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84-02
1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出台很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特质
核心素养更多是从“素养”衍生出来,素养更多是应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力,涵盖很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仅包含一些文化常识,还包括一些技能、情感方面的知识。核心素养可以说是素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一般认为核心素养一方面包含个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人与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一般具有多方面的特质,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复杂性以及长期发展等。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知识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人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持续到人成长的整个阶段,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够促进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
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培养的学科素养是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要做到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结合起来[2]。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转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学科素养转换成核心素养是其关键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合理规划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一方面要对核心素养的特质进行详细了解;另一方面要能够考虑学生本身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在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转化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创设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给学生创设类似生活的一些情境,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熟悉这样的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伙伴,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既可以采用个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数的意义。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适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在讲解这样的知识问题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应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坐公交车的经历进行着手: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公交车有时开得比较快,但是有时开得比较慢,有时会发现后面的公交车会超过你坐的公交车。当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后面的公交车要想超过前面的车,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两辆公交车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有可能出现超车的现象吗?那如果两辆车的速度不同,又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这两辆车何时能够出现超车现象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以及统计等知识,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解读,对教学内容中的每句话、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4]。挖掘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能够挖掘到知识层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其面积,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点中涉及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符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来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学科素养,以便更好地转化为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提升教自身的素质。教师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比较关键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能够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具有发展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此外,要将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课程的教授,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统一课程向学生课程之间的转化。教师在统一课程教育教学时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适当地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进行补充,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多个课程学习进行融合的结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利用各个课程之间的重组、开发等整合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感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坚持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6]。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每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仅在形式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从小学数学的本质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着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J].今日教育,2016(3):23-25.
[2]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5):42-45.
[3]刘明扬.谈谈小学数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20):168-169.
[4]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5]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5.
[6]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
篇2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
高中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培养其核心素养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同时,对于核心素养的建设而言,要对学科基础和相应的学科类别进行区别培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素养部分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它对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进行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通过转变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得到改善,使学生语言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二)提升和发展自我思维。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极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应的思维表达,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将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是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在表达时需要相应的表达方法。这时我们需要相应的思考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以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构建能力和表达方法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思维更加清晰。(三)实现美的创造和建设。对于汉语教学活动而言,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应的学习和某些分析手段,在整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使自身的美学素养得到提升。对于语言的核心素养,在建构的过程中,对美的欣赏和对美的分析以及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美的创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的核心素养组成中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
