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

1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所谓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vchology)是在反对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psychology)和精神分析心理学(psy choanalytic psychology)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兴起与主张正代表科学心理学的一种反省,代表教育界的一种反省,甚至代表第二次大战以后形成的科技文化的一种反省。

学校强调知识教学,强调教育的技术化和程序化,既未重视教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关心社会,更未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判断能力。关心教育的学者们认为。美国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学生主观需求的教育是反个性的教育。要想改造社会,挽救美国,就必须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种不满于社会与教育现实的情况下,应运兴起了以人本教育为中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只是对人性、对心理学和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态度和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的意义是,不主张客观地判定教师应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等。

2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2.1关于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的。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兴起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教育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按照这样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2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有效性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主要与五个因素相关:①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②采纳学生认为真实的东西,即应从学生的知觉水平着手理解问题、要求学生。而不是他们头脑中突然想到什么就要求学生什么;③帮助学生理解与探索学习材料对个人的意义,这是提高教育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④重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⑤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学生认真参加学习过程,通过“做中学”获得知识的意义,并通过自我创造、自我发现和自我评价理解和内化知识。

2.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主要有:①教师应发展对学生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他们自己的潜力,这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前提;②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过程,并为学习的结果承担责任;③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包括课本知识在内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经验纳入到学习材料中;④让学生参与教学计划或学习方案的制定过程,甚至让学生独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⑤创造一种民主、真诚、关心、理解的课堂教学气氛;⑥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教师应发挥“助产士”的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⑦学习的材料对学生而言应是有个人意义的。(注:意义学习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3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启示我们,要重视研究学生的情感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教学转到认知和情感并重的教学上来,使学生成为认知和情感的主体,而不仅仅只是认知的主体,真正从“教师中心”或“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探究知识;不仅仅关注学生在知识上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态度;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3.1启发与传授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能一味地“灌输”。但也并不是说不要知识传授。而是应将启发探究与知识传授相结合。适时传授和恰当启发对课堂教学同样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与传授相结合,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五个方面的态度和品质:①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②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③学会角色转换,把自己当作学习者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④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核心概念、思想方法;⑤掌握知识传授和启发探究的课堂教学技巧。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启发学生探究知识、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重视人的情感。这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中获得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就要创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教师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应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发展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形成勇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的态度和品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合理的情感态度。

3.3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习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等功能”,并且似乎已经形成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局面,但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是以考试为主体。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认为以考试为主体的学习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外部评价”。人的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地学习。

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四点:①课堂练习体现针对性;②学业评价兼顾开放性;③阶段评价注重反馈性;④终结评价与选拔考试突出学科性与公平性。

当然,由于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时代的局限性,其理论也存在着某些有失偏颇的缺陷。如:忽视教育过程固有的特殊性,片面强调学生中心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分轻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并最终走向情感至上的歧途;等等。因此,教师要正确评价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篇2

  学习立德树人教师心得1

  听完学校组织的“立德树人,师德师风”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谈一些自己的体会。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三、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学习立德树人教师心得2

  近日,我学习了《立教为民立德树人》。特别是学习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占良老师的先进事迹后,对我启发很大,一个山区平凡岗位上的教师竟有这么不平凡的历程与成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扎根山村、无怨无悔、奉献教育、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奉献者;学习他严于律己、扶贫助困、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做社会主义教育教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学习他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学习他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高尚品格,做奋发有为的进取者。通过学习,使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需要淡泊与坚持,教育需要博爱与信任,教学需要学习与创新,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带着灿烂的笑脸接受教育”。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教师岗位是一种辛苦,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教师的工作艰辛又繁琐,平凡又伟大,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它需要我们艰辛的付出,不屑的努力,持之以恒,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在普通的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我也要做有心人,平时多观察了解学生,并正确引导,做学生的朋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的。

  在做人方面我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为人师表,表里如一,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德施教,以德育人。要坚定信念,志存高远,以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扎实工作,认真阅读教育类杂志,不仅给与自己正确引导,而且能使自己对教学各方面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充分利用学校为我们搭建的平台,准时参加课题组学习,积极参与学习与讨论,时常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取长补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将学习和教育活动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作为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满腔热血投入到自己所热爱、做从事的教育事业,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永无止境积极追求。俗话说“热爱是的老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会觉得其乐无穷,热爱自己的事业,就会多了更多的激情,少了许多牢骚和抱怨,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就不会去计较得失。作为教师,应该有一颗博大的责任心,爱教育事业,最终落脚点在爱学生爱孩子。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师爱是每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教师要有无私的爱,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拥有自己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满腔的热忱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从而不负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

