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雕塑艺术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

篇1

>>主持人:赵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还有社会各界支持雕塑事业的朋友们下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参加“原创性在艺术教育中的贯彻”的研讨会。应《雕塑》杂志社范伟民社长委托,我有幸在这次研讨会中为大家主持会议。关于“原创性”这个问题这几年一直在讨论,我们都是教育同行,面对这个话题时虽然心情有些忐忑,但也能通过讨论与大家寻求到一些共识。举办大学生毕业展,是我们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雕塑学术研究的一个总结,利于发掘新的雕塑人才。从每位同学所完成的毕业作品中,体会到一些作品对时代的观照,实际上这就是在创造着历史。每年一次的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其实就是中国当代雕塑时展构建的基点,是发展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从教学的角度讲,老师在教的同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创作经验传授给了同学;在学的一方面,同学在老师的传授上加入自己的体验,又将自己对雕塑的理解,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从雕塑作品上体现出来,所以我想这就是教与学的关系、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个话题,我认为“原创性”的提出在今天更具现实性的意义。中国提出了“文化建设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三十年中国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中国的社会不仅仅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发展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而未来的发展就要靠在座的诸位,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面对这个社会的挑战并肩负起自己承担的那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国家已经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个目标,也给大家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些相应的机遇和途径。这种形势对艺术家、文化人、学者等社会人群都有利,我们共同面临一个难得的新的发展机遇。前三十年打开国门,是一个引进方式,那么后三十年或者更近,中国不光是一个打开国门的问题,还有文化输入输出的问题。从前三十年引进发展到今天要想文化输出,显然我们仅仅做山寨版的文化是不行的,所谓的发展“原创”,对于今天的中国文化人来讲,这是一个非常迫切摆在我们眼前急待解决的重要社会课题,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命题。所以我想,这次研讨会的研讨主题设立得很有意义而且也非常现实。我们都是来自中国教学一线的老师,是来自创作一线的雕塑家。在座的各位同学可能有的学了四年雕塑或者学了更久,对雕塑创作已有切身体验,对雕塑专业乃至当今国际雕塑有了一些了解的同学们,通过讨论我想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那份心得体会,就这个话题展开研讨。我对研讨会充满了期待,也向大家发出美好的邀请,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曾岳(四川美术学院):很荣幸参加这个研讨会。其实在我们教学中来贯彻培养原创精神,它的难度很大。现在所提出的所谓“原创精神”,其实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学术领域对于艺术本位的界定的评价机制还未完善,对于认识和挖掘位于思想层面上原创性的理论研究体系的建设还很薄弱。在没有尊重创作语言的文化本体,急功近利大力提倡发展原创精神所带来的破坏性是极大的。长此以往,微薄积累起来的原创精神将会消失殆尽。现今的社会信息流量之大迅速促成原创事物的生成,但是情绪气质在这种潮流化的社会生活中,越是在信息流密集交汇地带,原创性越容易被淹没掉,这是一个事实,它们的生命力非常短暂。雕塑的艺术生命在席卷而来的文化快餐的影响下也同样面临存在被质疑的危险。所以我们在开始关注原创性的时候,雕塑的存在状态已经开始被质疑。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要在对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认知概念上有所明确。所以大家一起就中国雕塑教学领域目前对原创性的理解和开发进行探讨。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我的认识比较保守,如果要培养对于原创性的敏感体会,激发原创性动力,我主张回到那个原点,研究构成主义的那一部分,即应该从研究点、线、面开始着手强化教学机制的形成。这是我的基本想法,想听听各位老师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张峰(鲁迅美术学院):我觉得原创性这个主题,放在本科毕业生作品展览上讨论,对于现在本科生教学来讲存在一定难度。我们系这一届有几个学生也参加了这个展览,我刚刚看过展览,感觉整体上学生作品的原创能力体现得比较差,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谈原创性远了一点。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对待雕塑创作的态度和我们那时候没法相比,我们那时候都是发自内心热爱这个专业,发自内心要把作品做好;现在我这个班有三十个学生,把他们的创作收上来屈指可数也只有三、五件还不错的作品,这种环境下研究原创性的课题很难开展。一些根本性制度,如招生制度的扩招问题不解决的话什么都谈不上,在基础教学这一块也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所以要提及原创性的开展首先要加强基础教学的建设,提高高校招生生源水平的质量。

>>赵萌:刚才曾岳老师提出了开展原创思想的战略和意义,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教学方法,而张峰老师就目前雕塑教育现状,提出了重视基础教学方面的问题,由此引发原创性目前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难度,又引申出现在招生方式,应该向综合这方面转换。在座的有一位国外艺术家听完两位发言,触发了他的一些感受,现在请他来与大家沟通一下。

篇2

一、设置开放性课堂,引导学生探究民间艺术

现代课堂教学应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创设开放性课堂,丰富教育资源。这并不意味着课本是教育的唯一资源,资源应体现多样性,全面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所谓民间艺术,就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创作者个性特征的艺术形式,它所展现的别具一格的美术内涵是课堂教学无法媲美的。因而,教师应当扩充教学资源,开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通过书籍,视频,样本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民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课堂里学习美术。例如:在教学《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艺术》时,教师除了使用多媒体以ppt、video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剪纸和泥人图片和制作过程,还将美术教学扩展到课堂之外,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术故居和博物馆以及拜访资深的民间艺术创作者,让学生学习制作工艺,亲自动手。新型的开放式课堂,给同学们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和深切的体会,并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享受自己创作成果的同时,感悟民间艺术的价值。这种心得体会与美术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灵感。

