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生态文明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生态文明调研报告

篇1

我区现在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发展工业,二是建设城东新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只有这两件事情都做好了,两个轮子都转起来了,才能加快我区发展。发展工业,要求我们打造工业区,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有根的产业项目。建设城东新区,要求我们规划先行,逐年推进,使我区迅速向中心城区迈进,使我区为××做强做大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东新区呢?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构想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构想?首先,是我区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区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为核心战略,其他战略任务乃至一切工作恐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战略来推进。其次,我们只要看一看××做强做大的整体态势,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核心战略了。

××市的城市建设是按照东拓、西进、南延、北突的思路推进的。东拓,是我区的城东新区和高新开发区的科技新城。这些年以来,城东的变化最为迅速,一些专家学者常常对城东的变化赞叹不已。西进,则是西湖区的朝阳洲的开发建设,这块××储备多年的土地今年已经启动建设,并要将其打造成为“新四城”。南延,有××县全力推进的南大门建设,将莲塘县城打造成昌南新区和××新城,并计划以红谷滩的标准建设和打造,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与××市区的无缝对接。还有青云谱区雄心勃勃规划了一个新昌南城,并要将其打造成一个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副中心。北突,在一江两岸,建设大昌北新城的总体框架下,红谷滩新区作为××市加快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无疑处在领跑的位置。新建县则以红谷滩为依托,基础设施与红谷滩区全面对接,迅速融入大××,并要将其建成大××的核心区,实现从城郊新建向××新城的历史性转变。××的未来到底属于谁?这是一个房地产商在推介他的楼盘时说的一句广告用语,却道出了当今××各地城市开发建设的热闹场面和竞争态势。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的8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重点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分期实施低洼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围绕2011年承办第七届城运会,今后几年××必将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在今年的在建项目中,与我区发展密切相关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几个项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洪都大桥,××隧道、高新大道三期、艾溪湖综合改造、火车站东广场、天香园扩建,解放东路二期,紫阳大道改造等项目。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今,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争夺今后发展主动权的制高点。××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区发展必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我区自改名为××区以来,已经迈进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新阶段。如何利用好城市资源,如何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区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文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是我区发展最大最重要的项目。而要实施这个项目,就必须抓紧制订规划。

这个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坚持完善一核二区三带的功能布局,全面启动罗家板块,储备“留白”扬子洲新区,逐步将我区开发建设的重心东移,用3-5年的时间,力争在罗家板块上再造一个××经济总量。

这个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外是树立形象,吸引眼球,是影响力。对内可以统一思想,激活内力,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客商则是吸引力,是投资环境。

篇2

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的工作部署,根据工作职能和确定的调研课题,落实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重要要求,以抓好生态保护,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着眼点,我们从减少人为因素对森林资源破坏的角度出发,对伊春林区近年来林场(所)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原有林场所基本情况

伊春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林管局施业区面积351.2万公顷,包括17个森工林业局,共有230个林场所,都是始建之初根据木材生产需要规划建设的,其中新青、乌伊岭林业局各有3个林场所未建。共有居民6.9万余户、19.4万 人。林场所平均经营面积1.5万公顷,经营半径不足20公里。目前随着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现有林场所布局已不适合新形势需要。

二、实施场所撤并整合进行生态移民的重大意义

进行林场(所)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是一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林区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减轻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加快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有效途径,兼具保生态、兴产业、聚人口、促脱贫等多重作用。一是在生态效益层面上,通过撤并林场(所)实施生态移民,对撤并区域进行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使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有利于森林的休养生息,森林生物量增加,森林质量提高,促进森林生态的恢复;由于林区内减少了人为活动,使烧材等非生产性消耗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大为减少,加之林场(所)撤并后对林场(所)址进行造林绿化,森林的面积和覆盖率得到增加,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综合效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二是在社会效益层面上,按照居住生态、出行便捷、就业充分、看病放心、上学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乐、服务均衡的标准,将撤并的林场(所)居民迁移到山下城区,可带动区域城镇化进程,改善林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使林区职工告别艰苦的生活条件,创造安宁、舒适的生存空间和便利的生存条件,融入现代社会的环境中,有效地提高林区职工生产生活水平,促进林区社会事业发展和稳定。

三、林场所撤并搬迁情况和主要做法

伊春林区进行林场所撤并实施生态移民时间较早,为彻底解决林场居民多年一直沿袭以木举炊、取暖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防止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消耗,改善林场所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森林生态安全和林区可持续发展,我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就对林场所整合进行谋划,并于2001年制定出台了伊春林管局林场所布局调整规划,但因体制和机制以及经济形势等方方面面的制约,一直没有大面积铺开。从2009年开始,借助国家棚户区改造、大交通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有力契机,充分将林场(所)撤并与国家二期天保工程、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的实施相结合,在面临停伐带来的阵痛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细化调整了林场(所)撤并总体规划,拟定将现有的230个林场(所)撤销101个,调整比例为44%,需要生态移民2.4万户,66000余人,区划调整后林场(所)平均经营面积可达27546公顷,比调整前增加11878公顷,并确定分期整合撤并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全林区已有57个林场(所)完全撤并搬迁到位,搬迁移民户数14000余户,35000余人。搬迁的林场所居民除少数困难职工要求申请廉租房和要求资金补偿而自购房之外,其余全部安置在棚改房中。各地在撤并搬迁过程中,都能根据自身实际,切实从解决下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出发,积极想办法,谋出路,确保山上职工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了统一思想、统一领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从2011年开始,连续几年都将这项工作作为加强林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之中,并将其纳入各地党政领导干部主要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制定考评办法,加强督办检查,实施年终考评,有力推动了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开展。

(二)兼顾现实和未来发展,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规划林场(所)撤并布局,重点重点解决农林混居、不利于资源管护的实际问题,合理处置林场(所)撤并后形成的大量空房和建筑物。对林场(所)旧址、道路、居民生活区旧址进行还林还草,尽快恢复植被。

