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

篇1

1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学业指导认识不到位,缺乏发展性学业指导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辅导员都对学业指导的认识不到位。大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科研教学的评价指导,任课教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业发展指导。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主要采取强硬的措施,其指导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只针对学习成绩困难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大多数是一种外在约束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对学业的认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并不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大众化时期谋求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究量如何?在政府和社会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管的同时,学生学习和发展成果成为关注的重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07年启动“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将教育质量评估重点从高教资源投入转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最终研究报告显示,大学“教育性”因素比学生“先赋性”因素对其教育收获和在校满意度的影响更大。这一发现凸显了教育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对院校教育教学改进具有实践意义。

1.2学业指导内容不全面,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导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的特征,“90后”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但过于自我,合作意识薄;从容乐观,但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弱;自信心足,但缺乏目标,认知能力低。“90后”作为双独生子女的后代,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教与学既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目标等使他们陷入了学习困境,以至于难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这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个体的人生发展也极为不利。在高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进行学业指导,学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指导、课程选修、学业指导、个人发展指导、学术讲座等学生活动的各类信息。学生希望最为强烈的学业指导内容主要是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未来发展进行科学性指导,指导内容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针对性。然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对学生都是进行专业性知识和学习态度指导,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主要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行为。同时,我国当前高校学业指导与国外一些高校学业指导内容相比,内容缺乏对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自我管理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业个性发展的指导。

1.3学业指导体系不健全,指导制度不完善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学业指导体系和完善的指导制度,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主要是由组织机构体系、队伍体系和课程教育体系等几个重要的内容组成。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学业指导机构,学业指导制度存在不科学和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学校虽然制定了学业指导措施,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从而导致各项制度成为空谈,更重要的是一些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从而无法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学习已变成每个人终生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对于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实现个人的发展成为大学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学困生”的存在,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也成为大学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2加强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对策建议

2.1认识大学生学业指导的重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业指导理念一些学校的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是国家要求,还是大学规划,只有具体转化为院系(专业)层面的改革举措、落实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才能真正惠及学生。“大学之本在于学”,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者应该不断学习,认真分析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完善大学生学业指导相关理论知识。其次,学校管理人员还应该定期组织老师到一些学业指导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充分了解其他高校的学业指导措施,然后再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认真安排学生开展学业指导工作。最后,学校领导者在各种会议上的讲话都应该渗透育人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的大学学习有一定的认识。

2.2完善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制度,促使大学生学业指导顺利开展为了促使高校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更好地开展,便应该不断完善大学生学业指导制度。其中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辅导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充分利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学校的发展中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随时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学习情况,对一些存在思想负担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及时采取引导工作;最后,辅导员自身也应该不断进行学业指导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指导经验,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业指导水平,确保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

2.3构建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狠抓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落实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扩充学业指导队伍,有效提高高校学业指导队伍成员的综合素质,有效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学业指导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对每类学业指导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同时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学业指导监督评价体系。大学生学业指导监督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各项监督内容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进行综合分析,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进行监督评价的系统。大学生学业指导监督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包括一级和二级两级指标体系;二是学业指导监督评价的主体。大学生学业指导监督评价主体主要包括高校管理者、各个学科指导人员、广大优秀学生群体。通过构建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来促使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更好地开展。基于此提出构建基于学生需求的发展性学业指导体系,发展性学业指导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不仅要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业困境,还要帮助尖子生做好学业规划,并把当前的学习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毕业。

3结论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辅导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它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教育的形式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最终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些政策的出台也没有从根本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比如增加研究生的录人人数以及可以将档案留校两年等。所以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本身就业难这一问题,还能够社会提供一定量的就业岗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职责并未包含指导学生创业创新,也就是说大学生仓lJ业创新并非辅导员“分内之事”,但是我国现在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大,如果辅导员也能够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更能够从根本上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创业创新工作上的优势。现阶段,高校应该突出强调学生自主创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转变大学生就业意识,应该不断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制度,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二、辅导员在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引导性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能够保持长久稳定的需要。在实践当中,多数大学生只是对创新创业这一活动只是感兴趣,而能够真正付出行动、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很少。所以,将大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正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急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所以高校辅导员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的引导性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自身素质,定位准确,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

辅导员要理顺学校中各方面的关系,需要全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准确,才能科学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应多多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勤于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研究出够能将学校的创业政策和班级的工作效结合的方式方法,让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一个理论,更具有实效性。其次,辅导员必需与专业教师加强联系,做好沟通工作。学生要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与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分不开的,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需要专业教师的帮助与引导。所以辅导员应该主动配合,做好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2.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应贯穿大学四年教学,实现全程化教育。对于大学一年级刚人校的新进行“励志成才”教育,其中融入创新教育;组织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合理安排创新创业理论课程;运用榜样的引领作用来激励大三学生,激发出学生对创新活动的极大兴趣;推荐大四学生到相关专业岗位实习,将理论融汇于在实践中。

3.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首先,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所在,善于发掘学生内在创新创业意愿,可以将对创新创业活动感兴趣的学生,按照“志同道合”的原则组织起来,创建创业创新团队,可以让学生干部或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以老带新”形成长效机制。其次,可以以竞赛的形式,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奖励,积极鼓励、加强表彰、大力宣传,让他们成为其他同学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榜样,可以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2007年12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还引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

