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4: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管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控制体系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逐渐代替工业经济,社会各界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教育培养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如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等。随着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不断增多,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结晶,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现行的学位论文管理体系亟待优化。
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杨同毅(1999)将质量保障概念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认为学位论文质量应由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保障。张意湘(2003)、溥纯芝(2005)和严江(2012)指出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选题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开题把关不严、导师指导不力以及答辩流于形式等,并提出从研究生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善。陈勇和王道红(2006)认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除了要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如对研究生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对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等。另外,王科(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也应当注重提高学术水平,培养阅读经典原著的意识,恪守“原典为王”、学以致用、质量本位的理念,充分汲取经典原著的营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知,绝大多数相关研究仍徘徊在现象描述,忽略了对管理体系背后理论基础的思考。因此,本文将基于控制论视角,探讨如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基于控制论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控制论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专著《控制论》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理论的形成。控制论对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对生物和生命现象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哲学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童天湘, 1979)。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过程与运动都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是一个十分广泛而重要的概念。一般来说,控制是在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状态,或者使系统按某种规律变化的一种过程(刁在祥, 王少君 & 张军波, 1998)。控制论把系统的功能作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不论这个系统是动物还是机器,控制论只考虑它们的功能,而不考虑它们的其他特征(张峰, 2008)。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先确定控制想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根据确定的预期目标来选择可行性的工具与手段,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使受控对象达到之前的预期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进行信息反馈。根据控制论的观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也是一个可控的过程。我们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为目标,从开始到论文完成,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为了体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本研究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阶段。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指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前所需要进行的控制,这主要表现为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控制。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因素,经验表明:生源质量的高低会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高质量的生源是优秀学位论文的基础,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不仅会降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发外界对高校办学质量下降的思考,还会对高校的品牌知名度造成长远影响。反之,这些不良影响也给研究生招生带来不便,导致高校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因此,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竭力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第一,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
推免生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推免的学生一般都是各学校根据前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推免资格的,相对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的考生来说,推免生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李彩丽 & 缪园, 2009)。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保证推免各个环节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假期夏令营活动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之后的招生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另外,高校应当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到优质生源地进行宣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对于能力优秀、表现良好的本科毕业生,给予其推免生的资格。同时,对推免生的初试和复试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推免生的招生质量。
第二,加强研究生全国统考制度改革
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加大了对研究生统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原来的“3+2”考试制度改革为“3+1+1”考试制度,正式将复试列入了考试录取环节中,从而扩大了高校的招生录取自,为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张意湘, 2003)。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病。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部分高校在复试环节中缺乏细致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导致复试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确保生源质量,目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复试环节进行改革。首先,要确保复试流程的公开、公平以及规范性,复试的具体内容要科学合理,全面考察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对复试小组成员进行资质审查,明确成员的具体权责;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监督小组,对研究生复试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复试流程的透明度。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指在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中所需要进行的监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导师指导和开题报告审核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综合素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期间培养制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导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艳明, 2004),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设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途径,在论文撰写之初就要严格把关,确保过程控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一,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制度
首先,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善陈旧的课程设置,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授课质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社会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常宝英, 2008),但有些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落后,导致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些都会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学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对研究生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合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法课程的比例,使三者协调,既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授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引入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基础文献学习。基础文献学习对研究生培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巩固,丰富其知识结构,并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接触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增进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基础文献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强对国外经典文献的学习,通过阅读外文文献,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从而掌握当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外文文献的利用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外文文献的利用状况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创新程度的重要标志(张意湘, 2003)。因此,高校应当有导向地加强研究生基础文献学习的力度,建立正式的文献分享机制,鼓励研究生进行文献分享和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最后,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平台、设置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措施,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的了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水平。高校应当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通过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其科研兴趣。另外,高校还应定期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术探讨,从而为学位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立合理的导师指导机制
一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自身水平,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姜晶玲, 2005),研究生导师的思维方式、学术作风在日常的学术辅导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保证优质的导师素质,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机制,及时将道德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引入到导师队伍中来,促进导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再则,高校应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鼓励导师参与进修学习,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然后,要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对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有明确的规定,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
二是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对于学位论文质量来讲至关重要,好的选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它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查阅文献,科学的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文道贵 & 潘建红, 2008)。好的选题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要对研究相关领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题作为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导师的必要指导和帮助。导师应当指导研究生通过资料查找和信息搜集,了解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启发研究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另外,导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第三,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选题阶段的工作总结,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作为学位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对开题报告管理,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高校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为研究生传授开题经验和写作技巧,避免开题中存在失误。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对开题报告的格式进行统一规范,如开题报告的内容可以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等。责成学院组成开题报告专家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意见。对于审核合格的开题报告予以通过,对于审核不合格的也要给予意见,修改后再进行审核。
3.终结控制
终结控制是指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成果检验,它主要表现在成果审核、答辩程序和激励机制上。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步骤,高校通过对学位论文撰写结果进行控制,了解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进展和工作质量,对撰写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第一,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审核制度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要由评审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对研究生的论文成果进行评价。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指标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评价制度上,建议采取导师和专家组共同评议的机制,先由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再采用“双盲评审”的方式交予专家组进行评价。“双盲评审”是指研究生在送审的学位论文中要求隐去研究生本人及其指导教师的个人信息,而论文评审专家也对研究生及其导师保密(刘之葵 & 周, 2007)。在综合导师和专家组的共同意见后,得出最终的评审结果,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二,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
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现场考验,是研究生获得答辩专家小组对论文成果的审核、认定或否决的过程(刘敏, 2007)。为此,学校要制定严格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答辩专家小组的成员选择要保证客观性和公平性,答辩过程不是走过场,专家小组要严格按照答辩流程,通过提问了解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掌握程度,对研究生是否能够通过答辩予以判断。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对于优秀的学位论文可以设立奖励来进行鼓励。一方面,这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后续的研究生加强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督促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但是从执行力度来看仍有上升空间,再就是重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强物质激励,鼓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管理,从而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研究从控制论视角出发,优化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过程来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学位论文既能体现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是检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的成果检验,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和优化。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41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YB3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实验教学项目(SY201429)成果
参考文献:
[1]常宝英.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18): 47-49.
