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地方商业银行;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状况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进程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当时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潮刺激之下,盲目开始扩张,最终因管理低下、缺乏监管、违规投资、信用缺失等原因,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国务院决定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展清理整顿,并着手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政府占三成,其余七成可由企业单位和个人入股。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 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从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就真正的建立起来了。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整体实力快速增长。2013 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 15.18 万亿元,比 2012 年同期增长 22.9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10.03%;负债总额达 14.18 万亿元,比 2012 年同期增长 22.8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10.04%;截至 2013 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 145 家。2014 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 18 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 13.8%,不良贷款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二)地域发展关联度高。截至 2014 年,全国共有 145 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千亿元规模以上 29 家,已上市 3 家。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主要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环境的差异,成为导致不同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全国范围看,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资产规模 5,000 亿元以上的共 3 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盈利规模在 70 亿元以上;资产规模在 2,000 亿元至 5,000 亿元的共 9 家,盈利规模在 25 亿元至 45 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 1,000 亿元至 2,000 亿元的共 17 家,盈利规模在10 亿元至 25 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 1,000 亿元以下的共 116家。资产规模最大的 10 家城商行总资产占比 40.82%,净利润占比 37.18%,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和两极分化程度。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职能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银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银行的管理法规日臻完善,加上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愈来愈科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职能将进一步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银行业务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能使得收入来源渠道也多元化,且各种业务直接可以做到交叉互补,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这样既节省客户同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又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城市商业银行向综合化发展、全能化运作,是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提升竞争力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自 2013 年 7 月 20 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及自 2015 年 10 月 24 日起不再设置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应好好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发挥其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将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也可从中获利;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地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

(三)发展虚拟银行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城市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网络上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将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稳健、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之间的关系。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发展趋势

1、商业步行街发展的历程

商业步行街最早产生于中国,在唐朝时期的长安就有了著名的东市和西市商业步行街,我国国宝《清明上河图》就写实性地反应了古代商业步行街的风貌。西方的商业步行街产生在工业革命后,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城市中心的建设,以商业步行街的形式为市民提供一个繁荣、稳定、方便的娱乐、交往和商业场所,现代意义的商业步行街从这一时期开始真正建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世界各城市的主要标志,并逐渐发展到成为城市经济、文化的集中代表。梳理现代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的历程,几百年的时间里商业步行街经过了如下几个时期:

1.1商业步行街的初创时期

商业步行街的产生背景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实现,这一阶段城市集市贸易开始逐步走向正规,摊贩和商家将原有流动式销售形势转变为店铺销售格局,这样在城市道路两侧就形成了自发的店铺,并具有了初步的数量和规模。

1.2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业步行街也随着不断发展,在商业较为比较集中和重要的区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这时大型的商业步行街就出现在世人面前,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给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1.3商业步行街的成熟时期

进入到上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各类商场和超市加入到商业步行街,这为商业步行街扩大了商业资本的支撑基础,特别是流通领域的逐步成熟给商业步行街增添了基干力量。

1.4商业步行街的后发展时期

进入新世纪,商业步行街表现出融合的特征,在商业步行街的范围内出现了休闲、娱乐、文化、商业的综合体,各类型的shopping mall成为商业步行街的标志,商业步行街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商业步行街的价值和作用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繁荣的象征,是城市商业文化、城市特色的名片,是城市有效管理和科学经营的标志。商业步行街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提振城市商业的发展,并且可以起到带动的作用,形成城市新一轮建设的主题。商业步行街对于城市新中心的确立和建设有指导性作用,可以通过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建设形成带动效应,加速城市新中心的发展。商业步行街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特别对于城市商业、旅游、文化事业有着加速的作用,可以在提高城市发展速度的同时,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商业步行街还可以强化城市中心的凝聚力,转变当前城市空心化的局面,总之商业步行街对于城市的各项事业有着突出的影响,对城市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3、商业步行街设计和建设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3.1商业步行街定位方式

商业步行街定位是商业步行街设计和建设的起始,要通过商业步行街的定位表达城市管理的主旨,要在为市民搭建一个崭新的商业平台的同时,让人们在购物和娱乐中获得新的体验。商业步行街定位要与专业化相结合,在形成新的商业聚集效应的基础上,聚集人流,进而形成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商业步行街定位要转变人们的消费模式,用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代替旧的消费模式,提高人们对商业步行街的认同感。

3.2商业步行街设计和建设的细节

首先,步行街的空间尺度要与设计的功能相符,既要做到热闹非凡,又要不对集会和人群造成阻碍其。其次,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和建设应该遵循规模适度的原则,尤其要注意不能超越界限无限发展。其三,商业步行街建设中一定要考虑人们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切忌出现将商业步行街建设成马拉松式的店铺展示。其四,商业步行街设计过程中要做好环境信息与标志设计,给人方便、舒适的感觉。最后,商业步行街设计和建设要考虑到残障人士与老年人的需要,要通过无障碍设计的应用方便残障人士和老年人。

4、商业步行街发展趋势

4.1室外商业步行街与大型购物中心的结合

大型购物中心能够提供良好而舒适的小环境,使消费者不再受自然气候的困扰,随时享受舒适的消费过程,在传统商业淡季,大型购物中心对消费者具有强大吸引力。应该通过大型购物中心在商业步行街的运用扩展了步行街的商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步行街对体量的要求。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商业地产低碳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国是能耗大国,而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27.5%,加上建材生产、施工、拆除等阶段将占到46.7%。推行低碳建筑发展模式,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节能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一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作为大型的公共设施,无论宾馆、商场还是写字楼,商业地产更是高耗能的大户。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同时, 如何使绿色嫁接商业地产,探索出因地制宜,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绿色商业地产成长模式,让城市更健康、更快乐、更有价值是我们急需大力弘扬的事业。

对商业地产等大型公建进行节能改造或以生态化的绿色模式实现新建不仅带来更加可观的长期经济效益,还会带来更加符合人类自身本质需要的商务和行为模式。为开发商和用户带来双赢结果。

一、绿色商业地产是未来地产发展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的房地产及相关领域造成了70%的温室效应。全球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建筑物,因为全球终端能耗的40%为建筑能耗。只要简单地提高建筑能效,使用绿色建筑技术,全球在2010年可以减排7.15亿吨二氧化碳。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气候变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双重挑战,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规模空间集聚,以及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替代,使得城市人口人均排放量迅速增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当今应是大力倡导绿色文明的时代。

