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庄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工作任务
根据市规划主管部门关于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要求和《市市区村镇体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我区中心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224个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各镇(街道)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资源,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和技术把关,确保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二)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公开择优选定规划、测绘单位,降低规划编制成本,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特色保护。
(四)群众参与,阳光规划。坚持阳光规划,公开展示村庄建设规划,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意愿落实到规划中。
三、工作分工
(一)各镇(街道)负责制定辖区内农村住房建设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组织协调有关村居按计划完成农村住房建设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负责向规划编制单位提供相关基础资料,配合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单位的现场调研及规划方案的方案审查、征求意见及现场公示等工作。
(二)区住建委和规划直属四分局组织指导各镇(街道)进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三)区国土分局负责从基本农田保护、地质灾害预防及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等方面进行审查,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等工作。
(四)区公安分局负责审查规划消防布局、消防设施配置等内容,负责认定村庄常驻人口数量等工作。
(五)区环保局负责审查环境保护、生态敏感区保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六)区文广新局负责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重点审查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七)区教育体育局负责结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审查教育设施配套、中小学校布局等方面内容。
(八)区卫生局负责结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审查乡村卫生所(室)、镇卫生院等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内容。
(九)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结合交通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审查农村公路规划、交通基础设施配置等方面内容。
(十)区发改、建设、农业、水利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要求,负责从区域生产力布局、农村产业发展、村庄重点建设项目、村庄防洪减灾、水利设施管理维护、水域及其岸线的保护管理、村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方面对规划进行审查。
四、工作安排
(一)主要内容。村庄建设规划包括村域和村庄两个层面的规划。村域层面应合理布局村庄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用地、产业发展用地等各类用地,积极引导村庄产业发展;村庄层面规划应确定村庄建设发展模式、规划区范围,村庄的规划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的各项建设用地布局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二)进度安排。年9月至10月。区农村住房与危房改造指挥部采取政府采购竞争性谈判方式,公开选定规划编制单位,并签订三方合同。为便于操作,将39个基层村划分为三个标段,每个标段分别择优选定一家规划编制单位。
年11月至12月。签订合同后,各镇(街道)衔接土地管理部门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由公安部门认定村庄常驻户籍人口数量,按照《市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审批规定》,以镇(街道)为单位到市规划局申请基层村村庄规划编制要求;规划编制单位开展现场调研,结合各镇(街道)和村委会的规划编制意向,编制完成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案。
年1月前,按照《市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审批规定》要求,完成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案技术审查、社会公示等阶段工作后,报市政府审批。
各镇(街道)参照以上进度安排,组织完成辖区内基层村建设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要加强对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建立任务明确,安排合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消防设备;安全隐患;施工要点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097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为了满足人们对城市建筑的需要,近十年以来,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而高层建筑的消防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建筑的设计者。据统计,高层建筑起火案例中,通过外部水源将火扑灭或控制的仅占总案例的17.3%,而通过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将火扑灭或控制的占到了总案例的71.1%.由此可见,建筑消防设施对建筑物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12~2015年间,我国所有被重度焚毁的高层建筑中,有87%的建筑焚毁原因为火灾初期消防设备未能发挥作用,使得火情扩大。据事后调查,消防设备未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存在问题,使得在危机情况下,设备无法探测到火源或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的安装质量是决定建筑物整体质量和建筑物能否有效对抗火灾的关键。
