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范文
时间:2024-01-15 17:4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毕业生;服装专业问卷调研;报告
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是从知识的使用者即毕业生的角度,测量和评价服装各专业毕业生现存的就业状态、就业质量,职业对基本工作能力和知识的要求水平及教学条件的满足程度。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是反馈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关注毕业生的个人发展,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调研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运用,能有效解决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可以使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以及人才素质培养完全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以及专业就业对口率,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调研的组织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本次调研在调研对象选取过程中,分专业和年级进行,选择了2010届到2013届毕业生,并且分专业调研,分别调研了服装设计专业、服装工程专业、服装企划营销专业及服装视觉营销专业共120名学生。调研的形式主要以问卷调研为主,访问调研为辅。问卷的发放由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与毕业生联系,充分利用了信息手段,采用QQ群和邮箱的方式传递问卷。每个专业选取几个学生采用访问调研。
二、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毕业生个人信息调研,包括毕业生姓名、专业、毕业年限、现在工作单位;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就业岗位情况;专业技能应用情况;学校专业教育的优势、劣势;对学校的建议;对学弟学妹的建议。问卷主要由单选题、多选题和两道开放式问题组成。
三、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共回收120份问卷,其中服装设计专业回收32份问卷,服装工程专业回收32份问卷,服装企划营销和服装视觉营销一共回收48份问卷。2013届毕业生为44人,2012届19人,2011届23人,2010届24人,其他为10人。调研对象以近几届毕业生为主,一方面,毕业时间短,与教师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调研数据与学校教学情况更加贴近,数据分析具有可参考性。
1.就业单位的性质
调研结果表明,71%的学生在私企里面工作,8%的在国企工作,7%的人在外企工作,8%的人在合资企业工作,另外有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
2.专业对口情况、工作岗位性质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有78%的学生从事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分专业的数据整理中,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率更高,服装企划营销专业的学生从事服装营销和从事与营销相关工作的比例各占一半。三个专业中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学生能达到48%。
■
3.专业教学情况统计
(1)在学校所学技能在工作中的应用。69%的学生反映在学校所学技能能够适应和基本适应工作,31%的学生觉得所学技能与实际需求差别较大。说明服装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在对学生进行的开放式问题调研中,关于对学校的建议,大部分学生都提出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普遍建议加强课外实践、实习机会,专业课程教学以实践为主,能够缓解刚参加工作时的不适应现象。
(2)专业优势。调研结果分析显示(可多选),120个学生中有98名学生认为服装系的师资力量较强是我们专业的最大优势,有66名学生认为专业教学有特色是优势,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学院师资力量和专业建设是认可的。
4.职场应具备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沟通能力、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职业能力更为重要。这说明在真正的职场生活中,更需要团队合作,这一点在开放式问题中得到验证,毕业生大多希望学校加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展现自我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
篇2
Abstract: Through survey of job satisfaction of vocational textile graduates in recent three years in Shaanxi by sampl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henomenon that "two high and one low" of textile vocational graduates and proposed the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关键词: 纺织类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Key words: textile graduates;job satisfaction;survey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08-01
0引言
2009年国家出台《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事业发展对人才产生同步增长,纺织中职人才需求短缺之势越演越烈。“就业是民生之本”,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开展纺织中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研,对于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骨干作用,对政府服务、企业发展、学生就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调研方法与手段
本文通过毕业生流失率;毕业生工作状况分析;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企业对毕业生质量评价等指标进行调查,客观分析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学生样本:从陕西省现有5所纺织中职职业院校07-09届毕业生中抽取300人为样本。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7份。
企业样本:省内纺织企业样本为:西北国棉一厂、西北国棉二厂、唐华四棉有限责任公司、五环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第八棉纺织厂、陕西正义纺织有限公司、咸阳华润纺织有限公司、总后三五一一厂。省外企业样本为: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宁波雅戈尔日中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江阴福汇纺织有限公司、阳光集团等。
政府或行业协会样本:陕西省纺织行业协会,咸阳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江苏省江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浙江省绍兴市劳动服务局,福建省莆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广东省惠州市人事局。
学校样本:陕西省咸阳纺织工业学校、陕西省纺织高级技工学校、陕西服装艺术学院(中职部)、陕西科技纺织技工学校、陕西茂陵纺织技工学校等5所纺织中职院校。
方法手段:资料收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访谈、召开各类座谈会、讨论会等。
2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统计与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岗位满意度及相关因素调查统计从工资水平、岗位类别、满意度、流失率等方面对287位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近三年来,陕西纺织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稳定保持在97%以上,同时,流失率也高达50.34%,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满意率仅为8.99%。毕业生就业状况呈“两高一低”特征:即,就业率高、流失率高、满意率低。学生对企业不满意的原因:薪酬低占34%,工作环境占24%,工作强度大占16%,人际关系占10%,不重视人才占9%,其它原因占7%。学生对企业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占27%,对工作环境次之占23%,对重视人才居第三位占17%,对工作强度大的合理性占12%,其它因素占17%,满意率最低的是对薪酬,仅占4%,成为最后一位。
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相关因素调查统计从用人单位角度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满足岗位需要情况、顶岗所需时间、毕业生需要加强的素质能力等方面,对调研企业近三年现就业学生由企业进行评价,其统计结果显示:87.5%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操作技能。其中62.5%的企业将加强操作技能排在最需要加强第一位。87.5%企业认为应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培养。其中,12.5%认为应将其放在最需加强第一位,50%的企业将其排在第二位,12.5%认为应将其排在第三位或四位;(在进一步座谈中,向企业求证“适应能力”包括:操作技能与实际岗位、角色心理调适即由学生向纺织工人的角色转换心理适调等)。25%的企业认为应当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其中12.5%的企业将其排在最需加强第一位;12.5%的企业将其放在第三位;37.5%的企业认为应当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建设,并且分别有12.5%的企业将其放在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25%的企业认为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并将其放在第二位;25%的企业提出应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培养。
3结论
综上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就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认可度不理想,供需矛盾复杂,想就业却“跳槽”,要用人却“留不住”。当务之急是下大力缓和、解决纺织业人才供需要矛盾,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建议政府、学校和企业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纺织中职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加强与企业对话。坚持为企业培养人,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抓好“工学结合”平台,以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二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从技能与文化两个方面实现对企业需求的对接。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学生扮双重身份:学生、员工。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通“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用名师带高徒。
3.2 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纺织中职毕业生就业环境:一是,积极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获利空间,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吸引力。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前校后厂,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厂企需要。三是,开展与毕业生对话,改变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开创更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与毕业生“利益共同体”,提高相互融合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要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使员工收益有依靠、事业有依托、精神有归属,增强企业向心力、凝聚力,真正形成“企业―员工”利益共同体。
