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变静为动,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不难看出,兴趣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同样需要一种内在的源动力来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学习目的,求得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加减混合》一课时,有一道看图计算公交车乘客人数的习题,学生都不太理解图意,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只见车上原有的10名乘客中有4人慢慢从后门下车,而3人依次从前门上车,这时我问学生:“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并列出算式?”许多学生都兴奋地举起了小手。短短十来秒的课件演示,学生便能正确快速地理解题意,并能掌握该类型习题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有些数学难题,用“静止”的眼光看较难求出其结果,如从“运动”的角度去观察,把题看“活”,则往往能化难为易。
二、展现过程,分化难点
传统数学课上,教师主要通过讲述、板书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致使有些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定律、公式。而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妙味横生,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上的重点、难点。例如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我是这样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首先出示铁丝围成一周的动画演示,突出长方形的周长概念,然后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吗?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不仅知道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而且能选出最简便的算法。学生从未知到已知进行了知识的探索,思维过程得到逐步的培养,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教学的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再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由于圆的周边是弧线不是直线,就无法用长方形的面积求解,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弥补原来教具或学具无法对圆无限制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这个缺陷,而且分的过程具体、形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通过切割以后不但可以拼成以前学过的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或梯形。这样通过多媒体的过程展示,既较好地解决了“曲变直”的认知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又顺利地渗透了极限思想。
三、化难为易,展现联系
如讲授应用题“把棱长是0.3米的一块正方体钢材,锻成横截面面积是0.09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锻成的钢材有多长?”教师利用计算机首先展示一块棱长0.3米的正方体钢材,通过高温钢坯被熔化成液体,然后装入一个横截面面积是0.09平方米的长方体透明模型容器中,冷却成固体。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锻造前的正方体与锻造后的长方体体积是相等的。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丰富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讲解圆锥和直角三角形、圆柱和长方形的关系时,我利用课件演示:直角三角形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形成圆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任意边长旋转一周就可以形成圆柱,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揭示了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开拓思路,发展思维
篇2
首先,合理构图,安排画面
在儿童绘画中,第一个难题是构图。经常有孩子在画画时,挺大的一张纸,画得内容却很小,或太偏左、偏右、靠上、靠下。“构”是“组成”的意思,而“图”就是绘画时的画面。“构图”最简单最表面的意思就是指怎样去安排好画面。安排好画面同画好画的内容一样重要,所以不应该把画画的重点仅仅放在如何更好地画好自己想画的内容上。试想,如果一个人的五官长得都好,可就是放的位置不对,这个人能让人们看着顺眼吗?所以,对儿童来说,特别是已经有了自己表现想法的儿童,学会更好地安排画面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学会“安排”画面,不是要死记硬背那些构图的知识,但应该明白把画的内容在画中放得合适的道理。就像布置一个房间,谁愿意把家具乱七八糟地堆进去就算完事呢?画画也是一样,只把要画的内容统统画完了不能算画好了一张画,还应该让这些内容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在画画前,我一般先让孩子们想一想,自己准备在画中画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中,哪些是最主要的;然后,小组讨论一下:这些内容准备画在画纸的什么地方?反正从画纸的四个边往里都是画画的地方,放在什么地方都是可以的。有时则提前指出孩子们将会出现的不足,比如哪样东西不要画得过小、过偏、过多,等等。一般情况下,最主要的东西应该画得大一些,靠中间一些,如果有前后,主要的东西要在前面,而次要的东西可以被挡住一些,可以靠边一些,可以小一些。这样孩子们就能够有意识地去安排画面,即“构图”。当然并不是要他们马上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安排得非常合适,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孩子们认识到除了画画的内容外,把这些内容摆放好也是很重要的,从而使得孩子们对画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第二、模仿范画,掌握方法
孩子们刚开始一点儿都不会画,也不敢画,一下子让他们画好一幅画,怎么可能呢?我的办法就是用现成的画作为范画,然后,给他们分析讲解这张画第一步画的是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又加上了什么,最后又是在什么地方结束的。就像面对一台复杂的机器,马上让你组装一台,这恐怕不容易。如果我们让懂得组装这台机器的师傅把机器拆开,然后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装给我们看,边装边讲,然后我们再试着装这台机器,肯定就容易多了。在我的辅导下,孩子们如同组装装机器一样,按范画的步骤学画。例如,我给二年级孩子们示范了一张红鲤鱼。我先让孩子们分析一下鱼在画纸上的位置、大小,然后带着他们画椭圆形的身体和两边翘起的尾鳍,让孩子们同桌、前后桌互相看一下画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合适,自己修改或者请同学帮忙改。解决了构图的问题,接着用弧线区分小鲤鱼的头部和身体,画出它的侧鳍、背鳍,再画圆溜溜的眼睛,最后仔细刻画相互错开的鳞片、侧鳍、背鳍和尾鳍。孩子们基本都能跟着画下来。初学画画时,模仿一下别人画画的方法,以便由浅入深地掌握绘画的技巧是无可非议的。
第三、观察生活,提高能力
但是,学会了画画的方法、步骤,并不等于就会画画了,还得指导孩子们观察生活。就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角度来看,关键是看孩子们是否认真看了,是否看得更细致了,是否看得更巧妙了。比如画房子,一定要鼓励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多同他们原来对房子的概念进行对比,看看眼前这座房子的墙上多了什么,窗户上有什么,房顶的样式有什么不同,房子有什么细节更有趣味。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培养了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找到的相异处越多,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就越有益。我在具体辅导时,就是从一些小地方启发孩子,如果再加上一些东西,这张画是不是会更好?而加这些东西并不是十分困难的,比如说,画人的鼻子多点两个圈是鼻孔,衣服上加几条线就是衣纹等等。一点一点地辅导孩子们看仔细,画完整。
第四、充分想象,积极创造
要画好画,还得有想象力。要重创意,重设计意识的培养,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孩子们从小就具有强烈自我的审美意识以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从小就能够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为美术老师首先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来通过画画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有了这些目标,就可以把孩子们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相同内容的画相比,看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有了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情趣,从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之中闪现着孩子们创造力的火花。
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在对周围世界观察的基础上去想象,比如,给公共汽车添画上更美丽的车厢、车轮等等漂亮的细节和装饰,并由此进一步鼓励孩子们更大胆地去创造性地画出公共飞机、水陆空多用公共汽车、未来世界的无轮公共汽车等等。就像一滴水落在纸上一样,首先让它深深地吸入纸里,然后再慢慢地使它扩散开来,吸入的水越多,扩散得当然就越大。我经常把孩子们的画贴在教室的墙上,给他们营造受之鼓励的环境。另外常常给他们以真诚的鼓励。有的是口头一般性的,比如“画得真不错”,“画得挺漂亮”,“这张画多有意思啊”等等;有的是带有指导性的鼓励,比如,告诉孩子们,你的这张画画得很细致,他的那张画画的很热闹,“这张画中的人们看上去多高兴啊”,“那张画上的小动物们吃得多开心啊”等等。指出这些可喜可贺、画得不错的地方,孩子们都会非常高兴的。高高兴兴进行画画的孩子一定能画出让自己让大家都喜欢都满意的作品。
第五、巧使油画棒,笔下生花
