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员工思想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企员工思想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企员工思想调研报告

篇1

说到“管理”这词,对很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和企业管理高层,再熟悉不过的词,也是天天挂嘴边,时时而思的事情。我最近对一家全省IT行业全年营业额几个亿的大企业做信息化管理调研,通过一个月细致的调研,把调研报告呈给老总们一看,他们既吃惊又大为不解,因为我上面提到的几点问题都涉及到,还增加流程混乱、资金流向混乱、各部门利益相争严重等问题。这时我把每个相关问题一一针对实际情况做了细致阐述,几位老总长时间长思不语。

从调研中我们得知,他们经过国际ISO9001标准考核,而且花重金请专业管理公司量身打造企业管理流程,有时还派管理高层去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思路。在这里我想说的事,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公司,这次IT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他们一下就裁减几个部门和很多员工。这个“冬天”让人感觉“寒气”逼人。很多企业看到我们调研报告,提出具体修改想法,都被我们否定,并不是他们想法有错,而是如果依然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那么仅是治标不治本。我就中小企业的问题,归结为是:管理误区。

“管理误区”在我看来并不是本质上的错误,大家都知道管理出问题了,而且也知道问题的轻重。但我们恰恰忽视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让高效的团队健康、有序去执行企业制订的战略和战术。“健康”就是要上下沟通顺畅,管理在这当中就是把平台搭建到,让每个人在这平台上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能形成强有力的沟通渠道形成互补。“有序”就是事事要有计划,事事可以追踪到人,这里计划必须是操行性强、可控性强。没有完善的扁平化管理,是很难有让团队高效有序的执行。那么“管理误区”到底是什么的误区呢?其实归纳就两点:一是制度管人和人管人;二是企业文化缺失。

(一)制度管人和人管人

制度管人和人管人的现象是我们身边中小企业管理中的“特色”。这也是我们中国几百年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想结合的产物。我这样阐述这观点肯定很多人都一定认可,因为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经营管理的,难道不要制度或者人来管吗?其实,我可以理解大家这样想法,事实也没错,但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先从制度管人说起,这没有错,而且我也非常认可,很多企业为制订企业管理制度,着实费了不少心思,有的花重金派人到国外学习外企管理制度,让我们不少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执行力跨出强有力的一步。所以很多中小企业更是一股脑的去效仿,把老外的东西拿来就用,可就是形像,神不像。使得很多企业管理水土不服,员工思想涣散,这就是我称之为“西方文化”。鲁迅先生都说过弃其糟粕,取之精华。可我们很多企业管理者硬是拿来就用,再用鲁迅话讲“拿来主义”。这时候,就有的企业管理者不相信“西方文化”来个全盘否定,制订的制度形同虚设,完全按照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来管理企业,与此同时,给“管本位”思想和“庸才”创造滋生土壤,这就是我称为中国儒家思想。一件事情下来,我们要走很多程序,大家怨声载道。有才能的流失,没能力会“来事”的人受宠。更可怕的是,某个领导出差,让部分机构运作停止,连重要投标的事都没办法落实。按此管理下去遇到今年的“金融危机”能不倒闭裁员吗?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向美国国会提交救援计划时,国会议员就提出让他们必须管理改革,否则就不会救援,与之相比我们国内中小企业的管理改革也是事在必行。而且是必须符合我们中国中小企业实际环境和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调整部署。我个人拙见认为,我们中小企业管理应是中新结合,用制度约束人,用魅力去影响人。管理中,60%用制度去充实管理。制度要体现外企高效、有序外企的思想,但不能拿来就用,要结合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去修改,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40%的管理是用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员工。我们国人最讲情感的,这也是国情。单纯用制度去管理,显得很生硬,不能把制度人性化的一面体现出来。所以我们思想要中西结合,制度要糅合人性化,这样管理才能有的放矢。

说到这里,很多企业管理者,都会觉得这很简单,谁都知道,可在执行的时候又有几个真正做到的呢,就好象我给一些市场人员培训时,我设计一个小题目,说起来大家都知道,就是拜访客户进门到出门,20个人中挑选5个人,只有一个做到标准,我的标准是:进门轻敲门、自我介绍、递名片、坐下、客户倒水,谈话结束道别、坐过的椅子摆正、喝水的纸杯带走、轻轻带上门、结束。所以我们管理得关注细节,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跟管理要效益。

(二)企业文化缺失

企业文化是我们管理的精神精髓。它能贯穿管理始终,如果你要问众多企业负责人:“你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他们回答的都是空洞的东西,或者就是他个人的思想,我应某一集团老板应邀,做集团市场总监,集团老板的思想就是企业文化,这个特别明显,他的个人情绪好坏,可以影响整个集团所有员工,这一点毫不夸张,有一次我和他在外面谈事结束回集团公司,刚到大厅就看到卫生不怎么样,他见到打扫卫生的阿姨骂跑了,就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集团文化是什么样子,而且整个大厅都是他个人宣传画像和个人发家史,和他一起创业的伙伴早就离开他,每个人的家业都超过他几倍。我们且不说老板个人,就企业而言,这就是典型企业文化的严重缺失。还有诸多小的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但没能让大家感受到,从而何谈归属感和对企业战略和战术的认同,更何谈有效执行。那么我们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呢?我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定企业文化实施规划,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当然我们要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实现总体目标、单项目标、阶段目标。其次,编制企业文化手册,编制大致应包括以下各项:序言或概论:主要概述企业的发展历程,当前是的发展态势,今后的发展规划,特别阐述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主体我们着重阐述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实质,企业文化特征,企业文化宗旨。实体部分:详细地、全面地刊载已整合审定的企业精神价值理念即识别系统;企业待业规范既行为识别系统,展示企业的形象标志即视觉识别系统。企业之歌、誓词也宜刊载。这样可使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再者,建设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是指企业内部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图书室等文化传播和文化活动设施。企业报刊,是维系员工对企业认同感的纽带,也是企业联系社会的文化通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用。我们主要把其分为三种:(1)宣传喉舌型,即保持着国有企业的传统,主要作业企业最高领导层的喉舌,着重宣传企业领导的意图和最高决策的政令。还经常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向员工及时地报道宣传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2)广告服务型,其主要宗旨系为企业经营服务,借助报刊向外推介产品,宣传“企业形象”。(3)文化建设型,重点是办成文化园地,追求以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来整合企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培育企业团队的身心力和凝聚力,致力形成学习型的文化氛围,追求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

以上文化建设的主要优点是,能切实的把办企业报刊视作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充分能实现上下之间、员工之间良性互动沟通的重要渠道。当然,这些文化建设后,更重要的是培训,让这些文化精髓能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去。也就是从思想上要用企业文化去整合与占领员工的思想,让所有的员工都必须认可企业的企业文化,并用这种企业文化在现实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的骨干,主要是指企业经营层人员,管理层负责人员,部门经理以上人员以及其他企业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宣讲企业确立的价值理念;研讨企业规范的行为规则;唱《企业之歌》。在培训方法上,我们要反复强调庄重发放《企业文化手册》 ,并利用各种视听形式,如宣传栏、广播、各种会议等形式反复强调已确立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在每周的例会上,教唱和播放《企业之歌》。如遇企业重要活动,如企业年庆等可升公司旗、唱企业之歌、佩戴公司徽志、统一着装公司服饰,通过典仪的训练使员工产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篇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地不断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提上了日程。近5年来,在华跨国公司每年的中国报告数量呈上升趋势,然而中国企业的CSR报告仍以中文和非国别报告为主,仅有少量的中英文报告和国别报告,说明了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严重滞后。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实现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提升企业形象和软实力,对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承担起相应责任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编制英文版的CSR报告和翻译成当地语言的国别报告应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对于企业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实现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笔者在为数不多的中英文对照的CSR报告中,选取了国内两家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与中兴编制的2012年报告英译版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角度对两个英译版进行对比,分析现状与不足,提供引导与借鉴。限于篇幅,本文只选取了报告中“员工关爱”部分进行对比分析。

一、翻译目的及信息类文本的翻译要求

翻译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和活动,这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这一理论被称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译文的受众,他们有着自己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预期以及交际需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必须考虑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产出他们所能理解的并且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另外,译文与原文之间仍需存在语篇之间的连贯性(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的程度与形式则是由译文目的或交际功能来决定。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是改写。相应的,对于翻译作出评价,也必须将译文的功能和目的纳入进来,而不能只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总而言之,译者在翻译时需遵循以下三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性原则。当然,译者也应尊重原文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协调好与原文作者、客户、译文受众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应该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e Reiss)认为,翻译前要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她将文本分为4类:1)表达类(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2)信息类(informative),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皆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3)感召类(operative),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从行为上对文本作出反应,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文本的目的在于感召;4)视听类(audio-visual),这类文本重在视觉的或者听觉的意象,如电影、广告或者音乐。

根据文本类型的划分,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属于信息类文本,是企业为全面反映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经济、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信息披露。对于信息类文本,切斯特曼(Chesterman)认为,译文应注重传递原文内容,译文的文字需通顺易懂,力求清晰明白。纽马克(Newmark)也认为,信息类文本的翻译需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通俗易懂性。客观事实是译者要关注的,翻译时要以目的语为依归,重点放在对事实的描述上,同时应考虑到目的语中的同类文本的语言特征、语篇结构与布局以及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无需完全照搬原文,进行逐词逐句的翻译。翻译策略的选择涉及许多因素,译者在着手翻译前,需根据翻译目的、原文的内容和文本功能、译文的受众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或方法。译者在翻译信息类文本时,必须尊重原文中描述的事实,并根据翻译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改写。下面笔者将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华为与中兴2012年CSR报告英译版中的“员工关爱”部分进行细致剖析。