  学习立德树人教师心得3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这是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我的同事——五年7班的语文老师(赖老师)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身朴素的衣服,普普通通;一头短短的头发,干练大方;一口流利的语言,幽默风趣.....这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赖老师。她不是演员,却吸引着孩子们饥渴的目光;她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她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儿童的灵魂。

  从92年走上工作讲台到现在,二十几年了,赖老师每天很早到校辅导学生学习,工作上兢兢业业。同事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被作为教师个人品德的典范。在学生的眼中,赖老师是严师,她对学生要求严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她,就是“认真”,用两个词形容她,就是“非常认真”,她对工作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灵活,效果显著。她对待学生亲切有办法,经常找他们谈心,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教育他们,开导他们,从而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同事们的眼里,赖老师是榜样。因为她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为了它,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为他们解答学习上的疑难,还和班主任老师一起与他们促膝交谈;为了它,她可以不顾冬日的寒风凛冽、不顾夏日的骄阳似火,风雨兼程,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她早已习惯了清晨在教室里辅导着学生的学习,也早已习惯了晚上可以毫无留恋地远离电视,不知疲倦地翻过一页页的教材,教案和作业,满身粉尘。正是因为她对工作的如此投入,教学成绩蒸蒸日上。她正是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时时刻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老师。

  在孩子们心中,赖老师是妈妈。因为她热爱自己的学生。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对他们的爱,渴望尊重他们,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甚至社会对他们的压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找回自信。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所谓的“差生”的精神压力更大,由于他们的心理上带有创伤,其个性得不到一定的发展,而且还会被扭曲,变形,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误区,而导致人格的残缺。在赖老师的脑海当中,就有这样成绩很差的学生,人很聪明,但是思想非常消极,从不交课堂作业,上课更不会举手发言,当然考试成绩也很差。为了使他重新燃起成功的希望,赖老师在平时总是多肯定他的优点,并且抽时间为他补习,主动找他谈心,哪怕进步一点点,赖老师总会及时的在全班同学面前评价、夸奖。终于,这位同学有了明显的进步。这难道不就是爱所浇灌出的幼苗吗?这难道不就是责任所结出的硕果吗?我想: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赖老师这样,那我们的学校必将硕果累累。

  在我的心里,赖老师是一位知心朋友,更是一位体贴的老大姐。从进入实小的大门,好多年都和赖老师同一个年段。已记不清多少次得到过她的帮助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会热心开导我们,鼓励我们要笑对人生。不管哪个老师要上公开课,赖老师都会热情地给予帮助。情境创设、过渡语言、板书设计等每个环节,她都能帮着出谋划策,比她自己的事情还上心呢!

篇3

适应一词起源于生物学,后引入心理学,成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和心理训练的基本目标。良好的心理适应性要求良好的心理机能,而心理机能可分解为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基本的心理构成成分,本文即拟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分别讨论大学教育应实现的育人目标。

 

合理的认知

 

1.认知内容

 

认知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是人运用自身理性去认识环境,进而适应环境的心理机能。自我认知是适应社会的基点。只有清楚了解自己的兴趣倾向、能力结构和性格特征,才能恰当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有效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学时期,学生接受着相同的基础教育,为同样的大学梦而努力,过着相似的校园生活,既缺乏自我认识的内部动机,也缺乏个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个性发展的重任就落在了大学身上。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充分尝试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挖掘,大学应当营造出一种包容自由、丰富多元、强调自觉的学习生活环境。

2.认知方式

 

联系系统的观点。以联系系统的观点学习知识才能积累富有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储备。才能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到其复杂性,形成关于社会理性的认识。

 

变化发展的眼光。以变化发展的眼光吸取知识才能始终紧跟专业前沿,保障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才能纵深地认识自己,顺利地悦纳自己,有效地提升自己。才能认识到其前进性,形成关于社会积极的认识。

 

包容开放的胸怀。以包容开放的胸怀接纳知识才能开拓眼界、拓展思路,实现对知识的创新。才能不断自我突破和充实。才能认识到其多元性,形成关于社会亲和力的认识。

 

