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15 17:4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思想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思想的核心

篇1

一、师范院校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师范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师范院校德育正在面临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的时代课题。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师范院校德育工作,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起到主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师范院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加强还只是初步,还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德育管理体制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如何建立和完善师范院校德育管理体制,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问题。

随着社会传媒对师范院校学生影响的逐渐深入,师范院校教育和社会关系日益紧密。当代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敏感性也日益增加,师范院校德育的渗透性更为明确。因此,目前师范院校德育工作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即保护环境建设教育,乃至社会交流教育相结合,来综合教育和影响学生,开辟多元的,灵活有效的德育工作新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质和量。“鼓励支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命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行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进一步提供强大得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人的素质培养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但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学校不仅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党和国家争夺青年,争夺接班人最激烈的场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师范院校如何保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标全面实现,这是关系到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重大课题,也是新时期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二、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是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抓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问题的关键。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师范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受挫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篇2

一、课程开发的立足点

(一)学校的文化渊源

绍兴鲁迅中学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鲁迅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对教育有诸多自己的论述,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对“立人”思想的阐述:“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这种思想的文化基础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学校以 “立人”作为立校之本,可谓对学校发展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二)本地的生活习俗

每个人都离不开时代的影响,鲁迅也不例外。先生的作品,有太多的绍兴印记:从主人公名字的命名到孩子的游戏,从所说的话语到渗透人心的思想、生活习惯等,都有体现。我们要让学生读懂鲁迅,必须先让他们了解鲁迅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绍兴传统文化。先生的思想,有太多的绍兴人思维;先生的灵魂里,有太多的绍兴人烙印。鲁迅中学的学子,有必要对先生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承继“立人”文化。因此,我们引导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开发与“鲁迅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以便对学生系统地进行“立人”教育。

二、课程的框架

我们首先构建了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引领的学校特色文化框架(如图1),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立人”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这两个框架是学校校本课程群得以顺利开发并彰显鲁迅文化特色的哲学基点和强有力的依据。

三、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追求课程开发精品化、课程教学条理化、教学管理系统化和教学评价多元化。

(一)课程研发精品化

做精做细做实一直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为使研发的课程有特色、成精品,我们首先确立了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①坚持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引领课程多元化发展的办学思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多元发展构筑人人成才的立交桥,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多元成才铺设多元化通道。②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人”核心思想,夯实高中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提升能力、展示自我、实现发展的机会。③加强对课程的整合研究,借助城区学校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开辟学习和实践基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高校、职校、社区、家长中聘请兼职教师,还聘请外籍教师,为课程改革注入活力;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注重学生特长发展和能力培养的多样化校本课程,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学技相通,多元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变更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管理者、教育者转变为既是管理者、教育者又是服务者;思想教育由单向的教育转变为双向的沟通,课堂教学由单向的传授变为双向的互动。

其次从三个维度入手,进行研发实践。①思想上宣传。先在全校层面进行整体发动,校长着重提出学校在新一阶段的行动方向,指出新一轮课改的思路,以使全体教师在心里有个底。②理论上引导。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全校教师开展分层分批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培训,从理论上引导教师们认识校本课程,了解课程开发的含义、要求和操作方式。③行动上实践。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分三个步骤:教师申报—评委初审—学校复审。符合相关条件的申报教师填写《鲁迅中学选修课程开发申报表》,由学校分学科课程评审小组根据标准审核申报表。初审通过后,教师撰写500字以内的课程简介和教材说明提交复审。复审通过后,将该课程移交学生选课指导中心,正式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并将教师写好的课程简介(含上课教师的基本信息)传入内网,让学生按既定程序进行自主选择。对于语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我们特别强调必须与鲁迅有关,做出特色。我校专门开发的“鲁迅文化课程群”,内含16门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课程,其中有4门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二)课程教学条理化