二、借助民间优秀传统美术,拓展美术学习内容

民间优秀传统美术是历代传承和不断创新的结果,在源源不断的创造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优秀的作品。例如:在教学“纹样与生活”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事先做好课堂准备活动:首先,拟定一个主题关于家乡的艺术特色;其次,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文化,收集相关图案、样本和文字材料;然后结合主题重点讲述艺术作品中的纹样概念与特征,让学生学习图案样式和色彩搭配的艺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生活为题材,充分发挥想象力,亲手制作一件艺术品;最后,多方位评价学生展示的作品,让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彼此借鉴创作手法。在这项自主探究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培养学生借助具体情境学习美术课程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民间美术渐趋减少,引发他们保护这份民族遗产的欲望。借助民间优秀传统美术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习和创作,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眼界和途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面评价优秀作品,评价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借助民间优秀传统美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民间艺术在创作者想象力的推动下绵延不断的发展,换句话说,美术作品可以彰显一个人的想象力水平。所以,要想更好地传授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尤为重要的。将民间优秀传统美术与美术教学相融合,是激发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在《中国雕塑》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具体实在的雕塑品,像兵马俑或历史名人等不可获得的雕塑,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其次,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家乡是否有类似的艺术品,如果有,就请学生实地考察研究它的优势与不足,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没有,就请学生自行想象,说说自己的创作想法如想创作什么样的雕塑以及如何创作。这一交流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过程,相互之间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充分利用当地优秀传统美术,开展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活动,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加快了学生的思维运转,还给予学生美的体验,有助于优秀美术作品的诞生。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民间美术发扬光大

篇3

牡丹画面多了,世人对牡丹瓷画的要求也更严苛了,“画鬼容易画马难”,那是因为马是人们熟悉的动物,画错一点都逃不过人们的法眼。画牡丹也同此理。“法眼”多了,画牡丹就更难了。所以,画家就必须比别人更懂得牡丹,更熟悉牡丹,一朵牡丹有多少花瓣,一棵牡丹有多少花叶,一片叶子有多少根筋等等都应该了如指掌。说起来可笑,有些画家从来没有到过洛阳,也从没有见过真的牡丹花,而他画的牡丹却不少,毫无疑问,笔下的牡丹都是从书上抄来的,从别人的画中摹来的,他画的牡丹有没有错误,是真牡丹还是假牡丹,自己都说不清,怎么能画好牡丹?

的确,牡丹好画又难画。好画是因为它是静态的,它所展示的姿容一般是固定的。难画是因为人们看得多,太熟悉,人们欣赏你的作品时,首先一个问号就是象不象,然后是美不美,最后就是意境深不深。

我之所以爱画牡丹绝不是因为它是静态的好画我才画,也不是因为许多人都在画我也跟着画。而是我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的观点是:1、花卉虽然是静态的,但在我的笔下可以把静态画出动态感,把它的神态画出情感;2、牡丹是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自然生长的形态不可能尽善尽美,而我把它画到陶瓷上则是艺术,艺术不是照相或写生,必须进行提炼加工,去粗取精,巧妙布局,根据陶瓷的形态,让牡丹变得更美丽。3、不能因为陶瓷牡丹作品太多而不画,而是要画得更好,更精益求精,让牡丹的美丽永驻人间,让它“吉祥”的象征永留人们心中;4、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真理永远不会改变。牡丹是人们心中的吉祥物,人们对牡丹的喜爱永远不会消失。所以,我坚持画牡丹。多年来,我对画牡丹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画牡丹也同画山水、人物一样,必须深入生活,细心观察,不断写生,深刻了解牡丹的生长习性和规律。例如,牡丹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是什么姿态,在狂风暴雨中又会是什么形状?它有多少品种?多少种颜色等等,眼耳并用,手脚齐动,才能对牡丹了如指掌。

牡丹画在瓷上,成为画家的作品,就变成了艺术。牡丹艺术也同其它艺术一样,讲究形神兼备,不仅要形态逼真,也要有情感,有意境。意境也是通过形态来表现的。例如,通过牡丹表达一种坚强的性格,就可以画牡丹在风雨之中抗争的形态。如果要表达金玉满堂的富贵之态,就应该让牡丹花瓣怒放,花叶伸张,色彩丰富。总之,意境决定构图,决定技巧手法,下笔之前必须思考周全。

篇4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师素养;角色定位;途径

美术是中学阶段一门必修课程,美术教育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素养与角色意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学美术还存在重视不足、教学模式陈旧等一些弊病。究其原因多样,其中,教师素质不全面、角色意识淡薄,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

一、中学美术教师主要素养

教师素养,简单说,指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秉性涵养。中学美术教师承担了传承美术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天职,应该具备以下主要素养:

1. 美术理论与技能

美术是一门专业,美术教学是一门专业化的技术活。中学美术教师美术理论素质包括三方面:美术概论知识,如:美术的本质、类型、功能及美术鉴赏、创造等;美术史知识,如: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艺术史;基础美术技法理论,如:平面及立体构成、色彩、素描、雕塑、油画、国画、构图等。美术老师还要有较高的美术技能,才能做好示范、传授技术细节,心得体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开设三个模块的课程的能力,比如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能力、开设一门绘画(或雕塑)类课程的能力和开设一门设计(或工艺)类课程的能力。”

