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

篇1

1.一副好“药”——水、电社会化先后几任后勤经理,也想了许多办法,但是,都未能根除这一“头痛病”。新老总上任后,把后勤经理换了。新老总与新后勤经理任前谈话时,要他把解决好水、电管理问题作为“第一件大事”。新经理进行了调查、分析:要想保证水、电供应,必须改造供水、供电设备、设施,提高水、电供应能力,而投入资金需数百万元甚至是千万元以上,企业无法承受。即使进行改造,改造后运营费用更大,从业人员更多,企业包袱更重。唯一出路:水、电社会化,就是将企业自供居民生活用水改为由市自来水公司供水,将企业管理的居民用电改为市供电公司直接供电,使企业生活区内的居民与普通市民一样与自来水公司、供电公司直接建立供用水、电关系。2.“服好药,治好病”——做好水、电社会化为了做好水、电社会化工作,公司成立了领导组、工作组,并逐一做好以下几件事:(1)解决“接收”问题先与市自来水公司协商,达成了移交框架协议,后与市供电公司协商,纳入供电部门正在进行的城网改工程。(2)调查、摸底摸清整体情况,掌握问题的全貌。水、电社会化涉及企业员工住户1350户、郊区农户84户、外单位住户100户、单位小总表10户。移交费用约200万元。了解特殊情况。离退休员工担忧,原来的“福利”没有了,增加水电费支出。郊区农户、外单位住户担心企业不管他们的事。摸清利害关系人的情况。先做自来水改造宣传,住户纷纷到后勤部门了解情况。后勤部门设专人接待,记录反映的问题,为后续制订具体政策提供依据。将情况梳理、分类、排队。①集体宿舍户;②老楼;③新楼;④平房;⑤在建房;⑥小总表;⑦非企业员工;⑧郊区农户。(3)形成方案并实施方案要点:①公司承担费用。改造费用如由员工承担,可能会因增加负担,致使许多人反对,不利于社会化工作推进。②取得支持。员工及家属,特别是离退休员工的支持,是社会化工作的关键。主要采取措施:一是加强宣传。水、电社会化是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员工的大好事。二是制订了水、电社会化过渡期办法,给员工心理上一个适应过程。三是解决离退休人员对水、电费支出的担忧,取得他们的支持。③主动协调水、电公司解决郊区居民水、电社会化问题,并请水、电公司在费用上给予一定优惠,使郊区居民产生好感,从而顺利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④非企业员工自费,公司可以代为办理。⑤原从事水、电服务的员工安置。因社会化而下岗的员工,是企业改革的原因,企业会妥善安置,将充实生产一线和辅助岗位。稳定了人心。方案经职代会主席团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实行。在方案形成前后,还做了系列宣传,并召开员工座谈会、退离休老职工座谈会,听取意见,宣传方案。水、电社会化工作从开始酝酿到全部完成,历时1年多。由于准备充分,整个过程较为顺利。

二、后勤经理终于露出笑容

水、电社会化后,效果很好,真正做到了企业满意,职工居民满意:(1)水质明显优于自供水,水压稳定,保障能力强,停水少。(2)电压稳定,停电次数少,且大都有计划安排,对居民生活影响小。(3)服务及时。水、电企业有专业服务队伍,可24小时为居民服务,并有监督投诉电话。(4)水、电费支出数额不大,职工、居民可以承受。(5)企业减轻了负担。水、电社会化企业实际支出205.4万元,而社会化前,企业每年“暗补”约80~100万元,也就是说两年多就可收回投入。可以说,水、电社会化彻底治好了后勤经理、企业的“头痛病”。公司老总对后勤部门工作十分满意,并在多种场合予以表扬。后勤经理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三、几点启示

篇2

【摘要】战时状态下的军需社会化保障相比日常状态下的军需保障具有及时性、快速性、严格性、不可缓和性等特性。本文从军需社会化保障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战时社会化保障策略。

【关键词】军需 社会化保障 策略

军需社会化保障在战时状态下,要及时启动战时策略。主要从展示机制的启动、物资储备基地的启动、经费的保障、企业性质的转换和预案的启动等几个方面。

一、建立平战转换组织机构

如果战争爆发,必须有一个指挥机构来协调社会为部队提供各种保障,否则就不可能为军队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服务。军地联合指挥机构的建设,要本着高效、简便、灵敏的原则,充分利用省军区、军分区后勤部门是经济动员办公室成员单位的优势,并以经济动员办公室成员单位为基础,组建军队社会化保障的指挥机构。其组成单位主要应有地方财政、计委、商业、物资、卫生、交通、粮食等部门。为了使这个机构成为高效指挥协调的整体,而不是一个拼凑的松散组织,还必须对其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内部职责,理顺指挥关系。确定指挥核心,一般来说,这个指挥核心,应有地方政府分管领导担任。

二、建立平战转换法规制度

1.建立健全社会化保障资源数据库。

根据未来战争需要和部队可能担负任务的后勤保障需求,结合社会化保障实际情况和地方保障资源力量的特点,进行全面的社会化保障潜力摸底。对为军队现在进行保障的地方服务实体和地方后勤保障供应网、企业进行全面、准确的后勤社会保障潜力调查。对搜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分类,利用网络信息等技术,研制、形成社会化保障查询系统。系统具备查询、维护、分析保障与网络综合模拟训练等功能,可为部队及时了解掌握区域内的社会保障能力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为平战转换时制定后勤保障储备、筹措、调用预案提供确凿依据。

2.制定战时社会化保障计划预案。

制定预案时,应根据未来战争的规模、对象和地区等情况,结合《后勤社会保障潜力查询数据库》进行。要明确平战转换的原则、任务、方法和要求,既要有总体规划和设计,又要有专项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在复杂情况下能有效实施平战转换。

3.积极开展军地联合演练。

结合预案,积极开展军地联合式后勤保障演练,加强军地协作配合,以形成整体保障能力;还可以结合平时的抢险救灾和突发事件组织实战演习,使社会化保障机构和人员熟悉军队的保障特点和程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切实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三、建立平战转换协调机制

1.建立军地一体的人员抽组机制。

在社会化保障机构进人军营时,要联合地方政府建立承包服务人员的档案资料,准确掌握每个人的情况,从中抽选政治坚定、技术精通的人员,纳人预备役建制之中,以备抽组所需。各部队可根据情况,预留部分技术骨干,平时融人社会保障实体中参与工作,战时抽组遂行保障任务。在后勤后备力量建设中,要编设与社会化改革内容相关的保障人员力量,紧急情况下对战时社会化保障进行人员补充。

2.建立军地结合的物资储备机制。

对战时或突况的后勤保障,必须有一定的物资储备。实行社会化改革后,要求我们必须突破自成一体的物资储备形式,建立部队与社会相结合的物资储备及筹措机制。要按照部队作战及应急情况要求和战备物资储备管理的规定,落实物资战备储备、保障经费储备及部分装备器材,掌握各种战备物资的存储、分布、生产能力以及可供部队使用情况。

