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计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计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计划方案

篇1

1规划方案

1.1基地状况

北台头村位于天津市蓟县穿芳峪镇,距离蓟县县城13.7km,距天津市119km。规划面积2000多亩。北台头村有住户280户,村民1123人,耕地面积986亩,山林面积1500亩,由四条山谷延伸至于桥水库边,距离于桥水库直线距离仅4km。村内地形多变,有山地、山谷、平原,可谓山水相依。村子山林坡地承包到户,无工矿企业,无集体经济来源,农民收入主要为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另外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据统计数据,村民年均收入约为10000元/(年•人)。村民生活污水没有统一收集、处理系统,基本直接外排,80%左右设有化粪池,生活垃圾设有垃圾桶,收集后由镇里统一收集转运,一般2d清运一次,最终运至附近一个废弃砖场大坑中简易填埋;畜禽养殖户多采用场地堆放,无防雨防渗措施,部分设有沼气厌氧发酵系统,处理畜禽粪便、尿污,沼渣、沼液农业利用,由于季节性问题,夏天农田施肥需求量少,导致粪便、尿液堆放处置,污染环境,冬季多余粪便外卖,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村子乔灌木及草地覆盖率高,适宜居民生活。

1.2设计理念与基地规划

村内无工矿企业,有两户自发建设的农家乐;村内民居规划较合理,道路采取水泥硬化,交通较方便,但入村主路和北部山区三条道路需进一步硬化。北台头村主要规划“四横三纵”道路体系,并规划一横一纵“T”字形两条主路。在穿芳峪镇政府通往北台头村处,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便于农家旅游产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票务服务、交通服务、导游服务、卫生服务站、失物招领等服务项目,并设置旅游设施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管理部门,形成村庄农村旅游产业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开发旅游资源,鼓励和引导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图1,图2在农家院的设计中,住宅采用独立式,联户式,联排式户型相结合,营造单体的空间形态交错有序,风格多样统一的新农村风貌,建筑造型简单,结构可靠,易于大规模高效化施工建设[2]。同时考虑到生产与生活功能兼容的农村住宅的重要特征,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北台头村村民生活习惯,在设计中考虑庭院和生产用房,其功能包括种植蔬菜瓜果、饲养家禽家畜、手工生产、农机具存放、晾晒农产品、纳凉休闲等空间需要,兼具美观与使用性。

2建筑与景观规划处理

依照北台头村特色,规划唐井、宋槐,核桃金银花山谷、金光大道、采摘园、核桃博物馆、生态经济涵养林等景观节点。作为村里的地标性景观节点,在入村口以“宋槐”为主题,设计古槐树休闲广场,人们不仅能在这里集会活动,锻炼身体,也是晚饭后村民开展下棋、品茶、聊天等娱乐休闲活动的好去处[3]。在入村主路处设计文化一条街。对沿街的房屋立面进行设计改造,保留原有村落建筑特色,并在路旁墙面绘制通俗易懂的“乡村文明公约”漫画等,增强村庄文化气息,提高村民素养。生态采摘园设计采用当地建筑形式,利用单个建筑围合半封闭空间。在院中布置农耕区,栽种蔬菜;院后设置果树采摘林。从而形成院中有田,屋后有果的特色采摘园。在通往山谷的主道上布置2亩百果园,集中种植大樱桃、柿子、核桃、苹果、山楂、栗子、梨等多种果树,并在果树林下种植白萝卜、旱萝卜等,形成在旅游旺季多种果蔬丰收的百果园,使游客在农家乐住宿外,体会山谷百果飘香的乐趣[4]。在村口处设置生态长廊,以此廊为“曲径通幽”的通道,由此进入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生态乡村公园。生态长廊采用透明棚顶设计,减少视线遮挡,使游客产生“虽在廊中走,却在画中游”的感觉。景观节点效果图见图3。利用“乔木”“草坪”“水面”三大设计元素,创造开阔式乡村公园景观,布置亲水区,提高村庄旅游指数。依托金银花特色种植产业,打造金银花山谷,通过高附加值的药材种植,提高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带动旅游产业链延伸。在从农家院通往户外采摘区处设置生态观光车停车场,提供低碳环保的电瓶观光车,为游客提供交通服务,特别为老人、孩子等游客提供贴心服务[5]。保留农村生态特色,减少硬质铺面的使用,在生态停车场采用空心砖种植草坪方式建设停车坪,维护当地生态环境(见图4)。在村中重要景观节点处设置观光车停靠站,便于游客统一集散,同时也提供了遮阳、避雨以及临时休息的场所[6]。如图5所示在核桃基地中建立核桃博物馆,设立小型核桃园,种植观赏用山核桃、普通核桃、纸皮核桃等多种核桃树,并设立小型展厅,利用展板、实物展台等形式介绍核桃的品种、营养价值、观赏价值、种植方法等,增加旅游的知识性和科普性,吸引青少年游客前往体验。核桃历史博物馆设计采用木构架的形式:1)就地取材;2)体现当地乡土气息[7,8]。带状长条形回廊为游客的主要参观步道,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展板,宣传画的形式了解核桃的相关历史和知识,东、西两个开放空间分别设计的是小型展厅和纪念品展示购买区,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价格合适,独具特色的核桃小工艺品。设计中针对北台头村今后的发展规划在村内设计修建生态厕所[8]。修建于生态停车场和主要游客集散地,来接纳游客的要求。

