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酸碱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机化学酸碱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无机化学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强调学习方法,建立化学思维
无机化学是我校药学专业的第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有帮助学生巩固专业学习思想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因,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对于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还很不适应,这样势必影响大一无机化学教学的质量,更有可能影响学生们今后对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化学课程的学习。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大学生们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且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大部分人抽象思维困难,学的较死,难于举一反三,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因此在大一无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结合化学发展史介绍化学对人类生存及人类文明的影响,并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从强调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二、突出重点,及时总结教学规律
无机化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因而内容庞杂、分散,特别是元素化学部分,缺乏系统性。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寻找规律,及时总结教学内容。例如,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均属于化学平衡,这样化学平衡就是重点讲解内容,从平衡的基本特征到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应用和化学平衡的移动,多举例、多练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能够举一反三,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无机化学各论部分教学中,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大,但都离不开元素周期表。因此,在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元素周期表,强调同族元素的共性和特性,抓住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及时总结规律。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酸碱性递变规律、碳酸盐热稳定性等。还要坚持运用基础理论贯穿到元素学习之中,使元素部分的学习变得不必死记硬背其性质。根据具体章节内容,教师还可讲授一些无机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和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它不仅扩大了学生视野,而且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非常必要,从而使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教学内容。
三、联系实际应用,丰富课堂内容
无机化学在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期就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化学分支学科,历史悠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相应地引入一些科学家小传、化学重要发现的介绍,来丰富课堂内容。如杂化轨道理论的奠基人――鲍林等,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和教育家戴安邦在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等。
教师在授课时,应紧密联系实际,恰当反映化学在医学、药学、能源、信息、材料等方面的作用。如介绍元素的自然资源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丰富稀土资源和稀土功能材料;讲解配位化合物时,以抗癌药物顺铂的发现历程为起点,介绍人体微量元素与健康,结合大环类配合物(如叶琳环等),介绍Fe、Mg等金属离子在生物酶大分子中的作用等。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加深其对无机化合物相关性质和化学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使无机化学课程更好地为学习后续化学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中还要及时更新内容,跟上时代。将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知识如纳米技术、水热合成法等渗入到基础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过渡金属元素时,对磁性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展示我们在某些药物为配体与过渡金属形成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进展,增强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与后续化学课程的联系和交叉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学生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它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三大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无机化学教学中面对课时减少的情况,首先应认真选取教学内容,舍去一些次要的内容,提炼每章重点,对重要的内容进行精讲。无机化学化学原理部分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四大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我们首先把与中学教学重复的部分删除,精简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这两部分内容,这些内容相对独立,而且在以后的物理化学课程中还会学到。各种酸碱理论要清晰介绍,尤其是酸碱质子理论,是后续分析化学课程中酸碱滴定的基础;在分子结构部分,加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内容,此部分与有机化学课程理论相关,而且也是学习元素知识的理论基础。
五、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无机化学教学上,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调整,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CAI课件,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电脑,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和动画等有机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每次授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具有以下价值:
一是增强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轨道杂化理论,通过动画的形式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了科学家小传,学生听后改善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是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彻底解决教材重点、难点的学习困难问题。在元素部分教学中,讲述的内容多而课时少,网络与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传授的信息量大,节约了板书的时间。配以各种模型、实物照片和动画,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尤其是能生动地反映微观结构的图像,如涉及原子轨道、杂化轨道和分子的空间结构等,可以通过Flas的形式展示各种轨道的形状以及成键方式,将微观、抽象的行为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解决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加大的矛盾,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
四是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真听讲,课堂气氛活跃,激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去探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五是适合大班教学。
六是具有可重复性。目前,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编制的教学课件,可以在网上阅览,能随时修改更新,不需要专门的软件编程工程师,特别适合广大高等院校的教师、学生应用,还能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在一些讲解中适当的进行一些提问,带动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为大一新生乐于解习题的特点,在一些知识点选取一定的填空体和选择题,让学生即学即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无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注意课程间内容的交叉、专业的结合,并应做适当的拓展;合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方法。在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进取、探索与总结,以新的教学理念探索出适应新时期无机化学教育的教学体系。
篇2
作者:史锐 张晓丽 吴品昌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内容涉及浓度计算、结构理论、热力学初步等等,涵盖了多个化学学科知识,但像结构理论等知识主要以描述性介绍为主。这种浅、全,但内容繁多的内容很难符合现代教学要求,也不符合现代化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容与实用性联系较少。内容中对知识在医药学上的应用介绍较少,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如缓冲溶液中只介绍简单的浓度计算方法,而在医药学上常用的溶液介绍非常少。(3)课程内容对不同专业无明显区别,授课无侧重点。因此需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力求少而精。因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不同,对所学课程要求也不同,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对学生整体目标的培养质量。因此《无机化学》怎样适应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实施教学,是无机化学教学工作者们探讨和研究的时代命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构想。构建面向不同专业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本校无机化学教研室承担全校药学相关专业、护理学等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拟增加无机化学和现代无机化学课程作为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为其后续课程学习提供良好的铺垫,并为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引领作用。
