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5 17:4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心理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心理辅导方法

篇1

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于心理治疗领域。这种依据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背景的特殊方法因其独特的方式和高效的功能,不仅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而且也被大力推广到学校教育、社区工作和食业培训中。团体心理辅导将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增强育人功能。

一、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依据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的支持进行的不同层面和深度的心理辅导,以促进团体成员心理障碍的消除、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与一般的团体活动不同,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心理障碍的消除和心理成长与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特殊的团体活动,需要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与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善于运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创设团体氛围、觉察成员的心理变化、掌控成员间互动的方式等等,有效地带领团体发展,促进成员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团体辅导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各种练习,设计不同的场面,带动不同的感官,来触发成员的各种感觉、情绪、思维和行动,吸引成员的参与,协助自我表达和探索,促进思考和领悟。这些练习包括:

纸笔练习:通过绘画、完成句子、自我描述等反映内心世界,如自画像、生命线等。

身体运动:体操、呼吸训练、肌肉放松等。

接触练习:成员间的身体接触来增强彼此的信任和沟通。如信任跌倒、盲行等。

团体讨论:通过言语沟通来进行自我表达和相互了解与反馈。如戴高帽、热座等。

制作练习:通过单独或合作进行手工制作,探索自我,加强沟通与协作。如搭纸塔等。

阅读练习:阅读一些书籍、画报等视觉资料以引发思考和讨论。

媒体应用:听录音、看录像和摄像等活动。

角色扮演:用心理剧等方式来设计出类似真实生活内容和人物的环境,让成员直接扮演其中的人物,以获得感受、思考和领悟。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领域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学校教育和学生工作,他在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触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带动学生的思考、体验和行为改变。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工作层面,一般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来进行。

(一)心理素质训练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心理成长任务,比如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如何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经验的积累来完成。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往往有很大的随机性,而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可以运用一系列规范而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其中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管理、探索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效力。因而在中小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来设计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训练。

这些心理素质训练包括:自我调适能力训练,如自我认同、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人际共同能力训练,如倾听、表达、共情、同理等能力的训练;自我管理训练,如自我规划、时间管理、理财训练;学习方法训练,如了解自己的思维、记忆和气质类型,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长小组,如探索自己的情感模式,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训练,个性调整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与人们日常行为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甚至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生活幸福、学业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前提。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是成长性辅导:通过各种成长小组学会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学会表达需要和自我满足,增强自我价值感,提升自尊:发现内在冲突,处理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接纳,调整偏差认知,改善不良行为。

二是矫治性辅导:中小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为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比如“同一性危机”、人际关系障碍等,需要通过团体咨询来改善。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轻度的精神障碍,一些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症和青春期常见的一些精神病也常有发生。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团体咨询来进行矫正和治疗。

(三)特殊人群的行为矫治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复杂,难免使一些学生受到消极的影响,比如电子游戏成瘾、网络依赖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可以针对这些特殊人群,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特殊人群的心理和行为。比如:

“我是勤劳的蜘蛛”:网络依赖团体辅导,教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游戏带给我快乐还是忧虑”:游戏成瘾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处理游戏成瘾的情绪危机,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选择和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方法

“我不用你们督促”:增强学习动机的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科学规划内容等。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其行为和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辅导目标,运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和方式,在学生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知、情、意、行等不同的方面同时引导学生,会收到特殊的效果。

(四)团队建设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的实验场所。在学校学习依托团队生活和学习,通过爱集体、爱学校到爱国家、爱社会,可以帮助学生满足归属需要,从“小我”发展到“大我”,体验社会价值,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如果忽略团队建设,学生之间勾心斗角、恶性竞争,或孤僻自闭,抱小团,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阻力,更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因此,团队建设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

要环节。

团体心理辅导在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团体凝聚力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把这种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到各种团队建设中,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寝室文化等。

三、合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学校的育人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中小学育人功能中具有特殊作用,但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合理运用,注重其科学性,并懂得使用时的条件,积极与其他育人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