各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引导,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课程》),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中。但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课程》的设立还基本处于初步阶段,在该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积极作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支持远远低于对公办院校的支持力度,所以独立学院更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体现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吸引生源报考的重要因素。要让独立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发展起来,幸存下去就得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独立学院《课程》开设还留于形式,未能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限。这主要还是在于独立学院对该课程的开设普遍还没特别重视,主要反映下以下四方面:第一,在课程性质上来看,主要是以选修课或者低学分的必修课的形式开课,课时量普遍偏少。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该课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教学模式上来看,模式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但引用的案例普遍陈旧,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其生源性质的特殊性进行设置,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热情不高,不积极等现象;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设计的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市场、大学生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权益、大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等方面,这又与课时数偏少形成矛盾;第四、在师资队伍上来看,任课教师基本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缺乏专任教师,虽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经验丰富,但对于课程的专业性上来讲还是有待提高。

以上存在的问题表明,独立学院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欠缺实效性,因而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致使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使得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特别对于独立学院生源特性来看,独立学院夹在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公办本科院校之间生存,必须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立足独立学院生源的现状,对《课程》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我国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规划性。大学生以成绩论人才的概念与不再只追求成绩优秀而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找出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不断提高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整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从学校层面看,就业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特质以及潜在优势,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做准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为实现自我价值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2]。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独立学院《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该课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合理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学习动力是课程教学内容改进的主要方向,其应以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职业的探索,从而达成一个平衡为原则,从而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课程注重以学生的“学”主导,任课教师在课程授课中起到的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

篇4

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还多出28万人,创历史新高。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一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二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入2014年,创业的大环境似乎也越来越好。总理在各种场合谈创业,希望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大潮”。2014年3月1日起,商事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创业者开公司进入零门槛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颁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38号)提出,我国将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使大学生创业的规模、比例继续得到扩大和提高,力争实现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针对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等问题,“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规定: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简化反担保手续,强化担保基金的独立担保功能,适当延长担保基金的担保责任期限,落实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重点支持吸纳大学生较多的初创企业。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媒体上宣传的个别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事迹,更是炒热了大学生创业的话题。有人说,在中国创业已经进入黄金时代。

各省(市、自治区)也不甘落后,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业。比如山东省人社厅、财政厅就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创建创业大学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14年年底,有条件的市力争建立1所创业大学;到2015年年底,每市至少要建立1所创业大学;自2016年起,创业培训任务全部由创业大学承担。不难看出,山东省这种创业大学是集教育、培训、实训、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非学历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这种创业“孵化器”式的培训机构,无疑可以为一些无文凭、有能力的人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在政府不断鼓励创新与创业的同时,通过教育给创业者们提供便利,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探索。它将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地方政府积极促进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一种很好的以教育和培训带动就业和创业的模式,为了创业的教育在中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创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美国安利公司2014年11月18日在纽约了一份《2014年安利全球创业报告》,报告显示,近90%的中国人对创业持积极态度,有62%的受访者想开创自己的事业,远高于国际水平,仅有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对创业不感兴趣”。我国的创业空间也相当大,根据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分析,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至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至30个,而我国仅有11.66个,差距就是创业潜在的机会。可现实中由于创业者能力以及财力的制约,也由于制度的种种障碍,真正能成功创业的实属凤毛麟角。据统计,大学生毕业头三年,创业失败率是96%,一百个人里只有4个是成功的,其余都是“炮灰”。大学生如此,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创业企业3年存活率是10%,5年存活率是5%,10年存活率是3%。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

 

近几年,由于受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问题日显突出,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008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助学、奖学的5个配套办法和意见相继出台。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这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在经济方面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也是这次新资助政策体系的目标。

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保证国家关于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落实,使贫困生能够上大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就必须有完善的学生资助制度。建议构成以资助为主、辅助为辅、救助为补、自助为本相互补充的完整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

1、资助为主。资助是指由各级政府和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资助形式主要是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学校自行设立的其它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以及绿色通道等。在现阶段资助是高校贫困生管理体系中的居主导作用,这里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一是因为高等教育是国家的稀缺资源,高等教育人才对国家和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二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三是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高等教育社会资助机制,高校贫困生很少接受到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四是居民收差距过大,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是政府通过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对此进行平衡的一个重要途径;五是保证国家机构尤其艰苦行业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六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是以公立高等教育为主,各学校资助资金的来源都有赖于政府资助做保证。

2、扶助为辅。扶助是指除各级政府和学校以外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设立的助学金,扶助的模式是通过企事业单位、慈善团体和个人等多种渠道,以奖学金、助学金、各种捐赠等方式对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它是对国家现行资助体系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形式。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扶助是真诚和热情的,有很大潜力,应该加以很好地宣传和组织。政府和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支持,并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建立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从而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政府对企事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部分应给予免税优惠。并且,鼓励和倡议企事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建立贫困生的“对口支援”关系,这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为企业培养人才,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推动贫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救助为补 。经济困难学生遇到家庭临时发生不可抗拒的各种自然灾害、患病、各类应急事故以及节假日回不了家等,根据实际情况,用专项(临时)困难补助形式,进行及时处理和经济上给予临时性、一次性无偿帮助予以解决。救助的情况虽然不会是经常的、大量的,但是这种困难是突然性的,困难程度是大的,因此,及时给予救助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是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4.自助为本 。自助是通过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家教等社会活动,取得相应的报酬来解决自己的困难问题。勤工助学制度将“资助”与“育人”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在经济上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困难,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勤工助学是自助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高校贫困生困难的重要途径,它把“输血型”助学变为“造血型”助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模式中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总之,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党和国家关心爱护贫困学生的重要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发扬现有的资助体系,又要结合社会化的机制和市场化的手段,建立适应新形势不断发展的较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篇6

