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
随着高校扩招的规模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的大众化教育。而伴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捉襟见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有所下滑。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证优质的人才培养,就要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而多媒体教学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板书口述授课相比,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被广大高校运用。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两面性,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可能会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稳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1.多媒体教学的特有优势
1.1多媒体教学带来感官效果更直观。
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两个渠道接收信息,也是人类获得信息最多的渠道。多媒体教学就是充分运用图像影音素材,使学生更容易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另外,多媒体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而且在课堂学习上更积极。
例如我在高一讲授《神奇的极光》一文时,便紧扣“神奇”二字做文章。开场时便展现一组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极光图片,学生看到如此神奇的景象无不惊叹,从而好奇心自然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浓厚。探究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便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又如一些学生认为古文相当枯燥、乏味,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外乎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然后分析文章基本的字词句。但是苦涩的文字,学生读不出味道;单纯的分析语法,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一些老师不是朗读好手,课堂上学生往往昏昏欲睡。如果采用多媒体,便能让学生一饱眼福和耳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背诵与理解将不是问题。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我便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审美兴奋,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产生浓厚的兴趣,背诵体会,并积极主动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2多媒体教学能拓展课堂知识的容量,促进思维发散。
多媒体教学能够减少花在板书上的时间,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传递更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探讨,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感性的课程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1]。
1.3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强化感知效果。
某些课程既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又需要学生观察、感受以获得知识,并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素的感知和了解。多媒体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场景。
1.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修改及保存教学内容和素材。
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反馈,对教案素材进行不断的修改和优化。传统纸质教案需要较大的工作量,而多媒体教学的电子教案授课,则利用电脑修订,教师会更轻松。另外,相比纸质素材,电子教案具有携带方便、更容易保存的特点。
2.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现代化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的更新,教学思想、模式及^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先进的教学思维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一线教师要推陈出新,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让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教学形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我播放了小说戏剧情境性片段《宝玉摔玉》,让学生在文本和视频的双向冲击下有效地把握形象。又如教学《声声慢》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知人论诗,我利用CCTV-3关于“李清照诗词朗诵”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精彩的视频、精彩的演绎使学生深受感染,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此外,高中戏剧单元的教学困扰着很多教师,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剧本的大概意思。针对戏剧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对戏剧认识的模糊性,我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给他们播放自己选取的精彩戏剧视频,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一节课后,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进入剧本,而且避免戏剧学习的枯燥。
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互补。
虽然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不断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一线教师长久研究实践而总结出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而摒弃。传统课堂注重教师主导,要求教师展示个人魅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多媒体教学缺失的环节。虽然倡导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应当把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不能完全按部就班,否则会削弱多媒体的应用价值[2]。
我曾听过一名教师教学《春江花月夜》,但发现该教师一开始就展现“春江花月夜”中唯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进行“有像可想”的想象思维能力训练没错,但这种不适时的运用却使学生失去最初的、最美的想象,充满诗意的诗歌没有品出诗意,不能不说是课堂的一大败笔。其实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准则,整合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的问题上。
2.2让多媒体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介。
