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
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
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
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
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篇2
提起建筑,人们自然想到它的基本功能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环境,人们使用的是建筑依靠各种材料构筑所形成的“空间”。但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其不可避免地要消耗材料、能源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的弊端。
随着我国城乡建筑规划的日益发展,建筑能耗总量也必然呈现出刚性增长的局面。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10%上升到现在的28%以上。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9%均属于高耗能建筑。按照国际经验和我国目前建筑用能水平发展预测,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达到35%左右,超越工业用能,成为用能的第一领域。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行绿色建筑迫在眉睫。因此,如何实现由传统、高耗的发展模式向高效、环保的发展模式转变,加快建筑节能推进步伐已成为我国节能产业发展的紧迫课题,也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建筑节能条件成熟
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工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建筑节能,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推进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住房城乡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质量效益的重要抓手。
有专家认为,理想的节能建筑应在最少的能量消耗下满足以下三点:一是能够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控制接收或阻止太阳辐射;二是能够在不同季节保持室内的舒适性;三是能够使室内实现必要的通风换气。目前,建筑节能的途径主要包括: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
中国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探索由于受到政府运行、产业技术、设计能力、成本投资等因素不足的制约,发展步伐略显缓慢。但可喜的是,当前全社会对于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共识已经形成,绿色建筑即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如果说萌动期的绿色建筑带着“贵族化”的倾向,那么已经进入发展期的绿色建筑将呈现出标准化、产业化、系统化的特点。专家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各项建筑节能的标准累积,以及人们对节能建筑、节能材料认识的观念累计到了一个程度;其次是在新农村建设、保障房建设等批量项目中,人们对节能建筑的选择越来越多;此外,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中,开始注重绿色低碳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
当前中国有400亿平方米既有的建筑,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约130多亿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任重而道远,中国绿色建筑前景广阔,预计今后10年产值可以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此外,标准体系的逐步建立,太阳能光伏、LED价格的逐步下降都为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时机已经成熟,接下来就需多措并举来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
政策利好集中发力
作为“十二五”节能减排的重要一环,近期建筑节能领域获得的政策推动力度空前。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相关工作计划与规划的出炉,今年建筑节能必将大有作为。
今年1月9日,住建部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3月6日,住建部下发《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该通知透露,今年将制定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积极促进新型材料推广应用和绿色照明推广应用。
对于绿色建筑发展,《通知》要求,深入研究制定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研究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财税政策。推动有条件地区开展强制性推广绿色建筑试点,启动绿色建筑区域推广示范工作。
3月19日,住建部公布《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指南》,要求从外墙屋面、采暖系统、供热管网、综合节能等四方面进行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
科技部近日《“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再度提及发展绿色建筑将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指出,建筑运营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发展绿色建筑,倡导节能减排,降低建筑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对我国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地方层面,由于节能减排被作为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施行目标问责制,各地对建筑节能领域的贯彻力度持续加大。从2011年年底到2012年一季度,全国共有20余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建筑节能相关政策和地方性规范,对建筑节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甚至明确如果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不达标就不得施工、不得验收的硬标准。据了解,目前,深圳、厦门等地已率先提出新建保障房全部为绿色建筑。2014年起,所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建设的保障房将全部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业内认为,建筑节能产业的利好政策频频出台,意味着建筑节能的巨大市场已徐徐开启,这无疑将成为节能行业最扎实的发展助推力。
因地制宜发展绿建
当前建筑节能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对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新型节能系统的使用率等,国家也在资金等方面对节能降耗工程进行了多重鼓励。
篇3
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今年绿道网建设的重点将由前两年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转变为绿道功能的综合开发和科学管理运营,绿道网建设的内容也将更加多元化。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进一步提升绿道网的综合效益,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2012年4月27日在京召开了第一期“广东绿道讲坛”。来自美国、法国和北京、上海、香港、广东等地的著名专家已及北京、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四川和广东等省市建设系统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共计200余人共济一堂,通过主旨报告、专家解析、互动交流等方式,共享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共析绿道的问题与困难,共谋绿道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广东省人民政府许瑞生副省长等领导出席了本期讲坛。
许瑞生副省长在致辞中指出,如今绿道网已成为珠三角地区生态廊道,可有效舒缓开发强度高、人口密集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又可使城乡居民进一步亲近大自然,对改善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广东率先建成了贯通珠三角、服务几千万人口的两千多公里绿道,表明了广东人民对对更高品质生活和幸福感受的追求。
仇保兴副部长为讲坛作了主旨报告。他充分肯定了广东省在绿道网建设工作方面的成效,认为绿道建设是一项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共赢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实践。
篇4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发展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is a necessary way of resource economiza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aste reduction and providing healthy living space for the people. This paper is tak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some rational suggestions on how to further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m.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1.引言
1.1.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等建筑绿化措施,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和普通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
(2)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
