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水平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水平

篇1

然而,2012年为什么这个问题特别突出呢?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下当前的服装零售的格局的大变化,实际上,有很多厂家没有看到这种变化导致从厂家就开始错误的战略布局及策略导致的。

出口停滞,增长乏力。这个因素除了导致整个全行业的市场空间增长无望外,还直接引起了第二个变化。那就是原来一大批出口的服装企业开始转内销。这导致国内本来就严重产能过剩的服装行业再次进入了惨烈的淘汰竞争中。尤其是很多外销企业开始转向内销,最可怕的是,大量外销企业转内销的思路和原来做外销一样,有点钱就走货,导致服装企业利润大幅降低,且许多企业选择了电商。

电商侵占大量市场份额,甚至部分品牌的仿冒品在电商流通的出现导致了传统市场的低迷。2012年,淘宝、天猫等商城已经零售额过万亿,尤其是服装产业,几乎是最适合网上销售的产品品类之一。而当前的服装电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走量不做价格,靠低价和性价比占据市场,实际上,大量的花费在广告费及物流上。因此,这对传统服装品牌的冲击可想而知。

然而,许多品牌厂家却没有因此改变策略,依旧跑马圈地,继续加大零售力度,按照原有的销售任务不断压货给经销商。经销商和厂家都没有准备好要打一场消耗战和客观面对电商的发展,很多厂家虽然介入了电商,但是越大的传统的销售越难解决电商和传统销售的平衡问题,从而导致厂家的严重战略失误。

必须要看到导致当前服装企业库存的大环境和大背景,才能提出客观的解决方案。不是这些品牌厂家不想解决库存,也不是他们缺乏手段,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传统销售增长率在降低,竞争白热化,而电商发展使份额又增加,传统的服装品牌商还没有解决好网络销售和传统销售的问题,综合起来,导致了库存过剩。

解决库存的问题,必须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站在整个产业供应链管理的全局,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一、从市场战略结构调整及针对性的产品管理结构设计开始解决库存之源

从根本上说,库存的产生和厂家对销售预期及各个销售渠道预测不够准确有关。因此这是解决库存的根本。厂家必须结合细分的市场进行预测并且设计产品的管理结构,才能最大化的确保合理库存。

例如:传统零售渠道和电商渠道的互动与产品结构比,这是需要厂家依据整体销售数据预测最少每两个月要进行分析和判断的。

二、建立从厂家到经销商的库存管理数据链,建立强大定制化的IT管理系统

大厂家的做法是必须能够管理到核心城市的库存数据,做到库存数据的分析,并且每个月及季度进行数据分析和针对数据提出解决方法。一般而言,大的企业能够和零售商建立IT系统来进行管理。软件一定要自行开发,体现自身的特点。当前,部分厂家为了省却花费,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或者套用其他企业软件必然针对性不足。

小厂家在IT方面的投入实力有限,就要借助分公司或者对经销商进行数据分析及管理的培训及指导,并且要求和厂家共同汇总,从而为解决库存寻找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例如这一月哪些产品严重滞销,哪些中度滞销,哪些产品畅销,库存实际数据都必须分析,之后针对性的提出处理的品类。同时,对于下季订货提出依据。

这一步骤是找到问题所在,非常关键,否则方案无法做到针对性。

三、从零售的特性出发,将销售和库存管理互动起来

一般而言,库存处理不力中至少50%的因素来自于经销商对库存的不重视及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这个方案中尤其以处理不及时最为突出。由于很多经销商缺少随时对数据的监控和敏感性,往往导致错过处理库存的最佳时期,同时,也会做出错误的进货决策导致库存加大。因此,如何随时了解库存动态,并且将库存和门店结合起来,共同制定营销方案进行解决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每个小阶段进行的小型特卖会对于品牌的杀伤力和价格影响会低于那种大型的甩卖式的库存处理。小步快跑,随时处理,才能减少库存,不会导致到了年底才无法处理的地步。

四、处理库存方法的创新之道、小技巧也不容忽视

简单粗暴的库存处理对于忠诚会员造成的伤害比较大,也极容易伤害品牌,因此一般而言,对于品牌如何创新的处理库存也很重要。很多经销商处理库存特别不注重形式,完全没有品牌感,结果造成来购买的人感受很差。因此,各类的库存处理可以作为会员回馈的方式,并且要做好创新,一般中大型的不宜选择在门店进行。最好在酒店或者专门的折扣门店,并且要给会员发邀请函,处理库存也要注意展示效果,不能完全像地摊货一样,更要注重服务。把库存处理变成会员的福利特卖会形式更容易让客户获得好的感受。

目前,采取电商模式处理库存如果在区域进行,其实已经影响到全国,当前最好由厂家发起,统一进行,否则将影响全国运作。

五、厂商的互动和配合,才能达到供应链管理的完全畅通

篇2

相对于国际成熟的服装品牌来说,我国服装企业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还不高,服装企业的合作意识不强,库存管理水平和供应商管理水平较低,整体的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而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外服装品牌进入我国,而我国服装品牌也开始迈入国际市场。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如果在供应链管理上没有重大的变革,必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为此,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要从合作意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方面提升水平,以带动整个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

1 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要向国际品牌服装企业学习成熟的国际品牌服装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时间长,有着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相对来说,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也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这就要求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虚心向国际品牌服装企业学习,领会其合作意识和供应意识,把握其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的精髓。

2 增强合作意识和共赢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服装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原来单纯的供需关系带来的利益博弈局面,而是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供应链是否有竞争力决定了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品牌服装企业要理清和供应商、分销商之间的关系,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本着共赢的理念来做好供应商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

3 提升库存管理水平库存是品牌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服装在仓库里边放一天都是贬值,保持低库存是国际品牌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国服装企业要综合考虑供应链成本,在库存成本和其他各项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库存状态。这就要求品牌服装企业和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同步化、透明化地运作。库存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从而减少商品积压、资金积压,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4 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在优化供应链的过程中还要逐步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供应商的竞争力极大地影响着品牌服装企业的竞争力。品牌服装企业要和通过严格的标准选出来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和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保持同步化地运作。在对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防止供应商可能发生的风险,又要对供应商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励,使供应商认识到与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合作对自身是有利的。供应商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保证品牌服装企业原料供应的稳定,也有利于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市场回应力的增强。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理论 医院 物资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不同医院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人才和市场竞争方式正在逐渐转向设备和管理之间的竞争,医院的物资管理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医院的物资管理中应用供应链理论,可以实现医院物资管理的一体化,提高医院的物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发展和进步。

一、物资管理中供应链应用的问题

随着供应链理论的广泛应用,医院在进行物资管理的过程中,也开始尝试应用供应链理论实现物资管理。但是,在医院的物资管理中,供应链理论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在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医院加强管理。例如,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对资金的利用率比较低,只重视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忽略了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医院的物资供应部门在进行库存材料的采购的过程中,缺乏对实际材料消耗情况的调查,制定的采购计划不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等。这种情况下的购置,很容易造成医院仓库中物资的大量积压。另外,一些医院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资金的管理,却轻视了对物资的管理,导致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出现账簿核算体系不健全和出入库手续不齐的现状。

(二)物品采购中的问题

物品采购是医院物资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供应链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的很多医院中,所用的医疗设备和一些高价耗材都是医院中的不同科室各自进行采购的。所以,采购价格的透明化达不到要求,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的问题,导致采购成本较高。尤其是在某些医院里,通常在医疗采购的过程中,都是谁给的回扣最多就用谁家的东西,导致药品的药效和药品的质量都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医疗事故,不仅给医院的声誉造成了损失,还会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三)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医院在物资管理的过程中,都设置了物资仓库和报废物资仓库。这些仓库都属于普通的仓库,主要用来进行医疗物质的储备和流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医疗设备水平不断的提高,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非常快。替换之后的医疗设备主要是放置在仓库中,不能实现医疗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设备的管理过程中,维护和保养等工作不及时或者不到位的情况下,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还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医院物资管理效果的实现。