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容易变成解说员的角色,从以前对课本的照本宣科到现在的多媒体放映员,把多媒体当成主角,师生互动全无,课堂死气沉沉。多媒体教学应该加入更多的师生互动环节,而且教师的教学艺术不能因为多媒体的出现而被摒弃,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2.3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接受情况。
多媒体课件往往具有通用性,但学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准备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感受,用心准备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素材,以学生能够接受的进程开展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接受每一堂课。
例如《外国文学》鉴赏的课堂上,有些经典著作会有多个版本的影视资料,教师不应只看个人喜好,还应与学生探讨商议,在课堂上展示最经典、学生最喜爱的片段,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才高。
2.4培养学生广泛搜集信息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利用各种传播工具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他提到整合的一个基本点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结语
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多媒体教学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整体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稳的大前提下,一线教师一定要发扬为人师表的精神,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优势,并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传递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说话、演讲、作报告)及书面语言(回答申论问题、写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对学生的升学和就业起锦上添花的作用。语文学科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是语文成绩的关键。就业时的求职信,面试的口语表达,工作中的公关、计划总结,就需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否则很难考上理想的大学,很难在岗位上得以发展。一个单位表达欠佳的员工多了,这个单位势必也难以发展。
一、教师锤炼教学用语,研究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最直接的示范
课堂教学语言是介乎生活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形式的语言。是经过筛选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洗炼的语言。语文教师承担的是母语教学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一般教学语言的共性外,还应具有自己的个性。首先是示范性。语文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好语法关、修辞关、逻辑关,语言务必准确简明、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信马由缰,符合语法习惯,逻辑性强,纯洁规范,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汉语的典范。其次是感染力。语文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或有“相声的幽默”,或有“小说的形象”,或有“诗朗诵的激情”。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学生。”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以其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丰美的词采去感染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汉民族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速读法、背诵法、复述法精讲经典课文,品味语言精髓,向学生呈现语言表达的最迷人的胜境
教材多是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作品中筛选出来的能够体现我们民族的语言之根、文学之根、人文之根的经典美文,教师精读精讲,带领学生披文入情、读文出境,让学生感受其优秀的语言形式,使他们产生认同、向往之感,从而激起他们探求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雷雨》《项链》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来演绎课文。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 这种训练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别于对朗诵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停顿得当;还要求能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训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成功。
三、语文教师务必抓住课堂教学,重视语言训练,为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最日常的机会
可以说前三点都是这一点的铺垫,教师的示范、经典的力量、群书的熏陶,让学生明白了语言表达的规则规范,感受到了语言世界的无限魅力,也激起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热情和渴望,但是,要使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素质,最重要的手段当然是学生自身的实践。好比请客吃饭,主人光对客人大讲特讲这道菜营养如何,那道菜如何吃法,就是不让客人动筷,这是荒唐可笑的。教师务必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决不能越俎代庖。
篇3
我在2011年3月底,对245位同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最大障碍。调查结果是:害怕文言文的人数为160人,占总人数的■,也就是说对文言文有恐惧感的学生占到了90%以上;75%的同学回答是失分多,失分达一半以上;56%的同学的回答是读不懂;32%的同学回答是理解不透彻。
可见恐惧、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读不懂。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学生不能把老师所讲的知识有效调动起来,不会把知识点从教材迁移到新文本;第二,不能根据上下文和大的社会背景进行合理的推测。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也是深入学习文言文的瓶颈。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迁移”与“推测”就是这个“渔”,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的方法,如果自觉地付诸教学,使学生也能熟练、自觉地运用它,我想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就能举一反三,就能天天有“鱼”吃,这样就能更好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搜集了大量有关“迁移”与“推测”方面的知识,然后进行梳理,并根据我们的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步骤地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的顺序与内容,精心设计教案与学习卷,尽可能使学生对“迁移”与“推测”的掌握完整、系统化。
首先重视积累,学会迁移。
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材料虽不与教材直接挂钩,但其命题差不多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只有掌握了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才能有效地理解它们在考查材料中的含义和用法。从平时的翻译训练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不注重积累文言词语,知识迁移能力差,动手翻译时不知所措,错误百出。
