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篇1

我市自然生态环境好,境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工矿企业少,污染比较轻,光照、大气、土壤、水质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开发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多年来的开发,花椒、核桃、银杏、木耳、香菇、茶叶、蔬菜、药材、山野菜等,已形成一定的商品量、为绿色食品开发奠定了基础。年以来,我市的绿色食品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市已有白龙江2万亩冬播马铃薯、3万亩三蒜、1万亩西瓜、2.6万亩三蒜、3.6万亩茶叶、1万亩茶叶等共6个产品、13.2万亩农作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两个茶叶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绿色食品缺乏认识,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与数量不多的绿色食品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优势资源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我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条件,增强开发绿色食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措施,迎头赶上,切实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力度,尽快将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优势变为雄厚的经济优势。

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步伐;按照名牌产品的标准和要求,筛选能够做大做强的绿色食品开发项目,尽快建成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加快生产标准化建设,改善生产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加速培育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使绿色食品开发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奋斗目标。到年,全市经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达到20个以上,其中有机食品达到3个以上,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达到1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8.3%。

(三)、重点工作

1、宣传和普及绿色食品知识。今后非绿色食品将越来越不受消费者欢迎,进入市场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绿色食品知识,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绿色食品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提高选用绿色食品的意识。使广大食品生产者认识到绿色食品标志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增强按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开发绿色食品的自觉性,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绿色食品事业的良好氛围。

2、制定绿色食品开发规划。要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搞好绿色食品开发规划。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林、中药材、草食畜和蔬菜4大支柱产业和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银杏、蚕桑、苹果、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烤烟、草畜12个特色产品,首先应成为优质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其它有一定生产规模(产量在500吨以上)和开发前景看好的产品,如薇菜、蕨菜等山野菜,柑桔、板栗、无花果、水蜜桃等干鲜果,养麦、燕麦、蚕豆等绿色小杂粮,三蒜、洋芋及洋芋加工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也应列入开发规划。

3、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包装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只有完全达到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才有可能生产出得到认证的绿色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状况是影响绿色食品质量的基础因素,必须对产地环境进行评估和监测,并坚持不懈地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各种质量标准,在生产实践中总结适合当地实际的环境保护办法,灭病除害和增施农家肥替代化肥等,做到严格按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保证绿色食品开发取得成效。

4、做好申报认证工作。按照绿色食品产地化原则,条件初步成熟的一些农产品,要积极争取逐步达标,申报进入绿色食品行列。今年我市争取申报8个产品,其中:申报银杏;申报核桃;申报花椒、油橄榄;申报茶叶、木耳;申报纹党、冬播马铃薯。绿色食品申报实行谁申报,谁拥有标识使用权,谁受益的原则。认证应以龙头企业为主,无龙头企业的,可由推广中心等项目牵头单位申报。要提高申报的自觉性,切实避免由于申报不积极,自己的特色产品被别人先申报的情况发生。

三、保障措施

一是要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管理和服务机构。省、市已在年建立了由主管省长和市长为组长的绿色食品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各县(区)也要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尽快成立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形成由上到下的组织领导系统,使这件事有专门的机构来管,专门的人来抓。

二是要将绿色食品开发作为一件大事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文化厅(局)、广播影视局、新闻出版局、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精神,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金融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实施重要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各金融部门要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大力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努力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

(二)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对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业链整合。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演艺、展览、动漫、游戏,出版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和出版物物流、印刷复制,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传输、集成和电影放映等相关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

(三)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探索和完善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三、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

(四)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各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针对部分文化产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金融机构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列入国家规划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企业,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五)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业务考评体系。各金融机构在确定内部评级要素,设计内部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模型和计分标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要充分借鉴外部评级报告,建立内外部评级相结合的评级体系。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业务考评程序和考核方法,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落实工作责任和考核整体质量及综合回报的基础上,对中小文化企业的贷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追究或免除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

(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服务部门,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满足金融机构授信客户准入标准的前提下,可对举办培训的企业和接受培训的人员予以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合作,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衔接。