二、解决供应链应用问题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医院物资管理部门在实施对供应链理论的应用的时候,应该制定完善的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物资管理作用的真正实现,才能提高医院的物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发展。例如,医院在物资管理中应用供应链理论的时候,应该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财务管理,保证医院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选择合适的财务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等。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医院的物资管理中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一项基础特点,就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在供应链网络上,不同方面的节点要互相协调,实现彼此之间的资金流、产品流和信息流,对供应链中的状态和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反映。在供应链性能评价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因素指标就是企业是否能够及时的掌握供应链中的准确信息。所以,医院的物资管理在应用供应链理论的时候,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在系统中加入医院的器材管理和使用流程,全面的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二)加强财务管理

从整体的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医院管理中的物资流和资金流以及医院医疗业务中的业务流,共同形成了信息流。在医院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每一个信息流都有自己的起点和归宿,在每一个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环节中,都会产生一定的业务,引起医院中的所有相关业务环节都产生连锁反应。同时,还会造成相应的财务变化。所以在医院的物资管理过程中,应该从财务的角度实现对医院供应链出入库环节的监管。这种方法也是医院物资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供应链理论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方法的主要实施步骤是,先通过账实核对,然后时间对医院供应链中出入库管理的有效监督。

(三)财务供应链采购的管理方式

对于医院的物资采购部门来说,在进行医疗物资采购的时候,可以尝试应用财务供应链采购的管理方式实现。针对这项问题,医院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例如,某医院在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共享的特点,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建立了新的计算机网络平台,编制了相关的应用管理软件,解决了医院供应链物质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传递和数据采集中的问题,有利于实现采购信息的高速传递,满足了医疗物资的信息管理需要。而且,医院还可以建立采购计划,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了医院物资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发展。

三、总结

医院物资管理应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医院的管理人员充分的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特点,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物流绩效评价 指标设置 体系构建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绩效评价的概念及发展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绩效评价的概念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下的新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或逆向流动和存储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结合供应链条件下物流的特点和内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绩效评价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在供应链条件下,各成员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更加密切,通过对供应链的优化和成本的控制,从而达到整体的价值增值。二是在供应链环境下,各成员间绩效评价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对一定经营期间的物流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既包括对增加的价值总和的评价,也包括过程绩效的评价。

相对以往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来说,供应链条件下物流绩效的评价体系更为广泛,它不仅从财务指标上评价了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从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出发,研究企业的市场适应力和整体竞争力,达到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盈利。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绩效评价的发展

早在1985年,Kearney就指出,进行综合绩效衡量的公司,总体生产率可提高14%-22%。Kearney认为,物流功能的评价包括三个领域:生产率、利用率和绩效,并开发了一套适用于不同阶段物流绩效的评价方法:在初级阶段,只用非常简单的财务指标进行绩效测量;在反应式的第二阶段,用简单的生产率指标评价绩效;在第三阶段,则设置有意义的运作目标,采用较为复杂的绩效测量体系;在第四阶段,则是跨部门的整合物流系统评价,采用财务的、非财务的指标进行绩效评价,且注意平衡各部门间的目标。

1989年,Anderson提出,在物流绩效测量方面,需要有一种综合的测量战略对物流功能的不同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1994年,Thor进一步提出用生产率、质量、顾客满意度等指标来对物流绩效进行测量,提供一种全面的视野,同时也提供个体诊断的价值。进入21世纪,对物流绩效评价的研究,更多地从战略的角度来进行,以顾客为导向,在关注公司内部职能的同时,关注整个供应链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其研究方法也从定性到定量,从“硬”测量到“软”测量,从理论研究转到实证研究等方面。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

(一)内部和外部绩效评价指标

1.准时交货率。准时交货率是指下游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交货率越低,说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能力越差,管理水平越低,还需加强改进;交货率越高,则说明其生产管理水平高,生产能力较强。

2.成本利润率。这是指单位产品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总成本的百分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受供销商和市场环境的综合影响,产品的成本利润率越高,则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说明其管理水平也相对比较高,整个供应链的合作也更加密切,更有利于提高其生产和运营效率;反之,则相反。

3.产品质量合格率。这是指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产量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应链条件下供货商的供货质量水平,产品合格率越低,其成本利润率也越低,因此,严格控制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和绩效水平都尤为重要。

(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

1.产品的产销率。产销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与已生产的产品的数量的比值。产销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和产品的质量水平等。

2.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该指标反映一定时间内供应链整体供应水平,其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大,库存费用越高;反之,则相反。

3.产需率指标。产需率是指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以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上游节点企业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产需率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间,它反映了整个供应链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反应力,以及企业间的协调度和交货率。该指标用数字表示时,若小于1,则说明供应链的市场反应力较弱,生产能力不足;反之,则相反。

4.成本指标。成本是衡量一个企业投入和产出及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生产能力的有效指标。对整个供应链而言,成本指标范围更广,不仅仅包括企业的内部成本费用、还包括外部的宣传费用、筹资等费用,特别是在现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成本战略是企业间不可或缺的竞争力之一。

5.运营指标。供应链条件下企业的运营指标是指供应链环境下各个节点企业间的信息传递率、利用率、衔接率等的指标。它反映了在时间条件下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运营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企业物流绩效评价应具有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的双重属性,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对企业关键指标的确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SMART原则。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指标要具体可行,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要可量化,信息数据具有可比性;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可实现,避免设置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现实性(realistic),指绩效指标的现实存在性,可以证明和观察;T代表时限性(time bound),指指标设置的期限要与环境相适应。

篇5

关键词: 合肥连锁零售企业 供应链管理 对策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连锁零售业在合肥逐步兴起,并且迅猛发展。但随着市场的开放,国内外连锁零售企业的大举进入,合肥连锁零售业的竞争日益加剧。

合肥连锁零售企业起步较晚,在资金规模、扩张能力、成本控制、品牌价值、营销技术等方面都与国内国外零售业巨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技术应用方面。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合肥连锁零售企业要想提高利润,降低成本,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当务之急是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2.合肥连锁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合肥连锁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自2000年合肥的连锁零售业逐步兴起发展以来,本土的连锁零售企业异军突起,合家福在合肥多达20家连锁店,红府超市大力开展连锁经营,喜客多等也在合肥的连锁零售业中拥有一席之地。自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一批外资零售巨头纷纷进入合肥,最早入驻的法国家乐福和泰国正大易初莲花在合肥已分别拥有三家和两家分店,德国麦德龙仓储式批发店自2007年底在合肥开业以来发展势头良好,零售大王沃尔玛也在温莎杰座落户,英国TESO在肥濉溪路店也在2009年底开业,位列世界500强的欧尚位于政务区的旗舰店将在2010年底开业。同时,各大外资巨头,以及上海华联、联华,北京华联,华润苏果都有意在更大程度上介入合肥市场。

供应链管理对于连锁零售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肥一些企业也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在合肥本土零售企业中排名第一、第二位的合家福和红府超市等,这些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如从2000年起,百大合家福超市开始与北京长益科技公司共同研发和建设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同时通过现代化物流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合理库存、降低损耗、提高商品周转率,以达到降低成本、优化供应链的目的,使各种资源得到共享和交换,形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

但是,总的看来合肥连锁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2.2合肥连锁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合肥许多连锁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观念落后。