1 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安装中常见问题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建筑物内安装的消防设备原材料均通过正规渠道采购,或经过相关消防部门检测合格,一般不会出现原材料的质量问题。消防设备的故障多由安装不当造成。笔者结合多年消防设备安装施工及管理经验,对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安装中常见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1.1 安装图纸的制定不规范
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是一套复杂的水电系统,涉及专业门类重度,在系统的安装施工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安装人员,也无法凭借经验独立进行安装,安装过程需要依靠施工前设计完成的安装图纸,由此可见,安装图纸在施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看来,目前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在施工中,我们发现,安装图纸的制定存在明显的不规范现象,具体有以下三点:第一、尺寸标注错误。对于此类复杂的施工图纸,尺寸标注错误是最常见的问题。在错误的尺寸指导下,会导致给排水系统安装精度下降,在火灾中,很容易出现系统启动失败、管道出现气阻等问题,严重危害系统安全。第二、管道布置不合理。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的管网较为复杂,大多需要在墙体之间穿插,有些管道设计会让管道多次穿插于承重墙间,这就需要在承重墙上开设多个孔,严重影响承重墙的力学性能,威胁建筑的整体安全。第三、消防设施密度不合理。消防设施的分布密度应当平均,但实际中,部分建筑的消防设施存在严重的分布不均匀性,这就会导致火情发生时,消防设施不足的地区无法得到有效的扑救。
1.2 消防栓安装位置不规范
当火灾发生时,消防栓是否可以起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对火灾初期能否得到有效的扑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消防栓的布置位置应当靠近火灾易发区域,或在楼道等人流密集的区域,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建筑设施的美观和施工的方便,随意改变消防栓的安装位置。常见的随意安装有以下几点:第一、安装高度不当。消防栓的安装高度有统一的规定,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装修的美观性,随意加高消防栓的安装高度,这会造成在火灾来临时,消防栓被浓烟包裹,难以使用。第二、安装位置偏僻。部分施工单位倾向将消防栓安置在消防通道、楼梯拐角等偏僻的位置,现代建筑物中,这种偏僻位置一般是火灾发生的不敏感点,着火概率较小,同时人流量也较小,对建筑物不熟悉的人一般很少去往这些地点,这就导致了在火灾发生时,消防栓一方面不能在有效的消防半径内控制火情,另一方面,消防栓的位置不易找到,使得火灾的前期扑救工作被延误。
1.3 管压测试工作空缺
在施工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安装完成后,需要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的重点是管压测试工作,但这项工作费时费力,有的施工单位将这项工作免去,仅仅进行简单的试水后就将系统交付使用。管压测试工作的空缺会导致管道内的压力不明确,压力过小会造成管网供水困难或水柱喷射距离不足,在火灾发生时,严重影响系统的火灾扑救能力;压力过大会造成管道、阀门、水泵等负载过大,管道、阀门等长期大负载会加速零件的老化,提升使用和维护的成本,水泵长期大负载会降低水泵的增压能力,在火灾发生时,水泵压力增幅不足会导致系统供水困难,造成火情蔓延。
2 避免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安装中常见问题的对策
上文中已经对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安装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的安装质量关乎建筑物及建筑物使用者的安全,为了提升建筑物抵抗火灾的能力,同时提升建筑物使用者在火灾中的逃生成功率,需要对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安装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并参照国内外同行的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防止措施。
2.1 规范安装图纸的制定工作
安装图纸的制定工作首先应当由拥有相关资质的部门或个人承担,制定工作应当由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第三方审核部门共同参与,制定流程严格按照“制定”―> “建设方审核”―> “第三方审核” ―> “各方会审”的步骤进行。制定工作前应当进行实地勘测,重新测量建筑物的相关参数;管道的布置应当由拥有建筑设计、消防系统设计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设计方需要派出主要参与设计的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设计交底、跟踪指导,并对设计中未考虑到的问题进行完善,及时作出设计变更,保证施工进度,做到万无一失。现场施工人员应按图施工,不得凭经验施工,碰到设计不明的,要按照程序提出设计洽商要求,不得擅自决定。
2.2 提升相关人员业务能力
这里指的相关人员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应当进行细致的岗前培训工作及安全技术交底,除施工方法、施工安全外,应当着重强调施工的精度,施工时应当严格按照技术图纸要求和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杜绝随意安装、不规范连接等问题的发生。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并进行上岗前的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作业。建立资源动态优化体制,所有施工人员要定期考核,淘汰技术不达标者,切实保证施工水准。对于管理人员,在人员的选取上应当根据负责区域不同有差别的进行调配,施工重点部位应当安排具有较高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在提供技术指导的前提下,还应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做到责任到人,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2.3 第三方加强审查力度
由消防部门组成的第三方监督部门应当在按照施工规划,施工中、施工后组织细致的监督审查工作。对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防止错误被进一步扩大化;在施工完成后,应当对项目进行整体测试,测试通过后允许投入使用;对于因系统故障导致火灾伤害的,第三方监督部门应当在积极调查火灾难以控制的原因时,追究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安装过程中的相关责任人。在设备施工、投入使用的全部环节中,第三方监督部门都应当加强监督力度,尽可能的消除安全隐患。
3 结 论
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的安装质量决定了建筑的消防安全性,本文结合笔者的相关工作经验,对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可能造成的后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防止措施,从设计、施工、监督三个角度共同出发,提升建筑消防给排水设备安装施工水平,提升建筑物的整体火灾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新宇.建筑安装工程中暖通及给排水安装常见问题分析[J]. 科技展望,2015(23):42.