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①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②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误译①: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望他,见王恭坐在六尺簟上。
分析:译文没有译出“簟”的意思,症结在于学生不会因形会意,更不会由此及彼联想到高中语文第三册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簟”即“竹席”意。因学生平时不留心教材注释,相同的知识点出现在课外材料中,不会翻译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策: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平时积累一定数量的字词用法,名句名篇,打下坚实的文言基础,才能形成迁移能力,适应高考的需要,并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基于此,从高一起始阶段开始,可一周内坚持阅读二至三篇文言短文,积累两个古今异义词的用法(注意比较分析),积累三个多义实词(以课本为主),积累四个成语(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中的四字短语),积累五句名句(如课文中个别有哲理的句子或课外名句)
其次是推测的方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旁可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帮助。比如:“造庐访成”(《促织》)“造”形旁为“走”,有“到……去”的意思。
(2)通假推断法
一个字在意义上讲不通时,就考虑通假。比如“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通“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中“缪”通“缭”(《赤壁赋》)。
(3)互文推断法
有些文言字词义可根据上下互文推断出来。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对“小流”,可以推出“跬步”是“小步”“半步”的意思。
(4)语法分析推断法
有些文言词义也可以从语法角度去推断。如:“烟波微茫信难求”中“信”为状语,副词,可推断为“实在”的意思。
(5)成语印证法
现在活在人们语言中的成语,很多还保留着古汉语的词法和句法特点。而成语易记易懂,可以借助这些成语推断一些词语的意思。比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与“不速之客”联系起来,可理解为“招致”“邀请”。
(6)课文迁移法
有时也可根据课文前后语境推断出字词含义。如:“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林黛玉进贾府》)中“便宜”可理解为“方便”。
(7)根据上下文推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百金之士五万人”中“百金之士”学生有的理解为拿各种兵器的士兵,有的认为是拿盾牌的士兵,有的理解为穿盔甲的士兵,这种理解均不合理,根据上文李牧“市租皆入莫府,为士卒费”,以及“边士月得赏赐而不用”,可以推知“百金之士”为“得百金以上赏赐的士兵”。
让学生熟练了解“迁移”与“推测”的知识与方法,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做“迁移”与“推测”的训练,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立体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94-04
近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教育理念、课程定位、教材编写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硕果累累。但是,尚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甚至未被触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东北财经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有成果,着力解决当前教学改革中尚未触及或尚未完满解决的问题,立足本校,充分考虑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力争创建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对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做出创新性贡献。本文立足于东北财经大学语文教改经验,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一、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观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我们认为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1目标定位多元性与教学模式单一性的矛盾
根据语文的内涵与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语文界在理论上将课程目标定位在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三个层面[1]。而在以提升应用写作能力为主的,在现有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下,很难全方位实现三大目标。例如,许多高校为学生职业需求考虑,把应用写作能力确定为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功能,但在以提升应用写作能力为主的教学实践中,文学性与实用性很难兼顾。20世纪50年代语文界将“语”和“文”分开,即是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既然目标是多元的,那么通向目标的路径也就应该是多条的。
2目标宏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大学语文试图包打天下,既想培养文学素养,又想提升写作能力,在有限的五六十个学时里,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目标的。许多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问题,过去的做法是压缩和削减,结果是语文功能没有很好地实现。现在要探索的是: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大学语文功能最大化,实现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这三大目标的统一。
3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语文学习严格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写的能力要在大量的写作实践中形成,阅读能力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更需要一个长期濡染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是自己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大学语文必须着力呈现语文“语”加“文”(即语言的创造与形式的创造)的“元”品格,唤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研究与实践内容
1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2008年上半年,东北财经大学举办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大讨论”。在学生层面,组织了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在教师层面,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撰写了相关论文。专门举办了研讨会,当时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参加了研讨会,教务处处长、人文学院等相关学院的多位院长、教授也应邀参加了研讨会。综合各个层面的意见,明确了东北财经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在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偏重于审美性和文化性的环境下,我校大学语文课一方面要跟上全国课程改革的步伐,顺应大趋势,增强审美性和文化,同时不跟风,不躁动,而是立足现实,讲求实际,坚守工具性阵地。创新理念,积极实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了实现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三大功能,构建了兼顾“语”和“文”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持续性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施了实践性互动模式。