据实地调查了解,合肥绝大多数的连锁零售企业如你我他、日之惠等的供应链建设都残缺不全,很多企业不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也就没有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即便个别有所了解的,他们所认为的供应链管理部门即是物流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而不具有统一协调整个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

2.2.2连锁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衔接存在严重问题。

2.2.2.1连锁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没有建立起伙伴关系。这种情况即使在合家福这样的合肥本土较大型连锁超市也存在着,合家福超市每年向其供应商收取较高的进场费用,引起了不少供应商的不满。

2.2.2.2连锁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信息共享意识不够。这种情况在合肥的连锁零售企业中普遍存在,除了合家福等个别大型连锁超市做得比较好之外。

2.2.3物流系统效率低下。

随着“工业立市”战略的提出,合肥经济大发展,目前合肥一些较大型的零售企业都加快速度扩展销售网点、扩大企业规模的步伐,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的物流体系。然而在外部,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缺乏信任的尴尬局面,致使整个供应链条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较为低下。

2.2.4供应链的组织机构尚待建立。

合肥很多连锁零售企业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没有设立供应链管理这一职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企业中大多数仅承担仓储、运输等单一的物流职能,不具有统一协调整个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所有这些都使得供应链管理无法真正得到应用。

2.2.5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

合肥的一些连锁零售企业由于认识不足、投资力度不够等原因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远远落后。虽然一些连锁零售企业建有企业内部局域网,但利用度却不够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数据交换。

3.合肥连锁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综合合肥连锁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得出合肥连锁零售企业要实施供应链管理,须采取以下对策。

3.1改变传统的观念意识,建立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理念。

3.1.1企业要转变传统观念,在战略思想上从追求单赢向双赢或多赢转变。

合肥连锁零售企业应借助于自己和终端消费者最接近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结成伙伴关系,建立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使得交易各方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实现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服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3.1.2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合肥连锁零售企业要做到及时反馈消费者的各种意见,并尽力解决问题,时刻关注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甚至竭力挖掘其未知需求,进而设法满足其要求,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3.1.3企业要深刻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实行供应链管理,就要打破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界线,使各业务环节融为一体,这需要员工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提高团队工作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与合作、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

3.2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构建供应链。

通过供应链管理,把供应商、生产商、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变过去的“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企业间就可能借助对方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维持甚至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对供应链中增加价值和降低成本有关的所有联系进行积极主动的管理,以完成大家共同的目标――为最终消费者及时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

3.3优化物流系统,使之高效运行。

如何实现有效的商品配送、在特定的服务水平要求下降低库存成本是每个零售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可以采用的对策如下。

(1)建立配送中心的中央管理运送模式。

(2)JIT以及快速反应。

(3)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4)第三方库存管理。

3.4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结构的改革。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进行创新,消除各部门、各职能,以及各企业之间的隔阂,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管理及协调,即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1)变革企业内组织结构。

(2)进行商品品类管理。

3.5实现信息化管理。

连锁企业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其次要建立起统一的供应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外部供应商的有效信息连接。在此基础上,零售企业要充分发挥在供应链的主导作用,根据市场导向,积极参与到生产商生产计划和控制中去,及时地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给厂商,并帮助厂商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零售商也能因此采购到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顾客的购买度、忠诚度,使自己在同行竞争占有主动权,真正实现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运作。

4.结语

合肥作为长三角近邻和纵深腹地,随着合宁、合武、合福高速铁路的建设,全国内河航运重要港口的定位,机场的迁建和升级,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战略的启动,将使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为合肥加强对外联系和区域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增强城市集聚力,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随着“工业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合肥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实力强大的外资零售企业会进入合肥并不断扩张,这对于合肥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个再好的连锁零售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供应链管理,它最终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所以,合肥的连锁零售企业应重视供应链管理并不断提高其供应链管理水平,在观念上、组织上、管理上和技术上进行彻底的创新,从而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07-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OL].[2005-08-13]:省略/tmp/Document/0608_003418.htm.

[3]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王国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5]尹蓓蓓.供应链管理――零售业竞争力的再造[J].江苏企业管理,2004,(5):3.

[6]周艳.我国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3,(8):61.

[7]刘玉荣.对我国大型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5,(8):65.

[8]饶菲.供应链管理――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1,(2).

篇6

文章基于商业调查中供应链管理发展情况的基础数据,对企业调查对象进行轮换,并通过统计估计方法实现对轮换偏差进行处理,发现通过轮换后的调研精度显著性提高,足以证实定期抽样调查通过样本轮换能够防止样本老化带来的系统性偏误,并基于实际调查工作中保证样本轮换工作环节的有序展开,提出了进一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

抽样调查;样本轮换;统计估计;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从内部管理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供应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研究,目的旨在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与满足客户的需要。供应链管理的对象为生产——销售链上的主体,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从对象上看,处于上游的供应商需要通过供应链下游对象的需求反馈来不断提高供应链服务;从管理部门来看,通过企业对其所在供应链服务评价的调查,将有助于通过发现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供应链服务质量、降低供应链成本与提高效率。相关部门为了解当地企业供应链发展情况,采用商业模式实施抽样调查,定期组织调查进行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由于在当地展开的供应链管理定期调查,为了实现科学的统计研究以及对供应链管理获取更广泛的实际评价,在抽取企业样本时要正确合理地进行样本轮换。本文基于对供应链管理水平的调查分析,对企业调查对象进行轮换,并通过统计估计方法实现对轮换偏差进行处理,发现通过轮换后的调研精度显著性提高,足以证实定期抽样调查通过样本轮换能够防止样本老化带来的系统性偏误。

1关于样本轮换

所谓样本轮换,就是在连续调查过程中,每隔一定时期部分的或全部的轮换样本单位。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防止样本老化,即抽取样本对总体代表性逐渐降低,提高抽样效果。样本轮换是连续性抽样调查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间题,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无论是出于供应链上中下游环节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规模都不同,对供应链管理评价的重点也有差异,因此,出于对供应链发展情况的全面掌握,需要定期对供应链评价调查的抽样对象进行样本轮换。在连续性样本轮换调查中,一般存在单水平轮换(one-levelrotation)和多水平轮换(multi-levelrotation)两种轮换方法。但是,实际中很多轮换样本调查一般都使用不同的轮换模式,而不同的轮换模式又导致了连续性抽样估计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实际中很多连续性轮换样本调查存在着轮换模式设计不合理,抽样估计方法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都将导致调查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调查总体的连续变化特征,从而影响到时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以上因素引起的抽样轮换偏误问题,学术界并未有统一的有效估计方法,但目前可用最优线性无偏估计法来加以处理。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大型劳动力抽样调查,还是商业调查中针对行业发展的定期抽样分析,抽样样本老化的问题不可避免,在轮换方法的设计日渐成熟的条件下,通过对样本轮换偏误的统计处理实现对轮换抽样方法科学性的进一步论证。

2抽样调查的样本轮换模型构造

本文针对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调查而言,模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调查数据指标化的熵值赋权用以对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定性赋权,并作为样本轮换后指标重要性的比对基础;二是对抽样调查的样本轮换模型。其中,轮换率的计算实质上是对换出、入调查对象的计算;而轮换统计估计则是通过换出入调查对象前后回归分析,并通过最优无偏估计量实现换出后精度的提高。现将两模型计算步骤列举如下

2.1熵值法计算步骤(1)指标矩阵标准化针对本文的xm´n指标矩阵,m表示选择的企业样本对象的个数也即指标矩阵的行数;n表示各个指标的个数也即指标矩阵的列数。(2)计算指标的熵值,说明了对于供应链管理总体评价的因素重要程度。但此时的熵值并不是直接权重,仍需要进一步转换。(3)计算指标的权重

