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5 17:4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教学培训总结

篇1

近年来,我县已经建立了以高淳县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以八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支撑,以村社区学习点为阵地的覆盖全县农村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在开展农村生态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

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师资资源

以社区培训学院为平台,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师资库。我们把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满足生态环境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作为开展生态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和最紧迫任务来抓。一是重视学院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参加进修,鼓励深造,达到更新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的目的;二是在社区培训学院指导下,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和当地中小学加强沟通和联系,按要求筛选和聘请当地中小学2-3名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作为生态环境教育师资进入师资库。三是发挥社区培训学院和县环保局、农林局、科技局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关系,聘请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四是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后,把他们纳入培训师资志愿者队伍,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2010年4月,高淳县社区培训学院和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环保局联合对全县大学生村官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后,经过考核筛选,聘请了95名村官担任环保教育教师。

师资资源的整合,可以满足全县开展各类生态环境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各村镇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时,能有针对性地在师资库中选用老师,同时,师资库中的老师相对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也方便了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来自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大学生村官做生态环境教育老师,他们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和农民近距离接触,可以随时用开放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环境教育,帮助农民解决在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资源

我县生态环境教育活动主要是依托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来开展。如前所述,我县建立了县社区培训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教学点三级体系,依托这个体系,在社区培训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教学点三个层面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整合各类教育活动资源。

在社区培训学院层面,一是横向和县有关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开展面向全县的系列教育活动。如结合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开展的“百姓学堂·魅力高淳”活动,在培训学院开展生态家园讲座;结合推进生态县建设,和县环保局在培训学院共同举办农村环保监督员培训班;结合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启动生态环境教育大学生村官师资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有关部门开展“让环保走进生活,让生活更环保”主题教育活动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环保教育活动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整合。二是培训学院还积极发挥对乡镇、村社区教育机构的辐射功能,指导和配合乡镇、村开展环保教育。如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审定;开展活动时由镇、村组织人员,提供场地,培训学院提供师资及设施设备,共同举办活动,优势互补。

在各镇、村社区教育机构层面,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基工程”工程建设及“五无、八有”创建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积极主动和镇有关部门、村委会互动,把镇、村的人力、物力、可利用的政策优势和社区教育机构师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开展活动。同时,各地社区教育机构充分发挥与当地学校的内在关系,注重把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环境专题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吸引家长邻里关注环保。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文明素养和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是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参与环保教育活动也是宣传者,教育者,还是将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的中坚力量。这样社区教育机构依托学校阵地整合教育活动资源,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

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过程中,注意整合教育内容和方式,改变过去教育内容单一,脱离实际,形式呆板的做法,使教育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在整合教育内容方面,以社区培训学院牵头,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镇有关部门、村委共同研讨确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突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题。整合后的内容包括:

1.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让农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帮助农民减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教育。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生态农业实用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农民宣传绿色食品知识,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环保法制教育。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污染事件,加强对农民的警示教育,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摄制、制作一些以破坏环境为题材的警示教育片到农村巡回放映,将查处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公之于众,以案说法,教育农村广大群众,唤起农民环境忧患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农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在整合教育方式方面,改变过去单一的讲座报告会形式,坚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活动日”,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活动。由政府或村委会组织开展环境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农民参与“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中国植树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保护母亲湖行动”等系列科普、纪念与实践活动,让农民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农闲时期组织农民参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让农民在对比中增强切身体会,自觉形成环保意识,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地保护环境。

整合生态环境教育阵地

篇2

【关键词】文化生态视野;合作;评价;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21-03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人类传承的文化,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主要特征是打上了人类文化的印迹。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凝结着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和智慧。渗透着文化气息的环境会对人的意识形态、行为习惯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发展受社会、家庭、同事等各层面环境的影响,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重构知识经验。〔1〕罗高福的“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则指出,文化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对人的学习及发展过程的了解是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的。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视野

教师文化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在不同的教师文化生态环境中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发展动机会有所差异。比如,在管理民主、人际关系和谐的教师团队中,教师的集体归属感一般较强,其对工作的热情也较高。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教师与幼儿园、管理者、同事、儿童等发生的一切联系。正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情感以及专业发展动机。教师发展受文化生态环境影响,又会反作用于文化生态环境。

二、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三种取向: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理智取向强调通过培训等方式向教师传授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以丰富、提高教师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活动组织实施技能等。实践-反思取向强调让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将经验再运用于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的不断循环,在知与行的反复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生态取向既重视教师个体的学习与发展,也强调教师群体在不断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专业发展模式及专业文化。

分析上述三种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我们看到,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对教师先进教育观念、教育知识、学科知识等的传授,这里的传授大多是通过集体培训方式进行的,难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要。整齐划一的培训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陷入“生命不在场”的状态。〔2〕虽说教师可能通过培训学到很多知识与技能,但难以运用到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可以说,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难以引起教师的情感共鸣。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取向关注教师个体的反思,但对教师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重视不够。因此,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都存在一定的教师间专业对话不足的问题。〔3〕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则是全方位的关照,即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工作背景、专业发展愿景中各要素间的关系。生态取向并不排斥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而是对两种取向的有益补充和拓展。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既注重教师个体从自身角度所作的反思,也注重教师个体从集体角度所作的反思,它是以教师文化生态环境为背景和依托的。

幼儿园教师首先是一个具有认知与情感能力的完整的人,其专业发展应包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的全面进步,并且,专业发展各方面之间应相互渗透与促进。一般来说,民主、宽松、协作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教师的信息量,提高教师的思维水平。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更多互助学习的机会,教师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主张为教师创设一个对话、开放的文化氛围,例如,让教师围绕选定的主题开展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对话的机会,使教师集思广益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教育愿景和专业发展愿景;组织观摩、讨论等系列活动,鼓励教师相互学习,不断反思;教师积极主动与同事交流合作,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对话、开放的文化氛围会使教师更加关心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主动分担工作,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根据以上分析,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重视合作与评价。合作有助于教师个体知识、实践知识的总结与推广。积极互动与交流可促使教师的经验条理化、明晰化、结构化和概括化,有助于教师知识的获取、创造和传播。富兰说:“理解合作文化的本质和它所具有的作用,就是承认它在吸收全体成员的隐性知识(进而使它们变成显性知识)方面具有功能,同时它也能够积极寻求和吸收组织外部新的思想和知识。这样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对于成功具有核心意义。”〔5〕对教师和幼儿个人发展需求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它可以促使教师和幼儿将真正的个人发展需求呈现出来。合作活动中的自评和他评可以检视教师的表现、合作的效果等,如果合作存在问题,教师就应加强协商,重新调整目标,以更完善、科学地实施方案。

三、文化生态视野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

加强合作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观念。教师坦诚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一个由具有不同经验、观念教师组成的合作团队,可针对某一问题,坦诚交流、相互质疑,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幼儿教育信念,实现各自的专业成长。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意识,需要教师深刻领悟有关合作的理念,知道合作是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和成长的重要方式,良好的合作可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6〕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2.创设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创设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例如,幼儿园可就教育教学中的某个实际问题,定期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同领域、跨领域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活动,幼儿园为教师交流、对话提供时间、空间保证。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可以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

3.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十分注重教师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价偏重教师的横向比较,容易引发教师间的不当竞争,破坏教师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性评价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关注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需要优化园所内部管理,创设支持性的园所管理文化及制度。幼儿园应以人为本建立合理的园规、园纪,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创建灵活多样又充满竞争色彩的教师管理模式,为教师的“自我更新”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注重教师的长期发展,关注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宋改敏,陈向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生态学转向〔J〕.当代教育管理,2009,(7):51.