2. 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取得教师资格证就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考核要求。除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美术教师还需要一些专业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如: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学方法、美术课堂设计、美术教学研究等。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为美术教师搞好美术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3. 品行与人文科技素养

良好品行是做人的基本。教师品行素养即师德,敬岗爱业、乐于奉献、富有爱心,是师德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论述师德,强调:“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人文科技素养主要指教师应该具备一般的哲学、历史文化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知识结构。现在素质教育呼吁课程整合、教学相通,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科技素养的美术教师,才能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实施有效教学。

二、中学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素养是现代教育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审视美术教师素养更有利于中学美术教师准确把握角色,构建角色。面对新课标、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1. 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

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内容包括作品欣赏、色彩与构图、基础绘画、平面设计等,高中美术包括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五个模块。通过美术教学,中学美术教师传承了以上美术知识与技能。许多美术教师,通过日常美术鉴赏、创作和宣传活动,在更广层面成为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2. 中学“美育”的主要实施者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美术课是“美育”的主要载体。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 如引导学生欣赏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其高尚的审美情趣跃然卷上,鉴赏活动能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培养审美情趣、锻炼对山水画的审美能力。

3.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者

美术教育具有心智教育、品格教育等功能,有助于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如:通过学生感受作品技艺美、意境美,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能疗治和矫正不良心理,培养和发展良好心理。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地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是很好的德育素材。美术教师通过有效的美术教育,承担着中学生健康人格培育者角色。

三、素养提高与角色构建途径

当前,在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养、重构角色?实施有效的美术教学,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

1. 转变教育观念,做“学习型”教师

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轻松、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新知识的汲取能力,能通过查阅文献信息检索等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拓展教育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不止。

2. 研究教学、大胆创新

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新的课程环境下不束缚于教学常规和经验,勇于探索尝试和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教育思路、方法和手段。

3. 不断总结、反思、改进教学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找准自己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张明成.基础教育中美术教师的多维角色理想重建研究[D].广

西师范大学,2012.

[2]曾珊珊.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研究[D].湖北

美术学院,2010.

[3]何洁.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123―01

一、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审美素材

学生的欣赏能力不是临时可以得来的,而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与培养的。引领学生感知多元化的美术作品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经常实施的教学手段之一。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在对美术作业开展评价活动中得到体现,还需要通过不断接触美术作品进一步得到培养。教师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绘画方式和制作材料选择不同时代和国家的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活动。

例如,数字在日常书写时是一种记忆符号,当它走进绘画里就是一个点或是一条线,亦或是一个形状,它变成了绘画的语言。于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胡安・米罗(joanmiro,1893―1983)的画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学生。他的画中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当学生看到大师的画也是如此的简单、漂亮时,从而能激发创作的欲望,增强作画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首先,教师可激发学生在自我欣赏中的成就感。如,在课堂上,学生的作品被贴在了黑板上,每个学生这时都会非常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我的画肯定是不好的”、“我可不敢把画展示在大家面前”、“我是永远没有机会的”……有些学生也许会这么想。如此,绘画对他们来说就成为了一种负担。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尝试着把自己的“画中话”讲出来,让他们看到画中的美,看到自己的成功。

其次,引导学生拥有一份对他人的欣赏之情。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如今,我们已不赞成用“像不像”、“好不好”来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绘画作业,因为这样的评价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会阻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发现他人的优点为主进行互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发现美,更学会了欣赏美。

三、创设健康向上的审美环境

美术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可以发展的空间,为他们创设有益、健康、丰富的审美环境,使学生真正拥有快乐的童年。因此我们实施的一系列美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向缤纷的艺术世界。美术教师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定时定期与其他学科整合举办艺术节活动,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到体验美、欣赏美的活动中来。例如,美术与音乐学科可共同举办“鲜花朵朵满庭芳” 和“我是小小艺术家”五月艺术节;美术与自然学科可共同举办“传承中华文化”科艺节,等等。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培养的。美术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展示的空间。例如,在学校的“书画展示栏”上,可经常替换学生们的课堂绘画作品、兴趣班上学到的插花作品、学生在校外辅导班绘制的各种美术作品等;或者教师利用学校网站以及家校互动的平台上传学生作品,或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绘画、制作、摄影等作品放到班网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提供相关信息,让他们发现身边更多的美,欣赏到不曾被自己留意的美。

四、开展新颖多样的审美活动

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渠道是很多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篇6

关键词:手绘;线条;教学方式

美术科在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对艺术科的重视也是与日俱增。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如何提升美术教育的作用与效果,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从美术课的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与表现能力的提高,是中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所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的初中学校,条件较为落后,在硬件设施及所接触的信息上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较,针对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对初中的美术教学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初中的美术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几乎涉及美术的所有门类,虽然深度不强但是面很广。绘画、雕塑、设计、新媒体艺术都有涉猎。但在笔者看来,所有的门类都应在打好基础的条件下进行。而最好的基础学习则是手绘这种艺术形式。在浙美版的七年级上册中,手绘学习就是初中美术最早涉及的技法学习。初中手绘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的绘画形式,没有丰富的材料和复杂的技法,与专业的广义上的手绘有所区别,这里的手绘更侧重的是对线的学习与理解。而这种表现形式恰好是最适合农村学校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条件的简便性