关键词: 高校 家庭贫困生 认定问题 解决方法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原本是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这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中的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加。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读得起书,国家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和助学奖学金发放力度。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同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些都为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做出了政策上的指导。

有了好的扶贫助学的政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将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其中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各项助学工作的关键所在,也进一步强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要严把“进门关”。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及现象。

1.错误地认为贫困生认定工作就是高校单方面的事情。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个包括前期调查、认定和后期监督处理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凭高校某一个部门、某几位专兼职贫困生工作的老师和贫困生评议小组的学生代表就能完成的,它要联合国家、社会、地方政府、学生家庭及个人通过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此外,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也存在专职此项工作人员缺乏、工作方式单一、工作方法简单、缺少资金支持等问题和现象。

2.“假证明”现象突出。

(1)生源地政府出具假证明无人监管,走后门现象频现。

近年来,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深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利益至上”观念的影响,来大学前就已经打听和了解了就读高校中的各项助学、减免等优惠政策,托关系走后门办理了虚假的“贫困证明”、“低保证明”等材料,目的就是在新生开学后享受国家助学金及学校的各项资助和补助。而学生所在的生源地政府部门也存在把关不严、为了人情面子顺水推舟开具假证明等现象。

(2)在校成绩优异的非贫困生办理贫困证明不在少数。

由于,国家逐年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最高每人每年4000元,最低每人每年2000元。相对于学校每年颁发给成绩优秀学生的校级一等奖学金一两千元来说,部分学习成绩优异但不是贫困生的学生觉得自己吃亏了,学习成绩不如自己优异的贫困生拿的资助比自己多数倍,导致一部分成绩优异学生纷纷回家办理贫困证明,为的是能取得贫困生的身份。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1)人际交往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数能正视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与同学和睦相处。但也有少数的贫困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在班级和宿舍中人际关系紧张,造成其向学校递交了贫困证明后,在班级贫困生民主评议中因投票数未能过半而被列为“不贫困”的现象出现。

(2)自卑心理严重。

高校中,还有部分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个别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和极度的自卑感,特别好面子生怕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里贫困的情况,而瞧不起自己,因此,即使在老师通过某些渠道了解到他家生活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他也不主动申请贫困生,宁愿把父母嘱咐其交给学校的贫困证明藏在箱子底。

4.贫困生班级民主评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人情票、感情票现象突出。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各高校基本上都是采用“本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系部)认定与评审—学校评审”的认定程序。其中,在班级评议过程中也存在人情投票、感情投票的因素,个别交了贫困证明但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并非贫困)但人缘较好的学生往往票数也是较高的,虽然这类同学只占班级贫困生的极少数、极个别,但也应引起辅导员班主任的重视。

(2)贫困生民主评议会变味为“述苦大会”。

在每年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中,不少贫困生同学认为,虽然每年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名额是有限的,但是,只要在班级民主评议中,自己得票数靠前,就有希望获得。因此,明明是对班级贫困生同学进行的民主评议会,最后却变相地成为交了贫困证明的同学争相上台的“述苦大会”,台上台下哭声一片,这也让班级大部分同学非常反感,在班级中起到了不好的作用。

5.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事前、事中和事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惩戒机制。

一方面,学生所在生源地政府不经调查核实随意开出贫困证明或出于人情开出虚假贫困证明,没有问责和监督机制。另一方面,高校也或多或少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如,仅凭一纸贫困证明就认定贫困生;碍于方方面面打招呼、托关系不经审核就认定;班主任、辅导员凭经验、拍脑袋决定,等等。而对于贫困生同学而言,一旦认定其为学校的贫困生,并且拿到国家、学校给予的各项资助、补助后,他们所获得的资助是如何使用的?消费在哪些方面?这些都不能得到真正的有效监管。致使部分非贫困生、伪贫困生有机可乘,用本该属于帮助贫困生同学顺利完成学业的资助,实现个人的享乐追求,在学生中造成恶劣影响。

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社会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不让每一位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大学而辍学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作为高校一名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对目前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诚信、感恩、责任意识教育。

要解决当前贫困生认定中的各种“假证明”问题,关键在于大学生本人,即对大学生的诚信、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成熟时期,此时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爱贪小便宜、诚信缺失问题日益腐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是培养当代合格公民所不可或缺的。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让所有学生懂得:如果连国家给予贫困生同学扶持其完成学业的资助,都想通过开假证明分一杯羹,则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必将受到所有人的唾弃。

2.政府、高校、社会相互配合,把贫困生认定和帮扶工作当成一个系统工程。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高校为基础联合社会、生源地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到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中。《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哪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财政部、教育部等要密切配合,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指导、检查和督促地方开展工作。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切实抓好落实。教育部门要将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纳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各学校要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工作重点,实行校长负责制,设立专门的助学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此外,在社会层面,全社会要关注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给予他们各项物资资助的同时,更应关注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和心理健康问题。