二、华为与中兴2012年CSR报告中“员工关爱”部分的对比分析

(一)关于“员工关爱”部分内容的编排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华为2012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华报”)中,“员工关爱”部分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大的章节,而是归入了“实现共同发展”这一章。而在“中兴201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中报”)中,“员工关爱”则是作为单独一章,与“公司治理”、“社会公益”、“环境保护”等等部分并列。

无论是“华报”还是“中报”,在编写过程中都参照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可持续发展指南3.1版本》(G3.1)准则中的主要核心指标和要求。而为了保证报告的可靠、公正和透明,华为还聘请了外部审验机构德国莱茵T?V集团(T?V Rheinland)对报告进行审验并出具独立的审验报告,达到了GRI应用等级B+的相关要求。中兴没有经独立第三方审计,只是经过自我评估,自评达到GRI所规定的B级标准。可以说,两个公司的报告内容从整体上讲还是比较全面的。在“员工关爱”部分,两个报告所涵盖的内容也是大体相同,主要包括员工构成、员工权利、员工的职业发展、员工的薪酬与福利、员工的沟通渠道、员工的业余生活、员工的健康与安全等等。从内容编排的清晰性来看,“中报”利用二级和三级标题,比较方便英文读者阅读,具有比较鲜明的层次感。相比较而言,“华报”只采用了二级标题,且标题过多,没有进行更高一级的归类,内容略显杂乱,不太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为了增强可读性和说服力,英文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都应当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披露方式来进行观点论证或者事实说明。运用图表可以使报告更具清晰性和直观性,数据的使用和对比可以避免空洞的文字性叙述,使得报告更具说服力。同时在案例叙述时加上图片,能使报告更加生动具体。从信息的披露方式来看,“华报”的编制更符合英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要求,而在“中报”中只能看到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仅采用了少数几个单一的图表进行支撑,而且几乎未见案例与图片。

(二)标题的英译

标题的翻译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到报告首先浏览的就是各级标题,以期对报告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把握。中文标题的英译,一般采用名词或者动名词结构,语言必须简洁。在“华报”和“中报”中,“员工关爱”部分的大多数标题英译是符合目的语规范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有关“员工关爱”标题的翻译。两个报告中的译文分别是“Caring for Employees”和“Employee Care”。很显然,两个译文都是从汉语直译过来的。那么这两个译文是否准确传递了原文内容,其表达是否符合目的语习惯呢?“关爱”一词在汉语中有关心、爱护的意思,两个报告的原文作者选择这个词语,目的是想体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亲情关系,强调企业对于员工利益的关切。然而,“care for”与某人搭配在一起,其含义是“喜爱”,因此“华报”中的英译是不当的,没有准确表达原文的内容。而“中报”的译文表达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且具有一定歧义。比较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CSR报告,有关“员工”部分的标题一般都是“Our People”,“People”,“Employees”或者“Workplace”等非常简明扼要的表达,建议将“员工关爱”这一标题译为“Our People”。

第二,两份报告都有关于“员工多元化”/“员工多样性”的小标题,强调该企业员工的构成比较丰富,来自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以突出企业的国际化。“华报”的译文是“Workforce Diversification”,“中报”的译文是“Respect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mployees”。两个报告都使用了diversification一词表示“多元化”或者“多样化”。那么这个译文是否恰当呢?“Diversification”是英语动词“diversify”的衍生词,用于强调行为或者动作,且一般不与有生命的人或物搭配使用,所以此处改为“diversity”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三)“员工关爱”部分内容的英译

从“员工关爱”部分的具体内容上看,“华报”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不仅仅涉及中国员工,更多情况下是将华为的全球员工作为一个整体披露各方面的相关信息,这体现了一个跨国企业的特点,也比较符合这份全球报告的要求。而“中报”在“员工关爱”部分披露的信息,有些内容只与中国员工相关,且带有浓厚的中国国情和文化特色,因此译者在将中文的原文文本进行英译时,若不考虑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其英译本将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阅读障碍。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中报”的“员工关爱”章节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内容的若干翻译问题。

例一、在“薪酬与福利”部分,报告中使用了表格,列举了中兴通讯的主要福利,原文中并没有注明是否中兴的全球员工都能享受表中的各项福利。据笔者判断,有几项应是针对中国员工的福利,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如“五大社会保险”、“劳保用品”、“工会活动费”等。在对应的英文版本中,译者也没有标注表中的福利是哪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兴员工享有的,而直接将上述三种员工福利直译成“Five social insurances”,“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s”和“Labor Union activity fee”。首先,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译文读者,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五大社会保险”具体指什么,所以不宜采取直译,而应明确列出是哪五险,即“pension benefits, health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 and maternity benefits”。“劳保用品”的译文除了equipment不应该是复数外,看上去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这里也因注意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也就是说,给员工发放“劳保用品”在中国可以称之为企业给员工提供的一项福利,而在西方国家,企业给员工提供工作用的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简称PPE)并非是一项福利,而是劳动法规中企业必须履行的职责。因此,作为一个跨国企业,是否应将“劳保用品”列入员工福利还有待商榷。另外,“工会活动费”也应该是专门针对中国员工的,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表述,建议可将此项删除。

例二、“交换空间美化大赛”用我们的双手,改造我们自己的家(译文:The space swap and decoration contest enabled the employees to make their homes more beautiful with their own hands.)可能中文读者都明白原文中“交换空间”的含义,因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有一档贴近普通电视观众,倡导自主动手、节俭装修为理念的服务类节目,节目的名字就叫“交换空间”。而其目的语读者对译文“space swap”的理解绝对与装修毫不相干,因此为了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建议将上述句子改译为“Home Decorating Contest enabled our employees to make each others’ homes more beautiful with their own hands.”

例三、EAP团队发起了营建“有味道的厕所文化”活动。(译文:ZTE supported the EAP team to launch an activity named “constructing a pleasant toilet environment”.)上述活动是由中兴的员工心理帮助计划团队组织的,在报告中放在了“员工心理帮助计划”部分作为一个案例。不得不承认,这个活动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国内许多公共厕所的卫生状况确实令人堪忧,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兴的EAP团队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如厕环境。可是当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目的语读者看到这样的活动,心里会怎么想呢?他们是否能真正理解这个活动的真正内涵呢?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厕所文化,其公共厕所普遍都是非常干净的,所以目的语读者很可能会认为,该企业员工的素质很差,在厕所的墙壁上乱涂乱画,连最基本的文明习惯、卫生习惯和社会公德都不具备,企业形象也会因此大打折扣。所以从国情和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这项活动放在英文版的CSR报告中显然是不大合适的。另外,从翻译的角度来看,“constructing a pleasant toilet environment”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如果英文版中必须出现这一活动,建议改译成“keeping our toilet/bathroom clean and tidy”。Toilet是英式英语,而bathroom是美式英语,选用哪一个要看英文版的受众。

三、结论及启示

从译文的整体质量上看,“华报”要优于“中报”。“中报”的英文版过于忠实于中文原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没有很好地遵循翻译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出现了很多中式英语的表达,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也不太符合英语的习惯,给英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笔者对于中国跨国公司如何做好CSR报告翻译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译者在着手翻译CSR报告前,首先需要进行文本目的分析,包括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功能、文本受众、文本的时间和地点、文本传播媒介和动机,根据原文与译文文本目的的差异,结合译文的功能和受众来对报告内容进行调整,不能完全照搬原文。

第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了解CSR报告编写的国际标准和行文规范,同时阅读和借鉴平行文本,即用目的语撰写的CSR报告,最好是以国外著名跨国公司(如Intel,Cisco等等)的CSR报告为参照,掌握目的语CSR报告的语篇及语言特征,在翻译的时候必须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表达尽可能地道。

第三,对于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信息的处理,必须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增释、改写或其他翻译技巧,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带给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障碍。

第四,中国的跨国企业也可以学习在华的跨国公司,除了全球报告之外,还可以用当地语言撰写或者翻译成当地语言的国别报告,切实履行在当地的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尽量避免中式英语。在两个报告中都发现了一些中式英语的句子和表达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译者不太清楚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和篇章等不同层次上的差异。

第六,作为合格的译者,首先必须对英汉语言差异有非常清晰的意识和了解。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两种语言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词义不相符,包括指称意义相符但蕴含意义相异、指称意义与蕴含意义皆相异和词义空缺三种具体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切忌盲目照搬词典上的译文,而应根据上下文和文化背景采用灵活的翻译方式。在句式上,英汉两种语言也存在诸多差异。比如,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需要用显性的形式标记来表明,而汉语属于意合的语言,强调词语之间和句子之间隐性的逻辑和意义关联。因此,汉语中流水句居多,句子之间的关系看似并列,但其中真正的逻辑关系要靠译者仔细琢磨,深入理解,从而弄清主题,晰清小句之间的关联,然后用符合英语思维的结构重新组句,选定恰当的主谓结构,突出语义中心,添加必要的形式标记,清楚地表明逻辑关系,形成较为地道的英文译文。在语篇层面,译者需要了解英汉语篇信息结构和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另外还需了解同一文本类型的英汉语篇在语言特点、句子结构、语篇组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尽量摆脱原文的束缚,译文应尽量符合目的语的语篇规范,使译文读者的阅读保持顺畅。

参考文献:

[1] 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Nord, 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Nord, Christi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1.

