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当前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商务当前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商务当前发展

篇1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简单说,电子商务是指实现在从售前服务到售后支持的整个商务和贸易活动环节的电子化,自动化。对于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是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管理,它的核心是高效的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并通过高效率的管理,增值和应用,把客户,企业和供应商连接在一起,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响应市场,及时把握商机,不断提高和巩固竞争优势。

它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简单的,比如你通过打电话或发传真的方式来与客户进行商贸活动,似乎也可以称作为电子商务;但是,现在人们所探讨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来完成的。尤其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所以也有人把电子商务简称为IC(INTERNETCOMMERCE)。

从贸易活动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可以在多个环节实现,由此也可以将电子商务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如电子商情、电子贸易、电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级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利用INTENET网络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即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实现,也就是说,你可以从寻找客户开始,一直到洽谈、订货、在线付(收)款、开据电子发票以至到电子报关、电子纳税等通过INTERNET一气呵成。

要实现完整的电子商务还会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买家、卖家外,还要有银行或金融机构、政府机构、认证机构、配送中心等机构的加入才行。由于参与电子商务中的各方在物理上是互不谋面的,因此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并不是物理世界商务活动的翻版,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等条件和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电子商务都有哪些形式以及他们都有什么特点

总的来说,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企业(Business)对终端客户(Customer)的电子商务(即B2C),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2B)及消费者与消费者(C2C)之间的电子商务三种主要形式。

提起B2C,大家可能更为熟悉一些,它是从企业到终端客户(包括个人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的业务模式。今天所谈的电子商务时代的B2C是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把本企业或其他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经任何渠道,直接传递给消费者的新型商务模式。因为它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被人们首先认识和接受。

电子商务B2C模式的一种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实现形式就是新兴的专门做电子商务的网站。现在,仿佛一夜之间,涌现出无数的这类公司,其中有网上商店、网上书屋、网上售票等,甚至还有一些什么都做,什么都卖的电子商务网站,人们戏称为“千货公司”的。但无论怎样,这些新型模式企业的出现,使人们足不出户,通过因特网,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受咨讯服务。这无疑是时代的一大进步。

B2C电子商务具有如下6种优势:

1.便利,消费者可以方便的查询商品,了解商品性能,通过产品数据库,消费者可以在上百万种产品中立即将自己可能需要的商品检索出来。并看到它们的详细资料。

2.丰富。由于网上商场无须实际店面和实际产品,只需一个产品的数据库来存储商品的信息。所以它可以同时销售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种商品,给消费者更丰富的选择。

3.个性化服务。利用互联网的交互特性,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给顾客提供定制服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外通过客户数据库分析顾客以前的购买行为,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为顾客提供咨询与建议。

4.按需生产(定货)。减少库存。网上销售的支付与提货是脱节的,企业是先收款,后送货。所以,企业可以做到按需生产(进货)。

5.低成本。由于无房租,加上大部分业务过程,比如挑选商品,结算,简单的咨询都由顾客自己完成,或由电脑完成,而且可以省去中间环节,直接对消费者销售。所以网上销售成本有可能比较低,企业有可能为顾客提供较低的价格。

6.面向全球销售。在网上,没有纽约,东京的区别,只有网上,网下的区别,任何一个网上企业都是一个跨国企业,它的雇员,合作者,顾客与竞争对手都来自全世界。

B2B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模式。电子商务B2B的内涵是企业通过内部信息系统平台和外部网站将面向上游的供应商的采购业务和下游商的销售业务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降低彼此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满意度。实际上面向企业间交易的B2B,无论在交易额和交易领域的覆盖上,其规模比起B2C来都更为可观,其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也更加深远。

与B2C相似,B2B在企业间的应用也有两种主要实现形式。B2B的一种实现是其在传统企业中的应用。一些传统企业的实质性业务,正在逐步向B2B转变,更多地以WEB方式来传递信息和实现网上订单,但物流方式就和以前没什么变化,依然是供应商到本企业,本企业再到商或最终客户。以通用汽车为例,通用汽车建立了一个B2B电子商务网站——TradeXchange,计划在今年年底之间,将其每年高达870亿美元的采购业务完全通过该网站进行。并且这个网站不仅满足通用自身的采购业务,其30000多家供应商也将在这一系统上进行交易,它将对通过TradeXchange进行的电子商务交易收取1%的的手续费,专家们估计这将为通用汽车带来每年50亿美元的收入。

