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修复存在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意识淡薄,专业知识缺乏

过度放牧、乱伐乱弃及无规划开发建设等违法行为十分严重,诸多活动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所造成河库淤积、生态系统退化、面源污染等危害,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均造成严重的影响。应加强全国各级领导和群众对水土流失危害性的认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加强执法力度,整顿执法队伍。执法人员自身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加强后期的习,做到知识进取与执法为人一体化。

1.2植被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随着牧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度的放牧及对草场养护知识的缺乏,使草场超负荷放牧和对牧场周边农田过度开发,导致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使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草原生产力降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改革开放窗口深圳,在城市文化水平提高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疯狂的土地扩张和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水土流失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也是空前的。

1.3土壤贫瘠,营养流失过度

经济快速发展,过度土地开发及基建工程的不文明施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土石方的开挖及其他建设活动,势必会引起地表植被损坏,使裸地在雨水冲刷下引起水土流失,从而带走土壤表层中的营养元素,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植被的生长。同时若对原有的耕植土不加以合理堆放及采取相应临时防护等措施,势必会导致耕植土的流失,流失过程中带走大量养分,从而使土壤肥力降低,影响绿化效果。如崩岗侵蚀(水土流失特殊形式)则会使地形破碎,土层丧失,土壤养分流失,良地变成难以利用的侵蚀劣地。据调查,江西赣县崩岗侵蚀区年均流失量在85000t/km2,平均每年流失土层1cm左右。崩岗形成后,土壤表土流失,碎屑层地表,地薄缺肥,温高缺水,土壤肥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大量减少,且植被难以恢复,治理难度大。经过强烈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有0.3%左右,造林种草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土壤有机质的大量流失,土壤满足不了植物生长需要,造成植物生长缓慢,影响绿化景观及农作物收成。地瘠民贫,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和危害。

1.4影响居民生活,经济损失惨重

水土流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许多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水土流失而引发的灾害,给社会、经济及居民生活均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首先,边坡倒塌、地面下陷等灾害会造成居民房屋受损、掩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河道、雨水管网淤积会影响行洪,从而破坏公路、铁路及航道等交通设施,使基建设施受损。

1.5科研不够成熟,技术进展过慢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国生态修复研究近年虽然对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和实践已有过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研究中只注重恢复有效的植物群落模式试验,相对忽视了对自然界自然规律恢复过程的研究;注重对植物多样性及小气候的研究,相对忽视对动物、土壤生物的研究;注重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对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综合评价。尽快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促使我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及措施

2.1加强国策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应加强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在生态建设中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提供科学标准和依据。对实施的生态修复建设要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对人类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技术学习,用专业知识指导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让人们了解到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及治理后的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及建设生态修复示范科技园,使人们从根本明白上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内在的道理。

水土生态园的建设,对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生态理念,对颂扬传统水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保持宣传上应强化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意识、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坚持面向领导、面向建设单位、面向市民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对治理动态和水土流失案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在城镇周边、主要交通要道和生态修复实验区(点)设置水土保持宣传牌,提高人民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2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监督执法

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强预防监督执法工作,把预防保护方针放在首要位置,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多方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水土保持方针,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可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植被恢复。其中封山禁牧等生态修复措施,投资少,见效快,是一项在短期内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

生态环境的破坏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道路及房产等方面的开发建设。同时诸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更加重要,坚持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建立统一高效的决策管理制度,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和审批力度就必须建立专门的机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监测、预警、应付、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的综合重建组织体系。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对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取土采沙及无规划建设等现象,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2.3制定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由于各地水土流失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亦较大,因此生态修复规划应区别对待。以全国4个大生态修复类型区为依据,结合各地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规划,明确修复时限、修复面积、修复方式及保障措施等。城市生态恢复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按景观生态学原理,依轻重缓急进行分年度整治,优先治理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水土流失。

以深圳为例,改革开放后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同时过度开发建设也给城市带来了遍体鳞伤,特别是采石取土、房地产开发及公路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景观破坏和污染饮用水源等,对城市景观生态构成严重破坏。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和解决对城市景观的严重影响问题,针对水土流失产生类型不同,整治的措施不同,投入的资金和投入的机制也不同。分类的规划、分布指导,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措施应充分利用措施的优势,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并与其他措施有机结合整体治理措施。坚持“草本优先,乔灌草结合,慎用藤本”的原则,植物合理搭配,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形成多层次、立体的生态结构,取得最大景观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生态修复成败关键在于管护措施的落实。“三分治七分管”,治是基础,管是关键。

三、结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部分地区实施后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及新办法在各地正在逐步展开。实施中需坚持做到:一是管重于治,监督管护力度需加强,减少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二是封重于补;坚持以封山育林为主,补种栽植为辅的原则,降低人畜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三是实重于形,各主管部门应付出实际行动,设身处地的为群众谋福利,为社会创效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发展,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到其中来,自觉维护我们的大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黄松柏.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探究[J]. 经营管理者,2012,(11).

篇2

关键词:林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

1 引言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人类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社会的各项经济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当前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雾霾、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等,这些都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的严重后果。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同样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要想让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为后世的人类创造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要从当下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

2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然而,经济发展同样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今,有许多企业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被极大的破坏。不仅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同样也会影响到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一定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修复,这样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林业生态不仅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具备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只要进行适当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同样也能够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从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开发现状来看,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林业生态被过度的开发,虽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增长,但是使得林业生态失去了可再生能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3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林业保护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即林业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在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当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更为重视林业生态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林业的生态效益忽视不见。然而,无论是水土保持还是防风固沙,包括调节气候,都是林业所产生的重要生态效益,对于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林业保护工作的实际过程中,不仅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于林业保护工作也缺乏强而有力的监督,导致滥砍乱伐过度开发的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林业生态的正常发展。此外,在我国目前的林业种植当中,其种植结构也存在问题。低效防护林与经济林所占比重较大,导致森林质量过低,这样一来不仅会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由于森林结构的问题导致病虫害几率增高,影响到森林的健康,导致森林资源的浪费以及利用率较低。

3.2 科学技术利用率低

从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除了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外,其中科学技术利用率低也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科学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并且为林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带来巨大帮助。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林业的从事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许多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只能进行简单的设备操作。这样一来,即便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没有办法良好地应用。其次,在林业生态的修复过程当中,工作人员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修复方法,很少能够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科学技术来进行林业生态的修复工作,这也会对林业生态的修复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造成极大阻碍。

3.3 未建立完整的信息化平台

M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信息社会,目前,信息技术已经被各行各业广泛地应用,林业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已经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该信息管理平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在该系统当中,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体系,这样一来就使得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分析以及利用出现了阻碍。其次,虽然已经有了信息管理平台,但更多的工作仅停留在信息数据的保存,对于信息的利用率较低。除此之外,我国的林业管理方式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与林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由于林区一般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地方,因此无论是交通道路还是信息化的建设都存在困难,导致信息服务系统的搭建出现问题。