3.高校大学生资助中心、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充当好“把门人”角色。

高校大学生资助中心和班主任、辅导员是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把关人。首先,各级负责贫困生工作的老师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理解和领会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帮扶政策。其次,在新生入校后,特别是贫困生认定工作前期,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走访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对特别困难的学生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定期召开班委会、宿舍长会,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召开班级全体贫困生同学的座谈会为后期班级民主评议做好准备。班主任、辅导员要引导和把握好贫困生民主评议会的主题和思想,一方面让班级同学了解贫困生同学的生活和想法,另一方面,也让贫困生同学学会正视目前的生活状况,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现状。在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等补助评选和发放时,要秉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将国家和社会给予贫困生的有限资助切实用到真正需要的贫困生身上。最后,把好人情关、后门关,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享受到国家、社会给予的关心和资助,顺利完成学业。

4.对高校贫困生建立电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贫困生资格施行动态管理。

高校及当地生源地政府职能部门(教育局资助中心)应该联合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信息库,便于学校和生源地政府对贫困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通过日常实际贫困生工作研究和相关调查问卷,学生在校每月的学习生活消费支出、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生缴纳学费情况三项指标是最能反映学生的贫困程度的三项指标数据。这三项指标可以通过目前各高校建立的智慧校园一卡通数据库查询,学工处大学生资助中心可以利用与网络中心、大学生餐饮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通过“一卡通”网络系统对学生在食堂用餐情况、学费缴纳情况,有无办理国家或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情况进行了解。对在学校已建档和认定的贫困生同学实现动态评价与管理,废除原先一次评定,在校期间一直有效的模式。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每学年或者每学期进行贫困生的资格筛查工作和贫困生的升档、降档工作。学校对于在一学期或一学年里屡次违反校纪校规,考试作弊、盗窃他人财物、多次夜不归宿、旷课等行为的贫困生视其行为轻重给予冻结其贫困生资格、取消贫困生资格等相应惩戒措施。对于个别贫困学生因家庭突发天灾人祸的特殊情况给予调档处理,增加对该生的暂时性资助或补助,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打破贫困生在校建档后终身制,对于就读期间家里经济情况好转,无需国家、社会、学校资助的学生,可由本人申请放弃贫困生资格。

5.加大对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有效监督和实施相应惩戒机制。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做好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关系到国家助学政策的顺利落实和教育公平的体现。国家应花大力气对在贫困生认定环节中弄虚作假、开后门等丑恶现象实行问责制和惩戒制度,实行谁出具假证明谁负责,谁帮助非贫困生认定为贫困生谁负责。各级政府部门、高校大学生资助中心应对外提供监督电话、电子邮箱,对于收到的举报信息要及时核实、及时处理、及时通报。对于被举报不符合贫困生条件的假贫困生要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并追回全部校内外资助,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的校级处分,以此杜绝假冒贫困生、骗取资助的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

[2]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Z].2007-05-13.

篇7

关键词:创建;大学生医疗保障

一、大学生医疗保障需求分析

(一)大学生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生理上来讲他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精力旺盛,身体处于人的生命周期中最好的状态。相对与其他人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意外伤害是学生高发疾病,而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发病率要低很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也使得这一群体的健康问题有呈现出新的特点。

高等学校学生健康状况有待提高。1985-2005年二十年间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力量等素质有明显提高,但视力下降、肥胖率明显上升,而在1995年后五年,学生的生理机能发育呈停滞态势,以致1995-2005年,无论城乡男女,反映学生机能状况的指标(肺活量、握力等),整体上没有出现增长,且运动素质指标也全面下降。

由于面临严酷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给自己定下了详细的学习目标,例如英语四、六级还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这样他们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还另外给自己加上了额外的任务,各种奖学金的评定也是大学生活的最为重要、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过大可对机体多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心理性消化不良、溃疡、紧张性头痛、失眠、心动过速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大学生身体基本素质下降。

大学生自律性较差,很难做到有规律地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同时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无规律的饮食和起居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应付考试,大部分学生会在考试前一两个星期进行突击,进行“开夜车”的通宵复习,这一现象在高校中也已非常普遍。长期无规律的饮食起居,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医疗需要及支付能力分析

从上述大学生健康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医疗服务的需要呈上涨的趋势,而医疗服务需要的主要集中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医疗服务,当然住院医疗服务也在逐年上涨并且医疗费用价格很高。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群体的数量逐年增加,医疗服务价格偏高,这些都将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医疗服务消费需要大幅度上升。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所需的医疗费用如果没有完善的外在解决机制,就只能由家庭、亲友承担。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所花费的成本相对于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已经是一个较重的负担,再加上医疗费用上涨迅速,大部分大学生还是看不起病的,如果生病了往往是到药店购药或采取自我医疗。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于医疗保障的支付能力非常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消费的需要转化成医疗保险的需求。

因此,设立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需求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分析一下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医疗费用超支,商业医疗保险作用有限

在上述这种医疗保障模式下,学校把国家拨付的公费医疗费用于普通的门、急诊,超支的现象仍很普遍。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医疗服务价格上涨、医疗服务需求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医疗保险发挥了多大作用呢?目前,大学生系列保险含大学生平安保险、大学生住院医疗保险、大学生住院补贴保险、团体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但考虑到学生经济能力有限,保险公司设计相关保险产品时又要考虑到赢利性,所以保费较低,也就不可能有太高额度的赔付。同时保障内容一般就是意外伤害、住院医疗费用等,除了规定哪些项目可以报销,保险公司还限定了最高限额,一般最高赔付6万元。对于门诊费用,一般不包括在保险责任范围内,而对于重大疾病动辄花费几十万元,这点钱又根本不够。

