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01 18: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篇1

对贫困群众,我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我也是从农村家庭出来的孩子,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了我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个人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个人心得体会1

战疫斗贫,人才为要。赢取“双场”作战全面胜利、有序有力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在战疫斗贫中,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组织和集聚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人才队伍,释放人才技术、智力、资源等优势,为战疫斗贫提供坚实人才保证。

强化政治引领育人才。在战疫斗贫的斗争实践中,一大批院士、专家等优秀人才无畏前行、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砥砺了务实奋斗的时代精神、展现了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优秀人才在“双场”作战中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成为感召人们奋进前行的力量。坚持在人才队伍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开展学习典型人才的宣传与学习,教育引导人才树立家国情怀,自觉对标先进典型,汲取成长前行的精神力量。坚持发展所需、事业所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医疗事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菜单”,加大人才培育投入,为保障事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强化担当作为用人才。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无论是夺取抗击疫情胜利,还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都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担当作为、发挥作用。改进完善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和管理等全方位的配套机制,做到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机制励人,凝聚战胜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与合力。要树立旗帜鲜明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导向,通过把人才放在疫情防控一线、脱贫攻坚前沿进行锤炼,及时把政治过硬、敢于斗争、成绩突出的人才发现出来、使用起来,引导人才涵养想干事、敢干事的自觉,增强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为“双场”作战筑牢人才基石,凝聚获胜力量。

强化关爱激励聚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只有关心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在“双场”作战中更好发光发热。注重挖掘、总结和宣扬优秀人才先进事迹,营造尊重人才、崇尚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更加关心关爱投身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的人才,及时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解决他们的问题困难,解决日常生活、待遇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双场”作战前沿,凝聚起战“疫”斗贫的强劲人才力量。

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个人心得体会2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决胜脱贫攻坚战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紧目标、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方能让“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绷紧弦。截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仍没有脱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们,切不可在这临门一脚的紧要关头,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唯有以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方能将“硬骨头”啃下,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对于已经脱贫“摘帽”的地区,党员干部也不能掉以轻心,“躺在功劳簿上睡觉”,需进一步调查了解以脱贫群众的生活现状,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目标上瞄准靶。“箭”最终能否正中靶心,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没有脱贫的大都是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不好、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根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做好做实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子上,拔掉穷根子。同时要注重扶贫扶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干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落后命运。

行动上拉满弓。“箭”要射得远、射得中,必须拉满弓。如何来拉满弓呢?要肯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像80后“白头干部”李忠凯等扶贫干部般脚上沾满泥土,做到讲农民话、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为贫困群众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要用真心、动真情,学习“扶贫之花”黄文秀,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让贫困群众获得真正的实惠、感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个人心得体会3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要立足人本,关怀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固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理念,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放在心上,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相通,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相融。通过调研、视察、帮扶等方式,沉入基层一线,与群众融为一体,聚焦“四场硬仗”,“五个专项治理”,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高效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统领,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少讲故事,多办好事,着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拔穷根,真正摆脱贫困,早日实现脱贫梦。

要做好脱贫攻坚战,需要帮扶干部夯实责任把各项精准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真扶贫,扶真贫,全心全意来扶贫。在帮扶工作中,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牢牢把握。

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加强思想引导、教育培训、典型感化,组织贫困户现场参观学习成功脱贫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推动贫困户转变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破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观念,积极引导贫困户想方设法脱贫、千方百计致富,形成“思谋脱贫、主动创收、勤劳致富”的社会正能量。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有力舆论支持,特制定如下宣传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x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坚持唱响主旋律、奠定主基调、打好主动仗、凝聚正能量的总体要求,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报道效果,着力营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宣传重点

(一)宣传xxx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认真学习领会xxx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xxx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xx和xx届x中、x中、x中、x中全会精神,把握时度效,着眼准实新,生动报道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成效和实践经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xxx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要求上来,自觉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部署上来。

(二)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措施。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脱贫攻坚政策解读阐释,使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脱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十大工程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驻村扶贫工作队、资金投入、考核监督等脱贫攻坚保障措施深入人心,扩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工作举措的知晓面、参与度。

宣传、推广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各地各部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三)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成效。

深入宣传县委、县政府聚焦脱贫攻坚,主动作为,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报道各乡镇(开发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举措、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各级领导深入联系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积极宣传我县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金融资金支持、能力素质提升、群众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宣传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精准扶贫的有效成果。

(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

深入挖掘各类扶贫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大力宣传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中的典型案例,生动报道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面貌的巨大变化,不断弘扬“崇德向善、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展示扶贫队伍良好形象。

(五)宣传社会扶贫工作。

以“10.17”扶贫日为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政策问答、“一封信”、“明白纸”等形式扩大宣传效果,在全县形成社会扶贫的宣传热潮。紧紧围绕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和社会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大力宣传社会扶贫的进展成效、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升社会扶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造各类资源聚集脱贫、各界人士共助脱贫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安排

突出宣传重点,内宣外宣协同发力,构建多角度、广覆盖的宣传格局,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一)开设专栏专题。

