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绿色债券;融资手段;绿色金融发展趋势;经验分析;策略

绿色债券是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和计划融资的债券产品,以欧洲投资银行与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开发银行,仍是绿色债券市场的主要发行人。当前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逐年递增,2014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为365.93亿美元,2015年已达到418亿美元。据2015年气候倡议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发行的绿色债券中,有40%来自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绿色债券发行者依然以国际金融机构为主。现今,中国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已达相当规模。且绿色债券品种日益丰富。随着中国绿色债券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债券市场的世界影响力,并加快整个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步伐。然而,我国绿色债券发展呈现本土化趋势。例如,我国绿色债券项目支持化石燃料的清洁利用与尾矿开发,但在国外绿色债券标准中,与化石燃料相关的项目都不能纳入支撑范围中。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前景广阔,应基于全球绿色债券发展趋势,全方位探索更有效的发展渠道,促进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

(一)发行规模及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2013年2月,国际金融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发行10亿美元绿色债券,以支持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使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呈爆发式增长趋势。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统计,2014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超350亿美元,是2013年发行量的3倍,2015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418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世界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372亿美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89%。据穆迪最新研究报告预测,全球绿色债券总发行量在2016年将突破500亿美元并创绿色债券问世以来发行量新高。同时,绿色债券发行市场范围逐步扩大,据Dealogic数据显示,欧洲与美国发行量为184亿美元与105亿美元,分别占据国际第一、第二的地位。印度、丹麦、巴西、墨西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新兴市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5月,新兴市场发行量已达100亿美元,超过了其去年全年发行量。此外,据中国证券网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5日,今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高达160.1亿美元,且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二)发行主体日趋规模化

目前,开发性金融机构仍然是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据气候倡议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开发性金融机构发行约170亿美元绿色债券,约占全球418亿美元发行总量的40%。欧洲投资银行作为当前最大绿色债券发行体,已累计发行234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10亿美元。随着绿色债券认可度日益提升,中央银行、地方政府、工业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等更加多元化的机构开始发行绿色债券,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部分高等院校,也发行绿色债券用于绿色建筑。例如:2016年,瑞典最大的市政银行Kommunivest发行6亿美元绿色债券;瑞典国有林业公司Sveaskog发行1.16亿美元绿色债券;国际金融公司IFC发行第一单绿色债券,金额为7亿美元。CBI报告指出,2015年有35%的绿色金融债由企业发行。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超过20个企业发行了绿色债券,债券规模从2800万美元到16亿美元不等。法国电力、日本丰田等实体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也均超过10亿美元。

(三)债券类型和品种朝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债券种类也日益向多样化发展。收益债券和项目债券的发行类型日益增多。减排技术发达的新能源公司,将某种项目规定为抵押发行债券,并且,债券持有人也可发行以项目现金流作为偿还保障的收益债券。例如,2015年9月,美国夏威夷州商业旅游局,发行了规模高达1.5亿美元的AAA级市政债券,此证券利用绿色基础设施费抵押融资,债券发行收入将用于支持绿色能源市场证券化项目。此外,2014年,日本丰田公司发行了规模达18.6亿美元的绿色证券,此证券作为日本第一个以资产证券形式发行的债券,是以抵押汽车租赁为基础的。2015年,BerlinHyp银行发行了5亿欧元的绿色保证债券,投资者对发行人及其用以保证的资产具有双重追索权。由此来看,国际绿色债券种类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四)募集资金逐渐投向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

募集资金用于再生能源和节能低碳、减排两个领域的绿色债券,近年来呈现出增长趋势。各国纷纷加大在这两个领域的投资力度。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欧洲投资银行投向再生能源绿色债券资金占其发行总量的80.6%,投向节能低碳领域绿色债券资金占17.4%。国际金融公司投向清洁能源与资源再利用的资金,在绿色债券总发行量中分别占比54%和40%;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对节能、林业与农业三大领域的投向,占其绿色债券发行总规模的74%;非洲开发银行对再生能源的投资占绿色债券总发行量的96%。此外,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等值10亿美元的人民币与美元双币种绿色债券农行绿色债券,并吸引了近140家投资者超额认购,募集资金将投放于按国际通行的《绿色债券原则》并经第三方认证机构审定的绿色项目,覆盖清洁能源、生物发电、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

二、我国绿色债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性框架存在诸多矛盾

绿色债券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得到快速发展,美国在2009年就以制定出针对绿色债券的专门立法。我国关于绿色债券的理论探索出现在 2013 年,最早的政策指引出现于 2015 年,目前还未制定专门的法律规章,理论与政策是被国际市场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国内经济形式压力及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诉求倒逼着做出改变。我国在2015年政府文件和公告中多次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并针对绿色债券两次专门性公告和指引,但绿色债券整体的政策制度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此外,我国绿色债券管理存在各部门多头监管、债券市场分割、制度性框架在诸多方面矛盾等问题。如,2015年12月的《绿色债券发行公告》,规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涵盖节能、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等6大类13小类,而同年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制定的绿色项目类型与覆盖领域,与《公告》差别较大。

(二)绿色项目评判标准较模糊

2015年末,国家发改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规定绿色项目的支持领域及绿色企业债的定义。但国内市场仍对绿色项目的界定较模糊,与国际标准仍有差异,其中最大不同是,2015年9月,国内标准将煤炭和石油的清洁利用纳入进来,而国际标准不包括这两部分。并且,在2015年12月发行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绿色债券发行公告》针对绿色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绿色企业债券等制定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发行主体选择绿色项目标准时没有权威的参考依据。此外,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2015年7月,风电设备制造商新疆金风科技,在香港发行3亿美元的绿债,被认为是首家成功发行绿色债券的中国企业。而在华创证券的行业研究报告中,则将我国的绿色证券实践追溯到2014年5月,华创认为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14核风电MTN001”(即首单“碳债券”),是中国绿色证券的第一单。可见,我国对本国首单绿色项目也无明确概念。虽然我国2016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已高达90亿美元,已占全球发行规模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国内市场长期缺乏对绿色债券可操作的清晰定义,加剧投资者对“漂绿”的担忧,阻碍绿色债券健康发展。

