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服务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服务行业前景

篇1

关键词:新媒体;严肃游戏;气象服务

1 研究背景述评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提供具有交互性的信息服务新工具和传播媒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以越来越多的形式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中以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平台为代表,为现代人际交流和信息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人们对更具有交互性和信息实时互动性的媒体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气象服务市场类产品,如新媒体天气、交互性气象灾害援助和气象环境仿真等也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成熟发展从传统的专业技术研究走向了开放化、实时化和可交互化的新研究模式,同时对传统的气象服务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气象服务市场是一个具有跨行业性质的市场体系,其服务对象和市场规格包含了连接交通、能源、通信、建筑、商业、文化等领域,气象服务市场在我国的未来发展急需具有跨学科、跨行业性的开放多元的传播平台。因此无论是新媒体传播平台得天独厚的开放多元化传播平台,还是新媒体环境提供的多样化可交互的先进服务体系,都为我国未来气象服务市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2 严肃游戏对气象产业服务的功能

2.1 严肃游戏的概念

严肃游戏,是不以娱乐为目的的功能性和研究性游戏开发。严肃游戏由于其独特的跨学科性和以可视艺术为基础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广泛地被应用在工业、农业、物理、化学、医疗、公共服务行业等。以严肃游戏引擎为核心技术的气象服务市场研究将完全打破传统的气象技术研发和服务市场模式,通过严肃游戏引擎的跨学科和交互性连接气象服务市场的跨行业接口,使不同行业的人群更方便快捷且可交互易操控的使用各类气象服务,一是开拓市场,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服务增效,三是扩大气象类知识和服务的普及范围,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2.2 国内外严肃游戏对气象产业服务现状

在我国,以严肃游戏为核心技术的气象类服务市场开发和研究寥寥无几,而架设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下对该技术和气象类服务市场的合并性研究更是几乎没有,而国外一些研究人员已经着手通过严肃游戏的方式推广多元化的气象服务平台。美国一家气象部门的直属公司专门针对气象严肃游戏的开发和设计,为用户提供气象知识普及的服务,该公司同时对接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开发了一系列的气象类新媒体应用,包括网络端和手机端的交互性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实时预警,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特性,开发了每个用户可实时上传的全球天气数据收集系统,一方面为气象类天气现象的变化和规律进行预读,同时打开了不同行业间对气象服务业的联系,将有可能的气象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了可视化和可操纵的严肃游戏开发平台,包括农业气象应用、飞行模拟、气象现象仿真模拟和防灾预警等游戏应用领域,方便其进行教育、科研、市场投入等一系列行为的模拟应用。这种气象类服务市场产业链不但扩大了市场和服务人群,也从一个侧面增加了市场创收。

2.3 严肃游戏对气象产业服务的作用

通过新媒体传播特性创造多元化气象服务市场体系,以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作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的传播和普及意义,同时为传统的气象类服务市场的升级和业务扩展奠定了传播基础。同时以严肃游戏为核心,带动气象类科研和服务业务提升。利用严肃游戏和气象类服务行业的共同的跨学科性特征,带动不同行业和学科间的科学研究与服务业务量的提升。最终形成多元的气象服务市场产业链,扩大市场的同时增加市场创收。从高级气象服务后台到中级气象服务业务到低级气象服务应用端口进行链式连接,将科研、产业和服务结合一体,提升服务市场的效益和创收。

3 新媒体环境下的气象产业服务多元化

3.1 气象服务市场的业务多元化

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包括支持HTML5的开放语言框架、云技术、Paas平台即服务技术以及手机端原生应用技术等多个核心技术支持,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在传统的网页上实现目前普遍的气象类服务功能,如天气预报预警、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类业务服务等。同时更因为新媒体中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应用等功能加强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能力,通过上述核心技术,可以将气象服务业务进行多功能的扩展,从传统的“看天气”或是被动式的接受气象服务的模式转变为可以进行人机交互的新型业务模式,使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机、数字电视和平板应用等多种便利的形式进行实时、交互和有趣的气象服务业务,增加气象服务市场中业务本身的多元化。