(七)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各金融机构应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消费信贷市场,通过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满足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消费信贷需求。可通过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扩大对演艺娱乐、会展旅游、艺术品和工艺品、动漫游戏、数字产品、创意设计,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出版产品与服务、印刷、复制、发行,高清电视、付费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产品等综合消费信贷投放。加强网上银行业务推广,提高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和休闲娱乐等行业的网络支付应用水平。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和征信系统的作用,加快完善银行卡刷卡环境,推动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广告、艺术品交易等行业的刷卡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八)继续完善文化企业外汇管理,提高文化产业贸易投资便利程度。便利文化企业的跨境投资,满足文化企业对外贸易、跨境融资和投资等合理用汇需求,提高外汇管理效率,简化优化外汇管理业务流程,促进文化企业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提高我国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

(九)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探索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适合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

(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积极发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的作用,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对于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比较稳定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以优质文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等为基础,探索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

(十一)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态。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

(十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各保险机构应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对于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应建立承保和理赔的便捷通道,对于信誉好、风险低的,可适当降低费率。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分散文化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

(十三)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各保险机构应在现有保险产品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各类出版物的印刷、复制、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完工险、损失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服务业融资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文化出口企业的保险服务,对于符合《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条件,特别是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的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保险机构应积极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鼓励和促进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六、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

(十四)推进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推动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和审计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强财务管理能力,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十五)中央和地方财政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注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依法参与。

(十六)建立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风险。研究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服务文化产业融资需求。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

(十七)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各方权益。抓紧制定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修订有关质押登记规定。积极培育流转市场,充分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的作用,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各类无形资产二级交易市场,切实保障投资者、债权人和消费者的权益。

七、加强政策协调和实施效果监测评估

(十八)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制定并定期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更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项目信息。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对纳入《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类”的文化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文化产业项目要从严审查和审批贷款。

(十九)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机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企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通过组织论坛、研讨会、洽谈会等形式,加强文化项目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推介,促进银、政、企合作,对纳入数据库并获得宣传文化部门推荐的优质项目,金融机构应重点支持。

篇3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同样,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化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救助。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升级。在国际上,以微软和谷歌为代表的科技主义的奇迹日益发展乏力,而以苹果公司为标志的科技美学与内容服务逐渐显示出神奇的经济魔力。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使得内容原创显得弥足珍贵。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是世界性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支持力量。

继国务院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及时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文化、金融相关的九大国家主管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利好,同时也是我国金融资本市场走向健康与成熟的利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随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成就以及它不可限量的前景潜力,将给金融资本带来超额收益和崭新希望。

从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电影艺术家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实现其艺术理想和商业价值,同时,金融资本也需要凭借艺术创意来实现超额利益回报。比如好莱坞早期的杰出导演格里菲斯,因为获得金融资本家哈里・艾特肯(芝加哥联邦人寿保险公司的创立者)11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完成了史诗性的巨制《国家的诞生》,同时也创造了早期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奇迹,仅1916年纽约市场的票房收入就达到120万美元,而该片的总收入更是高达5000万美元之多。格里菲斯因此声名鹊起,金融资本家因此在短期内大获收益。在如今,像《阿凡达》这样的大投资电影的巨大成功所带来的,一方面是电影产业越来越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另一方面是金融资本对于电影市场信心倍增,不断探索新的电影金融模式,比如类似“电影期货”这样的新兴金融衍生品也在蓄势待发。

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动漫、游戏,文化产业的每一个成功案例几乎都有金融资本的身影,越是发展势头好的文化产业领域越是渴望资本,各路金融资本也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对于文化产业跃跃欲试。《指导意见》的出台,不仅是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之急,也是应我国金融资本发展之需。

根据投资中国的分析报告,2008-2009年我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资金对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的投资数量达到总量的41%。TMT又称为数字新媒体,并非传统的单一性产业,它是基于互联网、电信网络、移动网络等网络技术发展起来融合文化内容实现增值的各类产品性、服务性的产业群。随着三网融合的进程,作为TMT产业的一个支柱,传媒娱乐业尤其成为投资机构的重点关注领域。根据投资中国的统计,近三年(2007-2009)来,资本市场对于我国传媒娱乐行业的投资总额达到8.2亿美元,占披露投资总量的10.85%,排名IT和互联网之后第三名。

