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的问题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56-2

县级气象局作为基层气象机构,与现代农业联系紧密。县局应充分发挥基层气象站的优势,使气象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以突出“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们现行的农气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新要求,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根据作者近二十年在陵县气象局从事气象服务的工作经验,就基层县局怎样做好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问题作如下简要分析。

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现代农业,即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粮、果、菜、茶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以及发展生态观光为主的农业。近年来,陵县积极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大力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目前已经形成鲁西北较大的绿色粮食蔬菜生产基地。陵县气象局依托自身条件,积极把农民群众关心的防灾减灾、农业科技、农事服务等信息服务通过电视天气预报、12121电话自动答询,以及手机短信等途径传递给农户。但在此过程中,也有部分农民群众认为我局在为农服务上存在着一些专业性不突出,针对性、指导性不强的问题。如在预报灾害性天气时没有针对农业生产灾前如何防、灾中如何抗、灾后如何救的应对措施,关键农事、农时的天气预报没有农业生产如何趋利避害的指导性意见。上述问题的出现也暴露了我局现有的农业气象服务相关人员技术掌握不足、专业设备缺乏等问题,说明现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因此,努力提高现代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尽快明确服务规范,更好地为全县现代农业建设服务,已是当务之急。

2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面临的若干问题

2.1 组织机构缺乏、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局没有配备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员,业务工作也以常规地面气象测报、预报为主,服务产品以常规的降雨、气温、风向风速预报为主,基本没有专业性的农业气象预报产品,农村基层也没有气象服务信息协管人员,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和组织保证。对于农业气象服务,也没有一套相关管理制度,缺乏奖励机制,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体系不够完善。

2.2 专业设施匮乏、相关技术人员不足

我局是德州市唯一的国家气象基本站,但仪器设备却与其他一般站基本一样,专业服务设备匮乏,更谈不上现代化,基本站的优势不突出。比如,我县只有7个乡镇配备自动气象站和土壤水分监测相关设备,还有很多乡镇没有配备。另外至今我局没有专业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人员,更谈不上专业信息网站,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而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又缺乏专业培训,难以做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这样就使得一些气象服务产品数据分析不深,不透,不及时,不到位,无疑降低了对于现代农业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局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长期停留在较落后的阶段。

2.3 相关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协作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信息共享。目前的情况是,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少,比如和发展现代农业相关的农林、水利、农经等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很难做到信息共享。这就使气象部门较难掌握现代农业发展情况,难以作出及时准确的农业气象预报产品。

2.4 科研水平落后、立项较难争取

现阶段受县局仪器设备匮乏,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县局级别的科研整体水平不高,一些科研项目很难争取。虽然县局气象部门和三农联系密切,更有利于接触到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但限于上述原因,做出的科研成果却很少,即使有,水平也有限,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

3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服务组织,健全服务体系

加强对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配置,落实专职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组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在县局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队伍,从事农业气象的观测和预报以及产品的制作、,并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另外还可以配置兼职乡镇农业气象联络员和村农业气象信息员,并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开展业务培训。这两支队伍主要承担气象信息传递、反馈、解释、应用和指导的任务,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气象服务工作,成为气象服务到农户、到田间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开展学习山西寿阳农业气象服务模式的活动,建立县级“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积极开展防灾减灾预警、农业综合信息等工作,真正实现农业综合信息的全覆盖,做到服务三农。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手段

加强县局专业气象仪器设备引进工作,逐步淘汰老旧设备,多渠道完善服务手段。争取所有乡镇都能配备自动气象站和土壤水分监测站相关设备,形成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专业观测网。丰富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产品,提升农业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渠道,形成覆盖面广、时效性强、频次高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体系。

3.3 开展交流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气象部门同县内其他部门之间交流和合作。应该充分发挥县农委的组织协调功能,加强同农林、水利、农经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相互交流农村工作动态、对农情、苗情、墒情、病虫情、雨情、水情、灾情和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资源开发等信息,能初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这样可以使气象部门全面掌握农业发展情况、农业生产和经营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综合效益,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4 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县局应该重视提高科研水平,加大对于员工的内部培训和外出学习力度。在自身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科研立项机会。从本地实际出发,精选课题,积极开展本地化农气科研,探索研究重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预报、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干旱指数预报、旅游指数预报等产品,在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做好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可持续利用性评估,进一步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加大宣传力度和科普力度,依靠多样化的产品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

4 结语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也迎来新机遇、新挑战。气象部门应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气象法》有关精神条款,大力开展工作,建立县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部门之间的多种交流和合作,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并努力提高科研水平,使气象真正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贺宇.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学,

2009,(2).

[2] 刘维佳.科学管理 整合资源 服务三农[N].中国气象报.

2011.7.20.

篇2

关键词:社会资本;现代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处于向现代化进行转型的时期,各种投资也就越来越多。很多人都能够重视对农业的投资、工商投资以及相应的一些民间投资等。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给现代化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在投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现代农业不能得到充足的发展。在社会资本投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土地问题、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人才短缺等, 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到相关的对策,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问题

对现代农业进行投资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土地问题,农民对土地流转问题的认识比较薄弱,在意愿上也不够强烈,此外,加上农民本身对土地问题依赖性比较强,即使在外务工也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拥有权。宁愿土地荒废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进行流转,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者进行经营的难度。在土地流程过程中程序不够规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合同仅限于口头形式,有的合同也利用书面的形式,但是内容相对却没有那么规范,这样就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也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这些现象主要体现在县、乡层级的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服务不能够及时跟上,农民不清楚流转手续如何进行办理。

(二)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两个方面,自然资源主要是指一些水资源方面的污染,水资源的污染会对农作物带来一定的生产风险,造成农作物减产。我国农业本身风险比较高,保险公司本身也不能很好地看展其保险业务。此外,政府对农业保险本身的力度比较高,这就使得保险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保险的发展不能很好地跟上农业的发展速度,保险市场发展也不够健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难度。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值得是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到导致的风险问题,我国农产品本身市场的价格制定能力不是那么强,这样就使得市场的价格波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农产品本身受到环境的影响,这就使得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震荡。农产品在生产中出现的震荡使得市场的发展出现一定的风险,不能很好地促进农产品的发展。