[2]蓝香兴.谈高层建筑消防水系统安装和使用中常见的问题[J]. 科技致富向导,2013(12):356.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和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贯彻“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民主治村”的理念,力争用三年时间将我区村庄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结合*区农业发展规划,系统规划我区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改造方案,做到村庄改造与区域整体规划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结合,管理理念与现代产业经营理念相结合,全面提高*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和农村的风俗习惯,保证规划切合实际,符合民意。坚持改造与保护并举,重在保护与修缮。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做到风貌各异、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多姿多彩。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对不同区位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在改造中,要以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为前提,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同时,必须考虑区、镇财政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量力而行,控制标准,节约土地和投资,讲究实效,不大拆大建,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
(三)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地位、政府引导扶持与农民积极参与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好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要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决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使政府投入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努力形成“农民家园农民建”、“建家园、爱家园”的良好氛围。
(四)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改造重点,做到统筹兼顾。村庄改造要与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整理复垦、违法搭建整治、“清洁家园”建设及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打好基础,夯实产业基础,发挥特色优势,在认真总结后全面推开。
(五)规范管理,阳光操作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项目,确保筹资筹劳方案的制定、村民议事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请、资金和劳务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
三、*区村庄改造的条件、内容和要求
(一)条件和重点
1、实施改造的村庄,原则上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属区城乡规划体系中确定保留的中心村或规划保留的农村居住点;二是农民居住相对集中,一般不少于50户;三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农民有参与改造的愿望,能自觉配合工程建设;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群众中有威信,组织动员和协调能力较强,管理民主,自觉接受村民监督。
2、重点改造的村庄为符合以上规定条件并列入市计划改造范围的村庄。
(二)要求与内容
1、重点村庄改造(列入市计划改造范围)的总体要求是“公建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民宅村容整洁、农村特色浓郁、居家安全文明”;一般村庄改造(列入区计划改造范围)的总体要求是“自然、整洁、舒适、安全”。
2、村庄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内道路及桥梁改修建、村内河道清淤整理、村内污水治理、村公用公共设施完善、村庄绿化景观建设、民宅房屋墙体外立面整修、宅前屋后环境改造等。
3、村庄改造的具体标准要求:
(1)村内道路改造:道路改建要节约用地与投资,按村交通需求确定道路宽度。一般自然村落的主要道路,有条件的可实施道路绿化、设置路灯。村内主干道、通往自然村和进农户的路要硬化。
(2)村内桥梁修缮和改造:相关桥梁应按道路宽度及负载要求实施同步改扩建,现有无法满足通行负载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桥应全部实施改造;对桥面、接坡、护栏破损的桥梁应按规定要求进行修缮。
(3)村内河道疏浚:基本消除河道黑臭淤积,疏通水系;清理河岸垃圾,加固岸坡;清除岸边违章建筑和河道阻水物;岸旁基本覆绿,根据河道实际可修建生态岸坡、河岸边设置护栏和亲水平台等。
(4)墙体外立面整修:对于破旧房屋的外立面,按规划方案及多数村民意见实施修缮粉刷;村主要道路和景观附近的建筑物可实施一定的美化处理。
(5)宅前屋后环境整治: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整理破败空心房、空闲宅基地和其他空闲地;清除民宅前后乱搭乱堆杂物。
(6)生活垃圾处理:配置垃圾箱和垃圾运送设备,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清运率达到100%;引导实施垃圾分类收集、促进农户使用有机肥、探索有机垃圾资源化途径。
(7)生活供水设施改造:自然村落的现有供水管网破旧或口径过小、供水水压不足的,可按村庄建设规划要求对供水管网实施标准化改造;在供水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可采取局部调整、改造的办法给予解决。
(8)生活污水处理:村庄雨、污水完成分流,有条件的村庄应促进雨水循环利用;农户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再通过新设管道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有条件的可实施污水纳管工程,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暂不具备条件纳管的,可采用区自然村落改造试点单位经验处理达标。
(9)村内绿化:在村庄道路和河道两旁、民宅及单位前后的空地中,保留原有树木,并利用体现农村自然气息的经济作物和本土植被实施因地制宜的绿化,做到村庄及房前屋后无空地荒地。
(10)农宅改厕:配合污水纳管工程粪便排入化粪池,通过新设管道进行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
(11)村内照明装置:根据村内道路和河道两旁实际,因地制宜设置路灯。
(12)其它:在改造过程中,经确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与构筑物应严格加以保护,破损的按原貌整修恢复;村庄内的古树名木不得砍伐;林地、湿地、水面等不得随意填挖更改。
四、*区实施村庄改造的措施和资金的筹措
(一)措施
1、建立工作小组。成立由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区委政研室、区农绿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规划局、区建管局、区房地局、区水务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和浦江镇、马桥镇、华漕镇等行政负责人参加的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镇成立由镇行政负责人任组长的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
2、落实工作职责。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委政研室负责村庄改造的组织协调;区农绿局负责村庄改造的方案上报及环境绿化;区财政局负责村庄改造的资金安排、使用与监督管理;区发改委负责村庄改造的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区规划局负责村庄改造的规划与设计指导;区建管局负责改造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区房地局负责改造区域的用地管理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水务局负责改造区域的村宅河道整治。浦江镇、马桥镇、华漕镇等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负责编制和组织实施本镇的村庄改造方案。