二、各种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在整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得到体现,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相应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优势创建。(一)语言表达的培养路径。语言的表达在整体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在整体的知识和语言素养上有一定的积累,而对于其中的语言表达就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个方面就是练,所谓练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语言表达的练习,主要包括书面和口头的练习。书面的练习主要靠写作进行体现,而对于口头的练习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互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思维的发展提升路径。思维的发展和相应的培养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思维决定着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及思考的特点。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言,主要依靠他们对事情的表达和自己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方式。因此对于思维的培养而言,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依靠实际运用,也就是在课堂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些事情形成自己的处理方法,从而达到提升思维的目的。同时,除了思维的方法,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教师应当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使学生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品质。也就是在对事情的看法中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建立他们的思维品质。(三)对美的鉴赏的路径。美的鉴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式,因此在进行培养的时候,应当给学生一定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进行一种创造,使得自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统一提升。而在对美进行审视和创造的时候,要使学生养成一个特点,就是从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对美学进行相应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美的接触,通过自己的表达方法,创造出相应的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学生素养 教学设计 评价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英语教育,培养学的心素养的培养自然成了广大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为此,我们应充分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转变英语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模式和路径,及时形成有效策略和方法,实现英语教育的真正价值。在期待新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出台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英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重构教学的两个的关键环节即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和“参与”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一、在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
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基于学生需求,遵循导教、导学、导测评的设计原则,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要求设计和描述学习目标。也就是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四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二)教学材料选择和活动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的对教材的材料和活动进行增删替换,确保目标顺利、有梯度的逐步达成。
(三)教学方法和媒体环境的选择与创设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英语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将英语学科的特点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比如说,在刚迈进初中的教学中,刚开始,学生对英语大多是陌生、害怕甚至是恐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简单的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记得,第一课堂应该是情景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分小组进行学习。在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和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四)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在是信息技术时代,因此,教学也得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制作课件或者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进行英语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美与作用,从而,使学生喜欢英语这一门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和素养,为以后的语言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和英语国家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来加深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西方英语国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能力,了解并逐渐形成英语式的思维方式,最后形成英语的文化意识。
(五)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
在新课改下,许多学校在教学中,都开始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分组学习模式。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也不例外。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分小组合作的方法,不及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做到良性竞争,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进行自主决策。除此之外,学生之间不管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知识,都可以相互影响,使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采用多渠道和多感官教学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过程时,教学地方可以不仅限于课堂之上。即有些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比如说英语的国家背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在教学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设计,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并教学目标达成度做出科学评估。
(一)设计测试题、评价量规或问卷调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
1.利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一堂课的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对于一堂课的评价学生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个英语课堂评价表发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对英语学习课后进行自我评价,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置:在课堂上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你还想学什么相关知识等等。同时,对于自评表的设置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生和差生的评价要求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使教学自评发挥作用。教学自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促进学习的进步,还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在上面教学设计中,我们说到了要分小组进行学习。同理可得,教学评价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评价,可以分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可以分为小组内部之间组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班集体的进步发展。而小组组员内部之间的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形成公平公正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塑造。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应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课后教师自评。
1.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2.教师自评
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角度,O计课堂观察表,让观课教师(或教师本人观看授课录像),评估经过阶段教学,学生发展和目标达成度。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社会的发展使企业更加重视对职工职业道德的考核。会计作为企业的核心,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职业素养一词是企业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关注的焦点。
一、会计职业素养内涵及其构成
所谓会计职业素养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相关人员需遵守的行业规范和行业要求。即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能体现的综合素养。其中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思想、职业态度和在道德规范下的会计职业行为。