但不要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仅仅看作是一个工具,它同样可能对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带来变革,B2B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就有这样的意味。这一类的B2B公司并不是为自身企业的采购或销售服务的,它自身可能不生产任何产品,但它通过建立统一的基于WEB的信息平台,为某一类或某几类的企业采购或销售牵线搭桥,此时物流的方式就和上一类有很大不同了,它是由供应商直接到商。它只是搭建了计算机零部件这一类商品卖家和买家的桥梁,因此它没有厂房,甚至没有库房,而只是通过信息系统来调配、组织供货与销售,并提供一些增值,从而获得佣金或增值收入。当然这一类公司成功的关键是它要能聚拢这一类产品的卖家和买家,通过特色服务,让它们愿意到你的平台上来交易,但究竟愿不愿意,这也和B2C中所谈到的是选择百货店还是专卖店方式有些类似。

B2B电子商务具有如下5种优势:

1.使买卖双方信息交流低廉,快捷。信息交流是买卖双方实现交易的基础。传统商务活动的信息交流是通过电话,电报或传真等工具,这与internet信息是以web超文本(包含图像,声音,文本信息)传输不可同日而语。

2.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首先对于卖方而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促销成本即通过internet企业相关信息(如企业产品价目表,新产品介绍,经营信息等)和宣传企业形象,与按传统的电视报纸相比,可以更省钱。更有效。因为在网上提供企业的照片。产品档案等多媒体信息有时胜过传统媒体的千言万语。在internet上做广告促销。可以提高销售数量的10倍,而费用只是传统广告的十分之一。对于买方而言,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传统的原材料采购是一个较为烦琐的过程。而利用internet企业可以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将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过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另外。企业还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寻求最优价格的供应商。而不是只局限于原有的几个商家。

3.减少企业库存。企业为应付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通常需保持一定的库存量。但企业高库存政策将增加资金占用成本。且不一定能保证产品或材料为适销对路的货品。而企业低库存政策,可能使生产计划受阻,交货延期。因此寻求最优库存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则可以改变企业决策中信息不确切和不及时问题。通过internet可以将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企业决策生产,同时也把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供应商而适时得到补充供给。从而实现“零库存管理”。

4.缩短企业生产周期。一个产品的生产是许多企业相互协作的结果。因此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销售可能涉及许多关联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改变过去由于信息封闭而无谓等待的现象。

5.24小时/天无间断工作,增加了商机。传统的交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则是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无间断运作,网上的业务可以开展到传统营销人员和广告促销所达不到的市场范围。

C2C的意思就是消费者(consumer)与消费者(consumer)之间的电子商务。打个比方,比如一个消费者的有一台旧电脑,通过网上拍卖,把它卖给另外一个消费者,这种交易类型就称为C2C电子商务。C2C电子商务主要是指网上拍卖。C2C模式的特点就是大众化交易,因为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伦理问题;解决途径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的各种商业和贸易活动。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主要包括基本两种类型:第一,“不完全的电子商务”:传统企业在其原有经营范围的基础上,引入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开辟电子商务业务活动,拓展企业经营方向和范围;第二,“完全的电子商务”: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整合商业运作中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实现交易方式和手段的电子化。

一、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从企业规模看,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总量持续增长。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商务网站总量为3325家,而2010年12月已达到25000家,电子商务企业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

(二)从地域分布看,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子商务企业占有29.5%的份额,珠三角占有10.8%,北京占有9.7%,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扶持力度和消费者观念密不可分。

(三)从行业分布看,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行业分布排名前十名的依次为:纺织服装、农林畜牧、数码家电、钢铁机械、化工医药、礼品饰品、五金工具、包装印刷、建筑建材、食品糖酒。

二、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伦理问题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正在以其举足轻重的角色地位支配着市场经济发展走向,成为市场交换中的“主力军“。为了帮助更多的企业提高风险意识,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迫在眉睫。

(一)企业成本控制方面

许多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试图在不断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然而由于交易成本控制手段缺乏,信息化成本和收益不匹配,组织机构成本居高不下,客户服务相关成本支出过低,上游成本控制缺乏规范性,缺少交易顺利完成的保障措施等问题。再加上物流成本、库存成本控制不全面,成本较高,且退换货的逆向物流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信息安全体系、支付体系以及其他相关支持体系不健全,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法律纠纷数不胜数。

(二)企业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方面

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企业缺乏统一的企业市场准入立法,立法分散、层级低且漏洞较多。审批程序繁杂,监管部门多头,与电子商务活动本身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开放性等特征相矛盾。监管体系落后,非信息话的监管手段和被动的监管模式都无法适应整个市场的发展需要。由于现行立法体系的分散和庞杂,立法内容互相冲突,许多企业在这种权力交叉地带钻法律的空子,人为地造成了电子商务市场准入机制的不平等。