[4] WTO经济导刊编辑部. 在华跨国公司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调研报告[J]. WTO经济导刊,2011(11):26-32.

篇3

为了进一步发挥好工会的作用,全国各地都做了大胆的探索,一些地方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法规文件,并加以落实,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工会以成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坚强保证。结合实际综合来看,工会组织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做好以下事情,扮演好以下角色。

一、加强工会组织自身规范化建设

在非公有制企业里,尤其是那些规模小、资金紧的企业,许多企业领导和员工受到自身条件限制,对工会的认识还有失偏颇,总觉得工会工作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许多企业大量职工没有加入到工会组织中,即使是成立了工会组织,也形同虚设。因此,许多企业还存在工会制度不健全、开展工作不正常、工会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状况,这就需要建立适应企业实际的工会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民主制度。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工作领导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工会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完善工会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工会组织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工会自身建设水平。

二、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源头参与,广泛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工会组织要在认真听取广大劳动者的愿望和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和推动工会条例、社会保险条例、企业民主管理条例、企业工资条例等公司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改。同时,代表员工与企业行政和有关部门就员工权益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的平等协商,以推动企业规范性文件的建立健全来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三、工会组织要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在非公有制企业里,影响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没有和谐的劳资关系,工会组织要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工资分配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重点要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与职代会三个关键环节,推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促进了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

四、工会组织要做好企业的沟通、协商和调解工作

企业工会在劳资双方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要切实担负起“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当好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切实代表工人群体的意愿,真正诉求工人群体的权利,确保广大职工权益不受损害。此外,工会通过在正常组织制度内进行沟通和协调,积极向管理者反映广大劳动者的呼声,并对广大劳动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整个企业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当出现劳资纠纷时,要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做好劝解工作,进而使劳资双方在让步和妥协中化解、缓和矛盾,让劳资双方彼此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加强合作和交流,营造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五、工会要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活动

工会组织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企业建设中来,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同时,工会要维护好企业员工的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并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增强他们的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自身凝聚力,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对工会的信赖和依靠程度。只有企业员工对工会的信赖度高,工会组织才能在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工会要大力宣传企业劳动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权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加强社会公众领域立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近几年来,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加快了劳动法的立法步骤,一大批事关企业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颁布和施行。特别是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将劳动合同制度化、法律化,该法律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的权益,以实现双方力量和权益的平衡。这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因此,劳动合同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确立了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做好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会要站在维护好劳动者权益的立场上开展工作。从各地实践来看,工会主要采取举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咨询会、开展有奖知识问答、组织法律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主及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因素;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一、高职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高职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确定哪些因素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观状,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调查方式,对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问卷按六个维度编制,分别是:就业现状、薪资水平、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程度、工作稳定性和就业满意度等。问卷编制完成后利用网络进行网上调研,目前参与调研的人数共计947人。

一般情况下,学生就业后大多数情况下会与母校联系接纳实习生,访谈调查法主要通过走访学生实习单位的方式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学生58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8.10%的学生已经顺利就业,只有4.62%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而70.98%的学生就业单位为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和中外合资企业,只有14.46%的学生能够在国企、事业单位就业。已就业的学生薪资水平普遍不高,平均为2000元左右,而高收入者多为从事营销工作的民营企业员工,但学生普遍反应压力大,工作条件差,收入不稳定,受产品销售的条件影响。75.1%的学生选择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相同,完全一致的只占25%。83.13%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比较满意,而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薪酬低、福利差、远离家乡,买不起房等方面。60.4%的学生在就业后一年内]有更换过工作,相对稳定,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是部门主管,优秀的毕业生还被提拔为部门经理。

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

(一)对就业工作的心理期望过高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我们发现:53.6%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对拟应聘工作的要求是满足高质量生活的工资、优质的工作条件或环境、离家不能太远,上班不能太累,福利待遇要高,要有发展前景等等。这种过高的心理期望使得很多高职毕业生眼高手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毕业生就业心理依赖性强

目前高职毕业的学生已经是90后,他们从出生开始有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贫乏的经历和长辈的溺爱导致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过于偏激,做事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因素直接导致高职学生心理依赖性强。调查证明:24.7%的毕业生希望凭借家庭良好的“社会关系”优势,指望父母或其他亲朋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甚至以此为荣。

(三)毕业生受家庭影响就业观念世俗化

很多家庭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要求学生择业时首选党政机关,做一个公务员,典型的“官本位”思想;其次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外企,这些单位福利待遇好,有保障,名声好听,典型的“求名心理”;迫不得已才是民营企业,誓死不愿去农村,这种择业顺序几乎是大学生固守的“最高准则”。这种世俗观念导致高职毕业生贻误就业的最佳时机,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

(四)毕业生缺乏就业的主动性

经过调查统计,78.6%的受访者在就业前对自身所学专业目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拟就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如何等情况没有进行过主动的调查研究,在上学期间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教师要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敷衍了事,导致毕业时无从下手,对未来感到迷茫,过分地依赖学校、家庭就业,缺少就业的主动性。

(五)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较差

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均为90后,受社会因素、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59.6%以上的大学生学习以及自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抗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等均较差,缺乏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

(一)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但已连续两年低于8%的水平,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二)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

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有17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据统计,目前因为信息不畅,导致20%的人“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篇5

问题在于,我们可能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越是轰轰烈烈的工厂越是存在问题。”轰轰烈烈一定是在掩饰什么(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吵架时没理的那一方声音反而比有理方的大),经过我们认真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很多企业问题的一个根结所在(非最终结论,仅为阶段性推论),那就是:我们的营销干部在变虚。 “玩虚招”的营销干部

有一位总监朋友向我诉苦,他的部下联系一位区域总经理,经常是要么手机关机,要么电话没人接。但每次开会这位经理大人都能做出很“象样子”的工作总结和汇报来,甚至能够获得大家一致喝彩。按照他说的那一套判断,他负责的区域应该是非常成功才是,但令人惊讶的是,该区域销售业绩每每差强人意、马马虎虎。

后来经过比较周密的调查,发现这位经理大人工作日既不在市场上转悠、又不在办公室里运筹,反正白天是不见踪迹,晚上偶尔来办公室上上网,日常管理基本上通过电话“遥控”。他手下有一位文字功底极好的策划人员,虽名为策划,却主要负责这位经理大人的“汇报文件”。在他负责的区域,怨声载道,员工基本靠着自己的责任心在做销售,过程里既得不到支持,也得不到关心,甚至连基本的工作方向都没有,更别谈培训和提升了。

这位经理大人的直接下属告诉我们,他已经很久没有跟自己做正面的沟通了,没有工作指示,也没有明确目标,只能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弄,弄得不好反而会挨批。言外之意,这个市场有没有这个总经理存在,基本上没有影响,甚至会更好。

但总部的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位总经理的思路完全正确甚至有点出彩,之所以销售出现问题,是因为下属的执行力问题。所以,这位经理大人一直得以“苟且偷生”。

这一情况相信各行各业的老板和经理人都见过但却鲜有人去关注这个问题,相反,一旦有人向高层“告发”他们可有可无的领导,高层会抛给他们几本书:《自动自发》、《拒绝任何借口》、《把信送给加西亚》……,然后“高枕无忧”。但这些“玩虚招”的经理人确实会造成很多的管理问题,对整个组织的负面影响绝不可低估。

检查你的企业是否也有这样的营销干部存在?这些“玩虚招”的营销干部一般表现为:

没有明确可量化的长、中、短期目标,也没有达成既定目标的计划

上班经常迟到,见不到踪影,且很少主动与下属沟通

很少到市场一线观察和指导工作,对市场问题反应迟钝

说话“假、大、空”,要么是堆砌的数据,要么空谈理论,没有针对性结论

只研究战略,对现实情况和战术问题视而不见

跟上级领导保持密切联系,对领导的脸色及总部政策敏感异常 营销虚干部的六大罪状

在用业绩说话的营销领域里,虚干部不仅丝毫不能带来销量的增长,反而会带来很多隐患的恶果。如果把“不能带来销量的增长”看做是人的“意识”(表象),那么其存在的隐患就像人的“潜意识”,爆炸力无穷。简单地说,虚干部会给市场带来六大问题:

罪状一:贻误危机事件的处理

为了有更好更稳定的市场表现,出现市场问题如顾客退货问题、公关问题往往一压再压,到最后,单个顾客退货演绎成顾客团体退货,媒体曝光被全国转载酿成全国性曝光事件,不仅延误了最佳处理时间,反而造就了更大规模的危机。不仅影响销量的增长,以往“吃”进去的销量还得“吐”一部分出来,甚至会造成区域的阶段性市场瘫痪,需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重整旗鼓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正如路长全所言,中国的企业大多是“兔子”,本来就需要边跑边积累能量,结果还没等跑起来能量就已经耗之殆尽了,跟“骆驼”的竞争更无从谈起。