2.2基于估计量的轮换率计算本文对基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最优轮换率计算,主要是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最优估计量调整计算得出,计算步骤如下:基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最优轮换率计算,本文将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参数予以实现:从最优估计量出发的关于轮换样本数与轮换率的计算,只是从估计量的方差角度出发,并没有考虑到调查费用的约束以及其他的相关因素。一般来说,如果考虑调查费用约束,实际采用的样本轮换率会低于最优统计量计算出的比率。如针对本文研究的商业调查供应链,对于调查对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差异大,轮换变化频率较大。但是,由于商业统计调查的预算约束,对供应链管理情况调研的企业抽样调查中,样本轮换率宜定为1/3至1/4为佳。

3实例

3.1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为了解当地企业供应链发展情况,抽样调查定期组织对200户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由于在当地展开的供应链管理定期调查,为了实现科学的统计研究以及对供应链管理获取更广泛的实际评价,在抽取样本企业时要正确合理地进行样本轮换。从上述基于调查问卷的供应链管理来看,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总体评价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说明调查范围内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待通过上述因素的梳理改善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在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因素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贡献时,采用了熵值赋权,原理为指标之间的差异越大权重越小。根据熵值赋权得到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各因素权重如表2所示。根据熵值法得到的观察指标权重主要集中于供应链的外部上下游厂商与客户的管理,占到总体评价权重的一半以上(0.617);尤其是下游客户管理指标在供应链管理评价占比达到0.357,对供应链管理综合评价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在一方面印证了基于实际调查表明的当地供应链管理处于较低水平,又进一步指出导致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即要通过下游客户销售回笼的价值流转加速检验与反馈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绩效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基于调查分析供应链管理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对比的基础,即量化测度的供应链影响因素与定性分析的供应链因素重要程度是否具备一致性。

3.2最优轮换率与参数估计根据前后两期关键指标——供应链管理综合评价指标,计算出ρ前后两期调查主要指标的相关系数为:再由公式(8)计算出最优轮换率为0.5426,按照四舍五入的标准,将最优轮换率确定为0.5,即连续定期调查的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式换出一半。按照实际调查研究中的调查费用以及其他因素的约束,有时候无法按照基于回归估计量计算出的轮换率进行,因此根据供应链管理调查实际情况获得的数据,计算出轮换比率对应表,以便因实际情况而调整轮换比率,方便实际调查工作的展开。为进一步论证抽样轮换前后的结果对比差异,对是否进行过抽样轮换的因素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对比结果如表5所示:从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轮换前后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是不同的,不仅仅是对供应链影响因素变量的大小差距,甚至连影响方向都有差异,这一方面说明样本轮换对抽样调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防止样本老化对研究问题的解释产生系统性偏误;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改进是能够改善供应链管理绩效,因此供应链影响因素对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是呈正相关关系,由此认定样本轮换前的结果因样本老化而导致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产生了系统性偏误。根据方程总体的残差平方和来看,轮换后的方程估计量残差平方和明显地要小于轮换前的值,由此,可以从整体方程的估计效果进一步判断出本文所研究的供应链管理调查数据经过样本轮换后的效果要优于未轮换前的分析结果,从统计量化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样本轮换作为纠正样本老化具有显著效果;根据样本轮换后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指标对供应链综合评价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通过改善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模块,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化与流程化,就能从本质上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从而由企业反馈出对供应链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水平会相应提高。为印证描述分析中,基于调查数据的定性描述中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权重,将样本轮换后基于回归分析的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指标进行标准化后与其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以上轮换后的定性定量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从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即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并未发生变化,这就充分说明了抽样调查的样本轮换后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都能够说明该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情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地方提供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政策都能提供比较可靠的论据,即对抽样轮换是对抽样调查中的样本老化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可以对轮换后的数据进一步采取量化方法挖掘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信息。

3.3因子分析在通过了样本轮换后,对200个企业对象的上述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采用SPSS20.0,进行因子分析对观测指标进行提炼,用以发现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分类。这是基于可供分析的调查数据进一步挖掘,将来自于调查数据可能因人为设定的指标存在相关性或重合信息进行再精炼。可以看出,公因子1主要为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外因,是由下游客户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组成;公因子2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包括了生产流程管理和信息流管理。两大类公因子的提取以及调查指标的自然归类充分说明了供应链管理的意义所在,通过对生产经营的流程化控制与信息集成实现内控管理效率的外生化,促使实物流与价值流的高效周转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实现更大的价值。

4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发展情况的实际商业调查为基础,以样本轮换对企业调查对象进行了抽样处理,研究结果发现抽样调查的轮换进行前后差异很大,即样本老化现象已经在定期的抽样调查中出现,为了克服样本老化对抽样调查结果导致的系统性偏误,而影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样本轮换实际上是来自微观主体的调查工作必要的处理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安排与组织进行。关于样本轮换的分析研究,拟提出未来进一步的改进方向:(1)需要进一步探索轮换统计处理技术,科学构造统计估计量。样本轮换设计在国外的理论与实际讨论得比较多,但是对于样本轮换存在的偏误问题却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统计估计。本文以企业为对象进行的微观主体调查,所采用的估计量和估计方法为一般性处理方法,属于连续的单水平轮换处理,国内外的大型劳动力调查研究基本上采用此类方法,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连续的多水平方法可能更为适合,就需要专门为企业的连续多水平样本轮换再设计构造出更为科学的统计估计量。因为,比较家庭住户调查与企业调查,二者的差异性很大,可以根据对企业的定期调查搜集历史资料,探索构造一种充分利用历史资料的基于样本轮换技术的抽样调查估计方法,配合更加行之有效的轮换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基于企业调查对象的抽样调查估计精度。(2)在制度层面探索一种统计调查方法,以确保样本轮换的顺利进行。对于定期抽样调查而言,将定期抽样调查形成为抽样调查工作制度更容易保证抽样调查科学地展开。本文以基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调查为例,对于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提高有助于其自身成本的节约,流程化从而管理效率提高,并且也助于了解我国供应链发展情况,无论是商业调查还是相关政府部门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能够保证将供应链调查持续进行下去,就应当将样本轮换的调查制度科学设计与安排,从而通过抽样调查科学化保证调查质量的提高,为供应链调查结果的使用方提供更为可靠的分析结果。如果是定期商业调查,组织调查的单位和人员需要熟悉设计好的轮换调查方法,最好以工作制度的模式安排实施,以保证定期调查工作的展开是建立在长效而连续的样本框基础之上;如果进一步形成了相关政府部门对供应链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调查,那么最好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统计上报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对样本老化的样本轮换处理,同时不断更新减少样本轮换偏误的统计估计量算法设计,科学地实现抽样轮换并保证统计估计结果精确度的提高。(3)从基层调查统计人员的素质抓起,以实现样本轮换工作的切实推行。除了抽样调查工作本身的制度化安排与内容上的科学化设计,抽样调查工作的实施更需要基层调查统计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予以保证。因为抽样调查样本框中出入样本的轮换,实际上是由调查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落实对调查的执行来实现的,而样本轮换工作是一个需要细致与严谨工作态度的工作环节,这就要求执行样本轮换过程中,调查人员首先具备对自身工作岗位和职责的认同感,不能够马虎行事,而应该以执行与完成样本轮换工作流程为统计调查工作的职责。这需要一方面从基层调查统计人员的业务素养抓起,定期进行样本轮换等抽样统计调研工作的岗位培训、制度培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的培养,以提高统计调查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传达到位调查统计研究的重要性,落实调查统计工作的责任,促使基层统计调查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维护样本框的调查工作,鼓励其进行有效的调研以发现抽样统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索样本老化的频率,从调查工作的各个方面减少主观性偏差对抽样调查结果带来的人为偏误。

参考文献:

[1]SenAR.SuccessiveSamplingWithpAuxiliaryVariables[J].TheAnnalsofMathematicalStatistics,1972(43).

