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实施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25 21:0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脱贫攻坚实施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脱贫攻坚实施意见

篇1

根据各派2020年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意见建议,我县高度重视,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和派提出的意见建议,把民主监督作为改进扶贫工作、提高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现将民主监督意见建议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责任落实方面。“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达到100%。2020年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40次,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12次、脱贫攻坚联席会议21次,安排部署、会商研讨脱贫攻坚工作,克服疫情和洪灾影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县27名县领导、62个县级部门和183个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30个乡镇436个村,全县6838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实现县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全覆盖。

(二)政策落实方面。制定脱贫攻坚政策性文件60余个,针对疫情影响制定十项措施,形成完成的政策体系。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完成贫困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住房新建24057户,“两建三改”25440户,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财政投入8900余万元代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100%全覆盖,“一站式”结算医疗费用应报尽报;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负责制,落实教育资助资金28165万元,惠及建档立卡、孤儿、特困供养等贫困家庭学生24.41万人次,贫困户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率100%;采取分散打井、集中供水、管网延伸等方式,解决5168户11117人贫困人口饮水问题。

(三)工作落实方面。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园区(基地)169个、扶贫养殖车间30个,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受益贫困人口21467人。实施务工奖补,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提供“点对点”专车服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累计兑现奖补资金3296万元。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19559人,通过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扶贫车间稳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743人。以挂牌督战、防返贫监测帮扶、百日攻坚和问题整改清零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常态化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全县大排查发现问题57267个,中、省反馈问题615个,自查问题30580个,全面整改清零。大力推进消费扶贫,30家本地企业申报获得“扶贫”集体商标,通过建专柜直销、平台网销、促销奖补、以购代扶等方式实现农副产品销售总额3.57亿元。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县上下坚持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始终聚焦未脱贫人口、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紧紧围绕“一超六有”核心指标,全力克服疫情和洪灾影响,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圆满完成脱贫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2748户5935人贫困人口减贫任务,33465户78242人已脱贫人口脱贫质量进一步巩固提升,986户2173人边缘易致贫户“一超六有”全面达标。

篇2

关键词 脱贫;发展原则;规划内容;保障措施;四川万源;庙坡乡大坪溪村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9-02

为了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开展技术扶贫工作,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派科研人员对万源市庙坡乡大坪溪村技术扶贫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村支两委对接,与村民座谈,详细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明晰了该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建基地、育主体、促发展”,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脱贫攻坚的建议。

1 大坪溪村基本情况

大坪溪村位于花萼山北麓,西与梨树乡相连,南与曹家乡相接,海拔750~1 650 m,距离万源市城区57 km,是万源市极为偏远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为17 km2,有耕地170.67 hm2,林地1 400 hm2,辖6个村民小组215户881人,其中精准贫困户62户214人。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 335元。主导产业为玉米、洋芋、红苕、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自家养的猪、鸡、羊以自给自足为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大坪溪村有富余劳动力150人,长期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成为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少数富余的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补充。

2 导致贫困的原因

2.1 交通不便

大坪溪村距庙坡乡集镇较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交通难”导致农民种植成本增加,销售途径不畅,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参与市场销售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难。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该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缺粮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70%。该村山多田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山坪塘、蓄水池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防涝抗旱能力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

2.3 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

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洋芋、红苕等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是小规模经营,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不符合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2.4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该村还没有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上缺乏科技支撑,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3 产业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该村生态气候条件,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筛选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1]。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注重发展循环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指导,面向市场,充分预见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发展[2]。四是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保障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技术服务等途经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既要在短期内保证农民收入能迅速增加,增强农民致富信心,彰显帮扶效果,又要通过帮扶活动,给当地农民留下一个能长期持续增收的产业。

4 发展思路及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围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发展思路,完善产业投入机制,创新产业开发手段和方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壮大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高山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中药材、蜜蜂养殖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布局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真正达到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的目的。力争到2018年,全村实现“五个一”的产业发展目标:即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中药材、经果林种植66.67 hm2,蜜蜂养殖100桶,建立专合社1个,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村人均可增加收入5 000元以上,达到全乡平均水平,实现与全乡、全市同步达小康的目标。

5 规划建设内容

5.1 发展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

该村海拔750~1 650 m,植被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无工业大气污染,适宜发展优质马铃薯。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与万源市萼山薯类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源市华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在第1、2、5、6村民小组实行订单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配套建设沟渠池路等基础设施;实行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推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统一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年产脱毒马铃薯种薯 1 750 t,产值350万元。

篇3

情系老区,各级老促会为推动老区振兴发展成绩显著

新一届省老促会领导班子换届以来,在开枝会长的带领下,省老促会情系老区、用心用力,积极开展老区产业扶贫、组织名家名画义卖改善老区饮水条件等工作,为推动我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今年以来,省老促会深入贫困革命老区开展调查研究,起草了多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其中《关于我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所提关于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生态、民生等方面的建议,大部分意见都吸收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16〕29号。各地老促会积极参与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行动,为争取改善老区民生社会事业多方奔走,为解决老区群众实际困难鼓与呼。

高位推动,全省脱贫攻坚呈现良好开局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特别是今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省领导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统筹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并带队前往各地进行实地督导,全力推进任务落实。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力度,坚持精准识别、完善建档立卡等基础性工作。

目前,全省各级各部门正积极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责任,聚焦贫困人口,初步完成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实现精准建档立卡,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责任机制,加强支持保障力度,积极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全省脱贫攻坚进展顺利,呈现良好开局。

主动对接,全力推进老区政策的落地见效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高效落实下,对原中央苏区、海陆丰革命老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大老区扶持政策的推进落实。我省在基础设施、交通、水利、民生等方面对老区给予重点倾斜。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省直有关单位,积极对接国家部委,争取更多原中央苏区政策在广东落地。

加大老区精准扶贫的工作力度。2016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我省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实施意见》(粤发〔2016〕13号),明确重点支持原中央苏区、欠发达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帮扶措施,落实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和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推动制定。目前,省发展改革委正牵头开展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前期研究,并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争取适时上升为国家层面规划。

加大对革命老区重点区域的扶持力度。在1997年省民政厅编印出版《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名册》基础上,以粤东西北地区627个老区镇,以及老区镇内新时期精准扶贫三年攻坚98.3万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和原中央苏区、海陆丰革命老区为重点,给予重点支持,体现了对革命老区重点扶持的举措。