3.3 政府部门应努力改善纺织中职毕业生就业状况: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二是,指导并给予企业必要的干预,提高纺织中职从业人员工资标准,增强纺织职业教育对劳动者的吸引力。三是,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职教投入,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四是,教育部门引导舆论,改变鄙薄纺织工、纺织职业教育的观念。五是,大力推进《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落实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7~2008).中国纺织出版社.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篇3
#火车票丢了该补票款吗?#
本刊2015年第5期对浙江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浙江消保委”)状告上海铁路局一案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网友关注。据悉,浙江消保委接到消费者陈伟(化名)投诉,因为丢失火车票,尽管出示购票所用的身份证和12306网站的购票确认邮件,陈伟仍需再次交纳票款后才得以出站。很多网友质疑,明明可以证实自己已经购买车票,为什么还需要重复交纳票款?而也有网友表达了对铁路管理部门的理解。
上海铁路局:根据《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四十三条规定,旅客丢失车票应另行购票。在列车上应自丢失站起补收票价,核收手续费。车站工作人员的做法符合《规程》的规定,旅客丢失车票应及时补票。
@匿名受访者:通过身份证件及电子购票信息核查旅客是否购票,目前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这样做势必增加铁路部门的管理成本。春运期间,铁路运输动辄2亿多人次的客流量,就算在平时,每天也有几百万次人流量,如果大家都不好好保管车票,丢失补办的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相当大。
@安徽网友:火车站有专门挂失补办服务的窗口,只收取2元的手续费,但是只为上车之前丢失车票的旅客服务,上车之后丢失铁路就爱莫能助了。铁路现在已经很人性化了,保管好车票本来就是旅客自己的责任。
@灰空间:铁路运输部门要求丢失车票的旅客全额补票也是按照《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来操作的,凭什么告人家?如果《规程》不合适,那就按照法定程序重启对《规程》的修改,这是对法律法规的尊重,对契约精神的尊重。
浙江消保委:火车票实名制之后,消费者的购票信息在铁路售票系统中完全可以核查,铁路运输部门要求消费者必须另行购票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铁路运输部门应该退还消费者重复交纳的票款。
@舒东博士:火车票实名制之后,本来连车票都不需要了,进出站直接刷身份证就可以。现在进火车站需要身份证和车票两张证件,丢了车票不能凭身份证免费补办车票,都是制度上的不便之处,应该尽早予以改观,便利消费者出行。
@富有福音:火车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通俗来说就是合同,两个人签了合同,其中一个人丢了合同难道合同内容就不作数了吗?补办火车票应该是免费的,如果考虑到给火车站带来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增加,可以适当收取手续费和材料费,但是不应该要求旅客全额补办。
@田草帆:作为公共职能部门,对于公众和社会的疑问有义务给予回应和解释,而上海铁路局对于采取“拒绝回应”的态度,显得过于傲慢。随之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应当加快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步伐,用制度将“傲慢”的权力彻底关进笼子里。
微 吧
免费师范生:你们还好吗?
日前,《人民日报》连续两期刊发免费师范毕业生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报告对2011年到2013年毕业的免费师范生工作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免费师范生政策是2007年国务院为了解决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推行的一项政策,截至2014年,已有4.5万名免费师范毕业生走上中小学任教岗位,其中90.8%到中西部任教。那么,这些师范生目前工作状况如何?是否能改善义务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离乡愿”难成
调研发现,在免费师范生中,乡镇和农村生源占六成左右。如果这些农村免费师范生能够扎根当地的教育事业,对平衡地区教育资源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现实却是,多数农村免费师范生“通过读大学离开农村”的愿望根深蒂固,而他们毕业之后必须面对“我是免费师范毕业生,必须回生源地就业”的现实抉择。
就业门槛高
调研发现,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师范生的就业之路也变得愈加崎岖:省会学校招聘提高学历门槛,非研究生不招,而免费师范生以本科生为主。另外,免费师范生不仅要与大批优秀的非师范生同台竞争;甚至要与有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竞争。
编制难落实
调研发现,免费师范生政策制定之初,规定免费师范生就业有编制,但在具体执行上,各个省份实施力度不一,落实到具体用人的中小学更是情况复杂。2011届、2012届、2013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分别有11%、19%和15%的比例无编制。调研同时发现,近2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因没有编制而没有去成期待的地区从教。
工资待遇低
调研显示,三届毕业生中工资收入在2000~3000元的比例分别为52%、45%、45%;工资收入在3000~4000元的比例分别为20%、29.8%、24.5%。只有15%在4000元以上。免费师范毕业生反映的生活困扰主要为经济收入困扰,三年来均超过七成;其次为住房问题,超过五成。
点 评
@细雨霏霏:免费师范生“毕业即就业”的政策保障使得很多师范生读书期间思想相对放松,学习不刻苦,学业不精通。毕业之后,又把教师工作当保底选择,只有求职失败后才回到教师岗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安置难度,或安置后迅速流失,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篇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信息反馈 用人单位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高俊玲(1982- ),女,河北霸州人,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基于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关系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就业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H2-2013-010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43-02
毕业生信息反馈是测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方法和依据,而毕业生作为高等院校的“产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重视毕业生工作后的信息反馈,才能够直接了解到市场的需求,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真实问题,继而以此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开展现状
毕业生信息反馈应包括毕业生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两部分,对毕业生的调查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状况、岗位适应状况、薪酬状况、晋升情况、工作与专业对口度、对教学各方面的评价等内容;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侧重于对毕业生工作状况和能力的评价。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还包括广泛收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等。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但是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的利用是一个薄弱环节。仅有少部分高校将调研结果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参考,有过半高校的调研结果只为就业指导部门内部参考使用,其余高校的调研结果基本没有被利用或者没形成调研报告。其原因主要是跟踪调查工作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结合度不高,一般只是毕业生就业部门开展调查工作,教务等部门很少参与,而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就业管理部门又很少参与,这就造成两者的脱节。①如果毕业跟踪调查不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实际的参考,那么这项工作就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毕业生跟踪调查必须要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调动就业部门、教学部门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有机协调,使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真正发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
二、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调查分析
为了有效地对人才培养和输出进行评价和信息反馈,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对机械类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2010年对毕业2~3年的学生(2007、2008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19份;2012年对毕业后1年的学生(2011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95份。学院于2007年开始进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2010年的调查样本为教学改革前的毕业生,2012年的调查样本为教学改革后的毕业生。两次调查加以综合同时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有效评价学院教学改革的效果,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
(一)就业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就业质量是衡量教学效果最为直接的评价因素,该项内容可以通过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以及工作满意程度基本反映出来。
1.毕业生在国企工作的比例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生对企业的选择首先为国企。通过两次调查,毕业生签约国有企业的比率由55%提高到72%,调查结果与实际签约情况基本吻合。
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是人才培养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两次的调查均显示学院所培养的该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基本相关,相关度均在60%左右,且毫不相关的比例由15.6%降低至11.1%。
3.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满意度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很多,但综合起来应该以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来衡量。对比发现,很满意由1.95%提高至5.30%,满意由23.60%提高至43.80%,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大大提高。
综合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有了一定提高,间接地反映了学院教学改革的良好成果。
(二)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是对学院该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在对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知识面的拓展、专业知识和深度和广度、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这几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2011届毕业生的评价中很好、较好的评价大大提高,可见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表明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得到了提高。
(三)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