3.2 气象服务市场的对象多元化

气象类服务市场行业对象较其他服务行业相比,明显的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多元化特征。无数事实和成功的做法强有力地向人们展示了气象服务与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其中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行业是气象服务市场对象的典型。在影响该行业收成的诸多因素里,气象是重要因素,所以,掌握天气的近期变化和长期趋势至关重要。 气象部门与工商企业合作的前景无比广阔,而且,与工商企业合作,也正是气象部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即气象服务市场多元化的主要方向。此外,气象服务与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建筑业及重大的活动如庆典、剪彩、集会等,都有广泛、巨大的合作前景。利用以严肃游戏为核心的引擎进行气象服务市场业务的研发可以很好地从科研、教育、业务、商业等多个目标进行多元化发展,利用相同的跨学科特性,将气象服务市场对象之间的联系和业务内容本身结合在一起,通过可视可交互的形式设计气象服务产品,如为海洋运输、海洋工程、建筑冶金、石油化工、电子等多个经济领域进行气象类服务产品的可视化设计等。同时再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将不同领域和学科间的服务人群结合,使更多的行业领域可以接受气象服务。

3.3 气象服务市场的业务多元化

由于严肃游戏和传统的气象类服务产品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跨学科性和可交互行。人们通过接受严肃游戏类产品,可以更好地进行人机互动,直观且可视可参与地融入气象服务业务中去,增加人们的沉浸感和产品的可靠度。与现有的一些传统天气预报预警、气象防灾服务等相比,严肃游戏技术可以为气象服务市场带来更多三维空间感的体验和解决气象类产品在视觉程度上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通过严肃游戏引擎开发的气象类服务业务不但可以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同时可以令气象服务市场更好地为对象服务,使不同行业领域的人群都可以通过搭载严肃游戏开发环境的新媒体平台如手机、平板、数字电视等进行有趣且具备交互性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宇.浅析严肃游戏在中国的发展[J].科技视界,2015.

篇2

关键词:公路;运输业;分化;经济;贡献

    公路运输业每年为国民经济创造可观的价值,并且肩负着各个行业之间的连结纽带。随着城市货运市场的发展,公路运输业的分化日渐显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因此,通过行业分化认识其产生的经济贡献在当前尤为重要。

一、城市公路运输业的分化方向

    在城市范围内,行业种类众多,公路运输业需要面对多元化的客户需求,经过多年的成长,逐步显现出其分化的方向。

    第一,规模的分化。在城市当中,公路运输业服务的对象既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还有个人。不同服务对象需要运输的货物规模有着较大的差别。根据规模的不同,原先“大而全”的运输开始分化为大型、中型、小型的货运服务,运输车辆的配置、驾驶员的资质也有所区别。例如,伴随电子商务而出现的快递业务,同城、异地物流所需的运输服务等。一般来说,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大型运输往往路途较远,甚至突破该城市的界限,中小型运输则复杂多样,既有市内和周边的频繁流动,也有临近区域的运输协调,还有作为快递业务的中转。

    第二,专业的分化。城市内需要物流配送服务的行业较多,而公路运输则担负着最关键的运输环节,因为对于特种货物来说,运输过程所提供的环境直接决定了货物的保存质量。例如,危险品、贵重物品、生鲜产品、动物等等都需要区别于一般货物运输的条件,所以专业化公路运输应运而生。通过配备专业的软硬件设施,特种物品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客户满意度提升。

    第三,个性的分化。在规模、专业的分化以外,还有很多个性化需求正在涌现。这些客户群体对运输规模和专业的要求较低,但是即时服务的要求明显。他们需要的是近乎一对一式的随叫随到服务。这不同于普通的快递业务,而是以一种多变的、个性化的需求作用于城市公路运输业,由此分化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公路运输。例如,城市内合作公司间的货物往来,时间随机,效率要求高,不满足于一般快递多客户服务的模式,往往只能由一对一式的服务完成运输要求。此类公路运输业务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不过个性化服务却成为一致的特征。

二、城市公路运输业分化的经济贡献

    城市公路运输业的分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在分化的进程中,行业的经济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公路运输业的分化对于资源合理布局、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创造、降低物流成本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资源合理布局。城市公路运输业的分化过程恰恰是资源布局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化过程。城市相对农村具备更优越的经济基础,在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初期,资源投放力度大,但微观层面却存在着资源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不少大型车辆的承载量不足,运输企业配备的车辆使用效率不高,最终影响到对客户的服务。而城市公路运输业的分化使行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重新获得整合,相应地交通条件也能得到改善。这种以需求为主导的行业细分,有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行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稳步提高。