〔2〕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0.

〔3〕何叶,杨晓萍.合作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究〔J〕.教育探究,2011,(3).

〔4〕MARIJA J K,MILENA I G.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eam culture in schools:Condition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8,(24):59-68.

篇3

一.构建语文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一)明确团队目标

南关区语文学科团队有其明确目标,就是集全区语文教师之全力,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龙头,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中,不断探索适应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模式,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尊重团队成员

南关区语文教学团队在专业、学历、年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从知识结构上看,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从职称结构上看,中、初级教师占60%左右;从年龄结构上看,中年教师占比例较重。但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真诚互助,彼此尊重,相互平等,鼓励教师尽可能发挥其工作潜力。

(三)树立团队精神

南关区语文教师团队一直以和谐创新、爱岗敬业、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来自追求高品质的语文学科教学。因此,各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和谐相处,共同努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营造语文学科专业研训氛围,打造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创设宽松、愉悦的教研环境,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学校间、年组间教师之间横向与纵向的交流与协作,打造品牌教师,提升工作品位,努力营建一种弥漫于教师群体间健康的工作氛围,促进每位教师成长,使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有序发展。

(一)保证“五落实”,激发教师主动教研的热情

立足区情,根据实际,为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动机,研训工作做到了五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教研主题落实;教研评价落实;好书推荐落实;研训设备落实。通过这五项措施的落实,使广大教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参与“三课堂”,调动教师主动研训的责任感

“参与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负责,这一点尤其适合区域研训开展,为此要求教师全员参与三种课堂的教学:“名师骨干”引导课;“能手新秀”研究课;“同课异构”启发课。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各学校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开展“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打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三)搭构“三平台”,满足教师主动研修的差异性。

在充分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差异下,达到全员参与研训。多年来探索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区域研修方式:“大学区”研修;网络式交流研修;“走出请进”引领式研修。同时,秉承开放的理念,争取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省、市教研活动,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外出学习教师在区内进行学习心得交流,从而达到学习一人,成长众人,实现了整体发展。

三.优化语文学科专业研训方式,打造教师提高的生态环境

南关区语文教学的研训,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更强调实践过程的探索。

(一)常规性培训,关注教师整体性

常规性培训是依据本区教师特点,总结传承优势经验并结合常规的教学管理进行。关注语文中心组建设,采取学生访谈、推门听课、课后检测、教案检查等方式调研;其内容包括学科建设、学科管理、学科教学,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解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师进行研训。

(二)跟踪式培训,关注教师的发展性

跟踪对象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教师,采取“锁定目标,重点跟踪,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制定跟踪计划,其次寻找“燃点”,最后达成目标。

(三)专题式培训,关注教师的需求性

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训。如《什么是微型课》《集备的有效性》《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得到了什么》,明确主题,广泛互动,做到一题一得。

(四)听课式培训,关注教师的专业性

为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深入基层调研听课。整个调研听课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重点调研各基层学校在有效、高效课堂实施活动中的策略,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无效的原因,寻找解决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策略。

篇4

以改善校园环境和校容校貌为目标,以建立学校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大力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治理整顿,努力抓好学校生活垃圾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改善校园学习、生活和生态环境,保障师生身体健康,达到有效遏制并最终解决学校垃圾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为全面建设绿色校园提供安全保障。我校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垃圾分类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一、 成立了领导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及各班班主任

二、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

1、 教育处、团支部发出了垃圾分类倡议书

2、 教育处、团支部组织了垃圾分类国旗下的讲话

3、 教育处、团支部组织了垃圾分类黑板报评比活动

4、 教育处、团支部组织了垃圾分类英语手抄报评比

5、 教育处、团支部、美术组组织了垃圾分类绘画展

6、 制作了广告宣传牌,广告宣传标语,在校园内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内容随处可见

7、 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组织下,对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进行了多次垃圾分类培训

三、 添置了垃圾分类基本设施

1、 与小黄狗公司合作添置了四个自助四分类垃圾收集站

2、 在教学楼和校园内醒目位置设置了十二个四分类垃圾收集处和大量两分类垃圾收集处

3、 在办公室和教室全部投放了两分类垃圾桶共100个

篇5

当前在全球社会高度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2015年赴美进修,实地走访调研后,详细介绍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校园的生态规划、生态牧场、绿色建筑、可持续景观等设计方法,为我国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总结得出现代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应遵循所在地区的传统生态特色,大力倡导新能源新技术在校园内的发展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遵循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环境。

关键词:

大学;校园环境;自然生态;绿色设计

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郡波莫那市,该校是所实践技能型的公立大学,创立于1938年。学校占地7900余亩,在校学生23000余名,拥有100余个学科专业。同时该校也是全美七大理工大学之一,全美景观建筑学科排名第三的高校,加州州立大学体系的23所大学之一。2015年夏季,我们有幸来到该校进行访问学习,并被这所学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设计深深吸引。这所校园坐落于连绵起伏、绿草如茵的山丘上,宽阔的校园、绿色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生态环境都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一、整体规划遵循自然规律

1938年W•K•Kellogg先生将自己的阿拉伯牧场捐给加州政府,建立了一所新的大学,这就是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学校位于洛杉矶地区的东面,在一片连绵起伏的山丘上,学校后来的整体规划都是依靠这片山丘而建。同时校园布置也是开放式的,不设任何围挡设施,校园的每条道路都能连接洛杉矶地区的城市街道。校园的整体规划是座西朝东的布置格局,校园东南面为开阔的平地,是这所大学的教学区域,布置有各类教学楼、各类实验楼、图书馆、大学生生活区、各类体育场馆、停车楼、停车场等主要教学设施。校园西北面为山丘地带,是这所大学的景观区域,布置学校的接待中心、会议培训中心、各类牧场、各类植物种植中心、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等配套设施。整座校园的道路规划结合了所在地区的自然风貌,并加以利用。在校园平坦开阔的教学区内设计了一条可循环的主干道,路面较宽、方便车辆通行;再通过这条主干道延伸设计出各条次干道,路面偏窄、方便行人通行。这样的规划设计体现出人车分离,以人步行为主,并且降低了校园内汽车的使用,极大方便了师生的出行安全[1]。同时在校园西北面的山丘地带,也依山而建了车辆通行的爬坡道和行人通行的楼梯通道,这样既做到了人车分流,又保护了校园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养殖丰富校园环境

