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关工委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关工委工作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关工委工作调研报告

篇1

翰林社区主任阳江介绍说,像万佳莉一样,全社区57个留守儿童参加了“梦想明天”留守儿童合唱团。“娃娃们很可爱,他们的生活需要阳光。跟音乐在一起,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合唱团辅导老师蓝说,眼下他们正在准备全县新春团拜会的节目。

用关爱编织“保护网”

万佳莉的父亲正在罗江看守所服刑,母亲离家出走多年,她跟90多岁高龄的奶奶相依为命。以前只要一提起父母,她就要哭。“她属于‘五失’青少年中的失管青少年,家庭成员缺失,家庭经济困难,奶奶只有微薄的退休金。”阳江说:“虽然万佳莉已经是事实上的‘孤儿’,但因为其母下落不明,无法办理民政孤儿救助手续和救助金。社区党委与罗江看守所研究后,决定建立‘多对一’结对帮扶。”其中,社区为万佳莉解决了每月340元的低保,结合邻里乡亲互助等活动进行关爱;看守所民警捐献1.5万元的帮扶金,并让社区进行账户监管,社区按月发放200元生活费。“看守所的民警还说,以后钱用完了,他们再捐。”阳江说。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现有农村留守学生(儿童)368万余人。“我省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早。”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办公室主任杨顺介绍说,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五失”青少年方面,我省已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相关司法、民政、就业、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进一步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各地关工委和‘五老’志愿者也主动作为,做了大量关爱“五失”青少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更准确、深入地了解全省“五失”青少年的基本情况,2014年省关工委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21个市州,105个区、县、镇、乡的踩点调查研究。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省6-28岁的青少年数量约为2676万人,按照“五失”青少年抽样调查的比例测算,全省“五失”青少年约27.56万人。“调研报告为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现状带去了一线希望,为党政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杨顺说。

2014年12月23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对调研报告作出批示:全面加强对“五失”青少年的帮扶工作,这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期盼。“关爱‘五失’青少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现在,很多部门的知晓度和介入度都增强了。”杨顺说。

大手牵小手,真爱暖童心

“这是古妈妈给我送的生日礼物。”来到绵竹市剑南镇仿古社区朱可欣的家里,谈起“爱心”妈妈,朱可欣抱出小熊毛绒玩具给记者看。朱可欣今年8岁,自出生起她父亲就离家出走,母亲在她3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她一直和外婆一起生活。“因为享受不到最平凡的父爱和母爱,朱可欣的性格非常内向、自卑,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古妈妈(化名)说。“爱心妈妈”结对后,古妈妈经常去看朱可欣,给她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时还带她参加集体活动、出去玩耍等。“我没想到的是,去年中秋节一大早,她就给我打电话问候节日快乐!这对我来说,确实是最大的惊喜和安慰。现在朱可欣脸上笑容多了,更孝顺、懂礼貌了。”古妈妈说,用朱可欣外婆的话说,就是她“确实变了一个人”。

“去年3月7日开展结对活动以来,镇内的爱心人士争当“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与36个孩子结成对子,给予他们亲情般的关爱,让这些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绵竹市关工委办公室主任马黎介绍说。

紫岩小学六年级的尹石自从结对以后也懂事多了。“我的学习成绩以前是中下,现在是优秀!”尹石得意地对记者说。他外婆说,今年他还主动给远在的爸爸妈妈写信,让爸爸妈妈放心,他会好好读书,外婆说她看了信之后感动得流泪,觉得孩子突然长大了。

让攀枝花市“五老”志愿者王辉荣备感欣慰的是,15岁的张扬已成为攀枝花市最年轻的国画家,在北京、石家庄等地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王辉荣从2007年起,对身患重症肌无力病症、失去生活信心的农民工子女张扬真情关爱,奔走各方寻求援助,终于让张扬树立起生活信心,努力学习国画。“当我们用真情和耐心,对心灵上有创伤的青少年给予精心抚慰,帮助他们走出生活阴影,开心生活,就是我们这些志愿者最幸福的事。”王辉荣说。

让关爱活动常态化

关心下一代是一项奉献爱心、撒播文明、传递正能量的伟大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需要“五老”同志的无私奉献,更需要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

2010年6月18日,省关工委成立了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目前,省、市(州)、县(市、区)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总资金已超过两亿元,为更好地帮扶困境青少年特别是“五失”青少年提供了一定保障。