3、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尽职尽责,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镇政府是实施村庄改造的第一责任人,要制订好村庄改造的方案和实施计划,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一起积极引导村民充分行使民利,鼓励开展村庄改造工作。镇、村要按有关规定办理项目手续,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确保村庄改造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村庄改造方案及项目计划须经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审核,报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4、建立监管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工作公示制度,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立资金运用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接受社会和农民的监督;对违规操作、截留挪用资金的行为,要责令纠正,追回资金,并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要汇总相关资料,建立档案,规范管理。
5、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坚持阶段性集中改造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农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改造成果。
6、工作步骤和要求。
(1)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区工作小组开展调研,制定“*区村庄改造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年5月~6月)
(2)工作方案的制订。各镇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年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包括改造方案和工作计划。改造方案应详细说明改造项目、建设标准、投资预算等(基本达到可实施操作的深度);工作计划包括基本情况(户数、人数及年龄结构、现状条件等)、改造项目、资金预算和来源、时间进度和有关建议等。(*年6月~7月)
(3)工作方案的修订。各镇在完成工作方案编制后,报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讨论,对工作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年7月~8月)
(4)工作方案的审批。工作方案经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审核,并报区政府批准后,由各镇和区府相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组织实施。镇工作小组根据方案编制项目概算后报送区工作小组评审和核定;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施工图及预算书,报区工作小组备案。(*年8月)
(5)项目的实施。项目由各镇按*年政府采购目录组织实施,凡属集中采购项目,统一进入区政府采购平台操作。其余项目,各镇要引入竞争机制,自行招标(即不进入区招投标交易平台),以行政村为标段,按规范程序选择施工单位,邀请三家以上施工单位竞标。自行招标必须贯彻招投标四要素,即组建招标工作小组和评标工作小组、制作规范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组织投标单位现场踏勘、选择价廉质优的投标单位中标,确保招标公开、公平、公正。镇村要与施工单位签订书面施工合同,明确承、发双方权利和义务。施工期间,要按规定委托施工监理和造价咨询机构现场监督,做好施工监理,确保质量,控制造价。(*年9月~11月)
(6)项目的验收。按照村庄改造工作进度,由区、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分别组织阶段性检查,对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研究解决。村庄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和评估总结(各镇要委托有资质的审价单位予以审价),由镇工作小组先行检查和预验收,并向区工作小组提出验收申请。区工作小组受理后,将组织区府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和验收(属重点改造的村庄,由区工作小组向市村庄改造工作小组提出验收申请)。在各级验收中,凡不合格的单位和项目,都要及时进行整改。(*年11月底前完成改造工作、12月上中旬区预验收、12月下旬市验收)
(二)资金的筹措与拨付
1、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在村民房前屋后环境整理、拆除违章建筑、铺设进宅路、改厕改灶和庭院绿化等方面都要体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以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
2、镇政府加大投入。有条件的镇要加大对村庄改造资金投入的力度。
3、实行财政奖补政策。村庄改造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村庄改造的建设标准为2万元/户(其中还包括项目改造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和审价等费用),其中市、区财政奖补70%,镇承担20%,村承担10%(主要以出劳出工体现)。奖补资金在项目开工后分三次下拨,即项目开工支付1/3,项目完工支付1/3,出具审价报告后支付1/3。村庄改造中如出现超支情况,超支部分由各镇统筹自负。凡列入城乡统筹项目,按区、镇分担比例列入区重大项目投资计划。
4、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资金投向,重点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农村公共事业加大投入。村庄改造中涉及的村主要道路、危桥改造、供水与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由区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工作方案并优先纳入年度专项补贴建设计划。项目由区发改委立项审批,资金按区相关职能部门同类项目原负担比例区、镇分级承担。项目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区级资金可按工程进度拨付至80%,待出具审价报告后再支付余款。审价单位由区财政局、区招管办按规定排序确定。
本实施意见由区委政策研究室负责解释。
篇4
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是在充分考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目标的“中心村建设”模式。重点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整合调整。目前,我县已完成54个居民点建设规划编制任务,有些新型农村居民点已经分期建设完成,为全面了解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情况,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当前新型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背景
村庄规模过小,人口少,公共设施投入效率低。
我县地域面积小,近年来财政不断加大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投入、但村庄规模过小,投入效率低,其固有的问题和矛盾仍不断显现,村庄道路不畅,村民出行不便,供气、供水等因成本过高无法通达,无序状态下建成村庄,满足不了居民点设计要求,有的甚至满足不了日照,通风等基本要求;幼儿教育几乎空白,小学规模小,教学资源分散,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村庄内文化、体育等设施几乎是空白。
部分村庄选址不合理,资源利用不集约
在缺乏规划引导的情况下,盲目自发建成的村庄在选址和建设上不完全具有科学合理性,有的村庄还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同时无序地占有空间资源,需要空间的优化整合,过大的人均宅基地面积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也不利于节约、集约化用地,村庄环境存在脏、乱、散、差现象,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以及禽畜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水随便倾倒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因此,科学合理整合、减少农村数量、集中布局,规划建设新型农村居民点,才能便于基础、公共设施配套,提高基础、公共设施投入使用效率,提升空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
