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政务信息化工作情况
年,我局政务信息化工作以办好政府门户网站和局域网为窗口,推进政务公开为重点,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政务信息化工作任务。
(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一年来,我局门户网站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不断充实政务公开内容,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及时将政策法规、重大项目完成情况等信息第一时间在政府网站上。
(二)狠抓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我们根据信息工作的特点,多方捕捉信息,选好角度,精心筛选加工,力求有新意、有特点、有价值、有效应,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剔除大话、套话和空话,做到一事一报,简明扼要。紧紧围绕全年中心工作,以反映工作动态、突出经验交流为重点,
(三)狠抓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外网局域网建设。完成了局门户网站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为领导掌握信息、正确决策、推动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各部门协调沟通、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四)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政务信息工作基础。我们把政务信息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办公室每周收集一次信息工作报送及采用的情况,并指定一名微机操作水平较好的工作人员为政务信息员,具体负责单位的政务信息工作。根据各科室工作的特点,将具体的政务信息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指标,营造了一种人人搜集信息、编写信息的工作氛围。在政务信息工作的管理上,从政务信息撰写、信息通报、信息报送奖惩及重大信息报送等方面,健全了管理体系,形成了政务信息工作与其它工作齐头并进、协调联动的工作局面,有效提高了政务信息工作水平。
(五)扩大信息覆盖面,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我们通过参加各类会议、起草有关文件、组织重大活动、处理重大事件、下基层督查调研等有利时机,及时从中搜集挖掘信息,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报送信息。为了便于工作联系,我们在各单位学校确定了1-2名孰悉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政务信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办公技能,综合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和分析能力的人员担任信息工作联络员。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这些单位信息工作联络员联系,向各部门预约信息,再将各单位上报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提炼修整后通过政府内网及时上报,做到了当日信息当日签、当日发,信息不过夜。采用通报方式对各部门报送信息情况每月通报一次。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各单位报送信息资料的积极性,拓宽了信息收集渠道。
二、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年,在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我局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高度认识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重要意义,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并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摆上单位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落实各方面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进一步推进我局信息化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区政府办〔〕116号文件精神,我局成立了电子政务领导小组,明确了电子政务专项目标责任。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要求,制订了局电子政务工作年度计划。
(三)立足现状,夯实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在硬件上进行了完善和充实,新增了电子政务系统专用电脑、彩色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碎纸机、扫描仪、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内部局域网建设。积极组织全局人员参加电脑知识和电脑业务、电子政务知识培训,打好人员基础。大力倡导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各类报表文件,凡是有相关软件的,都全部用软件制作,无软件的也都全部纳入电脑制作和管理。
(四)加强服务,完善功能。我局在政府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窗口,展现教育工作特色,让外界了解长安教育工作现状,我们落实了专人对该网页进行维护和更新,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一是加强对政务公开电话、电子信函的管理,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及时回复群众的来电、来函。二是切实加强对我局网站内容的更新,维护以及服务功能的开展,及时把我局的基本情况,工作思路,及工作动态在网上。
(五)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维护工作,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我们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中更加注重网络安全工作,对内外网的硬件防火墙、网络版杀毒软件、网络架构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网络安全、稳定、有序的运行,全年无网络安全事故发生。
三、2011年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2011年,我局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和区政府关于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以提升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质量和水平为突破口,突出教育信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思路,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围绕上述工作思路,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着力抓好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拓宽信息渠道,提炼一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政务信息,使信息报送质量和总量较上年有较大提高。继续扩大信息覆盖面,健全信息网络,把基层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对全市有指导意义的典型总结出来,及时进行勾通反馈上报。
(二)着力抓好门户网站建设工作。按照区信息中心安排部署,及时更新维护好门户网站,上传各类信息,重点加大对政务公开、政策法规、部门动态、疑难问题解答等信息板块的信息上传力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服务广大群众。及时更新“长安教育网”信息和完善网页结构内容。
篇2
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由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荣怀教授牵头,联合超过5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作为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组总结提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大趋势,内容如下。
趋势一: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持续引发各个国家教育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各类创新产品的涌现和应用方式的改变,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中。伴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改造,新型移动设备和智慧型产品普遍进入课堂,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将持续引发各国对教育教学创新的普遍关注。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扭转教师低效的教学形式,改变课堂单一的教学形态。在创新学习方式方面,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伙伴,3D打印技术将颠覆学生的动手实践,体感技术将引发学生互动学习的新体验,教育游戏将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社会性虚拟社区将支撑学生大规模的合作学习。在创新教学形式方面,开源硬件正在夯实信息技术“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学习分析技术将支持规模化教学形式的变革。在创新课堂形态方面,云计算环境可以促进学习与教学的协同,Second life等创建的虚拟世界已经涌现了“真实课堂”,移动卫星车助力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信息化课堂。以上十大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环境方面均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趋势二:数字鸿沟和技术环境将加剧“全球学习危机”
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全球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然而“全球学习危机”正在涌现。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13-2014)》指出,在全球6.5亿小学适龄儿童中,依然有至少2.5亿人没有学到基本的读写和计算技能。其次,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因数字鸿沟产生的学习者信息素养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机会具有明显差异,从而阻碍了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妨碍学习者未来体面就业所需各种技能的培训。再次,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环境支撑下的教学模式也并未充分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各种教学模式在很大比例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虽然手持先进的移动设备,获取最前沿的动态信息,但因“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缺乏,学习者依然无法体会到先进技术给学习带来的趣味性,甚至加剧了学习者的厌学情绪。因此,缩小数字鸿沟、加强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设计才能进一步改善“全球学习危机”的境况。
趋势三: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优先发展教育信息化看作是关系到本国国际竞争力和21世纪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纷纷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并采取一系列行动。为保证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连续性,各国政府均重视顶层设计,以分阶段、渐进式来解决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先后四次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应对不同的境遇和问题,但政策具有显著的连续性,体现了各时期的关注重点。日本政府也先后提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从基础设施到网络互联再到信息化应用,涉及范围广,覆盖面宽,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政策顶层设计的重视。
趋势四:不同国家政策导向差异导致其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特征日趋明显
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战略发展重心与各国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始转向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上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各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还比较大,但是都已步入综合协调发展的轨道并与上述四个阶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以英国为例,该国的“下一代学习”战略重点由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转向应用水平和效益的提高,顶层设计更多是围绕如何利用技术为个人的潜能最大发挥服务,而不只为个人的单一能力。
趋势五:“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将成为全球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共同强化的研究主题
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研究体系中,“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已被当作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众多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基金会、非政府组织、企业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研究人员,加入了该领域的研究行列,有效地支撑着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很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普遍形成了实力雄厚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家层面构建了系统化的支撑体系。不论是研究经费投入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与该领域研究价值相匹配,凸显各国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以美国NSF和欧盟FP7为例,美国和欧盟都有非常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体系。美国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和支持机构来源多样,研究的资金渠道也呈多元化,既有政府支持也有民间资本的支持。欧盟根据自身多国、多体系特点,联合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了开放式项目研究管理体系,确保相关研究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
趋势六:全球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呈多极化
世界五大地区北美、欧盟、亚太、南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因其政治结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教育观念、文化背景等不同,导致教育信息化态势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多极化特征。北美地区的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先进,美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早,整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地广人稀的加拿大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其教育信息化的亮点。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相继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各成员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欧盟各国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向。亚太地区涵盖范围广泛,有着世界经济总量前列的国家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侧重虽存在差异,但都表现出极富特色的发展态势,其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在于不断的探索创新。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有较大改善,教育信息化发展虽然存在瓶颈,但这并未阻碍南美各国紧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步伐。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在21世纪虽有显著提高,但仍面临重重困难,寻求在社会稳定中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该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思路。
趋势七:“教育公平”在各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趋明显
各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公平问题,区域之间、种族之间教育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差异性,并且有日趋严重之势。为避免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教育公平”问题提高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结合自身国情,纷纷制定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采取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措施。例如,美国政府采取优先发展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并对特殊群体给予教育政策的特别关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跨越数字鸿沟。英国政府的《E-Strategy战略规划》提出为所有机构提供国家宽带服务,尤其面向弱势群体发展ICT基础设施和服务。对经济处境不好的学校进行技术投资,让这些学校的普通学生或残疾学生都有机会使用同等的先进技术。智利推出的“结网”计划成为其促进公平的重要手段,试点首先在首都地区进行,之后的工作重心主要偏向贫困及偏远地区。
趋势八:政府引导下的多方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以联邦政府投资为主,各州、基金会和社会捐赠也占有一定比例,该国的教育折扣项目(E-Rate)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针对数字鸿沟而启动的国家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凡是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和图书馆在购买相关软件时,只需支付相应折扣价格,折扣之外的费用则由E-rate基金支付。此外,美国政府还以项目的形式鼓励和资助各州和学区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资金来源也多种多样,可以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也可以来自美国农业部的基金项目,还有大量来自工业界和非盈利机构等。日本实行“公费”、“私费”并举,官民共同分担的政策,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社会参与、民间支持成为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趋势九:信息产业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信息产业领域的企业对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创新的软硬件研发、教育信息化核心技术的攻关等,无不得到了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的支持。此外,多数企业也将积极支持教育信息化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跨国IT企业(如Intel、Microsoft、HP等)所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公益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知名数字出版企业在数字资源建设与运营模式方面独树一帜,有力地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政企合作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特别是政府购买企业的服务,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出现了一批专门面向教育信息化行业的企业,如K12.com、Blackboard、Desire2Learning、Instructure Canvas等。当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为确保面向教育的企业能够长期支持该领域的发展,各国政府在政策、投资模式等方面也给予了相应的设计,从而有利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述评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14-03