4 加快林业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 发挥科学优势

要想促进当前林业产业更好发展,确保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就需要充分发挥科学优势,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将林业资源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在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林业生态资源进行自我修复和再生。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调整当地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尽可能减轻因为经济增长给自然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同时,还需要将当地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化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提高科学技术和生态资源的利用率。

4.2 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想使得林业生态修复工作能够有突破性的进展,除了要充分发挥科学优势,积极引进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到林业生态修复工作以外,还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要将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改变当前的利用模式,这样才能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林业产业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对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以及关系进行深入的调查,并且加以分析,这样才能确保有效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在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推动新型林业产业的建设,新型林业产业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帮助林业生态资源再生,实现林业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优势以及产业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帮助当地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使得地方的林业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当然,除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外,组织架构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对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着巨大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林业产业的发展当中,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林业产业化以及规模化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4.3 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建立

4.3.1 加强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么加强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改善当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甚至是干旱洪涝灾害的发生。在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当中,不仅要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确保产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实现。而只有达成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3.2 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林业生态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经济效益的不平衡是因槿死嗌缁岫杂谧匀簧态资源的粗放型开发方式,使得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经济效益的增长受到阻碍。而生态效益则是过度的开采以及资源的浪费下,使得自然生态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从而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当前要想进一步保护环境,同时还需要确保经济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平衡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对林业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提高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样才能在经济水平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让人类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

4.3.3 充分挖掘林业产业潜在优势

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来说,要想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除了要注意自然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并且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以外,还需要充分挖掘林业产业潜在的优势,寻找经济增长的不同方式。不仅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帮助林业生态自我修复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使得林业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帮助。

5 结语

针对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想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必须要提高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在林业产业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还需要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建立,显著提高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叶益民.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究[J].大科技,2016(14).

[2]彭守林,熊育林.对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3):141.

[3]卢彩训,宋秋平.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科技视界,2013(27):341.

[4]郑志向.厦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探讨[J].经济视野,2014(7):28.

篇3

一、治理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村企联动、精准治理、强化落实”的原则,以全面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做好各类扬尘污染管控为目标,以全面落实扬尘污染防治作业规范和监管机制为要求,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抓手,坚决克服松懈、麻痹、厌战情绪,严格落实各项抑尘防治措施,实施专班推进制度,构建起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扬尘污染治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全面彻底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城乡结合部道路扬尘、交通公路扬尘,裸土裸地扬尘,工业企业扬尘,露天矿山(含矿山治理)扬尘,河道治理、水利整修建设扬尘,饭店、停车场加油站停产场扬尘,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扬尘,奋力扭转被动落后局面,为完成全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时间安排

2020年3月26日——5月31日

三、整治范围

集中专项整治全乡范围内的各类扬尘污染。

四、工作任务

(一)所有建筑、拆迁、管网电网通讯网建设改造、其他市政施工扬尘及重点项目等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整治。

牵头责任领导:

责任村:各村

1.存在问题。(1)部分工地(含无证工地)建设单位主体责任缺失,无扬尘治理工作方案,没有对工地进行有效监管,未督查、指导施工单位落实扬尘治理措施;市政、电力、城乡绿化和通讯等部分公用建设工地长期实行系统内部监管,法律责任不明确,扬尘治理措施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2)施工单位主体责任缺失,环保意识淡薄,肆意妄为、野蛮施工,“6+2个百分百”落实不到位,部分施工工地裸土和物料覆盖不到位、车辆冲洗不到位、场区道路硬化不到位、湿法作业不到位,远程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设备安装点位设置不科学,安装不到位、运行不正常,未与监管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联网;(3)执法监管主体责任缺失,体制不理顺,相关部门未有效执法,甚至存在不作为、慢作为、失职渎职等行为;监管存在盲区,一些移交的、交叉的监管事项“两不管”问题突出,比如大量无手续工地、城郊裸土裸地等均存在监管盲区,(4)工程监理单位未将施工扬尘治理纳入工程监理范围,对施工单位扬尘污染行为纠治不及时、不到位;(5)渣土运输车辆管控不到位,带泥上路、密闭不严,路面遗撒严重,私拉乱倒现象时有发生;(6)全天候监管巡查力度不到位,夜间巡查管控不到位,偷排偷放、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2.整治目标。按照“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负主体责任,通过全面治理,确保各类施工工地符合《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13/2934—2019)中规定的施工场地扬尘标准。同时,强化全天候巡查监管,确保各类施工扬尘按照相关要求常态化管控到位。

(二)县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开发区道路扬尘整治,309国道及道路施工扬尘整治。

1.存在问题。(1)部分道路、支路街巷、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道路未硬化、路面破损严重。(2)309国道、神雪线道路积尘清理不到位,洒水频次不够。(3)神雪线改扩建工程。未按照施工工地6个100%落实到位。2.整治目标。定时清扫、洒水、保洁抑尘;神雪线施工工地按照6个100%进行落实。

2.整治目标。通过集中治理和常态化作业,实现“双五双十”和“六无六净”标准。3.整治要求。深入推进“洁净城市”创建活动,对辖区主要道路范围内的未硬化道路全面进行硬化;坚持常态化规范作业,清扫、洒水。4.责任主体。县交运局负责309国道段道路整治,辖区其它道路由责任村负责整治,确保抑尘管控到位。

(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扬尘治理扬尘整治。

1.存在问题。部分村存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堆乱放。2.整治目标。要严格做好日产日清。

(四)加油加气网站点、饭店、商铺停车场等扬尘整治。

1.存在问题。加油站气、饭店停车场地存在清扫、洒水不及时。2.整治目标。每日清扫、洒水、保洁抑尘。

(五)裸土裸地扬尘整治。

1.存在问题。(1)县城区、开发区(含冀津园区)内围挡围合区域内、城区周边裸土裸地存在监管盲区,部分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放,部分地块种植农作物;(2)城区道路两侧及公共区域、企事业单位及老旧小区内部、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仍存在大量地面;(3)河道及河床两侧存在土地;(4)出让未开发及拆而未建的闲置土地、国土储备土地存在大量土地,绿化、硬化、苫盖不到位。

2.整治目标。对出让未开发及拆而未建的闲置土地、国土储备用地、道路两侧(含道路)及城市公共区域土地、企事业单位庭院及居民社区土地和楼顶裸土、河道及河床两侧土地、城中村及城区近郊土地、施工工地土地等七大类裸土裸地,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分类整治,明确裸土裸地位置、面积、土地类型及性质、所属单位、分管部门、整治措施,整改时限等信息,本着“因地制宜、宜硬则硬、宜绿则绿”原则,全部高标准整治到位,全面减少裸土裸地造成的扬尘污染。

(六)工业企业扬尘整治。

1.存在问题。(1)部分工业料堆未按要求进行围挡、苫盖、封闭仓储,部分料棚四周封闭不严,未配备喷淋等防尘设施或降尘喷淋设施形同虚设;(2)场区内道路硬化绿化不到位,不彻底;(3)物料传送带未采取密闭、吸尘等措施;(4)在线监控设施安装不到位、安装未正常运行,或未与当地主管部门联网;(5)出厂运输车辆未进行冲洗;(6)生产过程中未采取抑尘措施,扬尘污染严重。