(一)注重科学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方式,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一定要经过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需要和工作目标来进行不同层面的工作。如果不经过训练,不知深浅,依葫芦画瓢,不仅不能带来应有的效果,弄不好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团体心理辅导与一般的团体活动相似,领导者会带领团体成员进行很多游戏和练习(如前所述),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和练习具有特殊的含义,主要在于引导成员开放内心世界,不像课堂学习和一般的活动,不仅仅带来成员认知上的思考,大多会触及成员的内心情感,这些情绪情感多数是积极的,但也难免会引发一些人童年经历中的不愉快的感受甚至触发其创伤经历。团体辅导还会引起成员间的情感互动,有友好也有冲突,因此,团体辅导的带领者就要知道如何应对这类情况的发生,及时处理消极情绪,带动和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避免由于活动的引发和成员的互动带来成员的心理创伤,或在引发了成员记忆中的消极体验后没有适当的保护和处理而造成成员的二度创伤。所以,在学校大力推广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须对带领团体辅导的老师加强培训,以确保科学性。

(二)注意条件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育人方法,运用时有一定的条件性,不具备条件会影响辅导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一些设施和技术条件,因为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一般的团体活动,其目的是要营造安全的人际氛围以打开成员的内心世界,触动较深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有相对封闭的、隔音状况良好的、易于组织活动的场所(团体辅导室),然后一定要有经过不同程度专门培训的老师来带领,这是保证科学性的前提。

(三)注意与其他育人方法的有机结合

虽然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大,用途广,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育人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德智体美劳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外实践锻炼。只有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这一心理辅导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传统教育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比如,在自我成长小组中,往往需要成员进行自我探索,这就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各种精神领域的内容,因而特别需要将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进来,既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又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真正起到辅助和增强育人功能的作用。

篇2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师 初中学生 网络心理辅导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网络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中学生心理辅导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应用网络技术,采用新方式,丰富发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成就学生幸福人生服务,为国家培养一代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下面就思想品德教师对初中生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实践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网络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这是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前提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期有关初中生自杀的案例不断地出现在报端,这些初中生自杀固然有各种原因,但跟他们心里素质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急需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网络心理辅导是一种利用网络技术,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的新途径。由于目前我国初中学校严重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初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迫切需求,鉴于我国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现状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特点等原因,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责任。

二、精心选择网络心理辅导的内容,这是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基础

(一)结合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指导性网络心理辅导

思想品德课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思想品德教师应结合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指导性网络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如结合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心理辅导、,情绪情感的心理辅导、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学习心理的辅导生活心理辅导,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制的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自我保护。

(二)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网络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实质在于“助人自助”,因此,思想品德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网络心理辅导,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满足学生的合理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引导性网络心理辅导

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冲击,特别是负面新闻产生消极影响,需要进行引导性网络心理辅导。教师要适时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体育运动盛事和生活趣事,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特别是在全球性的灾难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减轻负面的事件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有效利用校信通等网络途径,这是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关键

(一)校信通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初中学校已经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校讯通平台,面起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利用校信通这一快捷的网络平台,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推荐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帮助孩子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聊天

现在,许多师生都会上网聊天,这为利用网络聊天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同时与多个学生进行联络,在这种网络化的交流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的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尽快找到解决方法。

(三)网络论坛

思想品德教师可在学校网站设立一个心理辅导网络论坛,让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士,进入网络论坛即BBS,自由交流、探讨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四)在线交流

所谓在线交流,是指网络用户利用QQ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不同地点的人们之间就某些问题相互交流看法。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对一些有心理苦恼的学生,进行即时、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矫正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自信和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度过心理难关,健康成长。

(五)微博

篇4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了检索、参考相关文献的方法,结合已有的其他学者的研究,试图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更好适用性和实效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开始受到关注。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在中国的中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地逐渐开展起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构成上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因为这门课程多侧重于教育学的形式和方法,并没有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个社会的认可度并不很高。本文试图将心理领域的团体心理辅导恰当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以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1、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和特征

1.1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有很多,最普遍认可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刘勇老师所下定义,他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针对个别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由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各种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和训练技术,给成员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指导的咨询活动。

1.2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除了具有优于个别心理辅导的高效性、经济性之外,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1.2.1 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同时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要会用并能用好相对的专业知识。

1.2.2 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中可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方法、团体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并没有一定的限制。

1.2.3 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1.2.4 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和作用

2.1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另外,辅导的过程也是成员主动学习、自我整合、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些有利于团体成员的自我教育。

(2)发展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预防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性行为,并加以纠正。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