会计职业道德用来调整会计职业关系,且能够体现会计职业特点。其中会计职业关系包含了企业会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职业与职业或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在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下,从业人员应做到诚实守信、公正廉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服务和技术水平。同时,会计素养要素还包括会计的职业思想。即会计从业人员应建立明确的目标,并且个人理想的建立要始终以社会需要和职业需求为前提。职业理想能够反应会计从业人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整的会计职业生涯设置包含了会计人员从具有从业资格到晋升为高级会计师的过程,还囊括了从业过程中岗位的晋升过程。在晋升过程中,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使会计人员能够适应会计行业行规。会计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以其自身的职业理想或目标为前提。在职业道德的引领下,会计职业生涯规划更具合理性,利于纠正其在从业过程中出现的活动偏差,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突出表现为使会计人员养成肯拼搏和奋斗的精神,并认识到企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另外,在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中还要求会计人员了解自身需求和能力,并依据会计发展规则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职业态度与职业行为紧密相关,职业态度影响甚至决定了职业行为。会计人员的职业态度包括其在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认识、道德素质以及求职目的等。员工职业素养构成要素中,职业态度是核心,只有会计从业人员端正态度,才能提高其对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负责任的态度。职业态度决定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职业行为产生的结果。职业行为是指会计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会计相关工作以及其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等。职业行为使会计人员对其工作内容的认识和评价过程。职业行为不仅包括内部员工的行为,还包括职业竞争以及职业奉献等。当然会计的工作效率还取决于其职业技能的高低,因此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等一起构成了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现代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因此文章将着重于探讨如何在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目前会计职业素养现状
目前,很多企业存在会计行为不规范的现象,部分会计工作效率低下。企业坏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与高校在进行会计职业素养教学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有关。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学生从业技能的培养。对会计职业素养的组成要素认识不全面,使学生无法认识到从业道德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校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会计教学中依然以会计基础知识为主,缺乏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利于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将会计技能,会计基础知识等作为会计专业必修课程,基本不会将会计从业道德作为会计专业必修课,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提及,一些院校甚至直接将其忽略。学生作为未来会计从业者,不能得到正确的会计职业素养传授,会计职业素养低下就成为其主要特点。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效率,重视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中的必然要求。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方案
现代社会,学校教学应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结合,因此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加强学校教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关键,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有助于其提升对会计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毫无疑问,课堂是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渗透加强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教师还应做到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好榜样工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包括在高职会计课程设置上,都应以实践或以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要为前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其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其职业精神,在教学中进行职业操守教育;并时刻进行会计职业素养教育的创新和发掘,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
1.尊重学生的人格。
会计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其高尚的道德是企业和社会共同的需要。学校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任,还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应将育人与教书同样作为其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理解、包容其他人的情怀。
2.在教学中进行职业操守教育。
着要求会计教师认识到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进行灌输。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会计形象,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使会计行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教师应善于安排教学内容,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巧妙的运用职业操守教育。教学方式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而不是单一的灌输,以提高职业操守教育的实际意义。教师应博学,了解企业职业操守相关案例,并在教学中采取举实例的方式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信服。
3.进行会计职业素养教育的创新和发掘,培养创新精神。
会计行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关系到企业的经济状况,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也就是会计行为能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处在经济发展中,其随时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教育人员在教材设计时无法进行一一对应。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了解企业现状,了解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渗透。针对会计专业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将会计专业术语进行分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将多媒体等设备运用到现代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或利用艺术学、管理学等知识进行职业素养的传输。总之,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实现教学创新,将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正确应用到会计专业教学中,使会计课程更具美感,而不是单纯的教学技能传授,以提高会计专业教学的效率。
(二)增加课外教学,进行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仅靠课堂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对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拓宽教学范围。将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课上带到课下。课外活动作为课上教学的扩展和辅助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在实践中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更快养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从学校得到更多的职业道德培训。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在线教学,使学生能够进行在线交流,促进去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内部结构,了解企业运行。在校期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讲座,组织学生参加职业道德相关知识辩论等,加深其对会计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另外,课外教学比课上教学更具自由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活动安排。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加。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其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也有助于其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增加会计专业教学实践
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高校的主要教学途径。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培养方向就是使学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的创新,建立更多的教学实践基地。在学生在校期间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了解企业环境,了解其工作状态。实践基地的建立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专业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也是培养其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高校教学实践。完善教学实践的内容,并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建立正确的教学考核标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会计职业素养,着重于考核其是否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操守。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与企业相似的职业分为,正确运用和宣传企业文化,传递企业会计职业操守对企业运行效率的影响,并且致力于为企业培养专业的,具有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以及职业操守的会计人才。