1.1绿色、低碳地产大有可为

戴德梁行的伍万政说,绿色建筑可以降低能耗50%,减少碳排放35%,节约水和燃料分别为40%、70%.未来的绿色家装项目是发展的趋势,无论考虑到社会形象,还是2~3年的投资回报时间,都会使其成为投资者的“新宠”。

1.2我国绿色地产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耗国,而建筑能居各行业能耗首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施工过程及运行准备、拆除等各阶段中耗掉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建筑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这种能耗量也随着建筑总量的攀升急剧上扬,资源利用率低、消耗量过大。

我国已有的441亿平方米的存量建筑,九成以上属于耗能建筑。“低碳”建筑发展潜力惊人!公开资料显示,北方地区建筑单方面积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2~3倍,既有建筑改建为绿色建筑的潜力巨大。方兴地产中国总裁何操谈到,在我国大型公建的面积占全国建筑面积的4%,而其能耗却高达20%以上,且存在能耗猛增的势头和节能改造迟缓的等问题。房地产项目责无旁贷地成为绿色建筑实践的先行者。

1.3政策支持推动绿色商业地产发展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种植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一是可以让达标的绿色建筑享受政府的优惠,二是可以享受中央财政补贴,三是将来如果开征物业税的话,对三星级绿色建筑可以减免。从现在开始,大型公建就应该走上这条路。具他透露,国家对三星级的绿色建筑每平方补助75元。对新建绿色建筑到达30%以上的小城镇命名为“绿色小城镇”并一次性给予1000~2000万元的补助。就像当初我国住宅一样,市场高度需要加上政府的高度支持毕竟使得绿色绿色商业地产发展迅速成长为市场中坚。

二、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方兴未艾

作为持有物业,商业地产将为业主带来源源不断的长期收入,可以达到一次性出售收入的数倍。商业地产具有升值潜力的同时,二、三线城市房价与一线城市高高在上的房价相比并不显山露水,其增长速度相对而言却并不低。更何况还得到了政策上的扶持。 伴随着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崛起,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鉴于一线城市人口压力、交通压力增大,以及房价持续高企,二、三线城市商业地产将会迎来高速发展期。

2.1体验式消费方式迅速增加

调查表明,大城市商业场所的客流有6 5 %以上是为了娱乐旅游和休闲,仅三成多的人是为购物而来,而体验与消费客流量的比例仍在不断提高。显而易见,体验式消费购物将成 为未来消费模式的新宠。体验式消费的特点重在体验,重在情感消费。针对这种商业模式开发的绿色、生态地产项目使人身心舒畅,将有很大的市场号召力,绿色生态的建筑形态及人性化的布置给顾客带来清新的感受,给客户带来极大的亲和力,大大提高消费意愿,具有可观利润空间同时大大提高品牌形象。

2.2商业地产逐渐走俏

现在,房产投资者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投资商铺是金、投资写字楼是银、投资住宅是铜”。随着住宅风险增大;而商业房产则显现出一派蓬勃气象,让不少投资者趋之若鹜。从底商,到商业街、再到MALL,短短时间内商业地产以“奔腾”的速度完成了多次升级。

商铺以其潜在的升值空间,已经成为部分城市市民继股票、住宅之后新的投资热点。开发商纷纷涉足不断被看好的商业地产,一些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陆续圈投资开发产权式商铺,从中获取高额利润,或者增持优秀的物业用于出租,毫无疑问节能低碳的绿色商业地产将为其长久而稳定的回报。

2.3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进入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已经进入平稳成熟阶段,而在部分沿海 经济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如杭州、南京、沈阳、成都等二线城市,商业地产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外,在其他交通便利的内陆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三线城市,商业地产进入逐步成长阶段。

2.4绿色、生态的商业地产带来更高效益

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内,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一线城市商业地产将转而进入运营期。而在这一阶段,节能降耗的低碳建筑将为长期持有的商业物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可以节省超过一半的水电等能源消耗直接进入业主的腰包。

同时,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进入井喷期。数据显示,2 0 1 0~ 2 0 1 2 年成都和沈阳推出商务办用地建筑面积是上海的近5倍之多。人均商业面积数 值上将接近一线城市的水平。因此,绿色、生态的商业地产不仅获得政府的支持与鼓励,还将作为开发商品牌最具号召力的特质之一为其招来源源不断的客源,广聚人气,大幅度提高其美誉度和知名度。

三、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

对于资源长期紧张,价格高昂的一线和中心城市,尤其是针对商业建筑摒弃过去大拆大建的思路,而是进行针对性的局部功能调整;采用“被动技术优先”,既运用成熟、高效的技术提高稀缺的土地利用率,实现成本集约化。

而对于资源相对宽松的二三级城市可重点加强生态建筑的设计方面的努力,加强配套设施提高商业地产的便捷度,以更健康、更快乐的方式实现更有价值的宗旨。在资金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以地热泵、遮阳、外百叶等技术降低能耗实现绿色商业。

3.1绿色地产低碳技术概貌

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将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所难以回避的战略转变,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通过建筑整体优化设计、采用被动式的节能低碳策略,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水资源等方式来实现建筑的低碳发展。在产品定位方面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体现为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3R”,即再利用(Reuse)、再节约(Reduce)、再循环(Recycle)与“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

3.2绿色地产规划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商业地产更多地表现为绿色、环保和适宜人本身需要和活动方式。由于休闲、娱乐功能和消费层次也不断提高,对商业建筑的舒适性不断提高。配套服务包括基于低碳交通社区服务设施布局和服务设施配套保证商业设施与住宅区联系成有良好的便捷性和便捷度。并且在规划中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重新审视各类服务的配置标准。很难想象你花费一个小时满身大汗、一身疲惫地跑去喝星巴克咖啡。

3.3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建筑材料广泛利用各种废料,如粉煤灰砌块等,发展新型的高质材料,如高标号水泥,轻质骨料,泡沫混凝土、石棉制品等。发展使用满足特殊要求的新型材料,如耐热、耐酸混凝土等。开发人造材料以取代天然材料,如硅酸盐制品、纤维板等人造材料所替代。塑料等轻质合成材料也在发展之中。同时在建筑结构上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空心薄壁、薄壳结构、悬索结构、折板结构等形式,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向定型化、标准化发展,更多地采用通用构件装配式结构。在这一方面我们将技术进步应用于商业地产产生所的经济效益还比较低,提高其对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作用时一项非常有潜力的事业。