手绘不以材料为限制,一支笔一张纸,以线条的形式画所见所想,不需要有多么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技法的运用,而这正是尚未进入美术这扇门的初学者的敲门砖。初次了解手绘这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对一些大师的手绘作品的欣赏学习,比如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手稿》及达芬奇的手稿,让学生感受与平时所看到的画家的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原来画画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有趣的,我也可以的,让学生对以往美术作品的观念从思想上得到转变。这也是刚接受美术教学学生所应具备的。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灵魂也是手绘的主要表现方式,它是人对绘画表现的最早一种形式,从原始人的岩画、壁画中就可以看出线条是对物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和体现。例如法国南部阿尔岱地区的肖维岩洞(GrotteChauvet)拥有最古老的洞穴绘画,上面的手印、马、鱼等动物图案可追溯到30000至32000年前。七年级学生的绘画能力总体上不强,这个年纪的学生也不应用儿童画的形式去表现,应具备一定的理性表现能力,这也导致了在学习中容易受制于教师的传授,不会画、不敢画是最常见的问题,而手绘的方式则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让学生用最简单的线条表达自己对物体的观察。

三、教师教学的方式

手绘这一课程在教材中只有2课时,针对其在学习中的特点和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一般安排了更多的课时,只有通过手绘的教学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及对美术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教授其他的内容才会更加轻松,学生才更加愿意去学。在课堂上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教学,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来看,如何做到以下的要求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课堂教学的方式

首先是对手绘的理解:美术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以直观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而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作品的呈现,在教学上借助多媒体及网络,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手绘作品,从艺术大师到儿童绘画,增加学生对手绘艺术的理解,明确手绘的艺术形态,发现手绘能表达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怎么学的问题:绘画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从简单的重复的练习入手,而手绘最关键的就是线的练习与体会,如何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质地的物体,表现物体的空间感,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真对待和体会。这对今后的中国画的学习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演示不同的线的画法,结合不同的作品去说明。学生开始可以以临摹的形式去学习掌握,初步感知手绘形式,如在临摹凡高的作品时,学习像火焰燃烧一样的线条,体会凡高对绘画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临摹工笔白描的时候,感受严谨、细致刻画物体的快乐。

(二)室外教学的方式

室外写生是美术学习中对物体观察与表现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时机,在以安全保证为前提下,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学习绘画,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写生过程中,是教学过程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写生中以画简单的物体入手,注重对物体形的表现,并学会合理的构图,能表现出所绘对象的主次感、空间感。比如可以画教学楼,用直线和几何形去概括物体;画不同的树,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不同树的质感和体积关系。在写生中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互相讨论和对比彼此的画面,教师辅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决。教学结束后,可以进行一次小型的手绘作品展,增加学生的绘画热情,体会绘画的乐趣。

篇7

1.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不是被动的实践,而是对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在认识的基础上有目的、主动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教科书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活动,包括“欣赏与评述、学习与研究、观察与分析”等环节,在突出了美术课技能性的“学习与研究”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试着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欣赏;在“欣赏与体验”中,要求学生体会艺术家的思想和表现方法;在“观察与分析”“观察与描述”“观察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探究与溯源”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讨;在“讨论与实践”“体验与联系”“探讨与表现”中,要求让学生先讨论交流,之后进行创作。所选的图片,在做到精美、清晰的同时,还增加了大量的步骤和示意图;每单元学习结束还设计了“单元评价”;学期结束还设计了“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这些设计活动都在试图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

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或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但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就是其背后都隐藏着各种文化内涵。新课标要求注重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强调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融入文化背景、生活情境,使得学习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修订的教科书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学习内容,如《多彩的学校生活》《校园艺术节》《留下眷恋,带走真情》等,都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学生学到了绘画、雕塑、手工、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也提升了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新增加的弘扬民间美术的内容《土和火的艺术》《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等,在加深学生掌握民间美术功能和特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力,激发了学生热爱民族传统美术的保护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3.美术课程具有愉悦性

以往的美术课比较注重技能训练,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没兴趣学。但美术应当是抒感的一种方式,与唱歌、写作等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让学生表达自我。课程改革之后,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授课更自由,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了创造性,也抒发了感情,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修订后的小学美术教科书很强调趣味性,每一课的课题都做了精心安排和设计,如《生活中的趣事》《童话里的小屋》《我在空中飞》《脚印的联想》等,都可以通过与音乐、舞蹈,或者语文、自然、科学等课程结合,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学生会对这样的课题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角色作用、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军,高师教师要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从而推动美术课程的改革。

二、高师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新理念

1.引导学生延展学习空间,深化专业理解

教师应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方面重视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体系等的把握。教学中不仅局限于教材的阅读与讲解,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图书资料,了解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记录读书笔记,积极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加深对美术课程价值、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解,形成明确的专业定位。

2.引领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教学现状

为了使学生获得基础美术教育一线教学现状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实习期间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全面了解相关区域的美术师资状况、美术课程开课率、美术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充分认识美术教师的教学研究状况,明确认识到今后将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及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3.鼓励学生提前介入一线,体验教学情境