罪状二:“虚无缥缈”的战略制定

并非所有的营销干部都不干活,有一种营销干部也干活,但仅限于研究高深的“战略”,我的确见过很厉害的营销干部,所做的市场计划把50年以后的局势都想好了,但问到市场目前某某问题怎么解决、某某问题阻碍这一战略达成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打幌子”,支吾遮掩,答非所问。但他们的部下却不敢问这样的问题说这样的话,只能“打碎钢牙往肚里咽”,结果就像上面案例讲的,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弄,弄得不好等着挨批呗,大不了“汇报文件”给他做漂亮一点。

罪状三:让品牌受伤

“上行下效”是组织不变的定律,“上梁不正下梁歪”是这一定律演绎的恶果之一。营销干部不关心市场,不研究市场,不研究顾客的心理、市场的策略,一味地下达任务和批评,会形成整个组织的风格。

一位地级市营销经理告诉我,他的领导打电话给他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告诉他:“你这个月销量很不好啊,再这样我难保你了。”言外之意,就是销量再不好就要被“干”掉了。但他的领导从来都没有为他提供过支持,甚至连平时的情况都不了解也不关心。于是,在巨大的压力推动下,这位地级市营销经理找来手下的营销主管们,一一告之:“你这个月销量很不好啊,再这样我难保你了。”不用继续讲大家也知道,最后的压力都归在了那些可怜而又善良的营销员身上,他们再也没有人分解压力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择手段地促成销售,夸大宣传、胡乱承诺、强买强卖……最终,老顾客对新顾客说:“不要买××品牌的产品,他们承诺我买了东西就能去旅游,现在两年都过去了,旅游的影子都没见到!”

品牌说:我受伤了。

罪状四:让销量下滑

管理学认为,干部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为下属扫清工作障碍。但如果干部没有沟通、不去关心、不去研究,最终下属的难点越来越多,通过组织反应出来的就是集体作战能力(销售力)下降,结果是销量下滑。

一位总经理让其手下的一名分管营销的副总牵头做某新产品的上市策划,但这个计划需要涉及市场部、客户服务部、财务部好几个部门的协作,而这位总经理事先又没有跟这几个部门通气。这位副总几次反应让总经理先协调一下,总经理都满口答应一定找机会协调,但却久久没有行动(抑或是太忙忘了),最终推迟了上市,浪费了宝贵的销售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这位总经理没有及时给下属扫清工作障碍而导致了销量的相对下滑。

罪状五:让士气下降

经常听员工抱怨,他们基本上是自己领导自己,自己发现问题,思考对策,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和提升销量。对这些,根本别指望领导干部能过来指点一二,不仅如此,他们与干部之间的薪酬比例让员工的心理再次“失衡”。

在员工之间传递着一个笑话:

一只兔子看见一只乌鸦悠闲地待在树上打盹,羡慕地问,乌鸦,我能和你一样不干活在树下睡觉吗?乌鸦说,当然可以。于是兔子就趴在树下满足地睡着了,这时,一只狼过来,把兔子叼走吃了。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你要想和乌鸦一样不干活,就得爬到很高的位置上去。

但是这个笑话很沉重,它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员工面对“虚干部”的无奈感:干部都玩虚的,干部都不干活。员工在“无奈”中丢了锐气和士气,很对不起路长全先生的另一句话:“营销势能可增不可减,员工士气可鼓不可泄。”

罪状六:目标指向力丧失

也有部分虚干部残留的责任感和压力促使他们对目标非常重视,但仅停留在对目标的重视而已,对于目标达成过程中的问题却不甚清楚,对于目标达成的计划及计划的分工执行也不闻不问,最终目标只能停留在“纸上”,市场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营销干部变虚小可损失销量,大可伤害品牌。长此以往,整个务实的企业氛围都会受到影响,项目难以得到实质性进展或效率与效益大打折扣,实乃企业发展之大敌。《中国民企死亡全书》说的中国民营企业第七死是“死于掮客”。掮客就是那种靠嘴皮子吃饭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轻于许诺,却很少见到他们践诺,他们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营销干部。 让营销干部变虚的五种原因

有位哲人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并非说一些不正当的东西都是合理的,而是说,任何一件事物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原因。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真正高明的人都会摸清事物的规律并根据其规律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营销干部也是一样,存在着其变虚的原因,摸清楚原因,我们就能有目的性地规避这些问题了。下面原因可能会导致干部“玩虚的”,出现这样的情况老板们一定得注意:

情况一:营销干部身份变动

营销干部从片区提升到区域总经理或营销总监时,会出现定位错乱问题。我见过一位刚得到提拔的营销干部,他的自我定位是从战术跳到战略层面,谈吐间甚至对讨论战术策略有点不屑的味道。直到我们持续跟他讲解战略和战术的联系,且他在跟下属的交谈中得到一些负面的反应之后才有所改变,妥善地处理了战略与战术的协作关系。

因此,一旦某营销干部得到提升,老板或做领导的一定得做全面的沟通,将该岗位的定位和可能出现地问题明确地告诉他。预防才是最经济、最省力的方法。

情况二:营销干部自我膨胀

中国人的自我膨胀意识似乎异常发达。销售出了点业绩,立马封自己为“大师”级人物,开始固步自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经常见到不少营销经理一旦出了点业绩,就开始啥都不干,经验总结、问题解决、市场研究全交给下属,甚至以前经常亲自写的市场报告都由下属来完成。于是,汇报会议之时再搞笔下生花,搞数字游戏,各大会议的内容都是“潜高层”人士们的杰作,会议的成效可想而知。

此外,很多营销计划都让文字功底好的人去做,结果会造成形式花哨却没有内容。明明高度和视野都不够,却要创造有高度的成果,无异于赶鸭子上架。不仅不会有利于市场,还会浪费很多务实营销人的时间(他们得花时间去领悟你的“潜高层”创造出来的“战略”、“战术”和“指示”)。

情况三:企业政治氛围好大喜功

曾经在一家企业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公司总部派专人前往北京调研其北京分公司的经销商运营体系。该调研人员经过认真调研,花了近一个星期时间跑遍了北京分公司40余家经销商店铺,从经销商那里得到确凿的一手资料,写成一份非常客观的调研报告上交总部(既然是客观的,一定是问题与闪光点并存)。巧的是,北京分公司一名干部也同时上交了一份调研报告,字数比那位调研人员写得更多,但只写了闪光点,对问题避而不谈。结果颇具戏剧化,北京分公司的那名干部得到了5000元的现金奖励和通报表扬,而那位调研人员遭到了公司高层领导的批评,批评其调研结果不仅不客观真实,排版也不够人家北京分公司的漂亮。

企业高层在面对市场出现的问题时,一定要冷静对待,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导员工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还会作用于你的企业。

情况四:企业追求速效(看得见的成果)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案例,某一家企业,由名不经传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获得一个又一个荣誉,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但好景不长,最终皆因为管理问题,销量开始下滑最终衰落、衰败乃至凋谢,令人叹息。他们之所以抓销售而不注重管理,是因为销量能看见而管理看不见。

不少公司的总部有这样的困惑,他们该给下面的营销机构什么?常见的情况是给促销政策,给宣传品。的确,给这样的东西很容易识别,很有成就感,但对于企业的长期经营却帮助不大,还导致了分公司认为营销就是宣传品,就是促销。懂得战略的人都知道,长期支撑一个企业发展的一定是文化层面的内容,包括企业文化、营销方法、经营哲学,要给就多给点这些,对长远才有帮助。

情况五:考核指标失效

刘春雄老师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你考核什么员工就做什么。但指标也有其失效期,比如某公司在发展初期会以利润为考核指标,而生产扩大到了一定阶段,会偏移到销量作为考核指标以创造生产利润。如果一个时期的指标已经不适用而依旧在用,就会出现考核真空情况,不自觉的营销干部就去“逍遥自在”去了,反正你管不了我。 务实对策:给虚干部“下药”

作为老板或企业高层,如何改变营销干部的现状?打造一支务实、精锐的营销领导班子?建议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设置“减分”指标

考核什么就做什么,但务实的东西往往是很难考核的,但却是能做到的。一般而言,企业设置指标都是“加分”指标,即你实现多少销量,我奖励你什么东西或多少现金,至于其他内容则不在考核范围之内。但我建议增设一项“减分”指标,那就是务实程度,以每月研究报告的深度和现实性考察,如果达到标准,则奖励一分不少,如果达不到标准,则扣多少奖励。但不会因为不务实而扣正常收入(可能会因为目标没有达成而扣),所以,这个只是“减分”指标,却不是“惩罚”指标。建议工作汇报形式为口头汇报(避免妙笔生花、花哨的形式主义),直奔主题内容,如果平时没有研究,则不可能能讲透。

定期多向沟通

日本管理学家峊山芳雄认为,判断一个干部合不合格,只需要问一句话:“在你负责的领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如果能够明确而具体地、实事求是地陈述事实的人,或者说能够指出问题原因或背景的人,就被认为是合格的干部。对于有解决决心、明确的解决对策和目标解决这些问题的,就做优秀处理。不定期询问你的营销干部这个问题(最好是突击沟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定期询问营销干部的同级和下属,实现360度评估,全面了解营销干部的生存状况,了解他当前面临的问题,适当替他扫清前进的障碍会事半功倍。