(四)人才短缺

现代农业发展本身就需要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作为发展的支撑。在农村发展中人才荒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素质本身比较低,也不能够很快地接受新的技术,这就使得新技术不能很好地在农村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使得很多现代化的技术不能得到很大的应用。此外,农村在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的人才不愿意在农村驻扎,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愿回归到农村,这样即使社会资本能够对农业进行投资,但是也不能很好地留住人才。

二、促进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现代农业的措施

(一)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要加快实施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要对农民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可以采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形式让广大农民了解到相关的政策,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工作,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能够进行集约化使用。此外,要能够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以便能够保证土地流转中相关程序的公开和公平。搭建相应的服务平台,要能够制定合理的土地等级制度,明确土地流转中相关的规程,制定相应合同。并能够提供一些土地流转信息,使得社会资本投资能够快速地进入现代化的农业。

(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通过保险制度的制定明确农业保险产品的属性,要能够让政府参与到农业保险中,要对农业保险中的形式、金额以及相关的政策等都能够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要不断地扩大农业保险的投入,以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强有力的保证。还要建立相应的农业产业再保险的相关制度。要能够通过再保险的机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以便更好地应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三)完善监测机制

在农业发展中要能够从比较成熟国家学习其经验,引导农业相关的协会或者是合作社进行学习,通过这些组织掌握相应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相关的技术,要及时地了解市场的相关信息,并能够对相应的问题做出一定的防范。社会投资时也要不断的降低其投资风险,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完善相应的风险监测机制,减少其投资的盲目性,降低社会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风险性。在农业市场发展中要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其市场。监测机构的制定要能够监测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能够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投资。

(四)挽留优秀人才

要不断地加强农民素质,对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创新型农民培养。农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农民自身的积极参与。要能够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对农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激发农民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让农民在生产中能够意识到自身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示范的形式让农民能够投入到生产中,以便培养一批具有文化、技术的农业生产队伍。还可以通过技术讲座、指导的形式让农民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以此更好的提升农民素质。此外,还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要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资本投资进行合作,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还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置,以此挽留相应的人才。

三、结语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能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民对土地流转问题的认识比较薄弱,在意愿上也不够强烈,此外,加上农民本身对土地问题依赖性比较强,及时在外务工也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拥有权。自然风险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两个方面,市场风险、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此,要加快实施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要能够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宣传,可以采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形式让广大农民了解到相关的政策,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工作,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能够进行集约化使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完善相应的风险监测机制,减少其投资的盲目性,降低社会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风险性。要不断地加强农民素质,对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创新型农民培养。

参考文献:

[1]陆婧瑜,孟枫平.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22-24.

[2]刘玉茹.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14:78.

[3]严瑾.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04:1211-1212+1214.

[4]连华,郭振宗.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32-34.

[5]李四能.企业社会资本、投资行为与经济增加值的研究[J].东南学术,2014,02:111-120.

篇3

1田东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1.1推进田东县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重要手段。农业的推进需要现代经营形式,农业的装备需要现代物质条件,农业的引领需要现展理念,农业的改造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的提升需要现代产业体系,农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新型农民,以最大可能地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目的。推进田东县现代农业建设不仅使农民从农产品的数量和效益上增加收入,还能够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收入。

1.2推进田东县现代农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推进现代农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和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和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推进田东县现代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农业增产增效的主要途径是靠大量的投入,包括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劳动力的增加以及耕地面积的扩大,该种主要依靠增加农业要素投入来达到增产增效的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增产幅度小,增效不明显,投入产出率低,土壤肥力下降,并且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4-5]。实践证明,该种方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加速推进。根据田东县人均耕地少、土地使用以家庭经营为主和农业资本积累薄弱等实际情况,采用新的科学技术,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实现精耕细作的集约经营方式,走劳动、资金、技术和管理集约相结合的道路,促进农业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率,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2存在的问题

2.1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业市场风险增大

自我国农村改革实行以来,困扰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农业稳定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且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该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基本结束,进入了总量基本平衡的新阶段。步入21世纪后,粮食生产面积的下降局面曾一度出现,但经过政府的扶持,最近几年粮食生产连续增产;水产品、畜产品、水果及蔬菜等增长的速度均较快。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对食品消费的需求虽然也在增加,但速度已明显有所下降,尤其对于城镇居民,其在食品方面的需求已基本稳定。由此可知,我国生产的农产品总量过剩,且该情况呈加剧发生的态势。而与此相应的,农业市场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2.2人多地少,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

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基础性约束就是农业就业所占的比重过高,农户进行土地经营的规模过小。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930 m2,广西自治区是860 m2,田东县为730 m2,田东县比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低200 m2,比广西自治区人均耕地面积低130 m2,且农田的结构较为零散。据有关的资料统计,农民人均土地规模韩国是我国的3.5倍,日本是我国的7倍[6-7]。其结果导致农产品的单产虽然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劳动生产率要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该种反差是我国小农经济最显著的特点,直接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卷化,对农民的增收产生严重影响,促使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整个社会收入相比明显偏慢。

2.3农民文化与科技素质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不少农民只会盲目种田,不会科学地种田及操作配方施肥,盲目地对农药、化肥及各种添加剂等进行过量使用。

2.4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薄弱,装备条件落后

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率不高,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目前,田东县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差,现行的农业现代化与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相距甚远,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强,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塘堰、渠道、水库淤积,抗旱能力弱;二是水利及排灌设施老化,对洪水的抵御能力较差;三是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低。

3发展对策

3.1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8]。应按优质、高产、生态、高效、安全的要求,促进主要农产品集中到优势产业带和产区。发展畜产品及粮深加工,以促使畜牧业及粮食综合效益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以期培育出“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水产业及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发展。

3.2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强对农田水利的建设,搞好土地整理工作,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同时,对农产品贮运、加工、流通各流程及农业综合配套设施进行建设[9]。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等。针对农业灌溉设施的带病运行、老化失修、配套程度低,农村水、电、路及土地板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加大资金及技术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3.3构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不断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积极选择远程教育的方式对农业人才进行培训,完善农业人才教育的终身制度。对农业人才选拔任用的机制进行创新,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以促进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能。对农业人才保障机制和激励进行创新,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制订出科学的人才激励政策,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促进人才的成长进步。

3.4完善农产品补贴制度

现在已经实行的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应当保持稳定并且不断地完善[10]。

3.5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

通过有力政策措施的实施,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导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进入,充分发挥出龙头企业推广科技、引领市场、促进增收、带动农户等作用。对税收、财政及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进行有效完善,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促使其发展壮大,进而促进企业带动农业现代化能力的提高。建立起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并积极进行完善,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等方式,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相对稳定购销关系的形成[11]。

3.6推进科技兴农

针对农产品质量不高、进入市场难、附加值低的问题,以科技推广应用为着力点,着力促进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的形成。一是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融入科技。二是制定适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特点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标准,积极抓好实施。三是在科技应用中对农民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地发挥,培训科技当家人、明白人,促使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提高。

4参考文献

[1] 马怀礼,王小丽,迟宏伟,等.皖北地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58-20161.