加大对老促会工作的支持。将充分发挥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监测评估作用,在组织第三方机构评估时,吸收老促会的同志参加,创造条件使老促会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协助省老促会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为老促会创造性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梅州市老促会抢抓机遇主动担责推动梅州苏区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契机,认真推进中央苏区政策对接、扶贫攻坚、革命旧址维修建设等工作,比较有力地推动了梅州苏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当好参谋,不断推进苏区政策落地见效;主动作为,积极帮扶推动面上脱贫攻坚;乘势而上,促进革命旧址维修建设工作;坚持担当,注重充分发挥成员余热作用。近6年来,市老促会连续三次获得殊荣:一是获评“全国老促会工作先进集体”,二是被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评为“离退休老干部先进集体”,三是评为“全国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先进集体”。会长罗德宜同志评为“全国老促会工作先进个人”。

汕尾市老促会乘势而上着力争取政策扶持促进汕尾老区振兴发展

我市老促会按照国家老促会和省老促会的工作部署,以促进老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促进扶持欠发达老区加快发展为主线,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常态,开辟新路径厚植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功能,开创发展新局面,加快补短板,重点放在落实上。

认真学习贯彻领会中央文件精神;修改《汕尾市老促会章程》;积极发展会员,誓将市老促会做强做大;加强老促会自身建设;加强革命老区宣传工作。

肇庆市老促会坚持实施年度建设计划扎实推进老区建设发展

从2013开始,我市老促会坚持实施年度老区建设事项,由老促会调查研究制定年度老区建设事项的计划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同意后,由市政府办公室发文组织实施,取得较好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2013至2016年4年来,我市共下达老区建设项目2039个,到目前止已基本完成,共投入扶持资金30.2亿元。

我市从2013年起,每年由老促会与职能部门沟通,提出老区建设事项计划方案,报党委政府审定,发文组织实施,把老区干部群众的意愿转变成政府的行为,更有力地推动了老区建设发展。

梅县区委梅县区人民政府落实原中央苏区政策推进梅县区振兴发展

篇4

一、总体思路

以激情担当、奋进争先的新城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县下达我镇的脱贫攻坚及全民创业任务,以“三个落实”和“四个到位”为抓手,以全民创业园和村居创业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开展“四个带动”(三来一加带动、合作社带动、企业务工带动、公益性岗位带动),落实“四项举措”(结对帮扶、劳动技能培训、小额扶贫贷款、项目带动),全面实施“三个一”帮扶工程,实现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确保全面完成县下达我镇的脱贫攻坚和全民创业的各项任务。

二、主要目标任务

重点打造1个全民创业园,2个村居创业示范点,实现全民创业新增工业项目40个,其中入园项目26个,发放小额贷款2020万元,培训低收入劳动力2400人,新增三来一加就业20人以上企业42个,低收入户劳动力就业1950人,脱贫人口3586人,经济薄弱村新八有2个。

三、考核对象

全镇13个村居,村居包片领导、蹲点干部、发展书记、大学生村官,镇直各单位。

四、工作举措

围绕算好扶贫开发户增收脱贫一本账,深入开展四个带动,全面落实四项举措,促进低收入扶贫开发户的增收。

(一)算好扶贫开发户增收脱贫一本账

各村居要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一个低收入扶贫开发户建好家庭收入台账。由帮扶责任人和扶贫开发户共同制定脱贫目标,根据农户具体情况拟定脱贫措施,围绕目标和措施落实增收项目。

(二)深入开展“四个带动”工程

1、三来一加项目带动。大力引进和发展三来一加项目,利用三来一加项目带动一批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低收入扶贫开发户劳力就近就业,增加扶贫开发户收入。

2、合作社带动。引导和鼓励全镇各类合作社吸纳低收入扶贫开发户入社,通过低收入户劳务,土地等资源、资产投入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收入和分红,带动扶贫开发户增收。

3、企业务工带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对录用扶贫开发户劳动力的企业,在厂房租金、水电配套、纳税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动员和鼓励全镇所有工商企业排出一部分用工计划,降低门槛,尽量优先为扶贫开发户提供务工岗位,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

4、公益性岗位带动。全镇机关事业单位要认真编排本单位公益性岗位,如门卫、保洁员、保安、食堂后勤等,优先从各单位帮扶村居的扶贫开发户中择优录用。

(二)全面落实“四项举措”

1、继续全面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全镇乡村两级干部和各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每人结对帮扶三户低收入扶贫开发户,坚持定期走访慰问制度,每名帮扶责任人年内走访慰问帮扶户不低于3次,每户慰问帮扶物资不少于300元,每年为结对帮扶农户解决1-2个生产生活难题。

2、继续加大对低收入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对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低收入劳动力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年纪轻,文化相对高的低收入劳动力重点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为低收入户劳动力顺利就业提供技能保障支撑。

3、继续加强小额贷款投放力度。各村居要加强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的宣传,各帮扶责任人要积极深入农户共商帮扶措施,帮助低收入农户加强风险控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积极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扶贫小额贷款的担保。同时扶贫小额贷款投放的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简化贷款手续,创新扶贫小额贷款的担保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低收入农户联保、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担保、低收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资产资源担保等形式,降低扶贫小额贷款发放门槛,通过小额扶贫贷款的支持帮助农户发展高效种养业,或者带资入股参加各种合作社增收脱贫。

4、继续实施项目带动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省级财政奖补项目、省定经济薄弱村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的实施,优化整合各类扶贫项目奖补资金实施标准化厂房、高效设施农业等,增加集体资产,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建立项目到村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资金量化分红增加低收入户收入。

五、考核内容及方式

(一)、考核内容根据县有关考核指标,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确定脱贫攻坚暨全民创业工作考核项目(具体考核内容见附表1),考核采取百分制考核,针对项目性质分为基本分考核项、加分考核项、减分考核项,分别确定不同分值(具体内容见附表2)。

(二)、结合实际,分解任务,明确相关单位挂钩捆绑考核责任。

以村居为单位分解各项指标任务。村(居)支部书记(或主持工作人员,下同)对村(居)任务负总责。同时,对村(居)包片领导、蹲点干部、大学生村官、发展书记、镇直单位实行和相关村挂钩捆绑考核,具体办法是:

1、包片领导、蹲点干部、大学生村官、发展书记捆绑所在村进行考核;镇直机关负责人是蹲点干部的,所在单位捆绑到所蹲点村进行考核,镇直机关负责人不是蹲点干部的,所在单位捆绑到该单位分管领导包片村考核。

2、各个村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发展书记必须完成1个“三来一加”或1个入园项目,任务计入所在村总任务。

3、百分制基本分考核项目没有按序时完成任务的,所有包片领导、蹲点干部、捆绑考核的机关负责人和村(居)支部书记同奖同罚;大学生村官、发展书记没有完成自身任务的和村第一责任人同等处罚,完成任务的免于处罚,享受同等奖励。