[2]陈勇, 王道红. 浅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29(3): 51-53.
[3]刁在祥, 王少君, 张军波.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学管理[J]. 管理信息系统, 1998, 22(S1): 110-112.
[4]姜晶玲.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措施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 41(22): 37-38.
[5]李彩丽, 缪园. 硕士生生源质量与学位论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26(9): 8-11.
[6]刘敏. 问题与对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审思[J]. 湘潮(理论), 2007, 3(1): 66-68.
[7]溥纯芝.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障制度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12(6): 57-60.
[8]刘之葵, 周. 工学类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估标准的探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30(12):182-184.
[9]李艳明.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21(11): 58-61.
[10]童天湘. 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J]. 哲学研究, 1979, 25(3): 75-80.
[11]陶涛, 陈虹, 阳小华. 风险控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4): 34-37.
[12]文道贵, 潘建红.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24(4): 86-91.
[13]王科. 强化经典原著阅读意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1, 27(6): 131-132.
[14]王颖, 徐雷.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评、控治理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 2012, 26(4): 113-120.
[15]严江. 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4(4): 8-10.
[16]杨同毅. 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 16(3):52-56.
[17]张峰. 控制论的科学思维方法[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 22(1): 114-116.
篇2
1.1不断加强中心血站各类资源的管理
首先应加强对血站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训,为刚步入岗位的工作人员制定继续教育和年度培训计划,并对上述计划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确保血站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均能适应其工作岗位的需求。其次应加强对中心血站基础设施的管理,确保采供血作业场所卫生整洁和安全,血站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应24小时保持通讯通畅,同时血站内应设立安全有效的应急供电设施、污水排放设施和医疗垃圾处理设施。最后应加强对采供血设备的管理,中心血站的工作职责相对于其它血站相对较多。因此中心血站为持续满足业务需求,保证采供血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和安全,应购置国内外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能的采供血设备,为临床用血的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1.2不断加强对采供血过程的管理
中心血站在采血的过程中应为献血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献血前与献血者进行亲切的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献血过程中及献血结束后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赞扬和鼓励献血者的无偿献血行为。供血过程中为供血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提供专业送血车,定期向用血单位发放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及时发现血站全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措施解决。
2中心血站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体会
篇3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指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再到售后服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它与一般质量管理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福建工程移民职业技术学校提出:“理论教学为实习教学服务;实习教学为企业生产服务。”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校的产品就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合格的毕业生。学生的培养目标即产品的设计阶段。在校的教育培训是产品的加工制造阶段,对毕业生走上社会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及必要的指导就是售后服务阶段,三者相互促进。如图1,是学校在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而设计的实训教学流程:首先,学校保持对用人单位的实时了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制订出合理的培养目标。目前用人单位希望技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较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融入工作集体,适应工作环境,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对走入社会明显存在思想准备不足、对企业文化不甚了解、缺乏应变能力的情况。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教学计划。当然,这个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工作者应保持自己与时俱进的思想,随时发现新问题,新要求,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其次,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培养,详细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学生的培养阶段是整个循环中的重点环节,只有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会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2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要素
在实训课中的整体应用学校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动态监控,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该如何主动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在综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时整体考虑六个方面因素。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六个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上进行讲解,并亲自做示范,让学生在感官上的记忆更深,在概念理解上更加直观,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知识迁移上更加系统,营造出与企业生产相近的学习氛围。人的因素:人的综合素质是6个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者在学习和生产中发挥作用,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从人的本性来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学校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就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的训练。比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刻苦钻研、团队精神等等。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尽快了解并树立这种思想,并把这些内容作为对学业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并且懂得如何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学校采用的训练方法是:充分利用晚自修和班会课给学生介绍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知识,介绍企业的基本文化内涵。用他们师哥师姐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去启发他们,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发动大家提看法和建议,并将好的建议纳入教学管理中,这样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机器的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做到“三好四会”。其中,“三好”是指用好、修好、管好。通过“三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爱岗敬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让学生懂得爱护自己使用的设备,爱护公共财物,可以为企业多做贡献,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产品,这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会”是指会使用、会保养、会调整、会排除故障,通过“四会”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设备,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设备出现的小问题进行排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环境的因素:环境的优劣对工作的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学校把抓好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容来训练。此环节不仅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更影响着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应开始重点强调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和要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始至终一刻都不能松懈。学校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实习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工具和零件要正确摆放,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通过训练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艺的因素:工艺的编排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效率。合理地选择加工工艺,不但能保证加工质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学校在对数控专业学生进行工艺能力的培养主要遵循以下步骤:分析图样确定加工过程数学处理编写加工程序程序校验首件试加工。在对学生进行工艺分析训练过程中学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遵循:“先进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的工艺原则。在训练中使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材料的因素:在训练中学校要求学生了解正确选择材料是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同的材料它们的用途、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以及对不同材料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从而正确制定工序步骤和加工方法。工量器具的因素: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量器具,正确读取测量数据,正确保养工量器具。尤其是量具,量具是零件加工精度的参照,如果保养不当,量具精度不符合要求,加工尺寸失去了标准,无法保证零件精度要求。因此学校要求学生在使用时轻拿轻放,正确摆放以防变形,下课时必须上油以防生锈。