在课堂上孩子们涂色大都使用油画棒。油画棒第一个缺点就是比较硬,不像彩色墨水笔那样好下色,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手劲小,就更不容易用油画棒画出比较鲜艳的颜色。我让孩子们选择一些带颜色的纸来画,这样,即使他们涂色涂得比较轻,也因为底子上本来有颜色而显不出颜色浅了。相反,如果不喜欢底色,孩子自己就会自动地使劲涂色,使颜色盖住下面纸的本色。带颜色的纸可以是比较鲜艳的红色、绿色、蓝色、紫色等,也可选择灰色,褐色。总之,要尽可能选择深一些的彩色纸,这样涂上的油画棒颜色不论厚薄都会变得非常明显。现在已经有一些比较软的油画棒,覆盖力也比较强,只是价格偏贵,它们的特征就是像口红笔一样装在笔杆里靠旋转出笔头来使用。油画棒第二个缺点是不能画细致,也不太适合涂大块均匀的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不能画细致是因为油画棒比较粗。我在辅导孩子们使用油画棒时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尽可能让孩子们画得大一些,这不仅是指画面大,也是指的画中形象大。二是将油画棒像削铅笔一样,把一头削尖,用尖头来画比较细致的地方。或者先以四十五度角转着涂大色块,随着涂抹笔尖尖一些了再画比较细致的地方。说油画棒不适合涂大块均匀的颜色,是因为油画棒比较硬,如果一下子涂得面积过大,孩子们使用的力气肯定就不平均了,色彩当然也就涂不均匀了。这时侯,我就启发他们慢一些涂,一小块一小块地涂,涂完一块再涂旁边的一块,由于一支油画棒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颜色,所以,认真地涂小块,由于力气使得均匀,反而能涂得更好。
篇3
关键词:微视频;小学美术;常态课
微视频是一种呈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教学资源。小学美术课堂中,合理运用微视频资源,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美术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微视频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教学中的优势。
一、激趣导入,乐趣无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我们可以截取相关的影视剧视频资料,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教学氛围充分活跃起来。在美术课堂的导入部分,一段巧妙合理的微课视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天外来客”一课时,由于外星人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的情绪围绕本课内容进行,不能失控,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选取了《E.T.外星人》中外星人从飞船中走出来的50秒视频画面,在播放微视频片段前,向学生进行提问: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来自哪里?他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教学阶段。儿童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精准地截取一段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二、创新教学,乐此不疲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以及封闭的美术课堂环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得到启发。利用微视频就可以突破这一局限性。不过在选取或制作微视频时,需要采取一些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措施:欣赏大自然风景,可以配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解说,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颜色;在一些知识性较强的微视频后,可以利用优芽互动软件制作一些竞赛小游戏,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注意力和针对性。在课堂的新授部分,一段丰富精彩的微视频,可以对本课内容进行很好的补充,增强学生的体验,拓宽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水墨游戏”这一课时,学习内容较抽象,知识性较强,可以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欣赏水墨象形字的故事,本视频只配有音乐,没有解说,但象形字简单易识,所以我请一名学生当“小解说”,边看边说一说画面描述的内容,在说得不完整或不理解的地方,我再做补充。在视频最后,设置了一个竞赛小游戏:比一比10秒内谁认识的象形字最多。学生在集中注意力欣赏微视频时,需要教师根据上课内容进行讲解,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视频内容,另一方面便于教师突破重难点。
三、高效示范,乐不可言
美术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师示范。通过教师清晰地示范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课堂知识,掌握所要学习的技能,由此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产生创作的自信心。而与网上下载的视频相比,教师亲自示范与讲解更受学生欢迎。在课堂的示范部分,一段条理清晰的微课视频,就能将教学的重难点突破化解,提高课堂效率。以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纸卷魔术”一课为例,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剪、折、卷、贴、拼等技巧,制作一个有趣味的纸卷造型。在课堂上,教师要示范这五种技法,大概需要7分钟左右,再加上之前的导入和新授部分大概需要15分钟,这样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制作的时间太少,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作品,而且学生的瞬时记忆能力有限,等自己开始制作时,已经很难想起到底有哪些制作方法了,这样大大地限制了作品的创意。使用微课视频,在5分钟左右就能全面展示卷纸的技巧,而且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循环播放,作为参考素材,启发学生思维。以我校四(1)班为例,全班45人,分为7组,每个小组都能完成作品,其中5个组作品效果很好。这样微课视频就科学有效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节省了课堂时间,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美术课堂效率。美术课仅仅依靠课本和教师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微视频的使用也需要适度。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过多的视频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和课堂时间的浪费。笔者认为,一节课中1~2个微视频,视频总时长在7分钟左右为宜。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它,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情分析,制作出科学、精美的微课视频,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微课更好地服务小学美术学科,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小班美术教学游戏化趣味性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它以色彩、线条、结构等塑造艺术形象。美术以它的直观性、可视性和形象性,对幼儿有强烈的感染力。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包括绘画、手工、纸工、泥工和美术欣赏等,要求幼儿在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
将幼儿美术教学纳入游戏范畴,正是为了对幼儿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培训。游戏式教学不再注重绘画、手工技巧的学习和作品效果的评价,它根本不必考虑画得好不好、做得像不像,它注重的是孩子通过各种绘画、手工活动,来充分宣泄情感、展现能力,它考虑的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何更具有丰富性、随意性、游戏性。它真正使幼儿美术活动成为让孩子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
“游戏与幼儿美术教学优化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老师已经认可到了这一点,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深入探讨它是否具有可行性,而在于该如何实现它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探索,逐渐丰富其可操作的内容和方法等。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特别注意:
1.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
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蜗牛赛跑”“蜻蜓花中飞”“企鹅跳舞”等手工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运动、食物或其它事物为题材,如“妈妈的花衣裳”“我爱吹泡泡”“五颜六色的棒棒糖”“马路上的汽车”等绘画、撕贴内容。在“我爱吹泡泡”绘画活动中,教师事先准备好几瓶肥皂水,让幼儿在室外玩“追泡泡”的游戏,并引导他们观察泡泡的变化(由小到大),让他们在快乐地游戏中感知泡泡的产生、变化和特点,再适时地结束游戏,以“泡泡这么有趣,可是一会儿就不见了,如果我们把它画下来多好啊!”激发幼儿画泡泡的兴趣,而先前直观的泡泡游戏,使幼儿在作画时更好地把握泡泡的特征。此次绘画活动由于游戏的引入,绝大多数幼儿较好地完成了“吹泡泡”的作品,同时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也大大提高,对独立完成美术作品的自信心也大幅上升。应该说,这都归功于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的选择。
2.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
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或者说对其持续性都不长,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如之前提到的“企鹅跳舞”的手工内容,可以事先启发幼儿讨论是否可以在活动后给可爱的“企鹅”开个舞会,增强手工活动的游戏性,让幼儿更加积极地投入制作和装饰中去。
二、丰富美术活动的物质环境