3.4太阳能及可再生能源技术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用于商业建筑之中,其利用形式可以包括光热和光电等方式,屋顶太阳能光热系统,即使在冬季也可以为很多地区的楼宇提高白天的热水。而光电系统一部分可以位于屋顶,另一部分可以位于楼面中能够被太阳光照射的地方。可以从发发挥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光伏发电系统和光热发电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一次性能源需求。

3.5建筑维护及地热低泵技术

通过增设外墙保温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外墙的传热系数,从而有效降低峰值和全年冷负荷。屋顶对中高层建筑的负荷不大。将双层白玻璃改为外层Low-E玻璃,内层白玻璃可以极大峰值和全年冷负荷,降低峰值热负荷效果也比较明显。外窗设置外遮阳系统对降低峰值冷负荷效果也比较明显。而综合了以上方案的措施对冷热负荷节能效果都最为显著。对气候条件接近长沙这样的地方宜同时对建筑物围护结构采取节能改造措施,才能有效地达到节能效果。

曲晓宁等通过对某十五层高建筑面积30010的五星级酒店的研究,发现地源热泵系统既符合当前国家的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运行费用也较低[]。同时在运行过程中还可提供所需的热水。虽然初始费用相对较高,但考虑长期运行费用和长远利益,仍然比燃气锅炉或城市热网加冷水机组的方式来到经济得多。若将地源热泵的费用看作1,则后两种传统供热方式的费用为1.57和1.42

3.6新型施工工艺及技术

在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条件下,特别是建筑业的实际情况下,应当特别强调技术进步型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低碳、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的科学技术在现代商业建筑中的应用。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施工组织方法,特别是流水施工方法。采用工厂化施工的方法,以及各种新的生产工艺,如钢筋混凝土构件生产的成组立模法、无压力蒸汽养护法等。为人们更好地创造出适宜人类本质需求的建筑,集约化地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

四、付诸实践的绿色商业地产

投资性物业经营是住宅开发外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地产公司在未来可以将增持优秀的物业用于出租,以期带来长久而稳定的回报。据测算,同样的物业,房产开发的利润是土地开发的4倍,而房屋租赁是土地开发的7倍,因此增持优秀的出租物业也是其保障公司长远利益的重要战略选择。

4.1现有建筑的绿色低碳化改造

摒弃过去的大拆大建的模式,而着眼于进行局部功能调整,保留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符号,也是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

2008年,招商地产将绿色实践推广到既有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蛇口南海意库三号厂房项目改建中,充分采用了节能环保技术,将其改建成为节能率高达65%的绿色甲级写字楼――比普通写字楼每年节电200万度,节水15000吨。两年多来对该建筑的跟踪监测表明其每平方米每年66度的电耗、70%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等指标等很多的绿色技术综合应用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说明在国内进行类似绿色项目改建大有可为。

4.2新建绿色商业建筑带来“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指应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量,就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开发清洁能源,在生活上提倡公民遵循节约、简单的生活方式,追求绿色GDP,实现一种健康、安全、自然、理性的生活。

出自招商地产的泰格公寓就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典范――它的单位平米电耗仅为同类建筑的1/2,每年节电上百万度,节能率达63.7%;为节能支出的成本虽然近千万元,但建成六年即可收回投资。这只是招商地产进军绿色建筑第一步。

通过整体优化设计实现了“自然生活、天人和谐”生态环境理念。泰格公寓也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认证、并获颁卓越贡献奖的商业地产项目[]。

卓越・世纪中心是中国华南区域首个获得LEEDs金级认证的写字楼物业。其1号楼以41分高分通过评审和认证。其艰苦的努力在1号楼开始推售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回报,以超过7万元/平方米的售价刷新了深圳写字楼成交最高单价。

五、结论

绿色创新之路必将逐步波及房地产业链条的各个层面,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正在向绿色地产升级,这一革命性绿色风暴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相信,绿色地产开发和绿色建筑建设的实践,也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在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中可以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节能的建筑围护技术和地热泵等技术,在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的二三线城市除以上技术外可采用生态社区的规划的方式,并在配套设施上予以跟进。由于绿色商业地产长期收益可观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可以给开发商和用户都带来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蒋梁鹏. 建筑策划在商业性建筑保护与再开发项目的实施策略,绿色建筑[J],2012年3月36-38

[2]曲晓宁 楚广明等. 某地源热泵系统经济技术比较及节能分析,建筑热能通风空调[J],2012年8月 92-94

[3]李魁山. 绿色技术在航站楼设计中的应用实践,绿色建筑[J],2012年3月13-15

[4]王红兵胡爱珍. 现代城市如何走生态发展之路,绿色建筑[J],2012年3月26-27

[5]石铁矛 李绥.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镇化生态风险预警研究,城市规划[J],2012年2月51-54

[6]杨佳璐 徐向荣. 城市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工程应用及可行性分析,建筑节能[J],2012年9月25-28

[7]纪凯 赵树兴. 既有商业建筑能耗现状分析及节能对策,建筑节能[J],2012年9月64-66

[8]唐婕 李振海 郭留杰. 两种太阳能地板采暖系统室内热湿环境的对比研究,建筑节能[J],2012年9月29-32

篇4

关健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06-01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多样化、盈利结构综合化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逐步认识到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支柱性业务的重要意义。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为以下九类,即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等中间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商业银行在财富管理、资产托管、融资顾问、银行卡等业务转型上的全面提速以及企业年金市场的扩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中间业务收入的新增额、增幅及其在商业银行经营净收入中的占比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外,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直接带动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中间业务,如基金代销、资产托管、理财等业务的增长,在规模较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新增中的贡献至少超过了50%。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1.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我国商业银行正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调整考核和激励机制。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也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2.中间业务种类增多,业务量增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涉及九大类400多个品种。众多商业银行已陆续开办了支付结算、、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银行卡、咨询、理财、担保和基金托管等等业务,总量增长迅速。几家规模较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从几年前的8.5%达现在的20%左右。

3.部分业务品种市场知名度较高,为客户熟悉。如工行的人民币资金结算、证券投资托管、企业年金,农业银行的保险、保管箱业务,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和长城国际贷记卡,建设银行系列生肖卡和工程建设项目,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全国通”和“外汇宝”等。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发展中还存在不规范、低效率、市场竞争混乱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单一、品种结构不合理、收益低;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差、法律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无序。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规范银行和客户之间关系的法律不健全;相关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则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严重制约着中间业务的发展;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力不够。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资金结算、信用卡、代收代付等业务必须依托强大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单系统。

