分工,制造业还必须进行复杂的手工操作。直接研制和发明那些进行复杂操作的机械装置难度很大,发明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加上没有利用市场获利的前景,预期收益显然大大低于预期成本,所以根本不会有人去从事研制,于是生产技术就陷于停滞状态。可见,中国生产技术长期未出现突破,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长期不发展。
喜欢追根究底的读者会问,中国市场为何长期不发展呢?
不少人把中国商品经济长期不发展归咎于小农传统观念的影响、儒家保守思想的禁锢以及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其实,小农观念、儒家思想和抑商政策都产生于社会经济生活,用它们来解释市场发展的状况正好颠倒了其中的因果关系。根据“经济人行为原理”,中国商品市场长期不发展,也应当是人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
中国文明本部黄河流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等温线、等降水量线都是东西方向。从现今陕甘交界向东一直走到山东半岛大致1500公里范围内,所经各地的气温和降水都相同,所以基本产品相同,没有交换必要;虽说南北方向气候差异较大,引起基本产品差异较大,但南北方向没有天然河道可供通航,陆路运费又太高,南北之间不同的产品无法实现交换。由陆路运输形成的农产品市场,辐射范围不超过10公里。农民把产品运到有差异的地区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比自己直接生产它们花费的代价更高,农民的“合理选择”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来满足需求,于是社会就长期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在古代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下,任何两地农、林、牧、渔等基本产品(低值笨重货物)生产成本的差额,都抵偿不了两地之间的运输费用,所以中国不可能自发形成大规模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场。
从经济上看,能够承受远距离运输费用的商品是有限的。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当然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费。除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外,中国古代市场上交易的物品还有瓷器、丝绸、香料、茶叶等本身价值不高但产地有限的特殊物品,但由于运输费用很高,它们到达最终消费地时都成了普通百姓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所以对市场发展的刺激作用并不大。在中国,也许只有经销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盐、铁这两种商品才有利可图,但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国家就逐渐垄断了盐铁的经营,对私自经销盐铁者要进行严厉制裁。由于经销基本产品难以致富,所以商人只能依靠行奸弄巧或者贩卖违禁物品发财,结果“奸商”和“私贩”几乎成了中国商人的代名词。在统治者看来,商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抵偿不了他们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商业税收不能补偿管理费用),所以直到时代,国家仍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当然会对市场发展更为不利。但由于上面已分析的原因,即使没有抑商政策,中国市场也不可能自发发展起来。
六、技术发明与理论科学
在英语中,“科学”和“技术”完全是两个概念,技术是指实用技术、应用技术,它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直接获得利益,科学则不同,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产物,所以往往称为“科学发现”,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理论的东西。科学和技术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科学发现(理论)容易转化成应用技术,使人获得具体利益,例如科法拉第发现并归纳出电磁感应定律,这属于科学(发现)。当人们利用这一定律制造出发电机和电动机时,科学就转化为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造福于人类了。有的科学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技术,但对基本生产活动可以作出指导性贡献,例如牛顿的力学定律;还有的科学则不容易转化为应用技术或者根本不能服务生产,例如四色原理的证明、费尔马定理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等,它们与应用技术相差很远,很难把它们应用到生产中创造财富。
欧洲科学兴起的历史表明,理论科学是由技术发展推动的。如果技术发展没有提出需要给予理论解答的问题,也就根本不会有理论科学的出现。关键问题在于,既然理论科学并不直接服务于生产,不能使理论发现和创新者获得利益,何以会有人去从事理论研究呢?