[2] 姚於康.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7):178-181.

[3] 徐琳,张雯.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辽宁省五龙背镇的调查研究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86-17687.

[4] 刘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4):74-77.

[5] 张宝珍,陆祥林,章柏青.句容市现代农业现状及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391.

[6] 田建民,李昊.对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5(1):5-8.

[7] 王伯祥.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好相关联的几个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1999(1):17-19.

[8] 黄小兰,黄桂兰,赵登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10-11.

[9] 关勇.兴安盟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与方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02-103.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山西自2009年山西省设立运城、晋中、大同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结构逐步优化。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133.1亿kg,连续4a稳定在110亿kg以上,首次实现“五连增”;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1/3[1];果菜产量持续增加;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5%;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逐步增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达到30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近8万家,数量居全国第3。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8809元,同比增长10.8%[1]。尤其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26个县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及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66%和59%,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不强。2014年山西粮食平均单产为4049kg/hm2,是全国粮食单产水平的75%,排名倒数第5位[1]。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79.5元,排全国22位。在全省119个县市中还有58个贫困县,约占到1/2,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36个,省定贫困县22个,贫困人口329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率和科技贡献率等支撑系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多个县、市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以及对全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山西省现代农业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提出并分析这些客观问题,进而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有益于加快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山西农业的特殊地位认识不足,对特色农业重视不够,对农业“特色”保护利用不力

谈山西农业,有3点必须关注:

(1)山西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型经济,日益受到环境、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和挑战,转型迫在眉睫[3-4]。对此我们准备不足,接续产业不仅不强,甚至不够明确。

(2)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2百分点[5]。贫困人口多[6],贫困程度深,到2014年底,全省还有贫困村80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5%,还有近10%的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省山区面积大,水土流失及干旱贫瘠土地面积比例大,生态环境脆弱;口粮自给率不足50%[7]。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体脱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所以,农业的使命极其特殊,作用不可替代。

(3)一直以来,人们把干旱少雨、山多沟深认为是山西农业不变的劣势,形成了重工轻农的思维定势,总以农业小省自居,认为没有规模成不了气候。而忽视了正是坡多沟深造就了“杂粮王国”[8-9]、“黄金养殖带”[10]、“优质粮果带”[11],正是沟壑纵横成为了发展绿色、健康、生态农业的天然屏障;忽视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表里山河”的一些劣势正在变成优势;忽视了北京“护城河”、“后花园”不可比拟的特殊区位优势。没有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就没指望它成事,没给它应有的地位,其他自然就谈不上。说是特色农业,没有弄清楚到底特在哪里?没有特殊待遇,没有超常规的特殊支持,没有特殊的办法,没有特殊的技术,保护、利用、发掘“特色”的意识淡薄,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地膜和化学品,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12],严重削弱了山西农业生产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因而“特色”农业特不起来,也强不起来。

1.2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缺少总览全局的战略规划

现代农业以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为主要特征[13]。要求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为前提,以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手段为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最终形成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具备食品供应、吸纳就业、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的产业群。很明显它是一个整体推进和长期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不仅要有短期规划,还应该从战略层面进行中长期,比如10a甚至20,30a的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引领。而目前,除省里有发展现代农业的3~5a短期规划,运城市正在制定之外,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全面规划。全面规划的缺失,不仅谈不上规划引领,还放大了现行体制下,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以及一任领导一个思路的缺陷和弊端,使得哪些是必须坚持、必须坚守的不清楚、不明确,难以做到选对路径,一走到底。实际上没有规划等于家底不清、方向目标不明、路径不确定,容易造成政策的人为多变,难有科学性、连续性,加大了盲目随意和人为干预的风险,使有些本该坚持做的事情半途而废,走了弯路,影响了发展。比如农技推广体系的恢复重建就是深刻教训,而右玉的做法则可以给出很多启示。

1.3农业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4-15]。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化是纲,纲举目张。产业发展了,农民就业、增收及服务业等才可能顺势而上,农业现代化这盘棋才能满盘皆活,才会有整体的脱贫、全面小康和科学的新型城镇化。而作为产业的基础单位,山西的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聚集度和科技含量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大的龙头支柱,3000余家龙头企业,总产值1252亿元,仅相当于一个多双汇。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甚或没有链。如:运城天和源集团,它的核心优势是晋南高档肉牛的养殖,但整个经营需要涉及饲料供给—兽医兽药—屠宰—牛肉加工—冷链物流等多个环节。目前刚刚建了冷库,是否再搞精饲料?再建屠宰场?就很纠结为难,大了吃不饱,小了不合算,还有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类似这样的问题企业都会遇到,如何连成链,形成产业群、产业带?靠一个个企业单打独斗不行,靠现阶段发育不全的市场作用有限,这种情况下,政府统筹协调、超前引导及政策激励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以支持单个企业为主,延长链条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保险等政策体系,社会化服务、现代营销等市场体系均不健全,发展的软环境尤其不好,比如:北部某市引进北京新发地集团投资20亿元建成的大型批发市场刚投入运营,附近就又批准在建同类市场。政府违背承诺,不守信,企业很无奈,陷入了欲罢不能、欲进又难的尴尬境地。不仅形成重复浪费,恶性竞争,影响了山西投资创业的环境和应有的信用,更阻碍着企业、产业的健康成长。缺少对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引导,对农产品加工这一关键环节重视不够,尤其忽视了山西省农产品“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和特色,精深加工严重不足,功能保健产品严重匮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效益差。农产品加工以初加工为主,加工转化率仅为40%,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约为0.8∶1,远低于全国2∶1、发达国家3∶1的水平。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和经济优势,农产品生产最终“出口”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农业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1.4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格局

