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市场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营销环境 生态旅游 SWOT分析 长青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是指自然保护区通过综合营销手段和途径与旅游目标市场(包括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进行全方位沟通,从而建立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鲜明市场形象,并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全面销售。
一、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腹地,地理位置东经107°17′~107°55′,北纬33°19′~33°44′,2001年获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国际认证,2005通过专家评审被列为“五级”生态旅游资源单体和中国秦岭自然保护区群(GEF)建设的重点项目、陕西省 “十一五”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建设项目。2009年该旅游区又被授予“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
二、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长青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条生态主线、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多个主题景区”的规划框架。“一条生态主线”,即生态旅游是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发的主题,是建立在严格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四大功能区”即杨家沟生态休闲区、苍耳岩古道科考区、东坪石塔河森林探险区、朝阳山宗教文化区,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三、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长青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长青保护区总面积 30 平方公里,规划旅游区面积 15.5 平方公里,区内自然景观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物、植物等,以高、寒、奇、险、特为特色。最高峰兴隆岭 3071 米,是秦岭南坡著名的“九岭”之最。其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和秦岭野生动物的乐园,尤以“秦岭四宝”——大熊猫、朱
、羚牛、金丝猴为著称。
2.有一定知名度
“四大国宝”——朱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同一区域同时出现在长青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秦岭大熊猫在区内分布密集,目前已通过国际“绿色环球21”旅游组织的注册认证,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
3.已获得的一部分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经验
佛坪保护区等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在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了长青一些宝贵的经验,也为长青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生态旅游市场需培育
由于国内生态旅游市场还很不成熟,国民生态意识还十分薄弱,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贫困的地区,导致环境破坏的屡见不鲜。
2.市场营销明显不足
据2004年汉中市旅游局所做的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显示,约有70%的游客选择汉中作为其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然而,在游客感兴趣的旅游景点中,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排在第十位。这说明长青旅游整体形象还不够明确和鲜明,宣传范围和宣传力度还不到位。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国际、国内生态旅游者不断增加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世界旅游业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20%-30%。根据对到汉中来的旅游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长青生态旅游区开发建成以后,愿意到长青来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占全部游客的80%。
2.省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视
长青作为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以被省政府确定为继临潼“兵马俑”第一条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后,全力打造的第二条国际旅游品牌。
(四)威胁(Threats)分析
1.缺乏旅游经营及从业者可持续旅游意识
多数旅游组织者重视直接经济效益,生态旅游意识薄弱。现阶段的旅游组织者们,大多数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设施上,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就相对少了很多。
2.缺少旅游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生态旅游要达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有专门的旅游环境监测体系。但目前由于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与生态旅游相配套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在许多旅游景区内还没有科学地监测仪器和设备,环境管理、游客管理的水平还不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SWOT分析显示,长青生态旅游产品有着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市场营销潜力是巨大的。然而,“劣势”中的一些制约因素目前和将来会影响市场潜力的发挥,长青应尽快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劣势,同时率先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抢占生态旅游市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选生态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何红.陕西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市场调查与对策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8
篇2
关键词:丹东地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生态环境
一、绪论
1.背景与研究
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差不断变大,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解决很多农村经济发展驱动力不够的问题,从而很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丹东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本身就比较早,当地经济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旅游行业。但是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层次并不算太高,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2.研究的方法
本文在写作之前先使用了文献综述法,即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心等网站搜集了论文写作需要的文献,其中有中文文献18篇,外文文献2篇。这些文献都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但并没有针对丹东地区的研究。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层次不同,乡村生态旅游的展开遇到的阻碍也不一样。因此,有必要针对丹东地区进行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本文在写作的时候还使用了SWOT分析法,即在掌握丹东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进行了战略发展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环境,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3.相关概念
生态旅游主要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开发的一种旅游活动,并且这种旅游活动能够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情况,并且还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乡村旅游则是依托于乡村区域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其旅游基础主要是乡村区域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从而给城市居民带来自然和谐的旅游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结合了上述两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具有生态保护作用的乡村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旅游活动的展开就不能以经济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应该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各类旅游项目,保障l村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二、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丹东地区的乡村旅游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最早的时候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到了现状,其旅游发展形式已经转变为了乡村生态旅游,旅游模式也从以往的“农家乐”变成了现在的集团开发阶段。虽然说,目前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对比与国内外来说只是初级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依然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综合来看,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旅游精品项目过少,在国内外并不出名。对比国内外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丹东地区并不具备太强的优势,因此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停滞不前,旅游影响力只能被局限在东北三省。第二,旅游宣传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当前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但是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宣传在互联网中做得并不好,并且传统宣传渠道也有所欠缺,阻碍了旅游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第三,丹东地区在长时间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丹东地区并没有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在后续的旅游开发中也没有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使得旅游发展已经偏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第四,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在融资和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使得旅游发展失去了基础环境的支持,旅游发展整体层次较低。
三、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首先,丹东地区有着非常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也比较明显。丹东地区距离辽宁和沈阳都不远,属于这两个经济体的交叉区域,并且内部还有鸭绿江,还与朝鲜相邻,因此具有非常显著的区位优势。交通网络方面,201国道和数条省道贯穿全市,并且丹东机场建设也比较发达,高铁项目和高速公路目前都非常完善。畅通的交通网络给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其次,丹东地区还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丹东地区临近朝鲜,是多民族混合的区域。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丹东地区也形成了很多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遗址,具有非常强的旅游价值。另一方面,丹东地区还拥有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地形优势,目前有非常多的4A级景点,还有一些景点正在申请5A级景点。特别是以鸭绿江为核心的旅游资源群,已经成为了丹东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劣势分析