四、总结
职业素养教育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来说十分重要。这是由于高职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明显偏低。因此提高其实践能力也就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当然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首先认识并重视这一点,也要认识到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并非短期实现的过程,而是应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会计人员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对这一点认识不深,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施久芳.浅谈新形势下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9(10):95-98.
篇6
背景:国家倡导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为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课程要承担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国际理解”功能,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出发,培养学生面向全球化的视野和理解多元文化差异的能力。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内涵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体现了英语学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要求,又囊括了其作为一门普通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写、看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一种品质。笔者尝试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建构唯美,情景和活力的课堂。
二、建构唯美课堂,激发学生交流兴趣
一个优秀的、唯美的课堂建构,不仅能够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完全自然的融入其中,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收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们从心理上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接下来英语学科的学习。例如在教授高中英语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的节日,如Double Ninth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这些节日都是著名的一些节日,老师可以选择Spring Festival作为例子,利用课件给学生观看一些有年味的图片,建构起一个唯美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学习乐趣。之后,让学生以写关于不同节日的话题作文,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类比的方法,话题为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兴趣来进行英语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课堂,拓展学生语言空间
一个好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只有将课堂以更好的姿态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才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课堂,将语言的运用以多种方式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拓展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 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用多媒体放映关于动物图片的PPT,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问题:“Do you know Top 10 most endangered animals in China? And what are they?”然后?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What’s the problem of these animals commonly facing?”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相关的情境之中。读完课文后再思考:“1.W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wildlife should be ?2.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和阅读结合,既掌握相关的课文材料,又拓展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好的拓展语用的空间。
四、关注活力课堂,彰显语言交际魅力
篇7
关键词: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美术教学
美育当随时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图像识读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网络技术推动了线上教学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图像直观、具体、快捷,对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图像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图像识读作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美术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方向。
一、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包括一个核心、三大维度、六个核心要素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是涉及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重要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部分对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尤其重要,但现实中部分学生的读图和思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图像识读的基本特征
图像识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感受造型、色彩、材质及肌理;二是在解读方式上阅读、探索、思考、讨论,其解读有深、浅层次的区别;三是识别类别,具体为形态、材质、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四是图像识读的运用,表现在选择、辨析及解读等方面。教师应深入探究图像识读的基本特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三、范例运用
在初中美术教材中,每一课都涉及图像识读,甚至涉及跨学科的一些领域,如生物教学中的生物结构、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图表等。笔者主要以线上教学活动为例进行解析。1.图像激思,校本转化,深度识图,培养家国情怀。学生在图像识读过程中从局部入手,或尝试把照片转换成绘画的形式,以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和运用。如,《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通过图像识读引导学生用线条、色彩表现生活情景。学生以生活中的照片为依据尝试构图,感受、识别、解读生活中的图像并加以运用,审视生活图景后生成新的图像。这个图像更加典型、集中,能集中反映社会问题,具有独特的价值。学生把心中之景物化,将人物、景物梳理成线条,分割重组,形成图像,然后逐渐润色,表现人物形象、物象特征,使作品中的人物有表情,细节有动态。这些作品是学生识读图像后深层次的解读、感悟和运用,意义非凡。学生相互品评对方的作品,激发了审美情感,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并了解他人的生活(图1)。笔者以PPT展示各种图像资料,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广泛的图像识读中提高创作欲望,以美育培养学生的品格,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新的高度。2.催思联想,网络孵化,累积识图,形成创意思维。网络直播教学是一种新的课堂模式,使以往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革。网络环境催生出一些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替代部分集中教学,如腾讯会议上课、钉钉上课、QQ直播等,使学生分散在家也能及时进入网络课堂学习。线上教学不是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教学,教师要提前预设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准备解决策略。教师要提前录播,精简内容,才有时间管理学生。教学重点体现在图像识读的要点解说清楚、简洁、易懂,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消化。学生直观感受图像信息,产生创作欲望,形成独到见解。如,在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收集美术作品的图像,与文学、音乐等艺术门类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寻找异同,进而表现春天的图景(图2)。要想将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利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PPT和微视频要做得精美、易懂、富有情趣。美术学习是由图像识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加以应用的过程,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多角度地呈现图像,在观察、分析、思考中吃透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导出新图像以展示技能。读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积累、内化的解读、识别、运用的过程。教师对比线上、线下教学,跟踪管理,让学生自行消化所学知识,及时上传作业,便于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解读画面的内容,消化、整合并创造新图像。学生以问题意识为支撑点,自主研究、提炼图像,将生活中的图像分解、转化为绘画中的图像。