3.建立科学的平战转换约束机制。

在社会化平战转换中,通过纯经济手段,难以在战时实现有力的后勤保障,必须建立一套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相结合、对军地双方均能有效约束与激励的制衡机制,以确保平战转换的实现。按照有关法律,根据社会化保障平战转换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关规定,对军地在特殊情况下承担的责任义务等重大问题,应以强制性法律规定下来,对军地双方的关系地位权力等应以合同形式加以明确,以保证平时保障好、战时供得上、平战转换风险小。建立科学配套的利益补偿机制,对战时社会化保障的地方实体进行利益补偿,以激励其做好社会化保障平战转换工作和确保战时保障任务的完成。

四、物资储备基地的启动

我国的战略物资的储备模式采用的是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相结合的模式,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升级以及战争消耗的不断增长,当国家的战略物资缺口到达一定程度,就要动用国家的战略物资储备。

1.提高国储物流的运作效率。

一方面,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整合各类储备资源, 实施规模化管理,降低系统管理成本,特别是实施保管、包装、运输的标准化运作方式,实现储备物资集散中转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国储基地通过对各类储备资源的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特别是发挥信息网络的控制与调节作用,合理规划铁、公、水、空的综合运输与多式联运等有效的转运方式和路径,有助于提高储备物资的运输效率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的应急响应能力。

2.充分发挥基地的衔接功能。

一是通过集结和运输中转衔接供需双方。储备物资一般分散储存于不同的储备仓库中,当需要应急投放时,各储备仓库将物资集结到储备基地, 然后中转至目的地。战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急物资的集散和运输中转成为决定物流效率的关键环节,而这也恰恰是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衔接功能的集中体现。二是通过转换运输方式衔接不同的运输手段。如物资通过铁路进入基地,再通过公路汽车运输转运到目的地。三是通过存储衔接不同时间的供应物流和需求物流。Υ姹9苁枪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的基本职能,相对于一般储备仓库,储备基地的储备能力更大,物资品种更多。

篇3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经济运行 新机制

随着《“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实施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医药卫生体制将逐步建立。这对公立医院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它将直接影响到公立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的命运。因此,我们应把这次改革看成是从根本上解决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机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最佳时机。因此,公立医院要以实施新医改为契机,加快建立经济运行新机制。

1.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服务质量是公立医院谋生存、求发展的根本,是公立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公立医院要适应新医改的要求,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取胜,最根本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要坚持抓好基础环节和终末质量,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制度、基本诊疗常规和各项操作规程落到实处,力求为患者提供及时、全面、正确的诊断,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努力提高治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病人费用,真正做到“患者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公立医院要及时适应医疗需求的多样化、多档化的趋向,从单纯的医疗服务扩大到咨询、保健、康复三位一体的预防保健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

2.建立以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新体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财务工作职能只限于完成单一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使公立医院财务资料信息未充分利用,造成了信息资源的较大浪费。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发展,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迅速更新观念,强化改革意识,逐步扩大财务工作职能,合理使用经济资源,调节、控制经济活动,评价考核经营业绩,达到协助院领导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从而实现由原来的单纯记账、报账型向核算管理型的职能转变。

3.深化公立医院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效率低下和效益平均化,是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公立医院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机构来说,不适当的分配和激励机制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片面追求个人和科室的经济收入。因此,公立医院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方法、新路子、建立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当前,公立医院要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拉开科室收益分配的档次,按个人承担的风险,劳动强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条件成熟的公立医院可以试行绩效工资制,将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业务量、工作实绩与劳动报酬紧密挂钩,增加技术含量高,掌握复杂和高新技术岗位人员的绩效收入,以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4.强化成本管理,实行全成本核算,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社会各方面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反映强烈,群众已经不能承受越来越高的医药费用。因此,公立医院的增效不能光靠增加投入来实现,更不能靠增加病人的负担来实现,应该依靠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来实现。因此,应该把成本控制作为医院经济管理责任的主要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公立医院要加大成本管理力度,明确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把所有医疗成本分解到每一个核算科室和单元,逐步开展单病种费用、次均费用成本控制,大力降低病人诊疗费用,以达到减轻病人负担,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5.加快公立医院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

公立医院后勤管理体制由供给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是适应改革要求,促进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供给福利型的后勤服务模式加大了医疗服务成本,严重制约了公立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当前,公立医院应根据后勤工作状况,采取经济责任制等内部社会化管理措施,实行企业化管理。食堂、物业管理、洗衣房等科室,可以交由社会承担和管理。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消耗,减轻公立医院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成本。

6.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包括对业务收入、各项支出、专项资金的预算,全面预算是根据单位的业务工作开展情况、资金来源情况和其他经济信息编制全面收支预算。然后将总预算指标分解到有关科室,使科室明确工作目标,以促进科室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开展新技术项目,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公立医院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和新医改的要求,不断转变管理模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强化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树立优质、高效、低耗的公立医院管理新思路,以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唐伟.谈医院后勤社会化的经济管理,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1)41

篇4

一、明确我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改革的目标是:力争在3年内,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市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促进医药卫生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改革的原则是: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配套,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支持医药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引入竞争机制,改进医德医风,优化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药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二、加强卫生工作的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政事分开,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我市卫生工作的全行业管理。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的全行业管理职能有:制定实施卫生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严格依法监管卫生服务和产品的许可、准入、质量与行为,特别是对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违反规定滥开处方药品,随意对病人进行不必要的检查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要严格监督,从严处理;禁止各种非法行医;规范和监管卫生执法活动;管理和卫生服务信息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研究和确定本级卫生行政职能,明确全行业管理的内容、具体措施和办法,结合机构改革,理顺内部职能处(科)室的功能和设置,合理配备人员。为促进政事分开并加强社会各界对医院管理工作的参与,由市卫生局会同市体改委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具体筹备方案,在*年年底前成立“*市医院管理顾问委员会”,广泛吸收各界人士的代表参加,包括*地区的著名医药卫生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委员名单经市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该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管理医院的咨询机构,定期与各医院的院长交换意见,对医院的工作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三、加强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

由市计委牵头,会同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和市规划局,加快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工作进度。在规划指导下,逐步调整卫生资源的存量,严格控制增量。对卫生资源已经供大于求的地区,不再新建或扩建医疗机构,减少过多的床位,逐步引导卫生资源向薄弱地区和基层、社区卫生组织流动。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全科医生。严格审批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调整现有设备分布,提高使用效率。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难以正常运转的医疗机构,引导其拓展老年护理、康复等服务领域,或通过兼并、撤销等方式进行调整。对从企业分离出来又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医疗机构,也要逐步进行撤并改向,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

四、改革卫生执法监督体制和预防保健体系。

撤销市、区、县级市卫生防疫站,分别组建市、区、县级市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原来由有关卫生事业单位承担的各项卫生监督职能集中,由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卫生检验职能。由市卫生局根据《关于印发广东省、市、县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卫〔*〕145号)的有关精神,抓紧制定《关于组建*市、区、县级市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施方案》,经市编办、人事、财政等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政府批准实施。新机构的组建工作争取在*年第三季度完成。