(3)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1.2.1.国际发展史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的理念在国际上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生态学和建筑学综合研究之下所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能源危机,使人们意识到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使绿色建筑的理念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推陈出新,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德、英、法等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新热点。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正式确立“绿色建筑”概念,绿色建筑由此成为兼顾环境与健康的研究体系,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和推广,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后的40多年以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各国先后成立了绿色建筑协会等组织,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同时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继续深化实践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
1.2.2.国内发展史
“绿色建筑”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政策规定,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时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了基础。2007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此后又相继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逐步完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十二五”期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全速发展时期。
1.3.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
历经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在近十五年,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然而我国目前的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整个社会总能耗的50%,物质原料消耗占全社会总量的50%以上,与建筑有关各种环境污染物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0%以上,建筑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40%。
因此,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寻求可行之路,以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实现建筑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观念,还能够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截至“十二五”期末,我国的绿色建筑规模已超过2亿平方米,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日渐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
然而,在我国绿色建筑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相关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内涵的认识尚不够深入,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尚显缺乏,把“绿色建筑”等同于“建筑绿化”的片面理解比比皆是。甚至有些房地产开发商专门针对豪华和高科技建筑打出绿色招牌,致使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行业人员,把绿色建筑等同于贵族建筑。这种认识误区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阻碍着我国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2.2.相应法规体系和技术力量不够完善
在我国,绿色建筑相应政策法规的编制工作起步较晚,相应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绿色建筑没有法律层面的要求,缺乏可操作的奖惩办法规范,难以对各方利益主体形成强制力。
此外,尽管部分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热情较高,但相当多的设计人员不熟悉绿色建筑设计,实践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也不够充分。从而导致很多绿色建筑的方案开始没有考虑成熟,后期再深入调整则难以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功能。
2.3.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非理性
国内现阶段很多项目是为评星级而做的绿色建筑,为了拿到相应奖项或分值,不惜代价使用高新科技,完全忽视建筑成本和功能,将一些并无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不加区分地堆积在一个建筑里,走上了“为绿色而绿色”的极端误区。
此外,还有些项目过分依赖设备与技术系统来保证生活的舒适性和高水准,建筑设计中忽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措施,直接导致建筑成本上升,在市场推广上难以打开局面。
2.4.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不够成熟
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国内节能技术、节能建材及产品还很不成熟,产业链存在着脱节的情况。绿色建筑材料和构配件产品种类生产较少、规模较小,常常由于局部的短板效应,而造成整体建筑的效能下降,致使开发商缺乏尝试绿色建筑的兴趣。若大量采用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必然导致绿色建筑造价更加昂贵,不利于应用推广。
3.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建议
绿色建筑从生产到消费的背后需要多个群体共同支撑,这些群体包括政府、开发机构、研究机构、设计机构、建设机构、产品供应商、行业协会、消费者、金融机构乃至媒体等,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同推动力量和影响因素。从城乡建设管理工作的角度,通过在绿色建筑的理念推广、技术交流、政策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规范、引导、激励的作用,将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3.1.加强宣传教育,深化绿色建筑理念
首先应该广泛宣传绿色建筑理念,普及绿色建筑知识,使绿色建筑的内涵进一步深入人心,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形成科学、健康的需求市场,以此刺激绿色建筑的发展。
其次应该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绿色消费,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绿色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3.2.引进先进技术,继承发扬传统特色
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国外开展得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术。通过积极开展国内外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密切跟踪研究国际绿色建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绿色建筑技术,汲取有益经验,推动市场融合,将有助于不断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平。
此外,我们的前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建筑文明,其中包含了典型的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精髓,特别是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农村传统民居,成功实现了对当地气候、土地等资源的最佳利用,是零耗能绿色建筑的典范。如果能够将我国的农村传统民居和现代绿色建筑理念有效结合起来,将走出一条极具潜力的本土化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3.3.强化政策支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首先应继续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设立执法监督机构,为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应在制订优惠政策的同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扶持机制,培育市场化融资能力,通过经济杠杆作用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此外还应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榜样力量,积极引导市场,吸引投资以帮助绿色建筑的发展,形成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
3.4.完善评估体系,积极倡导因地制宜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切实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情,针对各地气候、环境、资源、技术水平和法律法规等的不同情况来合理开发、有效实施。从根源上控制“为绿色而绿色”的伪绿色建筑存在空间,引导建筑设计者将绿色建筑设计放在整体地域中进行思考,在解决诸如污染物处理、水资源回收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等技术问题时深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禀赋,选择最适用的技术与产品,把适用技术合理地集成在建筑上。
4.结论