学然后知不足,学生补足识图的短板,有助于创造性地运用图像。学生进行深度的图像识读,主动吃透图像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机整合现有的图像,创造出新的图像,赋予其多姿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要采用新的策略,激发学生探究图像的兴趣,培养其创意思维。研究图像识读的有效性,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研究者及发现者。3.浓缩视听,微课展现,穿插识图,催生艺术符号。线上教学中的微课制作,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素材的实际整合能力。教师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图像以短、平、快的形式运用于教学,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生活。微课可以从某个具体的点切入,让学生互动探究,扩大了课堂容量,延展了教学空间。线下教学仅停留在课堂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微课能及时呈现各种各样的图像,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受,使其了解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在《富有活力的运动会》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微课提高学生对图像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学生完成的作品个性突出、多姿多彩。引导图像识读是一个具体的感知和表现的过程。微课能够在短时间内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认识。微课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以美育润泽学生,学生通过图像识读有效学习和探究,创作出许多生动、有趣、个性化的作品。
四、图像识读的校本转化
1.高效调控锤炼语言,把握轴线,形成有效识图。教师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明确每名学生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习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围绕教材解决问题,最终讨论、交流。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有据可依。学生通过图像识读引发疑问,进而了解图像的含义,有针对性地思考,不断追问、累积。学生主动解析图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图像识读是审美的探究和发现,能让学生逐渐深入地学习美术,体验成功的喜悦(图3)。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习,逐渐养成有序、高效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把目标锁定在课堂上,善于落实、调控,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准备绘画材料和工具,自主合作探究,在此期间可以提高图像识读能力,并进行跨学科运用,从而深化自身对现实世界的认识。2.汇聚美篇析赏佳作,整合识图,享受成功喜悦。教师要重视评价学生的作品。一是利用课堂反馈,使学生在图像识读中找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和自身进步的方向。二是利用微信收集学生作品,进行网络评分,把优秀学生作品以“美篇”App整合,使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师着重挖掘、甄选有创新特点的作品,然后按主题整理归类,展现每一专辑的特色。许多优秀学生作品在福建省书香好少年文学社、龙岩市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以及福建省美育和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等公众号上发表,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创作,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点评学生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识别、解读和运用图片的能力。因为年龄结构相同,思维品质相近,学生的作品能代表同龄人的心声,对其他学生产生直接、具体的影响。图像识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其形成直观感受,让学生在互相影响中感悟、获得启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以各种方式在校园中展示,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美的魅力。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细腻,学校可以开设艺术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工作坊的作业中学习美、探究美,启迪自身的思维,提高自身的素养。
五、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PEP小学英语Story Time 核心素养 整合高效
我国的课程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更深层次的阶段。使教育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教育部更是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传统的PEP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以A、B部分的词汇和对话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语言习得的情境。如果能将C部分的故事版块有效利用,英语课堂教学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Story Time板块的特征和教学现状
这个版块的内容是结合各单元的主题而编写的以Zoom和Zip两个小动物为主角的卡通故事,故事围绕两个小动物生活展开,一般比较短小有趣。故事版块的特征是:贴近生活、情节生动,注重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因此,此版块是一个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质资源。
但现实的教学中,故事环节的教学价值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原因何在?可能是教师对此模块的价值缺乏认识;或者是因为课时不够而将其简单处理。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思想旗帜下,如何利用故事版块的优质资源实现高效课堂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个人的粗略见解如下:
二、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整合
1.以Story Time为导入,呈现新课教学???――情境铺垫,激发兴趣。英语课时不充足的情况下,处理方式即以故事为导入,为新课教学营造一个真实有趣的情境,尤其适合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
(1)用Story Time呈现Let’s talk部分的对话教学。以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为例,每单元的故事都能与课文内容很好的契合上,所以在A、B部分Let’s learn或Let’s talk的教学中,就可以用Story Time来引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第一单元的对话课内容是让学生学会打招呼和介绍自己的名字。这时可以用Story Time引入,此时刚开始学习英语,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对他们来说就是陌生的。上课之初,老师播放故事动画视频,内容是Zoom 和Zip在公园初见相互打招呼,然后各自介绍自己的名字一起玩耍。两位新朋友的出现,学生可以自然运用“What’s your name?”也为后面的活动设计做准备。
(2)用Story Time呈现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颜色,在A的Let’s learn中要学习几个颜色的单词。同样可以用该单元的故事做情境导入,情节是Zoom在花园里看到花很喜欢就去摘了几朵,Zip看到了并制止了他。老师可以带着一束不同颜色的花进教室,学生会被花儿吸引,老师顺势问学生知道这花儿哪来的吗?然后播放动画,不仅自然的引入颜色词汇的教学,而且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埋下了伏笔。
2.将Story Time融入进词汇、对话教学中――内容整合,语境带动。
(1)Story Time融入Let’s learn的词汇教学。以四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的核心词汇是教室里的物体,比如light,window等等,在故事中教室里来了一只小蜜蜂飞来飞去,核心句型是“Where is…?It’s on the….”可以与本单元的词汇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我们把词汇操练放在Story Time呈现的有意义的情境中,还能把它作为从A部分过渡到B部分的桥梁,比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完A部分词汇后引导学生思考,小蜜蜂还会在教室的哪里停留,启发学生思维,为呈现新知做铺垫。体现了英语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语言思维和学习策略要求。
(2)Story Time融入Let’s talk的对话教学。以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的对教学为例,用现在进行时描述正在做的事情和在某个场景下对他人错误言行的提醒。这些在故事里得到很好的再现,故事的场景是大家熟悉的电影院,把对话放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操练更贴近学生生活,文明素养慢慢中走进学生的心里。
3.用Story Time来复习巩固、扩展延伸――语用体验,提高素养。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五单元学习服饰的基础上.学会谈论服饰的款式价格等。在该单元故事里Zoom当服装店售货员,山羊小姐来购物并看中了一件裙子问价格是否是16元,Zoom发现自己把价格标签挂颠倒了应该是91元,山羊离去。老板知道后解雇了Zoom。这个故事的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还在于它对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除了了解服务场所的用语,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如何做事,如何对待他人的错误,以及对认真品质的感悟。帮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Story Time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教学价值的版块,它的设置是PEP小学英语教材的一大特色、亮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此环节,大胆整合重构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故事教学模式,让故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对故事的听,读,编,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得鲜活的语言和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
[2]陈芬妹.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报告.