大多数情况下,基本原理的归纳者都是实践者,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应用理论,这就使他们直接获得了收益。但复杂、高深的理论却不能由实践者发现和提出,往往来自于大学任教的学者或国家的研究机构,因为这些高深、复杂的理论无法直接获得利益,所以也只能够由国家资助。
古代中国没有创造出理论科学,道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从容易转化为生产技术的理论科学上说,中国市场发展(更正确些说是不发展)的状况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操作中的分工,导致生产技术陷于停滞,根本提不出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从这一方面说,中国人没有创立理论科学,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无法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复杂、高深的理论创新来说,它们都建立在对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中国在理论创新上没有多大贡献,是因为没有人去进行基本原理的归纳;之所以没有人去进行归纳,是由于长期停滞于自给自足状态的经济生活没有产生出对科学原理进行理论归纳的“需求”。逻辑上的三段论和探求因果关系四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都是如此。中国人也早已使用这些方法进行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之所以没有人对其进行归纳,是因为这种归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没有作用——不但终生活动在几公里范围内的农民不需要它们,而且统治国家的军政官僚和文人学者也都不需要它们,所以归纳出来写成书也没有人看,写书人将得不到任何补偿,所以没有人进行归纳就是没有人去做对人对己都无用的工作。这一归纳工作之所以由英国哲学家穆勒完成,是由于英国经济生活的发展已经产生出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的“需求”,为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这一归纳工作也能够使个人获得实际利益。
可以认为,中国历史上理论创新成果很少,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生活没有为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创造出获利的空间。
七、李约瑟评价
许多中国人以为李约瑟在“科学技术史”学界占有很高地位,其实不然,即使在他的母校英国剑桥大学,他也不具有多高的学术地位。可以认为,中国人推崇李约瑟博士,不是由于他在学术上的造诣,而是由于他对中国人的感情。
作为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介绍给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理所当然地赢得了中国人的爱戴和尊敬。但是他关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论断,他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的做法,他关于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探讨,都表明他根本不懂得科学技术发展的原理。
首先,关于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说法,完全是李约瑟博士的主观臆断。如前所述,一般应用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具有偶然性,所以根本无法比较谁先进谁落后。从理论科学说,古希腊的欧几里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创立了平面几何的公理体系,用逻辑方法推导出几何学大厦。初学几何的人往往瞧不起“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的道理,因为这样的道理不仅童叟皆知,而且连狗都知道(跑近路),所以关键问题并不在于知道不知道一些道理,而在于能不能把它用理论科学的形式归纳出来。直至19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到,任何科学都必须建立在公理体系的基础上,人们因而更感到欧几里德的伟大。古代中国根本不存在理论科学,怎么能够硬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呢?
李约瑟之所以认为“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也许正与他不能把“科学”和“技术”严格区分有关。由于古代中国并不存在真正的“科学”(这一说法往往使过分推崇中华文明的人难以接受),所以近代以来的翻译家就把科学和技术连带统称为“科学技术”,导致许多中国人把“科学”和“技术”混同理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李约瑟博士是英国人,把英语中差别很大的两个概念混同理解,则是难以原谅的。
其次,李约瑟解答“难题”的方向,与问题本身的提法也自相矛盾,违背了最起码的逻辑。他提出问题前提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在近代(15世纪以后)才落后了。既然古代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那就不能到形成古代社会的情况中探讨原因。但是李约瑟(的回答)却正好立足于遥远的古代,他把原因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这一制度至迟在公元前221年就已经形成了。他在探讨形成官僚政治的原因时,又谈到了中国地理环境导致的治理水患的必要,这一探讨实际上又追溯到大禹治水时代。就地理环境来说,它从中华民族诞生时起就一直在起作用。既然它们能够促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那就根本不可能用它们解释近中国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李约瑟关于中国建立水利网的材料及其分析,最早见于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向英国政府的报告,这一材料和分析与历史事实相差很远。中国文明本部的黄河流域,农业基本上靠天然降雨,从来就没有修建抗旱水利网。按照材料中治理水患的说法,都是指在洪涝灾害发生时组织人力疏通洪水使之流入大海(大禹治水),但黄河泥沙含量大,下游经常淤积改道,直至现在也没有形成水利网,治理水患与中国统一政权的建立根本没有关系,用它解释中国统一政权的建立甚至没有道理。
最后,李约瑟所谈到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两个原因,在逻辑上根本不能并列。按照他的看法,官僚制度的阻碍应是直接原因,而地理条件则是形成官僚制度的原因,所以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李约瑟把它们并列为两个原因,逻辑上陷于的混乱。
篇3
所谓“文学死了”,具体地说是“文学的终结”“小说的终结”“诗歌的终结”“经典的终结”“批评的终结”,此并非中国本土原创,而是从域外贩运而来,确切地说是近年西方学者米勒•德里达等人所持的一家之说。苦于找不到“创新”语题的本土文论家,于是欣喜若狂,赶快把它搬来,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一经登陆中国文坛,自然吸人眼球,产生炸弹效应,一下子激活了僵硬的文论,而论者也由此扬了名。中国文论界向来以制造话题为能事,一忽儿这个主义,一忽儿那个话语,不说远的,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多得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今又出来一个“终结论”,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文论界于是变得热闹起来,同时又顺便发表了“科研成果”,岂非一举两得。但恕我直言,所谓“文学死了”,就像以往许多轰动一时的时髦批评一样,这不过是又一次“伪命题”的诞生,与真正的文学批评无关。
拜读标榜“文学死了”的宏文,使我最感释然、安然、坦然的是,我在这些宏文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文学死了”乃是指“死了”而已。原来,凡是所有惊呼“文学死了”的论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眼中所谓的“文学”,其实只是文学的一半,就如同身体的一半,而非文学之全身。