我们遵循“网络准备—年级发动—学生选课—适度调整”的程序,尽量做到选课有序。

第一步,为配合学生顺利选课,信息技术组教师加班加点,自主研发出相应的网络选课平台(现已经加入省平台)。学校将分好类的课程挂在内网上。高一各班级上报并核实每位学生的基本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姓名中有无错别字等,年级统一后由信息技术教师传到内网上,并设置好每位学生的用户名及密码,以便他们自行选课。

第二步,年级组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明确学生选课的具体操作要领。

第三步,利用下午和晚上的自修时间,高一学生分批进机房,在机房里,每位学生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内网,先看课程介绍,再选适合自己兴趣和口味的课。学校规定每门课的选课人数在10~40人之间(小于10人不开班),且不得由他人代选。

第四步,各班选完后,信息技术教师整理选课情况,查出未选课或选课不成功的学生名单,报年级组,由年级组通知班主任,班主任再告知学生重选。

我们尽量做到教学安排合理。在时间上,每周二和周四两个下午,另加周三第7节的修身课,共计8课时。在课表编排上,因为上课的并非全是高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会有冲突,所以课务由教学处统一协调,努力做到“四落实”——上课教师落实、教学时间落实(一旦确实,不再变更)、上课地点落实(除原行政班外,另外再根据需要开辟上课教室)、上课对象落实(每 位上课教师做好点名及课堂管理工作,学生处则负责对逃课学生的处理)。在走班上课方面,我们采用选修课教学打破原行政班上课的形式,由学生走到设定的教室去上课。经过不断完善,目前运作一切正常。

(三)课程管理系统化

1.教师管理

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各开课教师应做好各项开课常规(计划、教案等),做好学生出勤记录(如有学生缺席应及时报学生处)工作。

(2)教师在开课过程中应及时听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计划,经教学处同意后执行。

(3)教师应做好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记录和结果评价等工作,在课程结束后到教学处做好归档工作,主要包括教案和课程资料、学生评价等。

(4)学校在各类评职评优中适当优先考虑开设选修课程的教师,课程管理委员会可以通过学生调查、家长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开课教师实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与课程津贴的发放及奖励直接挂钩。

(5)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方式拓展自己的选修课程教学经验,凡课程被确定为拟开设课程,开课教师可在考核中得到适当加分。

2.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学校公布的学校课程拟开设目录中选择课程,所选课程经确认后不予更改。若学生所选课程因学校因素未能开课,学校将通知学生重新选择。允许学生到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修习选修课程。学生学完一个模块,经考核或认定合格(必须向学校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2)学生应按照学校安排在指定时间到指定教室上课,认真参加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得随意缺课,必须完成必修课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否则不能取得该选修课程的学分。若学生中途需要退出该选修课程而选修其他课程,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可以改选课程(只能得到改选课程的学分)。

(3)学生应做好选修课程学习记录,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有权向任课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在达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参加该课程的考核后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成绩按优、良、合格、不合格记录归档。

(4)学生拥有课程的评价权,每学期学校将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做好调查与分析,计入开设该课程教师的考核中。

3.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课程规划处在学期末做好下学期的课程计划,在新学期开学前2周确定开课课程和选课名单,学期初正式上课。

(2)各类课程教学的常规工作按鲁迅中学原教学常规要求实施。

(3)定期做好各类教学常规检查,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

(4)做好课程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

(5)课程的资源和经费保障: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教师特点和教师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开设选修课程;学校保证课程开发资金、上课津贴、精品课奖励津贴以及与选修课教学相关的设施设备完善资金。

(四)课程评价多元化

1.课程评价的立足点

课程评价立足于学生的自评和教师的考评两点。

(1)以学生自评为基础。第一,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唯一方式,除平时必须做好的考勤评价记录外,还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查,考查形式可以是调研小报告、心得体会等。第二,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记录,并以此作为“优秀学生”的考核条件。第三,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将成绩优异者的成果记入其学籍档案。