2.整治目标。按照《县2019年重点企业无组织排放精准治理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在物料存储、物料运输、生产工艺过程、厂区道路、车辆管控、颗粒物监测体系等方面精准治理,实现无组织排放大幅度减少,长效管控机制运行完善。

(七)露天矿山扬尘以及林业绿化整治

1.存在问题。部分露天矿山未及时恢复植被,抑尘措施不到位;林业绿化抑尘措施不到位,管控不到位。

2.整治目标。通过开展露天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露天矿山开采、生态修复以及林业绿化扬尘污染问题。

3.整治要求。(1)对已开采完结的采场、平台及时覆土,种植草籽、侧柏等绿植进行绿化,绿化未到位前,积极采取高标准苫盖和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2)现有采场要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并配备洒水设备对开采、破石、装卸、运输、道路等各个环节洒水抑尘,有效降低扬尘污染;(3)开凿岩孔作业时,要使用带捕尘设施的潜孔钻;(4)对易产生扬尘的点位要采取临时性抑制扬尘措施,临时堆放的石块必须采取苫盖、洒水等抑尘措施;(5)对采场内的主要运输道路进行硬化,并做好湿扫保洁;(6)按要求安装无组织排放监控设施,实现联网。(7)林业绿化扬尘整治,按照“谁施工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督”原则,从严落实扬尘治理要求,现场全部落实“八必须八严禁”制度

4.处罚措施。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主体,由县生态环境等部门依法高限处罚到位。

(八)河道采砂石及河道内砂石加工、水利整修建设等扬尘整治

1.存在问题。部分河道采砂石、水利整修建设抑尘措施不到位,管控不到位。

2.整治目标。通过开展河道采砂石、水利修复综合整治扬尘治理,严厉打击肆意妄为、乱采滥建、随意作业等违法行为,着力解决河道修复整治扬尘污染问题。

3.整治要求。(1)河道采砂石项目扬尘治理参照《县2019年重点企业无组织排放精准治理实施方案》要求落实;(2)水利整修建设,按照“谁施工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督”原则,从严落实扬尘治理要求,现场全部落实“八必须八严禁”制度。

4.处罚措施。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主体,由县水利等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分别依法高限处罚到位。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乡政府成立由乡政府乡长任指挥长,乡人大主席任副指挥长的扬尘治理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全乡的扬尘治理工作。

(二)强化过程管理,及时掌握动态。各责任领导、各村要按照职责分工,对照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标准,组织专项排查,逐项建立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确定监管责任人,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实行“定格、定员、定岗、定责”体系,强化精细化管理,切实解决监管盲区。

篇4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水环境污染;城市绿化;城市生态系统;水体

前言

城市水环境是城市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基础,城市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进步的质量和速度,因此,必须对城市水环境问题加以重视。应该在认知城市水环境特点的同时,清楚地了解城市水环境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原因,探寻出符合城市水环境建设,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措施,以改善城市水环境为契机,实现城市综合、深层次和全面地发展。

1 城市水环境的基本特点

1.1城市用水的特点

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是城市用水的主要类型,由于城市人员密集、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所以,城市用水需要较高的质量、较大的供水量、稳定的供给,这对城市采水、供水和用水来说有着不同于农村的特点。

1.2城市用水的依赖性强

城市由于用水量大、供水要求高,所以,单纯依靠城市区域的供给和开采往往难于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大众城市往往需要从城区周边或外地调水来满足城市的用水需要,“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就是这样的举措。

1.3城市水环境脆弱

在我国北方,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大都在简单处理或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之中,在日积月累的大量污染的影响下,城市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这一现象有蔓延和恶化的趋势,造成水环境的脆弱和生态的破坏,影响城市深入地发展。

1.4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

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来源有两个,一是,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大量污染源渗入地下,造成对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破坏;二是,城市地表硬化导致城市地面下渗量的减少,在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同时,没有必要的补充,出现水环境的恶化。

2 产生城市水环境恶化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和生产排放的污水呈现指数型增长,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体污染严重,50%的重点城镇集中饮水水源已不符合取水标准,城市地下水水质也在急速下降,1/3的城市地下水已经被轻度污染,影响着城市生产和生活。当前我国北方有68.9%的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出现严重缺水的问题,许多城市存在着限时用水和限量供水的问题,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区域这一现象尤其严重,目前沿海发达区域也出现了缺水的问题,影响了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同时,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向,城市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退化,丧失了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产生城市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有:

2.1污水排放增加

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城市水体污染,进而恶化了城市水环境,水环境污染物质有来自于上游地区的外源污染和城市自身的内源污染。外源污染是河流上游农村水土流失,化肥、农药的污染和乡镇企业、城市的直接排污;城市内源污染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餐饮业废水等。

2.2城市河流与湿地系统生态功能丧失

城市建筑和交通的发展,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和土壤对降水的净化作用呈现降低的趋势。城市河流渠道化导致水体环境恶化,降低了甚至丧失了河流与生态生态系统对水体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净化功能。

3 城市水环境存在问题的治理

3.1加强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宣传工作

应该以推广节水技术为核心全面提高节水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先进的政策、措施,开发、推广节水技术,普及节水器具,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3.2加快城市水环境保护的立法

城市政府应当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发挥管理职能作用,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根据城市的水环境承载力,科学制定地方性污染排放标准,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按照标准排放,强制企业进行污染处理,控制点源污染。

3.3恢复城市的自然湿地和水系

湿地被称为“生态之肾”。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人们忽视了它的作用,侵占和开垦湿地,使城市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而且割断了湿地与湿地之间、湿地与其他水体之间的联系,降低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划定湿地保护区,保持湿地面积,保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在新建与改建过程中不断恢复城市原来的湿地,沟通湿地与其他水体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减少裸地、涵养水土,加大城市绿地建设,扩大植被面积。

3.4修复城市的水体生态系统

应该在城市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基础上恢复既往的功能,城市建设会破坏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污染使水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失去了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新时期应该在不断减少城市水体污染源的前提下,城市水体的生态修复是改善水体水质的根本措施。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是工程技术。对于城市河流,在不影响河流排洪的基础上建造梯级小水坝,不仅能保持城市河道水面,稳定河床水量,满足景观需求,还能曝气充氧、净化水质;尽量恢复岸边及河床高等植物群落,达到改善河水水质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城市水环境的研讨集中于城市水环境特点的描述,原因的分析和治理的研讨,由于角度和出发点存在欠缺和不足,难免会出现各种缺憾和问题,希望同仁以城市水环境整体工作出发,重在结合自身城市水环境工作的同时,批判性地采纳本文的观点和看法。应该看到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要结合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立足于我国社会和城市的实际,整体上对待城市水环境的整治。

参考文献

[1]曹洲榕,禹华谦.城市水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J].四川建筑.2011(01)