构建自上而下的精细体系

有营销经理人跟我聊天,说自己长期待在一个区域有点“审美疲劳”,尽管收入还可以,但干得没劲。这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生命周期问题,换一个角度说,是“学习曲线”的问题,即在学习初期(成长初期)会提升很快,且学习的边际效用很大,随着学习的进步,学习的边际效用出现递减情况,最后趋于平缓。这时人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类似于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可以“二次创业”,学习也是一样,任何一门学习都是从泛到精的过程。但一旦出现“审美疲劳”,就会浮躁,感觉没有挑战,自然不肯钻研新的问题,日久便开始“虚化”。

营销也是一样。孙路弘先生在《中国企业缺什么》里指出:营销战略思想需要构成的元素为:“深刻的理解能力;对一个问题持久的思考能力;冷静的理性能力”。而我们,最缺的是第二种能力,持续认真系统地研究营销中存在的同一个问题的能力。抑或说,我们根本就不缺持续思考的能力,但却鲜有营销人做到过。具体原因只有一条:浮躁。

我们在给营销人做培训时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现象,当培训对象为分公司总经理以下的干部(如主管)而不培训分公司总经理时,这些主管们的离职率反而提高。这一现象说明自下而上的精细化体系是不能成立的,只有自上而下的精细体系才能长久存在,务实,需要从高层做起。

建立高效智囊团

篇6

根据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与智联招聘联合的“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称,2012年,北京市民上下班往返时间平均为1.32个小时,全国最长。智能招聘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28个城市中,北京白领日均玩手机的时间为6.72个小时,全国第一。英国一家母婴网站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一个女人活到28岁,她哭泣的时间累计超过1.2万个小时,约16个月,而哭泣的原因随年龄段不断变化。比如,19~25岁期间,她们平均每周要哭泣2小时14分钟,原因是看了悲情电影、猜疑长期的婚姻关系或痛失亲人。

历史上的公务员待遇

在人们的心中,公务员是个旱涝保收的职业,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也好,社会地位高。在古代,公务员待遇也是如此吗?中国古代的“秩禄”制度,等级森严,不允僭越。秩是官秩,是官位的高低;禄是俸禄,是朝廷发给官吏的薪饷。官秩品在秦汉时以谷物多少计算。西汉从万石到佐史分为二十级,曹魏时以一品至九品定分为九级,南北朝逐渐改为正从九品十八级,隋唐沿袭南北朝的秩品等级,以后各朝也大抵如此。

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钱外,还有禄米,宋朝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有一种说法认为,宋朝宰相的官方收入大约至少是明朝宰相首辅的5倍以上。

为何每天工作8小时?

18世纪后期,当公司开始最大化提高工厂产量时,让工厂一周7天、一天24小时运转不停成了关键。当然,为了提高效率,人们就得工作得更多。实际上,那个时候一天工作10至16小时很正常。如此超长的工作时间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很快,一个名叫罗伯特·欧文的人勇敢地发起了一场运动,呼吁人们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他的口号就是“8小时工作,8小时消遣,8小时睡觉”。

最早引进这种工作制度的是福特汽车公司。1914年,福特公司不仅将标准的工作时长改为8小时,并且将工人们的薪资翻了一番。让许多公司吃惊的是,随着工作小时数减少,同样的工人,他们的生产效率却大幅度地提高了。而福特公司的利润率也在两年间得到巨幅的增长。这就促使其他公司也采用这种更短的8小时工作制作为员工的工作标准。

研究称金钱能够买来爱情

一家英国研究机构公布报告称,收入越高的人,获得爱情的几率也就更大。据悉,根据这项研究,年收入超过5万英镑的人群中,只有4%的人对于爱情是处于“苦苦寻觅”的状态。而随着收入的降低,不同人群寻觅到真爱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在年收入低于9500英镑的人群中,找不到“真爱”的人数比例达到了17%。除此之外,该机构还宣称,年收入超过5万英镑的人,一生之中“坠入爱河”的次数可以达到5次以上。

什么是世界记忆遗产?

世界记忆遗产(Memory of the World)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世界记忆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延伸。至2013年6月,共有100个国家的299份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和文献集合入选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已有9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近日,“史档案”将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陕北发掘大型商代建筑遗迹:

规模仅次于殷墟

经过8个月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陕北清涧县李家塔镇辛庄村,发现了一处商代晚期建筑遗址。虽然这一区域远离商代统治的核心区,但这座遗址的规模却是除商都殷墟之外最大的。根据考古发掘结果推测,这座建筑应是某种

具有礼仪性质的高等级建筑遗迹,而非普通的居住建筑。但它的主人究竟是谁?考古学家表示,由于只是局部发掘,尚未发现与之相匹配的墓葬和对应的居住区。由于缺少更多有效的线索,关于建筑主人的具体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我国古代的生育政策

从《周礼·地官·大司徒》的记载来看,可认为我国西周时已相当重视人口数量了。据《国语·越语》记载,越国的制度是,妇女快分娩时得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守护,生男孩的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的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3个子女的,由官府派给乳母哺育。

据《汉书·惠帝纪》记载,在公元前189年,刘盈(惠帝)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算”是当时计征人头税的一种计量单位。15岁以上、56岁以下的国民,都要缴纳人头税,每人税款金额是120钱,称为“一算”。“五算”的罚款标准在当时并不算低,是一个成年人近一年的口粮。

在古代中国,也有一些学者意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担心“人满”为患,于是提出了少生甚至不生的口号,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的王梵志。他反对“多生”,提出重视人口素质教育的思想。

到了宋末,著名学者、《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正式提出了“少生”“优生”、重视人口质量和整体素质的“计生”理论。

英国家庭若母亲收入比

父亲高,婚姻更稳定

英国一项研究指出,在有孩子的家庭中,若母亲的薪水比父亲高,较有可能维持家庭完整。研究显示,当母亲的薪水较父亲高出20%,双方离婚的几率会比父亲薪水较高的伴侣低得多。研究人员说,当伴侣结婚后,女方薪水较高对稳定家庭的作用甚至更强。这项研究调查近4000对育有孩子的英国伴侣,调查结果与先前的研究结果相抵触。专家发现,女性薪水较高会增加离婚风险的盛行理论,不适用于当代的英国夫妻。

篇7

关键词:境外企业 档案 档案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在境外开展业务、设立驻外机构、建立海外子公司,从而产生了大量境外企业档案。这些境外企业档案是我国企业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境外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对1992年至2012年我国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评述。

一、文献统计分析

笔者于2012年7月22日,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4大数据库为基础,用“境外档案”、“跨国档案”、“境外企业档案”、“海外企业档案”、“跨国企业档案”5个关键词,分别进行题名检索,检索精度为模糊,共检索出有效的相关文献33篇。

从文献发表时间来看,1992年首次有人提出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问题,2001年之前有关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文献较少,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相关文献数量开始增加(2002年为3篇),尤其是2010年以来增幅明显(2011年为8篇)。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逐步推进,有关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文献数量将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境外企业档案的价值

学者们都认识到,境外企业档案作为一种原始凭证,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武器,尤其在是赢得法律诉讼、规避合同风险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认为:

第一,境外企业档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王强、唐振华指出:“境外档案工作也是加强境外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基础,是检验境外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抓手”。[1]罗亚利提出,跨国企业参考总部和境外子公司的档案材料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促进企业内部的文化融合,还能为企业总部管理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2]

第二,境外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张斌指出,境外企业档案“不仅记录了境外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沉淀了境外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知识资源和财富”。[3]王强、唐振华认为,境外档案是境外单位的重要知识资产和核心信息资源,为境外单位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在服务国际化经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4]

第三,境外企业档案对促进我国境外企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李向群认为,“加强境外企业档案管理是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档案工作对境外中央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意义重大。”[5]吴广平认为,管理好国有境外企业档案,不仅是国有境外企业自身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政策研究及经济战略发展的需要。[6]

(二)境外企业档案的特点

境外企业在资产属性、经营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与境内企业相比存在诸多不同之处,相应地作为境外企业活动伴生物的档案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第一,形成与保管的分散性。许多学者提到,跨国企业的境外企业或驻外机构点多面广,涉及多个国家、地区,档案的形成地域很分散,档案保管也是分散的,基本上是谁经办谁保管,甚至留存在个人手中。

第二,来源及内容的单一性。高衍[7]、郭润华[8]、林阿娜[9]等认为:境外企业在文件来源上,基本上是本公司形成的,境内主管机关的文件一般不发至境外企业,文件来源比较单一;在文件内容上,主要以商贸往来文件为主,党群类的文件较少。

第三,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档案记录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一直是困扰跨国企业档案管理的一大难题。郭润华指出,中石化公司的驻外机构档案材料语种复杂多样,不仅仅有中文,还有相当一部分涉及驻在国的语种,如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10]王强、唐振华也指出:“石油企业境外单位较多分布在非母语英语国家,文件档案记录的文字往往涉及多语种问题,如果这些外文文档得不到及时翻译,就容易造成利用上的困难”。[11]

(三)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学者们认为,目前我国境外企业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境外工作人员档案意识淡薄,档案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档案法规对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缺乏有效制约,境外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文件形成和保管分散,档案收集困难;缺乏有力的档案业务指导,档案专业人才不足。境外企业档案的知识产权归属、价值鉴定,电子文件的收集、保管与利用等也是困扰档案部门的难题。究其原因,学者们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有关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已颁布的有关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关于加强境外投资、承包工程、设计咨询科技合作和劳务合作项目档案工作的通知》(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1993年)、《关于加强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国家档案局2005年颁布)、《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2009年证监会、国家保密局和国家档案局颁布)。此外,一些地方了一些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制度,如《广州市境外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广州市政府1994年颁布)、《广东省驻境外及港澳地区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2002年颁布)等。但总体而言,国内有关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法规不够健全,使得境外企业档案工作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邓达宏认为:“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后,境外国有企业档案的监管仍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我国的档案法规中涉及到关于境外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的条款太少,且规定不甚明确。”[12]