(2)以教师考评为依据。第一,教师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第二,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第四,教学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该教师的业务档案。第五,教学处检查、记录平时的教学情况(含学生出勤情况、教师教学状况)。

2.课程评价的特点

课程评价呈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程序化、学分认定多元化等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尝试让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试图以校内校外两个维度、四个层面的评价,作为对学生的最终评定。这比由教师的单一评价反映的结果更客观、更全面。

(2)评价内容全面化。这主要针对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在学生评价的标准和内容方面,体现全面发展的精神。除学生的成绩外,还重视学生其他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是探究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我们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化。我们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较常用的方法有:作业——除书面作业外,还有实验操作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口头交流作业等;测验——以随堂测验或专题小测验为主,重在诊断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观察——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并通过成长记录、小调查、情景测验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不足以及发展需要。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使命、高等教育价值、大学生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时代面前逐渐变得失去效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题就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题。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多变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新时期,我们必须掌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时、切实。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目标方向

坚持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正确的目标性理念,有利于我们坚持正确方向。2014年5月4日,在北大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基本价值观念教育具有高度重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又被称为“价值观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通过价值观教育来引导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是向学生灌输和讲解一系列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促进理想人格的健康成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理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有利于培养科学的人生理想信念,有助于完善他们的道德责任意识,也有助于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与国家民族理想信念相统一。大学生的价值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就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大学生行为中的导向作用,也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要求,因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培养对于社会利益和公共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不仅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引领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为指导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广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舞台,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先进性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足实践

坚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加立足实践教学,能够实现科学原则与人本原则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是立足于现实的思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指导性和具体性的统一。不仅要做到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性阐发、推广乃至具体应用。目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真正系统化,有些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论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这不仅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需要。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容易使学生形成价值虚无主义,思想混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时常摇摆,意志力也不坚定,政治信仰迷茫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领导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具体化和现实化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产生指导性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具体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意识。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领域,体现了非强制性特点。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性价值判断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价值观的主体。因此,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发挥传统课堂的讲授作用更要注重向实践教学领域渗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性和自觉性。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思想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提供思想保障,有利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于统一各种社会价值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也使高校师生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理性价值目标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目标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观念变革,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面。共同理想信念有利于凝聚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全力合作,共同推进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不但能促进教育理念的现实变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提供了创新精神和科技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改变以往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使对话意识和平等观念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成为主流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向引领作用须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在要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构建一套具有普遍性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效性不强主要由思想观念更新速度慢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落后造成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才能有效根除道德教育改造中存在的各类阻力并有效解决各类难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少走弯路。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应从改变以往的单纯的说教和固定的教学方式,强调对话互动与活动渗透入手。首先,使课堂内容丰富化。“任何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不应该是主观随意的选择,而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受教育对象等要素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性质上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1](P.96)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近现代史、法律常识等,还应包括传统道德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心理咨询等。不仅要包括知识性教育,还应包括先进事迹宣传与感化教育、诚信理念教育、感恩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等。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和多元化。在讲授基本原理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讨论式教学、主题报告式教学、提问答疑式教学、分组讨论论辩式教学等等。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知名社会人物、先进模范代表等进入课堂做报告甚至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动等。第三,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相互统一。不断探索和拓展社会实践的新模式,使社会实践活动体现趣味性、知识性、能力性、道德性的统一。深刻挖掘社会实践的道德感染力和渗透性,“应挖掘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功能性,变‘说教’式教育为‘感化’式教育。”[2](P.84)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并通过情景和实践感染逐步渗透为学生的道德主体结构。“也只有解决了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们才能够接受我们所进行的规范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念体系教育等社会要求的内容。否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针对性、失去本质。就必然会走‘科学式’、‘版块式’、‘拼盘式’的道路,就不会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3](P.57)

总之,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指导,也在价值观念上提出了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承认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同时,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而又统一的中国特色主流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凝聚力量和统一思想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新峰,李威娜.以研究式教学加强大学生对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3).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文化的多元化走势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挑战