[2]高婷,于航宇.浅析我国水环境现状及城市污水的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

[3]陈邵鹏,顾海东.立足流域浅谈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2(03)

篇5

1唐山湾国际旅游岛项目概况

1.1地理区位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滨海处,乐亭县境内。旅游区西临曹妃甸滨海新城,东接京唐港区,北面至滨海大道,南至渤海。国际旅游岛规划陆域面积40.75km、岛屿面积32.25krn2。

1.2现有资源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南部沿海重点旅游区——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国际旅游岛开发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开始进入市场;乐亭县渤海湾畔的金银滩,其沙质细柔、黄白相间,这里天蓝水碧、潮平沙软,是海浴、沙浴、日光浴胜地,亦是品尝海鲜、海钓赶海的旅游佳地,吸引着京津等地的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1.3存在问题

1)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现有资源多数处于初始粗放开发状态,景点起点不高,大部分旅游资源尚未完成深层次开发,显得单调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和休闲度假型项目。

2)生态系统未得到良好保护。滨海岸线一带现状均为虾池用地,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沿岸植被严重减少,湿地退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1.4设计目标

充分发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地处京津冀重要区域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综合协调,将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洋生态之岛,海滨温泉之岛,海滨健康之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生态修复与湿地开发等多种生态建设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区的协调发展。

2规划理念与定位

旅游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现城市生活的舞台。良好的规划设计作为旅游新区开发的第一步,必须确立新的规划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区的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2.1规划理念

1)生态的理念。注重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改善陆域海岸线的综合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态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阳光、沙滩、海上运动、温泉等旅游资源特色,强化滨海度假的休闲娱乐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观赏和教育,突出渔业风情特色,倡导游客的渔业风情体验、参与和互动,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参与。

4)和谐的理念。改善原有渔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经济利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2旅游特色定位

1)海洋生态旅游特色。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观赏海岛生物、植物和鸟类的旅游基地。

2)海滨温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规划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仅有的海滨温泉度假胜地。

3)海滨健康休闲游特色。打造北方滨海地区重要的海滨游泳、日光浴、沙滩休闲运动、海上运动及其他休闲运动的场所。

4)渔业风情游特色。利用现有资源,保留当地特色,形成北方滨海地区体验渔民风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3规划构思与设计

3.1规划结构

规划区结构划分为“一轴两带一心五区”。一轴:乐北路旅游景区主轴;两带:海岸休闲景观带和滨海路旅游景观休闲带;一心:旅游景观中心;五区:西部的渔家风情旅游区、中部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南部的旅游商务休闲区、中东部的海滨旅游居住区和东部的海滨特色度假区。

3.2功能分析

1)渔家风情区:位于规划范围西部,是以展示国际渔家文化,弘扬当地渔民的民生民俗,以渔业风情游和渔业特产商贸为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

2)旅游商务休闲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码头、旅游服务中心、宾馆酒店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

3)旅游综合服务区:位于规划范围北部,以居住、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

4)海滨旅游居住区:位于规划范围东部,以承担旅游区的居住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主,借助毗邻旅游商务休闲区的优势发展度假村等职能,并建设高标准住宅。

5)海滨特色度假区:位于规划范围最东端,规划建设游艇别墅、游艇俱乐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为核心的特色度假区;高标准的环境设计在完善旅游区功能结构的同时也能给居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游憩空间,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质。

3.3绿地系统设计

采用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将现状湿地分为三部分:自然湿地、养殖区湿地、河道湿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展现湿地独特景观,同时合理开发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区内河道疏浚与湿地修复形成的绿色生态主链、片状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和星罗棋布、发散在各部位的点状绿地组成区内的绿地系统,组成“纵横交错”的绿地网络,与外部海、水、绿等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为整个新区生态编织功能良好的绿肺。充分体现各种绿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渔家风情园生态绿地对界内提供绿色休闲、滨海开敞空间提供亲水空间与游憩空间外,结合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开放空间,沿路组织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园;结合道路绿带、居住区绿地建立均匀密布的街头绿地、中心绿地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绿色游憩环境。

3.4城市节点设计

城市节点应突出其城市的标识和窗ISl功能。重视节点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节点的个性特征。

1)休闲娱乐码头标志节点:作为旅游区的特色观光休闲码头,突出周边的城市绿地景观作用。

2)旅游区景观中心节点:以捞鱼尖中心广场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标建筑为中心,将周边的开敞空间、滨海栈道、配套服务、商务酒店、旅游码头、商务休闲区、产权酒店等不同功能区集聚于一体,使该节点成为城市环境最美、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4结语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今后将成为唐山乐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将给周围居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游憩场所,也给外来游客带来轻松、健康、惬意的休闲空间。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工作,为如何构筑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做了有益探索,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4.1生态保护与修复

规划严格控制国际旅游岛内的旅游开发规模,充分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陆域滨海岸线的生态修复为基础,强化对滨海岸线中河道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4.2滨海岸线和旅游功能互补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主要承担海洋生态旅游、海上运动、沙滩运动以及温泉度假的职能。滨海岸线旅游区主要承担商务会展、海滨度假、渔民风情、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整个旅游区的综合服务职能。

篇6

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切实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加快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强值班执勤制度,做好非重点期间森林防火工作;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20xx林业局生态保护工作总结文章,提供参考学习,欢迎大家阅读。

 

 

20xx年上半年,林业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切实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加快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现将半年来的重点工作总结和下步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搞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调查工作

1、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造林任务

xx年我市营造林项目主要有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和油茶造林项目,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7400亩,分为更新营造珍贵树种500亩、更新营造其他树种1800亩、补植补造2800亩、抚育改造2300亩。油茶造林1000亩。2月份,我市召开了20xx年全市春季造林绿化工作会,将xx年的造林任务进行了分解,要求各乡镇政府要全力以赴,及时组织当地村、组农户按照造林技术要求进行造林,截至5月底全面完成了xx年的造林任务。

2、认真抓好环xx公路沿线通道绿化项目的后期管养工作

环xx沿线通道绿化项目东起海会镇彭山村宗家岭,西至温泉镇隘口村付家,绿化长度33.4公里。项目绿化总投资近3200万元。按行政区划划分为海会镇、白鹿镇、温泉镇三个标段。全线景区出入口大型绿化节点5处,分别是海会镇东门节点、温泉镇白鹿书院出入口节点、观音桥出入口节点、秀峰出入口节点、温泉镇桃花源出入口节点。项目已于去年4月底前全面完工。xx年项目管护期在5月份到期,准备移交至属地管理。xx年年初,对项目三个标段进行普查,对白鹿标沿线和温泉标桃花源节点部分死树缺株进行了补植。