4、对农经扶贫业务单位(扶贫办)和全民创业业务单位(创业办)根据全镇全年任务序时进度予以考核。

(三)双月观摩,半年考核,年终总评,兑现奖惩。

考核采取双月观摩,半年考核,年终总评的办法分别给予奖惩。

1、对全民创业新增工业项目和扶贫攻坚开发“四项带动”项目重点是“三来一加”项目采取双月观摩的方式,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和项目质态,前三名给予村(居)支部书记800元、600元、400元奖励(发放流动红旗),对倒数一、二名给予村(居)支部书记300元和200元处罚,由村居支部书记在会上检讨(发流动黄旗),其他捆绑人按上述捆绑规定同奖同罚;

2、对半年考核结合双月观摩情况,前三名给予支部书记1000元、800元、500元奖励(发放流动红旗),对倒数第一、二名给予村居支部书记600元和400元处罚(发放流动黄旗),其他捆绑人按上述捆绑规定同奖同罚,业务主管部门正副职根据总任务完成是否达序时进度参照村居第一、二名和倒数第一、二名的标准给予奖惩;

3、年终总评对前三名支部书记给予1500、1000、500元奖励,其他捆绑人按上述规定同奖同罚;对倒数第一、二名给予支部书记800元、500元给予经济处罚,其他捆绑人按上述捆绑规定同奖同罚,业务主管部门正副职根据总任务完成是否达序时进度参照村居第一、二名和倒数第一、二名的标准给予奖惩。

篇5

在中国的财政体系中,涉农资金是一笔数额庞大的资金,也是关系到每个乡村的资金。但长期以来,“撒胡椒面”现象造成涉农资金难以发挥出明显的推动作用。

怎么办?整合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选择。安徽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试验田与先行区,正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整合机制,通过实践尝到涉农资金整合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甜头。安徽的整合是如何开展的?收获了什么样的红利?《决策》记者来到先行试验区六安市金寨县和阜阳市颍东区,从两地的涉农资金整合实践中,探寻答案。

碎片化的弊端

“涉农资金来源渠道广,涉及项目分布多,上级拨付下来的涉农资金,分散到各个镇、村,犹如‘撒胡椒面’一样,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群众因而得到的受益十分有限。”颍东区财政局副局长邵爱华在实际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涉农资金碎片化,是长期存在的首要问题。资料显示,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拨付财政扶贫资金660.95亿元,看起来很多,但分散到全国2800多个县级单位以及成千上万个项目,实际上就如同“大水漫灌”一样,发挥不出应有的支持作用。

部门间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是第二方面的问题。“过去涉农资金以条条管理为主,主管部门在安排涉农资金时往往从部门角度考虑,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战,致使项目交叉、重复投资现象严重。”金寨县财政局党组成员、农发局局长冯俊对《决策》分析说。记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涉农项目的规划,往往是单项的部门规划,比如交通部门只做道路规划,林业部门只考虑林业规划,但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或现代农业发展的项目上,规划的单一性问题往往会被放大,因为这些项目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作,以及多种财政资金的投入。

第三个问题是监督力度不足,涉农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金寨县财政局局长胡浩告诉《决策》:“由于牵涉部门较多,项目建设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滞拨、缓拨资金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不安全。”根据2016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披露,2013年至2015年11月,全国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占同期检察机关立案查办职辗缸镒苁的22.3%,全国共查办35240人。

第四个方面的弊病,是大量扶贫资金在“睡大觉”。审计署40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公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有8.43亿元扶贫资金处于长时间闲置,其中有2.6亿元闲置逾2年,最长的逾15年。“在过去,资金按项目下达,分条线考核,专项资金专项管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邵爱华对《决策》分析说,一些资金由于找不到对口项目,只能陷入“睡大觉”的状态。

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陈维光在谈到涉农资金的弊病时十分感慨:“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分割项目管理体制下,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放权不彻底、指导跟不上、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近些年随着涉农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越发明显,整合变得势在必行。”

“一个龙头出水”

作为安徽省率先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的县域,2005年以来,金寨县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按照“规划引导、应整尽整、统筹安排、稳步推进”的思路,探索出“六统一”的规范运作管理模式。

“六统一是金寨县涉农资金整合的纲领。具体来说,就是统一制定规划、统一申报立项、统一下达计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胡浩告诉《决策》,“通过六统一,不仅规范了涉农资金管理,创新了财政涉农方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项目和资金的碎片化问题,全部汇入到一个蓄水池,形成一个龙头出水。”截至2016年10月,金寨县整合资金11.25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白塔畈镇油茶基地就是金寨县整合涉农资金“一个龙头出水”的真实写照。

2007年,金寨县政府结合白塔畈镇的自然生态条件、把握茶油产品需求量高和市场前景广阔的机遇,决定把油茶作为绿化荒山造林的新型支柱产业。为此,金寨县先后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财政扶贫等项目资金1.2亿元,引导大别山科技公司、映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大户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通过流转山场、发展油茶规模基地7万亩,选育适合大别山区丰产栽培的5个油茶良种,建立起200亩油茶良种培育基地,扶持发展1家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的油茶加工企业。

“涉农资金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整合,不仅要产生物理反应,还要有化学反应。”作为整合试点的颍东区,在区财政局局长任俊喜看来,要做好涉农资金整合,必须从根本上破解长期以来财政资金的小、散、乱和碎片化问题,集零钱为整钱,捏指成拳。

在顶层设计上,“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紧接着在5月,全国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电视电话会议召开。”邵爱华对《决策》说道。对于邵爱华来说,这“一文”的印发和“一会”的召开,就是工作的“定心丸”。6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实施意见》,更是指明了整合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颍东区先后印发了《关于颍东区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多份文件,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经过有序推进,2016年,颍东区统筹整合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林业改革发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社会事业方面8个涉农项目,清理回收以往存量资金,累计整合8858万元,其中直接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859.64万元,占资金总数的77%。任俊喜分析说:“整合涉农资金,实际上是为了激发颍东区内生动力,提高颍东的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整合的每一笔资金都用到所需之处。”

从金寨县和颍东区两地扩大到安徽省来看,2016年6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实施意见,将31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给予贫困县更多的自,最终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陈维光对《决策》分析说:“涉农资金整合从财政角度来讲,已经提出十多年了,十一五时期就开始提涉农资金整合,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这一次从中央到安徽省都在支持,所以现在是彻底地迈出了整合的步子。”截至2016年11月,31个试点县已整合使用涉农资金68.6亿元,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唤醒“沉睡”资金

颍东区的吴寨村,通过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建设农业示范园核心区,成功吸引7家公司入驻,建成产业扶贫基地,形成了循环种养带、设施蔬菜产业区、经果林经济发展区和现代休闲农业区“一带三区多点”的产业总体布局,实现村内400多人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流转,平均每户租金及分红收入约4000多元。贫困户从2014年的280户、720人,下降到2015年的96户、192人,2017年可实现“村出列”。

