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语文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高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探索
高职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弱,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掌握不够准确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提高,也制约着高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该如何开展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笔者总结自身多年高职语文教学的经验得出以下几个方法。
一、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是先决条件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有兴趣这一保障,当前的高职学生大部分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很大原因是学生没有认识到语文这门基础学科对其整个学习乃至人生的重要影响。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学习就是浪费时间,能够识字就行了,根本没有必要开设语文课程。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课程的总结报告时要想写得好写得有条理还得依靠语文,学生在日后的人生求职中要制作出一份精美的简历依然离不开语文的帮助。所以要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帮助学生摆正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太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获得了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殿堂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要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应该操之过急,学生也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慢慢地激发。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影视、音像等方式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进行《边城》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先通过一段影片的播放来引入学习。进行《枫桥夜泊》的故事学习,教师可以把这首古诗和歌曲《涛声依旧》进行联系。进行书信体的写作可以借助歌曲《一封家书》进行有关的导入。
这些方式给课程的教学融入了新的元素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在影视作品的观看和歌曲的欣赏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愉悦感进而不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高职语文的有效教学也就获得了深厚的学生基础了。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高职学生在入学之初还带有很多的情绪,甚至有些学生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和仇恨情绪。带着这样的情绪进行学习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因此,教师要首先认识到这一点,进而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和模范作用,主动走近学生,主动亲近学生、帮助学生。拉近学生和自己之间关系,在课下和学生做朋友,在课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的有效前提,也是构建融洽课堂教学气氛的前提。一旦拥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参与和积极参与,推动学生和教师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此外,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走进教师,愿意将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告诉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够充分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情,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提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谐师生关系在课堂之中的表现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例如:进行《荷塘月色》的课文学习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的推动教学的发展。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怎么样,那么在教学上:
教师问:同学们谁来为大家朗诵一下第4段的内容?
(无人理睬)
教师问:大家最喜欢这个段落中的哪些场景描写呢?为什么?
台下一片安静
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而和谐,在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则是另一番景象:
教师问:谁愿意来朗诵第4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纷纷举手,唯恐落后
教师问:谁自愿来介绍介绍喜欢的场景呢?为什么喜欢?
学生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这两句话运用叠词展示出了荷叶的茂密,又借用比喻形象地展示了叶子的形态。
学生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明明是闻到的味道却说是听到的歌声很奇特……
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烈课堂的教学气氛进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
做好高职语文教学工作紧紧依靠课堂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还需要适当地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借助课外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到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可以开展的课外活动很多,例如:
1.定期开展朗诵比赛,提升朗诵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开设兴趣小组,可以有写作兴趣写作、阅读兴趣小组。
3.进行征文比赛,在某一个时期规定一个主题,如中秋时可以设定团圆的主题。
4.开展讨论课,学生在讨论课上可以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交流。
借助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多样化的方式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之中。那么在这些课外活动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思维也不断得到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最终语文教学的效率获得提高。
进行高职语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几点总结希望对高职语文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景悦,对职高语文教学的几点探索[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8年第3期(总第23期),第6卷.
[2]熊赞,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教学法研究,2006(8).
篇2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育 学习兴趣 学习主动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人才竞争中,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不再是高职学生取胜的唯一筹码,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学生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在当今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然而,很多高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逐渐暴露弊端。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在高职教育中,一直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很多学校并不重视高职语文教学工作,导致其被边缘化。实际上,高职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单纯的语言和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和语言的美。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的文化,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悟人文气息,培养爱国情操。这种修养和知识的积累过程就隐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高职语文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不应该将语文简单地看做是高职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课程,而应将其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外,高职学生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在整个社会倡导素质和文化的背景下,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都是帮助高职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利器。
目前,虽然高职教育正在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其层出不穷的改革手段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语文教学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我们仍需不断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学的改革面临很多障碍和困难,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目前,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
1.1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更感兴趣。高职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人生的道路上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很多学生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做事情随心所欲,不喜欢条条框框。同时,从生源角度来讲,高职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差异较大,这些决定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差异,也使得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不同。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更愿意将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学习上,认为高职语文可有可无。心理上的不重视必然造成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
1.2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目前,高职语文课程的设置十分随意。由于得不到充分重视,语文教学的课时往往较少,同时教学内容也十分随意,没有针对性。且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索然无味,通常是教师在上面自顾自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早就不知神游何方,死板、拖沓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代名词。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没有吸引力的课堂自然无法留住学生。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就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上课成了完成任务的形式。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节奏不紧凑是语文课堂的弊病。通常是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早已不知道神游到何方。一堂课下来,教师没少费劲,学生却没听进去多少。学生没有学到知识,课堂教学就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自然会不断督促自己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学生觉得充实有趣,对语文也会有更新的认识。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扬长避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宋词时,有的学生擅长朗诵诗词,有的学生对诗词不是很感兴趣,却十分热爱音乐。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让喜爱诗词的学生向同学们介绍诗词的背景和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学生作为同龄人具有相同的感触和思维方式,彼此之间更容易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理解了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之后,则可以鼓励擅长音乐的学生用表达相似感情的歌曲为诗词配乐。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不仅改进了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更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并非单纯的知识学科,即使是晦涩难懂的诗词也表达了人内心最深处的感情,让学生对语文有全新的认识。同时,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和明确的分工。在学习新知识时,给出学习提纲,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形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大提高和增强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2.2构建开放式课堂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语文课堂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语文教学需要走出课堂,与当代社会融合。事实上,语文是最具有生活气息的学科,它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打开语文课堂的大门,构建开放式课堂。语文来自社会,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了解社会。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和市场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和调查,调研范围可以是社会的民主、热门话题,也可以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话题,让学生通过实践给出问题答案,综合形成调研报告。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创设教学情境