二、推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笔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全面地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转变经营理念。商业银行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高度认识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经营目标上,要有从间接创收向直接创收、从“副业”向“主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从传统信贷产品向新兴信贷产品的系列转变;在经营手段上从粗放式向高附加值转变;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服务态度上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从机械式向灵活方式转变。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在战略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

3.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为推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措施和考核办法,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对全行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

4.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制作规范。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

5.加大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务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信息化程度。根据中间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创新类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队伍,既要立足于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又要大力引进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构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坚实平台,以满足瞬息万变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篇5

由拆散销售到持有经营

一直以来,一些开发商自主规划设计,只重开发不重后期经营管理。全部或大部分产权拆散出售是中国商业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随之造成的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产品功能不适应商业企业要求、产权分散难以统一管理限制物业升值等诸多问题,在今天看来异常突出,并且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开发模式的转变是影响商业地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伴随中国城市化和住宅商品化的进程,由房地产开发商或地方政府主导开发的商业街、shopping Mall、社区底商由于以销售为目的,普遍在规划设计乃至施工阶段并没有确定日后的经营企业,这种地产开发与商业经营完全脱节的模式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由此不难发现,由出售向持有经营的开发模式转变是产业发展和市场优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部分大体量商业项目先确定入住企业,再进行规划设计的定单生产模式就是这种趋势的有益实践。例如4月21日即将全线开业的福州宝龙城市广场的销售物业仅占物业总量的35%,其余将全部持有;而与宝龙广场只有一街之隔的万象城的商铺也只是销售一个楼层,其余的也是自主绎营。

产权式销售对商业项目的长久经营不利,所以说未来业地产的经营理念的创新将是必然的,也是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由形象为主到功能与形象并重

商业地产的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与住宅相比有更高的专业要求,而以往的许多商业项目仍然延续住宅销售的思路,习惯以独特的案名、外立面,以及务虚的理念作为项目开发的核心,这并非不重视经济运营方面的理性数据,而是对商业地产理解深度不够造成的。当今天商业地产供应量增大、商家的需求更为专、多元的时候,前期产品规划与功能设计的重要性就自然凸显出来。

市场要求商业地产的价值必须回归本质,针对具体的需求与自身定位,在钢材水泥构筑的空间与结构中寻求最根本的支持,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对于多种业态在同一空间甚至同一平面内的互补与协调,客流、物流的合理组织,设计师既要以专业技术手段满足不同店家及统一物业的要求,又需创造性地提出有吸引力的空间与界面设计。

经济合理性是商业地产项目的生命力与核心价值所在,只有从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注重功能合理与投资收益能力的整合,使商业地产开发中的功能与形象达到更合理的平衡,才能推动项目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由开发商包揽全程到产业链专业分工

众所周知,中国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产业链构成的合理性与专业化程度,并最终表现为商业项目市场竞争力的强弱

商业地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国际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相当合理的产业体系:投资机构、基金、银行、保险公司投资于持久性商业物业获取收益;开发商从事商业地产的开发工作;专业商业策划公司、招商公司、商业管理公司在商业地产开发运营过程的不同阶段起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国内的开发商却常常承担一个全能的角色,这是客观的产业发展阶段造成的,但科学的产业链专业分上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中国人世以后国际商业品牌与国际化资本运作方式的的引进,也要求我们尽快形成更加合理、专业的产业链结构,其中除了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对物业品质的高标准专业要求以外,REITS的作用举足轻重。REITS在于能给投资人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所以它要挑选的装入资产:包的对象是具REITS有完整产权出租型的商用物业,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支REITS,但商业地产的零散产权与管理水平显然难以达到REITS的要求。

已经进入专业化时代的商业地产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看好,认识并开始尊重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的特殊性,快速地解决好目前商业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商业地产将会有全新的模式和更加充裕的发展空间。

城市规划与商业地产发展

十几年前,深圳的商业中心只有两个,一个是东门,另外一个是人民南。但是随着华强北和南山的崛起,也把很多商业吸引到那边去了。这样他的消费群体也跟二了,同样现在对于城市化的加快,深圳商业中心也会往外移动,龙岗、宝安等区域也会形成很多商业中心。这样给发展商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福州市区的商业地产已趋饱和,商业地产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三环路的构建是一大壮举。三环路把整个仓山都圈了进来,三环路能给仓山带来的发展是可以预见的,政府加大力度建没金山,西二环也将先于东三环和北三环建成,金山的住宅已比较成熟,政府也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大批的企业进驻金山,尤其是生产性企业,一些科研项目也在金山落户,三环路也将为金山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

未来的金山有着旺盛的消费人气,而金山区域重要的商业配套还未跟上,居住在这里的人还需坐车到市区的超市、商场购物。不久的将来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还有ShoppingMall都有可能进驻金山,因此金山的商业地产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东三环边上鼓山一带也是商业地产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这一带零散地坐落着一些工厂,一两家超市,有些人气寥落的感觉,三环路将为鼓山的旅游经济带来一个大的飞跃,也将促进鼓山新区的发展,未来的鼓山旅游区会汇聚八方人气,福州的金山、南台岛、新店一带都可以通过三环路方便地到达鼓山,这里正需要一个完整的商业配套来适应发展的需要,商业地产开发前景广阔。

Shopping Mall前景美好

Shopping Mall的诞生,使购物中心从单体迈向集约化,使商业步行街由室外变为室内。实现购物中心向现代ShoppingMall的转变,是商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表现,也是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

与传统商场主要特征迥异,现代ShoppingMall颠覆了传统的商场慨念:无论它位于都心闹市或安营于市郊的交通枢纽地带,凭借商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影响,带来的结果均是地段的升值和新区域商业中心的诞生。如福州在建的冠亚广场、群升国际,东莞万江的华南mall,广州天河城与正佳广场、北京中关村金源mall等的建设均是如此。

篇6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转型;主动负债;非信贷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4-0057-05