(二)社会捐助

在沉重的医疗负担下,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走上街头为重病学生募捐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爱心与团结互助的精神固然可贵,但这种方式作为一种非正规制度,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享受的医疗服务满意度低

由于医疗经费的紧张,一些校医院的治疗水平自然无法提高。学校为了节约医药费,学生去校医院看病,一般只是开些常用性廉价药,较复杂的病症可以转院,但要经校医院的同意。由于往往顾虑学校应支付的医疗费用,因而会尽量少转院。因此,药品质量较低、医疗服务质量不高、治愈率下降、转诊条件严格等缺陷已成为校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容易耽误对病情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学生的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创建大学生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学校、政府、保险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建立一个完备的医疗保障体系,才能让大学生真正安心地在校学习,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2008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按照这一指导意见,杭州市的大学生已经被纳入当前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杭州市政府已经颁发了在杭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2009年9月份已经启动了。通过这一制度,大学生了获得更加切实的医疗保障。

首先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参保学生住院以及规定病种门诊费用根据其费用段,由医保基金中的个人账户支付64%-88%。之前若高校大学生遭遇重大疾病,学校总是要通过组织募捐或向新闻媒体求助等方式对患病学生进行帮助,实行了这样的措施之后,患病学生的医药费就有了一个稳定可靠的来源,对学生和学校而言,压力都将大大减轻。因此,学生入保之后,一旦发生重大疾病,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获得帮助。同时将大学生纳入医保体系,他们就业以后能够自然过渡到城镇职工医保体系中,还可以实现参保的规模效益和个人积累。

但是目前的医疗保险待遇仍处于低水平,这决定了入保后的大学生看病就医仍有困难,所能得到的保障也将是有限的。门诊医疗费用并没有纳入可报销的范围,而这部分医疗费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经常性的支出,大学生医疗保险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发挥作用。另外,医保基金将医疗药品分成了甲乙丙三类,而一些治疗重大疾病的特效药品通常则属于丙类药,需要自费。近年来大学生患重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于这些自费药品还是要自掏腰包,加之现在药品价格虚高的情况,对患病学生而言仍然有巨大经济压力,有些学生会因此将在可报销的药品范围内选择用药,从而延误治疗或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群体规模也将越来也大,大学生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水平较低,纳入医保基金统筹后将使人均基金占有量减少。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医疗费用的高速增长、社会上困难群体的存在等问题已经给医保基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些都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加大扶持力度,不然这一体系将难以为继,这也对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最切实有效的办法,但是这一解决办法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有其局限性,还需要其他措施的有效补充。

(二)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有效补充

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处理疾病风险的一种方法,对于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大有作为的。针对当前“广覆盖、低水平”的医保体系,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借助于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产品开发优势,开发出对大学生自负医疗费用部分的医疗保险产品,特别是适合大学生群体的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这将成为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的有效补充。由于是短期险种,保险公司承担的保险责任是有限的而且大学生患病率比普通人群低,该类产品的价格可以比市场上类似产品价格低一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自愿购买,而保险公司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宣传自己的品牌,为获取大量优质的潜在客户打下基础。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学校、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引导,提供便利措施。

(三)大学生互助保险基金

互助保险也是分散疾病风险的一种方式,更能体现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是弱势群体自愿集合起来抵御风险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为政府减轻财政负担。而这一方式在各大高校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按照统一规范管理,参保自愿的原则,以学校为单位,学生自愿参与建立起来的大病互助保险基金,主要是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不能解决的高额医疗费用和经济贫困学生的医疗费用问题。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资助、学校补贴、社会捐助、学生缴费。对于学生缴费额度,应当按照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缴费金额,确定最低缴费标准,并根据在校大学生该年龄段人群发病率和大病医疗费支出水平,制定统一的待遇支出水平,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和稳健运行。

从运作管理上来看,学校可以依托校级医疗机构为参保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这个档案中不仅包括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缴费情况等个人信息,还包括其健康信息,并定期进行体检,为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管理。而筹集到的互助保险基金可以是学校与社保部门合作共同管理,也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代管,主要负责基金的收支管理。当基金形成一定规模后,还可以进行保值增值。这样当学生重大疾病或经济困难时,可以得到大学生互助保险基金的帮助,切实解决了他们看不起病的问题。

以上三个部分应该说构成了大学生医疗保障的一个完整体系,它们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能够为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提供完备的医疗保障。在这一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学校方面积极配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个保障层次之间界限清晰、互相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新民.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情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

2、王保真,张笑天.医疗保险原理与方法[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

3、傅国祥,孙胜梅.浙江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

4、袁玲,赵峻,张艳.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6(9).