2013年5月,由剑南镇关工委牵头,镇团委、妇联、机关工委、红十字会共同搭建了爱心服务平台――剑南镇“爱心银行”。“无论是谁,只要在这里存储了爱心,当他遇上困难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得到爱的回报,把倡导对下一代的关爱上升到倡导社会成员间的友爱、互助,从而提升社会文明和谐的新高度。”剑南镇副镇长吴世伟说。

目前剑南镇“爱心银行”已拥有200多名爱心储户,能够经常参加献爱心活动的有80多名,镇内的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还在踊跃加入。大家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最需要帮助的人开始,力所能及地默默奉献着爱心。“在每一次活动中,镇党委也会积极组织‘五失’青少年参加,让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动着、收获着,在奉献中快乐成长。”吴世伟说,目前关爱活动已经被纳入镇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中。

篇2

一、构建关爱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成效

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护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命题,我市经历了一个探索、推广、实践、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2005年,我市由文明委牵头,在三县3个乡镇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试点。之后,妇联、教育、关工委、团委等相关部门各自为阵,发挥优势。2007年,市妇儿工委争取市政府重视支持,在全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去年,又将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通过建立“四项机制”、完善“四种模式”、打造“四个品牌”,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妇联协调,各方共管”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体系。

(一)“四项机制”推进,倾心构建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2007年,经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研究,明确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由各级政府妇儿工委牵头实施,宣传、教育、卫生等12个部门为责任单位,以“十百千”行动(每个县区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村、居、校建立10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培训100名班主任或临时监护人、聘请1000名“爱心家长”)为载体,开展关爱活动。市财政每年拨付15万元关爱工程专项经费。2010年,在省妇联的支持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又纳入了政府的民生工程,省财政为每个活动室配备2万元的物品,由市妇联牵头组织实施,各县乡镇长为责任人。目前,首批17个乡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已建成。市、县区和民生工程项目乡镇三级组织领导机制的完善为构建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在7个文件中确立目标:在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五项工程”解决“两纲”重难点问题的意见》中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其中;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市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创建活动的意见》中确定了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的目标措施;下发的《市妇儿工委关于组织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的方案》、《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管理考核办法》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章可循,有效管理,有序运行。

三是建立调研督查机制。我市坚持“以调研出思路、以督导促提高、以交流带发展”增强关爱工作力度:坚持每年到各县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面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撰写的《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调研报告》,分别在省人大调研和市政协社情民意座谈会上做专题汇报和发言,并被党刊《工作》采用;坚持每年深入各县区督导关爱工程实施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建设。并先后作为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和民生工程专项视察,深入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实地查看;坚持每年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全面推进关爱工作。连续两年召开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程推进会、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并挂牌命名表彰了11个“市优秀留守流动儿童之家”。

四是建立宣传推进机制。我市通过强化“四个宣传”提高关爱工程、民生工程的知晓率,扩大留守流动儿童受益面。通过在妇联网上开设民生工程专栏、在电视台和《日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新闻网络上刊登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的相关信息强化媒体宣传,营造了有利于关爱工作的舆论氛围;通过为活动室(家)统一制作宣传栏、设置醒目宣传牌、配送杂志架、影集等物品拓展场地宣传,为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积极创设条件;通过连续三年举办全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管理者培训班扩大项目宣传,提升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管理者的工作水平;通过组织四大领导班子深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慰问、招募“爱心大使”、志愿者服务、举办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深化社会宣传,不断提升关爱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四种模式”联动,不断丰富关爱服务内容。

我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四种关爱模式,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注入新鲜活力,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阵地服务式。我市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管教“真空时间”,在学校、乡镇、社区(村)等留守流动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先后建成9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家)。特别是今年纳入民生工程后,除在学校新建255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后,又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1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这一举措使乡镇文化部门和妇联实现了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相促进、一举多赢。各活动室(家)在管理方式上科学规范,做到“三齐全”,即家长儿童档案齐全,活动管理制度齐全,场地设施设备齐全。在活动内容上做到“三关注”,即关注心理健康,通过开通亲情电话、设立师生“悄悄话”室、心理咨询站等为留守流动儿童疏导心理问题;关注实践锻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学习、表演活动、外出锻炼游览等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自我展现、乐于交流的平台;关注安全保护,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少年模拟法庭”、安全教育课堂等活动增强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我市在留守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创建了84所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其中有8所分别被评为全国和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肥西县还建立了行知寄宿制“留守孩子”学校,在校生共300人。