3结语

篇2

(一)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国家层面提供政策保障国家政策是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政策,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职院校专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这些政策一方面为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引导高职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做更多贡献;另一方面也大力扶持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新农村不断发展,从而使新农村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必将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都将为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政策保障。(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学校层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高职教育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均围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论知识来展开。同时,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设立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或开设一些涉农专业,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因此,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急需人才。随着高职院校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迅速增长。面对新农村建设初期需要大量高质量人才的现状,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才供给规模,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数量的要求。(三)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市场层面驱动人才发展的空间选择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不仅如此,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必将强力促进新农村和新农业的发展。这将给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培养出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具有农村背景的大学生也将更加认识到在新农村大有可为。面对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高成本,理性的大学生一方面面对新农村的低生活成本、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急需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现状,那么在新农村就业和发展就成为市场条件下人才发展的最优空间选择。

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虽然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性歧视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对接”性阻碍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相当多的人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中的制度性安排导致生源质量较差且来源不足,因此,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对高职院校持有一种歧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与脑力劳动者相比,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是低等的、不受重视的。这种对高职教育存在思想性歧视的传统观念以及录取生源的制度性安排,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非对接”性阻碍。(二)财政投入不足产生“非对接”性制约虽然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高职教育,并从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得到的支持少很多,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实训基地、购买贵重实训设备等,教育成本比较高,这就与部分地方政府较低的财政投入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使得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质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非对接”性制约。(三)传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之间不相匹配长期以来,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传统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上都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在办学定位上的失衡。新农村建设要求人才具有实用性技能,并且愿意为新农村服务。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几乎是“一刀切”地为城镇经济服务,没有考虑到农村发展的需要,具有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数量过少。二是传统专业设置基本上忽略了农村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没有形成自身院校的专业特色,即便是一些设置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也偏少。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理论学习时间过长,实践课程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四)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落差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重视构建“三农”专家型师资队伍。现阶段来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首先,在师资队伍构成上,“三农”专家型教师过少,造成师资队伍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上存在短板;其次,部分专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导致纯理论研究过多而实战性研究严重不足;最后,有的高职院校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无法进行相应的培训,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用来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三、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着力解决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教育配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舆论导向上树立观念转变的“对接”实现以对接新农村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有利的舆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高职教育观念和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为高职院校输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优质生源,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政府层面,要充分利用宣传舆论阵地引导全社会改变观念,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在地区发展中的贡献,从各方面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首先,充分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电视等现代化宣传渠道,加强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鼓励政策及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紧缺现状的宣传力度,从而引导高职院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采取树先进典型的“以点带面”的宣传策略,对先进高职院校、优秀高职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提高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认知地位,从而引导人们逐渐改变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在学校层面,要明确高职院校自身在本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的角色,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培养更多对接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重视对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随时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输送、技能培训、资源整合等各方面的支持。(二)外部保障上进行资金政策的“对接”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必须构建完善的全方位保障体系。1.在制度方面加强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加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保障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对接的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立法层面要保证相关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并根据新农村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法律法规的细则。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招生录取制度上要进行改革,吸引优秀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在学费减免、奖学金和生活费补贴政策等方面不断优化现有的一些制度,并在毕业就业制度上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新农村工作岗位提供保障。三是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指导高职院校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在财政方面完善资金投入体系。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各方面进行资源投入,而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之一。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各种渠道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资金需要,进而保障高职教育成为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基地。一方面,着力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并在财政政策上给予倾斜。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规划不同特色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农林大省要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政倾斜政策,加大对相关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实验室,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双管齐下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对企业,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参与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对社会,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吸引各界人士、民营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积极为高职教育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捐献资金、捐资助学、设立定向奖学金。3.在激励机制方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政府与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一方面,在基础性激励措施上,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基本工资水平,同时根据各个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额外给予生活补贴;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在特殊性激励措施上,设立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重点专业、优秀人才进行专项资金安排,除用于科研应用外,也对物资采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资助;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政府以其为模范进行大力宣传,进而激励更多的人才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衔接的重要保障。1.科学设置相应专业,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实际设置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的专业。在设置专业前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1)调研工作。相关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要委派专门人员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并整理出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现状及人才需求的报告,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借鉴;(2)评估工作。要组织相关人员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评估,参考领导、专家等的意见,保证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3)论证工作。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明确专业定位。组织相关专家对专业进行二级学科的细分,根据院校实际和区域特色,科学论证专业方向。2.在实践中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新农村是不断发展的,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党的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有新发展,需要有创新型人才做支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调整专业教育管理设置,保证专业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新农村未来发展的要求。3.改革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匹配度。对于理论课程体系,应以新农村建设目标、课程设计理论为依据,构建互动共促的课程生成机制和分层模块的课程设计形式(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应用课程模块三种形式),设置体现区域新农村发展需要的理论课程;对于实践课程体系,应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相关选修实践课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善实践课程的硬软件条件,保证实践设备的完备。另一方面,在“外延”建设上下功夫,构建政府、高职院校、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四方合作平台,多方参与优化课程体系。政府、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所掌握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动态资源是高职院校难以企及的,因此,构建四方合作平台,有利于高职院校针对理论或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在课程体系上做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师资队伍上打造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的“对接”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党的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更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兼职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吸引知名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懂农业的专家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建设一支专兼职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激励懂农业的专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2.提升师资队伍技能,健全培训学习机制。“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支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师资队伍,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也必须加强研究。因此,要健全培训学习机制,通过继续教育、专家讲座、在线交流、实践调研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3.强化师资队伍的使命感、事业心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有激情、有动力投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并以自身的言行感染学生,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形成示范效应。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契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不但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政策保障、培养质量和规模、人才发展空间选择等方面也是可行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促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许世建,张丹,温玲玲.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我国农村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6(24).

