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5 17:5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

篇1

关键词:课程辅导;心理素质;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106

一、课程辅导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合理性建构

在中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前提,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以探索精神不断获取新知识,在有限时间提高教学实效是重要途径。重视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拓教材领域,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同学们感受到课程教学应用过程中的乐趣,适当围绕生活实践对各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实施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渗透,引导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增强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管理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交流,教师与学生达到共识,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熟悉心理学知识,通过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让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攻克难题,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使其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拓展,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实效。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既有个性差异,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得到解决。通过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构建完整的生活、学习情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给予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舞台。教师要以发展的观念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潜在的,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只是如何去激发出这种能力,只要找对方法,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

二、在课程辅导过程中强化心理素质培养

教育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加知识含量,另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负担,需要实施高效课堂管理。全面改进传统观念和教学方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结合课程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心理素质与课程教学结合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那么,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对心理素质教育理解和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能力,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独立发展的思维能力,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在良好心理状态下辅助教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知识,才能使课程教学知识应用与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激发同学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同学们对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很感兴趣,所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尽可能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这样很容易激发同学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心理素质教育发展为目的教学设施,以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在学生在新奇和愉快的状态下探索新知识。有了兴趣的潜在因素作动力,课堂管理变得轻松而且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索精神进入良好心理状态。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使同学们的情绪高涨,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同学们在愉快和新奇的过程中学习课程知识。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实施探索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学科结合的权利,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特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兴趣和爱好。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习知识和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引导同学们在最佳心理状态和兴致高昂的过程中,以探索的精神学习。同学们认为相对抽象的知识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重视教学实效同等重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符合同学们兴趣的教学课件。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教学内容重新调整,融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容,把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实践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三者结合过程中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过程。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活动课程化;心理辅导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2012届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高三全体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以便合理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一、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高三年级20个教学班级,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3份,调查采用的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专业的心理老师按照程序规范施测,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二)我校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863分有效问卷的处理,高三学生MSSMHS各因子的检出情况由大到小的排列情况是:学习压力占83.7%、焦虑占74.3%、情绪不稳占71.6%,适应不良占59.6%,抑郁占57.2%,敌对占48.8%,偏执占44.9%,心理不平衡占38.3%。以检出率70%为界,我校高三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学习压力、焦虑和情绪不稳。

二、具体措施

根据测查结果,为了让高三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调节焦虑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和生活,我校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工作。

(一)利用“心理团体辅导”,将心理活动课程化

“心理团体辅导”按功能可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成长性团体辅导”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形式,在学校教育中更受关注。通过“成长性团体辅导”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将“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课纳入课表,将其课程化,以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成长性”辅导以及调节性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按照我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规划和设计,高三每个班隔周一次心理课,课程的主体内容大概一致,只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班进行适当的调整。

根据学生在高三阶段的学习进程,我们按专题进行安排,一般将高三全年设计成5个专题,每个专题分成2-5个课时,每一课都有独立的主题,有些主题为了讲求时效性,会以讲座的方式开展。我校在设置高三的心理课程是会根据MSSMHS的调查结果有所侧重,具体安排见下表:

(注:我校高三年级每4个班级为一个级组, 20个班级共5个级组)

(二)开设以积极心理理论为基础的健康专栏宣传

我们在常规校园心理报《心生活》中专门针对高三开设心理辅导专栏,内容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给我们的学科带来了积极的理念,我们正是通过积极心理知识的渗透,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高考,对待生活,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自身的优良品质,并促使学生能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利用“德育沙龙”与班主任积极沟通

我校“德育沙龙”的开展,解决了班主任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平台,与高三的班主任进行积极沟通,共同讨论一些需要及时关注的问题,可以全面地做到班主任及心理老师之间良好的沟通。

(四)利用家长会,做好家校联合互动

在调查后的随机访谈及课堂的交流中,发现学生部分的压力及人际方面的困扰来自家庭。所以在家长会上,我们会通过现场解读及分发《高三心理辅导之家长读本》的小册子,让家长了解如何通过日常的交流,给孩子减少“家源性压力”。许多学生都反馈说,,参加家长会后的父母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能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和沟通了。

(五)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

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普遍性,也有其个别性,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高中,因此,我们会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于周日——周四的晚修时间值班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每年在临考前的4月和5月,我们会把更多的预约安排给高三年级的学生,这样就可以更多地关注和解决临考前高三学生的心理困惑。

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仅关系到高考,更会影响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我校目前正在进行高中心理健康辅导校本课程的探索,其中,对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正是我们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生本”的教育理念,将会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班会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会课不仅体现了德育工作的目标,更体现了不同的管理思想,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形式。一个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给全校的学生都进行面对面的个体心理辅导,也无法及时关注所有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传统的主题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的手段,不仅能够减轻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负担,还能够给传统的主题班会课带来新的活力,使班会课堂的氛围变得更生动有趣、更受中学生的欢迎,促使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认识内在

在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手段能够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欣赏自己,能够在班会课进行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优缺点等作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喜欢与认识自己开始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与人生理想,抛弃华而不实的期望与要求,努力发掘自身的潜能;最大努力对待过程,坦然处之面对结果。影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过度则产生狂妄自大、不足则产生自卑菲薄。因此在班会课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心理辅导手段,能够帮助学生从接纳自己开始,形成良性发展的自我意识。