二是结对帮扶式。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一支由教师、律师、“五老”人员、社会工作者、大学生等组成的留守流动儿童志愿者工作队伍,全部登记在册。这些爱心家长分别与留守流动儿童开展“1+1”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特别是长丰县组织全县1300多名机关干部与留守儿童爱心结对,定期送去亲情关爱,实现贫困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市妇儿工委创造性地组织36个成员单位与优秀儿童之家开展“1帮1”结对帮扶活动。每年“六一”期间,各成员单位分别向所结对的儿童之家赠送电脑、图书、运动器械等价值十几万元的款物,有力推动了我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的建设。

三是项目运作式。我市瑶海区三里街和庐阳区汲桥社区“快乐儿童俱乐部”是英救会与妇联合作的社区儿童福利项目。各级妇联依托项目资金,不断在形式上、内容上、手段上创新,现已形成“儿童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成熟的管理模式。孩子们自己选出的图书管理员,自主制定的图书阅览、器材保管、卫生值日等制度,全程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提升了孩子的素质和能力;组建的绘画、作文、舞蹈兴趣小组,陶冶了留守孩子的情操,使他们的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创办“儿童宣传队”、《社区儿童报》、“社区儿童论坛”、“助我成长亲子论坛”等为流动儿童带来自尊、自信,成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一朵奇葩。三里街“快乐儿童俱乐部”先后接待了省内外以及英国、朝鲜等多个国家和香港、成都等26个地市代表团参观学习,《人民日报》、《日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曾予以报道,英国王室安妮公主也对俱乐部给予了“你们让儿童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的高度评价。俱乐部里两名流动儿童还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执行中期的评估。

四是部门联动式。我市充分利用和盘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关爱合力。市教育局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权利,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在市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使我市成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门槛”最低、手续最简化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秋季,我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已达到100所,居全省各市首位,今年又在三县中小学建立了255个留守儿童之家;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开展校外网吧整治,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网络环境;团市委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互助活动;市妇联先后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参加全市“一起成长、感恩面对面”、“百名留守儿童看”、“好娃娃嘉年华”等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特别是纳入民生工程后,留守儿童活动室建在乡镇文化站,教育、文化、妇联、乡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家里家外、校内校外均有人爱、有人管、有人教、有人护。

(三)“四大品牌”创新,竭力凸显关爱服务亮点。

我市积极探索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和有效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形成多个品牌。肥东县构建完善的“留守小队”模式被国家11个部委倡导推广;肥西县的“家长制度”为留守儿童送去了母亲般的关爱;瑶海区的“快乐儿童俱乐部”成为农民工子女的乐园;庐阳区的“假日托管学校”已拓展为“四点半学校”、“星期天课堂”。此外,正在探索中的“滨湖家园快乐学堂”、“杨老师心理工作室”等都作为关爱服务的亮点载体,融学、教、管于一体,成为留守流动儿童的快乐家园。全国妇联副主席赵少华和教育部部长陈小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万燕、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来考察时,对我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全市共建有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352个,招募了9677名“爱心家长”,培训了班主任和“爱心家长”7000多名,设立亲情电话623部。

二、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体会与思考

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和推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呈现出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留守流动儿童活动阵地也从仅有简单的课余活动场所发展为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设施齐备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和活动室,成为孩子们的开心乐园、家长的放心港湾、政府的关注重点。但是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留守流动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是当前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亟需探索、解决的重要新课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根本保证。

近年来,各级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都在做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的地方也成立了关爱工作协调机构,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人员、经费、场地等多种因素,尚未形成有效合力。要构建有效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要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财政、妇联、民政、关工委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组织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资源整合,形成合力。要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整体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有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有雄厚的经费支持,有相应的目标分解和督查考核办法,才能使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力度。要不断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救助机制,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留守流动儿童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才能确保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实效。要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二)完善学校教育机制,确保留守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目前,由于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导致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因各种体制的限制,又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即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如何完善教育机制,均衡教育资源,使留守流动儿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使农村留守儿童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要大力支持农村寄宿学校的的建设,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完善和健全公平的社会教育机制,制订和实施有利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权益,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完全平等的教育。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由于监护的不到位、亲情的缺失、生活的困难,容易引发安全、心理等各种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全方位关爱服务,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要大力开展留守儿童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在乡(街)、村(社区)层层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彩虹家园等留守儿童课余活动场所,不断丰富留守儿童校外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组建由爱心人士和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各类人员共同参与的关爱服务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心灵抚慰、生活救助,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和缺位的监管,使留守儿童虽然远离父母,也能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