五、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由市卫生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市计委根据卫生部等四部门《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卫医发〔*〕233号)的精神,制定《*市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实施方案》。按自愿选择和政府核定相结合的原则,对我市现有医疗机构进行分类核定,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各级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在我市医疗服务体系中应占主导地位。市属医院由市卫生局会同市编办、市计委、市财政局进行核定,区(县级市)属医院、街道(镇)卫生院由所属区(县级市)卫生局会同区(县级市)编制、计划、财政部门进行核定。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医院由市卫生局会同其主办单位等进行核定。个体诊所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由接受其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核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非营利医疗机构,由同级卫生、编制、财政等部门核定。全市医疗机构分类核定工作争取在*年第三季度完成。在开展医疗机构分类核定工作的同时,要继续清理整顿社会医疗机构,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虚假医疗广告。

全市医疗机构的性质核定后,要按照国家对两类医疗机构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分类管理。对现有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改为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政在3年内仍按现行政策继续给予补助,以保证其平稳过渡,在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过程中,要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的监管,规范其职工收入分配办法。

六、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各级政府及卫生、编制、计划、财政、物价、劳动保障、民政、人事、教育、规划、建设、计划生育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市政府印发的《*市贯彻国家卫生部等十部委局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穗府〔*〕29号),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积极完善有关配套政策与措施,促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争取到2003年,全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相互衔接的双向转诊制度及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

七、转变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院长聘任制,根据任职条件,采用公开竞争、择优聘任为主的多种形式任用公立医院院长,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自。

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实行全成本核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积极实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选择若干项目,通过医院联合等形式组建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集团。凡社会能有效提供保障的其他后勤服务项目,也逐步通过招标等方式交由社会去办,暂不具备社会化条件的,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机构可在有关主管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自行设置业务科室,自主决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卫生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聘任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逐级聘用并签订合同。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有关主管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自主确定各类人员的内部分配办法,建立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把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强度、职业风险、职业道德、工作实绩与个人收入挂钩,按岗定酬,拉开分配档次。同时,要建立岗位考核制度和解聘、辞聘、告诫制度,加强聘后考核、管理,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晋级、分配、奖惩和解聘的主要依据。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做好未聘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

由市卫生局负责,按照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实行病人选择医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的意见》(卫医发〔*〕234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实行病人选择医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的实施意见》。医疗机构要为“病人选择医生”提供必要条件,在实行“病人选择医生”的改革中,要正确指导病人选择医生。

八、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

由市卫生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转发卫生部、财政部印发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粤卫〔*〕156号)的要求,制定《*市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意见》。各公立医院要严格执行《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对医疗收支、药品收支进行分开核算,每季度将实际药品收支结余上交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由卫生行政部门缴存同级财政的社会保障基金专户。卫生行政部门集中的药品收支结余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医院医疗成本、社区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等其他卫生事业,各级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扣留或挪作他用。用于弥补医疗成本的资金,由卫生行政部门按医疗收入比例返还办法统一核定后及时返还。核定返还金额时,应考虑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精神病、传染病等专科医院的特点,给予照顾。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事业的资金实行项目管理,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政府举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解决。

保障广大群众对医药卫生服务的选择权,职工可以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以持医生开具的处方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购药。社区卫生服务组织、门诊部和个体诊所除可购买和使用由省卫生、药品监督部门审定的常用和急救药外,不得从事药品购销活动。

九、规范财政补助的范围和方式。

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水平要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计委和市卫生局,根据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1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关于*市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各级财政、计划、卫生部门要按照公共财政和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规范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提供资金补助的范围、内容和补助方式。

政府举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以定项补助为主,由同级财政核定后予以安排。补助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开办和发展建设支出、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临床重点学科研究、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基本医疗服务亏损补贴、突发事件造成的群体性伤害医疗费用和对无主病人人道主义救助发生的医疗欠费。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基本医疗服务亏损扣除药品收支结余弥补后的差额,由同级财政给予补助,补助数额按照基本医疗服务的数量和单位服务量的社会平均成本核定。对中医及部分专科医疗机构给予适当照顾。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以定额补助为主,由同级财政核定后予以安排。主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承担的社区人口预防保健和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任务核定补助经费。

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履行卫生管理和监督职责所需的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支出,在进行执法监督过程中取得的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事业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统筹安排。人员、公务和业务经费的补助,按照标准定额及公共卫生事业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的情况核定。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事业机构从事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收入,按规定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用于卫生事业。

政府举办的各类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的购置、维修,由政府按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给予安排。卫生事业预算内基建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及妇幼保健等事业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新建、改扩建工程和限额以上的大中型医疗设备购置。其建设资金由同级计划部门根据项目功能、规模核定安排。基本建设项目要严格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并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和管理。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国外政府贷款、自筹和接受捐助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发展建设。

十、推进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医药行业发展规划,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条件,控制新增生产加工能力,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得增加供过于求的产品的布点。按照剂型类别,分阶段限期推行《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缩写GMP),限期过后仍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不准生产。建立科学的新药审评机制,降低新药研制和审批管理成本,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积极发展“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大型经济实体。

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带,组建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公司,建立商贸、工贸或科工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小型批发企业。推动药品零售业的连锁化经营,促进连锁药店、普通超市非处方药柜台及独立门点等多种零售形式的发展。由市卫生局牵头,会同市物价局、市经委、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卫生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卫规财发〔*〕232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从*年开始,对我市医疗机构使用的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常用药品以及临床使用量比较大的其他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由市、区、县级市卫生与药监、物价和劳动保障部门成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监督小组,对招标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建立*市“医疗机构药品招标评审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参加评标工作。医疗机构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行为主体,条件具备的医疗机构可以成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小组,也可以委托招标机构,负责处理招标事务。招标机构的资格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市卫生局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招标采购工作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和完善招标程序,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招标采购的经办机构可按省颁布的收费标准向投标企业收取标书成本费和向中标企业收取服务成本费。参加评标的评审专家要严格审核投标企业的资格和投标药品质量证明,依照质量价格比优化的原则确定中标企业和药品,杜绝假劣药品流入医疗机构。决标后由医疗机构直接与中标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招标医疗机构要依据药品的实际中标价格相应调整零售价,让利于患者。

十一、加强药品执法监督管理。

要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依法实行监督。对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分类监管,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缩写GSP)的监督实施,现有企业要按管理规范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不予换发新证。严格核发《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和《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完善质量公告制度,改革药品抽验机制,严格处罚程序。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和无证生产、经营药品的违法行为。规范和完善中药材专业市场。加强对进口药品的管理。