(4)治疗性功能。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2.2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Capuzzi和Corey在他们的《20世纪90年代心理咨询展望》一书中,描述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八个方面:第一,在团体中发展信任的气氛以促进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二,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第三,澄清生命的价值并探索人生的哲学;第四,能容任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第五,学会问题解决和正确决策的技巧,并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第六,能敏锐的感知他人的需要;第七,增加关心他人的能力;第八,学会将团体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3、团体游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3.1 促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1.1 促进同伴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3.1.2 促进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解救人质

课程目标: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得以进一步的了解,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座椅板凳若干,一块较大的挡帘,一打小卡纸。

活动程序:每十对亲子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家长与学生分别坐在挡帘两侧,挡帘完全把两侧隔开,不能看到对面。给每个家长十张标有序号的卡纸,告知每个家长卡纸序号即为家长序号并告知其不要发出声音。指导教师问家长他们孩子相关的问题(例如:你认为你的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在卡纸上作答,并有指导教师把不同序号的卡纸答案念给学生,让学生猜出那个序号的家长是自己的家长。猜对的学生成功“解救”出自己的家长,没猜对的继续进行。最后,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进行亲子关系的论坛。

3.2 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2.1 完善自我概念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找到真实的我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2.2 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闪出我的小行星

课程目标:通过找到自己的长处,体验个人荣誉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间互相支持,从而勇敢面对更大的挑战。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桌椅板凳若干,塑料花一支,鼓。

活动程序: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来选出同学,让其发挥其特长来表演个节目,并让其它同学加以评价,教师对那些腼腆的学生进行鼓励。

3.3 促进中学生学生情绪控制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我的心事你来猜

课程目标:通过游戏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1)分组,每组排成一行第一个同学看提示板上的情绪描写,并用动作做出来,后面的同学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出表情,依次传递表情,最后一名同学回答提示板上所写的表情。在一定时间内看那组回答正确最多即获胜。(2)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讨论“什么事情会产生何种情绪,怎样控制此种情绪”等情绪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33-58

[2]刘勇,教师团体心理辅导[M]科学出版社,2008(1):6-11

[3]廖风池,蔡丽芬,严菩芸,陈贞等著,儿童咨询团体理念与方案[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7):21-22

[4]王振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6-304

[5]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07(1):103

[6]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7):33-37

篇5

关键词: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10-02

目前,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从形式上看,个体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测量、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小信箱、网络心理咨询等都有实践,从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德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那么,哪种形式的实践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呢?这是高中心理教师最迫切研究的问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灾区师生尽快走出地震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最适合、最有成效。所以,从教育部到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里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并在灾区各中小学中广泛实践。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在高中学校的开展有着更加显明的优势。

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适合高中学校客观环境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团体中,如一个寝室集体、一个社团、一个兴趣小组等,其中最基本的团体就是以教学为单位的班集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高中生年龄相仿,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并且有着共同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例如学习问题、升学问题、价值观认同问题、青春期异往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的问题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正面成长的机会和有效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境,从而使他们自己解决自己共同的心理困扰并取得共同进步。团体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同学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因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这对班集体建设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由于学生的年龄相仿,生活的环境基本相同,因此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根据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规模分解至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1]而且可以将它纳入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和考核之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持续性、规范化开展,也有利于心理教师的考评和晋升。

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感染力强,对学生的辅导效果好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趣味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小品等方式,模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活动,掌握以此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情境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改变了自己不良的行为,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特别注重协作性、互动性、实践性,这样可以达到团体间相互帮助、相互治疗、共同成长的目的。“我助人人,人人助我”,团体情境可以使参与的学生相互感染,互相影响,多向交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重复的辅导中得以巩固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效果较好。

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团体辅导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种辅导坚持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想,符合现代学校心理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2]而团体辅导活动课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在这一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对解决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成长性烦恼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是在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学生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在活动中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全面等。

参考文献:

[1]唐慧敏,李志德.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篇6

在心理咨询中,助人者和来访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帮助关系,是有效咨询的前提,是咨询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面对的是处于特殊心理阶段的中学生,良好的帮助关系更显重要。只有与其建立起良好的辅导关系,才能帮助他们打开心扉,解决烦恼,走出阴霾。本文根据笔者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以来的一些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心理咨询,不同于其他工作,它直接与人的心灵接触,无论使用哪种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不应是冷冰冰的,而应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之上。良好的咨询关系,是促进求助者积极改变现状、发挥潜力的动力,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面向的是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心理上大多会呈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和心事,但却喜欢藏在心里而不轻易与父母、师长倾诉。因此,要打开学生的心扉,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这非常重要。结合本人五年来从事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一些经验,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辅导者要以平等、友善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学生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咨询师与来访者除了具有一般的咨询关系外,还存在一层特殊的关系,即师生关系。这种附加在咨询关系上的师生关系,往往使学生需要更大的勇气才能走进心理辅导室坦陈心事。因此,普通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在咨询初始阶段影响学生的诉说。所以,作为心理辅导老师,首先自身不能以长者、居上者身份自居,更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而应以诚恳、平等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学生。

具体来说,当学生来到心理辅导室时,可以先请学生坐下,和他寒暄一番,作一些日常的问候,或称赞他某一方面的特别之处,以礼貌、微笑相待,使他有亲切、温暖、轻松之感,慢慢融化其戒备之心。当感觉到他愿意真正地敞开心扉时,再慢慢引入谈话主题。当然,也不可太过热情或亲近,应该把握好尺度和分寸。

二、要对每一位来访学生的心事做到有效倾听

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基础,没有倾听就谈不上有效的辅导。这里所说的“倾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它不仅仅是指要听到学生说的话,而且要尽可能了解学生话语背后隐藏的意义。有效倾听可以使来访者愿意畅所欲言,并且产生一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

有的时候,学生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并不一定是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仅仅是因为有话闷在心里需要找人倾诉。这时,辅导教师的专注倾听可以很好地帮助来访者宣泄自己的情绪,这种情感的疏泄本身就是辅导的一大功能。辅导教师通过专注倾听,可以有效传递对来访学生的全身心的尊重和关切,能使来访学生觉得他们是被当成一个“人”来了解,而并非只是个“案例”,从而认为辅导教师是值得信任、可亲近的,进而愿意开放自己,讨论自己的问题。

另外,有效地倾听能帮助咨询者更快更多地收集到来访者的个人信息。有些辅导教师以为“问”才能收集来访学生的资料。其实,我认为,倾听常常比“问”更有效。因为对某些学生而言,教师的问话会令他们感到压力与紧张。此时如果辅导教师采取温和倾听的态度,就可以安抚他们紧张、害怕的情绪。一旦来访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在认真倾听并且可以信任时,他们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的问题与感觉,这对于辅导教师准确了解来访学生有很大帮助。

有效地倾听,还包括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鼓励他们积极地表达。作为学生的来访者,对老师本来就有一种畏惧心理,有一种怕不被理解的担心,所以他们在向老师叙述其症状和感受时,很多时候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经常绕来绕去,甚至所陈述的根本涉及不到他想要咨询的内容。这时,辅导教师若能正确运用倾听的技巧,例如通过一些表示鼓励的动作,比如点头;又或者是通过一些传递倾听意愿的口语,比如“为什么”“如何”“能不能”等,引导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就可以在辅导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教师的专注倾听,不仅可以让来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不会遭到拒绝或批评,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从容整理自己感受的机会。来访学生可以慢慢地理清思绪,斟酌、组合之后再加以表达,而不必担心辅导教师会感到不耐烦。这样也能使心理辅导老师更容易地把握到学生的需要并给他们提供及时、适当的建议或方法。

三、要与来访学生共情

其实很多来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他们本身是有是非标准的,有时候正是因为这些是非标准才使他们感到烦恼,感到压抑。例如有的学生知道在高中时期谈恋爱是不适当的,会影响学习,但就是压抑不住这种情感,因此陷入内心的矛盾冲突中不能自拔,前来求助于心理老师。如果我们在咨询时对来访者所陈述的内容进行不恰当的道德或价值评判,一方面会使来访者隐去其问题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影响陈述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会使问题雪上加霜,使来访者背上更加沉重的心理包袱。因此,我们要做到与学生共情。

要做到共情,不但要正确地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意义,同时还要将这种了解传达给对方,从而促使当事人对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有更深的认识。