篇3

20xx年是“五五”普法的第三年,也是关键年。“五五”普法的重点对象是未成年人。为全面了解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状况,进一步推进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县法治办、县司法局提请县关工委对全县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现状开展调研。我们会同县教体局、司法局等8个县关工委成员单位对县一、二中等8所完全中学的法制宣传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现状

近几年来,大部分学校能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法制教育方略,围绕预防校园暴力,综合治理校园环境,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等主题,在广大师生中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学校实现了在校学生零犯罪,先后获得“安全文明校园”、“文明单位”等荣誉。

(一)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网络较健全。8所中学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班主任为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法制宣传教育做到年初有计划安排,年末有工作总结。分别聘请了所在地派出所所长、民警、司法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部分学校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把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内容,要求教职员工树立“依法治教”的思想,依法从教,依法执教。

(二)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较广泛。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普法学习和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操、每周政治学习时间、国旗下讲话等播放、宣讲法律知识;利用橱窗、板报等,张贴法制宣传讲稿、资料图片、学法心得等;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征集,让学生走访法院、社区,调查、搜集有关资料,“以案释法”;通过发放法制宣传教育读本,张贴法律宣传标语、印发普法宣传教育教材,对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意义及重要性的宣传。二是邀请县法制宣讲团、法制副校长作法制专题报告。官港中学、县职业教育中心邀请县法制宣讲团成员和本校的法制副校长为全校师生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专题报告和有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制法规知识讲座,让全校师生接受教育。三是认真抓好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各校会同公安交管部门大力宣传道路安全法律法规,组织学生参与维护交通秩序,增强青少年交通法规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邀请优秀民警深入学校举办安全教育讲座、进行现场咨询。县一中、二中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火灾自救》、《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珍爱生命,拒绝”禁毒宣传等影像资料。官港中学还开展了“安全出行,遵守交通法”征文活动和“珍爱生命、远离”宣传活动。

(三)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注重教管结合,把法制教育同学校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学校一方面构建综合治理网络,积极与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及乡镇综合治理办公室联系,建立了接处警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地提高了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积极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为未成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与综治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如安全防范等,定期检查,对重点时期,重点部门进行重点防范,对学校师生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学校稳定的重大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8所中学都实行安全、综治目标管理,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分管副校长具体抓,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各级关工组织重视并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一是县关工委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非常重视,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工作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并及时督促检查工作开展情况;二是政法各部门关工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失足青少年帮助矫正工作。县公安局关工组织聘请1o名局退休老同志为文化市场监督员,到网吧、电子游戏厅巡视,对违反文化市场管理、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业主进行监督和教育;县交警大队为全县中小学生举办“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交通安全警示教育讲座,并向学校赠送交通安排挂图1000多份、光碟150盘。县司法局关工委积极组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宣讲团,赴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共组建了30个法制宣讲团,共有宣讲成员95人,举行法制报告会150多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近5万余人次;为进一步了解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情况,县司法局通过深入部分学校与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交流和召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座谈会等,认真听取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在校学生法纪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并向县关工委提出开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现状调研》的课题;县关工委与县司法局、县法治办配合向县直中小学赠送了青少年法制教育专题系统电视片《与法同行》和县司法局与县电视合摄制的法制教育新闻专题片。《让未成年远离犯罪》等两套光盘。政法部门在全 县建立了帮教小组37个,参加帮助教育活动的政法系统关工委会员112人,帮助教育失足青少年26人。