以《指导意见》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了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互利的时代。深入认识和理解《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更好地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内容,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互惠共赢,这一思路在《指导意见》中得到鲜明体现。

金融资本创新举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我国文化产业由自我累积性的发展进入到资源聚合性的快速发展轨道,急需金融资本的支持。

由于我国文化领域长期实行事业化管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很弱。即使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也很不完善,其相关的资产属性、经营自主性、法规制度等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鉴于特殊的国情和特定的产业属性,金融资本进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时候,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缺乏,因此需要进行积极的创新和不断的尝试。鼓励和敦促金融行业通过创新来有针对性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这正是《指导意见》的核心关键。

《指导意见》共有七个部分,系统性地提出了金融创新支持文化产业的总体原则和一些具体意见,每一部分都有值得说的亮点。比如产业链融资,对中国的文化产业来说,能否以产业链的方式推动资源的整合,进而做大做强很关键。再比如联保联贷,对于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非常关键。因为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即使经过评估也很难达到信贷的基本要求,所以联保联贷这种机制非常重要。此外,比如文化消费信贷产品、资产证券化等提法都是比较新的,具有开创性。

保险市场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可以说是这个文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金融创新了。《指导意见》提出了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思路和意见,把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文化产品完工险、损失险等提上了议事日程。

社会资本正大举进军文化产业领域,除了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的未来潜力等因素之外,资本实际进入文化产业所考虑的最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投资风险。如果能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险市场,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就会有更大的信心。保险是其他资本愿意进入文化产业的重要中间环节。

从文化产业自身健康发展来看,文化产业自身一大特点就是初始成本非常高,因此它的预算风险及其制作风险、完成风险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比较突出。以制作一部电影为例,比如预算1亿元,这个初始投入已经非常高了,但后续拍摄制作过程中,很有可能1亿元根本完成不了,需要1.3亿元,而超出部分的钱很难再筹集到。这样就导致作品完成不了,已投入的1亿元得不到任何回报,其实只需再续一点钱,这1亿元就盘活了,如果有保险市场,就会大大降低预算风险。

除预算风险外,文化产品在制作完成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主要创作人员能否坚持完成拍摄、政策因素、突发事件等问题。如果有比较完善的保险市场,就可以将这些不确定性最大程度地避免。

而保险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不确定性还很大,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也不够规范,加之我国保险市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经验也很少,担保及保险行业在这方面的谨慎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要想使好的政策落实,要想让保险市场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中发挥好中介杠杆的作用,就需要在落实上下功夫,需要在借鉴国际

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在文化产业金融方面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如何利用政府政策的信用以及公共资金的示范,让保险市场等金融担保中介树立信心,通过不断的尝试建立起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担保与保险体系。

北京依托每年5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2009年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对担保、再担保公司的风险进行一定的补偿,如果这种补贴激励措施能再进一步扩大到文化产业的其他保险市场领域的话,相信会给我国文化产业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完善起到更大更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以改革创新促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市场互利发展

《指导意见》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的情况下出台的,这既是我国文化产业寻求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动探索,也是我国金融领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有潜力的增长点的积极响应。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的讨论,往往集中在弱小的文化产业如何得到金融资本的扶持和帮助以做大做强的问题上,金融资本在其中似乎只是一个外在的必要力量。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单向度的施惠,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一方面,金融行业要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探索,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文化行业也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信用体系建设,激发金融资本更大的投资积极性和盈利信心。也只有如此,“金融支持”才能够真正实行并产生更大的价值。

文化产业是我国金融资本寻求利益增长和健康发展的新兴领域,金融资本已经逐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行动还较为谨慎,除了金融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运作还不够熟悉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与金融市场的对接机制还很不完善。这其实也是《指导意见》贯彻落实的关键问题。目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诸如文化产业的资产评估、文化产业资产交易平台建设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上。这些问题当然很关键,对于它们的探讨分析也已经很多,本文在此不做进一步阐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实施,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在文化领域,金融资本方面的市场化规范已经比较成熟了,而文化领域的市场化问题很复杂,必须理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环节,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对接才会顺利,才会真正实现多赢互利的格局。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本文认为文化领域还需要在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