篇8

据调查,27.51%的高校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怀有好奇心,想要去尝试,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低门槛、高投资收益各占14.18%,13.14%的学生认为支付快捷、透明。由于其低门槛高收益、支付快捷、透明等原因,长株潭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金融抱有好奇、想要去尝试的消费心理,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将导向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消费。高校学生消费市场其自身发展水平,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在互联网金融中的消费行为具有投入较小、结构合理、认知理性的特征。首先,这一群体因处于学习阶段,还没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消费水平也趋于中等,且大部分资金用于学习和生活消费,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投入也较少。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高校学生互联网金融消费成本低,费用少。很多高校学生采取足不出户,只需一台电脑和网络就可以完成的交易模式,大大减少了出行成本和相关费用。还减轻了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对于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次,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对于其他群体具有带动作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学生一些新奇的消费模式通过网络媒介,如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渠道能够得到迅速的传播,能够使得其他群体对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带动消费。例如当下由高校学生为主的90后带动的朋友圈微商越来越火热,一些80后甚至70后都有陆续的涉足其中。显然,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将引领整个长株潭片区的新型消费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拉动经济增长,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二、长株潭高校学生消费行为对两型社会的影响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倡导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而高校学生消费行为对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长株潭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对于两型社会建设有着积极作用。互联网金融中高校学生消费行为有利于长株潭地区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更好的配置网络信息资源。高校学生通过余额宝、理财通、P2P网贷、众筹等进行投资理财,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利用和归集了流动资金,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长沙理工大学108人45万开餐厅,以众筹模式整合运营起步成本,短时间筹集了大数额的金钱,有效合理的利用了流动资金资源。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减轻环境污染。高校学生实体金融模式下,需要耗费的出行时间将会更多,而大学生出行一般采用公交车和出租车等方式,人数众多,特别是节假日高峰期的出行将会带来严重的交通拥堵;此外,高校学生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消费和投资,只需要要网络和电脑便可以实现,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将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符合长株潭地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长株潭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对于两型社会建设有着消极作用。第一,造成不理智消费行为的出现,阻碍可持续发展。高校学生心智上的不完全成熟会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不理智消费行为的出现,如攀比消费、盲目从众、消费超前性等。此类消费行为,将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将影响人类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两型社会进程。第二,过度投入,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浪费。高校学生的个人互联网金融理财并不成熟,知识不全面且平时课业繁多,过多的投入到互联网金融,将会影响其学业。高校学生学业的荒废,将遏制长株潭地区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影响两型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针对高校学生消费行为对两型社会影响的具体对策分析

针对长株潭高校学生消费行为对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有必要提出具有实际作用的指导意见和改进意见,以更好的推动两型社会的发展。首先,政府应大力扶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发挥高校学生消费行为所带来的信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势,政府应当给予互联网金融行业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制定设立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扩大“绿色信贷规模”,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升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学生消费行为对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然后,社会应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创造了一批新兴职位,解决了传统行业里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互联网的低门槛也让更多的大学生有了创业的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也面临着许多资金的问题。高校学生无稳定收入来源,而创业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此时社会应为高校学生提供资金保障,以提升长株潭的创业就业率,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也是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号召。最后,互联网金融行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系统。为避免高校学生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建立良好的消费信用习惯将成为重要举措。比如首次投入可以得到一定额度资金支持,取得成功和较大收益后系统将自动增加诚信值,给予一定奖励。反之,如若失败或有大额亏损,系统将自动减少诚信值,并且对于下次资金支持将降低额度。此措施将对高校学生起到一定的鼓励和保护作用,和长株潭两型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不小助力。

四、结束语

篇9

从实质上讲,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实施细则,是对以往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标准化、条理化和具体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可比作“漫灌”,看起来声势很大,但效果未必令人满意;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则是一种“滴灌”,每一分努力都被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二、卓越绩效模式视野下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存在的问题

1.卓越绩效管理主体错位

大多数人认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理应由高校来全部完成,因此,为了准确认定贫困生,各高校不得不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贫困生信息的采集、真伪的甄别等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往往事倍功半。在卓越绩效管理中,管理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要有合格的资源,从这个角度看,大多数贫困生经济困难产生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由入学而引发的,而是因为长期的家庭经济困难所引发的,因此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前置信息的核实不应该是高校,而是各级政府部门要提供真实、有效的贫困生信息,进而各高校再根据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实际表现再进行贫困生等级的认定。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是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体。

2.缺乏严谨、完善的过程管理

各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过程通常如下:本人提出申请———生源地所在政府部门出具贫困证明———班集体讨论———辅导员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有些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往往不愿意主动说明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有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甚至是比较富裕的同学却积极争取各种资助,造成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分配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其次,村委会、乡镇等基层部门,常常碍于人情关系而为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也出具贫困证明,县、市民政部门也很少派人实地审核,一般就直接加盖公章,高校又没有能力鉴别贫困证明的真伪,这就导致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受到很多的质疑。最后,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权力过大而缺乏监督,不能有效地杜绝人为操纵资助过程,在资助过程中搞弄虚作假、徇私枉法等不公平、不公正的行为。

3.缺少科学有效、持续性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第一,目前,高校大多以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依据,这份指导意见只是对高校贫困生做了定性的描述,缺乏定量的标准,由于对贫困生的认定缺乏清晰的标准和量化指标,就造成在实际操作中认定标准多样化,甚至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认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再加上贫困又具有相对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会导致对贫困家庭界定不统一。第二,由于自然灾害、家庭突发灾难等原因,导致原来就经济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或一些富裕生瞬间致贫。但这种临时性、突发性的灾难导致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都很难有效、及时地认定并予以经济补助。第三,重视经济扶贫,而忽视消除心理贫困。在我国现行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经济资助被放在首要的位置,但是对于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由此形成的自卑、敏感等心理却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疏导。

三、建立卓越绩效模式下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1.构筑分工清晰、权责明确的贫困生认定工作领导体制