一方面,在当今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中,互联网的开放性使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在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竞争的集中地。在大量的思想潮流中,有些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一种很好的补充,有些则是反和产党的思潮,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一般是在18至22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定会引起一些思想、观念的冲突和交锋,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利用机会把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进行传播,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一些学生由于放松对最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分辨不出对与错,因此在复杂的思潮和信息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甚至在价值观取向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二)迎接社会发展与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使命的需要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有两门必修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比本科院校少两门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这两门课中均有涉及,它是引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就业的根本指针。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面来看,用人单位近年来青睐的高职毕业生主要具备的条件是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很多已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全面成才的自身需求。高职院校一般以培养现代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这里的提高素质离不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

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体现时代性。实践证明,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摇篮”。

二、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有两类,一种类型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里涌现出很多优秀教师;另外一种类型是深受学生喜爱,德才兼备的辅导员队伍。这支拥有近百人的队伍融思想教育、管理服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活跃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领域,这两种类型的教师队伍都要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立足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核心价值观在2012年有更新,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学习并深入理解最新的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每一届学生的思想都有细微的差别,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对最新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大部分属于“双师型教师”,他们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只有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才能将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担负着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教师要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元素,把专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可以采用教学相长式的理论教育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使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最新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品质,向学生深刻挖掘其价值意义,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理论课教学中,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高职院校学生自觉并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的行为规则相结合,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相联系,例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爱国有很多仪式化的符号,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和参加一些大型的集会等各种宣示对祖国忠诚的行为,此外还要告诉学生爱国要理性。因此,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的行为规则相结合,能够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要加强思政课体系和教学方法创新,使大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出发,结合现实中具体细微的场景和身边具体可感的故事,通过感知、领悟和实践,使核心价值观由“知识体系”转变为“情感体系”, 然后转变为“认同系统”,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指南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加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了解社会、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如果要高职院校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地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加深对我国国情和社会状况进一步的了解,从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高职院校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日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讨论会和成果分享会等,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之中,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以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提升群的实际行动,锻炼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全面优质发展,同时也显示了新的和谐、文明的校园风貌。

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普及推向全面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

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前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其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出生长大,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他们思想活跃,锐意进取,发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为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巨大热情和顽强拼搏精神。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第一和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网上有害文化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观点不正确,不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活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道德品质修养不够等问觑。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管理和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强调思想统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

一、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1.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原理

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革件的主体,实践出真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干一切工作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来实现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活动中,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

2.以人为本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不适合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了各种消极的想法,以至于走向极端。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对被教育者的潜力挖掘,认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教育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1.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时展的需要

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给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更加激烈的人际竞争、职务竞争和岗位竞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2.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

大学教育不同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而是把培养学住的综合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近年来用人单位把求职者的工作经验看得非常重要,而我们的毕业生刚走入社会根本就没有一点经验,几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要检验我们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快不快、强不强,有没有创新头脑,有没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把握机会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实习、见习活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得的需要

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明确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就必须在思想上端正他们,在政治上教育他们。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综合素质便会很快提高,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做得很好。

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做到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凝聚学生、培养学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和完善自我,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转型的、开放的、伟大的复兴的社会变革。社会坏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目前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现实需求与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现在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从小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心促成了他们想问题、办事情老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只注意自我的感受与效果。正因为存在这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都较差,导致学生已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烦躁焦虑;第二,学生各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各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在加大;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要随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

⒉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强迫等消极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有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正视,或者是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可有可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没有把政治教育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或者是根本就忽略不计,盲目积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对策思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就是要把我们的理论跟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大字生的外显的行为和内显的思想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心理行为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要尊重学生的社会对价值观的选择,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1.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需要