(五)法制宣传教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的大型签字仪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自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昭潭中学开展平安校园每周通报制度,实行周六晚上签名查岗制度,禁止学生在校外住宿,规范学生的行为,有效地预防了校园暴力的发生,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显著减少。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法制教育教学活别之中,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训练、问题辨析、心理知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有效地预防在校学生因心理异常而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法制副校长的配备流于形式,作用没有充分发挥。8所中学都配备了法制副校长,但是学校与法制副校长缺乏有效的沟通。法制副校长对工作职责也缺乏全面了解,有的在工作中积极性、主动性差。部分学校法制副校长“只见文件不见人”。法制课教育大多数是由各校的思想品德与政治课教师承担,他们法律知识不全面,教育不能结合实际、不能结合学生特点,法制教育效果差。

(二)学校对法制宣传教育重视不够。8所中学都存在将安全教育代替法制宣传教育的倾向。调研中,从听取的汇报、查阅的资料看,法制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要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8所中学法制教育课都没有纳入年度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没有落实。在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上,均由学校自行安排,年初没有邀请法制副校长来学校共同研究教学内容。

(三)教育针对性差,社会负面作用影响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学校大多采用集中授课,强制灌输的方法,尤其是初中、高中,不分年级,一概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相同的教育内容,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法制讲座,几百甚至上千人集中听课,这种强制性的说教,大多缺乏趣味性,令青少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实际效果可想而知。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通安全、自我防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内容比较单一。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抵消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如校园周边网络文化屡禁不止,学校一周5天的教育,抵挡不住两天周末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作为学校只能看管而无法取缔这些不良设施。

(四)保障不力。法制教育是一项需要经济投入的工作,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法制宣传教育经费又没有纳入学校财政预算,造成学校在法制宣传教育上基本没有投入,学校法制课师资力量薄弱,基本上没有,法制课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满足青少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五)各级关工组织参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首先,各级领导对关工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各级关工组织没有经费预算,限制了工作的开展;第三,各级关工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受到学校教学计划的限制;第四,各级关工组织自身的法律素质有待迸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建议

学校法制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整体作用,只有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才能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一)提高认识,增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责任感。未成年人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而未成年人的教育关键在学校。学校主要领导要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管理规划,学校要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学校与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学校每学年要邀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针对学生教育需求,制定本年度法制宣传教育计划。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增强效果。要根据青少年特点,进一步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效形式,彻底转变靠书本灌输、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18学法用法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法律素质。一是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需求。采取开展主题班会、案例讨论、以案释法等方法,以发生在校园内、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增强法制宣传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法制教育内容,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教育引导青少年抵制消极、丑恶的影视作品和黄、黑、恶网吧的负面影响;结合道德规范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开展学生学法用法活动;采取教、学互动,现场提问、解答,让学生写感想、谈体会、提建议的形式确保法制宣传教育效果;总结现有成功的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模拟法庭、法律文艺小节目、法制手抄报等活动,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活动内容;二是要把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不仅仅要让青少年学法,更重要的是要让青少年守法、用法、护法,提高用法律保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能力与水平。各部门各类学校在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同时,要积极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运用法律手段帮助青少年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每一次法律服务都成为一场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三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编写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法制课教材,提高针对性。四是要把加强对“双差生”的帮助教育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点之一,树立转变一个“双差生”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

光荣的教育观念。

(三)协调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是要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职责,既避免重复交叉、浪费人力、物力、时间,又避免互相推诿扯皮、产生真空空白地带,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居中协调指挥;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行使职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比如,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净化影视文化市场,依法打击违法青少年犯罪,帮教失足青少年等等。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尤其是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密切注意青少年的思想动向,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师、家长要起典型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产生的错误,家长要配合学校及时批评教育,坚决予以纠正。

(四)加强领导,健全队伍,提供保障。一是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涉及范围广,牵涉单位多,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出面组织协调,赋予各部门相应的职责权限,并给予必要的人、财、物支持,领导的重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条件。要大力增强学校法制课的师资力量,提高法制课教育者的法律素质,鼓励现有的法制课老师参与法律学历教育,吸引法律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中小学教育事业,彻底解决中小学法制课师资短缺问题。二是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县级法制宣讲团的作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要对学校每学期的法制宣传教育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研究、安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培训,完善他们的法律知识结构,改变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法律知识的单一结构现状;要培养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制聘用人才,同时要加强各种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建设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开办家长法制学校等,为青少年学法用法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篇4

离异家庭子女是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与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儿童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群体。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来源之一。夫妻离异不仅会造成彼此的心理创伤,而且也会给子女的心理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变化和影响。