[2]柏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5).

[3]刘凤娟,郭胜大,王建.面向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4]王富平.陕西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0(4).

篇3

烟台有新农村规划及住宅的设计竞赛展、河北有新农村居民建筑设计大舞、内蒙古新农村新牧区建筑设计图集 这些设计与山西乡村建筑陷拆毁险境、甘肃省永靖县在贫困农村竖起数公里蓝色涂画的“文化墙”同时发生,而人们感兴趣的是,关于新农村的想象、建设性破坏与再生,何时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城市话题?

马清运的农村改造计划

2007年7月28日,建筑界人士张轲、李翔宁、刘珩在西安咸阳机场来不及喝完一杯咖啡,就坐上了小巴,前往一个未知的展览。他们从市区到郊外到农村,一路颠簸,却不太清楚他们要参加的展览到底会展出什么。这种疑惑一直持续到他们到达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规划学院院长马清运的蓝田玉川酒庄 里面已经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官员、建筑师与摄影师,展出的却是西安美院一年级学生对蓝田上百个村庄的研究成果。

在学生进行的新农村建筑设计中,包含着“139平方米”、“造价400元/平方米”的要素,希望应用于蓝田县前卫镇布村、安岱坊村、田湾村、屈家村的农村规划设计。在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在外面展开研讨时,认为“看了就可以自己盖”的、附近小寨村的村民跑进来,在展板前议论,话题却一下子涉及规划:“这些房子,一个不好看,连起来才好看。”

“思路是对的,采取填空式,没有全部推倒,让村子自然生长。”建筑师张轲评价这些规划。而马清运显然对那种灰色屋顶、白色墙面、符合传统农村形象的设计不满意:“学生的作品其实基本反映了现在学校教学的思路。但不足的是,学生的作品对于新农村过分地尊重,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表面是美院学生的新农村设计展,背后却是建筑师马清运的小型农村改造计划冯清运说:“我现在在山里找到了一个村子,村里有40户居民、150多人,我计划通过和他们协商,把村里的房屋进行整合。”马清运要在宅基地上进行高密度的建筑模式,把原来的村子变成酒店,把土地省下来。

新农村设计之困

马清运这个建议足够大胆。在很多地方,新农村的设计扑朔迷离――成都昆山村曾规划统一建造欧式房子,结果村民在类似车库的房间中,让厨房、杂物间和猪圈相连,卫生成为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偿还建房贷款。

“在藏区,原来很多房子都很漂亮,石头砌的屋顶,和自然融为一体。但后来新农村建设,换成了红色的、蓝色的、紫色的,特别不协调。”张轲深有体会,“政府投入资金,把房子全推倒,会毁掉农村原来的生产模式。我们把城市毁了,然后把农村也弄得翻天覆地。”

篇4

《方案》明确,要立足双阳实际,坚持绿色、生态、环保、安全发展,以发展棚膜经济、特色种植,观光采摘、休闲体验、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计划用一年时间,每个乡(镇、街)(云山街道除外)至少建成一个种植业结构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的都市农业示范村,促进双阳区都市农业先导区建设。

建设任务:示范村建设主要包括种植业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原则,选择重要交通沿线两侧,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作为示范村。鼓励、引导有条件的经营主体按照田园式、庄园式设计采摘园、体验园、观赏园,发展休闲农业,使示范村既能发挥展示都市农业功能,又能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种植业示范区。调减普通籽粒玉米面积不低于10%。示范内容以棚膜经济群、休闲观光采摘园、私家菜园建设,绿色水稻、经济作物(普通籽粒玉米和普通水稻以外的农作物)、林果、食用菌栽培为主。标准为:每个示范区示范内容要相对集中,在相对集中的示范区域内示范内容可单一品种,也可多个品种,示范内容总体规模不低于所在村旱田面积的10%。其中,新建棚膜经济群建设面积70亩以上,扩建棚膜经济群建设面积50亩以上,水稻获得绿色有机认证规模750亩以上(单点),单品种经济作物面积150亩以上(包括露地蔬菜、两瓜、苗木花卉、中药材、杂粮杂豆及其他经济作物),新发展林果面积150亩以上,食用菌50万袋以上。

二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屯建设,村屯环境卫生整治,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文化广场建设。《方案》对标准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休闲文化广场等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并对种植业示范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进度做出指导性安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县推进新农村各项建设,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法制建设,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为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原则

(一)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农村城镇化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编制村镇规划。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顺序,合理把握整体推进的进度和力度,防止不切实际盲目铺摊子。

(二)整县推进,突出特色。按照点面结合、集中连片、整体建设、补齐“短板”的原则,统筹推进建设,突出新农村建设整市、整县、整乡镇、整村推进,重点打造一批大的片区、精品路线和景观带,形成系统规模,整体改变农村面貌。注重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坚持有重点、有突出,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三)整合力量,强化合力。完善强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

(四)提高标准,注重创新。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规划、建设模式、工作机制、政策措施,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注重完善标准,建设一片,发挥作用一片。

三、主要目标

从2016年开始,每年选择5~8个领导重视、基础较好、投入较大的县(市、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全省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县(市、区)达到20个。

四、条件标准

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具备下列条件和标准:

――地方重视。县(市、区)党委、政府将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纳入重要日程,加强研究和部署,统筹推进各项建设。

