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

篇1

【论文关键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女大学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代表着个体对于职业选择的自信心程度,是社会认知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在择业过程中,个体对自身选择能力、基本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自我知觉…,对择业过程有强烈的直接影响。利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的治疗与培训,被广泛地应用于身心健康、教育研究、职业干预等领域,具体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技能训练以及言语说服等。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是新时期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协助来访者将自我概念转变成相应的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探索并做出职业决策的过程。本文报道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且即将面临四年级的职业选择,因此采用广告招募方式选择河北师范大学三年级女生,共报名67人,经过面谈,面谈题目为:“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团体?”“你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对参加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什么?”。筛选标准为:(1)身体健康,无明显言语表达障碍;(2)有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愿望;(3)有时间保证,能够按时参加每次辅导;(4)团体辅导的人数限制之内(8—15人)。有28名女学生人选,均为文科(法学10人,学前教育8人,历史4人,传播6人)。随机抽取14人为干预组,进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14人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由研究者本人担任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者。

1.2方法对于预组进行7次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3.5小时,对照组则处于常态的自然学习,不参加团体辅导,在实验前后分别取得前后测数据。对照组在取得后测数据后也进行一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讲座讨论会,以期解决干预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3工具

1.3.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icacy,CDMSE)分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本研究中克伦巴赫,系数为0.9157。

1.3.2焦虑自评量表(ZunggSefl—ratingAnxietyScale,SAS)分界值为标准分50分。

1.3.3自编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评估表包括13个项目,分别反馈团体成员对自我改变、活动内容、团体形式等方面的主观体验,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由成员做出评价。如:“通过参加这个团体,你对职业选择的信心:1有很大提高;2有一些提高;3一般;4没有提高”。

1.4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职业生涯辅导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团体心理辅导的阶段理论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团体,都经历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运作阶段、结束阶段,根据这两个理论内容,设计了本研究中的七个单元(主要内容见表1)。目的是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在自我知觉、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方面的自信心,激发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地去面对竞争。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采用的是封闭的结构式团体辅导形式,事先做好辅导计划和准备,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让成员实施,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保持不变。团体活动中,采用团体互动、脑力激荡、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发言给与积极的反馈,分享自己的感受。每次活动结束前布置家庭作业,下次团体活动时先汇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2结果

2.1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焦虑量表得分比较

表2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干预组干预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焦虑总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

2.2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表评定结果

l4名干预组成员填写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表。该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目标达成、活动内容设计、团体过程进展等方面的主观体验。100%的成员认为参加团体活动,对自己面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信心,85.7%的成员认为完全达到了本次团体活动的目标,92.9%的成员认为活动对自己有非常大或较大帮助;从活动内容的实用性来看,85.7%的成员认为能学到很多或较多的知识和技能,92.9%的成员认为活动方式非常有助于成员的理解,100%的成员认为活动方式有助于成员的思考,有助于自己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从整个团体过程来看,100%的成员表示喜欢这个团体,希望继续展此类活动。

3讨论

篇2

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学生全员覆盖

1.修订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规范

学校修订了学生培养方案,2009年以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必选课,规定30学时,2学分。同时开设了“人际关系与沟通”“幸福心理学”“成功心理学”“情绪管理”“家庭与自我成长”等5门选修课,形成了完整的心理素质课堂教学体系,实现了在校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全覆盖。

2.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

2008年以来,学校组建以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为补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团队,坚持每周集体备课1次,每次3小时,共计一百余次。集体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环节的方案,形成了一套完备统一的课程实施方案。通过集体备课,使兼职教师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了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学方法契合主题,教学水平整体均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兼职教师主动运用团体活动、视频放映、小组讨论、心理测评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学习、成长。心理素质类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生选课踊跃,课堂参与程度高,教学质量满意度高。近年来,学生网上评教平均分均高于全校课程平均分,名列学校所有课程前茅,且逐年上升。

3.拓展教育形式,校园氛围浓郁

以心理文化节为载体,举办多彩心理活动。近年来,学校先后以“我爱我,微笑”“我爱・爱我・成长”“亲近你我,给力幸福”等为主题举办“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学校举办了心理咨询中心开放日、团体辅导、心理班会、征文大赛、专题讲座、现场咨询、心理晚会、心理情景剧、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各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开展了“把爱传递‘画笔绘我心’”“与青春有关的……”主题摄影展、“幸福心语书签设计大赛”“心理健康、共同关爱,首都大学生关爱进社区”等特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教育服务活动。学校目前心理类社团有:心理协会、心理委员联盟、“心理热线”团队。2003年成立的心理协会,已成为学校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学生社团组织之一,现有在编会员191人。该协会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了成长训练营、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活动。2009年组建的心理委员联盟,现有422名成员,其中骨干成员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和二级学院开展对心理委员的培训、组织、管理、考核、评估等工作,在心理信息反馈、心理危机应对与处理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心理教育刊物为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发挥编辑出版、艺术设计和印刷包装等专业优势,成立了《心知》杂志社,负责《心语阳光》报纸和《心知》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目前,《心语阳光》报纸已编辑出版25期,每期发行1,000份,共发放2.5万份;《心知》杂志发行5期,每期印制1,000册,共发行5,000册,心理教育刊物已成为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动态的重要媒介,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效果明显。

构建咨询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完善个体咨询机制,咨询服务质量提升

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咨询时间。学校在主校区和康庄校区同时提供个体咨询,每周提供30小时的咨询,全年共计900小时。近年来,心理咨询中心共接待来访者525人次,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

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服务规范程度。学校制定了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个体咨询服务办法、转介和跟踪制度、咨询督导办法以及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预案等;规范了心理咨询档案,做到了格式统一、内容保密、记录详实,保障了个体咨询科学、有序开展。

2.丰富团体辅导主题,满足不同群体需要

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发展性需要,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近三年来,各类团体辅导活动总计百余次,包含辅导员参与的“心理咨询技能团体辅导”,人际困难学生参与的“亚隆模式人际团体辅导”,毕业生参与的“求职团体辅导”,以及针对心理委员骨干、心理热线接线员、心理协会骨干的系列团体辅导,受益学生人数达3,579人次,年平均人数为1,193人次,覆盖率为21.40%,促进了学生成长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构建危机工作体系,避免危机事件发生