稍具文学常识者都知道,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既是产品,就有其接受者即消费者。按照文学产品主体接受对象、消费对象的不同,人类将服务服从于成年人的文学称之“”,与之相对应,在人类文学大系统中还有另一类服务服从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未成年人文学”。就在文坛惊呼“文学死了”的这些年,另一种类型的文学却在蓬蓬勃勃地生长着、繁荣着,这就是未成年人文学。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未成年人自己写的文学”,如郭敬明、韩寒、张悦然、春树,等等,他们的作品动辄就是十万、数十万册的发行量。有好事者根据发行量的版税率,计算出了当今作家的富豪排行榜,郭敬明等都名列前茅。另一类是“写给未成年人看的文学”,也就是儿童文学。这方面的作家作品更是风起云涌,铺天盖地。最“狂”者,国外要数英国女作家J•K•罗琳,她的《哈利•波特》系列的发行量已直追《圣经》,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亿万青少年都因《哈利•波特》而“我为书狂”。在国内,最“狂”者当数成都女作家杨红樱,她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等的发行量已超过2000万册,而且还被西方出版业买走了全球全语种版权,杨红樱已成为中国当代作家版权出口第一人。中国人从来只知道世界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误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起源”是从西方引进的。如今杨红樱笔下的“马小跳”“笑猫”已大举挺进欧美主流社会,这实在是大长了中国文学的志气,大大地为中国文学争了光。
但是,且慢,那些瞧不起“未成年人文学”的理论家却在那里嘀咕:《哈利•波特》《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还有什么郭敬明之类写的东西,那也是文学吗?怎么会不是文学呢!据报导,2007年7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余位专家教授,齐聚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喜来登中心,举行了为期4天的全球《哈利•波特》学术研讨会,对《哈利•波特》这部新世纪幻想小说进行了多角度的研讨。遗憾的是,中国文论界对《哈利•波特》一直三缄其口,甚至还在怀疑是不是“文学”!因而无人参加。至于杨红樱的作品,在国内已获得多种文学奖项,包括中国作家协会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的文学奖等,因而早已验证杨红樱的作品属于文学。郭敬明、韩寒、张悦然等“80后”写的东西自然也是文学无疑,因为已有不少文论家评论他们的文章了。
既然J•K•罗琳、杨红樱、郭敬明等写的都是文学作品,既然这些作品又是如此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甚至成为超级畅销书(至于是否成为“经典”,那是另一回事),怎么又会冒出“文学死了”的结论呢?这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看来答案只有一个,在那些鼓噪“文学死了”的高深理论家眼里,未成年人文学――儿童文学根本就不是文学!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儿童?如何看待未成年人文学――儿童文学?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就已旗帜鲜明地发表过见解。鲁迅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从而“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鲁迅还热烈地赞誉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周作人说:“中国向来对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当做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做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儿童同成人一样的需要文艺”,新文学有“供给他们文艺作品的义务”。然而遗憾的是,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在某些高深理论家的眼里,儿童依然没有地位,至于为他们服务的文学自然也就不配称作文学,于是这才有了“文学已死”的中国版。由此悟出了一个道道:凡是不把儿童当成独立的人看待的人,就不会把儿童的文学看成是文学;反之,凡是承认儿童有其独立价值与社会地位的人,自然而然也就会把为儿童的文学看做是文学。因此,如果要说“文学已死”,那最多只是文学的一部分――“”已死而已。儿童文学不但未死,而且还活蹦乱跳。儿童文学从来不害怕死亡,如同儿童从不畏惧死神一样,因为儿童的生命距死亡最遥远。儿童是生长的、发展的,世界的希望、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希望,全在于儿童,文学的希望也一样。因此,只要儿童不亡,希望就不亡;只要儿童文学不亡,文学就不亡;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儿童,就会有儿童文学,就会有文学,“文学已死”的高论,可以休矣。
篇4
1、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2、坚持德才兼备。
3、要建立由正确的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公正的考核主体组成的考核体系。
4、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制度化的考核。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尤其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生本理念”是人本教育的前提和核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有专家认为, “生本理念”重新定义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学生以教育服务的消费者角色进入学校,学校则提供教育服务产品,成为卖方,更加关注学生的权利,即学生应具有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保障等权利,学校的使命在于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为“学院”)教务处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立校”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宜本校特点的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方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良好服务。
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种类和特点
1、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种类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由学校根据学籍管理工作程序,定期开展的学籍管理工作,如入学与注册,在此环节中,学校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新生入学资格审核、复核,并为学生完成学籍电子注册工作,为其进行学籍查询提供服务等工作。此类工作主要由学校推进完成,为学生后续活动提供便利。诸如此类的工作还有学历电子注册,学历证书颁发等。二是学生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进而由学校为其提供服务的活动,如学籍证明、休学、复学、转专业、转学以及退学申请等服务。此类工作主要由学生发起,学校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受理申请,为学生提供服务。三是以学籍管理规定为依据,由教务管理系统记录的学生档案信息(学业成绩,出勤记录、休学情况等)触发的学籍管理工作,如学业预警、学籍预警、留级、休学、退学等。此类工作由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相关信息进行监控检测,当学生在系统中的表现或状态达到设定值时,系统会激活相应的活动,向学生及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应活动的提示。
2、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
(1)周期性。学籍是指一个人自入学注册到毕业离校,其属于某学校的一个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资格。高等教育的规律性与周期性,决定了学籍管理工作的周期性。对于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而言,一学年便是一道轮回,因为一学年间必定有新生入学、在校生学年注册与管理、毕业生离校,在此过程中,遍历学籍管理的各项活动及各个环节。
(2)程序性。学籍管理有其相应的制度规范,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及各高校与之匹配的学籍管理办法,这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依据,对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具有约束和指导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学籍管理活动以其为约束和指导,按规定程序开展,从而使学籍管理工作规范有序、有章可循。