“吴寨村目前所有的变化,都是整合涉农资金来做的,比如教育资金、林业资金、交通资金、农发资金等,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这些在吴寨的每个地方都能体现出来。”吴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锐介绍说。

金寨县白塔畈镇油茶基地的实践,同样证明了整合的集聚效应。

“白塔畈油茶基地不仅将荒山变成青山绿地,还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每年茶树花开的时候,便是一个茶山花海,现在l展成为全县的一个旅游基地,2016年举办了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冯俊告诉《决策》。

据了解,早期栽植的13000亩油茶已进入结果期,预计2017年将进入盛果期,每亩产鲜果800公斤,产油50公斤,每亩收益可达2500元。当地贫困户通过劳务、地租收益,户均年收入5000元―10000元,25年后油茶基地无偿返还贫困户,户均收入1.5―3万元。目前全镇挂牌3家农家小院,旅游从业人数18人,接待游客6万人次,旅游收入300万元。“白塔畈油茶基地建设,得益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投入,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撬动作用。”冯俊分析说。

另一方面,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更能保证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

截至2016年10月,金寨县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1.25亿元,其中6.66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乡公路畅通工程176公里,解决29000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整合1.97亿元投入光伏等产业,分乡镇建设15万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分红收入3000元;整合0.82亿元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74所农村中小学购置教学设备,为8.43万贫困户购买医疗保险;整合1.8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从涉农资金整合的链条属性来看,在资金集聚效应迸发的同时,更使得“沉睡”已久的资金得到唤醒。截至2016年10月,颍东区清理回收2013年以前的存量资金6638万元,可统筹使用资金1755万元。任俊喜告诉《决策》:“这次整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清除过去的存量资金,将其唤醒,充分发挥它的效益。”

篇6

作为曲靖市第一批整乡推进工作项目县的富源,何以在短短5年间取得如此的成绩?曲靖在扶贫工作上有哪些先进的工作理念和经验?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曲靖市扶贫办主任许云华。

特色机制促进整乡推进

《中国扶贫》:近两年曲靖市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亮眼成绩,背后有哪些助推力?

许云华:第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整乡推进工作。我们整乡推进领导小组的组长是由市委书记担任,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确保了扶贫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挂钩责任制,包括地市领导挂钩责任制。市级领导挂县包乡,一般情况下,是3-5位市级领导挂一个县。每位市级领导包一个乡镇;县级领导挂县包村;乡镇领导挂行政村,包自然村。

第三,企业帮扶。我们市里所有企事业单位都参与挂乡镇,包自然村。

第四,挂职干部负责具体的项目村。我们从相应的项目主管部门,选派一些事业心、责任心非常强,关心农村工作的年轻干部下到乡镇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党员挂乡党委副书记,不是党员的挂副镇长。实施整乡推进干部基层挂职机制的好处在于,能够确保项目资金安全性。能够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效益。

《中国扶贫》:曲靖市是云南第一个“整乡推进”地区,在项目推进中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有什么创新的工作经验?

许云华:为开展整乡推进工作,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认定了333个行政村,分两轮推进,第一轮推进了163个。第二轮推进了170个。经过后续的一系列推广和推进,我们结和提炼出来一部分工作经验。第一,整乡推进比整村推进实施下来效果更好,因为平台大,项目资金整合平台就相应会变大。第二,能够统筹谋划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一个大的层面上进行产业的统筹规划,产业培训效果就会非常好。所以说整乡推进的实施是保证了扶贫效果的。以乡镇作为平台规划扶贫开发,就能够真正的做到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的及时规划和实施。所以我们提出以整村推进带动整乡推进,以整乡推进带动片区开发。

自身优势帮扶贫困人口

《中国扶贫》:曲靖市是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

许云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做支撑。第二,结合各地实际,有效培育各地产业。第三,有效提高农民素质。其中素质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素质。一个是劳动技能。

在整乡推进工作中,对农民的培养我们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高中考不上大学、初中考不上高中的,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我们会动员他们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生活方面,除了国家补助学费以外,我们还会补助伙食费,每人每年是1400元,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家庭减轻负担,确保学生稳定就学。学习方面,他们接受的是三年制的学习,学校的安排是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进企业实习。

第二类是在家待业的青壮年,这部分人已经过了读书的年龄,我们就安排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把他们转到二、三产业去。对于不能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员,我们对他们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例如:泥瓦匠、果树栽培。根据当地的产业和优势,让他们做到人人有事做。

《中国扶贫》:曲靖市的其他乡镇是否可以效仿富源县这种整乡推进的发展模式?

许云华:我们整乡推进的经验和亮点都是科学可用,可以推广的。当然,我们富源县的转移就业是在当地,因为有煤炭产业进行支撑,其他乡镇也许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但是在别的部分是可以进行借鉴和学习的。比如说,有效的整合项目资金,以及结合城镇化战略,立足当地实际走出一条特色城镇化的道路。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中国扶贫》:目前,曲靖市扶贫开发或整乡推进工作中还存在着怎样的困难?

许云华:经过两轮整村推进,目前项目覆盖了数百个行政村。但是还有833个行政村没有项目覆盖,200多万群众需要扶贫开发的项目资金。贫困人口还是比较多的。截至2012年底。我们全市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03.74万,贫困面还是比较大,每年的项目资金覆盖面还不够广,依然需要各级备部门扶贫开发的项目资金支持,促进整乡推进、整村推进的工作。从而使更多的群众改善生活、得到实惠。

《中国扶贫》:曲靖市下一步的扶贫工作计划和目标是什么?

许云华:为了贯彻党的十精神,云南省委省政府要求曲靖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自身的规划是2018年在全省率先进入小康社会。面对这么沉重的任务和宏伟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才能够确保完成。

篇7

(一)突出抓好农业生产,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一是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高产创建标准化技术等,建成100个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小麦“一喷三防”资金1700万元,将农业科技落实到田间地头,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全市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31.4公斤,增长5%,是历史上的第二个高产年份。夏粮总产达到173万吨,增长9%,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三夏”生产进展顺利。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三夏”生产工作的通知》,市农委组织了6个“三夏”生产督导组,农机部门已调配各类农业机械13.9万台(套),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2600多台,环保、公安等各部门迅速行动,全力保障“三夏”生产。6月9日,市农委、环保局和公安局联合了《关于加强秸秆禁烧工作的通告》,实施全域秸秆禁烧。截止目前,全市夏种工作全面结束,共播种农作物417.7万亩,其中夏玉米390.88万亩。