该项内容为开放式的问题,能够使毕业生以工作后的视角审视学院的教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对今后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以此为导向可以使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满足学生的需要,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1.维护和提高学校声誉和学科知名度。毕业生希望学院继续突出教学特色,提高学科知名度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在管理方面有长远的战略计划,避免短期的政策调整,大力弘扬学校和学院的文化。
2.严格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要因人而异,注重以人为本;对学生宽进严出,严格学位评定制度;严防逃课旷课等现象,指导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避免流于形式的实习,真正让学生能够动手实践;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搭建学生的实践平台;继续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优化学生激励体制,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企业需要,多深入企业了解各方面信息,培养更能被企业认可的毕业生。
3.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视和学习,尤其是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由于燕山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采取的是宽口径进入、小专业培养的方式,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置了8个小专业,其中目前只有机电和液压专业学习PLC,部分毕业生建议机械类所有的专业都开设PLC,因为工作中机和电是分不开的,学机械的必须要有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也是毕业生信息反馈的一部分,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以实地走访和深入访谈为主,配合问卷。实地走访单位30余家,因问卷数量有限,因此只进行定性分析。
1.总体评价较高,认可教学质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院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全面、扎实,到单位后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非常符合机械设备制造单位的需求,并且学院的机械类学科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用人单位非常愿意接收我院的毕业生;毕业生在单位比较受重视,有些毕业3~5年的学生已经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不足方面,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英语能力在工作中也尤为重要,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好英语。
2.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提高自学能力。工作中专业知识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很多东西都要在工作中重新学习和积累,因此自学能力很重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提升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即使是专业技术类工作也离不开与人打交道,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强,无疑会使工作进展和岗位晋升更顺利。第三,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学校应针对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及设置相应学科和专业。第四,提高英语水平。应重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运用,英语是机械类毕业生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工作中很多时候都会接触英文,因此英语口语和翻译能力很重要。第五,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学院的项目式教学改革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同时,用人单位希望学校能够在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多做与企业相结合的项目。
三、优化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的途径
(一)进一步完善跟踪手段
跟踪手段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反馈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科学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手段必须要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有其模糊性和随意性的缺点,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定量评价的结果是由数量表示,在形成评价结果的过程中往往丢失很多的信息,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都有所降低。”②定量评价主要由问卷调查构成,但除了要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之外,在调查样本的选取、调查数量构成等方面是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程序的,因此在问卷调查方面要做到科学、规范,可听取相关专家的操作方案。
(二)调查内容和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
调查内容由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构成,这是调查工作的操作工具,也是调查方案设计的核心部分。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需求的调查内容能够充分发挥调查反馈信息的可利用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获取反馈信息的基本前提,也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实现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钥匙。”③因此,在调查内容的确定方面应综合教务、学生管理、就业、科研等部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由专业人士设计调查指标体系,形成关键性调查内容。
(三)加强对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调查
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是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好坏关键要由“用户”来评价。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调查对象配合的积极性、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数量的适宜度等方面直接影响该项工作的进展程度。用人单位作为高校“产品”的购买方,是高校的上帝,对其的调查是给用人单位增加负担的一项工作,这使调查的难度增加。因此,有效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是一项需要攻克的难题,最好由学校专门的公关部门或人员来完成。
(四)建立信息反馈的长效机制
评价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保障,“毕业生离校后的反馈工作量大、难度大,且涉及多个管理和服务部门,必须由高校有组织地进行。不仅要重视、有方法,还要制度化、系列化和规范化,以保证其长效性。”④要形成长效机制,必须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事该项工作,且纳入该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考核体系。从实际工作角度看,毕业生就业部门是直接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接触的部门,最适宜承担该项工作。为了保证工作开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除了将毕业生信息反馈作为该部门的职责外,还应建立一系列的工作方法、流程规范和考核制度。此外,对该项工作必须进行相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注释]
①赖新华,石瑞星,曾彩路.构建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88.
②单宗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6):135.
篇5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商务英语;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03-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29
1 . 引言
商务英语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既能熟练应用语言又能实际操作涉外商务活动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多就业于中小企业,对接岗位是商务助理、外贸跟单、进出口业务、外贸销售等。如今,各中职学校商务英语课程注重训练综合语言能力和学习必要的商务基础知识,对商务人才的培养水平逐渐升高。然而由于适合商务英语毕业生的中小外贸企业岗位可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而且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较多,因此企业很少能为毕业生提供实训机会,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受到很大限制。
2 . 中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逐渐提高,其相继开展了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如今,中职学校不仅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也在慢慢提升。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中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一般为商务助理、跟单、进出口专员、外贸销售等等(费美扣、王元生,2014)。据调查显示,70%以上的专业毕业生表示对实际企业的工作并不能完全胜任,并提出企业很少为其提供实训机会(李伟萍、李敏,2014)。同时,较多的青年英语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的工作状况和技能要求没有深入的了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针对性。虽然一些青年教师满怀工作热情到企业实践,却因为短时间的实践难以为企业带来利益而无法接触到企业的外贸核心业务,因而中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到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 商务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如今,很多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采用了较多的实训教学方式,专业教师主要利用模拟商务情景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关于外贸业务方面的实训主要还是通过软件和模拟商务场景进行,这种实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软件和模拟的商务场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训教学中的各种场景都是人为设计的,不可能把所有工作中遇到的情况都考虑在内,缺少真实工作中的互动性,在模拟实训中很难真正锻炼到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外贸业务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真实外贸业务又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把有限的客户资源展示给学生或让学生实训。缺少真正的业务实训使得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仍旧没有达到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实训教学一直困扰着商务英语的专业建设。
在专业调研中发现:最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外贸成为中小企业参与外贸竞争的一个重要阵地,这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近几年进入外贸行业的中职商务英语毕业生大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与外商进行交易,大多数中小企业希望聘用具备扎实网上外贸销售技能,可以在网上开拓销售渠道的商务英语人才。因而熟悉阿里巴巴、E-BAY等外贸网站的操作技能成为学生踏入外贸行业的敲门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跨境电商的课程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4 . 基于跨境电商进行课程改革的可能性