1、解放思想,创新文化发展思路,积极吸引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这一点,其实是总理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把这个思路落实到《指导意见》上,应当首先解决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某些环节上所面临的壁垒问题。这对于《指导意见》能否落到实处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越是市场化、越是社会力量介入之后,做出的文化内容才越有吸引力、才能真正让民众接受。另一方面,商业化以后,政府的管理反而更容易了。

2、加大文化产业核心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保障创新性的投资利益。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从去年到今年。网络视频正版内容价格飞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把BT这种下载模式禁止了,因此内容资源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投资者的利益有保障了,投资的积极性也显著提升。

篇4

体现生态涵养区战略意义

2005年出台的《市委市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将全市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其中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

自2005年《指导意见》实施以来,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产业调整效果初步显现,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虽然如此,与首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的要求相比,生态涵养区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和矛盾,主要是:生态涵养功能仍需进一步提升,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支撑不够,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促进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仍需完善。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魏书华说,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转变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北京的发展目标,同时,北京提出了国际大都市、宜居城市的城市建设目标。生态涵养区占北京土地面积的68.9%,在北京经济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次《意见》出台对北京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战略意义。

魏书华认为,《意见》对生态涵养区的边界作了明确的界定,在空间范围上,正式明确将房山和昌平的山区部分(2239平方公里)纳入了“生态涵养发展区”范围,使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区域范围更加完整。

保护与发展协调统一

《意见》提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两个目标――“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经济发展区”,阐明了保护与发展协调统一这一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将发展置于突出位置。魏书华认为,立足首都经济和国际化大都市特点,大力发展生态服务型经济,用发展保涵养,实现既养山又富民,这是生态涵养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她说,环境也是生产力,生态涵养发展区同样可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保持生态涵养区健康,均衡持续发展就是对全市“保增长、扩内需,保民生”的有力贡献。

魏书华认为,《意见》的最大创新处之一,就是将生态涵养区发展与保护并重。《意见》提出保护和发展并重的理念,以经济发展来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生态涵养区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产业支撑,生态涵养保护不可能有效实现,保护也不能可持续。她说在生态涵养区发展产业定要符合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体,如果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平衡,很容易走入生态涵养区发展的误区,重复过去以对环境的过度开发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老路。她强调,处理保护和发展这个关系对于生态涵养区经济发展很重要,在《意见》执行的过程中,平衡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突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突出产业发展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意见》指出生态涵养发展区未来产业发展有两种方向:一是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及高新技术研发,后台服务、文化创意等低碳高端产业,二是积极发展富民型的旅游休闲、生态农业及环境友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化发展。同时,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资源开采和环境污染型产业,必须坚决淘汰退出。这种产业定位和方向,充分体现了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当前富民就业的发展目标与远期建设富裕之区的发展目标的结合,既符合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又符合首都经济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路径和特点。

在产业发展任务上, 是推进产业共建基地建设,利用区县合作机制,引入城区高端产业要素,在平原地区市级产业园区内打造若干个高新技术产业、呼叫中心等新兴产业集聚区;二是加强旅游集散地建设,依托山区规划重点镇和特色资源,加快乡村旅游升级;三是合理规划引导浅山区发展,培育环境友好的低碳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四是加快山区矿山关闭和低端工业淘汰转移;五是打造以平原地区设施农业和山区特色林果业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

魏书华认为,《意见》突破了产业发展单一的倾向,突出强调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她说,以前生态涵养区产业发展,突出强调依托和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造成了生态涵养区中产业发展比较单一的局面。本次政策提出,在加快低端工业淘汰转移的同时,通过多种措施发展多种产业,比如以建立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总部经济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多样化,扩大产业范围,构建产业链,实现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有利于生态涵养发展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同时,对于北京全市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提升和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篇5

目前,我国已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7大新兴产业,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然成为使其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它们也正是绿色金融的重点战略支持方向。

总的来看,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促进环保和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第一层含义下,绿色信贷从贷款政策、对象、种类和方式上,把绿色环保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将环保和贷款条件和优惠结合起来,优先支持绿色产业。在保险方面,则是通过对环境高危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后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规避环境风险,创造环保价值。在资本市场方面,绿色金融指的是优先考虑环保型企业或资源再生类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环保产业和新兴产业。