一、引言

跨区域经营、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及其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国内银行业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都存在一个共识――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式增长是维持目前城商行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宏观经济红利”则为其粗放式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黄隽、张春林(201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及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决定商业银行粗放式信贷扩张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阿布瑞姆,2008;希拉,2008)的研究成果同样表明了宏观经济条件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决定性作用。在这种宏观经济条件及增长模式下,2004―2011年国内城商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达到28.72%(高出银行业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5.4%增至2011年的8.8%,税后利润更是以43.3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经历2009―2011年异地分支机构的快速扩张后,城商行的总资产在3年间增长了1.4倍,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并已成为国内金融体系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然而,正如不可依靠粗放式增长模式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样,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宏观经济红利的逐步减弱①决定了未来城商行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集约式增长,依靠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在经历快速的规模扩张之后,国内城商行的业务结构及盈利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城商行未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及不断加速的金融“脱媒”趋势是否有利?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内城商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2009―2011年城商行负债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国内城商行根植于地方经济,有限的经营牌照决定了城商行的发展依赖于特定城市经济,同时也受制于特定的经济总量及金融发展水平。中国多样性、层次化的城市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衍生出多层次的城商行规模水平:既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大型城商行,也有大量资产规模不足千亿、甚至不到百亿的中小型城商行。由此可见,针对城商行制度供给的规模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国内城商行做大规模(陈一洪、刘惠川,2012)。在跨区域经营受限的情况下,国内城商行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实现规模扩张。林再兴、陈一洪(2012)对广州银行近3年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考察发现:随着规模的扩张,广州银行负债中存款占比由2009年的91%迅速下降至2011年的66.52%,而同期卖出的回购金融资产及同业融入资金在负债中的比重则达到31.56%,成为广州银行存款之外的最重要资金来源。

负债是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其规模扩张的基础。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独特项目,存款一直是国内城商行最为传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吸收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对公存款及其他机构团队对公存款在内的存款资金是支撑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被动型负债资金,在居民及企业储蓄意愿强烈且不断上升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为国内城商行负债扩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对国内64家城商行样本的研究发现,2009年64家样本城商行存款占负债的平均比重高达89%,其中小型城商行更是高达92%。国内城商行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对存款这一被动负债资金来源依赖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在跨区域经营受限、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下,依托存款的单一融资渠道日益凸显城商行的融资困境。本文将通过对国内样本城商行批发式融资(主要包括同业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拆入款项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种融资来源)占负债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的考察来揭示国内城商行的应对策略。

2011年,本样本包含的70家国内城商行总资产达到8.18万亿元,占当年国内城商行总资产的比重达到83%;70家样本城商行中有30家位于东部沿海,33家位于中西部,7家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样本城商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2011年末各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种类型,大型城商行的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中型城商行介于500亿到1000亿之间,小型城商行不超过500亿。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9年国内城商行批发式融资占负债的比重平均仅有7.17%,小型城商行只有4.62%,国内城商行对存款以外的资金渠道开拓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商行的可用资金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规模的可持续增长。大型城商行的这一占比接近1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城商行规模的扩张,对存款以外资金来源的依赖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商行而言,寻找存款以外的资金渠道是其突破规模扩张瓶颈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商行整体规模的提升,主动吸收来自同业及金融市场资金的负债扩张得到多数城商行的认可,批发式融资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011年末批发式融资的占比较2009年末翻了一番多,达到了15.32%。中型城商行依赖批发式融资实现负债规模快速扩张的轨迹更加明显。2009年中型城商行平均负债规模为375亿元,批发式融资占比为6.99%,2010年平均负债规模激增60.8%,同期批发式融资的占比达到14.81%,至2011年则进一步提高至20.24%,与大型城商行的这一比值基本持平。中型城商行的总负债规模增长明显,2011年较2009年增长了118.13%,同期批发式融资占比增加了13.25个百分点;小型城商行的负债规模增长了73.49%,批发式融资占比增加了4.96个百分点;大型城商行的这两个比值分别为68.75%和9.68个百分点。可见,大中型城商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对主动负债融资依赖性提升。

与存款这一被动性负债资金来源相比,批发式融资等主动性负债赋予城商行更高的灵活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可以根据货币市场利率走向及本行流动性管理需求判断是否需要主动融入资金。不过,相比西方商业银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CD)、欧洲货币市场借款、欧洲金融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多样化的融资工具,国内城商行的主动负债融资工具相对有限,集中于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融入、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同业存放等融资工具,这与国内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息息相关。

然而,无论是小型城商行还是大中型城商行,批发式融资在负债中占比的提升都表明了国内城商行吸收主动负债的增速高于存款。这一方面多样化了其资金来源、优化了负债结构、提高了城商行流动性及资产负债管理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其应对未来利率市场化也具有一定的意义②。但部分主动负债成本较高,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对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依赖性的增加会降低城商行整体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少数银行经营状况的恶化可能会影响并扩散至相关银行,从而加大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刘春航、苗雨峰,2012)。城商行运用批发式融资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业务扩张及盈利效率,张健华(2012)基于前沿分析法对1999―2008年国内银行机构的盈利能力及资产扩张能力进行考察指出,拆入同业资金比率较高的银行,无论是盈利效率还是业务扩张效率都比较低,从零售市场(包括居民及企业)吸收存款较多的商业银行更加有效率。金融市场业务经营运作的不成熟及相应人才的匮乏,进一步对城商行扩张非存款类资金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如何优化负债结构、开辟存款之外资金来源渠道、保持应有的流动性、确保资金成本可控和盈利能力可持续,是城商行在这一融资模式下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目前存贷比这一刚性监管指标对城商行继续施加存款刚性压力,网络布局及客户基础的先天不足将使其在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融资能力继续受到挑战。

三、2009―2011年城商行盈利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负债结构及盈利结构是城商行经营运作这一“硬币”的正反面,负债结构反映其资金来源、渠道这一面,资产结构则从筹措资金的使用这一面反映城商行的经营运作。“金融脱媒”的加速及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给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考察城商行盈利结构首先应关注其资产配置结构,因为资产的配置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盈利结构,不同的资产配置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盈利结构及模式。国内城商行业务及盈利渠道的单一性决定了信贷资产在多数城商行的资产配置中占有主导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对样本城商行2009―2011年信贷资产占比进行初步统计。

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整体资产规模的快速提升,城商行对信贷资产的平均配置逐年下降。2009年国内样本城商行信贷资产占比平均为50.41%,至2011年末占比仅为43.72%,可见随着样本城商行规模的提升,其资产的配置也趋于多样化,逐步摆脱了过去信贷资产独大的局面。这种趋势在样本中型城商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19家中型城商行2009年信贷资产占比平均达到52.67%,2010年迅速降至40.18%,2011年则仅有38.44%,是三类城商行中信贷资产占比最低的。