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发展低碳经济、力推建筑节能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趋势和目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绿色建筑正处于全速发展时期,尽管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在城乡建设管理中采取有效措施,必将帮助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D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杨必江, 试析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6)
[3] 王慧齐,王智,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山西建筑,2009
[4] 李安宁, 试析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1)
[5] 周栓花, 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探索与实践[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6)
篇5
“开发商为了节能减排所应用的材料和技术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建筑的建安成本,而现在却在拼命地限制房价,从来没有谈到过房价和节能的关系。”这是原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在出席“需求侧管理――破解电荒难题”论坛上的观点,同时也一语道破了绿色建筑在中国发展的尴尬局面。
相比国外从材料供应商就开始普及绿色、低碳这一理念,中国明显落后很多,国家也未给开发商做绿色建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想发展可谓困难重重。所以,到现在为止,想发展绿色建筑的开发商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投入更多精力,并通过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建筑材料和节能体系,来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任志强表示,最近他们就正尝试将飞机上的保温涂层运用到房屋建设之中,一层很薄的保温层可以提高大概60公分的普通保温层效果,在节能效率方面更能达到不低于75%的显著效果。
在这背后,是企业对于开发绿色建筑所增加成本的顾虑。
北京一位房地产开发商表示:“其实我们做楼盘也愿意打‘绿色建筑’牌,用上一两项节能技术,就能把能耗降30%-40%。但是现在房价本身那么高,我们再把节能技术的成本加上去,那有关部门更要跟我们急了。”对此,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表示,建筑节能“绿色三星”标准实施后,每平方米建筑成本将上升300~500元。
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管理。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三个星级,最高等级的三星标准,对整个住宅项目的节能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成本是阻碍绿色建筑推广的最重要因素。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宜明表示,绿色建筑比一般建筑的建设成本增加5%至10%。特别在当前的推广初期,由于尚未形成规模化,成本问题更是成了推广应用的瓶颈。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在节能、质量方面作用的认识还需要多年才能逐步形成,因此短期内成本绝大部分必须由企业承担。较高的成本加重了企业的研发负担,同时也阻碍了产品的市场推广。
“如果要用到高精尖的技术系统和设备,每平方米的造价要在1万元以上。北京的昆仑公寓光一项冰蓄冷系统就花了我们770万元,政府补助了50万元,杯水车薪。”任志强说到,“绿色建筑的成本是很高的,光让降房价,哪那么容易?限价就是对绿色建筑的一种伤害。”
从长远看,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需要依赖同行、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成熟国家的大量经验也表明,在住宅绿色化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公开表示,我国将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其中包括,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可以享受贷款利率优惠,在试行物业税的地区物业税减半征收,并在土地招拍挂前置条件,“不是绿色建筑可能就不能拍”。
篇6
为落实十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研究新形势下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发展趋势,搭建学术交流和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的平台,加快钢结构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定于2013年4月18日-4月20日在重庆召开2013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会议主要内容有:
1.报告2012年钢结构行业取得的成果和分析2013年行业发展形势;
2.颁发2012年“钢结构行业十大优秀企业家”、2012年 “中国钢结构金奖”工程奖牌及证书,公布钢结构行业30强企业,表彰2012年度“全国优秀钢结构项目经理(建造师)”并颁发证书;
3.邀请相关领导、行业专家、院士、企业家就行业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进行主题演讲;
4.举办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发展钢结构建筑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与产品推介;
5.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及行业配套产品展示活动。
(建筑钢结构委员会)
第四届中国国际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模板脚手架展览会将举办
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模板脚手架委员会和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国际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模板脚手架展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国际模板脚手架展”)和“中国国际建筑模板脚手架工程技术交流会”(以下简称“中国模架技术交流会”)已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三届,2013年5月9日至11日将继续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第四届模板脚手架展和第四届模架技术交流会,由北京建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具体承办,同期还将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墙体材料展览会”。
展会在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城乡建设委以及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支持下,在国内外众多行业企业和广大业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三届展会期间国内外观众超过10多万人次,有北京星河模板脚手架工程公司、北京安德固脚手架工程公司、北京盛明达集团、江苏环宇建筑设备制造公司和美国哈斯科基础工程公司、加拿大Jasco公司、马来西亚迈富亿公司等70多家国内外模板脚手架领军企业参展。
篇7
关键词:低碳;环保;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 F252.23 文献标识码: A
合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管理依据,这与很多学科是密切相关的,在特定的条件下,需要深入细致的协调。在近几年的城乡规划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只顾眼前利益,不能从长远角度考虑,而忽略环境保护规划和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致使城乡规划工作的落实过程中的外部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出现了一些人为的环境污染现象。所以说在城乡规划中,应该树立环保节能意识,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做好城乡规划工作,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清洁能源型城市、乡镇等。进而实现城乡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城乡规划低碳环保发展模式的含义
低碳环保角度下的城乡规划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城乡规划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低碳城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是城乡规划中实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因此,城乡规划要实现低碳环保就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
2.城乡规划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为目标。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首先要求改善能源利用过程的效率,通过采取节能技术、环保材料、再生资源打造生态建筑等手段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在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其次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还需要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3.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低碳环保是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发展低碳环保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当今的城乡规划一定要结合我国的GDP情况,把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低碳环保的城乡规划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实现。
二、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入城乡规划编制中