(三)绿色认证环节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绿色债券需要信用等级评级外,还需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绿色认证。在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绿色债券原则”(GBP)下,国际市场大约65%的绿色债券在发行时进行绿色认证。但我国绿色债券管理体制形成较晚,尚未培育起第三方认证机构和评估能。因此在2015年12月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并未对绿色认证环节进行评估、审计作出规定,未制定监管政策对“绿色认证”提出强制性要求,而只进行形式上的“鼓励”。此外,由于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投向必须是环境友好项目,因此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要较高。2015年7月19日,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虽表示,将在《证券法》中加入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条款,但此法未得到落实,我国绿色债券环境披露机制仍不完善。目前,我国未采取强制性披露原则,大多企业依据自愿进行披露,据凤凰网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仅有6家上市企业进行实际环境信息披露,且信息披露指标不达标、信息披露频率低于国际标准。2016年9月14日,北京水务集团在获得28亿元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债券后,利用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未将绿色债券款项用于专门的环境保护绿色项目,而是挪用于其他行业投入。

(四)绿色债券发行主体与资金投资领域单一

我国绿色债券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与国际市场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相比,我国绿色投资理念滞后,绿色发行主体与投资领域单一。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1月文件,降低绿色债券发行企业的发债指标限制,并且增加了债券资金投资领域,但国内受国际认可的中国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只有新能源企业与商业银行两类,范围狭窄,不利于市场宽度的拓展。据碳交易网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3月,我国绿色债券发行80亿美元,其中银行类占36亿美元、新能源企业占28亿美元、其他而非金融企业仅发行14亿美元。此外,我国绿色债券所涵盖的领域在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规定资金只能投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减缓与适应”的领域,缺乏多元化。例如,2015年6月23日,新余市公司发行规模为12亿元的企业债券,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袁河低碳平台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项目;2015年4月9日,金堂县净源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规模为1亿元公司债券“15净源债”,募集资金全部用于金堂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改造与设备更新。

(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性框架存在诸多矛盾

绿色债券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得到快速发展,美国在2009年就以制定出针对绿色债券的专门立法。我国关于绿色债券的理论探索出现在 2013 年,最早的政策指引出现于 2015 年,目前还未制定专门的法律规章,理论与政策是被国际市场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国内经济形式压力及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诉求倒逼着做出改变。我国在2015年政府文件和公告中多次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并针对绿色债券两次专门性公告和指引,但绿色债券整体的政策制度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此外,我国绿色债券管理存在各部门多头监管、债券市场分割、制度性框架在诸多方面矛盾等问题。如,2015年12月的《绿色债券发行公告》,规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涵盖节能、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等6大类13小类,而同年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制定的绿色项目类型与覆盖领域,与《公告》差别较大。

三、国际趋势下我国绿色债券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增加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扩大绿色项目发展空间

目前,国际已建立了多种如Vigeo评级、CBI、毕马威等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由此,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绿色债券第三方绿色认证。在绿色债券发行期中,由外部专家对债券的绿色特征提供第二意见,复核发行人用来筛选项目的标准,使发行人确认其已达到适当的“绿色”标准。在绿色债券的整个发行期和存续期中,通过聘请独立的的专业审计机构,由专业审计人员按照专业准则,对债券标准、环境效益、项目评估筛选、信息披露及定期报告流程等各方面提供鉴证,鉴证方须受到相关专业准则的约束,鉴定标准必须透明统一。主管部门负责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债券认定规则”,对于绿色认证机构的准入门槛、行为准则制定详细说明,对于能明确环境的发行人可给予绿色审批通道。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是促进绿色债券透明认证的重要措施。

(二)严格规范募集款项管理,提高绿色债券收益水平

绿色债券是专门为支持绿色产业而发展的债券品种,要求严格规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流向与使用,形成募集资金用途的清晰绿色指引,避免资金挪用和篡改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应建立专项的绿色债券资金对接账户,并将款项与其他债务工具区分,实行独立台账管理。同时,需要对绿色款项的后期使用效应进行评估考核,在评估过程中,发行人须定期向投资者上报募集资金流向、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评估方可采纳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发行人融资的评估作参考。此外,须建立绿色债券款项监管机制,对于发行人随意挪用资金行为,实行限期改正或退市等惩罚。

(三)完善绿色债券市场披露机制,促进市场透明化发展

在绿色债券发行要求逐渐提高的态势下,我国应重点完善披露机制。应组建专项披露小组,负责完善绿色债券的披露框架,明确绿色债券审批与发行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对绿色集合资产池的资产质量、发行方标准等制定相关规定。同时,通过完善信息披露网站建设,定期公布相关披露内容与绿色金融债券收益分配情况,并借助电视网络、广播等新型媒体渠道,扩大信息传播范围,以此提高披露效应。此外,绿色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应将披露内容呈现在年度受托管理事务报告中,内容应包含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和环境效益等。针对发行人“洗绿”行为,未达标以及披露虚假信息的公众企业不予以上市,以促进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机制发展。

(四)实施税收减免措施,提高绿色债券吸引力

税收减免优惠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绿色债券吸引力,激发国内市场绿色债券发行积极性。目前规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可放宽至80%,募集资金用于偿还贷款的比例可放宽至50%。建议对绿色债券投资实行最低额度管理,对公募基金、社保基金投资绿色债券设定比例下限。对于已获发行资格的绿色项目,优先给予基金支持。对于认购绿色债券的机构投资者,享有免税权。允许所有品种的绿色债券可用于质押,同时降低绿色债券纳入质押库的评级门槛,提高其标准券折算率。在绿色债券未来发展中,国家层面应出台更多减免优惠措施,以鼓励绿色债券发行。

参考文献:

[1]曹明弟,王文.绿色债券发展前景[J].中国金融,2015(10):14-16.

[2]秦诸红.发达国家推进绿色债券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2):98-100.

[3]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0(8):9-12.

[4]郭实,周林.浅析国外绿色债券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债券,2016(5):67-72.

[5]肖应博.国外绿色债券发展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5(4):82-86.

[6]谢福泉,黄丽华.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及启示[J].绿色科技,2013(1):261-263.

[7]万志宏,曾刚.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现状、经验与启示[J].金融论坛,2016(2):39-45.

[8]邹晶,郭沛源.绿色债券:解决低碳融资困境的新方式[J].中国科技投资,2015(7):24-28.