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效益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共识,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至今没有一套国际通用、比较权威的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对教育信息化的评估可以概括为:以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指标为目的的评估;以促进教育变革为目的的评估;以量化的经济学视角进行评估;以质性的教育评价进行评估;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为目的的评估;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效益进行评估。
笔者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以及评估指标的科学构建有所帮助。
一、国外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特别是美国自“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提出以来,教育信息化得到迅速发展,至今走在世界的前列。加拿大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联网的中小学校已达到17000多所。欧盟各国也先后制定了各自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快速发展。亚洲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显示出赶超美欧的强劲势头。但无论在欧美还是亚洲,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投资过热的通病,效益评估自然而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与评估指标体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各个国家与地区根据各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目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估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下列几种:
1.美国STaR (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评估量表
为了落实美国政府的教育行动计划,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对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评估时从教育行动计划中确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四大支柱(即从连通、硬件、数字内容、专业发展四个方面)展开,从而开发出了著名的STaR(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评估量表,并根据评估状况每年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调整,后来逐渐被一些州和学校采用,成为衡量该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标尺。
STaR评估量表是一个二维表格,评价要素包括: “硬件和网络连通性”、“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资源”以及“学生成就和考核”。并且每个评估要素下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同时, STaR评估量表按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将学校分为:低技术使用水平学校、中等技术使用水平学校、高技术使用水平学校、理想级技术使用水平学校四个等级。为了让所界定的学校确定自己的技术使用水平等级,STaR评估量表给出了学校各评估维度中每个评估指标的取值范围,供学校参考。
2.五层次训练成效评估量表
威斯康辛大学的凯乐派屈克(Donald.L.Kirkpatrick)提出柯氏四层次训练成效评估模型。该模型起初主要用于企业培训,后来人们对四层次评估进行了补充,在原来四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投资回报测量层,所以称之为“五层次训练成效评估量表”。随着五层次训练成效评估量表在企业培训测量中的影响扩大,一些地区和学校将它用于教师培训的测量,甚至将其应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测量。
五级评估模型包括“学习者反应”、“知识迁移”、“行为迁移”、“组织影响”、“投资回报”。第一层学习者反应,主要测量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态度,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认可或者抵触会决定学习者的学习努力程度。第二层知识迁移,主要测量学习者通过材料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第三层行为迁移,主要测量通过学习,学习者在行为上的变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层组织影响,主要测量学习者对组织合理性的评估。第五层投资回报测量,主要测量学习者对学习的投入与效益的比例,即优化程度进行评价。
3.SRF的评估指标
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Technology,简称ICT)的有效应用,英国教育通讯与技术署于2006年3月了学校信息化自我评估指标(The self-review framework,简称SRF)。目的是帮助学校评估应用ICT的效果,并为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规划。
SRF的评估指标中涵盖八个要素:分别是“领导和管理”、“课程”、“学与教”、“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拓展学习的机会”、“资源”、“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SRF的每一条指标分为五个水平,分别为“没有发生”、“开始”、“发生策略”、“连贯”、“建立电子化信心”。学校根据五个水平的描述,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就可以选择具体所处的水平层次,这样就完成了具体指标的评估。
4.欧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估体系
欧盟为了加强各成员国教育机构合作,促进相关教育信息共享,建立了欧洲教育信息网联(Eurydice)。欧洲教育信息网联相继提出针对高等教育的“苏格拉底”计划、针对职业教育的“达芬奇”计划、针对中小学教育的“电子结对”计划。欧洲教育信息网联对欧盟成员国各项计划的实施情况予以评价,其中“电子结对”计划的主要内容为: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生机比、网络连接的生机比、投资结构、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等若干具体指标。
5.亚洲各国、各地区对教育信息化的评估
日本政府于2000年提出了“IT基本法” 并提出了“e-Japan战略”。随着信息化在日本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又提出了“u-Japan战略”,其目的是在日本能随时随地通过适合的终端设备上网并享受服务。教育信息化是 “u-Japan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评价主要集中在:项目投入(日本教育信息化主要以重大项目的实施驱动),基础设施(生机比、计算机联网),资源开发与共享,教师、学生的日常应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
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2001年制定了“教师ICT应用能力标准”。该标准根据职位将教师分为“教师”、“教育信息部长”、“校监”、“校长” 四个等级,再按照不同的等级来分别定义必要的ICT应用能力。
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发与普及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的学术研究、教学与学术信心数据库的建立等。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为:提高学习者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校领导能力、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改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法、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推动社区的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围绕建设目标开展。
我国台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与评估体系概括为:四项远景、十项策略、七项指标。其中七项指标为:学生、老师时时处处能用电脑并能上网;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日常教学,并达到总课时的20%;教材全面联网,各学习领域均拥有丰富且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学生具备正确的信息化学习态度,了解信息理论;建立600所教育信息化特色校;全面建构学校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缩小数字化差距;各县市教育行政工作均达到信息化、自动化、透明化。
二、国内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述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但截至目前还未建立较成熟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从文献资料来看,国内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评估进行了探讨:一是教育信息化指标的构建;二是教育信息化的测评方法。
1.“视角―发展―角色”三维评估模型
祝智庭、顾小清等在综合了国内外有关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相关成果,借鉴了平衡计分卡理论和学校信息化评估模型STaR的评估思路,建立了“视角―发展―角色”三维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其中视角维包括了用户视角、财务视角、运营视角、变革视角;发展维包括起步阶段、应用阶段、融合阶段、 变革阶段;角色维包括了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家长等。并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制定了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2.ISEI评估模型
王珠珠等建立了ISEI (Index System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简称ISEI)评测工具。该测量工具提出了设施、资源、素养、应用、管理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浙江东部地区、湖北中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进行了评估。
3.基于DEA理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
焦宝聪等将运筹学中的数据包络分析理论中的CR模型应用到对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当中,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DEA理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
该模型将一所学校(也可以是同类的几所学校)信息化的投入分为若干类型,比如信息化投入有硬件设备的采购支出、教师培训支出、教育教学资源制作支出等。同时将教育信息化所产生的效益也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视野的开阔等。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演算过程,对教育信息化投入后的同类学校进行评比、再分类,从总体上反映该被评价的若干学校的效益状况;同时也能对被评价的学校进行检查,确定其与效益较好的学校的差距。
4.“水平―效益―竞争力”三维评估模型
王有远等建立了由“水平―效益―竞争力”三向量构成的教育信息化三维模型,反映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并与三维综合评价模型相对应,构建教育信息化水平、经济与社会效益、核心竞争力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张豪锋、孔凡士、谢忠新等学者均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通过分析上述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可以发现,尽管它们在推出时间、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方法、评估机构、评估内容以及评估范围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处,但都是用评估的方式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与效益。这正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汪琼,陈瑞江等.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4):10-11.
[2]陈吉利.英国学校信息化自我评估指标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8(6):28-31.
[3]王会霞,刘志兵.日本教育信息化:从e-Japan战略迈向u-Japan战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62-64.
[4]王保中,黄松爱.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的举措与成果[J].外国教育研究,2006(5):46-51.
[5]崔英玉,孙启林.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48-54.
[6]崔英玉.解读韩国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战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2):67-69.
[7]唐科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及最新趋势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0):79-80.
[8]张永军.新加坡智慧国计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8(8):30-33.
[9]王运武.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2):8-10.
[10]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7(5):23-27.
[11]王珠珠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1.
[12]王珠珠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下)[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29.
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数字化
1.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地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认知工具,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但同时也对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模式及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深化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借鉴
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e-Japan战略”,推进各大学信息战略的实施。目前日本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普通的信息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学习和掌握与IT相关的基础知识,校园网的使用方法,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信息安全,信息库的使用方法和信息检索等。2011年3月,日本出台“教育信息化愿景”报告,提出包括数字教材以及其他数字学习资源的开发与改进,并设置高速无线网络,运用数字黑板和数字电视,实现云计算信息化系统,在师生间共享辅助学习技术和数据系统,广泛利用平板电脑及数字化课本。
韩国的国家教育信息系统和教科书样本采集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大开放学习资源系统,它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发展是全球广泛认可的领先国家。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台平板电脑,利用Linux操作平台。国家计划于2013年向所有中小学学生推广数字化课本。
新加坡推动学生使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协作式学习,注重增强校内通信能力建设,推进在学校应用机器人技术、3D模拟环境等先进的前沿科技。
3.我国计算机教学资源建设原则
新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在课程信息资源建设中,应注重数字化、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以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师生的实际要求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便于师生网络互动、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
4.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措施
4.1 课程体系设计
现在高校计算机课程设计非常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但却往往忽视与现代信息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思想教育。其实,作为现代化的技术,计算机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技能,还取决于其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需要对当前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社会、人文甚至思维方面的影响。此外,还需根据实际教学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设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活动流程,也可针对专业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单元的课时安排。
4.2 教学模式设计
目前各高校校园网已基本普及,并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还有很多院校建设了BB(Blackboard)课程资源。“BB教学网”采用美国著名的Blackboard系统构建,是一个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学习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在BB课程中可以添加课程导学模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等内容,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所学课程的概况、要求、方向及目标;教学资源模块可以共享教师的课件及案例、实践作业、课外阅读文献资源等,对于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通过自学完成;基于网络的学习社区可以为师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多种视频资源、提前阅读及学习笔记都可以共享,便于师生参与互动讨论;作业模块方便学生提交作业,各班各主题可以分目录存储,教师批阅情况一目了然,加权评分一个命令就可实现,优秀作品可以随时投票并评论,真正实现网络交互教学。
4.3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所有的教学法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多媒体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学习等都是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我国大学生不可能像韩国、日本学生那样每人拥有一台平板电脑,但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的网络功能,下载、安装常用软件,信息检索,共享资源,协作学习,交流互动。另外,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沟通轻松,易于实现。
5.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目的。我们要努力做到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方式现代化,综合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珊.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03).
[2]蔚蓝.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3]梁卫权,李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7).
[4]孙峰.对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实践与探索,2012(01).