[2]biningInformationinSurveySamplingByModifiedRegression[J].ProceedingsofTheSectiononSurveyResearchMethods,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1996(91).

[3]FullerWA.,RaoJNK.ARegressionCompositeEstimatorwithApplicationtoTheCanadianLaborForceSurvey[J].SurveyMethodology,2001,(27).

[4]GambinoJG,KennedyB,SinghMP.RegressionCompositeEstimationforTheCanadianLaborForceSurvey:EvaluationandImplementation[J].SurveyMethodology,2001,(27).

[5]SinghAC,KennedyB,WuS.RegressionCompositeEstimationforTheCanadianLaborForceSurveyWithARotatingPanelDesign[J].SurveyMethodology,2001,(27).

[6]赵俊康.考虑偏差时的样本轮换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7]侯志强,吴启富.二级单元调查六次时的一种两层次样本轮换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9).

[8]刘建平,陈光慧.多水平样本轮换调查及其组合估计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7).

[9]方国斌.网络抽样调查样本轮换的理论与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11).

篇7

1.1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但效果并不显著

    在2002、2003年,由于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更直接地感受到了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品种的多样化、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以及顾客要求的提高,因此更深感依靠企业自身力量与本行业的对手竞争已经不能满足顾客需求,由于企业的产品从生产到送至用户手中,要经过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商、承运商直到零售商等多重环节,因此要满足顾客对产品在款式。性能、价格、数量、交货期及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则与上述各环节有关,现实市场竞争的需要,迫使中国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重视供应链管理并投资于供应链业务。用供应链思想指导运作,已经为各类企业所重视。对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认识更趋于统一。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信息系统之于现代物流已经成为企业物流管理和操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件.

    但是,许多企业仍缺乏对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自身内部的生产流程到下游的仓库配送商、承运商直到零售商等物流环节的全过程整体规划,致使因在物流的某一环节压缩成本而导致整体成本上升的事情时有发生,许多企业正在为供应链问题付出高昂的代价。有人分析,就像今年出现巨亏的康佳,其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巨量库存,这主要是因为其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出现了问题,更进一步说,就是他们的供应链出现了问题。这位人士表示,国内家电类的企业因供应链不畅而造成的成本损失,一般要占到其年营业额的10%左右。有这样一组数据来说明问题:假设全国有1 000家家电企业,这些企业的年平均营业额为2.5亿元。那么这些企业每年因供应链不畅而造成的成本损失就将高达250亿元,而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供应链整合第一年的收费大概在这个数字的10%左右,也就是25亿元,这还只是家电行业,整个市场空间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这里面还没有计算实施供应链方案带来的储运业务收入的增加。

1.2供应链管理研究与实践更加深入

    在近两年,供应链管理表现出了更强的实践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企业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通常考虑到为供应链服务、提升供应链地位的目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企业对于全球化的供应链管理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埃森哲中国公司的专家称:“供应链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首席执行官及高层管理人员明确关注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在亚洲各国,供应链服务的市场需求正以23%的速度逐年递增。”

    近两年,有关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深入与细致。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当属供应链管理绩效评测参考模型SCPR1.0。2003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CSCC)在上海举行了“供应链管理绩效评测参考模型SCPR1.0”新闻会。这一绩效评测模型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定量的评介办法,在国内供应链管理领域中尚属首次。SCPR1.0是CSCC针对中国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实需求,组织国内供应链管理相关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充分吸收国外供应链管理,历时近一年,经过多轮研讨、修订并推出的。SCPRI.0模型是目前中国第一个自主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以供应链订单反应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模型。业内人士认为,SCPR1.0模型的出台,将有科于科学判断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改变中国企业信息化、特别是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缺乏价值衡量的现状。同时,SCPR1.0还能科学地指导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引导中国本土企业更加重视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业务协同和反应速度,并规范中国供应链管理行业的服务行为,有效地避免IT黑洞。SCPR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套科学、定量评价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指标体系,同时提供了基于评价结果、针对单项指标的改进措施,使得企业在实施运用SCM工具的同时能够不断对其进行持续的优化和管理提升。

1.3我国供应链情况初步调查

    2002年11月26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普华永道合作调查的《工商关系调查报告》在中国连锁业年会上公布。本次调查选取了国内零售百强中的32家企业(占连锁百强的零售市场总额的16%)、若干外资企业,以及国内知名供货商。调查结果表明,97%的零售商最关心的是供应商的订单是否足额交付;96%的供应商关注零售商的信用是否良好及是否拖欠款。在得到好评的前10名供货商中,跨国公司或带有跨国公司背景的企业占各主角地位。调查结果还显示,本次前10名的供货商对零售商的满意程度不到45%,而零售商对制造商的好评最高才45%。调查认为,造成供应链管理难的原因不是单一制造商或零售商的问题,而在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不高。首先,制造商被供货商抢压供应链,其区域过大且政策不统一,结算系统的效率低;其次,分销系统层次过多,有多家供应商,且系统不统一,服务低下。零售商受系统制约,总部职能低下,运作不透明,跟不上供应商的系统发展;最后是消费者消费能力较弱,受价格驱动。加上商家结算手法单一。所有这些造成整个供应链系统扭曲并降低了效率。有的供应商为避免以上障碍,采取权宜之计将终端转移到销信渠道中去,但零售商方面不会使用这些系统,供应商不得已要派自己人去帮零售商户下,最终结果就是供应商向自己下单,这就导致很多问题变得复杂化。此次调查认为,正是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基础上,渠道费用变成了工商关系矛盾的焦点,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处于通缩状态,除非中国7亿多农民的购买力被创造出可消费的动力,否则在通缩状态的前提下,零售商永远唱主角。

2  供应链管理研究与实践状况分析

2.1企业供应链行为更加理智、有序、有目的

    近几年,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更加具体而有针对性,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联盟的建立等问题都表现出了实际的操作行为。在中国的各类企业中,都涌现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新的突破的企业。

    例如,宝供宣布将与IBM合作,为企业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将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进行战略转型;联想成功实施耗资1亿的供应链管理;长虹公司同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公司在南京正式签订阶段性彩电购销合同,加速行业供应链整合;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签订协议,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自由连锁采购联盟--上海家联采购联盟有限公司,通过联合采购,优化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提升联盟成员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国美连锁经营将与全球著名的数据管理及企业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赛贝斯公司和武汉金力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金力供应链系统JLSCM;上海联华实现供应链的增值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艾斯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采用艾斯苯油品销作解决方案优化中国石化成品油二次配送系统签署了协议,优化供应链中的销售物流;等等。这些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填上了新的内涵。

2.2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合作趋势更为明显

    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中国物流业领先者。例如,2003年12月10日,大田集团与捷富凯公司签署合资意向书,宣告了大田将与捷富凯携手,挺进中国物流市场的处女地--汽车及零备件供应链物流市场,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更加具体,开拓新的供应链物流领域:2003年9月,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与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江科技公司达成了全方位战略合作意向,与国际供应链管理专家建立强强组合,携手打造最佳物流服务;等等。这种国际性的合作,将为提升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良好的机会。