高信贷资产占比以金华、嘉兴、台州、湖州四家地处浙江的城商行为代表,近3年其信贷资产配置均在60%左右,信贷资产主导型资产配置特征十分明显;珠海、厦门、龙江、包商、昆仓等5家城商行则是低信贷资产配置的典型代表。截至2011年末,除包商银行外其余4家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均不足20%、平均仅有17.5%,但包商银行仍然保持在26%的相对较高水平。高信贷资产配置城商行代表除台州城商行2011年资产规模刚好突破500亿之外,其余3家均为小型城商行;低信贷资产配置城商行代表除珠海城商行外均为大中型城商行。

对典型城商行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商行资产的配置特征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下文将进一步分析两家低信贷资产城商行的资产配置及其收益情况。

两家城商行是低信贷资产配置的大型及中型城商行的代表,虽然都在非信贷资产的配置上投入较多资金,但其投资收益却大相径庭。

观察低信贷资产城商行的非信贷资产配置可以发现,多数城商行在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等业务上投入大量资金,还有部分城商行集中于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两种资产配置上,另有部分城商行则在上述两大类非信贷资产的配置上采取较为均匀的配置策略。BS银行与MX银行属于均匀但偏向资金业务资产配置的城商行。两家城商行近3年的信贷资产配置平均占比分别为30%和23%,在中央政府债券、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理财产品等金融市场资产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两家城商行金融市场资产的配置都从2009年的不到40%升至2010年的50%左右,2011年回落至44%左右。金融市场资产的占比远超过信贷资产占比,3年平均占比分别为45%和43%。

但是,两家城商行在金融市场资产的经营运作结果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差异。BS银行近3年金融市场资产的投资收益连年翻番,由2009年的7.7亿增长至2011年的29.87亿元,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由2009年的37.14%增至2011年的54.64%。金融市场业务已成为其支柱业务,贡献了2011年营业收入的54.64%,其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37.63%。回顾2007年及2008年,其金融市场业务投资收益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7.05%及40.92%,可见,BS银行较早确立了金融市场业务和信贷业务两大业务作为全行经营发展的重点,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资产配置及经营运作实现了金融市场及信贷业务的两翼齐飞。相比之下,同样将大量资金配置在资金业务的MX银行,近3年金融市场业务账面投资收益均为负数,并且随着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增加,投资亏损也同步上升,这反映了MX银行在金融市场资产内部配置及交易、运作策略上的不当。因此,对于那些期望通过金融市场业务实现经营转型的城商行而言,积极主动增加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同时,需要敏锐把握市场利率的波动,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确保金融市场业务的投资收益。

事实上,国内金融市场业务中最受认可的地方法人银行应属南京银行。早在2002年之前,南京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开始初露头角,但资金业务在当时的南京银行业务中仅仅作为补充,没有体现以利润为中心。2002年5月南京银行董事会开始酝酿资金业务的第一次转型,即如何使资金业务成为南京银行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2002年9月南京银行在城商行同业中率先成立资金业务的独立专营机构――资金营运中心,实现从管理职能向经营职能的转变,开始直面银行间市场的挑战。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南京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已形成本外币、债券与黄金、衍生金融产品联动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金融市场业务组织架构、品牌、运作模式、人才队伍逐步成熟,为南京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国内70家样本城商行近3年负债及资产结构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城商行规模的提升、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国内城商行无论在负债结构还是资产结构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国内城商行由过去较为单纯地从零售市场(包括居民、企业、机关团体)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向零售市场存款与批发式融资并重发展,批发式融资在负债中的占比稳步提升,这一变化趋势在大中型城商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资产配置方面,城商行由过去信贷资产一家独大慢慢转向逐步增加非信贷资产配置,拓展除信贷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领域,突出表现在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开发上。以包商银行、南京银行等为代表的城商行较早重视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在资产配置上向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上倾斜,并通过积极、主动、有效的投资策略获取投资收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的多元化,从而为其应对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城商行作为国内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服务、组织架构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及实践为丰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面对外部发展环境及监管政策的变化,国内城商行亟需突破、转型,要在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围绕中小微企业信贷这一核心业务开展综合化金融服务;要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零售市场存款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银行间市场,拓展同业合作渠道,为未来批发式融资积累丰富经验。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经营转型、战略为先。战略的制定、贯彻、落实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效、执行有力的发展战略有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多数国内城商行均能针对本地区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然而,正确的发展战略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方能有效落实,其中投资者或者主要股东的素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内城商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往往引入了地方财政、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复杂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各方利益诉求难以调和。即使地方财政一股独大也可能因为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影响战略的制定及执行,从而影响城商行的发展路径和业务选择。如果股东过于注重短期效益,那么经营层将很难从长期利益的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因此,战略为先需强调多方对长期与短期利益冲突达成共识,不能以牺牲长期战略转型为代价取得短期规模与效益的增长。

第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先。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是构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落脚点。只有与自身定位、战略目标、客户群体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才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林再兴、陈一洪,2012)。对商业银行而言,商业模式是其经营活动的基本模型,是指导其价值创造的完整商业逻辑框架。

近二十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乏打造较为成功商业模式的先例,先后出现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商业模式,兴业银行的同业合作、银银平台商业模式以及近几年颇有建树的民生中小微行业金融及合作社商业模式。以招商银行为例,在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占比普遍不足20%的情况下,其储蓄存款及零售贷款余额占比在2010年末就分别达到35.95%及34.65%,位居国内商业银行之首。

当然,差异化商业模式的建立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如兴业银行在国内率先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北京银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等;也可以立足已有的较好的经营模式,通过组织架构的完善、流程的再造、产品的整合与创新、服务的改进等深入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如国内城商行近年来对中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立足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围绕集群行业打造的行业金融服务(陈一洪,2012)以及社区化经营思路(陈一洪、刘惠川,2012)等等。

商业模式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即将来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内城商行在继续立足中小微信贷业务,充分发挥地方中小法人机构人缘和地缘优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未来吸存成本提高对资产负债及利率定价管理的压力,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及利率定价系统。与此同时,消化资金成本上涨压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防范中小微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风险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延伸金融服务领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做好中小微企业的财务顾问、财富管理专家③,与中小微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真正成为这些企业的成长伙伴④。