表达共情的首要条件就是咨询者要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用来访者的眼睛看世界,将自己放到来访者的处境中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经历他所面对的压力,并体会他所作决定和行为的原因,真正了解来访者的处境和感受,接纳来访者的看法和立场。只有与来访者“感同身受”,才能让来访者感受到你的建议和指导是善意的,才会接受你的帮助。在咨询过程中,辅导老师可以通过观察来访学生的语言、留意来访者语调的缓急高低及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动作和坐姿等)来了解他们,以此协助完成咨询过程中的共情。

在了解的基础上,辅导老师还要准确表达出对来访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让来访学生感受到辅导老师的共情。一般在听完来访者的宣泄、倾诉后,可常用这些共情性语言:“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苦闷心情”“我想,无论是谁面临你现在的处境,都会感到很不好受的”“当一个人面临如此大的精神压力时,的确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你能够主动来找老师倾诉,这是你成熟的表现”,等等,以此来让学生知道你理解他,是真心要帮助他的。

除此以外,要引导学生对自身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因为共情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唤醒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正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真实地领悟其情绪感受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其自我分析、自我感悟、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因此,通过共情,咨询者应使来访者对自我有更新的认识,达到自我领悟。

篇7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全社会的重视。学者们发现中小学时期正是个体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教育与辅导不仅关系到个体人格和个性的形成,更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课程的开设,心理文化氛围营造,心理辅导室建设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强调要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2015年7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心理辅导室的功能有了明确界定,对心理辅导室的位置、环境布置、基本配置、管理规范、经费投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自此,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有了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各学校以此为规范开始了新一轮的完善建设阶段。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2015年朝阳区教委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建设,目前15个义务教育学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学区化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学区事物共商共治,学区资源统筹配置,加强校级间的沟通合作,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层面对基层学校建设和使用心理辅导室的情况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完善其建设,解决其问题,这对有效提高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北京市朝阳区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

206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参与了此次调研。在问卷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学校硬件建设较完备。部分较早建立心理辅导室的学校在学校工作开展中已实现系统性和有序性,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专业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心理教师系统规范的心理辅导能力还需大力加强。

1.心理辅导室建设时间分布情况

96%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大多是在2006年之后成立的,约占77.3%,其中2011年之后成立的占32.5%。

2.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资金情况

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的学校有63.5%。投入经费10万元以下的最多,为51.3%, 其次11~20万元,占39.9%。

3.心理辅导室师资情况

目前的心理教师队伍, 62.3%的教师没有国家心理咨询证书,23.5%有二级证书,87.2%的都是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其中58%的学校有一个兼职心理教师,10%的学校有2个兼职心理教师,15%的学校有6个兼职心理教师,另外还有8%的W校没有兼职心理教师。

4.心理辅导开展及教师辅导能力情况

目前采用的辅导形式,用个别辅导的最多,其次是团体辅导,其他形式都用得较少;2015年辅导人次在100人次以下的教师最多,占63.3%, 500人次以上的只有16.1%。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辅导的有70.9%, 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有74%。

被调查的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

5.辅导室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

从硬件来看,辅导室中配备最全的当属咨询椅或沙发、心理书籍、电脑,配备最少的是心理健康自助系统、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皮肤电测试仪等小型心理专用仪器。没有电话或网上预约服务的占55.9%;只有79%的心理辅导室定期开放;定期开放的辅导室中,51.8%每周开放1~2次,5次以上只有26.5%; 每次开放时间在1~2小时的占80.6%,时间相对较短。可知,大多数被调查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服务时间短,频率低,且对电话或网上预约的利用有待提高。

二、思考及教育建议

(一)区域角度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支持系统

建设区域性心理辅导室以引导促进区域内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全面规划工作。区域性学校心理辅导室是针对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成立的教育及指导中心,它的定位是区域内示范性心理辅导室,是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参考标准;区域内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指导机构,对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提供建设方案的评估与指导,承担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组织、统筹工作。

区域性心理辅导室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常规的健康教育工作,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等。不过其服务对象应不局限于某一学校或某一片区,而是面向整个区域的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如北京市朝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暨教师心理辅导室就是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全区师生及家长享受免费八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面向学校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工作,学校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团队的支持。