(二)认识外在

班会课是一种团体活动,融入适当的心理辅导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与同伴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力。通过学习接纳与欣赏他人而养成的宽容品质,也会使自身能够快速地被同伴和集体所接受。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影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就是个体与集体脱离,这种被集体排斥的感觉会转化为对同伴的猜忌、畏惧、妒忌等,面对压力的时候常常孤独和压抑。心理辅导融入型的班会课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掌握与同伴沟通的技巧,使他们学会及时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

(三)培养意志

人在成长过程中肯定要面对悲、愁、忧、怒等消极情绪,但是每个人处理这种消极情绪的能力不同。在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手段能够引导中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困难挫折,培养心理承受力。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中学生带来良好的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自残等现象,就是因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失去了抗争的勇气,采取自暴自弃的方式来逃避或者将责任归结于社会和他人身上,最后导致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通过周期性的心理辅导融入型班会课,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学生树立克服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能力,培养开拓进取的个性特征,并以坚强的意志与勇气面对生活和学习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压力与挫折,时刻保持良好、和谐的心态。

(四)寻找方法

目前,大量的专家学者不停地宣讲新课改的精神,大力研究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实教育里的中考与高考唯一出口依然是分数。某某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依然是每个家长与学子无比揪心的话题。各种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试卷上多争取分数。在这种大前提下,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帮助中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发掘潜能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变得积极学习和善于学习,也能够帮助其建立合理的自信心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来自考试的焦虑、缺乏自信等。因此通过周期性的心理辅导融入型的班会课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分析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用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心理辅导融入型的班会课能够为初三的学生带来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三、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奥斯本的脑力激荡

奥斯本提出的脑力激荡主要是通过集体思考与讨论的方式,使观点与想法相互激荡,产生连锁反应,以引出更多的新观点或新想法的方法。一般来说,这种模式的班会课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问题:例如本次班会课要解决的问题是我管辖的课桌座位半米包干区范围内出现了不是我扔的垃圾,怎么办?

(2)申明规则:奥斯本提出了“脑力激荡”的四条著名规则,即:①不要批评别人的意见;②观点与意见越多越好;③自由思考,容许异想天开;④可以将别人的观点进行组合或改进。

(3)营造气氛,鼓励各抒己见。

(4)记录有效的观点与意见。

(5)在符合大多数人意愿的前提下制订共同的规则标准。

(6)一旦规则被制定下来,则需要全班学生共同贯彻监督执行。

对于脑力激荡所产生的各种观点与意见,包括具体的规则与规则不能被执行时所采用的惩罚方式,最终可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并由全班共同讨论改进或完善后才最后进行实施。由于规则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群体的本身,因此普遍能够被大多数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这种班会课模式具有易实施、效果好的优点。

(二)勒温的敏感性训练

勒温在研究团体动力过程中,发明了敏感性训练这一心理教学形式,这一特殊教学形式被著名心理家罗杰斯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发明。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探讨的形式,让每个人学会如何有效地与同伴沟通和交流;通过自己与同伴的互动影响有效地了解自己、同伴以及同伴眼中的自己。

典型的敏感性训练的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培养明确、坦率的社会交往与交流方式;培养社会交往中各种角色的适应性;培养社会兴趣以及对社会和对他人的了解;培养平等、合作与相互信赖的社会交往态度;培养解决社会交往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以广州市名班主任朱霞云工作室在广州石化中学开展的一节班会公开课为例,该班会课设计了一个传球的游戏,规则如下:

1.球要经过每位组员的双手,但不能在相邻的两个组员之间传递,看哪个组用的时间最短。

2.务必做到球在组员之间传递。

3.最后球不能落地,从谁的手里出发,还要回到谁的手里。

4.本组组员之间可以交流,小组之间不能交流。

5.完成游戏时举手示意,教师记录各组的游戏时间,各组不断挑战记录。

学生通过简单的游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思考探索,找到最高效的解决方案,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能,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付出行动,便有可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这种班会课模式强调在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依靠个人的游戏体验和感知来学习。班会课活动的目标主要不是认知领域的目标,而是同伴之间情感和人格方面的目标。同伴之间的交流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要途径,而小组中真诚互助、坦诚相待的气氛是班会课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默里的成就动机训练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默里就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概念,他认为人除了吃、喝、性与排泄等生理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人有27种心理需要。默里认为在多种心理需要类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就动机。因为成就动机能够帮助个体克服心理障碍,施展个人才能,使得个体拥有足够的欲望和倾向去解决某些困难。

以广州市名班主任朱霞云工作室在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开展的网络环境支持下的系列主题班会课为例,在一个学期的班会课中,该班级的主题班会课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实施主题统觉测验(TAT),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就动机,同时了解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班主任先在计算机房让学生观看一张图片20~30秒钟,然后让学生在3~5分钟之内将图片的内容整理和延伸为一个故事。

故事内容要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三个部分,字数不少于300字。面对同样一张图片,成就动机强的学生与弱的学生所编的故事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成就动机强的学生通常会讲图片中的人物如何勇敢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力争取得成功;而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则很少构想出这样的故事。