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没有产业的充分发育,没有农民的充分就业和脱贫致富,城镇化就无从谈起。只有链条拉长、产业做大,才能支撑和推进城镇化。即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16]。同全国一样,山西省的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相脱节,未形成协调同步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

(1)各级政府从主管部门、规划设计到实际运行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分属农业厅、住建厅),没有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先导和依托,缺少以农业产业支撑城镇化的思路和规划,因此,不可能引导产业科学布局、合理聚集,影响着城镇化的方向和城镇化的整体进程。

(2)缺乏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靠科技创新发掘农业内生力,靠科学化、机械化促进规模化,靠规模化促进商品化,靠商品化促进产业化,从而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使农民就地变身产业工人,并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辅助以教育移民、卫生移民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其加性和集成效应,进而推进城镇化的试点、典型和样板。缺少示范和引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已有农业企业布局分散、聚集度低、规模小,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发挥农业产业应有的吸纳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的独特作用,从而支撑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1.5尚未形成给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产业发展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山西省目前还有约60%的农户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生产效率低下、利润不高,使得形成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尤其组织专业合作社面临困难。不少专业合作社,因无专业可合,徒具虚名,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山西省种粮大户6000多户,家庭农场9000多个,农民合作社近8万家[17],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农民参与产业化的程度远低于其他省份。发展中的合作社因在融资、土地流转、基础条件改善等方面遇到诸多问题而难以壮大[18-19]。如:大同金农合作社经营不错,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社,也遇到了土地不能流转,无法进行长期投资以及融资难等问题。银行贷款要有国有土地作抵押,合作社哪有国有土地?所以,资金向农业倾斜,实际上很难落到实处。当然,合作社经营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比如,运城市家庭果园,收益很好,这样的土地流转成本高,农民不愿意,现阶段扩大规模就没有必要。迫切需要的是品种更新、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服务,而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服务却明显滞后。

1.6科技创新体系不科学,创新能力不足

其主要表现在:

(1)农科教职责不清晰,甚至交叉重复,不利于按特色农业的需求,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现实中往往造成错位、缺位、不到位。同时缺少有效的配合协作机制,难以形成人才、技术、转化应用的合力,甚至还相互掣肘。

(2)高效科学的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发展规划没能与山西特色农业、特色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创新链没能超前配置,难以起到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评价奖励导向不明确、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科技人员诚信评价、信用约束体系缺失;科研人员不能够专注于研究开发,原来是跑项目找经费,现在是询价、招标、搞政采,加之检查汇报总结等等,需花去大量精力;农业科研单位收入偏低,队伍不稳的问题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农科院近2a已有多名博士因待遇问题离开,有多个岗位因无人报名而被迫改变招聘计划,2000年至今流出的高级职称人员已有近20名,而基本没有流入。

(3)人才队伍培养缺乏针对性,也无长远考虑。比如山西农业急需的农机、农产品加工领域人才匮乏。据了解,山西省农机研究院能绘图的不超过3人,根本谈不上队伍。2007年以来,我们率先提出并大力推进“艺机一体化”[4,20],但由于省内从研发到加工都比较落后,而不得不依赖外省,成本高、效率低,不仅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也不利于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对策建议

2.1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找准发展路径,真正体现特色,发挥优势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坚定信心,把农业作为山西的民生产业和经济转型的接续产业。充分发挥山有的农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病虫害少、生产条件易于控制、区位优越、是全国“综改试验区”的六大“特色优势”,把“什么还能吃?还敢吃?”的危机当作商机,走一条绿色、健康、精品之路,打造全国放心、高端、安全食品基地[21]。尤其要瞄准京津冀大市场,傍住北京来发展。不要只做护城河、后花园,还要成为首都的放心菜园、放心食品园、放心养殖园。要依靠高科技手段,深入发掘和利用特色农产品的功能、药用成分,大力开发主食化、方便、休闲食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疗、保健需求,创造高附加值精品,打造驰名品牌,提升农业效益。以新晋商精神,做强特色产业,支撑转型,拉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迈过这道坎,可实现农业的多重功效,一举多得。以色列、荷兰均是资源贫乏的小国,均能以高科技支撑农业产业立国[22],只要努力,山西也能。

2.2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要摸清家底、深入研究,根据全省及各市、县的特色和优势,制定3个层级的短(3~5a)、中(5~10a)、长(10~20a)期科学规划,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目标导向。充分发挥综改区先行先试、自我改革的优势,真正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痼疾,实行大部门机制,突出顶层战略设计,制定与特色农业相匹配的特殊政策,创造特殊环境,采用特殊办法,创新特殊技术,助推山西农业真正走出特色之路。

2.3突出问题导向,创优发展环境,强化对农业产业的扶持与培育

重视解决农业生产最终的“出口”问题,把发展农业产业上升到战略高度。对于振兴翻番的“七大产业”,要认真总结每个产业不大不强的原因、困难和瓶颈,对“十五”以来“1311”工程、“513”工程实施的成效、问题,进行回头看,开展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找准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准确发力。该放给市场的放到底,该政府做的做到位。比如,搞好规划统筹,明确目标方向,创造优质经济要素集聚和良性竞争的环境,培育企业能够自由健康发展的土壤。在目前特殊的形势之下,要从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行业服务、科技支撑、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引导协调、激励、服务和推动,从支持企业(点)变成支持产业(链),下决心下大力气扶持培植几个特色大产业,发挥核心作用,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2.4将农业产业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统筹规划,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密切结合山西实际,打破部门阻隔,突出顶层设计,将农业产业化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作为城镇化的最终依托来设计和规划,实现两规合一或多规合一。积极开展依靠产业带动和支撑城镇化的试点工作。要注意探索模式,树立典型,因地制宜推进。要充分发挥产业吸纳、分散农民,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产业链条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让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农民在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变身产业工人,持续增收致富。同时要与教育、卫生、生态移民等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联动,协调发展。逐步将产业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村镇,培育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城镇化。

2.5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

根据山西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度挖掘后进地区的潜在资源,扶持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起步。

(2)根据产业规划和市场需求,引导、培育、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专业合作社有“专”、有“业”,有“作”可合、有利愿合、有钱好合、有章法能合,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主体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分散吸纳农民深度参与,构建与山西农业特色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经营制度,从生产关系层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6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创新能力