(二)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十大工程,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今年以来,已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58个,总投资达39亿元。全市已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43个,总投资达47.6亿元。全市新增农业企业440家,其中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7家,实现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286.3亿元,增长13.1%。多家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落户我市,全市已有两家企业入围全国蔬菜种业骨干企业15强,有两家种子企业获得全国最高3A信用等级评价,一家公司获得农业部核发的进出口种子经营资质。二是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已建成全市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农业监管指挥调度平台、农业专家服务支撑平台等三大服务平台,新发展农民会员20余万户,400余万农民受益。目前,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到360家。连续两年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列入市办实事,今年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99人,累计培训6.5万人,获农业部认定新型职业农民达905人。黄岛区、平度市和莱西市被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三是加快农业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全市已引进、注册,并开工建设过亿元农业项目12个,总投资达38亿元。一大批现代农业项目正加紧推进,将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围绕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管住源头、全程控制、标本兼治”的思路,扎实推动“四建、三补、两追、一查” 监管重点。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今年,我们将全市76个镇级检测站联网,全部安装检测数据自动传感器,实现检测数据适时上传,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分析和掌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目前,全市已完成定性定量检测2726批次,快速检测40000余批次。二是加强农产品追溯监管。今年上半年我们对全市“三品一标”基地、市级财政扶持的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和部分生产企业等进行了全面检查,下达整改通知书20余份。截止目前,全市已有265家生产单位、1630个产品纳入追溯体系,实现了生产信息和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倒逼生产企业和农户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三是加强源头治理。全市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减少至38家,对1100余家农资经营店进行了规范整治,建立了农药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了“谁在卖药、卖什么药、谁在用药”全程可追溯。加大农资市场执法监管力度,今年全市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05起。坚持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今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8个、绿色食品4个,全市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77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个,省市著名商标31个。共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76个,其中,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44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四)围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把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基础性改革,创新突破改革难点。一是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到村到户要求,以市委农村改革领导小组名义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股不确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启动了重难点村庄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工作。截止目前,全市90.7%的村庄开展确权登记颁证,81.3%的村庄土地承包经营证已发放到户。二是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两办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今年,全市计划完成501个村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各区市正按程序全面展开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和股权配置等工作。三是加快推进金融支农改革。今年以来,多次与人民银行沟通对接,推动商业银行落实金融支农政策。一季度,全市新增涉农贷款107亿元,同比增长13.2%,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贷款4100万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农村产权交易实现新突破,截止目前全市农村产权交易额已突破2.5亿元。

(五)围绕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乡村。一是加快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今年,全市计划新开工100个集聚类社区,截止目前,已开工41个,完成投资27.8亿元。全市已累计建成回迁农村新社区158个,9.5万户、28.9万农民搬进了新居。二是深入开展精准扶贫。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协调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全面落实“十项扶贫措施”。三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乡村。下达了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奖补资金1100万,出台了《____市大沽河沿岸美丽村庄综合整治考核评比实施细则》,不断加快大沽河沿岸村庄建设步伐。今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意义重大。上半年农业战线全线飘红,捷报频传。下半年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今年以及整个“十二五”任务目标,为全市顺利实现“转调创”目标奠定坚定基础。

(一)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继续抓粮食生产。下半年,我们将制定好防灾减灾预案,切实加强田间管理,大力推广玉米“一防双减”等技术,扎实开展整建制玉米、花生等秋收作物高产创建工作,努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以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实施高产技术攻关,推进“吨粮市”建设步伐。二是推进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聘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团队,注重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相融合,高标准编制好《____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___-2020》和各专项规划,全面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三是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建设。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确保完成新开工100个园区任务。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整合发展,促进城市郊区、大沽河沿岸农业向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抓责任落实。加强对“三前”、“三剂”的监管,即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前、进入零售市场前、进入加工企业前,以及收储运环节的保鲜剂、防腐剂和添加剂监管。二是抓农药监管。全面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制度,坚决打击非定点经营单位违规销售高毒农药、非法添加隐性农药成分和游商浮贩走街串巷兜售高毒农药行为。三是抓生产环节监管。加大对生产企业监管,规范农资购买和使用台账、企业生产记录、农产品包装标识使用和化肥、农药施用,推进标准化生产。四是抓农产品质量检测。提高企业自检能力,落实企业自检责任。发挥镇级检测室作用,解决散户检测问题,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制度。五是抓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将全市“三品一标”基地、各级财政扶持的农业园区和合作社等,全部纳入追溯体系监管。完善农药监管平台,保证农资店全部纳入追溯体系监管。六是抓违法查处。实施“检打联动”,重点打击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农业五大创新”行动。一是突出产业创新,打造“第六产业”。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粮食、油料、蔬菜等优势生产功能区。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落实《现代种业发展意见》,加快引进、培育、壮大种业企业,尽快将现代种业打造成优势主导产业。三是突出业态创新,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实施互联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创业“五大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四是突出品质监管创新,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名特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走有____特色的品牌农业发展之路。五是突出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主体,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主,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

篇8

一、工作开展情况。乡镇林地面积119905亩,全镇森林覆盖率现状为35.1%。近年来,乡镇的森林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建成了“一区、三园、四带、多点”的森林体系格局,一区,即乡集镇建成区;三园,即乡蔷薇生态公园、九梓林业示范园、乡中草药产业园;四带,即滁淮高速、合徐高速、张朱路、永吴路绿化带;多点,即20个行政村460个自然庄的村庄绿化以及街头绿地、游园等块状绿地,形成了点、线、面相衔接的综合森林体系,这些绿地建设对提升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镇完成成片新造林2336亩,其中高效经济林1300亩,滁淮高速补植补造220亩,道路绿化提升12.6公里,乡街道新增游园2处,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建成区绿化面积达744.9亩,绿化覆盖率38.2%。建成区绿地面积603.8亩,公园绿地52亩,人均公园绿地7.2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保障到位

1、组织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工作,把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百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目标,把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工作作为森林增长工程的重要载体来抓,先后成立了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森林城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乡镇森林增长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创建“森林城镇”、建设“生态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三项创建任务,把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建设作为“森林增长工程”的重要工作来抓。明确了保障措施。党委、政府还定期研究解决创建森林城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我镇已经成功创建了4个“森林村庄”,分别为九梓、高埂、西孔、南周。下一步还要申报创建8个“森林村庄”,分别是杨桥、北集、耿巷、陈集、山刘、乡、官塘、站岗。目前正在按照规划设计要求,结合各村“一事一议”项目,进行重点打造提升。

2、资金保障到位。按照规划建设总体要求,2018年我镇先后共计投入3200多万元资金用于“创森”工作(桃园路285万、东大岗路287万、中草药基地540万、集镇建成区540万、道路绿化提升80万、一事一议项目260万、管护费54万、土地流转费240万、自然人投资910万元),保障各项创建工作的展开。主要用在土地流转、绿化工程、基础建设、奖励激励机制、管护等方面。