近几年来,外贸行业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给中小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很多商务英语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商务英语专业所对接的外贸业务岗位属于中小企业的核心岗位,业务能力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各企业对优秀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各中小企业四处寻找可以胜任外贸业务的商务英语人才,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也愈演愈烈,不少企业开始转向从学校挖掘人才。同时,网上外贸所涉及的企业资源比传统外贸少,只需要企业提供网上企业账号和一些基本成本、费用资料,就可开展外贸拓展业务,因此把企业和网上外贸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学校校园,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成为可能。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中职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可以跨界的职业教育教师。
相关部门也展开了对中职学校课程的产教融合改革。产教融合作为创新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应用在中职商务英语教育中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是中职学校构建“双师型”教师结构的重要条件。商务英语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使学校专业课程对接外贸企业岗位实现产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实施是目前商务英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5 . 基于跨境电商进行商务英语课程改革与实施
5 . 1 课程改革目标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于跨境电商进行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做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创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职教新模式,探索在校内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方式。
5 . 2 课程改革的设计
5.2.1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专业建设
中职学校的目的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实践型人才,其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紧密联系岗位要求。校企合作形式的成功构建与企业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曹小琴,2013)。只有通过企业渠道,建立合作模式,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因此应建立合理高效的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于产教融合,首先应成立校企合作部门,指定专门负责此业务的团队,并制定合作协议,划分校企双方需要负责的领域和任务,并制定管理制度和规定,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应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企业能工巧匠、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举办讨论会,针对专业课程制定相应的实训大纲及实训任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和调研,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引企入校,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进行合作,把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所和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学校,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提供实训场所和实训内容。
5.2.2 构建企业网上对外贸易平台,引导师生积极实践
跨境电商的发展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有了新的要求。很多中小企业对网上对外贸易人员有一定的需求,学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如果能够全面掌握跨境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E-BAY等)的使用方式则完全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由于刚毕业的学生适应企业需要较长的时间,企业更愿意把人才的培养延伸到学校,因此愿意为学生提供公司的产品和网络平台,愿意为合作的中职学校提供其公司账号,并传授其公司业务和相关经费的处理(张开涛,2014)。另外,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极强的实践能力,没有高超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能力,教师也难以完成目前外贸电商业务。因此校企合作还需要关注为教师提供操作企业网上业务的机会和时间,要为专业教师制定企业实践规划和业务能力提升流程。
5.2.3 开展岗位调研,建立“育、学、践”一体化模式
专业部应组建企业调研小组,由经验丰富的商务英语骨干教师团队带领,到网络平台及实地企业中进行岗位调查和研究,结合新的发展形势调研企业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和主要工作内容,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做准备。学校与相关行业协会或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与此同时,在企业人员的配合下,学校建立“育、学、践”一体化模式,教师在实践中开展教学,时刻将商务英语的教学和实践岗位相结合,将理论知识、技能培训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开展实训课程,借助网上平台体验真实工作任务,如涉外商务接待、洽谈,旨在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函电写作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实践外贸单证实务、客户开发与维护、网上产品推广等等(谢冬梅,2011)。学生通过对跨境电商业务的接触和实习,掌握其内在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5.2.4 专业课程改革,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应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相应课程进行改革,设计和企业岗位直接挂钩的课程,如网络外贸营销、商务英语听说读写、商务英语综合能力训练、外贸函电课程等等,在这些课程中引入企业的真实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也可以聘用企业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实训教学,学校教师配合企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也可以采取学校教师带动学生共同争取外贸订单的方式进行真实任务的训练,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训效果。
中职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教学效果定期考评,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完成状况,针对存在的不足予以改进。可以组织开展网络平台技能比赛、业绩竞赛等活动,推动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6 . 结论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逐渐提高,日益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作为培养专业综合人才的场所,对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意义重大。面对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施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项目,采取教师带动学生共同争取外贸订单等措施,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操作企业的外贸业务,以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曹小琴.面向“两化融合”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费美扣、王元生.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2):444-446.
李伟萍、李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启示――以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为例[J].职教论坛,2014(29):518-602.
篇6
一、“一高多低”的中职就业现状
近几年,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不如中职生。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2007年,全国中职平均就业率为96.10%;2008年为95.77%;2009年为95.96%。这表明中等学历层次且掌握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学生具有较大的社会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职教育在社会需求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然而,高就业率只是一个“量”的指标,而“量”往往只能反映事物的形式,事物的本质性内涵更需要从“质”的指标上去审视。我们不能被高就业率的光环所迷惑,因为自愿选择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并不多,“出口旺带不来进口旺”,尤其在当下就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如此可观,但中职教育却得不到家长和学生青睐的现实,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审慎地从质量方面来探究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高多低”,具体如下:
“一高”
高――就业率。就业率和就业量体现的是就业数量,居于前列者均为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此类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机会多。
“多低”
1.低――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体现的是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例,可以反映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是否为工作所需和所用。目前各类就业人群普遍存在不对口就业的情况,中职的专业对口率还不足一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近三年的一项调研表明,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没有联系的占55%以上。
2.低――就业层次。绝大多数中职生面向二、三产业,流向最大的是工厂、公司、服务性商店。中职生比大学生的职业预期要低,用人单位对其技能或素质要求也相对较低,所以中职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但主要是处于一线的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就业层次较低。
3.低――收入福利。这一点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当中可以得到印证。比如毕业生的起薪太低,1/4的起薪还不到一千元,而涉及三险一金的签订比率则更低,就业合同中能体现三险一金的只有36%。
4.低――就业稳定率。企业反映,很多中职毕业生“临时招得进,暂时用得上,长远留不住,实际干不好”。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偏低,当中职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超过90%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
5.低――转岗和再就业能力。中职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不难,顶岗实习之后被留用的情况很多,比如“订单式”招工。但由于他们知识和技能所限,“后劲不足”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评价。
6.低――社会认同感。去年浙江省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93.4%的中职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觉得自己被人看不起,甚至有的中职生在媒体上发出追问,为什么中职生的处境还不如农民工?