(3)偶发性。学籍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为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成长路径,因此,学籍管理活动难免会有偶发事件。在学籍管理活动中,偶发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学籍异动,如学生因某种原因中断学业,待导致休学的原因排除之后,再复学继续学习。对于此类活动,一般不能预见其发生的确切时间,因此事先无法进行具体安排,只能随着事件的发生及时监控、管理。
(4)可监控性。学籍管理的信息化使日常学籍管理中的信息搜集与分析变得更加简易、高效。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教务管理系统,系统数据库涵盖课程设置、学生基本信息、学业情况及学籍状态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学业数据的挖掘与分析,管理者就能基本掌握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甚至是学业发展趋势。而学籍状态数据库则记录了学生的学籍现状及学籍异动的详细情况。因此,除了偶发事件可能引发的学籍管理活动外,对于学籍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大部分情况,管理者通过对学业数据及学籍数据的监测分析,可以提前预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据此进行干预,开展学籍管理活动。
二、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籍管理工作实践
一是不断完善学籍管理机制。实行了在教学副院长领导下,教务处主要负责,招生办、学生处、各系部分工协作的管理机制。
二是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在保证专职学籍管理人员队伍稳定的同时,经常派他们参加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组织的有关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水平,做到熟悉政策、规范工作。
三是完善各项有关制度。制定了《学生管理规定》、《转专业管理办法》、《考试管理办法》、《成绩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订单培训管理办法》等有关工作制度,为学籍学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四是“以生为本”,不断创新学籍管理办法。随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办学实力的增强,顶岗实习学生和企业“订单班”比例逐年增加。在铁路专业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后,仅2015届毕业生,在西安铁路局实习站段多达32个。跨专业重新组班数增加,学生流动性加大,造成学籍的异动增多,学籍管理难度增加。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学院教务处采取学籍管理工作前移,信息采集工作关注重点群体,顶岗实习学生送考上门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学籍管理水平,得到学生和实习站段的好评。具体措施是:
坚持科学导向,提前数据采集,建立健全学生学籍数据库。针对本院订单培养、就业转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等学籍异动较多,学生流动性强,教务处狠抓学期的校内注册工作,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异动情况,自入学起,建立学生学籍数据库,跟踪随时更新,为毕业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注重灵活多样,讲究实效,关注重点群体的学籍管理。教育部、省教育厅对五年制转段工作十分重视,教务处针对本校具体情况,重点关注五年制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收到了较好效果。五年制学生在中考时信息上报不准确,存在修改信息的学生,这对转段注册工作造成极大影响。通过个人信息与招生录检信息比对,对修改信息的学生,逐一审查,把工作落在实处。
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提前图像采集工作。毕业生的图像采集工作一般在毕业的最后一学期进行,可这时毕业生大多在顶岗实习。教务处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图像采集提前一年进行,趁学生在校上理论课期间组织照相与核对,这样既方便了学生,又方便了企业。2016届完成了4001人的图像采集工作,为安排顶岗实习工作打下基础。
采取多种措施关爱学生,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毕业前的清考工作往往与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时间冲突,为了方便实习学生,解决站段学生返校后的岗位人员接续困难问题,教务处组织各个系部送考上门,解决实习和清考的矛盾,得到学生和站段的好评。
总之,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只要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就会总结出适合学院特色的学籍管理方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好务。
【参考文献】
[1] 李戎.高校学籍管理与电子注册制度建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 赵玉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3] 王麓雅,鲁良.论生本理念观照下的高校学生工作[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6
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在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药理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基础药理学理论教学进行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探索,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药理学;理论教学
基础药理学是制药工程专业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任务是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提高药物疗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的科学性,为开发新药或新剂型提供实验资料。应用型本科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研发人员,而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结合的高级人才,才能满足行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1]。目前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和为制药行业提供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基础药理学理论教学应该围绕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满足广大企业的用人需求。