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顺利走上讲台、当好教师,教师要安排一系列教学体验活动,包括调查研究、教材分析和优秀教学案例评析,以加强活动的现场感,并且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再安排学生去其他学校进行教学实习,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对教学有一定的认知,更好地投入以后的教学。

4.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夯实学生业务基础

一些美术教育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没有得到很好的技能训练,走上教师岗位后,出现教学技能薄弱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欠缺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缺乏职业自信。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教学重点,开展一系列技能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专项技能比赛,促进学生的课件制作、教具设计、表达能力等各项专业技能的发展,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业务基础,从而顺利应对接下来的教学实习和教学工作。

5.抓实教育实习,促进专业成长

篇8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风格特征;形成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音调和风格等挥个方面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受到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语言、宗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人生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等五大类,其风格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且,它们共同形成了自身内在的鲜明个性:讲究气韵与意境;强调风骨与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表现中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渗透;推崇蕴蓄、婉曲;遵守谐调与中和、简约与适度等。这些美学上独特的追求,铸成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固有的风格特征。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尽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共同地蕴藏着以上特征,并且体现在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中国民族音乐反映出自身的风格与特征有别于西方音乐,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数千年来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心理素质。一方面“成教化、助人伦”,旨在维护种种关系;另一方面受庄禅影响,追求神化出世。勤劳质朴,尊重传统,自足自得,崇尚中庸等成为集体潜意识,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人们心理、生理、物质和生存的文化根基使得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讲究和谐、追求悟性等等,它包含在音乐的创作技巧,形式和心理需求。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与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声响效果,通过和声及多声思维而构成音乐的框架来表现一种哲理,音乐上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等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其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方言音韵,多彩优婉,会通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通过乐音的线性表情显现,在音乐中常运用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它体现在线条上的美化处理中,一是对单音的处理;二是旋律进行时的装饰。

发音的过程是表现为声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单音加以艺术化处理,如音量、音色等就使得音乐的线条得以修饰,而成为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国民族音乐的音并不是演唱或演奏之后使其作直线的任意消失,而是当音发出后,将其进行修饰,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韵味。如民歌、戏曲、器乐曲中的滑音、倚音等各种装饰,在乐器演奏中的吟、揉、推拉等技法,它产生于本位音与稍低或稍高的音迅速交替而产生的滑动式的演奏,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演奏手法,使音呈波浪式的弯曲状,形成来回往复的曲线,增加乐曲的韵味。

民族音乐的旋律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或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在旋律的定向上,都较自然圆滑,在多数的拖音或长音上都不是一种音高的,它需要加花、变奏等手法来美化旋律,使得旋律进行巾动静结合、以静带动或以动带静,使音乐更加生动,旋律线条更加优美。

2、和谐

“乐者,天地之和也”。从古代西周规模宏大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典礼音乐起,在长期实践中而逐渐形成的“集体潜意识”,具有深远的历史的延续性。由此,中国音乐千百年来根基于民族的土壤,始终保持着夭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点之神性。这是一种伦理型的、非逻辑性的。因此众多的民族音乐作品,多运用变奏、启承转合、再现等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缓神陈叙、忍耐、而不像西方音乐中讲究矛盾冲突主题的对比抗争。和谐美也就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具体表现在结构上和表演中。

在民族音乐中,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如《春江花月夜》全曲在众多的段落中其结尾均运用合尾的形式,听起来十分和谐统一。在民歌中对称结构的也屡见不鲜。在音乐进行中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构成音乐的相对稳定性而达到一种音响上的统一,同时统一中又有变化等。另外以文武、阴阳、刚柔而形成的整体动态平衡,也使人获得一种宁静心理并产生美的感受。

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表现中,演唱演奏中要达到情感的体现是“内与外”的有机统一,音乐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要有内心感受、体验,通过演唱(奏)来表达,求得情与气、力与气的和谐统一。只有注意保持气与力的和谐通畅,才能有力地表达出多层的音乐情绪。

3、意境

千百年来,中国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音乐形式,其表现为对意境的追求。作为一件完成了的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境界,一般意境表现在虚和实、讲究传神和悟两个方面。

虚与实是指作品中音响实体与所塑造的形象以及技术上所形成的虚与实。音乐不像绘画、雕塑那祥直接描摹表现对象的实体,它要通过个人的技术、修养,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现意境,这就体现出虚与实。在音乐中总包含着某种音乐音响之外的内涵,既有实实在在的音响实体,又有人自身对音乐的感受,要通过联想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如常说的“声断意连,声断意不断,意到音不到”、“意在笔先,笔所未到气已吞”等。意思是通过音乐中的空白和休止来表现”此处无声胜有声”。只有虚实结合,动静相依,变在其中音乐才具有魅力。

中国民族音乐也非常注重音乐艺术的传神作用。一场戏中在音乐的伴随下,常常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各种场景,但这种传神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悟”。悟是指人的思维经过紧张的运动之后,能够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有力把握。领悟需要坚实的基本功和广泛的修养,要摆脱技术的困扰。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播中主要是靠“口传心授”,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成为民族音乐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观条件。在民族音乐中,无论是创作、演唱、演奏、还是欣赏,在经过“悟道”而对本质的把握后,才能达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民族音乐基本风格特征的形成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演变,形成了共同地美学基础和艺术范式,包括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简约相适、动静相衬的音乐表达方法,匀称平稳的节奏安排,均衡对称的结构原则,逐层对称的展开手法,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结构,与文学、诗歌、语言、舞蹈、戏曲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形式等等。概括而言,语言方式、传统记谱方式以及“写意”式美学表现思想都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1、语言方式的影响