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动脑筋,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将教学情境与学生的个人感情和生活中实际的事物相联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带领学生通过声、光、影的形式感受语文的魅力。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讲述了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的情景,在教学时可以结合《红楼梦》的影视题材进行授课,具体表现文中公侯王府家的气派场面,繁文缛节;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行事泼辣,穿着华丽,;三姐妹各具风姿;李纨的沉静谨慎;贾母对黛玉的怜悯,对宝玉的溺爱,等等,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
综上所述,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对教学方法做出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学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语文素养 知识 能力 习惯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笔者参加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许多同仁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语文素养不甚明晰,时常问及,下面就将自己对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问题的思考谈一点粗浅的认识:所谓语文素养,就是指语文素质和修养,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涵盖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丰富内涵。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品质、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等多种要素的复合体,还是这些综合要素的动态生成过程。我们谈语文素养应该紧紧扣住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来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来思考,从学生身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如果我们把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素质称作“语文素质”,那么“语文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训练、实践所获得的语文素质和品格修养及其动态的发展状态。语文素养是以过程与方法为经纬、以语文知识为外壳、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精神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的综合素养。过程与方法贯穿于语文素养形成的全过程,反映了语文素养的动态生成过程,过程为经、方法为纬,纵横交织,所以说它们是经纬;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它处于语文素养的外层,是语文素养的外壳;学习语文的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且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意志品质、审美能力、价值观念,人生境界都得到了提升,因此它处在语文素养的内层,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精神品质这些情意因素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语文学习动机是语文学习的开端,正确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学习过程的保证,兴趣爱好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习过程的情感支撑,因此情意因素越强,学习语文的劲头就越大。所以语文素养的培养生成过程就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内化和三维目标的具体演绎生成的过程。语文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培养自身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突出了外在应用能力与内在素质修养的结合,突出了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强调了教育的整体。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未来发展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读、写、听、说训练。要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综合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应该包括知识和能力的素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素养,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素养,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素养和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等这样几个方面,它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文道并重”、“知行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育人功能。坚实的语文素养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下面分条进行阐述:
1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博学才能多才,要拓宽知识视野,发展个性特长。这个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字词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实用文体表达方法知识,课文背景知识,作家作品知识,语体知识,科普常识,文化常识,专业文化知识,字词句篇的积累等等。在所有这些知识体系中,课标强调的不仅仅是识记、了解,课标使用较多的词语是理解、辨析、应用,强调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 形成应用语文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素养的内涵体系中,语文能力素养是核心素养,语文能力就是以已有的知识基础、智力、天赋为基础的语言操作能力,按传统的说法语文能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笔者认为语文能力除言语能力和读写能力外,还应该包括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对字词的品味和感悟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章熊先生把它分为“认知能力”“筛选能力”“阐释能力”“组合、调整能力”“扩展能力”),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能力(搜集、加工、整理,鉴别、评价、整合,批判、创造等),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生要养成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增强内驱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养成学语用文的习惯。“逐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形成勤观察、多体验、爱思考、善积累的习惯;形成认真听、准确说、常写多改的习惯”。“优秀是一种习惯”,要使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勤于记诵、乐于感悟体验的习惯,养成勤摘抄、勤批注、勤写读后感的习惯――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2)要重视积累。古今中外的文人大师无不是满腹经纶之士,现在的语文教学过于追求形式的翻新,课堂的热热闹闹,强调互动、感悟、理解固然是正确的,但是绝不能搞虚假“繁荣”。现在的高职生传统文化的积淀太少,热衷于上网聊天的多,读武侠言情小说的多,能真正读完四大古典名著的学生并不多,所以有识之士呼吁:语文教学要返真归朴。建议大家都读读《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这篇文章,或许会深受启发。钱穆能背诵《史记》,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为重要的途径,加强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一些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的底子。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决定楼的高度;语文积淀的厚实程度影响着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
4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进行运用。要使学生掌握加圈点、作批注、作摘录、制卡片、列提纲、编文摘、绘图表、写心得的方法,掌握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掌握筛选、提要、概括、归纳等阅读方法。掌握理解文题、句子、段落的方法,掌握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评价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方法以及各种写作方法。在阅读鉴赏中学会质疑、辨析、探究和批判的方法。
5 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因素,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基础,是自我积极进取的核心力量源泉,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资本,也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
(1)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树立起责任意识、成才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
(2)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体验。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幸福感和积极健康快乐的心态。自尊、自重、自爱,以热情助人为乐,以勤奋成才为乐,以团结进取为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学有所成、学有所长为荣,以勇于担负起自己应付的责任为荣,让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体验形成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内驱力,进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具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大潮时期,多元文化交流和多种意识形态的冲撞,各种各样的现实利益和诱惑,使得学生的道德行为很容易出现偏差。我们要帮助高职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以及正确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使道德规范真正被高职学生吸收、内化, 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习惯成为高职学生自觉的行动,并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使良好道德行为常规化和自觉化,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良好道德行为的自律者和自动者。自觉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做到文明、勤奋、诚实、守信。
6 养成积极健康、高雅纯洁的审美情趣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要能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性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在审美情感体验方面,他们还处在一个情感直觉倾向时期,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往往还不完全是理性的思辨,而是情感直觉多于理性判断。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提高审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具体、形象、可感的审美活动使学生进入审美状态和审美情境之中,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求真、向善、崇美。通过阅读、感悟、比较、联想、评价,使学生能够欣赏自然美,自觉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风景名胜,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能够自觉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学习环境。能够感受艺术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欣赏美的形象,并能挖掘形象的美学意义。能够鉴赏社会美,能够认识那些典型人物和新人新事新风尚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意义,领会其所代表的真善美和正义、光明和进步的本质;能够识别假恶丑,自觉抵制以低级、庸俗、畸形、怪异为新潮、时髦的情趣,培养积极健康、高雅纯洁的审美情趣。能够欣赏人性美,不仅能够欣赏包括外貌、形体、仪表、行为美在内的外在美,而且能够欣赏心灵美、品德美等内在美;能够不断丰富美好的情感体验,形成―定的审美理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追求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做到内外兼修,外修仪表、内修品德,外树形象、内塑心灵,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进而自觉地去开阔审美视野,不断地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塑造美好的人生。
7 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1)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中考的冲刺过后,由单纯的升学考试到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外部压力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要很快实现从初中生向高职生角色的转变,不然难免迷惘彷徨,甚至消极颓废。确立一个目标至关重要。人生目标是人生前进的方向,有航向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没有方向的人生,就如在激流漩涡中打漩的船只,失去了方向,很容易出现偏差和意外。高职学习阶段要拿几等奖学金、考什么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什么社团、发展什么特长、是否参加自学考试、是否准备专升本或者专转本等等,都要有一个筹划,要“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样才不至于虚度光阴、感到空虚和无聊。除了要有这些阶段的目标外,还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要有职业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规划、人生定位,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思想意识的基础。有高远的目标才能有开阔的视野,鹰击长空,心游万仞,“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没有目标理想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每位学生都应当有为个人建一份功业,为国家做一份贡献的目标。