个人对需要的需要是人需要的较高层次,满足人的尊重和需求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2]。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对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这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教育人应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以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1.要切实把学生这个主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组织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调查,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或者是拒绝转变为积极参与; ⒉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要把教育、管理、服务很好的协调起来,把教育、管理融进服务中,让学生在生活上、感情上、就业上、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得到解决和满足; 3.建立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更加丰富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实现大学生间接了解社会的需求;4.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当代大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里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学生在心里排桔、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能够解开学生的苦闷心结,营造学生的心灵家园。

2.注重以人为本、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老师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教育对自己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从思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地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注重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与各种各样的利益。这些利益的满足就是人们需要的满足[3]。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人们的行为表现越来越趋利化,利益越来越多元化,人们一方面可以堂堂正正地争取由己的合理利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影响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个人利益,滋生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说明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因而在处理利益问题时,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讲清利益关系,进行利益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内容,使受教育者能够分析并理清各种利益关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第二,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近些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师生员工的正当利益,关心他们的生活,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块他们的困难,把思想教育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昌政.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科技教育创新,2007,1:20-21.

篇6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2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104-03

一、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

新媒体在由朦胧、隐约逐渐向清晰、明确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可以深挖的潜力和价值。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背景下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现代科学技术背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当代经济、教育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借助于全新的智能技术,我们可以用手机摄像头完成清晰度、分辨率很高的摄录,用手机信号进行飞快的传输,尤其是媒体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文字、声音和图像的集成,可以进行逼真的虚拟操作。

(二)社会背景

我们的社会生活包括各个层面,诸如生产方面、生活方面、学习方面,而在这些层面当中都缺少不了新媒体的存在。

(三)教育实践背景

新媒体在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影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焦点内容。由于新媒体的良好交互性、即时同步性和传播的广泛参与性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先进的媒介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采用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突破,极大地缩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狭隘观念,使传播者和受众者都能够得到平等的交流。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产生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新媒体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复杂化。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高校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随时的、轻松的信息读取,而新媒体之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大学生而言,各种西方思想的渗透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进行渗透,极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不良的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其二,新媒体淡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己任,而在新媒体迅速冲击市场和社会领域的同时,大学生极易通过新媒体手段获取非主流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在思想开放的环境下表现出困惑、怀疑和矛盾的心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淡化,不能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其三,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由于其非线性传递的特征,使接受客体无法保证实现高校教育既定的目标,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的全新定位

伴随着媒体网络的迅猛前行,大学生的高校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全新的工具和平台,新媒体以各种形式冲击着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它以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主要支撑点,以数字化、互动性和个性化为主要特征,成为了当代媒体的主流形态,为各行各业所把握和利用。

新媒体的概念定位体现为主要内涵和外在延伸两个方面,其核心是数字移动设备的多种信息技术融合与集成,包括信息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触摸屏技术等,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形态,它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相区别,被称为“第五媒体”,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为媒体和人的高度结合和统一,以高度集成为其实质与核心。

新媒体的外延与拓展也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形成了网络媒体、网络电视和手机媒体三大类型。网络媒体是以大学生为代表,采用即时通讯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网络电视在数字电视媒体的引领下,创造了“视听新时代”,利用新媒体数字信号,将原有的、被动的电视节目收看转为了个性化、多样化的高清晰节目收视,并与银行系统实现了对接,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交流互动为一体,开创了新媒体数字电视新时代;手机媒体作为迅猛发展的手持式客户终端,已突破原有的通话和信息的功能,而成为了继电视、电脑之后的“第三屏”,它以方便快捷、互动突出的特点成为了独领的“第五媒体”,它对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1.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知识和信息平台,它不同于传统的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丰富了信息获取渠道,其海量的知识信息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平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通信等技术,以其快捷、实效、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进行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的教育,将生涩、抽象的社会主义教育转化为立体的、动态的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全新平台上构筑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

2.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对象,遵循人类思想形成的规律,在新媒体时代下,用动态、生动的新媒体形态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替代原有政治教育枯燥、呆板的教育方式,采取新媒体教学展示和在线讨论等各种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可以有效地将统一思想政治教学与单独辅导相统一,完成对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和构筑。