1.坚持城乡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与乡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割裂城乡联系。一方面,散布于农村的工业企业产生的点源污染呈上趋势,工矿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在加剧;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危害农村环境,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为使城市与农村地区发展均保持可持续性,必须更好地整合城乡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城乡协调及调控,并使之实行更有效的管理。 2.结合生态学理论编制城乡规划。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应当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压力,规划工作者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在城乡规划中来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者认识到,只有在规划阶段考虑环境保护等重要因素,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3.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城乡规划与环境保护一体化。
三、城乡规划中的环保节能措施
1.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工业生产中推进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依据国家政策加强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如开发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燃料气合成二甲醚等积极发展生物能源业;同时加快推进风能发电成套装备产业化,支持发展光——热转换材料、集热器结构材料和部件,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及组件技术等;在小城镇区域性集中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发展小型高效天然气制氢,大规模煤气化制氢技术等等。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等,最大程度的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注重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加强节能减排的人员培训工作。
2.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促进农村低碳化建设
在城市发展中,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严格实施低碳建筑标准,新建筑的立项、审批和建设过程都必须遵照相关标准。注重低碳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鼓励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现有商业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营机构要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节能措施。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应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推动大型建筑节能减排等。
同时,也要促进农村低碳化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此外也要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就可以作为秸秆资源,可以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转化成可燃性气体等。在农村也可以大力推广和应用太阳能和沼气技术,提升农村生态水平。 3.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进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
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技术。城乡规划工作的最有效的保障就是制度的创新,以政策约束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影响其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进行低碳化调整。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规,考虑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对新能源、提高能效、生态基础设施等低碳经济产业实行政策倾斜等。 4.加强道路绿化带和工业园区的规划
除了汽车尾气以外,城市空气污染最为主要的来源就是工业排放了。而汽车尾气的排放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随城市发展的加速而加速。对于城市的汽车尾气的处理可以通过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公路两旁的隔离带与绿化带的加强规划、绕城高速规划等相关规划过程进行有效的规避。从而使得更多的的汽车尾气被植物、地表水稀释,避免了大量尾气存在于城市空气中降低空气的污染程度。为了有效保障城市空气质量,还应该将工业以工业园区的方式进行规划,以便能够有效的对工业进行整合,对于重污染的工业能够通过集中管理,集中监督,集中处理的方式对其污染废物的排放进行处置。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工业针对城市的选址,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如在水源方面和风向方面进行相应的计划和选择。这样也能有效降低工业对城市水环境以及空气质量的不良影响。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更应该在城乡规划中做到低碳环保。城市作为减碳的主体,应该把构建低碳、环保和生态的城市作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文碧.浅谈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20)
篇8
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等相关要求,积极宣传节能文化、普及节能知识、提升全民意识,培养广大民众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节能公益广告征集评选展播活动,推动优秀节能公益广告在电台、电视台、地铁及公交移动电视网络集中播出。要组织开展企业节能自愿承诺活动,组织新闻媒体进企业系列报道活动,深入报道企业先进技术及典型案例,推广节能新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节能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
各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意识,选择优秀案例展示工业低碳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低碳行动。各低碳试点省市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全国低碳日前后开展宣传和交流活动。
各级教育部门要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贴近学生、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践活动,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人人尽责、节能减排人人担当、绿色环保人人作为、生态文明人人践行的校园新风尚。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广泛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技示范活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与低碳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相关产业的低碳升级改造,引导全社会把使用节能减排创新产品作为一种自觉行动。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 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 - 2020 年)》,大力宣传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多种形式在工业企业、园区宣传一批绿色制造企业的重大技术、典型模式以及标志性产品。要重点宣传普及工业领域节能低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知识,引导企业职工自觉参与节能低碳行动,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要组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从自身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全国低碳日前后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业低碳发展经验宣传和交流活动。
各级环保部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新《环境保护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活动引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弘扬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通过创新开展全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中来。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抓住建筑领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积极宣传更高水平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重点宣传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特点,引领节能建筑新标杆。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建筑使用技术、产品和高效运行管理措施。结合旧城更新及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及危房改造等工作,宣传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宣传力度,提高运行效率。积极鼓励公共建筑建筑业主及使用人开展能效对标,引导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单位设置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专业人员,实施专业化用能管理。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 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大力宣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充分利用视频、微信、海报等多种方式,在车、船、路、港领域宣传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一批绿色交通项目,推动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制定交通运输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推进港口电能替代和公路绿色拌和站。积极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倡导公众绿色出行文明出行,《中国绿色交通发展年度报告》,营造绿色交通氛围。