二、走出困境的选择――就业教育为主兼顾对口升学
对中职学校而言,要改变目前中职“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的窘境,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中职的办学方针,即是以就业为导向还是以升学为导向。在目标设置、专业调整、培养模式、办学条件等方面多管齐下,找到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等对中职学校不满意的心结所在,着力培养中职生的多次就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
1.多次就业能力――就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应该包括在相关行业的订单就业;在人才、劳务市场的选择就业;根据社会需求、工作状况和自己能力的转岗就业和自主创业等。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中职毕业生更强调职业素质,包括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竞争上岗、转岗再就业的能力等;与高职、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相比,中职生就业可能更突出岗位操作技能,它的就业方向以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主。所以,中职学生的培养应更注意受教育者选择就业、竞争上岗、转岗再就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继续学习能力――对口升学+终身学习
这个“升学”应该强调“职业技能优先”而非文化基础优先,这与高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匹配的。从中等职业学校升学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普通高考向职校生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等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的状况,它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开辟了继续深造的通道。但培养学生通过普通高考并不是中职兼顾升学的价值取向,否则将步入应试教育的旧轨。兼顾升学升入的应当是同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保持专业体系的衔接性,目的在于提升专业的职业能力、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否则中职就会沦为异类的普通高中,简单发展成高职的生源供应地。
三、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对口升学的原因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对口升学,除了能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需求,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就业环境的重要改革举措。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并兼顾对口升学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1.中职规模萎缩,高职规模扩张,职业教育重心后移
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动因是:推迟初就业的时间,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缓解升学压力,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一趋势的出现,需要我们对中高职的衔接、延缓就业时间做一定的思考。
2.面对就业压力,升学需求愈加强烈
人们普遍认为,受教育程度愈高,就业机会愈多,就业的稳定性愈强,就业的质量愈高。受就业压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职毕业生升学的需求愈加强烈,这也是一种合理需求。因此,这也需要我们对中职与高职的对口升学进行思考与探索。
3.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变化,职业准备需要不断更新调整
现实情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到专业对口高职学院继续做职业准备、继续进行职业技能提升的需要,而且,他们对高薪、稳定的职业生活也具有比较强烈的追求。学生的需求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他们的需求也应当得到尊重与重视。
四、实施就业为导向兼顾对口升学的几点建议
实质上,以就业为导向并兼顾对口升学,其体制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健全,相关的政策体系也还不完善,因此,具体操作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障碍。依据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加快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步伐
以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颁布为契机,梳理、优化并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业结构和布局,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工作。一方面要进行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分析,对区域内同类专业进行调查并对行业发展方向、人才需求等进行科学预测,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衔接课程的开发,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避免产教合作、校企一体合作办学的简单化、形式化
建立教育与行业企业对话协作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技术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组织特定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完善学生实习实践等渠道。要避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异化为“合同式”毕业生就业方式。
3.通过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有利于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的地位,有利于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考虑到目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逐步实现中、高职教育与培训的统筹,技能型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协调合作,以及职业教育政策和组织实施的统一管理。
4.逐步建立在不同起点、不同岗位上终身学习的运行机制
篇7
一年前的暑假,上海大学曾组织并完成了“大学生蚁族调查报告”,探讨大学生能力培养方向及“蚁族”聚居地的合理规划问题。
在这份提供给《望东方周刊》的报告中,“蚁族”被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报告调查记录了他们的居住条件、工作状况、收入分配、择业观念、未来计划、心理状况等,并以此反映“蚁族”的真实生存境况。报告对213名“蚁族”进行了详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中,男性64%,女性36%,分别来自安徽、湖北、河南等19个省份。
今年夏天,全国727万大学生迎来毕业季,一个月前,本刊记者走访了部分居住在上海的低收入大学毕业生。于他们而言,新一季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上海大学于2013年暑期曾调查并完成了聚焦上海的“大学生蚁族调查报告”。在这份独家提供给《望东方周刊》的报告中,“蚁族”一词被明确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被视为是一个弱势群体。
求职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在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中,“蚁族”为何处于竞争弱势?在学校期间有哪些因素对他们的求职影响最大?
根据“大学生蚁族实践报告”,31%的人认为社会实践经验是最大因素;22%的受访者认为专业实习经历是主因。而很多“蚁族”恰恰是因为在大学期间缺乏实践、实习的经历,或者只参加了学校安排的实习,缺少将概念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技能,因而在简历中缺少招聘方看重的实践经验。当然,还有20%的人认为,人际关系是求职中重要的因素。
在求职过程中,受访者认为社会经验不足以及社会关系缺乏是求职的主要阻力,分别占25%和14%,其次缺乏对企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求职技巧等是阻碍自己找到满意工作的重要原因。主持这份调查的上海大学陶建杰老师认为,“这体现了校园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在择业标准上,发挥自身才能、职位前景、经济收入与福利,居前三位,分别占18%、17%、16%。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蚁族”群体考虑的是能力的塑造与发挥以及未来的良性发展,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但经济条件所限使得他们更注重薪酬。
为何固守上海
调查结果显示,固守上海的原因多样,其中高达67%的人觉得“上海机遇多,发展空间大”,因而选择离开经济欠发达的家乡;15%的人认为上海基础设施好,交通发达;9%的人认为上海工资高,5%的人看中的是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医疗、教育)。
“蚁族”群体的心理健康是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调查显示,在对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方面,41%的“蚁族”表示一般,较不满意的占16%,两者相加超过一半。
而从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态度看,47%的人认为有一定把握,但会受到客观因素制约;13%的人觉得迷茫,打算“走一步算一步”。
面对上海的就业状况,72%的“蚁族”感到有些压力,但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克服,而9%的人感到难以承受。
聚居在大学生求职公寓
调查发现,上海没有类似北京唐家岭村那样上万名“蚁族”聚居的地区。上海“蚁族”群体中,相当一大部分人是以与他人合租的方式,散布在城市的各个小区中。
大学生求职公寓是上海“蚁族”聚居较集中的地方,这些旅社暂住着大量来上海求职的青年。它们大多散布在靠近火车站、大学城这样外来人口多、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带。此外,聚居地以外环线以外的城乡结合部为主(如闵行区),也有中心城区较为偏僻的地段(如徐汇区石龙路附近)。
求职公寓所处地段周围环境一般不太好,有的甚至在垃圾场旁边;公共设施数量和质量普遍不高,缺乏室外活动空间,基本没有绿化带,而且缺乏绿化条件;周围餐饮店比较密集,但都属于小店,卫生情况不容乐观;24小时便利店较多,没有大型超市或药店。
在求职旅社里,房间被充分利用,分为4人间、6人间、8人间、10人间不等,上下铺床型,床铺几乎挤满整个房间,超过一半房间没有窗户,通风不好,潮湿,有的甚至散发霉味;配套设施方面,有带锁储物柜、书桌,条件较好的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空调大部分是收费制,有些免费的只有室外达到35摄氏度才开;洗澡的热水器按次收费,空调、上网额外收费;住宿费标准每人每月600元左右;治安管理方面,有一两个前台值班,晚上大门基本上不会关。
希望改善居住环境
谈到“蚁族”对居住环境有何期望,33%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有更经济的住房;27%的被调查者希望周围的基础设施更完善;25%的人希望交通更便利;15%的人注重绿化,希望居住环境可以改善。
目前,全国都在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上海推行更早。公租房将住房保障覆盖到有基本稳定工作的城市常住人口,主要面向存在阶段性居住困难的本市青年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等。如果非上海户籍的大学生可以申请租住公租房,也许有利于解决自身居住的燃眉之急,令他们享有更安全舒适的居住条件,也会对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篇8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植下,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迅猛发展,学校总数和学生总 数都已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半左右,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最快时期,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已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也在全国 发展行列前几位,据有关资料表明,截至2003年12月份高职高专已有45所,但随着国家毕业 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将逐渐通过就业市场实现就业,这些曾经一度被喻为“天之骄子 ”的大学高职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解我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态度、 就业途径等,我们安徽省教育厅200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组四位成员对安徽省16所 高职院校2004届2021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旨在摸清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的 有关就业基本情况,积极探索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为有关就业部门提供就业决策依据。