(三)坚持典型引路。各林业局在推进场(所)撤并过程中,都能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新颖的工作思路。乌马河林业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撤并安置人性化、住宅布局合理化、起居生活生态化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高端产业促进就业、以平民产业促进增收,投资数亿元打造了西岭现代化生态型中心林场,创建了“西岭模式”。美溪林业局为确保撤并林场(所)职工“搬得出、稳得住”,整个移民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分户对待、因场施策的工作原则,在工作做到了“三个同步”,即:移民的分批安置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保持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为了真正达到职工逐步致富的工作目标,该局还紧紧抓住了移民就业这一关键环节,采取了“四个充分考虑到”的做法,即: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一技之长,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未来发展,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意愿,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由于方向对路,措施得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好的思路和做法,为全林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并通过大力推广,进一步加快了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进程。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下大力气、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下山职工就业压力大及生活负担重等“三大难题”。在下山职工安置方面,市政府结合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要求各林业局在棚改房分配上要优先考虑撤并林场(所)搬迁职工,对确属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低保家庭可合并使用林区棚改和廉租房政策,解决下山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并出台了《关于棚户区改造实施移民异地安置的意见 》(伊政发[2010]40号),职工群众搬迁安置总体上按照山上向山下、林业局向中心城区“两个集中”的原则进行,根据居住生态、出行便捷、就业充分、看病放心、上学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乐、服务均衡的标准,制定了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扶助和创业、再就业等相关优惠政策。出台了撤并林场(所)职工搬迁补贴政策,市政府(林管局)在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财政中拿出部分专项资金,对移居到林业局局址、中心城区的给予每户5000元搬迁补助;对移居到中心林场的,给予每户2000元搬迁补贴。目前,部分撤并到位林业局的搬迁补助费已顺利发放到搬迁职工手中,极大地调动了场所职工下山的积极性。2012年6月,市政府又出台了《伊春林区棚户区改造异地安置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伊政发[2012]38号),对林场(所)撤并搬迁职工的住房安置政策进一步细化。在搬迁居民生活环境方面,为确保山上居民转入山下迁得出、住得上、不回流,市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就业、就医、就学以及用水、取暖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充分尊重棚改迁入山下居住者的意愿,将同一林场居民尽可能安置在一个小区,增加文体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设施,受到了群众欢迎。在解决下山职工生活方面,要求各地在做到“四个到位”,即拆迁补偿到位、住房安置到位、培训就业到位、社会保障到位的同时,对下山的特困职工群众需要缴纳的水费、电费、物业费、供热费等适当给予减免,努力降低搬迁职工生产生活成本,确保下山弱势群体的稳定。在解决林场(所)搬迁职工就业安置方面,对撤并的林场(所)加大专业管护力度,调整管护方式,通过提供交通、食宿等便利条件,组织营林抚育生产合森林管护工作,安置了一批下山职工,使他们既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又保证了工作的稳定性;鼓励扶持搬迁职工在浅山区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以短养长,发家致富;结合招商引资,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职工收入;为下山职工积极创造和开发一些保绿、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和社区服务性岗位;在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积极协调推荐,优先安置撤并林场(所)职工,减轻林场(所)撤并带来的就业压力。

四、存在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市委、市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林场所移民搬迁力度,但从目前实际运作情况来看,要在“十三五”期末完成全部移民目标,还存在较大困难:一是此项工程的实施是在国有森工企业大量减产和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十二五”期间,各森工企业完成的林场(所)撤并在移民搬迁进行异地安置和保留林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撤销林场(所)房屋拆除、恢复植被等方面动用了大量资金,欠下了很多债务。二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所定扶持政策和2015年出台的《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中的“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将林区城镇建设纳入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结合林区改革和林场撤并整合,积极推进深山远山职工搬迁。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以及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关于进一步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的紧急通知》中“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的重点国有林区深山远山林业职工搬迁与林场撤并调整工程,近期主要支持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重点国有林业局”等相关政策在伊春一直没有落实兑现,仅靠林业局自身完成后续撤并任务举步维艰;二是由于林区供热成本上扬,国家给予的补贴标准过低(几十年来没有变化,有的林业局甚至没有补贴),职工下山后供暖成本增加,较困难的无力缴纳热费;三是天保二期工程只对林区五项社会保险给予了补助,没有将林区职工住房公积金纳入补助范围之内,按林区棚改政策,移民搬迁职工需要交纳一部分住房差价,回迁房职工筹资困难,而且由于经济危困,林业企业无力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四是目前林场(所)居民多为老人,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担心下山后生活成本提高,不愿意搬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撤并进程。

篇3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勐腊县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的通知,8月12日,易武镇宣传办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访问群众、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易武镇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水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易武镇在继续深化和拓展、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点培育、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力争通过2020年末实现示范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同步实施绿化亮化、路网硬化、村内亮化、公共交通、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点工程,落水洞村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走进村落水洞村,村里茶叶飘香,村外古树葱茏,老态而生机勃勃的古茶树为文明美丽的落水洞村小组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村坊邻居笑靥如花;纵横交错的村内巷道上,人来人往;村级活动场所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这一切都在展示着落水洞村小组一派幸福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象。

   产业富村  村民笑开颜。 茶产业是落水洞村小组的祖宗产业,也是他们现在的拳头产业,村民们世世代代种茶、饮茶、贸茶。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茶叶富村”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是落水洞村小组全体干部的心愿和工作重点。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多年来,村小组干部动了不少脑筋。他们挨家逐户和村民谈心,深入细致地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组织村民到广东、北京等地参观学习,邀请这几个大城市的茶企业介绍经验,同时把村小组里的茶叶品牌介绍给企业,引领村民加快致富步伐。