(三)企业经营策略和社会责任问题方面

不少企业存在错误的经营理念,认为电子商务就是把传统的商品机械地搬到互联网上销售,因此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和促销手段等方面未能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只希望实现企业成本的“快打快收”。许多企业违背了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诚信原则,通过虚假广告和信息扩大企业规模,将交易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在追求“量”的同时忽视了“质”的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选择合理的商业模式和经营范围,树立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思想,建立标准化的物流管理体系,在物流管理基础上控制库存成本和逆向物流成本,同时构建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降低风险成本,注重增强客户服务的针对性和培养客户的忠诚度。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而不是单纯依靠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尽快制定统一的《商业登记法》、《电信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准入机制。改革企业登记和监管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的二元监管机制,明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关系,使企业能够公平、平等地实现自身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和法律纠纷。

(三)在电子商务红火、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与其上演“人才争夺大战”,不如改善公司管理,提供人才施展才能、健康发展的平台。通过讲座、课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以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同时与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实践教育平台,实现人才阶梯的有效衔接,真正做到“公平”与“效率”兼得的良好竞争模式。

(四)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坚持诚实守信第一,利益、利润第二。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使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价格定位、销售模式以及促销策略等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与消费者需求。加强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与“量”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在吸引公众眼球的同时打造电子商务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李长兵.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1(1),第155-158页 .

[2] 何俊.电子商务企业的社会责任[J]. 信息化建设.

[3] 刘志超,何振亮.浅谈我国网上零售的发展障碍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19).

[4] 张安榕.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问题与对策探析[J]. 科技广场,2011(4),第50-54页.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业收入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46-05

一、引言

在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背景下,我国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整体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此期间,“金融脱媒”不断发展,势必对商业银行存贷业务产生挤压,过度依赖贷款增长、存贷款利差、大企业和大项目、融资支持信贷和资产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必然不可持续。[1]2001年7月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在制度上保障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和快速发展。2010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加息控制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宏观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对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挑战,这就迫使商业银行要从转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入手,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本文中的数据全部来自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年半年报,中间业务收入包括报表中披露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文中的比值全部经半年报计算得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四大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在文中简称为四大商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

华夏银行八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简称为中型股份制商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对我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年半年报数据分析可知,当前各家上市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有所提高。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分析

截至2011年6月份,各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去年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四大商行的中间业务处于领先地位,工行收入最高达到537.91亿元,其次是建行和农行,中行位于最后。中型股份制商行中交通银行最高达到100.44亿元,其次是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位于最后仅有15.27亿元。进一步分析得出,各行整体营业收入平均增幅33.98%,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幅57.93%。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对整体营业收入的增长具有带动作用。

其中,四大商行营业收入同比平均增幅29.14%,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平均增幅44.11%,中型

股份制商行营业收入同比平均增幅36.04%,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平均增幅64.85%。中型股份制商行营业收入增幅比四大商行高出6.9个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比四大商行高出20.74个百分点。整体而

言,2011年上半年中型股份制商行营业收入额和中间业务收入额均低于四大商行,而中型股份制商行无论从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还是从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幅均高于四大商行。从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来看,中型股份制商行与四大商行有持平之势。这表明中型股份制商行更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未来两大类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额差距将会不断缩小。

由表1可知,12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各项目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信用承诺业务收入平均增幅最高达到74.86%,银行卡和资产托管业务平均收入增幅较快,分别为67.73%和66.60%,咨询业务收入和业务收入平均增幅较慢,分别为57.99%和35.41%。民生银行的银行卡业务收入和资产托管业务收入在所有业务收入增幅中是最高的,原因为银行卡设计独具特色、功能丰富而且注重与其他金融类机构开展深入合作联合推出新产品,例如:“梦想卡”、“小鬼当家卡”和“薪资理财卡”是针对不同人群的业务需求推出的特色银行卡,“民生――大都会人寿联名卡” 是由中国民生银行与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联名卡产品;在托管业务上民生银行更是独具匠心,业务涵盖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社保基金、信托资金保管、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多个领域并在华北、华东、华南三个区域设立了托管分部,实行属地化管理,构建了客户导向的业务组织架构。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分析[2]

2011年上半年11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均有所增长。其中四大商行平均占比为22.16%,中型股份制商行平均占比为13.46%,在四大商行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名列前茅,分别为24.32%和23.12%,中行占比最低为21.05%,相比去年同期还有所下降;中型股份制商行中,民生和招商银行占比靠前,分别为20.38%和17.72%,华夏银行占比最低仅为9.36%,但相比上年均有所增长,表现出趋同之势。

三、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特点

(一)中间业务具体构成项目共性业务与个性业务并存

从2011年上半年1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报表来看,各行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咨询顾问、银行卡、资产管理、信用担保和业务等六项。个别商业银行有自己独特的业务,例如:在半年报中,工商银行将个人理财与私人银行业务、对公理财业务分别披露;中国银行将外汇买卖差价收入计入中间业务收入之中;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将电子银行业务收入计入中间业务收入;交通银行将基金销售收入手续费和基金管理费收入计入中间业务收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光大、华夏银行将理财服务手续费收入计入中间业务之中;民生银行将融资租赁业务手续费和证券承销服务手续费计入中间业务;兴业银行将租赁业务费用收入计入到中间业务之中。