中西语言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各自民族音乐艺术的特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声乐艺术形成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用嗓的方式、声音的调节、发声的技巧、语言的特征音乐的风格和审美要求等方面。中国传统歌曲的旋律走向总是与歌词声调走向大致吻合。在口传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化中,人的生存知识、行为规范、审美意趣等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口头语言传承,而歌唱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行为之一。声音的优美与旋律的动听,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自古以来的审美理想。中国民族声乐对音色的选择,从根本上说也是以中国的语言语音为依据,形成了以汉语语音为基础的中国民族唱法上的音色特征,并已积淀为一种稳定的音色审美观念。与情感表现直露、强调个性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讲究蓄、中庸和群体化。“乐而不,哀而不伤”,这一审美标准贯穿于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音乐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所特有“润腔”,也是中国民族声乐中一个重要风格特点。在民族歌唱审美活动中,“润腔”则成为判断声乐作品及其表演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风格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被称为“韵味”。润腔不仅可使歌唱富于韵味,弥补曲调表达情感的不足,达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及意境的目的。同时,这些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民族器乐,由此产生了酷似人声的管子、二胡,高亢明亮的唢呐、笛子等乐器及其技法。

2、传统记谱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框架式”记谱形式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音乐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沿用着“不精确”的“框架式”的记谱形式。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人文价值观、情感表达方式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产物。中国民族音乐本体、人文的若干主要特征,都与它相关和互为因果,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独特性思维方式的一种物化显示。中国传统的框架记谱法,仅仅是有关传统乐曲或唱腔的基本音高和基本节奏的轮廓记录,这样,反而在音乐的传承的过程中促使了民间艺人和表演艺术家在音乐形态结构方面的创新,并使他们的艺术表现发挥不出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跨时空的“一曲多变”和“一曲多用”的艺术功能。在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同的民间艺术家根据同一首工尺谱来演奏或演唱曲目,常常会根据个人的心得体会和修养能力,奏(唱)出各种富有新意的不同版本的作品来。因而,同一首乐谱在不同的演奏家的“打谱”演奏下,可产生不同的作品版本和音乐风格。正是由于这种不精确的记谱形式,才由此而产生了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相统一的即兴式的演奏风格。《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通过对乐音客观化时值划分的摈弃,去掉了束缚演奏(唱)的书面精确记谱,辅以口传心授,从而使人在演奏(唱)音乐时,更容易通过“忘我”,从而“有感而发”、“自然流露”,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写意”式美学表现思想的影响

篇9

景德镇是一个古色古香,生产陶瓷的城市,有着千年瓷都的美誉。千年之前的景德镇名叫昌南镇,并且同英文单词”CHINA”刚好谐音,这当然和古窑有着不少联系。在这个小长假,我游览了景德镇。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景德镇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景德镇心得1从庐山出来后,我问爸爸:“下一站我们去哪里?”爸爸告诉我:“下一站中国瓷都景德镇,出发!”我对景德镇啊,瓷都啊没什么概念,心想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玩的?下了高速,我看到路两旁的路灯杆是白色的,不像铁的,也不像水泥的,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做的,就问妈妈:“这是灯杆是用什么做的啊?妈妈。”“这是用瓷做的,景德镇到了,不愧是瓷都啊,连路灯杆也是瓷器的。

爸爸带我们去了古窑博物馆,里面的导游领我们来到了做瓷器的地方,我看到一位老师傅在做碗,这些泥土块在师傅手里,两三下一弄,一个碗基本成型了。这时候导游告诉我们,不要觉的很简单,他们这些老师傅都做了二、三十年才有现在的速度。一会儿有地方让你们实践操作的,到时候你就知道难度又多大了。我们又来到下个师傅前,他拿着好像是第一个师傅做好的碗。“这位师傅是在修碗,把毛坯碗上多余的陶土去掉,让碗口变的一样薄。”导游继续介绍着制陶师傅的工作,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师傅把修好的碗放到了水里,但是碗里面是进不到水的,我惊讶这位师傅把碗的平衡掌握的太好了,心里想没有个十年、八年也应该是练不成的。后来我从导游那才知道,这叫上釉,这上釉分釉上和釉下。基本成型的胚胎碗是土黄色的,但是我们拿在手里的碗都是白色的,因为还少了一个烧的过程,胚胎碗在经过高温烧制后,就会变成我们使用的碗了。烧制的窑有狮子窑、葫芦窑等很多种。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我喜欢的地方,实践操作制陶工艺,也就是玩泥巴。我先拿了一个基本成型的小茶壶,需要我在上面画上我喜欢的图画,我用铅笔打了底线,可怎么都画不好,终于勉强画好底线,用毛笔按刚才画的又描了一遍,描得我手好酸好麻,心里想那些制陶师傅的本领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

我到家后的两个星期,我手到了一个景德镇发过来的快递,是我的小茶壶,上面是有我亲手画的狮子和老虎。真的好漂亮的一个陶瓷小茶壶,我太喜欢了。我也再一次感慨制陶师傅们手艺的精湛,和古人的聪明。