[9]陆文钦,王遥.明确界定绿色债券项目[J].中国金融,2016(6):54-55.

[10]张成.绿色债券:再生资源行业融资新途径[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6(3):13-14.

篇2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电力市场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出台,电力市场未来也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电力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方面的风险,其中金融风险就是其中最为显著的,如何规避电力市场中的金融风险便成为电力行业发展最核心的内容。

关键词:

电力市场;发展趋势;金融风险;防范

一、电力市场现状

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完善推动了电力市场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自从上世纪末我国启动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市场格局。然而当前我国电力市场依旧存在着电力企业过于垄断、资源优化不足、电力市场供需不平衡、交易形式过于单调、竞价体系有所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十三五”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确立电力在能源系统当中的全新定位;二是有效解决电力相对过剩以及“三弃”(弃风、弃光、弃水)问题;三是处理好治煤电、气电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矛盾;四是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要有效与电力市场完成对接;五是低碳与电力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二、电力市场发展趋势

(一)火电

火电也称之为火力发电,它主要指的是借助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固体、液体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换为动能以生产电能的方式。火力发电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前仍旧是我国的主力电源,在电力工业中它也有着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环保技术的进步、发电成本的降低,未来火力发电的清洁高效发展是必经之路,当前火电发展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为此“十三五”要求未来火电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合理调控煤电装机,控制新增火电装机的规模和数量,在不断满足未来新增电力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这也是火电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水电

水电是可再生、无污染、花费少的清洁能源,它能有效实施电力调峰,并能解决当前我国传统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我国水能资源有着世界最大的蕴藏量,发展水电对我国能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十三五”规划中,大型水电基地建设是水电发展的重中之重,依照十三大水电基地来划分,在2015年和2020年它们总体开发程度要分别达到55%和70%的水平,这意味着未来的水电建设任务将会异常繁重。

(三)风电

风电是把风的动能转为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它也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巨大的蕴量。我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风电运营经验的丰富,我国风电市场发展逐渐呈现出风电大型化、海上风电以及风电技术的进步三大特征。在“十三五”期间,风电将淡化装机目标,着重调整政策,解决补贴资金、弃风限电等方面的问题。“十三五”风电将进一步推动风电技术的进步,不断降低风电成本,简化风电市场的准入门槛。

(四)其他新能源

此外我国在太阳能、生物质能、新型核能等方面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国新能源发展也面临着规划建设不同步、建立消纳困难以及补贴资金到位难等问题。“十三五”对于新能源发展也做出了全新的规划:新能源汽车要更加注重产业化的发展,核电要逐步在内陆实现破冰发展,光伏要注重降补贴、降成本的双降标准,节能环保则应该更加注重约束性指标的强化。此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则等则是未来新能源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对于我国电力市场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电力市场中的金融风险

(一)贷款风险

在电力市场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各方面的金融风险,当中贷款风险是最为显著的,特别是新建项目的项目贷款或已经建成项目的营运期贷款更是常见的贷款风险。我国电力企业为了完成相关的电力项目指标不惜向银行贷款融资,但由于电力企业主要领导者对贷款风险和有效商账管理认识不足,高销售额往往是电力企业项目运营的主要追求目标。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体制的缺失和对客户资信评估的不重视导致电力企业在收款环节面临较大的困难,这让它们面临着沉重的债务风险。因此如何规避贷款风险已经成为我国电力企业的核心问题之一,以便能够更好解决电力企业的融资问题。

(二)发债风险

电力市场发展过程中大型电力集团公开发债是另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随着规模扩大、设备维护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资金的需要,不少大型电力企业都需要借助加大债务融资力度来完成相关项目的建设,但是这些企业内控功能与内部审计功能的弱化使得其面临着显著的发债风险。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未来相关监管政策的变化将会是电力企业公开发展主要面临的风险。

四、电力市场中的金融风险防范

(一)发展电力期货市场,规避电力市场风险

电力市场化运作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发展电力期货市场以规避规避电力市场风险则是完成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通过电力期货交易能够规避电力市场的风险,电子现货与期货的结合不仅能够平抑电力价格的波动,也能促使电力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电力期货市场可以使得市场参与者不断调整策略,促使电力企业对电力的供应趋于稳定。

(二)合理控制电价,严格控制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

要让电力市场更好规避金融风险,合理控制电价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严格控制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能够防范电力市场出现电价波动风险以及电力短缺风险。借助发电商和供电商之间的合同协议来确立电价,电力企业得到事先出售相关产品的同时也减少了其操纵现货市场电价的可能性和积极性。保证电价的稳定既能够很好规避金融风险,还能够让电力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还债能力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负债压力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市场发展趋势的进一步明确,我国电力企业在应对金融风险方面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方案,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和不断完善相关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还应该借助发展电力期货市场和合理控制电价的方法来有效规避电力企业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盖兆军.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郭兴磊.电力市场风险规避及对市场力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1

篇3

关键词:绿色金融 绿色信贷 低碳经济 制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绿色金融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的新兴金融理念,国外或将其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可持续融资(Sustainable Finance)”,其核心是发挥金融业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自然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2002年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的提出,首次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项目融资决策过程,推动绿色金融在国际融资领域的广泛实践。

在我国,绿色金融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套,着重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投融资,但在发挥“货币推动力”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尚未有成熟的做法。且现有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目录。考虑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能配套、高效率的绿色金融机制,发挥绿色信贷的积极引导作用,兼顾环境保护与促进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价值。

二、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绿色金融处于起步阶段

1.绿色金融的社会发展氛围渐浓

近几年来,全球气候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等严峻现实已唤起全民环保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低碳生活观念的普及,强化了全民参与意识。金融业对绿色发展的参与和支持已被视为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2.政府推动下构建起绿色金融的初步框架

早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局先后颁布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开启我国绿色信贷的法律规范。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联同一行三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涉及信贷环保政策风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保监管、绿色贸易、绿色税收、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环节,初步形成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框架。

3.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觉加强绿色信贷力度

除普遍将环评手续作为贷款申请先决条件之外,各银行绿色金融实践日益多元化。如兴业银行2006年起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在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优选节能环保技术较为成熟的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并于2008年在国内首家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浦发银行2008年宣布实施《绿色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出IFC能效融资、AFD能效融资、CDM财务顾问等多种服务。国家开发银行2006年、2009年两次与环境保护部签订金融合作协议,制订了《环境保护项目开发评审指导意见》,积极参与环保规划,累计发放环保类贷款3500多亿元,在国内率先开展碳排放交易咨询服务。