首先,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时间虽然比较早,但是目前的发展层次并不高,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知名度还远远不够。就目前的游客群体来说,大部分游客还是东北三省的游客,其他地区的游客比例太少。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丹东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出名,在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其次,丹东地区对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深入。目前丹东地区具有很多其他地区没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比如鸭绿江等。但是丹东在进行旅游规划和发展的时候,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些旅游资源,相应的开发行为也没有针对资源的特性进行研发。这就使得丹东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无法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制造自己的品牌。最后,丹东地区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时候,并没有真正认清生态旅游的内涵,依然沿照传统的发展模式。这也使得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并没有真正的将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从而使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机遇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政策正在不断导向有条件的农村积极展开乡村生态旅游。事实上,这种旅游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来说本身就是一项双赢的事情。如果丹东地区能够抓住国家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那么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必然能够更快的占领旅游市场份额,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打响丹东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其次,随着近几年来“东北振兴”等战略的不断发酵,东北三省的游客群体也会变得更加庞大。丹东地区本身就属于东北三省比较出名的旅游区域,在这个浪潮中必将迎来更多的游客。最后,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也将进入国际市场。虽然说我国各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相对于国外来说,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如果丹东地区能够正视这些差距,积极吸取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经验,对于自身的生态旅游开发必然有着极大的帮助,也是该地区乡村生态旅游高速发展的一个大契机。
4.挑战分析
我国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在上个世纪一直不温不火,而在新世纪到来以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环保理念的不断推广,生态旅游市场也得到了拓展。因此,丹东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目前我国的环境中将会迎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丹东地区不能快速的定位自身旅游发展方向,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那么必将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次,目前很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单一的观光旅游,旅游需求开始趋于个性化。这就需要丹东地区投入更多的力量去研发相应的旅游产品,但可惜的是,目前丹东地区旅游产品单一的现象还非常突出。最后,乡村生态旅游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但是丹东地区的一些区域还存在着牺牲环境发展旅游的行为,生态环境的污染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
5.总结
总体来说,目前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和机遇。但是就实际现状来看,丹东地区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这些优势和机遇,使得目前其旅游发展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丹东地区应该立足自身现状,充分发挥自身在旅游资源和国家政策等各个方面的优势,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中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品牌,达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共赢。
四、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
1.提高品牌知名度
首先,丹东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区域内部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目前丹东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自然风光资源,因此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个时候,丹东地区就应该结合这些民俗风情,在旅游景点开设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民俗活动,并衍生相应的特色民俗旅游产品,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在特色自然风光资源方面,丹东地区可以考虑从鸭绿江旅游资源群和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利用资源的稀有性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内部拥有着很多珍稀动植物,旅游开发一定要建立在不对现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前提下进行,不要被一时的利益所吸引。
其次,丹东地区可以从游客个性化需求为核心构建旅游品牌。前文已经提及,目前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正在向着个性化发展。因此,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也应该朝着这个方面进展,开设一些健身旅游、养生旅游、度假旅游、科研旅游等各个形式的旅游。特别是这些旅游方式本身对于环境的负担都比较小,因此可以考虑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深入推广。在这个基础上,丹东地区就可以考虑不断细化乡村生态旅游的市场,亩在旅游市场中构建自己的旅游品牌。在这之中,丹东地区可以考虑先推出几个精品旅游项目搭建品牌核心框架,一步步的形成品牌效应。
2.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在传统宣传渠道方面。丹东地区应该不断拓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渠道,一方面要不断维持传统渠道,另一方面也应该向着各大高校进发。目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慢慢成为了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在未来的多年时间里还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大学生群体虽然拥有较多的时间,但是旅游资金并不多。而乡村生态旅游对比与其他旅游来说,花费本身就不高,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丹东地区拥有很多的自然保护区,立足于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项目也有着教育和科研功能。因此,这些自然保护区景点可以考虑与高校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推出一些具有教育功能的旅游项目,从而拓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渠道。
其次,在现代化的宣传渠道方面。丹东地区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在网络环境中宣传乡村生态旅游。在这之中,旅游宣传可以考虑跟国家提倡的环保公益广告等类似活动联系在一起,加大社会公民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认识,在接受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另一方面,丹东地区在进行旅游宣传的时候,应该与那些大型旅游网站结合,在网站上进行旅游推广。通过这些网站,丹东的乡村旅游景点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体验,从而不断的改善旅游规划。
3.积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丹东地区应该针对目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治理与修复。在这之中,如果是那些破坏严重的地区,应该立即停止旅游活动,全力进行生态旅游的保护与治理。治理过程也应该严格遵循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以还原生态系统本身面貌为出发点,严谨的进行治理作业。对于那些污染不太严重的区域,应该适当的降低旅游活动频率,严格控制游客容纳数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对于这些景点的生态治理工作可以慢慢进行,秉着先控制后改变的策略,一步步的改善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
其次,丹东地区还应该在旅游策划与开发的过程中就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旅游开发行为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即在所有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就应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体系进行充分深入的分析,从而明确当地生态环境的容纳量。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游客容纳数量,并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施工行为,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另一方面,丹东地区还应该和加强对于生态旅游的全过程管理,提高游客、旅游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旅游过程中自觉的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4.完善投资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乡村生态旅游是促进丹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重视生态旅游,并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加大乡村生态旅游的资金投入。但仅仅依靠政府进行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地方政府还应该营造一个激励性较强的融资环境,利用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资本市场进行旅游项目融资,充分吸收市场中的民间资本,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融资格局,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其次,目前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比较低。而在旅游融资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丹东地区还应该加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这之中,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应该不断提高住宿、餐饮等相关基础产业的卫生要求,加大旅游景点的设施建设程度,从而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在这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幅度也不应该太大,严格遵循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要求,保证生态旅游的内涵能够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展现。
五、总结
乡村生态旅游是保障乡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切实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层次。而目前丹东地区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丹东地区应该结合SWOT分析的相关内容,立足于丹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有效的整合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资源,从而保证丹东地区能够在国内外的市场中打响乡村生态旅游的品牌,真正走向品牌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丽娜.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构建[J].生态经济,2013(11):106-109+144.
[2]吴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思考[J].农业经济,2015(5):57-58.
[3]李孟娣,李洁.浅析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J].农业经济,2016(2):99-100.
[4]吴飞美,黄力.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营销推广分析--以莆田“笛韵森林人家”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3,06:99-102.