1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基础药理学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作为本科制药工程专业药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基础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运用了生理学、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知识[2]。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并未开设相关基础学科,如解剖生理学、免疫学等。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经过7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校最终选用了朱依淳编写的《药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教材。同时,指定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庆柱主编的《基础药理学》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端编写的《药理学》(第六版)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针对我校采用的十二五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七版,该书适用于108学时的理论教学,而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药理学学时仅为48学时,存在着教材内容多,授课学时少的问题。所以,应根据制药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对基础药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科学提炼优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教材内容分为重点章节和一般章节,重点章节又分为代表性药物和一般药物。在分析每类药物共性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代表性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和禁忌症等,再通过比较,辨别出同类的其他药物的特性。一般章节内容比较简单,可采用学生自学加课堂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基础药理学涉及多学科知识,所含内容丰富,各章节间关联性较差,且药物的种类很多,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容易混淆,而且制药工程专业方向偏向应用,开设的医学理论类的课程较少,学生掌握的相关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反映药理学许多内容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教学方法对提高基础药理学教学尤为重要。
2.1多媒体辅助教学
基础药理学理论性较强,一些概念、知识点比较抽象,如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使学生容易理解,是药理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单靠教师使用黑板讲授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面向应用的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药理学的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能把复杂难懂、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直观、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3],有助于展示基础药理学所需的相关医学知识和深奥难懂的教学知识点,如在讲解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多媒体展示心脏的解剖图及心脏正常的泵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以及大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例如讲授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时,其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可以利用Flas将G蛋白偶联受体进行信号转导的过程形象的呈现出来,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此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过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量大学生反而不易把握重点,容易跟不上教学节奏,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发挥二者优势,相互弥补不足。
2.2引入PBL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式学习(PBL)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协作完成的形式共同解决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在实际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且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5]。以往的教学中,大多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太多,枯燥难懂”。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情况,在药理学课程中选取部分章节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物进行PBL方法的实践,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3结合热点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时事新闻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一些医学案例报道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报道,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药理学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巩固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看到所学药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6]。如近年来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从毒胶囊事件,到儿童药“优卡丹”有副作用,还有乙肝疫苗注射相继出现致死事件。这些事件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积极性。
3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考核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重要依据,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以往我校基础药理学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期末成绩占70%,过程性考核环节较少,比重仅占30%,难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根据课程的阶段性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单元测验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督促学生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考核内容减少了对课本里记忆性内容的考查,增加了对创新性和实践性内容的考查,注重测试学生应用基础药理学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加强自主拓展学习的能力,深化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4结语
总之,结合我校应用型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材和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并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来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药理学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李伟伟 史建俊 单位:黄山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2]朱依淳,殷明.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
[3]张萍波,蒋平平.多媒体在绿色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1,38(5):275-277.
[4]邱秀华.浅析PBL教学对改善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15-16.