首次进入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各类农牧场。主要有牧马场、牧牛场、牧羊场、农作物种植区、花卉植物种植区等。由于学校源自私人捐赠的农场,所以历代办学者都坚持保留这份源于自然的特色区域[2],并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使这些原生态的农牧场转变成学校重要的科研与实践中心。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饲养马匹的阿拉伯牧马中心,这座牧马中心位于学校的东北面,占地面积500余亩。阿拉伯牧马中心设施齐全,包括了340余亩的户外天然牧马场、马驹饲养所、马匹繁殖基地、马匹兽医院、马技表演馆、跑马竞技场和三个谷类仓库。平时在这座牧马中心里,也经常可以看到畜牧专业的大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户外实践锻炼,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操作的技能。如今阿拉伯牧马中心已经成为美国西海岸的马匹类学科教学、推广、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国际公认先进的饲养和训练马匹的科研基地。另一个就是农作物种植中心,里面包含了蔬菜种植区、瓜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等。它位于学校的东南面,在一片地势平坦开阔的土地上,里面主要种植的是苹果、橙子、西瓜、南瓜、向日葵、玫瑰等农作物。这里也是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的课外实践中心,师生们可以在这里锻炼农业类的实践操作技能。由于加州气候十分适合这些农作物的生长,再经过师生们的精心培育,所以这些农作物都生长得很旺盛。同时这些农作物种植区也美化了校园的自然环境,还给学校师生们带来大量的绿色食物。

三、校园建筑的绿色设计

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校园建筑都是遵循当地的自然环境而建造,设计中对自然的阳光、风、水等加以充分利用来减少其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3]。由于学校所处的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的地震高发区,所以校园内大多数的建筑都不高,层数一般是3至4层,且依山而建。最有特色的是1号至9号教学建筑群,这些教学楼均采用木质建筑结构,能够加强建筑的抗震力。并且每栋建筑都采用逐层递增或逐层递减的方式,随周边地形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自然环境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学生服务大楼,这栋建筑是整座校园里最高的建筑。其顶部耸立着高大的三角形结构十分醒目,象征学校追求卓越、拼搏向上的文化精神。再往里走就是学校的图书馆,该建筑采用了有机形式的组合设计[4],将长方形的主体建筑与三角形的入口门厅建筑相结合,最大限度拓展了图书馆的自然采光区域与室内空间,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学校为了缓解学校师生的停车问题,在校园内设计建造了一座5层高的停车楼,每层可以停放100余辆汽车,并在每层设置电梯和楼梯通道,方便人们上下楼。这样既解决了师生们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学校的土地资源。

四、可持续性发展的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的观赏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但它本质的生态效应往往会被人们忽略,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校园景观设计就十分看重本质,希望能够更多地给学校产生有利的生态效应,这里较有特色的是玫瑰花园与再生研究中心。玫瑰花园的历史悠久,当年是W•K•Kellogg农场的一部分。花园位于学校行政管理和学生服务大楼的正后方,整体设计为圆环型,中间有一座精美的美式凉亭,在花园的各条小路路面上都刻有学校知名校友的名字、就读时间、学习专业等。玫瑰花园不仅景色优美,所种植的大量玫瑰还可以做成茶料来泡茶,有行气活血的疗效;同时还可以制作成化妆品,滋养人们的皮肤。现在玫瑰花园已经成为学校主要的可持续性景观。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位于学校的山丘上,周围都是高低起伏的丘陵,里面主要包含了太阳能电力发电中心、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垃圾回收处理中心等。美国加州的阳光是十分充足的,学校充分利用阳光优势,在中心所有的建筑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来吸收阳光,在平地上修建了水资源回收与进化的池塘,在中心的北角设置了各种垃圾回收处理中心,这些既能为学校提供再生能源,也能净化校园环境。

五、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校园生态环境设计启示

在当前全球社会高度重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设计也不断调整和修正其设计思想和设计目的,关注大学校园设计的环境效益和社会道德观念正逐步形成新的生态理念。通过论述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校园生态环境设计方法及影响,为我国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

1.坚持传统地区生态特色

校园的生态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地形的多样性、绿化种植的广阔性、人文景观的节能性等方面的因素。在进行校园生态设计时,应尽可能恢复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保护原有的地方生态环境。对于山林、坡地、田野等自然地形,应依山势随地形而布置,校园建设遵循减少人为影响的原则,依据现状地形作适当平整。对于翠绿成阴的树林、绿草如茵的田野应坚持能留不移、能移不伐,使这些绿化植被自然的形成系统,让绿色生态意识充满整座大学校园,同时也能够在校园内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5]。在美国加州,众多大学的前身大都是来自私人农场的捐赠,这些学校都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但大多数至今能在校园内保留下农场、牧场、林场等。学校的历任管理者和师生们一道,精心维护这片绿色的土地,因为这里能够见证一座大学的历史与未来。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也有近80年的历史,学校的牧场、农场一直为广大师生提供课外的学习与实践,同时这些农牧场产生的农业产品、畜牧产品也成为学校师生餐桌上的食物来源。现今在大学校园内设置的生态农牧场已经成为美国高校校园的生态特色,既保护了校园内各类生态多样性良好块区的自然风貌,也有利于生态系统向外扩展,使校园内外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发展。

2.鼓励发展新能源新技术

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校园环境建设依托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实现了生态功能的创新。在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中,通过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打造更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既能减低校园的碳排放,也能为学校提供一定的能源支持与储备[6]。在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太阳能发电中心、水资源循环中心等新兴能源技术得到了充分运用,为这所拥有两万余名师生、数十座建筑的学校带来了强大的能源储备,学校可以依靠自身的生态设施解决部分的能量供应问题,同时也能降低户外碳排放。对新能源与新技术的大力倡导,并加以运用给学校带来了清新的校园生态环境,提升了师生们在校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时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垃圾处理中心、废弃物回收中心等再生能源项目的投入使用,都有效降低了这座大学校园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学校对周边环境形成超负荷的压力。同时通过废弃物分类回收也能促进资源再生,垃圾焚烧处理也能够为学校提供部分电力。所以,新能源新技术的大力运用要突破传统的校园环境审美观念的局限,将校园的生态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考虑,使大学校园从节能环保向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倡导先进生态技术的实验与运用。