新纲要明确地把“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组织与实施的内容之一。因此,要使游戏与美术教学渗透结合,就要丰富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也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珠让幼儿滚画等。如在印章画“花儿朵朵”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雕出各种花形的胡萝卜、自制的扇面和剪裁成衣服形的底图等,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扇面和剪裁成衣服形的底图上,不一会儿,幼儿充满想象力的、装饰独特的扇面和新衣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做新衣,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到处献宝。活动后,教师启发幼儿将作品作为“照相馆”的装饰品和道具,更是让他们兴奋不已,成就感倍增。总之,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采用生动形象的游戏化语言
1.以游戏化的口吻导入,激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绘画活动《小猪》中,老师先给幼儿猜个谜语:大耳朵、小尾巴,睡觉打呼呼噜呼噜,这是什么小动物?猜出后随着音乐玩个《小猪睡觉》的游戏,轻松、有趣的音乐激起幼儿画小猪的欲望,而且谜语中也点出了小猪的特征,当幼儿对生活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激情与兴趣是惊人的。
2.在教学中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自始至终地投入活动
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会边观察边画,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往往粗糙、散乱,有的孩子则表现得无从下手,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形象性之语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使其大胆地作画。比如,画“蝴蝶”,我是这样说的,“两个圆圈肩并肩,开朵小花变蝴蝶。”通过形象的儿歌教学,孩子们很快地画出了蝴蝶的形象。又如,画“螃蟹”,上面一座桥,下面一座桥,接起变成小房子,左边四条路,右边四条路,上面两个小门洞,加上两把大剪刀,变成螃蟹爬爬爬。孩子们边念边画,很快在不知不觉中,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跃然纸上。形象性之语言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使孩子们在无拘束的情况下绘画,效果非常好。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下,多媒体技术逐渐运用到不同的教学领域,特别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着体育教学的课堂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作为小学课程中实践性非常强的运动型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再加上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停滞不前,而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所以探究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具体来说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对事物的注意力难以长期保持,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小学体育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多媒体技术主要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充分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年龄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2.促进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需要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一定的英语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传授更加全面和新鲜的体育知识,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能够解决体育课的难点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体育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除了课外的实践活动,也需要有室内的理论教程课堂。小学体育教师要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将实践教程中可能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如立定跳远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动作要领,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意识规范,加深对立定跳远的印象,更好地掌握具体的体育知识。
2.利用互联网,实行网络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知识。当前很多学校的主要科目都建立了相应的资源网,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网可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网络化。首先,小学体育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建立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网。其次,将体育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教学软件充分融合,让学生能够在课下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教学软件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努力完善和课程相关的课外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最后建立的课程资源网,要随时能够让学生访问,需要安装的软件要具有弹性的配置性,提升资源网的利用效率。在课程资源网完善之后,教师可以远程教学指导学生,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时间的灵活性。
3.利用多媒体人机互动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足球或者篮球的比赛视频,让学生明白一些打球的技巧和战术,又能够适当地向学生传输合作的团队理念,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动态的游戏网页,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体验游戏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实践乐趣。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下我国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单一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小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互联网建立体育课程的资源库,实现网络教学,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人机互动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有效教学;艺术审美
有效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谈一点心得。
一、尊重学生主体科学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分析是我们关注学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准备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求音乐欣赏教学中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
例如,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课前我先做了一份书面了解,内容包括:你主动欣赏过京剧吗?喜欢欣赏京剧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原因?对中国京剧了解多少?结果大部分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欣赏京剧”,理由有:听不懂、“咿咿呀呀”太慢了、不喜欢女声的唱腔、像捏着嗓子唱等等。当我们的学生面对那些“板眼”、“行当”、“南梆子”、“四平调”等理论知识内容时,他们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欣赏我国的京剧、激发他们的欣赏赏兴趣?“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艺术力量与生具有的反应能力”。面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高中生,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想象空间、心理体验空间、探索互动空间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和审美。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也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调整部分知识的引入顺序,在唱段欣赏前以多种手段进行知识、情境、心理认知方面的铺垫。如京剧历史、人物故事、认识脸谱、了解“念白”“行当”知识等等。并引用欣赏一些含有中国京剧音乐元素的、经典好听的歌曲唱段进行扩充拓展,如《说唱脸谱》、《我是一个中国人》、《前门情思大碗茶》等戏歌,由此可以拉近学生与中国京剧音乐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使京剧欣赏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更为开阔。