二是受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限制。境外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对于企业档案有着不同于国内的法律规定,从而增加了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复杂性。例如,郭润华论及,英国规定,与企业税务有关的档案材料最少要保存6年以上,以备税务部门检查;也门、沙特等国不允许将地质档案材料带出国境。[13]任凤仙指出:对于企业财会档案,日本的民法、商法、税法中明确规定,在规定的保管期限内,企业有保管这些档案材料的义务,而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材料如何处置由企业自己决定;有的国家或地区规定企业形成的财会文件材料须交由当地律师楼保管;香港地区的法律对有装订痕迹的证据材料是不承认其法律效力的。[14]孟秀丽提到,中原油田对境外项目产生的会计档案要按当地国家税务审计的要求而存放在境外,接受当地国家定期或不定期的税务审计和稽查。[15]

三是受分散式管理体制的制约。张斌指出:“我国企业档案管理遵循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实行企业档案综合管理。而一些国家的企业档案大多处于分散管理状态,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加以约束,我国一些境外企业的管理模式或组织设计基本上模仿所在国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往往会带来文件档案流向不清、管理缺失的问题,而一些境外企业却没有认识到这种管理上的漏洞,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知识的流失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16]

四是跨区域、远距离的障碍。王勤[17]、孟秀丽[18]认为,由于距离遥远、境外企业驻地分散,母公司档案部门对境外档案的业务指导难以开展。张斌指出,跨区域是企业境外档案管理的两大难题之一,跨国企业的境外企业往往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使文件档案具有明显的分散性。[19]

五是档案人员多为兼职且流动频繁。中石油档案室指出:“针对资源国对外籍员工劳务签证的严格限制,以及严峻的政治、安全风险,同时为提高海外业务国际化程度,境外基层档案队伍一般都是兼职人员。”[20]

(四)加强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策略

第一,强化档案意识培养。邓达宏指出,要树立“大档案”的理念,提高境外国有企业档案意识,把大档案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的始终,贯彻到企业的档案工作中。[21]任凤仙认为,要将档案工作列入境外企业国内主管单位举办的境外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培训工作应重点提高境外企业专兼职档案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语言素质。[22]中石油档案室认为,针对公司人员轮换频繁和基层档案队伍兼职的特点,加强培训工作成为培养员工档案意识、规范公司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23]潘艳敏等提出应有计划地实施档案培训,对海外项目员工采取“普及”培训的方式,侧重档案宣传教育;对海外兼职档案员采取“一对一”培训的方式,侧重档案工作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24]

第二,完善档案法规体系。吴广平认为,要加强对国有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立法,以法律的规范约束国有境外企业档案工作行为。[25]邓达宏认为,要分阶段进行立法,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调研,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搞好规划、现行试点,制定地方关于境外国有企业档案方面的规章制度。[26]

第三,理顺档案管理体制。郭润华指出: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管理体制,形成档案管理部门、外事管理部门、驻外机构主管单位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应确立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由主管单位的档案部门指导和监督的原则。[27]许多学者提出,境外企业档案管理应制定专人负责并与领导责任及经济利益挂钩。中石油明确了各级领导的档案业务管理职责,公司建立了以国内总部档案室、海外单位档案机构为业务管理主线,以各专业系统和海外项目兼职档案员为基层工作队伍的档案工作网络体系。[28]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规定由驻外办事处总经理、项目负责人负责档案工作,档案部门提供的各驻外机构工程项目归档情况作为年终奖金发放的依据之一。[29]中原油田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规定,项目经理为境外项目档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档案“一票否决”权,将档案归档情况与项目经理工作业绩和经济效益挂钩。[30]

第四,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王勤建议,将“实施档案检查”的内容加入到对下属境外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31]宋莹认为:对于境外项目档案管理,“‘项目经理负责制’是最好的办法,以项目经理为主,如何操作则由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管理,就可加强境外档案管理。”[32]许多企业针对境外企业档案的特点与管理要求,制定了因地制宜、针对性强的规章制度。例如,中原油田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修订了《关于加强境外项目档案的管理办法》,并建立健全了境外企业(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和办法。[33]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制定了《关于加强海外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海外档案工作的通知》《境外档案工作管理实施细则》和《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境外档案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34]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制定了《驻外机构工程项目科技文件资料归档办法》。[35]

第五,创新档案管理机构。一者建立信息中心。邓达宏认为:“境外国有企业应建立起档案信息资料中心,统一、动态地管理本企业的文件信息,并定期地传送给境内企业总部,以便总部的监督。”[36]任凤仙认为,要以企业档案工作为依托,成立海外市场信息服务中心,建立网上档案管理系统,为企业搜集情报,提供咨询服务。[37]二者建立寄存中心。张斌指出:“可以将非核心机密的文件档案交由当地信誉度较高的文件中心,文件档案寄存或保管机构代为保存。”[38]任凤仙[39]、吴广平[40]认为,可以尝试采用托管方式,在境外成立服务性的档案托管机构保管企业档案资源。

第六,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境外机构与境内机构相距遥远,使得境内母公司对境外子公司的指导和监督比较困难,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克服这一难题。例如,2010年国资委对驻港澳台地区的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调研后,认为要“确立中央企业档案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关系,将档案信息化纳入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通过技术手段推动境外中央企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41]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在集团公司 IT 部的支持下,通过全集团的局域网,在 NOTES 平台上建立了“档案专栏”,使境内外机构的档案人员可以了解到档案工作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档案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并与集团公司档案部门进行业务交流。[42]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总部机关搭建了档案资源管理远程检索信息平台,建立了档案管理系统,各境外单位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把数据上传到服务器,实现了档案信息的网络管理。[43]中原油田外经贸总公司的档案人员用内部管理系统登录公司网站,在“业务往来”中对境外公司进行业务指导。[44]

第七,多种收集方法相结合。田巧玲认为,境外项目档案不方便带回时,可以按照年度向国内主管部门移交当年的归档目录,如所在国不同意带回的,应将复印件或备份件报国内主管部门统一备案后归档移交。[45]宋莹认为,可以采取定期收集、随时收集与重点收集、跟踪收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资料收集工作,采用光盘或电子文件的形式是境外项目档案接收最有效的方式,针对其中重要的、最有法律效力的纸质文件进行接收。[46]杨琦认为,对于境外企业档案的管理,要有适当的灵活性,重点要求境外企业做到重要文件,如企业注册登记、业务档案、法律文书、合同协议、资产权属证明、业务经营权的批准文件等重要文件予以归档。[47]

三、总体评价

(一)研究不足

总体上,国内在本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视野高度不够。多数学者仅从企业档案部门的自身业务或者从本行业,如档案收集、项目档案、会计档案等出发,着眼于确保境外档案完整齐全开展研究,未能从服务企业整体经营战略,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亦未能顺应全球化趋势,从国家推进“走出去”的战略高度出发,立足于维护国家与企业权益和安全进行审视。

第二,研究深度不足。许多论文仅从表面论述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现存问题和应对策略,没有透彻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未能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境外档案管理体系。

第三,思想理念陈旧。多数学者未运用现代档案管理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或者试图套用旧的档案学理论分析新出现的境外企业档案问题,未能“跳出档案圈看档案”,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开展研究。

(二)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将来可从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加强境外国家或地区企业档案法律研究。跨国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双重遵从”,即既遵从母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档案法律,同时又遵从子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档案法律。因此,我国应加强对“走出去”的重点国家或地区档案法律的研究,深入了解这些国家或地区对于其管辖范围内企业的档案管理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从而才可能提出在“双重遵从”原则下境外档案管理的可行解决方案。

第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应该突破原有理论框架,“跳出档案圈看档案”,从企业档案作为企业核心信息资源、重要知识资产,作为内部控制、国有资产监管重要工具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

第三,开展案例分析及实证研究。鉴于目前本领域内宏观研究较多、具体研究较少,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可以选择几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国家或地区的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境外企业作为典型个案,开展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这些境外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进而探索我国如何建立境外企业档案管理体系。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有企业境外档案监管体系研究”(批准号:12CTQ03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4][11]王强,唐振华.关于境外档案工作“以人为主”管理策略的思考——以中国石油境外档案工作现实为例[J]. 北京档案, 2012(1):17-18.

[2]罗亚利.跨国企业档案的价值体现[J].浙江档案,2012(2):64.

[3][16][19][38]张斌.企业境外档案的跨区域和跨文化管理[J].档案管理, 2008(3):13-15.

[5][41] 李向群.港澳地区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调研报告[J].机电兵船档案,2011(4):10-11.

[6][40]吴广平.论国有境外企业档案的管理[J].中国档案,2003(12):24-25.

[7]高衍. 谈境外企业档案工作[J]. 中国档案,1993,(6).

[8][10][13][27]郭润华.企业境外机构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北京档案,2011(7):31-33.

[9]林阿娜.浅谈境外企业的档案工作[J].山西档案,1995(5):34-35.

[12][21][26][36]邓达宏.新“走出去”战略下境外国有企业档案监管工作探略[J].兰台世界,2006(1):14-16.