在县电视台、xx新闻网、xx县政府网、“xx”等媒体开设“脱贫攻坚乡村行”、“脱贫不是梦”等专栏专题,进一步强化政策解读、一线访谈和深度报道,统一干群思想,传导压力,楔实责任。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报道全县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进展动态和举措成效,宣传一批为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宣传一批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助推扶贫工作的民企组织和个人,宣传一批勤劳务实、自立自强、精准脱贫的帮扶对象,以生动的一线报道,展示广大干群致力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

(二)做好政策解读。

新闻媒体要围绕扶贫开发十大工程,约请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以及重点工作进行解读,让广大群众熟知扶贫政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推脱贫攻坚。

(三)强化对外宣传。

建立重大扶贫外宣题材月会商机制,根据扶贫工作考核要求,围绕工作新动态和亮点,突出特色,每月推选1-2项重点扶贫素材和稿件,邀请主流媒体前来采访或积极向主流媒体供稿,形成高质量、有份量的重点报道,展示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和xx良好的外在形象。要集中力量挖掘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亮点和特色,通过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情况。认真做好中央和省市媒体来灵采访服务工作。

(四)扩大社会宣传。

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牌、LED广告屏、灯箱、黑板报等宣传工具,以乡镇、村为重点,制作悬挂脱贫攻坚宣传标语,广泛宣传扶贫政策,加大脱贫攻坚的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同时,组织县文艺团队以“讲好xx扶贫故事”为主题,创作扶贫题材的精品剧目,争创全省“五个一工程奖”。

(五)加强“精神脱贫”宣传。

围绕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有一个文明和谐的村容村风、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有一个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的目标,大力实施“宣传教育、志愿帮扶、文化服务、教育培训、环境整治、典型选树”六大行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美丽乡村”为载体,通过“三下乡”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群众主动脱贫意愿和内生动力,消除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使贫困群众看到希望,提振脱贫信心和勇气,让贫困群众真正参与扶贫,推动物质精神“双脱贫”。

(六)做好脱贫攻坚形势政策宣讲。

组织宣传队深入村组宣讲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奋斗目标、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重点宣讲我县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工作方法等,引导全县干群把共识凝聚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典型事迹报告会。

(七)组织编印《xx县扶贫开发成就画册》。

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局要围绕扶贫开发十大工程、领导重视、部门帮扶等方面内容,征集扶贫开发成就图片。图片要通过扶贫开发前后状况对比,能准确体现扶贫开发成就。

四、健全工作制度

(一)建立信息审核制度。

要加强对外宣传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审核把关,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信息质量和水平。信息遵循“谁公开、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由县扶贫局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审核把关。

(二)建立宣传成果定期报送机制。

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局每周要分别向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局报送信息不少于2篇;县委宣传部会同县扶贫局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将上一季度在县级以上媒体刊播的宣传成果汇总分别报送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局。

(三)建立目标考评机制。

各乡镇(开发区)每月不少于4条,各部门、单位每月不少于2条向县委宣传部和县扶贫局同时报送新闻信息和素材。县委宣传部和县扶贫局定期对脱贫攻坚宣传工作进行考评,对完成好的个人和单位将进行表彰奖励,对连续两个月没有完成报送工作任务的乡镇(开发区)和单位,将以书面形式进行通报。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情况,将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各乡镇(开发区)、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本方案,周密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县直各新闻单位要精心策划选题,确保脱贫攻坚宣传有声势、有力度、有实效。

(二)改进创新,营造氛围。

要落实“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入基层,融入群众,用好的作风开展宣传报道,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新闻宣传的贴近性、针对性,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要适应新闻传播的新趋势新要求,重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动作用,努力实现传播效应最大化。

篇3

近年来,区纪委监委始终按照“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以全员培训、日常监督、警示教育、严肃问责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纪检监察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一、聚焦全员培训,以大练兵促进自我提高。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采取领导班子带头学、专题会议交流学、集中培训系统学等方式,认真学习《规则》《规定》《强化监督执纪 助力脱贫攻坚》《如何办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案件》、纪检监察干部培训课程光盘等课程,并多次组织全区纪检监察干部进行应知应会知识测试,促使纪检干部时刻苦练“内功”,不断增强履职本领。

二、强化日常监督,以健全内控机制促进自我完善。

制定了《区纪检监察干部廉政档案规范管理办法(试行)》《区纪检监察干部平时考核办法》,修订完善了《区纪委监委请销假办法》《区纪委监委差旅费报销办法》等制度,同时,定期摸排打听干预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和请托违规办事等情况,并紧盯关键环节及“关键少数”,不定期对纪检监察干部作风建设、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严从细从实规范纪检监察干部行为,不断扎紧扎牢制度笼子。

三、加强警示教育,以典型案例促进自我净化。

组织全区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开展杨锡怀、邱大明、胡传祥、权王军严重违纪违法案警示教育,观看《黑与伞》《折家将》《护航脱贫攻坚》等警示教育录,进一步增强纪检监察干部拒腐防变能力。要求全区纪检监察干部围绕典型违纪违法案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交流研讨,通过剖析案发原因及后果危害,对照查找自身存在不足,引导纪检监察干部剖析案情、以案促改,进一步扩大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效应,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强大动力。