将大学语文分成“语”和“文”两部分,分科设课。“语”的部分包括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和语法修辞与逻辑等,其中,应用写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其他为任意选修课;“文”的部分包括文学欣赏、唐宋诗词赏析、红楼梦导读、鲁迅导读、戏剧欣赏、影视文学赏析、西方文学名著导读、传统文化十六讲、《论语》导读和《庄子》导读等,其中,文学欣赏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其他为任意选修课。“语”部分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文”部分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审美趣味以及增强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2]。这样,通过以应用写作和文学欣赏为核心的大学语文课程群的建设,从课程设置上确保三大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个性化需求。
2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内容
能力和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我们的做法是:
把大学语文5学分(90学时)分为3+2,3学分(54学时)用于文学欣赏,2学分(36学时)用于应用写作;3学分用于课堂教学,2学分用于学生自主实践。文学欣赏的3学分再分为2+1,2学分用于课堂教学,1学分用于学生自主实践;应用写作的2学分分为1+1,1学分用于课堂教学,1学分用于学生自主实践。
学生网络课堂实践,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为了有效地实现这种实践教学环节,我们研发出了颇具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软件,在学校教务处网页上单独开辟了网络平台:文学欣赏课程实践园地和应用写作实践园地。界面主要包括“网络提交板块”、“评价板块”和“展示板块”三大组成部分,并提供了检索功能和抄袭作品警示。这一网络平台可提供学生提交作业、教师评判作业和师生相互阅读等多种功能,从而突破传统纸质作业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持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最大程度上改进学习效果。
作为大学语文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实践教学环节的特别之处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加大学生实践的力度。第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也有明确的大纲和规定,是一种递进式的实践学习。第三,实践教学完全是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方式。第四,实践教学初步建立了保障体系。为确保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以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和大学语文教学部主任为领导小组的管理部门,加强对全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领导。同时请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教学督导团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此外,还与各个学院辅导员建立联系,以便于任课教师与每位学生保持联系,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选出责任心、事业心和业务水平都很突出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教师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随时得到帮助和指导。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教师的责任更大,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实践教学对教师写作能力以及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经常针对实践教学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对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好的教师提出表扬。
3创立“3+2两段式”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大学语文区分于其他教学的一大独特之处在于对持续性教学的重视和实施,以大学语文主干课《文学欣赏》为例,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大一第一学期设置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文学欣赏部分,强调教师的示范性,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只选讲十几篇课文,但是由于这十几篇课文在选文上的代表性,最后合起来,应该成为一个简明文学史体系、简明文艺学体系和简明文化史体系。应用写作强调范文赏析和学生习作点评,同时有针对性地讲授写作基础理论。所讲文种虽然也不多,但是由于所选文种具有代表性,最后合起来应该体现出写作理论体系。在时间安排上,文学欣赏放在大一第一学期进行,应用写作放在大二第二学期进行。这样安排是考虑到文学欣赏与高中语文的衔接性,应用写作与专业学习的融合性。
第二阶段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始终在实践中密切接触《文学欣赏》,在时间和要求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内在地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
4建设以实践为中心的网络教学平台
“3+2两段式”教学需要依托网络平台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因此,应着力加强相关的网络资源建设。东北财经大学的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园地”和“大学语文在线”等三个网站,实现了资源搜索、远程教学、题库测试、论坛交流、课件共建和师生交流等系列环节在网络环境中的多元搭配互补。
在上述网站中,“网络课程”是主要用于教学工作的网络平台。在“网络课程”中设有“多媒体资源”,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和部分教学录像;“教师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电子教案等;“学生学习资源”包括练习思考题、重点难点和模拟考试题等。
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园地”中设有“我要交作业”、“评论专区”、“精华文章”、“最高人气选手”、“年级作品集”、“抄袭作品”和“教师私塾”等多个栏目,是学生学习交流和语文写作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学平台定期公布作业,引导和督促学生课下自主实践,对学生作业进行抽查和点评,推荐精华文章,典型病文等。教师与学生亦可利用此平台就学习中的问题直接进行交流。
在“在线学习”中设有教材全部课文的学习材料,包括“课文概述”、“课文学习”、“作者简介”、“学习重点”、“本课练习”和“拓展资源”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依托网络,东北财经大学的语文教学逐步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下在线学习为重要辅助、以读、写实践为中心、以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促进的新的教学模式。
依托这个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化,确立了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网络课堂为重要辅导手段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论坛的使用,成为主要的学习体会交流和写作训练的场域。论坛主要设立教学写作板块——鼓励学生发表原创作品;教学讨论板块——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点和资源共建;教师私塾板块——教师发表自己的论文和创作;旧帖回顾板块——汇集以往各学期学生发表的精品帖子。