篇3
(一)游客数量统计
通过对海林农场旅游局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调查得出海林农场近年游客数量统计及变化(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2014年前三季度,游客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发展潜力巨大。
(二)旅游收入变化
近五年数据结果表明,除住宿2013年与2012年持平、购物2013年低于2012年之外,其他各项均是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发展势头强劲。
(三)合作开发
海林农场在自身不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不断扩大。农场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利用与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火山口地下森林、中国雪乡和亚布力滑雪场等的交通便利,形成了以农场为下榻基地,春夏秋冬都有去处的圣地。
(四)格局构建
海林农场构建“一心三圈九游”的辐射格局,以农场场部为中心,向外进行辐射,形成场内旅游圈、周边旅游圈和外地旅游圈。场内旅游圈重点突出北国田园风光生态游、高效有机农业观光游、现代农民生活体验游等“三游”;周边旅游圈重点突出镜泊湖游、中国雪乡游、宁海山风光游等“三游”;外地旅游圈重点链接东北游、西部游、沿海游等“三游”,通过“内部建、外部联”的模式,迅速启动农场的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力争在2015年实现旅游产业收入占据农场全年收入的半壁江山,推动农场旅游产业健康迅猛发展。
二、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海林农场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过程中,虽然旅游人数增加,入住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面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及营销方面,还在走其他景区发展的老路,应该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营销道路,才能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传统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方式探究
传统的旅游业甚至是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产定销”的销售方式,即旅游景表2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5年来收入变化(单位:万元)点闻名什么,就依托什么,然后就卖什么,这种推销方式是世界各国甚至是我国大多数景区所遵循的老路子。这种营销方式最大的投资就是前期建设方面,当景点建设完工之后,便出现了“啃老族”现象,墨守成规。最后导致其他景点可以仿效,多地景点景观大同小异,特殊性丧失,吸引游客的能力降低,最终效益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热情逐步增加,如果在营销方式上不加以更新,沿用老路,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二)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方式探究
1.重点发展在线农业生态旅游根据相关报道表明,未来最有赚钱潜力的十大行业中不仅有农业,还有旅游业,但是这种旅游业并非是单纯意义上旅游业,而是在线旅游。相关数据表明,近3年来,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的复合增长率超过3成。而国际知名咨询研究机构艾瑞咨询数据也表明,2011年~2013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分别达到1313.9亿元、1708.6亿元和2204.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8.5%、30.0%和29.0%,其增幅要高于国内旅游市场的整体水平,并且该机构预测到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650亿元,符合增长率超过20%,因此海林农场发展在线农业生态旅游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篇4
基于人类对环境的重视,同时也是实现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性要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其中,生态旅游是将生B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是对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欣赏与探索的一种活动,通过教育与宣传等多种措施不断满足游客对于自然美景的享受需求,深入了解自然文化,以保证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同步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展,实现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一、泰顺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一)旅游发展体系实现创新
在2013年3月,泰顺县人民政府开展旅游主业化发展会议,并且制定了相关政策,为其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与此同时,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负责生态旅游产业的全局性事项。另外,泰顺县旅游局还积极组建了县级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构建了旅游投融资平台。
(二)合理制定规划以推进旅游科学发展
泰顺县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制定并出台了与本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的规划。而为了能够实现旅游统筹发展,于2015年贯彻落实了泰顺县旅游整体规划,把旅游规划当作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途径。
(三)统筹多种生态资源要素以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泰顺县对通景公路加大了建设力度,进而有效地增加了旅游可进入的几率,另外,还进一步推动了路、52省道至乌岩岭、宝林通景公路的全面建设。与此同时,注重旅游主业化的发展,落实了酒店、度假村与温泉等旅游项目。
(四)创新营销手段以扩大旅游市场发展空间
在劳模疗休养基地与省教育工会疗休养基地入驻泰顺县以来,使该县的旅游知名度提升。此外,泰顺县还组织并参加了不同层级的展会与博览会等。通过对
“请进来,走出去”营销手段的合理运用,本地风景旅游协会和台湾南投县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形成了客源互送机制。
(五)彰显地区特色以实现产业融合
能够适应游客多种需求,构建了丰富的旅游产品机制。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动旅游和多种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当地特色产品的培育。另外,泰顺县还大力发展了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形成了多个农家乐特色村。高度重视观光采摘农业的发展,以更好实现农户增收的目的。
二、推进泰顺县生态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并树立大旅游理念
泰顺县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历史文化悠久,所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中,应当积极树立“大旅游”理念,力争实现大旅游系统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应始终坚持泰顺县旅游产业的支柱性地位,注重综合性开发,实现生态旅游行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除此之外,应当积极建设高级旅游区,充分发挥旅游辐射影响作用,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规划以形成大产业的发展局势
现阶段,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世界生态旅游的平均年增长率是20%,为泰顺县的旅游主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应当积极完善旅游规划机制,重视本地区重点区域与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生态旅游行业与整体产业布局,确保旅游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的协调性。基于此,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彰显生态与人文等相关主题,打造以泰顺县县城为中心,省道为景观交通轴,融合廊桥-氡温泉文化生态养生区、乌岩岭生态体验区、飞云湖山水生态游览区、交溪流域产业生态观光区,最终形成全新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三)注重招商作用以全面夯实大项目基础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大项目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积极引进大项目,加大投入开发的力度,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作用下发挥生态资源效应,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实力。与此同时,应注重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紧紧围绕
“泉、桥、山、水、石”五大资源来构建大项目的招商平台。对景区、景点等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建设,对大型旅游招商项目进行包装,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赴泰投资。针对泰顺国际影视基地等诸多与央企合作项目,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以保证更好地落实项目。基于此,应当选择“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对融资观念予以合理转变,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旅游开发当中,与“泰商回归”工程等现行举措相互结合。最后,有机结合招商引资工作与旅游工作,使得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全面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化,获取最大旅游发展效益。
(四)重视营销手段以全面拓展大品牌空间
增强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泰顺县要想实现自身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重宣传和促销的重要作用,实现区域间的合作。其中,需要对本县内部的宣传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积极开展旅游节庆活动,扩大生态旅游影响力与知名度。与此同时,在市场拓展思路的正确指导下,确保客源市场的针对性发展,通过多个渠道与全方位的途径来实现渗透宣传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旅游产品进行全面开发,尤其是具有廊桥品牌标志的产品,还有农副产品,以保证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实现品牌与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发展,提高该产业的附加值。最后,应建立健全政企联动营销机制,进一步增强泰顺县内外旅游企业参与到宣传营销中的热情,提升宣传与营销的实际效果,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泰顺生态旅游。