2.3国内有关供应链的研究受到重视

    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各种论坛、会议的举办。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供应链及物流圆桌会议(2002年9月24日~25日,北京);供应链管理及电子商务国际论坛(2002年8月10日-12日,北京);2002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论坛(2002年6月13日-14日,北京);中国美国联办供应链物流展(2002年4月24日-27日,北京);第二届中国企业采购国际论坛(2003年10月14日,北京);2003汽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高峰论坛(2003年5月22-23日,上海);跨国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系列研讨会(2003年):首届中国食品物流与供应链高层论坛(2003年9月4日~5日,北京);中国--欧洲家电供应链高层研讨会。此外,国内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例如,2002年,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招商迪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北大光华—迪辰物流供应链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将依托北人光华管理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资源以及招商迪辰在当前中国科技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业的专業背景,依靠众多国内外一流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物流供应链管理领域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与学术研究。

篇8

[关键词] 物流 供应链 障碍 对策

一、我国供应链企业存在的协作障碍

1.体制障碍

管理体制是制约我国物流供应链企业协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业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各自为政”,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很难做到取长补短、协调发展,不利于建设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物流体系。这与物流供应链发展的一体化、网络化、规模化要求格格不入。

2.政策、法规障碍

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当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政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物流标准、物流统一规划等基础工作不到位,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及时正确的引导,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我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发展。

3.人才的制约

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调查显示,我国物流发展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在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尚待提高,缺乏精细化物流运作的能力。绝大多数的物流人才是在传统的储运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现代化的物流运作缺乏必要的技能。虽然现在物流教育和培训发展很快,但存在人才定位不准,教育与需求脱节的普遍现象。

4.物流范围狭小

范围狭小既指物流企业规模小又指物流有效需求不足。我国物流企业,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行业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其规模普遍偏小。计划经济遗留的条块分割现象,造成这些企业规模小,类型杂,难以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企业被迫采用“分包”方式完成物流业务,即将物流业务分割开来交给不同的物流企业来承担。致使物流成本显著上升,物流质量无法保障。这同时造成不少企业对外包物流业务存在很多担心,进一步导致物流有效需求不足,过多依赖于企业自身,过于狭小的物流范围导致企业间不能广泛联盟与合作。“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严重阻碍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5.资金流极不畅通

供应链本身还是一条增值链,除了物流以外,还必然伴随着资金流。但我国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资金流极不畅通,主要表现在相互拖欠货款、以物抵款。资金流不畅,直接影响了物流的均衡。影响企业间资金流畅的主要因素有:零部件的质量、制造商的应收款项、制造商的合作态度和制造商的产品的市场需求等。资金的不畅通造成供应链合作企业间信任危机。

6.个体理性和团体理性冲突

供应链成员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存在着个体理性,总是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这种个体理性的根本是主观的价值取向、自我保护意识、理解歧异等,其结果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严重,招致在供应链关系中的不合作态度。有时还会存在尖锐的矛盾,表现在供应链成员保留过多的私有信息,不愿意信息共享,企图对资源单方控制,企图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极端个体理性成为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严重障碍。

7.信息渠道不畅

我国企业在信息流管理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既缺乏有关信息沟通的硬件设施,又缺乏相应的人员与软件环境,在选择合作企业时既缺乏有关供应商与经销商的相关信息,在合作过程中供需信息又得不到及时传递。信息流管理的落后,使企业之间难以保持协调一致,无法共同面对竞争激烈、变化迅速、不确定性增多的市场环境。

8.新产品的开发缺乏合作

传统的观念认为,新产品的开发是制造商的事情,供应商只是在产品开发完成以后,才接触到相应部分内容。而要实施供应链合作,就意味着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和共同投资。由于供应链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缺乏协调与合作,致使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很难从供应链的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因而片面性的发生不可避免,开发周期无形中被延长,这样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受到严重影响。

9.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意识不够

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是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基础。能否做到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将直接地影响企业间合作质量的好坏与合作期限的长短。由于眼光不长远等原因,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斤斤计较、处处追求眼前利益,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基本上是一句空话。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内部的合作障碍既与企业文化有关,又与各部门的职能划分有关。传统的垂直型组织机构使得每一个职能部门都倾向于独立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且独立评估,每个人、每一部门都习惯于关注系统中单一组件的效率,而忽视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和整体效益。传统企业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也仅对内部流程进行重组,却很少对外扩展,因而是很不充分的。然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却是跨职能界限的,它要求对供应链的整个流程进行重组,需要一个开放、精益、高效的组织。传统的组织结构并不能作到这一点。

2.经营者的人事任免制度的弊端

目前,我国企业都采用厂长、经理责任制。名义上,这些厂长、经理是供应链企业关系中的委托人或人。但严格地说,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理人。这是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基本上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任期一般4-5年。首先,他们没有产权约束,自然也就不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其次,他们的经营目标具有多重性,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政治目标等。经济目标只是他们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这样势必导致他们在合作关系中的行为短期化,大多只考虑自己任期内的利益,没有长远观念。同时国有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权并不在企业,而在上级主管部门。决策的权利与经营的获利相分离,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多决策失误。这些原因无一例外地导致我国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被动地位,企业间的合作缺乏良好的协调。

3.有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法律法规有欠完善,也是导致供应链中合作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有关供应链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约束和对供应链中有关供应采购人员腐败行为的惩治。在我国,有关合同的履约率是很低的。其原因是有关合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执行不严,执行的时间长等。如果法律法规完善,且执行严格,那么实现的违约成本将高于履约成本,企业就不会选择违约了。正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加上执行不严,当企业在履约有一定困难时,就选择违约。因为即使被告到法院,调查取证的时间很长,罚款也不多,最终往往因原告拖不起而告终。同时,在选择供应商时,供应采购人员收受来自供应商的贿赂,以牺牲企业利益换取个人钱物的腐败现象屡见不鲜,但有关的法律法规在这方面的漏洞依然很多。

4.信息不充分

由于信息通信设施差、信息交流意识淡薄,以及合作双方的信任危机等,导致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极不充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应链企业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制造商在挑选供应商时,由于不了解其流动资金、市场份额、信誉高低等情况,在过分强调价格的谈判中,往往选中报价较低的企业,而将一些整体水平较好的企业排除在外。当信息的非对称性发生在签约之后,道德风险随之产生,如制造商的货款收不回,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处于被动地位。总之,由于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不充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各个供应链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导致双方的信任危机,妨碍了相互之间合作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5.动态结盟与长期性绩效的矛盾

为了达到运作的充分协调和使顾客满意,供应链合作关系与供应链组织一样,也必须具有敏捷性和柔性。所以,供应链合作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联盟关系,在一定条件、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不仅供应链的成员数量、参与方、主导方可能发生变化,而且契约形式及交易活动本身都处于动态调整之中。正是这种“欠稳定性”又反过来可能成为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障碍和破坏性因素。由于供应链本身以及它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其战略性规划和目标,期望有一贯的、持久的绩效,“欠稳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他们在实现其战略目标过程中增加了诸多变数。供应链上的动态联盟关系与长期性绩效之间的矛盾是供应链管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6.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

纵观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发展,我们认为,企业内部严格科学的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前提。但调查显示,我国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相当落后,表现在:管理层次繁多,组织机构庞杂,人员间、部门间严重缺乏沟通,更谈不上通力合作;管理思想仍然以生产为中心,对顾客了解很少,柔性与敏捷性差;许多企业仍沿用陈旧的生产方式,库存水平高,浪费严重,产品的成本高;管理体制松散,在生产与服务中发现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大量的制度得不到落实。这种落后的管理水平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机制

针对我国企业间合作过程中履约率不高的现状,首先,必须加强有关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以及对企业内部采购供应人员进行约束的立法工作,真正作到有法可依;其次,必须严格法律的执行机制,提高法律的执行效率,目前,尤其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法律执行难的问题,以严惩企业合作中的非法行为,实现违约成本,给违约企业以威慑作用,提高我国企业的履约率。在一个法制社会,任何活动没有法律的规范是不可想象的,但到今天仍然没有供应链的法律。在解决供应链的问题时更多的是借用关于企业的法律,或是将企业法律延伸至供应链层次。但是这种做法毕竟有许多局限性。因此,必须解决供应链的法律定位问题,并使供应链得到法律的认可。