(2)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有了目标还要有实现目标的恒心、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要求真务实,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日有所长,月有所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辉煌的人生长卷,是用具体行动的画笔绘出来的。要不怕困难和挫折,斗志昂扬,乐观自信,执着追求。要敢于面对竞争和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在竞争中锻炼成长,增强自身实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8 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肩负着继往开来、建设祖国的重任。高职生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能型生力军,高职生如何生活、如何发展,关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当代高职生要树立起科学、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在奉献集体、奉献社会的实践中逐步实现个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使人生实践有意义,人生奋斗有价值,肩负起应负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逐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个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赢得社会的承认。消除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以奋斗为乐、以成才为乐、以创造为乐、以奉献为乐,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9 具备必需的科学文化素养
“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范围十分广泛,“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笔者在这里只谈高职生必备的专业文化素养。作为高职生应当热爱所学专业,了解专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自觉地熟悉职业道德规范,阅读与专业相关的科技作品,感受专业领域内的人文情怀,提高专业素养,掌握专业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必备的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的进程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了解企业文化……”(《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能根据专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掌握写作日常应用文、一般的职业岗位专业文书和一般的科技文的方法。树立职业理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爱岗敬业,具有团队意识,能够团结协作。
注释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谈谈“语文素养”在苏教版小语教材实验总结研讨会上的发言.
[2] 李睿.解读“语文素养”.中国教育报,2005-8-1(4).
篇4
[论文摘要]教学艺术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发挥,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营造“经历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交流活动,达到共识、共享、共知。
一、引言
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所有高职语文教师倍加关注的问题。而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其创新潜能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是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活动。教好语文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建接触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并使其乐在其中,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尽可能多地进行听、说、谈、写的仿真训练,使学生感到是他们为求知而上课,是他们自己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发挥,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中我们深深体悟到语文教学的艺术乐趣,它不仅要使得学生愉快地去学习语文,而且也要使教师欣欣然地去教语文。教学艺术在关照教学对象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关照。要达到这个境界,就离不开创造性的教学谋划和创造性的教学行为。高职语文教学设计,更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谋划中的运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对学生学习力的判断艺术、对自我教育力的估价艺术是谋划的科学依据。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课堂之上。语文教学艺术中谋划的物化产品就是教学设计方案,这是我们对高职语文教学艺术的相对静态的认识。而它的动态性特征则表现为教学的具体行为艺术。实现高职语文教学课堂的“交流互动”,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是这一行为艺术的本质特征的外现和升华。
二、“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与特征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是单向和单一的,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群体之间,通过各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而构成的认知和情感和谐、多向互动的格局。这种格局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它交流的主客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主要包括:师为主生为客,生为主师为客,个体为主、群体为客,群体为主、个体为客,群体为主、群体为客,等等;二是交流的互动性,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位置是不断转化的,形成多向互动为主体,相互作用的交流体系,这样才能为全体学生的探究、思考、参与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充足的信息。因此,建立多向互动的交流格局是势在必行的。“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处所构建的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如校内外的山川、草木、房屋、街道、教师、教学材料等,这是蕴藏着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要很好地开发利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物质的教学环境,适时适宜地向学生传递这种文化信息,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文化信息。教学心理环境指师生的心理交流,包括思维、情感、人格、需要、兴趣的互相传递、接受、共鸣等。只有师生心理的相通、相知,交流互动才能真正地动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具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获得身心愉快的乐学功能。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与掌握语文的感情倾向。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强迫学生学习是违反心理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都是受兴趣和需要支配的。对于教和学的关系而言,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对高职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创造环境我和你一块学习”。“强制”与“吸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同时导致的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越学越乏味;“吸引”学习,就是教师运用精湛的语文教学艺术,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总之,“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并非指一堂课或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代表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体现出教师对教学艺术的娴熟驾驭和教学观念的进步。
三、“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创新与运用的内容
(一)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去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所以教师的选材应贴近生活、贴近行业的最新的动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使课堂互动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为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大豆》一课时,第一步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不改变体裁的情况下,改变课文结构,改变写法,改变视角,重写《大豆》,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最后教师从中选出优秀作品与原文进行比较。第二步可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此文后得到的启发,学生们个个七嘴八舌,想出一个个美妙的世界。第三步由此总结说明文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每一个同学都要举一个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这样,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开阔了思路,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学生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从正面加以肯定,以启迪和活跃他们的思想,扶植他们的批判精神。要培养他们善于质疑,善于否定,善于超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断有所创见。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及要求,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等方法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这样让学生自始至终有“我是其中一分子”的感受,使学生感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强烈的教学节奏,特别是让“学困生”没有“被遗忘”的感觉,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长知识、增才干、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营造“经历学习过程”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语文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有在经历这一过程的活动中,才能使才智得到发展,才能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分析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经历学习过程”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它是“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一人登台授课的弊端逐渐显现,教师一人的三尺讲台最终将被学生多人表演的舞台所替代。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多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教学策略、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能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潜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开放。即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要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语文即社会”,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师要不断地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东西引进高职语文课堂,切实把握时代脉搏,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围绕“时”“事”不断变换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眼光由高职语文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强烈欲望。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开放。受市场化和商业性的影响,高职语文课堂的“商业经营模式教学法”也应运而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关注的呼声越来越高。专家、名师明码标价进课堂,吸引学生走进课堂。事实上,无论教师知识多渊博,学生就是不去听他的课,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学生的课堂到座率越来越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采取“商业经营模式教学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
3.思维的开放。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问题,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存在。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怀疑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
4.学科之间的开放。现在,许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大学一年级并不分专业、不分学科,但学科是客观存在的。高职语文应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建立起横向的联系,创设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养成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构建“多媒体”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法”已成为历史陈迹。“多媒体课堂”“网吧式课堂”“体闲娱乐课堂”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主流课堂。依据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生可通过网络同教师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非常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系统更具个性化,并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知。
总之,实现高职语文课堂的“交流互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早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现代的“交流道、交流业、共释惑”。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正如王克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中说:“一个人的学业成绩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智力,二是动机。”语文教学的艺术在于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交流互动”教学只是无数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模式,而不是全部。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语文教学艺术,并通过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充实高职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J].课程·教材·教法,1991(10).