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内涵的深刻变化、山西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存问题,科学划分和厘清农科教的职责任务,建立分工明确、合作有力、有机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农科教的统筹规划(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协同发展。充分尊重农业科技创新以及队伍成长的规律,积极研究探索新常态下提高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政策和办法,建立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激励机制。通过正确导向和科学管理,为广大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事业、感情、待遇都能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并根据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配置科技创新力量,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教育改革,摒弃大而全,建立与山西特色农业、特色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制度,造就特色人才队伍,为特色农业提供持续人力支撑。总之,既要充分发挥山西的自然特色和区位优势,也要充分依托综改区的大背景,发挥这一政治特色和优势,大胆先试先行,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制定上下真功夫,真正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给力经济转型,促进富民强省。

参考文献:

[1]山西省统计局.2015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路丽虹.58个贫困县2020年全部“摘帽”[N].山西晚报,2015-11-11.

[3]霍海龙.山西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22):5-6,15.

[4]闫菲菲.论我国煤炭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以山西省煤炭企业为例[J].财经理论研究,2009(5):50-53.

[5]王娟玲.农业“艺机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9):1040-1045.

[6]解睿,何燕,刘枫.山西农村城镇化制约因素及其措施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5(8):46-47.

[7]许晶晶.山西“粮事”你知多少?全省口粮自给率48%[N].山西晚报,2015-10-17.

[8]郭峰峰.晋陶泉:打造三晋“杂粮王国”[N].科学导报,2015-11-03.

[9]王敏.打响山西“小杂粮王国”品牌[N].山西政协报,2009-03-04.

[10]赵万国,李志荣,兰世和,等.关于朔州市肉羊产业发展的思考[J].畜牧与兽医,2014(6):66-68.

[11]王娟玲.科技创新和产业带动是山西农业破题的“金钥匙”[N].科学导报,2014-01-21.

[12]王风文.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3]王定祥,谭进鹏.论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2015(9):23-28.

[14]郭光荣.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C]//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论文选编(上册).昆明: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4.

[15]策划,郭金相,崔忠银,等.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N].农民日报,2014-09-15.

[16]黄晋太,郭丽娟.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中国现代化的终极目标[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

[17]王引荣.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农村工作通讯,2015(8):36-37.

[18]孙才仁,王玉莹,张霞,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问题,2014(1):1-11.

[19]党德宣,林何莺,王引斌,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83-487.

[20]王娟玲.农艺农机结合是推进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突破口[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6-30.

[21]王娟玲.对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4):397-399.

篇5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职业化农民;公共服务

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面对着人多地少的资源状况,如何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国外发达农业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经验。尽管农业经营规模有差异,但是细碎化经营的状况显然是无力承载农业现代化的。

经营方式上,现代农业是集约化农业,应当适度规模化经营。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面临着诸多困境,不利于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也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小农经营更显得十分脆弱。尤其是在地形平坦、耕作便利的粮食主产区,应当适度推进规模化经营,扶持种粮大户、农业公司、合作社等。

生产方式上,现代农业追求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将会显著下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即单个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出会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方是利用工业化发展成果来支持农业发展,如化肥、农药、良种、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这些现代要素进入农业,才能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综合产出。

二、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民以食为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离乡进城,由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粮食转化产品消费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需求增加和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低产低效农业建成高产高效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就无法保障,全面现代化就无法实现。

(二)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市的客观要求。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是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及市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做出的战略部署,其核心发展目标就是要建立农业产业发达、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殷实,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代农业强市,这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良好的环境的基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农业产业化是发达农业的重要体现,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强市的过程,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建设农业强市的客观要求。

(三)农业现代化是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器。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民收入增长明显,特别是近几年更是连续快速增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不仅如此,农村人口的交通、教育、医疗、医保、养老等社会化服务水平与城市人口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无法真正实现农民的体面劳动、惬意生活,就没有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

三、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道路,带来了新机遇。新型城镇化将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现状,在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后,既能增加可耕地面积,还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因而将是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契机。

(一)适度集中居住,增加可耕地面积。在农村地区规划修建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首先是原有的宅基地、村庄空地可以进行复垦,变为良田,而新社区的多层住宅也节约了农民的住宅用地。这样,国家基本农田不但不会减少,还会有所增加,为工商业发展和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了充足土地。

(二)加速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各个新型农村社区都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社区附近通常也规划产业聚集区,帮助农民本地非农就业,将更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新型社区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也免除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更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大户种植。应当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完善公共服务,加速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

1、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要素,是任何经营方式都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原农业的现代化应当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上文所述,L村的农业公共服务建设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要整合惠农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显著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立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指导农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化肥,提高有效性;推广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正确使用农药,提高科学性。培育和推广优质种子,改善农作物品质。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农田。有条件的地方尝试发展有机农业,推广无公害生产,创造农产品自主品牌。

2、培养职业化农民,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只要加大投入,合理规划,严格落实,即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却不易大量产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经营更加集约化,应当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完整的科技推广体系,将新的要素引入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四、进一步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措施作保障。

第一,要努力增加农业投入。不断开辟新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畜牧业发展基金、保护地蔬菜开发以奖代补资金、榛子产业开发以奖代补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和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特色乡镇、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推介以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力度,积极拓展农业信贷业务领域,放宽农业抵押贷款和担保限制,落实小额贷款政策,增加农业信贷投放量。

第二,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一是要切实把农业项目招商作为项目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与二、三产业项目招商同等对待。要把农业项目招商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围绕所分管的产业积极招商,拓展招商空间和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式,吸引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特别是要鼓励采取有偿转让集体与农户土地使用权、转让集体闲置存量资产、转让农户承包地和自留山使用权等多种农业招商方式,加快引进一批农业生产加工项目。同时积极包装论证和贮备一批农业生产加工项目,建立农业招商项目储备库。二是大力培育农产品优势品牌,积极开展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争创活动,着力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发挥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洽会,全方位包装、策划、推介名特优新农产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建立农产品域外销售窗口,发展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农产品进超市。搞活农产品营销。五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第三,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抗旱水源充足、排水渠道畅通、防风固沙林带成网”的生态农业体系,大力开展以防洪、排涝、灌溉、水土保持、饮水安全“五大”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世行贷款项目造林、农田防护林建设等九大重点林业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