二、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达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也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的自身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优化组织教学过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供多种机会,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
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请学生在《思乡曲》的配乐下,集体朗诵《乡愁》。随着优美的小提琴旋律响起,深情如诉的音乐配上极为抒情的名诗,产生了极佳的审美体验效果。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获得了参与的快乐。
三、强化活动参与,拓展审美体验
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还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在阐述京剧念白的独特魅力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调京剧念白的音乐性,我在教案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表演中除了“唱”,还有哪几种艺术手段?
生:念、做、打
师:“念”指的是京剧中的“念白”。念白在京剧表演形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唱段的最后,有一小段念白“娘娘千岁!”“二卿平身!”,很有韵味吧?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同学到前面表演。)
设计意图:京剧的念白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也不同于用普通话朗诵,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会了解这一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韵味。
再如,在了解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其“表演艺术成就显著,影响遍及全国乃至全世界”,而“梅兰芳的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这些知识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中国传统京剧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还有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是“做”。“做”就是指是表演。京剧很程式化,一招一式都非常讲究。下面我们欣赏《贵妃醉酒》的另一个片段(杨贵妃在亭中独酌,沉醉而归)。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
提示:请特别注意表演者手臂的动作。
(欣赏后,选取其中一到两个水袖动作,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几位同学分别模仿,大家说一说谁模仿的最像?什么动作细节最像?)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表演的同学获得了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同学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能通过欣赏讨论了解中国传统京剧表演艺术中“水袖”的美妙。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想理解和鉴赏音乐,就要对音乐表现手段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要达音乐欣赏的有效审美,我们还应该在欣赏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赏析音乐,关注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曲式结构等等,带着思考去聆听,才能获得有效的艺术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高中音乐鉴赏》湘教版(教师用书)
2 《高中音乐鉴赏》人教版(教师用书)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校 美术史 导学
形成于2000年左右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概念,逐步演进为一种教学模式,伴随着2012年“慕课”及“微课”在国内的兴起而迅速升温,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势头。恰逢国内基础教育改革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进入深化调整阶段,“翻转课堂”或类似的教学新模式探索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可以说,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源自美国的“翻转课堂”进入中国时首先在中小学找到突破口,进而成为教育界的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的研究力量和资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对“翻转课堂”的理解
提到“翻转课堂”,通常会联想到“视频”,尤其是“微课”的开发、网络系统管理等。诚然,借助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在信息传递的清晰直观和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个性化方面的确有明显优势,而这也是当前“翻转课堂”与慕课、微课齐头并进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流程的“翻转”,即改变传统先教后学的顺序,让学生先自学,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答疑并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引导深化;二是教学活动中主体角色的“翻转”,即从教师主导的课堂变为学生唱主角的课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达到这两个标准,那么,是否借助视频或网络,并非必要条件。“翻转课堂”的精髓其实是回归“Educate”的本义,以“引导”代替“灌输”,以主动的内化取代被动的接受。
新世纪教育改革伊始,目标之一即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如何真正去实践,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处于个体化的摸索中。“翻转课堂”的出现,似乎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地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参照意义的教学模式,当然,其影响力是基于网络化的信息资源。目前,国内已经建立起数家颇具影响力的慕课网站,也实现了与国际资源的接轨,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这无疑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都将造成巨大的冲击。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有必要面对新形势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应对。
二、美术史教学中的导学尝试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为模式的教学并不鲜见,但多集中于研究生阶段。在普通本科阶段的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施仍然具有探索性的意义。笔者以高校美术专业的史论课程为例,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构想。
美术史是高校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也是必修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美术史基础有助于其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提升创作能力,并为更高层次的深造或开拓专业发展领域打好基础。但学生中普遍存在重专业实践而轻史论学习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关键还与两类课程的不同思维方式有关。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美术实践更契合美术专业学生的特长,而理论学习的抽象思维往往是他们的短板。传统教学方式的讲授法恰恰正是以理论阐述、逻辑推理为主,尽管也配合了图片或视频,但学生的积极性仍然难以调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史的兴趣,提高其理论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在“翻转课堂”基本理念的启发下,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一)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导学方案
实施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即要让学生自己先学。学什么?怎样学?笔者根据教学计划,尝试了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网络资源为辅助的基本导学方案。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较,对信息的整理和把握能力更强,也有更持久的注意力。笔者认为,短小精炼的“微课”对于大学生来说不是必需的,而引导性的问题设置更合适理论思维的训练。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不擅长抽象思维的美术专业学生来说,需要在知识点的提炼和逻辑推理上提供指引,那么,问题的设置便是关键的一步。从问题类型来看可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对应于教材的基本知识框架,比如“古埃及雕塑的程式是什么?”“达・芬奇