通过发动,村小组掀起了全民种茶、制茶、售茶热潮。据了解,截至目前,落水洞村小组31户人家可谓家家有茶园,户户茶飘香,茶叶面积达2000余亩,茶叶产量26吨,有民间传统手工作坊30个,村民年人均收入6万余元。谈起村里的变化,村小组组长黄永能开心地笑了,他告诉笔者:“以前我就是个地道的农民,2010年我带头恢复创办了民间传统手工茶叶加工作坊,经过发展,现在这个茶叶加工作坊也算小有名气了,年收入达30多万元,带动了村里农户都学着做茶。现在,我们村民的收入可不比城里人低。”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小组还大力推进惠民实事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资金100万元,新建了416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现在正积极准备硬化道路2500米,为村民提供更为便利的出行条件。

村规民约  “约”出好规矩。走进落水洞村小组,环境整洁,空气清新,30多幢楼房错落有致;抬眼望去,几十米高的大榕树枝叶繁茂,搭成了一个天蓬,树荫下各种不知名的小草野花编织成了一块绿茵地毯;路边的一片片古茶树枝叶交错,绿意盎然,优美怡人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村小组党支部书记高永琼说:“我们制定的村规民约,从来没有人违反,开会从来不会有人缺席,村民不会乱砍树木,村里的公益事业大家都很齐心地去做,环境卫生都是每家每户自己按时打扫,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让村民的日子过得特别舒心。”

近年来,落水洞村小组坚持把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作为创建文明村的重点,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村小组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新建垃圾处理池一个,修建水泥路300米,安装路灯26盏……

 文明和谐  村民过得心宽。落水洞村小组十分重视文明村创建的内容和形式,使文明村创建工作融入到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该村小组是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一批部分农村秘密入党的地方,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创建文明村的过程中,落水洞村小组紧紧围绕弘扬革命传统和中华美德这个中心,大力倡导文明风尚,树立文明新风。去年,村小组涌现出了“十星文明户”31户、“好婆婆”12人、“好媳妇”22人、“好家长”29人。如今,在落水洞村小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已蔚然成风。谈到新的发展时,落水洞村小组组长黄永能信心满满地说:“今后我们将围绕创建全县、全州乃至全国文明村目标,认真修订完善方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让文明之花在落水洞这块红色土地上开得更加艳丽。”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和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由于规划定位较高,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落水洞村现在除向上申报项目,争取省、州财政资金支持外,其余部分主要靠县级财政及镇村投入,由于勐腊县财政实力有限,而落水洞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因为整治任务重,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只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村民要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夙愿又很迫切,由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项目实施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包含规划、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卫、文化、旅游等诸多内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工程建设推进难度较大。还有不少村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村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村民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菜园篱笆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工程进度。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议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宣传引导,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广大村民既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开展“清洁家园”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美丽家园”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扫道路、清理沟渠、清洁房前屋后,发动村民争做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践行者;创新方式,不断丰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内涵;着眼一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整治长效机制,坚持重点在“治”,实质在“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以实际行动实现“美丽家园”愿景,努力使村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要培育乡村文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的塑造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建设大马车“并驾齐驱、双轮驱动”,使广大村民能够了解和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落水洞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

一要抓住省政府提出的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抓住西双版纳州委 、州政府作出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和打造 “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历史机遇;抓住易武镇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特色旅游小镇”、2007年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以来,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文化古镇立镇、生态旅游活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茶产业、保护古茶园、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旅游、建设和打造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发展思路;抓住落水洞村被列为勐腊县党建示范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古茶园保护村落、全国茶马古道重点文物保护段机遇。

二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抓好规划,构建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茶文旅游的新内涵,使茶文化旅游落到实处。落水洞村现在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茶马古道,有着丰富的古茶园(林)旅游资源,要保护好这些资源,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全村要牢固树立依法保护的意识,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犯罪行为,把落水洞建设成古茶园(林)生态科普和生态教育基地。开展落水洞村美丽乡村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现象,既有利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又可使山区人民脱贫,使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活镇,文化名镇”目标作贡献。因此,茶文化旅游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历史文化名州,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是落水洞村茶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工程。落水洞村要围绕这一大目标,对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提出思路,做出规划。

开展落水洞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在内容上要避免和其它村镇旅游趋同化,要突出自己的特异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要打好易武正山普洱茶这张稀有的牌子,把它作为落水洞茶文化旅游的大名片,围绕普洱茶为主导的品牌来搞,抓好落水洞村现有的“七子饼”茶文化传习所建设;“奇”就是宣传落水洞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让游人品出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辉煌;“古”就是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主线,开辟茶文化走廊,开展重返茶马古道活动,让游人观光古茶树、古茶道等古遗迹,去体味古茶文化的无穷余韵;“怪”就是让游人参与到茶事中,做采茶人、当制茶工,以茶歌舞、以茶书画,去享受落水洞村自然风光的乐趣。开展茶文化旅游还要按旅游吃、住、行、玩、购等要素来搞好,基础设施,景点建设和产品开发。

篇4

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论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其中谈生态保护建设和节能减排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严格保护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速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和公正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政协加大工作力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发言、建议、提案逐年增多,这一议题给政协开拓了一个很宽阔、很有前景的议政建言平台和领域,建议今后要一如既往地继续呼吁,持之以恒地把这个议题坚持下去。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二章“指导思想”里明确指出,今后5年的工作,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而转变发展方式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的体会是政协组织、派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责要与时代主题、主线和内蒙古的实际密切结合,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持之以恒,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议政建言的议题。这些年我根据分管的工作,与政协以及民盟的同志们和政协委员围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展开多个议题的调研,在调研报告基础上提出发言和提案,一直向这个方向努力。