(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绿色金融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但总体偏向被动执行、事后惩戒和风险防控,环保限制性措施执行得力,正向引导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足。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与绿色证券三个方面。其中绿色信贷主要指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开发循环经济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扶持,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贷款,或提高利率门槛;绿色保险主要指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证券主要指对上市和拟上市公司实行环境审计。从融资理念看,三者都偏向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或项目融资进行限制。从实际执行看,作为绿色金融的主体,绿色信贷执行得最好的是环评一票否决制,有效控制了社会资金流入淘汰或限制产业,而在发挥引导促进作用方面,主要仍限于对特定项目提供优惠利率等传统措施,对扶持环保型中小企业、支持环保项目的创新性金融服务探索不足。

1.绿色金融赖以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尽完善

当前我国环保政策落实到产业政策上,着重于限制污染产业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主要受限产业如钢铁、水泥、造纸、化工等,均为地方GDP贡献“大户”。在绿色金融扶持的新兴产业还不能全面填补受限产业经济增量时,地方政府承受经济增长与区域竞争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非环保项目的保护。商业银行在区域的业务拓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发展思路的影响。这是当前赤道原则在我国推行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相对较弱

客观来看,作为独立经营主体,商业银行必须强调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银行对绿色金融限制性政策执行到位,是由于这些受限的行业、企业和项目面临更大的政策风险,出于安全性考虑必须主动规避;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难以有较大进展,是由于环保项目普遍公益性、外部性较强,环保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产出效益低、风险较高、企业规模小等特点。在缺乏外部扶持和激励政策的情况下,银行提高绿色“门槛”,意味着可能丧失部分客源,加大对环保产业支持力度,意味着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经营业绩的压力导致“观望”态度。可见,正向激励的缺失也是积极绿色信贷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包含政策、技术、人员和中介服务在内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一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环保部门、发改委、一行三会等涉及绿色金融的政策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二是环境信息和环保科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金融机构主要依靠查询征信系统与环保部门的报告来了解。由于目前纳入征信系统和的主要是环境违规信息,使绿色信贷事实上成为事后惩罚而非事前防范。三是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对银行把握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和风险判断能力要求更高,人才、技术和知识储备构成了一定的发展瓶颈。

三、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是我国当前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自从绿色金融理念引入我国以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研究和实践,如制定严格项目的环保准入标准、提出建立专门的绿色生态银行、设立绿色信贷专项基金、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开展排污权交易等。这些办法措施起到了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作用,但与巨大的绿色资金需求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仍有巨大差距。在现有金融体系下,设计积极的绿色信贷制度,加速推进科学发展进程是更加务实的选择。

(一)金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绿色金融应更多更积极地服务于科学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首先要适应我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国情,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方向加大支持力度。考虑到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导,银行信贷占全社会资金融通总量比重在75%以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利用现代金融技术设计发展“碳金融”、“碳资本”等高级金融产品与服务同时,应更加重视发挥信贷杠杆的撬动作用,寻求发展与环境的平衡。

(二)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低碳经济因融合环保与经济发展要求,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绿色发展方向。低碳经济意味着产业体系更庞大、行业链条更长,对资本和金融支持的需求更大;低碳产业完全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与知识密集度高,对金融的同步创新和先行引导要求更高;低碳经济涉及多产业协调和全球范围内的协作,要求打破金融市场分割,实现交易的无缝衔接。

(三)推行积极的绿色信贷将有助于银行把握中长期发展机遇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低碳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积极的绿色信贷意味着银行更积极地介入到环保项目和环保产业发展中,对信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意味着要充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低碳发展趋势。率先在这一领域取得先发优势,将有利于拓展业务空间,并逐步建立起长期的竞争优势。

综上,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是我国完善当前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实现由限制高污染、高排放到促进绿色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绿色金融应以绿色信贷为核心,全面激活整合社会低碳环保的积极因素,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四、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制度建设的初步设想

(一)改进银行授信评审体系,强化绿色信用的牵引作用

现有银行信贷评审体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审,环境信息作为定性分析评价依据之一。对照政府制定的行业名录等规定,依据收集到的环评报告或征信信息予以“是”或“否”的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对污染行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但是这只能限制企业不扩大污染,而不能促使企业积极地执行环保理念和参与环保项目。调整我国当前通行的信贷授信评审体系(见下图),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阶段分别植入环评子项,能够放大绿色信用的积极作用,有效增加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取得信贷支持的几率,刺激低碳发展方式迅速普及。

在定性分析中,增加“企业或项目的合规性审查”子项,着重审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范与政策要求,对地方环境或周边人群有何影响。可借鉴赤道原则中A、B、C类的分类标准,对环境有明显负面影响的项目直接给予否决票。

在定量分析和因素调整中,加入“项目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预案分析”和“企业绿色信用与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两个子项。前者对投资环保项目或采取积极措施消除项目对环境不良影响的申贷企业予以调整加分,后者对始终重视绿色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也予以调整加分。加分是基于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或企业家,基本具备良好道德修养与诚实可信品质,在遵守合约和维护信用上同样可信任的判断。

在因素调整过程中,对绿色项目调高等级,可以有效扩大绿色信贷的支持面,由以前只支持纯粹环保项目拓展至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积极意义的所有项目,即由“纯绿色项目”扩展至“含绿色项目”。这可促使绿色项目和绿色信贷效应成倍放大,应对因污染而关停淘汰企业与项目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冲击。

环评子项的植入虽然只是授信评审机制的微小改动,但可将绿色金融的理念制度化,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企业高度关注各类项目中环境因子、环保措施以及自身绿色信用的建立与维护。当企业提升自身绿色信用等级的投入低于其获得信贷支持的潜在收益,就会自觉挖潜,进而在全社会树立绿色优先的示范效应。

(二)强化正向激励,完善利益平衡机制

针对绿色发展强烈的外部性,必须明确当前绿色信贷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金融机构、企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责任义务,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通过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结合,加大正向激励程度,在动态均衡过程中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例如政府对银行绿色信贷提供贴息、对相关不良资产处置给予财税扶持政策;金融监管部门在明确统计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对绿色信贷的风险容忍度,落实尽职免责政策。