――投入要求。县(市、区)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凝聚力量,带动多元化投资。

――队伍建设。县(市、区)有专门的新农村工作机构,备有充足精干人员,保证工作正常运作。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社会事业建设比较配套。

――整县绿化美化。具备条件的,整县实现村屯四周、农户房前屋后、农村公路两侧等绿化美化,实行整县推进。

――农村文化品牌打造。县(市、区)有1/3的行政村能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2/3的行政村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农民收入。年度内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五、建设任务

(一)强化科学规划引领。认真编制县(市)域镇村体系规划,积极组织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规划,规划要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衔接,突出乡村特色,优化民居设计,保护古村落、古建筑,着力挖掘人文历史、乡村功能、产业特征和乡村风貌。规划设计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保有效执行和落到实处。

(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进整县建设,实现下列目标:基本消灭农村危房;实现安全饮水,集中供水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80%;农村公路“屯屯通”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提高通户公路普及率;加强路边排水沟和小流域治理;加强农村庭院综合整治,围墙大门改造取得显著进展;农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90%;积极推广生态卫生厕所或水冲厕所;积极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

(三)强化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完成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建设任务;普遍建立“一站式”服务群众平台,增设村电子商务服务窗口,配备电脑等必要的设备,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代销、代缴、代送、信息查询、免费无线网络等各项服务;依托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各类便民流通网点建设;全面提升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品位,挖掘保护古井、古树、古迹,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技艺、民俗、传说、祖训家规,建设宣传栏,绘制文化墙,修建村史馆,宣传国学和历史名人。开展扭秧歌、广场舞、文艺演出、农民书画、摄影展等各项文体活动;加强新农合和大病医疗救助、“五保户”供养、低保户扶持和特困户救助,扩大社会养老覆盖面;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依托各村资源禀赋,开发名优特产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景点、花海基地、乡村旅馆、农业采摘园、农家乐等,带动和促进整体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强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县(市、区)推进工程重点解决农村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禽畜养殖污染、卫生改厕、河沟清理等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春秋两季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继续深入实施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继续加强农村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全面落实垃圾处理设施、保洁队伍和专项经费,健全卫生长效保洁管理制度,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实现农村卫生常态保洁,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建设水平。

(五)强化农村绿化美化。按照“乔灌搭配、高低错落、针阔混交、见缝插绿、露土栽花”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种植本地树种和多年生花卉,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充分利用村屯周边、道路两侧、沟渠塘坝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志性景观或休闲地,实现整乡、整村、整屯推进和绿化美化全覆盖;农户院落内闲置地要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基本实现路边有绿树、庭院有绿荫、视野有绿廊的效果。

(六)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庭院美、居家净的要求,集中成片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悬挂标牌或张贴标识,激发农户讲卫生、讲文明、讲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创建美丽乡村和美丽乡村示范县。依托各地独有地理优势、特色旅游资源及人文历史传承,着力打造一批美丽精品乡镇、美丽乡村学校、美丽休闲健身广场、美丽休闲农业村庄、整体美化专业村屯、花海旅游基地和特色文化品牌自然村,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六、实施步骤

实施新农村建设整县推进工作,要按照统一部署,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

(一)规划阶段(1~4月)。主要是动员部署、筹集资金、征询民意、科学规划、绿化等前期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4~7月)。主要是组织落实整县推进工作总体规划,包括深度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建设项目立项、招投标、组织实施、确保质量和进度等。

(三)绩效评价阶段(7~10月)。全面推进农村净化、美化、亮化、道路(庭院)硬化、卫生保洁制度化、边沟围墙一体化建设。组织督查检查、绩效评价。对整县推进建设资金的使用效果、建设成效情况进行考核检查、综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报告报上级部门。

(四)总结验收阶段(10~12月)。全面完成各地乡镇村点建设各项工作内容,查漏补缺。在检查考核、绩效评价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逐片验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县(市、区)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整县(市、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督促检查等,特别是在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围绕发展环境、完善设施、培育产业加强服务为重点,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谋划要深、做事要细、创业要实,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使整县推进工作有序顺利进行。

(二)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发挥省级专项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合力建设机制,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二是要鼓励农民筹资投劳。既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又要尊重农民意愿,搞好“一事一议”,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加大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三是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三)加强帮扶指导。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拓宽社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开创各行各业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生动局面。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志愿者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

篇6

一、项目目标

通过加强试验区乡(镇、区)、村两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试验区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到《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和《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设施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二、项目范围和工作计划

*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试验区内的10个乡镇卫生院(总投资1108万元)和210个村卫生室(总投资280万元)。

整个项目拟于2010底前完成。具体计划如下:

(一)卫生院建设计划:2008年已动工的曹市镇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及小港管理区卫生院新建项目2009年6月竣工。汊河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戴家场镇卫生院新建房屋、瞿家湾镇卫生院房屋改造及峰口镇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于2009年5月动工,2009年年底前竣工。沙口镇中心卫生院房屋改造项目、万全镇卫生院扩建项目、滨湖办事处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及新堤办事处卫生院房屋维修项目,2009年完成方案设计及招投标等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2010年元月动工,2010年12月前完工。

(二)村卫生室建设计划:2008年底前已完成村卫生室新建33个、改造5个的任务,已投入国家补助资金111万元。2009年底前,计划完成其余37个村卫生室新建、135个村卫生室改造任务,拟投入国家补助资金169万元。