健康的情绪

 

情绪是伴随着认知产生的对事物的体验与态度,是人运用感性经验促进理性认知和环境适应的心理机能。健康的、具有适应性的情绪应是平衡、稳定、积极和富有韧性的。

 

1.平衡。情绪是中枢神经的功能,只有保持中枢神经抑制与兴奋功能的平衡,才能保证情绪的正常,否则可能会引发失眠、抑郁、躁狂、神经衰弱等神经症,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中枢神经活动的平衡来源于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熬夜、节食、不按时吃饭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对中枢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影响。因此,学校应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及课外活动时间表,加强宿舍管理和食堂建设,开设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和锻炼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节奏与方式,保障学生情绪的正常与平衡。

 

2.稳定。在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有机体神经系统和脏器系统的活动都处于相对正常稳定的状态,有利于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进行。稳定的情绪首先来源于生存、安全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获得的基本安全感。

 

3.积极。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增强个体的活动效率,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挫折,使个体在困境中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积极的情绪主要包含两个特质:相信自己和相信未来会更好。前者来源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被满足的信任感和效能感;后者来源于对环境中积极因素的敏感和关注。

 

4.韧性。韧性是情绪的复愈功能,是个体从消极情绪中自我调适恢复的心理品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能够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迅速有效地回归平稳状态,才能避免沉溺于不良情绪中不可自拔,进而发展为持久的抑郁心境,损害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消极情绪的调整恢复包括两个心理过程:接受和宣泄。

 

良好的意志

 

1.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基础是注意,将注意的某些品质引申泛化至人格层面就是意志的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促使个体将心中的所思所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自主:选择性是注意的品质之一,即面对纷繁庞杂的外界信息时,根据自身需要忽略掉不重要不感兴趣的刺激,有选择性地关注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使有限的注意资源得到高效的分配。将注意的这一品质引申至意志层面就是意志的自主性品质,即在作出决策时,根据自身需要果断抛弃次要的,选择最重要的作为行动目标,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律:集中性是注意的另一品质,即在嘈杂的环境中抵抗各种分心事物的干扰,将自身注意资源集中投入到当前的认知对象上,保持对当前任务的专注度。坚韧:稳定性是注意的又一品质,即个体主动克服认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注意力的起伏和波动,以自身毅力将注意资源持久集中在认知对象上,保证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

 

2.良好意志的培养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意志品质以积极的人生观为前提。人生观决定了面对人生的基本态度,相比享乐主义、悲观主义等消极放任的人生观,建设性的人生观更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建设性人生观的关键在于对生活控制点的认识。建立清晰的价值观。此外,价值观的明晰还依赖于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多种有利选择时,需要通过理性周密的分析进行权衡,作出取舍。

篇4

【关键词】寓爱于教科学管理教学质量和谐校园

张永春曾经说过:有爱才为教育,用自己的爱心浇灌学生的成长。由此可见,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时刻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当遇到棘手、难解决的问题时,班主任应以平和的心态、敏捷的思维、良好的态度推心置腹地跟学生沟通、交流,用"爱"来感化学生、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意识到自身错误和不足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改正自身缺点。

一、一视同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初中是学生个体观念形成、思维习惯养成和身心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班主任管理与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面临学生学习水平良莠不齐、思想观念千差万别、行为动态形态各异的实际教学情况时,教师首先应摆正心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某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就对其存在偏见和看法,也不能因某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一边倒"。

正如王煊所说:爱生必须用真情,情真方能育良才。因此,初中班主任在开展管理与教学工作时,应从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和思想动态,开展针对性强、代表性高、层次分明的管理与教学工作,从而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平等、友好、有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交流、生生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进而达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教育目的。

二、推陈出新,提高管理与教学的艺术性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在改革浪潮下,随着教育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初中班主任应勇于打破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管理与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主动的融入新手法、拓展新思维。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在日常授课之余,时刻关注教育形势、学习新的教育手法与管理手段,同时,初中班主任应本着"服务学生"的态度寓爱于教,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关爱中茁壮成长。

班主任可以突破以"教师管理,学生服从"的班级管理模式,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来管理班级、组织班级日常活动。例如:班主任可以采取让班级学生轮流当班长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来,并评出"最佳班长"。这种班级管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同时,也为学生自控意识、团体意识的提高和增强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进而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教育目的。