篇4

一、持续狠抓工作纪律。要求全镇党员干部认真履行工作纪律,严抓考勤,严肃会议纪律,严格执行《作风建设若干规定》和《严禁党员干部工作日饮酒制度》,对于不打招呼不请假无故旷会等行为,交由镇纪委进行约谈直至党政纪处分。

二、持续开展谈心谈话。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坚持定期与班子成员、支部书记谈心谈话。要求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对分管站所、村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坚持有问题警示谈话,有苗头提醒谈话,有任务工作谈话。

三、持续深化以案促改。按照县纪委以案促改工作部署,认真筛选我镇查处的扶贫领域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案发根源,继续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同时,认真分析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加强风险防控,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四、持续发挥标杆作用。通过表彰机关优秀干部、优秀支部书记、优秀村干部、优秀村级事务管理员,以优秀为榜样,发挥标杆作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持续加强制度建设。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2019年度,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新制定一部分制度,修订一部分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以更健全、更完善、更规范、更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大力推进作风建设。

六、持续推进阳光村务。自阳光村务开展以来,我镇已解决各类留言投诉问题63条,下一步,将充分发挥部门协调联动作用,将群众关心、反映的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做,倡导全民监督,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篇5

[关键词] 黎平县 精准扶贫 探析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20-01

1 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一些群众、“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相关部门甚至领导干部对精准扶贫认识还不到位,全社扶贫尚未形成强大合力。因此应强化精准扶贫意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全县各级各部门合作,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目标任务才能实现。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认识扶贫己任,亲自抓、亲自问,决不能当“二传手”。其次作为扶贫对象要认识到中央大扶贫是给我们每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机遇,不能光等、考、要,要主动投入到扶贫中去,为自己脱贫奔小康作努力。再次社会有关帮扶单位和企业乃至个人,要主动发挥好自己的职能、职责作用,以兄弟姐妹情,为扶贫脱贫真正做点有益的事。最后建立科学考核激励机制。建议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落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帮扶责任,强化执行问责,杜绝随意脱岗、工作不实的情况发生;坚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乡镇年度综合考评。对没有完成年度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和“不脱贫困帽就摘乌纱帽”的机制。同时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乡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乡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乡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乡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一起来,形成合力。

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贫困村的脱贫致富,乡镇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及驻村“第一书记”发挥着关键作用。如高屯镇沈团村党支部书记杨正忠和沈团村群众自发按“红手印”挽留下来的“第一书记”彭昌敏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重点抓好“中路突破”和“百里侗寨”蒲洞、铜关、滚正等6个示范村;进一步加大典型宣传报道。集中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的“三变五帮”、“党建+”、“互联网+”等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

3 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

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不忘“扶智”,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在“扶智”方面,教育部门应加大农村高中生、大中专以上学生的帮扶力度,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扶持贫困户“两后生”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贫困户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通过各种扶贫培训,使贫困户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之路。另外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哪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哪,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临到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篇6

一、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实践

(一)基本情况

1.做实规划,找准产业脱贫主攻方向。为找准陕西省金融脱贫主攻方向,精准发力,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印发了《陕西省“十三五”金融扶贫规划》、《陕西省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明确把支持产业脱贫作为金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明确各地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重点工作及任务。如要求宝鸡要做好传统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铜川要做好工业优化升级的金融支持;榆林要做好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安康要做好生态循环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的金融支持。

2.优化政策,发挥产业脱贫合力。一是在政策设计上,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金融办等部门制定了金融支持脱贫攻坚20条意见,印发全省执行。二是在扶贫再贷款使用上,推广“扶贫再贷款+”模式,推出了“扶贫再贷款+银行信贷+财政贴息”、“扶贫再贷款+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扶贫模式。三是产业金融融合上,把握陕西省深化供销社改革试点契机,引入银行信贷,搭建“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信贷”的投贷联动产业扶贫新模式。截至2016年末,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已通过股权形式向安康市10家企业股权投资2亿元。

3.创建试点,发挥产业脱贫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创建安康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区内全面实施金融精准扶贫“865工程”1。二是创建“电商+金融”产业扶贫示范点,在皋县成立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由中国县域电商孵化联盟和县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基金,县农商行按照不超过1:10的比例向加入孵化中心的涉农科技型小微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企业签订认领带动扶贫协议作为贷款合同附件,以此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创建金融扶贫主办行,将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陕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确定为扶贫开发主办银行,要求其创新产品、加大投入,确保扶贫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4.加强创新,实现产业脱贫信贷政策产品化。省内金融机构按照“简便申贷程序、弱化担保要求、降低融资成本”的扶贫信贷产品创新三原则,分类施策,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实现金融扶贫政策落地,提高产业脱贫政策效果。针对贫困户资金需求小额高频的特点,推出了“精准脱贫贷”、“红色老区富民贷”等信贷产品,针对吸纳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特点,推出了“产业脱贫贷”、“企业吸纳就业脱贫贷”等信贷产品。自2016年以来,省内各家金融机构共推出50多种金融扶贫信贷产品。这些产品以通俗易懂的名字,简便高效的程序,统一规范的标准,受到了贫困户和企业的广泛欢迎,引导金融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主导产业流动。