[2]朱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篇5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延伸
任何阶段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现在语文学科却在在高职院校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学生刚走出中考或高考,进入了专业性较强的高职学校,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型和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或技能人才,没有升学压力。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又面对众多新鲜的专业课,就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把大量精力放在语文学科上, 而是把放在专业课上,语文这门基础文化课就退居二线,由中学时期的主课变成了公共课摞在一边, 教学课时相对来说少得可怜,有些高职学校甚至不开设语文课。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语文课也就没有地位, 随之影响语文教师没动力、没精神上课,那么学生就更加不爱学语文,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后,最终学校也不重视,于是就减少课时甚至取缔这门课。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当今的社会对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的需求有关,但高职语文教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是中学语文的继续,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不能与同学们的专业课联系起来, 不能与高职教育的目的挂钩, 而是单纯的授课与受课的关系。鉴于此,作为高职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这门学科, 不要认为学生学校不重视就敷衍了事,高职语文教学还必需进行改革,才能与高职教育的目的相适应, 才能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同时,还要了解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他们专业的特点和教育目标,在教学上要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来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这种被动的局面,继而扭转这种尴尬的处境。
那要怎样做才能实现上述目的呢?
第一,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型和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技能人才, 即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基于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之上,其他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培养。试想:一个不认字,对于专业语句不理解人如何进行具体工作,更别谈运用高科技手段了;再者,有的高职又是以学习语言为主,与语文学科的联系更大,母语学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外语的学习水平。所以,高职语文教学毫无疑问的要配合这个目标, 不能像高中那样单纯的授受知识,也不能本科学院一样作专业性的讲解研究,而是要体现出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知识性和工具性相融合的学科特点。所以, 高职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 提高同学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精神之外,更主要是要激发同学们的动口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 还要培养他们有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上应该针对技能训练或外语学习的特点来设置语文课程课,而且在具体教学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专业来讲授内容的重点。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要害怕教学方向的改变, 备课要分专业来对待, 而不是墨守成规,同等对待。
第二,努力实现教学主体的转换。初高中语文往往为了应对考试,教师会抓住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进行各种语文知识的灌输,大多时候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不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主动用脑、用眼、用手、用耳朵来学习, 不再是一股脑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那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意图与学生的积极性统一起来。所以,老师除了讲解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外, 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高职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更渴望在语文教学中来表现他们对某个文人,某个观点,某篇文章、某个时代的看法, 那教师就要给学生多一些发表意见的看法,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讨论。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设计者, 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同学们进行自学、思考、辩论,在自学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在思考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能力, 在辩论中培养他们的听说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他们不再活在别人的见解里,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发表个人见解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克服了内心的胆怯心理,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最后老师在进行评价总结规纳时,学生就会听得更专注,知道自己在这堂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欠缺哪些知识,以后会更加努力弥补存在的不足。这样转变了教学主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既让学生感到被尊重,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敢于革新现有的教学内容。其一,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可是文学本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跟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教育、军事等联系紧密,人们往往说"文史哲不分家"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左传》《史记》《战国策》等既是优秀的史书,又是出色的文学著作,一方面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的资料,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跳出文学本身的限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文学自身的魅力, 还要挖掘文章的人文内涵、历史意义等,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精华, 并应用到与其专业相关的领域当中。其二,现行的各种高职语文教材内容大同小异,里面的有些篇章很多都在初高中时就已接触过, 在教学时如果还是重复教学的话,学生一定没有兴趣。所以在教学前,可以先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语文功底以及他们想在语文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这样,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需求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新内容,如:与课本内容相关,文坛上有与其有关的经典之作;还可以关注文坛的最新动态和新人,就学生喜欢文和人进行拓展延伸阅读;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优秀经典的的作品,共读之后,一起分析其利弊,这样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 提高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还可以就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来做辩论、解析。这样,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真正实现了"大语文",让学生真切感觉到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自然而然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就变得重要了,作用也突出了,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文意识,学生在收获的同时会更重视语文。
第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 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高职语文教学上也不应只是简单讲课和听课了, 必需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新的尝试,在传授知识时要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些方法有很多:如采用质疑法, 如《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中刘兰芝与小姑告别的时候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时,有一个问题:刘兰芝的小姑怎么可能在两年多的时间内由一个扶着床学走路的小孩子长成一个一米五六左右的女孩子,长得也太快了,这是不是古诗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后人改写过呢?还可以采用讨论和辩论的方法,《哈姆雷特》一文的 课后题中有一道题是关于哈姆雷特的母亲的,说有人认为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的母亲)具有双重性格,可以先让同学们根据观赏的影片谈谈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然后根据课文节选部分把同学分成两派, 让他们谈谈节选部分乔特鲁德的性格,一堂课就在同学们轻松愉快热烈的辨论中度过了,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会发现同学们很多的独到的见解和闪光点。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充分地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教学手段也要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中,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经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了, 更何况何况语文课堂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五官感受来欣赏文学的魅力。因此,针对当代学生的兴趣特点, 教学时尽量多用影音手段、PPT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调动学生的形象感受和学习兴趣, 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优秀小说、话剧编演比赛, 中国诗文配乐朗诵大赛等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这样, 既可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 又可锻炼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可以用与课文相符的名家朗读带示范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放给学生听,并让他们跟读,体会所学诗词的感情;可以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影视作品,比如讲授戏剧《雷雨》《哈姆雷特》的时候, 就可以给学生播放《雷雨》《王子复仇记》的电影,让学生既对整个故事情节了解了,也容易把握人物形象,教师再讲书本上的节选部分就容易多了,这比传统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编演,有的教师在讲《孔雀东南飞》时,讲到故事的发展部分中焦仲卿替刘兰芝在母亲面前求情,与母亲发生分歧的这一情节,让学生扮演焦母和焦仲卿,即兴演出这一情节,每个班选三组,稍加准备就登台演出,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连连。又比如讲《朋友四型》时,有的教师以周华健的歌曲《朋友》引入课文,一首歌曲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许多人都跟着轻声哼唱,因为他们终将面临分专业或是毕业,面对的是别离,这首歌恰恰唱出了他们的心声,结果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篇6