而从绿色金融的第二层含义来看,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支持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否则也会影响提高资金融通效率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

篇6

2015年7月初,国务院对外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发展目标,并将“智慧能源”作为11个“互联网+”具体行动之一,首次将智慧能源提升至战略高度。“互联网+”智慧能源,其实质就是“能源互联网”,即依托互联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借助能源物理网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整个能源系统效率的最优化。

“互联网+”智慧能源对电力公司推进智能电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在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工业用电需求侧管理、家庭智能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等智能用电领域将对电力公司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鼓励数据挖掘与预测,有利于智能用电功能拓展

《指导意见》鼓励能源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有利于电网公司构建强大的基础数据资源池,通过对客户端电能负载的实时采集、分析挖掘和大数据分析,借助现有多业务应用平台,开展综合性智能用电功能拓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有利于公司智能配网创新

《指导意见》要求建设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将有利于电网公司发挥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构建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逐步建成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实现科技创新和清洁发展,实现互联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三是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有利于电能替代技术发展

《指导意见》进一步认可电能替念,要求推进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等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区域试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有利于电力公司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协调匹配,必将推动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和电能替代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促进节能减排。

四是客户平台业务创新,有利于创新项目运营模式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能源系统扁平化、用电设施智能化改造的产业转型目标。用电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以及云计算、多维度数据采集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电网公司充分利用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平台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业务模式,发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业务,创新个性化定制服务和能效管理新模式,构建共建共享的智能电网运营新模式。

五是推进光纤到户工程,有利于提升盈利增长预期

《指导意见》要求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推进电力光纤到户工程,实现同缆传输和多网融合。有利于电网公司打破行业壁垒,树立互联网创新思维,将智能运维、电力服务、数据信息和电子商务等要素资源进行融合创新,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但在多网融合、共建共享、通信质量等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

互联网经济孕育了新型经济业态,为企业、个人提供了大众创新创业的平台,同时对传统经济进行渗透、变革,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电网公司在工作中,应以价值创造为主线,统筹各方资源,全面推动“电网企业”向“现代能源综合服务企业”转型,承载能源革命,促进产业革命,支撑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一是要加快关键技术研究,支撑智能用电科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国家推进智慧能源建设的新机遇,开展电力光纤同缆传输、一体化公共服务网络、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用户终端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互联网+”领域标准创新和升档工作,超前决策、超前谋划,占领“互联网+”在智能用电领域实用化应用新高地。

二是要深化终端用能管理,创新家庭能效管理模式。以庞大的用户群为先机,推进大数据、云平台的应用,提高能效评估和智能控制手段,以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为重点,创新运营模式,拓展业务发展,进一步提升客户能源消费体验。

篇7

一、规划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编制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理清我市工业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总体思路,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方案、促进产业协调快速发展的措施建议,为修订“十一五”规划和编制“十二五”规划做好准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产业层次逐步提升,促进了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但是,工业产业发展和布局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重点不够明确,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不强;产业空间布局比较零乱,空间集聚优势尚未发挥;龙头企业领军作用较弱,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雷同,集群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制约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编制全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通过规划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我市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涉及行业多,工作难度大。这次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是弄清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工业空间布局方案。规划编制完成经过充分的论证后,报市政府审定批准后实施,并制定落实规划的具体实施细则,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从而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有序推进,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内容

(一)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以**年为基期,规划期限确定为**—2020年,规划范围为**市全部行政区域。

(二)具体内容

**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我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现状和基础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近年来我市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对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进行研究,找出差距,弄清我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定位。三是通过比较分析,研究提出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明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四是对土地适宜开发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工业产业布局总体框架和重点行业发展布局方案,确定重点产业带、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相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五是围绕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支撑、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等方面,研究提出促进工业产业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的保障措施。

三、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作为一项战略性课题,系统性强,工作量大面广。为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发改委牵头,成立专门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各级各部门也要对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组成专门班子,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二)搞好协调配合。为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有关行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发展规划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衔接。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各方面要给予全力配合,提供相关资料。