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25份,收回2021份,收回率99.80%,有效问卷1739份,有 效率为86.05%,涉及合肥、蚌埠、淮北、淮南、六安、芜湖六地区16所高职院校(其中民 办高职院校4所)。学生人数1739名,涉及专业有电子、纺织、农艺、会计、营销、机电等 文、理科三十多个专业。本次调查涉及面广、调查人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有 一定借鉴意义。
抽样调查资料基本问题概要分析
1、性别
该项指标反映我省高职毕业生男、女性别基本持平,而就业行业对性别要求有差异,需 要就业指导中心掌握这一特点,寻找就业岗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2、生源情况
该项指标反映学员来自农村比率大于城镇,生源全部是安徽省各地区,学生毕业后为当 地经济建设和发展能发挥作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宗旨,也符合我国目前大力发展农业 ,调整农村结构等政策,但如何设置专业及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建设所需人才,应进行调查研 究。
3、选择的就业单位
该项指标反映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学生选择 就业单位逐渐转向三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两者合计60.04%。一方面说明三资企业酬薪 高,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稳定。而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否适应三资企业和行政事业 单位招聘有待实践检测。而自己创办企业的学员比重仅占12.71%,应积极宣传和鼓励。
该项指标反映学生对社会就业要求学历的认识程度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9.13 %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感觉进修第二专业非常必要。主要原因是:1社会招聘要求学历条 件是一项必备条件,高学历多专业就业率相对高。2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求的是复 合型人才,要求一专多能。3学生进修第二专业,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能力条件,另一方面也 拓宽了就业行业的选择,有备无患。
8、对未到毕业时间先就业的看法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未到毕业时间因就业竞争激烈而提前就业的看法。从被调查的 1739名学生来看,赞成的仅占53.14%,22.08%的调查者不赞成。我们认为,高职毕业生提 前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抢登就业岗位,早于本科生、研究生半年时间,利于找到理想职业,而 目前大多数企业招聘职员几乎都在年前进行,这也迫使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高职毕 业生提前毕业,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主要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打造职业教育新天地。但高 职毕业生提前就业需要各院校调整教学计划,切实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在实处,不 是卸包袱,既要讲就业率,又要讲求质量,只要这样,才能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9、学习期间是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充分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被调查的1739名学生 看,70.5%的学生很少参加和没有参加,问题比较严重,这与社会需求高职人才条件不吻合 ,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1各院校高职教育观念未转变,仍按传统 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2各院校缺乏实践基地,不能为学生提供平台。3各院校缺少 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无能为力。4缺乏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也是因素之一。5缺乏对社会需求 人才条件调研等。从现实来看,大力加强现实在校期间实践活动训练是势在必行,因为社会 检测高职毕业生不仅仅是理论考核,分数高低,更重要是看他们实践动手能力。
10、在院校学习期间是否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证书(技能证书是指英语等级证书,所学 专业相关等级证书以及国家公布的行业证书等)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走入社会所获得技能证书多少。从被调查的学生来看,有50.2 0%学生无技能证书,这与国家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持证上岗相悖。我们认为造成这种 有无证就业无碍大局原因有:1国家要求持证上岗宣传力度不够。2各院校重视程度不够。3 社会对持证上岗要求不高,没有造成“有证能上岗,无证不能上岗”准入制。4技能考核机 构缺乏,收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5人们对技能证书有偏见和误解,认为只要交钱就能拿证 ,有无证没有区别等。
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 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本次调 查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资料,课题组对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加强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就业观。让 学生明确就业态势,根据自己客观实际情况自我定位,根据社会用人要求和用人制度,转变 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主动参与市场人才竞争。
(二)建立就业指导体系。根据我省目前各院校就业指导状况,应加强就业人力、物力 、财力,逐步规范信息搜集、整理、实施、反馈,规范推荐和就业行为,为毕业生就业和招 聘单位招聘提供优良服务,注重日常学生就业教育和社会就业发展态势,为学生就业服务和 咨询,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体系。
(三)加强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有创业能力。首先,各院校领导要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化模式,始终坚持以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双创”为宗旨, 教育学生自谋创业和岗位创业,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除文化课、专 业课外,应开设创业课,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逐步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 课”功能互补,多元立体的具有本院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 倡导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师生相互设疑教学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理论和实 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途径。
(四)加强专业教育,鼓励学生获取专业相关技能资格证书。从新生入院开始,按计划 有步骤地加强专业教育,提出职业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要求,宣传我国正在推行岗位资格证 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技能资格考核,如营销专业的营业员技能证、推销员证、 英语等级证等。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学好专业后的去向,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五)广辟就业信息渠道,加强社会联系。目前学生择业是以自己寻找和学院推荐为主 渠道,因此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联系,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及建立就业网络信息 等积极探索开辟就业信息新渠道,尽最大努力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六)积极发展院企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定单培养”、“定单培训”。作为高等职业 教育基地,培养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各学院应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 关系,为企业培养特定的人才。学院可长期聘请企业家作客座教授,讲解创业经验和社会实 践知识等,各学院也可选派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学习,了解行业、企业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培 养学生,学生可到企业实习,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使院企联合办学模式落到实处。
(七)实施高职毕业生预就业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可实施高职毕业生毕业实习与推荐就 业相结合预就业制度,各学院由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企业联系,让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作业 实习,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综合 职业能力,充分认识和体验行业竞争、社会就业、企业生存等问题,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为正式就业打下基础。
(八)努力开辟学生到西部就业渠道。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西部建设,有关资料表明,西部 大量引进各类人才,而我省高职高专毕业学生供过于求,各院校可鼓励优秀毕业学生到西部 工作,为他们牵线搭桥,创造优良环境,为西部建设输送人才。这样,既可以减轻就业压力 ,也可以为西部建设作贡献。
(九)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乡镇企业改革和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急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社 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各院校可鼓励优秀毕业学生到贫困地区 和乡村去支农、支教、支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乡镇发展事业。
(十)努力开辟省外、国(境)外就业渠道。针对目前就业压力,各院校可根据本地区 实际情况,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加强与省外、国(境)外企业、事业单位联系,为高职毕 业生异地业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体系。
(十一)筹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学生毕业后,就业指导中心应与毕业生保持联系, 了解工作状况,为毕业生提供深造学习、培训和再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或单位)解决一 些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困难,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基本状况,及时改进学院教学计划方案,努 力提高办学质量。