3.构建和谐共生校园环境

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共同发展。西方哲学家认为自然世界是“和谐”的,而和谐的世界是由不同的物体构成的。在古希腊人朴素的整体自然观中,和谐自然的世界应体现在多样性之中,“和谐”在希腊文中的本意就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7]。西方社会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也十分强调自然哲学思想,甚至将目光移向东方,进而认同、赞赏和憧憬东方“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8]。而在美国,1967年设计学家戚克多•巴巴纳克撰写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中,强调设计要认真考虑地球的自然资源使用问题,应该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服务。所以在美国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基础,运用生态学、建筑学、设计学等原理及方法去优化协调人类、建筑、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校园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是波莫那城市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内部环境设计会直接影响周围地区乃至整个城市。所以该校的环境设计始终将“和谐共生”的发展观放在首位,并坚持人文校园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学校在建设中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如所在区位、地形地貌、各类植被、农场牧场、新能源新技术、绿色建筑等。这些资源构建形成的校园环境含有丰富的生态关系,反映了十分协调的校园生态平衡,以及随着春夏秋冬不同气候状态而变化的生态景色,也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身场所。

六、结语

“崇尚自然、回归田园”是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校园生态设计的特色,这所学校也是美国加州众多高校中的一个代表。这些不仅仅只是培育孵化出“硅谷”,同样也拥有生态景色优美的大学校园,每年都能够吸引全世界众多师生前往学习访问。目前在社会高度重视人类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大学校园环境的生态内涵正得到快速的发展,并成为未来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原则和趋势。

作者:刘波 史青 单位: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浩.适应地域特征的校园生态设计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2006(12):55-58.

[2]刘华东,腾华忠,刘新田,等.美国高校的校园规划建设与后勤管理措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61-63.

[3]毛琳.美国大学校园道路交通景观设计探析[J].华中建筑,2015(9):117-120.

[4]张晓燕.美国南加州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14(3):192-193.

[5]张健.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美国大学校园规划——以马里兰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114-115.

[6]杨修明,赵辉,陈杰,等.美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技术解析及思考[J].建筑节能,2014(12):17-20.

篇6

1、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也在不断挤压农业用地,致使我国人均土地越来越少,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造成对土地的过度耕垦、放牧、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也就是说,我国农业发展中人和自然、生态和经济存在不协调的情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业自然资源存在着相对稀缺。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农业生产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无公害发展、循环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公害少、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2、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在促进农业大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它的弊端,如大量消耗了能源和资源,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迫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现在人们不仅要求吃饱,,使人均占有的粮食、油、蛋、奶等食品有较大增加;更要吃好,对营养丰富、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要求更加迫切。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新型高效生态农业,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我国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农业生态意识不强。

由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及水平有限,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生态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民只注重开发当前现有的农业资源、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考虑今后的长远利益。大部分农民青睐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产经验,对生态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品牌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较弱,农业经营方式仍习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对于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不重视,生态保护意识较差。

2.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近些年,农村经济在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下得到了显著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许多地区农业生产一味追求数量,在农业建设中仍旧强调高产出、高经济收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规模化的大型现代种植业,让农民更加重视化肥的使用。化肥对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统计,化肥对农作物增产作用占40%~60%,如果不使用化肥,农作物产量会减产40%~50%。但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会严重污染到了地下水源,使得地下水的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成分显著上升引起土壤板结,最终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现象也日趋严重,已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

3.生态农业技术相对落后。

生态农业往往需要高科技技术进行支持。在我国的农业技术体系中,常规技术占绝对优势,生态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对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和培育的技术极其薄弱,表现为技术装备简单,尚未建立与生态农业发展相互配套的技术、设施;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及不足较大。在良种选育、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方面,只强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农家肥,但没有从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形成系统的产品质量提高方法;在水土植被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另外,由于生态农业是一种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现代农业,所以对于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我国在一般情况下农民并没有生态农业技术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也没有一定的经验。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技术人才短缺。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的人口才占总劳动力的15%左右,更别说掌握一门以上专业农科技术的劳动力比率了。

4、对生态农业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应保证一定的事业经费,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但是,资金短缺问题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一大困难。目前,从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来源看,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企业和农户尚未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主体;另外缺乏信贷等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贷款支持,尤其是农户投入普遍偏低。由于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许多工作无力开展,工作处于应付状态。现在,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1.培养农民生态农业的意识。

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一直是农村生态保护的薄弱环节,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使农民树立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是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农民对生态农业理念的认知程度,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提高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培养农民用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自觉开展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积极从事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与经营。其次,应注重提高生态农业人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其文化素质。加强生态学教学,在教学中对各门学科有意识的结合有关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学形式多样化来加强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2、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农业环境。

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把污染防治工作放在第一位,积极治理污染。从目前来看,量大面广的农业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的污染,并且治理难度较大。要通过科学实验和示范等各种办法,引导和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来增加有机肥的用量,使土壤的养分提高,由片面的无机农业向有机农业为主,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农业转变;普及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从总量上减少和控制污染源。把农业开发、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护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开发对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使现代农业发展全面置于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可控范围之内。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贯彻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用经济杠杆有效的处理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必要时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体系,应做好农业生产监视性监测、农业生产研究性监测以及农业生产污染性事故监测方面的工作。

3、用科技引领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生态农业是一种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构成的新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在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可行的科技成果。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如清洁生物能源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生态复合肥料、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等,应用现代科技推动生态农业建设。与此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应注重提高生态农业人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其文化素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优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增加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篇7

关键词 城镇化 高职教学 服务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 概述

当前,全国正掀起新一轮城市化建设热潮,其中农村城镇化是最为主要和关键的部分,农村城镇化进行的成败与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成败。早在201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就选择了一批重点小城镇,开展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然而,作为农村城镇化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职业教育,即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至今还鲜被人们重视。因此,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探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籍以促进职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品位、层次和承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重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福建省首批21个试点小城镇之一的永安市小陶镇,镇区内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然而,资料显示①:小陶镇2009年末城镇化水平为14.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1.3 :68.7 :10.1,与全省的9.8∶48.7∶41.5(2011年)差距巨大,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第二产业总量偏小,第三产业比重严重不足,城镇化基础十分薄弱。为此,结合小陶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将小陶镇发展规划定位为“宜农、宜旅、宜居、宜创业的山水田园城”的区域次中心城镇。总体目标为:经济集约发展,社会关系融洽,生态环境良好。在产业发展上,注重对科技型、环保型产业的引进与培育,积极发展房地产、旅游、教育、文化、商业服务等高层次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型的城郊型农业。

为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可能性,我们将研究范围扩大至永安市。永安市地处闽中偏西,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之一。其“十二五”规划目标为②:集“园林城、汽车城、物流城、智慧城、幸福城”为一体的海西区域中心城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转型升级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纺织、林竹、矿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建材、化工及化纤等重点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省级“生态示范县(市)”、“海西山地绿色生态旅游带”、“ 海峡西岸绿色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依据区域发展目标,永安市内的职业院校要把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纺织、林竹、生态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等作为专业发展重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规模。