(五)全面优化环境以更好地培育大市场平台
为增强泰顺县旅游行业竞争力与发展力,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其中,应当坚持环境决定发展的思想,促进生态旅游行业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对旅游市场整顿及游客投诉接待等多种制度不断完善,进而推进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旅游用地、税收以及水电等应给予大力支持,合理地制定减免税费的政策,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应注重人才培训工作[6]。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全面增强旅游队伍成员的自身素质,同时应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全面增强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推进生态旅游发展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文章以泰顺县为例,阐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希望全面推进该县的旅游产业发展。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以汉中略阳为例,提出了汉中略阳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对略阳生态旅游的实践有一定的启发性,对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生态旅游是指"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生态旅游产品是一种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物质实体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它是旅游者支付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所获得的一种特殊的经历和体验。
一、汉中略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略阳生态旅游景点少而乱,布局不合理。生态旅游尚处于低层次、粗放型的发展状态,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2、旅游配套产品稀少,旅游花费结构不尽合理。
在旅游者的旅游花费中,用于餐饮、长途交通、游览等基本旅游消费的支出所占比重达67.4%,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仅32.6%。
3、客源市场不均衡。
客源主要来周边地区,汉中、甘肃、四川等。从2001年起国外旅游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4、无序竞争久禁不止。
由于旅行社数目的剧增,使得旅行社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旅行社为了生存,采用了"零"团费、"负"团费的办法将旅游收益转嫁到导游和旅游客车驾驶人员身上,依靠景点门票和购物的回扣或宰客增加旅游收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和败坏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
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忽视对当地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生态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得一些旅游景点和酒店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考虑长期发展,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对生态旅游的价值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
同时,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一个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对旅游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国家采取鼓励发展的"假日经济"政策,假期的延长,为人们出门旅游提供了的机会,而生态型度假休闲旅游将是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的一大需求。随着"中五路"的即将完工,"十天"高速、"西成高铁"、"309"省道等重点交通项目的相继开工,以及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亚行贷款"等建设资金相继到位,五龙洞国家公园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发展及时编制及修订完善公园建设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构建略阳生态旅游区是《汉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之一。这为略阳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略阳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科学评价生态旅游资源。
略阳生态旅游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旅游产品存在类型单一、档次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结合略阳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资源优势,建立一套资源评估体系,正确评价资源的类型,开发独具特色的热带生态旅游产品。同时还要对生态旅游景点的环境承受能力进行评估,以保护环境不受游客的破坏。
2、明确产品定位。
略阳生态游客的组成结构,显示出不合理的目标市场结构,因此要重新调整目标市场的组成结构,将略阳生态旅游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结构升级;向高档次、高消费的旅游市场目标转变;挖掘出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丰富生态旅游内容。
3、改进产品组合。
略有丰富的亚热带森林资源和温带资源,但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却没有完全利用这些资源,仅是开发一些低级,大众的旅游观光项目,旅游产品线比较单一,应结合略阳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项目。
(二)价格策略
1、建立合理的旅游价格体系。
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价格杠杆为略阳旅游发展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旅游协会组织会员协商由企业自行定价的旅游项目价格及浮动范围,通过协调机制,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对于国有的生态旅游产品应以政府指导价作为价格。
2、加强价格监督。
既要防止低于成本价倾销,又要防止高价联盟坑害旅游者,使价格水平既体现价值又符合市场。通过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略阳生态旅游区发展。
(三)渠道策略
改变略阳生态旅游产品单一的渠道现状,实行多渠道策略。与全国有影响力的旅行社、交通运输部门联手,实施双赢的"留客计划 ";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建立略阳生态旅游的专有网站,加强对略阳生态旅游的整体营销。
(四)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的关键是联合企业和政府,加强生态旅游的促销力度。要改变目前各经营单位各自为政、零敲碎打的局面,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营销战略,开展有计划、有重点、有主题的宣传促销,形成合力,有的放矢,将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设计包装,统一向外展示略阳生态旅游新形象。具体操作方式有:(1)进行文化营销。可以利用略阳独特的地方民风民俗。(2)进行知识营销。略阳动植物丰富,可以通过召开一些研讨会或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3)联合强势旅行社在主要目标市场进行营业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1]谢文平,李轩,赵琨,等.汉中市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9.
[2]刘田天,乔凡梅, 袁婷玉,等.汉中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64.
[3]陈瑞,刘军波,许军让,等.浅谈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3):314.
[4]陈瑞,许军让,刘军波,等.浅谈我国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84.
[5]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
[6]陈瑞,何磊,许军让,等.关于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3.
[7]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8]邱晓艳,王沛,刘田天,等.论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8.
[9]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81.
[10]孙莹,王芬,王沛,等.汉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6.
[11]李耀战,邱晓艳,孙莹,等.汉中旅游评价与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5.
[12]刘盟,许军让,刘军波,等.浅析汉中天台山的深度开发[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8.
[13]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
篇6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篇7
关键词:拟建;房车;露营地
一、露营地建设的现状和前景
(一)中外露营地建设的现状比较
在国外,房车(汽车)旅游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市场,从其露营地的数量可见一斑:美国2万个,欧洲超过5万个,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大约365个,日本1500余个;韩国政府自从2001年举办完第64届国际露营大会后,已由政府投资以每年10个的速度在国内开展营地建设;2002年,蒙古国已登记旅游营地有118个;甚至连中国台湾也有160个左右,年举办周末露营活动50余次。我国汽车露营刚刚起步,国家体育总局正着手制定汽车露营标准,并规划在未来的5年内,把汽车露营地网络遍布全国,使其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型利润增长点。
(二)露营地建设的前景
1、掘金休闲露营地成新宠。目前,我国国内年均出游人次接近9亿,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客源市场。同时,我国跻身全球汽车第4大生产国,私家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高收入阶层数量的激增,3000万外国人来华工作和生活,意味着欧美盛行的露营活动会愈来愈快地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房车、自驾游、户外露营将保持长期稳步增长趋势。房车(汽车)露营在近年火爆升温,预示着房车(汽车)露营地必将成为休闲地产业的投资热点。近年来,地方政府、旅行社直接投资景区营地成为一种新的赢利模式。由于营地经营最大的优势是自然资源垄断,经营收入稳定,在旅游产业链上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其经营利润率平均达20%以上,远高于旅行社和旅游酒店行业利润率。