关键词:行动导向;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40-03
高职基础课教学的定位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广受争议的问题。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的语文教学,同样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还是重实践的矛盾,始终存在着人文素质课还是语言工具课的定位争议。笔者认为,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区别于高中语文教学,也应区别于中职中专的语文教学,更不能照搬本科《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模式,而应该尝试切合学生个性、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贴近学生思维习惯和接受水平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就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以语文知识学习为载体,立足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尝试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世界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理论。行动导向教学,或称行为导向教学,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教学环节的完整的行动过程。简言之,即为了行动而教学,在行动中进行教学。这一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恰好吻合,即包括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并致力于转变教学方式、构建教学情境、促进学习者中心地位的回归。就语文教学而言,即在行动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活动中提高能力。
(二)理论指导下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在实践中,笔者为教学改革确立了一个宗旨,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采取“两破两立”的方法,即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改变学生不喜欢语文的现状,创新授课形式,引进立体评价机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简单说即让学生当小老师上课,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以自由结合的方式,把全班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民主选举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规范。
第二步,把一个学期所有的讲读课文分配给每个小组,对照“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小组领取“学习小组活动记录表”。
第三步,课前准备,负责每篇课文讲解的小组认真备课。主讲者可以是组长,也可以是组员,更提倡大家分模块协作。没有讲解任务的小组,也要组织课前自学,并填写“学习小组活动记录表”。时间可长可短,每组自由安排。
第四步,课堂讲解,时间分配为三个30分钟。程序如下:负责主讲课文的组为“主讲组”。第一个30分钟由“主讲组”负责讲解课文,模拟教师讲课程序,完成课堂教学常规内容;第二个30分钟,教师临时指定另一个组提问和咨询不清楚的课程内容,这个组为“协助组”,如有人提问,由“主讲组”的学生负责回答,其他有问题的学生也可单独向“主讲组”提问;第三个30分钟,由另一个叫“评价组”的组上场,对前面发言的各组进行评价。“评价组”可能是两个组,也可能有三个组,但不少于两个组。方式可以是一个组员评,可以组长评,也可以是教师评。内容可以针对字词句、文本、发言方式、主旨理解等等,从内容到形式、从个人到小组都可以评。这个过程称作“立体评价”。
第五步,教师总结,一般是在第三个30分钟内进行。一是总结,二是存疑,三是布置写作任务。
另外,对每组的活动状况都要进行评判,并计入平时成绩。“主讲组”每人每次计20分,“协助组”、“评价组”每人都有分值不等的平时分。对发言精彩者,由全体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给予加分。上课时,小组聚坐在一起,可随时讨论。
“反客为主”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一)与职业工作过程同步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六个环节,既是职业实践中一般的工作过程,又是行动导向教学倡导的完整的行动过程。在“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资讯”,即学生接受任务,收集信息;“计划”,是各小组从成立到运作,寻找伙伴,制定小组规则,学习课程,组织讲解的过程;“决策”,是学生准备上课的一系列工作过程,期间需要大家协同努力,做出决策;“实施”,即上课、协助、评价的过程,是对计划的具体实施;“检查”、“评估”是全班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两个环节,既是“主讲组”对自己讲课的评估,又是大家相互评估、查漏补缺、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有利于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行动导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其核心理念是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专业能力中的个人兴趣、自我引导、结果展示、合作共事及与现实生活联系等各个方面,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这个教学模式也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理念相融合,即主张学习者在具体实际或模拟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估,学习者通过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活动,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三)可践行我国职业教育所倡导的知识“必需、够用”原则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专家们力主改革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反复重申职业教育的知识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反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尝试正符合这一原则。
中职中专的语文教学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补习,让学生做到听明白,说清楚,读流畅,写通顺;高中的语文教学受制于高考,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要求较高,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本科生的《大学语文》学习属于素质教育,浮光掠影地了解点文学知识、名著名篇,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被忽视;经过高考的三年制高职学生,其语文学习与本科的《大学语文》类似,也属素质教育。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生中水平中等及偏下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也还通顺,听说是他们的长项。因此,他们既不需要补课,也不需要达到高考要求。他们的语文水平只要能适应职业需要,“必需、够用”就是最佳程度;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因为学生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符合语文综合能力提高的逻辑线路
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按照能力提升的逻辑线路,听、说、读、写要同时进行,按认知规律逐步推进。“反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尝试,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变、六个提升,真正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个转变:一是变教师讲解为任务驱动。每个组都有任务,带着任务,大家自主学习,协作共赢。为了能顺利进行课堂讲解,“主讲组”必须熟悉文章,广泛收集资料,网络信息的高利用率成为他们的共性,同时也让电脑由游戏机变为了学习机;“协助组”为了争取主动,必须深入研读课文,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评价组”需要运用语言,调动知识积累,更深更细地理解文章内涵,才能胜任评价工作。这一个系列的工作动力都来源于明确的任务和明确的规则。二是局部带动全局。从整个学习过程看,语文学习的积极分子会带动比较懒的学生,组长是核心人物会带动全组,优秀的组会带动落后的组。如此积极的学习场景,让语文课成了训练能力的场所、展示才华的空间。三是全局齐动。这个全局不仅仅是语文学习,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展开,学生的松散习惯、懒惰情绪、颓废状态都会得到改善。
六个提升:一是成绩提升。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生自述是由于任务迫使自己看书、熟悉课文,比原来只是听讲印象深刻得多。更何况需要提问、回答及讨论问题。二是言语技能提升。从上课回答问题到课间讨论的话题,从随笔写作到征文投稿,学生自觉有了提高。三是组织能力提升。组长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能力得到了锻炼,课代表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每个学生的团队精神都得到了体现。四是沟通水平提升。从学生的随笔中可以看到,教学模式改革以后,学生更注重自己与人交往中的语言技巧,会尽量说出比较合适的话,从而赢得大家的好感,使自己心情愉悦。五是创新能力提升。有一个组的主讲尤其使笔者惊喜。这个组在讲说明文《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时,把泥石流发生、发展的七个时间段写在事前准备的大纸板上,让组员把各时间段泥石流的状态写在纸板反面,再按照时间顺序上讲台站队。这个以时间为说明顺序的课文内容马上就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使人铭记终生,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六是自我效能感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因与高中失之交臂,很多人情绪沮丧,遭受打击而难以自拔。语文课程的这种改革,让他们在这个小舞台上展示了自己,得到了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享受了成功的喜悦,由此自我效能感大增。
改革尝试的得与失
从“得”的角度看,有三项收获。
一是改革切合学生个性。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年龄较小,可塑性强。即使一年级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年级照样可以纠正,这与三年制高职不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初期,接受能力较强,同时,又处于社会性初期,对什么东西都求新求奇,青春期的反叛性使他们容易受诱惑和暗示,辨别力不如三年制高职学生,但比中职中专学生要好。“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但又给他们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正切合了学生的个性。
二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从初中生蜕化而来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1)注意力极易分散,因而对教师讲课爱听不听,但对同学讲课却兴致很浓;(2)对传统的东西没有兴趣,但任务驱动就不得不做,不同的讲解者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对语文有了感悟;(3)他们语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说的多、读的少、写的更少。在改革尝试中,说依然多,读也多了,不读无法说,写作量也增加了。每次课后都要写,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联系现实事例,或解读某个理论、名著等等,总的写作量在每周1000字左右;(4)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听常常不完整,理解常常不深入。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听、仔细读、好好想的习惯,因为有评估环节。
三是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水平。五年制高职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缺乏理性思考;思维懒散,被中学应试教育束缚惯了,缺乏主动性;好表现、炫耀自己,处于心理成熟初期。针对这种思维习惯,新的教学模式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也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强度、广度和灵敏度,教学改革利用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发展了他们的长项——能说会道。学生的接受水平不强也不弱,处于中等状态。由于感性思维发达,形成两个特点,即任性随意和注重情感。学生喜欢教师,可以与教师关系很好,否则就学不好课程。而实行教学改革后,教师退居二线,由学生主导课堂,解读课文,学生心里没底,就得依靠教师,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们能迅速成长,提升各项能力。因此,教学改革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从“失”的角度看,要注意两点。