(一)保护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

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事关全国的生态安全。”国务院去年21号文件“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文件中,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首先是“生态安全保障线”,建国以来国家对内蒙古还是第一次这样定位。

在生态问题上,我们要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巩固国家的生态安全放在维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富强至高无上的位置。根据新形势,这次政协会上委员们呼吁修订我国的《环境保护法》。

生态保护最迫切的是湿地,但我国的“湿地保护法”至今还未出台,成为本次会议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按照世界湿地公约,河流、湖泊、沼泽、水库等都是湿地,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2010年我与人资环委、政协委员到东部盟市进行了湿地调研,感到我国北方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特别是我区没有雪山,水资源的涵养全靠湿地。湿地还调节着气候,栖息着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最高,是生态家族的“大家闺秀”,须格外呵护。湿地与草原森林相互依从,草原森林的退化都是从湿地开始的,我国应该抓紧制定 “湿地保护法”。

这些年,我国对森林和草原的保护明显加大。根据内蒙古政协、人大和一些政协委员的提案,全国政协多次组团赴草原地区调研“保护草原”议题,我两次陪同调研。在多方努力下,国务院在2010年出台了“草原保护奖补政策”,去年全面落实了这个政策,地方也予以配套资金,广大牧民受益。我区得到国家补贴40亿元,自治区配套10多亿,共50多亿提高了农牧民人均收入的比例。可见,在保护草原的同时也可惠及民生。今后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一步细化、坚持和完善奖补机制。

(二)推进节能减排和碳交易步伐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型还比较慢,转变的效果也不如人意。转变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要推进节能减排,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去年工作的问题和不足时说“节能减排任务没有完成”,可见确实压力很大。节能减排一是工业减排,二是充分发挥森林、草原固碳增汇的作用。国家今年1月出台了“碳交易”的试点方案,定了7个省做试点,但没有我区。我在会上写提案建议在西部草原、森林、地区建立固碳增汇示范基地,我们要积极争取。

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加紧了绿色碳汇技术的创新,将碳汇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将碳汇产业化、市场化,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个趋势,抢占先机,会很被动。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特别加强相关的立法和政策的出台。我区一方面是碳汇大区,同时也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区。可以自行交易,可以先行先试。要发挥市场作用,健全碳汇机制,加快碳排放交易的步伐,促进生物固碳增汇减排步伐,因为生物固碳增汇减排要比工业减排成本小30倍。

科学研究证明,植树造林、保护建设草原、治理沙漠,就是创造碳汇,创造绿色新财源。绿色植被增加后,可以计算出创造的碳汇数量。在会上我建议尽快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排放权交易,实现碳平衡。

因此,应改善我区资源配置方式,以绿色产业换资源,以地上碳汇换取地下矿产资源,把沙漠、荒漠的绿化工程配置给煤电企业和能源资源性企业,把真金白银送到农牧民手中,对沙漠、荒漠进行绿化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配置方式。煤电企业在沙漠创造的碳汇可以与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交易,实现自身碳平衡,同时也为农牧民致富提供了机会。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议提出“壮大实体经济”是对的,但要与转变发展方式密切地结合起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实体经济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象我区这样的资源富集区有双重的压力:一方面国家要提高供电能力,另一方面要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这次政协会上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建议要明确节能减排的责任主体,呼吁能源企业要积极参与自愿碳减排,同时积极参与碳汇交易,以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各项指标。

篇5

一、传统的环境社会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强大,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加强的经济活动已经严重打破了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原有的平衡,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输送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了解与把握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组织生产与生活,是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而当代大学生如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社会影响和解决途径不了解或片面了解,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以及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环境社会学独特、全面的视角,对于培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合格大学生,无疑具有基础性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环境社会学方向课程的开设只局限于国内设有社会学专业的部分高校中,且大都作为社会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设置,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同时,在这些业已开设了环境社会学方向课程的高校中,也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海大学等寥寥可数的几所高校的社会学系将环境社会学作为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这种现状极其不利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人才培养与储备。

2.教学内容略显贫乏

环境社会学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起步要更晚一些。当前,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与其他较早形成的分支社会学如农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等相比要明显单薄得多。国内学者出版的以“环境社会学”命名的教材也只有李友梅、崔凤、孔德新等编著的寥寥几本。总体而言,这些教材对国外环境社会学理论与案例等知识的讲解较多,而对国内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的介绍则相对较少,缺少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现实案例,理论与实际也未能较好地融合为一体。此外,对与环境社会学密切相关的生态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史学等学科知识的介绍略显不足。因此,在传统教学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的背景下,国内环境社会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较为贫乏。

3.教学模式较为僵化

当前,多数高校在环境社会学教学上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代际式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过度强调教师对知识的单向式传递,采取单一化的填鸭式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感受和积极参与,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感性认识,感觉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习兴趣难以提高,从而陷入被动学习的窘境。此外,课堂教学学时比例过高以及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过低,也导致环境社会学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与开放性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在课堂上,教师认认真真地讲解与学生仔仔细细地记忆,辅之以师生之间偶尔的提问和回答以及课后间或留下的作业,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固定场景。这种呆板单一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而言过于单调,学生很难感觉到自身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无疑会使学生将学习当做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表面的学习成绩尚且无法保障,遑论学习的实际效果了。

5.考评方式不甚合理

传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不甚合理,主要表现为过于看重学生硬性记忆知识的“能力”,过于依赖书面式期末考核,过于强调结论式评价,过于注重定量式评价。在这样的成绩考评方式导引下,学生往往不会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与实际运用能力,而只在意最终考试前的“背水一战”。这样的考评方式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运用,不能有效表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自然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推动。