(三)培育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绿色信贷的专业化水平

针对当前环境信息机制不完善、信息整合难度较大、信息专业性较强、单个银行独立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可借助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环保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知识,建立社会化专业信息与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独立、专业、系统、及时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解决绿色金融执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包括:建立高效、准确的环保信息库,为绿色信贷评审提供咨询服务;为信贷授信评审中环评子系统细化标准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减少技术与环境风险暴露;为希望获取绿色信贷支持的企业或项目提供系统的环保实施方案与技术支撑等。

五、结语

积极绿色信贷制度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要严控污染项目的资金来源,更要化消极堵漏为积极引导,主动服务绿色生产力扩张;既要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规模,更要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警惕转型初期高碳项目存量信贷风险居高不下与低碳项目增量信贷风险过快攀升而造成的双重冲击;既要注重绿色信贷的专业性,更要提高绿色信贷体系的包容性,引导政府、企业、中介平台和社会民众共同关注和参与,构建更加开放、科学的绿色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严敏, 吴大义.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

趋势[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0 (2).

[2]阎庆民. 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J]. 中国金

融, 2010 (4).

[3]冯之浚, 金涌, 牛文元, 徐锭明. 关于推进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

的若干思考[N].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09-4-21.

[4]郑良芳. 构建绿色金融的思考与建议[J]. 武汉金融, 2008 (3).

[5]王骋道. 关于环境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的探讨[J]. 华北金

融, 2009 (11).

[6]董志, 康书生. 赤道原则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 金融教学与研

篇4

[论文摘要]制造技术是发展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是创造财富和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先进手段的基础。分析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并阐述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制造技术不断发展。从人类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从简单的手工制造到简易机床的出现,人们一直为搜寻更有效更迅捷的制造技术而努力。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一)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二)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四)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五)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二、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一)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二)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三)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四)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三、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二)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三)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四)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五)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四、结语

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篇5

在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浪潮的话题下,环境金融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开始了相关探索。其最终目标就是通过金融市场以最低成本来降低整个经济体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从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低碳话题只有引入金融机构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的目的。传统形式的金融实践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金融环境进行创新,来更好的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LCE)是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低碳经济可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避免剧烈的气候改变,减少恶劣气候令人类造成伤害的机会。低碳经济是以较低的资源能耗对环境造成较少的污染进而减少有害物体排放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人类进行经济探索的由以此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率,清洁能源开发过程,追求绿色经济增长的问题。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低碳经济逐渐衍生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如低碳金融,低碳发展 ,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金融环境如何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2 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的关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新技术和金融资本的支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和改善金融环境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有利于金融更好的参与低碳交易市场,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发展低碳金融市场环境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低碳经济市场同样对发展低碳金融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经济组成部分,低碳金融的出现正是低碳经济条件下对金融环境创新的结果。低碳金融是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低碳金融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力量支持。这在本质上实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金融环境的完美结合,低碳经济的理念融入低碳金融环境下有利于金融体系内部的节能减排,对增加效益和改善环境都有良好的效果。

3 对环境金融的创新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阶段,其人口多,技术水平低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国际社会发展环境的外在压力和国内转变发展方式,是改善国内金融经济环境的必然趋势,迫切需要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创新金融环境。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环境和服务环境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银行在贷款项目中的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只有两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采纳了环境融资标准。面对国际形势的迫切压力,作为银行应按如何对金融环境进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3.1 建立绿色信贷,搭建银行和环境合作舞台

在搭建银行和环境初步合作舞台前,要充分借鉴国际信贷环境下比较成熟的信贷准则和金融健康安全指南,利用成功的经验和指南制定出符合中国金融环境的绿色信贷指导书。可以更好的引导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又可以限制对环境的污染。国际低碳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遇。例如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与摩根士丹利、美林、都铎投资等9家公司合伙筹建了绿色交易所,以尝试用市场方式促进全球性环保问题的解决。绿色交易所交易的各类环保期货、互换合约能广泛涉及包括碳排放物、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各类环保市场。这些成功案例都会对我们国家发展绿色信贷有着成功的借鉴作用。明确行业信贷制度,对高耗能产业实现限额管理,以更好的确保与低碳相关的行业规模。针对企业的规模制定企业的“银租通”融资模式,对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坚决抵入,对环保行业开通绿色信贷通道,建立优先政策,更好的显现出环保行业与重污企业信贷的差别。同时,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更好的划分企业环境违法和环境风险等级,更好地为银行评贷、审贷提供支持。

3.2 打造低碳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正处于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把握低碳金融所带来的商机,创新金融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双赢的目的。打造低碳金融服务体系就要充分依靠金融对环境的支撑作用,以政府政策为导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政府对金融环境建设的要求,国有银行应该不断进行业务和产品的创新,打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3.3 重视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产品创新,积极的发展和拓展低碳金融市场的业务模式。积极创新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理财产品,如排放权远期和期货交易,应收碳排放权货币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保险/担保等,这些产品在国际低碳交易市场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如果国内的银行能够针对自己家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情况创新出新的资源残品,必将在国际大潮中占据有力的竞争地位,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中也会占据首要地位。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要有金融创新工具作为支撑,那么如果加强创新金融工具具体如下:针对低碳产业的风险投资资金的创新,环境产业发展壮大的投资资金的创新,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对冲基金运作的创新,养老基金长期投资和风险管理和选择的创新,银行低碳项目库贷款及风险评估手段的创新,银行大型项目的政策性支持的创新,全球低碳经济多边参与基金设立的创新 ,绿色金融和企业债券的发行的创新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更好的适应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困难。

篇6

目前,对于绿色金融的界定大体上可以分为狭义绿色金融和广义绿色金融。狭义绿色金融重在强调金融对绿色环保节能产业的支持;而广义绿色金融强调将“绿色”作为金融发展的一种标准和准绳,贯穿于金融活动的始终,贯穿于金融产业自身发展和对其他一切产业的金融支持中,从而突破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单一经营目标,实现包括环境和社会价值在内的多元价值协调最优的综合经营目标,最终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和广义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适应金融发展的实际。