2、投资露营地,生态旅游新卖点。张家界等多处国家级著名景区面临被世界遗产摘牌的威胁,标志着竭择而渔的景区开发战略走到尽头。以不修建固定建筑物、不污染自然环境为前提,提供房车、自驾车服务的露营地,将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不二选择。
3、房车(汽车)自驾游火爆,凸现露营地商机。目前,营地建设在我国几乎是一片空白,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露营地,很多国外游客开着房车进入我国无露营地,车辆无上下水及电源,只能将车辆停在宾馆院内,人员住宾馆,局面十分尴尬。自2003年“十一黄金周”以来,自驾游成为热点。在高峰期,全国许多景区、景点因自驾车的大量涌入,酒店、宾馆不堪重负,露营地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4、政府介入,露营地建设长期利好。我国营地建设正处在初级阶段。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将根据各旅游景点的特色,建设不同星级的房车露营地和娱乐设施,规划在未来的5年内,把房车(汽车)露营地网络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景点。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也准备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规章和标准,通过规范管理来推动房车(汽车)旅游事业的发展。
因此,可以预见景区露营活动及露营地旅游,市场广阔,前景诱人。
二、都江堰选址拟建房车(汽车)露营地的必要性
(一)加强和巩固都江堰景区西部旅游市场的领导地位,提升都江堰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迫切需要建设露营地
都江堰市拥有一系列蜚声海内外的景区景点:都江堰、青城山、龙池-虹口国家级森林公园、灵岩观音山等;拥有一系列名冠中西的响亮称号:国际旅游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著名旅游圣地、国家级森林公园、山水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随着旅游热的升温,景区旅游人次急增,旅游形式日趋多样化,严重暴露出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单一和不足的缺陷。这种局面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无疑会削弱都江堰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吸引力。
加快房车(汽车)露营地的建设,至少能够及时解决房车、自驾车、户外露营爱好者三大客源为主的旅游服务配套问题,并引入和建立起露营活动的旅游形态,与国际接轨,弥补风景名胜区没有露营地的遗憾。
(二)加快房车(汽车)露营地建设,为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升级做好铺垫
首先,我国露营地旅游形态主要针对房车、自驾车、户外露营活动等中高端市场,要求的旅游配套设施及服务水平更高,游客也更舍得大把地花“银子”,比针对普通旅游市场的“穷”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其次,露营地经营活动能够带动汽车、汽配汽修、石油、交通、旅游、环保、休闲、娱乐、体育、租赁、地产等十几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再次,高标准露营地的建设,更能与国际上流行的露营活动接轨,有力地推动都江堰市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为都江堰市旅游产业的升级做好铺垫。
(三)露营地建设可进一步拓展都江堰市旅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露营地建设必然有力的推动露营活动的开展,促使传统的旅游市场发生7大变化:一是由单一的自然、人文景观游向多元化的休闲、健身、体验、养生、商务游方向发展;二是由仅仅提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粗放式旅游模式向同时提供健身、探险、养生、露营训练、娱乐休闲项目的集约式旅游模式转变;三是由主要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服务产品向同时提供体(育)、训(练)、探(险)、休(闲)、养(生)、商(务)的旅游服务产品方向延伸;四是由组团式的“辛苦”旅游向自由式的“享受”旅游方向发展;五是旅游地由经典景区向周边生态景区扩展;六是由较低的旅游需求满足程度向较高的满足程度方向提升;七是由旅游天数短、频次低、收入少的状况向旅游天数长、频次高、收入多的方向改善。
(四)露营地建设和露营活动的广泛开展,能够进一步增加都江堰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份额
在西方,露营旅游活动已是主流的旅游休闲方式。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大中城市房车和自驾车旅游的中高端市场将形成,露营地经营活动将成为当前和未来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和利润源。显然,都江堰市如能迎合旅游市场的这一发展趋势,早日启动露营地建设,规范好露营活动的开展,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源,培养更多的忠诚消费者,提高其在西部旅游市场的份额,为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
(五)充分并合理的利用开发地自然生态资源,实现当地产业经济的转移或升级,带动一方奔小康
为避免与传统景区景点保护发生冲突,露营地的建设更多是选择在传统景区的周边地区进行开发,这些地区通常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保持着农、林、牧、副等传统产业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露营地的建设,可以把高效益的新兴旅游服务产业移植到这些地区,既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在当地政府的统筹之下,当地群众可参与到露营地配套项目、设施和服务的投资或经营活动中,实现当地传统产业向新兴的旅游服务业的转移,从而切实有效地解决当地群众的投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六)建立生态旅游复合效益示范区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旅游经济、休闲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都江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尤其突出的是一些景区违反国家政策征用土地,滥搭乱建楼、堂、馆、所,对景区生态和景观造成极大的破坏。如何解决旅游景区发展和生态景观保护的问题,发展露营经济、合理规划露营地建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之道。根据沿海地区旅游露营经济发展的经验,露营地建设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四重生态旅游的复合效益,即优质城市旅游品牌的形象效益、自然生态保护的环境效益、旅游产业新利润增长空间的经济效益、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的带动效益。都江堰市如能在西部旅游城市中率先发展旅游露营经济,搞好露营地建设,不仅能够为本市众多的景区树立一个发展生态旅游的新型典范,也能为西部其他旅游城市树立一个典范。
三、赵公山拟建房车(汽车)露营地的可行性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赵公山介于都江堰和青城山之间,向东都江名胜尽收眼底,向西青城美景遥遥相望。
2、交通优势:赵公山距都江堰青城山主干道仅需10分钟车程,交通便捷。
3、资源优势:赵公山有发展多种露营活动的地形、地势和地貌;有上百种野生林木,植被繁茂,是适合户外休闲健身活动的“天然氧吧”;山上有赵公庙,是吸引信徒和旅游者的好去处。
4、人文优势:赵公山拟建露营地的构想得道了当地乡村政府的热烈响应,也反映了当地基层群众致富的愿望,更符合都江堰地方政府的招商投资政策。
(二)机会分析
1、市场补缺:目前川内乃至西部尚无一处符合国际标准的房车露营地,尽管露营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但满足程度很低。赵公山拟建露营地,正好可以填补这一市场需要。
2、政策鼓励: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关职能部门,都积极鼓励露营地建设和露营地经营活动的开展。自2003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已做出规划,在未来的5年内,把房车、自驾车露营地网络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景点。国家旅游局也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规章和标准,规范和推动房车(汽车)旅游等特种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江堰市旅游局也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环保型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3、投资商的热情:四川蜗牛房车俱乐部近一年来,对川内各大旅游景区进行了周详的考察,认为都江堰市的旅游产业软硬环境都比较优越,而开发不足的赵公山自然风景区应该成为建立露营地的首选。目前,已在组织、思想、资金、设备和市场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随着房车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投资热情高涨。
4、生态旅游的规范化要求:投资露营地建设是生态旅游的规范化要求,不修建固定建筑物、不污染自然环境,而提供房车、自驾车服务的露营地,既实现了景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态资源,真正实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目前是投资建设露营地的大好时机。
四、赵公山拟建房车露营地总体规划方案
(一)项目用地要求
1、占地面积:一期工程拟征地50亩。
2、用地方式:招租方式,租赁期50年。
(二)项目总体规划原则
1、生态保护原则:露营地建设,严格按所征用土地的地形地势地貌和原有生态植被状况进行规划,固定建筑物以可移动式木屋为主,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生态。
2、带动地方经济原则:露营地活动项目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活动,尽可能组织当地群众参与,或投资或经营或出工出力,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三)项目规划布局
1、功能布局:整个营地分为几大区域,即生活区、娱乐区、商务区、运动区等,区域之间由花草树木相隔。营地内各种设施齐全,建有独立的饮水和污水处理系统,配备220伏日常用电。
2、营地外其他配套项目:集中森林游憩区:在营地外,赵公山区域内,形成环形主道,采用网络式布线方式,长短线结合,以观光、游览、科普、休闲、健身活动为主,满足大流量游客的需求。分散森林游憩区:采用“点―线”布线方式,以中、长线的登山、徒步、探险、野营活动为主,满足个别团体、专业团队的需求。果林观光区:在赵公山山坳里修建绿色蔬菜园,种植农家蔬菜、反季节蔬菜和野菜;利用原有水塘,在周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在原有果园的基础上,增种一些稀有的果树品种和观赏性高的果树,为游客提供一个普及果树知识的观光园。自行车运动营区:在赵公山区域内,规划建自行车运动营地,并建设游客及自行车穿行的一个野餐处和休息点。
(四)项目建设周期
项目建设周期:暂定3年。
以上提案,切盼得到都江堰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并给予政策上的适当倾斜。
参考文献:
1、田天.汽车露营渐成时尚,露营地建设滞后制约其发展[N].新京报,2005-11-07.