三、组织保证与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发改、卫生、国土、城建、规划、审计、财政、档案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方案的实施。各建设单位要成立相应项目建设专班,安排专人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确保项目进度。

(二)科学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暂行标准》、《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试行)》制定方案,按统一标识、统一标志、统一标牌、统一模式、统一装饰、统一服饰、统一账表等要求组织实施。

(三)严格实行“四制”,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单位要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合同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制,切实履行建筑工程报批手续,搞好项目招投标活动。项目工程实行全程跟踪审计。

(四)实行专款专用,严格项目管理。市财政局、市卫生局按项目进度拨付专款,建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不得用于偿还过去拖欠的工程款。

(五)实行项目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并归档,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

篇7

一、科学规划,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1、创新思路,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有规模

该县创新新农村建设理念,提出了“居住进社区”的新理念,以联村联组建社区和引人造镇为牵引,把居住分散,偏远,河滩低洼地,“空心村”的农户吸引到贫困村新规划的中心村集中建房,按照社区模式进行打造。如天花村打造的民德新村、锦绣家园、黄金湾社区3个社区已吸引872户农户集中建房,大风村抓住水库移民的契机,将全村需移民的,分散居住的农户430户在红岗新村集中建房。

2、规划长远,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有档次

一是按照“撤并偏远、小的自然村,保留中心村,拆平空心村”的思路,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新农村建设点;二是拆旧建新,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按照“社区统一规划,农户分户建户,理事会长效管理”的方式,实施拆旧建新,整合打造,规划新社区,如天花村的民德新村、锦绣家园、黄金湾社区,洪洲村的东江源新村,大风村的红岗社区;三是高标准规划设计。贫困村每个新农村点都有规划,所有规划都遵循“长远谋划,大手笔规划,成品风景如画”的原则。聘请省市级规划部门对贫困村的新农村点参照城市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有的社区道路路面宽达12米,并设计安装有路灯,有休闲场所,有体育设施,有健身设施,有标准的篮球场,乔木、灌木交相辉映,花草绿叶互为衬托,宛若一幅山水画。

3、结合村情,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有特色

目前,该县在贫困村已建的63个新农村点已成为精品点的有59个,占94%。并坚持一点一景,一村一画的建设理念。如天花村黄金湾外观设计均为徽派建筑,社区的花全部是黄色,锦绣家园的外观设计为别墅型,老城村的老圩新村外观设计为古城风貌。

二、科学谋划,扶贫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资金驱动

近年来,定南县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914万元,用于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占整村推进资金的67.2%。由于扶贫资金的“药引子”作用,一是驱动了交通、水利、农业、赣中南、发改委等部门资金的进入。据统计,这些部门在贫困村共投入资金1730万元。二是驱动了定点帮扶单位、新农村点挂点单位的资金进入。每个单位每年投入新农村点资金超过了3万元。三是驱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并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四是驱动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1)执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的报帐制度,资金直接下拨给施工单位。必须凭县扶贫项目验收小组的验收单及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方可请款。(2)坚持项目工程保证金制度。(3)报帐发票必须由村项目监督小组、执行小组签字。

(二)项目带动

扶贫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扶贫项目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有机结合。坚持扶贫项目优先安排到贫困村的新农村点。近年来,该县贫困村63个新农村点共安排扶贫项目73个,有力地推动了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二是扶贫项目着重解决新农村点中靠群众自身难于解决的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如社区内的道路硬化,社区的自来水工程,社区的排污设施等。三是“抛砖引玉”。就是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带动有关部门、定点帮扶单位、挂点单位项目的进入,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群众行动

一是成立了群众参与管理的自治机构。(1)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每个新农村点均有1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会由5-7人组成,理事会成员由点上的农户民主选举。理事会是个长期运行的民间组织,全程参与组织协调点上的拆迁、建设管理等工作。如天花村黄金湾社区的拆迁工作就是理事会组织发动群众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将点上的6000多平方米的危旧房全部拆除,洪洲村的东江源新村理事会拆除旧房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涉及农户200多户。(2)成立了扶贫项目管理小组。包括扶贫项目议标小组、监督小组、执行小组和验收小组,这些小组均由扶贫项目实施地点的村民代表、村干部组成,从扶贫项目的申报、验收到资金划拨,均有群众参与。

二是群众积极参与项目管理。(1)新农村建设点的选择必须要有90%的群众同意。(2)扶贫项目的申报必须要有多数群众的支持并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的表决。(3)参与扶贫项目监督的全过程,做到了招(议)标方案有人参与研究,签订合同有人在场,项目实施期间有人在岗,提出整改意见有人参与,存在问题有人向扶贫和移民办汇报,验收项目和发票有人签字。

(四)产业策动。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众收入增加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每个贫困村都制定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扶贫项目和资金的介入帮助了贫困村发展壮大扶贫产业。近年来,我县共安排了22个与扶贫产业有关的项目,安排扶贫资金191万元。

三是扶贫产业发展势头喜人。(1)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良好格局;(2)各个新农村点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扶贫产业。在民德新村的附近建有100多亩的大棚蔬菜,参与农户52户,洪洲东江源新村建有1000多亩的脐橙基地,76%农户有自家的果园,大风村红岗新村依托山水资源,做好“山水文章”,社区居民享受着房前(河里)养鱼,屋后种果的立体生态种养的田园生活,老城村的老圩新村的村民建有养猪小区2个,年出栏生猪3000头。