2016年8月31日,在人民银行等七部委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这一界定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绿色金融做出的狭义界定,它符合中国金融发展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值得指出的是,绿色金融是在长期的金融探索中实现的。绿色金融从提出到成熟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和勃兴阶段两个较为漫长的时期。

一、绿色金融的萌芽

世界上最早的绿色金融探索是从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开始的。

1988年5月开始营业的西德法兰克福艾科银行,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环境保护为服务对象的银行。为创建该银行,法兰克福市市民每人捐赠100马克,共集资770多万马克,设立了环保基金,作为银行的资本。该行宗旨是:将存款者的本金和利息作为贷款,向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企业或开发项目提供资金,但规定不向化学、原子能、军事、基因工程等有可能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平衡的有关大型企业或开发项目贷款,也不向与种族隔离有关的事业提供经费。这是绿色金融的肇始,之后又陆陆续续有一些类似性质的金融机构成立。1991年波兰成立了环保银行,重点支持促进环保的投资项目。其主要业务有:为波兰环保业筹集并扩大资金;为一些现代化的环保项目和投资提供贷款,如水保护、空气保护、高效利用燃料和电力、垃圾处理以及开发和生产用于环保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仪器设备;为波兰的环保项目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以上各项业务均由环保银行的职工和一批环保专家负责,配有现代化的运行程序和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环保银行根据其特定的业务章程,参与执行由议会在1991年批准的国家环保政策。环保银行属以赢利为主的商业银行,但在波兰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赤道原则”与绿色金融的勃兴

在绿色金融的发展史上,赤道原则是一座绕不过的里程碑。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等9家银行在伦敦主持召开会议讨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会后由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花旗银行在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和社会政策基础上共同起草了一套针对项目融资中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这就是赤道原则。赤道原则包括序言、适用范围、原则声明和免责声明四部分,其中原则声明是赤道原则的核心部分,共有10条之多。赤道原则在绿色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2003年6月,包括4家发起银行在内的10家大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随后以赤道原则为核心绿色金融进入了实践阶段,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入了赤道原则阵营,赤道原则在全世界的不少大中型和特大型项目的贷款融资中得以应用。但赤道原则的贯彻实施中,有些项目在是否符合赤道原则方面颇有争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如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工程、萨哈林2号油气开发项目和印度的那马达大坝项目等。面对实际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赤道原则进行了及时的回应。

2006年7月,根据国际金融公司修订后的《绩效标准》对赤道原则进行了修正并重新。对原有内容进行扩充和提升,扩大了适用范围,确立了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评审的最低行业基准。

赤道原则推出三年后,实行该原则的金融机构已经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赤道原则在项目融资市场的广泛,标志着绿色金融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绿色金融突破了以赤道原则为核心的绿色贷款的范围,向碳金融、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方向拓展。据权威机构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商品交易市场。另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贴标”的绿色债券占全球债券不到1%,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数个有关绿色金融的文件,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更是倡导将绿色金融的理念纳入大会议题。可见,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绿色金融?

(一)发展绿色金融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了保护地球不被人类的过度开发所毁灭,世界各国都在采取行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相比于人类对环境生态的破坏速度,这种行动仍显得力度不够。

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破坏来源于人类目前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模式曾经是人类的重大进步,但市场经济的过分逐利性和生产行为的盲目性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就需要人们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而绿色金融倡导将“绿色”标准纳入每一个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和运营中,无疑有助于纠正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忽视自然环境的扭曲,从而推动人类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而,越来越多的金融界和政界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绿色金融的价值并加快实践的步伐。中国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了绿色金融的实践,中国政府在绿色金融方面也进行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出台了好几个关于绿色金融的文件。这说明中国政府和中国的金融机构正在以全球视野适应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绿色金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重点领域。随着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绿色金融注重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原则,有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生态价值,使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得更好、质量更高。新农村当前面临着控制农业资源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等问题的挑战,也需要绿色金融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产能过剩、能源消耗过大等问题的累积,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考验。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的支持,有利于加深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的融入程度,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的周转速度,放大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的比重份额,推动环境保护深度融入。

(四)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环境保护手段创新的内在要求

发展绿色金融意味着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要从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力度,让金融在推动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实现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作用。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推动技术改造和引进,加快技术创新,从根本上降低资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减少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随着未来绿色金融的大发展,更多资金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将显著改善我国的环境保护状况。

(五)发展绿色金融是解决环保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

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筹措难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当前,我国环保投资主要靠国家靠财政,或者靠行政手段,政府是最大的投资主体,投资目标是追求环境和社会效益,投资过程没有建立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核算机制,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成本偏高、效率低下。绿色金融能够从根本上克服这个瓶颈,激励大量资金进入环保领域,激发更多生态产品的推出,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篇7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人才吃香。将获得大力发展,直接拉动研发、项目管理、工程开发等职能的就业,而且通过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对制造、建设、安装、工程规划和管理等各个职能的专业技术人才会产生广泛需求。

金融人才紧俏。国家将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绿色产业金融支持人才”,就是熟悉绿色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状况,能够为低碳、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定价、结算、融资、交易、保险并开发相应的创新产品,为其提供相关金融服务支持的人才。

旅游和体育产业人才匮乏。旅游和体育产业在2011年将成为规范发展的元年。2010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全国旅游人才开发示范试点工作,旅游人才开发将大大加快。面对我国体育产业刚刚起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的大好前程,中国体育界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在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吸引人才向西、向中。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2009年和2010年的多个区域振兴规划持续推动了产业的承接转移和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大大拉动了当地就业。从基础人才到高端人才的需求都很强烈,例如,湖北、安徽、湖南3省陆续启动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百人计划”,河南省启动了“中原崛起百万千海外人才引进工程”,江西省正在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山西省则提出建设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部6省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

这样2011年上述产业和职能会产生大量的人员需求,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人才市场的争夺大战。

篇8

服务业对环境的影响尽管没有工农业那样直接和显著,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除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无形的服务外,往往也会提供实体产品或消耗和使用实体产品并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废水、废气和其他无形污染,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即非绿色影响。只有实现了尽可能少的非绿色影响的服务业才可称之为绿色服务业,或者在第三产业中达到绿色标准的行业,才可称之为绿色服务业。服务业绿色转型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强调在不损害满足程度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或者绿色服务来补充、替代传统服务方式,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促进生态与服务业的良性发展。绿色服务的产生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和服务经济发展及其共同作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它必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改善企业提供服务方式,扩大企业新的增长点和提高竞争力,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带来重大影响。