5考试方式改革
实践考核也改变了单一机械的考核方式,建立了以能力测试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文学欣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以及单独设立学分就充分体现了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在实践内容中也能充分体现出来。即便是课堂教学之后的闭卷考试,命题原则也是以考核能力为主,除了一些必须的经典篇目背诵之外,其他都是纯粹的能力测试,与死记硬背并无太大关联。而《应用写作》甚至取消考试环节,以平时实践考核成绩作为获取学分的依据,让考试评价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由考知识变为考能力,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考促教和以考促学。
三、实践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实践园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网络写作的环境。传统的作文写作,学生只面对想象性的教师这个人进行写作,语言文体总是在满足教师这个单一主体的需要;而在网络写作中,学生不仅面对教师,更要“陷入”很多人的各种回复之中,极大地增加了通过写作进行交流的乐趣。同时,学生并不是进行传统的语文写作,而是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好文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通过书评和论文等形式,使得学生的汉语写作内容丰富、意义多元和文体杂多,从而实现表达水平和人文精神的双提升。网络写作解放了课堂。学生的写作和评价,构成了大学语文写作的核心活动。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教师精力有限,学生兴趣不足,一个学期作文的写作数目极其有限。而网络写作活动中,学生的写作可以得到及时互动的回应。定期把优秀作品集结成文集,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同时也有利于持续性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开阔的进行稳性动态思维的立体时空,适当地保持阅读和写作的连续性,这样才可能达到极佳的效果,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达到教育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收到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学生原创作品(每年级三批),计有诗词原创(包括现代自由体诗歌、古典诗词)、传统文化经典报告、中外文学名著读书报告和应用写作实用文种习作(每年级8个文种)。从这些作业当中,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中难以看到的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实训效果;从学生积极踊跃提交作业以及互相点评中,我们看到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2促进了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为了写作,写作为了表达思想和展示才华。为了写出好文章(出色地完成作业),学生会自觉地、自主地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性学习。综合性的考核方法会对学生的写作和阅读产生有效的制约,充足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极大的方便。这样,语文学习就会形成良性循环,阅读和写作能力会逐渐提高,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逐渐形成,相应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培养。
这种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与持续性教学和“日常化”学习习惯的融入也密切相关。兴趣培养之后,持续性教学往往会更好地促使学生将文学学习带入到一种“日常化”的状态当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学生在一种“强制”的环境下不得不投入到文学的学习当中,久而久之,这种“强制”、被动就有可能转化成一种主动性的学习,当学习的主动性建立之后,习惯便自然养成。采取这种持续性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日常化”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融入,当对文学的学习和领悟变成了习惯之后,教学环节便悄然身退,而这时学习本身却并不会因为具体教学环节的终止而结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持续性和自主性。
3恒久性学习效果的生成
与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融入相对应,教学改革也促使了恒久性学习效果的生成。恒久性学习效果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反复运用,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恒久性学习效果本质上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一种能力的形成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密切相关,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主动性的行为,它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修养,持续性教学对学生自身实践环节的重视便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特别设置的,目的并不在于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而是希望通过教学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促进由知识向能力,最终向人文素养的转化
具体来看,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评价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二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认识,提高母语修养及综合文化素质,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其发展人格和深化专业学习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学生“读书、修身、成才”的统一。简言之,《文学欣赏》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修身”与“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场“持久战”,甚至可以说是伴随一生的,因此单靠一种外力是难以生效的,我们创立持续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正是希望通过反复的、长期的熏陶,让学生形成“日常化”的学习习惯,内化为自身的主动性、恒久性学习,使大学语文由课堂教学的终点变为终生学习的起点,从而最终实现我们所设想的教学目标[3]。
5提高了教学效果,节省了教学资源
如上所述,改革后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2008年教改方案实施的第一年,东北财经大学语文课程网上综合评议分数由原来的全校倒数第一名提高到正数第一名,《应用写作》教学效果尤为显著。我校大学语文总学时为90,学时之多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但是由于实行实践教学和持续性教学,开发网络课堂,课堂教学时数并没有增加,仍然与过去的54学时相同,与全国其他高校学时数相同,没有增加学校教学资源的负担。并且,教师和学生可以不拘时间地点,在自己方便的时候登录网上课堂,评改和提交作业,这样既解放了教师,也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反,由于有评点和提交作业的约束,有丰富有趣的“大学语文实践园地”,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把业余时间更多地用到业务和学业上来。
参考文献:
[1]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16-18
- 上一篇:粮库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 下一篇: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