因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不同,对所学课程要求也不同。因此,根据本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1条主线和3个分支”课程体系,以适应全校不同专业对无机化学教学的需要。“1条主线”包括无机化学和现代无机化学2门课程,分别适用于药学和临床专业本科生必修和选修,体现无机化学对于药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引导作用“;3个分支”包括无机化学(护理学专用)、基础化学和医用化学基础(中专护士专用),以加强非临床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相关无机化学知识的学习。(1)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重点阐述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元素周期律、化学基本定律、气体、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酸碱理论、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等。通过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将为医药学各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将来的实际工作。无机化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计划新开的临床专业公共选修课,但不同的专业对无机化学教学有不同的要求,药学专业学习重点为化学相关理论及药物制备合成相关知识;临床专业学习重点为后续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做铺垫,以及元素性质和其前沿应用的知识。因此,在上述专业的《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始终坚持突出专业特色、满足专业需求、体现专业水平的原则,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2)《现代无机化学》是药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了无机化学及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学习的一门计划新开选修课,其内容概括地总结无机化学中常用的经典理论成果,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工具,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对无机化学领域最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把握无机化学学科前沿的能力及其在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应用,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无机化学》(护理学专用)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在护理学相关方面应用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重点研究酸碱理论、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等理论及相关技能,对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4)《基础化学》是非临床医学专业计划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简述无机化学四大平衡理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光谱分析、薄层层析、电化学分析等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为其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医用化学基础》(中专护士专用)是研究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概括阐述化学相关知识以及化学技能在护士专业的重要应用。对护士专业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整合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整合非常必要,整合后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特色。(1)满足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无机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日益交叉、渗透、融合,学科领域不断扩展,从内容看,实用化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增开现代无机化学选修课,才能跟上形势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2)提高授课效率。目前教学要求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突出,其中教学内容重复和衔接不畅是主要原因之一。整合后,精炼、流畅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授课效率,减缓缩课时与增内容之间的矛盾。(3)通过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整合与改革,不仅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实验教学的重复建设,有效利用资源,缓解扩大招生与教学投入不足的矛盾,而且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
探索创新性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原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更新及实验考试方式的改革,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索性的改革。(1)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动态,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吸收融合到实验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按基础(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探索性实验3个层次展开。并按照改革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2)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改革单纯操作性实验考试模式。实验考试内容上实行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论文撰写,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论文答辩和技术考核,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开辟无机化学实验第二课堂:定期举行无机化学学术讲座和文献读书报告会;提倡药学专业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和实验室开放项目,撰写综述和论文等方法进一步充实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涵,促进本科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发展。随着高校教改形势向纵深发展,中医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而慎重地进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逐步加强无机化学在高等化学教育中的基础和母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时展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篇3
【关键词】平衡体系 无机化学 平衡常数 平衡浓度
无机化学是化学、材料、医药、化工、检验等许多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前提和基础。系统的无机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原理和元素两大部分,其中化学原理是大多数专业学习无机化学这门课程时的重点内容。有关于化学平衡问题的理论和计算是化学原理的核心部分,在无机化学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机化学中涉及到化学平衡内容有诸多章节,按其从属关系可以分为总论和分论。化学平衡就是总论;分论包括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这些内容是化学平衡在各自平衡体系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现阶段大部分出版的无机化学教材针对这部分内容都是分章节介绍,涉及到常数、公式和原理太多,学生在学习阶段难以将相关内容进行联系融合,掌握有一定难度。教学研究发现,在学习完分论――四大平衡以后,应及时将其与前面总论化学平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将会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
一、化学平衡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1.基本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即该反应只能进行到“某一程度”就达到反应的终点。此时反应物的消耗速度和产物的生成速度相等,形成一个动态平衡,该平衡状态我们称之为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基本含义还包括: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所能进行的最大限度,达到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组成不再随时间而变化;平衡常数是状态函数,因此系统的组成与达到平衡状态的途径无关;化学平衡是动态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建立与新条件相适应的新平衡。
2.特征
(1)平衡浓度
化学平衡所阐述的具体含义是指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状态时,各反应物的浓度与产物的浓度存在一定关系,即“平衡浓度”之间的关系。生成物平衡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幂之积的比值称为这一反应的平衡常数。这是解决与此相关的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计算的必要前提。为此,我们还需要了解与平衡浓度相关的起始浓度和变化浓度,明确这三种浓度之间的关系,即起始浓度任意值,变化浓度有比例,平衡浓度相制约。
(2)经验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是表明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的特征值,可分为经验平衡常数K和标准平衡常数。两者在定义和表达形式上虽然相似,但含义却有很大差异。经验平衡常数又称实验平衡常数,是由实验测定而获得的,根据反应类型不同及体系达到平衡时各物质浓度表示方法的差别,可分为浓度平衡常数K,和压力平衡常数K。。经验平衡常数通常具有量纲,对于有气体和溶液同时参加的反应,量纲极为复杂,因此在使用时十分不便。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是以平衡浓度(或平衡分压)与标准浓度(或标准压强)的比值(即相对浓度)来代替平衡浓度,从而达到一个无量纲的平衡常数,它同样可以表达体系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关系,而且使用更为简洁方便。此外,标准平衡常数标准一致,有对应关系,因此使用更为广泛。
此外,在使用平衡常数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平衡体系中固体、纯液体以及稀溶液中溶剂水的浓度(活度)都近似,因此它们都不会出现在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同一化学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的具体数值与方程式的写法有关,写法不同,表达式中的指数不同,平衡常数不同;平衡常数是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一个定量标度,利用平衡常数的大小比较不同反应进行的程度时,各反应的化学计量数必须相同,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二、化学平衡在各类平衡体系中的具体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化学平衡常常涉及包括平衡常数、转化率、平衡移动定律和多重平衡等具体问题,这也是掌握化学平衡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将详细讨论这些问题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中的具体应用。
1.标准平衡常数