服务业绿色转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适时实现服务业的绿色转型,才能高效高质满足民生需要。积极推进服务业的绿色转型,可以创新服务业态,创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就业压力问题。相比工业而言,服务业具有投资小、能耗低、污染少的特点。据统计,我国第二产业的能耗为2.03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的能耗为0.48吨标准煤/万元。而推进服务业绿色转型后,第三产业的能耗肯定会进一步降低,因为服务业特别是绿色服务业占用的资源较少,能耗相对较低,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所需要的物质形态的资源相对较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小,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我国服务业绿色转型的成效与挑战

(一)我国服务业绿色转型成效初显

近些年来,国家从产业政策上高度重视绿色服务业发展,竭力推进服务业绿色转型,包括提出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约束性指标,中央财政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税费方面的鼓励和优惠政策等。部分地区设立绿色转型专项资金,推进服务业绿色转型。各级政府逐步改变了单纯追求GDP的思维方式,对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纷纷设立“绿色转型专项发展基金”。比如,太原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下达了绿色转型专项资金,支持包括现代物流业、会展业、技术咨询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现代生产服务业以及旅游和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在内的绿色产业发展。此外,绿色服务领域认证工作取得较大进展。2008年7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我国环境标志建筑装饰装修标颁布,首批环境标志建筑装修工程获得颁证,这标志着我国建筑业绿色服务正式启动。其他领域的认证工作,特别是农产品流通与消费的认证工作开展较深入,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越来越重视。

(二)我国服务业绿色转型任重而道远

我国发展绿色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绿色转型虽然已经起步,但是从整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绿色服务意识总体还不强,环保意识参差不齐,缺乏绿色管理意识。有些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一味追求数量的增长,而用非环保品等。二是我国服务业的总体资源消耗较之其他国家相对较高。根据我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汪德华博士(2006)的研究,除韩国和波兰以外,我国的服务业总体资源消耗比重都要高于其他OECD国家的水平。三是绿色服务制度亟待建立,包括绿色服务规范制度、绿色服务激励制度、绿色服务考核制度、绿色服务认证制度等。

三、我国服务业绿色转型的重点领域选择

(一)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理念日益深入,实践绿色金融,探索绿色金融发展之路。实施绿色金融战略,可从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立新型的贷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环保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成立专门成立金融机构环境信用评级机构、加快建立为绿色金融服务和低碳技术投资的基金、开发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汽车等信贷业务与保险产品等方面着手。

(二)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的物流活动。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绿色物流标准,制定出比较严格的、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产品标准和排放标准。二是在税收、财政补贴、牌照发放、市场准许等方面,优先对具有绿色物流理念与实践的企业进行激励,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三是理顺绿色物流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物流、绿色化的思路来进行全国的物流规划整体设计,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四是在实际操作层面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绿色物流数字化。五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特别要强调实施以集装箱作为连接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符合直达运输的作用。

(三)节能环保服务业

从世界环保节能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节能环保产业的“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节能环保产业越往高端发展,其服务化的特征就愈加明显。节能服务业是指为节能产品、设备及技术提供服务的产业,它包括技能技术研发与转让、节能监测诊断服务、节能工程设计与设施运行、节能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贸易与金融服务等。环保服务是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服务贸易活动,具体包括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污染设施运营管理、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环境功能及其它服务六类。

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灵活使用财政税收杠杆,可以有效达到“惩戒”与“鼓励”的目的,使节能与环保变为企业的自动、自觉行为。二是完善环保服务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环保项目,也可以将更多的环保项目纳入国家开发银行的城市综合开发贷款项目。三是建立市场监督制衡机制,包括资质认证制度,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四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灵活采用政府和企业合作研发,政府支持企业创新项目研发等方式,全方位地加大研发投入。

(四)绿色商业

绿色商业是指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科学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发展绿色商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进销售方式。在所销售产品方面,尽可能销售可拆卸、可分解,零部件可翻新、可重复利用,包装物可回收的产品。二是商业实体店的全面绿色化。尽可能选用无公害、养护型新能源、新材料,大量使用节能灯具、地热空调、变频冷冻与冷藏系统、智能扶梯等,减少能源与材料的消耗。三是实施绿色采购,政府或者企业优先购买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环境标志产品。四是全面倡导绿色消费观念,积极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循环消费。

四、促进服务业绿色转型的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

逐渐加大政府资金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并不断丰富支持方式。搭建服务业融资担保平台,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授信额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二)土地保障

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区域总体规划时,明确保障服务业特别是绿色服务业发展用地的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服务外包、节能环保、现代商贸物流等。

(三)科技保障

科技进步,特别是绿色技术的运用是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立绿色服务业科技促进专项基金,采取计划资助、财政补贴、税收抵免等财税政策促进服务业发展,并通过政府科技资金的介入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低碳生态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高级化、提升服务业科技含量。明确我国绿色服务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四)载体保障

对规划的集聚区内绿色服务业的建设项目,要在用地、融资及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集聚区内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集聚区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绿色服务业企业入驻集聚区,培育知名绿色服务业品牌企业。

(五)项目保障

畅通项目审批、规划、土地、环保等前期手续办理渠道,对绿色服务业真正实现“封闭管理”,协调解决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报批、资金等各类矛盾和问题。实行“领导+指挥部+融资平台”的项目推进机制,对涉及绿色服务业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招投标、工程建设和项目廉政等全过程负责。

(六)人才保障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体系

有西方学者的研究显示,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总排量居世界第二。还有统计显示,20世界90年代以来,全球50%以上的新增能源消费来自于中国。而我国工业化进程目前仍然是靠高碳能源驱动,我国"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由此,不论从国家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还是从应对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等角度来看,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都非常重要。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不可停滞也不可跨越,能源消费与排放有刚性增长需求。节能减排作为当前的低碳发展重点,既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减排应在保证经济增长前提下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耗效率、提高碳生产效率,才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核心是取得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离不开对相关技术的大规模研发投入。