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局已经确定,规划建设开始启动,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全县54个居民点建设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有的已经启动建设,有的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规划因方案设计粗糙,未通过专家评审,需要重新修改完善。
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选址、建设方案不科学
对目前居民点选址和方案,有的农民接受,有的农民不接受,其原因一是在居民点选址上,没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好衔接,很多居民点选址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导致居民点无法开工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点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以及交通状况,使居民点难以建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态田园农庄,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当前生产的便捷,有的居民点距农田太远,农耕不便,二是在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上,不注意吸纳地域文化,建筑形式、风格没有特色,过分强调土地的节约,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居住习惯。
与相关规划工作未进行有效衔接
近年来,我县相继启动了“农村危改造”、“村庄整治”等项目建设,实施中没有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危房改造大都在原宅基地上翻新、重建、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村庄整治后村民因条件改善,更不愿意搬迁至新农村,其次,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型农村居民点布点规划存在矛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没有充分考虑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目前,新型农村居民点大都处于农田范围,导致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因土地问题难以启动建设。
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改善生活条件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任务,生产发展好,群众生活才能富裕,再通过新型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因此,要结合农村建设,谋划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一区一品”。
二是处理好当前建设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当前农村各项建设要与新型农村建设长远规划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农村建设资金的整体利用,防止出现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问题。
三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县、镇政府是新型农村建设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农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要教育引导农民更新观念,自觉克服消极畏难等思想倾向;规划建设方案和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要充分征求农民的意愿,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政府要积极协调,落实解决,尤其是重点抓好新型农村的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
四是处理好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各镇要选择一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点进行试点,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同时为整体推进提供经验和教训。
加快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构建特色鲜明生态田园农庄,一是尽快落实居民点规划选址,居民点规划选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好衔接,充分考虑拟选点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以及交通状况,拟选的点要尽可能坐落在撤并村庄的中心位置,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二是高水平编制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居民点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编制要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和地域人文特色。房屋建筑层高、布局和户型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习惯,尊重农民工意愿,原则上对处于城区、镇区附近的新型农村居民点,住宅以多层为主,适当设置低层住宅,对远离城区、镇区的新型农村居民点,以低层住宅为主,适当设置多层住宅。
篇5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幸福家园”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实施意见》,有序推进“幸福家园”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经研究,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经研究,决定成立城乡一体化“幸福家园”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根据市、区两级要求,做好辖区内试点建设的指导工作。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局村建站,办公室主任由吴剑武兼任,负责协调处理日常工作。
二、工作范围
第一批“幸福家园”试点村为“一片两点”共5个村。其中,“一片”即东峤镇上塘珠宝城片区,包括上塘村、渚林村和汀塘村,“两点”即埭头镇石城村和月塘乡东潘村两个点。
三、工作内容
(一)村庄规划编制(责任单位:村建站)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是促进集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的关键措施,是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的重要基础。
1、区住建局负责指导埭头镇石城村和月塘乡东潘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包含方案编制、意见征集、方案论证及报批工作)。上述两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已于2012年10月中旬完成论证并上报市规划局批复。
2、东峤镇上塘村、渚林村、汀塘村片区村庄规划由东峤镇委托设计单位编制。计划2013年元月上旬完成初步方案,并完成村民意见的征求工作,元月中旬完成论证工作,2013年元月底完成报批工作。
(二)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城建处、排水办)
1、每个试点村都要建设(扩建、修建)一条通往城区的主干道,建设一个标准化的公交站点,方便群众出行。
2、根据村庄规模和需要,科学规划建设改造村庄内的公共厕所。
3、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同步规划建设生活污水管网工程。能就近连到污水处理主干管的,就近连接并入城市污水管网;不能就近连接的,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污水处理或大型沼气处理设施,有效处理村内生产、生活污水。
基础设施建设由各试点村组织实施,城建处、排水办做好指导督促工作。
(三)住房保障工作(责任单位:住房保障中心)
按照《住房保障的实施细则》,对让出宅基地并离地进城镇的农村居民按照相关规定安排至户籍所在镇统一规划的新社区,按人均不低于20平方米的套房予以安置(独生子女按2人份额计算)。对让出宅基地(包括承包地)并离地进城区的农村居民,对原宅基地(包括承包地)按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给予货币补偿,可享受保障性住房政策。