在总论化学平衡体系中,标准平衡常数一般用来表示。在分论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从反应类型上来说都属于离子反应。因此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一般用来表示,随着反应体系的不同,的具体含义也不同,列出了常用标准平衡常数在各平衡中的具体表示形式。在酸碱平衡体系中,经常讨论的是水的解离平衡和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平衡常数的表示分别为《研究的侧重点是各种复杂体系中溶液蚶值的计算。在沉淀溶解平衡中,判断多离子共存溶液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是计算的重点,衡量的标准就是平衡溶液体系中反应商J与离子积常数的大小。在配位平衡反应中,分别表示配合物的不稳定常数和形成常数,其数值大小分别表示配合物分解或是形成反应趋势的大小。在电化学氧化还原平衡中,常常考察的具体重点是利用各种反应的电极电势来计算相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2.平衡转化率
对于一般可逆反应,除了标准平衡常数以外,有关化学平衡转化率的概念也比较多。虽然在不同平衡体系中的叫法各不相同,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表示某物质达到平衡时已经转化的浓度与起始浓度的比值。例如,酸碱平衡体系中的弱酸弱碱的解离度和盐的水解度;沉淀溶解平衡中的溶解度等。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一般来说,反应的平衡常数。越大,平衡转化率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只要化学反应计量方程式与的表达式相匹配,平衡转化率也可以确定反应程度的相对大小。
3.平衡移动定律
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知建立化学平衡的条件是相对的,体系的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勒夏特列(Le Chatelier)原理从定性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平衡移动的普遍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在四大平衡体系中主要是考虑浓度因素――反应商J对于平衡移动的影响,一旦平衡浓度发生改变,平衡必然发生移动。平衡移动的方向主要是考虑反应商J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大小,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反应中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通常分别为溶液pH、pOH值的改变、溶度积的改变和配合物生成与溶解;在氧化还原平衡体系中,浓度改变直接体现在电极电势的数值,因此电极电势的改变直接反应出平衡的移动。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建立新的平衡体系,最终使得正向和逆向反应速度相等并且反应的对于氧化还原平衡而言则是。
篇4
关键词: 无机化学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化学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无机化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其授课对象为只具有中学化学知识基础的学生,一方面,当前教学内容与中学化学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跟不上现代无机化学的发展,因而远不适应创新型化学化工人才的培养。如何使无机化学课程紧跟时代要求,如何使学生对现代无机化学学科内容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是大学无机化学课程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我根据自己近几年来无机化学的讲授经验并结合现代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势,对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更新教学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在以往的无机化学教学中,化学教育专业、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基本上都采用同样的无机化学教材,并没有区分出各个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对不同专业的无机化学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选择,例如化学教育专业主要采用师范类大学编撰的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以后走上教师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工科类化学专业要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和锻炼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各个专业的共性和共同的技能训练[1―4]。
国内的无机化学教材多为20世纪80年代出版,内容略显陈旧,多为传统无机化学的内容,而近年来新兴起的无机化学新的分支学科和领域,如生物无机化学、无机材料、纳米材料等的发展在教材中涉及较少,已不能反映当今无机化学学科的全貌。因此,我们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一些传统的内容进行合并,同时在授课中加强无机化学中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例如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和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应用的仿生合成无机材料,等等。
二、改革讲授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研究范围较广,因而教学内容庞杂分散,特别是元素部分知识的讲授,章节之间缺乏联系和系统性,内容枯燥无味,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寻找规律,例如可将原子结构部分的元素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亲和能和电负性)周期性变化及分子结构部分的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与元素部分知识的讲解联系起来,用理论来阐明具体的化学问题,通过具体事例将原本抽象、晦涩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化学平衡部分的学习应注意不同的平衡之间的联系和共性,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虽然类型不同,都可用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只是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平衡时表现形式不一样,如解离常数、溶度积常数、稳定常数等。
利用传统的课堂板书讲授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等内容时,学生不能直观、形象地理解相关概念,比如,在原子结构部分中关于原子轨道的角度部分概率分布图和分子结构部分中的分子轨道图很难在黑板平面上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课件可以将抽象难懂的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以直观、形象的三维立体图展现出来,图文并茂的讲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传授的知识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5]。此外,我们还通过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建立无机化学课程的网站,提供大量的教案、课件和化合物性质的数据库等资料,便于学生在课外浏览学习。除了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外,还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例如,对一些重要的理论性较强的公式,采用板书进行详细的推导。将现代的和传统的教育技术相结合,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习题课,增强掌握知识的能力
习题课并非用来应付考试,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习题内容应与理论知识相呼应,并可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和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回顾和复习学习过的内容。传统的习题课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主要为被动地“填鸭式”接受。我们认为应该改这种习题课的模式为讨论的方式。对一些知识的难点,由教师提出疑问,让学生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他们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透彻。在习题课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有疑问、有争论、有讨论,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四、改革考试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考试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手段。以往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好与差,一般只看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的好与差。我们认为此种考核方法有一定的弊端,从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来看,这种形式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很多学生只注重书面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突击复习,甚至还有作弊等投机行为。为此,我们改革了单一的考查考试方法,采用课后练习、平时测试与科研小论文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老师评分和学生评分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采用这种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和全程性、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可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同时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对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既丰富了学生无机化学知识,又充分体现了现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实现化学化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3]张祖德编.无机化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篇5