(二)规划到位。为建设绿色生态乡,镇政府委托滁州市森源林产资源交易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按照县政府的总体规划要求,对照“森林城镇”的创建要求和各项指标,编制了《定远县乡镇森林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规划考虑到了乡镇的总体发展目标,即建成省会后花园,打造合肥、淮南、蚌埠、滁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乡村旅游基地和皖东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为下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和提前做好了规划。规划充分考虑了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以及森林的布局、功能和景观,对乡土树种的使用率要求达到70%以上。同时在森林覆盖率(35%)和绿地率(35%)指标上更是严格要求。

(三)宣传发动到位。为做好创建工作,镇政府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强调创建森林城镇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安排宣传、林业工作人员组织播放活动开展情况,发放《致广大林农的一封信》,在各中小学开展每天3分钟创森知识讲座,张贴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宣传森林增长工程、森林城镇创建工作的舆论氛围。

(四)推进措施到位

1、坚持“七个结合”造林。把造林绿化与招商引资、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脱贫攻坚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实行改造提升、扩建新建齐头并进。以长防林为重点,坚持点、线、面整体推进,大力实施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建设,通过创建整治,切实改善了广大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2017年对17.8公里的滁淮高速两侧森林长廊开展创建活动,每侧建成50米宽的林带;2018年对镇政务新区进行绿化亮化,绿化树木41亩、建立公共绿地35亩,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和游园各一处;在耿巷村永吴路西侧建立了“义务植树基地”和“青年林”、“巾帼林”500亩;在乡村通过土地流转,成功引入中草药生产基地项目,栽种1400亩栀子花和花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乡镇街道及永吴路、蒋吴路和东大岗高速连接线17公里绿化进行了提升,桃园路4公里两侧20米绿化带完成招标,年底前建设完毕。

2、坚持“经济、生态”双收益。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营林业,发展高效经济林。如滁淮高速两侧通过土地流转,将2000多亩土地承包给大户发展绿化苗木,鼓励承包户发展山核桃、水蜜桃、无花果等高效经济林,依托周围的环境,全力打造生态休闲采摘园,积极申请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实现经济、生态双收益目标。目前已建成葡萄、水蜜桃、春雪白桃、无花果、中草药示范园各一处,油桃、薄克山核桃示范园各三处,石榴、樱桃、猕猴桃等示范园陆续投入建设。东大岗水蜜桃获得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产品远销合肥、南京、苏州、上海等地,亩均纯收入10000余元。为全镇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3、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造林绿化工作与村级目标考核相挂钩,由镇综合执法办和林业站牵头负责对各村造林任务落实,林长、副林长和护林员管护工作实效进行考核,对违法、违规破坏生态绿地的行为坚决严厉打击,确保把护林工作落到实处。

(五)管护机制到位

为了加强林木管护,镇党委、政府制定了“林长制”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镇、村两级50名林长、副林长。结合扶贫公益性岗位设置,选聘了56名专职护林员,用于全镇各公园、绿地、街道和主次干道绿化管护,制定了护林公约,与各林长、副林长及护林员签订了绿化管护责任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存在问题:一是滁淮高速部分地段绿化档次不高,没有按照标准栽植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集镇、道路已栽植的部分乔木死亡,需要尽快更换;三是部分“一事一议”绿化项目因批准较迟,刚刚履行招标程序;未能在第一时间栽种下地;四是部分护林员缺乏管护技术,需要加强培训。

篇9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和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奠定了“十二五”发展的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7亿元,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3亿元,增长31.1%;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528亿元,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3亿元,增长17.1%。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6∶53.4∶43.1,其中一产比重较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7%,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强化,园区引领作用尤为明显。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旅游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2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6634元,增长21.4%,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采取临时价格干预和财政补贴等多种措施,有效抑制物价高位运行,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全年用于社会民生的投入占到财力总支出的80%以上,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统筹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投资55亿元,一批关乎长远、涉及民生的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和建成,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八个方面:

(一)强化项目拉动作用,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围绕东部城市群建设的目标要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巩固和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严格实行重点建设项目市级领导联系督导制度,加强对火车站综合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布局调整、排污口整治等23项重点项目的督查,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涉及民生项目的投资大幅增长,其中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农林水务等方面的投资分别增长51.4%、40.3%和39.6%。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民间投资日益活跃,投资比重达到65.2%。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到位资金17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19亿元。“青洽会”签订各类项目33个,签约金额189.5亿元,外向型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开放的成果日益丰硕。

(二)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我们始终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路径,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投资242.9亿元,实施工业项目177项,工业技术创新项目32项。多晶硅、单晶硅、电子铝箔、镁合金、藏毯绒纺、生物制药、改装汽车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铝板带箔、PVC复合材料、二甲醚、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光伏电池及组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发展后劲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力支持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7.8亿元,获得省政府“年度省工业投资贡献奖”,对全市工业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力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组团赴韩国、澳大利亚等开展了大型推介活动,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亿元,被世界科学发展联盟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评为“世界旅游名城”。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朝阳物流园区、铁路物流中心基本建成,物流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城乡统筹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措施,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26.9万吨,蔬菜总产量72万吨;肉、奶、禽蛋产量分别增长6.4%、10.8%、20.9%。集中建设冬暖式温室3500栋,建设畜棚4000栋,新(改、扩)建各类养殖基地75个。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3家,带动周边农户21万户。认真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计划,农村水利、公路等一批基础项目顺利实施;完成村道硬化36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49公里;7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实现4.7万人稳定脱贫。城乡统筹工作力度加大,“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承载能力逐年增强。扎实推进“东延、西扩、南活、北优、中疏”的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了《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和城市重点部位、重点片区、重点项目的详规修编工作。旧城改造稳步进行,完成拆迁面积106.4万平方米,开发建设1399万平方米。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商品房施工面积1276万平方米。加大供排水设施建设,新增管网27.3公里,改造管网11公里,供排水能力不断提高。深入实施畅通交通工程,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停车场等项目进展顺利,道路通行率平均提高20%,有效保障了安全有序顺畅出行。推进重点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海湖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生态宜居形象初步显现。做强,服务全省的目标正在大步推进!