十二、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

由市物价局会同市卫生局,根据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计价格〔*〕962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关于改革*市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市物价、卫生部门要按照国家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作价原则和省制定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范围,制定我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并充分征求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的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医疗服务指导价格的制定,要综合考虑我市医疗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医疗服务价格档次,适当提高中医的技术服务价格。允许我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提供由患者自愿选择的特需医疗服务,但特需医疗服务不得影响基本医疗服务,其指导价格由市物价、卫生部门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服务成本和合理利润原则制定。市物价、卫生部门要定期对我市医疗服务价格及成本构成要素进行市场监测,适时调整指导价格。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制定的政府指导价范围确定本单位的实际医疗服务价格,报市物价、卫生部门备案。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报市物价、卫生部门备案。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为患者提供价格查询服务,并在服务场所的显著位置公布主要服务项目的名称和价格,做好明码标价工作,增加医疗服务收费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杜绝价格欺诈。由市物价局牵头,会同市卫生局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市各主要医院主要服务项目的价格,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并促进全市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竞争。要继续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办法,进一步降低医药费用增长幅度,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由市物价局负责,根据国家计委《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计价格〔*〕961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关于改革*市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列入国家、省政府定价药品目录的药品,其价格分别按国家和省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价格执行。其他药品价格由生产企业按国家规定的作价办法自主定价。要引入市场机制,降低“虚高”价格。经过试点,逐步实施由生产企业将零售价格印制在药品外包装上的办法。在药品经销各环节,都必须按实际价格开具发票。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篇5

一、学校成立创建"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先进单位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束昉任组长,成员由江浦校区、后勤服务集团、浦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暨技术学院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组长:束昉

副组长:杨国荣吴胜红

组员:缪克明茅建国郭万牛蔡海彪韩萍芳顾晓静张健姜华栋陈军顾金奎

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后勤管理处。

江浦校区、模范马路校区、浦江学院成立区域创建工作小组,在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区域的创建"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组织实施工作。

江浦校区:

组长:缪克明副组长:朱兴同

组员:江林荣陈才华方建强韩少寅俞连生马银所

新模范马路校区

组长:茅建国副组长:戴宏帅国方

组员:郭志华曹鸿福夏侃咸明程陈洪瑞江其国孙宇曹阳

浦江学院

组长:郭万牛副组长:戴宏

组员:韩巧林张瑞芳鲍金刚杨毅段然堂姚立淮

二、分层次组织召开创建"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先进单位活动动员会,研究和部署"创建"工作,力争20__年__工业大学被省教育厅评为"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先进单位,为创建一流工业大学做贡献。

三、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创建"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创建标准"和学校"后勤管理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试行)",制定创建"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先进单位的目标措施。

全校各个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对照创建标准,自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制定整改和创建措施,并列出整改时间进度表。

各区域创建工作小组于4月10日以前对所管辖的学生食堂、学生宿舍进行初次自查自评后提出整改措施,报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四月中旬学校组织抽查。

四、六月二十日前各区域创建工作小组分别把再次自查自评后的复查报告交后勤管理处,学校在六月下旬对全校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进行校内检查自评后,写出自查自评报告,7月10日前报省教育厅。

五、基础设施建设及硬件条件不达标的,各单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设法解决,若须学校解决的尽快书面报学校。充分利用暑假期间对不达标的部分硬件进行整改和维修,力求达到"标准"的要求。

六、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定、岗位责任制,制度上墙,公布在显著位置。管理操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位。

七、各区域制定计划加强职工素质教育,提高每名从业员工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技能水平,加强创建标准"应知应会"的培训,增强服务理念和意识。

八、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和"防火防盗"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饮食业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体检,人人熟知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宿舍管理员熟知宿舍安全管理的规定,均严格执行。

九、齐抓共管,协力共建。创建"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先进单位是学校建设中一件大事,涉及到学校整体形象。学生处、团委和各学院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统一组织全校的"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的创建工作,加强对学生伙管会的领导,建立和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工作,充份激发学生在创建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后勤工作部门要与学生工作系统建立起联系通道,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相互配合,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

十、认真做好创建资料的建设工作。学校和各区域创建工作小组按照"通知"的有关标准要求分别整理创建"文明食堂"和"文明宿舍"的材料,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创建文件;食堂、宿舍基本情况;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岗位责任制;各项检查记录、考评记录、文明共建记录及伙管会、宿管会等学生组织会议及工作记录;对学生提出的意见整改情况,包括考评、测评记录原件;伙食成本核算报表等"文明食堂"、"文明宿舍"标准中要求的相关资料,分门别类装订成册(袋),并标出每册(袋)目录。

篇6

关键词:

“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中央明确提出这样16个字,为2020年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描绘了一张蓝图。随着全面聘用制的推行和绩效工资制的实施,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所有事业单位改革今后的方向是这些方面的改革都要逐步完善,一步一步往深入推进。专家分析这次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其中“管办分离”是改革的主体。管办分离,就是在行政机关内部将对事业单位的宏观监管职能与微观管理职能进行分离,避免同一部门既“办”又“管”的现象,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当前,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开始迅速淘汰各种非专业的服务,迫使企业不断的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质量,意味着“全能企业”、“全能单位”逐渐成为历史。在非专业的领域进行竞争,业余能力毕竟不是专业能力的对手,同时也会增加更多的市场投入。所以,一些事业单位,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开始将自己专业之外的业务(非核心业务)转给享有专业资质的专门单位经营,从而减少成本,并换取高质量的服务回馈。这也就意味着,市场经济呼唤“专业服务”,专业服务直接会促成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是指单位将一些辅的次要业务承包给第三方公司来经营,以降低单位人力管理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从而推动更加精细的专业分工。于是“专业社会”应运而生,“服务社会”也就水到渠成。

本人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以济南国际园博园业务外包具体实施过程为例,提供一个视角来探讨业务外包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针对业务外包策略实践的关键步骤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在对事业单位业务外包的具体实施的研究中起到借鉴作用。以下我们对园博园业务外包进行一些分析:

济南国际园博园做为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重要载体,秉承第七届园博会组委会向社会承诺的“将举办一届永不落幕的园博会”这一主题开展工作,采取“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运行。规划面积5176亩,园区共有参展城市及各专类展园108个。开园至今,园博园接待各地游客110余万人次,到目前已经运营两年多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 精简组织与人员,加强人事成本的控制。

成本和效益是企业生产发展中不能忽视的两个关注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历来被视为最大的成本中心。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精简职能组织与人员必然成为降低成本的焦点。由于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机构能够同时为多家客户提供相同的服务,所产生的规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个客户支付的成本。因此,人力资源活动外包将成为必然选择。

我们园博园只有30个事业编制岗位,重点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用好我们的专业技术岗位及部分管理岗位,增强管理和建设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70个工勤岗位推向社会和市场,减少工勤人员的比例,目前我们票务中心、游客中心等工勤岗位都是劳务派遣的,通过严格的考试、满怀着热情进入园林工作的年轻职工,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对当前和今后园林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外包的好处之一是当市场时机消失时可以将劳力化整为零,让代工自行处理过剩的劳力、分担市场波动的风险,在无须负担劳保与退休金的弹性下,单位只需付给承包商事先决标的金额,即可享有专业的服务,节省庞大的人事成本费用。