一要注意存在的误读现象。在改革尝试中,全校各级领导和语文教师都听过课。有的教师认为此举是任课教师懒惰的产物,生怕挂一漏万。当然,如果过程控制不好,会存在放任自流的可能。从积极方面思考,改革确实需要任课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出色的教育教学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全方位把握、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评价中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宽容的人际关系处理等等。有的教师将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外语教学中,让学生逐一讲解语法难题,教学效果明显。
二要注意负面影响。其一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矛盾,形成小团体现象。由于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竞争也就以小团体取胜为主,这在心理尚不成熟、爱拉帮结派的女生班里,消极影响较多,需要与班主任联系,及时预防处理。其二是参与度不够的学生容易成为看客,收获甚少。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全部到位,在多数人大步前进的同时,也会有少数人原地踏步,或不进反退。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时间,特别需要宽容。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2]孟玉茹,钱孟杰.“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任志勇,彭克发.行动导向教学中学习情境设计的因素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
篇7
【关键词】语文素养;中职;社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学科,语文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鉴赏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陶冶、艺术美感的熏陶,乃至人格个性的塑造。诚如刘国正先生所认为的那样:“语文教学联系生活,是‘活’的根本所在。”实践证明,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把社团活动作为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是提升中职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形式。
一、夯实学生语文功底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中职生大多因学习成绩较差而被普通高中淘汰,文化基础较差,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运用能力较差,对于名著的阅读量更是少得惊人。我校部分专业的阅读调查显示,学校有近8%的中职生很少或根本没接触过中外文学名著。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奠基固本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中职学校的学生社团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宗旨,以丰富课余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活动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展到生活本身,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品质。教师与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听、说、读、写中亲近语文、感受语文、享受语文,从而进一步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小记者团、文学社、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能够把学生从语文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扩大语文信息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我校“小记者团”采访活动为例,撰写活动实施方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采访活动的开展则为学生创造了锻炼听、说能力的好机会,小报的编辑过程是学生发挥主动性,进一步学习的过程。指导教师对本次活动的点评和总结则使学生在反思总结中进一步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字词句掌握情况、修辞能力运用情况、文体知识掌握及书写规范都得到了检验,学生也逐渐学会了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自我,完善自我。各社团举办的各种朗诵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则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思、做集于一体,既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还关注到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培养了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生语文基础差的原因,大多与其长期以来错误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持续学习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社团活动中, 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就中职生语文学习实践而言,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社团活动的开展密不可分。
活动前,要求学生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并写好活动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习惯散漫的中职生来说,除了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自身的语文水平制定学习计划之外,还需要平衡社团活动与课堂之间的时间分配。教师要在活动前的预备期中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他们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地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从而更好地把课内习得的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训练延伸到课外。
活动中,要求学生注重记录、注重参与、注重体验,指导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学习语文的意志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主动地积累生活中的语文素材,逐渐学会主动加工素材、筛选素材,合理运用素材。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空间、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促进了学生文学鉴赏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活动后,要求学生重视总结、重视反思、重视应用。引导学生就本次活动的开展质量、活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时间投入等方面进行深入反思,找出本次活动的成功与失误并加以分析,尤其要注意分析学生在面对活动开展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候的做法,并加以总结,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测定活动开展的成效,并扬长补短,为下次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各个步骤的持续开展,学生会逐渐形成高度自觉的持久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悟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美是文学的内在属性,语文教学必须通过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蕴、美的情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审美陶冶,而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在课堂外最为直接的体现便是各种社团。以我校朗诵协会为例,朗诵协会一般选用经典名著名篇作为素材,学生搜集素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韵味和作家的思想品格特质,在活动的开展中唤起学生的形象感、想象力,提升其审美水平。此外,“话剧社”“时装社”“书法协会”“漫画社”“摄影协会”“舞蹈协会”等艺术类社团则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及审美需要,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进一步锻造学生美的灵魂和品格。
举办各种社团专题知识讲座,让知名学者和作家为学生经常性解读各类文化现象,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利用社团开展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演讲比
赛、征文比赛、文学知识竞赛等,能够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提高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而公益性社团如爱心社、环保社等社团的活动则打破了语文德育功能的课堂界限,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就是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同情心,使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关怀,学会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健全学生个性品格
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与语文素养提升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语文课堂的有益补充,中职社团活动具有在内容上“生活化”、活动过程“自主化”、活动时空“开放化”的特征。与相对封闭的语文课堂相比,社团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方法,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具体来说,公益类的“爱心社”“环保协会”等社团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育类的“武术协会”“跆拳道协会”“街舞团”等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英语角”“小记者协会”“主持人兴趣班”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艺术类的“时装社”“书法协会”“漫画社 ”“摄影协会”“舞蹈协会”等社团,则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科技类的“计算机爱好者协会”“航模协会”等,往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良好平台。
中职生往往具有自卑、敏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挫折就焦躁不安,集体意识淡薄,不善于与人合作等心理特征。社团活动把语文学习置于学生生命历程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能够给予学生在学习中不曾有过的成功体验,唤醒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实践中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自身的终身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自觉熔铸良好的品格,从身边小事中获得教益和启迪,进一步突出了学生自身在其品格形成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使其逐步将自身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的学习能力以及独立的思维品格。
总之,作为语文课堂的补充,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社团活动的开展应当以当地的人文环境、地理条件,历史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其年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制定活动目标。在活动的开展中,要兼顾目的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在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丁常文.蒋龙余浅论高职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篇8
一、教学导向的专业性 。
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而这种多元性在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强的专业特征,这种专业性的要求就是要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目标,指导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