为实现卓越绩效,必须构建有效的领导体系,领导层应承担义务或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构筑分工清晰、权责明确的贫困生认定工作领导体系。当前,高校是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体单位,但实际上,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社会问题,属于公共事务的范畴,应由政府来承担。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细则,明确政府和高校的权责关系,形成国家宏观指导、政府微观施行和高校具体实施的分工格局。在这样的领导体系中,国家负责制定贫困生资助工作各项政策法规,地方政府则应该承担起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协调民政、财政、高校等方面的关系,对出具假贫困证明等一切有损国家利益的违法行为予以制止并追究责任。而高校在地方政府认定的真实有效的贫困生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迅速将贫困生从众多学生中筛选出来,将国家的资源准确地送到最需要的大学生手中。

2.加强贫困生认定过程精细化管理,优化贫困生评定程序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的过程管理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七大类目之一,涵盖了组织的所有活动,涉及组织内部所有部门。实施和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就是要不断优化过程管理,查找不足,持续改进。第一,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构,由专门的人员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第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构应通过数据抽样调查,如提取学生在食堂消费数据,计算出学生用餐次数和食堂消费金额,进而建立起学校学生平均消费数据,以服务贫困生量化考核工作。第三,建立以班委、宿舍长为主体,普通同学为补充的贫困生评议小组,制定规范的工作职责,在贫困生评议小组认定贫困生等级后,小组成员应签字确认推荐意见。第四,签订贫困生诚信协议书,凡被认定为贫困生并享受各种资助的贫困生都必须签订贫困生诚信协议书,并可以在协议书中标明:若一经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在校期间所获资助一律收回。第五,建立贫困生认定后的跟踪调查制度,贫困生认定后,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查阅校园卡消费记录等方式了解贫困生的消费、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对个别重点对象进行实地家访,全方位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

3.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综合认定方法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下绩效改进是建立在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基础上,收集和使用数据的技能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在对贫困生认定的方法上不仅需要有关于贫困生性质、类别等概念性定性分析方法,还需要掌握大量相关贫困生信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因此应该制定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综合认定指标体系,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谓定性就是要对是贫困生做一个性质上的认定,贫困生就是指学生本人和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无法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需要外界帮助才能完成学业。所谓定量是指对贫困大学生的困难程度做一个量化指标考核,从而理性、科学地判断贫困大学生的困难程度。通过贫困生量化考核表,可以科学理性定量认定贫困生,根据贫困生在考核表中的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贫困生等级,得分在100分以上的,可以确定为特别贫困,得分在99~60分的可以确定为贫困,得分在60分以下的确定为一般贫困。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综合认定方法,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将最大的资助给予最需要资助的学生,使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

4.建立贫困生信用制度,加强贫困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建立高校贫困生信用制度,既要重视道德认识和诚信文化传统的以自我为主要的“软约束”,也要重视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和监管的“硬措施”。具体而言:一要积极推动诚信立法,将贫困生的信用纳入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二要建立贫困生信用评价体系,确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信用评价要素,运用有效的数据、不争的事实对贫困生的诚信度进行评价,并对信用情况实行全程动态的管理;三要建立贫困生信用管理系统,适时考虑将贫困生信用系统和国家个人征信系统相联网,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惩罚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失信成本。高校还应该加强对贫困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鼓励大学生诚信做人,尤其是要做好“伪贫困生”的诚实守信教育,提倡人人讲诚信、事事按规定的良好风尚。同时还应该加强感恩教育,使贫困生怀感恩之心、行回报之举,树立知恩图报的行为风范,使贫困生能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这是资助工作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问题的提出

高校贫困生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需要高度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贫困生不仅承受家庭经济拮据等物质条件方面的压力,还长期面临诸如学业、就业、人际等方面的各种负担。贫困生在校期间自我效能感普遍低于非贫困生,根据有关心理学调查研究显示,贫困生相对普通群体更易表现出焦虑、抑郁程度高、自卑消极感严重、心理偏执强烈等心理问题。贫困生在面临就业择业时,心理压力程度普遍达到最高值,自我效能感跌至低谷。为了进一步考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贫困生求职择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作用和影响,本文以江苏地区某高校计算机学院(以下简称A学院)为例,面向该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的贫困生开展问卷调查,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模型探讨面向贫困生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

2.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及可行性

2.1定义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邵国平,王水珍:93-97)。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届毕业生作为求职者在职业领域的信念和表现均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得以充分体现。个体择业效能水平越高,择业行为则越积极主动,倾向涉足的就业领域也越广阔。同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他的职业选择余地也越大。虽然个体实际求职技能会阻碍其职业生涯发展,但研究显示,职业发展中的瓶颈更多地更多源自于自我无能感,而非个体实际能力欠缺。职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不易因受挫而影响职业选择,甚至能能够根据自己的自身倾向和职业偏好进行重新选择(杨爽、张涛,2010:119-120)。

2.2国内外研究

自卑作为高校贫困生求职就业的普遍心理特征,也被诸多学者普遍认同为贫困生求职成功的心理障碍。国内学者诸如姜飞月(2002)的研究普遍认为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并将这种较低的生涯自我效能感(Career self-efficacy)描述为如下几方面:一是向往好职业,却不知如何追求争取;二是迫切希望努力争取,却缺乏自信;三是奋斗过程缺乏同伴带来的普遍孤独感。