作者:詹秀环 单位: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选取高中化学未曾涉及的典型元素及化合物,注重宏观化学原理和微观结构理论在描述性化学中的应用.强化基本化学能力的训练,广泛触及能源、材料、信息、环境、生命中的化学知识,提高描述性化学的理论层次,将描述性化学内容置身于开放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新科技发展的背景中,使其焕燃一新,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有关内容的调整(1)在元素化学中加强了个别离子的鉴定反应,这样使元素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性,也为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的改革提供了课时保证.(2)有机化学中涉及到的无机化学理论的加强.无机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极其重要.其中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间力和氢键、分子的极性与变形性路易斯酸碱理论,原子结构中电子密度、电子云、原子轨道及图形在有机化学中都有较多的应用.这些内容在教学中都进行了加强,以减轻有机化学课程的负担,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改革分担任务.(3)无机化学中有所涉及又无法深入讨论的某些内容则调整移至物理化学课程中.为了保证无机化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编入教材的某些内容,如水的相图、胶体、金属腐蚀和防腐等内容由于学时限制一带而过,容易使学生一知半解,这些内容在无机化学中不再涉及.这样的协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入化学史教育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形成自身的规律,化学史就是化学科学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育可使化学教学不是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可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到多方面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精神.适当介绍一些化学家的主要事迹,特别是化学家青年时代的重大研究成果的宣传,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化学史教育可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知识包括教科书中的化学理论和定律,只把结论告拆学生,而没有介绍这些理论的发展.一部分学生进入师专学习无机化学时认为中学化学讲过的概念、观点是错误的,重要的原因是中学化学死抠化学概念,没有将这些化学概念、定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来龙去脉交待清楚.知道了它的发展过程、知道它的过去和现状进而考虑如何补充和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化学史教育也有助于我们从化学知识中汲取思想启示,使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类发现真理,改造自然的桥梁和手段.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资讯急剧增长的时代,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化学史教育不仅可学知识、而且可学到科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可以说,学生掌握化学史的多少是衡量化学专业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参数.本课题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化学史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全球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常常成为抱怨的对象,似乎是他们污染了地球,这当然是一个误会,但环境污染中85%来自于化学污染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化学工作者就有更多的责任去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此在元素部分教学中每种有毒元素都增添了它们的危害性和防治方法,对学生进行环境、资源、国情教育.如水是一种生命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海水和污水由于混进其它物质使得它无法实现纯净水的生理功能,目前已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之一.海水中的水应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看作是水的一种无穷的矿藏,但由于海水不能直接饮用或用于灌溉,而且海水或污水的净化工艺因为成本过高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地球上虽存在大面积海洋,但生活用水却严重短缺,若有限淡水资源遭到污染,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协,通过这些内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增添元素生物学效应的有关内容六十年代三项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把生物无机化学急速推到热门前沿的地位,从70年代开始已成为一门学科分支而活跃起来,生物无机化学以无机化学知识为基础,用无机化学的方法研究生物体内无机元素与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合方法及它们在重要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的科学.无机化学的生物学效应是生物无机研究的重要方面,周期表中有90多种稳定元素,它们以各种形态、方式存在于地壳中与生物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基于目前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只发现约30余种元素与生物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称生物元素.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仪器测试水平的提高,生物元素的概念不断修正和发展,许多元素在适当范围对人类有益,但超过一定浓度就有害了.21世纪的化学教学应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合谐、也符合课程改革的形势.
无机化学实验课无机化学实验是师专化学专业一门基础实验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理解,逐步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现象及数据处理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仪器使用技能、实验室工作技能,实验操作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和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能力,针对当前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上,验证性实验多,研究性实验偏少,单元性操作多综合性实验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成才创造成才的氛围,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受到科学熏陶.为此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改革尝试:(1)学生参与课前实验准备工作和课后的整理工作.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工作能力.(2)注意体现实验学科对理论学科的基础作用和实验环节对课堂理论的深化作用,选择实验内容上注意调整基本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这几个层次的实验比例,纠正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两头弱中间强(验证性实验强)的现象.具体课时分配为基本操作48学时,验证性实验27学时,综合性与探索性实验21学时共96学时,机动6学时.(3)加强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的交叉和渗透.将试管反应和定性分析实验相结合.元素化学是大学化学整体知识结构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试管反应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让学生在较有兴趣的实验中学习元素性质,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目前人们面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这与化工、轻工企业不加处理排放“三废”有关,但就是在实验室进行的研制工作也往往对环境问题不加考虑.其根源是学习期间环保意识淡薄.要让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到,某些有害物质不处理就排放是不允许的,应改变大学实验室中任意倾倒废渣废液的习惯.在学生学习期间,通过实验室的工作实践进行环境、资源、国情教育.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还有待于学习成功的经验,弥补我们的不足.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34-0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作为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无机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化学及化学相关专业所开设的第一门必修实验基础课,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都是通过该门课程来学习和养成的,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也是大学新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从高中到大学转变的关键一步。然而,无机化学实验在开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形式的废弃物,虽然实验教学中每个学生用的化学试剂的量并不是很大,但大量的学生不断地开展实验也会出现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效果,尤其是一些毒性较强的废气、废液,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对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如何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实验过程中有毒试剂的用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提高试剂的利用效率,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化学在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酸雨、温室效应、水体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作为教师,在讲授化学化工技术发展的同时,重视技术对环境造成的冲击,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绿色化学是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杜绝那些对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从而实现过程和终端的零排放或零污染。绿色化学实验室是以绿色化学思想为准则,将绿色化学的原则应用于实验室,解决实验室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使实验室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思想和理念,不仅可以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大学起始阶段就学会用绿色化学原则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具有深厚的环保意识。
一、实验内容选择的绿色化
要实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就必须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绿色化的改革和创新,筛选与化学学科进展相关的实验项目,删去内容陈旧、仪器落后、教学效果不佳的实验项目;增加与甘肃农业大学教师科研方向相近的体现学科发展前沿、适合实验室开设并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实验项目;替换环境污染严重、对师生身体健康有危害的实验项目;对现有必须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改进和优化,并让学生参与改进和优化实验的过程。即选择实验项目时要尽量选择既能保证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得到训练,又对环境产生影响较小的环保型实验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如“硫酸铜的制备与提纯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并熟练掌握加热、蒸发、减压过滤、重结晶等基本操作,弄清重结晶提纯物质的基本原理,但该实验会产生大量有毒的二氧化氮气体,且铜离子作为重金属离子进入环境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也较大,因此我们将实验项目换成了“转化法制备硝酸钾”,其既可以达成相关的基本操作练习和使学生掌握重结晶提纯原理的实验目的,也将因实验产生的废弃物给环境和人体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
二、实验教学方式的绿色化
(一)微型化实验方法的引进