3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监控
在实训课中的管理应用美国J.M.朱兰认为质量监控是将测量的实际质量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他提出:“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质量监控的重要性。在进行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以下2个手段。3.1统计管理对每一次课题的练习,学校都进行学生考核成绩数据采集,并进行记录。对每一次的学生考核记录进行登记,不仅当做该生在校实训期间的成绩参考,也是下一步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才能客观地判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指明方向。3.2质量分析管理根据成绩记录表格进行统计,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类,制成质量分析统计表。从中找出最薄弱的环节,在下一个课题的练习中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教师应该根据此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出现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之后,进行第二次课题的考核。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实时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经过训练,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大幅提高,并得到巩固。
4小结
篇4
优秀的教师非常重视课堂管理的各个环节,他们很清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成功的课堂管理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课堂环境的布置与课堂规则的制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课堂环境的布置是为了营造良好和安全的心理氛围;课堂规则的制定是教师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是给学生制订适当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保障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标准蕴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课堂环境的布置
课堂管理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一方面是课堂环境布置。有研究表明,重视课堂环境布置的教师与不重视课堂环境的教师相比,前者学生的学业成绩会比较高。课堂环境的布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具体考虑,经过课堂观察发现,有些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需要通过合理地摆放桌椅,形成一定的课堂讨论氛围;有些教学内容是要向学生传递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集中精力注意听讲的课堂环境布置。合理的课堂环境布置在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上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课堂环境布置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等有重要意义。也有研究者发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与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之间成正相关。布置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积极促进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
2.课堂规则的制定
研究表明,在有效的教师课堂教学里,教师明确制定出具体的、明确的、有用的课堂规则,这些规则有助于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则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向学生把课堂应该遵守的规则解释清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悉这些规则,并最终自觉遵守课堂教学规则,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优秀教师考虑采用哪种课堂管理策略时,必须考虑到要建立哪些需要学生遵守的规则。卡尼恩在一项研究中表明,当单个学生或一群学生的行为不规矩时,教师所采取的惩罚或制止方式对全班的学生有影响,实验表明:教师的制止行为实际上伴随着对全班所有成员的影响。卡尼恩称之为“涟漪效应”[2]。爱文森和哈里斯强调了建立日常课堂教学规则的必要性,强调教会学生这些规则并使学生遵守这些规则是期待学生有良好表现的必要条件。布罗菲也证实了清晰明确的课堂规则与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课堂教学管理规则是针对教学情境中如何管理学生的一套方法。许多课堂管理规则是由教师有意识选定的,他们以课堂规范的形式教给学生,这些规范明确禁止了某些活动,或者明确指令学生在某些时间内以某种形式完成某种活动任务。这些规范的建立能够保障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学生也获得了最大的学习收获[3]。
二、有效课堂管理的要素
优秀的教师会建立师生互动的基本原则,并且会采取恰当的方法来阻止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并能够迅速解决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教学设计环节和教学过程适时进行调整。有效的课堂管理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4]。
1.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教师要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有效课堂教学时间一般分为四种层次:分配时间、教学时间、投入时间、学业学习时间。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教师除了教学准备、设计、组织以及评价等环节之外,还要考虑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因此,课堂教学管理是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原则和策略,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2.学生要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5]:在这五个变量中,前三个决定学习一项任务的时间,后两个决定实际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学生投入时间和学业时间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而学业时间指的是学生真正投入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即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积极的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存在紧密关系。有研究表明,成功的课堂管理或者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是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的能力,即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最大化地利用学习时间。有学者提出“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他们能够凭借积极的组织和管理行为,营造促使学生最大化投入的学习环境”[6]。而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很好的组织教学,使学生在等待活动开始的时间、各个学习任务转化的时间、学生无所事事的时间、学生不专注于学习的时间最小化。
三、有效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有效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和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有效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成功实现了学生有效学习和身心发展及教师自身专业不断发展的系统的教的行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教学效能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影响教师的努力程度和行为策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1.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有效管理的教师更多地依靠有效教学行为。有效的管理者按照一定的环境规则将教学组织起来,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管理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学,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7]。优秀教师会使教学策略与管理密切配合,形成整体,使课堂运作顺利、秩序井然、富有成效。科尼恩早在1970年的研究中就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过渡上,都会表现得更出色。他们重视激发并维持学生注意力,尽力为学生安排个性化的、有趣的作业,并能凭借敏锐的观察力预测学生的需求和课堂潜在的问题。克里克山克则认为优秀教师具有卓越的管理专长,尤其在计划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方面,课堂管理能力较强[1]。“优秀教师在班级生活中,善于营造各种有助于学习的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进对学习的内驱力。因而,良好的班级气氛不仅具有条理性、效率性的特征,还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8]。
2.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会影响课堂管理策略。这意味着,当教师计划课堂管理策略时,需要考虑想要哪种课堂环境,以及建立这种环境所需要的规则和惯例。此外,你必须学会如何使学生遵守规则,以及如何加强和奖励学生的这种行为。最后,你必须计划在不良行为确实产生时如何制止[1]。有研究者发现,高教学效能的教师比低教学效能的教师对学生更容易采取民主的态度。民主的课堂教学管理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因此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灵活地执行教学设计。伍尔福克在此基础上发现,教学效能高的教师愿意使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并且教学效果越好;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认为学生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需要外部的奖励和严格的纪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才能更好地维护教师的权威和地位。
四、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1.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度