篇5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MOOC;在线教育;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2-0084-06
一、引言
2013年。随着MOOC在全世界的流行。MOOC又一次点燃了大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期望,人们都相信,信息技术对教育终将起到革命性的影响。不过,在如此火热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究竟应该怎么推进,期间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还需要认真思考和讨论。
为了促进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起并和中央电教馆联合,于2013年11月23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隆重举办了“首届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圆桌论坛”。该论坛以“启发・引领・创新”为主题,以关注国内教育信息化前沿发展为宗旨,是一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者相互启发、彼此借鉴、充分交流的高端平台。
此次论坛与会代表总计100余人,其中教育发展决策者约15人、专家学者约20人、教育信息化企业实践者60余人。论坛还涉及了10家著名传媒机构、10余所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高校和40余家教育杰出企业,覆盖了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
此次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副教授主持,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方新贵教授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特邀专家报告有王珠珠馆长的《谈风起云涌的技术浪潮中的教育技术》、北京大学退休教师林建祥教授的《感知技术,新教育学》和原世纪佳缘创始人、现梯子网创始人兼CEO龚海燕女士的《梯子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分论坛主题分别是“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方案: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过去、现在、将来:从网络教育到MOOCs'’和“学习变革:新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
二、特邀专家报告
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在题为《谈风起云涌的技术浪潮中的教育技术》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技术变化非常之快,在高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应被技术所惑,应坚持《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使技术为我所用。除此之外,王珠珠教授在简单介绍MOOCs、可汗学院、颠倒课堂、微课程等国际和国内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目标、资源等角度分析了MOOCs和可汗学院与中国以往的网络教育、开放课程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提倡把MOOCs作为知识交流、经验交流和技能交流的平台,并认为碎片化的可汗课程不仅是微课程,还是一种游戏化过关式的学习。报告指出以人为本,从教学规律出发,从技术出发,把教育与技术结合起来,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定位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解决,才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报告最后,王珠珠馆长总结了教育技术工作者在风起云涌的技术浪潮中应具有的四种素质:1.开放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新技术;2.敏锐的眼光,从风起云涌的技术中找到最适合教学的技术;3.勇敢的担当,不因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不敢前行;4.在行动中具有审慎的态度,不应成为跟风的、人云亦云的教育技术工作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退休教师林建祥教授作了《感知技术:新教育学》的闭幕报告。报告首先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回顾了中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知识的远程传输与大量共享、对象空间与运行时间的相互转换是信息技术的威力所在。最后林建祥教授提议,应从工具、设计、政策等方面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应用,以促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创新学习。在工具方面,林建祥教授向参会者介绍了以JoinNet为代表的网络会议系统。JoinNet可以用语音或文字进行直接对话交流,支持交互白板、Word、PPT、网络视频等多种知识表示形式,是集信息的传播、结构化与灵活的思维交流于一体的网络会议系统。在设计方面,报告介绍微软的视窗平台设计模式是窗口在中间、菜单在窗口之上,点击每个菜单项,即运转相应程序,若改变窗口上的对象,则可以不断连续操作。同时指出,这样的设计方式有助于进行问题求解式的学习,三通两平台的设计应从微软的视窗平台设计汲取营养。在政策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开发、对受好评的平台多拨经费,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平台多拨经费,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原世纪佳缘创始人、现梯子网创始人兼CEO龚海燕女士作了《梯子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闭幕报告。报告分析了目前教师、家长和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教师的痛”、“家长的痛”和“学生的痛”。报告指出“教师的痛”主要表现在教师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改作业、出卷子和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痛”主要表现在提分难、题海战术、被动学习等方面;“家长的痛”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缺乏教育能力、担心孩子上网等方面。报告指出,为缓解“教师的痛”,梯子网开发了智能出卷子系统、课件库、学生作业数据分析软件以使“教师的时间更有价值”;为缓解“学生的痛”,梯子网设置了趣味学习、在线答疑系统、建立了大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给孩子推荐最适合孩子自己的习题,以使“孩子的学习更聪明更智能”;为缓解“家长的痛”,梯子网开发了学情监测系统、上网安全软件,以帮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使“孩子的学习家长不再无奈”。
三、分论坛专题研讨
本届论坛中,与会代表按照“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方案: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过去、现在、将来:从网络教育到MOOCs”、“学习变革:新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等4个专题进行了分论坛报告交流。在分论坛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报告了国内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信息化”分论坛
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术委员会陈庆贵主任作了《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建设现状、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展开。报告指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视听媒体为主、以网络为载体、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为主和以云计算和网络技术为主。另外,在总结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存在“系统性”、“持续性”和“均衡性”等三大问题。最后,报告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将会朝向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方向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熊才平教授作了《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报告。熊才平教授认为,传统“校校建信息资源库”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因此需要构建信息化环境下“区域共建共享互换”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新模式,包括区域内共建共享和区域间互换共享,旨在以技术手段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报告提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机制应为以下三种,分别是通过动态调控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和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比例,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效益;依据用户反馈决定教育信息资源购买支付费率,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将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积分作为拨付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的重要依据,提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率。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陈乾坤副局长作了《建设数字校园,创新教育模式》的报告。报告向大家展示了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工程方面所做的工作,指出雨花区教育局侧重从完善投入机制、建设数字校园、改革教育模式三个方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目的在于为信息化发展安装“助推器”,为信息化发展构筑“快车道”,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天仕博集团王川总裁作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的报告。报告在介绍天士博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指出随着智能终端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无线技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未来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未来的学习模式是基于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报告提出天士博研究院把握到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发展脉相,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新模式。在报告最后,与参会者分享了天士博研究院开发的个性化学习系统。
(二)“问题与方案: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分论坛
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蔡可老师作了题为《重新审视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学习”》的报告。报告总结以往教师远程培训的基本学习流程是“观看视频一网上阅读一作业提交一在线研讨一研修总结”,提议在远程培训走向常态化、个性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需要重新审视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学习”。蔡可教授认为,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学习”是一线教师话语权的体现,是教师对信息一种选择,为教师、骨干培训者和教学团队建立了多点交流连接。同时蔡可教授提出教师远程培训中“学习”的评价要走向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生成性成果评价,走向自组织建设。
中央电化教育馆培训部韩骏主任作了《大规模远程教师培训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的报告。报告在回顾中国教师培训历史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远程教师培训的难点在于“大规模”问题。同时认为远程教师培训应注重扩大覆盖面,并提出在有限的经费下提高教师培训的工作质量应是教师培训关注的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传播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作了《教师在线学习社区中学习活动类型研究》的报告。报告回顾了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发展历程,指出目前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已经演变为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社区。然后在分析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类型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师在线学习活动可以划分为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自组织学习活动和自主学习活动三种。最后,郭绍青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三种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社区类型,包括基于案例的情景学习、专家领导下的学习共同体和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应用型课题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焦宝聪教授作了《微课程的设计应用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能力》的报告。报告指出普及平板电脑,利用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将是未来1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点。并提出在此背景下,未来的教师发展和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应放在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对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更新上。应使学习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报告认为,微课程将成为未来教育重要的学习资源形式,所以,微课程的设计应用应成为教师的重要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刘雨昕副院长作了《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国开培训运营实践分享》的报告。报告在介绍国家开放大学的发展历史、性质、现状等基础上,讲述了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师系统培训项目。报告指出,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系统培训项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师资、课程和模式方面。在师资方面,国家开放大学融合了精英智慧,汇聚了来自著名高校的顶尖专家;在课程方面,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系统培训项目涵盖了经典与前沿,呈现专业和实战的特征;在模式方面,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师系统培训项目关注学习过程体验,促进学习成果转化。最后,报告指出国家开放大学正在试图从服务营销的8P模型进行项目革新。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陈振副主任作了《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的报告。报告指出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师数目急剧增加,教师职业正在经历由经验化、随意化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历程,教师已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除此之外,报告提出了三种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的模式,包括基于网络视频的“混合式同步课堂”集中培训模式、基于“教师发展在线”平台的自主性在线培训模式和基于网络社区的“跨校同课”教师实践共同体模式。
“领先课件制作培训中心”创办人何佳瑾作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切实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技术》的报告。报告分析了目前教师制作课件存在PPT水平有限,多媒体和Flash课件占用大量时间、精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应从五大维度提升教师课件制作技术水平,这五大维度包括软件工具、实务案例与练习、课件教学设计、课件项目管理与沟通和课件精品样例。
(三)“过去、现在、将来:从网络教育到MOOCs”分论坛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程建钢教授作了题为《MOOCs的辩证分析与U-MOOCS初步研究》的报告。报告围绕MOOCs的辩证分析、U-MOOCS的初步研究等主题展开讨论。报告通过分析cMOOC和xMOOC,指出目前MOOCs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cMOOC尚未形成稳定、易于操作的、可供一般教师使用的实践模式;xMOOC在形式上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主要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难以适应非结构化的知识;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理论的单一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等。除此之外,程建钢教授在cMOOCs和xMOOCs的基础上提出了U-MOOCS的概念。U-MOOCS是Ubiquitou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System的简称,是一种泛在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育系统。U-MOOCS主要具有以下7个特点:(1)多种教学模式的支持系统;(2)基于社会性网络的学习;(3)支持基于视频互动式学习;(4)基于Web2.0的内容管理架构;(5)基于课程网站学习;(6)学习分析模块;(7)资源中心模块。
中国教育电视台王涛作了《大数据时代网络学习平台生态建设研究》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指出与互联网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学习平台应以资源建设与应用为纽带,将教学者、学习者、资源制作者、服务提供者等各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与技术深度融合,并与整个互联网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共生。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网络学习平台发展的四期模型,即单向技术应用期、综合技术的整合期、使用者的连通期和涌现期。最后,报告预测未来大数据时代网络学习平台将呈现出典型的生态系统属性,包括公共性、自组织性、连通性、自然性和涌现性等。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江副教授作了《从网络教育到MOOC的演变之路》的报告。他认为MOOC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宽带技术和移动通信等多种技术的大杂烩,会引起网络教育从量变向质变的发展。报告指出MOOC已经引起了教师的恐慌,构成了教师的公开赛,MOOC在变革中孕育机会,但是高校和企业的机会在哪里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孙福万教授作了《谁的MOOCs?几多面目?走向何方?》的报告。报告围绕“谁的MOOCs?”、“几多面目?”和“走向何方?”三个问题展开探讨。孙福万教授认为MOOCs的未来将沿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希望MOOCs回到教育本身并提议建立中国特色的MOOCs模式。
(四)“学习变革:新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分论坛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作了题为《技术时代的学习变革呼唤新教育学》的报告。报告指出从学媒之争到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大量事实无不证明,单单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新技术与新的做事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给生产力带来巨大收益。焦建利教授认为,现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无法解释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现象,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呼唤新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方海光教授作了题为《移动学习社会化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以关联主义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移动学习新环境是以交互性、自主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新型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报告指出移动学习将改变诸多学习环境要素,移动学习技术发展路线提供了社会化网络和远程化视频的特征支持。方海光教授提出在移动学习活动过程中,其学习形态、交流形态、答疑形态和共享形态都应发生相应改变,以让学生更方便的进行社会化学习,完成构造学习网络过程的新体验。
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刘景泰教授作了《打开设计之窗》的报告。报告分析了科技进步对学习方式带来的影响,介绍了用DDK开展中小学科技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刘景泰教授提出了“从游戏走向严肃游戏,让技术为教育助力”的理念,认为寓教于乐是教育的一种理想模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把两者结合是教育发展的一种途径。
英特尔感知计算事业群的中国区经理汤振宇作了《英特尔感知计算在中国》的报告。报告以主题演讲和现场演示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英特尔的感知计算技术。英特尔的感知计算技术提供的是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近距离手势控制、高精度的指尖操控、语音识别、脸部跟踪、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报告认为,感知计算技术将为用户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将革命性地改变每个人的电脑使用体验。
精锐教育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熙作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变革》的报告。报告向参会者介绍了精锐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精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模式探索,提出建立在线教育模式及体系、建立和完善在线师资力量培训体系是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总结与感想