篇6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07-2

就目前市场来看,烟草产业在我国的农业产业中占有不小的份额,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烟草农业已经成为覆盖面广、资产雄厚、机构健全、行业优势明显的重要现代农业产业之一,且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突出问题使得我们在发展现代化烟草农业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避免这些问题影响和阻碍整个烟草产业链的发展。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用地、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这是整个农业产业所面临的通病,烟草农业也不可避免,为解决或改善这些突出问题必须进行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管理技术等提高烟草产量和质量,改进现有的烟叶种植生产方式,保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持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和基本条件分析

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而烟草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进行现代化发展。对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合理解决烟叶、烟区以及烟农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保证烟草产业的稳定高效发展。

1.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已经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化分工明确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应用进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生产成为必然趋势。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草行业的内在需求。新技术、新手段的投入不断推动着卷烟企业向现代化、集中化、模式化方向发展,这就向行业上游的烟草种植业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使得整个烟草行业的组织、资源分配、交易等行为发生了变化,逐步向市场决定资源生产的方向发展。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应用现代化农业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烟草生产环境,增强烟叶质量和产量,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提高种烟收益,稳定烟叶生产,奋力推动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条件

发展现代化烟草农业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条件: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以及信息化管理。

规模化种植是指将烟草农业的数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由于我国的烟叶生产方式为计划生产,故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对整个产区进行重新配置,消除或降低原有的分散化种植模式在土地、成本、设备、技术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努力提高适度规模种烟农户的综合收益,推动烟叶种植向优势产区适度集中,努力扩大连片种植规模。

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实施集约化经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增大现代化机械的投入,合理应用现代化机械可以显著降低工作成本,提升工作效果;二是优先应用现代技术解决用工量需求较大的环节;三是提升整个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烟草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减工增效的目标。

专业化分工是将原有的独立的烟叶生产环节进行环节分工和技术分工,对每个环节进行技术统一和升级,保证规模化产区的烟草质量。

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烟草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该管理模式可以将整个烟叶生产过程的农业信息,所需的技术信息以及烟草需求信息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整合,帮助烟农获得更为精确的、完整的,涉及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信息。

2 现代烟草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时期我国的现代化烟草农业运作模式有:山东诸城烟区的企业加烟叶农场加农业工人模式;黑龙江烟区的机械化耕作模式;福建烟区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云南烟区的专业化烘烤服务模式;贵州烟区的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等等,但是对现有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仍旧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是职业化烟农培育体系尚未形成。烟草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但是当前时期无论是人力构成还是人力水平等都无法与现代化烟草农业相匹配:由于人力成本的升高,烟草从业人员大大减少,且青年劳动力欠缺,中老年劳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烟草农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强的信息获取手段,但是当前时期,烟草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应用现代化技术组织生产的能力不强,所受的专业培训较少。

其次是规模化种植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我国常年种烟面积有120万平方公顷,但是大规模种植所占的比例还未超过50%,这就阻碍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限制了高新技术的集中应用,进而导致烟草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农业用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土地流转所需的成本呈现增高趋势,这也限制了规模化种植体系的形成。

再次是集约化经营模式推广阻碍较大。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种植方式。这种方式下的烟草种植、经营、管理均受限于单个家庭,很难统一应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和管理手段等降低烟草生产成本,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集约化经营需要进行土地流转,但是当前时期的土地流转成本过大,不易实现。

还有分工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社会的进步促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向现代化方向靠拢,在优选育苗等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但是在诸如烟草栽培、产区管理、病虫害防治、烟叶采集与处理等方面现代化程度还存在欠缺。

最后是信息管理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数字信息和网络信息的综合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可以利用多种传输渠道实时向农户提供适合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信息,还可以将现场生产单元、农业气象单元、专家指导单元、烟草病虫害预报与防治单元、烟叶产区配套销售单元等多个单元进行组网和信息整合,为烟草农业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但是当前时期我国的烟草农业在信息管理方式方面还处于理性认知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较大距离。

3 实现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应对策略研究

为解决上述烟草农业面临的问题,推动整个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推广策略。

3.1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现代化农业在大范围、规模化种植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而我国的土地经营模式则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可以合理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通过有偿使用等方式促进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化和集中化经营。具体来说,规模经营方与土地所有者可以商定适当的经济补偿方式进行有偿使用,如收取租金或者转包费、以土地入股等;也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社、利用联合经营的方式扩大烟草种植规模和集中烟草种植区的管理和经营;还可以对现有的低产田或荒芜土地等集中整治为可用于耕种的烟叶产区租给具有经营能力的职业烟农耕种。

3.2 优化人力资源,推进组织管理创新

劳动力是第一生产要素。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优化烟草农业产业相关人力资源,增加烟草农业的经济收入,降低产业成本,提升烟农和职业烟农的劳动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与烟草农业相关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规范,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整个产业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在充分保证烟叶质量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特别是生产和技术指导两方面的合理人力分配可以为推动现代化烟草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完善科技研究和推广体系

现代化烟草农业对现代化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在现代化烟草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烟田土壤的改良,增强土地肥力,保证烟草产能和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在有限资源环境下实现最大利用。此外,应该建立以烟农和烟草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的推广体系。该体系可以及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整个烟草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

3.4 发展环境友好型烟草农业

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多数烟草种植地区均或多或少的存在土地不够用,水资源缺乏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水资源治理工作等,保护好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同时,还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整个烟草农业的行业标准,提高整个烟区的思想认识,避免高污染高残留农药的应用,保证烟草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4 总结

现代化烟草农业涉及领域和环节众多,需要多方协力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烟草农业是今后烟草种植业的必然发展趋势。相关人员和部门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有效的产业理念指导和完善实际产业经营,解决烟草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实现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卢建雄,牟毅.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4).

[2] 程宝玉,张国华,程兰.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8(9).