二、环境社会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在高校中普及环境社会学教育

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为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保证我国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我国高校中普及环境社会学教育。高校普及环境社会学教育,不仅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现实要求,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修内容。学习并掌握环境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和当前现状,学会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有益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以及未来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环境社会学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独特的学科背景要求学生必须尽可能掌握较多的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定学时的生态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史学等学科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多个学科中汲取养分,极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和迫切感。同时,针对国内学者出版的环境社会学教材数量稀少,而且其中对国外环境社会学理论和案例介绍较多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引入国内环境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国内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相关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能够紧跟学科前沿及我国社会的现实发展状况。

3.引入参与式教学,注重实践教学

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所引发的弊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环境社会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无疑是理想的选择。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愿望为前提,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以尊重学生的自觉性选择为特征的一种师生合作式、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环境社会学教学,将学生塑造成学习的主人,并始终以使他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探求知识带来的幸福作为教学的基本准则,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并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积极互动,这就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且增强他们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环境社会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到实践中去体验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紧密联系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与保护的实际情况,安排几次专题性社会调查,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学生根据选题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调查提纲,设计调查问卷,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展开实地调研,搜集第一手材料,分析相关内容及数据,并运用环境社会学基本理论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方法,并将调查结果和研究结论写成调研报告。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度及相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必备技能。

4.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依靠口述及板书来为学生讲解相关学习内容的僵化模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紧紧吸引到学习中来,藉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增加教学活动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形象与直观,更容易使学生接纳教师所传播的理念。比如,将团队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将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由不同教师各自以专题的形式传授相关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概略了解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主要知识,有效地拓宽其知识面。比如,在学生中推广小组式学习法,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以小组的形式研究问题,撰写平时作业、结课论文和调研报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问卷制作与教学实习。以此方法推动学生由记忆式学习向研究式学习转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可以调动起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充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此外,在应用小组式学习法时,应注意在学习小组的人员组成、小组组长的人选确定、教学实习过程中小组的进度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为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基本素养创造直接便利的条件。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灵活搭配与综合运用,无疑会大大提高环境社会学的教学效果,可以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5.健全考评体系,有效推动学生学习

篇6

按照全市转方式、调结构动员会议要求,市政协党组决定,集中利用 5月份一个月时间,在政协机关组织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活动.为确保大讨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总书记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和市的决策部署和全市转方式、调结构动员会议要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个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以学习讨论、查摆问题、整改提高、巩固成果为主要形式,组织全体机关干部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深入查找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存在的现实矛盾,着力破解制约转方式、调结构的思想障碍和发展难题,着力探索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举措和方法路径,着力完善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不断提高广大机关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讨论重点

重点围绕十个方面开展讨论

一是围绕深化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在把握发展大势、贯彻中央决策、明确发展方向等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刻查找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措施等方面的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深入思考如何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打破对传统发展方式的依赖,加快推进理念转变、目标转换、工作转型、发展转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是围绕转变发展导向、推进全面发展 ,深入分析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找出差距,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是围绕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转型发展 ,认真分析本地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和发展模式,查找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大优质增量投入、扩大消费需求、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具体举措,促进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四是围绕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协调发展 ,分析查找发展质量、经济效益、人均水平、增长幅度等方面差距,着眼优化城乡、区域结构,查找不足,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围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认真分析三次产业发展及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深刻查找产业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思路举措.

六是围绕加快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 ,深入研究在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围绕培育发展新兴高端产业,认真研究产业发展规律,查找问题,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

七是围绕强化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认真分析本地本行业能源资源结构和生态状况,剖析问题,找出对策措施,促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

八是围绕加快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分析在农村体制、企业和科技体制、要素市场等领域的差距,找出影响转方式、调结构的机制体制,从制度安排入手,制定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办法措施,形成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

九是围绕转变领导方式、改进行政服务 ,重新审视工作方式方法,加快工作指导转变,改进领导方式方法,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十是围绕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 ,认真查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执行力和创新力,努力以解决问题的实效树立形象、取信于民.

三、方法步骤

大讨论活动集中一个月时间.主要分三个环节:

(一)学习调研. 主要任务是,抓好组织发动,加强学习宣传,为整个大讨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1、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具体实施意见.

2、动员部署.召开全体机关干部会议,对大讨论活动作出整体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以高度的自觉性、认真的态度搞好大讨论活动.

3、组织学习.认真组织学习中央、省、维坊市及我市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决策部署和有关领导的讲话精神,重点学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学习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张新起、许立全同志在市转方式、调结构动员会议上的讲话,学习马跃启、张新强同志在全市转方式、调结构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从实际出发,采取个人自学、专题辅导和集中座谈及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要求每位干部职工做好读书笔记,集中交流心得体会.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迅速掀起大讨论活动热潮.

4、 抓住重点,认真做好市政协重点调研课题的进一步论证和调研成果的提炼.要把开展大讨论活动与当前市政协正在进行的三区建设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现代农业投入等重点调研视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开展大讨论活动的精神实质有机地融入重点调研视察活动中,把大讨论活动的成效充分体现在市政协重点调研视察成果中.目前,市政协三区建设推进情况重点课题调研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的阶段,要抓好重点课题 调研报告的综合修改论证,特别是要结合大讨论活动的开展,通过专题研讨会,广泛听取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调研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认真修改调研报告并起草建议案,力争向市委提交质量较高、参考性较强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他调研视察课题要做到未雨绸缪,早谋划,争主动,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和市委一三四五的思路举措,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集中查摆问题. 主要任务是,认真查找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1、组织专题讨论.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围绕大讨论活动的学习内容,结合以下三个专题开展讨论.(1)联系工作实际,结合岗位职责,谈谈如何转变发展理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创新破难的魄力,如何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难事;(2)和其他部门,包括和周边县市政协机关进行横向比较,看看差距在哪里,再与自身发展纵向比,审视自己在发展历程和工作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强处与弱处;(3)在贯彻市委重大决策,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时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中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对策,在履行职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办事制度、服务承诺、服务环节有没有完善和到位.