篇8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篇9
关键词:基本人权 环境权 农业生态旅游 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18-02
农业生态旅游在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农民是环境权利意识与环境维权能力最弱的一个群体,对农民环境权的忽视和侵害,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并必将损害农业生态旅游区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因此,探讨农民环境权益的保护困境和路径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研究缘起:农民环境权现状
最早宣告环境权的是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中:“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吕宗梅教授认为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公民在健康优美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实为公民与生俱来的应有权利。环境权是指人有享受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不受污染破坏的权利。环境权是人的一项基本人权。不仅城市居民具有环境权,农民也享有环境权。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环境资源利用和环境权享有上也处于这种弱势地位,但农民有维护自己权益不受侵害的权利。农民环境权是农民权益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权是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前提和基础。已有研究很少有明确界定农民发展权的概念,但对其内涵外延均有涉及。农民环境权是基于农民所处的经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现状所提出来的。农民享有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环境权事关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和生存的权利。将农民作为环境权的主体进行考察,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环境权的现状反映了全国环境保护的水平:另一方面。是囿于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民环境权的享有现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农民环境权现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农民环境权被漠视。环境权是农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保护农民的环境权利,是对农民权益最直接、最具体、最实在的保护。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农民的环境权与城市居民的环境权相比较而言。农民的环境权更容易被人忽视。农业生态旅游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助动力”,但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却忽视了农民环境权保护。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前的规划中,未把农民环境权保护理念融入规划理念之中,在社会中间层的职能设置上也未考虑农民环境权保护这一职责。农民的实体性权力即土地使用开发权、清洁空气权和安宁权、对环境污染的知情权、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权利均被忽视。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环境权保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农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更加边缘化,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也会相应地受到限制。
2、农民环境权被侵害。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良好的生态美景。但目前,农业生态旅游业不合理的开发和管理,不按法律法规进行规划和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使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的同时,便产生了一种“附带效应”,表现为旅游地大量的白色污染,建筑污染、破坏性建设与噪声污染等。这种附带效应严重扰乱了旅游地农民的宁静生活,影响了农民生活的环境质量,使农民直接承受农业资源破坏的恶果,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大大破坏,环境资源的非生态价值的特性如舒适性、和谐性也遭受到破坏。直接侵犯了农民的环境权,农民无法像以前一样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
二、现实考量:农民环境权保护存在的具体困境
农民环境权侵害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此处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阐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农民环境权保护的困境。
1、多部门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我国旅游区类型多样,管理机制也多种多样。从宏观上看,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并无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主要由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旅游局、林业部、农业部等部门共同管理。从对生态旅游的微观管理机制上看,主要有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形式。这种错综复杂的管理模式必将造成权力交叉。多头管理的局面。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配合与协调,在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及运行中,就形成了各自为政、有利必争,有害必推的局面。有的生态旅游企业根本不具有污染处理设备就开始运营,也有很多生态旅游企业虽然配备污染处理设备,但钻监管的“漏洞”,污染后期处理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管理职权分散、信息沟通不畅通、信息沟通不及时等因素也必然会造成生态旅游区的不合理规划发生后无法及时规范管制,违法排放无法及时阻止的现象,而且也会间接纵容生态旅游企业环境污染的发生。
2、社会中间层组织农民环境权保护职能空缺。社会中间层组织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弥补市场与政府缺陷、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维护社会公平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在我国。由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中间层组织还存在一定的约束性,还未完全发挥其实际意义上的职责和权能。生态旅游中的社会中间层组织主要包括:旅游协会、绿色组织、环保组织等。社会中间层组织的职能主要有:第一,为政府和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决策建议,向政府和主管单位及有关部门反映会员意见、建议和要求,协助生态旅游主管部门规范生态旅游市场行为。第二。沟通生态旅游企业与政府及其他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向生态旅游企业宣传政府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并协助贯彻执行。第三,为生态旅游经营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集和研究国内外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资料,开展生态旅游市场、投资开发、生态旅游规划、经营管理和服务规范等方面的调研。第日,组织生态旅游行业订立行规公约,并监督遵守,搞好行业自律,维护生态旅游市场秩序,优化生态旅游环境。社会中间层组织充分发挥其职能协调政府与生态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但社会中间层组织却忽视了一个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农民环境权的保护。社会中间层组织的职能定位空
缺导致农民环境权长期处于忽视和侵害状态。
3、农民保护环境缺乏激励机制。由于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民普遍对环境权缺乏了解,因而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追求经济效益,往往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以就业为目的的农民,仅仅追求经济收入的增加,而未以保护环境为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农民保护环境缺乏激烈机制,我国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不仅参与程度和层次较低,而且处于被动参与状态,缺乏激励机制来引导农民参与。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一种到自然地区的责任旅游,它可以促进环境保育,并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福祉。”可见,生态旅游其中一个目标就是维护当地人民的福祉。而生态旅游实践中,农业生态旅游中农民参与程度较低,往往导致农民在利益分配上面处于弱势,也就无法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从而农民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无法落实。如果单纯考虑地方政绩和旅游开发效益而忽视所得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排斥农民参与,那么这样的旅游发展思路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和对农民弱势群体的扶助,违背“三农”政策的社会价值导向。
三、理性归结:农民环境权保护对策