的代表作有哪些?”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材或相关资料的阅读直接找到答案。不妨以选择、填空或简答题的方式呈现。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可以略过讲解或选择性抽查。二是以归纳、演绎或比较等形式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比如“印象主义的特点是什么?后印象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二者区别何在?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对现代主义各有何影响……”此类问题可以根据信息量的不同,分别以名词解释、简答或论述的形式呈现。第三类,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即专题研究的初步尝试。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报研究选题,学生在课外完成资料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后两类问题可作为课堂上解决的主要任务。
问题提出之后,利用哪些学习资源呢?笔者在初步尝试阶段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鼓励学生利用其他书籍或网络资源,同时给学生提供视频信息作为参考。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视频资料的挑选仍需严格把关。既要讲究影片本身的艺术质量,又要能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最好具备能引发讨论的焦点问题。例如,BBC和DISCOVERY相关系列专题是不错的选择,通过“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也能搜索到国内外一些精彩的课程视频资源。
(二)实施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研模式
普通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区别之一是师生比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一般要面对五六十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要完全实现当节课的个体指导是不可能的。因此以小组为单位是比较可行的,尤其在专题研究方面。
比如笔者从主要教学内容中挑选近十多个专题,每6人左右为一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而组内成员可再细化为三小组,分别负责此专题下的子课题。例如,在选定“丢勒研究”这一专题之后,可将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丢勒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概述、丢勒自画像研究、丢勒版画(甚至可以具体到一幅代表作)研究等。这些子课题的设定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习内容与研究方向的一种引导,每个学生又有了相对集中的具体任务,在起步阶段不会觉得手足无措,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课题或子课题。当然,出现这种情况是好事,至少说明学生已经主动走出了第一步。
实践证明,任务的细化和具体到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也会自觉地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
(三)搭建以讨论为中心的课堂架构
这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对师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战。以专题讨论为例,通常的步骤是,根据教学计划由专题负责人轮流对本人或本小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要求结合PPT展示,然后教师和学生都可提出问题或看法。对学生而言,讨论这一关至少存在三个障碍:思路的整理、语言的表达、提问的应对。与单纯的书面作业不同,口头汇报要求学生独立面对五六十名听众的境况,不可能“滥竽充数”,必须切实准备资料。而且语言表达存在一个文字信息输入和语言信息输出的转换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训练和心理训练。而最困难的是,可能面临始料不及的提问或质疑,所以不得不在课前尽量做足充分的准备。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美术专业的学生亟需这样的练习。
对教师而言,不再有事先固定的教案,必须针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做出实时回应,包括答疑、组织讨论、引导交流以及总结。教师不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看似轻松不少,但教学重心的转移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以往一劳永逸的教案不再适用,教师备课的信息容量必然要超出教材,达到一定的拓展空间,而且要敏感地捕捉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掌控课堂,避免混乱和松散。其次,无论是答题还是课题汇报,每个学生提供的信息都是比较个人化的、碎片化的,教师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知识体系的整合。每堂课存在的变量越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高,这其实是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
所以说,课堂讨论环节是高校“翻转课堂”最大的挑战,师生都需要一个适应和摸索的过程。但这也是检验“翻转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构想
(一)课前预习自觉性的问题
如何让原本不重视美术史课程的学生主动去学,这个跨度似乎有点大。也的确存在部分学生动力不足,反应迟钝,甚至不愿去完成自学任务的现状。笔者尝试的方案是内外兼修、逐步过渡。所谓“内外”有两层含义:
一是课内与课外。从课堂内的预习开始,以课前思考题的方式督促学生先看书,在问题的牵引下让眼睛和头脑都动起来。如果发现个别学习能力较弱或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层层引导,即便是被动地尝试,至少也会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会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对于一些有难度的课题,可以放到课外去准备。当然,应视情况提前布置任务,并给予学习资源指导。内外结合,由内而外,这需要一个过渡。
二是内力与外力。外力即外部的评价动力,一定的约束和奖惩机制是必需的。如果因学校规章限制,不能取消传统考试形式,那么也可以将自学效果和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主体参考因素,并尽量加大比重。而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这主要源自学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当看到同班同学有出色表现,当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有激励作用的。所以,如何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如何多角度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及时而恰当的鼓励,都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堂讨论有效性的问题
如前所述,课堂讨论环节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不愿开口,或是不知所云,将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更不用说实施“翻转课堂”。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怎样克服师生两方面的困难,主动权都掌握在教师手中。笔者构想的方案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师生共勉。
对教师来说,充分备课是前提,灵活应变是保障,适时引导是关键。充分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尽量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出现的状况做好准备。当然,也不可能强求有问必答,遇到不能当时解决的疑难,可以坦然面对,不妨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去研究,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这本身也向学生展示了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态度。
而在学生方面,需要教师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对象加以引导。以课题研究为例,首先要督促课题负责人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进行有效的课题陈述,为展开讨论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用心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与学生有效互动;再次,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活跃分子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参与;最后,教师的梳理与总结也是教学信息明确化、体系化的保证。实践证明,只要有可行的导学方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不错的表现,至少在态度上是端正的。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能否达到理想效果,需待以时日。
(三)成果展示与应用问题
“翻转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为目标,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笔者希望将此教学模式演变为一种长效机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而不仅仅限定于某一两门课程。其实,学生在美术史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也影响到在其他相关专业学习中的表现。初步的尝试可以从理论课体系开始,把史论基础、专业写作和毕业论文等课程联系起来。比如,把美术史课程中的讨论和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或者将专业创作感想与专业写作相结合,这些都可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篇8