2、征求意见.通过召开主席会议、常委会议、机关干部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收集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三四五战略部署,深入思考和研究要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胜利,政协应该怎么想、怎么干?结合工作实际,重点查找在履行政协三项职能方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是否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出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意见建议;反映社情民意是否深入,建言献策是否到位等.每个人也要查找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体干部职工要将查找的问题列出清单、形成书面文字意见.

3、撰写交流体会文章.在认真学习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广大机关干部,对照大讨论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全面总结自己近年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思想根源.

(三)制定规划方案. 主要任务是,在对照检查的基础上,明确整改重点,制订整改措施,落实整改目标,推动工作落实.

1、制定整改方案.要针对所提出的意见建议,通过走访委员、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与途径,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重点,确定整改时间,落实整改责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问题得到有效整改.落实整改措施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尤其要注重解决反映较为强烈的实际问题,让广大干部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大讨论活动的成效.

2、落实整改要求.要按照拟定的整改方案一项一项落实整改措施.要及时召开整改情况分析会议,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着眼巩固大讨论成果,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发挥政协职能,要以整改的实效,来检验大讨论活动的成效.

3、专题总结交流.全体机关干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活动作交流发言,主要领导作大讨论活动总结讲话,对下一步工作作全面部署.

四、具体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协机关大讨论活动在政协党组领导下进行.为切实加强对大讨论活动的组织领导,市政协成立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徐学珍同志担任,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郝炳伟为副组长,各委室主任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郝炳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大讨论开展情况,协调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篇7

小胡在开学第一课学到的,正是华中农大开设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教育课的内容,这也是“做文明华农人”主题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七个‘守则’虽然都是‘小事’,但都是基础的的文明行为,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校园生活的品质就会得到大提升。”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平说。

华农在今年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建设生态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五位一体的“美丽华农”,“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勤俭办事是华中农大的优良传统,厉行节约成为华农人的习惯,这已经成为华农的文化。”吴平表示。

校内,营建节约型校园

在吴平看来,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华农很重视宣传引导的作用,“华农坚持倡导大学经营理念,营造勤俭节约的校园氛围,组织开展了‘做文明华农人’主题教育活动和‘光盘行动’,教育同学们‘珍惜每一滴水,珍惜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张纸’。”她告诉记者。

华农的同学们成为节约行动的自觉践行者,节约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据介绍,资源与环境学院大三的郑华健同学从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外出用餐时,他总是自带各类餐具,包括筷子和勺子,出去旅行时,牙膏、牙刷、毛巾、洗发水、香皂这类洗漱用品更是一样也不缺。

“大学生是节约型校园的主人,郑华健是华农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同学之一。”吴平说。

外国语学院的王凤竹有一个习惯,出门随手带一个提手袋,买东西从不使用塑料袋,她的书包里放着一双“绿色筷子”,筷子用浅绿色的布袋子装着,袋子上写着“我们的森林正在减少”,在食堂和在校外吃饭,她都用这双自带的筷子。2007年8月,王凤竹同学当选为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地区的青年顾问,赴德国参加了第三届世界青年会议。

华农的老师们也积极投入到环保宣传中。今年3月23日,“地球一小时”活动中,青年教师付新华和大学生们组织了一场不插电音乐会,进行环保宣传。

当晚8点30分,“不插电音乐会”拉开帷幕,现场灯光完全熄灭,舞台被设置在场地中央,中间有“一棵树”,树叶上涂满了荧光颜料,在黑暗中发出绿色的光。300只萤火虫放在玻璃器皿中,在黑暗中,它们发出的微弱光芒一闪一闪,而现场演奏均由不插电乐器完成。除了本校学生,一些市民也慕名前来。吴平深有感触地说:“现场效果非常好,师生和市民很受感染和教育。”

校外,参建节约型社会

“节约行动不仅在校园内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强化学生节约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吴平说,“华中农大通过‘节约社会,你我同行’社会实践活动,立项了一批实践项目。”

这些实践项目常常由学生社团来完成。华中农大非常注重通过学生社团引导大学生参与节约型校园和社会的建设,吴平说:“华农绿色协会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社团,这个协会多年来坚持关注湿地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据介绍,绿色协会从2007年开始在洪湖开展湿地调研,从公众参与机制、河蟹养殖、洪湖灾害恢复、生态补偿机制等六个方面对当地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及生态环境进行调研。

2010年,以“洪湖清水蟹养殖对环境影响”为主题,分析了清水蟹的养殖情况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012年,以“洪湖湿地长效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为切入点,针对湿地拆网补偿机制进行评估,推动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

2012年,绿色协会还完成了一项全国26个省农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个科研项目,全校110多个同学利用寒假时间到各自家乡采集水样,共收集到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8个不同村庄的300余份有效水样,主要检测了氮、磷、高锰酸盐指数和重金属指标,并通过指标对比对结果进行分析。吴平认为:“这些第一手数据对于我国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有借鉴意义。”

今年,华农开展了以“我的中国梦・生态环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城镇和社区,围绕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环境污染、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预防等开展调研。华农每年还组织一个大学生骨干实践锻炼团,赴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开展服务工作,实践团成员随同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登山科考,和护林员共同巡护林区,并进行防护宣传栏建设和设施维护。

除了开展系列环保活动外,华农还加大了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节能装置。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改造水电管网,投入1100万元专项改造“煤改天然气”。华农有农业科技试验基地1600亩,每年农田灌溉消耗水量很大,学校建立了设备共享平台,2010年开挖建造了4个聚水池回收雨水用于灌溉,极大地减少了用水量。

2005年,学校支出水量419万吨,生均支出221吨;2010年支出水量307万吨,生均支出113吨,连续6年实现用水量负增长,远低于同类高校生均用水率。

“在2011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排名中,华农列第15位,是产出投入比很高的学校,在各项事业加速发展的情况下,2012年耗水320万吨,比2011年仅增长12万吨。”吴平说,“很多效果无法细化,但确实是很实在的。”