第二,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创造。城市公路运输的目标在于将货物安全、准确、及时地运送到客户手中,所以公路运输业与所服务行业间存在着联动关系。越是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输服务,越能使城市内相关行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公路运输业的分化有助于使各类客户需求获得保障,缩短了客户的等待时间。特别是对于专业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客户,行业分化直接降低了运输的风险,减少货物因为运输质量不高而产生的损失。综合起来,各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创造价值的效率就会跨越到新的水平。

第三,降低物流成本。我国物流业的成本较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运输环节,只有降低物流成本,才能增加物流收益。所以运输业必须首当其冲,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当前,城市公路运输业的分化代表着精细化发展的趋势,资源的整合与节约,客户服务的细化,都有助于内部管理的改革。而且城市的行业众多,加快了公路运输业的分化速度,使同样的资源总量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进而为其他地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典范,从根本上降低了物流业的成本。

三、城市公路运输业今后的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公路运输业的分化与价值创造,顺应行业变化趋势,今后行业内部的细分是发展的首要工作。已经进入城市公路运输业的企业和潜在竞争者必将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在现有的行业分化基础上开拓创新,努力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增强客户吸引力。行业细分还将与资源布局有机结合,使物流业在运输领域的各个环节都能建立起服务网络。其次,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城市公路运输业的进步不仅需要广泛搜集客户需求,尤其是潜在需求,运输过程中更离不开各项信息的支持,目的在于规避运营风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城市交通信息和气象信息与运输服务的对接,可以帮助公路运输企业提前做好调度,防止运输途中的时间延误和损失发生。最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举是公路运输业前进方向。行业细分与信息供给的支持都将有利于降低成本,具体表现为车辆、燃油、里程的节约,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树立以人为本、效率优先的服务形象。

总结

    城市公路运输业的分化是行业进步的表现,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运用前瞻性的举措带动城市公路运输业迈上新的台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也将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篇3

6月底我被应聘到××时代广场工作,在女装部担任主管。至今已有五个月的时间作为最基层的一名管理者,我深感自己更是一名最终端的经营者。虽然工作的时间不长,但通过几个月的工作实践与学习,使我对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对公司领导和蔼可亲、温和待人的态度感到由衷的钦佩。

有句话叫做“入对门、跟对人”,也就是讲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事业时,要选择一个好的企业、一个具有前景的行业,并且有一个善于听取意见,熟知经营管理的领导。这些因素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当我来到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已经感觉到自己的确是非常的幸运。

我的主要职责是维护整个女装部现场经营秩序的有序运行,具体到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有员工规范化管理;货品质量、品牌管理;商品的售后服务等。××时代广场开业至今已有四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沟沟坎坎。但是公司的经营决策层的领导们,以其独道的眼光、灵活多变的经营模式,令公司的发展速度与经营规模逐年成上升趋势,如今已成为××市家喻户晓的理想购物场所。相信这会令同业界人士无比羡慕,商场的经营管理都无不凝聚了公司领导们的心血及对美好前景的乐观信念。因此,我为自己能够来到××时代广场工作而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然而,我又不得不将自己放在一个第三者的位置上来客观看待问题。虽然认识比较浅显,对公司也许不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在感受之余提一些个人的看法:

1、各职能部门的相互衔接与配合是促进工作顺利开展、实施、完成的首要前提。

2、上下级之间的层层负责制是对公司员工工作完成情况的一个必要考核标准。

3、人员培训、员工薪酬、监督体制的完善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泉源。

4、企业文化建立是企业竞争,市场化需求的必然趋势。

速度、信誉、质量等是企业赢得胜利的重要筹码。虽然我们在经营速度上赢得了先机,但先入不一定为主。其中,在我们的同业界商圈中,“××商场”、“××商场”以及新开业的“××商场”等所处的位置相对优于我们,或许各自的经营名类及营销模式各有千秋。但归根到底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客户终端产品”服务行业。那么,如何抢占先机,抓住客户的眼球?这就要求我们每位员工不断自我充电,向同行业的“大哥、大姐们”学习,取其长、补其短。努力配合公司经营决策层的领导们将第五经营年的工作做好、做实。因此,我计划以下一年度春节营销做为先导,全面实施旺季经营战略。