3、全面启动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

按照省、九江市统一部署安排,xx年上半年全面启动了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一是成立了高规格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市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各乡镇(场、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二是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操作细则,召开了工作启动和技术培训会。三是组建了专业调查队伍。从市林业局机关股(室)、东牯山林场等单位,挑选具有调查工作经验、身体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调查队伍。分成14个外业调查工作组、2个质量督导检查组。调查人员均通过培训取得了上岗资格证。四是采购了调查所需物资(地形图、平板电脑、罗盘仪、野外数据采集仪等),制作固定样地水泥桩,购置野外劳保用品等。

4、做好江西省第二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按照省林业局统一部署,开展了全省第二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xx市作为九江地区三个重点区域之一,林业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通过公开招投标,聘请具有调查资质的公司对我市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了细致调查,目前已形成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成果,现正在开展补充调查,接受省局验收。

(二)抓好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

1、打造林长制升级版

按照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20xx年是我市实施林长制升级版年,在过去半年时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一安排部署,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的推进了林长制升级版的实施。

(1)进一步强化组织和宣传培训。

一是召开了xx市第二次总林长会议。5月29日,市长严盛平主持召开全市20xx年度总河(湖)长、总林长会议,会议认真分析总结了我市林长制实施以来的工作成果,和存在问题,讨论了2018年林长制实施工作考评,通过了林长制20xx年工作要点。

二是开展了xx市实施林长制升级版宣传月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我市林长制实施的影响。为确保林长制工作顺利推进,形成xx市林长制的社会推进效应,林长办紧抓宣传入口,利用标语、横幅、宣传牌以及各种会议、培训班的形式,多范围、多形式开展宣传,上下形成林长制大气候;尤其是在各乡镇、各林业重点村,干部群众已经形成了林长制工作必须做、林长制任务必须完成的思想概念,市林长办已经召开多次利用会议和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安排、部署,对各乡镇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析,并且进行培训,讲解林长制的政策、分析林长制升级版的要求、解析林长制升级版工作必须做的政策基础,强调实施林长制升级版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2)进一步健全一长两员制度建设:实施林长制的根本落脚点就是落实一长两员。在实施林长制各项管理措施的同时,市林长办研究出台了xx市林长制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全市以北部xx主体(也是我市国家重点公益林)为重点,设立督导员共计70余人,已经落实村级护林员120余人,基本形成了资源管理、管护网络。上半年,我市紧紧抓住xx山南公益林重点,组织护林员进入日常管理。以国营东牯山林场为进入口,整合原有护林员队伍和其他环境管理人员队伍,共计安排生态护林员15人,护林员到岗到位进入林长制护林模式,使全场近60000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做到了树有所养、林有所护。

2、加强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

(1)查处涉林案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持续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xx年上半年,共查处林政案件20起(其中非法处置疫木案7起,破坏湿地案6起,失火案5起,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案及滥伐林木案各1起),共处理22人,罚款34.8万元。有效的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维护了林区、湖区安全稳定,保护了森林资源。

(2)修复湿地生态,加强湿地和候鸟保护

一是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去冬今春林业局多次开展野生动植物及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和宣传教育活动。联合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市森林公安一道针对性地对全市的餐饮业及农贸市场进行了多次暗访,未发现一起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案件。在沿山沿湖各乡、镇、处主要街道、集市、学校、车站等地悬挂了醒目的横幅宣传标语,同时组成宣传小分队利用宣传车深入乡、村分发了4万余份宣传单。

活动期间我市共清除天网千余米,平退非法围湖和占用湿地近十亩,拯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余只,出动警力、人员300人次,出动车辆50余台次。同时聘请专职护鸟员,对我市的湖岸线进行全天候监控,市电视台对我们所开展的每项工作都进行了现场采访和跟踪报道。通过这些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爱护野生动物、保护湿地生态的积极性。xx年1月份,对我市野生动物驯养户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对台账登记制度、种源的合法途径和疫源疫病监测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了我市野生动物能够休养生息和资源的稳定增长。

二是中央财政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补偿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014-2017年我市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农田补偿资金已全面完成,所有资金通过农户一卡通账户全部足额发放到了农户手中。2018年补偿表已公示完毕,资金正在发放。补偿范围覆盖4乡13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受益15370人。2014年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社区生态修复项目已全部完成;2015、2016年蓼南乡、蛟塘镇、沙湖山管理处三乡项目已完成;2018年池塘改造项目已完成清淤。

(3)加强病虫害防治,保护森林生态安全

一是打响松材线虫病xx保卫战。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百日攻坚战后,我市迅速行动,市政府常务会研究了除治方案,按照方案职责分工,各地迅速开展除治工作,增添措施落实各项防控任务,特别是疫木清理和处置工作得到快速推进。指挥部办公室将全市松材线虫病除治防控图进行挂图指挥作战,各地倒排时间表,克服恶劣天气,采取天晴大干,小雨当晴天干的形式,抢抓时间,在三月底完成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疫木清理率为100%,合格率100%。4-5月松材线虫病通过国家、省、市验收。另外,对秀峰、太乙村、三叠泉、观音桥景区7034株松树进行打孔注药,3-4月释放天敌花绒寄甲20万头。

二是开展越冬代松毛虫防治。根据春防工作安排,4月在都昌购置3500个白僵菌高效粉炮,通过第三方聘请施药工人在白鹿镇、温泉镇、华林镇常发区进行防治,经检查验收,防治效果较好。

三是开展银杏大蚕蛾的防治。四月份,购置一吨噻虫啉对三叠泉、太乙村、秀峰、温泉桃花源景区大量发生的银杏大蚕蛾病虫害进行防治,效果明显。

四是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六月上旬,对xx年的育苗地进行了产地检疫,检疫面积1300亩。

五是开展检疫执法工作。为防止松材线虫病的扩散和蔓延,森林公安、执法大队、林检站先后多次组织行动进行专项治理,共查获非法加工,非法调运7起,通过执法,有力打击了偷运疫木的猖獗之势。

(4)压实防火责任,确保森林防火安全

xx年上半年全市森林防火工作主要是以狠抓责任落实,强化宣传教育,严控野外火源,森林火险隐患排查,强化应急响应,严格责任追究,确保了xx自然保护区等重要区域的森林防火安全。

一是防火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我市森林防火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市森林防火指挥长由市政府市长担任,各乡(镇)森林防火指挥长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乡层层下达《年度森林防火责任书》,全面落实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林业局局长为具体责任人。实行了市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市指挥部成员单位划分责任区,市直(驻市)责任单位包村、乡镇干部包山头、坟头、村干部包组、组长包户、学校包学生等责任制,切实将山头地块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二是营造深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宣传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半年度森林防火工作全过程。市指挥部以森林防火宣传月和森林防火平安市县创建活动为契机,大力营造森林防火氛围。

三是加强野外火源管控。为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格落实七个不准,全面停止炼山等特殊用火的审批,所有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野外用火。同时对存在问题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对一切存在火灾隐患、防火难度大的地方,集中组织人员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排查。另外,天晴期间或高火险天气时,市、乡、村干部坚持下到基层或责任区进行督查,严管野外火源。