市直相关部门负责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及布局规划建议;

各县(市)区负责编制本地区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方案;

各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编制各自的发展规划方案;

各重点企业集团负责编制本企业发展规划方案。

(三)强化社会参与。为增加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要按照开门编规划的原则,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一方面,邀请有关方面专家直接参与规划编制;另一方面,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论证。二是认真采纳公众意见。通过网络等形式,征求社会公众对我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意见,提高规划的民主化水平。三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规划成果形成后,要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人大、政协等各方面的意见。

四、规划编制的时间步骤

初步考虑,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研究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4月11日之前,动员阶段。主要是印发工作方案,制定调研提纲、进行各种调查图表的设计,通过动员大会等形式进行安排部署。

(二)4月12日—4月30日,调研阶段。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开发区、重点企业集团提供相关资料,编制规划方案。市发改委组织相关人员,采取实地考察和座谈会等形式,与县(市)区、市有关部门、重点企业集团进行沟通交流,摸清基本情况,拟定规划大纲,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布局大体框架、鼓励和限制政策等。

(三)5月1日—5月20日,规划起草阶段。市发改委根据有关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以及调研情况,按照确定的规划大纲,完成规划初稿,组织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论证。

篇8

把纺织的研发、设计、人才、物流、仓储、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放在纺织的上中下游里面进行融合。不是过去纺织的上游棉花、PTA、聚酯、化纤到中游的织造、染整,再到下游的服装,最后到纺织机械、绣花等产业,而是重新再造和延伸新的产业链。不是过去的横向上完善自己的产业覆盖面,纵向上进行了产业上中下游的产品集成创新。就像现代手机是融合金融和文化的多重产业链一样,进行了手机功能革命,把手机带到了一个新时代,诺基亚自然销声匿迹,退去江湖。

纺织前产业链实质上是纺织服装的一次革命,做纺织品本身是没有经济效益的,只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通过融合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人文和科技再造出新的产业链来赚钱的。360杀毒软件是免费的,无经济效益的,可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新的另一个广告产业是赚钱的。今天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前产业链的结果。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大量农民进城自然增添新的衣服、城镇化建设新的产业纺织用品要增加,城镇化可带动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纺织业和家电行业是中国两个竞争比较充分、市场化比较强的行业,而这两个行业产品价格战天天打,所以只有创新去搞前产业链才有希望。我国纺织企业受原材料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大,可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市场经济不会从原料价格上给予保护。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上中游,生产初级和中间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激烈,只有进行结构调整,纺织产品生产从家用走向产业用纺织才有出路。如开发人造血管、人造皮肤等,把纺织产业提升到其他相关产业去,融合人性关怀。

纺织前产业链理论认为,纺织产业转移是方向,纺织产业外包是趋势,我们要通过纺织外包到东南亚国家,发挥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

纺织前产业链理论,需要推进产业链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品牌、金融、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约化,推进产业链模式的更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纺织产业链的集成能力,积极加入全球产业链的路径再造。

POLITICS I 时事

政策

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中国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攻克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并形成生产力。今后几年,中国将把机器人生产力作为中国产业结构发展调整最重要的支撑点。

国际

美国宣布限制纺织品使用抗菌纳米银

近日,美国法院对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指控美国环境保护署批准纺织品使用抗菌纳米银一案进行了审理。

最终法院裁定美国环境保护署核准美国纺织品制造商使用纳米银的行为不当,要求发回重新评估,并限制公开宣传把抗菌纳米银使用在服装和其他纺织品上。

虽然环保署确认纳米银纺织品对幼儿并没有风险,但法院发现环保署不顾其数据显示有引发潜在危险的事实,仍旧批准了这个申请。

据悉纳米银改造自金属银,并被推广成比银具有更强大的抗菌性,却忽略了其对消费者健康的潜在威胁,不断地被广泛运用在布料、储存容器及其他产品中。

新品

微软“智能文胸”可记录饮食状况

微软研究所近日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研发出一款可以记录饮食状况的智能文胸。

据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名为“EmoTree”的应用,以收集与情绪有关的饮食数据,该款内置传感器的文胸可有效监测穿戴者的情绪。其原理是收集穿戴者的心电图(EKG)和表示肌肤出汗量的皮肤电位图(EDA)的数据。