篇7
[关键词]生态工程 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114
一、 教学过程
1. 巧用道歉视频,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冯小刚导演,葛优、李小璐、郑恺、白百何主演的2014年贺岁片《私人订制》最后一段“向大自然道歉”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教师依次提出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1)四位主角为什么要向大自然道歉?(学生:雾霾天气频发、森林乱砍滥伐、煤炭过度开采、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与人类的不当活动有关)(2)这些问题的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问题?(学生: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所需等导致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由此引起的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充分暴露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难以可持续发展。)(3)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什么?(教师:建设生态工程,就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一般的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2.运用模型构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1]出示“石油农业”模式图。教师:“石油农业”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由于需要大量使用石油作为原料或动力而得名。该农业模式对解决粮食需求和提高粮食产量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其高能耗、高污染,使粮食品质和安全不断下降,难以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发展生态农业。
介绍“传统生态农业”模式。教师:“无废弃物农业”模式是我国古代最早、最生动的一种生态工程模式。请同学们利用所给的项目绘制“无废弃物农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图,可分组讨论、交流与合作。在学生讨论出现疑惑的地方时,教师应协助学生解答,以完成概念图的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模型构建活动,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问题:上述“无废弃物农业”模式的突出优势是什么?(回答: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达到无废弃物生产,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引出“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教师:上述“无废弃物农业”模式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但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可增设沼气池、蘑菇等环节更好地利用物质能量。请同学们自主构建,完成下列“现代生态农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图。
[案例2]出示“纯樟子松林、珊瑚礁区”图片。教师:我国“三北防护林”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单一种植的樟子松林遇松毛虫害大量毁坏死亡;而珊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纯樟子松林的生物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而简单,缺少松毛虫的天敌,而成片单一的林木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而导致树林的大量毁坏死亡。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复杂,不同的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充分利用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实现了很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师:从上述正面和反面的实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只有保持生态系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平衡。(归纳总结出“物种多样性原理”)
[案例3]出示“灰色长城、水葫芦疯长、草原过度放牧”图片。教师:“三北防护林”的西北防护林早期栽种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杨树林,导致“绿色”长城变成“灰色”长城。江苏、上海和浙江三省市交界孕育吴越的美丽太湖。近年来,由于富营养化促使太湖水体中水葫芦和藻类疯长,并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给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如果在西北草原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西北畜牧养殖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量(环境容纳量);针对公共草地的过度放牧问题,应该实行草地承包,调动个人的管理积极性,减少过度放牧现象。另外,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种植牧草,增加牧草产量。
教师:从上述3个实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问题,要栽种适宜树种,要考虑生物数量不能超出环境承载量。(归纳总结出“协调与平衡原理”)
教师: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整体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例如,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 联系方式QQ 712086966]贫困地区农民的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生活问题。如果农民的生计得不到保证,随时会发生“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这体现了什么原理?
学生:整体性原理。
[案例4]出示“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图。教师:“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在一起,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图3为“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及物质和能量流动图。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改革 数学建模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课一直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其内容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学生主要通过记忆公式和做大量练习而通过考试,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改革数学的教学思路,提出教学要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再注重计算技巧;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鼓励学生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实例研究、团队合作以及课堂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深入掌握所学知识的应用方法和范畴。
一、采用建构主义组织课堂教学规划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己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在对新信息、新知识建构的同时,原有认知结构又不断发展或重构,尤其当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对象的情况下,主体就必须对己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革,使其与客体相适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建构新知识的基础,通过在对新的知识理论与以往的知识理论相互印证与比较中,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思路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合作者,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对问题的看法,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的目的。
二、引入现实问题的教学方法
抽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虽然是一些语言和符号,但它们都代表了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数学家们根据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感知进行思维构造的结果,这些语言符号只不过是这种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学生要获得这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意义,并不是仅仅记住这些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而是需要以自身原有经验为基础进行思维构造的过程,只不过因为有前人构造经验,有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使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构造有捷径可循。
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现实问题的解决建构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而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演化过程和思维形式,从而给了枯燥的概念、定理和公式鲜活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以概率论为例,计算机类专业在学概率论时,可引入系统可靠性分析以及信息传递安全性方面的应用;金融类专业则引入金融保险方面的应用;其他例如产品检测、药品监督等不同的应用,可应对于不同的专业相应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专业课相对应的实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理论知识。现实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采用好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应用身边所有的工具进行解决,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等,更重要的是应用储存在大脑中的数学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来建立解决这一问题的模型。利用数学知
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现实问题引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说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引导团队合作和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数学建模性质的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建立团队式的学习小组,对于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自行查找资料,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交流者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基于这一原理,合作学习可以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合作学习可以是学习小组一起进行讨论、学习、探讨问题的解答、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与独立学习相比,以小组形式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可以带给学生深刻地印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观点,随着学习的进行,每个学生构造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学习环境被放在一个较大的群体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从课本中以及从其他成员处获得知识。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可以不断对自己的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建或修正,比个人独立学习更容易对概念完整、综合性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影响也可以使学生专心于正在进行的学习任务,解决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并且,向其他成员解释对问题或概念的理解和看法也要求对概念和问题具有较深的理解才可能,倾听其他同学表述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其他同学将客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改革高等数学教学中,学习小组可以对某一概念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对一些课题或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然而合作学习必须有一定的模式,能够熟练进行、并且是受到约束的,否则就不会获得成功。进行改革高等数学教学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学会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学习的课堂,并能够很好的管理。
四、引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国外的多数的数学教学改革中,计算器和计算机被引入教学,有的课程甚至将微积分教学完全在计算机上进行,如伊利诺斯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同开发的微积分项目C&M(Calculus and Mathematica)。学生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来研究函数的图形和数值运算以及图形、数值之间的深刻联系,提高理解能力。同时,使用技术手段帮助处理符号运算允许学生节省更多时间,然后将这些时间用在高层次的学习上,帮助学生建构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概念。
其实,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为学习主题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阐述角度。它可以成功的帮助学生建构所学概念和自己经验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尤其是,可以培养将经验抽象为知识的能力。比如,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容易的画函数图形、找到函数的零点、显示微分方程的线素场等,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几何意义紧密联系起来。在一些直接采用计算机研究数学的学校中调查发现,学习怎样使用数学软件是他们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当然教学的重点放在数学思想上,技术只是一个辅助因素。
参考文献:
[1]Stewart J. Calculus(5 edition)[M]. Brooks/Cole Publishing,2002.87-135.