(五)积极实践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创卫、创绿成果得到有效巩固。重点绿化工程按计划实施,完成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造林1.7万亩,各项工程造林27.3万亩,义务植树501.2万株,新增园林绿地40公顷,完成海棠公园、河湟公园等主题公园建设。围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启动了“清水入城”工程,开展湟水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和南川河城区主河道清淤,停产、取缔了一批违规采砂场。历史遗留铬渣处置、“两废”中心建设等一批环保重点项目进展顺利。6个示范片区、83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有效实施。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6天,比上年增加5天;湟水河小峡出口断面水质达到三类,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城市宜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六)各项改革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更加有效完善。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实行政事分开、医药分开,成立了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市医疗机构药事服务监管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组建了湟水投资管理公司、园林旅游体育资产经营公司和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运营管理公司,市场化运营体系不断完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营业,浦发银行、新华寿险等一批金融机构在落户。继续推进城司二期企业债券发行工作,融资能力明显增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并试行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民旁听、涉及民生的听证会现场直播、政府雇员、总师等制度。加快市级公园管理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成立了公园管理中心,对5个市级公园全面实行了免费开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了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倾心关注民生福祉,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坚持把新增财力的80%和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社会民生事业上,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不断激发全社会创业、就业的激情与活力,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就业1.9万人,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35.1万人次。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养老保险新增扩面13616人,失业保险扩面4300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顺利启动,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31905套,农村奖励性住房3025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18000户。大力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改造学校危房33万平方米,湟川中学、二十一中新校区交付使用;“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教育布局调整、素质教育等多项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等建成使用,城乡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文化为民办实事工程,建成352个农家书屋和11个乡镇文化站。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获得“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我市有1个村、11个单位分别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稳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落实“5568”创新工程各项任务,全面启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殊荣。

市委、市政府10大类6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全面兑现了向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切实加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一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58件,政协委员提案160件,办结率100%。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勤政廉政各项规定,廉政建设取得良好实效。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和农产品及农药监管,开展滥用食品添加剂、饮食安全等专项整治工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公共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认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人民、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在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推行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化解了各类不稳定因素。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的局面得到巩固。不断加强工商、统计、气象、质监等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与此同时,我们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新玉树的重大部署,扎实做好援建工作,涉及杂多县萨呼腾镇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62个援建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7.2亿元,完成援建任务的66.1%,其中4个村的农牧民住房和城镇居民住房等8个项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得到了杂多县干部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政府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与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有效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奋斗在全市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向中央驻宁单位、省直各部门、人民驻宁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市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逐年增大;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财政规模小、调控能力弱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拆迁和安置的难度加大,制约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环境、功能品位与市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还面临许多新课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年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主线”和“主要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方针,大力实施“一统三基”发展战略,围绕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围绕“五个三”工程,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注重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牢牢抓住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提升、民生保障等重点,抓细节、做精品,全面加快“四个发展”,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用新举措丰富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新内涵。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旅游总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转移劳动力30万人次;节能减排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以内。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改进工作方法。我们将牢固树立精细理念,悉心打造精品城市。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改善民生,不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社会管理,都要体现精品意识、精细理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盘活存量,提升效益,优化服务。坚持把心思聚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在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出精品上,精细化规划、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让未来在规划中更加靓丽,让城市在建设中更具特色,让社会在管理中更趋和谐,让人民在服务中更加满意!

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突出以下八个方面:

(一)致力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突出实施重点项目。以“项目推进年”为契机,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商品房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社会民生等领域592个建设项目,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完成投资630亿元以上的目标。

准确把握投资重点。深入研判宏观经济形势,把握国家投资重点,有针对性地在水利、节能减排、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等领域预先谋划、精心组织,及时申报一批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的计划,使项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注重对改善“三农”的投入、对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对城乡居民住房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投入、对流通领域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的地位和作用,围绕产业定位和比较优势,综合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等手段,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新兴产业、知名品牌和重大项目,做好相关配套服务,确保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全面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市级领导联系督导制度、重大项目工作例会制,严格项目监管,统筹安排,责任到人,争取早安排、早协调、早征地、早开工。保证建设有序,投资到位,质量过硬,力争使每个工程都成为效益显著、人民满意的工程。

同时,全力抓好玉树援建工作,圆满完成决战年的建设任务,为建设新玉树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调整优化结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省委关于要实现“三个新突破”的要求,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具有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

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确保工业投资完成29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抓紧制定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意见的具体措施,认真贯彻省政府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及关于应对当前工业经济突出问题的十项举措,扎实推进“双百”行动,以引进大型企业和培育知名品牌为突破口,加快推进自主创新,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太阳能光伏制造、有色金属、特色化工、藏毯绒纺、高原生物制品、装备制造、锂资源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园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充分利用县域工业园和资源禀赋条件,围绕产业定位和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加大对旅游地产、旅游重点景区和重点项目、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发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加快旅游业发展。积极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优质高效服务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服务企业,大力发展连锁酒店、家庭旅店等服务业,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围绕海湖新区商业核心圈建设,启动夏都会议中心、北京新华联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会展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功能,建成国际会展中心C馆。做好商业巷、水井巷商务区、建国路等重点商圈建设,实施王府井城西店等商贸项目,提升商业中心档次和竞争力。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连锁便利店、社区菜店及配送中心改造等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抓好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启动运营,及早发挥集散中心调控物价、保障供给的基础作用。

持续发挥消费拉动作用。积极寻找扩大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改善投资结构拓展消费空间,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亿元。积极改善民生,促进居民创业就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增强消费预期。加强对文化体育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引导,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巩固扩大“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建设成果,落实好家电下乡“提标扩面”等政策,努力扩大农村消费。多措并举,全力促进消费总量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

(三)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步伐,逐步实现城市资源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按照率先在全省建成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的目标,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为突破口,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步伐。加强蔬菜、畜产品生产,提高农畜产品的商品率和自给率,特色种植比例保持在75%以上。加快新型设施农业建设步伐,新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和大棚各3000栋,牲畜暖棚4000栋,新(扩)建奶源、肉牛(羊)、生猪基地各10个,禽类基地5个。新(扩)建蔬菜保鲜库5座,使全市的冷藏保鲜库容达到10万吨,提高菜篮子产品储存调剂能力。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引大济湟”西干渠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区及县域供排水配套管网,抓好重点河段防洪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着力抓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设施农业和养殖基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灌区改造工程,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抗旱技术。统筹建设一批农村水、电、路、沼气、太阳能灶等项目,解决5万人、4.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户沼气池6600座,新建农村公路100公里,硬化村道100公里,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三集中”,力争完成土地集中经营25万亩,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整合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实施100个示范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准确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大趋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点的扶贫开发道路。今年集中实施6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解决5万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发展壮大城郊经济、县域经济,着力打破市内四区三县之间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推动区域内经济形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一体化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促进城乡群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致力于增强载体服务功能,科学规划建设城市。贯彻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努力增强作为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功能。突出体现“现代、大气、特色”的城市品质,用规划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城市发展框架,逐步增强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城市功能。

强化引领作用。围绕转变发展思路、城市职能、发展方式,进一步突出在东部城市群建设中承担的“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两大区域作用和“区域服务”、“区域组织”、“区域管理”三大区域职能,通过区域职能的合理分工、重大设施的协调布局和城市群网络发展的统筹等方法,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细化城市各层次规划。以《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契机,制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套标准》等一系列地方规章与标准,落实城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用地和空间,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加快重要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努力将规划与城市发展进程、片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规划工作向精细化迈进。立足高原山水河谷城市特质,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加快第五立面研究和城市色彩导则制定,强化城市空间与自然山水格局的呼应,提炼和塑造城市独有的特色。