5.信用重建,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一是在信用培植方面,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工作,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一些地区实现了农户信用建档全覆盖、信用评定全覆盖、贷款授信全覆?w。二是在信用重建方面,针对不少贫困户因有不良信用记录,无法在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信用普惠助推金融扶贫工作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对贫困户的贷款流程再造制度,对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致富愿望,但因历史原因被隔离在金融服务之外的贫困户,适当实施豁免政策,进行信用重建和信用救济。

(二)典型案例: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延安模式”

为加快革命老区的脱贫步伐,2016年以来,延安市通过建立风险担保基金、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信贷产品等政策措施,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电商+农产品”等三大产业脱贫方式,打造了金融产业脱贫的“延安模式”。

1.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方式,形成农业产业扶贫“212”模式。“212”模式即建立2个体系(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和银政企对接体系),搭建1个平台(沟通合作平台),实施2项监测(金融支持贫困户台帐监测和金融支持贫困户效果监测)。人民银行延安中支积极向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法人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积极投放扶贫贷款,扶持林果、棚栽、草畜、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市场拉动、再贷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格局。2016年,共扶持72个农业企业,辐射带动4220个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支持68个专业合作社参与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覆盖贫困户2506户。

2.实施“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方式,形成文化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模式。延安各金融机构积极挖掘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潜力,力推休闲观光农业、民俗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实施文化生态旅游扶贫模式。黄龙、黄陵、宜川、宝塔、延川等县区金融机构,依托当地自然人文生态景观,加大对生态绿色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延安128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累计发展52处特色生态旅游扶贫典型。二是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当地金融机构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支持企业和农户产售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围绕“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带动贫困户发展第三产业脱贫致富。

3.实施“电商+农产品”方式,形成互联网助推农产品销售扶贫模式。延安各金融机构主动参与、推动“互联网+”的扶贫方式,加大对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贫困地区电商人才培训和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金融机构广泛推广宜川、洛川、子长、甘泉、富县等县电商扶贫经验,参与创建电子商务网点平台,带动贫困户经销苹果、核桃、花椒、土鸡蛋、蜂蜜、小杂粮等土特产。全市有10个县区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设立淘宝、京东、邮乐网、苏宁易购等村级服务站点152个,创建电子商务平台7家、网店4000多家。201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亿元,覆盖带动贫困户2300户、6800人。

(三)“延安模式”的主要经验

从“延安模式”看,要使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取得较好的成效,需要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三位一体”密切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在风险防范、政策应用、产品创新等方面主动作为。

1.风险缓释机制建设是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根本保证。延安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风险缓释机制建设,每个县均筹措300-500万元作为贫困户小额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财政连续贴息三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贷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发放免抵押扶贫小额到户贴息贷款。截至2016年底,全市全部县区均建立了风险担保基金,共筹资4200万元向银行提供担保,可贷款规模扩大到4.2亿元。按照每户投放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已投放贷款2.8亿元,扶持1.9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247个互助力资金协会规范运行,累计发放互助资金借款520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2.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是金融支持产业的重要手段。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能够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产业扶贫提供资金支持是“延安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有力地满足了产业脱贫的资金需求。

3.积极创新信贷产品是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有效抓手。为助推产业脱贫,延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如延川县推出了五类信贷产品,即推出“企业帮扶贷”,助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推出“惠农贷”,助力打造产业脱贫带头人;推出“创业贷”,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出“产业富农贷”,助力贫困户产业发展;推出“文化旅游产业贷”,助力旅游扶贫出成效。

二、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中仍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在金融业层面、金融扶贫协作层面及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层面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制约了金融助推产业脱贫的进程和效果。

(一)金融业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直接投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企业和合作社的资金占比不大;直接面对贫困户的金融组织较少,村镇银行的扶贫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金融创新程度不够。目前各金融机构推出的扶贫信贷产品主要是上级行设计的产品,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缺乏自主研发信贷产品的能力,产品创新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多,与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匹配不够,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三是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部分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市场规模以及投资项目研究还不够,过于强调有效担保和抵押,且贷款手续过于繁琐。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将扶贫成效与工作绩效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二)金融扶贫协作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金融扶贫合作机制的作用有待发挥。目前,扶贫部门与金融部门还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不够深入、精准,不利于金融部门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金融扶贫的精准到位。如扶贫贴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难题,如贴息政策不统一、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贴息资金划拨不及时等。二是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合力度有待加强。金融机构获取政府扶贫项目资金来源与使用渠道信息不畅,财政扶贫与银行信贷资金没有形成协作效应。

(三)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贫困地区融资渠道?体较为狭窄。贫困地区信贷产品创新总量仍然较少,而且主要是依托财政资金设立基金提供担保手段,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二是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较难满足银行贷款条件。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多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由于涉农企业风险高、公司治理不规范、有效担保不足等原因,较难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的困局。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脱贫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当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大多是现代农业或与农业观光相关的旅游业等,这些产业多处于成长阶段,积累少,实力弱,抵押担保不足,小、弱、散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扶贫带动效应弱。