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圆桌论坛是关注国内教育信息化前沿发展的高端论坛。该论坛紧跟时代主旋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育发展决策者、教育信息化项目执行者、教育信息化研发者共聚一堂,分享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实践方法及成功经验。论坛不仅有特邀专家报告,还有四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相互启发。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将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他们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助推器,这与论坛“启发・引领・创新”的主题不谋而合。本届论坛的报告和论文体现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将备受关注
过去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大多以学校为主要关注对象,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广,考虑到很多现实因素如教育财政制度、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需求等,人们越来越关注区域教育信息化,希望能够整体推进区域的信息化发展,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不过,区域教育信息化在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之后,目前遇到无法提出新的建设重点、看不到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等问题,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为了尽快走出发展瓶颈,专家学者们纷纷投入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中去。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建设现状、面临问题和未来趋势成为专家学者们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数字校园和个性化学习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者们的活动场域。
除此之外,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受到地域、机构、经济、技术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差异。因此,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也是目前专家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原期,区域教育信息化必然要从以硬件为中心的低级态向以人为本的高级态发展,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也许可以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突破瓶颈,深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成为社会共识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师要怎样成长,MOOC和虚拟社区如何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等众多热点问题被广大决策者、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关注和探寻。在会议中,很多报告针对当前热点,大到教师培训系统、资源共享,小到课件制作,都有相关讨论。
如今,知识更新成为现代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终身教育在全世界悄然兴起,成为大多数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面对教育改革的要求,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培训将继续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焦点。
而从本次论坛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可以想象,未来几年内。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仍然会红红火火。不过,有关主管部门确实应该好好思考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该如何发展,培训内容和培训组织模式该如何设计等重要问题。
(三)MOOC或许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诱发因素
2013年,MOOC如同一根魔棒,正在搅动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在全世界范围之内掀起阵阵狂飙。惊涛拍岸之时,中国高校并没有成为盛宴的看客。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从清华、北大的独立建设到中国大学组成的MOOC方队。中国一流高校的行动。成为现在全球MOOC浪潮中最有价值的看点。中国大学应对MOOC的行动吸引了全球高校的目光,但在一片赞扬声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就从不同的角度对MOOC进行了深入的理性反思。
MOOC作为新网络教育的代表,MOOC的世界性影响力究竟来自何处?首先,恐怕与互联网“免费”和“开放”的特征不可分割;其次名校和名师的符号效应成为消费社会里MOOC发展的助推器;最后,移动、在线等因素也是MOOC吸引学习者的重要因素。
当然,MOOC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一披上MOOC的外衣就会顿显高贵,但是,MOOC或许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诱发因素。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学习分析等技术,MOOC或许能够成为撬动高等教育进行深入改革的杠杆。
(四)新媒体技术将成为学习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祝智庭教授曾经说过“为大众所拥有的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学习革命,是因为学习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关系,改变教育关系必然带来学习革命。”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直有人在呼吁学习革命,但是似乎学习革命一直没有真正到来。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已经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金融、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时,人们相信学习革命可能真的要发生了。
在本次论坛中,我们也看到了游戏、移动、机器人、感知计算等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美好前景。事实上,新媒体联盟最近几年的《地平线报告》也一再指出,游戏、移动、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学习分析等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广泛应用。当然,学习革命要真正发生,还需要依靠教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变革,但是可以预言的是这些新媒体技术将成为学习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五、小结
篇6
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方位认识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基础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我们拟从发展背景、发展思路、建设过程、发展模式、应用成效、主要结论、效果反思和对策建议等八个方面,全面总结、梳理和提升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以期更好地规划和设计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全国更多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发展背景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国际教育信息化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萌芽起步、2000年到2009年的初期发展阶段以及进入到21世纪,尤其是第二个十年的深入发展阶段。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轨迹与世界相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经验的累积,整个信息化建设从形象工程走向务实工程,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推进整体区域的规模质量效益,从关注技术应用转向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可持续发展;在应用中更好地将人、技术、实践与价值追求融为一体,通过有效的问题解决,实现自上而下建设驱动向自下而上应用需求驱动的转变。
发展思路
海淀区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采取的是统一规划、统一配置、步调统一的“一统化”建设思路,起初在实践中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阻力,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深入发展阶段,这种区域“一统化”的发展模式,遇到了很大困难,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追求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原有的工作思路暴露出很多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海淀区教委毅然决然地确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要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学校自主、区校互动、协同创新”为核心特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学校自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按照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和自主开发应用的学校信息化发展道路。区校互动则是指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区教育信息中心)与学校共同研发和建设学校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协同创新是指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协同发展。
自主设计是学校依据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化发展现状,开展需求调研分析,形成具体发展思路,制定信息化整体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的过程。自主建设是按照学校信息发展思路和实施方案,针对教育教学的需求和困难,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信息中心指导下的试点运行、校企合作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完成信息化环境建设。自主开发应用是学校根据信息化发展需求和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原有软件产品和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深入探讨资源应用的层次结构,进行创新应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具有本区或本校特色的软件系统平台或数字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学校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区域上下的协同创新发展。只有有了区校两级的互动作为保证,自主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协同创新的目标。没有互动,自主发展可能会变成盲目扩张、无序发展;没有协同,互动也会变得各执一端、众说纷纭;没有自主,协同可能就会成为消极应付、惟命是从。因此,“自主”、“互动”和“协同”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依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保证了海淀区教育信息化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建设过程
在坚持“以应用促建设、以创新促发展、以实用促实效”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走过了探索起步阶段、基础建设阶段和实际应用阶段,顺利走向了个性化建设阶段。在这一时期,区教育信息中心组织研发了“海淀教育网、行政办公网、英语口语考试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视频点播直播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教委可视平台、教委经费预算系统、教育博客网、终身学习平台、网络考试系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校园IC卡管理平台、综合资源统计平台和信息平台”等15个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平台,大大提高了海淀区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首先,学校在投资取向上以需求为导向,支持学校个性化发展。学校提出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构想,向信息化主管部门上报发展计划,申请项目支持,也可自筹经费,用于急需项目建设。
其次,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设立专项建设资金,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逐年进行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的试点推广工作。实验项目由区教委主管领导,财务科、信息中心、试点校共同配合完成。其中,区教委负责实验项目的审定和实验学校的确定,区教委财务科负责经费保障和管理,区教育信息中心负责实验项目的设计及实验的组织,试点校负责按要求完成实验项目并提供实验报告。
最后,为信息化发展设立特殊经费政策。海淀区鼓励学校信息化建设特色化发展,因此根据学校的需求报告,按照一定的流程支持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自2006年实行新的经费政策以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各校根据需求,设计配备了包括数字录播系统、数字化闭路电视系统、数字化实验室、非线性编辑系统、学生IC卡考勤就餐系统、电子宣传显示屏系统在内的各种新设施,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信息技术更全面深入地整合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回顾海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正如区教育信息中心亓效军主任所言:“硬件设备是基础,网络平台是支柱,软件开发是核心,综合应用是根本。”这是海淀区教育信息化自主发展路径的基本特点。
发展模式
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是全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具有学校信息化建设专业化的设计、研发和建设能力。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区信息中心建设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室”,将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引入海淀区,通过建立信息化“样板教室”的方式,达到“展示引导、示范建设”的目的,向学校推荐先进信息化教室建设理念,展示最新的信息化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发挥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引导、指导、示范和服务等功能。
这种区域“先研发、先建设和先培训”的工作思路,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质量监督指导和技术设备保障,确保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沿着科学道路发展。另外,为了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区教育信息中心还通过建立试点学校的方式,让部分学校率先发展、率先实践,及时总结学校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成果,形成学校精品的网络和课程资源,再在专家充分论证和研发的基础上,向全区学校推广。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费投入方式的不同、学校发展思路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方案。校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助推了各种发展模式的产生。各类发展模式百花齐放,立体地呈现了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多样格局。通过具体的学校案例分析,目前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建设的学校自主发展模式可大体归纳为以下五种模式。
1. 整体现代化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创新”是整体现代化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这种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即强调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注重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建设,试图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前瞻性,即强调信息化建设的超前性和创新性,探索新工具的教育应用。此类信息化模式的学校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以先进的学校发展理念为指导,自上而下地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数字化校园为标志,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最后全面铺开,立体呈现。
2. 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转换思路,以人为本,深入应用,创新实践”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这类运作模式的学校建设思路从“建设导向”转变为“应用导向”,这一转变为解决教育教学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等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从以重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和教师等“人”为中心;从关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到关注教育技术的关键性应用,重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坚持“学生本位,所有的技术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一教育理念,并将这些理念通过技术的支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
3. 自下而上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进行规划,以应用为核心,统一规划软件、硬件、资源、培训等,围绕师生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是自下而上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决策与应用是学校自下而上运作的两个方面,教师根据技术设备应用的效果和应用需求来选择技术设备,只需向学校管理者提出应用的申请;学校具有完善的信息化决策机制,教师的信息意识很强,决定技术应用的权力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比较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给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学校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
4.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服务驱动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为满足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需求提供支撑”。服务驱动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服务,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得效益最大化。支撑是为了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是支持学校日常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运作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客观实际情况,关注需求,强调服务,走符合学校教育功能需要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5. 满足基础、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满足基础、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实际、分步建设、满足基础、凸显特色”。具体而言,是指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设计和规划发展方案;从经费角度和实际需求角度考虑,借助海淀区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优势,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确保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建设;最后在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以发展特色信息化项目为重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自主成功之路,针对具体的项目深入挖掘和探索,凸显信息化建设重点,同时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应用成效
信息化在海淀区基础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变革,还是教师专业发展、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应用等方面,教育信息化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初步形成了海淀区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有力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
1. 实现了高效便捷的教育信息化管理
区域层面,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借助网络开通了20多个平台,从行政办公到区校联络和学籍档案管理,学校日常工作运转真正实现了信息传送无纸化、网络管理有序化,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区教委及直属机关的所有通知都通过行政办公网发送,每所学校都有一个账户,每校都有专人登录行政办公网查看相关通知。学校信息化管理将信息通讯技术整合应用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校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学校管理模式。例如,海淀区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应用多点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一校多址的管理难题;应用OA智能办公系统提高了日常审批事务的效率;利用校园“一卡通”保证了校园管理的安全与高效;应用手机和上网本等小型移动终端,实现泛在管理;应用CMIS系统实现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应用“校讯通”、“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增加了家校联系,延伸了课堂,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同时,借助网络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益等特点丰富和拓展传统教研管理,发挥信息技术灵活多样和生动形象的优势,补充完善班级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2. 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建构方式。要达成思维品质优化、情感升华、价值观建构等深层次目标,必须实现学习方式的整合与优化。海淀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以后,教学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理念及其价值真正得到了体现。