三、寓爱于教,提高学生自觉性

顾城曾经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的管理与教学活动时,应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主动性,促进其"以优带劣""以长补短"。同时,教师应选取一些感恩案例、身边的真人真事来鼓励学生"一切向好看齐",而不是用耳提面命的"说教式"管理方式,将自己想法和思维强加给学生。

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在身体、思维发育的青春期,具有自尊心强、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强等特点。这也加剧了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因此,在初中班主任管理与教学中融入"爱"的教育便变得尤为重要。例如:当班级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不应采用简单粗暴的斥责、打骂等强硬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这极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反之,班主任可以通过侧面向其他同学打探事情原委、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等来探究问题的解决措施。让完犯错误的学生讲述事情发展始终,并从思考角度、思维习惯、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给学生以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议。这种师生平等交流、敞开心扉探究问题的管理方式,不仅能打消青春期学生的易抵触管制的逆反心理,同时,也为学生探究合理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养成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指引。

四、结束语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初中班主任管理与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应本着"学生第一"的教学宗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法、教学思路、班级管理等方面入手,寓爱于教通过富含"爱"的教育,为学生构建一个友好、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由被动的"受管理者"逐步转变主动的班级"管理者"。

参考文献

[1]邱玉荣.浅谈初中班主任教学与管理的交互式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01)

[2]王一平.新时期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林区教学》,2013(08)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238-01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20岁,属于“青春期”阶段,从入学至临近实习,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总体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往。

(二)转型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心理学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行为的矫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调整。

(二)配备专业机构和人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要在学校内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聘请校外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帮助中专技校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心理咨询

在学校内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将每次咨询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将其内容归纳、分类,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档案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班主任要及时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记入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

全体中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应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被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

(二)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有些学校将学生送进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压抑;有些学校把心理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采用说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学科化的引导方式,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的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蓝,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6]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篇6

一、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剖析

第一,教师自身因素是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基本原因。有的教师性格过于脆弱,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缺乏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之下,易出现心理障碍,还有的教师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尽快提高,这也给教师带来相应压力。

第二,跟教师的地位、角色与危机感密切相关。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经济待遇低、生活环境较差,还要对学生安全承担无限责任、面临岗位设置聘任压力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等,都是造成教师心理负担过重的因素,而教师又往往找不到为自己辩护甚至舒缓一下的空间,因为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客观上不得不常常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抑郁或者激烈的爆发。

第三,学校管理理念落后所造成。一些学校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是把教师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如,有的学校对考勤实行硬性管理,简单扣款,导致教师心里压抑。有的学校校务不公开,致使教师对职称评聘、晋升工资、学习进修、评选先进等方面意见纷纷。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有的学校内部也易形成利益小团体,彼此为自己的利益相持不下,搬弄是非、互不买账,严重损毁教师清高的形象。

理念的落后还直接反映在评价方式上。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新的“指挥棒”又开始困扰教师,如,安全责任、保姆式管理、班级综合评比等,加上家长推波助澜,经常呈现一片“喊杀声”,教师为了分数、班级名次,各班之间争个你死我活,教师的沉重压力可想而知。

第四,传统教师观的一种折射。社会对教师形象“神化”,不把教师当“人”看,媒体宣传的都是教师模范的一面,从而人们总是要求教师是榜样,他们无法接受教师的一些“凡人”的表现,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角色冲突。

二、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第一,要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走在社会前列,但任何行业、任何部门都有其基本的道德底线,教师也不例外。社会和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期望值,首先应当是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达到的“底线”。如果达不到“底线”要求,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影响职务晋升、工资提升直至失去教职等。类似于师德楷模、师德标兵那样的高要求,可以作为一种提倡,但不应成为教师队伍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只要职业道德行为高于“底线”,其合法权益就不应当受到侵犯。在实际中,我们体会到教师职业道德有三个基本要求:履行职责收获成长,即要求教师遵章守纪,珍惜教师工作,并在从事这一事业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收获自己的成长;合作宽容融入集体,即教师要尊重他人的劳动,用正确的心态处理人事关系,努力克服文人相轻、相互猜疑和业务封锁等不良习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关爱生命,即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强化底线要求,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不可用片面、狭隘的观念来要求教师,增加教师不应有的精神负担。教师也是人,他们也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充实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处理好对教师的高期待、严要求与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之间的关系,给教师一个公平、公正的待遇,让教师在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完善自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做积极师德的践行者。