第二,因需设课,构建心理培训课程体系,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水平。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因此,区域心理辅导室还承担着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成长培训与教学研讨和搭建心理教师工作交流平台的任务。通过专业培训,心理教师集体备课,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在此基础上选送优质心理讲座、辅导专题等形式进学区,将辐射到更多的学校,使更多师生受益。

第三,搭建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位。区域性心理辅导室要负责区域内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工作,通过评估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进程,走访勘察其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示范校评审工作来全面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四,通过区域心理辅导室的引领工作,可以制定符合区域实情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明确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工作小组、区级心理辅导室、医院等职责,切实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区内实现优化整合,资源共享

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资源共享新机制,促进学区内部资源开发与利用。目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设无论从硬件还是教师的辅导能力上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情况远不如中学,担任兼职的心理教师又经常出现调岗现象。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兼职心理教师没法独立开展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不了解设备仪器的使用,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基于此,学区可以根据各校建设情况,优化整合各校心理o导室资源,实现学区内资源互补、共享。同时,引导学校发现各学校心理辅导室自身特色、优势,确定发展重点,容易形成心理工作特色。

(三)学校层面需重视心理辅导室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1.加强心理辅导室分层建设,规范制度,明确职责、工作形式等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及软件配置应突出科学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学段学生发展特点的资源。如小学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体现游戏和活动的特点,适应学生探究、好奇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处于心理塑型的阶段,宣泄诉求低,因此沙盘、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较适合;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有针对小学生的测评工具,如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HMRSP)、儿童行为问卷、儿童感觉统和评定量表等。中学阶段学生主体性增强,初中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体验性,指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生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宣泄室、测评室、心理自助仪等就比较适合。中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中学心理健康量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人际交往能力测验、应对方式问卷(WCQ)、中学生学习动机测验问卷、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量(MATT),霍兰德职业倾向等测评工具。

另外,要规范管理,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学校要定期开放心理辅导室,安排专人值班,及时发挥心理辅导室在学生心理资本建设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多方面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学校方方面面

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灌输、引导、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校园师生个体,使生活中的个体受到无形的影响。虽然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中既有的环境、制度、办学使命以及价值准则不同,在校园活动主体上产生的心理作用也不同,但都会产生形形的校园心理现象,进而改变着活动主体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反过来,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所形成的校园心理现象,又会在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增添新的元素和活力,有时甚至改变校园文化的方向。所以,有人将校园文化视为一种“深层的管理”,是对师生的一种“软约束”。

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上,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美化校园及班级,为学生创设美好、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非物质文化上,可以通过完善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知识,让心理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助力。

3.针对教师、学生、家长需要构建心理辅导培训课程

学校心理辅导室要为学生建立成长心理档案,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个别心理辅导。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心理辅导室,构建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培训课程,如针对兼职心理教师重点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培训,心理咨询技术的专题培训,心理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与开展实践等多形式全面的培训。针对班主任群体可以开展心理学常识培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训,使班主任能够发现学生行为背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初步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重点在于学习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要素的敏感度,在课堂教学、体艺教育等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学生家长可以每学年开展1~2次亲子沟通、积极语言使用等专题培训,通过家校联动,更好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胡柳.江西省中学心理辅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

[2]朱丹霞.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5.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运行规范(试行).2013.

[4]俞佳飞,庞红卫.2013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及运行情况调研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13(6):7-12.

[5]刘月红.近十年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42-44.

篇8

关键词: 初中生情绪管理 团体辅导 辅导策略

团体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多以班级为单位,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开展,有既定的目标和主题,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不高,比较适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水平。《课程标准》在团体辅导活动内容“包括自我成长、人际关系、学习管理、情绪管理、生涯规划(中学)”五个方面,突出了团体辅导过程中活动的主渠道地位。北师大版中小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学科设计把活动与实践作为心理健康教学的主要内容,设计“活动区”和“实践园”等栏目予以落实。下面从三个方面就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做探索。

一、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

根据北师大版中小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学科设计的特点,结合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初中生情绪管理辅导主要是游戏活动和心理剧。

初级中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各学段每单元都设计了与心理游戏相关的内容,这些游戏集系统化、逻辑化和形象化于一体,在具体的课题教学中有效开展这些游戏,一定能达到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目的。在团体辅导方面,由于这些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能有效辅助和弥补学校对初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不足的作用。因此,这些游戏的设计颇具匠心,有效实施意义深远。