[14][22][37][39]任凤仙.境外投资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档案,2005(7):19-21.

[15][18][44]孟秀丽.中原油田境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10(16):50-51.

[17]王勤.不应忽视境外企业的档案管理[J].上海档案,2010(11):32-33.

[20][23]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档案室.跨国企业档案工作的“四大支柱”——培训检查 考核通报[J].机电兵船档,2010(6):23-25.

[24][28][34][43]潘艳敏,杨松萍,唐振华.跨国企业档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档案,2011(5):54-55.

[25]吴广平.论国有境外企业档案的管理[J].中国档案,2003(12):24-25.

[29][35]周秀阁.浅谈境外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档案收集归档的难点与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07(1):21-22.

[30][33]石立铭.控管结合加强归档标本兼治提升利用——中原油田谈境外企业(项目)档案管理[J].档案管理,2011(3):75-76.

[31]王勤.不应忽视境外企业的档案管理[J].上海档案,2010(11):32-33.

[32][46]宋莹.境外项目档案管理工作[J].北京档案,2004(12):21-23.

[42]何卫东.我国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档案,2004(2):35-37.

[45]田巧玲.如何做好有天境外项目档案工作[J].档案管理,2009(5):80.

篇8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是高科技企业竞争的优势,如何通过薪酬管理来激励知识型员工成为各高科技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现状;对策

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科技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科技企业的核心资产就是其拥有的高素质的知识型员工,他们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水平。仅从目前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而言,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并已成为制约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通过薪酬管理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成为高科技企业管理中最关键、最敏感的一环,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所谓“知识型员工”是指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作为高科技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知识型员工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受教育水平较高,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二是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工作对他们而言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他们的最终目标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三是他们的忠诚度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专业而不是雇主,他们有自己的福利最大化函数,他们是否加入某个企业是出于自身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加入的。四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如果当他们发现待遇不公、收入未达到期望值,或者所处的环境难以施展其才华、无法实现其愿望时,往往会发生流动。五是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希望在工作中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决定权,同时也看重支持。六是工作过程难以实行监督控制,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这一特点为企业正确评价知识型员工的个人价值和给予合理的薪酬带来一定困难。

知识型员工是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多追求来自工作本身的满足。因此,要根据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薪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科技企业薪酬管理现状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出现了许多缺陷,集中表现为薪酬激励不足,具体现在:

一是薪酬战略意识不强。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普遍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极少将知识型员工的薪酬作为其发展战略实施的杠杆。

二是总体薪酬水平偏低。根据文魁、吴冬梅主持的北京市软科学项目《适应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机制研究》调研报告,虽然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收入水平同国内其他行业相比明显比较高,但高科技企业所给薪酬与员工认为应得的仍有一定差距。知识型员工总体薪酬水平偏低,对自身薪酬满意度不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薪酬结构过于简单。高科技企业并没有根据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进行富于个性化的薪酬设计,浮动薪酬、绩效薪酬所占比例偏小,谈判工资、利润分享、价值分享等国外已经很普遍的薪酬形式基本上还很少见,这种薪酬结构设置状况不足以对知识型员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是薪酬确定标准不够科学。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员工薪酬标准上一直缺乏人力资本价值意识,造成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其业绩脱钩甚至严重失衡的现象。即使知识型员工的贡献很大,最多也只是给予一定的奖金,无法参加企业的纯利润分配。这使得很多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呈现降低趋势,并且流动意愿增强。

五是职业发展通道单一。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反映到企业员工相对价值的定位上,依“官阶”的大小,认定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单一的纵向职业发展通道会诱导知识型员工将其精力放到职务晋升上,显然不利于知识型员工实际价值的体现。六是长期激励效果不显著。目前,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双重挑战下,我们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率也越来越高,跳槽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员工离职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对其长期激励效果不够。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果不易测量和评价,导致对他们的考核流于形式,最终使得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缺乏保障,缺乏持续工作动力,影响对知识型员工长期激励的效果。

三、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具体对策

面对着全球化背景下人才争夺愈演愈烈,我国高科技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针对自己薪酬管理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从传统薪酬管理转向战略性薪酬管理。战略导向性是理性薪酬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薪酬政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起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理念,能从战略高度全面认识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问题,系统策划薪酬分配制度。

二是通过薪酬调查来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在新经济时代高科技人才竞争激烈,高科技企业的薪酬定位必须要考虑市场因素,以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企业需要进行科学的薪酬调查,参考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水平,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最终确定薪酬水平,有效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

三是从经济性报酬为主转向全面薪酬回报。目前,企业一般将薪酬仅仅理解为经济性报酬,而忽视了非经济报酬,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晋升机会、培训机会等。随着薪酬水平的提高,非经济报酬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会更大。因此,高科技企业要树立全面薪酬理念,从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转变为“士为知己者死”,走出过去薪酬激励“单行线”,将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

四是从基于职位的薪酬转向基于人的薪酬。这就意味着薪酬体系从过去以职位评价为基础的职位薪酬体系,转向以对人的评价为基础的技能或能力薪酬体系。而后者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灵活性,还对员工学习新技能、增长新能力的行为提供报酬,满足了高科技企业及其知识型员工的要求。

五是提供多种职业发展道路。随着组织的扁平化,职位层级越来越少,传统的纵向职业发展道路就不能满足所有员工发展的需要,同时员工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单一的职业发展道路也不能满足员工个性化的要求。多种职业发展道路的出现,既解决了企业的难题,也满足了员工的需要。

六是从侧重短期激励转向侧重长期激励。短期性质的薪酬容易导致员工工作行为的短期化,而员工尤其是关键岗位上的优秀的知识型员工工作行为的短期化和人才流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为了留住关键的人才和技术,稳定优秀的员工队伍,引导员工将关注重点放在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上,企业可以尝试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以提高对员工的长期激励效应。

薪酬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用一流的薪酬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业绩,再用一流的业绩来支撑一流的薪酬。高科技企业应该适应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从战略高度系统设计知识型员工的薪酬体系,并在实践中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恰当的薪酬激励,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蒋春燕,赵曙明.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特点、原因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1.2.

[2]闫宝义,任航.高科技企业员工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企业研究,2006.7.

篇9

关键词: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人性假设论

近年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实现了产品的低成本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后发优势,从而带来了中国经济高速腾飞。而容纳了大批农民工的制造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代表,必然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严格有序、适应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本文将从人性假设论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一、人性假设论理论发展概况及理论框架

1957年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麦克雷戈在《企业的人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之后他结合马斯洛等人的观点,提炼出“自我实现人假设”概念。在他看来,管理的基础在于如何看待人性的本质。“经济人假设”是一种建立在人性恶之上的管理思想,而“社会人假设”将物质利益放在次要因素,更看重人之间的友好相处;“自我实现人假设”则是构建在人性善基础上的管理方法。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一是人都是懒惰的,他们会逃避工作。二是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矛盾的,因此要想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三是大多数人会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他们会选择那些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四是大多数人是缺乏理智的,不能克制自己,易受别人影响。

“社会人假设”观点和“自我实现人假设”观点内容综合如下:一是人天生勤奋,愿意工作。二是人有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愿望。三是人不是天生就不负责任的,而是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让员工了解组织目标。四是在现代工业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五是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六是人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提供适当机会,就能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二、中国制造业农民工所经历的社会环境

20世纪8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造就了沿海经济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三产业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推行,加快了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生产要素得到重新配置,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国家做出政策调整,开始准许农民工在不改变城乡二元制度的前提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群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中衍生出的新兴产物,开始了他们“候鸟式”打工务农新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的队伍日渐壮大,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的销售不畅,更是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的直接推力。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出版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共有1.18亿人农民进城务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8%。

近年来,80、90后在走出中学校门后选择跟随他们的父辈进城打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及一系列新的社会变化开始出现。与他们的父辈所处的经济转型期不同,他们面对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区域分工明确;“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双重经济形态并驾齐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中国制造业萧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分离所造成的问题尚待解决。

三、中国制造业新老农民工相异的心理特点

管理心理学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为“知人善任”,那么我们必然要在承认两代农民工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性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两代农民工不同的心理状态。

在国家公布“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小城镇”政策以及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后,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通过大量资料研究发现,背井离乡的老一代农民工的内在心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利益的刺激:城乡之间经济收入悬殊构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因素,据国家统计局推算: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366.4元。其中,非农业收入1066.4元,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55%。有关专家在农村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每亩纯收入分别为200元和1000元;而进城打工每年纯收入为5000元。二是城市文明的吸引: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封建社会君主为巩固统治所采用的“重农抑商”政策,将社会劳动力紧紧地捆绑在土地上。而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的转变,使得原本就渴望感受现代生活的农民,能够有机会走出农村,睁开眼睛观察外面的世界,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进城打工来获取“农转非”身份的转变。同时,城市丰富的社会资源,例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同样构成城市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的拉力。三是土地情结深厚:老一代农民工虽然选择进城务工,但他们所呈现出的是“候鸟式”迁徙方式,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很多人依旧有着“落叶归根”的思想,认为自己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去。据1999年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89.7%的农民工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再回乡。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老一代农民工完善自我、事业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个性早已在改革之前形成,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他们保守、谨慎的性格特点。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他们的幼年、少年及青年的成长期,换言之,是他们的性格塑造时期,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所表现出的是带有鲜明的“个人意识”色彩的心理特征:一是注重内在自我的充实: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时期,相较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他们更看重内在自我的丰富。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对深圳富士康集团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做的抽样调查中,超过90%的人明确表示:出来打工,见识处在第一位,金钱则排在其次。同时他们更看重沟通,认为尊严高于一切。二是职业发展意识凸显:老一代农民工“小富即安”的心理,使得他们普遍缺乏长远的就业目标。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当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无法提供给他们职业上升空间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离开。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低学历不具备竞争优势,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在企业中晋升加薪的可能性变低,因此在现实中新生代农民工被挤压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中。三是乡土情结式微: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经历与城市孩子更为相似,他们没有像父辈一样的务农经历,对土地的感情淡薄,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回村种田是不可能的事情,父辈们“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已经彻底过去,“扎根城市,在城市中拥有自己的住房、汽车和社会保障”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四是心理抗压能力相对薄弱:与他们的父辈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这种经历的缺失使得他们缺少自我排解压力的能力。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是在他们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城市,开始了打工生涯。年龄上的稚嫩也使得他们心智不成熟成为必然。据广东省调查显示,珠三角经济带的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打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的外出务工平均年龄为18岁,90后的平均年龄为16岁。