2 职业院校在城镇化建设中服务能力分析

职业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重新规划人才培养规格、数量及层次。现具体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永安市小陶镇为研究点,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职业院校在城镇化建设中应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已具备的能力与不足、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等,并为城镇化建设对福建省高职教学发展影响的研究提供借鉴。

永安市内现有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明市第三技校、永安市技工学校、永安市职业中专学校(含原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永安市农业学校)等中高职学校,它们在城镇化建设中所能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如表1所示(表中黑体字为地级市——三明市内的职业院校)。

通过上述分析,从表面上看永安市内现有中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基本满足“建设集‘园林城、汽车城、物流城、智慧城、幸福城’为一体的海西区域中心城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实际上存在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为:

(1)政策法规不完善,办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国家和地方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都非常重视,并出台了许多政策倡导和支持“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的配套完善不够,对企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约束,使得“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多数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落实,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厂中校”或“校中厂”) 难以建立,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高水平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培养、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2)办学规模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以永安市小陶镇为例,从2010年-2020年十年间,镇区人口要增加15000人,若按40%计算拟培养的初中高级职业技术人员,总量为6000人,年均需培训和引进600人(尚不包括原有非农人口的职业培训),但小陶镇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艰巨。

(3)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现有永安市内中高职学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山地绿色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工程等专业无开设或开设规模小,办学能力弱;三次产业人才培养比例与市场需求不接轨,从全市范围来看,在第三产业的就职人数偏多,从事第二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工人数量严重不足,且中高级技术人才尤其短缺。

(4)职教方法缺乏创新,各类教学资源整合效果不佳。目前,永安市内各种形式职业教育的办学方法还比较陈旧,各自为战,普高、中职、高职、本科相互间缺乏融合、渗透,教学体系脱节、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与国内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和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存在差距,这既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

3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1)切实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③加快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人的需求规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通体系——先在永安市第二中学(位于小陶镇)部分班级试点,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广;要按照《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教高〔2012〕108号)精神,加强现有4所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对口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

(2)积极拓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途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永安市的职业院校可发挥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吸收区域内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福建中化智胜化肥有限公司、福建海峡科化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永林集团股份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等大型企业组成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学结合教学过程实施、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等关键性教学活动,真正培养符合企业标准、“零距离”上岗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同时,职业学院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技术员工、承担企业职工培训、共同开发各类科研项目,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此外,应充分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优势,进行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改革试点。同时,积极引进区域著名院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成立混合型职业教育集团,以提升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为城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坚持多元办学方式。小陶镇现有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1所、小学8所、中学(永安市第二中学)1所,无职业院校。资料①显示,近期(至2010年)小陶镇域人口为30000人,镇区人口规模不足10000人;远期(至2020年)镇域人口为32000人,镇区人口规模将达到25000人,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繁重,且职业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建议近期永安市境内职业院校可在小陶镇设置教学点,远期可设立分校或独立的职业院校。此外,还应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短期与长期、订单式与定向培养、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元的职业办学方式,也是扩大职教规模的有效途径。

(3)加大专业设置和调整力度。高职院校应密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国家、福建省及当地产业发展导向,调整和加大对人才紧缺专业的办学力度,永安市的职业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山地绿色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工程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例如:要以福建三明(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大对机械制造、模具、汽车维修、机电等专业的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从事第二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美丽中国”建设的构想,分别于2011年、2012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新能源技术和水土保持专业,“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与本科院校联系,力争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创新,生态建设领域有所成就。

(4)不断加大各职业院校技术服务水平。区内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如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依托学院设计所、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华远计算机公司、华大建筑装饰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技术实体,为区域乃至全省水利、建筑系统开展技术服务,取得良好成效,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教师。

4 结语

课题组立足于福建省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立足于福建省高职教学发展的变革与创新,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职业院校在城镇化建设中所能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已具备的能力与不足、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等分析,由点到面,提出福建省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调整、教育观念、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应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内容。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建立适应福建省城镇化发展要求,在全国有一定示范作用的高职办学体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项目组.永安市小陶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2010.8.

篇8

本研究针对我国地方高等院校中外语教育技术在学校政策环境,教师技术能力以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描绘出我国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生态图景和应用现状。研究指出我国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外语教育技术能力不容乐观。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调查

由于大学英语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巨大的社会需求,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科研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多年来,英语教学研究多关注教材、教法、学习动机、师生角色等语言学习内在要素的探讨。进入新世纪后,外语教育技术也成为了关注的一个重点。从生态学角度讲,外语教育技术属于环境因素,或语言教学的外部因素,但随着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外语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显得越发重要,不仅多媒体课件逐步取代了备课本,黑板和粉笔,移动学习、远程教育和网络公开课已经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资源的分配,特别是教师自身发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就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显现出突出的学科差异和严重的区域失衡。我们认为首先是教育技术的区域生态环境制约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及其发展,而教师的技术能力又决定了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因此,我们通过对河北省16所普通高校进行调查,描绘出我国(北方)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生态图景和应用现状。

1.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生态学考察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教育技术环境建构的研究(陈坚林,2006;陆颖、顾曰国2006;周群2005;李孟华2007)已经为数不少,但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的生态学考查还几乎为零。一般意义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该定义强调了环境的物理特性。也有人认为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钟志贤,2005: 35-41)。我们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环境研究旨在对支持性条件进行研究,并探索各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对网络外语学习环境进行最优化的设计。因此,我们除了要关注学习的物质环境,也要关注学习的非物质环境,即要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生态学考察。

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生态主要是指推动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环境构建,具体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着手筹划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旨在解决我国外语教学“费时多,收效小”的弊端以及缓解因大学扩招而带来的的外语教育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吴启迪 2004;张尧学 2003)。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本)颁布,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外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并对网络教学提出了一些规定。同年,新教学模式先在教育部规定的180所高校试点,后缩减为60所,再至31所。类似的教学改革也在非试点学校广泛展开。在这一时期,各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计算机网络硬件方面大力投入。可以说就大学英语教学层面而言,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虽然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做出任何规定,但全新教学模式的试用和全面铺开必然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先行发展。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也同样面临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环境或生态问题。在宏观环境向好的前提下,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和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尽相同。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描绘出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生态图景。

对16所院校的调查显示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困难存在于三各层次。首先是学校的宏观政策、重视程度、激励和约束措施;其次是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技术能力;再次为学校软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被调查教师(41.7%)认为“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观念”是制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更愿意在旧有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进行教学。转变思想观念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也需要学校政策的鼓励、督促来促其向前发展。同时,“学校领导对此没有足够重视,没有政策约束和激励措施,导致教师安于现状,自身提高的积极性不高” 也同样不可忽视,占比为23.3%。然而,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制约分别只有2.2%和0.6%,这表明教师们认为软硬件并不会成为教育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制约因素。