景德镇心得2今天,我和爸爸应我的同学严玮涵爸爸的邀请开车从滨江公园出发,去景德镇接严玮涵同学回芜湖。一路上经过铜陵,池州,安庆,九江等许多地方,穿过了许多隧道,终于来到了闻名中外的世界瓷都景德镇,和严玮涵胜利会师了。

听当地人说景德镇的来历很有意思,因为以前这个地方在昌江以南,古称昌南镇。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称景德镇,沿用至今。

第二天,我和小严同学一起游玩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虽然天上下着小雨,我们还是很高兴,雨中漫步在博览区内,会有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让你深切体会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瓷质的,瓷马路,瓷围墙,瓷碑,瓷路标,瓷路灯,瓷桌子,瓷凳子,瓷垃圾桶,瓷宣传画,瓷雕塑,瓷假山,瓷河流,连里面的厕所都是用瓷片做成的,甚至还有瓷器制作的乐器,演奏起来,余音袅袅,好听极了!

这里不仅能看到爷爷奶奶们在用传承的手艺演示陶瓷制作工艺,而且在古窑场还可以看到以前瓷器制作的全过程,了解了做坯、印坯、利坯、剐坯、装坯等制作工序。最高兴的是可以亲自体验陶泥制碗,我和严玮涵自己动手,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制作了一个瓷碗,画上一些兰花草,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稍微晒干可以让工匠们烧制好了寄回我们的家。还有很多国际友人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这项体验,古老的陶瓷工艺魅力可真不小!

不知不觉我们就参观完了整个景区,一路上虽然很累,但我们很高兴,我们被爷爷奶奶们的手艺所折服,被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艺术品所吸引。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完美的瓷器就要静下心仿佛与世隔绝一样全身心融入到瓷器中,学习,不也是这样吗?

我爱瓷器,爱瓷都,更爱我的祖国。

景德镇心得3今天妈妈说:“明天爸爸妈妈带你去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玩。”我非常高兴,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起来床出发了。

景德镇古窑民谷博览区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来到了景德镇古窑民谷博览区门口,远远就看见树立的巨大的牌子。门口的各种装饰都是用瓷器制作的,十分特别。

我们顺着路线往前走,先来到了明代葫芦窑,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巨大葫芦立在中间,里面有一个窑洞,据说是古代烧制瓷器的地方。

走出窑洞,就来到了1号作坊。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白色瓷坯。瓷坯各式各样,最多的是碗。还有许多做瓷器的老艺人跟我们讲解手工制作瓷器的过程。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老艺人从小学徒,凭几十年某一项专门劳动的累,练成了各种制瓷的绝活:拉坯、印坯、利坯、绘画、施釉等等。每一件瓷器都是经过若干道工序而制成的,其中的繁杂是不可想像的。

老艺人人们制成的瓷器,一件件的排列着,各式各样,精美异常,看得我眼花缭乱。妈妈让我小心点,不能乱摸乱碰。瓷器可都是易碎品。

里面还有龙缸窑、清代镇窑、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每个都别有特色。

今天的游玩我收获很大,看到制陶的艺人不断反复地认真地做着每一道工序,认真专注地为每一件瓷器绘画,让每件瓷器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我今后也是做事认真专注,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好。

景德镇心得4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小谢,欢迎大家来到景德镇。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位于瓷都大道一号的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我先利用坐车的时间介绍一下古窑民俗博览区。古窑民俗博览区集中再现了景德镇千年的制瓷历史,尤其是15~16世纪景德镇制瓷业的风貌,被誉为一座“活的陶瓷历史博物馆”、“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景区”。

说了这么多,还不如亲自去看看,古窑民俗博览区就在前面那片宁静秀丽的小树林里,大家请有序下车随我进去参观吧!

首先我们来到陶瓷制作展览区,快来看这位师傅,他正在轱辘车上放一团泥,看,他双手轻触着泥团,轱辘车旋转起来,不久,一个大肚子花瓶的形状就做好了,这一个步骤就叫“拉坯”,瞧,那个师傅拿着刀片,正在给刚出来的泥坯休整合适的形状。现在到了施釉的环节,师傅正拿着小刷子施釉呢,这白白的一层就是釉。现在到最后一步了,这一步叫“画坯”,就是在洁白的泥坯上,画上喜欢的图案。为了让大家亲自体验一把“画坯”,这里特意设置了一个工作区,我们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工作人员会把它烧制好寄给你哟。

下面,大家请跟我来,这个黑乎乎的拱洞就是专门烧制陶瓷的窑洞,说到烧窑,就不得不提起童宾,童宾就是古代的以为陶瓷工匠,在一次烧制的时候,为了烧制出满意的瓷器,他奋不顾身的跳入了火海,葬身于此地。后人把他尊为“风火仙 ”。烧制陶瓷最难掌握的就是火候,如果没有掌握它,那么一窑的陶瓷全都会变成残次品,然后摔碎,全都扔掉,非常可惜。

参观完陶瓷制作工艺展览区,我们要去陶瓷艺术品展览中心,咱们边走边说。景德镇最有名的四大陶瓷是青花瓷、粉彩、颜色釉和青花玲珑瓷。陶瓷艺术品展览中心就在这里,这儿有两个成年人那么高的巨大花瓶,有大象的身体那么粗的水缸,还有精致的瓷碗,瓷碟……大家赶快进去看看吧。这些碗可是会说话的哟,只要沾一点水抹在碗岩上,不停地划就行了,你们听,声音多美妙呀!如果想要,可以买一个带回家做纪念品呢!