三、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工作的建议

(一)实现财政脱贫与金融脱贫有机结合

财政和金融是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二者具有互补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建议通过财政设立担保基金弥补弱势群体贷款担保不足,通过财政贴息减轻贷款主体的成本负担,通过财政奖励与风险补偿,加大金融机构支持涉农、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以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贫困地区。

(二)完善扶贫贴息政策

一是统一扶贫资金划拨政策,减少贴息资金划拨不及时带来的扶贫贷款违约风险,尤其在贴息指标计划执行中,要考虑农业生产周期,避免贴息指标或资金不及时对金融扶贫的影响。二是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或分担机制,由政府按年度建立扶贫基金补偿账户,对扶贫贷款投放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金融机构适当给予奖励;对形成的扶贫贷款风险实施省级、市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按比例承担,对发生的贷款损失允许在规定比例内实行风险代偿。三是加强对扶贫资金账户的管理,既要发挥账户资金的作用,利用账户资金杠杆作用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又要防范账户资金扣划为金融机构带来的法律风险。

(三)用好扶贫再贷款和支农再贷款政策

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将扶贫再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放贫困地区涉农贷款,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农村合作社,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非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优先支持当地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合理确定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加点水平。

(四)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大产业扶贫的信贷支持

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投放,重点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资金需求。对有脱贫发展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农户,要简化手续,充分利用创业促就业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信贷产品,提供额度适当、期限灵活、利率优惠的贷款,降低贫困地区融资成本。要因地制宜,结合产业特色,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效果。

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eadway13”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汇报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认真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四心”聚焦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一是深度调研,胸怀“热心”。党委班子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胸怀排忧解难的热心主动深入教学一线、深入学生寝室深度调研。开展了“察实情、办实事”学生代表座谈会,积极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建议,对学生代表反映的困难与诉求即知即改、立行立改;通过学校第四届第五次教代会,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意见,共征集保障民生、促进发展方面的提案60个,进一步聚民心、听民意、汇民智;领导班子深入走访分管领域10余次,与师生“零距离”接触,认真听取师生的意愿和呼声,真诚进行沟通和交流,急师生之所急,解师生之所难。

二是服务活动,注重“贴心”。围绕师生实际诉求寻找突破、寻求创新、不断改进,以贴心优质的服务提升师生的幸福感。开展“爱心扶贫”藏区食品展销,与2个扶贫县合作为师生提供新鲜优惠的特色农产品,达到服务师生、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双赢”目的;开展“花香校园”鲜花优惠促销活动,与鲜花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在校内开展鲜花“会员价”促销活动,为师生的生活增添幸福色彩;开展“暖心”优质服务行动、“我的食堂我做主”学生食品监督员进食堂、“成航味道我来做”厨艺大赛等活动,强化食品安全,提升服务水平。

篇8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扶贫

当前,随着电子商务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传统行业都受到电商的冲击,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发展电子商务,已不再单纯是增加一条销售渠道,多卖几件产品的问题,而是成为转方式、促消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越来越与“三农”、就业、创业、扶贫、税收、城镇化等中心工作和战略目标相关。2014年12月24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其中明确了电商扶贫工程的重要作用。2016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政策。”2016年4月8日,商务部了《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指引(试行)》,该文件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五大工作内容,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扶贫开发水平。电商扶贫就是政府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来促进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及旅游资源无缝对接市场,带动当地的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和农村生活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家庭脱贫致富,带动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扶贫模式。电商扶贫的层次有以下四层:(1)面向个体的精准扶贫,针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的培训及后续帮扶服务,提升技能从而脱贫。(2)面向企业主体,扶持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涉农龙头企业、网上经纪人、生产合作社、地方电商企业等,带动农产品销售和贫困户就业。(3)扶持有产业基础和地域特色的贫困区域,实现电商相关主体聚集,实现产业化运营,带来大量物流快递、包装、广告、生活服务的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4)以整个县域为单位进行对口支持,从县域电商规划、产业布局、网点建设、物流体系建设方面,促进当地双向流通,提升当地经济水平。

1湖北省县域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015年7月,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关于开展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15年发展的200个示范县名单(其中湖北省8个县)。2016年1月11日,农业部了“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方案涉及全国10个重点省(区、市),湖北省并没有作为试点地区。其中要求北京、河北、吉林、湖南、广东、重庆和宁夏等7省(区、市)重点试点发展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吉林、黑龙江、江苏、湖南等4省(区、市)重点试点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北京和海南重点试点发展休闲农业电子商务。

1.1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基础较好

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一直处于中部地区领先,2002年就获批国家科技部第一批农村信息化示范体系建设省。根据世界知名数据商Akamai的统计,作为国内网购大省的湖北(全国第8,中部六省第1),在全国知名电商平台(淘宝、天猫、京东等)的入驻企业数量和交易额都偏少。

1.2湖北省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情况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不断的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自2014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每年各省、自治区通过激烈的竞争评选推出发展基础和前景较好的示范县名单。从该名单分布来看,黄冈(共6个)、恩施(共3个)和十堰(共3个)的示范县入选最多。