四是落实应急响应措施。各级防火组织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对每个热点均由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到现场核查,1小时内将核查结果上报市防火办。为加强应急响应机制,市防火办已拟修订《xx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xx市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实施办法》、《xx市森林防火领导责任追究实施办法》,送审稿已提交市政府申请通过。市指挥部成员单位市民政局针对xx年清明节期间专门印发《关于确实做好20xx年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紧急通知》、《20xx年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确保群众祭扫活动安全、文明、和谐、有序。市指挥部针对春节、全国两会、清明节等重要时段制定专门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和工作计划

(一)造林绿化及管护工作

存在问题:

一是营造林投入与产出悬殊过大,现阶段营造林国家补贴最高达到500元/亩,而实际造林需要近1500元/亩,成林周期长,投入大,造成当前林农对造林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科技队伍薄弱,营林工作是一项对技术要求高,责任心要求强的工作,而营林工作环境艰苦和地位低下,现在的技术人员多半是半路出家,很少受到专业培训,营林队伍严重断档,无法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认真抓好xx年造林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确保绿化项目出成效。

二是认真抓好我市2020年的造林项目的申报和计划落实。

三是采取各项措施抓好历年来工程项目管理。进一步做好自查,为明年补植补造摸好底。

(二)林长制工作

存在问题:

一是经费还没有落实,目前的经费只是林业局在少量行政经费中自筹,争取进入财政预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是全面的护林制度开展,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护林员到岗到位、护林员的巡查制度的确立、督导员的督导记录等还要进一步完善,

三是林长制实施成果的检查还要进行认真地工作,xx年恰逢松材线虫病暴发,全市森林资源的损耗量极大,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培育面临全新的挑战,林长制实施的成果的检验标准就是森林资源保有量的检验标准,这方面我们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完善。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要继续完善林长制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林长制考核管理办法。不归类于形式,看实际;不筹统于面上,看疏漏;不强调于统一,看特色,xx年我市还要继续加强林长制的组织体系完善、尽快出台林长制考核管理办法、各项制度完善和工作实绩考核完善,再加强、再努力,确保20xx年形成稳健的林长制管理体系。二是努力解决林长制工作经费问题,尤其是护林人员经费问题,在整合各项管护经费的同时,争取财政解决,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培训。计划进行监督督导培训班、护林员培训班,不仅仅只是进行班内培训,还要进行班外培训、实地培训、操作过程培训,努力规范和提升管护队伍工作水平和成效。

(三)森林资源调查工作

存在问题: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属野外作业,时间跨度大、条件艰苦、任务艰巨、质量要求高、采用新技术手段较多,外业调查及内业汇总等工作量十分庞大,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作为工作保障。据测算,我市完成此项工作约需经费120万元。但目前市政府先期安排工作经费只有20万元,资金缺口很大,严重制约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全面完成样地调查、小班调查等外业调查工作。

二是完成内业数据整理、统计汇总和成果编制,采取边调查边审核的方法,审核审查数据库,完成数据库汇总分析,以及成果材料编订和审定等工作。

三是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上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

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列入重点,导致工作滞后较严重。

二是疫木管理不严,各地普遍缺乏有效监管。

三是除治山场监管不力。签订的《疫木除治现场监管人员责任书》流于形式,各地山场缺乏有效监管,皆伐山场疫木流向不明确。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采取回头看形式,加大清理枯死松树力度。采取拉网式清理,以山场为单位,不留死角将山场枯死松树、枝桠、树桩按照松材线虫病处理规程清理干净;

二是对村民房前屋后疫木、枝桠进行再检查,坚决收缴干净,不留后患;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组织除治队对枯死松树进行长年清理,采取见一棵枯死松树清理一棵的方式将疫情压缩到最低限度。四是加大疫木检疫力度。对处理、流动的木材进行严格检疫,一旦发现疫木流失,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森林防火工作

存在问题:

一是火灾隐患依然存在。随着松材线虫病除治的开展,大批民工上山除治枯死松树作业,林内枯枝急剧增多,火灾隐患剧增;环xx周边地区驴友、登山客人数急剧增多,人员活动点多面广而无规律,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加大。

二是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地方森林防火工作重形式、轻实效,沿湖个别乡镇仍存在盲区、死角;有的地方仍然存在重打轻防,未能做到预防为主,导致森林火灾时有发生。

三是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个别乡镇防火办规范化建设还没完全落实到位,人员配置不精干;半专业扑火队建设还需加大力度提高;全市巡山护林员工资待遇偏低,巡山积极性不高。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值班执勤制度,做好非重点期间森林防火工作;

二是在全市开展十查十看森林防灾风险隐患排查;

篇7

工作目标: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区建设规划,更加重视城市长效管理工作,举全局之力、汇全局之智、全力投入、全力以赴,为花博会提供优质、高效的环境保障。力争2013年城市长效管理工作,实现月度考评排名前6,年度考评排名前5,所有案卷整改率100%,结案率98%以上。

主要任务:

1、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无论是城市长效管理,还是建设生态文明区,市民的素质决定着城市的面貌。我们要以生态文明区建设规划为核心,充分发挥媒体舆论、执法力量、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联动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全面提升公众环保素质。

2、完善机制,提升环境保护合力。城市长效管理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主要手段。2013年,要不断创新举措,完善城市管理中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手段,特别重视环境保护的责任分工和考核机制的建设。以此为导向,引领各方关注环保,倒逼工作。研究和落实内部工作流程和规范,尽最大努力加快问题的整改,促进城市向更好方向发展。

3、强化督查,推进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将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始终作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紧抓不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营造天蓝、水净、地洁的自然生态。加强日常的环境监察,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问题,加大违法问题的处置,严厉打击违法超标排污行为,提高城市长效管理环境保护水平。

保障措施:

1、强化内部责任分工。针对城市长效管理中涉及的“五小行业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工地管理”等项目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局成立工作班子,制订工作方案,将各项工作责任分解到科室,任务落实到专人。环境监察大队牵头组织年度城市长效管理中相关环境保护工作,具体负责案件的受理、转办、督办、上报等管理工作以及日常环境监察工作,废油、医疗废物等危废管理由固废和辐射监督科具体负责,环境噪声屏的日常维护管理由监测站具体负责。法制宣教科负责环保宣教及违法案件的处理工作。

2、强化案卷处理。局12319三级平台及时将受理的案卷转发至承办部门,明确各承办部门案卷处理时限、处理要求。同时,强化处理效能,局各承办部门必须按内部程序规范及时将整改情况汇总到监察大队,由监察大队回复区考评办,确保不发生问题整改超时、回复敷衍了事,彻底杜绝该改不改现象。

篇8

关键词: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建设目标

前言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水利工作的不断推进,使得国家不断加大对水文的投入力度,使得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水文部门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水文测报和服务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作的需要。

一、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1.面临的形势

(1)防汛抗旱减灾提出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极端天气事件显著增加,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强,局部地区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突发、多发、并发的趋势,防御难度进一步加大,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加重,防汛抗旱减灾任务更加艰巨。水文信息作为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要调整优化水文站网布局,扩大监测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水文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管理提出新要求。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水文信息是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限制纳污控制和管理责任监督考核等重要依据,要加强水资源监测与分析评价工作,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