二、 立足专业服务需求,实行优质规范运行。

在保持人员精干的同时,必须适应企业活动的需要,将不具备核心能力的活动外包出去。园博园除票务中心、游客中心使用人力资源劳务派遣自营外,园区绿化养护、卫生清洁、安全保卫、物业保障等均通过招标的方式,签约付款委托给专业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由专业公司承担具体管理运营任务。由外包公司负责园区日常的绿化、清洁、安保、物业等工作和各自工人的管理,,即具体负责工作安排、日常管理及人员工资发放。事业单位对外包业务的一切约束于合同管理方式中,都明晰在业务外包合同中。专业服务机构往往能够更广泛的整合专业资源,富有专业人员,聚集专业经验,而这些在事业单位几乎是无法做到的。因此专业服务机构通常能够提供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更高的服务。

降低成本、提高满意度及服务质量等,都是外包的潜在利益。委托其专业化服务单位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形成完备的专业市场服务体系。然后集中力量从事优势业务的发展,将一系列劣势业务放弃或转交给其他单位提供优质服务。打破“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小而全格局,势成必然。需要通过“分工协作”换取“优势互补”。?

业务外包在实施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企业文化的契合、丰富的项目经验、量身订做的服务、对高品质服务的全力以赴以及相关法律的了解等。要注意规避所面临的商业风险,例如最初的自我评估、外包业务的选择,高额的初始投资,较长的盈亏平衡期,制定新规则,对原有体制、企业文化的冲击,外包业务成熟后的控制等等,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下面就谈谈业务外包在事业单位的具体应用对策:

1、积极稳妥,组织推进。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主管部门牵头,职能科室共同参与,逐一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外包形式、操作模式、管理方式等,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开放服务领域,把能由市场办的管理服务交给市场,把能由社会化管理的分流给社会。

2、市场招标,规范管理。通过公开招标、市场比选、委托经营、购买服务等形式,积极引进有经营资质、管理经验、经济实力的专业管理公司接包服务项目;通过专业分工、市场协作,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公开保障有序健康运行。

3、强化预算,提高效能。按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要求,加强服务外包的预算控制,外包经费必须纳入年度预算统一安排,不得增加。减少公共财政支出和企业运行支出。

4、减员分流,优化结构。必须坚持减少用人的原则,通过聘用、劳务派遣等方式实行市场化用人。切实将原来“养人”的经费转变为服务外包经费。实行外包后,提供该服务的原有人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削减,编制内人员应予以分流。原行政事业单位和直属国有企业后勤服务岗位自然减员后,应在分流过程中,坚持减少总量,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妥善解决好后勤人员转岗分流和社会保障 工作。

5、加强监督,监管考核。实施服务外包的部门要在项目实施前确定详细、可量化考核的绩效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分解落实,建立工作跟踪和分析制度,明确考核管理办法;确定服务主体后,要通过合同方式,全面规范约定服务内容、方式、标准、考核要求等事项;服务过程中,要全面监控,定期考核;服务期满后,相关部门要按照政府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的要求,对服务外包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资金使用、服务质量、业绩状况等实行严格的绩效考评,并提出改进完善服务外包的相关建议。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今后安排经费的依据。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为突破口,着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建设成为“科技创业家摇篮、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一)科技创业

1、科技产出和投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750亿元以上,高新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以上,其中企业R&D投入占全市比重达到85%以上。

2、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建成三创载体面积15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一站两中心”80家以上;不断拓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合作院校总数累计达到10家以上。

3、专利工作: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5000件以上,授权专利总量达到5500件以上,建成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0家以上。

4、人才建设: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创业团队150个以上,创业人才500名以上,创办“530”企业150家以上。

(二)服务外包

1、业务总额:实现服务外包业务总额15亿美元以上,其中执行额10亿美元以上。实现离岸外包业务总额8亿美元以上,其中执行额5亿美元以上。实现服务外包业务收汇额1.2亿美元以上。

2、培植企业:新增服务外包企业200家以上,其中新增全球服务外包100强、国内服务外包50强投资企业20家以上。新增通过CMMI/CMM、PCMM、ISO27001/BS7799、ISO20000、SAS70等国际资质认证服务外包企业30家以上。

3、政策扶持:大力实施“123”计划,新增“123”计划企业20家以上。

4、人员培训:全力建设国家级标准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新增服务外包人才培训3万人以上,新增服务外包就业人员2万人以上。

5、载体建设:服务外包载体建设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建成中国*国际数据中心,启动建设中国信息化体验中心。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开展科技创业促进行动

以科技创新创业为主线,以促进现有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再创业和吸引国内外科技领军型人才来锡创业为突破口,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基础实力和加快三创载体建设为抓手,全面启动全市科技创业促进行动,培育创业主体,增强创业活力,健全创业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奋力打造科技创业家摇篮城市。

1、加大科技创业投入。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大力吸引科技创业投资企业来锡,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大力培植科技创业企业。促进生产型企业“中间分离,两端延伸”,设立“一站两中心”,加大研发与创新投入,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和行业竞争力。鼓励科技创业企业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通过重组、兼并、联合、收购等方式,实现再次创业。对企业扩大规模或再次创业形成产业带动、当年发挥效益的,享受市相关优惠税费政策。进一步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150%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15%优惠税收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科技保险,分散化解科技创新风险,降低科技创新成本。

2、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载体孵化育成功能为重点,围绕*市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着力加大*(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科教产业园等“三创载体”建设,不断充实内涵完善功能,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设立支持重大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专项资金5000万元,鼓励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建重大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市优势产业,依托科研单位的科研资源优势,在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及其装备、生物医药、创意设计、知识产权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服务于设计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环保等特色产业领域内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优化全市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全面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产权组织形式的转变,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投资主体创办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综合性与专业性、非盈利性与赢利性相结合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依托相关专业孵化器,择优扶持一批孵化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全市科技创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建立支持创业企业由小到大迅速成长的梯次推进机制和全程孵育体系,着力解决科技创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投资融资、组织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提高对高成长性企业、“瞪羚企业”的承载支撑能力,努力使科技企业加速器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基地和特区。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完善配套服务,建成一批标准高、配套好、功能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孵化育成功能的科技载体,并将条件成熟的载体逐步建成“科技小社区”。

4、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安排政产学研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1亿元,全面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内涵,积极开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与转移活动,鼓励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工作,鼓励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公司在*市创办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开发体系,全力推进与各院校政产学研对接成果的落实与推进,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市场潜力大、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5、鼓励各类人才创业。加大“530”计划的扶持和投入力度,继续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530”计划宣传,吸引各类领军型海外留学创业人才和团队来锡创业。设立后“530”计划专项资金,加快实现已落户“530”计划项目产业化,以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及动漫等产业为重点,每年重点实施10项以上“530”项目产业化推进计划。设立“泛530”计划,两年吸引30个境外专家和科技创业者到*设立实验室,建立公共技术平台进行科技创业。实施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创业计划,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学科带头人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积极探索适合*的以“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学家”等为代表的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鼓励和吸引国内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带项目、带成果、带技术来锡创业,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新兴产业。