篇8

*市学习实践活动从20*年8月下旬开始筹备,10月初正式启动,2009年2月底结束。参加活动的有110家单位,共19个党组、42个党委、39个党总支、573个党支部、8210名党员。*市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难得的历史机遇,扎扎实实抓好。

*市将学习实践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新*”的总体目标,扎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敢闯敢试。20*年,全市经济整体运行平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实现财政收入达7.03亿元,增长2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0955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27元,增长19%,各项指标均上了新的台阶。同时,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繁荣稳定。取得了“党员干部受教育,廉政建设树形象,科学发展上水平,市域经济增实力,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显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认识

*市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规定学习的“三本书”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把中央的要求转化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采取“六学”方法深化学习成效。“组织集中学”:举办了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班;“专家辅导学”:邀请专家教授进行5个专题辅导,全市110个单位共邀请专家学者137人作专题辅导89次;“实践体会学”:组织党员干部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行实践体验1.1万人次;“交流相互学”:举办了“*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报告会”,邀请来自部门、企业、乡镇、农村的先进典型作经验交流报告;“考赛结合学”:举行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考试和竞赛活动;“服务寄送学”:对外出流动党员寄送学习资料,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实行送学上门,确保学习覆盖面达到100%。

*市还着力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举办了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报告会、网络论坛、专题访谈等主题活动。努力在党员干部思想中实现“四破四立”:破除惧怕困难、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克难攻坚、奋发有为的意识;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意识;破除形式主义思想,树立求真务实意识;破除“以物为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意识。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市围绕“科学发展新*”的目标体系,结合本部门职能和工作实际,在推进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等11个方面精选出调研课题274个。25名市级领导,每人负责一个事关*科学发展全局的课题调研,110家单位领导班子共组织426个调研小组,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共走访了262家企业、14个乡镇街道,召开了530多次干部职工、服务对象、“两代表一委员”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共发放问卷2万多份,统计各类数据3万多个(项),形成了一批有价值、有质量的调研报告。

*市还邀请专家就*市科学发展战略性问题进行调研,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组织专门班子对274篇调研报告进行评审,将优秀调研报告在*媒体上交流。对调研成果进行梳理归类,作为分析检查、整改提高的依据,作为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依据。

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分析问题

*市紧紧围绕“建设科学发展新*”主题,通过“五条渠道”征求群众意见,共征求意见3万多人次,收到意见和建议5100多条。联系实际开展“五查五看”:查思想解放,看发展理念新不新;查科学发展,看发展方式优不优;查改善民生,看为群众办实事力度大不大;查政策制度,看机制创新够不够;查廉洁自律,看干部作风实不实。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找出突出问题。

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之前,*市要求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谈心日”活动,相互交心谈心,沟通思想。会上,坚持“三讲三不讲”:讲主观不讲客观,讲实话不讲空话,讲要害不讲枝节。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实行“四不过关”:问题找得不准不全不过关,分析不深不透不过关,群众提出的意见没有吸收不过关,整改措施不到位不过关。同时,还按照“代表要广泛、方式要多样、发言要自由、接受要诚恳”的要求,组织群众对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充分体现群众意愿。

狠抓整改落实加强督促检查

*市把分析检查报告查摆出来的6个方面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分解成32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10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重点。对查找出来的问题,马上能改的,立即解决。据统计,全市110家单位采取多种形式查找经济、民生、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970个,目前已经解决720个。

在活动中,*市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采取普遍自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求各单位认真研究整改落实措施,明确时限,抓紧解决。按照强化“督”、突出“查”、着力“导”的要求,对110家市直单位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检查。突出了“七查七看”:查领导,看主职干部是否亲自抓;查单位文件,看工作方案是否结合了实际;查宣传氛围,看各单位是否有宣传专栏、学习园地;查活动覆盖面,看外出流动党员是否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查工作安排,看各项工作是否开单销号;查活动环节,看各项程序是否到位;查整改落实,看“四明确一承诺”的突出问题是否整改落实到位。*市还专门制定《学习实践活动考核办法》和《量化标准》,坚持严格程序、量化考核,不走过场,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通报批评,督促补课、整改,确保了全市学习实践活动质量。

三、主要成效

【数字链接】

废止制度719个,完善制度1103个,新建制度376个

1350户库区移民危房改造全面启动,1150户在春节前入住新居

1000多名干部与10*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市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此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党员干部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一次大培训,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轮大推动,活动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提高认识,增强了科学发展的意识。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市广大党员干部逐步消除了对科学发展观缺乏深刻把握和科学认识的“无识”倾向、片面强调保护资源环境不求发展进步的“无为”倾向、认为后发地区重在加快发展而不在科学发展的“无关”倾向。大家普遍认为,*市要争当*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就必须加快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小康更要健康;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和谐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理清思路,提高了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市提出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富裕*”;不断改善民生,着力打造“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打造“绿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人文*”;加强效能建设,着力打造“效能*”。努力实现发展方式更优、发展质量更好、发展速度更快,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同时,*市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讨论和实践锻炼,提高了“五个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发展战略思维能力,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出思路;进一步提高了科学决策能力,能科学判断形势,作出正确决策,把握发展先机;进一步提高了科学规划能力,能从实际出发规划本地本单位的发展,克服工作的随意性;进一步提高了改革创新能力,勇于打破陈规,推动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统筹驾驭能力,能驾驭市场经济,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了一批推动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学习实践活动促进了*市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5个重点建设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其中蒲圻电厂二期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古战场旅游快速通道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测、图纸设计和试验样板路建设。柳山湖移民新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血吸虫防治项目也在加速推进。15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已经解决或取得较大进展。整改落实方案上提出的32个具体问题的整改和10个机制建设按照“四明确一承诺”要求都在稳步推进。在活动中,*市重点建立健全了市委领导班子决策机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机制、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机关效能建设机制、党风廉政建设监督防控机制、全民创业促进机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机制、城郊城中村居民建房监督管理机制、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农村居民救助保障机制等10大机制。据统计,全市各单位共废止制度719个,完善制度1103个,新建制度376个,为促进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篇9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乡党委及时召开党委会、乡村干部会等会议,安排布置全乡精准扶贫、县乡村三级新村规划全覆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当前重点工作;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汇报于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乡成立精准扶贫等当前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乡人民政府精准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各村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各自职能职责,同时加强对乡村干部进行扶贫的动员、培训,联系我乡工作的县组织部部长同志就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专题做了培训。