2. 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与约束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以至达到协同状态的协调过程中,对系统各部位采取的方向相反的两种作用机制。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保障其协调运作和整体绩效的关键。激励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措施或手段,偏重于刺激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而约束更多的是一种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偏重于规范和保障双方的合作行为。二者相辅相成、并行存在,在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建立及稳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契约是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形式表达,通常有协议、合同、备忘录、口头的或其他非文字的表现类型。此处强调的主要是契约执行力的问题,那就是契约必须具体化、有效化、合作各方权利与义务均衡、现实可操作,才能具有强的执行力。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有效地促进合作。

3.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是影响企业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原因。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企业机构设置,实现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以加强企业内部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作到协力合作;(2)变计划推动式生产为需求式生产,加强对顾客的了解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在生产中应用模块化、简单化和标准化等管理方法,以提高企业在多变市场中的柔性与敏捷性;(3)贯彻准时制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等思想,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的库存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采用虚拟制造和动态联盟方式,以加强企业的资源外用。

4. 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供应链管理应以高度的信息化集成为背景。为提高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高各节点企业自身的信息管理水平,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管理人员与设备;提高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水平。要充分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EDI等现代手段,实现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化、横向化、制度化、规范化、灵活化和安全化,使各节点企业能够得到及时、灵活、可操作的信息资源,充分掌握有关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信息、产品的市场信息及其他企业的决策信息,使各企业能从供应链的全局出发来安排生产与服务,并有效地防止合作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

5. 积极培育物流人才

企业的发展根本上依靠人才,我们只有不断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断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不断加强校企联合,最终由高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定位准确,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积极培育经理人市场,让企业通过市场挑选经营者,并通过市场对其进行监督、约束和激励。只有使我国企业的经营者成为真正的人,企业才真正有动力与压力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企业组织与流程再造,从而成为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才能提高我国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此外,由于软件和硬件厂商注重各自的利益,往往只从技术角度开发设计,难免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埋下隐患。因此因入专业咨询公司作为第三方,可以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利用其专业知识保障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自己专业队伍的培养。

6. 实事求是,分步实施

不同行业的企业的组织、业务流程、工艺等不同,即使同一行业的企业在具体业务上也不完全相同。而每家厂商的产品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最适合的客户,所以在产品选型阶段,企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系统产品。由于供应链管理涉及范围广,如果全面铺开,不利于项目成功实施,应该分步实施,逐步落实。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协调管理,为了稳妥应在局部先试点,待试点成功后再逐步向全局推广,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松庆:物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2]高思维 吴刚:现代物流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

篇9

【关键词】酒店 供应链 采购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酒店行业正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自身不断完善,以求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采购是酒店管理薄弱环节,却是经营关键环节,应当引起酒店服务业重视。酒店采购不仅是订单开出,也含需求确定、供应商选择等。有人认为采购为简单工作,认为采购人员只需有伦理道德观,不需要有专门化能力。其实,采购工作的复杂性远较其他管理工作高,良好的采购不仅可免许多不必要的经营麻烦,而且可以帮助企业达成既定目标。分析酒店采购管理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具有实际意义。

酒店行业是一个传统的服务行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总体不是很高,餐饮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比客房消耗品的采购成本高。20世纪80年代末期,酒店业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以及各种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酒店业发展初期由于利润水平较高,酒店业经营者的成本意识还不是很强烈。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酒店由于各类费用的增加和投资者的大量涌入使行业利润水平持续降低,直到1998年出现全酒店行业的亏损,使酒店业经营者开始由从前只关注产品形态的创新到开始关注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和物资流通运转。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它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和供应链整体效益和效率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基本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则和控制,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最大效益。

1.酒店行业下的供应链

酒店行业的供应链是围绕核心酒店,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它可以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酒店带来收益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生活价值的追求越来越高,所以对酒店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及供应速度,服务态度的要求都很高。

供应链一般包括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四个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

1.1物资流通

这个流程主要是商品的流通过程,这是一个发送货物的程序。该流程的方向是由供货商经由厂家、批发与物流、零售商等指向消费者。由于长期以来酒店管理理论都是围绕产品实物展开的,因此目前物资流程被人们广泛重视。许多物流理论都涉及如何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在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将货物送出去。物资流通是酒店经营的物质保障,资金的流通牵动着物资的流通,并影响一系列的反

1.2商业流通

这个流程主要是买卖的流通过程,这是接受订货、签订合同等的商业流程。该流程的方向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目前商业流通形式趋于多元化,既有传统的店铺销售、上门销售、邮购的方式,又有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购物的电子商务形式。在日趋多元化的生活中,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上的商业流通逐渐成为主流,加快了商业流通,和信息传播。

1.3信息流通

这个流程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该流程的方向也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过去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看得到的实物上,因而信息流通一直被忽视。所以造成了存货或是供货不足,导致酒店的客户满意度不高,降低了酒店的形象。

1.4资金流通

这个流程就是货币的流通,为了保障酒店的正常运作,必须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否则酒店就无法建立完善的经营体系。该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费者经由零售商、批发与物流、厂家等指向供货商。资金的流通是一个企业关键的环节,没有资金任何活动都受到牵制和影响。

2.供应链管理对当前酒店采购的作用

2.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酒店角度来看,是指酒店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酒店的竞争优势。

2.2供应链管理的优点具体表现

2.2.1供应链优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一、提高客户满意度。这是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最终目标,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的一切方式方法,供应链的历史发展是朝向这个目标而努力的,这个目标同时也是酒店赖以生存的根本。客户是上帝,满足客户需求是经营的根本目标,所有的追求都是为此打基础。

第二、提高酒店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流程上的再造与设计,这对提高酒店管理水平和管理流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酒店供应链流程的推进和实施、应用,酒店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将会有极大的改进,这些都有助于酒店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节约交易成本。结合电子商务整合供应链将大大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并可以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第四、降低存货水平:供应商能够随时掌握存货信息,组织生产,及时补充,因此酒店已无必要维持较高的存货水平,就可以达到供应需要。

第五、降低采购成本,促进供应商管理。

2.2.2通过供应链管理和优化,酒店可以达到一下多方面的效益:总供应链管理成本降低、酒店准时交货率提高、库存降低、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酒店净利润提升。

3.酒店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运作思路

酒店行业没有过复杂的生产管理过程,所以在此环节中,它较制造业好管理。但是在资源整合进行大量集中采购,从而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和成本优势则是酒店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毕竟采购成本是酒店行业中成本占有最大的部分。

故酒店行业的供应管理,其重点将投在供应商引入、供应商绩效和供应商采购方面。

酒店行业的一个普遍特点是,酒店有业主所有,但委托给某个酒店管理公司来进行经营管理,业主的资本和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管理结合成一个竞争力最佳的商业共同体,由于酒店管理公司所获得的报酬与酒店的业绩直接挂钩,所以决定了业主和管理公司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共同关注。

我们都知道对于采购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物料短缺的次数考核,特别是像酒店这样对库存周转要求很高的领域。正因为如此,采购员几乎把所有的关注点都聚焦在进货上,原因就是,只要不缺库存他们就没问题。就这样。供应商的及时交货就成了他们的工作重点。只要下了订单的,不管时间是否到,不管需不需要,都要交货,库存自然就高,相对库存成本大,这样进快出慢得库存管理,会让财务付款的压力增大,当财务付款付不出去时,供应商的交货速度也就降低了,时间长了也就不那么积极的甚至按时的交货的,等到想要的东西有需求时,由于资金的周转问题,不能马上付给供应商钱,那么就会造成供货不足,困村还积压的现象。还有一个可能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就是由于财务工作者的本身工作性质造成的,由于财务本身的安全心理就人为的破坏了与供应商的交易规则,财务部给资金,弄得采购员无所适从,最终在供应商处失信,造成此类结果,恶性循环。