1.建立危机预防干预工作体系,快速反应机制有效运行

学校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预案》,成立了两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领导小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组长,成员包括学生处、保卫处、宣传部、计财处、教务处负责人以及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二级学院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小组,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全体教师任成员。两级小组具体落实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并指导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建立了学生个体、宿舍、班级、二级学院、学校五级预防体系,建立了从宿舍长、学生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到心理咨询中心、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与大兴精神病医院的合作共建机制,实现了咨询、诊断与转介的无缝对接。

2.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干预效果有效提升

建立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出的重点学生进行约谈、跟踪;依据《开展全校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开展心理问题高危人群月排查工作,并将排查出的重点学生分类,做到分层关注和约谈。

建立心理危机报告制度。通过心理委员、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学生工作处(部)人员搭建了立体化、全方位、网络化的信息传播平台,即时上报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心理异常情况或动态,快速、高效介入,及时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对上报的存在心理危机风险的学生进行评估。不确定或难以评估的个案,邀请大兴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医生或转介至校外专科医院进行评估。近3年来,各学院上报了175例危机个案,经过评估,按照个案情况不同分为四个类别进行处理:非心理问题个案,建议二级学院按常规工作处理;因具体事件引发的心理波动,建议二级学院进行深度辅导;心理问题,安排心理咨询;精神疾病,联合大兴精神病医院医生进行干预。近年来,安排心理咨询的有35名,联合大兴精神病医院干预的有6名。

3.分层次开展全员培训,心理危机知识和应对技能增强

近年来,为辅导员、班主任、公寓管理员组织心理系列培训3次,涉及常见精神与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基本技能等内容;为心理委员提供课程式培训3届, 培养了317名心理委员;基本做到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人人了解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相关知识,人人树立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意识,人人初步掌握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技能。

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完善心理保障体系

1.配强队伍,加强培养,打造了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自2009年以来,学校配备了2名具有心理专业学历的专职人员,专职人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术职务评聘序列。专职教师教学工作量只需完成相同级别教师的20%即可,80%的工作量由日常咨询、团体辅导、指导社团等来抵消。同时,吸纳校内外资源,聘请兼职个体咨询师9名。其中,专职教师均具有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兼职咨询师中有2名精神科主治医师。专兼职咨询师数量和结构科学合理。

学校除支持专兼职人员参加北京市教工委和社会机构组织的心理培训、督导、课题研究外,还邀请校外专家同行来校为专兼职人员提供涉及精神障碍的识别、危机干预、释梦、沙盘治疗、叙事治疗、催眠治疗、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绘画治疗、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督导。近3年来,参加培训120余人次,参加督导30余人次,主持和参与校级以上课题12项,主持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委员培训教程》。

2.加大投资,改善条件,建设了高水准的教育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工作,2003年,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2004年,成立了心理教研室;2009年,根据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整合了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教研室,建立了集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预防与干预于一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为进一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建设,学校投入60余万元,建设了个体咨询室、团体室、沙盘治疗室、音乐治疗室、宣泄室、督导室、教研室、办公室、接待室等11个工作室,安装了音乐治疗、沙盘治疗及宣泄治疗等专业设备。而且在学生公寓和分校区分别建设了个体咨询室。到目前为止,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共有15间工作室,总面积达到285平方米,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注重在实践中创新,形成两大工作特色

1.实施心理委员课程化培训,提供发展空间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特别重视学生心理委员的协助作用,以“培养心理委员,提供发展空间”为理念,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委员培养工作。制定了心理委员制度实施方案,规范选拔、培训、考核、评优各环节;近3年来,为500余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24学时的课程培训,心理委员得到了系统的心理专业知识培训,心理信息收集与反馈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心理委员联盟,实现了心理委员的自我管理,协助周报告工作的管理,推进了组织建设;开展心理班会示范培训和评优,推进了班级心理建设;成立心理委员成长小组,促进了个人成长。通过多年的实践,学校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活跃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第一线的心理委员,而且为其中有个人成长需要的心理委员提供了成长的空间。

2.推行专业教师周集体备课,打造专业团队

分主题说课,集体研讨教学课件。心理课程教学团队每周按照教学顺序集体备课,每次由主讲人以“说课”形式将自己对这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说课”完毕后,集体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互动环节的方案选择。在讨论过程中,强调把“自己”放进去,强调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理性探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某一部分或整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活动方案的选择是否契合主题,在课堂上组织团体活动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讨论完毕后,主讲人要根据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教学课件。

分主题交流,集体学习他校经验。随着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教学团队越来越感到对某些主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困惑,希望找到新的思路来打破固有的思维。根据团队意见和感受,针对家庭、情绪管理、心理咨询和性心理等主题,先后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梁凌寒、北京交通大学牛勇、北京林紫心理咨询公司的詹妮和丁力进行教学交流和专题教学。通过交流和培训开拓了思路,学习了成熟经验,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难题。

分主题培训,集体提升专业素养。在基本解决教学内容困惑的基础上,针对心理课程教学中重要主题涉及的心理理论,特别是自我意识、情绪、学习、交往、家庭等主题,学校邀请心理学学科教师来做系列专题讲座,如2012年先后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朝莹博士对上述主题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进行梳理,重点讲解教学中主要涉及的相关理论和主要概念。通过专题培训,提升了专兼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专兼职教师的心理专业素养。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0 前言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和研究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品质的提升,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如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总结出围绕高职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八项核心能力,形成“个性与共性、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三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1.1 面对个别学生的咨询性个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心理辅导(咨询)是单独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这种稳定的关系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个别辅导(咨询)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问题,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生活史,现在的主要心理矛盾、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主要防御机制等指导今后咨询的关键点做非常系统的判断和评估。特别是刚开始进行心理咨询时,以个别咨询开始将使来访者较快地获得稳定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在校生达到了15000人。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潜能,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于1999年就组建了“聆灵心声”心理健康咨询组织,采取信函式的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并于2004年正式组建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现有专兼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十名,实行心理咨询师联系院系制度,建立有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网络制度。新生入学期间,利用SCL90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得分高的学生专门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给予重点关注并提供专门的心理支持服务。

1.2 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心理问题,但由于世俗的偏见和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使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顾虑并望而却步。一方面,心理普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大量存在,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又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如此情形让心理咨询师们也很困惑,是坐在咨询中心等学生来访,还是走出去,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心灵相通呢?面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更能发挥其教育优势。