三、科学统筹,有形无形一齐抓

(一)抓素质的培养。就是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文化素质、文明素质,把农民培育为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创新培训机制,建立了由贫困村组织输送生源,县职业技术中专负责培训,劳动部门和培训学校共同提供就业岗位的部门配合协调联动机制。

二是搭建了三个培训平台。①搭建了以县职业技术中等专业学校为培训基地,镇、村、社区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教学网点的培训平台,在每个教学网点安装有小广播,定期为农民送信息,送技术,送文化;②搭建了与高等院校合作的学习平台,开办了赣州农校畜牧专业2009定南班,与江西农大联合举办了“定南县农业干部培训班”;③搭建了培训学校和基地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在老城村建立了生猪培训基地等

三是实现了农民向技术工人转变。近年来通过“雨露计划”的实施,我县贫困村有1220名农民熟练地掌握了一门技能,多数在企业中已成为技术骨干,其中有213名晋升为高级技工。

四是实现了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通过举办培训班,在家农村劳动力每年至少参加了一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熟练地掌握了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农民懂得了种(养)什么,怎么种(养),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五是用新思想武装了一批新农民。通过对农民在道德、法律、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成为贫困村办事的基本程序,讲科学、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成为一种时尚。

(二)抓文化的提升。

一是提升文化水平。一方面每年为贫困村培养一名中专生,每名中专生补助财政扶贫资金0.52万元,实现贫困村村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小广播使村民的文化知识得到不断更新。

篇8

关键词:绿色照明;新农村;太阳能;LED路灯

中图分类号:TU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30-0076-03

近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上正式公布了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通知,贵阳跻身其中。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区域,贵阳市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期间了其2010~2020年的《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低碳发展,不仅成为贵阳城市建设的主旋律,更是走进村寨地区,成为其新农村建设中的精彩复调。

7月30日,出席“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先生与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女士,贵阳市副市长余维祥先生以及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经理林良琦先生等一行来到贵阳市花溪区小西冲寨,参加了由气候组织、壹基金携手发起的“千村计划”周年回顾活动。期间,嘉宾们参观了寨内安装的太阳能LED路灯,共同见证了当地在这一周年间更加整洁、绿色、富足的新农村面貌。

1清洁用电――建设生态农村的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正逐步改善,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之带来的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乡村地区对道路以及道路照明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目前,我国乡村道路照明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增长的需求,据悉,中国有75万个村庄,其中有20万个村庄尚不能正常照明,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此外,农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的集中供能,能源使用比较分散,构架电网等设施则不仅成本高,而且易造成资源浪费。所以,解决农村照明及其用电问题则需要因地制宜,另辟蹊径。

就近组网,同时推广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可能是解决农村地区照明问题的绝佳选择。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由于一些电网建设没有连入地处偏远的农村,因此农村应该形成独立的发电照明系统,我国很多农村都有小型抽水发电站。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帮助村庄安装太阳能,白天用光和风、晚上利用水力发电,另一方面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实现乡村照明的“零碳排放”。据悉,针对农村照明的现状,建设部已展开调研,并已形成了初步的“乡村绿色照明计划”方案,不久将开始推广实施。从根本上说,利用清洁能源来进行发电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地区的用电问题,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保护农村宝贵的生态环境。

在中国农村地区推广高效环保照明技术,不仅受到了国家部委和各地政府的重视,也已经在社会公益组织的推动下迈出了探索与实践的步伐。2009年,由气候组织和壹基金携手发起的“千村计划”开始在乡村地区推广低碳清洁技术。这个项目从中国开始起步,从结合太阳能蓄电池和半导体照明的太能能LED照明技术推广开始,计划在5年内推广多种乡村适用的清洁技术;从部分示范乡村起步,直至大规模推广至全球一千个村庄。在千村计划的周年回顾上,气候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表示:“一年以来,千村项目落户于重庆、成都和贵阳农村地区40个行政村,(我们)向村政府捐赠了太阳能LED路灯400多套,使得4万余村民受益。而千村计划还将在新的年度里,继续在第一阶段示范的村庄内,推广其他适用清洁技术。”

“爽爽贵阳”是千村计划在中国的起点。2009年8月22日,由气候组织与壹基金携手发起的“千村计划”在贵阳花溪区摆贡寨启动,摆贡寨也自此成为了千村计划的“全球第一村”。目前,该计划已在贵阳辖区内的13个村庄落地。小西冲寨不仅是气候组织 “千村计划”的第一批示范村庄之一,也是贵阳市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寨里,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改造了农房,还发展了“农家乐”等项目,村寨内修建了雨污分流管网、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池、垃圾场等基础设施。自从新的路灯安装以后,每到夜晚,寨内道路和小广场就被22盏太阳能LED路灯照耀得明亮舒适,更多的村民们愿意走出户外纳凉、喝茶,寨子里也常常能看到孩子们在路灯下玩耍。看到了小西冲寨绿色生态面貌,就连布莱尔先生也连连称赞:“你们的村庄建设得这么漂亮,我向你们表示祝贺!”布莱尔先生还表示要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不仅需要全球各国领导的努力,也需要像小西冲寨这样的基层地区的共同努力。

2 创新技术与社会责任――绿色道路向新农村地区延伸

生态农村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各方的携手推动。“千村计划”正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多方合作的平台,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走生态绿色之路。公益组织的组织与协调,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积极参与,并根据乡村实际环境和需求进行产品的技术创新,使得农村室外照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质的转变。