优秀的教师很注意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学生对一个事物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长时间做旁观者的活动。当前,很多教师仍然喜欢一言堂或者让一两个同学到黑板前解决问题,其他同学则无事可做,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分散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浪费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业投入时间,也为学生的不良行为打开方便之门。如,有些同学会做一些小动作,在桌底下玩玩具或者想其他的事情。研究表明,优秀的教师更愿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积极参与的机会。尤其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比独立的课堂学习时间要多得多。有效课堂管理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学生执行或修改计划并不断努力来追求成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学习进度,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相信他们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和被尊重的个体,教师就会营造一个积极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当学生的某些行为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会去一味地否定学生,纠正其错误,而更多的是强调每个学生的内在价值,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优势,并通过积极的反馈来激发学生做得更好。这样,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要求,也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律,教师也不必在课堂管理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的学习上。
2.保持教学活动的紧凑性、节奏和流畅性
教师在一节课里避免被打断或放慢教学进度,即保持教学的紧凑性。在对教师进行访谈时,有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全身贯注地听讲,排除在教学中扰的因素。课堂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连续不断地交替,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流畅性指的是教学从一个活动向下一个活动过渡所花的时间要少,教学活动的过渡要自然,避免从一个主题向另一个毫无关系的主题过渡,表现在前后内容不一致、重复或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学活动要准备充分,避免中间停顿或准备下一个环节时用太多的时间,否则学生会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
3.让学生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则和教师的期望
篇5
1.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缺乏
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由于质量管理意识的缺乏,从而在日常临床检验中就容易出现一些潜在的检验质量隐患。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缺乏的表现主要为:第一,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上层管理者主要是负责安排规划工作,一旦忽略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就会导致日常检验管理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第二,技术人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一些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其在日常工作中抱有应付的态度,并且对于涉及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方面的工作更加不负责任,这些都不利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升。
1.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对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医学检验科较为严重的额问题之一。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大多数管理者与检验人员关注的都是临床检验技术,而忽视了对这方面工作的考核。而且有的大型医院即使存在考核制度,但考核结果不直接和技术工作人员的职称与奖金挂钩,从而造成检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1.3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在部分医院的检验科都创建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机制的存在对于相关工作者的工作流程与岗位职责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由于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些管理制度真正落实,从而影响到检验技术工作的质量。例如,技术人员对于血液化验报告需要进行记录,但一些技术人员在记录时多少都会出现一些偏差,还有部分工作人员进实验室时,没有依据相关要求穿工作服,这些都是因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够而导致的。
1.4临床医师与检验技术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
检验科的分工有很多种,有的分工需要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以检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来说,其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检验设备仪器的鉴定、调试、维修养护等,有的甚至需要对血液质量进行检验与储备,并且参与实验检测、交叉配血以及血型鉴定等问题。这些不同种类的工作都需要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3]。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这样的一些状况,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希望医师能够始终保持检验科技术的进度,而有些医生并不愿意去尝试,从而就影响到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诱发一系列医疗事故。
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2.1全面提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意识
在当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中,只有全面提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才能使工作人员从主观方面意识到质检工作的重要性,也才能充分做好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①医学管理人员应当自觉加强自身的学习,从医学检验工作的基本出发,进一步强化急救知识与急救医学等方面的培训。要重点对一些新仪器操作原理、新测定方法的步骤进行培训,从而提升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者的基本医学素养。
②作为一名检验技术人员,只有充分提升检验质量管理意识,才能切实做好自身的检验工作,所以应当将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作为核心内容,时刻重视对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2.2强化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
将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结果与质检人员的职称、待遇挂钩,使其充分意识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检验科管理力度,对检验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质量监督与考核,尤其是做好检验技术质量方面的考核工作。
2.3强化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机制的执行力度
在现阶段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只有检验工作者严格依据相关标准章程办事,管理人员严格医学医学制定的相关管理机制对技术人员进行监控,从而保证检验质量管理工作的流程化与标准化。例如,在使用与维护仪器设备时要严格依据制度标准进行,仪器事前前要认真检查仪器各部件,确保使用时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在使用之后还要进行一定的维修与保养,尽可能降低实验过程中因仪器设备而导致的误差。
2.4加强临床医生与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有效沟通
由于临床科室与医学检验科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所以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应当尽可能加强与各个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各个科室进行疾病诊断的标准与依据,了解临床上一些多发病与常见病的基础医学知识,从而为临床检验工作积累足够的经验,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就当前临床医学发展状况而言,检验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临床医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检验数据,从而帮助其进一步诊断病人的病情变化、尽早查明致病原因,最终制定出科学的诊疗方案。因此,临床各科室医生的看法与意见就成为改进检验科工作质量的关键要素,所以临床检验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结语
篇6
一、转变复习观念——贯彻“三主”原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对于复习教学更显重要。因为当今的化学高考已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并且越来越向能力测试的方向倾斜。因此,旨在组织学生迎战高考的化学复习教学,就应更加重视在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励他们在学习进程里发挥主动精神,笔者将其概括为“三主”原则。
第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高三学生。作为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然而,迄今仍有不少老师把自己摆在核心位置,将学生看成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主观臆造地组织备考复习,致使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书柜”,这就有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高考复习的主人;二是引导学生头脑清晰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账,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三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高;四是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二,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举措比较有效。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钻懂。再者,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基础复习的阶段,就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克服了学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难度逐次有所提高。总之,无论是课前自学,课内讨论,还是课后整理、运用,学生都有“演出”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在能力训练方面,真正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
第三,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笔者在实践中感到以下的运作比较成功。
其一,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地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局面。