发展性心理辅导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与潜能开发,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心理发展历程,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开发其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由于较少提及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广大学生更易接受。此外,团体辅导中更多地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基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优势,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课题为依托、以校园为实验场所、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2.1 时附锥

团队成员自课题申报开始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小组、整理课题申报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组织教师赴北京大学分期分批进行拓展师资培训学习并取得相关资质、组织教师进行体验式学习模式理论学习和探讨、组织教师进行团体辅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课题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团队成员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6月份开始设计拓展项目及实施方案。成立学生社团――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协会完成招募实验组成员。

2.2 心理拓展训练阶段

2009年7月召开论证会,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和计划、调整成员分工、细化教育内容;9月在医学院新生中招募实验组成员,从268名志愿者中随机分层抽样选择55名同学作为实验组学生,并确定了对照组学生。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课题组对09级实验组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培养。按照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循序渐进设计,分别围绕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核心能力模块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全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作对比分析研究,总结实验组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任务和项目驱动活动阶段

在设计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在“边研究、边试验、边修改”基础上进行探索,收集效果反馈资料;为了达到“先行后知、知行结合”的目标,特制定出“任务驱动计划”和“项目驱动计划”让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核心能力,通过活动体验与参与得以真正的提高与升华。

“任务驱动计划”是指给实验组学生设定特定的任务,不给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在指定的期限内,让学生们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冲突,最终完成任务。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筹经费拍摄校园情景DV剧并举行全校首映礼、组织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组织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一系列的“任务驱动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前期心理拓展训练的学习成果。最终,校园情景DV剧《安放青春》在全校成功首映,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都好评如潮。

“项目驱动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三学期时由实验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的项目组接受不同的挑战,培养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分别组建:助教组、创业组和科研组。助教组负责协会新成员的纳新及承担新成员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设“学生大讲堂”,定期面向学校全体师生作专题讲座;创业组学生自由组合,又细分为若干小组,书写创业项目立项书,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调查,建立严格财务及分配制度,组建团队真金白银、自负盈亏进行创业项目活动,各创业小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科研组也遵循自由组合和兴趣相投原则,细分若干小组,首先进行文献查新,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法,确立研究方向。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研究进展,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并撰写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此阶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式――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鼓畈⒅傅伎蒲行∽榈难生分别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三融合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推广

3.1 学生积极参与高度认同

心理拓展训练虽然都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但学生们却有着高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每次都提前半小时到达场地等候,分享单中有许多同学写到“期盼一周的活动终于来到了”,“望眼欲穿的团队活动终于开始了”,在轻松、活泼、自在的气氛中,学生们充分地感受着体验式学习的魅力,在“小游戏大道理”中分享着各自的心路成长历程,坚持在每天的感恩簿中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感动。这些都让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任务、项目驱动主题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对学生践行学习内容和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综合能力和素质,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提升,对活动参与度的热情也不断增加。

3.2 学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三年的教育培养,实验组学生在参加了一系列的发展性团体辅导活动后,其心理测量数据显示,他们在“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能力”八种核心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实验组与对照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未参加活动之前,八项核心能力差异不明显,但参加系列心理拓展活动后,实验组学生的八项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在学业、科研、就业等项目上均优于对照组。

篇4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调查相结合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及时洞察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会在每学年初运用问卷、访谈、观察、心理健康量表等方法对初一至初三的学生都进行系统的心理调查,并依据调查的结果制定出本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如对初一学生着重帮助他们解决从小学升入中学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过渡、学习方法的过渡、人际交往的过渡等,从而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初二学生着重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包括厌学心理、挫折心理、性心理等,为使他们顺利跨越青春期误区迈出坚实的一步;对初三学生则主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学习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中考,从而大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开设“心育”课程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校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并做到了计划、教材、教师、课时、评价五落实。为扎实有效地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我们坚持以“挖掘需要、开发潜能、促进成长”为宗旨编印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并采用情境设计、经验分享、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在充满和谐、宽松、互助的气氛中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除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外,学校还要求其他任课教师都要自觉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和维护者,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心理教育因素,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心育的阵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培养和心理训练,从而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优化校园环境相结合

环境能影响和改变人,它能使人振奋,也能使人颓废。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班风、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无不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校坚持“以正确的方向引导人,以严格的管理塑造人,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以健康的风气鼓舞人”的教学理念,积极创建团结奋进、互助互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通过广播、板报、校刊、网络引导学生,通过净化、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学生,通过歌咏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激励学生,通过英模人物事迹报告会和法制教育报告会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中不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四、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助人达到学生自助,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而不是由老师越俎代庖。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情境,突出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通过让教师给学生写评语,激发学生的自信,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让学生写心理日记,使学生及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促进学生自省和自悟;通过建立成长记录袋,使学生不断地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专题讨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小论文评选等活动,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春游、磨砺夏令营、军训等活动,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意志的磨练和行为的矫正。

五、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篇5

(一)定位: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评估鉴定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而更多地在于通过督导评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基于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以我国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为依据,更多地着眼于在中长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可能达到或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导向性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通过评估引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一方面将通过评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将通过评估强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即积极心理学的取向,督导评估方案通过引导中小学校创造积极条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构想: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学校层面的专业工作,同时也涉及到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与组织推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分对政府的评估及对学校的评估两方面进行研究,两方面侧重点各有不同:对政府的评估侧重于机构建设、发展规划、政策保障以及工作举措等;对学校的评估侧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与特色化工作。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在指标确定方面将参考我国现有各地区开展的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总体上分基础建设指标与工作成效指标,同时考虑到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差异,在研制评估指标时将根据区域特征对基础建设指标与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分别提出层级指标,分别为A 、B、C级。A级指标将作为发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B级指标将作为中等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C级指标将作为欠发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督导评估专题方案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对政府的督导评估研究

1.对政府的督导评估指标研究

■基础建设指标:

(1)组织机构

A级指标:组织机构配有独立的办公室与必要的办公设备,并与相关部门具有一定的联合度(妇联、团委、文明办等);

B级指标:组织机构配置独立的办公室与必要的办公设备;

C级指标:建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2)人员配备

A级指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并有多名兼职人员;

B级指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

C级指标:配备一名兼职人员。

(3)经费保障

A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并逐年递增;

B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

C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

(4)队伍建设

A级指标:在中小学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4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B级指标:在中学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6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C级指标:在高中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10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