2.通过百度搜索有关资料或优酷观看录像片,找到高成就动机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通过网络资源搜索到的描述成就动机强弱对比鲜明的故事,要求学生阅读之后,对两类案例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举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自的特征。

3.通过BBS论坛和QQ群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就动机与愿望强度,认识成就动机与亲和动机(想要获得他人关心、认可、支持的动机)的关系,了解成就动机在自己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4.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如篮球赛、足球赛、校运会等,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冒险,失败了也不要紧,关键是让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5.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理化生竞赛、头脑风暴(OM)、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让学生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大量成就动机训练表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温斯坦的自我教育课程模式

美国学者温斯坦于1983年提出了一套自我教育的课程模式,其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一套系统的课程计划来训练学生,帮助他们加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关系的了解,掌握有关认识自我与决策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发展他们自我的独特性,增强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与意识。

以期中考试后的总结性班会课为例,此类班会课应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我在本次考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或者矛盾是什么?

2.对于学生做出的各种情境反应,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与以往的问题与困难相比,这次考试有何特殊之处?有何共同之处?

3.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矛盾与问题因素对于自己考试发挥的影响。

4.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认清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优势与长处、劣势与不足。

5.引导学生考虑采取何种策略来改变自己的现状,这种改变对自己的未来有些什么样的影响。

6.引导学生思考自己采取的策略是否切合自己的实际,与自己的目标是否相违背。

7.评价自己的改变与所采取的策略是否可行,是否有效。

8.制定面对下一次考试的行动计划,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解决问题,实现自己制定的计划与目标。

四、小结

现代健康观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均处于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既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标准。现代教育观认为,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求知欲与知识、智慧一样,甚至有时比知识、智慧还更为重要。因此,在中学全面铺开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还能够解决中学生成长中的身心发展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社会、家庭问题。

篇4

关键词:中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96-02

应对是个体在和环境持续互动中,当外在或内在的要求超出个人能力或个人资源所负担时,个人持续的认知评估和行为努力的动态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应对是应激与健康身心的中介变量,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群。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应激源,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中学生缓解成长学习的压力,帮助中学生更好的度过这个关键时期,保护心理健康。如果应对方式不当,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应对教育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分类

近几年,研究者对我国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分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黄希庭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出中学生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分别为问题解决、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幻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男生比女生多采用幻想应对,女生比男生多采用忍耐和发泄应对;重点中学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较少采用幻想和退避应对,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赵前章参考Bumett的应对方式问卷和姜乾金的应对分类和身心健康编制的中学生对学业压力的应对方式调查表,同学因素分析发现学业压力下中学生采用12种应对方式,分别是寻求帮助、正视现实、幽默、回避、问题解决、合理化、升华、自我控制、宣泄、积极比较、折中。赵前章的研究发现,高中生较初中生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折中和宣泄,初三是积极应对方式的关键期。张乾宁子根据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对“90后”中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测验,他的研究表明“90后”中学生遇事首选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其次是采用幻想处理,最不常用的是求助。“90后”中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采用幻想特点使得他们更易出现问题。

二、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赵乾宁子的研究证明“90后”中学生更富于幻想、更加追求独立解决问题、不求助、不依赖。这种独立解决问题和更易幻想的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出现问题。总结“90后”的特点就是超爱幻想、过度自信和不愿服输求助他们。应对方式的错误是当前“90后”中学生群体中出现问题少年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度自信,没有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不愿意服输,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扭曲的心态,使得家长老师对处于青春期的“90后”中学生的教育很茫然。

三、中学生应对教育的思考

中学生应对教育的目的是丰富中学生的应对资源,提高其对应资源的知觉评价能力,形成适应性、自动化的应对技能的教育活动。应对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教育学生具备基本的应对知识、应对技能和应对策略,形成适应性和自动化的技能,缓解或解除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困惑,从而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应对教育的对象

首先应对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干预训练已经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新趋向。中学生应对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丰富学生的应对资源,培养中学生的应对能力。中学生的应对训练首先要针对特殊群体,包括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面临较高心理压力的毕业班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困难学生、留守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其次中学生的一般群体,因为他们在应对日常生活学习时也有压力,也需要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其次学校老师也是应对教育的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因此老师良好的应对方式也能给学生做一个表率,中学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而是面向学校里的每一个成员。

(二)应对教育的形式

首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应对教育讲座,丰富中学生应对知识。开设有关应对教育的课程,让学生系统的了解有关应对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应对方式的正确态度,让学生理解应对教育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其次,情景演示。在教育情境中体会应对方式,提高实际应对的能力。教育若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必然会陷入课程化的模式,只有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切身体会,才能把应对知识转化为应对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情景演示,让学生模拟关于应对的场景,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什么样的方式是正确的应对方式。还可以就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积极的参与中,改善自己原有的应对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应对方式。

再次,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社会实践、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等,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学会应对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应对教育的内容

首先,培养中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应对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生活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评价以及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心理状态所采取的措施。研究表明认知是个体评价压力的重要中介变量,不合理的应对是由不合理的认知结构引起的,适应压力的根源在于个体对压力源的评价和解释。

其次,培养中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健康的自我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自尊结构,即稳定、真诚、一致的安全高自尊,从而使中学生成长为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再次,培养中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应对教育训练可以通过讲座、课程形式帮助中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知识技能;通过开展个体咨询,解决学生的特殊问题,开展团体咨询,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人际交往,从而改善其人际交往的态度,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

另外,教育要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家长健康的养育方式对中学生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尊重理解、鼓励支持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应对方式。作为家长要注重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与子女建立有效、长期的亲子关系。老师与家长保持交流,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一起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从而使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薇.高职生自尊与应对方式探析[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5).