其二,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要的还应赖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其三,课内、课外结合,利用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内的启发教学,本文已另有阐述;课外诸如对待学生的询问答疑,教师不应就题答题,而可视学生的水准采取反问、点拨思路、换另外的角度激发思考,启发学生用化学思想分析问题等方法辅导学生。
其四,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还要侧重于组织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角度的新题型,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首先是自己明确,进而要告诫学生:不应抱有希望通过大量做题,碰运气撞到现成高考题目的侥幸心理,而应立足于自己解题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读懂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使用信息”的一般性本领,面对一道看来面目全新的考题,先不要怕它,静下心来读懂题意,理出头绪,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积极求解,这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二、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的化学知识体系
首先,紧扣考点不离纲。
所谓考点,指的是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全国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即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伊始,我们就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摄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
其次,围绕热点勤查练。
所谓热点,指的是历届化学高考反复测试的知识要点。例如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准及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化学量的推断与比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pH值的计算,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原子内各微粒数目的推算,键型与晶型的判断,反应速度的推算,可逆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电极反应及析出物质的分析、计算,无机离子检验,有机物衍变关系等等,大约有27项知识点、链、块,几乎是年年必考的热点问题,而且主要在第Ⅰ卷中出现。为了突出热点,每章教材复习之初,我们除了印发考点外,还编织了以热点为骨干的知识体系表解及围绕热点展开的自学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这些思考问题还成了教师课堂归纳知识要点的提纲。至于每章检测题和综合训练题里的第Ⅰ卷客观试题,则侧重编用热点知识的选择题,与历届高考题接轨。
再次,突出难点重讲评。
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和易混淆之处。高考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具体的做法是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和平时练习时存在哪些障碍,然后在知识要点分析归纳课和练习评讲时,通过阶梯思考、师生讨论或思维点拨等手段,帮助学生清除这些障碍。
三、讲究复习策略——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化学教师所要采取的策略较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其一,正确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
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高考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不过,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很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又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所有这些,都渗透着学生自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的训练。到了综合复习的阶段,重点转移到能力训练时,我们并没有忽视组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复查;每当剖析某一道能力题时,都忘不了提示学生注意解题时借助了哪些基本知识,把这些知识要点再次进行强化。
其二,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
化学高考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高考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我们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的层次。
其三,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篇7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指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再到售后服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它与一般质量管理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福建工程移民职业技术学校提出:“理论教学为实习教学服务;实习教学为企业生产服务。”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校的产品就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合格的毕业生。学生的培养目标即产品的设计阶段。在校的教育培训是产品的加工制造阶段,对毕业生走上社会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及必要的指导就是售后服务阶段,三者相互促进。
2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要素在实训课中的整体应用
学校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动态监控,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该如何主动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综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时整体考虑六个方面因素。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六个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上进行讲解,并亲自做示范,让学生在感官上的记忆更深,在概念理解上更加直观,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知识迁移上更加系统,营造出与企业生产相近的学习氛围。人的因素:人的综合素质是6个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者在学习和生产中发挥作用,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从人的本性来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学校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就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的训练。比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刻苦钻研、团队精神等等。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尽快了解并树立这种思想,并把这些内容作为对学业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并且懂得如何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学校采用的训练方法是:充分利用晚自修和班会课给学生介绍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知识,介绍企业的基本文化内涵。用他们师哥师姐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去启发他们,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发动大家提看法和建议,并将好的建议纳入教学管理中,这样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机器的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做到“三好四会”。其中,“三好”是指用好、修好、管好。通过“三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爱岗敬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让学生懂得爱护自己使用的设备,爱护公共财物,可以为企业多做贡献,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产品,这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会”是指会使用、会保养、会调整、会排除故障,通过“四会”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设备,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设备出现的小问题进行排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环境的因素:环境的优劣对工作的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学校把抓好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容来训练。此环节不仅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更影响着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应开始重点强调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和要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始至终一刻都不能松懈。学校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实习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工具和零件要正确摆放,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通过训练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艺的因素:工艺的编排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效率。合理地选择加工工艺,不但能保证加工质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学校在对数控专业学生进行工艺能力的培养主要遵循以下步骤:分析图样→确定加工过程→数学处理→编写加工程序→程序校验→首件试加工。在对学生进行工艺分析训练过程中学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遵循:“先进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的工艺原则。在训练中使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材料的因素:在训练中学校要求学生了解正确选择材料是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同的材料它们的用途、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以及对不同材料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从而正确制定工序步骤和加工方法。工量器具的因素: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量器具,正确读取测量数据,正确保养工量器具。尤其是量具,量具是零件加工精度的参照,如果保养不当,量具精度不符合要求,加工尺寸失去了标准,无法保证零件精度要求。因此学校要求学生在使用时轻拿轻放,正确摆放以防变形,下课时必须上油以防生锈。
3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监控在实训课中的管理应用
美国J.M.朱兰认为质量监控是将测量的实际质量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他提出:“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质量监控的重要性。在进行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以下2个手段。