首先,技术的引入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海淀区中小学应用互动反馈教学系统辅助课堂练习、构建互动教室开展课堂教学等,信息技术不但能帮助教师设置情境、呈现知识,而且还能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工具、交流讨论工具、表达工具、知识建构工具等,不只是学生训练的巩固器,最重要的是作为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促进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与内化。
其次,凭借技术实现网络化自主学习。海淀区中小学应用的学生成长在线答疑系统、空中教室支持的网络点播和网上授课系统,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本,不再限定于教室,通过网络学习了解、阅读了更多的资源,增大了课堂的阅读量,而且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再次,借助网络平台实施跨校学习,增强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深度学习。2012年,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四所学校实行跨校网络选修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修课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际间教师研修、备课,四所学校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每所学校都提供了特色校本选修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了学分共享制度及评价系统,建立了校际间选修课程学分确认的流程和评审机制。
3. 建设资源,实现共享
数字资源便于传输与交流、存储的特点,使得人们对这类资源有了单纯量的追求。其实真正的优质数字资源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以满足需求为基点,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制作的特色化资源、个性化资源,这就需要建设方对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和设计,而不是盲目地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也是有条件的,不同资源共享的基础不同,即使相同的资源为实现不同目的而达成的共享意愿也不尽相同。海淀区在这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1)区校互动、校际合作,共同提升资源建设质量。在信息资源共建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信息采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获得大量资源的许可权,伴随学校教育对优质数字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在教育信息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区校互动、跨校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信息资源。如海淀区教育资源库和资源管理平台的系统应用,以及软件开发基地校的设立,为满足全区中小学数字化资源需求提供动态保障。
(2)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实现优质资源区校共享。已有的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做项目、为了树口碑,人们往往只重视资源的自我开发,而忽视了应用,或者只应用校内资源,忽视与其他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校园环境的升级换代为区域内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提供了保障,如信息中心制作的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精品课程录像,都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学校也根据自身的数字校园环境特点,在加强资源建设的同时,注重共享和应用。如中关村中学通过VOD视频点播系统提供丰富的视频文化节目、温泉二中的学生作品和微课程展示、田村中心小学的教师教学视频录播与回放等,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师生有效共享。
(3)依托国家网络平台,实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十一学校等名校依托国家和地方已建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兼具共和个功能的国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远程教育共享平台,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需求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课件,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现有设施,多渠道地提供互动式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课外辅导服务。这种将优质资源与社会其他学校分享的活动,发挥了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缓解了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
主要结论
基础教育信息化国际发展的总体趋势突出表现为:越来越强调网络,越来越强调交流和资源共享,越来越强调方便实用,越来越突出个性化需求和特色建设,越来越注重实际效果和能力培养。
1. 探索了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别强调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海淀区的学校信息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很难对一个地区所有的学校用一个统一标准限定它们的发展模式。因此,我们认为区域层面的规划指导应该是对各学校未来发展应达标水平和应用特征的定性描述,而不是对发展指标简单作量化要求。
2. 合理地把握了区校两级的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
海淀区由于学校间差距较大、个性化特征鲜明,完全实现区域层面的资源共享有一定的困难,然而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进,校内资源共享变成了现实。在鼓励学校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同时,区教育信息中心也整合力量,建设了大量的数字资源供学校分享。此外,在学校内部共享的基础上,海淀区也有一部分学校义务地把自己建设的资源上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2008年6月,人大附中联合全国30余所知名中小学,召开基础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讨论会,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其宗旨是将人大附中和其他名优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分享,促进教育公平。
3. 实现了区域内的“上下联动、协调发展”
海淀区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建设,全区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形成了职责明确的三级结构:第一级是区教委,作为决策层,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方向、统筹领导。第二级是区教育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化工作的规划者和组织者,为全区设计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整体发展方案,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框架,负责管理区级教育信息化的正常建设和运行,并为所有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理念和技术指导服务。第三级是中小学,作为直接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建设者,构建和运行与本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相适应的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与设施。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规划、自主设计,然后制定建设方案,自下而上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区教育信息中心),由上级部门论证审核后,上报区教委财务科,由区教委财务科组织专家评审后报送区教工委教委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向区财政局提交经费使用申请报告,由区财政局批复后,统一下拨各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海淀区自2006年实施新的经费管理政策后,学校按照区财政的有关财务管理政策规定,充分发挥建设的自主性,实施更加符合个性需求的建设。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新的转移,由原先全面组织学校信息化统一建设转向全面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和服务。
效果反思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自主发展模式,虽然已经满足了不少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要求,但目前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着不断深化的区域教育财政管理制度变革,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发展模式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1. 经费预算和审批程序过于复杂,制约了学校信息化自主建设的步伐
为确保财政教育经费使用的安全性,加强财政经费监督管理,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年度统计报告制度。但是由于资金的审批周期过长,下拨速度过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学校信息化自主发展模式,需要区域财务管理部门充分“相信学校”、“相信校长”、“相信每一位工作人员”。假如“三不信”,那必然设置障碍,延长经费使用审批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发展。因此,区教育信息化经费拨付需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各个学校的不同特点和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经费支持,否则学校信息化建设道路将会困难重重。
2. 学校信息技术人员缺乏,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生力军,由于待遇不高,没有专门编制等问题导致这部分人力资源流动性过大。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指出,应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这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在政策层面已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需要在实践工作中克服困难,将政策落实到位。
3. 信息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现有人员培训模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作用发挥的大小和信息技术使用人员的能力与水平直接相关。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教师的技术素养需要不断提升。但由于教师数量大,每一轮的培训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尽管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了网络与现场学习、专题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但由于技术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依然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任务。
4. 信息化设备维护成本过高,学校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求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落实经费投入。在《规划》制订过程中,曾经提出教育信息化经费达到教育投入经费的8%,后因争议,这个数字并没有出现在正式规划文本中,但作为一个非正式的参考指标也给我们不少启示,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教育经费的支持。从设备投入到人员培训、从简单应用到系统规划、从重点实验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是这项事业成功的关键。
5. 由于经费投入方面问题,优先发展与兼顾公平之间的矛盾加剧
海淀区名校、大校和一般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种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不单纯是软硬件之间的差距,更多的是应用方式和人的观念的不同。突出个性与公平发展似乎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当大校、名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国际交流时,一些山区的农村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按生均投入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显然难以满足部分小规模学校的建设需求。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的学校,维护成本相对较低,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校,维护成本就要高很多。一些名校和大校由于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超前的信息化应用规划,对经费的要求水准也要高一些,这就与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倡导的教育公平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随着经费支持力度的加大,这种矛盾也在加剧。
对策建议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持续推进的历史过程,伴随应用程度的加深,新的困难还会出现,针对现有的问题,结合已有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商榷。
1. 基础建设与超前应用相结合
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注重基础建设的同时,必须有超前应用的心理准备。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让人瞪目结舌,适度超前是必然的,坐等技术的成熟推广与应用只能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应该主动引入,积极尝试,目的是通过这种尝试帮助学生更早地感知新技术,了解社会发展,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要求。
2. 规划指导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投资本身是为了帮助教师获得更多可用的教学资源。尽管很多资金投入到了资源库建设中,而资源的评价以专家评价为主,这种资源却并不被教师认可。为了促进教师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把资源评价的权利交给教师,把政府的资金转移给教师,由教师来支付资源的使用费用。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由资源建设方转变为提供资源的服务方。最简单、最省钱也最好的方法就是每所学校靠校长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由专家组提出建议,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决定应该怎么做。只有调动学校的积极性,才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就像区教育信息中心负责人亓效军主任所说:“统一采购、统一购买,根本就不适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一批计算机、服务器可以统一采购,但是涉及某一个教室、某一个学校特殊的需求时,就不适合统一采购。国内教育信息化专家提倡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要体现“化大为小、自治适用”的原则。资源的最终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适合他们的资源才是最好的资源。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教师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特点,无论是互联网上浩瀚无比的资源还是区域内提供的各级资源,都偏向于“通用性”资源,仍需经过本土化和个性化处理才能使用。
3. 政府资助与自我筹措相结合
有专家指出,以前是政府主导,现在是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未来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将是公益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现在缺乏的不是政府主导机制,而是市场机制,即目前大部分学校作为使用者无权决定买什么,下一步需要把这种购买权和购买力同时交给学校一方。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既需要大量教育经费投入的过程,也需要与社会其他行业、企业、组织密切合作。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以保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需求。
4. 技术人才引进与应用人才培养相结合
从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比例来看,人才培养的投资比例占到信息化投资总量的30%,而目前国内的做法是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仅占总投资额的5%。显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取向偏重于基础设施和软件、资源,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专家建议,要想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应该转换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的思维方式,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信息化成功应用的前提和保证。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主要包括技术建设和技术应用两类人才。信息技术建设人才是偏重于信息设备组建、维护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而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则偏重于信息设备功能探索、应用及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由于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待遇问题悬而未决,信息技术教师流失现象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一方面需要不断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建设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人才待遇方面有所改善,如评级、升职时要对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有所考虑,确保“区、校”两级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保障体系高效运行。学科教师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要不断探索应用技术的方法,提高应用效果。在区域层面,教育信息中心要为教师的应用创新提供条件,保障信息技术设备应用畅通无阻,同时,也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引导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操作技能,充分发挥技术设备的效能,加快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速度。
5. 数字校园建设与学习方式变革相结合
在未来几年中,数字校园建设将更为普遍。教育信息化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数字校园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是: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全面、便捷、高效;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广泛,课堂效果更加明显;校园环境更加安全有序,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方法更加轻松,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加宽泛,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等。
在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时,还需要高度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变革。一般而言,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可触摸的显示设备、电子化课程、在线互动学习、电子课桌、移动授课、虚拟(3D)教学场景和学习环境监测等,都可能走进我们的视野,引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这应该成为数字校园建设的主流工作。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
序论
近年来,随着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校校通、农远工程、教师网联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部署和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网络;二是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初具规模,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开发和共享资源库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三是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开始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招生录取、就业认证、学籍管理等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都有了较大发展。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是我国近年来首次政府规划文件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它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对我国今后1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信息化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相关概念
1、教育信息化
虽然这个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一直以来它的定义确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目前我国学者提出的众多定义中,主要有以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2]。
2、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二)、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定义区别
首先,从概念界定上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变革与重建的基础上,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3]。