EKG传感器设计于与肋骨完美吻合的衬垫处,测量汗量的EDA传感器则安装于胸垫内侧。通过“EmoTree”应用软件,研究人员将4名女性参加人员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智能文胸在测定人的清醒状态及情绪状态方面的准确率达73%~75%。

消费

中国丝绸消费不足世界均值1/5

据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近日透露,中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仅为9克,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5克。

篇9

2010年3月,商务部、文化部等10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进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等方面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2010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联合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实施效果监测评估。

金融机构通过推动融资对接、推动直接融资等方式,充分整合政府部门、信托、担保、VC/PE等多方优势,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目前,国内多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开始涉足文化产业。例如浙商创投投资的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文化产业之所以被众多投资者所看好,一是由于在民众消费升级的情况下,文化产业整个市场的容量越来越大,这是VC/PE看好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过去对民间资本进入有一些限制门槛,但目前国家从政策方面逐步开始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这个行业,过去的一些壁垒和限制也在被打破,要求行业内进行资源整合,扩大规模集中度,这对于众多VC/PE来说,也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

篇10

2014年,经济结构调整将从何处着手?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过剩,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进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坚决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发展实践早已表明,产能过剩,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也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能过剩几乎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其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尤其突出。为此,2013年10月,国务院专门制定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指导这些行业及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化解工作。

《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同时还根据产能过剩行业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比如,对于钢铁这一产能过剩的典型行业,《指导意见》要求,重点推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山西、江西等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钢厂搬迁,压缩钢铁产能总量8000万吨以上。修订完善钢材使用设计规范,在建筑结构纵向受力钢筋中全面推广应用400兆帕及以上强度高强钢筋,替代335兆帕热轧带肋钢筋等低品质钢材。

在国家的具体指导下,2013年,钢铁行业产能化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地方集中拆除钢铁企业高炉,有的地方宣布不再审批钢铁的新增产能项目。

但产能过剩毕竟是个老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本刊记者了解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被各部委当作2014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据悉,针对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工信部目前正在部署多项措施,严控钢铁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这些措施包括:摒弃高炉容积标准、推进区域性重组、推行产能指标交易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相关人士认为,化解产能过剩,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必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交给市场和企业,政府则对产能进行科学引导。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国家战略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划分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

短短3年的时间,这些被看成是未来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领域得到较快发展。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6月,在节能环保领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高达31.8%和54.5%。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通信设备、电子元件、专用设备行业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4亿元、989亿元和5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28.1%和31.8%,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4%。在生物领域,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达33.7%,上半年实际增发的126家A股上市公司中生物领域企业占比达8.7%。

其中,部分产业增速甚至达到或超过工业总体增速的两倍。2013年1-6月,新一代信息技术中通信设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7319.6亿元,同比增长25.3%,实现利润328.1亿元;软件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5%,实现利润总额1413亿元,同比增长21.5%。生物产业中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速达到19.6%,医疗器械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速达到18.4%,利润总额增速分别达到16.6%和11.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年“跃升”,成为我国经济提质增速的强大推动力。从“嫦娥”奔月到“蛟龙”入海,从高铁到大飞机,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种种突破,更带动了整个产业、整个科技的提升。

在为成绩欣喜的同时,国家也清楚地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缺乏、新旧产业过渡不顺畅等。

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仍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根据中央的部署,国家标准委联合九部门日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建设60个左右标准综合体,研制600项以上急需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

该规划同时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和2020年标准化发展路线、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化发展重点任务,选取了20个影响大、辐射广、示范强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综合标准化工程。

拓展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我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绕不开的话题。

58%,这是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的企业在制造业中的占比;2.2%,这是中国目前的占比。

巨大的占比悬殊,凸显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度的不足。以第三方物流为例,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物流较为发达的国家,第三方物流占比情况为:德国占23%,英国为34%,美国和日本在30%以上,而我国真正符合现代物流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仅占国内物流市场的不足2%。

在整个世界经济正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当下,我国大力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必然选择。

为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2013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提出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推广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规范货物装卸场站建设和作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