篇9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 活力课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学会学习素养”明确指出:“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等。”这样的素养目标决定了教师不仅要丢弃以“教”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方式呈现特征为他主和被动的教学模式,而且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以适应当前深度课改的发展。
一、正视应试教育的干扰,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但我们的物理教学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具体表现为:教师讲得多,学生习题练得多,不适当地拔高新编教材的教学要求,为了教学进度,压缩学生实验和探究时间等。在“升学率与分数”仍然作为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的今天,教师从应试教育角度处理教材和训练学生无疑有着“不小的市场”。其实,认真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不难发现,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不矛盾,而是在更高教育层次上引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明晰物理概念与规律产生和形成过程,使他们清楚物理知识在人们生活与社会生产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注重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确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将先进理念科学融入到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恰当选择教学模式,构建动态物理课堂
教学实践证明,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优劣有着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否恰当,不仅能体现教师对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深度,而且直接关系到“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启发式、开放式、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学习式等教学模式,通过科学地教学设计、合理组织与引导,使学生“动”起来: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和谐动态又适度紧张的氛围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又在探究中不断解决问题,既掌握了科学内容又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学生积极灵动的思维,来自教师动态的课堂设计和教师自身在教学环节中扮演角色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真正地转移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轨道上。
三、优化教学环节,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优化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应该能很快吸引学生并引发疑问,使他们产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导入应紧扣课题灵活选择,如典故讲解、生活小实验、一个成语、一句歌词、一张图片、生活俗语、多媒体音像播放……“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管教师采用哪一种,都应该以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愿望为原则,使学生进入物理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
2.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多个流程与环节设计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关系到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更关系到“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目标能否得到成功地落实。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在精研教材编写意图和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着重思考与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怎样突破与分散难点?
(3)以什么样的方式或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选择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是依靠合适的物理情境创设,还是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或者是几方面综合使用?
(4)在什么时候安排什么环节?各个环节用时多少?以怎样的引导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5)各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什么地方应该引导或点拨?
(6)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表现出怎样的角色?是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还是促进者?
(7)课堂教学整体如何设计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如何安排才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断期待后续内容展开?
课堂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师只有在课前精心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以良好的思维状态完成整节课学习,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才会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反应对教学环节与流程做必要调整,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层次的差异,安排适合的学习任务,对实现目标也应该分层要求。
下面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优化学生探究环节的思路。
环节1:活动引入
让一位同学为班级同学拍两次照,一次距离同学近点,一次距离同学远点。
以学生喜欢的活动导入,会立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再适时指出其关键部件是它的镜头――凸透镜,显然,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兴趣。
引导问题:两张照片有何不同?可能原因是什么?
点评:这一环节设计旨在“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素养培养。
环节2:基础知识准备
展示光具座,让学生认识光心、物距(u)、像距(v)、一倍焦距(f)、二倍焦距(2f)、光屏等。这一步主要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
环节3:猜想与初步验证
在“环节1”中,人距离镜头远近,成的像不同。同学们有什么猜想?怎样验证?在这一步中学生往往活动热情很高,并且通过探究很容易验证猜想。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该做必要引导:
①怎样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②怎样操作使物体在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③像放大与缩小与物距有关系吗?你能找到成缩小与放大像的分界点吗?