篇7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业现代化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而且在经营管理方面受到了很多的束缚和制约,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导致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质量不太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而且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低,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不足等,都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遏制了农业经济的进步,另外,农产品处在初始的加工阶段,不利于实现农产品的增值销售,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经营方式。

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太少

现在农村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到位,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公共设施简直可以说是等同于无。我国现有的很多农业基础设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这些工程大多已无法满足当下的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的投资有3个主渠道:国家投资、农民自我投资和市场投资,农民自我投资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基础工程建设资金的来源单一,几乎全部靠国家财政资金进行投入,由于各地方财力不同,导致部分基层的农业工程项目数量少、质量低;而市场投资又由于小农经济的传统经营模式无法获得发展。

3.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比较低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都相对较低,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不到位,不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质量也不高,而且农业方面的技术性人才比较缺乏,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不够,技术结构老化,缺少相关的技术服务经费等,都严重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业经济的产业链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产业规模较小,科技水平比较低的问题,而且一些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企业的竞争力也比较弱,所以经济效益也不高。同时,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重视了企业和农民的生产效益提高,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另外,在具体的农业产业链中,一些龙头企业数量不足,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分析

1.促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和管理

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将农产品的附加值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产业链。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农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确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将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的品种作为核心,建立安全、高效和生态环保的生产基地,形成广泛的农业产业链。另外,要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当尽力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实现产业化的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除此之外,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和管理,能够降低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

2.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生产要素的投入,工商业部门的介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市场机制的引入等,使农业成为工业化的农业、科学化的农业、集约化的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把农业建成竞争力强大,能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积极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以及测土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市场信息体系等重点项目的建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加快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精心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确保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强化经济农业示范区、示范园、示范点建设等。

3.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应用

农业的现代化,就是指农业的科技化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充分的应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和优质生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业市场竞争力。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引进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实现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其次,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机械化的生产,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就应该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效应,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现代化产生中,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同时,发展新型的肥料和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要针对土壤的特点,开发专用肥,并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政府也可以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并进行奖励,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5.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普遍的素质比较低,专业性的知识比较缺乏,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整体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包括经济、管理和法律规范方面的知识。其次,要促进度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并有效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定期的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篇8

关键词 现代烟草农业;问题;发展对策;安徽宣城;黄渡乡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345-01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烟草的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大乡黄渡,烟草已有40余年的种植历史,长期的烟草种植对黄渡乡的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黄渡乡烟草发展存在的问题

黄渡乡的种烟模式已基本在烟农中形成定式,尤其是在过去,烟草发展没有国际禁烟框架条约的约束,地方政府为了能获得一定的烟叶税收,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面积,有时为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多方采取小的政策激励烟农扩大烟叶种植面积,在烟农的选择上不做任何要求,只要种烟就奖励,导致烟农选择种烟时未经过深思熟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命令高于一切,导致烟农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和认识,盲目发展烟草面积。二是缺乏有效的技术方案和服务队伍。烟农开始种烟时以获得一定的烟叶产量为目的,对烟叶的内在品质缺乏了解。三是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年份,烟叶收购结束后,烟农的种烟效益得不到保障,事后无人管,因此严重挫伤了烟农的积极性。四是烟叶收购企业与烟农的发展不协调,工业企业在烟叶收购中对所需的烟叶品质要求也得不到满足,为此对烟农的管理就不可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形成相对的不协调发展[1-2]。

2 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对策

随着国际禁烟公约的逐步落实,工业企业为求生存必须走品质提升之路来推动烟叶的发展,面对新的发展需求,作为种烟大乡的黄渡势必要开拓出一条适应工业企业发展要求的模式来推动烟草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生产上必然要以工厂需求为先导,在发展和管理上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性的改变,为加快黄渡乡烟草健康、稳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环境。如何以一个全新的工业理念来推进黄渡乡的烟草产业健康发展是黄渡乡烟草产业在新形势下必须应对的课题,将从烟农队伍专业化、服务内容社会化、烟草种植适度规模化、管理内容企业化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解决烟草发展的问题。为此,现将对黄渡乡烟叶发展新的理念作如下阐述。

2.1 烟农队伍专业化是烟草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保证

黄渡乡是典型的农业大乡,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有近5 000户,其所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烟草、太子参、蚕桑、西瓜、棉花等。从黄渡乡农民种植结构来看,完全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户基本占50%左右,兼种太子参、棉花、西瓜、蚕桑的农户占25%左右,全乡兼种烟草和水稻的农户只有10%左右。由此看来,要想发展烟草仍有很大的人员空间。从地理区位上看,黄渡乡基本属于半丘陵半平畈地区,其中丘陵地带也仅有一部分土壤适于种植太子参、棉花、西瓜等作物,虽有一定的面积,但一直没能形成规模和特色产业。烟草虽在全乡只有10%的农户种植,但适宜种植烟草的土地有近0.2万hm2,有良好的发展种植资源的空间。从技术角度看,水稻、棉花、西瓜、蚕桑、太子参等作物的种植户基本是自由型,种好种坏,农民自己把握,基本属于无技术指导型生产。烟草在黄渡乡的种植过程中,广大烟农一直在皖南烟叶公司和区烟草发展局的精心指导下进行生产,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和措施作保障。黄渡乡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和总结了当前烟草发展中存在有利优势,积极引导广大有能力和条件的农民成为专业的“一烟一稻”种植型农民,并将依托皖南烟叶公司和区烟草发展局共同将一批这样的农民固定下来,把他们培养成为烟草行业专业化的烟草农民,为黄渡乡的烟草发展奠定可靠的人力资源基础[3-4]。

2.2 服务社会化是烟草发展的必由之路

烟草生产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基础产业,在烟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需要有一定的有技术的劳力资源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为依靠。现在的广大烟农渴求的不仅仅是烟叶公司组织的技术人员服务,随着适度规模烟农的不断涌现,小家小户的独立式烟草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格局面前,烟草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批走向烟草服务的机械队伍和人力资源。黄渡乡是一个有多年烟草种植历史的大乡,全乡广大农民对烟草生产每个环节的技术要领并不陌生,有一定服务技术的劳力基础。全乡有近3 000户只种植一季水稻,随着机械化和水稻直播技术的运用,农忙时间较短,为使水稻种植农闲时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将闲散的劳力进行分区域合理组合,成立多元化的烟叶种植服务专业队伍。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摸索,现在全乡稳定组建烟农专业化服务队65支,由烟叶工作站和乡烟办调配为烟农生产的各个环节服务,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收费,形成“闲散人员有事做,做事有钱赚,烟农种烟不愁没人干”的良好氛围。如何组建好这支队伍,使这些有效的人力资源发挥他们最大的效应,是黄渡乡党委、政府为烟农服务的主攻方向,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造就一批专业化的农机服务队伍,为黄渡乡的烟草发展提供最有力的后勤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黄渡乡的烟草之路走得更远、更稳。