3.1统计管理
对每一次课题的练习,学校都进行学生考核成绩数据采集,并进行记录。对每一次的学生考核记录进行登记,不仅当做该生在校实训期间的成绩参考,也是下一步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才能客观地判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指明方向。
3.2质量分析管理
根据成绩记录表格进行统计,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类,制成质量分析统计表。从中找出最薄弱的环节,在下一个课题的练习中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教师应该根据此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出现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之后,进行第二次课题的考核。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实时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经过训练,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大幅提高,并得到巩固。
4小结
篇8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 质量管理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课程,也是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以及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珠江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应用、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按照保证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实践教学,把毕业论文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努力保障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本文基于广东17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调查数据,以珠江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二、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
1 指导教师因素。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导因素。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数量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据调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即主要由从公办高校退休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和刚从大学毕业参加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组成,而中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少;教师职称结构总体呈现“高职称教师少、低职称教师多”的现状,教师的职称层次有待提高。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教师需承担大量教学工作,而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却很少,使得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另外,由于诸多原因,致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相对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阻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不足,指导方法有待改进,指导质量有待提高,指导责任心也有待增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
2 学生因素。学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体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使得学生必须更加主动学习,切实强化主体意识,方可保证学习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学生除高考成绩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外,其能力、素质与母体高校学生相比却各有特点和优势,甚至有不少学生在个性和特长等方面还比母体高校学生表现突出,优于母体高校学生。独立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端正的,认为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环节,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毕业论文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在时间上存在冲突,也有极个别学生受急功近利、虚假浮躁风气影响,对毕业论文课程学习认识不足,疲于应付,甚至直接从网上抄袭或请“”代劳,违反学术道德,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及育人效果。
3 教学条件因素。教学条件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基础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以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然而,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等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许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期,在不断增加教学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改善实习、实验条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这必将推动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为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教学管理因素。教学管理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只有强化其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方可得到有效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打造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定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形成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成绩评定、答辩、质量监控、诚信质量管理、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经验还不足。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管理模式
1 坚持分类管理。坚持分类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前提。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严格标准,统筹管理模式,以维护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分类管理,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珠江学院实行以分类管理为前提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分类管理模式。一是同绕系、专业、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学院统筹管理模式下。规范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系、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专业差别化管理模式。珠江学院鼓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引导和鼓励各专业师生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行制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标准,自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管理,自行规范质量评价的约束机制,以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保障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三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开展毕业论文实践,以增强毕业论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规范管理。加强规范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抓手。珠江学院按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逐步构建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细则(试行)》《本科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与奖励工作细则》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以及中期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和质量标准,为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供制度平台。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三是加强指导教师管理。珠江学院明确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与工作职责,并坚持选拔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建立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培训制度。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开始之前,由各系分别对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质量。四是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各系针对各年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际,围绕学风和安全等主题,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强化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确保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 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关键。珠江学院针对毕业论文教学时间长的特点,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并围绕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强化全过程管理。在前期阶段,主要是做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教师选拔与培训、选题与开题等工作。在中期阶段,主要是做好中期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教学进度完成情况、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情况以及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在后期阶段,主要是做好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论文评选、诚信评估、总结、归档等工作。珠江学院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教学各环节工作均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4 实施问责管理。实施问责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手段。