4.酒店采购管理的关键环节

酒店采购管理工作是酒店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采购工作虽然不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但其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酒店向顾客的服务质量,因此对酒店采购工作的管理至关重要。酒店刚也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对采购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准确的采购,还需要及时,一些生冷、保质期短的食品采购,一些应季食品的采购,一些有季节变化的食品采购等等,故要做好采购工作的管理与控制,采购经理必须抓好一下一个方面工作:供应商的管理;合理控制库存,以保证销售降低成本;严格要求并指导采购员学习与掌握必要商品知识及采购方式方法和相关技能;重视采购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谋私利;多方努力控制食品价格与监测食品质量;学会对公斤货品价格的整体控制,有宏观思想;建立良好的采购工作程序,按程序控制好整个采购系统;对采购计划和购货合同同时执行控制;熟悉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总结:

人们都知道,酒店经营管理的目的总是以降低成本、多创利润为前提,成本越低则利润越高,反之,酒店经营的最终目的就很难达到。而降低成本的第一关是把好采购进货关。换句话说,把好原料物品采购关是饭店降低成本的关键之一。在酒店的采购管理过程中,不难发现,一直在追求的一个平衡关系就是成本与效益的平衡。酒店的供应链管理中要倡导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双赢”模式,这样才能协调的长期运作下去。我们酒店经常会说一句话“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当然是希望销售部门广开渠道,拓展客源市场,而节流当然我们就要首当其冲,因为采购直接影响到酒店各项成本,而成本增加必然导致利润减少,成本降低则会使利润提高。因此对于酒店来说,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但在酒店日常的采购中都会不经意间碰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酒店采购经理在采购过程中为了追求成本的控制,而忽略了质量,使酒店的服务质量受到影响,这一点需要避免。 酒店采购,如何在开源与节流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酒店首先有一个经营定位,那么采购就要在这个经营定位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是走高档路线的话用料当然也要在高档的水平,如果走中档路线,那么在采购过程中就要寻求中档的用料,当然前提都是要保证质量并且下压价格,无论如何,都要以质量放在第一位,以酒店的服务保障为前提。

酒店采购看似简单,但要做好,也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科。要卖到真正物美价廉的东西,除了要采购经理的谈判水平外,还需要对其的眼光、对商品的成本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它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为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并提高供应链企业的同步化运作效率,就必须加强采购管理。从企业层面的供应商重要性出发,对供应商的选择,以及管理中两种模式的比较,也就是采购中的博弈吧。

参考文献:

[1]童德利,田娟,谢琪,陈世福.基于B/S模式的构件式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3.4.1-4

[2]张亚东.酒店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管理信息系统, 2000.9:45249

[3]彭伟民.基于需求的酒店管理系统的建模与实现.微机发展,2005.10.1-6

[4]刘学明.饭店客房管理[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10.1-6

篇10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4;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51-02

引言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企业供应链上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因此,被实务界和理论界得以高度重视[1]。

当今社会,工业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提高企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容性成为企业和社会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与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企业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为有效测评和引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但是,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仅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 并没有进行全面、广泛深入研究。

一、绿色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开始于1996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有关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目的在于使供应链中环境影响因素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

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保护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它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与供应、生产、营销,到最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条供应链管理进行绿色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紧密绿色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方面实现和谐统一,达到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最优化 [2,3]。

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其概念界定还不健全和完善,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4,5]。

(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所谓绩效评价,即运用数量统计学和运筹学等科学方法对评价系统提取相关的指标因子,对照标准的评价体系按照相应的程序,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特定组织或系统主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完成的效益和业绩给出客观、准确和公正的度量和评判。

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的着眼点应服务于绿色供应链的总体目标,它包括绿色供应链内部各环节的成员,并涉及供应链的整体经营状况和运营关系的各种指标。从空间来看,应该涉及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从时间来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由此,确定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更为陌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就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来讲,国际上研究较早,国内的研究大多数是跟踪研究和经验性的总结。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是,绿色供应链绩效是指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效果;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各环节运作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

(一)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建立真实、客观、全面的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提供了衡量标准,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必要约束和激励机制。

刘源认为可将指标体系按生命周期分为形成阶段指标、发展阶段指标、成熟阶段指标、衰退整合阶段指标等四个阶段性指标。

马飞、陈宏军、杨华基于DEMATEL方法,给出了从流程、客户服务、财务、环保、信息以及知识层面对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的方法。

张培、赵涛、张华伦等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及专家的意见,主要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和供应链绿色水平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1]。

温宏博、王富华、黄燕等人从绿色供应链综合绩效指标构建的视角,为已有的指标体系做出了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在具体的设计中不应该仅仅注重财务指标,也应该注重非财务指标领域的量化指标。

(二)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1.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张安霞、张红岩、陈彦召、陈焕江提出了基于SPSS因子分析法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其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绿色供应链的绩效及分析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

韩志新基于成熟度的视角进行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评价,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出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使用价值。

李静芳、余送、黄芳利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曹庆奎、赵斐基于隶属度转换算法,改进了绿色供应链中的不足,提高了绩效水平。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校验,是缪朝炜和伍晓奕提出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证明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对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

、张勇基于突变级数法视角进行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这种方法汲取了层次分析法语模糊评价法的优点,按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避免了多目标分析决策时制定各因素权重的主观性,并且计算量小、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特别是在绿色供应链这种复杂系统的绩效评价决策时更能体现迅速及时的优越性。

根据平衡积分法的思想,从财务、运营、环境、可持续发展4个维度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云理论与物元方法相结合,是唐秋生、赵胜男和吕先洋提出的模型。

姚芳、张于贤、王立甫、叶冰冰还提出了基于增强型BSC模型;李剑虹提出了基于属性方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该方法使得评价指标更具定量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宋巧娜基于论据理论的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模糊模型的绩效评价,它是最常用的方法。张志伟与陈铭、周晓辉、冯艳飞与蔡璐分别从模糊数学理论、模型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三种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建模,深刻地探讨了模糊方法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具体运用[4]。

陈梅与毕晓航、柳键与叶影霞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结合实例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了评价。

2.国外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研究方法上,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同时附有大量的调研问卷和统计分析等。

国外学者Scott D.Johnson 认为,环境绩效的改善能够促进绩效的改善,最终实现经济增加值。他利用平衡计分卡原则识别并选择了环境绩效指标。另一学者J.Sarkis 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进行了评估。

三、发展趋势

绿色供应链所研究的内容极为广泛,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这就使得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1.由于绿色供应链理论产生的时间比较短,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不是很广泛,造成对企业案例的搜集比较困难。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调查尽可能多的绿色供应链的实例。同时,要总结行业的异同点,根据行业的特点建立既有侧重点又有通用性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量避免由于主观因素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造成影响。因此,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建模方法非常有研究价值。

3.绿色供应链在绩效评价上,如果能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仅可以设计出更为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还可以更好的检验绿色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效果。所以建立一个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信息平台,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结语

绿色供应链是生态环保、绿色制造理论、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已不少,但是要想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探索。如何使企业在环保方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商界,2010,(7):221-222.

[2] 张艳丽.浅析绿色供应链[J].物流科技,2011,(9):67-69.

[3] 方灏.浅谈绿色供应链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