1. 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专业教育的要求相结合。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职业特点,对语文教学也有不同的专业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把基本教学任务和专业教育的要求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旅游服务专业应侧重于文章所蕴涵的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的分析,而幼教专业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言表达上,建筑专业则应在园林的设计方面和建筑欣赏上做文章。
2. 语文教学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教学内容。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语文教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比如,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体现正能量的网络语言等,作为计算机专业班学生文字录入练习实训的录入练习材料,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学美,让他们受到情感的冲击,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语文学习。
3. 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知识拓展环节,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拓展结合起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例如,在旅游专业教学《藤王阁序》一文中,用藤王阁图片让学生以感性认识,再把相关历史故事联系起来,还可延伸南昌其他名胜古迹,甚至与学生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学语文也学到了旅游方面知识,使语文学习专业化。
二、教学目标的实用性
中职语文虽是一门文化基础学科,但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生活、走向社会结合起来,体现中职语文的实用性。
1. 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生活。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在机械模具专业授课,就可以让学生带一件自己制作的模具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和自己制作的过程向同学们介绍手中的模具。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向大家介绍说明,使学生既复习了专业课程又锻炼了语文的听说能力,从而一举两得。
2. 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职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低下,主要表现是:(1)在公开场合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有理的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或看法;(2)不能认真、专注的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3)方言浓重,普通话水平较低等。然而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我们可以开展辩论赛或是模拟就业面试等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在生活模拟中获取知识,加深认识,培养能力。
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广告到销售说明书、从听广播到写通知或广播稿、从写求职信到工作总结等,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
3. 中职语文教学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我们要正确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功能,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把语文学习与不同专业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行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向师生们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又如在说话训练中联系名胜景观、服务技巧、社交礼仪等学科进行相关情景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总之,教学中只有把握了中职语文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能力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应突出应用性原则》 岳西高职 刘川源 蒋凌
篇9
[论文摘 要] 高职语文教学和教材建设要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和教材存在许多问题,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高职语文教学和教材体系建设的设想和建议,与同行探讨。
高职语文教学与教材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陕西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陕西省几所地方高职院校大都是2004~2005年陆续成立的。最初这些学院以初中毕业生生源为主,学制五年,语文教学基本上承袭原来的中专教学模式,以阅读与欣赏内容为主,以应用文体写作和口语训练为辅,只在教学目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作了更高要求。教材也以原中专教材为主。
随着全国高校的大扩招浪潮,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制三年。当时的语文教学基本承袭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以传统名家经典篇章的欣赏为主,辅之以少量的实用文体写作和口语训练。教材使用现行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当前,由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市场导向,五年制高职生源由于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下降而逐步萎缩,三年制高职一枝独秀,而高职语文教学却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体系,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在重专业、轻素质的传统思维定势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很少有语文课的一席之地。尽管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但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却没有跟上,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教学内容零敲碎打和教学体系的不完整。二是针对性不强,职业性特点不突出,特别是专业特点不突出,不适合高职院校使用。三是语文课程开设复杂,教材使用杂乱。从编写体例来看,一般是分为几大部分,采用选取范文编写的方式,这样的体例与中学或普通大学语文课本体例雷同,并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特色。
构建立足职业发展的语文教学体系
1.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秉持“以人为本”、“多元智能”、“学会生存”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偏理论而轻实用的现实,初步实现由“公共语文”到“职业语文”的华丽转身。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高职语文教学更要围绕这一理念进行改革,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面对高职语文教育的新课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今天的教学需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学习、引进“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效率。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的进步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可能,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模式被打破,促进了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开放。笔者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全面优化。(1)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可操作性。(2)把情境式教学引入课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去感悟,能增强学习效果。(3)适度开展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特点,把语文学习习惯贯穿到平时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材体系建设
1.提高认识、强调高职语文课的基础性地位,合理开设语文课程。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在新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这是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对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要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站在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上,立足院校实际,确定课程类型,合理开设语文课程,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要好一些,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语言修养、文章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文科类或经济类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必修课。而在工科类的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可以作为必选课( 或考查课)安排以提高理工科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课时的设置上,一般文史类、经管类专业以每周4学时,总学时72为宜;理工类专业以每周2学时,总学时36为宜。另外根据院校实际和各专业实际,灵活安排一些课堂内容。
2.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形成与新教学理念相适应的语文教材体系。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专业领域,这种特点决定了高职语文教材不能只套用高中语文或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体例,而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材体系。
首先是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语文技能的内容,还要包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其次,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制要突破原来以“大学语文”、“应用文”、“文学欣赏”等课程分类的框架,构建适应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即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为出发点,以学生岗位能力的逐步提高为前提,构建“诗词朗诵”、“口语训练”、“汉字书写”等内容模块,形成横向综合的课程结构。