1、进一步加强人员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纪律上自由散漫现象。在纪律方面不能有特别,更没有私情,不提倡对一些表现出色者实行特例,这样会伤害纪律的严明和管理的权威。奖罚公平,做到奖有理、罚有因。

2、提高商品经营档次、主流品牌的经营格局。作为商场的业务主管,必须以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说服能力,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做好商户的思想工作。

3、加强商品价格、货品来源管理。杜绝重货,商品以次充好及提供三无产品等现象发生。争取在退换货方面加强细化管理。

4、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对于卖场出现的情况及时记录、汇报,做出及时解决,并帮助商户改进工作。

5、加强情感式营销,通过对商户进行宣传、教育,以其规范陈列、诚信服务的管理达到吸引客源,促进销售目的。坚决做到言出必行,出现工作上的失误及时解释或道歉。

本人在各位领导的关心爱护、各位同仁的支持配合及女装全体员工的通力协作下,依靠各个层次坚强的团队,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尽力适应各种岗位需要。把第五经营年做的更好、更扎实。

2020年商场主管周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xx年就这么结束了。回首过去一年来的工作历程,内心不禁感慨万千,xx店开业至今,已有三个年头了,在这几年里,我有欢喜,也有过失落。xx为我们每个员工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里我不但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家电的销售技巧、卖场管理规范、同时也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何尊重领导,服从分配,爱护员工,善待同事。

人只有不断的总结过去,才会有新的发展和进步,如果不懂得总结,那么我们做的永远都只是重复过去,平庸无为,感谢公司领导给我提供这次总结的机会,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各自的收获,使我们互相渗透各自成功的经验和不足。总结过去、取长补短、挖掘潜力,为20xx年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

在xx这个平台我一直保持着一份火热的工作热情,心态也是以平和为主。我深深的知道,作为一名卖场的管理人员,坚决不可以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管理者的言行和规范,也直接影响员工们的工作激情。虽然自己做主管时间不算太长,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深知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因为我们不仅仅代表着我们自身,更代表着xx的形象。

作为xx店家电一名主管,主要以人员的管理和销量为核心。经过学习与摸索,我将人员的管理分为两大类:员工制度管理和销量目标管理。

一、员工制度管理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公司的制度、员工手册来执行管理,用以约束员工工作行为的一种管理方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厂有厂纪。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把管理好自己放在第一位,树立标杆作用,为下属带个好头。其实,我在工作中发现很多问题,新的一年里我将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并真正贯彻到行动中去,严格督促员工按制度行事。

二、销量目标管理

篇4

关键词: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

中国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9)10-0026-04

碳金融就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也可以简单地把碳金融看成对碳物质的买卖。说得通俗一点,即企业若拥有节能减排项目,可向银行申请专项贷款,该贷款不需要企业的固定资产抵押,而是按照该企业节能项目的减排量进行授信。“碳金融”业务主要涉及碳卖家(项目业主,核证减排量出售方)、碳买家(碳基金、国际金融机构等,核证减排量购买方)和碳减排收入的国家收费管理机构(如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三方。

一、碳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要功能

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市场,这个市场由两个不同但又相关的交易系统组成: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在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另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07年达到640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6倍,碳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碳金融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灾害管理三重目标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其主要功能有:

第一,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碳排放具有外部性,其影响不易直接在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上体现。碳交易发挥了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作用,使碳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治理污染成本。在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促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的有效手段。

第二,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链差异很大,对减排目标约束的适应能力也不同。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一国经济发展对碳素能源的过度依赖,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快清洁能源、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具有动员金融资源、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改变能源消费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惯性,使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

第三,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气候变化增加了天气的不确定性,使气象灾害增加。不同产业受到的影响和适应能力有所不同,但大部分都要通过金融市场这个载体来转移和分散气候风险。1997年以来,天气衍生品和巨灾债券市场成为金融市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新增长极。能源产业利用天气期权等天气衍生品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农业则通过天气指数及相关的保险产品,把天气风险转嫁给有风险吸纳能力的交易者。巨灾债券发挥了资本市场对灾害损失的经济补偿和转移分担功能,使风险从保险业向资本市场转移。

第四,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碳交易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促进减排的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上的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为国际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便利。据世界银行估计,从2007年到2012年,清洁发展机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约40亿美元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一般会形成6倍到8倍的投资拉动效应。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及主要障碍