[2]张乾宁子.“90后”中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J].兴民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

[3]何晓燕.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

[4]黄希庭.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

[5]刘朝莹.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篇5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职责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表明,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基层人员,大多数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年龄、价值观、和成长的环境与在读高职院校学生有着相对类似的地方,因此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沟通的起来有效性都会较高。再者,个体心理辅导中,来访者和咨询师要建立一个基本的信任关系,才会建立起更良好的咨询关系。人的基本特性中,有这么一点喜欢得到信赖的人倾听。在辅导员角色里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学生大学生路上的朋友,对于建立与学生的相互信任感和专门的心理老师较有优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沟通优势、信息优势。因此,高校辅导员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我们这里说的辅导员的个别心理辅导更注重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学会正确地面对现实和实际存在的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即通过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结构来解决学生当前具体困难和问题,更注重的是引导的作用和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

(一)把别人当自己――学会换位思考

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者”,在与学生的个别辅导中,对学生要充分信任、真诚地对待学生,积极、用心的关注学生,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在辅导员的个体辅导中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比如,在个体辅导中,辅导员不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而是将自己和学生的身份平等。不要带着居高临下的口吻与学生对话,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得到没有得到认同,便往往不愿意说实话。不要以“我建议/觉得/希望你……”或者“你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之类作为一句话的开头,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被责备立刻产生了抵触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能体现辅导员和学生的平等关系。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例如:在个体辅导过程中,多用一些引导性的对话,也就是你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而自己做一个倾听者,从他的话语中分析原因并选择他能接受的开导方式,比如第一句说,“最近看你总是……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只要真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沟通,学生就会从心里信任你,并主动认识到问题所在,改变自我。

(二)把自己当别人――学会设身处地

辅导员在个别心理辅导中,如果能学会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面临的处境,能更好的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个别心理辅导中,如果能学会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学生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感到愉快、满足,这对个别辅导的进行有积极的影响;在个别心理辅导中,如果能学会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会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自我了解发现问题的,然后解决问题。

(三)把别人当做别人――学会尊重个体差异性

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心理辅导的精髓。目前,我们参考一些调查数据,总结高职院校中学生较为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原因。如果我们在个体辅导中,只是照搬的参考这些数据,肯定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体,在个体辅导中,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照搬、照套一些数据,能实现实事求是的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才会感觉到被重视、被关注,达到信任的第一步,从而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把自己当自己――学会接纳自我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处于学校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位置,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所以在工作中,要求辅导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实现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辅导员全面了解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不足、有点和发展潜力,肯定并接纳自我显得特别的重要。

篇6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生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同样不容乐观。目前来说,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缺乏就业信心,很大一部分高职生对跨出校门后的就业抱着不乐观的态度。第二,缺乏对职业的必要认识,我国的基础教育扎实,但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经历并不多,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实践还很少。第三,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必要规划。在以上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下,部分学生开始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就业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干预方式,来帮助学生变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改善学生的这种职业生涯规划状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选取我院大二两个班级的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一班学生,学生人数32人,男生为18人,女生为14人,年龄为20-22岁之间;对照组为二班学生,学生人数33人,男生18人,女生15人,年龄在20-22岁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在年龄以及性别比例方面都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从组建小组,到小组结束,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形成和工作的整个过程;第二,构建八次团体活动,活动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案例重现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培养自我认识和管理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第三,干预时间不能太长,每周两次,共四周进行。对照组学生不进行任何干预,让其自然成长。

1.2.2 统计方法

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量表,从就业信心、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自我认识以及规划认知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分数分别为20分,满分为100分,采用SPSS 13统计软件进行各组后测数据的配对t检验。

2 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在就业信心、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自我认识以及规划认知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优势,p值均小于0.05。各项统计分数如表1所示: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的一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主要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自助,达到提高认识、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本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多项指标对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评价,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职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效果,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对促进学生的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提示本干预方案易被学生接受,感染力强,效率高。

在制定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上,一定要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对策。概括起来讲主要原则有以下几条:(1)系统化原则。不同单元之间体现循序渐进性,从内容、形式、难易程度等方面来体现;(2)口语化原则。为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缩短训练者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语言设计上体现口语化的思想;(3)体验式原则。学生参与为主,充分体现参与性、成长性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在职业规划团队指导人员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选择。这项工作不仅要求职业规划指导人员要有较高的资质,而且要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知识和心理辅导知识,能够运用自己丰富的咨询经验,解决团队中学生的各种难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指导者一定要对生活有足够的敏感度,对人生有足够深的认识,这些也是团体辅导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焰.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影响机制[J].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02).