(二)上市商业银行规模与中间业务收入密切相关

工商银行以24%的市场份额占比排在首位,其他三家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分别是建设银行(21%)、农业银行(17%)、中国银行(16%)。中型股份制商行中,交行为5%、招商和民生为4%,其余各家均为2%。四大商行在市场份额中的占比均高于其他八家中型股份制商行。由此可知,上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决定了中间业务的收入。其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发、拓展与营业网点的分布、客户资源、进入国内市场的先后和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等因素依赖较为密切。

(三)传统中间业务的主导地位发生改变

通过对12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体收入来源进行分类汇总发现,中间业务收入共计1972.29亿元。其中,咨询业务收入共计497.95亿元,占比24%;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共计426.48亿元,占比22%;银行卡业务收入共计346.05亿元,占比18%。三项共占中间业务总收入的64%。这表明2011年上半年各行咨询顾问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打破了以支付结算、银行卡和业务为核心的传统业务格局。

四、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建议[3]

从2011年半年报来看,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较2010年同期均有较快发展,然而相比国外优秀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旧偏低,应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

(一)明确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国外经验表明,汇丰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在非利息收入高达40%的基础上,中间业务仍以年均17.4%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其他资本年均7.8%的增速。银行业已将中间业务作为其经营结构转型的标杆,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传统存贷业务利差空间的压缩和银行间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扶持中间业务的发展,真正使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强劲引擎。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中间业务的发展强化传统业务。

(二)两大类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要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四大商行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广布的营业网点、固有的客户资源和优质的服务来做大做强中间业务。中型股份制商行要争夺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则应该另辟蹊径进行差异化发展。例如:加大市场研发力度,进一步发掘四大商行未曾涉足的领域,抢先占领市场;对于已有的业务可以推陈出新,增强业务的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让更多的客户全面了解商业银行推出的业务产品。

(三)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力度

好的中间业务产品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业务部门特点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拳头产品。一是为银行的产品研发部门提供充足的产品研发资金并设立合理的产品研发奖励基金。既能满足研发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又能以奖金调动员工的创新动力。二是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促进自己的产品开发。例如,随着国内金融衍生产品的陆续推出,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开拓该领域的产品研发。

(四)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例如:(1)电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要积极引入高新电子科技、培育新产品、有效疏通营销渠道;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强化客户体验环节;加强与网络运营商、手机厂商和电子商务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2)投资银行业务。[4]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投资银行业务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对并购重组、融资租赁、产权流动和证券承销等投行业务进行研发。(3)理财业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财富不断增加但是理财意识淡薄,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推出针对中高端客户的个人理财服务项目,包括理财咨询、理财规划等业务。

(五)积极培育和引进中间业务人才

具备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是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上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组织员工去各大院校学习,丰富其金融知识,聘请金融专家来银行做讲座,定期组织岗位练兵等。此外,在当前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和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去国外聘请具有银行、保险、证券和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国内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69-75.

[2]程凤朝,崔宏.理性看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J].中国金融,2011(17):51-52.

[3]罗斯,赫金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刘园,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6.

[4]陈静.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探讨[J].西南金融,2010(8):52-53.

Analysis on the Intermediary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aking Twelve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as an Example

MA Yan, HAN Song, LUO Li-wang

(College of Financ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emi-annual report 2011 of twelve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deeply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rmediary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 and advanc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ermediary business incomes of China’s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as well as their proportion in operating incomes have both increased greatly.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intermediary business income has positive relativity with its scale, in the intermediary business there exist both common business and individuation business an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intermediary business has declined. To further develop intermediary business, th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first decide their strategic object and then put more efforts into product development, spare no effort to develop new intermediary business as well as foster and employ relevant talents a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four state holding commercial banks and mid-sized shareholding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implement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intermediary business; operating income

(上接第38页)

参考文献:

[1]肖潇.欧债危机的近况及其影响[J].国际金融,2011(10):56.

[2]谢世清.从欧债危机看“中国式”债务危机[J].亚太经济,2011(5):21.

[3]张晓晶,李成.欧债危机的成因、演进路径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8):28.

[4]Krugman, P. The Euro Trap [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4.29.

[5]Karl Kaltenthaler. Germany and the politics of Europe's money [M].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2.

[6]李晓,丁一冰.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力与大国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7(5):146-151.

[7]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246.

[8]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33-135.

[9]施爱国,崔正男.欧债危机成因与前景的制度分析[J].国际经济战略,2010(4):42.

European Debt Crisis and European Monetary Integratio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LI Bin

(School of Financ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