1.3湖北省参与农村电商的主体及其特点分析

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除了当地政府以外,还有以下7个方面的主体会参与到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的建设中,包括:国家机构和央企(中国邮政、供销总社、中国电信)、传统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地方电商企业(浙江赶街、山西乐村淘、深圳淘实惠)、涉农上市企业(金正大、辉丰农业、新希望、北大荒)、新农人群体(广大的农特微商)、社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县域电商的整体规划与方案设计、产业园及物流体系构建、再到美工、摄影、包装、品牌设计、推广、培训等)、县域当地传统零售连锁企业。

1.4湖北省淘宝村现状

淘宝村通常是聚集在某个村落的网商群体,基于淘宝电商生态系统,以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的电商产业聚集现象,其数据认定标准通常是指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庄。2013年,阿里巴巴了全国20个淘宝村,湖北省无一入选。如今淘宝村数量已经达到211个,湖北仅有一家入选(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绿松石),相对于其他农村电商发达省份(浙江62个,广东54个,福建28个,河北25个,江苏25个,山东13个),反应了湖北还缺乏电商产业集聚的配套政策与发展环境,值得反思。

2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

2016年是湖北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元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短板。(1)思维理念问题。很多地方对电商扶贫的认识存在问题,扶贫实施过程中往往是自上而下推动,基层群众缺乏动力和基础,地方政府推行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强,往往照搬江浙等地先进模式,政绩思维明显。创业培训实用性和融资渠道等问题往往又得不到解决。(2)农业生产及农产品标准化问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商品化程度不够,而缺乏标准化就缺乏品牌化经营的基础,从而很难系统的包装和推广,从公共区域品牌发展到市场品牌。(3)信息、交通、金融基础设施整体落后。基础设施问题.面临着信息流和实物流两大主要难题(道路状况差,物流发展滞后,网络覆盖面低)。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网点覆盖区域有限,造成交易支付渠道不畅通。同时农村电商融资困难,电商扶贫资金不到位,电商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拨付不及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农民贷款困难等问题也客观存在。(4)电商专业人才匮乏问题。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全面缺少专业的电商运营、技术、营销、市场、仓储物流、品控保险等人才,这也是实施电商扶贫的一大障碍。(5)县域电商缺乏统一高效的规划,造成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式协同发展环境有所欠缺。很多地方政府重视扶持电商园区和企业招商,重点关注龙头企业发展电商,对基数更大的农村草根电商创业的重视不足,返乡创业青年和大学生等新农人群体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3对策分析

探索并研究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提升电商扶贫开发水平,形成完善的农村电商市场体系,带动贫困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创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统一认识,利用农村电商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电商并不仅仅只是工业品、农资下乡加农产品进城,而是要借用电子商务这种新经济理念,打造重构新型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打通农业生产与终端市场的流通环节,促进贫困地区人民增收;重塑优化县乡(镇)村三级物流、金融及生活服务体系,促进农民生活的现代化。(2)推进品牌战略,主打特色创新。贫困地区当地政府必须站在全局视角,整合优化当地农产品资源,以政府背书的方式,系统打造当地农特产品品牌,从公共地域性品牌逐步发展到市场化的企业品牌。(3)充分整合各方力量,打造当地电商产业生态圈。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建设的覆盖范围和实际运营专业指导。需要贫困地区当地政府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并增强电商扶贫专项资金拨付效率,丰富农村电商金融形式,拓宽融资途径,解决农村电商从业者的融资难问题。(4)培养高端和实用性电商人才,完善人才体系。贫困地区当地政府需要从三个方面解决电商发展的人才问题,①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外部多元化的社会资本和力量;②通过创办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培养本地化人才;③通过配套优惠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扶持做大一批本土骨干企业。贫困地区政府必须锁定紧缺应用型人才(美工设计、数据分析、运营推广),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同时要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5)完善农村电商扶贫制度和扶持政策。电商扶贫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领导专班的积极推进,地方各部门积极有效的配合,在贫困地区当地营造电商扶贫的紧迫气氛,再基于深度调研成果出台电商产业布局、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方案,以及创业资金补贴、税收减免及创业贷款优惠政策,最后再通过典型电商创业致富案例的示范推广效应,进一步推进当地电商经济发展的步伐。

4结语

当前,电子商务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各方认识差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人才、组织与制度等相关问题,文章通过对其成因和应对策略的分析,旨在统一农村电商参与各方的认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营造农村电商扶贫的良好氛围,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通过电商带动当地传统产业的繁荣,实现农业生产与流通的现代化,农村生活的现代化,并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就业与创业,从而实现电商扶贫的最终目的———促进贫困地区群众人民增收脱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局面。

作者:杜晖 熊艳芳 单位:武汉商学院商贸物流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昕,起建凌,谢圆元.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

2卢迎春,任培星,起建凌.电子商务扶贫的障碍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5(2)

3魏延安.农村电商———互联网+三农案例与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4裴小军.互联网+农业———打造全新的农业生态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5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淘宝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6张蕊,王银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9)

篇9

2009 年,为促进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帮助藏区群众脱贫致富,四川省启动实施了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在9 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四川省内地免费接受3 年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提高藏区人口文化技能水平和奠定藏区长治久安坚实基础的目标。

7 年实践证明,“9+3”计划已探索出一条“州内打基础,内地学技能”“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教育扶贫新路。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9+3”计划的决策部署收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拥护、社会赞誉、中央肯定的良好效果。