就学校具体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而言,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90%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缺乏,不完善,不够用。只有12.8%的学校教学环境基本完善,使用方便。从这一结果来看,教师们普遍认为的不会对教学改革构成实际困难的软硬件设施在地方普通院校也成为了制约大学英语计算机网络教学发展的瓶颈因素。这也显示出在教学软硬件的实际投入与教学需求方面的不匹配。具体到教学单元(教学系部)的电脑配备情况,绝大多数学校都在教师办公室配有公用电脑(占比7.4%),本单位有对教师开放的机房(占比85%),每位老师都配有电脑的教学单位占比为3.3%。以上数据表明具体的外语教学系部是比较重视网络多媒体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的,提供的硬件条件也基本能满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需要。然而学校整体的教学硬件情况很难以与教学需求相匹配,只有23.9%的教室配备了电脑并能上网,教室上课期间频繁遇到电脑故障占比24.4%,偶尔遇到故障的则高达92.2%。这说明即便大学英语教师按照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来设计和准备课程,在上课时则很难真正实现。

计算机多媒体硬件严重不足直接反映出学校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与这门课程在我国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极不吻合。学校的领导重视不足,经费投入不够,相应的政策激励和约束也匮乏。因此,整体来看,我过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2. 外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描述

在这种环境下,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又如何呢?我们针对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音视频处理、网络平台应用等十五项基本技能进行了调查。具体项目及数据见下表:

上表显示出,对于Windows系统的操作有18.9%的教师表示“会基本操作”,44.4%的教师“比较熟练”,“非常熟练”的教师有29.4%,另外还有7.2%的教师“完全不会Windows系统的操作。

对于Office办公系统的掌握较好。其中,文字编辑软件Office Word情况最好,接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但仍然有3.3%的教师完全不会使用Word,这可能与教师年龄有关。会基本操作或较熟练操作Office Excel的教师总计达到81.1%, 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被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范围最普遍、最集中的Office PowerPoint (PPT) 的使用情况较差。能够比较熟练使用的只有27.2%,此外还有高达24.4%的教师完全不会使用PPT。另外一项常用的教学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的掌握情况更加不理想。高达71.7%的教师完全不会,只有一些基本操作的占12.8%,能熟练和非常熟练使用的仅分别为7.8%。

在网络技术应用中,只有Google或百度等搜索引擎的使用情况稍好。但仍有19.4%的教师完全不会,能够非常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的教师不到40%(为38.9%)。网络博客以及使用QQ或MSN聊天的的基本操作和熟练操作超过50%,考虑到在这类网络工具近几年才刚刚发展和普及,大学英语教师在这方面的发展可以被认为是相当迅速的。不足的是,本次调查并没有显示出网络博客、播客、QQ和MSN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其他技术含量更高一些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网页的编辑制作技术基础普遍非常薄弱。对Flas制作、ProntPage网页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Premeere视频处理能力的调查显示,完全没有接触或使用过上述技术的教师多达60%以上,能够比较熟练使用上述技术的不足8%,完全不了解Premere视频处理技术的高达83.9%。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已经成为今后教育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高校购买并在校园网上安装了各具特色的商业网络教学平台,比如“蓝鸽大学英语教学平台”和非商业性的网络远程教学软件包Moodle。但上述两个平台的的普及和应用极其有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急需加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3. 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模式紧密相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网络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探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多种模式,如: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PBI(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TBI (task-based instruction)、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网络自主学习模式(autonomous learning)以及网络与面授相结合的外语教学模式(online + face to face),等等。

新模式的提出是在旧有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对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马俊波(2003)的研究表明:几十年来,“黑板、教材、录音机”的教学方式致使众多的中国外语教师在多媒体教室里的动手能力不容乐观。传统教材的“平面化”导致教师的“平面化”。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毫无所知。教师们的软件数量极其匮乏,课件类型也较单一。在种种技术条件制约下,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应用就越发滞后。

本次调查显示,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上,教师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课堂练习”的模式,占比为76.7%。单纯由“教师讲解”的占到15.6%。就授课模式的性质而言,这两者都属于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的传统教学模式,共占92.3%,这就为其他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留下了极小的空间。在其他教学模式之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占2.8%。在被调查的180名教师中,综合应用“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网络平台”模式的只有3人,仅为0.17%左右。大学英语听说课多为学生听录音加上少量的教师讲解(80.6%),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进行学生自主听力练习的仅为11.1%。可见,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设备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上基本上是被作为传统的录音机使用,完全没有能够发挥出现代教育设备的强大功能。

4. 结语

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变,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传统小班课堂面授的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我国教育规模和环境的改变。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将会使e-learning(数字学习、电子学习)和m-learning(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网络与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型外语教学模式(online + face to face)将有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这将使在教育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面临着对其原有角色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大学英语教师急需提高自身的教学技术能力,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模式来应对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形式。因此,如何改善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快速发展,是摆在我国高校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广大的英语教师则应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技术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便有能力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坚林. 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 外语电化教学,2006:3-10.

[2]李孟华.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环境之建构[J]. 外语电化教学,2007,5.

[3]陆颖顾;曰国. 网络教育生态学实证报告[J]. 外语电化教学,2006:17-2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Z].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5]马俊波. 大学英语教师计算机水平及使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J].外语电化教学,2003.

[6]吴启迪.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Z]. 中国外语2004,1.

篇9

[关键词] 科学素养 青少年 教学理念 科普资源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世纪,需要大批科技人才,而学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将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快慢的决定因素。那么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该怎样来培养?教师又如何去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1 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关键期

科学素养,可归纳为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要素。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对科学兴趣的关键时期。

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培养学员的科学素养

2.1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如果以长者和师道尊严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眼前,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拘谨,思维和想象会受到抑制,创造力就更难以发挥。相反,教师如果以参与者的姿态融入课堂教学,像朋友一般与学生相处,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由此产生。

2.2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应用等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的素养。

如在教授如何测气温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拿着温度计,学习测气温。他们拿着温度计走到教室的前面、后面、角落、中间,电风扇下、没风的地方,测出了一系列不同的气温数据。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再用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是自主探究学习理念的体现。

3 如何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教育是正式教育机构,而科技馆、大众传媒、社会实践场所则是传统的科普地盘,前者是阵地,后者是辅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需要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营造尊崇科学的社会风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来培养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各类社会科普场所要大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文化素质,努力为国家科技发展储备优秀的后备力量。

3.1 福建省科技馆举办“科技馆进校园”活动

创新的科学教育项目与学校现行科学课如何结合?省科技馆作为福建省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自2008年以来, 引进了适合5~16岁孩子学习的“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项目作为“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活动内容,并派出多位科学课教师到清华大学接受严格的师资培训。该项目的特点是“动手做,做中学”,注重传授数学、物理、生物、逻辑和信息技术等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注重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衔接。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是一种全面的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2008年“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活动,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进入第一所试点小学的课堂,现已累计进入20所学校,参加活动和接受公开培训的学生达1000多人次,深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2 在科普场所中体验科学的奥妙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定期组织学员参观科技馆、天文馆、动植物馆、博物馆等。