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的推动下,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逐步形成,并出现了爆炸性增长。特别是随着前不久G8会议的召开,发达国家愿与其他国家一起至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并且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届时应减少80%以上承诺的兑现,预计未来5年将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真正蓬勃发展的开端。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超过2亿吨,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要以CDM(清洁发展机制)的形式实现,可见CDM市场潜力之大。不过,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元也正在摩拳擦掌,试图使日元、美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二货币。

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市场也愈发透明;而一个迈向成熟的市场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二氧化碳排放权批发市场的日益壮大让私人投资者对二氧化碳排放权零售商品的兴趣也与日俱增。2006年10月,巴克莱资本率先推出了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2007年,荷兰银行与德国德雷斯顿银行都推出了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除了单纯地进行配额交易和设计金融零售产品外,投资银行还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市场。2006年10月。摩根士丹利宣布投资30亿美元于碳市场;2007年3月,参股美国迈阿密的碳减排工程开发商,间接涉足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减排项目;8月成立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咨询以及融资服务。气体排放管理已经成为欧洲金融服务行业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尽管在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成本要低于本国,但由于项目建设的周期长且审批手续繁复、项目初期的不确定性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购买碳资产的成品或是半成品,缩短资金投入周期。而对于基金而言,一方面,“碳资产”像传统风投或是私募所投的项目一样

本身就能带来收益,另一方面,项目建成后能实现的减排量在二级市场上出售给有需要的企业又能再次创造利润;因此当碳市场的流动性加强且价格波动趋予平稳之后,“碳资产”的双重收益模式自然赢得了基金的青睐。此外,“碳资产”的价值与传统的股票、债券市场几乎完全不相干,与非能源类的商品市场也关联甚微,基金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对冲传统投资的风险。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0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早在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在境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绿色信贷”,并计划于“十一五”期间放贷100亿元。国内各金融机构对碳金融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已经展开了切分之争。尽管碳金融业务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介入得并不深,我国碳金融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

首先,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我国政府及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战略意义、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了解,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如投行、PE、交易所等还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其次,中国碳金融交易存在法律、监管和核查等问题。

其次,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同时,中国碳金融交易行业的基础设计能力建设目前还没有到位。

再次,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此外,开发CDM项目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CDM特有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如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支持。

三、我国碳金融发展机制创新策略

随着节能减排贷款的快速推广,部分节能减排项目已经进入碳减排交易市场。2006年。兴业银行运用在融资模式、客户营销和风险管理方面积累的初步经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碳核定减排收入(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为寻求融资支持的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吸引了众多国际资本的目光。近年来,国内其他银行也开始涉足碳金融市场。2007年,浦发银行以独家财务顾问方式,成功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并为项目业主争取到了具有竞争力的交易价格,此次CDM项目成功注册并签发,每年将至少为项目业主带来约160万欧元的额外售碳收入。当前,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加强碳金融市场机制的创新已是大势所趋。

一是搭建交易平台,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有限的环境资源。也是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应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国家环境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碳排放在碳交易机制下被赋予了资产价值,但由于我国的CDM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未来需要建立和完善碳风险评价标准,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通过环境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等碳交易平台的建立,为碳排放权的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的场所,有利于市场的整合和价格的最终发现。由于交易平台的缺失,我国CDM项目发起人在同国外CERs需求方接洽的时候只能进行分散的“谈判”。交易费用较高,也容易造成CERs的压价现象,致使我国的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为此,有必要通过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来逐步统一国内的碳交易市场。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并且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

二是培育中介市场,创新碳金融业务新模式。中介市场是开展CDM机制的关键。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购买或者与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CDM机制不仅涉及环境领域,还包括经济学、法律、管理等复杂的知识,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对于自身参与CDM项目的潜力及规模尤其需要认真研究。除了已经开展的以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外,商业银行应该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满足CDM项目下的多样性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掘新的业务领域,包括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

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的。开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

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目前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总额达10亿美元的8个碳基金。此外,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着手设立中国的CDM基金,同时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加强全球碳金融的监管与合作。

三是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碳金融”具有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发展“碳金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支持低碳经济。在税收上,可以通过降低CDM项目的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以提高项目的经济强度,对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进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提高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在银行监管上,可以采取在CDM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CDM项目贷款的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以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并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商业银行CDM项目贷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补贴也是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