中小学美术开放性教学能够从各种教学方法中汲取营养,全方位地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放性教学不仅可以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加优化,还可以让课堂教学管理变得更有条理,更有效率。通过对城乡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后,我发现农村中小学美术开放性教学的实施状况很不理想,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相比较而言,农村的教师素质普遍不高,缺乏新的教学理念,他们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只选择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课,连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十分简单,标准定得非常死板。他们往往把教学目标定得过于片面化,只追求画面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我在一所偏远的小学进行实地调查中,问过很多学生一个同样的问题,我问他们:“你们一个星期能上几节美术课呀?”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没有上过。”对于这样的回答,我感到无比痛心,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改变。如何利用农村中小学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开放性教学,同时加强城乡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研究交流,需今后关注、探讨。
二、中小学美术开放性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一)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
现在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思想疆化,上课缺乏新意。我认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新的教学观念,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要吸收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优化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教师要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更要有耐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开放性的思维来理解开放性教学的具体要求。我觉得教学理念是决定一个教师能不能上好一节美术课的关键因素,只有有了先进的思想,这样才能利用各种具体的开放性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例如《黑白木刻版画技法》这一课虽然是中学美术技法课之一,但是其教授过程依然要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相联系,这就要求授课的老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观念。教师运用多媒体介绍本课的原理性知识,有动画,有图片,有视频进行辅助讲解,这样便于学生掌握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在欣赏范画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肢体语言功能,讲到重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动作大一些,让学生知道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单向交流法,把印制过程演示一遍,同时要讲解印制要领,提醒印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我认为开放的教学观念是整个课堂的灵魂,教师要总结教学经验,以新的角度去看待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中小学美术课堂结构的优化。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涌现出来,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而这些教学理念的实施主要在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很好控制整个课堂教学,学生会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从而促进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和发展。”在开放性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非常显著。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利用多种素材和设备来辅助课堂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而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动接受新的教学观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比如在每一节美术课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观念,主动配合教师,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中小学美术开放性教学的具体要求
1.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开放性课堂教学主张教师不仅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应该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丰富课堂内容。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仅限于美术这一类科目,它要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既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也能让学生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要不断地从生活中吸收营养,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常识紧密结合,我们的美术课程可以安排手工课、美食欣赏课、美术鉴赏课等。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课本知识,还能丰富生活常识,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在《雪花飘飘》一课中,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制作一个名叫“雪花飘飘”的玩具,用剪开的塑料瓶制作玩具的盖子,用泡沫板做这个玩具的底座,用泡沫粒做雪花,然后用一个吸管向瓶子里面吹,就会产生一种雪花飘扬的感觉。我们可以把上课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探讨关于雪花的故事或者成语,另外我们还可以把这一课的知识和物理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探讨我们在用吸管吹的时候为什么可以把雪花吹起来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体系具有片面性,认为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开放性课堂教学认为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更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我认为正确的评价体系对中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很重要,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老师错误的评价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心。开放的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师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当然评价结果应该具有激励性。比如在绘画《孙悟空》时,有一位同学把孙悟空的身体画成了奥特曼的身体,我当时就很奇怪,我问他为什么把孙悟空画成这个的样子?这位学生说:“我喜欢孙悟空,我也喜欢奥特曼,孙悟空能打妖怪,而奥特曼能打小怪兽,要是他们两个能够合体,肯定会更强大。”一听这话,我心中不禁暗喜,我觉着这位同学真的很厉害,他不是简单地去模仿孙悟空的模样去画画,而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去创造一个形象。这样的作品当然值得表扬,我认为学生的想像力是不可磨灭的,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这种开放性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开放性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一个好的美术教师肯定具有开放性的思想,拥有最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学方案的设计也必然是开放的。在实习过程中,我每次上课都坚持做到设计一到几个开放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上册第九课《美丽的鞋子》一课,教师可以先不讲课,而是把大概的内容给同学们讲出来,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也当一回老师。每组设计完之后上交给老师,老师挑出来一份比较好的教学设计,教师稍微进行完善,然后进行正常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重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要有开放的思想,开放的思路,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信心。
4.开放的教学方法由于中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方法非常多,教师就面临着很大的难题了,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有效的选择,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素养进行选择。总之,教师选择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开放性的选择,不能仅限于一种,应该取各家之特长,进行加工,不断提高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比如在《黑白油印木刻版画技法》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演示法、示范法、总结法、欣赏法等。
三、中小学美术开放性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不足及改进措施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分层作业;实施;策略