篇7

论文关键字: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重要性;特点;构建

在我国教育的不断变革中,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问题,面对当今这个大跨度、多变化的社会新阶段,我国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潜在问题出发,力求多方面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思想并采取切实的措施,以促进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深化。

一、 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重要性

从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很多职业院校来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严重影响着其是否能够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未来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职业院校本身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殊性,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待就业的心态,没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稳定性,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剧烈波动,如果学生一直无法摆脱这种多变慌乱的心理特征,则会对其择业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就业心理辅导体系成为当今各所职业院校最为重要的任务,只有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其求职择业的心理,才能加以积极引导和帮助。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愈发严重,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态十分复杂多变,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涉世尚浅,对社会认知不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过高,理想与现实相脱离,在毕业后的择业过程中常常产生矛盾心理。往往会出现悲观、焦虑等消极情绪,再加上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压力和竞争,使得他们很难调整就业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校和有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出现的一些状况进行分析,努力建造出一套完备的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同时全面开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方法和创新模式。利用实践活动和教育改革最大限度的促进大学生健全自身人格、认真对待就业和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敢于正确面对当今社会就业的环境和压力,调整好自身就业心态。因此,只有通过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增强和完善自身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促使学生的精神健康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毕业后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

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显著的区别,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我国很多职业院校中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上还存在缺陷,不够明确,多过分强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这对学生的择业有着很大的心理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甚至不能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面对就业时往往不切合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导致很多毕业生失去了本应有的机会,最终造成心理困惑。此外,由于一些学生的地域观和乡土观的守旧心理,使得很多学生放弃自身喜欢的专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其次,由于职业院校不同于其他高校,具有一定的教育特殊性,导致其学生的观念与自我期望之间存在一些差距,造成学生悲观心理。对自身的而评价较低,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随之使得其遇到挫折很难解决问题,这样的逃避心理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择业中会出现情绪低沉、不思进取的心理状态,这就造成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符合。同时,对于即将毕业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在面对各种纷杂的就业机会时会产生失落感,表现出焦虑和不安,甚至出现就业恐惧的逆反心理,这种不正确的就业心理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大大增加了就业困难和就业途径。

再次,观望心理和攀比心理日趋严重,面对当今就业的激烈竞争,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缺乏对今后的方向和规划,总抱有一种观望心理,从而导致没有准备好随时上岗的状态,从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同时,一些职业院校学生不够实际,使得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期望值过高,不能从现实中出发,从而错失良机,再加上盲目的攀比心理,心浮气躁而极易跳槽,放弃自己找到的工作造成对公司的违约事件发生。这是长期形成的错误心理导致的结果,在矛盾面前不知所措不敢果断抉择,这样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难找到或者盲目放弃稳定的工作,造成就业困难的现象。

三、如何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进行构建

面对当今愈演愈烈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如何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就业心理辅导体系成为目前各所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对于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和就业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从对学校的教育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两大方面做起,具体措施如下:

(一)操作系统即职业院校心理辅导体系教学模式的构建

1.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对待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感性实践的加入,从而达不到对其就业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在教育领域方面开展就业心理健康辅导,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和择业特征有针对的传授其关于就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其可以认清自己,努力建立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可以设立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讲解关于就业的心理知识和自我调节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心理评估和适应性测量,以帮助学生明确分析自身不足和优势,以满足现代不断变化的就业需求。除此以外,还要结合社会实际,针对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加强其技能训练和社会服务,及时使其认识到当今的职业需求,从而正确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定位。

2.在活动领域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和心理问题的丰富性,从而决定了对其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教学知识传达,而应该采取各种多元化的方式作为构建心理辅导体系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新的模式思维下根据实际要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进行对职业院校学生健康择业的心理咨询活动和教育,使其能够客观准确的改变传统择业观念,在参加这些活动的同时获得自身价值体验和增长。要注意根据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的个性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讲座、模拟练习和演讲等方式对其有意识的接受教育和提高心理素质,在传统模式上加入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建设,使其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提高就业率。此外,在救助方面和学术方面也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对其就业心理的辅导体系要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不断提高就业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帮助大学生增进自己的心理能力和职业选择。

(二)职业院校就业辅导体系管理系统的构建

1.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一个有机的全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管理系统的整合和改革,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保障体系的支持才能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实效性。要努力加强学校内部组织的管理工作,以构建专业化、多元化的工作服务体系为目标,即从职业院校的领导至管理部门甚至心理辅导教师和辅导员,按照移动的形式组织成统一的体系结构,根据不同渠道和层面来展开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通过建立学校组织整合体系,可以逐渐实现工作整体化优势,实时转变教育理念,及时把握就业信息,从而健全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

2.要全面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活动的管理工作,促进其自主性和创新性,学校要全面建立与就业心理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建立心理健康机构或俱乐部,以多种形式进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强化其就业心理和自体自育。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其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观念意识,从而使其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身心理状况,以更好的面对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因此,就业心理教师要多引导和激发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和专题讲座,使学生在自我调控、自我认知和自我生存上得到全面的了解,找到消除学生负面就业情绪的心理困惑,使职业院校学生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3.在对职业院校进行组织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同时,对于实践管理方向也应该重视起来,以最大限度的促进教育效果的延伸。一方面,对于职业院校自身来说,充分发挥学校中各种社团的作用,提前为学生提供各种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并在大学生选择就业过程中的自我表现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对实践管理和考核上要严格要求,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实习进行相关指导帮助,并开展模拟演练,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协调能力,同时做好社会角色变化的准备心理,使职业院校学生敢于竞争,成为具备良好就业心理素质的优秀人才。