具体形式有团体行动、小组合作、纸笔卡牌、棋盘竞赛等,这些心理游戏大都利用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有形化无形”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便于指导实践,学生易于灵活处理,大多能够制订一个合理、恰当的结局和解决方案,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学和辅导目的。游戏颇有趣味性,能有效消除学生戒备和隐瞒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与氛围,使他们能够积极有效地调动全身各感官参与活动,寻找发泄点,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压力,放松心神。

心理剧作为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恰当地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克服自我面临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策略

情绪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抑情绪,而是在察觉情绪后,调节情绪的表达方式,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适当的情绪。

毫无疑问,学校学生情绪管理的组织者是心理辅导教师。在学生团体心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在开展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时,心理辅导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1.倾听与摘要。通过全身心专注地、耐心地倾听、判断和了解学生表达的真正意思,掌握真实信息,归纳整理并向学生及时反馈,制订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案。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同时,尊重并给予学生宣泄的机会,营造关注信任的良好氛围。

2.发问与开启。教师使用开放式语句,有意识地探寻学生的感受、经验和行为,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内涵与成因做探索。当活动开启或陷于停滞时,教师以口语或飞口语的形式带动学生团体进入互动交流的情景中,使每个人都有参与感,进而提高团体辅导的效率。

3.通情与表露。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需求、经验和想法,不加主观见解,可以用建设性的口吻响应,避免鹦鹉学舌,从而获得共鸣,建立信任、关怀的互动关系。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我表露,让学生分享个人类似的感受、经验和看法。

4.反馈与评估。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了解,适时表达反映,增强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达到“开放”自我的辅导目的。当然,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团体成员的反映是否满意,组长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使用是否欠妥当,团体内成员的合作是否充分,今后组织同类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做哪些改进,这些都需要进行评估,都是团体评估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团体评估包括过程与结果评估、团体互动情况与个别成员评估,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或工具及预订评估的时间,等等。了解和掌握团体心理咨询评估方法是团体领导者必备的领导技能,对团体评估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在方案中体现,因为评估有时要涉及团体活动前的状况测量。

5.非语言。教师的眼神、表情、距离、动作及姿态等非语言行为显示对学生的暗示和关怀,加强了学生的示范学习和自我开放。

6.隐私保护。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氛围,随时察觉团体中的各种危机,采取必要的安全性反应,使学生免于受到不必要的心理伤害或攻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刘视湘,滕秀杰编著.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与心理剧.开明出版社.

篇9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等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有可能会成为影响他们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因此,初中班主任除了做好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从学生细小的表现中发现其心理障碍,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能尽快摆脱障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初中班主任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呢?

二、初中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一)班主任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取得学生信任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成熟,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或者困难,都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应通过观察分析、集体座谈、主题班会(如“青春期的烦恼倾诉”“青春期的性教育”等)和个别谈心的方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了解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困难,并多鼓励他们,让他们能发现自己的优势,能自我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朋友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沟通时要多听、少评判,多议论、少建议,如多提问一些“你认为怎么样?”“你觉得呢?”少说“你应该怎样来做”等;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谈论中所涉及的个人问题和看法,应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不扩散给任何人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任,更利于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班主任要教学生学会自我调控

最好的心理医生是学生自己,因此班主任要教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让学生学会有意识调控自己的情绪,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能辨真伪、知荣辱、识美丑、扬善恶,能按社会认为模范的准则来约束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挑战,成为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目前很多心理学家就提出了许多关于自我调控心理的方法,如自我宣泄法、超觉静坐法、自然回归法、深呼吸法、自我教导法、自我激励法、情志相胜法等等。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可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这些自我调控法,让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进行自我疏导,能通过“宣泄”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集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营造一个互帮互助、和谐的班级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引导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要尊敬师长、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使良好的班风在自然而然间形成。而这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减缓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而一旦其产生了压力,也能在同学的互帮互助上得以缓解,从而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就要求班主任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今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多方面无形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势必会产生不健康心理,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初中班主任要重视自身的心理调节,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在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能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班主任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建立“心理联系卡”等方式,向家长宣讲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一些基本知识,让其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在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不应无视,而应耐心启发和引导,从而正确引导孩子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须同步,扩大学校心理教育功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获得教师和学校教育、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篇10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高校学生工作