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施问责管理制度。第一,实行责任人制度。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分别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教学管理任务,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认真落实责任人制度,强调责任人必须切实承担起落实毕业论文教学的责任,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不认真履行责任人责任,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对毕业论文教学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均按学院规定给予处理。第二,实行诚信承诺制度。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应当签具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毕业论文诚信质量负责。学生必须恪守学术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凡学生毕业论文被发现为抄袭或剽窃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确认属实的,均按照《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处分实施细则》给予学生适当处分。第三,实行督管制度。学院教学督导员按照“严督、善导”的工作方针,以问责的形式积极参与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并通过及时发现和参与解决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以及学生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
篇9
质量代表着一种品质和效应,从商业角度看,对于质量的优化控制和管理已成为一种管理态度和管理意识,质量上的“零缺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质量管理哲学[1]。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是培养适应新形势下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三大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可以有意识、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使之在写作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领悟研究方法,锻炼科研能力。国家教育部办公厅曾明文指出,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部分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有人还认为应该取消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管理过程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凸显,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中,探索寻求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教学思路,以适应外部需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成为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与实践的目的所在。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专家米兰·菲根鲍姆首先提出的,是基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办法和程序逐渐发展完善而成的一种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新观念和新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知的优良程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顾客”;“企业依存于‘顾客’”,企业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本文由收集整理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能够使企业和社会均受益,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与持续发展[2]。
质量管理的过程是目标实施建立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着一种从上到下的系统结构:质量管理过程是与质量目标相挂钩的,并且关注生产领域质量的结果;质量管理是对产品质量价值长时间的追加过程;质量管理赋予高层领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确定权,同时提供培训;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对于实际中产品的反馈及其信息收集,以改进目前的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过程强调顾客满意度;质量管理的过程建立在活动组织、产品、服务和文化全方位视野之上[3]。
作为一种组织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业推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引入这一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有两个:顾客导向和持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是让顾客满意。顾客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前者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外部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顾客”的原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在学校内部依次接受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和人员都是内部顾客,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4]。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做”,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协调、提高质量的“做”。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系统中的所有活动,涉及到学校中的全体参与人员,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5]。普通本科院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整体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质量管理目的是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大环境中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依托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校质量和效益最优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质量管理;管理者;一线生产工人
一、 理论回顾
1. 质量管理活动相关研究回顾。关于企业质量管理活动度量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总结起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质量管理大师的理论、质量奖项的评价模型、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以及学者的研究。
戴明在其研究中,将质量管理活动划分为六个主要方面:高层领导支持、培训、供应商质量管理、流程管理、质量数据报告和员工关系;朱兰将质量管理活动划分为八个层面:高层领导支持、质量部门的作用、培训、产品或服务设计、供应商质量管理、流程管理、质量数据和报告、员工关系;克劳斯比将其划分为七个方面:高层领导支持、质量部门的作用、培训、产品或服务设计、流程管理、质量数据和报告、员工关系;费根鲍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从八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的质量管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石川馨将其划分为五个维度:质量部门的作用、培训、流程管理、质量数据和报告、员工关系。
质量管理奖项中涉及的评价准则,其实就是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衡量指标。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将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划分为七个类目:领导、战略计划、顾客与市场、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过程管理和经营结果;戴明奖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个基础工作:最高管理者的领导规划、全面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保证系统、各项管理要求的管理系统充实主要管理基础、人才培养、信息的灵活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与价值观、系统方法;欧洲质量管理奖框架将质量管理活动划分为九个方面:领导力、员工管理、方针和策略、资源、过程、员工满意、顾客满意、社会影响以及经营结果;加拿大卓越经营奖、澳大利亚卓越经营奖也提出了类似的评价准则。ISO9000从八个方面来指导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
学者对质量管衡量指标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Saraph(1989)等在总结归纳了三位质量管理大师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质量管理的8个关键因素,包括管理层领导与质量政策,质量部门在组织中的角色,培训,供应商质量管理,员工参与质量工作,产品设计,过程管理与质量数据与报告;Flynn(1995)则认为高层支持,与客户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员工管理,工作态度,流程管理,统计过程控制与反馈,产品设计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Powell(1995)的研究表明:领导承诺,实行质量管理思想,与顾客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培训,开放的组织,员工授权,标杆管理,零缺陷思想,柔性制造,过程改进,数据度量等都是衡量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随后,Anderson(1995),Ahire(1996)Black和Porter(1996),Dow(1999),Samson和Terziovski(1999),Prajogo(2003),Terziovski(2003),Yeung(2003),Chong(2004),Fuentes(2004),Lau等(2004),Sanc-hez-Rodriguez等(2004),Kannan和Tan(2005),Kaynak和Hartley(2005),Tari(2007)等学者都对TQM的关键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说并未跳出前人的研究框架,仅对个别因素进行补充或完善。
2. 个体行为相关理论与研究回顾。个体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许多的研究成果对组织管理效率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研究需要,主要介绍理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采纳模型和归因理论。
在理理论中,研究者提到个体的态度、意向和主观规范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体的感知也会对行为产生影响;技术接受模型指出个体的直觉、态度、意愿、性别、年龄、经验、预期等会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归因理论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归因,总结起来:个体的情绪、态度、人格、能力、角色直觉、性格、价值观、努力、动机等决定了其行为结果。