对小学美术作业进行分层,从学生的实际差异考虑,引导教师应该怎样去教,学生应该怎样去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既然分层作业对小学美术教学如此重要,我们就要注重分层作业教学的策略,对分层的设标、授课、训练、指导、评价等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分层设标环节
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入分层作业设计之中。教师应设立一个统一而又不失个性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讲明作业的目标和要求后,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美术作业,比如设计低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次的作业。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分层设标可以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并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分层授课环节
具体的授课应鼓励学生在完成本层次的作业任务时,要向更高的层次挑战。以黑白灰三种建筑色彩的教学为例,可以设置以下两层授课环节:
(一)整体感受黑白灰
教师用水彩先调出不同层次的灰色(过于浓厚的灰色接近于黑色,过于浅淡的灰色接近于白色),再画出不同造型的建筑,可以分散,可以密集,可以高,可以矮。用线条在空白处勾勒,就可以呈现出白色的建筑;对某些部分反复涂抹,就可以呈现出黑色的建筑。通过对黑白灰三色的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色彩的变化节奏和韵律,从而模仿教师用不同的灰色画出奇特的建筑。在这里,学生要进行第一次分层作业,建筑的造型可以各式各样,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即可。
(二)细致描绘黑白灰
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分层作业的过程中,适当地用点、线、面给建筑增添细节。在添加时应强调黑白灰三色的对比,使学生画的建筑具有节奏之美。在学生画完的同时,还要展示画家们的作品。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找到自己应借鉴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要进行第二次分层作业,利用点、线、面再次刻画建筑,细致地描绘黑白灰三色。
实践证明,分层授课可以使小学生更加热爱美术,从而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训练环节
分层训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合作式的训练方法。小学美术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作业。因此教师要在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训练方式,进行分层作业训练。学生在小组中同步学习、共同探讨,使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尽自己的力量完成任务。这样的分层训练方法不仅分工明确,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还可以取长补短,使学生相互借鉴切磋,从而高效、有序地完成分层训练的任务。与此同时,在训练中对美术工具材料的使用也很有讲究。比如在教学生《有表情的面具》一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借助想象的翅膀去搜集、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合理创作。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通过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享受到创作面具的乐趣,体现分层训练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四、分层指导环节
小学美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认知水平具有差异性,它们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分层作业要以课本内容和学生能力为前提,不断指导学生完成分层作业。分层指导既要符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也要考虑学生独特的思维见解,使他们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分层指导的方式可以是分析法或是比较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善于发现美术知识的内在联系,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可以加以分析和总结。这样能够增强小学生美术思维的变通性和实践性,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具体来讲,分层指导可以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和创造表现等方面入手。比如创造表现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合理想象,指导他们创造贴近生活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力,还可以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分层指导环节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五、分层评价环节
分层评价是指用不同层次的目标所对应的标准,来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通过亲自创造的过程,感受创作的成功感,建立起强大的自信。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对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表扬性评价、富有自信的评价、富有成就感的评价等。针对低层作业,教师要对后进生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时的鼓励性评价,以便于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和勇气。针对中层作业,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必要时可采取延缓性评价,给他们留有更多的反思时间。针对高层作业,教师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进行拔高,积极拓宽他们的想象创作空间。多元化的分层评价方式,可以使小学生认清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审美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分层作业设计科学、难度适中、自主灵活。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不再感到困难,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进行作业时轻松愉悦,还巩固了美术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分层作业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显示了小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整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这样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对作业的布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成果,并把它付诸于实践,才会使小学美术分层作业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张新涛.小学高年级美术分层作业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2(06)
[2]张新涛.有效分层且行且思――对小学美术分层作业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09)
篇10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美术教育 现状 对策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中小学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不仅改变了其作为“调节课”“豆芽课”的地位,而且成为国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在部分学校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且成效明显。
然而,我们也同时看到,由于学校教育提供给美术教育的体制还不够完善,当前我国美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而这一现象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否已经适应了时代要求,为现代教育发展及在服务国家精神文化建设上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思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的美术课程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并没有真正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对美术教育的认知仍存在不足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方针给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带来极大利好,不管是学生的课外活动还是正常教学,艺术教育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依旧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同时,在现行教育体制及教学条件下,农村的学生家长依然认为数理化等应试科目才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对美术教育无法提起兴趣。