各级农业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清洁炉灶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示范市和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技术咨询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节能意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各级商务部门要以“创建绿色商场,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绿色回收”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流通领域宣传活动。加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绿色商场》标准促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采购绿色商品,开展节能产品促销,在营业场所布置节能环保宣传标识标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流通企业使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开展节能改造,组织节能技术产品设备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对接,举办节能技术交流会、改造案例分享会等,促进流通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挖掘节能潜力。举办社区绿色兑换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册、图板展示和技术人员现场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再生资源回收的认识。
各级国资委要督促国有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与装备,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能源,推广节能减排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带头履行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及减碳等活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央企业建设。
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专题、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节能低碳理念和知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开设专栏,宣传接地气、贴近性强的节能低碳技术。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在重要时段循环播放一定数量节能公益广告,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公共机构在节约能源资源中的表率作用,深入宣传贯彻《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 规划》,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带头普及节能常识,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践行垃圾分类,倡导低碳出行,共享绿色环境,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医院、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培育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厚植绿色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深入、持久、自觉行动,以高效的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级工会要组织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将生态文明作为职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针对长江沿岸环境污染隐患日趋增多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活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深入开展以“三比一降”(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对标竞赛活动,促进完成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普及节能低碳知识。在青年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发动优秀青年走近青年志愿者、青年环保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青年之声”互动平台、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手段,倡导低碳生活理念,营造节能环保氛围。
各级妇联组织要在城乡妇女和广大家庭中持续倡导节俭养德、低碳环保理念,引导妇女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身体力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影响他人、奉献社会,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充分发挥妇联系统所属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开展节能低碳、绿色生活、节俭养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增强妇女和家庭保护生态、节俭节能、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军队各级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强化财力资源集中统管,珍惜和用好宝贵的军费资源,持续深入开展“八节一压”、“红管家、好当家、小行家”、“红旗车分队、红旗车驾驶员”、“红旗船队、红旗船员”评定等活动。研究制订适合军队特点的新能源研发和推广应用政策,组织驻高原、海岛、边防部队新型能源综合利用试点建设。积极推行综合运输,科学统筹运输计划和运力使用,抓好“清煤工程”、既有设施抗震节能综合改造,搞好既有房地产资源调余补缺。积极倡导和建设军营节约文化,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增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提高服务保障部队战斗力的贡献率。
篇9
人们在得益于城市化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这些也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正因如此,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城市已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
近年来,丰台区以长辛店生态城为载体,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2014年,长辛店生态城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第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示范项目”,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生态示范项目,长辛店生态城的规划方案在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四个维度制定了19项可度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成为全国首个可实施的生态规划。
长辛店生态城位于永定河西岸,由园博园、丰台科技园西区、长辛店北部生态居住区构成,着力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引导整体、协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丰台区副区长张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生态城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五个结合”,即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结合、生态修复与生态改善相结合、产业园区与商务氛围相结合、公共服务与健康宜居相结合以及科技创新与低碳生活相结合。
篇10
关键词:绿色施工、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企业责任。
中图分类号: TQ63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施工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施工,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等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发展绿色施工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好的改善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下面就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发展和改进谈一些体会。
一、 绿色施工的概念及管理
1、绿色施工的概念
今后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低碳、绿色的发展之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便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
2、绿色施工的管理内容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5 个方面。绿色施工管理要求: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与目标,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二、 绿色施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绿色施工管理现状