第二,要重视培养教师的法规意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依法执教放在了首条,这就说明法规意识的重要。《教师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教师的职业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这些职业义务在今天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很好地履行,有的教师角色意识淡薄,如,讽刺、挖苦学生或家长,无视学生和家长的独立人格;随意让“违规”学生停课反省等,都是违法行为。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体会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教师法规意识培养。落实到规范教育行为时,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要注意从法纪和政策的高度来分析引导,不要单纯从师德和品质方面来找原因。在处理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和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细节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手软,事实已经证明,这也是“治疗”某些心态不正常教师的最好良药。

2.实施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师管理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在一次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时讲过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说是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的一个情境性题目: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找校长评理,校长该批评教师还是批评学生?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的确,一个时期以来,不少似是而非的“新理念”迷失了学校管理者,着眼点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他们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教师。这个故事引发我们反思:当强调学生是“上帝”时,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李希贵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不是上帝,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他的专著《学生第二》值得研读。这种观念反映在日常工作中,就是要集中精力抓学校的中心工作,即做好“人”的工作这篇大文章。要让教职工“感觉良好”,注重培育教职工的合作意识,创造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营造教职工的“精神家园”,这是培养高尚师德群体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扬名和扬长的各种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使他们时时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的情感,从而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态,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

另外,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实施人文管理的重要标志。学校要充分发挥民主在创造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的作用,增强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北京市教育局曾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北京19个区县960名中小学教师,专家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校务公开是非常好的制度建设,校务公开分值比较高的学校,党政关系和干群关系都非常融洽,教师心理大都比较健康。参与调查的一个教授说:“校务公开这个事不费很多劲,而且能非常好地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促进学校、校长和教师健康成长。”

3.建立以“大锅饭”为基础,兼顾突出骨干的绩效工资制

不少学校“以实绩论英雄”,用企业管理的思路来确定待遇,这就容易造成教师感情上不接受,引发心理障碍。“以实绩论英雄”看重的是教师个人绩效,但事实上,我们无法对教师的隐性绩效进行考核,即对学生全面发展有更深远影响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美育,因为很难有一个评判标准,无法外化为绩效。可以说,校园里的“按绩分配”以一道凶险的“防人之心”的篱笆,把善恶是非统统拒之门外,人为增加教师心理压力。有一个现象值得反思:很多老教师都怀念自己过去与同事和谐共处、没有评价、没有排名的日子,他们感到那时的教学真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自我成功的享受。所以,适当的“大锅饭”很有必要。“大锅饭”是对教师这一素质比较高的群体的充分肯定,如果能够让教师在有了稳定的薪酬保障基础上,吃上“大锅饭”,充分体现群体竞争,使“末位淘汰制”淡出教师视野,同时兼顾突出优秀教师即骨干待遇,那么,教师的心态就会更加平和,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合作也就会出自内心的需要,交流也就会更加真诚,心理当然会更健康。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首先要加强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教师的情感交流、宣泄的渠道畅通,在活动中得到心理补偿。

5.教育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变控制和管理为服务、指导,为教师发展创设更为宽松的环境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精减不必要的统计表册、会议、检查、评比和活动,少参加无效的课题研究和培训。现在有一些活动、检查评比和培训等无多大实效,可以说,是反复折腾教师,使教师普遍感到身心疲惫。

6.学校应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

这是我们普遍做得不好的一项工作。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邀请心理卫生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举行系列心理辅导讲座。让教师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认知;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52-02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任务的理解不科学、把握不到位,将会对学习者任务的加工、编码、输出等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着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水平。本文主要基于任务的性质、任务的结果与学习者的因素等,探索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一、任务的属性与语言表达

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属性,可从任务的语境支持度、任务的内容类型、任务的语言特点、任务的主题以及任务的难度等层面进行理解。

1.任务的语境支持度探究。任务的语境支持度指对任务的描述是此时此地的具体描述(如介绍你的一个同班同学),还是彼时彼地的比较抽象的描述(如介绍自己国家的一个名人),以及在对任务的描述是否有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支持等。在对任务的描述过程中,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参与可以极大地帮助学习者建立任务情景世界的概念化表征[1](Branden,2011:41)。如让某人介绍他此时此地的某位同班同学。由于是同班同学,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因而介绍者不必担心听众不明白他的意思。如此,学习者在介绍同学时的语言认知加工过程和处理过程就比较简单容易,其语言表达也就比较流畅。