(二)全力实施服务外包促进工程

抢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转移的契机,以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外包和吸引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来锡为突破口,以大力引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吸引高中端服务外包人才来锡创业、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通信信息服务外包为重点,大力实施服务外包促进工程,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

6、加大服务外包招商引企力度。加大对国际服务外包100强企业的跟踪力度,强化工作目标和责任,采取“上门敲砖”、“以企引企”、“以业务促项目”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着力推进一批国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落户*。着力引进对跨国公司研发、采购、销售、营运等生产服务环节的外包业务企业。精心组织服务外包专题招商推介活动,为各板块、服务外包集聚园区、企业对外沟通和交流搭建平台,在经贸节期间举行第二届亚太服务外包国际合作会议,组织赴印度、日韩、美加等重要国别地区服务外包招商活动和大连、上海、北京、深圳等国内服务外包先进城市专题投资说明会。

7、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广泛宣传推介、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等措施,大力培育有条件入围“123”计划的企业,大力支持和推进“123”计划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境内外上市加速扩张。依托集成电路、光伏、液晶、生物制药和工业制造产业的集群优势,着力发展技术和产品研发、嵌入式软件、创意设计、高端咨询等合同研发外包和技术先进型业务流程外包。实行对国家服务外包扶持资金配套政策,鼓励企业获得国际资质认证,保护服务外包企业的信息资产。同时,立足*市制造业高地的实际,鼓励外资企业引进集团(总部)研发中心,鼓励本地企业壮大内部研发中心发展服务外包业务。

8、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引进培养。大力实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太湖工程”,加快形成服务外包人才集聚和“蓄水池”效应。成立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向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优先配置资源。按照国家人才培训中心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更大力度支持,按政策规定予以资金配套。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外包人才培训模式和培训资源,设立专项资金,大力吸引应届大中专学生来锡培训,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服务外包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培训,促进跨国公司、大企业与学校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区域内中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服务外包人才,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端引进、中端专培、低端职训”的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联盟及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培训机构与服务外包企业的互动合作,重点培养服务外包产业急需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形成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9、推进服务外包集聚园区建设。制定服务外包集聚园区环境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推进服务外包集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集聚园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并积极推进服务外包集聚园区获评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积极发挥已建成公共技术平台的带动促进作用,加快IBM云计算中心、中国*国际数据中心、SUN开源技术创新中心、超级计算机等公共技术平台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积极鼓励本地企业使用服务外包公共技术平台,推动服务外包公共技术平台将服务扩展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

10、扶持培育本土服务外包品牌。编制并完善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科学发展指导力度。选择一批规模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管理水平高、品牌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的本土企业,集中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实施重点扶持。鼓励和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品牌。定位“中国服务·*创造”品牌核心,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市服务外包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发包方和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把目光投向*,在*投资兴业。

11、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外包。加快推进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网站、信息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的外包整合工作。继续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体制改革,创新后勤服务社会化形式,进一步结合实际,采取不同形式,在全市推广信息通信、物业管理、设备维护、绿化养护、保安保洁、交通运输、房屋维修等服务外包。

(三)积极优化服务环境。

12、加快知识产权的建设与保护。修订《*市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和重点支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业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申请专利,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群。继续实施创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计划,鼓励、引导和规范大中型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鼓励科技创业、服务外包企业借助专利数据库运用专利分析软件开展国内外专利技术的比对、分析、借鉴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维权援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保护和多途径解决纠纷机制,全面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形成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13、优化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一站式”、“一门式”服务制度,为科技创业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化服务机构,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创业咨询、创业指导与策划、创业培训等服务,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财税、法律、劳保、外贸、政策、信息、管理、融资等全方位“保姆式”辅导和服务。加快服务外包企业协会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联盟建设,积极开展以“加强协作、优化服务、促进发展”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推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享受国际通讯专用通道服务;推进所有服务外包集聚园区实现双回路供电、公共交通等保障;推进服务外包相关专业人员实现顺利落户等就业保障。

14、优化企业融资环境。推动银行与科技创业企业、服务外包企业之间的对接沟通,加大银行对企业的授信力度,改善和优化融资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加快构建社会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产业风投资金集群。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开展银行短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为实物抵押条件不足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有效解决固定资产缺失、流动资金短缺的难题。引导金融机构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特殊性设立新的信贷方式,用足用好服务外包扶持资金。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建立“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促进年”联系会议制度,并在市科技局、外经局分别设立科技创业促进办公室和服务外包促进办公室,具体负责“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促进年”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协调解决“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促进年”活动中的问题。各市(县)、区政府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本地区“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促进年”重大活动实施方案,加强对促进年各项活动的组织指导,并建立工作制度和机制,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加大资金扶持。加大科技创业投入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资金扶持,确保推进年培训、辅导、宣传、招商等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本方案所需政策兑现资金在相关专项中统筹解决。

(三)强化协调配合。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并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区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活动主办、承办单位要从全局角度出发,集思广益,制定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加强协调,强力推进。协办部门要主动配合,加强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篇8

工程咨询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目的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解决国有企业人员负担与社会再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精干主业、盘活资产、实现国有资产有进有退,分流富余人员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工程咨询企业通过改革,可以达到如下目的:一是分离辅业,突出主业,增强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使主体企业在改制重组的基础上按公司制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化,为其融资创造条件;三是拓展工程咨询企业减员增效的渠道,为分流富余人员再就业开辟新途径;四是对辅业改制,积极吸收民营,集体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参股,将其改造为股权多元化的经济实体,使其成为自主盈亏的市场主体;五是促进工程咨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实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工程咨询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原则

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要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相结合。工程咨询企业要按照精干主业、搞活辅业的原则,培育发展核心竞争力;抓住实现产权多元化,职工转变身份、改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分离改制后的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使辅业改制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同时要把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与工程咨询企业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辅业改制创造良好条件。

主辅分离的原则之一是精干主业。一是咨询工作向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规划、选址、投资咨询、设计咨询、造价咨询拓展,向后期的采购、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和投产试车等工作延伸,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是调整、完善工程咨询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面向市场的科技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三是的经营体制进行改革,使工程咨询企业成为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社会化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与因际接轨;四是建立结构合理、专业配套,以执业人员为主体的新型工程咨询企业。

主辅分离的原则之二是完善管理。包括: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对资产进行保值增值,并通过税收和利润分配获得出资收益。工程咨询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出资,通过企业的经营使资产保值增值和收益权得以实现从而使经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家税利增加,企业和员工的收益也不断增长。

主辅分离的原则之三是创立模式。借鉴和参照国际惯例,大中型工程咨询企业应向集团化转化,凋整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产品结构、资产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形成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坚持“一业为主,两头延伸”的方针,为工程全过程服务,向规模经营发展,实现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服务。小型工程咨询企业应组建股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为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提供技术性管理。