四、从人性假设论剖析中国老一代农民工的管理模式

经济利益是构成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决定因素,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老一代农民工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根据经济人假设,农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选择进城之前,农民将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自身利益,从而判断是否继续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其中务工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两个方面:经济成本包含路费、生活花销、培训费用等,非经济成本包含思乡情感、社会受歧视、子女受教育权利等;而务工收益包含货币收益、技能收益、文化收益等。因此,当务工机会成本越低,务工收益越高,农民非农化转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企业普遍采用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萝卜+大棒”管理模式:一是金钱刺激成为企业用工的首要手段,虽然相比较于美国工人阶层而言,我国劳动力报酬远低于他们工资水平,但是农民在外打工收入远高于他们种田务农所得。通常打工收入是务农所得的2倍以上,部分人甚至高达7-8倍。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沿海地区企业制定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劳动力工资增长机制,使工人工资与企业利润同步增长。二是建立健全严格的控制、监督和惩罚制度是企业管理工人的另一措施,企业内部形成严格组织层级制度,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管理者建构的是以“决策权高度集中、组织结构层次化、权力运行单向化”为特点的组织形式。

五、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对策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老一代农民工为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劳动极大地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然而,随着我国今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尤其是在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之后,这种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开始显得不适应企业的发展。2010年1月至11月,发生在富士康集团的14起跳楼自杀事件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弊端的极端案例。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所做的抽样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没有企业归属感和职业上升空间,这反映出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

根据前面的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点的关键词有:自尊、沟通、自我价值。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符合“社会人假设”,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要求现代企业转变管理模式,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笔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法:一是转变传统“以企业利润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树立“员工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把人看做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信任员工,尊重员工,这有利于员工企业归属感的形成。二是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命令—服从”式沟通模式,建立双向沟通渠道,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内部管理中去,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三是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实行轮岗制,提高员工自身的竞争力,为每个员工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企业将员工放置到能够发挥他们特长的岗位上,从而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努力将非正式组织利益与企业利益融合在一起,积极与非正式组织里的领导沟通,以了解员工动态,从而增强员工间的凝聚力。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带来了管理模式的改变,过去单一的物质刺激管理开始向人性化管理迈步,这中间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定问题。因此,对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的探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5.

2.冯成平,耿云,等.蓝色管理破解西方管理本源[m].东方出版社,2008.

3.许叶萍,石秀印.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追求及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

4.李敏.近年来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1).

篇10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董事、总裁刘九如在致词中表示,由计算机世界报社创建的中国信息主管年会,经过8年的经验积累,已经成为中国IT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盛会,不仅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信息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已经成为牵引中国IT产业未来发展走向、交流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探索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平台。

在上午的CIO年会上,6位演讲嘉宾的演讲各具特色,既有理论和政策指向,又有国外先进的资讯通信管理经验; 既有微软、三星这样的跨国公司介绍自己的创新经验,又有群硕软件这样的新兴企业的创新体会,而“嫦娥一号”因为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受到业界的极度关注,叶培建院士的演讲《信息化在“嫦娥一号”中的应用》更是成为了CIO大会上的一大亮点。

“十七大”指引发展方向

从第一个做主题演讲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开始,“十七大”这个词就反复出现,达9次之多。作为企业演讲嘉宾,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和三星电子大中华区营销副总裁、常务董事曲敬东也对“十七大”非常关注,在演讲中不时提到相关的政策。

其中,“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成为重点中的重点。尤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提法,更是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

“从‘四化’到‘五化’,显示了信息时代我国发展的重大变革。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信息化已经远远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更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曲敬东在演讲中表示,三星将为中国的信息化发展、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中国的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跨国企业对“十七大”的关注,主要目的在于适应“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从企业的理念、思维方式、产品入手,针对中国市场进行调整,以便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好的发展。在正常的工作之余,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也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给微软全球高层传达“十七大”报告的思想。张亚勤提到了一个细节,前段时间微软全球CEO鲍尔默来中国访问,在他从成都到北京的专机上,微软中国的领导团队利用一个半小时的飞行时间,特别给鲍尔默讲解“十七大”报告的核心内容。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将在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各个行业的现代化建设、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等。这其中,离不开创新和科学发展。

创新推动技术发展

“如果问我5年或者是10年之后三星做什么,我的回答是,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是第一、第二、第三都是开发核心技术。这就是我的工作。”曲敬东在演讲中引用了三星CEO尹钟龙的这段话,来表明三星对于创新的重视。

在三星,创新可以说是有传统的。1993年,三星启动了“新经营运动”,决定从技术创新上首先突破,改变“三星就是替代产品”的品牌形象。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三星开始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尹钟龙也有一个生动的“生鱼片”的理论,即新产品就像生鱼片一样,要趁着新鲜赶快卖出去,不然等到它变成干鱼片,就难以脱手了。这正是三星领先一步抢占市场先机、创新理念和商业规则的写照。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认为,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因素,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市场模式的创新,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一些企业之所以成功,除了技术创新外,更重要的是这个创新是面向用户的,面向于市场的,而且具有独特性。”也就是说,创新本身也是需要创新的。

“IT等于IQ加上IP,其中IQ是人的智慧,而IP是创新的结果,所以人才培养是创新的重点。”张亚勤说。目前微软成立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已经有3000多名员工,创新队伍涵盖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和市场合作等全产业链。微软已经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培训了一万多名软件人才,特别是中国IT产业最缺的高端技术管理人员和架构师。微软还承诺,未来5年,人才培训量将达到8万名。

对演讲嘉宾的精妙言论,听众不仅报以热烈的掌声,还采取各种方式记录下这些内容。除了用纸和笔记录外,还有很多听众拿出携带的数码相机,把感兴趣的PPT拍摄下来,以便回去继续学习。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是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端,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后的第三个里程碑。本次CIO年会特别邀请到“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为与会听众介绍信息化在“嫦娥一号”中的应用。

叶培建的到来和演讲,在上午的CIO大会现场掀起了一个小。人们渴望了解,信息技术到底是如何在“嫦娥一号”上应用的?看起来神秘的“嫦娥一号”背后,有哪些是CIO们其实非常熟悉的IT技术呢?

“我们仅仅用了3年多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这个艰巨任务,且一次成功,运行到现在都没有发生任何细小的问题,这得益于多方面的贡献,其中信息技术是重要的因素。”叶培建表示,仿真技术、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应用、三维设计、办公自动化管理平台的应用等基础的IT技术,构成了“嫦娥一号”的IT系统。

而信息技术应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助理局长谭爱勤详细地介绍了通信技术在帮助新加坡“跨越数字鸿沟,打造和谐资讯社会”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利用资讯通信技术,造福包括老年人、贫困学生、残疾人”上的应用。

早在1981年,新加坡就确定了资讯通信行业将是新加坡的主要竞争力。如今,新加坡已经着手实施第六个国家资讯发展蓝图,而“智慧国2015计划”的重要目的,就是丰富新加坡人民的生活,加强新加坡的竞争实力,转变市民日常的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的方式。

新加坡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在帮助老年人、残障人士、贫困学生以及中小企业员工提高资讯通信技能上的努力,非常值得中国借鉴。这也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步。

花絮

数字影响力

“根据IDC的调研报告,2007年我们携手合作伙伴共建生态系统,预计给中国的软件产业创造超过154亿美元的价值。这就是说,微软在中国每赚1块钱,我们的合作伙伴就赚16.89元”。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的数字,给现场的一位媒体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慨地说,各位CEO、CIO的讲话中有很多宝贵的珍珠,需要用心地去聆听和寻找。

巧妙“借用”

群硕软件开发(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英武博士在“新城市与旧城市”的演讲中,数次引用了“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的发言内容,帮助听众理解他的演讲内容。“刚刚总指挥说,任务要自上而下,产品要自下而上”,“总指挥提出了4大矛盾,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要有总指挥”,等等。这些引用,更体现出嘉宾对于其他嘉宾演讲内容的关注。

院士成明星

“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到达会议现场时,在会场外的数家公司展台前驻足、询问。在科士达的展台前,他还应约与科士达展台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叶培建院士离开后,这位工作人员兴奋地表示,没想到能在IT两会看到“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看来IT两会的影响力很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