这些场所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可以让学员们切身感受到科学的奥妙和乐趣。福建省科技馆不仅开办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训课,还为孩子们创建科学家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每月组织一次“科学动手做”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将动手做、知识问答相结合的科学素养大赛。除此之外,还经常举办大型的科学嘉年华活动,内容涵盖数理化、机器人、航天航空模型、车模、生物等领域。为少年科学爱好者搭建科学素养学习、提升和交流的教育平台。

3.3 社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要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社区应该调动其积极性,行动起来,定期带领所在区域的学生参观科学社会实践好基地,比如工厂、农村的种植大棚、生态产业园区、高新科技园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突飞猛进。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特点,开展生态环境调查,水污染调查,空气质量监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工业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改善生活”的观念。

3.4 利用各种媒体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也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工具去获取最前沿科技动态和科技信息,使它成为了解科学、了解世界的窗口。《中国公众科技网》(省略)、《科学在线》(省略)、《中华网中国科技》(technology.省略)、《科普之窗》(bjkp.省略)等等,都是非常好的科学网站。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科学大观园》、《科技之窗》等栏目,也是非常优秀的科普栏目,科学教师要适时地推荐给学生,让广大学生在科学的雨露滋润下,在科学阳光的照耀下,一天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 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担任科学教学的教师应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多总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知识传授过程中积极鼓励并组织学员参与各种科普活动、参观科普场所及参与科学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不仅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因此,不仅是从事科普教育工作部门以及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向纵深发展的要求。因此政府要担当起重任,在政策、法规和财政投入上给予保障,社会各界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为青少年广泛地创造进行科技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提供科技培训的基地和科技实践的场所,通过有效的科普活动,大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1教学内容设计

本教学内容设计主要围绕学员基本情况和教材知识结构特点进行。通过调查与分析,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再组织、再加工,在此基础上,对培训主管部门提供的课件进行补充、调整。

1.1学员分析首先对培训学员环保相关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先后三次共收回151份问卷,调查结果对教学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1.1.1学员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员对环境现状不满,渴望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具有改变环境现状的积极态度。不少学员认为当前环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太差,以及有关主管部门、业主对环保不够重视。这说明部分学员的环保意识已经觉醒。

1.1.2大部分学员对环保基础知识感兴趣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员对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感兴趣,但兴趣点分布不同,其中对水环境感兴趣的学员最多,对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绿化、声环境和水土保持感兴趣的学员较多,对植被、土壤、景观、环境监测、固体废物、边坡防护、环保法律等感兴趣的学员相对较少。

1.1.3学员普遍关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调查问卷显示,学员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那就是如何做好公路施工环境保护监理工作。学员普遍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在环境保护监理工作中的实际操作与应用。有的学员表示,理论要淡化些,实践性要强些,声环境、水环境等理论性过强,要求简化。

1.1.4时间短,基础差,年龄大,学员感到学习有难度不少学员反映本学科知识点多,学习难度大,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基础知识部分。从调查情况看,85%以上学员没有学习或没有系统学习过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少学员年龄已达50岁以上,少数学员为60多岁,对新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和记忆力都较差。

1.2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程教材为《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监理》,教学范围为其中的公路部分,教学重点是第二篇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和第三篇施工环境保护监理。第二篇按环保要素分章,各章内容相对独立,难点在于新概念和新知识点多,尤其是生态学部分概念术语,其语言表达难以被人及时理解,因此讲解中用自己归纳的、通俗易懂的语言予以表述。第三篇按施工阶段和工程内容分章节,符合公路行业习惯,易于被学员接受,教学难度也相对较低,但各阶段、各单位工程施工作业方式的相似性决定了环保要点的重复性。

1.2.1生态系统及生态平衡的讲解第二章2.1节中的生态系统及生态平衡,这部分内容不仅重要,也是广大土木工程师非常欠缺的知识点,要讲透彻,因此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后面增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讲解碳氧循环、氮循环等,在补充介绍生态系统这一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把生态系统四个基本成分的相互关系和所起的作用表达得更加清晰。在这儿多花几分钟是值得的,可以让学员深刻理解原来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是依赖这样一种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机制而存在的。

1.2.2生态恢复的讲解第二章2.1.6小节生态恢复,由于篇幅短小,使得学员对生态恢复问题不易理解或理解不深。这部分内容对于公路监理工程师来说很重要,因为公路施工的一个突出环保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最大力度的恢复”。为此,参考《山区高速公路生态恢复理论与实践》中的路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3],以其公路边坡治理为例,简要介绍路域生态系统恢复从先锋植物到其他物种侵入并被部分或全部取代,最终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它原来的外貌和物种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这一补充就使得原来神秘而深奥的所谓“生态恢复”、“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变得浅显得多、容易接受得多了。

1.2.3水体自净的讲解第5.1.2小节中的水体自净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要让学员理解透彻才好。一是由于它与后面废水处理方法中的“活性污泥法”有联系,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实质上是自然界水体自净的人工模拟,是经过人工强化的模拟。因此,有必要把水体自净的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讲透彻,在教材基础上作必要的拓展。二是水体自净是自然界赋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应当科学有效地利用水体自净功能,以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也是需要学员深刻理解的。

1.2.4噪声的主观评价讲解在4.1.3小节噪声的主观评价中,学员普遍对“A计权网络”的引入和人体的听觉感受问题不太理解。为此,在教材“人耳对声音的感觉不仅和声压级大小有关,而且也和频率的高低有关”的后面增加一幅“等响曲线”图,可作进一步的举例说明,如:100Hz67dB的纯音和1000Hz60dB的纯音等响[4],并指出,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噪声一般包含频率不同的各种声波,不同频率的声波,具有不同的声压;同时再简要介绍A、B、C、D计权网络的不同用途等,这样学员就能很好接受并迅速理解了。

1.2.5施工准备阶段与施工阶段环境保护监理的讲解第十二章施工阶段环境保护监理各节中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及隧道工程等,它们的施工作业在生态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固体废物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前面详述,后面略讲。第十一章11.2节施工准备阶段部分内容与上述内容也有相同之处,作同样处理。