正是基于这些认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被视为“鸡肋”,让人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家长和学生也很少将时间花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上。大多数家长对美术课持可开与可不开的态度,这些家长认为学生现在面临的升学压力很重,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时间已不够用,不如把美术学科上课的时间节省下来上其他的基础课程。
在部分学校,美术教师仅是校内的“免费美工”,美术老师往往将大量本该放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用在完成一些没完没了的欢迎、宣传标语的制作上。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考核不是从教学角度,而是以其“校内美工”业务做得如何来评判。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美术课常被挪作他用,美术教师的作用亦无法完全得以显现,教学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学生很难得到连续、系统的美术学科教育。
二、美术师资缺乏与浪费并存
制约当前我国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美术教师仍然是缺额最大、合格率最低的教师群体,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美术教师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缺口。由于政府所拨教育经费有限,因此,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对于原本就不受重视的美术学科来说,学校难以做到对美术教师“待遇留人”,部分美术教师凭借“一技之长”或努力争取逃离农村学校,或干起第二职业,从而导致美术教育师资流失,不得不用其他老师顶替。同时,美术教师在农村中小学得不到重视,其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致使美术教师不能专心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甚至一些美术教师在干上几年之后,放弃自己所学专长,转行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
近年来,综合性大学等非师范院校也参与、涉及中小学教师培养这一块工作,以及各高校的扩招,美术师范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但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等现象仍没有得到缓解,如上文提到的,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充当学校的免费美工,所以,在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校里往往只有一两个美术教师,这一两个美术教师需要面对学校所有的班级,从这个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师资十分缺乏。
但在了解部分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时我们却发现:部分担任美术课的教师并非是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甚至他们并不具有美术专业技能和美术教育知识,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写、会画,略懂一点美术常识,而这些教师中有的还兼任其他课程;另一方面,受过良好美术专业教育的老师却往往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被学校分配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
无论是其他老师兼任美术课程,还是美术教师转教其他课程,对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必然导致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低下,进而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美术教育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教育设施资源分配不均,美术教育资源相对落后
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因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也影响着教育设施的分配问题。比较而言,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与发达地区学校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在美术学科上更加明显。由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面临经费紧张、学校资金不充足等问题,学校对美术课堂教学以及教具的支持与投入很小,部分学校把本该用于美术学科的资金投入到了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学上,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教育设施、队伍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严重滞后。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1.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较为缺乏,教学设施没有配套;2.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缺少应有的“阵地”,不能安心教学;3.农村中小学受传统教育理念“主”“副”科影响较大,美术课受其他主课冲击现象比较普遍;4.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地域差距影响,信息相对闭塞,美术课程更是缺少交流,提高较慢。这些差距的产生有着多种原因,正是因为教育设施资源的分配不均、美术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城市美术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利。
四、对策研究
笔者认为,要转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
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培养画家。丰子恺曾经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管理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学生德、智、体等其他学科产生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必须在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类个性均衡发展的需要。
2.改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投入不合理的状况
中小学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学设施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当前教育资源的分布及分配模式,并不利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及美术人才的培养。调整现有学科布局,加大对农村美术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美术教育的师资、资金、图书、实验室、设备等教学条件进行美术教学,是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各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重视,从实际行动上消除美术教育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差别,根据新课程要求,加强学校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美术资源,积极开发学校周围的美术教学资源,如校园环境资源等,创造和谐的美术教学环境。
3.加强农村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首先要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扶持,配齐美术专业师资及对专业师资进行合理利用。学校应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年轻美术教师赴美术院校、师范院校进修、培训,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定期进行素描、色彩、水墨画、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积累经验与素材,从而提高美术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美术素质修养,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农村美术教师待遇,使美术教师得到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重视,同时,加强美术教师的培养,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城市美术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促进城市与农村美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美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村中小学校的美术教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许多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好经验,但与国家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抓住素质教育及政府工作报告把文化发展改革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契机,向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实现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李大庆.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1).
[3]郝蔚舒.来自课改前沿的问题与反思——安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改革调查报告[J].中国美术教育,2008(1).
[4]黄鹏.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 上一篇:医保科全套管理制度
- 下一篇:乡镇残联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