3.增强了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参与学习意识。

大学生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与学习,大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与教师沟通,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下可以自由地浏览和择取信息,在海量的思想政治内容中选取自己喜好的内容,在网络自主与参与的互动中完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并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信息获取的自由度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在新媒体“时间无主控,空间无主控”的高度自由状态下,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过程完全呈现出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点,使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难度加大,同时也增添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舆论导向把握的难度。

2.新媒体的虚拟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难度

大学生处于高度敏感和人生价值观构筑的重要时期,在虚拟的新媒体环境中,各种信息量奔涌而来,真假难辨,大学生极易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障碍,在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和交锋当中,大学生需要较高的心理承受力,因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适方面,需要及时跟进和疏导,预防大学生在新环境中引发的各种心理危机。

3.新媒体的先进性提高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新媒体是一种新的技术形态,它的载体都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数字产品,它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因而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三个方面的创新,即:指导理念的创新、教育方式的创新、教育队伍建设的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念的创新

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大学生在自主、个性化的信息选择中面临各种冲突和困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理念的引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和方向,将之融人大学生全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标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用“一元多样”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二)新媒体环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根据2014年互联网络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终端用户有5.27亿,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的主要群体,鉴于这一现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可以增设网络电视、网络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创建高校校园论坛,主要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高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微博,将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使教师与大学生可以实现有效互动与交流,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创新

篇7

新形势下青工的思想特点

青工是人类群体中思维最为活跃,心态最易多变,行为最为快捷,上进心、自信心、好奇心、自尊心最为强烈的群体,他们既有体力优势,又有智力优势,是人类的希望与宝贵财富。但同时,他们也有着感情脆弱、经验不足、挫折承受能力较低的明显缺陷,特别是新形势下企业青年员工思想上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青年职工思想上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些青年员工自认为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文化知识,自我价值认同偏高,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不愿意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工作不安心、不稳定,热衷于考公务员,或跳槽,而遇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丧失自信心;

二是部分青年员工存在消极心理,认为一般情况下有论资排辈的管理体制,不会有自己的展示平台,忽视了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对自身发展前景悲观失望,缺乏信心,在工作中表现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创新意识和表现欲望。

三是工作中缺乏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 ,不少青年员工在工作中讲待遇、计报酬、怕出力、不实干,遇事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也不积极参加,缺少奉献意识和团队意识。

纵观上述问题,其成因既有企业关心缺失、社会影响的问题,也有青年员工自身的问题。

加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针对企业青年员工思想上存在的这些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原因,本人认为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以解决:

第一、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盘活青年员工队伍。

一是激活。海尔总裁张瑞敏著名的“休克鱼”理论说明,对于企业中部分对企业发展和自身前途茫然的年轻人,我们要给予压力和危机感,鼓励他们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会努力找工作的道理。

二是要激励。青年正处在成长阶段,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成功不断进取,工作被认可、被肯定带给他们的喜悦往往高于其他人。

三是要有激情。激情是鞭策和鼓励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带给青年巨大的创新力和无穷的动力,促使青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断自我超越。这种工作和事业的激情不完全是自发产生的,它是可以通过成就感、自信心和目标的一步步的实现而不断培养的。

第二、要建立青年思想预警机制,及时了解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倾听青年呼声,及时向党政反映青年的真实愿望和利益诉求,畅通党与青年、青年与社会的沟通渠道。

第三、要坚持疏导青工思想教育。现在青工的思想观念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性转变,驯服型向自主型转变,由听从型向民主型转变,他们对领导讲话要辨个在理不在理;对上级问题,要看是合法不合法:接受思想教育,讲究有没有方法与艺术。对此,如果还用命令主义、家长作风、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但收不到效果,反而会造成新的矛盾。可见,对当代青工的思想教育必须坚持疏导方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循循善诱。