(1)发展规划

A级指标:有近期及中长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规划制定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符合区域发展特征;

B级指标:有中长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五年或十年);

C级指标:有近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年度)。

(2)工作举措

A级指标:开通心理辅导热线,为本区域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B级指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推动本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C级指标:每年举行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如培训、宣传、专题研讨活动等)。

(3)工作成效

A级指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特色经验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B级指标:区域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

C级指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常规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部门)

2.督导评估承担主体研究,包括什么机构组织督导评估、派什么人去督导评估、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或督导处)的相关性。

(1)教育部对省的评估承担主体研究

教育部各司局机构中,基础教育一司职责包括“指导中小学校的德育、校外教育和安全管理”。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属德育工作范畴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可以作为组织督导评估的承担主体。

在教育部对省的评估人员构成中,可以考虑如下配置: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行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家教育督导团相关督学及督导员、国家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督导。

鉴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一司在组织对政府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督导的过程中,应与现行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保持协调与合作的关系,既要独立组织督导,又要保证国家教育督导团的相关成员参与其中,以使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成为国家教育督导的常规部分。

(2)省对市、县的评估承担主体研究

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负有“统筹全省教育督导工作,负责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省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有关章程,并进行监督、检查”等职责,因此,在省对市、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中,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理应成为组织督导的主体机构。

督导人员构成可有如下配置:省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相关部门(基础教育处)领导、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相关督导员、省级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督导。省级督导主体与现行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一致。

3.督导评估的实施及结果运用

(1)督导评估的实施方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的实施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发展性原则。必须以促进地区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学校通过科学规划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使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坚持面向每个地区、每一所中小学校,在具体工作中采用的评估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必须坚持以全面评估省域内的学校为前提。

3.动态管理的原则。实时对地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不搞"终身制"。经复查发现问题,责成限期整改。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实施方式。

1.省级自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自评领导小组,并组织评估小组,对照教育部制定的督导评估内容要点和评估方案,每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

2.教育部复查。教育部每年汇总分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评结果,并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复查,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限期整改的意见。复查工作至少每两年一次。

3.教育部抽查评估。教育部根据省级自评和国家级复查结果,视工作需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分期分批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性督导评估,系统地分析其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和整改建议。

■省对市县的评估实施方式。

1.申报评估。由省制定并下发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并制定评估标准与进度。各地(市)根据督导评估标准制定本地市建设进度,并根据该规划定期(每年一次)向省教育厅提交各县(市)建设进度与任务完成情况,再由教育厅组成督导评估小组对各地申报情况进行初步验收,对申报验收通过的地市进行实地验收。

2.实地评估。由省教育厅组织相关地市组成实地督导评估小组,对申报通过的地市进行实地验收。

(2)督导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方法与手段。

1.把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等级。定性的评估要在通过“听、看、查、访、议”等形式取得客观的数据、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评估要认真核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要时进行实地测查核实。评估时既要对各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评价,也要对各级指标综合考虑,按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给出的等级评估标准,逐项逐条定等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绝大多数系指90%以上,大多数系指75~89%。

2.评价时应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座谈、查阅教案和学生作业活动情况、抽样测试、分析地区和学校的原始记录和档案等,广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估认定省域内中小学校三个方面工作达成度和等级情况,主要的成绩和不足,形成督导评估意见。

3.督导评估结果信息反馈,内容应包括三方面,即主要成绩与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要求,同时附上评价成绩表与评估等级结果,使每所学校找准问题、明确方向、认真整改。

■省对市县的评估方法与手段。

将基础建设指标作为评估必备条件,在“申报评估”阶段完成,由各地政府部门以自查的形式检查验收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以及队伍配置等。

实地评估重点考察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根据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与评估标准,结合通过政策验收的评估申报情况,组成省教育厅挂帅、各地市代表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对各地市进行交叉验收。评估前制定量化(数字化)评估标准,进行逐项验收。

(3)督导评估的结果运用

督导评估结果将定期公布,并纳入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或有关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标准,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先进单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单位”评审。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结果运用。

1.建立督导评估结果通报制度,教育部、省教育厅应当及时公布督导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2.国家督导评估结果以书面形式抄送省人民政府及同级党委组织部门,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和分管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3.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教育建设项目立项、专项拨款、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4.教育部根据督导评估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省(区市)给予表彰;对工作存在问题的,及时促其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或“黄牌警告”。

■省对市县的评估结果运用。

省教育厅每年度公布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报告,并对验收合格单位、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建议联合各省文明办联合出台奖励办法)。除精神奖励外,物质奖励与各地市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到位、实际建设情况挂钩。对完成整体工作先进的地市奖励与文明单位、文明城市评选挂钩,地市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或实施人、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该项奖励与职称评定、晋级等挂钩,有条件的可以以政府名义给予记功表彰。对完不成进度的地市降低下一年度的奖励比例和名额,并取消文明城市的申报评比资格,取消完不成建设任务地市的教育系统省级文明单位的评比资格,减少该地市其他行业省级文明单位的参评数量,完不成建设任务地市的教育负责人二年内不得评先、晋级,对完不成建设任务的学校及其负责人,建议也采取同样措施。

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各地市中小学校园事故发生率、学业成绩提升幅度与稳定情况纳入考核评估范围。

(二)对学校的督导评估研究

1.对学校的评估指标研究

■基础建设指标:

(1)组织机构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健全、运作良好,并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网络;

B级指标: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领导,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与学校其他部门有配合度;

C级指标: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2)师资力量

A级指标:学校按照1:4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B级指标:学校按照1:6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C级指标:学校按照1:10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3)辅导室建设

A级指标:学校心理辅导功能室齐全(至少建有团体辅导室与个体辅导室),开通心理热线、应急电话(有条件的地区开设网络辅导,如QQ心理辅导、电子信箱心理辅导等);

B级指标:学校建有个别辅导室,配置空调、电话、桌椅等基础设施;

C级指标:学校建有团体辅导室,配置图书资料、心理检测软件等基础用具。

(4)辅导课开设

A级指标:学校每班隔周开设心理辅导课;

B级指标: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5节或5节以上心理辅导课;

C级指标: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3节或3节以上心理辅导课。

(5)经费保障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并逐年递增;

B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

C级指标: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经费预算。

■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

(1)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

A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分别向学生、教师、家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B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分别向学生、教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C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向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2)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及效果