2.任务的内容类型探讨。从信息输入的角度来说,任务的内容类型主要是指任务信息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传达。如讲授、提问、回答问题、描述、评论等。在任务数量确定的情况下,前面所述任务的传达方式有其从易到难的排列或变化。例如,通过老师讲授的方式所传达的任务信息最容易被学习者理解。因此,在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来选择不同的任务材料输入方式,以使教师预设的任务能够适应或同化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

3.任务的语言特征探索。任务的语言特征是指任务输入时文本的词汇、句法、结构、长度等的特点。具体来说是指词汇是高频词汇、不太常用的词汇还是不常用的词汇;句法是简单的单句、复杂的单句还是复合句;文本的长度是短、比较长,还是很长。一般来说,以上的排列也有其从易到难的变化。当然,组合不同也可以导致不同的难易变化。例如,输入的文本语言如果是高频词汇,句子简单短小,文本长度也比较短,那么,学习者在理解文本信息时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其认知负担也不会太重,完成任务时的语言表达也更流畅。

4.任务的主题分析。任务型语言教学过程中,任务的主题这个输入变量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2](Ellis,2003:120),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难以对主题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对任务的主题的大概分类,如包括生理和心理行为、具体事物、个人经历、他人经历、个人及他人的观点、感受、愿望等。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者对任务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影响着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和复杂性。对于熟悉的主题,学习者的表达会更流畅。反之,如果学习者对任务的主题不熟悉,其语言表达就不怎么流畅。如“我的作息表”和“看图表说一说小明的作息表并谈一谈他这样的时间安排好不好”这两个类似的主题,学习者更熟悉前面一个,在表达的时候也更流畅。

5.任务的难度思考。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难度与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与复杂性也有紧密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其一,对话或合作性的任务比独白或个人完成的任务难度大,前者要求语言表达更准确和更复杂,因而更难于达到流畅程度。其二,关于任务的信息越抽象,转换越多,任务也越难,也越需要学习者在语言认知处理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注意力,其语言表达就更倾向于复杂。其三,熟悉或具体信息的任务,能让学习者的表达更流畅,也有更准确的倾向。[3](Skehan,2011:188)因而,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需要聚焦其中一个或两个目标,然后通过设计其他与之相关但聚焦不同目标的任务来使三者平衡发展,从而实现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有序、整体的进步。

二、任务的结果预设与语言表达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结果是任务的目标,也是衡量任务的评价尺度。“对任务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任务表达结果的特点。”[4](Ellis,2003:122)任务的结果与语言表达流畅性、准确性和复杂性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任务的结果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第二,任务的结果是否存在内在的结构。根据Tong-Frederick的研究,学习者更注重语言的语用功能和意义的协商[5](Ellis,2003:123),因而更有利于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教师在设计具有内在结构的任务时可以配备给学习者一定的前期准备时间,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都能得到相应的促进与提高。

三、任务设计中学习者的内在因素与语言表达

任务的完成最终落实于学习者,因而,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因素。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的对象是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彼此之间可能会存在诸多的差异。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有时一个教学班的留学生来自越南、泰国、老挝等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汉语学习年限、文化传统、、学习习惯、个性等各有差异,基于学习者的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两个维度,我们把学习者分成了三种类型[8](Skehan,2011:321),如图(中介语发展路径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路径A的学习者,他们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差别不大。路径B的学习者,他们的分析能力比较强而记忆力比较弱。路径C的学习者跟B的学习者相反。Skehan之语言学习者分类的启示在于:教师面临的教学对象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人,有效的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在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过程中,针对分析型的学习者,要多设计一些能促进汉语表达流畅性的任务。例如信息熟悉的任务、此时此地的任务等,以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表达意义的能力。对于倾向于记忆的学习者,首先要限制他们把交际结果放在首位的自然倾向,把注意力放在重构复杂性和准确性上。在任务中阶段,设计一些比他们的语言水平略低的任务,没有时间限制或压力,使他们有机会控制语言。在任务后阶段,要进行语言分析,强调面对公众的表达。