住房保障性中心负责指导收集信息,对符合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的予以优先考虑。
(四)农村家园清洁(责任单位:城建处)
进一步完善试点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清运、区处理”的运作模式,实行试点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城建处按照标准(每户一个垃圾收集器、10户一桶、100户一池,每千人配1-2个保洁员,每位保洁员一辆垃圾收集车)指导督促各试点村对保洁人员及配套设施配置到位,同时指导督促试点村启动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卫生费按村规民约进行收取,专款专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统筹各项工作的推进。
篇6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 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 “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 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篇7
[关键词] 广东省 肇庆市 村庄 分类 规划
一、 前言
为加强国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秩序,结合广东省实际, 2005年广东省省国土资源部门制定实施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根据《办法》的要求,总结出广东农村规划的一些指导思想:1、村民住宅用地使用权不得流转,即宅基地和取得相关用地证件的村民住宅用地是不可以流转为其他用途的,应该用于建设村民住宅及相应的配套设施。2、村民出卖和出租住房后,不得再申请新的宅基地,即一户一宅政策,多出的宅基地要依法规集体所有。3、通过出让、转让和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因此,流转的集体用地主要用于厂房和商业设施建设。4、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集体建设用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同时要考虑退出老宅基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一般采取开发一定量的房地产,并使用部分用于安置村民的策略。另外,农村规划还需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情况,并摸清村内建筑质量、公共设施分布、周边用地情况等。2、符合上层次规划的要求,以所在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所在乡、镇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同有关部门的专业规划相协调。3、节约用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提倡相对集中建设多层公寓式楼房和联排式住宅。4、正确引导,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5、加强规划的可实施性,规划方案报批前需征求村民或村民代表的意见。
近年来,肇庆市坚持创建生态文明村和省级卫生村,大范围进行村庄环境规划整治,着力打造宜居乡村。在符合广东省村庄用地管理、规划指引及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规划还需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规划方法和策略,更合理、更科学的进行各村落的建设规划。
二、 村庄的分类及特点
1、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村庄
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村庄即城中村,分新城区和老城区城中村两种,两
种村庄均具有交通便利,村内建筑新旧交替,建筑质量较好的特点。新城区村庄的基本特点是用地较紧凑,主要包括旧居住区、新宅基地及流转作为工业厂房或商业设施的集体用地,村内被市政道路穿越或村外被市政道路包围,与周边城市建设联系紧密,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大部分依赖于周边城市;老城区的村庄则用地非常紧凑,只剩密集的旧居住区用地和少量集体流转用地,与城市基本融为一体,缺少绿化和改造空间,村庄形象及环境较差。
2、城郊地区的村庄
城郊地区的村庄用地也较紧凑,主要包括旧居住区、流转为工业厂房
的集体用地及少量水塘、空地等,其一侧或附近有市政道路,一部分服务设施在村内解决,另一部分则靠城市设施解决,总体建筑质量一般。
3、偏远地区的自然村落
偏远地区的自然村落以自然风貌为主,环境优美,但交通不够便利,
村内除零星的住宅和一两条入村小路外,大部分为山坡、水塘、果园、农田和荒地等用地,村内建筑质量和卫生条件较差,对服务设施的需求基本都在村内或中心村附近解决。
三、 村庄规划建设方法分析
1、老城区的村庄
老城区的村庄由于缺乏集体自用地,新旧建筑混杂,且建设密集,基
本没有开敞空间和绿地,规划应该以创建城市文明社区为目标,重点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和改善,主要包括拆除村内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和零散分布的一层砖混建筑,统一布置沿街商业建筑,疏通道路,保证村内巷道基本达到2米宽左右,利用巷道两边的小空地设置绿化景观节点,在村内安装垃圾桶和路灯等基础生活设施的措施。
2、新城区的村庄
新城区的村庄应以整合土地空间资源、促进人口集聚和提升生活品质
为目标,符合本地技术管理规定要求,在利用宅基地建设一户一宅的村民住宅和配套设施的同时,也要考虑剩下集体用地(流转、征收征用、公共建设)的规划改造方案。村庄位于肇庆学院西侧,并通过学院西门加强了与学院之间的联系,其旧居住区拟被规划建设为商业街、办公楼和居住小区,主要用于满足学校和师生的需要,拟规划方案详见图1。
3、偏远地区的自然村落
偏远地区的自然村落应以建设成为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型
农村社区为目标,与农村的具体情况和农民的意愿充分结合,并按照《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的要求进行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基于肇庆市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村民住宅基本采取南北向布局,宅前留出一定入户用地用于晒谷或堆放杂物;②住宅外型要体现雅致、朴实、简洁的新农村住宅风格,与自然朴实的田园风貌相呼应;③设置一至两条走机动车的入村道路与外部联系,并在村口或活动中心附近设置户外停车场,内部巷道尽量采用本地材料,如青石板或石头铺地;④拓宽村民的收入来源,因地制宜地安排养殖业、种植业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产业;⑤在安排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要注意给水、排水、供电、燃气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地改善村庄原先的“脏乱差”形象,打造宜居环境。
四、 总结与思考
城乡协调发展不是城乡一样化,更不是村庄一样化,每个村庄都有自
己的特点,如不同的用地结构和资源条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沿革,不同的发展问题和发展机遇,除上述几种村庄类型及相应的规划对策外,规划时应通过详细的调研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编制。
篇8
关键词:村庄;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城市建设,轻乡村建设,导致乡村建设存在村庄空间布局不合理、村庄产业规划缺乏、村庄管理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缺乏,生产生活环境差,村庄建筑风貌有待改善等问题。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把焦点指向了农村,在新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农村规划和建设必须做出回应和调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政策要求:村庄统筹规划、农村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需要我们去解决的规划建设问题,村镇规划工作如果要走入一个更科学,更高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实践和理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解决方案,才能引导我国的乡村建设工作走向更高的台阶。
1 村庄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科学空间布局
村庄规划建设中存在对现状资源挖掘不足,在空间上缺乏区域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村庄规划与上位规划衔接不协调;在时间上对规划的动态连续性把握不够,规划缺少应有的弹性,有些村庄规划追求房屋的整齐划一,这样所做的村庄规划虽然比较好看,但没有尊重村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缺乏对村庄历史机理的传承,对村庄规划建设带来不良的影响。