A级指标:学校心理辅导课内容贴近学校学生需求,并形成完整的系列,教学效果明显;

B 级指标:学校定期(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开展心理辅导课的公开研讨活动,评价心理辅导课的效果;

C 级指标:学校有心理辅导课课程计划,并根据课程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有开课记录。

(3)心理辅导室的专业工作

A级指标:学校定期(每学期两次)召开典型个案研讨会,评价辅导效果;

B 级指标:学校有完整的、年度心理辅导台帐;

C 级指标:学校个别心理辅导一案一表,有完整的辅导记录。

(4)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

A级指标:学校利用心理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B级指标:学校设立心理委员,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

C级指标:学校设立心理社团,依托学生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及同伴辅导。

(5)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及效果

A级指标:学校师生关系融洽,校园生活满意度高;

B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浓厚,学生心理求助意识强烈;

C级指标: 学校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6)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与影响力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特色经验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B级指标: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

C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常规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中小学校)

2.督导评估承担主体研究,包括什么机构组织督导评估、派什么人去督导评估、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或督导处)的相关性。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应作为专项督导评估,由学校所属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实施。督导评估组人员构成应包括所属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督学及督导员、教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其它相关人员。学校的教育督导主体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一致。

3.督导评估的实施及结果运用

(1)督导评估的实施方式。

A.学校自评。

学校结合年度工作总结,每学年进行一次自评;学校自评应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并有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校外教育机构、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学校应形成自评报告,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教育督导部门。

B.县(市、区)督导评估。

县(市、区)教育督导评估按照三年一轮的原则要求,统筹规划辖区内中小学督导评估的周期与数量。主要任务是:开展过程性的随机督查,指导(参与)学校自评,了解学校自评过程和结论的依据,并判断其可信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并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反映评估过程、描述评估结果、说明评估结论的事实依据,指明成绩与经验、问题与建议、重大问题限期整改的期限等,使学校明确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努力方向。评估报(下接第17页)(上接第9页)告主送被评学校,报送上级教育督导室,抄送有关部门。

C.省市督导评估审查。

采取随机抽查形式,对县(市、区)及其下属学校教育督导评估的结果进行复查;误差在5%以内的予以确认,误差超过5%的不予认可。

(2)督导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督导评估方法:采用分级周期式的抽样督导评估方法。即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所辖学校在三年内应受到县区级督导评估一次。省市级评估可以五年一周期,即在县区级督导评估的基础上,在五年内对各类学校抽取不低于1/3的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县区级督导评估中对已被省市级督导评估的学校在三年内可以不再重复进行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手段:采用“听、看、访、评”四步法的程式。

听:听学校领导汇报,了解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以及经验和效果。看:看现场、看材料、看设施、看环境、看师生的精神状态。

访:访问师生了解情况。通过座谈、填写问卷收集相关信息。

评:在听、看、访的基础上作出综合评价。评价要充分体现出督导评估的发展和导向作用。

(3)督导评估的结果运用

督导评估结果将定期公布,并纳入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或有关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标准,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先进单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单位”评审。

A.经过督导评估后,认定一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为县级、市级、省级三个层次。

B.申报程序。

县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中学由学校申报,小学由中心小学(学区)申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市(地)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省(市)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由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C.确认与颁牌。

定期公布督导评估结果,并给经审批认定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正式颁牌。

篇6

关键词: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班会模式 应用实例

1.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职业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得到蓬勃的发展,并确定培养市场所需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关键在于学生素质的高低。学生的素质高低,不仅要看高职生专业技能强弱、智商高低,还要看其情商好坏、心理素质优劣等,其中心理素质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高职生一般都在16到20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波动较大,在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择业等方面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所以需要辅导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克服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因此,辅导员应该不断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该部分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6到20岁,从心理学的角度划分正值是青年初期。在这个时期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他们的思想波动较大,行为摇摆不定,经常会有一些令教师头痛的行为[1]。随着教育方式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其发展方向转变为就业为主,他们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和挑战。致力于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意识,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克服学习和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进行心理学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2.高职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兰州大学卫根泉等人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果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本科生之间存在差异;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要与城镇高职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毕业生心理健康与高职新生之间存在差异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2]:

2.1.1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同度低。部分高职生进入学校以后,并没有考上大学后的自豪与兴奋。相反,表现出的是失落和无奈,其自卑感增强,产生很大压力。这种情况很可能引起心理性学习疲劳和学习兴趣降低,容易产生厌学和考试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2.1.2地域差异造成不同生源地的心理问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相应的培训机构建立较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理念理解非常浅,更对心理咨询与指导的手段和技术把握不准,影响其工作成效。由于性格、地域、生活习惯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某些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不知如何为人处事。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感到很孤独、很无助,心理压力增大,不能正确对待挫折,易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倾向。

2.1.3就业压力大。1998年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剧增,高职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重。面对职场的日益激烈竞争,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上某些不公平的因素,很多高职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前途感到非常担忧,于是产生紧张、焦虑、怯懦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了恐惧和逃避社会的心理。

2.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往往都停留口头上。实际上,存在着工作乏力、措施不力等问题。所以,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屡见不鲜,甚至可能发生恶性突发事件。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预防,把不好的事情扼杀的萌芽状态。

2.2.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强有力的心理教师队伍。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概念、特性认识不清,忽视预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性不强,高职院校大多数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学培训,其辅导和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效性较低。所以加强对心理教师的心理学辅导培训迫在眉睫,努力使其在知识水平、业务素质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2.2.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有效的教育手段。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辅导课程脱离了实际的对象,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根本没有与实际结合,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到班级的每个学生,在学生中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育方案,并通过班级学生的共同努力,使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而这一教育方法的实施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来进行。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要是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辅导员为主导,在班级团体内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表演等形式,从而解决高职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这种模式具备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丰富了高职生的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3]。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并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具有相对随意性,时间不定性,地点不定,没有学分,没有考核,旨在寓教于乐。比一般的课程要有趣得多,一般的学生都会喜欢这样的活动。通过该主题班会学生参与到其中,共同倾听,倾听其他同学的心声,敞开各自的心扉,让他们在心灵深处得到沟通交流,使他们尽情地释放自己。整个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需要确定主题,而主题的确定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根据的。该主题是通过辅导员和班级团体的长期工作来确定的。这部分的工作为前期准备工作,如图1所示,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平时观察、学生座谈等方式来了解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2)方案制订阶段。制订方案是主题班会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个需要在辅导员的带领之下发动班级的集体智慧,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分为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如图1所示,环节一是引出主题,环节二是游戏环节使全体同学的心情彻底放松,环节三为心灵的沟通,通过该环节向每位同学传达一种正确的思想等。