第四、要抓实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青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做好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和充分发挥青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地引导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实际工作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注重抓实事,力戒空对空,切实把解决青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耐心教育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并把青工工作、生活中的“热点”、“难点”作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扎扎实实地为青工办实事、办好事。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即由实际问题引发思想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把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截然分开。不仅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解决青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要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找出思想根源,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青工的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维护青工权力,保护青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处处为青工着想,做到尊重青工,关心青工。尊重青工就是尊重和发挥青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等,充分行使主人翁的权力。关心青工不仅要做到政治上爱护,而且要做到生活上关心。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发现和培养青工中的优秀积极分子,只要符合入党、入团、提干条件的,就要按规定加强培养,及时发展或任用。经济上关心青工要从实际出发,关心青工生活,把为青工排忧解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常深入到青工中去,与青工平等谈话、交心,倾听青工意见和呼声,愿望和要求,更要注重了解和帮助解决青工生活问题。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而企业又能够解决的就应当千方百计去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应向青工耐心解释,真正做到想青工所想、帮青工所需。

第五、要抓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要结合企业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的主题竞赛活动,为青工提供参与和奉献的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这种以参与和奉献为核心的竞赛活动对青工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也可有效地抵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形成青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利益共同体。为此,应着重围绕以下活动载体开展竞赛。

第六、要不断引领社会新风尚、强化青年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在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注重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向,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要引导广大青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结合党的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帮助广大青工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要进一步提高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积极性、自党性和坚定性,把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断推向前进;进一步树立广大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要长期坚持思想教育、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促进青年良好道德的形成。

第七、要创新活动形式,让青年在活动中真正有所获、有所悟。 青工思想活跃,好感情用事,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因此在新事物的冲击下容易出现躁动、不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青工思想教育工作中,既要发扬思想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要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对教育对象要注意层次性和阶段型。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育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将成为今后教育必谋的主旋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趋向的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密切关注、研究的新课题。在此,我从具体的实际出发,拟对当前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做些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创新的方法

1.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能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相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教学工作能符合并遵循学生心理特点,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教育者。

2.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有利于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适时加以启发和点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善于质疑。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当众表扬,激励全体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然后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3.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源于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外在动机是来自外部的肯定或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能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评价和鼓励,是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源源不断的动力。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的动作。学生问题的提出,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惑。

5.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9

关键词: 医学大专生 思想政治 教育模式 医德

一、引言

进行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拥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活力,让学生思想得到真正转变,并真正理解教育内容,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创新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是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价值主体。

对医学大专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创新才会为其增添活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要真正教育人、说服人,最终塑造人,这个过程需要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告别原来单纯的理论讲解,将思想政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将大学生成长中的需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体会到自身主体作用的体现,并感受到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和潜能开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开发功能。

2.全面发展实现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是推进社会和人全面发展,而这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当代很多医学生在一些物本价值取向和科技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更注重物质创造,过分强调自我,而忽视人文修养和道德追求,更淡漠社会责任。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如果不加以教育,这样的医学生走向社会定会不断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只有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道德影响力,才会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3.协调发展实现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保证,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基础。坚持医学大专生的协调发展,是让医学生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更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医学生要有一颗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心,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创新医学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1.将传统医德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医学发展源远流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不能摒弃我国古代医德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对优良医德的继承和发扬。古代医学把“仁术”和“济世救人”作为医业宗旨。医生的目的是救人疾苦,并讲仁爱、廉洁、不谋私利。新历史条件更要求医务工作者尊重生命,继承和发扬医德传统。而这些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传统医德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求医学大专生刻苦钻研,并认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医术。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努力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构建校园和谐文化。

学校要为大学生创造文明、整洁和怡静的环境,把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作为学校核心,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医学大专院校要结合实际,创造出有自身医学特色,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课堂上教师要加强教学管理,对课堂效果、定期测评及考风考纪教育等都要进行严格控制,让医学生更全面了解医学教育的严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知不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有医学特色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医学大专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如开展义诊活动,进行社区健康卫生知识宣教活动等,学以致用,让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并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