游客朋友们,上午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下午我们再继续领略景德镇的悠久文化吧!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去品尝当地的各种美食吧!

景德镇心得5昨晚我们到景德镇时下着滂沱大雨,没能好好地目睹瓷都的风彩。今天,爸爸特意带着我和妈妈参观一下瓷都。一进笔直宽广的瓷都大道,你会便惊讶地发现,路两旁的路灯柱竟然是瓷器做的,花花俏俏,各具特色!有的画着一条条威风凛凛的飞龙,有的画着淡雅的荷花,荷花中间,还嬉游着一条条活泼可爱的小金鱼,有的则画着一幅幅清秀的山水画……这最景观,恐怕你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看到!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 自觉 创新教育方法 90后

“伤不起”“HOLD住”,是当下90后脱口而出的网络语言,很少听到他们准确地使用成语和引用唐诗宋词。90后一代是怎么了?他们更乐意更容易接受新兴、外来的文化,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消化不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要增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要增强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丰富,必须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而今90后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令人担忧,要如何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度,我们必须反思现行的教育方式,提出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是什么?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我们对校园里的90后群体开展了两项调查,一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的调查中,有81.2%的学生表示对戏曲不感兴趣,非常喜欢和非常讨厌的人并不多,分别占4%和4.5%;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知的调查中,40%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帮助一般”,认为对自己“帮助很大”和“帮助比较大”的分别只有5.6%和9.4%,甚至一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持存在偏差,持“优秀传统文化无用论”的观点。对比70、80后,究竟对传统文化失去自觉力为何会出现在90后一代?

90后一代的特点表现在:①他们是更加理性化的一代,“90后”变得不仅更加理性、务实,而且更加开放、坦然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观念形成了重大的冲击,这些特点在“90后”。②他们是更加人本化的一代,他们更加热心公益事业,更加反感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变态。③他们是更加娱乐化的一代,娱乐从一开始便成为“90后”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不仅如此,他们还时常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④他们是更加信息化的一代,“网络后”大学生的身上表现的尤为强烈。⑤们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⑥极力表现与众不同: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看看大街上的青少年,已经有部分男生戴着耳环、打着耳钉、染了发,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己喜欢的日韩明星的穿着打扮。⑦他们对网络十分依赖:青少年上网现象被称为“网络海洛因”,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⑧性、婚恋观念早熟。90后裸的性反映,他们对于两性的认识,随着改革的进展,认识也就越开放。

他们的所处的背景和环境对90后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是由于改革开放已有明显成效,人民生活基本小康,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受到的关怀更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在他们看来已经过时了。他们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爱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意识淡薄,他们认为,爱国是一件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其次是当前教育弊端突出,教育改革效果不明显。其一表现在很多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学生课程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被弱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与考试无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不重视,并且无暇顾及。其二表现在许多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的教学方式过于陈久,没有创新性,使学生觉得传统文化内容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世界化的到来,各种外来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90后更感兴趣更习惯于网络化的生活和通过网络认识世界。网络语言、日韩文化、欧美风格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在90后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体热爱学韩语、日语,而不愿意研究国学的比例也相当大,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课堂教学

刘心武“谈红楼”、易中天“一品三国”让我们看到,我们传统文化也可以以幽默风趣、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课程教学要改变从前一味的以教材教授为主的方式,采用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和学生一起品读名著,课堂讨论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播放民族音乐或者民族舞蹈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开设新课程,比如民族舞蹈课、民族乐器课等;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要讲究创新,比如接近重阳节了,让同学们回家给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2.抓好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

学校里的横幅和标语,板报、建筑及国学社团,社会中的历史博物馆、书画展览、雕塑等,处处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南开大学开展的“传火炬”十分新颖。该校利用校史教育的“老课堂”,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让亲身经历历史的老教授讲授南开创业史,在技术日军轰炸南开罪行的校钟前重温南开精神,“五四”在雕塑前进行火炬接力赛。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把握教育资源。

3.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

90后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使他们在活动之后仍然影响深刻。例如,学校可以在端午节时组织学生进行包粽子比赛,在粽子里放入一些写有古诗词的纸条,使得学生在欢乐的劳动中获得知识。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一场中国古代人物的COSPLAY,通过对人物服装的选择,对人物妆容的描画及人物气质的表现,学生会自觉地去了解这个人物其所处的历史阶段的故事,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4.传统文化设施建设

政府要投入资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景观及传统文化知识宣传栏等设施,并定期免费开放,便于学生参观、学习;并搭建舞台,组织政府文工团人员定期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汇演,也要广泛招募群众演员,利用业余时间一起排练节目。这样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提升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5.教师队伍建设

要落实好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在夯实专业基础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敏感度和了解度,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其次,教师要具备时代精神,树立新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最后,学校要组织教师定期进修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到各地名校参观学习,还要召开研讨会交流教学方法。

凄美的《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面貌,栩栩如生的《水浒传》描摹了108个英雄好汉,字句精炼的成语,平仄押韵的诗词……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足以让中华民族自信地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它需要我们去自觉地继承和丰富。实现传统文化的自觉,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我们要落实好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卓越,黎万和.90后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时代精神[A].法制与社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