四、结语

对外汉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对外汉语的任务型教学更是最近这些年才被不多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所关注。因而,对外汉语的任务型教学研究与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其中任务的设计无疑是重中之重。因为,任务是整个任务型教学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走错了、走歪了,那么,试图通过其后的第二步、第三步……来纠正第一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想象的。

参考文献:

[1]Branden.K.任务型语言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陈亚杰,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篇8

进入21 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教育模式的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好坏及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高校未来的发展前景[1]。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范生,高校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环节已经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2020 年)》中强调“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围绕提高师范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如何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自我创新的意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师范生适应社会、适应教师岗位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高分低能矛盾的根本措施,有效、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入职适应能力[2]。

一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有赖于理论知识的支撑和保障,因此,理论课程的体系要围绕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构建。针对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化发展需要,我们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物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等课程,它有助于培养师范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全面的教育技能,有助于师范生了解受教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地实施教育。利用教育学课程中微格教学环节进行系统引导,使学生对本专业教学过程有深刻的认识,明确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目标;充分调动师范生的主体性,为其提供自主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职业能力的发展平台。

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反映学科基础、学科发展前沿,又要反映基础教育课程的现实需要。为了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人才,我们适时修改教学计划,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设置了生物教师教学技能课程,含硬笔书法、生物绘图、动植物标本采集、识别、PPT 制作等与中学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技能;开设为期两周的生物技术大实验,目的是为了提升师范生综合实验的能力,特别是对常见仪器的操作、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前沿领域实验技术的掌握;为培养理科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设立了专业文献综述和科学基础研究训练实践课程,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意识,增开了生命科学进展等前沿领域的专题讲座,使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和全面。

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建设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

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其效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习实践的质量。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学生在这里实习实践,可以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良好学的科学素养。对于师范生来说,除了参与科研工作外,更重要的实践基地就是中学的课堂。我们先后与十余所省市级重点中学签订了共建协议,与中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中学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立教学研究课题,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协同发展。利用中学的实践基地,学生能进行实战演练,既拓展了师范教育的专业深度,为培养合格的师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拓展了专业广度,有助于实现基地教育实习、教学研究和就业的三大功能和任务[3]。

师范生在校接受两年以上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之后,逐步接受来自中学优秀教师的技能培训及指导,强化教育教学意识;利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聘请中学教学名师走进本科课堂传授中学教育工作经验,师范生接受优秀中学教师的现场指导,为师范生树立优秀中学教师的榜样,培养初步的教育实践能力[4]。实现在校的任课教师教理论、基地教师教实践双师指导模式,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优化了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成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力量源泉[5]。

通过在中学的教学实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也让实习学校对我们的学生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针对个别中学缺乏生物师资的情况,积极推荐实习生到中学兼职上课,参加各种教学及研究等工作,能在本市有影响的中学代课,这对学生来说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对于中学来说解了教师短缺的燃眉之急,真正做到了互利双赢。

三开展竞赛,提高实践技能

在理论课学习阶段,虽然学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物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等课程,但距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灵活用于实践还有相当的距离。为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我们加强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着重于板书、生物绘图、说课、讲课等环节的教学,虽然课时不多,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却很严格。为激励学生苦练基本功,我们定期举办生物教学技能竞赛、板书大赛、生物绘图展览、生命科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各级各类赛事,如2012 和2013 连续两年组织学生参加“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改革教育实习模式,提高实习效果

我们在常规教育实习的基础上,通过支教、顶岗实习等办法改革了教育实习模式,丰富了教育实习的内涵。具体做法是: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周边地区师资比较匮乏的中学或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学顶岗支教实习。在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两方面都对支教实习生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顶岗支教的学生能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真正承担起一名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支教的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和综合训练,在心理、思想和教学几方面做了精心的辅导和准备,使支教学生能胜任中学生物教学,达到起码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要求。除到周边地区学校支教实习外,我们还主动与市内中学联系,对生物师资力量缺乏的学校,向他们推荐优秀的学生顶岗教学实习,受到中学的欢迎和好评。几年来,我们先后推荐十几名学生到市内名校顶岗实习,占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顶岗的实习生参与了中学生物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备课、听课、教研组教学研究、讲课、出考试题、评卷等,个别优秀的学生还担当了生物学年组组长,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使他们全方位地得到了锻炼。以上两种实习模式,是教育实习和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有效改革。在此模式下的学生有更长的时间深入到教学第一线,熟悉中学生物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提高就业竞争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6]。

五结语

多年来,我们始终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涵,使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实效性和长效性相结合,不断研究实践教学的最新动态,促进专业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提升,使创新人才的培养事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北一.实践教学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才智,2013(28):52-53,74.