微型化实验是在微型化学仪器中进行实验,它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较明显和准确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教学方法,也是实现实验室教学绿色化的主要途径[4]。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是无机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学生化学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该类实验所用的药品种类多达上百种,涉及有毒性的钡盐、锡盐、铬酸盐、铅盐及易挥发的四氯化碳、乙醚、戊醇等有害物质,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还会释放出刺激性或毒性气体如硫化氢、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对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对此类实验进行微型化改革,既可以有效减少实验室“三废”的排放,降低实验成本,也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或探讨实验的现象和机理。常规元素实验多数是在试管中进行,为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所用试剂的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将反应容器改为点滴板或井穴板,就可以大大减少试剂的使用量,而且多孔的设计也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实验,利于学生观察对比不同的实验现象[5]。同时使用带有刻度的小试管和多用滴管可以在取液时更加准确快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并不亚于常量实验。对于显色的性质实验,在达到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该反应现象存在的实验目的的前提下,“滤纸试验”用起来更方便简单且现象明显[6]。如二价镍的鉴定是加丁二酮肟(镍试剂)生成鲜红色的沉淀,在滤纸上进行该实验不仅产生颜色鲜艳的产物,而且实验后不需进行废液回收和仪器洗涤,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
(二)实验装置的积极改进
对无机化学实验的装置进行积极的优化改进,使一些无机合成实验在反应原料减量的同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硫酸亚铁铵是一种复盐,在工农业生产和医药上都是重要的合成原料,它的制备是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经典实验之一。该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复盐的一般特征和制备方法,还能综合训练学生的蒸发、浓缩、结晶、干燥、过滤等相关的一系列基本操作。常规的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是将4.0 g铁屑经过10%碳酸钠煮沸除油后与3mol/L的硫酸30 ml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再与等摩尔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铵晶体。该方法存在着试剂量大、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高、耗时较长等缺点。我们的实验则采用1.0 g铁屑与3mol/L的硫酸8ml在锥形瓶中采用水浴加热控温60℃的方法,锥形瓶通过橡胶塞和玻璃弯管与安全瓶相连,安全瓶再通过玻璃弯管连接尾气接收瓶[7-8]。该装置既可以通过封闭控温系统减少水分蒸发,避免生成的硫酸亚铁被氧化,又可以将废铁屑与硫酸反应时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吸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
“硫代硫酸钠的制备”也是大学本科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经常开设的一个综合实验项目,该实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亚硫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生成的二氧化硫和硫化钠反应得到新制备的单质硫之后再与亚硫酸钠合成出硫代硫酸钠。该方法所用装置复杂,操作繁琐,学生按此法进行实验,灯用酒精消耗量大,实验的反应时间较长,且在实验过程中常发生倒吸和二氧化硫泄漏的现象,产率较低,有时甚至可能得不到产品,产品形态也不是很好,经常是白色粉末状而非晶形。微波辐射法是近年在化学合成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方法[9],通
过微波照射合成物质已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我们将其用于硫代硫酸钠的制备中,以亚硫酸钠和硫粉在水溶剂中置于微波炉加热,通过对反应时间、火力大小、结晶方式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获得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实验方案,实验的效果良好。利用微波辐射法制备硫代硫酸钠,改变了传统的酒精灯加热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一种较新的合成方法,也可以利用微波加热快速、均匀的特点,节约能源,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制备产率,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的实验方法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层出不穷,因此需将能反映学科发展新动向和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及时充实应用于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改变过去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训练为辅的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实验教学也逐渐摆脱了单一模式而逐渐向多样化发展,这其中微视频以其短小、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微视频一般是指播放时长在30s到20min左右的视频短片,它可通过电脑、手机在网络社交媒体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传播交流,制作简单、可随时随地拍摄并可重复播放是其最大特点。
在无机化学实验的授课中,除了实验室安全操作和实验基本技能操作可以制成微视频以利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观看学习之外,通过微视频与课程网站相结合,将一些毒性较强、危害较大或者实验成本较高的实验内容制成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既可以有直观的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实验的原理,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比如三氧化二砷的性质、二氧化氮的性质和制备、砷酸盐的性质等,这些实验内容因其具有高毒性而在无机实验开设中被渐渐取消,现在将其制成微视频的形式则可让学生观察相关的实验现象从而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产生具体的印象。另外将多媒体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模拟实验结合,一些传统的污染性高的实验,以模拟实验取而代之,学生通过相关软件进行操作,不仅可以实现实验室的“零污染”,也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废弃物处理的绿色化
无机化学实验室的废弃物主要是各种化学废液,固体废弃物和废气较少。化学废液根据其危险特性一般包括具有较强腐蚀性的酸碱废液、较强毒性的金属盐溶液和少量的有机溶剂等,这些废液如果随意倾倒和排放,不仅会腐蚀下水管道,还会对水质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无机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要想实现绿色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类回收:尽管无机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种类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已知的种类,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清楚每一种化学试剂和药品的危险性,根据实验室所做实验项目的类别,分类摆放不同的回收缸,做好废液回收和标记工作,简化后续处理的难度。同时尽可能将回收缸放置在通风橱中,定期检查废液收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及时处理,避免长期放置废液。
2.区别处理:废液在回收处理之前需要判断其具体性质,掌握化学废液的简单处理办法。针对回收的酸碱废液,可以进行中和处理,检验中和液的pH值基本在7左右即可,中和之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管道中并用大量水冲洗。而对有毒有害的金属盐类废液则采用沉淀法如硫化物沉淀法分离镉、汞离子,絮状沉淀法分离铝、锌离子,氧化还原沉淀法除铬离子等[11],同时将过滤之后的沉淀物保管好后送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统一处理。少量的有机废弃物元素组成相对简单的除了回收再利用外,不可回收的则采用焚烧法处理;氯仿、四氯化碳等易挥发有机溶剂可在回收瓶上面覆盖一层水,减少其挥发;不适合焚烧的废弃物如戊醇则可采用吸附法将废液中戊醇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排放。
3.循环利用:高校化学实验室通常包括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专业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处理之后可能变成另一个实验室的实验原料或辅助物。如将无机化学实验回收的乙醇溶液作为有机化学实验的原料通过蒸馏得到较为纯净的乙醇可以作为灯用酒精;将含汞的废液调节pH到8—9后加硫化钠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剂,过滤后,清液排放,沉淀可再制成汞溶液[10];实验室常用的铬酸洗液失效后进行浓缩冷却,再用高锰酸钾进行氧化滤去生成二氧化锰,沉淀后可以再用;银盐沉淀法得到的副产物氯化银,通过锌粒置换法可以回收金属银;酸碱废液较多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自然蒸发技术提取盐类等可再利用产品,制得的粗盐可用于粗盐的提纯与分离实验,也可作为防冻除冰剂等[12]。
四、教学过程中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
篇7
1.目前药学系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药学系现行化学基础教育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分析化学,在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不利于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1)目前由于实验场地与设备有限,实验实训时很难做到一人一套仪器,而且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集中在同一个实验室,没有设备齐全、标准的有机化学实验室,稍微复杂的有机合成反应没有条件进行,只能进行的就是一些简单的性质实验,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后续药物化学的学习以及实际生产中的药物合成能力的培养,失去了药学专业技能培养的根本。
(2)无机化学实验课时数少,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打下化学类实验实训的基础,时间较为仓促。
(3)分析化学实验多是简单的酸碱滴定,缺少仪器分析的内容,对学生一般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好处,但与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是冲突的,不利于学生日后及时胜任工作。
(4)实验课程考核没有形成体系,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5)实验课程分数所占比重小, 虽然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课时比重接近1:1,但实验分数所占比例仅仅占30%,造成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实验课,在行动上消极怠慢。