注:

①数据显示,2003―2011年,我国GDP实际增长了1.5倍,年均增速达到10.7%。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长区间。“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不再“保8”,而是设定了7%的更加平稳的增长目标。

②从国外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随着存款成本的上升,商业银行存款的增幅明显下降。同时,非存款资金来源,即拆入资金在负债中的占比得到显著提高。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1975年其负债中存款占比平均为88.67%,利率市场化改革后,2000年其存款负债占比降至67.96%。

③比如民生银行专门给小商户开辟了财富大课堂,并已成为小微金融服务的一个品牌。

④同样有借鉴意义的是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城市合作社模式。民生小微企业合作社是把同一类型的小微企业整合成一种有组织的经济体,让这些企业抱团发展,共同融资,一起抵御风险。合作社具有合作基金,由合作社成员、地方政府及民生银行共同出资。截至2012年12月,民生银行已在上海、天津、青岛、苏州、武汉、厦门、温州、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设立了近2500家城市合作社,会员超过9万人,涵盖了衣、食、住、行等与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行业。按照管理层的设想,未来民生银行将整合上万家城市合作社,联合更多小微企业,打造专属信贷产品、小微俱乐部、专属组合产品、专属结算服务、信息服务及撮合五大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黄隽,张春林.什么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6).

[2]林再兴,陈一洪.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路径分析与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2,(12).

[3]刘春航,苗雨峰,朱元倩.银行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金融监管研究,2012,(2).

篇7

[关键词]移动支付 商业银行 对策

上世纪末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国内支付交易渠道的创新,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网上服务平台,此后更是随着网上支付平台的推出,崛起了一批如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公司。随着移动技术与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3G 技术的演进以及市场普及率的提高,以及iphone手机对客户生活的影响,国内将迎来移动支付领域的下一个浪潮。

本文将通过对目前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各方主导的移动支付应用模式进行分析,预测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以及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移动支付的新浪潮。

一、移动支付现状

1.与传统互联网支付的差异

传统互联网以信息为中心,而移动互联网则多以个人为中心,它强调内容的个性化和精准提供。移动性、即时性、广泛性、私密性、用户识别性,是手机与移动互联网非常明显而又可以深度挖掘的特征,这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更加贴近用户、更生活化,它带来的是随时随地、场景整合的信息和应用互联。

正因如此,移动互联网将继电子商务和个人网银后带来全新的模式——移动商务和移动生活。移动商务允许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处理任何事务,降低了办公时间和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它能促进企业充分利用移动网络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效用和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变。移动生活是指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办理各项金融业务,同时这些业务可以很好的同社交、生活,甚至是娱乐结合在一起,而非死板的金融业务。移动金融作为基础环节,例如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等,是移动商务和移动生活发展的根基。其中手机银行更是作为移动金融的基础工具,能够降低成本、将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带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客户生活中,因此备受青睐。

2.市场空间

截止2011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其中已开通移动互联网业务用户为3.03 亿户,占全部手机用户的37.8%。2010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达到226.9 亿元,同比增长45.8%。随着3G网络的建设,各家研究机构一致预测,中国将于2011 年起进入手机支付的快速发展时代。例如,艾瑞咨询预测中国手机支付交易额将于2011 年达到300亿元,用户规模将突破5500 万,整个用户增长将达到92%,移动互联网总体收入将于2013 年突破6000 亿。中国移动预测称2012 年以后手机支付将超过网上支付;市场分析机构StrategyAnalytics 认为,2011 年全球将有360 亿美元的交易是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即手机来进行交易支付。

3.市场参与者

如图所示,移动支付市场的参与者包括:移动运营商、银行、银行卡组织、第三方支付、商户、移动终端制造商等,它们共同构建了移动支付的产业链。目前参与各方都已开始探索手机支付的适用模式,加紧布局,争分市场。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用户通过移动平台进行交易所获得的佣金、资金沉淀的价值,以及银行提供信贷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的收入,其利润获取模式类似于网上支付的收益模式。但与网上支付不同的是,移动支付拥有更广泛的线上线下应用场景,且更易形成规模效益,因此,移动支付将成为商业银行在新支付领域的又一个良好的发展通道。把握好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又一次发展机遇是银行必须尽快规划好的战略课题。

二、国内手机支付存在的问题

1.移动金融产业链相对复杂

如上文所述,移动金融产业链涉及到手机软硬件厂商、电信运营商、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等诸多的利益群体,产业链相对较为复杂,各参与方都试图能够在产业链中抢占主导地位。目前已经形成了运营商主导、金融机构主导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因为各方互不相让,很难协调好各方立场,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从而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

但从总体上来说,银行在主导权争夺战中还是具有一些相对优势。首先银行拥有金融服务牌照,无论从提供金融服务的全面性还是安全性来说,相对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更为突出,对客户而言也较容易接受;其次,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小额支付,因此购买商品的种类受到限制,而大额的账户管理则需由银行来管理,对购买商品的种类限制较小,故能带给用户更大的效用。

2.软硬件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影响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安全性。对使用手机银行的客户来说,首要关注点是安全要有保障,必须避免账户资金被他人盗用及财务信息泄露。而目前手机的加密能力较低,而且因较长的产业链,在手机支付时信息将在多方流转,从而导致信息被拦截和泄漏的可能性提高。另一个因素是易用性。目前手机软硬件系统种类较为繁杂,银行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开发匹配各种设备与系统的客户端软件,且经常跟不上系统更新的进度。同时,无线网络带宽和速率等方面难以让人完全满意,交易时最让人无法忍受的问题就是慢,这些都给用户体验带来了显著的障碍。

3.需建立兼容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等通用平台

手机支付市场各参与方的位置决定了其局限性,难以独自主导整个产业链。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缺乏独立运营的第三方式的移动支付通用平台。这个平台应包括将手机第三方支付与各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B2C 电子商务网站连接,并且使用户的手机号码与其银行帐号捆绑,使其更符合场景应用,才能给予用户快捷便利的体验。

篇8

商业插画进入到数字时代,随着数字设备技术和网络媒介的综合交互应用,为艺术家全方位进行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现在新一代的插画设计者们正得益于对技术的控制能力和熟练的操作能力。设计新锐们不断变化的思维,对插画特有的敏感得到了用武之地,同时也解决了对写实风格、固定思维模式的厌倦感,在众多的信息中,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超乎想象的、具有数字化视觉特性的插画脱颖而出。