3.教材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强调适用性。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尤其重要,要根据专业特点,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强调对学生语文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是高职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语文教师要根据所教专业的特点,了解市场和社会需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本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理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材建设方面,要加强积累,及时把有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围绕培养目标这一核心,建设与其相适应的语文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整合;职业能力;课外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13-02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但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成效低下是普遍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尚未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二是师生参与率低,未能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高职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也是高职院校普遍陷入“重技术,轻人文”的误区,大刀阔斧地删减语文课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力图就调整课程设置、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和课外延伸拓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寻求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阐释高职教育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教育性质方面: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强能力、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三)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能力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四)发展路径及改革方向方面: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遵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理念,高职语文教学势必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注重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教育的职业化训练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相结合,加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合理性,使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二、调整课程设置,搭建教学模块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常借鉴本科院校,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一般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强调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全面、系统和精深,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贯通,背离了高职教育体现“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寻求课程整体目标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化组织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使之相互衔接和补充,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整合,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以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或环节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合理、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做到集成优势,聚合亮点,发挥其综合优势。
当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整合是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反映了知识发展综合化对课程的要求,也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高职教育和人才素质的要求。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搭建语文教学模块,将高职语文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全面开设《大学语文》的基础上,开设《实用写作》、《艺术鉴赏》、《大学美育》、《秘书实务》、《古代礼仪文化》、《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书法》等选修课,选修课与必修课形成互补,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并升华凝练为符合现代企业文化要求的职业素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这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汉字学知识及普通话知识,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语文》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但由于课程内容都没有专门的汉字知识的介绍,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语言素质要求,更新课程设计,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打破学科和专业界线,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或专业与相关学科或专业的联系,由以往各门学科或专业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多学科或专业的“协同作战”。在现有《学前语言教育》、《大学语文》和《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开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趣味拼音教学》、《趣味汉字教学》、《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及《汉字学基础知识》等课程,全面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质及语言教育的职业能力。
此外,课程整合的成功实施,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在胜任主要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担任其他类型的教学工作,实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教学、管理、科研之间的柔性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育科学知识。首先,视野要开阔,经常跟踪社会需要并及时调整和更新所教知识、开发新课程;其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使两者相互融合。无论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还是在课程整合后的教学中,“协同式”的素质要求都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方向。
三、融合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教育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可以使劳动者在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很快地重新获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高职语文教育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为培养学应用型职业技术能力服务。
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可以通过寻找语文学习与具体专业的结合点,模拟出仿真的专业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根据专业设定特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判断力理解力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等等。这种仿真练习会使学生以专业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切实,体会到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能力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口语训练中,尝试打破以往传统理论教学的方法,把教师讲授分析课,变成学生故事讲演课、朗诵比赛课、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课、儿歌创作赏析课、趣味拼音教学及汉字教学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开设幼儿教育大讲堂,让学生自由组织,模拟家校沟通,模拟一些幼儿教育课堂的突发场景进行系统训练。还让学生策划各种幼儿园主题活动,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课堂。通过上述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幼儿园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要有智力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艺术活动素质,其中的文化素质的获得依赖于语文教育。文化可以说无所不包,语文课程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而融贯了各科的知识,举凡历史、地理、气象、政治、宗教、哲学等等,无不可以成为语文选择的教材对象,更不用说以语言文字的运用艺术为表现手段的文学,学生由此具备文学、艺术、体能等各方面的修养,具备可以多方面调动与转化的潜能。
四、课外延伸拓展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课程的学时数毕竟有限,同时语文课程的生动、丰富和广博也远不是一两本教材所能涵括的,仅靠有限的课堂学习,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构建课内外教学与训练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通过开展课外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挑战主持人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来,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其影响甚至会惠及终生。所以,高职语文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课内课外的语文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举办全院性演讲比赛,需拟定专题活动方案、下发通知,撰演讲稿,提交比赛总结等等。又如,学生通过开展假期社会调查活动,掌握调查活动的统筹安排、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与口头汇报等流程。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课堂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创办的的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海报等。上述手段的灵活运用,把职业技能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之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高职语文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二)把高职语文的教学课堂直接延伸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如,带领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在幼儿园进行实习实训时,老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了解幼儿教师职业规范,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老师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角度地理解和落实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等等,将语文教育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的话,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又可以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网络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上语文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获取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使语文学习走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日积月累的课外阅读,会在学生内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这要求高职语文教学在掌握先进文化思想,进行人文熏陶的同时,强化应用与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其实用性和工具性。
参考文献:
\[1\]洪山.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大语文教育”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3):16-20.
\[2\]林素琴.高职旅游专业语文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174-17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