Hackett和Lent(1987)认为,生涯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生涯选择、生涯适应相关系列行为的个人效能方面的评价”(Lent,W.R.,& Hackett,L.W.,1987:37-39)。随后,Hackett和Betz(1997)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其概念并扩大了理论外延,他们认为生涯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实施与生涯有关的行为、教育和生涯的选择,也是对其坚持性的信念(Betz,N.E.,& Hackett,G:1997:94-99)。Hackett和Betz(1986)以及Hackett和Lent(1987)均从实际效用角度出发,进一步强调:凡是可以运用自我效能于生涯领域的研究结果皆可纳入生涯自我效能。生涯自我效能感能够调动职业选择行为的积极主动性,其判断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Hackett & Beta(1986)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其职业选择余地呈正比(Bent,N.E.,& Hackett,G,1986:121-130)。

在我国各大高校,贫困生因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牵制和社会大环境的诸多影响,其心理特征,尤其处在生涯规划、求职就业这一人生节点时,心理状态愈发错综复杂,变化不定(邵国平,王水珍:93-97)。因此,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自我效能感低成为贫困生求职的主要心理表征,逐步获得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3.关注高校贫困生

3.1 贫困生现状

高校改革以及合并调整以来,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领域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逐步受到教育者到和研究者的普遍关注(郝妮、马红丹,2010:174)。虽然教育部、省厅、高校等各部门通过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措施确保贫困生求学无忧,但其心理健康问题却因现象错综复杂、隐蔽性强、个性发展与社会融合处于碰撞时期等原因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截至目前,全国贫困大学生人数已占在校生总数的10%~15%,而调查显示,贫困生中心理异常人数超出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人数近6%。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成型的关键阶段,期中自我效能感程度高低对贫困生的求学就业会产生巨大影响。

3.2 贫困生求职生涯面临的问题

3.2.1 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相对落后

高校通过开展各种职业培训、搭建各类求职平台力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贫困生相当一部分出自偏远落后地区,自身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造成专业竞争力普遍不强,又因自我效能感低导致自卑羞怯,社交活动能力锻炼欠缺,导致其在求职中处于劣势。

3.2.2家庭与自我的双重压力与束缚

高校贫困大学生普遍面临较高的家庭期望,即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为家庭带来荣耀。从相对落后的地区历经层层选拔,自身是原先班级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依然对自我采用的高标准严要求与宏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学业成绩下降造成极大落差,也是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客观愿意之一。

3.2.3 就业远景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也使得大学毕业生承受着就业压力僧多粥少的“阵痛”。贫困生因对大学教育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更易于忽视诸如自身条件和岗位现实的兼容性,加之贫困生普遍缺乏社会资源,使其求职就业雪上加霜,更易陷入自我效能感低,就业结果不如意的双向恶性循环。

4.调查研究

4.1 A学院贫困生数据

A学院共计有贫困生530名,其中大一年级贫困生133名、大二年级贫困生128名、大三年级贫困生126名,大四年级贫困生143名。其中根据学科专业属性和学科设置,困难生分布比例略呈现出学科差别,其中偏软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相比偏硬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贫困生人数相对较少。

4.2 数据分析

如下两项调查面向A学院大四年级143名贫困生在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求职期间进行问卷调查,经反馈共计收回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86%。研究工具为《一般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的构想效度诸如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都较高,即a=0.878和r=0.817;同时该量表具备较高的校标效度,即与社会自我效能相关系数为r=0.5379(p<0.0001)。该研究中所有的调查数据均采用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

4.2.1面向A学院大四年级困难生在性别方面,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对比

表1 A学院不同性别的困难生自我效能感比对

N

Mean

SD

t

Sig(2-tailed)

92

84.92

11.29

1.846

.042*

51

82.55

11.45

*(p<.05)**(p<.01)

上表数据显示,A学院大四年级困难生中,男女不同性别困难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1.846(p=.042<.05)。

4.2.2 面向A学院大四年级困难生在专业类别方面,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对比

表2 A学院不同类别专业的困难生自我效能感对比

N

M

SD

t

Sig(2-tailed)

偏硬类专业

58

25.12

4.56

2.725

.009**

偏软类专业

85

28.22

4.89

*(p<.05)**(p<.01)

上表数据显示,A学院大四年级困难生中,偏硬和偏软不同专业类别困难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2.725(p=.0009<.01)。

5.对A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从上述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向困难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个动态发展,同时也包含个性色彩的教育过程(高静波、熊文斌,2007:229)。

5.1 深入开展摸底调研工作,多渠道确保助学和促成长

学院在对困难学生个人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存档时,要深入开展相关调研、收集工作。除了收集简单的家庭户口类别(城镇或农村)、家庭年收入、被认定的困难等级等单一数据外,还可以在大一年级困难生中开展就职意向调研,并及时作好数据维护和更新,方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面向不同就业意向的困难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和教育。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呈现出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一致性,人的需求由低向高,历经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推进,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因此,学院应扎实做好奖助贷等各项基础服务工作,努力扩大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与受助面,为其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以及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等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准备,提升自我效能感,真正做到助学和促成长。

5.2切实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多层次提升“专业”效能感

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限制,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学校及专业的选择面会偏窄。入学后,新生对就读的专业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因此,一方面在正常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专业认知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各专业的授课均需努力提升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特别是困难生在学习期间能了解专业市场动向、把握专业前沿动态,积极拓宽求职眼界,不断提高自我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真正提升专业自信心和“专业”效能感,通过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来带动自己的专业学习,积极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5.3 切实加强学业规划教育,多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