(3)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水文信息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基础,是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要逐步扩大监测范围,拓展服务领域,加强水生态监测和评价,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4)城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城市发展进程,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障的双重压力。同时,城镇化过程改变了区域水文规律,也改变了原有水环境水生态状况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结构,使得水文工作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城市洪涝防御水平、供水保障能力、生态环境容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迫切要求水文部门全面推进城市水文工作,加强城市水文站网布设和水文监测分析工作,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作需求。

(5)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带来了用水结构、用水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以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了更高要求;水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基础支撑。

2.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泰州市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作的要求相比,依然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

(1)水文站网不够完善。泰州市现有水文站网总体密度偏低,覆盖范围不足,布局不够合理。泰州市下辖泰兴市、靖江市以及沿江控制口门水文站点明显偏稀,不能有效控制水文情势变化。服务于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抗旱减灾和城市涉水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水文站点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2)水文监测能力不足。部分水文基础设施标准低,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不高,人员思想落后,因循守旧,先进仪器设备推广应用主动性不够,水文测报技术手段总体落后,流量、水质、泥沙等水文要素监测自动化程度偏低,水生态、土壤墒情等监测刚刚起步。泰州市尚未建立水文监测中心,巡测和应急机动监测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测验方式改革、扩大信息收集范围、提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和有效应对突发水事件等需要。

(3)水文业务系统建设滞后。水文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滞后,功能单一,服务手段和水平落后。水文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尚未建立,难以满足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对水文数据查询和使用的需求。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作的总体部署、格局与重点,紧紧围绕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等重点任务,结合全国水文发展的实际需求,努力夯实水文站网基础,加快水文建设进程,逐步建成功能基本齐全的水文站网体系,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水文监测体系,手段先进、快速准确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提升水文现代化水平和服务支撑能力,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2.具体目标

(1)完善水文站网布局。充实调整各类水文测站,优化完善水文站网布局和功能,不断拓展水文服务领域和覆盖范围。泰州市境内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全面覆盖,有效控制水文情势。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站网建设,有重点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应全部监测预警。行政区界、水功能区、供水水源地等水文监测覆盖率显著提升,全面控制水量水质状况。及早实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实现对泰州市5787km2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有效监控。根据上级水文机构部署,加快推进城市水文站网的建设。水生态监测基本覆盖主要江河湖库等重要水体,不断拓展监测内容和评价指标。

(2)增强水文监测能力。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文技术装备整体水平,提升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处理能力。加快各类水文测站建设和升级改造,增强水文监测能力。积极推广应用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水文监测的自动化水平。完善水文监测中心的布局和功能,市级水文监测中心要尽快建成,县级水文监测中心要同步设立,水文巡测、水质分析化验和水文信息处理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增强突发水事件应急响应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水文应急监测工作水平。

(3)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完善水文数据库,促进水文信息共享和应用。建设各类水文业务应用服务系统,深化水文数据加工,开发各种水文信息梯级产品,拓展水文信息服务范围,提升水文信息服务的手段和技术水平。

结语

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是水利工作加快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水文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水文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地方水文机构应抓住这一契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能力。

篇9

【关键词】河道治理;农村河道;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1、引言

农村河道承担着农业灌溉排涝、调蓄分洪、船舶运输等基础,同时又是农村地区生态和环境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意识日趋浓烈。而与此同时,农村河道由于污染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河道管护机制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工程措施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曾经通畅的河道被淤泥堵塞,清澈的河水被污染成臭气熏天、污浊的混水,杂草丛生、垃圾堆积成了农村河道的一大“景观”,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影响。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成了我国当前水利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道、大江大河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的胜利,河道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农村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工作主要围绕保障农业灌溉和农业生活用水等而开展,对于改善水质、修复生态问题不够重视,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近年来,中小河流及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已与过去有明显的差异,现在的河道治理工程有明确的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目标。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中,大多数提出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构建的目标。可以认为,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主要目标除保障河道防洪排涝、灌溉的功能外,水质改善已成为核心任务,而生态健康和景观建设也成为追求的方向,这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有着很大的区别。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数量众多的农村中小型河道疏浚工作主要通过群众人工完成,工程技术滞后严重。自农村中小型河道治理工作启动以来至2011年,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农村河道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河道治理工作涉及1700余条中小型河道,治理措施由早期单一的清淤逐渐发展成多元化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但是,这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以及景观建设为目的的农村河道治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我国农村河道的特点

与城市河道相比,农村河道有着自身的一些多样性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是功能多样性、河道结构多样性以及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2.1功能多样性特点

农村河网是河网水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分布紧密,数量众多。农村河道在农村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诸多的功能。农村河道既是灌溉排涝的主要通道,同时还是蓄水调洪的重要走廊,也是景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很多农村地区,河道还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有些地区的河道不仅是城乡饮用水的水源地,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价值,为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

2.2河道结构多样性的特点

农村河道按地貌形态和流经地区的不同,一般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的山区,平面形态十分复杂,河道曲折多变,岸线和床面不规则,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水面比降一般较大。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平原地区。河床纵坡平缓,积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水面比降一般较小。

2.3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不断加速,日前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导致侵占、挤占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河道断面不规则,易导致岸坡坍塌,造成淤积,而且农村河道基流小,水域不宽阔,水体自净功能差,生态环境质量比较脆弱。人为因素是: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工业生产活动加剧但环保意识没有跟上,企业随意设置排污口,将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河道中,对农村河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大约80%以上无法作用到农作物上,而是流失到了土壤和水体中,在农田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渗入到了地下,造成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断增多,缺乏环保意识的农村居民为了图方便,将大量生活垃圾直接排人河道中,将河道当成了垃圾场,而没有考虑后续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导致我国广大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阻碍了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3、我国农村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

近年来,我国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资不断加大,国土、农业、水利等各个部门的一系列项目争相上马,导致不同类型,不同投资渠道的项目规划无序,缺乏统筹管理,治理项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重复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条河流中的不同项目规划治理方案不同,对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河段的护岸型式选择不同,造成河道上下游或左右岸不协调;不同项目规划的整治河段无法有效衔接;在项目的规划设计上缺少实地调查数据的支撑,河道疏浚、塘坝清淤等工程的土石方工程量、配套建筑物数量等重要数据较为随意;同一河流缺乏整体规划,存在被多个项目规划,重复建设的问题。

3.2工程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

工程设计在设计标准方面过分强调了安全性,对经济性方面的考虑不周,项目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设计标准高意味着安全措施的投入也较高,如果对安全要求不高的工程设计较高的标准,则会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降低。在农村河道治理设计中,这方面问题常表现为:为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对河道进行疏浚拓宽,过高的安全系数使得河道过水断面过大、堤防加固标准偏高;河渠护砌混凝土厚度偏大、强度设计超配现象较多;规模较小的河流和塘坝整治,过多采用混凝土护坡或挡墙,不必要的硬化、渠化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存在误区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上简单效仿城市河道的治理经验,生搬硬套,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对于农村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大面积采用混凝土护坡形式大大削弱了水陆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高标准的护岸形式割断了河流与农田林地的天然衔接;对河道一味的裁弯取直改变了其自然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浅滩和深槽消失;生态景观设计仿造城市景观与农村乡土环境不协调等等。