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其发展并不均衡。高校学生在入学时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这种不适感如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形式为有着相同问题困扰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团体中成员互帮互助,在群策群力中深刻自省,积极地寻求突破的方式,取得了理想效果。因此,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贯彻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由学生工作者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组织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从而达到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校学生良好道德风尚和学习品质,便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加以尝试和实践的方向。

一、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况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以团体活动为载体,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1-2位指导老师主持,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总体人数少则3-5人,多则几十人。一个小组以3-8人为宜;活动时间依具体情况控制在1-2小时内,辅导次数为几次到十几次不等。团体辅导的步骤一般为:确定辅导目标;设计辅导计划,包括确定小组规模,活动时间、次数及频率,活动场所及经费预算;实施基本过程,通常包括导入、实施、终结三个阶段。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都面临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如何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等问题。而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如果将具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将辅导范围惠及更多的学生。将此理念注入到学生思想教育中,还能充分体现出当前学生工作所倡导“以人为本”的工作精神,并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

(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

现实中,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心理或经历是很独特的,觉得自己不被大多人理解,因此,导致自卑、孤独、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加重心理压力。但在团体中,尤其是在同质性团体中,当成员交流个人的担忧、想法和情感时,他们常常会惊讶的发现,团体中的其他人与自己有着相似的忧虑。这会极大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其解决问题的内动力。因此,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凝聚力、团体对小组成员的支持和抚慰功能,从而使成员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减少抑郁、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在处理与他者的关系时容易表现出偏激、狭隘和自私,而通过广泛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利用团体的力量即成员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后团体成员的分享和交流来加强对自我、他人的认知和对社会的适应。同时,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帮助成员学习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改变不良的行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和大度,在团体中学习接受他人的帮助,也能学习如何帮助他人,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维系这种关系,提高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

(一)在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新生适应障碍如抑郁、恐惧、强迫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新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疗法的有关理论认为,心理行为障碍及适应问题是在人际交往中,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和维持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团体关系的功能来实现。针对新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比方说,刚迈入大学的新生们大都互不相识。一方面他们很想交朋友,了解其他新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又有点儿恐惧和焦虑感、怕不被人接纳,怕在他人面前出丑,所以这一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一般可采取一些比较简单、容易互相认识的游戏活动。活动开始时,领导者可以先大致介绍一下团体心理辅导及小组的情况,然后同组员集体宣誓,遵守小组规则。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给予积极的无条件关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互动、反思,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把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

首先,辅导者要学会倾听组员的讲话并及时的与学生进行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沟通;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有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其次,在保持自己中立的情况下,辅导者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一定交流后要将成员共同的感受或意见衔接起来,并加以解析和补充,一方面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另一面通过总结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某一问题中学习到的经验或教训,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经验教训应用到团体外的日常生活中去。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调查发现,大一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对未来前途迷茫;对学习缺乏动力和规划等。因此,针对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和开展团体辅导就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确定个体生涯发展目标,规划人生发展,并为择业就业作直接准备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大一新生的辅导内容主要涉及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两部分,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团体活动,一方面协助成员增进自我了解,加强自我肯定,学习了解和欣赏别人,初步探索自身性格、能力、兴趣以及价值观等与未来职业可能的联系;另一方面,协助成员了解外部工作世界,深人探索自我各方面因素、自身专业与可能从事职业的关系,学会扬长避短,建立学习与生活的目标,初步形成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计划。在辅导前后对团体成员进行相关测量和统计分析,检验团体辅导的效果。

(四)在培养学生干部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个人的内在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人们通常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把这些学干组成小组进行团体辅导,可以让他们从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中获得对某种行为新的解读和评价,也能通过学习他人的适应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认知,获得新的适应行为。另外,通过团体的互助式辅导,有助于训练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彼此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问题,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干能力培养的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步骤可采用常规团辅开展模式。只是在内容的选择上侧重能促进成员之间沟通和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指导成员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冲突和挫折;使成员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让成员了解个人情绪对行为和团体的影响,找出有害的个人情绪及改善方法;让学生调整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并学会拟定合理的工作生活计划。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管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仅有助于高校培养素质全面的当代大学生更有助于学生工作者提高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甘贞洁,李红云.论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学生干部能力训练[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