篇8

关键词: 技校生 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 心理干预

技术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生相比更早地面临就业竞争的挑战,其心理问题检出率相对较高【1】,面对择业、生存压力,如缺乏自信心和正确应对方式,心理问题会日益严重。本研究借助认知-行为-环境模式对技校生开展综合性心理干预,改善应对方式、提高职业效能感来促进心理健康,从而探索适合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青岛某技术学校2008-2009级班级中随机抽取8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干预组4个班级(2008、2009级各两个班)、对照组4个班级(2008级和2009级各两个班),各班级学生在心理干预活动实施前后全部参加研究。

1.2 测评工具

测量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施测,第一部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5级评分制(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参照国内文献【3】,以总分≥160或阳性项目数>43项或任一项因子分≥3筛选阳性。第二部分采用陈树林等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4】,36个条目,两个分量表:指向问题的应对,包括“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和“积极合理解释”3个因子;指向情绪的应对,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4个因子,4级评分(1=不采用;2=偶尔采用;3=有时采用;4=经常采用),量表的Cronbach’s相关系数0.92,重测系数0.89,信度和效度较好。

1.3 干预方法

两组均正常参加学校心理辅导课(每月一次),同时仅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心理干预,从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包括暑假),为期9个月,期间学生有年级变化。心理干预分为4个方面:(1)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利用主题班会,每周开展一次共15次,每次包括宣讲、小组讨论、成长体会三个环节,内容涉及自我认知、心理疾病预防、情绪管理、压力调节和自信心培养等内容;(2) 改善应对方式:干预组分为若干“成长小组”活动,以互动心理游戏为主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每月一次,暑假期间安排4次共12次,内容包括决策和问题解决、压力挫折应对、人际沟通、放松训练等。(3)职业决策实践指导和职业效能感提高:举办“模拟招聘简历制作和招聘面试大赛”,综合运用角色扮演、竞赛、讨论、实例分析等鼓励模仿和尝试。(4)学校家庭环境改善: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2次,家长亲子关系讲座2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抽取345人其中干预组167人,对照组178人,其中男性152人,占44.1%;女性193人,占55.9%。两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干预前后两组SCL-90量表得分比较

在基线水平上,干预前两组在SCL-90量表上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干预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或0.01)和干预前(P0.01或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对照组干预后得分高于干预前,在总分(P0.01)、抑郁(P0.01)、敌对(P0.01)、偏执(P0.01)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不干预的情况下,年级越高心理矛盾和冲突越重,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这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5】。

2.2.2 干预前后两组SCL-90阳性检出率比较

干预前诊断阳性的三项指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01)和干预前(P0.001或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干预前,在阳性项目数43项和因子分≥3两项指标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160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对照组随年级增高,心理问题加重。

2.3 应对方式状况

2.3.1干预前后两组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在应对方式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各项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0.01),干预组积极“指向问题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消极“指向情绪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自身积极“指向问题应对”得分增加,消极“指向情绪应对”得分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而对照组自身积极“指向问题应对”得分减小,消极“指向情绪应对”得分增加,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2 干预组应对方式改变与心理健康改善的相关分析

以干预组“指向问题应对”和“指向情绪应对”两个分量表干预前后得分差为应对方式变化值;以干预组SCL-90量表各项干预前后得分差为心理健康改善的值,进行相关分析,“指向问题应对得分变化”与SCL-90各项得分变化呈负相关,除与敌对、偏执和精神因子分差值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与其他各项得分差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即被试应对方式转向“指向问题应对”的变化值越大,干预后总分及相关因子分越低于干预前,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指向情绪应对”的得分变化与SCL-90各项得分差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被试应对方式转向消极“指向情绪应对”的变化值越大,干预后SCL-90各项得分越低于干预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讨论

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根源,单纯开展心理辅导课作用有限【6】,而综合心理干预具有积极的意义【7】,本研究设计的心理干预方法不干扰学校日常心理辅导教学,基于认知和行为主义理论,运用认知―行为―环境模式,对干预组实施个体、学校、家庭综合心理干预:通过促进个体接纳自我和树立自信、改变应对方式,调整人际关系、提高职业决策技能和职业效能感,疏导就业心理压力;学校教师心理培训;家庭亲子关系改善三个渠道增进心理健康。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SCL-90量表的得分、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心理健康得到显著改善,提示本研究的心理干预方法有效。而对照组干预后显著高于干预组和干预前,心理健康水平相对降低;提示未加干预的对照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仅仅依靠心理健康辅导课难以有效缓解心理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郑霄虎.职业中学高中生和重点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精神医学杂志.2007,2O(5): 294-296.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l999.3l-35.

[3]金华,吴文源,张明园等.中国正常人SCL-9O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8(4).

[5]麦名章,郭志红,粱永欣等中学生SCL一90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中国校医 2000,14(3):218-217.