一、加大资金投入与税收扶持,培育助推低碳发展的金融财税创新体系

(一)排除政府歧视,采取措施吸引民间投资

除了国家必须垄断经营的行业,其他行业应对民间资本开放。要允许民间投资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热情。此外,在进入手续上,民间投资具有自负盈亏的性质,政府可以在民营企业投资哪个项目上予以引导,但除对社会、环境等有影响的部分外,政府应简化手续、减少审批。

(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为低碳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加大政府对低碳领域的直接投资力度,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予以支持,发挥公共财政投入的资金拉动效应;解决战略性技术与项目开发经费不足的问题,建立专项国家基金,可以采取政府贷款担保基金、资助型公益基金、创新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促进政府贷款投入,建立绿色节能信贷额度的强制性要求;重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通过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加大直接融资比重;重视民间资本的力量,加大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金融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金融组织发展。借助证券市场、私人股份、风投、产业基金等方式吸纳;打通国际融资渠道,争取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资金和优惠贷款支持。

二、实施财税刺激政策,为低碳发展提供有效的调节杠杆

以税收减免和适当补助等措施支持新能源、循环型能源的开发、生产、使用推广,适度上调能源开发环节税负;出台环境税,提升能源消费税,将节能效果与减免税直接挂钩,提升企业的节能积极性;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高效低碳的产品研发与制造,调动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性;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品目录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实施节能环保项目、投资节能环保专用设备、采用能源标准标识等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对使用节能产品的消费者减免部分税收等。开通融资渠道。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困难,首先,国家要进行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将资金引入到最有效经济效益的领域;其次,要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大力发展面向民营经济的非国有金融机构;最后,要逐步减轻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给予民营企业在企业上市、发债、兼并、收购等直接融资方面的支持。

税收方面,鉴于民营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遇到的困难,为了使民营经济在公平的税收平台上竞争,从而使民营经济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建议在税收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以下支持:在税收政策目标上,应引导民营企业向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的方面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税收政策目标;在税收手段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允许亏损抵补、减税、免税以及延期纳税、再投资退税等形式;在税收服务上,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税收宣传和辅导,及时办理民营企业办理发票结算、税务登记等工作。

三、创新金融扶持政策,为低碳发展创造良好融资环境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一、引言

在低碳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提倡应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主张人们进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此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产生源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变化,这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低碳经济与以往经济模式有所不同,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经济模式。在世界上,欧盟最先发展低碳经济,而且构建了的碳交易机制。此后,美国、日本等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从事研发工作,如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应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求,积极迈向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将那些破坏环境的产业、对于违规建设的产业不予以支持,如信贷方面,拒绝贷款。金融业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活动,研发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促使企业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企业进行上市融资。

二、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理念

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使落后产业进行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应调整信贷结构,促进我国推动产业升级。我国的金融业将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支持我国发展可持续战略中的重点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如光伏产业、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旅游服务业。

其次,全方位拓展金融客户群体。金融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上,不但要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信贷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将信贷政策倾斜到民营的中小企业,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有资金从事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办理,通过增加消费信贷拉动对于绿色消费方式的支持,为社会的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转型发展推动力量。

再次,研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项目,因此,对应于低碳产业的需求,金融机构也应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并且要积极发展低碳金融衍生品,如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根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金融业要积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重构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从国内的企业推动低碳经济,从国外的低碳经济合作中拉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金融业的绿色金融创新,通过绿色信贷的资金支持来加速提升低碳技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应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遏制与监督,使其在绿色金融的帮助下,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三、绿色金融的实践

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对于的股东、客户、员工的利益的关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金融机构的低碳建设方面, 金融机构建设低碳银行。金融机构对于那些从事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大力的信贷支持, 而对于污染超标的企业,限制和禁止信贷业务,以便将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建设我国的节约型社会。一些银行及时制定了信贷投向政策指引以及关于开展能源效率融资项目的营销指导意见等银行信贷制度,积极支持有着良好信誉的企业的新项目建设,而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指引其退出,转向绿色、环保类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的研发,不断增加对于低碳产业的金融服务项目,探索一条既能使企业创造利润,又能满足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例如,一些银行提出了整合服务方案《绿色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这个金融服务方案中,包括了能效融资方案、能效融资方案、财务顾问方案、绿色控股融资方案、专业支持方案,其目的在于能够为我国一大批节能减排企业和在建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机构将以生态绿色产业为平台,与本城市的各单位携手共进,积极践行企业公民责任,发挥金融的资源优势,提供资金融通,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

我国的绿色金融机构就是以企业的节能减排、转变生产和发展方式为目的,为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力量的政策性“绿色银行”。

(1)积极开展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

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信贷支持,银行应更多地将资金投向那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和企业。将企业对环境的因素放入贷款、风险评估系统,对于那些污染生态环境的、高耗能的企业的贷款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于淘汰产业和严重污染的企业停止贷款;如果发展对于已经贷款的企业有环境污染的现象将提前收回贷款;与之对比的是那些信誉良好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并支持这些企业的贷款用于环境建设。这些措施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走向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机构应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并建立长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而对于那些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买购买环保型消费品,绿色银行可以提供优惠的消费贷款鼓励消费者的消费。

(2)研发绿色金融新产品

绿色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绿色保险产品。这种绿色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是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在出现环境事故后,由保险公司对社会和个人受害者进行赔偿。由基金管理公司研发的绿色基金产品,能够促进企业积极投身环保产业和事业,并取得利润回报。发展绿色金融衍生产品,比如排污单位通过治理污染,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单位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

(3)绿色金融机构开展公关活动

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将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入其中,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绿色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制度建设。建立绿色金融机构与企业、环保部门的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对授信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进行考核,并提高绿色金融创新的服务效率。政府方面应出台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绿色金融有法可依,以此限制污染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的企业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国际生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增进对于绿色金融的深入理解与实施;我国银行业应学习国际著名银行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在交流中获得国际组织的金融技术援助,能够快速提升绿色金融各方面的业务水准,并发挥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应有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社会环境的责任和对于员工、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关心,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低碳经济:国际发展趋势的思考. 环境经济.2010;73:47

[2] 李光华.湘潭金融系统发表共同宣言,用绿色金融撬动低碳经济车轮. 湖南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2 版

[3] 方鹤霖.以金融之手助推经济发展转型,我市举行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创新论坛. 湘潭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