1.2.6适当调整、修改或补充部分内容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教材第八章社会环境保护概述,其内容与当前公路建设项目实际情况有别;10.2.2小节施工环境保护监理模式与交通部相关文件要求有冲突;14.2.1小节第3项环境保护监理的验收监测等超越了监理合同范围,在教学中作适当调整、修改或补充,不照搬教材。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与发挥是否充分都直接影响教学成效的好坏,因此做好这门“功课”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2.1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本课程学时数少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基础,同时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图例讲解法,即在讲授过程中穿插案例,在讲授和案例讲解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图例讲解。讲授法的适用性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5],能够使学员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接受大量知识,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6]。案例教学法具有良好的启发性与警醒作用[7]。图例讲解法则具有直观的特点[5],可以加快讲解速度。导课选择情境导课法,结课则采用回味体验式,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均适于环境保护课程。

2.2教学方法的应用讲授法的应用大部分已在前面述及,不再赘述。下面主要列举教学中采用的部分案例教学情况。教材第二、三篇都没有编排案例,但近几年来,随着交通行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新的环保措施不断涌现,各地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学习,因此也作为案例收入课件,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不过总的来说,本课程尤其是第三篇案例还比较欠缺,需要继续不断地收集、整理。

2.2.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讲解下面这一案例极具吸引力和启发性:1905年以前,美国亚利桑那州Kaibab草原的黑尾鹿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水平。为了发展鹿群,政府有组织地捕猎美洲狮和狼,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1918年约为40000头;1925年,鹿群数量达到高峰,约有100000头。但是,由于连续7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鹿群的食物短缺。结果是鹿群的数量猛降。这个例子说明,捕食者对于猎物的种群数量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8]。同时也说明,大自然的固有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碳氧循环、氮循环的讲解均可借助一幅由动物和植物组成的图片,以实例加以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反之,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就会太抽象,使学员感到枯燥乏味。

2.2.2有害生物入侵的讲解因为在生态恢复中也涉及“生物入侵”,因此,要让学员能够区分生物入侵的“有害”与“有益”之别。在有害生物入侵方面可以举以下几个例子:比较常见的有一枝黄花、水葫芦等造成的生态破坏;一般学员不太了解的有,从地中海入侵的B型烟粉虱也给浙江等地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2.2.3土石方挖填平衡零弃方和节约土地如某生态旅游公路将隧道开挖、山体切削和路基降坡等所产生的土石方,经过分类,全部用于挡墙砌筑和路基填筑,基本上实现了挖填平衡的零弃方。河北沿海高速公路施工中,利用疏通河道、挖水库、平整荒地的废土,附近电厂的粉煤灰,稻田、鱼塘、蟹池里清理出来的淤泥及废弃盐场取土,采用固化剂改良土等,取土没有占用一分农田[9]。再如,某省道改扩建工程,利用废弃山皮土20万方、疏通河道取土5万方,由此节约耕地100多亩。如黄(山)衢(州)南(平)高速公路浙江段项目,把路基借方取土与当地农田改造结合起来,新增土地590多亩。如云南思茅至小勐养高速公路项目把梁板预制场设在提前开挖好的隧道洞内,节省了施工临时用地[10]。用图例展示,一目了然。

2.2.4桥梁挖孔灌注桩作业的讲解下面这一发生在浙江的案例具有极强的警醒作用:某高速公路挖孔灌注桩在搬运孔中水泵的过程中,因遭遇孔中不明气体,发生了作业人员中毒溺水窒息死亡的重大事故,导致3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0多万元,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及其相关人员受到了相应处罚,这是必须让学员记取的惨痛教训。

2.2.5隧道工程进洞“零”开挖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早进洞晚出洞,进洞“零”开挖,采用削竹型洞口,使洞口植被受到了保护。某高速公路施工中,对500米以下的中短隧道,在不影响工期前提下,选择条件好的洞口单向进洞,不提倡对向掘进。

2.2.6噪声控制工程的变更如某公路项目施工中,监理工程师对一老人公寓降噪措施的推荐方案提出了设计变更。环评报告书对老人公寓降噪措施的推荐方案为设置长250米、高3米的声屏障,同时在现有草坪上植树,造价74万元。监理工程师经现场噪声监测、分析后,提出如下设计变更:一是在老人公寓两侧设置限速禁笛交通标志牌,限速50~60km/h;二是对公寓内草地进行改造,种植灌乔木搭配,建设成防噪林带,造价60万元。以上措施可降噪15dB,既能达到降噪目的,又不影响公寓周围的景观环境,经济又美观。

2.3导课与结课调节

2.3.1如何进行导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种好的导入方法,能够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本课程采用情境导课法,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员为之所动[11]。先介绍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一般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再提出当今世界的“十大环境问题”,主要用图片列举并作简要介绍,如: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生存受到威胁;沙尘暴;蓝藻暴发等;对大气污染,可引用钟南山说的一句话:“50岁以上的广州人哪怕没有肺部疾病,手术开出的肺都是黑黑的,如果是红红嫩嫩那肯定不是广州人。”一开始就让学员感觉到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联想自己的生活环境,形成共鸣,进而产生一种环境危机的紧迫感。

2.3.2如何进行结课与导课一样,结课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技能高低的重要标志,应当予以充分重视。结束前,花10分钟时间,介绍国内有代表性的几个示范工程,如云南思小高速公路、湖北神宜生态旅游公路[12]等,然后以图片展示国内外优美的公路景观,再列举当前的一些环保动态,如:北京市居民自发行动,领养树木,把生活中产生的碳中和掉;宁波大学学生宿舍楼里出现了一批红、黄、蓝、绿、灰五色垃圾桶等大量环保行动,可以达到以下几点教学效果:一是使学员意识到包括公路行业在内,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行动已经发动起来,不要坐等;二是激发学员对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应当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自然环境状况也必将越来越好;三是环境保护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它与每个人的生活都非常贴近,环境的好坏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可以而且应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听后令人回味、令人遐思。最后,以教材中的一段话做结语:监理工程师要“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始终站在国家和公众的立场处理施工环保问题,并以自己公正、科学的管理行为,唤起工程相关各方的环保意识和公德心”,深刻理解并牢固树立交通部提出的“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在施工中最小程度地破坏和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态环境”的环境保护新理念,给人以鼓舞和信心,以期环保意识的升华,在目前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知识还没有得到普及的情况下,这显得尤为必要。运用回味体验式结课,讲述要富有感彩,要有激情,语言要有感染力,使学员感受到“言已尽,意无穷”。当然,授课教师自己也要热爱环境保护事业。

2.3.3课堂气氛的调节一般情况下,在半天授课时间里,中间只休息一次,要求学员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不打瞌睡,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是讲授法的缺点之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适当时候需要来个“小插曲”。比如,在讲大气环境保护过程中,可以插一段“让牛羊学袋鼠放‘环保屁’”,准能让学员笑出声来: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袋鼠的胃里有一种特别的细菌,它放的屁不含甲烷。澳大利亚科学家的想法是,把这种细菌移植到那些释放大量甲烷的牛羊体内,让牛羊拥有袋鼠那样的胃,放袋鼠那样不含甲烷的“环保屁”。此外,还运用提问、设问等形式,通过简短交流,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