3.4设计工作质量把关不严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的规模通常不大,很多设计单位对于此类项目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在设计质量上把关不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前期工程地质勘察不深入,不细致,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河道岸坡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的安全性;农村河道存在着多类型、规模大小不一的特点,且河道上的闸、泵、涵洞等配套构筑物一般零散布置且单体量小,还需要与农田、林地相结合,使得设计工作繁琐,很多设计人员过多依赖典型设计,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设计变更。

4、农村河道治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1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以及设计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需要提高规划设计质量才能有效解决,在此方面,一是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二是要提高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意识。

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首先要对农村河道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明确的治理思路;然后是结合各级各部门的农水规划目标,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投资方向,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使得各部门制定的河道规划内容有序、有衔接而无交叉。

勘察设计单位应提高质量意识,应全面、准确的做好项目前期的勘察调研工作。设计时,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由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工程设计,要注重工程技术设计、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严格设计图纸的质量,确保设计图纸可以正确指导工程施工。

4.2分级分类规划设计

河道分级分类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农村河道自然特性、河道等级、功能属性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

农村河道等级一般可划分为镇级骨干河道、村级河道和田间河道,河道等级的确定是指导规划设计标准和深度的重要依据。农村河道结构多样,功能多样,问题多样,针对不同河道,治理规划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分类分级规划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能针对性地解决河道存在问题,更强调在详实的调查分类基础上,能使河道治理目标和设计标准的确定具体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河道,使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与其造价的经济合理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将投入到农水项目上的资金正确合理利用,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4.3重视河道管理规划

农村河道治理前期工作中,在重视河道整治技术设计的同时也应重视河道管理的规划与设计,强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案设计对于巩固农村河道整治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农村河道整治工作必须坚持整治与长效管理并举,只整治而不落实长效管护措施将会出现整治问题“回潮”现象。河道长效管理运行机制设计时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主体和部门职责必须明确;采取“管养分离”方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等。

篇10

关键词: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管理;问题;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管理实施中存在问题

(一)利益驱使现象

利益驱使现象是现阶段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所存在主要问题之一,这与设计、施工阶段缺乏有效监督与管理有关。比如园林的施工与设计均是由同一家企业负责或属于关联关系的机构共同参与,从而很难实现高效、统一的管理。常见的有: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不重视本地水土问题,肆意选择利润较高的植被,而不结合本地区实际,这种背了园林景观设计基本原则的做法势必会导致植物成活率大大降低。据数据显示,近年来房地产实际绿化面积与计划园林覆盖面积严重不符,有些甚至偏低,这些都是由植被生长机理缓慢造成的。因此在开展地产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各类植被习性、适宜气候以及生长特性等,不能出于经济层面考量进行设计,否则极易导致园林景观因植物成活率较低而无法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

(二)刻意追求视觉效果

许多设计者在进行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时,喜欢借助灯光、绿植、山石等营造视觉效果以提高居住环境魅力值。比如为了提高整个园区的观赏度,利用高质量的照明体系衬托出园林景观的夜景无疑增添了一份美感。但有些设计师盲目追求灯光带来的“白亮”效果而忽视高强度灯光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干扰。常见的是运用商业大厦的泛光手法,使高层居民不但受到强光的辐射,还通宵如昼,闷热如蒸笼,不仅破坏了静谧的居住环境,还造成大量电力的浪费。

(三)地产园林景观设计中植被搭配不合理

各种植被的合理组合有利于形成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反之则会产生凌乱、格格不入的视觉效果。大自然中各类植物的生长特性、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不同,且各物种间存在相克相生之说,因此科学、合理的搭配方式尤其讲究。植被搭配应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和结合实际景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地产园林景观融入城市大自然环境之中。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合理栽植现象。比如设计人员在阴影面积较大的绿地设计喜阳的草本类植物、灌木或高大的乔木等,显然没有从实际出发。

二、地产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一)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顾名思义,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指的是根据现有条件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植物。为此,设计单位在开展地产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尽量选择耐生长的乡土树种,并搭配种植一些观赏性较强的辅助树种,用以突出地产园林景观的特色。其次,由于大多数植被都不是四季常绿植物,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注意乔木、灌木和花草的合理搭配,尽可能模拟出四季景观特征。

(二)遵循原生态的设计理念

生态化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将生态学知识有效的渗透到地产园林景观设计当中,用以实现回归自然的理想生活状态。即在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运用还原生态的办法修复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各种破坏。

三、我国地产园林景观中解决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优化承包结构

针对利益驱使现象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措施予以解决:首先,建立完善的设计师体系,房地产业只要通过网络系统便能查询到个人成果、记录等,有利于规避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其次,为了保证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开发商在承包前应对承包项目标的清单进行综合评估并做好相应的风险预测、价格波动预算等,有利于避免由设计不当而引起的设计方案变更等问题。最后,房地产企业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中应尽可能选择两家不同单位来做,一来有助于避免利益驱使现象产生,二来能够起到有效保障地产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质量的作用。

(二)合理利用视觉焦点

每一处园林景观的设计都应围绕各自的主题进行,即景观都有其特定的主题思想,而所流露出来的主题思想即是视觉焦点。不同的主题思想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不同,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加强布景结构、景物配置的优化,用以增添园林景观的艺术感。比方使用植物、灯光辅助街景起到修饰的作用,而利用山石、水池造景则营造出天然的效果,因此只要设计效果与整个园林景观相协调并受到居民青睐就是好的,但切记不能矫正过枉。就拿照明装置来说,只要适当的在楼宇轮廓上加装普通照明把构筑物的优美造型突出即可;还有就是衬托绿径、庭院的灯以柔和为主把休闲、幽静的气氛烘托出来即可。

(三)合理选择绿植

地产园林景区的绿化都是以植被为主,所以如何整个园林规划中有效地利用植物是设计师首要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同等的规划面积因设计造型、形态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大不相同,由此可见绿植搭配、空间布置是影响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进行植被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单一品种种植,否则容易给人单调、古板的感受。其次,所栽种植物应能衬托出整体主题思想,能够与整个园林景观相互映衬。最后,应多栽种对人体有益的树种。比如乔木具有天然氧气、蔽荫的特点,对清除废气、清新空气有显著效果,所以栽种乔木能够带来很大的效益。同时,设计师可根据攀援植物耐阳、易生长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墙体、围栏的绿化当中,有利于增加其立体感和装饰横竖分明的楼宇外形,从而改善住宅群成行成列单调、呆板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彭静.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1)

[2]张璐.新常态下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的营造方法[J].山西建筑.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