篇9
一、例谈源于课本的中考题
1.来源于课本例题中中考题
例1:(2011・绍兴)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1所示.已知排水管的截面圆半径OB=10,截面圆圆心O到水面的距离OC是6,则水面宽AB是()
A.16B.10C.8D.6
课本原题(浙教九上64页,3.2圆的对称性(2))例2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2,已知排水管的半径OB=10,水面宽AB=16,求截面圆心O到水面的距离OC.
点评原题是在RtOCB中,已知OB、CB求OC,中考题改为已知OB、OC求AB(即求CB)。其实质两题都是利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可求得结论。
〖XC51.TIF〗
2.来源于课本中课内练习中中考题
例2:(2013?绍兴)某市出租车计费方法如图3所示,x(km)表示行驶里程,y(元)表示车费,请根据图象回答下面的问题:
(1)出租车的起步价是多少元?当x>3时,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某乘客有一次乘出租车的车费为32元,求这位乘客乘车的里程.
〖XC52.TIF〗
课本原题:(浙教八上163页,7.5一次函数简单应用中课内练习)某市出租车计费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回答下面问题:
(1)出租车的起步价是多少元?在多少路程内只收起步价费?
(2)起步价里程走完水之后,每行驶1km需多少车费?
(3)某外地客人坐出租车游览本市,车费为31元,利用图象求出他乘车的里程.
点评:中考题与原题第一问都一样,考查了学生识图能力。第二问中考题是利用图象求起步路程后的函数关系式,而原题是利用图象求起步路程后每行驶1km的车费。而第三问则中考题和原题都是在第二问基础上,已知车费求乘车里程(中考题根据函数关系求里程,原题根据已知每行驶1km的车费求里程)。其实两题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3.来源于课本作业题中中考题
例3:(2010・绍兴)如图5,小敏、小亮从A,B两地观测空中C处一个气球,分别测得仰角为30°和60°,A,B两地相距100m.当气球沿与BA平行地移10秒后到达C′处时,在A处测得气球的仰角为45°.
(1)求气球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
(2)求气球飘移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XC53.TIF〗
课本原题:(浙教九下23页,1.3解直角三角形(3)作业题)如图6,两个观察者A,B两地观察空中C处一个气球,分别测得仰角为45°和60°.已知A,B两地相距100m,当气球沿与AB平行地飘移到20秒后到达C/,在A处测得气球的仰角为30°.求:
(1)气球飘移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2)在B处观察点C/的仰角(精确到度)
点评原题和中考题已知都一样,只有数字不一样,所求内容虽有一个不一样,但通过三角函数知识求的方法还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会解作业题中题目,同样也一定会解中考试卷中题目。
4.来源于课本复习题中中考题
例4:(2012・绍兴)小明和同桌小聪在课后复习时,对课本“目标与评定”中的一道思考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思考题:如图6,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竖直的墙AC上,这时B到墙C的距离为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点B将向外移动多少米?
(1)请你将小明〖TP54.TIF,5。1,PZ〗对“思考题”的解答补充完整:
解:设点B将向外移动x米,即BB1=x,
则B1C=x+0.7,A1C=ACAA1=〖KF(〗2.52-0.72〖KF)〗-0.4=2
而A1B1=2.5,在RtA1B1C中,由B1C2+A1C2=A1B21得方程〖CD#6〗,
解方程得x1=〖CD#6〗,x2=〖CD#6〗,点B将向外移动〖CD#6〗米。
(2)解完“思考题”后,小聪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在“思考题”中,将“下滑0.4米”改为“下滑0.9米”,那么该题的答案会是0.9米吗?为什么?
问题二:在“思考题”中,梯子的顶端从A处沿墙AC下滑的距离与点B向外移动的距离,有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请你解答小聪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课本原题(浙教八上第51页,第2章特殊三角形目标与评定第16题)如图,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竖直的墙AC上,这时B到墙底端C的距离为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点B将向外移动多少米?