篇9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学工作并列为现代教育的两个“轮子”,缺少任何一个“轮子”现代教育将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地位促使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而且要把它当作一种使命、一门艺术,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向完美发展,使他们各种心理潜能达到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福建省最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学之一,福州八中具有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针对八中《深化分层次教学,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笔者尝试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作新的探索和实践。下面就此展开论述。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揭示了人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或类似的心理发展任务。对于处在“疾风暴雨”期中的中学生,他们将面临人格的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青春期烦恼的排除,学习过程的优化,职业意向的初步确立,人际间良好的沟通,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压力的应付等心理任务。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八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选课程体系,在高一、高二分别开设了以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交往艺术、情绪调节、良好的性格培养、正确观念、心理压力的应付、青春期性心理、择业心理等为内容的选修课,每周每班1课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

个体是社会的个体,个体的心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更要强调的是学生间相互影响、相互沟通,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的自由、轻松的心理氛围。例如在“自信训练”课程中心理辅导教师让所有学生轮流在大家面前大声、清晰地说出自己在智力、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点,其他学生通过积极倾听,目光注视,鼓掌,补充该学生的优点等方式给台上的学生以关注和激励,使学生在体验自我成长的同时也体会到他人对自身的关注和鼓励,从而缩短了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了课堂心理环境,在良好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生给退缩、消极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学生在训练中看到自己行为良好的效果,将激励他们迎接更严峻的挑战。

要在课堂中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所感,有所获,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不仅是个好“导演”,也应成为一个好“演员”。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但不是课堂的“主角”,“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通过设计课堂情境,通过具体事例,通过团体讨论,通过行为训练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但并不是旁观者,教师在课堂中应持共情、无条件关注、真诚的态度,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融入课堂,创造真诚、亲密、合作、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学生共同成长。

为了保证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间有效的心理沟通,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物理环境。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而学生一排排坐在讲台下面的课堂布置对师生间的沟通极为不利,大大影响了心理课堂中师生间、学生间心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因此我们八中专门装修了一个环境优美、温馨舒适的“心理教室”,在这里没有讲台,没有固定的课桌,学生可以走动交流,也可以分组讨论,心理辅导教师时而在教室中间作总体指导,时而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个别交流,师生间、学生间互相影响,互相关注,真诚而亲密。

总之,教师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体验,理念得到认同,行为得到强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延伸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产生的对学习厌烦,无兴趣感┄┄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结合,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开展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成绩低下,情绪低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缺少掌握该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我国学者林崇德和沈德立认为学生的对自己的监督、控制、调节、反馈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美国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核心是自信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健因素。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实践证明,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仅仅靠教师单向的传授,仅靠学习方法的改善,依然维持只强调竞争不讲合作的学习格局,那么比较、防范和挫折等不良情绪与攻击、自我封闭等相应的不良行为就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要达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仍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合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利用教材人格教化的作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中学教材的编写的原则是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一致的,因此教材里面涵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如利用《卖柑者言》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告诫学生“不求虚荣”,但求“实实在在”,读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讲要不畏,懂得为追求真理“死得光荣”的道理等;在数、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而在教师的许多心理品质中,对学生最有影响的有以下几项:精神振作还是沮丧,兴趣广泛还是狭窄,性格暴躁还是稳定,意志坚强还是懦弱,果断还是犹豫不决,生活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八中在进行分层次教学改革的过程,教师的心理有一些波动。个别教师还未从“应试教育”的过程中转变过来,对八中的改革彷徨犹豫,在工作中采取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对学生的情绪稳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改革。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情境教学”、“合作教学”还是“自主教学”以及我校“一体三重”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中无一不体现着心理学发展的成果。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多数情况下,持非批评的态度,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平等,非常亲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改变了以往的说教和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运用接纳、倾听等技术增进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学生独特性的发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德育之中。

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志让教师阅读,编辑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让教师学习,给教师做心理健康测试等方式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个别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者运用心理学和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辅导对象一对一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

生物越进化,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越来越显著。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别,成长环境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崭新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丰富多采的个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遍性”、“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使它无法顾及个别差异,它预防和发展性的特点对那些有轻度或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无能为力。个别心理辅导注重个体,注重对个体心理的重建和防治的特点使它在上述两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作好个别心理辅导工作主要从以下三面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教育研究室,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

2000~2001学年,八中成立了以教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年段长、团委书记为正副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为指导教师,班主任、集备组长为研究员的“心理教育研究室”。研究室主任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以及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专职教师负责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开展;兼职教师、班主任、集备组长协助专职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成立学生为主体的“心联部”,选拔那些有热心,有爱心,善于人际沟通的,对心理辅导感兴趣的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技巧培训,担当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以便那些不愿意找心理辅导老师咨询的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构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组成的纵向、横向交织的立体网络。

(二)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作为个别心理辅导的专门场所,它的建立和完善,直校关系到个别辅导的效果。好的心理咨询环境能使来访的学生降低焦虑,消除疑虑,愉悦情绪,达到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走在福州市的前列: 1、选择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华伦楼四层的一整层一百多平方米的地方,把它建设成为集心理咨询、心理放松、心理教育、心理测试的中心。在环境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合谐、美观、大方,使来访者在这里可以达到心理放松,情绪趋向平静;2、建立心理资料库,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测验量表、软件,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 3、购置了注意稳定仪、心理治疗仪、电脑等心理测试设备。 4、开设了“谢老师信箱“和心理热线电话,每周固定时间答复、接听,以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热线电话寻求帮助。