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很广,有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硬件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理论、方法的建设。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电子科学及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科学技术教育为基本任务,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表现形态,是研究应用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教育的方法、过程和规律,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最优化的实践过程。它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人才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化教育等。其特点是教育观念现代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过程信息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两个概念。
2、功能与语义区别
从功能和语义上讲,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两个现象、两类活动、两种文化。作为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和国家信息化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为人类活动,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化,是向着某种标准行进的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上;信息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因此,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区别于信息化教育中的教育,意指一种信息运用的领域范围特指教育领域,即在教育领域(包括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信息技术队伍培训领域)内全面深刻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而作为人类文化,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涵义,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4]。
同时,两种语境中信息化的含义不同,教育信息化中隐含着一种技术和教育标准,这种技术标准是指对教育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运用和评价中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水平程度,这些大都可以对其进行量化测度;相应的教育标准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非线性、共享性和易获得性等和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情感化、最优化与综合性、深入性、开放性、人文性以及教育和学习方法上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程度,这些则不容易被量化评估,因此常被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忽略。
3、评价指标体系与联系
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用一句话串接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这两个词就是: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教育联系紧密,两者相辅相承。信息化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程度,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由于市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步伐,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网站、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工程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为了了解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研究获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全市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校校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
1、总体概况
到2003年10月份全市有学校488所。高中13所,职专6所,中学69所,小学388所,其它教师进修学校等12所,全市中小学教学班4832个,有学生190060人,教师13811人,专职计算机教师408人,有计算机教室358个,拥有计算机13405台,上网计算机有3239台,具有校园网的学校19所,教育信息化资源合计7057.8G,电子阅览室12个,网站和培训中心各8个。全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按不完全统计达到4696.5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582万,乡镇政府投入267.84万,各级各类学校自筹资金2846.69万元.全市334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课率为68.4%[5]。
2、计算机教室建设情况
2000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市区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市直高中、职专等学校是自筹资金或从银行贷款建设12个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了高中和职专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
县(市)区中小学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部分村里或乡镇投入、还有部分的与电脑公司或个人集资等形式,建设了计算机教室,采用向学生收取上机费用偿还等方法,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是在政府投资较少的情况下,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举万民之力,打造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提早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以点带面的星火燎原之势,奠定了我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情况。
3、信息化工程和校园网建设情况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全市城乡中小学开课率为68.4%。全市城乡中学已经全部开课基本上每周一课时,城区的小学已经全部开课我市农村小学350所现有197所小学开课,开课率达到56.3%,还有153所没有开课。开课的学校基本上能按照省里的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
全市有488所学校,据调查统计能用计算机上网的学校有111所,占全市学校的22.7%,上网的计算机3239台。按照省里要求实现校校通工程,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加快计算机上网工程建设。全省上网的学校占全省学校的10.7%。
(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乏足够认识。有的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政策要求,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造成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区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上没有投入,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辽阳市各地区差距大,这与领导不重视、不投入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不投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地区落后。
3、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档次低、不规范、不统一
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自行建造计算机教室,使用一些低档次甚至淘汰的计算机产品充当。有一些计算机没有硬盘、无法满足现行教材要求,造成计算机教室无法使用。
4、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素质偏低
专职计算机教师,由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较少,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所以,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全市408名教师通过校校通工程网络培训的只有92人,能达到网络建设管理要求,其余多数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教师不能开课。有的学校领导由于缺乏教育信息化专业知识不懂如何去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因此,由于领导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也是制约全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重建设轻使用
重硬件轻软件我市的一些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校园网、备课间、多媒体教室建设起来,但忽略了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有资金只管硬件投入不管软件建设,造成网络不能使用,有备课间不让教师应用,有上网条件的计算机只放在少数人的办公室里,大多数教师得不到应用。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掉,只能作展示品或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应用率极低。这是学校不懂教育信息化,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果[6]。
6、教育资源建设乏力,缺乏整合
有一些学校由于缺乏资源不能应用在教学上,对学校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的很少或不投入,总体上对教育教学资源不重视。有的学校虽有一些资源素材,但缺乏网络支持,不能应用到教学中,有的只在上公开课时能应用一点。总体上各级政府在教育资源上投入是非常少的。因此,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加强计算机教室建设,努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我市现有计算机教室358个,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学和小学中心校基本上都建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351所,开课197所,还有153所学校没有开课,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帮助农村未开课的学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并加强配备师资力量,满足开课的需要。
(二)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
首先,加强教育信息网的建设,要求在现有教育信息网的基础上,根据县(市)区各类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依托现有因特网建成覆盖市县校的传输网络,建立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和三级用户接入工程。实现全市内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
第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要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交互式网上教学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要覆盖市、县、校三级教育机构的大型教育网络平台。未来的现代远程教育要以教育信息网为基础,建成一个连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并进入千家万户,能为所有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立交互式网上教学平台,形成教育资源群,并逐步构成我市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要建立以电信宽带为主要联接方式的上网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以市区中小学、农村中学、农村小学中心校以及农村小学逐步的实现校校通工程。加强校校通工程软件管理平台建设,要按期实现全市校校通工程。
(三)加强资源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快市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并重,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我市没有共享资源,要认真规划建立市级的资源库,成为全市的公有资源,实现全市的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把资源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加强市资源中心建设迫在眉睫,教育资源中心是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要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引进工具型、平台型、资料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充实丰富我市教育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软件技术人员研制开发适合我市中小学校必修课并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软件,我市要分学科、分年级、分地区、分学校进行组织开发。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要整合教育资源把分布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有用资源整合成为市公共资源部分。实现全市教育资源公享,在教育资源建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全市资源中心建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各级学校配备足够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保证全市所有中小学都有一名合格的教师满足开课要求,现在全市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有408名,实际需要648名,全市还要补充信息技术教师240名。这些教师主要要通过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还有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合格转学科录用。另外,除授课教师以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都应具有一名经过培训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每一所学校至少要有了3-8名经过培训的信息化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今后3年内要完成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市要建立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考试合格特征上岗制度[7]。
(五)加强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计算机室建设、校校通工程建设的物质保证。建立起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机制。一是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配置经费;二是要不断拓宽学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要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四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取消信息技术课上机费的通知》每年市县区政府要设立信息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本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提高各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现实教育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和失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七)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各级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八)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系统
要建立市县区督导评估小组,确定评估体系,实施督导。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全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校的评比工作,对为全市树立榜样的学校要树立典型积累经验。要宣传推广一批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地区和学校,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要积极落实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我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建设标准,落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行教育软件准入制度,以规范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培养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前提;是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未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论从个别化、引领性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宏观来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8]: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即全民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社会。相应地,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亦步亦趋,正处于被动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进行体制变革的巨大压力中。
这些压力从观念层面上包括(但不仅限于)来自多元知识观的挑战、来自学习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挑战,以及来自重新定位学校在知识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战。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级别构成),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促成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入学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学校),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就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论断,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之论证为ME命题。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
扩散为主要形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9]。
当前,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入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⑴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⑵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与时间无关;⑶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层级扩散(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10]。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起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
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⑴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服务特点的日益明显;⑵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并表现出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媒体与技术的引进,使得教育过程进行了重构,原有已经形成的整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对这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具挑战的,因此需要专门的组织与部门负责[11]。
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并不断壮大的教育技术机构,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政府直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和支持单位(如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院等),正在这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服务特征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专门服务,如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管理与、网络教学支撑服务、网络通信系统等,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撑部分[12]。此外,由于借助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面向全社会更为广泛人群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重要表现。
目前,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特征日渐纷繁。各种类型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将名校、名师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E-Learning系统,将以提高员工绩效作目标,将工作与学习有机整合,从而构建起企业永葆持久竞争力的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构建的以卫星推送教育资源、以计算机教室作为辅助手段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规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创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新局面,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统治的高等教育市场。[13]这些都清晰地表明: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当代科技水平发展的推动下,会一步一步向着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它不但会有外国先进技术的支持,也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融入,这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前端学术,创新始终是这一门技术的前进内核。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建构的过程中,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需要引导方能正确使用的变革之力,从教育管理和服务层面看,另一个操纵信息化这一魔杖的则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他们决定着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改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与沟通,以及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沟通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