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还有其他发现吗?(如一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以内在光屏上找不到像、随着蜡烛变短,像在向上移动等。)
教师适时引导既可以避免学生探究的无序性,又可以突出探究的重点,不但能使学生学会观察和操作,而且能使学生初步形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做好技能和方法的准备。
点评:2、3环节的设计旨在“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素养的培养,在探究中引领学生“批判质疑”,从而“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环节4:深入探究,锻炼能力
在讨论总结前面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录表格,探究的步骤。教师根据情况予以评价和完善。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并进行总结与归纳。由于有了前面三个环节的锻炼与铺垫,化解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难点,使得学习活动仍然可以流畅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
点评:“勇于探究”素养的培养,需要老师架设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台阶,以免对学生“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造成挫伤。
环节5:活动拓展
怎样使实像、虚像变大或变小?生活中有对应的运用吗?物体不动,凸透镜向上(或向下),像移动的方向如何?物像左右移动和物像上下移动有何特点?遮住一部分凸透镜像有什么变化?
问题与实验的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求知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得到训练,能力素质必然不断提高。
篇10
一、厘清理念: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回归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行走的方式、教师设计的教案与实施的途径,然而教师的教学思想同样影响着课堂教学评价。现代课程理论指出,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无论各种教学手段与策略都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业务成长为前提,以学生之“学”评价教师之“教”。
1. 学生生命成长是其核心
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旨便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任何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其课堂教学的效益便无从谈及。首先,这种核心理念要投射在教学目标上。新的课程改革一改传统数学教学仅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教师更应该关怀的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下的生命成长因子,诸多良好学习习惯的锻铸、积极向上情感的构建、和善适切的数学思维的锤炼,甚至是正确人生观与价值的形成等。其次便体现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流程之中。应该说,基础知识以及基础能力的形成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并非本质意义上的矛盾,完全可以在相同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妥善而完美的解决。
2. 教师的素养提升是其关键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业务水平的专业发展,评价的方式与途径应该摈弃传统评价中似是而非的内容,应该剔除形式主义占据上风的无聊形式,应该免除急功近利的冒进主义。在评价内容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节的得失,而要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总结归纳出教师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剔除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使教师在几节课中得到更多的发展与飞跃。
3. 以学论教实施是其归旨
以学论教涉及了课堂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两个最核心的要素: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传统课程评价观更注重教师是如何教学的,似乎评价教师就该从教师呈现出来的教学技术与状态入手。殊不知,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本末倒置的背离。教师之教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切合学生学习状态下的主动融合,是为学生之学服务的。以学论教可以从更为细微的层面给予评价以极具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学生行走在课堂中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等要素皆可成为参与评价的内容。只有树立了以学生之学位核心的评价体系,才能将课堂教学研讨的重心转移到教学对象学生的层面,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益。
二、呈现策略: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方法
从操作层面审视,评价策略解决了如何评价的问题。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交往互动过程。所以,整个教学流程并非是串联电路板的一线到头,而是相互交错的内容交杂。相对应的是,整个教学评价也不能指向于单一的指标,这样才能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一节数学课的质量与特质。
1. 课堂体察
相对于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中的数据性特点,课堂体察的评价方式则更多深入于课堂之中。评价者可以通过体察的方式,通过视觉的观察、听觉的感受以及心灵的体悟直接了解学生的认真程度,在体察学生的状态与反应中感受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见下表)给予学生刺激的状况反映。
2. 交流研讨
这种方式是当下教学评价的主流方式,执教者与听课者之间利用言语的交流,进一步明确教学方式的利与弊。在这里,两者之间不存在水平高低的差异,双方秉承真诚,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收获和失败加以研讨。这种评价方式之于课堂体察而言,可以更加深入有效地组织深度探究,对于认知成败得失的理论缘由具有无可替代重要作用。
3. 全面吸收
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载体。利用数据分析法是发现相关问题、揣摩相关规律的重要依据。所以,在教学评价时可以从更多侧面收集相关数据。第一,执教者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多观察;第二,扣住细节,放大量化,考量教师与学生学习执行状态下的意识反应;第三,动笔多记录,特别是教学中的偶发现象与趋势,应该及时记录并作出相关点评与反思。
- 上一篇: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 下一篇:房地产贷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