(十二)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现代人力资源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用人机制的改 革,任人唯亲的现象逐步减少,但盲目攀比、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仍然严重,致使许多高职毕 业生“望洋兴叹”。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现代人力资源制度,制定相关政策,要求用人单位 根据实际需要录用人才,倡导用人单位与院校建立长期人才供需市场,实现院校与用人单位 双赢策略。
(十三)政府应完善就业网络信息体系,推动人才合理流动。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和 国家教育部网上学生学历查询系统的开通,政府部门应推行全国范围内的网上择业和招聘制 度,增加供求双方透明度,以解决目前人才市场求职方式单一、运作不规范、求职成功率底 和求职成本高现象,减少企业有事没人干和社会有人没事干难题,以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十四)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根据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 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可出台系列倾向大学生就业的绿色政策, 如绿色大学生就业基金,以帮助大学生谋职和自主创业,彻底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过剩” 的假现象,保证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广告设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当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优势与机遇,我校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进行大胆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适应了行业的需求,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结合本地市场情况,确定专业方向,明确办学定位
1、广告设计专业改革的社会背景。广东省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大众消费意识前卫,且具有强大的消费力量,是海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和国内企业扩展市场份额的首选之地,广东的各行各业行规健全,企业的自律意识强,并且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这些都为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
广东在网络经济方面居全国前列,以广州市为例,市民的个人电脑普及率超过40%,人均网络消费量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电子商务迎来一个真正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界面的设计、规划也需要大量的广告设计专业人员。
2、广告设计专业的行业背景。我国的广告专业设置是从1984年厦门大学大众传播学开始的,后来各名牌大学也纷纷创设广告专业。但均为学科型、理论型。广告专业不仅要培养广告评论人才,其更重要的是为广告事业输送第一线的实操人才。
广东的广告公司超过5000家,仅广州市一地就拥有2000多家广告公司,但是广告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令人堪忧。据广告资深人士提供的资料,广东广告公司从业人员中受过相对规范专业训练的人数不超过5%,这样一种人才结构是不可能应对国外著名的广告公司对中国广告市场的蚕食的。
3、广告设计专业的社会需求。数据显示,199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略显从通货紧缩中走出的时候,广州的广告设计人才需求急升41%,从对《广州日报》的招聘专版广告量的统计分析上看,广告公司的求才广告占整个招聘广告投放量的10―15%,在通常情况下,广告公司的求才广告占整个招聘广告的5%,一直持续至今。
二、以岗位能力为培养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从我校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的信息看,该专业原有的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要求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教学内容也滞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为适应目前“2+1”办学模式及社会市场需要,我们成立了广告设计培养方案改革工作组,对本地区14家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
从调研结果来看,受访企业中有9家目前正使用中职毕业生,2家表示曾经使用过但目前没有正在该公司任职的中职毕业生,这11家企业均表示对他们的工作状况基本满意,在受访企业中占90%。9家受访企业表示有意向继续聘用中职毕业生,在受访企业中占80%。
这个结果让我们看到,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定的份额。如果我校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加大力度向企业做好毕业生的推广宣传,相信可以提高该专业学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率,同时可以扩大我校在行业中的影响。
在11家表示有意向继续聘用中职毕业生的受访企业中,有10家企业(占90%)表示中职毕业生可以担任绘图员岗位的工作;有4家企业(占36.7%)表示可以担任设计师助理岗位的工作;有4家企业(占36.7%)表示可以担任文案策划岗位的工作;有2家企业(占18.1%)表示可以担任市场部的调查员工作;有7家企业(占63.6%)表示可以担任资料员岗位的工作;有6家企业(占54.5%)表示可以担任文员岗位的工作;另外有4家企业(占36.7%)表示可以担任业务员、销售员等岗位的工作。(很多企业都表示可以提供一种以上的岗位安排)
由此可以确定,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工作岗位集中在绘图员和设计师助理,还有部分可以担任资料员、市场调查员及文员、文案策划及业务销售员等岗位的工作。
在问卷列举的7项专业技能中,企业最希望学校强化训练的是电脑设计图绘制能力,电脑排版能力和创意并列第二,之后的是文案设计能力。有个别公司要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有的企业比较注重学生对潮流和媒体的熟悉程度,另外有个别的企业提出如果在与客户的沟通、资料的整理等方面提供训练可以有助于学生的就业。
三、科学把握校内“2”年教学,重新优化和整合课程
为了科学利用校内教学的“2”年,保证教学质量不受影响,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强调与实际相结合,对课程和教学安排方面进行大幅调整。
(1)按照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压缩文化基础课内容,减少课时比例。如将“广告发展史”与“美术欣赏”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这样有利于将美术与广告结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 利用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更多岗位,增强就业能力,体现一专多能。如开设“展示设计”选修课程,它可以结合企业形象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
(3)理论课实行案例教学,抓住精髓,突出重点,分段授课。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将时事政策、特色理论和行业实例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切实增强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实操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广告设计专业需要熟练掌握及应用相关设计制作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3D MAX等。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进行实操训练为主,并将课程进行综合,既能煅炼学生的实操速度,又可以使学生学会将软件进行交互式的综合应用。
(5) 在职业技能中,设计草图绘制、广告提案图制作、正规广告成品图绘制、方案说明分析能力设计四种能力的培养应占主导地位,在“2+1”的课程体系中注重体现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弱化专业理论教学,理论以适用为度,加大一体化教学课程的比例,提高综合实践训练质量。
(6)作业和考试都不再拘泥单一形式,而以应用为主,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将考试考核方面与技能等级考证相结合,考试考核突出应用能力,突出实用性,强调动手能力。部分专业课程以学生的设计作品作为考核依据。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四、突出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专业综合实训”
首先改变“原理课”、“概论”课过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的局面,设置能够单独存在并完全在实训室完成的“独立实践环节课”,并保证足够的学时数。使学生在此类课程中,经过连续的实践过程掌握一个具有完全实践性活动构成的独立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时间技能和应用能力。
从2006-2008年指定的教学计划中,在所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均安排了此类课程,如在素描与色彩的美术基础课程中均分别设置了素描强化实训与色彩强化实训课程;在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设置了平面设计与制作实训;在计算机图形处理课程中设置了图形图象处理实训及Photoshop专业技能考证的实训;在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中设置了广告策划与创意实训;在包装设计与装潢课程中设置了包装设计与装潢实训等动手能力较强的实训课程。
独立实训课通过分解动作要领使学生对专业各个环节掌握了,但不能对整个专业进行综合理解和把握,也难以达到专业的培养要求。从04、05级毕业实习的情况来看,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在面向市场的就业竞争中很难具有竞争优势。这就需要进行技能课程的综合,将专业中若干个核心技能要求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技能要求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中进行行业的模拟训练,将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训与计算机图形图象处理实训结合,让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课的实践教学中掌握该专业的核心能力,清楚自己应该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清楚专业培养设置课程的目的。
几年来,广告设计专业通过“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已经显露,开创了教学改革的新局面,专业教学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完全有理由相信,在“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广告设计专业会更进一步地多做文章,使该专业的建设更上一个台阶,使“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广告制作与装潢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曾学真、吕翔
篇10
关键词:幸福感;福州居民;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05-03
幸福感是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对客观生活的评价,也包含对自己主观精神生活的体验,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综合性。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1-4]。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比如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还有类似于环境质量等的公共物品等因素[3,5-8]。为了客观反映福州市区居民的幸福感状况,笔者在福州市区内开展了居民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分析影响福州市区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案例点和数据选择
(一)案例点选择
为了了解福州市区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调查小组于2014年3月在福州市区内选取不同街区、不同单位的福州市居民进行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32份,样本有效率达94.8%。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特征分析
1.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职业等;(2)影响调查对象幸福感与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3)调查对象对现有居住条件的满意度和对理想居住环境的看法。