(3)具体实施阶段。在实施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可以在教室,可以在草地,可以在其他与主题相映衬的地方。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的活动去表达主题思想,如:小品、相声、舞蹈、唱歌、游戏等,这些活动形式都需要班级全体同学参与,使他们共同体会主题的意义,实现与他们的心灵沟通,在其心灵深处改变其原有的不合理或不正确的想法。

4.应用实例

刚入学的新生进入一个并非他们梦想的学府,心里充满失落,失去信心,以前美好的憧憬与现实形成落差,这在整个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如果一开始不解决整个问题,将会对其整个大学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个背景确立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的主题是“打开心扉,放飞梦想”,主要是唤起学生的信心,坚持自己的梦想。整个主题班会由班级所有成员参与,分为六个环节,耗时约六十分钟。该主题班会的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通过一个名为自信的力量游戏引入主题,随后通过情景剧《谁是自信者》敞开各位同学的心扉,再通过诗朗诵《相信未来》和手语《爱与希望》实现与他们心灵上的沟通,接着由全体参与集体宣誓:我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让他们放飞梦想,最后通过全体合唱使主题得以升华。在这个活动中许多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5.结语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团体辅导形式深入到学生团体中,形式和过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因此,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具备一定的针对性、新颖性和实效性,不仅丰富了高职生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3]。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主题班会提供参考和借鉴,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应以解决效果评价、活动的延续性及衔接性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艾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广西教育,2012.02:71-72.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方法 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笔者把自身的实际工作体会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认为以下几种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计划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对学生中较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较好地实现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个中心任务。最终使广大学生都能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2]。

二、构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危机预警、危机干预能力,积极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防护体系。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心理发展并不成熟,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但社会阅历比较浅,极易出现情绪波动[3]。通过开展辅导员、班级心理宣传员和寝室长三个层面的培训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危机预警、危机干预能力。学校应组织辅导员参加系统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扩充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力量。在学院层面组织开展心理宣传员和寝室长的培训工作,提高心理宣传员自助与同学间互助本领,积极发挥朋辈心理互助,一旦异常情况发生,能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使心理健康教育防护体系的建立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建档学生进行跟踪、干预,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化行为管理的最基本方法。心理档案的建立,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又能及时发现一些有倾向性的问题苗头,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奠定基础。进一步通过广泛收集学生的心理行为资料,完善心理档案,并对一些异常对象进行监控和追踪,及时地纠正其心理异常,从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

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使大学生更广泛的获取心理学新信息、新知识

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能够使大学生们了解到心理学界中的各种新信息、新方法,提高他们有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调适的主观意识。在大学生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层次或不同类别的学生中设置不同内容和专题,如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适应性和交往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有关择业心理方面的教育;或对男、女生分别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等等。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是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心理训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这种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以外在的影响力为主导,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由于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困惑具有很明显的共性,因此团体咨询和团体训练比较适合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团体训练,要有针对性,分类明确。如个人成长小组;生涯规划与发展团体;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训练;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挫折教育等等。根据不同的辅导对象,科学合理地设计辅导主题、团队目标、参与人数、实施方案、效果评估等具体环节。还可以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是新形势下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现在,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更多的融入人们的生活,由于网络中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学生们更敢于大胆地发表言论、自由的抒感,并且不必过分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暴露。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网心理健康主题网站等来召集学生们进行网络讨论。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师及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加入校园BBS、公开邮箱等,与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或心理咨询,为他们解决心理的问题和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同时积极介绍、引导学生浏览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站,使学生能更广泛地获得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信息。

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并直接影响行为的效果,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索与创新是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有力保障。通过上述有效途径的实施,可以切实使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并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雯.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北方经贸 , 2007,(08)

[2] 邱勇强. 试析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传承, 2009,(10) .

[3] 周艳华. 浅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 , 2008,(09)

篇8

一、问题提出

当幸福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词汇,当无论作为名人还是普通大众、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要直面“幸福了吗”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自然对影响人生幸福的学校教育增添了更多期待。然而,目前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和疲惫,较少感受到幸福,因心态失衡、失控导致的极端事件屡屡发生,以危机干预和预防为主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又常常让人感觉隔靴搔痒、收效甚微。有学者对最近二十多年来国内专业杂志发表的关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没有明显改善,反而还有所下滑。虽然不能仅以此就否定二十多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绩和进展,但是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已成为所有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工作者和管理者都要面对的课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最基本的途径,而课程则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现有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材中缺少德育素质培养课程,尤其是以当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提高心理素养为目标的系统课程,不能满足中小学生对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的提升。

具有区域特色、体现人文关怀、关注中小学师生心灵成长的“积极成长”师生幸福区本课程(以下简称“‘积极成长’区本幸福课程”)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可以弥补现有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材中德育素质培养课程的不足,为进一步有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展开新的尝试,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新的支点和动力。

作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黄浦区,在全市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努力追求“办学生满意的学校”,尽力满足未成年人幸福成长的需求,十分注重师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我区独特的人文教育环境和多年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所积累的经验和人才资源,为创建、实施区本幸福课程提供了可能性和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开发的理念

理念是课程建构的灵魂,“积极成长”区本幸福课程的核心理念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课程着眼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

在以往有关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中,一直明确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一种“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负面问题。与“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积极成长”区本幸福课程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即:通过发展解决问题,通过快乐化解烦恼,通过进取防止退步,通过成功悦纳挫折。不仅帮助处于“逆境”条件下的人们寻求生机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幸福的个人生活;不仅要化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更要培养人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通过潜能开发,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效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终获得坚实的、正向的心理力量,从而支撑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二)课程着重于关注优势和潜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疲于帮助中小学师生摆脱各种各样的烦恼和不幸,不如教给人们开发潜能、追求幸福的金钥匙。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塞里格曼教授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能量。总幸福指数是指较为稳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暂时的快乐和幸福。我们无法改变个人的遗传基因,但我们可以努力营造良好的后天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幸福课程,帮助中小学师生获得主动控制自己的心理正能量,让他们学习做生活的主人,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三)课程着力于师生共同成长