由气候组织牵头并执行的“千村计划”项目在贵阳的落地,得到了贵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展示了贵阳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步伐。千村项目不仅为贵阳实施国家低碳试点贡献力量,也是体现参与企业创新与责任的舞台。在“千村计划”这个平台上,企业可以充分了解终端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得到反馈并调整解决方案,在向农村地区提供适用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次小西冲寨的千村计划周年回顾活动上,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先生就代表气候组织向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经理林良琦先生授予了“千村计划合作伙伴”荣誉匾牌,这标志着飞利浦正式成为气候组织“千村计划合作伙伴”。

作为“千村计划”的合作伙伴,飞利浦捐赠了总价值超过100万人民币的产品,并针对乡村环境进行了相应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改进,结合当地的日照条件和农村照明需求,为贵阳的示范乡村特别设计开发了能满足6个连续阴雨天的照明需求,并结合光控与时控的智能太阳能LED路灯, 安装于贵阳辖区内的10个村寨中。如今,飞利浦为小西冲寨捐赠的太阳能路灯正为村民们带来了绿色照明生活的新定义:太阳能LED路灯即不需要铺设额外的电缆,通过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照明的路灯也没有为村民增加电费负担;同时有效改善了寨内的室外照明质量,真正实现了低碳排放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作为一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照明企业,飞利浦不仅为各领域提供节能环保的照明解决方案,一直以来更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环境保护、致力于公益事业,并以实际行动推动农村照明质量的改善。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经理林良琦先生表示:“农村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发展绿色低碳的潜在空间巨大。为帮助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照明环境和生活质量,自去年开始飞利浦照明在多个偏远农村地区进行了节能灯捐赠活动,足迹遍及从的农牧民群众家中,到革命老区陕西省安塞县,再到甘肃定西的农户和学校,新疆的农场以及湖北恩施的广大乡村。此次飞利浦参与千村计划,将为更多农村地区提供节能环保的照明产品,使得生态新农村的目标能在更多地区得到实现。高效优质的绿色照明传达的不仅是一份关爱,更是一种对当地村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有力引导。”

篇9

关键词:农村用地,土地整理,问题对策,规划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未来建设的用地量必定会突破当前的用地储备,建设用地必然会占用一部分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耕地的占补平衡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确定土地整理项目投资的新方向,以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并采取一定的投资方式保护现有耕地,进一步稳定粮食耕种面积,提高耕地产出率,这对于探讨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问题及对策有一定的价值意义。硕士论文,问题对策。

一、固始农村土地整理的现状与问题

1.1城镇化水平低,发展比较缓慢

由于固始县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区位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比较缓慢。全县33乡镇中,仅有8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只有19.6个/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73人,占全县总人口11.63%。城镇不但数量小,而且规模小。硕士论文,问题对策。固始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和第三产业滞后,尚不能很好地直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功能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多数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并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职能单一,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

1.2土地松散,土地整理功能得不到发挥

在固始县人均建设用地普遍偏高,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的比例较大,“一户一楼,一家一院”的传统农村型居住方式仍是目前小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的居住形式,从而导致土地松散,人口松散,土地整理功能得不到发挥。而目前,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一度成为土地整理的唯一目标,致使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如重数量轻质量、占优补劣、开发不该开发的土地、破坏生态景观环境等种种问题。

尽管国家已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方针,立足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土地整理项目重申报轻建设,工程质量较低,项目目标单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目前土地整理还未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影响了土地整理综合性的显现与发挥,导致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二、土地整理的对策与方法

2.1加强土地整理政策的宣传,调动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土地管理法》强调'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整理的目的,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耕种条件和质量,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土地整理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广泛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土地整理能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把土地整理工程做成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就要加强土地整理政策的宣传,让土地整理的政策优势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还要主动接受农民群众的质量监督。

2.2规划应因地制宜,做到保护和利用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制订应贯彻民主政治原则,使土地整理规划的实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硕士论文,问题对策。规划时应参考村、组的界线。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采取的是农村集体承包制度,各村、组的土地存在明确的界线。有些规划在设计中忽视了村、组界线的存在,经常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在规划时,应尽量考虑村、组的界线,设计上可以不存在明显的界线,但在单元划分上应考虑。

在土地整理的立项阶段,应向公众公示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具体区位,项目的性质和实施时间;在项目的规划形成阶段,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到规划的调研中,把公众的意愿带入规划草案当中,使规划方案尽可与公众利益一致。同时,规划应尊重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能利用原有设施应尽量利用。有些道路是农户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存在一定合理性。硕士论文,问题对策。规划应因地制宜,做到保护和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符合当地实情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原则。硕士论文,问题对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规划管理,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

加强土地的规划管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调控机制来实现。由于城镇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比农村要高,有必要对建成区及周边的用地进行细致的评价,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地价的基础上,保证城镇建设有足够的土地供给。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规划期内的城市建设规模和实施土地供应年度计划管理来实现。主要包括开源、节流、规划控制、经济手段等调控机制,并建立与有效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土地最大收益相适应的土地产权制度等。在规划的指导下,按照批准的城市建设规模和年度经济发展需要,从严控制土地供应规模。同时增强规划对土地性质及环境保护的调控功能,切实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各种生态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的建设标准。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土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参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召开公众听证会,以听取公众意见,修改和完善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实施阶段要发挥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在规划实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农户以及其部门的协调工作。硕士论文,问题对策。公众参与土地管理项目,可直接了解项目各方面的情况,提出意见,起到弥补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使规划方案更加可行,设计更加科学,实施更为顺利。

参考文献:

[1]王恩旭;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张焱;中国地区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高向军,罗明.国土整治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9

[4]韩润仙,韩桐魁.试论农村土地整理发展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国土经济,1999,1

[5]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9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给排水系统;规划内容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给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农村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较为复杂,必须对农村实际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考察,在对实际状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良好的方案计划,保证农村给排水系统的顺利运行,提升农村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一、目前农村的给排水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较为复杂的供水情况

由于我国的农村居民的居住形式较为传统,呈现出无序性和分散性的状态,每一户居民居住地的间隔较远,多为几十米甚至是几百米几千米,导致农村自来水普及的困难较大,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还比较低,很多村民使用的都是地表水或者是通过打井的办法开采浅层的地下水以及雨水等等,由于村庄的供水网络需要经过道路、农田、果园或是林地等不同种类的、较为复杂的地形地势,使得给排水施工的难度加大,这不仅给农村建设规划埋下严重的隐患,同时也使得供水网络在后期使用中的检修与维护工作难度加大,最终导致饮用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水压等无法得到保证。

(二)排水系统不完善

就目前农村的排水状况来看,大部分的村庄所采用的排水方法都是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沟渠中或者是路上,并且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并没有设置污水处理相关系统以及规定的排水沟渠。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的地域较为分散,要想对生活的污水进行统一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困难,由于这一原因的存在,导致生活污水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也对于农村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除此之外,由于近几年农村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况,乡镇企业以及集约化的养殖场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些企业多采取直接将污水排放到周边水体的方法,加速了农村地区的水塘以及河流等的污染,并且逐渐成为了农村的环境隐患。还有一部分的农村原本具有的水系因为工业区或者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被破坏,而尚未建成新的排水系统,一旦出现暴雨等灾害天气就会导致水浸现象的发生。

(三)缺乏完善的资料

给排水工程在进行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农村现有的一些相关资料。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很多的村庄并没有进行统一的建设规划,并且建设的时序较为混乱,速度也十分之后,无法找到详细具体的资料,必须在建设规划前进行充分的考察,同相关部门进行协商,以获得更加完善资料信息,为规划建设做足准备。所需要采集的资料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气象、地面水、目前水井分布、出水量、污染状况、地下水质量、卫生条件、现有企业给水状况、取水的方式、现存问题、废水污染及处理措施、雨水分布、管道布置、管径、埋深、渠道走向、消防布置以及上一轮给排水规划建设相关资料等等。

二、新农村建设给排水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给水系统

1.科学使用水资源

在进行水资源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当前,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全面考虑水量、水压以及水质等基本情况,通过对区域水资源进行详细的资料收集和调查的基础上,择取最适合的水源,并且水源工程建设应该严格的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的具体规定充分了解,按照卫生防护的基本要求,对供水水源进行划定保护区,制定系统的保护方法,提升水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保障村民的饮水安全,尤其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水源周围禁止设立排污口等规定,充分的保护供水的水源不会受到污染。

2.注重供水系统规划的科学性

在新农村给排水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供水系统规划的科学性。首先,在自来水厂附近的农村,应该通过扩建、改建水厂的方法,将该范围的用户纳入到城市供水网络服务范围以内;其次,人口分布较为集中,水源良好的区域,则应该建设规划规模适当的集中性的供水工程,如果需要可以采取跨区取水的方法,形成连片式的供水模式;同时,对于相对独立并且没有连片供水条件的村庄,可以使用单村集中供水的方法;而对于居住较为集中地但是没有较好的水资源的区域,则应该采取原水净化工程,如果想要降低制水的成本,还可以采取分质供水的方法;除此之外,在村民居住较为分散的山丘区域,如果存在山泉水或者裂缝水,可以采取建造池、井以及窖的方法,形成单户或者连片的供水;最后,如果某一区域并无较为适宜的水源,可以通过规划建造水池、塘坝以及水窖的方式,集中收集雨水后,通过一定的净化处理手段,在进行使用。

3.确定实际供水的规模

在设计集中供水相关工程的时候,供水规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参数,农村主要的用水包括生活用水、禽畜用水、乡镇企业用水、公共建筑用水、消防用水、浇洒道路用水以及绿地用水这几个方面。在设计给排水系统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对实际的用水规模进行考察,充分保障给排水系统的顺利运行。

(二)排水系统

农村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主要应该注重两个问题,分别是卫生问题和环境问题。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拥有大局观念,充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不仅考虑到水资源具有的整体性特征,同时也要考虑到循环性和平衡性特征。并且如果村庄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厂以及下水道系统,则不应该设置水冲厕所,避免污水肆意排放,造成污水量增加,使得水资源被破坏。而对于雨水以及污水等,应该使用一定的处理技术实现回收利用,就目前情况来看,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都存在,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尽可能考虑将一切可以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起来,,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修建塘坝、水库对雨水进行调蓄和综合利用;对于农村生活污水也应该考虑处理回用,在规划时要设计预留污水回用管道。

结束语

合理规划建设新农村的给排水系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不仅能够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降低农村的环境污染,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进而推动我国整体的城乡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甄锋,董良飞,张凤娥. 苏北新农村建设中的给排水问题[J]. 节能与环保,2010,02:30-32.

[2]谭瑜瑜. 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 今日科苑,2010,06:136-137.

[3]黄静,冯兵. 新农村建设规划技术的若干问题探讨[J]. 小城镇建设,2010,03:61-63.

[4]张新喜,王千红,黄伟,龚丽. 农村给排水系统调研与规划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