弥补藏区职教“短腿”

藏族小伙杨俊家住九龙县,2000 年初中毕业后他就辍学在家,跟着父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浑浑噩噩一过就是9 年。2009 年夏天,喜讯从天而降:他被录取为长宁职高首届民族地区“9+3”学生,可以免费读书了!这样的喜讯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撒向川西高原,点燃了藏区孩子求学上进的心。“9+3”计划实施以来,内地先后有90所优质中职学校、5 所高职院校承担藏区“9+3”教育任务,共招收藏区“9+3”学生4万余人。

为保障“9+3”计划的实施,四川省强化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经费投入体系,2009―2014 年,统筹安排“9+3”计划经费20 多亿元。同时,选派近千名藏区干部教师入驻内地“9+3”学校,参与学生管理。

接到任务后,内地各中职学校纷纷创新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9+3”计划的基本方向。结合藏族地区学生特点,各学校遵循“第一年注重养成教育,打牢学习基础;第二年注重技能培养,促进学有所长;第三年注重顶岗实习,推进学生就业”的培养思路,推行“混班混住”“一帮一、结对子”工作模式。

杨俊学习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对电子产品特别感兴趣,选择了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他勤学苦练,认真学习和钻研专业技能,申请参加了“工学交替”,利用课余时间走到生产一线,向富有实战经验的老师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

四川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蔡存明说,经过多年实践,四川探索出“藏区打基础,内地学技能”的“知识+技能”藏区人才培养新路,有效提升了藏族地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7 年来,民族地区学生政治思想和专业学习进步明显,为培养新一代藏族地区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坚实基础。“9+3”学生中有1 万多人次受到各级各类表彰;全省发展“9+3”学生党员1700多人,在校生中团员比例达85%。在此基础上,四川省将就业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帮助藏族地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出台帮扶政策,逐一落实就业岗位,确保“9+3”学生“就业有出路、创业有帮扶、升学有渠道”。

2014 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重视大小凉山扶贫工作,打一场彝区扶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比照藏区“9+3”的免费和资助政策,四川省又启动实施了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目前,共有33 所中职学校承担彝区“9+3”教育任务,共招收彝区“9+3”学生1万余人。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说,“9+3”计划弥补了民族地区职教薄弱“短腿”,做到了应读尽读。学生中近九成来自农牧民家庭,较好地解决了过去藏区、彝区部分家庭因贫失学的问题。

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从2016 年起,四川省将“9+3”计划的有关资助政策逐步扩展到全省其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目前,相关政策措施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

用职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职校毕业后,肖芳考入成都地铁运营公司,成为中国首位藏族地铁女司机。如今,工作4 年的肖芳收获了爱情,贷款在成都郊区买了房子,准备把父母从山里接过来一起住。

与肖芳不一样,杨俊选择了自主创业。2012年毕业季,杨俊放弃学校推荐的就业单位,想办法凑了10 多万元资金,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开办了一家藏族风情的餐馆。4年来,餐馆的生意不错,收益可观。

据四川省教育厅“9+3”办公室副调研员康滨介绍,已毕业的四届藏区“9+3”学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其中2015年达到99.28%。有3000 多人通过招考(聘)充实到藏区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成为促进藏区繁荣稳定的新生力量,1000 多人参军入伍,2000 多人考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其余毕业生在藏区和内地实现了就业创业。

在四川民族地区,“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教育扶贫成效正初步显现。一些地方干部反映,最初群众对这项政策不了解,看到现实版“灰姑娘”们的事例,纷纷主动要求把自家孩子送出大山学习一技之长。

篇10

近年来,四川烟草把承担定点扶贫作为政治责任,持续加大扶贫力度,有力有序推动了扶贫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95亿元,建设烟水配套工程22万件、机耕道4360公里,实施土地整理36万亩,配套农机具6万台,援建13件水源工程,开展扶贫公益活动900余项,较大改善了烟叶产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十三五”开局,四川烟草扶贫步伐迈得更加铿锵有力,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烟区贫困村脱贫致富走到全省前列;确保定点帮扶特补乃吾村“五年任务三年完成”,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大力实施“581扶贫惠民工程”,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参与建成100多个幸福美丽新村……

突出产业扶贫 从“输血”到“造血”

11月18日,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穿着朴素的宜宾筠连县高坪乡槐树村烟农申世云站在自家院子里翻晒烟叶,腼腆的模样全然看不出他就是大家口中的“烤烟王”:拥有300亩烟田,年产值20多万元。

“如果不是政府和烟草公司的资助帮扶,我根本走不到今天。”说起自己的发家之路,申世云满怀感恩。

2003年,外出打工的申世云因工致残,妻子又于2006年病故,两个孩子都还在校读书,家庭陷入困境之中。2007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鼓励引导下,申世云开始试种烤烟。通过烟草公司技术员上门耐心讲解、示范,他慢慢摸清了种烟的门路。当年,他家种下的13亩烤烟,卖到18000多元,纯收入1万元左右,不但解决了家庭开支和子女读书的费用,还存了几千块钱。那年春节,申世云一家人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如今,申世云种了300多亩烟叶,家里已修建了两座新房,两个孩子也顺利地考入了大学。申世云因勤劳、善学、进取、向上,还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申世云家的巨变是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产业扶贫模式下的典型性案例。“精准扶贫,不仅是向贫困户‘输血’摘‘穷帽’,更重要的是培育产业,让贫困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彻底拔掉‘穷根’!”四川烟草专卖局(公司)负责人认为。