实现国家幸福,基础在每个公民的幸福人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考虑到教师身心幸福对学生幸福的重要影响,课程将通过职后培训的途径,尝试把中小学教师也纳入关注范围,关注教师幸福状况的改善和提升,帮助师生共同成长。

三、课程特色

(一)课程定位和教学理念:贯穿“师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在为“积极成长”区本幸福课程制定的《课程纲要》中,对课程定位和实施课程的理念有如下表述。

1.课程定位

(1)幸福课程是为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满足学生和教师人格健全发展需要,帮助师生积极成长、获得幸福,并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功能型课程。

(2)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由区域内国家教育行政机构规定每位学生选择修习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拓展型课程。

2.教学实践和评估理念

(1)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关注个体差异,培养主体意识,促进师生自身个体优势的发现、形成及健康发展。

(2)关注幸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意识,为学生、教师的人际交往和情商发展提供合适多样的课程资源和学习交流的经历。

(3)关注心理氛围和同伴的积极影响,促进师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和提升。

(4)建立多元制和等级制相融合、鉴定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有利于师生个性积极成长、人格健康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以上表述可见,在课程的功能特征上,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指向“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教育目的明确指向“师生积极成长、获得幸福”。在课程的拓展特征上,强调了“区域特色”及其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是“必要组成部分”。从课程定位上,体现了积极成长、师生共同成长、着眼美德培养的课程开发理念。

在教学实施的理念上,强调“关注个体差异”,要求以学定教;强调“幸福情感体验”“学习交流的经历”和课程资源的“合适多样”,要求教学更关注“过程”和“生成”;强调“心理氛围和同伴的积极影响”,要求淡化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注重发挥“同伴的积极影响”,形成师生、生生良性互动。从课程实施的教学策略导向上,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强调从评价机制和评价取向上都要服务于“师生个性积极成长、人格健康发展” 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目标和内容: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

根据中小学生人格发展需求及教师职后发展的要求,《课程纲要》借鉴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对现有心理活动辅导课内容进行改编、完善和优化,确定了以下五大主题单元内容。每个主题单元下面划分为3~5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可以根据教师和学情需要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具体见下表:

“积极成长”区本幸福课程的内容

主 题 专 题

积极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师生) 培育发挥个人优势

开发创造力

聪明学习

积极情绪:打开快乐之门(师生) 主观幸福感

探索人生意义(发现生活乐趣或意义)

心流体验(沉浸)

学习乐观

希望和梦想

积极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 改善亲子关系

发展和谐的伙伴交往

学习感恩

学习宽恕

积极成长:从挫折中重生;激发内在动机,实现目标(师生) 在逆境中反弹

提高自决能力

促进行动能力

提升成功的信心

积极组织(对教师) 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师幸福感及学校工作效率

《课程纲要》还为中小学师生制定了课程总目标和不同年龄段的分阶段目标及对应的课程标准。

1.总目标

开发中小学师生心理潜能,提升全体师生的心理素养,促进师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调控自我、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造等,使学生拥有愉悦的情绪心境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2.阶段目标

(1)小学阶段(1~5年级):着重帮助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体验学习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与习惯。

(2)初中阶段(6~9年级):帮助学生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能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及生活。

(3)高中阶段(10~12年级): 帮助学生进一步改善学习品质,促进社会适应,有丰富而稳定的情感,提高耐挫能力,完善个性品质。

(4)学科教师及教职员工:帮助学科教师和教职员工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正向的心理力量,激发创造幸福的激情,提升创建幸福精神生活的能力,促进教师及教职员工的专业成长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四、课程实施

“积极成长”区本幸福课程的部分内容和课程资源已经在黄浦区的一些学校进行了实验性的教学实践,并且在心理教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比赛中多次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黄浦区教育局已经决定,在区域内的中小学德育工程“小公民道德建设——文文明明幸福行三年行动计划”中,“积极成长”区本幸福课程将作为主要项目之一全面推开实施。对于教师,则通过“十二五”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途径,以“教师成长幸福课程”的形式展开。

“积极成长”区本幸福课程在区域内各中小学校的实施将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设置的整体要求和本校学生年龄段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课程实施途径:平行教学班安排心理活动课,或者主题班会、午会课、讲座等。

(2)确定课程实施方式:在完成总体40课时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般有集中、分散和混合三种实施方式。

(3)确定课程实施的教师:本课程由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或有心理专业背景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学科教师承担。

(4)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

(5)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注重发挥心理教师的个人优势,倡导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教师个性发展的需求。

《课程纲要》还规定了区教育行政部门、区教学研究机构和学校在“积极成长”区本幸福课程管理、保障中各自的地位、任务和要求。《课程纲要》还分别对学校、课程对象和课程教师实施区本幸福课程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的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规定,努力从机制层面来保障“积极成长”区本幸福课程的有效、可持续的实施和发展,为区域内中小学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知行统一”理念 心理教育新模式

当今,中职学生离家出走、自杀、弑母等现象已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与他们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抗挫折能力差、缺乏责任心等不健康的人格有关。众所周知,有些中职学生沉浸于没有愉悦感的被动学习已久,他们对功利性极强的教育已经麻木了。常规教育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当结束一天的课程,有些学生走出教室,回到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后,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垃圾还是到处扔,红灯还是照样闯,公共汽车上还是不让座,还是随地乱吐痰……教育效果如此之差,可想而知。

一、中职学校呼唤知行统一的心理教育新模式

为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育的成效,克服中职学生较为普遍的心理障碍,使中职校园成为充满活力、洒满阳光、积极向上的健康校园,不少中职学校采取了针对性的方法: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聘请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缓解进而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然而,目前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还比较单调,心理教育主要还是以集体辅导为主,仅重视心理课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热闹,机械地突出游戏活动的运用,致使在课堂中,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理解或体验不够,教学效果低下,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有效的影响。此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途径单一,多依赖课本,教师的教学范围局限于课堂,未能实施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无法贯穿于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同时,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跟踪及个性化心理辅导有待加强,心理教育的长效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可以确定,现行的心理教育模式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不高。要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知行统一理念的指导下,创建心理教育的新模式。