[2]杨晓杰,赵艳,于天飞.生物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2(5):118-120.

[3]叶逢福,赖勇强,吕伟.改革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74-76.

[4]刘力,梁梅.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2(6):77-79.

篇9

一、强化人本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学校领导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管理工作者,是学校管理者队伍中的重要角色,理应具有而且必须强化这种意识,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将是实现教学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一)学会换位思考。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考虑学校领导意图多,注重教学任务分配多,重视教学活动开展多,却很少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等。如果我们在布置或检查工作时作一番换位思考,就会避免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方式,就会使教师乐意接受任务,并愉快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学会尊重与信任。“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人们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由此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三)满足成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被认可、被赞扬、被发现、被重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成功的甜头;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显露身手的空间。

当然,教学管理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必须以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二、强化科研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课题化

学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管理工作者承担着管理网络的角色和目标实施角色,因为如何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

转贴于 在学校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科研含量是一条必由之路。首先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用心去研究管理工作,向科研要质量;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去引导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要有较强的感召力,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带动学校的教研工作,朝着课题化、科研化方向发展。其次,作为管理者要努力实行常规管理工作的课题化,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运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1、拓宽常规管理的视野和范围;

2、在严把静态要求关的基础上强化动态管理;

3、在工作进程中要逐步实施多层次分类别管理。

由此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强化创新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是知识创新水平,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校教学工作要参与激烈的竞争,并且要取得竞争的胜利,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10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的含义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且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尽如人意。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的主体是物理实验,信息技术不能代替物理实验本身,它只能起到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一切能做的实验绝不能用计算机模拟或仿真,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验课的选择设计、实验过程的展示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微观宏观现象的展示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步骤,认识常见的错误操作方式,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实验技能素养。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也迫使教师拓展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学习工具,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的价值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突破了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

在常规实验教学中,由于仪器的限制,许多实验效果不明显,有的实验还很难做成。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实验效果,完成一些目前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实验,特别是传统实验手段难以表现的“微观变化”“瞬时变化”,运用多媒体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消除视听信息的相互干扰

在常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实验器材时,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时候,他们急于观察自己的实验器材或动手安装,不听教师讲解,产生该听时不听,该做时不会做的情况。由于教师讲解实验、介绍实验器材时,学生接受的视觉信息来自于实验,而听觉信息来自于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就大大下降,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视听信息相互产生干扰。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消除这些相互干扰。

3.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探讨性实验的作用

在传统的实验室里,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和实验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有些自主意识很强的学生,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有时会损坏仪器,然而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实验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开放性的操作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里可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几个方面

1.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网络课件可以使无法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的实验通过模拟后生动地体现出来。如教师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疑惑。此时若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使其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给常规实验提供帮助,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2.发挥自主探讨性实验的作用

传统的物理实验室存在很多弊端,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教师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等,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又如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可以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3.增进教学效果

网络的无限可拓展性可以对有限的课本化的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网络上有相当多的教学课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用课件完成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建构学生难以建构的知识,如微观世界的现象宏观化,复杂的现象形象化、直观化,学生能顺利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等。如教师在进行浮力教学时,需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的,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而产生的,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此时可通过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cn)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展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像。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地就攻破了这一难点,同时也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了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课件应该反映一些物理现象的真实理论

物理课件不应有任何不合理论的成分存在,以免误导学生,进入教学的虚幻境地,让学生认为真理和虚构是一致的。课件中存在不合理论的成分会使物理教学活动失去其本拥有的真理性的内涵。

2.实验教学内容必须经过挑选

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放入网络进行实验教学。有一些通过普通的课堂教学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融会掌握的内容,经过缜密的分析其教学要求后,可以进入网络实验教学。同时,也要分析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免做出的课件学生无法理解。

3.在进行网络物理实验教学探索的同时,应着手对现行的实验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对现行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达到完全整合的基本要求。网络实验教学必然同其他模式的教学一样,有着其不能克服的缺陷,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弥补。直观的演示和分组实验教学有着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独特优势,在信息技术和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还得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参考文献:

[1]何蓁,王沛清.试论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

[2]邵泽义,秦晓文.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探究电路短路问题[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