如何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在边远民族地区培育产业?四川烟草的答案是:集中烟草行业的力量,做好定点地区的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培育至少1个支柱产业,帮助贫困地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之路。

经过10余年努力,四川现代烟草农业已初具规模,扶贫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四川烟农总收入由33亿元提升到55.7亿元,年均增长11%;户均种烟收入由2万元提高到5.14万元,年均增长20.8%,烟农收入显著提升。其中,凉山州烟草专卖局积极打造“五帮”促“三增”的烟草产业帮扶模式,即站点帮村、支部帮组、党员帮户、技术帮扶、经济帮助促进致富项目增多、生产规模增大、农民收入增加。通过这一模式,带动凉山10余万烟农通过种植烟叶脱贫致富奔小康。

十三五期间,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决策部署,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将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烟区和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的帮扶。去年,在全国烟叶生产计划普减的情况下,四川及时调整全省烟叶种植结构,把资金、项目、科技等先进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溢出”,通过重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打造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实现以烟为主、产业带动、就地脱贫。

目前,全省七大烟叶产区2214个村烟农合计10.6万户,户均种植面积12亩,户均收入提高到5万多元,烟叶产业已成为边远贫困地区烟农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

建美丽幸福新村 既摘“穷帽”又拔“穷根”

近日,记者来到会理县南阁乡海溪村一组,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新修的小洋楼,房前屋后都铺上了水泥路,路边还有路牌。田里,蔬菜果树长势正茂,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站在高处望去,一切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沿着进村的水泥路,记者走进了一户已落成新房的人家。这层小楼风格现代,装修精致,俨然一幢小别墅,不难看出主人的生活富足。房主陶开跃介绍,“房子前后花了近70万,其中有70%靠的是种烟收入。”

据了解,目前海溪村7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楼,过上了好日子。从远处看,新楼房掩映在青山翠绿之中,通往楼房的道路宽阔平坦,俨然一副村美民富的水墨山水图。这是2004年迄今,四川烟草开展扶贫攻坚给村民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先后在雅安、泸州、凉山、攀枝花等地建设了多个像海溪村一样有代表性的烟草帮扶新村,不仅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还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为有序助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还将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581扶贫惠民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筹措投入资金8亿元,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重点帮扶100多个幸福美丽新村。

在省级层面,目前,已确定凉山、甘孜、广元、雅安、乐山5市州12个贫困村的帮扶项目,投入帮扶资金2554万元,计划实施彝家新寨建房153户、危房重建27户、住房维修/加固119户、院坝硬化和入户路改造106户、集中安置点附属设施1处、村民活动中心5个、村幼儿园3所、便民桥2座、肉鸭养殖基地1个。

在市级层面,经过对30余个贫困村的实地调查,掌握系统内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明确了三级局扶贫导向、覆盖范围、目标任务和投入标准。目前,下达各市州精准扶贫项目资金2723万元,覆盖51个贫困村,共85个帮扶项目,重点投入贫困户住房条件改善、产业扶持、道路建设、小农水项目四个方向。

在凉山地区,按照把凉山地区作为全省烟草商业系统扶贫工作的主战场,主动关注、积极作为的工作方向,在凉山共帮扶35个贫困村。从2016年开始,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将投入2874万元定点帮扶实施特补乃乌村7个帮扶项目。随着烟草种植项目、车厘子种植项目、农户危房重建项目、“一站式”村民活动中心项目,以及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升级版”项目的逐一落实,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如一颗明星在广袤的凉山地区正冉冉升起。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着力构建造血机制

指出,“扶贫先要扶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2015年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更是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教育扶贫由此成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扶贫棋面上的一颗重要落子。

“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波珞坪至诚希望小学二年级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波珞坪至诚希望小学,地处风光旖旎的螺髻山脚下,辖6个村民小组,服务彝族人口1302人。红白瓷砖的教学楼在一片瓦房群中格外突出,走进学校,明亮的教室,宽敞的操场,大大超出了人们对村小的预期。

校长柳富冲说,新学校修好以后,吸引了更多的教师,师资队伍更稳定了,当地村民心里也逐渐有了“读书才有出路”的意识,现在学校有10名专职教师、222名学生。

在螺髻山镇,四川烟草充分发挥烟草产业优势,通过资金帮扶、基建投入、产业带动等,村民摆脱贫困指日可待。但是依靠帮扶难以实现长久脱贫,必须提高村民的脱贫意思和脱贫能力,才能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的富裕。为此,四川烟草通过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着力提升贫困地区的人才意识和自身“造血”功能。

5年来,四川烟草启动智力帮扶,捐资306.6万元在波珞坪村重建希望小学,新学校占地面积368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分别比以前扩大了84.18%、317.7%,可保证400名以上的学生入学,并配套完善了图书、实验、电脑、会议、办公等教学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