一、商业插画在数字技术综合应用下的现状

(一)国外商业插画在数字技术综合应用下的发展现状

商业插画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其设计领域除传统的书籍出版业,广告业以外,已长驱进入动画、游戏、网络等热门行业。在技术的支持下,商业插画作品渗透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从题材范围到社会商业用途,从制作到观念,已经流派纷呈、五花八门。可以说,整个西方的插画世界为数字技术革命所震撼,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考验。

采用数字技术的欧美商业插画艺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文字作补充说明的,这在一般的杂志、书籍、教科书等等中是常见的;二、以视觉形象插入媒体形式中,和文字具备同等功能,” “这在许多招贴广告、产品包装、环境装饰等等中已是普通的事;三、与文字无关,直接用视觉形象来传达思想含义,这一类插画具有如同语言一样的功能,它们超越文字,代替文字,独具造型的魅力”。

在数字时代的潮流影响下,韩国、日本大量采用数字技术,将商业插画融入于CG产业之中,范围涉及到视觉设计的各个方面,并在卡通、动画产生中得到可观的经济回报。

(二)数字技术泛用下的国内商业插画的现状

中国商业插画借助数字技术综合应用的力量走出了创作低谷。明快艳丽的电脑插画风格成了最流行的时尚,受到青少年的推崇和喜爱,运用电脑进行插画设计的新锐不断涌现出来。在繁荣市场的刺激下,已开始呈现崭新的面貌和活力。

分析中国商业插画的复苏不难发现其正在进入多种风格,多种流派相互融合、借鉴的大潮流中,各门类艺术形式跨领域、跨学科兼容吸收。数字时代更为中国广大艺术家们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巨大空间。

二、商业插画在数字技术综合应用下的的发展趋势

“技术是创意的推动器,而不是自身的结束”。新技术带来的震撼被用来形容数字技术对安全无忧的插画世界带来的影响是非常贴切的。大胆采用创新的材料与艺术方法并结合数字技术共同作用于商业插画的创作中。这都将为商业插画的创作刷上一道道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活的色彩,这都赋予作品永恒的深度。并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形成独特的个人视觉语言和创作风格。由此亦可窥探数字技术泛用下商业插画不同往昔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插画的专业化必将由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来推动

商业插画的专业化是随着插画本身发展所造成的,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在扩大,现在的插画应用已大大超过了原先的范畴。在众多新科技的支撑下,插画从构思、制作、传播以及最后受众的接收与欣赏,都有一套完整而不同于以前的媒介和渠道,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众多限制。

此外,商业插画在应用过程中与诸领域的技术和手段相结合,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这也是社会分工提出的要求。由于商业插画所服务的行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这对插画设计者提出了很高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要求。一方面插画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彼此之间的专业区分,专业上的精专更促进技术的创新式尝试。就商业插画本身,发展形势决定了所涵盖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广,势必要求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插画者来满足需要。

(二)商业插画更具艺术审美性亦由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来推动

社会大众对于插画这种艺术形式更乐于接受,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所选用的题材非常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它不像其他一些艺术及绘画形式高高在上,商业插画的“平民化”更加深入人心。流露在作品画面中的都是具有极强视觉冲击力和符合美学规律的形式组合。数字技术综合应用下的商业插画作品的艺术性本质在于形式的多样性和与众不同的想象力以及最终独特而绚烂的视觉形象上,这一点不会改变,同时也是其真正的生命力。这充分体现商业插画艺术与科技的互动。

(三)商业插画在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下走向多彩未来

商业插画在数字技术的促进下得以重生,其发展前景可谓非常广阔。如今商业插画的发展正是以强大的社会需求作为其旺盛生命力的基础。同时技术的进步与变革,特别是数字技术的演进,会给插画艺术更彻底更深刻的影响。社会文化也越来越看重个体自我个性和情感的表达,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这与商业插画的内在特质不谋而合。

另外,由于商业插画的多边融合性决定了与其他艺术形式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商业插画的产业化道路会更加的宽广,这就在社会发展的意义上为其奠定了更广泛的基础。

总之,在数字时代中,应摆脱单纯把数字技术视为工具的属性,要以艺术创造者的直觉来剖析现代科技发展所带给人们内心情感和文化语境的不同变化。但是,商业插画设计者应冷静地意识到“照相机的诞生并没有将戏剧斩草除根,留声机的发明也没有封杀现场表演的音乐,”数字技术的应用并不意味着传统手绘插画的终结,二者并行不悖。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趋势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①。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常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容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如果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管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4.整合业务流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是这种渠道结构和同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大量的客户还没有实现渠道迁移,电子银行业务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美州银行2004年全年电子银行(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交易笔数为21.6亿,而营业网点交易笔数为10亿,仅占全部交易笔数的31.6%,远低于国内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网上银行服务,从而不断降低业务成本,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篇10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信用机构。然而,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商业银行是主要经营货币商品和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有调节经济、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等职能。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发展问题

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4万亿元,比2003年的28万亿元增加123万亿元,增长了近5.5倍。从机构类型看,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大,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5.6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6.9万亿元,占比17.8%,同比增长14.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虽然我国银行业相比世界起步较晚,到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才首次进入榜单前十。但是在201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经全部进入了榜单前十,这种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国银行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再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商业银行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加重视社会效益。此外,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由于既方便快捷,能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又有利于银行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经出现,便飞速的发展起来。

然而,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它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一)产权性质单一,国有化程度过高

我国银行业中的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国有化程度较高,占据了垄断地位,虽然部分银行已经上市,但股权大都集中在政府手中,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相对国外而显得单一。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来多以分支行为资源配置中心,采取层级授权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开展各项业务。然而这种多层次的组织管理模式,将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不足又会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布局并不合理,管理环节过多使权力严重分散,内部部门职能重叠,协同能力不强,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权力中心。内部审计机构仅被当作一般职能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四)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尽管国家组建了东方、长城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来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对其不良资产进行转移,商业银行自身也处置了诸多不良资产,但其不良资产依然在增长。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改革,产权股份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应对现有的体制模式进行转变。我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加大实行股份化的改造。银行业应使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应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并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二)提高员工素质,优化竞争环境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素质必须与世界发达国家看齐,并不断赶超。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必须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培养和竞争环境。

(三)加强特色化与自身核心业务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