[3]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5.
[4]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10.
[5]李姗枝.简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08,(2):131-133.
[6]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9-13.
[7]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10.
[8]李姗枝,易理清.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性讨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7):27-28.
[9]李云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5-10.
[10]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1-5.
[1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篇8
关键词 美国;教育信息化;网络连接;“连接教育”行动计划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0-0069-05
2010年3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颁布了《变革的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标志着本届政府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工作纲要形成并构设了基于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模式。2013年6月6日,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穆尔斯维尔的一所学校发起“连接教育”(ConnectED)行动计划。会上,奥巴马向在场的学生、教师以及全国民众承诺将号召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FCC)用5年的时间让全国99%的学生连接上高速宽带网络。2014年11月19日,奥巴马召集来自全国的100多位学区高级负责人在白宫签署了“未来做好准备的学区承诺”(Future Ready District Pledge)。这标志着以“技术推动学习,为未来做好准备”的ConnectED行动计划将在学校层面全面展开。
一、 ConnectED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教育部差不多每过5年就会颁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文件,来指导每一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联邦教育部在1996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相继颁布了4部指导美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文件①。从颁布的4部文件来看,每一部都反映了在这一时间段内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美国已经达到97%教室配有电脑,93%教室能够上网,教室中学生与电脑比例达到5.31的水平[1],但是与韩国100%的学校已经实现高速网络相比较,美国仅为30%,显然已经落后了。此外,统计还显示美国教师在教学时间内使用电脑的比率通常为40%,有时为29%[2],并且相当数量的教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感到不适应,这更加剧了美国对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能力的担忧。ConnectED行动计划正是建立在学校网络速度不佳,设备需更新换代,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以及他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飞速发展之上而推出的行动计划。这有望成为实现美国教育突破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国际教育竞争愈演愈烈,这使得各国都在提升本国教育质量上做足文章。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的未来国际竞争力水平,所以近年来诸如PISA、TIMSS等国际测评项目吸引着大量国家参加。每次测评成绩公布后都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大讨论。排名靠前的国家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膜拜和赞赏,而对于排名不理想的国家来说,受到的批评亦是不绝于耳。在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的排名面前,成绩不理想的国家不得不反思本国的教育与他国存在的差距并力图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在美国表现的十分明显。2009年美国学生在共计65个参赛国中数学、科学和阅读成绩排名分列30位、23位和17位[3]。在2012年的结果中,各项排名也毫无进展。令美国人不安的是,在亚洲,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各科测试成绩领先于美国,而在西方诸如芬兰、加拿大也遥遥领先。这样的结果使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在PISA测试结果公布后说:“非常糟糕,2009年PISA的测试表明美国学生对于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奥巴马总统也表示:“如果我们今天在教育方面落后,那么我们就会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落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间教育竞争下,美国正积极采取各项改革措施来促进关键学科的成绩,提高教育质量。显然,ConnectED行动计划也是想通过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来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良方。
(三)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外在举措
在2010年5月美国教育部的《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中,强调本届政府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缩小所有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不论其种族、收入、家庭,都要保证其顺利从高中毕业并进入大学学习。该报告提出了从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5个方面作出改革提高学生成绩,并加强学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4]。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交互性、个性化的特征,但糟糕的是,虽然美国目前一般的学校都拥有了像家庭一样的网络连接速度,但是这样的网络速度却在为超过家庭人数200倍的人服务。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校网络能够满足他们的教学需求[5]。而宣布实施的ConnectED行动计划正是奥巴马政府通过落实其信息化教育政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人们对网络和信息越来越充满期待,因此希望学校也能够将高速网络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这样教师就能够利用好高速网络并通过电子教学设备和软件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也会对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充满兴趣。此外,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奥巴马政府对国民的许诺,本届政府在学前教育、择校、学生贷款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收到一定成效。而ConnectED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全国所有学校的网络覆盖和电脑连接保证每个孩子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显然,这对促进教育公平是十分有益的。
二、ConnectED行动计划的实施机制
奥巴马政府宣布实施的ConnectED行动计划号召联邦通讯委员会采取进一步措施来建立高速的数字化网络连接美国的学校和图书馆,确保99%的学生能够从先进的教学方式中获益。作为E-rate(教育折扣计划)②项目的升级,ConnectED行动计划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项目资金确保这些技术进入到学校和教室。在项目设计蓝图中,联邦教育部勾画了项目实施的框架,见表1[6]。
表1 ConnectED行动计划实施框架
升级网络连接
(upgraded connectivity) 该计划将在5年内,在学校和图书馆通过下一代宽带网络和高速无线网,连接99%的美国学生。
教师培训
(trained teachers)
该计划将投资用于提升教师技巧,确保美国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获得支持和培训,以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业。联邦教育部将与州和学区一起努力并通过《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有策略的投入到这些职业发展中,以此来帮助教师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与技术要求。
以私营企业创新为
基础
(build on private-sector innovation) 来自企业的资助将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到功能丰富的教育设备并且这些设备与一般的教材相比越来越具有价格优势。高质量的教学软件所提供的内容与在全国范围内被采纳和实施的大学和职业准备的标准相一致。
(一)发展目标
ConnectED行动计划从宣布实施之日起就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以及明确的发展目标。在2013年6月6日,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穆尔斯维尔的一所学校的公开演讲中就明确地表述了ConnectED行动计划的目标,那就是在5年内让全国99%的学生享受到高速宽带网络。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并且取得不错的效果。在美国1996年联邦教育部颁布的《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后,政府通过了E-rate计划并全力支持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在教育的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09年,美国所有公立学校连接到网络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77%上升到97%,而奥巴马在ConnectED行动计划中宣称将全美99%的学校连接到高速网络。这单从数字上来看并非难事。但是考虑到其目标是基于网速不低于100Mbps,甚至达到1Gbps的高速网络连接,因此完成这一项任务是具有挑战性的。
此外,ConnectED行动计划的目标不仅仅是通过有线的网络将学校连接起来,而且还要求实现学校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无线电子设备进入到教室和课堂。ConnectED行动计划的目标就是实现网络的升级和无线网络的覆盖并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软件引入到学校和课堂,从而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因此,连接教育计划的目标设定是具有挑战性但符合美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需求。
(二)资金设备
1996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1996年电信法案》(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该法案旨在通过E-rate计划使全美的学校和图书馆都能够通过打折优惠享受到高质量的电信网络服务。此次的ConnectED行动计划,将继续使用FCC实施的E-rate计划的项目资金。在此基础上,FCC将在两年内额外投资2亿美元来专门发展学校的高速网络连接。国家通讯和信息部门(the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NTIA) 也将在技术上为ConnectED行动计划提供支持。特别地,美国电信普遍服务(Universal Service)将通过普遍服务基金(The Universal Service Fund)再次加大对偏远乡村地区的优惠力度,使偏远乡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得到更好发展。教师培训费用方面,联邦教育部要求各州通过《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第二条(titleII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利用好现有的联邦补助资金,并与各州合作向教师培训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使教师能够顺利接受培训。此外,计划还将使用《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第六条(Title VI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资金用来培训教师掌握基于电脑技术的学生评价方式。除了政府的资金保证外,连接教育计划还有来自企业的捐赠。自2013年ConnectED行动计划推出以来,各大企业的捐赠热情高涨[7]。美国企业承诺在未来将贡献总计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设备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持。一年多来,连接教育计划已经汇聚了超过4亿美元的项目资金和教学设备软件。
(三)教师培训
随着电子教育产品及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不断增多,谁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谁就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更胜一筹。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技术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在课堂进行指导,这一美好的愿景是很难实现的。
在ConnectED行动计划中,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能够在课堂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实施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该项目的教师培训重点也将放在教学技巧和教学工具的运用上。ConnectED行动计划将通过网络的换代升级给教师提供最新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只要通过学校的高速网络,教师就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专家的授课示范。“技术提高教育”(Enhanc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EETT)项目将使更多教师得到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项目将支持教师建立起专业的网络学习社区,使来自全国的教师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实行实时评估,这样就可以为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全新的在线交互性课程能够使教师清楚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及缺点,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活动安排,更好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见,如果不通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很多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此外,联邦教育部还专门开发了基于个性化教学的培训手册对教师培训作出指导。项目还将会加大学校间、学区间乃至全州、全国的教师交流活动,并组织教师学习及经验的交流分享。
(四)学区承诺
2014年11月19日,奥巴马在白宫召集到来自全国100多个学区的负责人并签署“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区承诺”。此举旨在号召学区和学校加入到ConnectED行动计划中,通过学区和学校的努力工作,为学生和国家的未来做负责任的学校。在会上,奥巴马表示项目实施一年来已经筹集到大量资金,并且有诸多企业参与其中为学校提供教学软件及设备,目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学校层面实施和推进。签署“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区承诺”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以每个学校和学区为基础,为ConnectED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
“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区承诺”的签署主要要求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承诺:在学校内促进和领导形成数字学习文化;帮助学校和家庭过渡到高速的网络连接;使教师能够得到接受专业学习机会;加快步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设备;提供有质量的数字学习内容;提供数字工具来帮助学生和家庭再上新台阶;指导其他学区并帮助它们过渡到数字化学习[8]。
由此,以“为未来做好准备学校”(Future Ready Schools)作为主力军促进美国数字化学习的ConnectED行动计划在学校层面顺利开展。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官方网站、举行定期的研讨交流峰会、研发了专门的专业教学技术学习手册并积极开展专业的培训工作等。在十多个州,签署承诺的学校将定期组织峰会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和讨论交流。其主要的工作包括:课程、教学、评价;职业学习;技术、网络、硬件;预算和资源;数据、隐私;时间的利用;社区合作关系等[9]。
三、简评
虽然美国ConnectED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行与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密不可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ConnectED行动计划的实施,上至总统为其热情呼吁,下到各学区和学校的积极配合和工作,这说明项目本身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项目本身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灵活的实施方案更是其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美国ConnectED行动计划,可以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如下启示。
(一)重视在阶段规划下的具体项目实施
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的构建,并在这些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切合实际的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具体项目。美国联邦教育部自1996年以来,已经颁布了4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规划,而在每一部规划方案下又开展切实的实施项目,以此来推动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具体来说,2010年颁布的《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从整体规划了未来五年的教育信息化方向,具体通过“教育折扣”项目提供的资金升级网络连接,继而实施ConnectED行动计划与企业合作发展高速网络、培训教师,从而完成这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的实施项目,注重教育信息化的阶段规划并通过各具体项目来展开实施,从而完成目标。
(二)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
美国政府除明确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教育折扣”计划为教育信息化注入资金外,还号召各大企业投身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在以总统为代言人的引导下,多家高科技企业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动计划中,并给项目提供了资金、终端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软件等,大大减轻了政府负担。反过来,学校在设备采购、教师培训、软件升级等方面又会促进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回报。因此,政府-学校-企业间的互动形成了双赢的模式,从而保障三方收益。当然,最主要的是给学生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为美国的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三)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培训
ConnectED行动计划非常重视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开展专门的项目为教师服务。除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到电脑教学设备外,更加注重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灵活的使用教学软件实施个性化教学,并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评价和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保障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公平问题
ConnectED行动计划思路是以提升学校网络连接和更新电子教学设备为核心,以E-rate为主要手段推行,并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资助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已实施多年的E-rate项目,在过去近二十年中不仅从整体上大大提升了美国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而且因为其实行的对偏远落后地区的照顾政策使得这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保证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发展。ConnectED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了对美国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和升级,使教育信息化带给他们的不是“数字鸿沟”而是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参 考 文 献
[1][2]Teachers’ U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U.S. Public Schools :2009[EB/OL].[2015-03-01].http://nces.ed.gov/pubs2010/2010040.pdf/2015-3-1.
[3]PISA 2009 Rankings[EB/OL].[2015-03-02].http:///pisa/46643496.pdf/2015-3-2.
[4]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 [EB/OL].[2015-03-10].http://ed.gov/sites/default/files/netp2010.pdf/2015-3-10.
[5][6]ConnectED:President Obama’s Plan for Connecting All Schools to the Digital Age [EB/OL].[2015-03-10].https://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docs/connected_fact_sheet.pdf/2015-3-10.
[7]ConnectED Initiative[EB/OL].[2014-10-05].https://whitehouse.gov/issues/education/k-12/connected/2014-10-5.