工程咨询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措施

1、确定主业和辅业划分标准

工程咨询企业界定主业要考虑二个因素,一是企业所属业务规模和经营,主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二是企业发展战略,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发挥重大作用。在拟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施方案时,应把设计、咨询、监理、总承包作为主业。对于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简称“二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即成为辅业。工程咨询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凋整结构的需要,以精干主业、减员增效、安置富余人员为目标,合理界定“三类资产”的范围。

2、寻找主辅分离的有效途径

实施改制分流要与企业的结构调整、改制重组和做强主业相结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加快企收发展,促进企业资产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的优化。

(1)精干主业,剥离辅业。有些工程咨询企业在进行改制时,特别是组建上市公司的企业,应把企业的主体业务全部或大部分拿出来实施公司制改造,使其成为精干高效的新的法人企业;将后勤辅助、印务、物业、多种经营全部留在原有的企业,原企业成为新企业的大股东,逐步向国有控股公司方向发展,按照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逐步进行辅业改制工作。

(2)剥离辅业,突出主业。工程咨询企业在进行故制时将印务、多种经营和后勤辅助单位独立出来,突出主体业务,形成企业集团的核心。对剥离的辅业,根据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

(3)主辅分离,整合重组。工程咨向企业在制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总体实施方案时,把主辅分离、整合重组,辅业改制统筹考虑,按照企业改革和发展规划重塑企业组织结构。

把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统筹工程咨询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步对企业进行主辅分离;第二步在主辅分离的基础上实施专业化重组,形成设计,咨询、监理、总承包、多维、物业等专业化公司,第三步以专业化公司为单位进行股份制改造,设计、咨询、监理、总承包、新技术开发为主业,集团控股;职工食堂、宾馆、招待所、车队、印务、物业等为辅业,集团参股,将后勤管理彻底分离,国有资本退出。

3、改制分流的最佳形式

(1)改制为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改制单位规模大,与主业关联密切,属于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支持业务,需要集团保持控股地位的,可改制为集团或其控股公司控股的法人实体。

通过合资、合作、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职工变更劳动合同,改制前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通过改制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理顺关系,增强经营活力,提高生产和服务水平。

(2)改制为集团参股的关联性企业。按照企业发展战略需要保持以产权为纽带的改制单位,可改制为集团参股或相对控股的法人实体。通过引入外资、国有或民营投资者,降低母体企业持股比重。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原主体企业与改制企业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并依法享有股东权利。原主体企业与改制企业的关联业务,按照市场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变更职工劳动合同,转换职工身份,职工所得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等价股权或债权。属于企业战略规划退出领域的,国资退出后有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单位,直接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原主体企业通过资产评估、拍卖、协议转让等方式,将国有资产变现并按规定处置,与改制单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暂不具备改制条件的企业,可通过租赁、承包、托管等形式实行国有民营。

(3)并购重组。打破行业、部门、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对产品或服务关联性强,规模较大的辅业,通过联合、并购、划转等方式进行资产整合重组。重组企业要产权明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规模经营水平。

(4)组建个体或合伙经营小型企业。富余职工个人或合伙,通过拍卖、租赁等形式获得“三类资产”,组建个体或合伙经营小型企业。集团公司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

4、职工持股与管理层收购股权

产权主体多元化是辅业改制的基本形式。职工持股、管理层收购股权和引进非国有法人投资者,是实施辅业改制改变产权关系的重要途径,也能推动改制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增强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职工自愿持股。改制重组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中小企业,首先要允分运用上述优惠政策,形成改制企业的员工股。二是要根据改制重组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员工和管理人员按照适当的比例再认购部分股权,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

(2)管理层购买股权。改制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改制企业,设立一定比例的管理层股权,按照管理层岗位确定认股数量,制定管理层认购股权计划。管理层持股达到适当的比例,使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管理层收益直接挂钩,这是企业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

(3)引入投资者。规模较大的改制企业,员工持股和管理层收购达不到合理的股权结构要求的,要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引入投资者。要注重引入外资和非公有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国有法人投资者和管理层购买股权,必然要求股权价格合理,在国有资产净值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易价格评估,或者通过竟价拍卖形成—个有效的国有股权定价机制。

富余人员的安置途径

对改制企业的员工安置不能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梳理,区别对待,确保稳定。

对改制为国有控股法人实体的企业员工,原则上要整体划转和变更劳动合同。要着重抓好国有资产全部或大部退出的改制单位的员工分流安置工作。

通过改制分流安置一批。改制分流达到安置富余人员的目的,这是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基本思路。改制企业与下岗员工双向选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下岗职工。重新上岗的员工要与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与改制企业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在员工自愿的基础上将所得经济补偿金转为改制企业的股权或债权。

采取多种形式养一批。考虑年龄较大员工再就业的实际困难,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不能实现再就业的,可参照国发[2000]42号文件办理离岗休养(即内部退养),原主体企业要采用内退或其他方式养起来,直到达到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

“双保”政策保一批。企业改制过程中劳动合同到期的职工,原劳动合同自行终止,主体企业不再与其续签劳动合同,企业按劳社厅函[2001]280号文件规定支付生活补助费。

在改制企业竞聘上岗的,与改制企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除上述情况之外的富余人员与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并领取经济补偿金后形成的暂时失业人员,原主体企业要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这些人员的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组织他们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素质和上岗竞争能力。

安置富余人员费用标准。解除劳动合同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对于分流到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员工与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按国家规定由企业给予经济补偿金。

(1)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由企业给于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根据员工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一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的平均工资,经济补偿金总额按员工在本企业工作的实际工龄计算。员工本人月平均工资超过本企业月平均工资3倍及以上的按不高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发。企业可视改制状况、支付能力、员工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及其工资收人,在以上原则下确定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标准。

(2)被非国有法人控股改制企业录用的原国有企业的员工,与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所得的经济补偿金可视本人意愿转化为改制企业的股权或债权。

篇9

一、落实为先,推进机构编制工作规范发展

一是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近年来,中央、省、市编办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对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检查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为机构编制部门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2013年,县编办将继续推动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进党校课堂,在全县各级干部中普及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知识,增强遵守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自觉性。认真贯彻落实厅字〔2011〕22号文件要求,坚持“四个不得”“四个严禁”,严格机构编制审批程序,严把机构编制关口,严控机构编制总量。二是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机构编制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县级编办作为承担机构编制工作任务的最终端,更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13年,县编办将在前期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基础上,选择试点单位进行模拟分类,研究符合宁阳实际的事业单位分类标准和目录,科学划分全县事业单位类别,细化具体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正确处理好政事、事企关系,妥善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力争在201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改企。三是深入推进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保障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只有把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抓出实效,机构编制工作才能健康、规范开展。2013年,县编办将以机构编制实名制综合管理系统为依托,进一步健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分领域、分系统、分层次开展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清理清查,推进事前预防、事中监管和事后查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12310”监督电话作用,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注重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全程监管。