二、知行统一心理教育模式的结构与意义

1.知行统一的理论依据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知”有“知识、认识”的意思;“行”的本意是道路,引申为行动和践履。从古至今,知行观一直受到教育家与哲学家的青睐。我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主张知行统一。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知行统一理念的集中写照。的知行统一观主要体现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体及核心,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其生活教育的思想是“教、学、做合一”。在陶先生看来,生活是做的,站在教师的角度是教,站在学生的角度是学。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即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主要包含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思想。他说:“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他认为,学校本身必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不能与社会隔离。这些思想都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

我们认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地改变中职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提高中职教学有效性、改变中职教学现状的必要手段。

2.知行学模式的构建

知行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和流程为:入境─悟理─导行─查评(见下图)。这些流程可以在一节课内结束,也可以分解到几节课中完成,形成系列课。

笔者结合“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主题团体辅导课,来谈谈知行学模式的构建。

(1)入境。入题要有新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情景表演、调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好奇,从而吸引学生、点燃求知欲。例如,在“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主题团体辅导课中,教师要收集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场景,制作成放映图片。当学生看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景时,顿时会产生强烈的关注,展开热烈的议论。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内容,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

(2)悟理。悟理环节是指分析典型案例,插入知识要点、处理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有了前面的入境环节,接下来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设疑,启发学生释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发现与探究,深化问题。同时,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讲解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主题团体辅导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来说明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现状,以数据说明问题,同时加以案例分析,链接手机依赖症等相关知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一过程是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升华的过程,是不断自觉内化的过程,是体现和落实知行统一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关键。

(3)导行。导行是引导学生将内在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的重要环节。要实现知行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明确在各种情境下应采取的行为对策,产生行为的动机与欲望,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理论要求,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借助导行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团体辅导中,引导学生制定班级使用手机的约定,提出细化的指标要求,全体学生做出了共同执行约定的承诺。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任务得以全面完成。

(4)查评。导行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将思想认识转化为行为,而效果的真正体现还必须依赖课后的训练和锻炼,特别是通过教师、学生的监督与评价加以保证,即查评。

“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利与弊”辅导课的查评环节主要在课后进行,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跟踪量化考核。一个月后,重新完成调查问卷,对结果再次进行分析整理,并在班级中公布。这是认识深化提高的过程,是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自我监督、自我调控的过程。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明确行动的目标,激发道德意志,扬长避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知行学模式的意义

在心理健康课堂中推行知行学模式,符合知行观理论,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这也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入境―悟理―导行―查评四个教学环节,既提高了心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又强化了课后训练,推动了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了将心理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中,促使学生形成时刻约束自己、提升自身素质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学生的课外实践成效成了考核课堂任务目标是否完成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大大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同时,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还活跃了课堂,克服了传统的心理教育过于沉闷的弊端。知行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使心理教育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出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

三、知行统一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原则

1.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处于组织学生、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位置,既不能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说教式教学开展心理教育,也不能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采用“放羊式”教学,知行统一效果的实现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2.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心理教育极易关注形式的丰富而忽视内容的深化。在实施心理教育时,要在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强调活动形式的丰富活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在课堂上,还要尽量避免只注重形式,一味追求环节、师生互动。不能将心理教育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化,从而影响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

3.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原则

案例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要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能触动学生并产生共鸣,这将直接影响“悟理”教学环节的成效,继而影响其后的导行,最终影响预期目标的达成。

4.心理教育生活化的原则

课堂教学只是心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重要性的认知,我们还应督促学生课后践行,力求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将心理教育延伸至课外,努力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课堂、课后跟踪反馈与评价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应有的作用的现象。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中职心理教育的特点。只要我们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分析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探究心理教育的本质属性,有机运用“入境―悟理―导行―查评”的教学结构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心理教育的参与度,提升学生悟理、教师导行的兴趣与能力,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从看似寻常无序的种种表象中,整理出清晰的教学思路,探索出教育理念,拨云见日,摸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学生心理素养及特点的心理教育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创业;心理储备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就业人才,切实解决就业问题;也是我们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当务之急。只有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良好的自身修养、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创新意识,才能适应就业需要。这些方面实际是大学生个性品质的优化和人格完善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创业心理储备。

一、明确自身培养目标

学生入学后,使每个学生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定化。而现实情况是,近5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受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不知道去了解,不明确。针对这些,我院加大力度,通过专业群或系部专业认知教育的宣传和讲解,使每个学生都明确知道了自己的培养和奋斗目标;通过教育使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人,将“需要学生怎样做”变为学生的“我需要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明确了自身培养目标。

二、自我认识、完善人格、优化个性

通过课程和各种活动使学生明确人生发展规律。了解人性,了解人的不同能力、气质、性格,辅以人格类型测试,团体心理辅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类型,客观科学的给自己定位;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和潜在能力,扬长避短,挖掘潜力;明确交往是人生的一部分和人际关系的核心,了解构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及心理效应。人际交往是人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和爱的能力;培养和训练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学会学习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大学学习的重要方面。明确心理健康标准,预防心理问题,最终优化个性、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实现成长、成熟、成功、成才的目标。

三、了解专业,认识职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了解专业,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的历史、现状、未来的发展、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该专业所适合的人群类型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对于自己是哪一类型、哪一位置的人才,是否适合该专业、如何发展,进行系统的认知教育。认识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历程,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和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也许一生中从事多种职业。这需要根据社会需要和确定的职业目标,结合自己的兴趣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对事业的热爱,全身心投入工作,重技善学,恒心自强,实现个人价值,做出成就。

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职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实施方案,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有助于引导他们了解自我,明确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四、认识社会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现状,包括政治经济地位及在世界的地位;我国自然资源提供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和我国人口数量之比的巨大差异;中国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特色的就业特点等。同时,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就业竞争的激烈、就业中的腐败问题与丑陋现象一并告知学生,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讲解。告诉学生在这种现状下,如何才能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学习、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怎样去应对、去适应,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

五、实务训练

(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每一个学生做兼职、在网络营销、假期去打工或者创业。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写出社会实践报告,总结分析、体会、找出不足及对今后成长的意义。这会促进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身能力。让学生在还没有就业之前,接触社会,亲身体验,有所认识,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就业适应社会奠定心理基础。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已被课堂教学采用,效果显而易见。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锻炼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锻炼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量与心理素质;引发学生更深刻的思维,并可以启迪他人,形成表达思想、抒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三)实行校企合作。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公司、车间实际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技能、技巧。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找差距,弥补专业课中的不足。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做好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