篇9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发展带来的创新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为传统的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为其提供了很多创新发展方式和手段,使传统的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地区间协作、教育管理和教学技术的创新,信息化的应用,让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教育欠发达地区流动,革新对教育的认识,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提供大规模教育数据支撑和数据共享
1. 建设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可为区域教育决策与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在传统的教育决策与规划中,数据来源相对闭塞滞后,数据分析处于静态和简单,缺少多维度的数据支撑和多区域的数据联动与综合比较分析,缺乏时效性和多元性。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不仅可以为政府和教育部门提供教育本身的基础数据,同时还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可以让教育部门更系统和直观地获取大量丰富的数据结果,为区域教育发展决策与规划和区域间教育合作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和数据支撑。
通过这样的数据库,利用线性科学进行全局或单项数据的比较分析、计算评估,形成图表或形成文字报告,通过网络的共享优势同步获取最新信息,与其他地区进行联动式的比较研究。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看到地区本身的教育发展情况,也可以看到在其他地区中的发展水平,哪些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模式与本地区相似,可以与哪些地区进行互通合作,哪些地区的产业模式适合本地区的人才培养方向,或可以互相输送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
2. 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只要在平台体系内,教育者都可以把好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共享在平台下,通过合作来完成平台的建设。
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的服务功能,首先是国家及地方与教育相关的政策和信息,为学校提供最新最全的教育信息资源,和最新的教育发展政策与理念,展示区域教育发展面貌和发展成果;二是提供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区域乃至国家的优质教学资源,还包括一些优秀的教育类论文和其他社科类文章,以此丰富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三是提供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这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课堂资源可以辅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理解,而课外资源可以是多样化的,从多个角度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的培养。
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对于那些教育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来说,给予的不仅是简单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还有先进的办学和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学习的机会,可以提升他们的教学技术和水平,同时开阔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是有推动作用的。而对于城市的教师与学生来讲,这也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既可以展示自己的水平能力,又可以看到与同一类别学校间的进步或差距。
(二)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间跨平台合作
1. 建设校园网络,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平台合作打基础。随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提出和深入,校园网络建设便显得至关重要,它将连通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资源、教学应用和学生培养,它必将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网络可以是学校的管理平台、教学平台、宣传平台、对外交流合作的软接口或试验田。建设校园网络可以让学校的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化、层次化,当校园网络延伸的互联网时,它将成为一个远程的办公平台,延长了校园行政办公的宽度;校园网络也可以让学校的教学资源整合化,对于教师教学和自身能力比较可以起到参照作用,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和温习课堂知识,一些优秀的资源更是了解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窗口;校园网络的衍生品校园网站,也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和宣传板,它是展示一个学校风采、传递学校信息的重要阵地。
2. 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加强学校间的跨平台合作。当一个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日渐成熟时,我们可以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以网络互联为手段,以对外开放为形式,实现学校间的跨平台合作。这种跨平台的合作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共享,甚至可以是学校教育集团化的网络模式,网络跨平台式的联合可以是一种“软试验”,双方通过网络合作的,可以是办学模式上的探究,可以是课程设置上的整合,可以是师资力量的交流与交融,也可以是学生间跨平台的学习互动。
通过这种跨平台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带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形成区域内的多个校园网络合作体,同时这些合作体之间可以组合成更大的网络,可以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成为网络的分子或是热点,让区域内的教育信息、资源得到流动与贯通,实现网络平台上的教育均衡发展,最终促进实体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实现真正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
(三)区域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学生、家长带来三位一体的服务
1. 教师受益于网络,指导学生,沟通家长。区域教育信息化这种模式,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下载课堂需要应用的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教师在自己学校的系统中可以进行网络备课,可以对学生的课余作业进行评价修改,可以把自己通过外部获取的信息资源共享给校园或班级内部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家长进行实时沟通或传递邮件,在网络上随时向家长展示学生在校里的学习状况、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安排等等。
2. 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下开阔视野,增加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在信息化平台下,学生同样是一个受益者,它更多地是给予学生课堂以外的知识和乐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一个区域化的信息平台里,学生可以找到很多与课堂学习相关且有一定延伸宽度的知识,学生可以模拟完成很多实验和课外体验,在平台里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建立自由的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知识,丰富课余生活。
3. 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老师和自己的孩子,反馈学校难以掌握的学生家庭表现。信息化手段让家长与学校和教师走得更加密切了,家长可以通过平台的另一端了解到学校的建设、发展和近期情况,也可以与老师通过网络、电话和其他媒体形式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在校信息,同时把学生校外的信息及时向学校或者老师反馈,在平台上家长与家长之间也可实现实时的交流与互动。
二、区域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面对新的理念和技术,区域间能否形成整体化的合作,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是否做到准确安全,学校能否有创新改变,老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学生能否利用好信息科技,家长能否更新观念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能否形成完整体系,促进区域间整体合作
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省份都在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目标,但是能够真正做到形成网络体系,形成规范化结构的地区少之又少。大部分地区省份还是分布式的建设与发展,多数的教育系统平台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数据是封闭的、禁锢的,偏远地区依旧在靠国家给予的帮助和政策,较少获取到周边地区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
不成体系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也使得区域与区域间的合作只能是片面的、局部的,很难寻求整体的合作与发展共赢。而且没有整体计划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长久的生存空间,经常改头换面也会造成一定的资源和财力的浪费。未来建设中能否改变这样的状态,促进整体的建设与合作,将是区域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二)大规模的数据支撑能否做到准确与安全
建设大规模的数据支撑平台,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决定了这个平台数据库的可利用价值和寿命。互联网内的数据不是都具有真实意义和准确价值,我们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能否很好地识别出这些数据的真伪和可用性,将对我们的教育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也对教育教学影响深远。数据的安全性同样重要,区域教育数据库中必将涉及机密的数据信息,这是一些黑客和不法分子的攻击截取目标,我们能否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运转,是在责任和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校园网络能否有新的特色
目前,我们的校园网络建设还多数停留在简单的网站网页式搭建上,对于把门户、办公、教学、管理、智能化应用等多项功能整合为一体的校园网络建设还尚未形成普及。在未来的发展中,校园网络能否产生新的特色,能否打破常规而简单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能否通过校园网络组合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网络,将值得人们加强重视。
(四)教师的信息媒介素养能否满足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区域教育信息化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既要实践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过程,又要教授学生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学习和探究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能够熟练自如地掌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甚至是一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第二,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知道何时应用信息化手段,如何利用信息化资源解决问题;第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因为信息化过程中一切知识都是开放的,有时候学生甚至比教师了解的更多;第四,正确教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好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五)学生能否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习,家长能否改变观念
学生群体能否应用好这个信息化模式下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是衡量我们区域教育信息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化学习习惯,不带来学习上的副作用是每一个教育者在未来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科技手段来促进学习,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同样,家长能否接受教育信息化这样的概念,也将影响到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认识。家长能否转变观念,认识和接纳这个新鲜的事物,不觉得它成为教育实践中的噱头,是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因。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育平台;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1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大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本着贯彻落实《纲要》和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把握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以“夯实基础、丰富内涵、彰显特色”为大连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为侧重点,以促进全域教育均衡和实施智慧教育为着力点,以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为着眼点,以服务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提高为落脚点,以建好“三通二平台”为主线,前瞻部署,科学发展,逐步建立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我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从而助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结合大连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国家“三通二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三通一平台”的三年建设计划,将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合二为一,建设“大连智慧教育平台”。
一、项目背景
2004年,大连市教育局推出了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同年10月,电子政务平台上线运行。到2012年,该平台包括了1000个以上教育机构,用户总数超过4.5万人,信息总数超过2万条,快速办理总数超过50万条,存储容量超过1200GB。用户使用该系统,完成公文流转、协同办公、信息、信息检索等日常工作,对方便办公、提高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电子政务平台使用期间,经过两次升级改造,实现上连教育部,市级一级部署,市区校三级应用的管理平台。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对“三通两平台”工作的具体要求,大连市教育局提出了建设“大连智慧教育平台”的设想。为了保障平台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大连智慧教育平台是在电子政务平台基础上升级而来。同时,大连市教育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将教育管理与教育资源平台合二为一进行建设,高标准建设“大连智慧教育平台”。
二、项目实施
1.规划先行,做好平台顶层设计
根据大连市教育局现有的业务需求特点及信息化建设现状,由大连市教育信息中心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有效整合、协同推进、专家把关”的原则整体实施。整个项目分三期完成建设,第一期基础环境建设阶段;第二期应用扩展阶段;第三期完善应用推进阶段。目前,前二期任务已经完成。主要建设了大连市教育云数据中心、大连教育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大连智慧教育单点登录平台,开发并整合了各应用系统,包括:教师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教育督导系统、招生考试系统等。
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的实行,规范定义教育管理数据元素,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在数据建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的过程中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管理信息优化管理和资源共享,方便、快捷、规范地建立教育管理应用系统的数据结构,满足大连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大连市教育局组织编制了《大连市教育信息化工程标准》,该标准的字数达40余万。
2.打好基础,建设教育云数据中心
原有的大连教育网络中心,有一批超期服役的设备,运维成本很高。经过专家论证,同时又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大连市教育局从2012年开始建设大连市教育云数据中心,为大连教育系统提供应用服务,做到资源虚拟化、管理自动化、服务标准化。逐步形成大连市级教育云,并承载教育各项系统应用和服务,对全市教育类软件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实现一级建设三级使用,实现全市教育类软件工程项目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数据互通,标准一致,避免多级建设的浪费,实现共建共享。
经过两次升级后,大连云数据中心应用效果比较理想,为大连智慧教育平台、大连市招生信息管理平台等各应用平台提供支持和保障,并实现多平台数据交换。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建设为智慧教育平台稳定高效运行打下基础,也为各县市区推进教育云应用提供了范例。
3.技术领先,提高平台的可扩充性
大连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规模也会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因此,要求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要具有良好的扩充性,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应用系统的规模也会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可扩充性是系统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从设备配置角度来看,软硬件配置要具备可伸s及动态平滑扩展能力,通过平台框架和目录交换体系的配置,适应业务量的变化,以获得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平台架构在开放的安全应用支撑体系结构之上,易于扩展,通过开发或购买相应的适配器接口,即可整合现有的业务系统、扩建新的系统、集成购买的第三方应用,使得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从功能角度来看,在基于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体系结构之上,平台将易于进行功能扩充,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学习手段和学习方式等服务。
以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例。该平台包括了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管理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旨在解决大连市教育局内部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平台将应用系统抽象成一个个粗粒度的服务,标准化服务接口,松耦合服务架构。可以集成遗留IT系统,将系统服务化,通过服务组合的方式复用IT资产,对于新开发的信息系统,采用插接方式进行快速部署,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灵活性和扩展性。可以使各个应用系统数据融会贯通, 数据有效的整合,消除信息孤岛的问题。平台基于SOA架构,它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实现了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它改变了传统软件的架构模式。它是教育局内部各个系统的服务总线(Service BUS),各个系统将自己的服务到平台,其他平台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权限调用服务即可,而不必关心服务是由那个应用程序提供。
4.贴近应用,不断完善平台各项功能
大连智慧教育平台登录网址。界面如图1所示,应用界面如图2所示。
含管理和资源两个部分,统一身份认证,在一个平台框架内完成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建立数据标准及主数据管理。
大连智慧平台的建设力求贴近应用,现有研发文本课程441T,共计3139课时;网上报告厅视频资源已达6600件,总时长约3520小时;优秀教案6022篇;精品课件2710件;试题2007套;教学视频切片1742件;电子图书50万册,电子期刊9500种。大连市所有教师均可免费使用。
实现移动办公功能,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登录平台。完成短信平台建设,使原有的电子政务平台的即时信息可以通过短信收发。手机应用平台界面如图3所示,手机短信收发应用界面如图4所示。
2015年,启动大连教育智慧平台二期建设,增加面向教师应用的云盘空间功能,实现教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增加督导管理功能,实现督导数据科学管理;增加本地教育资源平台,通过购买优质资源、整合各县区现有资源,向全市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普通高中数字化校园管理软件整合及应用;建立城乡帮扶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对口帮扶资源有效对接;提升平台的数据安全。
增加了与我市中小学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材,实现了教学资源到书到课,同时嵌入全学科电子课本资源,实现电子课本即点即读,对师生课前、课中和课后数字化的教与学提供有效支撑。
建设面向大连市中小学师生的“人人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学习空间的建设,让每一位教师、学生都拥有实名制的学习、交流、分享空间,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面向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的日常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学习成长和互动沟通提供资源和应用服务,形成师师通、师生通、生生通、家校通良好应用氛围,服务于教师常态化工作、专业化成长及学生的综合发展。
5.加强管理,提升平台应用效果
为提高教师智慧教育平台的使用率,2014年市教育局提出每学期公布一次各区市县平台使用情况,要求每周至少登录一次的教师人数占区域内教师总数90%以上。近三年来,平台的应用情况都作为市政府督导检查一项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以推进平台应用。
到2015年6月,大连市智慧教育平台共市、县两级教育类文件16422件,各类教育信息5.4万条,教师间交流办理件9500万件。
大连智慧教育平台已成为大连教育管理和资源应用的综合平台,成为广大师生信息化应用的助手和工具。我们将按《大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的要求,扎实推进平台建设,提高应用水平,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Z].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