近年来,由于日趋复杂的社会原因,家庭——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的不稳定性因素也逐渐增加,家庭破裂呈上升趋势。据从**区民政局调查的数据显示,20xx年到区民政局办理离婚的有224对,20xx年341对,20xx年462对,20xx年426对,20xx年464对,离婚人数居高不下,逐年上升。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子女队伍逐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怎样才能健康成长,成为当今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了解我区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现状,笔者通过对部分离异家庭及其子女的调查,在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道德品质、个性特征、行为规范的可塑性都很大,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不可避免地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并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

1、产生自卑、焦虑、怨恨等消极情绪

离异家庭子女一般都会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羞耻,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忧伤、胆怯等。而且离异家庭子女一般情绪上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波动,男孩子大多明显具有情绪不稳定和倔强的特征,女孩子较多地表现出情感上的焦虑。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数对父母或其中一方存在着怨恨情绪。

2、出现性格上的缺陷

离异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至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产生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表现出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创伤或胆小怕事,容易屈从别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等;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有的则因为父母之间的不合而常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遭到殴打,使孩子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有的孩子由于对家庭、父母感到失望而逐渐产生厌恶、敌视以致形成双重人格。

3、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父母离异使他们情绪受到挫折,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最终导致他们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在我们接触到的离异家庭青少年中,很多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及离异后学习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从优等生一落成为差生。而且由于父母离异,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一般都很难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

4、发生问题行为的概率较高

由于父母离异对孩子情绪、性格、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最终会导致孩子在行为上发生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异常现象,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据调查,在我区基层关工委组建的“关爱小组”结对帮教的问题青少年中,家庭离异的占到60.5%。

二、原因分析

离异家庭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一家人相互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是和谐家庭教育子女的基本条件。家庭不和所带来的紧张状态,是引起孩子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趋于分崩离析状态下的家庭,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双方感情趋于破裂,或吵闹、打斗,或持续冷战、缺乏关爱,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并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2、周围环境的刺激

离异家庭的子女往往会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议论,甚至歧视、讥笑,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因为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自己往往缺乏价值评价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容易受到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周围人的取笑、议论,媒体有意无意的评论,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反差,他们会认为父母离婚是他们的奇耻大辱,从而产生自卑、抵触、恐惧、逃避等心理特征。

3、离异后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养很容易走入误区,家庭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偏差。

误区之一:溺 爱娇惯。一些父母在离婚后,觉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在儿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生活上有求必应,情感上加倍满足,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久而久之,妨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使之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敢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误区之二:严厉粗暴。离异后,抚养子女的一方不能马上走出离婚阴影,而将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犯错误后,家长不是耐心教育,而是粗暴地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逆反心理增强。在家里找不到和颜悦色,便在外寻找温暖,在此期间极有可能出现不当行为。

误区之三:放任自流。一些家庭解体后,父或母单独抚养子女,往往经济紧张或工作繁忙,常因忙于事务而无暇顾及管教子女,抱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使孩子放任自流。由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或交友不慎时,极易沾染不良习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讲,的确是一场灾难。而将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则是社会各方和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方法来维护和保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使其行为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最关键的是要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举止言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的养成。特别是离异家庭,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1、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尽量忘却离婚带来的痛苦,努力控制消极情绪,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千方百计和子女共同去重建新的家庭生活,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并设法抚平家庭破裂对自己和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

2、应尽量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多为孩子留出相聚的时间,同时多带孩子走出去,多接触社会,多和同龄小伙伴相处,广泛交际,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学校方面

离异家庭子女要更好地成长,需要学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1、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应根据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还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取笑离异家庭子女,要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并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

2、学校还可以建立离异家庭学生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加以记载。把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任务分配给班主任、任课老师或学校关工小组老教师,由他们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行为矫正,并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离异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及时引导,用爱心抚平创伤。

(三)社会方面

要使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对他们倍加关爱。

1、教育局、妇联等部门要相互配合,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纠正家教误区;或深入到离异家庭,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街道和社区可以联合相关单位成立“家庭辅导站”,为离异家庭提供咨询服务;也可以建立离异家庭档案,选派优秀的志愿者定期走访,保持联系,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走出离异的阴影。同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组织离异家庭子女与同龄人一起参与,让离异家庭子女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到生活充满阳光,重新拾起对生活及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