2.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我们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1) 调整实验内容。尽管现有有机化学实验条件有限,但为了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有机合成及其合成装置的搭建,我们对有机实验中的蒸馏、分馏、减压蒸馏等相关实验内容进行了视频教学,并指导学生对经典装置进行搭建,让学生理解并现实感受装置搭建的原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药物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实验课时占总课程的比例,加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理论以及基础性的训练,例如分析天平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玻璃仪器的洗涤,等等,这为学生在第二学期的进行分析化学实验以及药物分析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后进入药企工作的基础。
(2)统一评价标准,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在之前的化学实验实训过程中,学生操作实验时基本没有评价标准,也没有实验考核,最后学生的实验成绩都是印象分,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经过一年时间的探讨和摸索,我们构建了对实验课程的评价标准:每一次实验总分100分,根据实验结果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评分,最终计入实验平时分;建立实验考核题库以及评分细则,对每个学生进行抽题考核。
(3)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把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课程中,多采用引导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学习d趣,同时根据实验实训的需要,可以购买一些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3.结束语
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实验实训习惯,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让学生成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精品课程
“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教育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项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建设精品课程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以精品课程为目标可以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课程模式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基础、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是从劳动者的工作出发,关注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劳动者能力和职业任务的匹配,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课程的实用性。因而,它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来确定教学课程和学时安排的传统思路。它的指导思想总体上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相适应。
一、进行岗位(群)及课程分析,明确教学定位
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定位。首先对化工类岗位群进行分析:化工是乌海市的支柱产业,《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和电石化工,加快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乌海及周边地区有海吉氯碱股份有限公司、君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蒙西股份有限公司、神华乌海煤焦化、乌海化工厂等等众多化工企业,每个化工企业又有若干个岗位,即岗位群。这些岗位不仅需要员工熟知本岗位的工艺过程,掌握本岗位的技术操作,还要求员工掌握一定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能分析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计算能力。
而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一是学习有关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二是为工艺指标提供理论依据:如化盐工段要求将盐水的pH调整到7.0~8.5,这就要用到无机化学中的酸碱平衡理论;三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如蒸发岗位热量的计算,氯乙烯岗位平衡转化率的计算,都要用到无机化学有关内容的计算。
针对岗位群分析,确定了以下内容:气体及有关定律;热化学定律及有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平衡转化率及工艺条件的控制;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及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配制与计算;盐类水解及pH的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及有关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及电极电势的计算;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子结构的基本理论;配位化合物及应用。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学生在中学的系统学习中理论基础不扎实,对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感兴趣,比较容易掌握。对专业课比对公共课的兴趣浓,对实践课比对理论课的兴趣浓,对知识的学习更讲实用,这说明他们更善于动手而不是单纯的动脑,更愿意学会工作而不是记住知识。鉴于此,在无机化学课程大纲的修订过程中,我们要把握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将理论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培养相应计算能力、训练有关操作技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岗位群的需要。
通过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和授课对象的分析,对课程进行明确的教学定位,在此基础上修订了教学大纲,新大纲体现了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指出了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学时数,对部分内容指出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进行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是由教师来主导,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也是由教师来完成,所以要建设一支素质高、教学思想先进、可塑性强、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师资队伍。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的培训与提高,课程组要经常开展活动,完善教师听课制度,加强交流与学习,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广大教师教研和教学的热情,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无机化学课程组有专职教师7人,实训室管理人员1人,其中双师型教师7人,有较好的职称结构和学历层次结构。职称结构为:副教授3人,高级讲师1人,助理讲师1人,助教3人。有硕士6人,在读硕士2人。有5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4位教师具有技师资格。按年龄划分,35岁-45岁4人,35岁以下4人,教师队伍中青结合,形成了较年轻的学术年龄梯队。
教学管理的规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实验实训室制度等。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完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等网络素材,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
三、修订教学大纲,进行一体化教学
通过对化工类岗位群、我院学生情况的分析,通过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回访,无机化学课程组根据以下原则对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体现理论适度够用、培养能力的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将无机化学知识进行优选、重组、整合,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实训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和实训条件编写校本教材,突出校本课程功能;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整体化理论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使理论、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形成黑板与多媒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提问、习题、演示、学习指导、对比、归纳、设问等,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注重合作学习;建立平时考核、卷面考试、实训操作、评学评教的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更加全面、科学,降低了理论难度,加强了实验实训,更加注重过程学习,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岗位群的要求,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新旧大纲内容、学生对比表见表1: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练中学、学中做、重能力、见实效”,教学做三位一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学的重点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做,理论实操一体化、知识能力一体化、教室实训室一体化。例如无机化学中“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确定任务分解任务必要准备实施任务评价结果练习拓展,教学场所是教室和实训室交替进行。无机化学一体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一些平时不爱听讲的学生也变得主动讨论与操作,甚至动脑筋问问题了,突出了实践性教学的价值与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四、改革课程内容、方法,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
通过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和授课对象的分析,可以确定无机化学能力课程结构,按照“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强化素质、培养能力”的总体方向,精选课程内容,加强实验实训,开发实验项目,自编实训教材。
无机化学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等。分子结构等内容难以想象的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并配有习题课,辅导答疑,布置作业,课堂讨论等。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理论与实训穿行。形成了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