1、重视与加强――农业生态旅游主管部门间的协调。美国主要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代表国家直接管理全国国家生态旅游的行政、人事、业务、经营、规划等事宜,不受各州行政权力的干涉,这是一个国家所有、国家管理、单一管理、目的明确的集中统一管理系统,这种管理模式就能实现管理和监督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而根据我国的国情,只能努力协调生态旅游各主管部门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对生态旅游发展实行有效的行业管理,建立生态旅游监督管理机制,明确资源管理风险,确定环境承受力,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信息及时交流,建立监督机制。对环境污染信息及时监督和反馈,全方位的监督与反馈,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积极补救。总而言之,这就需要生态旅游监管部门,各司其职。从前期生态旅游规划到后期旅游污染处理的全程监督和管理,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农民环境权的目的。
2、反思与突破――社会中间层组织的职能。中间层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应用而生的。在我国大力提倡依法行政、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同时。要使政府有效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就必须注重与社会中间层组织的协调。社会中间层组织既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业本身,其不直接参加市场交易活动,主要职能在于沟通联系、协调服务、反馈信息、提供建议等,沟通好企业内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市场的良好运转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社会中间层组织的职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职能的范围内,只注重协助政府管理和为生态旅游旅游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却忽视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农民环境权的保护。社会中间层组织必须突破已有职能的局限,注重农民环境权的保护和维权,切实担任起保护农民环境权的职责,既保护农民的环境权利又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社会中间层组织应该关注和保护生态旅游区农民的环境权,协助生态旅游主管部门规范前期环境设备和后期污染物排放和处理的落实,在农民的环境权受到侵害时,及时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保护农民的环境权免受不法侵害。
3、建立与完善――农民利益分享激励机制。农民也是自身环境权保护的一个重要的主体。利益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农业生态旅游区农民的利益保障也是激励其保护环境的一种有效机制。众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国际生态旅游认证标准中把是否以社区为基础作为一个评价标准。把生态旅游项目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可使他们从消耗生态资源来维持生活转向从事生态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不仅能缓解生态资源保护的压力,而且还可以形成相关利益群体,形成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合力。社区参与制度是对社区农民权益的有效保障,它不仅可以保障当地居民的正当利益。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当地居民对生态资源保护的热情。通过这种利益激励机制,让农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活动中,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参与到政府、企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中。给当地社区带来持久的经济利益。生态旅游发达国家把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程度作为评价生态旅游发展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如在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区要依靠当地群众参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形成社区、公司与居民共同开发的管理格局。1996年澳大利亚开始了全国生态旅游认证项目(NEAP),是由两个非政府机构――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和澳大利亚旅游经营者网络(ATON)组织的,其中把使当地社区受益(包括和当地社区一起工作、对当地社区最小影响、社区参与)作为生态旅游认证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与完善利益分享激励机制,一方面。农民能够分享农业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和决策,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相应地农业生态旅游企业对农民环境权的保护责任意识就有所提高,农民生活环境的保护、生产条件的保护有了一定的保障。
四、结语
“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那么农民环境权的保护理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农民权益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消除贫困,实现公平,让农民充分享受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成果,同时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努力把保护农民权益理念融入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中,使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为当地农民谋福祉。
[注:本文得到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科技处基于农民环境权保护的农业生态旅游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的资助。]
注释:
①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4-125.
②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15-117.
③盛勇.农民环境权实现的多维度考量[J].黑河学刊,2010(1).
④张英洪.农民权利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7).
⑤阳相翼.农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障[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03.
⑥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D].旅游学刊,2002,(4).
⑦宗圆圆.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农民参与机制与治道研究[J].旅游理论研究,2008(3).
⑧汤春琳.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19页.
参考文献:
1.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3,李挚萍,陈春生.农村环境管制与农民环境权保护[M].2009,06第1页.
4.章家恩,饶卫民.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生态学,2004(4):99―102.
5,张咏,郝英群.农村环境保护[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6.王存学、骆友生:中国农村经济法律基本问题[M].法律出版社,1998.
7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陈茂云、马骤聪:生态法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何平.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2(1).5.
10.王国生.农村生态旅游环境控制要略[J].科技和产业,2008(4).
篇10
关键词:黄梅五祖寺;资源评价;市场定位;产品布局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km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改称五祖寺,乃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于公元672年创建,是弘忍禅师的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它既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
五祖寺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从一天门到白莲峰,沿途有释迦多宝来佛塔、二天门、千佛塔、飞虹桥、求儿塔、通天路、授法洞、棋盘石、白莲池、白莲峰等几十处。千百年来,五祖寺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几栋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解放后,寺庙和名胜古迹得到妥善保护,并不断得到修复[1]。
2 旅游资源的二重评价
2.1 五祖寺旅游产品优势
(1)禅宗文化资源——内涵博大精深。
五祖寺作为禅宗最重要的祖庭,即是五祖弘忍的法场。弘忍在吸收历代禅风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顿悟成佛的观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五祖东山法门”思想体系,对禅宗的发展及走向成熟意义非凡。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作为影响和势力最大的流派,久经不衰,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五祖寺初建于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初名为东山寺、东禅寺,弘忍大师在此开道场、弘佛法,门庭若市,后改名为五祖寺。北宋景德年间,宋英宗赐“天下祖庭”匾额。此后,不断被历代帝王封赐,拥有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及秀美的山水风光,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吸引了大批游客及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朝拜[2]。