目前,也有部分学者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个体行为。李正权(1989)提出个体的质量态度(包括意识,情感,行为倾向),质量能力(包括操作、注意、观察、改进),质量心理状态(气质、性格、心理节律)等行为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产生影响;陈炳权(1991)则认为个体的动机、意识、情感、兴趣、知觉、态度、个性、能力、价值观等行为会影响企业质量管理的结果;Hullgreer(1991)提出个体的人格、态度、知觉、学习、培训等会影响组织的质量管理绩效;Ehigie(2006)的研究发现,员工性格影响着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Steven L. McShane(2008)认为个体的动机、能力、角色知觉、价值观、人格、认知、情感、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绩效;Akdere(2008)的研究表明,员工认知与企业质量管理有明显关系;Tang(2010)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究表明,员工态度,认知,价值观,自我效能感等都对企业质量管理产生影响。
二、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基于理论回顾,本文提出如图1示的理论模型。
其中,鉴于本文的研究样本均是来自于获得ISO9000认证的企业,为了实现研究样本与研究内容的有效匹配,本文将采用ISO9000:2008中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个活动作为本研究中“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衡量指标。对于个体行为的衡量指标,理论研究表明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有动机、意识、态度、情绪、能力、知识、技能、兴趣、角色知觉、经验、个性、价值观、性格、人格、压力、挫折、培训、努力、学习。作者基于两个约束对指标进行了筛选,确定最终的需要进行研究的因素。
约束一:是否是来自于员工个体自身的因素?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员工个体的行为对企业质量管理的影响,因而主要考虑来自员工自身的因素,而非来自于员工以外的因素。基于约束一,排除“压力”、“挫折”、“培训”三个因素。剩下的因素有:动机、意识、态度、情绪、能力、知识、技能、兴趣、角色知觉、经验、个性、价值观、性格、人格、努力、学习。
约束二:企业在管理实践中是否易于实现对该因素的有效管理?有些因素确实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并不容易被改变,这样的因素并不是本问的研究范畴。因而,基于约束二,淘汰“动机”、“个性”、“价值观”、“性格”、“人格”五个因素,由于技能是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体现,经验也是一种知识,因而删除“技能”和“经验”两个变量。最终本研究用来衡量个体行为的指标有:意识、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知识、兴趣、角色知觉、学习。
同时,作为组织中的一员,员工的行为不可能仅仅受到员工个人特征的影响,其行为还受到来自于组织的约束和规范,尤其在探讨制造业企业员工的质量行为时,组织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模型中“组织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平台,即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工作设备、技术等保证员工顺利完成工作的要素;二是管理平台,即组织所建立的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工作准则等保证员工正确完成工作的约束。
基于以上的研究模型,作者提出如下的研究假设:
H1:员工个体行为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H2:努力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中的努力指员工愿意为保质保量完成工作而付出的代价。H3:态度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中的态度是指个体对其所承担的工作的态度;H4:意识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中的意识特指个体在工作时的质量意识。H5:能力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所指的能力是指个体的工作胜任能力,包括顺利完成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H6:情绪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情绪在心理学中则指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本研究中提出的情绪指个体工作时的情绪。H7:知识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中的知识主要指个体拥有的与工作内容相关的知识。H8:兴趣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研究中提出的兴趣主要指个体对其所从事工作的喜好情况。H9:角色知觉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主要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社会或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和判断。H10:学习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研究假设中的学习是指个体对与工作相关的信息、经验、知识或技能等的学习。H11:组织提供的工作环境对个体行为具有显著影响。H12:组织提供的工作环境对质量管理具有显著影响。
三、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所有的数据来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国上海制造业企业员工,调查方式为随机拦访。调查问卷由作者根据理论自行设计开发,问卷共4个部分,含85道题。问卷主要以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呈现。问卷设计完毕后,作者试发了10份问卷,主要以电子形式发放,发放对象为北京某电子制造企业的3名员工、高露洁(中国)有限公司1名员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1名员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5名学生,被访者涵盖大专、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本次发放主要为了检验问卷的可测量性。试发后,根据被访者的回馈,作者对问卷部分问题的描述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本阶段预计调研1 000份问卷,实际执行1 104份问卷,有效问卷1 090份。其中,预调研阶段执行问卷220份,有效问卷21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18%。此次试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保证正式调研阶段收集的数据的可用性。正式调研阶段执行问卷884份,有效问卷874份,有效回收率为98.87%。所有样本均来自于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或获得过质量管理奖的企业的员工,且都来自大中型企业(James R. Evans和Wil-liam M. Lindsay在其《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一书中提出小企业由于缺乏进行质量管理实践的资源,其质量管理主要依赖于企业领导者,即小企业并不具备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能力)。874份数据中,管理者数据153条,一线生产工人数据448条,职能部门员工数据273条,本文根据需要,仅使用管理者和一线生产工人数据。
本文所用问卷的所有问题皆根据已公开发表的理论或研究成果设计,并根据研究内容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修改,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方面,本文采用Nunnally的观点:如果某个问卷项目的因子载荷小于0.450,则剔除该项目,剩下的项目进行再次的因素分析,直至所有项目的载荷系数都满足要求为止。本研究中,各测量要素的因子载荷依次为:领导作用,0.816;全员参与,0.768;互利的供方关系,0.805;以顾客为关注焦点,0.662;持续改进,0.731;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0.830;管理的系统方法,0.713;过程方法,0.723;努力,0.604;意识,0.760;能力,0.752;态度,0.740;情绪,0.179;知识,0.548;角色知觉,0.720;兴趣,0.731;学习,0.677。情绪项由于因子载荷仅为0.179,应删除。
量表的信度通过Cronbach's α信度系数的值来检验。Nunnally认为0.70是可接受的最小信度系数。本研究使用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37,其中质量管理子问卷信度为0.890,个体行为子问卷为0.850,组织提供的工作环境子问卷为0.754,皆满足要求。综上,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四、 研究结果与结论
实证的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管理者部分数据的适配度检验结果如下:RMR=0.01,GFI=0.861,AGFI=0.820,PGFI=0.665,NFI=0.834,RFI=0.807,IFI=0.921,TLI=0.907,CFI=0.920,PNFI=0.719,PCFI=0.794,RMSEA=0.070;一线生产工人部分数据的适配度检验如下:RMR=0.008,GFI=0.929,AGFI=0.906,PGFI=0.701,NFI=0.926,RFI=0.912,IFI=0.954,TLI=0.945,CFI=0.953,PNFI=0.781,PCFI=0.804,RMSEA=0.059。数据与模型匹配很好。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管理者和一线工人,皆接受假设H1,H2,H3,H4,H5,H7,H8,H9,H10,H11,拒绝假设H6,H12。认为管理者和一线生产工人的意识、能力、角色知觉、态度、努力、学习、知识、兴趣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具有显著影响;情绪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没有显著影响。组织提供的工作环境对管理者和生产部门员工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没有显著影响,其中,管理平台对的影响比生产平台的影响更大。对于管理者,其个体行为因素对企业质量管理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风别为:意识、能力、角色知觉、兴趣、态度、努力、学习、知识;对一线员工,其个体行为因素对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意识、能力、角色知觉、兴趣、态度、学习、知识、努力。可见,对于管理者和一线工人,其意识、能力、角色知觉、兴趣和态度对质量管理活动的影响都比较大,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以重点关注。另外,对于管理者,需要加强其努力程度,而对于一线工人,则更需要关注其学习和知识的获取。
本研究作为对现有质量管理研究的一个验证和补充,完善了质量管理的研究内容。但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仅对上海制造业企业员工进行了调研,更换样本可能会得到不一致的结论;(2)对于质量管理和个体行为的研究,不同学者往往有不同的测量标准,如果采用其他学者的量表,结论有可能会有差异。(3)本研究未考虑个体所属的群体的行为可能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宾斯著,李原译.组织行为学(第1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安德鲁・杜布林著,王佳译.心理学与工作(原书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军锋.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一个制造技术的视角.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 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心里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
5. 高芙蓉.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新进展.情报杂志.2010,29(6):170-176.
6. Prajogo.D. I , B. K. Cooper. The effect of people-related TQM practices on job satisfaction: a hierarchical model.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2010,21(1):26-35.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910202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质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