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学生亲身感受到患者被病痛折磨,以及一些医疗落后地区卫生需求不能满足后将更理解患者家属的担忧,并将更充分地感受到医疗职业的神圣,实践中学生会学到校园里无法学到的知识,产生从未有过的一些感触,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构建网络平台,拓展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渠道。

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对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而没有讲透彻的问题出来,也就是“广播”,学生可以“收听”和“关注”形式更深一步认识,当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回复,促进学生对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理解。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讲座,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生想要了解的医学思想理论进行探讨交流,这样学生可以真正参与进来,调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活力。

四、结语

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信医学大专生一定会在不断的模式创新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提升自我,并符合时代要求,将来发展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医德和职业素养的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官萍,李勇,游义芳.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1).

[2]张振平,朱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5(06).

[3]朱清.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宣传部门的重要职责[J].福建理论学习,2005(04).

[4]黄美煜.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求实,2006(S1).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育;人文素质;人文教育;融合

当前社会正在呼唤加强人文教育、实现学科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地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作为新课程的一个培养目标。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实现“科学理性”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可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然而,关于物理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许多重大问题未能完全解决。例如:物理教学如何实施人文教育?物理教学如何发掘物理学的人文蕴涵?“融合”是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类知识的盲目堆砌或简单叠加?如何培养和提高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同行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并勇于实践探索。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物理学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

1.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而学科教育(包括物理教育)是为了提高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增强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对人进行的一种教育。学科教育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而人文教育重在对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的培养。

2.物理学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物理教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对物理学中包涵的鲜活人文知识却视而不见或涉猎甚少。

许多物理教师,由于教学目标的倾斜,只重视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而轻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

(1)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物理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物理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物理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掌握物理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视了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

(3)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物理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著名学者徐葆耕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就两个极端而言,孤立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可能会造就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将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

1.两种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物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本是同根生”,只是由于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入,才有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工,并产生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割裂,两种教育分工的同时存在着联系和渗透,具有功能的互补性。

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人,在这层意义上说,两种教育也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2.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即对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物理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物理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2)通过物理教育,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物理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广大物理教师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中去。在物理教育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三、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人文教育成效的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理教育中实现两种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提升理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尤其是物理教师更要努力充实、自我完善。

新课程探究式教学对物理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物理教师应该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其他自然科学,而且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其次,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

另外,物理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自觉融合人文教育,弘扬物理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形成,以提高人文教育的成效。

四、在物理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

1.物理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克服以往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实现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物理教学还是人文教育,都必然涉及到包括教育功能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在内的教育观念,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2.课程改革是实现融合两种教育的基本途径

(1)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挖掘人文思想

在物理概念,物理定律中到处蕴涵着各种哲理思想。如讲到物质的运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可以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否则将被社会所淘汰。如讲到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亡,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由此可教育学生: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报。做任何事情,只有踏踏实实,付出心血,才能取得成功。

(2)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素材,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物理与交通、物理与通讯、物理与能源、物理与材料以及物理与其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物理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另外,如果摒弃人性而追求纯粹科学规律的物理教育,势必造成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畸形。教学中,要毫不回避地向学生说明:人类正面临着如核威胁、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能源枯竭、计算机病毒等。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

(3)介绍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渗透人文教育

物理学家的历史就是一个成功者的典型、榜样,是人文教育的有力例证和有很强说服力的素材。如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用事实说话,敢于挑战。牛顿谦虚地说:“我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面获得成功的”。通过这些实例教学会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怎样做人做事,对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益处。

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介绍我国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可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完美结合。

(4)通过物理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求真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数据;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在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中,常常把一些次要的因素忽略,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来研究问题,即建立理想化模型,如点电荷代替真实带电体,用理想气体代替实际气体等。此外,在物理学解题方法中,如隔离法、对称法、转换法等,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生活态度,非常有帮助。

(5)结合物理规律进行审美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