(3)氛围和谐幽静,景色瑰丽奇特。
五祖寺东山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高,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历千年文化浸润的五祖山水,处处透着自然与佛禅的和谐灵韵,优雅地向世人诠释着生活之智慧,让人有超然一空的感觉。
2.2 五祖寺旅游产品问题诊断
从当前五祖寺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禅宗旅游资源虽具有典型性,且拥有“天下祖庭“的称号,但在鄂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来看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低,而且重游号召力相对较弱,旅游资源的竞争力还不够强[3]。
五祖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地域组合好,潜在旅游价值较高。但目前其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以观光为主,缺少体验型的产品,缺少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资源优势未得到好的体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五祖寺旅游特色不足,资源开发停留在初级陈列阶段。五祖寺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以静态的方式呈现,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不相适应。应注意增设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
(2)佛教资源的文化品牌突出,但市场影响很有限。“五祖东山法门”使禅宗走向最后成熟,地位独特,文化内涵深厚。但目前其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影响力有限,文化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
(3)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在文化景点配套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上还未能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
总之,五祖寺佛教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只是初具规模,旅游设施也是有待改善。如从交通的通达性而言[4],从黄梅县到五祖寺的道路等级低、路况差,与其发展规模极不匹配;另外,旅游区道路旁的绿化不够,景观带不完善,严重影响游客的整体视角效果。此外,区内旅游标识系统急需完善,寺庙周围的建筑与整个五祖寺在建筑风格不相容。因此,一定要加强文化旅游区各方面的管理力度。
3 旅游产品市场定位
根据调查问卷,五祖寺的游客主要以省内市场为主,省内游客在五祖寺国内旅游市场上约占65%,主要集中在黄梅县(32.2%)、武穴市(17.4%)、武汉市(15.4%)及黄冈市等其他周边地区(2.7%);外省游客的比重约为33%。从外省游客分布来看,主要以来自湖北省周边近距离的安徽(9.5%)、江西(11.7%)等地的游客为主,其次是广东省(7.9%)和江浙地区(3.5%)各省市。另外据调查,几乎每天都有部分外国客人到五祖禅文化旅游区游览,这部分游客主要来自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占2%左右(图1)。
图1 五祖寺客源市场分布现状通过分析,五祖寺客源市场存在严重不平衡,即国内和入境客源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国内尤其是省内客源市场占很大份额,入境客源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国内客源市场主要以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邻近省份为主,入境客源市场主要指东南亚、日韩、港澳台等相邻地区,欧美可作为海外市场的主要增长极[5]。
五祖寺佛教文化旅游市场发展需要以保持现有市场份额为基础,逐步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从而构建结构合理的市场格局,保证旅游市场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五祖寺的客源市场可重构为:稳步推进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入境市场,逐步实现五祖寺客源市场结构优化,保持二者和谐、稳定、持续的发展(表1)。
3.1 国内旅游市场
基础客源市场为省内、江西、河南等邻近地区,重点开发市场以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并重,远程开拓市场以西南及华北为主。
(1)基础市场——省内(武汉8+1城市圈)及江西、安徽、河南等邻近地区。
随着中部地区崛起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省内将成为五祖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与此同时充分整合天柱山、合肥、庐山等邻省客源市场,以此形成五祖寺的基础客源市场。
(2)重点市场——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生活水平更高,出游率相对较高,可以作为五祖寺重要的拓展市场。针对该地区的旅游需求推出高层次、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大对该地区的市场促销力度,拓展市场份额。
(3)拓展市场——西南及华北地区。
五祖寺佛教文化旅游区的拓展市场为华北及西南地区。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交通及第三产业的的发展,为旅游区的市场拓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2 入境旅游市场
(1)基础市场——港澳台及日韩市场。
受文化渊源的影响,港澳台及海外侨胞对禅宗有广泛的信仰,且钟情于富有文化灵韵的自然山水。因此五祖寺的宗教观光和朝拜将是他们重要的旅游动机。
(2)重点市场——东南亚市场。
东南亚地区是今后应重点开拓的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海外客源市场。东南亚各国华侨众多,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东南亚佛教历来比较昌盛,对佛禅文化兴趣浓厚,因此,五祖寺禅宗祖庭对该地区游客的吸引力非同一般。
(3)拓展市场——大洋洲及欧美市场。
澳洲及欧美地区经济水平高,市场规模大,因而发展潜力巨大,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及生态旅游对该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魅力。
4 旅游产品布局
4.1 五祖寺旅游产品总体布局
优化五祖寺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结构,构建五祖寺佛教文化旅游圈,即建立五祖寺佛教文化旅游的核心层、腹地层、以轴线为中心的辐射层,即以“五祖寺核心朝圣区”为核心点,以“禅文化综合旅游服务区、禅文化体验旅游区、十万洞度假探险旅游区、白莲湖休闲疗养旅游区、禅乡生态旅游区”五区为腹地层 [6],以“金色宗教景观轴”和“绿色生态景观轴”两轴线为辐射层。
(1)核心层——五祖寺核心朝圣区。
五祖寺核心朝圣区的主要依托是东山五祖寺,范围上囊括五祖寺所有的建筑群,区域上包括从五祖寺寺门至通天路段的宗教建筑群。五祖寺是禅宗的重要发源地,盛誉驰名海内外,是天下佛子向往的圣地。
(2)腹地层——禅文化综合旅游服务区、禅文化体验旅游区、十万洞度假探险旅游区、白莲湖休闲疗养旅游区、禅乡生态旅游区。
禅文化综合旅游服务区——东从东山古道入口东侧大概百米起,一路向西,直至上山车道,北以一天门为界、南达黄塔公路以南大约百米。
禅文化体验旅游区——东山古道沿途展开的带状区域。该区植被丰富,沿途遍布松林。此处也是禅文化体验通道,别有一番“古径通幽、山林野趣”之感。
十万洞探险旅游区——龙坪湖以西,东达盘山公路,北到林场居民点,南达龙坪湖东岸。此处空间开阔,冬暖夏凉,适合开发避暑胜地和科考探险乐园。
白莲湖休闲疗养旅游区——蔡田公路以东,北至仰天锅白莲湖区。该区湖面宽阔,湖水清澈,周围环境优美,白莲湖的温泉是康体疗养的绝佳去处。
禅乡生态旅游区——在旅游区发展的远期,可凭借附近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打造有特色的农家乐,完善五祖寺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功能。
(3)辐射层——金色宗教景观轴与绿色生态景观轴。
由东山古道及沿五祖寺至白莲峰的景观轴被称为金色宗教景观轴,它由下向上把五祖寺主要的佛教资源串连起来。
由五祖寺通往白莲湖的蔡田公路形成的景观轴被称为绿色生态旅游景观轴,它串联了旅游区的主要乡村生态资源,具备休闲疗养、生态度假等功能。
4.2 开展专项旅游,完善与深化旅游产品的谱系
(1)佛教特色购物游。产品策划:在禅文化综合服务区建立佛禅文化名品街,重点向游客展示和销售高档次的旅游纪念品和佛教信物,如佛教字画、瓷器及各种法事活动用品。佛教名品街的商铺均建成二层徽式建筑,融入佛教元素。
(2)佛教节日旅游产品。利用五祖寺独特的资源禀赋及文化特色开发佛教节日旅游产品[7],举办各种节庆活动,这样即能提高市场知名度,又能形成佛教文化旅游市场的热潮。因此,策划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对五祖寺的发展至关重要(表2)。
5 结语
综上所述,黄梅五祖寺的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从南面山麓一天门到山顶白莲峰,以蜿蜒石板路为主行线,沿途景色秀丽、幽静,富有特色。黄梅五祖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朝山览胜。现在的五祖寺已成为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和群众参观游览场所。本文在遵循旅游产品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对五祖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市场定位,并对其规划开发进行了相关的设想及阐述,为其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参考。相信一个历史悠久、古迹繁多、寺容古朴、风景幽静的五祖寺,正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张 牧. 走进五祖寺[N]. 中国建设报,2001-10-16(8).
[2] 吴建新.“天下祖庭”五祖寺:上承达摩一脉,下传能秀两家[N].东楚晚报,2008-12-19(26).
[3] 邱广艳. 承德藏传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D].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 2010.
[4] 于 萍. 镇江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8(3):60~65.
[5] 张凌云. 试论我国度假区的市场定位和开发方向[J].旅游学刊,1996(4).
- 上一篇:药房医保内部管理制度
- 下一篇:供应链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