与国外相比,绿色施工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仅仅关注的表层上绿色施工,如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环境污染等,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不全面、不完整,对绿色施工技术也是被动接受,仍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范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
2、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影响因素
1) 绿色施工意识缺乏
由于缺乏大力度的宣传,再加上建筑行业多用的是农民工,教育水平偏低,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对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节约等缺乏意识,工地的一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存在对绿色施工概念理解单一,对传统的一些不良做法已习以为常。
2)绿色施工成本较高
因绿色施工往往存在选材范围小、成本高(绿色建材),先期投入大(如钢制大模板、提升脚手架等虽然综合效益好,但是常常由于制造成本较高而得不到采用),政府没有相应的要求和补贴等原因,施工企业都不会主动实施绿色施工,其结果必然是绿色施工叫的高、说的多、而做的少。
3)新工艺新产品推广利用的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的现象,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缺乏重视,仍采用传统的落后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对成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用的不够。
三、 绿色施工的发展前景
1、国家对绿色建筑列入中长期规划
我国政府在 2006 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把绿色建筑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国家绿色建筑标示、示范工程推进绿色建筑工作的开展。查阅有关资料显示,2012 年 5 月 6 日,财政部与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联合《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国家将通过财政激励机制等多种手段,对星级绿色建筑进行补贴,力争到 2015 年新建绿色建筑 10 亿平方米,并大力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例达到 75%以上,到 2020 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今年以来,我国已关于推广金太阳、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地方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多个文件,绿色建筑产业市场空间预计将达上万亿元。这预示着中国绿色建筑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2、推动绿色施工,施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此次出台“实施意见”,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此前,中国已将绿色建筑纳入“十二五”规划。从这方面来看,绿色施工必将在建筑企业被全面推广,这种全新的施工理念也将带给建筑企业经济、社会、环保 等多重的应用价值。
四、 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管理研究与改进
科学管理与施工技术的进步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唯一途径。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责任职责层层分配、实施动态管理、建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是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制订切实可行的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则是绿色施工管理的保障和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奠定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
绿色施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等。要真正实现绿色施工就必需把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的人员统筹起来,建立以项目部为交叉点的“纵、横”二个方向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即:施工企业以“企业-项目部-施工公司”形成“纵向”的管理体系;建设单位牵头。设计院、施工方(项目部)、监理方参加形成“横向”的管理体系。把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单位的人员都纳入到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模式。施工企业是绿色施工的主体,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和核心。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建立“纵向”管理体系、成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2、加强绿色施工理念力度
要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引导企业职工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加强对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技术人员的分类培训,尽早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率。
3、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
依据《绿色施工导则》和ISO14001 环保认证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工程施工特点,系统考虑质量、环境、安全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绿色施工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企业自身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及实施指南。成立企业和项目部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4、明确各单位对绿色施工的职责
考虑各施工阶段、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参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制定企业自身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在“横向”的管理体系中,建设单位应向设计、施工单位明确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施工的具体要求,并提供场地、环境、工期等保障条件;设计单位应在材料选用等参照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和要求,主动向施工单位作整体设计交底;监理单位应对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承担监督责任,审查绿色施工方案及具体施工措施,并实施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5、绿色施工管理实施的关键
实施管理是对绿色施工方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策划、落实和控制,是实施绿色施工的重要环节,是建筑企业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措施与手段主要有:
1)明确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过程,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等,强化管理人员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将控制目标作为实际管理操作的限值进行管理。
2)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并定期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出现问题时,应分析原因,从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方面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3)制定专项管理措施,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措施。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把绿色施工制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各项管理中去。
6、绿色施工管理的保障性措施
1)结合“四节一环保”制定专项技术管理措施将四节一环保及相关的绿色施工技术要求,融入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中,增加节材、节能、节水和节地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
2)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企业应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绿
色施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应结合工程组织科技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还应逐步更新机械设备,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专利技术。
3)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发达国家绿色施工采取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信息化(情报化)施工,这是一种依靠动态参数(作业机械和施工现场信息)实施定量、动态(实时)施工管理的绿色施工方式。
五、 结束小结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发展绿色施工势在必行。施工企业更应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尽快掌握并推广绿色施工技术,用绿色施工的管理理念去组织施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本施工企业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