1.2建筑材料陈旧
长期以来,农村住房建设、公共事业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村集体和农户个人之间微薄的力量,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完善改造机制,导致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不完善,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公用工程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加上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水平陈旧,导致农村房屋建设普遍存在着很大的安全及质量问题。村庄道路曲折不齐,存在农村公共绿化、公共活动场地普遍缺乏,用地结构失衡,使村庄建设不能顺利的进行。
1.3公共设施和工程设施配置不足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目前,村镇基础设施配置仅考虑了道路供电、邮电、供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忽略了村民供热采暖、生活燃料、有线电视等设施的规划配置,使的村庄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规划指导远远超出村庄规划规范所涉及的内容。即便村镇规划考虑到的内容也仅仅是村镇规划建设的原则性问题,强制性有待加强。对公共设施配置标准缺乏从规模等级角度对一般镇、中心镇、中心村及基层村进行分类,很少考虑到公共设施的共享共建问题,公共设施的配置也没有作为强制性指标纳入规划体系内容中,保证不了村庄建设不能顺利的进行。
1.4生产生活环境差,村庄建筑风貌有待改善
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环境保护,环境卫生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农村随时可见垃圾乱倒、电线乱拉、污水乱排、管道乱铺等现象。目前,在农村,养殖业是农民生活经济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当前农村各种大小养猪场、养鸡场等,都缺乏科学的管理,其所制造的垃圾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严重污染了生活环境、水源和农田,破坏了生态系统。从长远发展来看,往往整体损失大于局部收益。许多村镇领导对环境保护及生态保护的重视远远不够,有的甚至没有相关的保护意识,在建造工厂时丝毫不考虑其污染对村庄环境及植被破坏,只想着眼前的经济效益。
2村庄规划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健全完善规划部门
要想确保村镇的规划建设可以正常进行,首先要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健全规划建设部门,无论村镇大小,都要设立专门的规划建设机构,并配备专人对村镇规划进行专业综合的规划指导,为了提高规划建设部门的集体专业水平,要吸纳一些高素质人才,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有计划地录用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镇规划管理部门工作,并定期对村镇规划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规划建设部门要结合当地村镇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村镇总体规划控制,使其尽快的达到国家的标准。
2.2改善村庄陈旧建筑
制定村民住宅技术规范标准,注重对城乡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规划,村庄规划应该做到规划的全覆盖,合理布局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村庄体系等,村庄规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标准和要求,并维持乡、村的地域特色。加强对村民住宅设计、建设的指导,使村民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积极向村民提供符合不同经济水平需要的住宅设计图,供村民挑选使。
2.3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完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是根据各村庄的实际水平。目前,村镇基础设施配置不仅要考虑道路供电、邮电、供水、排水等工程设施,也要使村民使用供热采暖、生活燃料、有线电视等设施配置,使的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规划指标达到村镇规划规范所涉及的内容。对公共设施配置标准缺乏的,从规模,等级等角度对一般镇、中心镇、中心村及基层村进行分类,使公共设施共享共,将公共设施的配置也作为强制性指标纳入规划体系内容中;使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都达到标准。
2.4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当前的村镇建设中村民生态保护意识较差,村镇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村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及村庄环境卫生。村镇规划要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地形地貌、资源、自然的形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生物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共生共存关系。要发展生态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在加快村镇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农村从事养殖业的村民,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在养殖中也要保护好村庄的环境,不能只为自身的利益而破坏村庄的环境,从而在村镇的建设中多做一些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工作,给喧嚣的城镇化进程中多留一片碧水蓝天。
结束语
目前,我国乡村建设片面追求城市化景观,为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确保新农村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健康快速发展,在今后的村庄规划中要改变目前乡村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保护乡村田园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正确引导乡村的发展与建设,塑造生态平衡的乡村环境,实现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总之,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需要我们去解决的规划建设问题,村镇规划工作如果要走入一个更科学,更高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时间和理论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靠的实行方案和解决方案,才能领到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走向更高的台阶。相信在各层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村镇建设一定能取得全面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王静岩.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苏州市为例[J].北方经贸,2013,09:66-68.
篇9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改善农村面貌为目的,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活动,使整治后的村庄成为“乡村风情浓郁、环境自然整洁、设施配套适宜”的示范村庄。
二、时间安排
20*年9月至11月。
三、整治标准
环境整治试点优先实施村内道路、河塘疏浚整治、清洁能源应用、改水改厕、配套建设村庄排水、生活垃圾收运、公共厕所、路灯、公共绿化等设施建设。
(一)村内道路。村内主次干道硬化。
(二)排水设施。对村内主次干道配套排水设施,农户家庭生活污水接入村庄排水系统。
(三)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在试点村配置垃圾箱、简易环卫机械。每个村庄设置垃圾箱20个左右,配置简易环卫机械运送垃圾。
(四)公共厕所。按照300-500米服务半径设置公共厕所1座,每村建设1-2个公共厕所。目前先结合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1座公共厕所。