(三)建立并完善心理放松室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适,将会形成累加效应,最后导致心理崩溃。心理放松室就是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使心理重新平衡的场所。在心理咨询室旁边我们设立了心理放松室,天蓝色的天花板、草绿色的地毯、温馨的颜色、明快有趣的装饰,使人有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透过单向玻璃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在心理咨询室中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高大的镜子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不倒翁、放松椅、沙袋等成人玩具可以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找回平衡。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由被动到主动的有力保证

要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各种能力达到最佳状态,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许多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但由于有思想上的顾虑,不愿让别人知道,也有不少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缺少对自己的了解,并不知自己有心理问题。怎样化被动为主动,使心理工作者不是去等问题,而是主动找问题?怎样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怎样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无疑是好的回答。

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年龄特征,我们准备通过智力、学习适应性、性格、心理健康、职业倾向等方面的测试的结果分别给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测试一般一年一次。

心理档案建立后,从横向看,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档案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动找学生联系,更好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从纵向上看,通过同一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心理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不足,以便及时巩固好效果,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足的地方。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班主任、学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有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

六、健康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

笔者在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家庭。有这样一位令老师头疼的女学生:逃课、迟到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她从不与同学交往,见人从不打招呼,整天无精打采,好象没有睡醒的样子。她对我说:“我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多我一个不嫌多,少我一个不嫌少。”通过深入的交谈,我才发现她的抑郁、消极情绪,逃避人群、反社会的行为的背后是她的家庭关系问题--父亲对她的虐待和父母的不睦使她的心灵饱受创伤。如果不解决她的家庭不良心理动力问题,要谈排除她的心理问题是很难的。

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家长会上有关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

篇10

【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 小学生 心理问题

一、前言

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教育在家庭中成了重中之重。家长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铺设孩子的成功之路。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盛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孩子们从小就失去了玩耍的自由,只能背负着大人给予的“成才”的沉重包袱蹒跚前行。玩耍本是孩子的天性,当这种天性在家长各式各样的威逼利诱下被形形的培训班和学习所代替时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就水到渠成的产生了。当前我国儿童的心理问题呈现日渐突出和上升的趋势。据相关资料显示上海普陀区对近900名幼儿的调查发现:有问题的幼儿占调查人数的18%,且行为种类达18种之多。同时有2种以上行为问题的幼儿有35%以上。郑州市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小学生中有各种焦虑情绪占28.9%,初中生为20.2%,高中生为25.3%。上海市对1326名小学生与初中学生及家长的调查显示:普通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9.7%,特殊学校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29.6%。同时发现:60%的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关系,其中与母亲的关联度更高。上述资料充分说明,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存在与发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应该引起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否则,任其发展下去,将可能导致严重的异常行为,危及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未来。

二、学校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一)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以“积极的人的发展”为理念。学校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能,并通过积极的诱导,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自我实现是一个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向,儿童、青少年处于未成熟的生长发育阶段,更具有这种发展的潜能。

(二)学校心理辅导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以个体的成长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帮助儿童、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如认识自我,如何认识他人和社会,以及与学习、生活相关问题,包括学业、交往、情绪调适、青春期困扰、学校生活的适应和职业前途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需要辅导者的耐心帮助,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进而不断地开发自身潜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

三、学校心理辅导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矫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它可以通过聆听技术、暗示技术、松弛技术、系统脱敏技术、行为改变技术和理情治疗技术等方法,来改变和矫正学生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偏差的心理或行为。如:针对一个不交作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运用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设计好如下:

(一)确定终点行为:半学期(8周)内消除不交作业的现象。

(二)分析起点行为:该学生第一周内不交作业不能超过10次。

(三)设计有利情景:A.选择增强措施,达到某项标准即可得到相应的奖励。如第一周内不交作业减少到9次即获1份奖励,超过上述标准,视情况增加奖励;B.向家长告知辅导方案,争取家长配合。

(四)选择适当策略:A.增强:与学生约定,每周不交作业的次数逐步减少的最低标准。每周评一次,减少多少分相应给几分;达到何种分给何种奖励;B.逐步养成:从第一周至第八周依此订出减少不交作业的目标。在八周中如果达到预定的目标,不定期地给予适当奖励;C.剥夺:某周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即剥夺某项喜爱的活动。

四、学校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分享经验和感受、接收多元信息和形成多元的价值观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最主要特点是班级授课制,每一学生都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参与学习和活动的,因此,对学生来说,群体是一个大家庭。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也都是通过一定的群体组织来进行和实施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也不例外。而且通过群体的活动,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和教育。首先,在学校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在团体辅导中由于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他人的存在,对自己就象一面“镜子”,有时自己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他人的意见可以使自己反省,能帮助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成员间互相倾诉、表露,也可以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对别人有了进一步了解,这对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同理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有益的。其次,学校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分享他人的感受与经验。当个人遭遇到困难和情绪不佳时,常常会感到恐惧、无助与失望,并且常常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倒霉鬼。如果这时有老师的关心、帮助、开导,特别是当发现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居然也不少,从而孤独感便会降低,不会再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了。这种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增加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再次,学校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接收多种信息、形成多元价值观。学校、班级中的成员各自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对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这种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无疑为所有成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开启他们的思路。

五、结束语

总之,学校心理辅导与关怀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健全发展的人。这是学校教育的宗旨,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