二、创新为纲,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探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途径。根据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继续巩固县乡机构改革成果。2013年,县编办将针对大部门制改革后出现的部门间事权划分不明晰、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主动探索破解渠道,提出解决措施,着力破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优化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体制机制,完善重点区域开发、重点领域改革、重点项目推进的体制机制,优化涉及经济结构调整领域的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二是探索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新方式。当前,机构编制实名制综合管理系统已建立,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精细化进程又前进了一步。县编办将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原则及机构编制资源向经济发展一线、民生事业倾斜的要求,探索建立编制双轨动态调整机制和机构编制督查评估制度,根据科学核定和督查评估结果对单位编制进行动态调整,坚决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发挥编制使用效益,实现控总量与增效益的共赢局面。并根据当前县乡混编、借调现象比较突出的实际,以《宁阳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管理办法》为依据,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的规范管理,探索机关工勤、后勤社会化服务新路子。三是探索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新措施。去年,省政府制定下发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意见,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绩效考核、监督管理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隶属机构编制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承担着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能,落实好省政府27号文件也成为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县编办将认真落实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协调配合,做好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工作。研究事业单位绩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事业单位考核机制,加快事业单位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网络手段和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探索对事业单位的登记情况和社会行为进行网上监督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监管水平。

篇10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步教育教学质量

1、构建德育优先的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中小学校着力抓好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建设,高等院校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推动“廉政文化进校园”、“儒家文化进校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牵手奥运,共创***”教育活动。做好家庭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教育新格式。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之中。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规范地方课程,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内容作为必修课列进地方课程,并分年级同一安排课时。注重校本课程建设,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做好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快建设一批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青少年学生天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评选全市第二批“艺术体育教育百所示范学校”。

3、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济宁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将高中招生指标半数以上分配到初中学校。20**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给学生排名次。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目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考区分开来,减轻学校升学压力。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4、开展“学校治理创新年”活动。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基础,以“规范、创新、提升”为主题,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素质教育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的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治理基本规范(试行)》,20**年在全市中小学深进开展“学校治理创新年”活动。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按时就近免试进学,遏制择校风。规范教学行为,对全市普通中小学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严格控制学生到校时间和上课时间。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园林式学校”创建活动,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和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学,管好用好办学经费和学校财产,维护好学校的后勤设施。开展“学校治理先进县”、“学校治理示范校”创建评选活动。

二、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5、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教育进园率达到50%,年内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5所,继续开展“省级示范幼儿园开放周活动”。做好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学率达到85%以上。

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5万人。加快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重组,办好一批规模大、条件优、质量高、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努力实现职教中心建设、高职院校建设、示范院校建设、骨干专业建设、办学模式改革“五项突破”,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实施“2531”工程,加快建设县市区职教中心。抓好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推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嘉祥职业中专、曲阜职业中专、兖州职教中心创建“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和“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梁山职业中专、高新区职业中专创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年内10至15个专业创办成省级示范专业。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遴选部分效益较好的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建立职教团体。继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项工程”和“百万职工大培训”、“百万农民大培训”两大社会教育工程,年内培训在职职工、下岗失业职员和农村劳动力8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推行半工半读,推进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互通”的施行。举办第七届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技能竞赛。加强乡镇成教中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

7、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教育功能区建设,推进省属和市属高校协调发展。支持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扩大办学规模,进步办学层次;加快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迁建步伐,完善济宁学院建设,扩大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扶持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工贸职业学院(筹)发展;抓好济宁市技术学院迁建,努力申办技师学院,加快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筹)建设步伐。支持高等院校科学定位、发挥上风,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和名师队伍。

20**年,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进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深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办好体系完整、布局公道、发展***、人民满足的教育。

三、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8、实施布局调整工程。按照省教育厅新的办学标准,坚持公道布局、优化配置、扩大规模、进步效益的原则,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推动高中学校进城、初中学校进镇,抓好学校布局规划和新建扩建,加强城镇新建住宅区学校配套建设和治理,20**年基本完成包括济宁城区在内的全市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规划设计。

9、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定“济宁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10)”,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治理与应用,拓宽教育网络服务功能,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加快城市与农村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建共享,年内建设20个“中小学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基地”。发展教师教育博客。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立“国家教育干部培训网-济宁分院”培训网站,对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进行进步性远程在线培训。

10、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15计划”,20**年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小学30所、初中20所,改造薄弱学校10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工程,从20**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市农村中小学仪器配备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20**年完成50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从20**年起利用3至5年时间,全市农村中小学图书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20**年完成200所。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取热和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改造“一热三改”工程,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加快普通高中dis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建设步伐,年内评选50所“实验室建设规范化学校”。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差距。开展“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强教机制

11、实施“名校长建设工程”。抓好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进步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选调优秀校长和校级后备干部到先进地区学校学习和挂职锻炼,选派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逐步取消新聘校长的行政级别。

12、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在全市深进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树立师德标兵。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抓好各类师资培训。继续实施“杏坛名师”和“骨干教师”建设工程,落实“千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农村教师素质进步计划”。建立农村年轻教师补充机制,每所中小学至少考录1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评选全市第二届优秀班主任。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双师型”教师比例进步2至4个百分点。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推动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电教、科研等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做好省、市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推荐、评选工作。继续为人民教师办好“八件实事”,全市教师工资纳进县级财政预算并实现同一标准发放,全面落实农村教师“三金”政策和班主任补助,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13、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注重发挥教科研职员的人才上风、研究上风、信息上风,指导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组织开展优秀论文、优质课评选、教师基本功比赛、公然课、观摩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大科研兴校和校本教研推广力度,加强国家级课题和省创新教育等重点课题的研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五、健全发展保障机制,进步经费保障水平

14、建立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进,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市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15、不断强化督政督学。创新教育督导制度,强化教育督导职能,抓好素质教育、教育投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学校治理、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督导。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实行督学责任区制度。完善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和考核机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组织实施20**年度县市区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做好迎接省政府20**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工作。推动市中区、邹城市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制定实施《济宁市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评估标准,启动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

16、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基础上,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进步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每生每年由240元进步到295元,初中每生每年由340元进步到445元。20**年春季学期起,进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进步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集中气力消除现有d级危房,20**年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5万平方米。

17、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县为主、政府投进为主,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市、县增加配套资金,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确保“三个增长”,把握好“两个比例”。依法足额征收、按时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加大对市属高职院校的投进。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外资、社会捐资、勤工俭学及教育资源置换工作,拓宽教育融资渠道。

18、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成立济宁市学生资助治理中心。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持、部分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对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实行资助政策,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捐资助学,保障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都能得到相应资助,确保每个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20**年,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进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深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办好体系完整、布局公道、发展***、人民满足的教育。

六、积极推行依法治教,打造平安***教育

19、推进教育法制建设。实施教育“五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严格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政务校务公然,完善行政许可制度,规范教育审批行为,健全学校教代会制度,维护学校、师生正当权益。做好《法治教育》课程开课工作,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课堂”活动,抓好教育行政执法职员、法制教师和法制副校长“三支队伍”建设。评选表彰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抓好平安学校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加大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整治工作力度,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注重学校安全档案建设,加强大型集体活动安全治理。加大对县市区的学校安全检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