二、摸清情况,制定规划

目前,全乡共有建卡贫困人口802人,311户,贫困率为5%。在深入调研的基层上,对两个精准扶贫村制定3年发展规划即:《乡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乡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同时对全乡的贫困情况进行了摸底。

三、落实帮扶措施和责任

全乡311户贫困户每户门口悬挂精准扶贫帮扶信息牌,对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及责任人电话进行公示,方便贫困户的联系。

要求帮扶领导及帮扶干部每周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帮扶次数不得少于1次,每月不得少于4次,及时解决在脱贫过程中遇见的各种困难、问题。

明确帮扶部门责任,乡政府已制定出贫困户信息明细表,增收产业培育类由乡畜牧站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养猪、养牛、养羊等建设内容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农户环境建设类由乡农整办、国土所、房管所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硬化院坝、硬化入户路、危房改造建设内容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能力提升类由乡农业服务中心和乡劳保所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劳务扶贫、职业教育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有乡农业服务中心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安全饮水、改厨改厕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

四、抓住时机,把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省市县全委会的召开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政策、人才等机遇,落实好方家嘴村、花朝门村、地母哑村等村的生猪、肉牛、白羽肉鸡产业.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五、幸福新村建设稳步推进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前已完成养老社区安置近400户,撤迁钉子户5户,落实了小区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和人员,基本完成村办公室的整改装修,新村文化广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篇10

春节期间,我回到了农村老家过年。过去的十年,我一直在外地工作,难得有机会这样踏踏实实在老家过年,感受家乡的变化。现将所见所闻及一些感受阐述如下。

一、家乡的变化

(一)生产

1、交通便捷了。老家在上饶县茶亭镇徐坞村枫林一组,这是山湾湾里的山湾湾,四面环山。原来只有一条石子路从中穿过,马路只能到达村委会,基本上从城市到老家路线是固定的。而且春节期间特别堵车,四面八方的各式车辆都得从昆山村这个方向进来。而现在,基本上只要有几户人家的小地方都通上了水泥路,进出的路线也有三条以上,再也不会出现买年货在路上耽搁半天的情况了。

2、农村产业多样化了。十年前,家乡青壮年基本在外地打工,农田里本是可以种两季的水稻也大都改成种一季了,其他的生产致富路子非常少。现在,家乡有的种上了马家柚,有的种上了成片的,有的养了青蛙,有的种上了茶业,可以说是各显神通。很多年纪稍大的在家也可以发家致富了。

3、务工就近了。以往,家乡外出务工大多去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很多老人孩子每年就是盼着春节能一家团圆。现在,本地区的各类园区招商引资,各类产业也是蓬勃发展,很多人都在上饶本地打工了,不仅工资不会少,而且离家近能照顾一家老小。

(二)生活

1、楼房变美了。十年前家乡的房子真是参差不齐,有的很高大漂亮,有的破烂不堪,危房也不在少数。现在,从县城到老家,一路所见都是二至三层的小洋楼,路边的也都统一刷上白漆,看着相当干净整洁,放佛一路都是旅游区。

2、小车变多了。十年前,谁家买个小车,总是让周围很多人羡慕不已,觉得出了了不得的人物,而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小车,过年时都是愁着客人来了车子不方便停。

3、生活矛盾变化了。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带来的是整个物质生活的变化。十年前,很多人愁着子女上学学费凑不齐,回家给老人的生活费不够开支,家里想买电器预算不够。而现在这些基本不成问题。很多人见面不再问“去年挣了多少钱?给了父母多少钱”,而是问“家里老人怎么办?他愿不愿意去城里生活”。

(三)环境

1、空气变好了。十年前,每到秋冬季节,到处是焚烧稻秸的浓烟,臭水沟、养殖场排出的污水随处可见。随着近年来国家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出台,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分,以及中心城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专项行动开展,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据悉,2018年上饶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率为91.8%,PM10浓度均值为65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均值为3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逐年好转。

2、生态系统恢复明显。十年前,家乡鸟类稀少,山间野生动物也是难得一见。现在回到家乡,山深林密,鸟类繁多,野猪、穿山甲等也是时常出现在人们视野里,感受着自然的气息,让人倍感清爽。

二、几点建议

1、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24字工作方针,绿色崛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饶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国家战略、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来抓,铁心治理、铁腕执法、铁面问责,着力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就目前来看,我觉得有两点还需提起重视:一是农村用水问题。过去,农村有很多小河小溪,生活用水充足。而现在,山泉枯竭,小溪也基本是干涸状态或者是水质下降不能用于生活。农村用水多靠抽取地下水,不但质量没有保障,数量也是有限,干旱季节经常不够用。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记得小时候农田里青蛙很多,泥鳅黄鳝成群,而现在基本绝迹,秋收后的农田里生物似乎都灭绝了。

2、加快推动农业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农业产业。家乡地处丘陵山地地形,难以像平原地区一样发展机械化现代农业。因此推广广丰马家柚、婺源生态农村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的养殖种植,打造各类特色品牌或是带动新型农村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