2.3 适度规模种植是烟草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一部分农民走向城市,从事二、三产业,他们所留下的土地会被所留下的农民种植。在黄渡乡种植的农作物中,烟草所产生的效益是最稳、最好的,因此会有一部分农民选择种植烟草。在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宽裕、受益要提高、土地要利用的未来形势下,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规模来发展烟草。这些留下来种烟的农民是烟草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黄渡乡党委、政府在做好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应一方面积极配合烟草公司做好烟农的稳定工作,使他们成为专业化的烟农,并依据烟草生产的不同时期邀请相关的技术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把他们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通过对外出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的土地的合法流转,依据不同区域合理调配好可种植烟草的土地和人员,同时做好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地尽其力,人尽其能,只有这样,烟草的种植面积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有限种烟的人力资源条件下,适度扩大规模种植才是今后烟草发展的必然要求。

2.4 走企业化管理之路是烟草稳定发展的立足之石

烟草成为黄渡乡一项农业支柱产业,“走什么样的路”以及“怎么走”是黄渡乡现代烟草农业必须要面临和思考的一个主题。在今后有了一批专业化的烟农队伍和服务队伍的同时,如何使这2支队伍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保障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受益。烟农队伍的稳定是稳定服务队伍的基础,要稳定烟农队伍除烟草要有一个稳定且较好的价格保证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灾害保障机制的建立也都是必不可少的;为确保烟草生产有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在管理方面,一是加强对烟农的科技和文化的培训,使每一位烟农能够成为懂技术、会管理、识文化的专业化人员;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烟农队伍和能人来补充因年龄等方面原因退下来的烟草种植人员;三是为稳定的烟农队伍建立养老保险机制,并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机制的管理和实施办法;四是加大地方对烟草发展成果的共享,使政府、企业、烟农共同参与对烟草发展的管理,建立相互监督和约束机制,可成立民间的烟草生产专业合作社参入管理;五是加强对社会化服务人员的调配管理和技术服务内容的培训,使服务水平规范化,为补充新型烟农做好最充分的后勤保障。只有做好上述几点,才能为黄渡乡烟草走向现代化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充满生机的明天。

3 参考文献

[1] 李彦平,郭芳阳,丁燕芳,等.河南省特色烟叶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和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11(6):19-22.

[2] 林霖.现代烟叶农业内涵和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农业经济,2010(9):47-48.

篇9

>> 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思南县的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思南县竹鼠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思南县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思南县茶产业发展探讨 思南县少数民族贫困原因调查及脱贫致富对策思考 思南县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南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乌江水路运输对思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思南县土壤墒情监测 浅谈思南县农业机械在建成小康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对策与思考 贵州省思南县核桃栽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思南县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其治理对策 浅谈思南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甘南县现代农业发展与展望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谈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国务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EB/OL].(2012-02-13). http://.cn/policy/txt/2012-02/13/content_24625079.htm.

[3] 农业部办公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EB/OL]. (2012-11-13). http:///show/regulation.php?ID=2829.

[4] 李全.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谈几点看法[J].云南科技管理,2010(4):14-16.

[5] 王永平,金莲,刘良灿,等.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3):144-148.

[6] 白和盛,苏建坤,杨建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9):74-77.

[7]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8] 张永江.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229-231.

[9] 甘江英,吴斌,胡文娟.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6):109-111.

[10] 周成,王芳,唐梅.农业信贷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研究 [J].天津农业科学,2014(2):30-36.

篇10

【关键词】:财政扶持;现代农业;重要性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下,建设现代农业是符合时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作用,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现阶段财政支农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转变,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财政的农业投入,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从而实现城乡、工农的协调发展。

一、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满足不小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科研脱节的问题相当突出,并且日益加大,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同时,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不断发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不足、机制不活等,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与发展。

(二)财政投入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从近几年情况看,由于支农资金的投入量不足,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农业支出的绝对量却逐年增长,因而,可以看出当今财政支农仍处于低水平状况。此外,各地财政支农资金对项目流通领域的补贴较多,而对农民的直接投入少之又少。

(三)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传统的分块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各种渠道的投资实施范围、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和建设内容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此外,在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资金预算执行慢、中间环节多以及支出进度不平衡等问题,导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从而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推进国家财政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策略

(一)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发展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农业。同时积极推行项目公示、政策公开等制度,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要鼓励广大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示范启动等政策手段,支持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此外,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担保体系建设,将现代农业建设中资金的来源问题解决掉。

(二)提高现代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关部门必须努力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并且要对我国当前的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取消一些政策到期、不合时宜的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各种零散资金等支持用于现代农业建设。同时,还有不断拓展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健全与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并要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提高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设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

(三)培育现代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根据我国当前的形势来看,必须不断加大对村级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与农业经营知识,进一步落实村级农民技术员补贴政策,加速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进而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技能。同时,还应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使得广大农户成为具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市场意识以及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此外,还应形成以示范户为核心,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并不断辐射到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四)不断建立与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1.要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相关部门要合理确定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作用的技术研发,支持引进国外新技术、新品种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要完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必须做到加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能力,重点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和动物疫情防治的支持力度,不断建立健全动物免疫标识制度,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要完善现代农业合作体系

加大对全国各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对试验区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招商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推进各地在农作物栽培、品种改良和畜牧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运输等技术方面的合作。同时,还应开展科技教育、市场运销体系的建设交流与合作,切实地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5.1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关键是落实好两部法律,推进三项改革。落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两部法律。它们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基本上可以回答多年来社会上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主要疑虑,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家庭承包经营与规模经营的矛盾、农民是市场主体等问题。

2.5.2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农业科研单位应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国家在投入上应将其作为创新主体对待。近年来,农业科研突破性成果、大成果少,根本原因是基础性研究不够,“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农业科研机构划为非公益性的比例过多。

2.5.3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农业部计划争取“十一五”期间,科技入户基本覆盖到我国主产粮区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入户技术由单项向种、养、加、销等综合技术转变。

三、结语

综述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财政扶持与投入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推进财政扶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重点,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技术的改进与提升,并为我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毛祖逊.财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调研世界.2008(05).

[2]王辉,王启亮.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乡镇经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