2.样本特征
调查对象都是福州市区内的居民,覆盖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被调查者中,从性别比例看,男性占到52.71%,女性占47.29%;从年龄分布看,30岁以下的占到34.55%,31―40岁和41―50岁占到38.18%,其余的是51―60岁的人群;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中专)和高中(高职)水平的分别占到20.78%和29.52%,大专或大学以上的是45.18%,其余为小学文化水平;收入分为5个层次,3 000―5 000元的最多,占到31.02%,2 000―3 000元的占到27.71%,1 000―2 000元的有21.99%,剩余的是低于1 000元和高于5 000元的人群,分别占到10.24%和9.04%。
二、描述统计
在调查居民现阶段的主观幸福感时,设定了4个维度: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一般和不太幸福。调查中发现,有4成福州市民感到幸福,其中觉得非常幸福的占到1/4;认为不太幸福的约占3成。
(一)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当调查中问到有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增加被调查者的幸福感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一些因素,即居住环境、家庭氛围、身心健康、休闲生活、收入、社会环境、自我价值、人际关系及就业条件等。其中,18.48%的调查对象认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够增加他们的幸福感;14.91%认为是家庭和睦;14.65%认为是身心健康;14.34%认为是有足够的休闲娱乐生活,工作和生活能得到平衡;10.54%认为是丰厚的收入;10.28%认为是稳定安全的社会氛围;另外,自我价值的实现6.26%,融洽的人际关系5.4%,良好的就医条件5.14%。从结果看,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物质为基础的收入和居住条件,还有家庭关系、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等5个方面。
(二)不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在统计问题“有哪些因素让你感觉不幸福”时发现,主要涉及9大因素,即收入、居住条件、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个体发展、心理健康、工作状况、业余生活及工作学习环境等。其中,感觉收入太低影响幸福感的占到18.01%;居住条件差17.73%;身体不健康14.4%;家庭、人际关系差13.02%;个人发展不理想11.35%。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安逸著称的福州市,福州人特别注重心态对幸福感的影响。调查中,有7.2%的调查对象认为,心态不好会拉低幸福指数;另外,工作压力大6.93%,业余生活枯燥5.26%,工作、学习环境差4.99%,其他1.11%。可见物质财富、家庭、环境等也同样是不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三)居住幸福感
环保部最新的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显示,福州市1月份达标天数比例达64.5%。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福州市在74个城市中排名第五。因此,调查发现,对于居住大环境,约有7成调查对象表示比较满意,其中16.36%认为环境非常好。但是,在个体住房方面,对于现有居住满意的还不到3成,这说明福州市在改善住房需求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三、交叉统计
调查对象根据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的不同,幸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图1―4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按照性别分类看居民的幸福感状况,女性相对比男性更幸福;图2表明居民的年龄与幸福感呈现出U型关系;图3―4则显示居民幸福感与其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几乎呈正相关。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女性相对比男性更幸福。这可能是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男性工作压力较大、高收入的需求也更高。第二,年龄与市民幸福感之间呈现U型关系。从调查结果分析,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45岁上下达到最低值。这个年龄阶段的调查对象基本处在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孩子要抚养的状态,父母的医疗费、孩子成家立业的支持资金等等都成为不幸福的因素。第三,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与居民的幸福感程度正相关。显然,收入的提高能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受过高等教育的市民相对更能客观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遭遇。第四,在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下,居住条件便成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福州市民幸福感的提高必须依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就政府方面而言,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改善就业环境。首先是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7,8],比如,招商引资,促进本市经济增长的同时创造新的岗位需求;发展社区服务业,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再者,就是始终注意到制造业仍然是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要继续推到制造业的发展,保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以此不断巩固并扩大就业规模。另外,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要鼓励他们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要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和限制,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以上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于启动资金不足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相关创业指导。
第二,提高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结构不优;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初次分配向企业倾斜及再分配中政府所得增长较快;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影响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提高等因素都会导致居民所得偏低[8,9]。因此,要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切实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4]。(1)要强化税收调节措施,减少针对企业的各种不必要收费,积极落实各种退税、减税政策,减少企业负担从而增加职工工资;(2)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高诸如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水平;(3)加强对物价的宏观调控,确保居民的相对收入不会因物价的上涨而下降;(4)加强劳动用工市场的监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0]。
第三,优化居住环境。住房是关系到每个人“安居乐业”的特殊商品,而现阶段,“买房难”、“住房难”的问题无疑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大因素,因此,政府有必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序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房价[11]。比如,用税收杠杆控制房价,即对居民拥有的第二套以上住宅征收重税;用廉租房抑制房价,廉租房的存在会使得房屋买卖市场需求减少,房价就趋于稳定,政府可同时进行租房补贴。同时,丰富社区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居住大环境,创建美丽宜居城市[12]。
除了政府采取一些积极的政策措施,企业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努力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程度。比如,将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相结合,保证职工工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结合实际、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员工激励奖励措施、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及和谐人家关系的构建等,增强员工职业幸福感;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陶冶员工的情操[13]。从居民个体的角度出发,也有很多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幸福感:(1)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主动追求美好的事物。(2)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受教育程度影响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观点,也影响着个体的就业及其他机会。(3)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体现自我价值。(4)修炼自身的涵养,维持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5)注重身心健康,培养业余爱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毕明,孙承毅.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2] 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 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 李静,郭永玉.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7,(6).
[5] 徐映梅,夏伦.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个综合分析框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
[6] 李承宗,韩仁生.幸福感与不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探究[J].心理研究,2011,(2).
[7] 陈有真,贾志永,周庭锐.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6).
[8] 张小丽.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传承,2008,(14).
[9] 鲁元平,王韬.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5).
[10] 王鹏.收入差距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11] 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课题组,陈倩.福州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2013,(7).
[12] 马亮.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与幸福甘肃建设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
[13] 邱天.国民幸福指标研究与实证分析[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2.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Fuzhou city residents' happiness feeling
ZHANG Pei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430077,China)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毕业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