要达到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目标,就要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对无机化学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整体设计提出了教学目的要求,进行了教学对象分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无机化学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对知识的学习目标层次进行了认知、理解、应用等具体的要求,对操作技能层次进行了学会、熟练的具体的要求,指出了重点与难点、计划学时数。单元设计是对每个单元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完整化的精心设计,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对于具体的知识点提出了练习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问答法、讨论法、发现法、教学做一体化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每个单元从学生的认知过程的构建、知识的迁移角度出发,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设计。教学过程一般是:开始导入媒体的应用讲解(或讨论、提问等)形成性练习(练习、实验实训等)判断是否掌握强调重点与难点拓展性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结束。整个教学过程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方法、师生的双向活动,体现了教学活动、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培养过程的完整性。
五、多方评价,建立立体化考核机制
立体化考核机制包括试卷、平时考核(作业、出勤、回答问题等)、实验操作、师生评价等。因理论与实操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所以可以确定课程评判因素和评判因素权重分配系数,然后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Σ(评判因素等级评价成绩×评判因素权重分配系数)。
无机化学课程除理论考试外,还需要考察学生的实验实训操作水平,实训操作就要根据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考试,评判因素、评判因素权重分配系数及等级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课程评价除学生成绩外,还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专家(同行)评价、(行业)企业评价等,通过分析多方评价,对课程进行整改与调整,促进课程建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作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经过三年的建设,建立了一支责任感强、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鲜明、团结合作的双师型教学梯队。根据岗位(群)及课程分析,明确了教学定位,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强了实用性,部分内容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教学方法多样化,形成了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突出了实践教学,注重过程考核,加强了实训的考核与管理,编制了实训教材。建立了卷面考试、实训操作、同行评价、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的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致慧,陈若愚,朱建飞.无机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的探索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0,(11):238-239.
[2] 杨惠芳,任书霞.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探索[J].河北
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68-71.
篇9
论文摘 要: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推行项目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进行了探讨。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药品,然后介绍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处理实验数据,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无需动脑,只需机械地按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差,而且使学生养成了“按部就班”的习惯,失去了主动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机会。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使很多高职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对口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当前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项目化教学特征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并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能够自觉、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展示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流程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其实施流程如下:
2.1项目确定
在项目化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所选项目既要包含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又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或当地化工行业的生产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提高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设计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这一项目中的研究对象“高锰酸钾”,它既是实验室常用的氧化剂,在工业上又能用作消毒剂、漂白剂,还在医学上用于消毒、洗胃,与学习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才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2.2项目开发
项目确定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技能水平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最好3至5人。然后对项目进行细化,使之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并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小组内部讨论、整理后做成幻灯片,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汇报。例如“设计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这一项目可分解成以下四个任务:任务1.设计“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的方案;任务2.配制标准溶液,包括高锰酸钾溶液和所需的酸碱溶液;任务3.用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任务4.根据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2.3项目方案制定
资料准备充分后每个小组就开始制订完成任务的方案,各组派代表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制订的方案,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一起讨论,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讨论结果制订出实施方案。如在2.2中所提到的任务1中,大家首先就要花较多的时间讨论、选择出合适的还原剂、酸和碱,并确定出合适的高锰酸钾、酸和碱的浓度。在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4项目实施
实施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关键阶段,所以每位小组成员都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执行,积极利用无机化学实验室的实训条件开展实验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则要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多思考,独立地完成实验项目。这种项目实施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项目评价
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应及时进行考核、评价和总结。项目考核标准可参照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项目考核和评价以设计的初步方案、实验操作、实验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报告、项目总结等为依据。考核和评价成绩公布后,要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及时找出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在下一项目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激励学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
3.项目化教学的体会
这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将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学生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断扎实,实验技能不断提高。我们不能否认项目化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也应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3.1教师的素质须不断提高
项目的确定既要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又要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知识,精于实验操作,而且要了解目前化工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验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周密的准备和一定的生产实践经历,就将无法应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和提出的诸多问题。
3.2学习资源须不断完善
在项目开发和方案制定时,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将借助于更多的书籍和网络资源。所以学院需重视图书馆建设,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断整合互联网资源,构建较完善的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实验教学条件须进一步改善
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为保障项目实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实验室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动手的机会,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
总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质量,符合当前化工行业对化学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应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为企业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使无机实验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9-32.