点评该中考题先要求学生对原课本复习题进行解答,然后在此解答基础上进行了有效拓展和延伸。学生只有在真正弄清课本复习题解答基础上,才能对中考题提出的两个问题顺利解答。
〖XC55.TIF〗
5.来源于课本节前图中中考题
例5:(2013・绍兴)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几何?此题的答案是:鸡有23只,兔有12只,现在小敏将此题改编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3头,下有88足,问鸡兔各几何?则此时的答案是:鸡有〖ZZ(Z〗〖ZZ)〗只,兔有〖ZZ(Z〗〖ZZ)〗只.
课本原题(浙教七下85页节前图)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头?
点评此中考题利用课本节前图中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为背景,进行了适当改编(即改编了原题中数字),但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图不变。
篇10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处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期,本文从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入手,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提出加强交流学习、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四项建设性思考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新生的本科教育,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相对单一性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崛起使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人才结构更加多样化。①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升入本科院校以后,学籍管理内容和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思路,必将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改进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1 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
新建本科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一般指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独立升格或合并办学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地方性、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0多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学科门类较多、是以教学型为主的一般院校。③
(1)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层次较多,专科、本科、专升本、五年高职并存,并逐步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多学科专科院校组建而成,所以其在相当一段时间还处于转型期,这类院校目前专科培养仍具有相当规模的阶段,并且培养层次呈现多样化。例如,我院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2005-2006年度在校生中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1.2, 2010-2011年度在校生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8,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以后,虽然本、专科比值逐渐增大,但是从每一年度在校生培养层次比例分析,培养层次多样化一直是升本后的主要特点,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多层培养模式下如何办好本科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逐步转变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模式上。
(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更加突出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精英阶段的高校学生学习自主性较高,因此在校生学习控制和管理的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由于生源质量发生了变化,呈现多样性,加之,新建本科院校的的组建不久,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学生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将是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的一个新特点。④
2 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思考
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新建本科院校的特征,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学籍管理的学生层次由原来专科层次为主变化为以本科层次为主兼有专科、专升本等多种形式;(2)学籍管理学生的规模逐年增加;(3)学籍管理制度应更加突出学习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2.1 加强交流学习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一方面在于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积累,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籍管理前辈经验的传递,学籍管理工作中缺乏对内、对外的交流学习。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学、教务其他管理岗位的工作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务、教学科室之间和科室内部工作业务有所分工,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除本人工作以外对其他教学科室、甚至是教务科内其他人员业务不甚了解导致科室之间、科内从事相互协的工作时比较盲目、被动。因此加强学籍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科室之间的交流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籍管理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决定了它与精英阶段的本科院校不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不能沿袭升本前的管理模式,更不能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管理方法,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研讨,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拓展、创新打下基础。
2.2 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大:例如西安文理学院2006-2011五个年度的在校生情况:2006-2007年度在校生7495人,共198个教学班,2010-2011年度在校生11810人,共计327个教学班,2011年度于2006年度相比在校生人数增加了4315人,教学班增加了129个,由于学籍管理业务与在校生密切相关,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正常四年本科、二年专升本、三年专科、五年高职;经过休学、退学、复学、军队专业、留级、处分后特殊处理、特殊培养的;赴美、赴泰、赴台对外交流的学生,学籍管理趋于复杂化,学籍管理集中于教务管理的模式不能适应目前的管理要求。因此,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务管理集中在教务处管理重心过高,根本无法做好教学的宏观调控工作,各系院的管理积极性也没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提高教务管理质量,激发办学活力,建立以院系二级教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3 信息化建设
学籍管理工作事务性强,学籍管理工作中形成大量的数据,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各项学籍异动的办理依然是手工状态,学籍管理大多处于半信息化状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处理大量的手工业务,另一方面还要将处理业务进行归档整理,工作压力很大。目前虽然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改进高校学籍管理手段,自行开发或与软件公司联手开发过一些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籍管理信息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兼容性较差,一般而言,高校学籍管理存在两个平台,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籍管理平台、各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两个平台兼容性较差,平台之间不能实现自动数据对接;其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其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籍数据不能与学院内部其他部门相关数据实现共享。
2.4 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
学籍管理工作本身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时间处于繁重的事务处理中,习惯性的工作模式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的很多,但工作中的思考、总结、创新较少。在面对新问题时要么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做法,要么打时间和精力消耗战。一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直接管辖部门及各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缺乏学籍管理纵向和横向的立项研究较少,学籍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手工作业和繁重的事务处理中,所以适度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新建本科院校的直接管理部门有组织的或新建本科院校之间自发的进行立项专项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促进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