(五)路灯。在村内主干道一侧设置简易路灯,每村按30盏设置。
(六)公共绿化、景观改造。根据村庄不同状况,进行绿化造林、景观改造。
(七)环境卫生。村庄内秸秆有序堆放,村内整洁。
(八)农村生活污水相对集中处理试点。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开展适合农村实际生活污水相对集中处理试点,避免村庄生活污水对地面水环境造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以净化沼气池为主,条件适宜的村庄对其出水用人工湿地生态净化,30户左右一组,200户分成7组建设,净化沼气池技术标准按苏S03-20*执行,处理水质基本达到二级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农村环境整治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逐步向前推进,确保取得实效,让农民群众得益受惠。为此,县成立农村环境整治试点综合指导小组,组长由县建设局分管局长担任,成员由建设、规划、交通、卫生、农林、畜牧、水利、环保抽调专业骨干组成,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建设局;各相关镇也要成立环境整治试点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此项工作领导。
(二)强化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村庄环境整治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整合各类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村内道路排水、生活垃圾收运、公共厕所、路灯、公共绿化等项目建设,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
(三)加强技术指导和工程管理。为确保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和个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各类专题培训班,对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技术要求进行培训。建立实施工作责任制度、工作进展月报制度、督查制度、通报制度和综合验收制度。
(四)加大配套资金支持力度,确保资金保障到位。试点所需资金,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实行政府支持引导与集体、群众自筹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落实配套资金,并积极组织各试点单位向省各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
(五)全面宣传发动,广泛参与。各镇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迅速掀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社会氛围。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环境活动,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清理环境死角,消除不良陋习。各村要建立一支环卫专业队伍,配置简易环卫设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卫专项制度。通过《村规民约》等手段落实“门前三包”制度,积极研究制定保持环境整洁的长效治本机制,巩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篇10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村庄整理,规划建设,基础设施
1祁县概况
祁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端,太岳山北麓,汾河中游东岸。2014年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2.48万人。县域总面积854km2,平面轮廓呈东南至西北长条状。境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为阶梯形地貌。依据海拔高度从高到低分为中低山基岩区、黄土丘陵台地区和平川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6.56%,12.40%,41.04%。1.1镇村情况及空间分类祁县下辖6镇2乡160个行政村,昭馀镇(县城驻地)、东观镇、城赵镇、贾令镇、西六支乡地处平原,古县镇、峪口乡兼有平原、丘陵、山区,来远镇地处山区。县域村庄平均人口为1405人,远高于山西省851人的平均水平。依据祁县行政村与县城、所在乡镇驻地现状建成区空间关系进行分类(见表1)。1.2村庄特征1)村庄人口分布与县域地形、交通间极强的对应关系。县域人口空间分布,山区、丘陵少,平川多。呈现平川乡镇集聚,108国道沿线高度集聚,南部丘陵、山区乡镇人口稀少的特点。县域村庄规模普遍偏大,平川大,山区丘陵小。全县160个行政村,村庄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17个,全部位于平川地区;2000人~3000人的村庄18个;1000人~2000人的村庄50个;500人~1000人的村庄36个;500人以下的村庄39个,其中31个位于丘陵山区。县域人口增长变化,山区丘陵大、平川小。通过“五普”“六普”结果比较分析,昭馀镇人口增加了35%以上,占全县人口的比重上升了近8%,是全县唯一人口规模扩大的乡镇。其余各乡镇人口以及占比下降(见图1),从空间上来看,108国道沿线乡镇人口减少较缓慢,其他乡镇人口减少幅度随着与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明显增大,充分体现出108国道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力。2)县域村庄空间连片积聚发展趋势明显。3)县域村庄发展导向不明,存在较多制约。
2县域村庄整理构想
2.1县域村庄整理的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在县域内打破乡镇行政界线的束缚、对村庄进行以空间界定为导向的分类整理,让每个村庄明确未来发展空间要求与定位,也为县域资源配置、资金投放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提供有效依据。2.2县域村庄整理方案1)划定县域城镇空间增长边界,明确城镇村空间关系。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确定的2030年城镇用地空间发展界限,确定县城、乡镇驻地规划建设空间增长边界,纳入增长边界的定为城中村,其规划建设、设施配置须纳入县城统一规划管理。确定34个行政村为城中村或镇中村,其中新纳入8个(见表2)。2)以基础设施向外辐射连片共享为目标,划定可共享城边村。随着城镇用地的拓展,其周边的一些村庄虽处于城镇空间增长边界之外,但距离城镇较近,是城镇核心引力高度辐射区域。对该类村庄应将城镇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向其辐射。该类村庄可独立规划建设,但须在公共服务、市政公用设施方面与就近城镇高度协调。依据村庄与城镇空间增长边界距离关系,划定18个村为城边村或镇边村(见表3)。3)以构建连片村圈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结合祁县村落多处多村高聚集特征,对于高度聚集且远离城镇辐射区域的村庄,积极构建连片村圈,将几个村合并进行连片村庄规划,在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方面连片共建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作为服务周边的区域小中心。依据聚集特点,划定13个连片村圈(见表4).4)保护独立行政村传承延续,不人为拆迁撤并。未纳入上述三种类型的村庄,确定为独立行政村。充分考虑村庄文化传承等因素,不拘泥于村庄大小、人口多少、所处区域优劣而进行撤并。这类村庄应进行独立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便捷率。对于丘陵山区的村庄应鼓励多元资本投入,在不增加建设用地的前提下,探索乡建模式。该类村庄共计78个(见表5)。2.3祁县村庄整理结果祁县村庄整理结果见表6.
3结语
村庄规划整理是针对祁县县域村庄实际提出的针对性策略,能够有效指导县域内村庄发展,同时能够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最大限度区域共享、避免资源浪费。本文以《祁县总体规划》确定的2030年为时间节点进行了县域村庄整理的探讨,但必须认识到,城镇与村庄空间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村庄整理也应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郁海文,陈晨,赵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4(2):77-78.
[2]程俊虎.祁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2013—2030)[Z].
- 上一篇: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 下一篇:安全管理提升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