进一步完善载体功能。继续推进“东延、西扩、南活、北优、中疏”发展战略,力争启动多巴综合片区建设。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规范土地招拍挂和集体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工作。抓好火车站综合改造、中心广场北扩等重点项目,打造精品街区。完善海湖新区服务功能建设,充分利用环湖赛、青年电影节等重大活动推介海湖新区,尽快聚集人气。加快京藏高速南过境公路建设,启动凤凰山快速路项目,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提高与周边重大交通枢纽的沟通衔接。抓好柴达木路综合整治二期等道路建设,持续抓好畅通交通工程,实施停车场、人行天桥、换乘中心、微循环片区、畅通示范街等项目,优化静态交通,分阶段实施环城公交、直达公交、同城公交建设,在有条件的道路设立公交专线,优化线路,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畅通能力。做好城市排水设施维护工作,加大老城区老化管网改造力度,新建市区扩展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全面保证城市“输血”功能的健康有序成长。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加强规范化、制度化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完善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城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精细管理,持续巩固和发展创卫成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复检。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让更具亲和力!让人民更有幸福感!

(五)致力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以创建全国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促进生活环境、建设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努力建设高原山水花园城市。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坚持“三环”绿化战略,抓好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小酉山绿化工程,完成“三北”防护林、公益林等造林工程26.3万亩。加快城市出口道路绿化美化、城区“三河六岸”绿色滨河景观带、北山危岩体综合治理等城市重点景区及主题公园建设,抓好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等项目。深入实施“清水入城”工程,推进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再生水利用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第四和第五污水处理厂,力争湟水河出口断面水质逐年改善。

切实强化节能减排。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积极培育以低碳产业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构筑循环经济体系,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建筑节能监督和管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推进低碳型社会建设。

扎实推进创模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政府、企业、个人的主体责任,全力完成“创模”达标各项阶段任务。实施以历史遗留铬渣综合整治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和工业废水处置工程,加快“两废”中心、餐厨垃圾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监督实施中星化工公司搬迁,实现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深度处理。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大汽车尾气、煤烟、扬尘等综合治理,确保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切实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环境之中!

(六)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社会事业更快进步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今年政府将继续整合资金30多亿元再办一批民生工程,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开展“教育均衡发展年”活动,推动教育改革试点,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和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完善涵盖终身的教育体系,使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启动实施第二轮教育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重点抓好五中、十四中、聋哑学校、张家湾小学迁建和四中扩建工程,推进三县示范高中建设,加快规划和实施一批城乡幼儿园项目,不断满足各个层次的教育需求。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巩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成果,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抓好海湖新区医院、市级综合(专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大医护人员培训和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升医技水平,满足城乡群众就医需求。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重点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复转退伍军人就业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力做好创业及就业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启动综合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综合和优惠政策等扶持。积极鼓励、支持各类经济实体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能力培训活动,培训创业人员1万人,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各类保障标准和补贴标准,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保障需求。关注低保边缘人群生活状况,建立低保对象保障与物价上涨补贴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低保对象生活水平。推行低保对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逐步提高孤儿和无人抚养未成年人生活补助标准。构建“政府主导、平台运作、社会参与、股权多元”的公共租赁房建设新模式,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13758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000户,奖励性住房17000户,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

继续加强物价调控。把稳物价保民生的政策一以贯之,抓好每个季度,抓住每个月份,使影响全市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得到有效抑制。加强同省外蔬菜、生猪产区的联系,建立互利合作的产销关系,建成和发挥好300个社区直销菜店的作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的重点商品继续采取政府补贴、以奖代补、批零差率控制和最高限价,严格实行“四包四定”制度和市区联动机制,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确保全年价格指数继续回落。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公共服务职能和购买服务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部分服务职能,参与社会管理。依托社区基础平台,建立组团式服务管理队伍,实行“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定奖惩”的网格化、精细化服务,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化,业务流程规范化,社工服务高效化。全面启动市区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使物业管理提升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服务的重要抓手。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着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社会管理支撑保障六大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完善各级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全面提升减灾救灾工作水平。做好“双拥”模范城市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强化新时期宗教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制定和落实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充分发挥惠民政策的引领激励作用,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努力稳定人口增长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七)致力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量力而行”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加快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探索“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把建成地域特色鲜明、经济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凸显、产业体系较为完善、文化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的青藏高原文化中心。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为载体,深入推进歌舞团、戏剧团体制改革,成立全市范围的群众文化协会,加快广播、电视制播分离进度,全面开展文体旅游活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开发老爷山花儿会、湟中“八瓣莲花”、湟源排灯等资源,彰显历史文化魅力。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科学编制全市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弘扬文化特色,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精心组织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加快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抓好文化产业园区、影视剧院、体育游乐场等项目建设。培育3—4个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剧(节)目和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发展壮大广播电视、电影院线、出版发行、演艺、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大财政对各类商业演出和公共文化演出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围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达到西部城市前列、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的目标,以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精神,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切实用政府工作的辛苦指数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八)致力于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积极探索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文化卫生、城市公交等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积极推进“政府雇员”制度,培养、引进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抓好融资体制改革,运用信托、债券等融资方式,创新城市建设项目筹融资运作模式,形成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资金支持体系。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集中力量,采取补贴和直接投入等措施,在园林旅游、文化体育、便民服务、设施农业等行业培育更多市场主体,重点扶持以市民创业为主导的微小企业,重点扶持市民开办家庭旅馆、餐厅等文化旅游服务业态,重点扶持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有益探索,既缓解旅游压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带动民众创业,促进和扩大就业。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继续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和渠道,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办好“夏都国际论坛”,加大对外向型企业的涉外服务力度。积极推进与发达地区乃至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让的发展更好地融入国际国内的发展之中。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完成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谋划、执政为民、加快发展、勤政廉政的意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一)注重调研,广聚民智,确保科学决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实现科学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听民意,集民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广大群众“看得见”的干部,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听证、专家咨询、责任追究和重大建设项目工作例会制度,使各项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接受监督,完善制度,确保依法行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主动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依法履行政府职责,确保政府施政行为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及时公开群众关心和关注的事项及信息,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善于创新,狠抓落实,确保高效执行。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做出政绩、干出成效。坚持一线工作法,敢于直面矛盾,一个一个解决问题,一项一项落实工作。关注民生问题,特别是选准选好民生实事,尽快明确、及早开工,言必行,行必果!坚持用大开放的思路研究新形势,以大创业的动力解决新问题,以大发展的成果破解新瓶颈,以大和谐的局面推动全社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