篇10
1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1.1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从化学课程发展史来看,在有机及无机化学分类完成后,就形成了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且分析化学的后续课程内容与两者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如与无机化学具有极高重复率的有分析化学中的溶液平衡理论等。总体而言,滴定分析法在化学分析中为主要采用的方法,且主要有4种滴定分析法,这4种方法都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进行了介绍,且每一种方法都基于平衡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又详细介绍了平衡理论。4种滴定方法的具体操作及原理彼此之间有共性的一面,为此若单独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介绍,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他们直接的关联性我们不能忽视。
首先, 由于滴定方法占用大量的教学课时,为此很多高校在教学大纲的压力之下,常常都会对定性分析的作用及分析有失偏颇,甚至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直接忽视定性分析,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定性分析在化学教学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定性分析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以及离子的性质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为此也自然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需要的实验技能以及分析方法。这些技能与方法对于污染治理工作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与方法,尤其将来从事环境领域教育工作是必备技能。目前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这点,并对高校分析化学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改革,但改革力度仍存在不足,这些进行改革的高校很多都仅仅对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更迭,或者对仪器分析进行了融合与渗透,这种改革方式自然不能适应分析化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仅有的教学改革效果及力度不够明显。
其次,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常常被高校教师所忽视,虽然在高校的部分教材中对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较为完善,包含了色谱、电化学、光谱分析等方法,但由于高校课时分配等诸多原因的限制,分析化学课程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不平衡、不彻底、不全面,甚至对仪器设备缺乏的高校而言,仅仅对仪器分析进行简要的介绍。
此外,还存在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知识陈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析化学的新理论、新方法阐述较少,也有部分分析化学教学中过多地偏重无机化学教学,而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教学内容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
1.2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首先,不可否认,当前高校的分析化学教学方法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为: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快速地积累大量的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损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由于分析化学是高校化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为此在高校课程教学开展中,往往倾向于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必定不能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也直接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会影响到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的实现;最后,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于教学管理上的不科学,直接导致高校很多教师在教授分析化学课程中,仅仅讲授理论,而实践教学则由其他的教师负责,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不是同一个教师,直接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实现顺利、有效的串联,甚至很多高校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直接剥离开来,更不利于两者的结合。
2 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建议
2.1 教学内容改进策略
首先,需对课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首先需做到重视分析化学与其他化学课程内容的互补关系与衔接关系,在具体的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精简,尤其与其他化学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部分进行合理的压缩,同时倡导学生对其他化学课程进行课前的复习与课后的巩固,从而达到辅助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目的。除此以外,固有的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也要进行革新,因为传统的分析化学追求考试能力强、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这些目标显然不能满足新时期分析化学教学的需要,为此传统的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不得不进行变革,以贴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此在分析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就需要协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减少重复的现象,并且特别要注意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尽可能的多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其次,教学内容上增加有机物分析成份的同时,也要对定性分析进行更加科学的安排。定性分析在分析化学中不可或缺,因为定性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如在进行定量分析前处理环节,定性分析就必定参与其中,为此学习定性分析能够为定量分析方法的理解与使用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持与帮助。发展至今我们所知晓的有机物有接近一千万种,数量上远远超过无机物的数量,有机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当前部分分析化学教材中适当的增加了一些有机物的课程教学内容,但总体上依然没有对有机物进行系统性、科学的、归类型的概括与总结。
第三,时刻关注教学前沿,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对于分析化学的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理论,要突出其重点进行教学,努力实现将这些基本理论、技能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且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对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有所了解与掌握,在熟悉后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新理论、新技术乃至新方法进行概述与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介绍中,更应该介绍一些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技能,也就是更应该介绍社会热点。
2.2 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尤其强调学生的理解记忆,强调问题的分析、思考、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逐渐摒弃了单纯教授知识的观点,更加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的教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作用,当前分析化学中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不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这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思维大相径庭。为此对于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而言,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改革,做到将分析化学的教学由信息、数据的获取转移到实际问题解决层面上来。本文认为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改革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授与引导思考相结合,要对讲授与引导思考进行综合的运用。两者的相结合,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但两者的关系需要做到完美的拿捏。对教师而言,也就是要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析与讲授,力争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引导思考也就是通过对课程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设计,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进行滴定分析法教学活动中,教学重点为酸碱滴定法,为此在对学生进行酸碱滴定法的讲解中,要结合滴定法所呈现的共性特征,包括终点误差、指示剂、突越影响因素、滴定曲线、基本原理等,为酸碱滴定法的学习做好铺垫。再如,在学生学习氧化还原滴定法或者配位滴定法时,学生也可以借助于酸碱滴定法的学习进行引导反思,这样不仅能节约学习的课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积极主动。
其次,要做到知识的分析、归纳以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就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供选择,即便是在一个章节的教材中,也会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而不断的变化教学方法,多运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更加系统性的掌握,也能提升学生的分析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在掌握的知识点背景下,引入更加复杂的案例并解决。如不同仪器的应用、原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且每个仪器对于学生而言,相关的知识不仅琐碎而且凌乱,若在具体教学中合理运用归纳与分析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的结合。分析化学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极强操作性的学科,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实验很好的补充与巩固,为此分析化学也是一门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培育的学科。实际层面,分析化学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实验课程的安排比较有限,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理论知识,为此一些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课后或者业余时间自己单独完成,同时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试验中大开便利之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快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