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高中数学范文
时间:2024-01-15 17:4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提高高中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浅析;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不能使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所以,怎样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当代,面对这样的现象,我有以下的看法:
一、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创造的容易让学生学习的氛围。课堂教学气氛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代表了师生双方感情的融洽、和睦与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师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气氛受教师的课堂调控影响。所以,营造理想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既要注意讲授内容,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节奏、特色及自身情绪,又要密切注意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及个别学生的反映,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仅仅如此是不可以的。教师还要具备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教师要因势利导,把握教育分寸,以使课堂教学气氛处于愉悦的水平上。
在言行上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关心和鼓励,关注学生在数学和数学学科以外学习情况,在适时给予认可和赞赏,展现教师个人魅力来融洽师生间的关系。时间会证明,学生会渐渐喜欢这个老师并会慢慢喜欢上数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去,进而提高成绩,达成良性循环。
二、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看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第一,教师要根据这个班级的特点来找到个班级的教法和学法,多花时间精力。并且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排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他们的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去比较、分析、探索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所以兴趣的产生学生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有效途径。比如,是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三、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课堂的提问效果
我在教学时得到了一个经验,就是在于讲授新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比教师单纯的讲解要好几倍。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师生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不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问要有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识次序,循序而问,步步深入。前后混乱、随便提问,只会对学生的思维顺序进行扰乱。
2、提问的内容要的度要把握。
学生对浅显的随意提问不感兴趣,而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3、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式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若用符号语言提问要辅以适当的解释。
4、要给学生思考时间。
要注意,在提出问题后,要适当的停顿来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再给半分时间其他同学思考,这样往往可引出他人更完整确切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我们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在新课的引入时,教师应该要提前做好精心设计,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作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这样的课堂学生很满意,教师很放心,效果很明显。
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若能善于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往往能一扫学生头脑中数学枯燥、抽象的印象,产生新奇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编高中数学教材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大部分章节的引入都是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并且在每节的例题、练习中增加了大量的联系实际的内容。列如:在教授集合与简易逻辑时,我们要以运动会参赛人数的计算问题引入;数列可以以一个关于国际象棋的传说故事引入;再如指数函数引入可以以某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的函数关系式。并且在每章后都开设有研究性课题和阅读材料,如数列中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就是为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需要。所以,在新知识引入时教师要尽量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引入,例如在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用“高斯速算”的例子引入、在讲数学归纳法时用“多米诺骨牌”游戏引入等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他们体会身边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
六、我们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想在多方面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电脑课件来完成。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激发兴趣 教学质量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因而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好数学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课堂重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椭圆》的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的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听课习惯。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五官能协调活动是最好的习惯。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作业习惯,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必须独立完成。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疲疲惫惫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指导。
五、考前复习与考后总结
很多同学考前不会复习数学,只会找一份题做做。这样往往会使知识系统记忆不全,丢三落四,甚至平时做过的题考试中也想不起来。因此,学会考前复习具有现实意义。一是把单元的理论系统及其内涵合上书从头到尾说一遍,说不下去时,打开书看一看,继续往下说,直至能全部说清楚。二是把单元复习整理过的中心课题、数学思想和方法照上面的方法也说一遍,这样做不但能完整地掌握数学问题解决得课题、思想方法,而且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省时省力。三是把典型例题和习题分析一遍或者做一遍。四是把典型错误再理一遍。
篇3
依据这一理论,由现实教学出发,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进行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指出:“教师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这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都更强有力。”因此,合理分组对小组合作很重要。合作学习宜采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有利于教师的分类指导和管理,更有利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每个小组4~6人为宜。这样,由于注意了学生的合理搭配,真正做到了“异质”的组间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提高,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个体合作、群体合作等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培养。
二、抓好自主学习
我国教育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教师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就是说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真正的自主学习的动因。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应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掌握预习的方法,明确预习的四个目的:一是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二是复习和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并且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三是找出自己尚不理解的问题;四是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并归纳其特点。
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有一部分已自行订正,其余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向组内的同学求助,如果仍有一些疑难问题组内无法解决,这时就要向老师求助。教师须对众多问题全面把握、迅速权衡,确定哪些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究、哪些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哪些问题需教师适当提示,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保证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激发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认知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创新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组呈现,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如我在上《抛物线》的第二节课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喜欢在熟悉的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结论,而不是讲了一道题,再讲另一道题,进行重复的训练。学生的这种问题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的过程,同时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时机。
四、采用多样化的合作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三是评价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方式中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口头评价,多样、灵活、丰富、亲切、明朗的评价语,使学生如沐春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五、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例题;数学思维;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及教学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多种数学教学模式被提出和应用,其中例题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和应用的,因为应用的时间比较晚,所以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并制定科学的应用对策[1]。
一、例题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例题教学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学生平时训练的一种方式,影响了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这是因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限,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改善,但是仍然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例题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这些问题,能够针对学生的兴趣来编写例题,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编写到例题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同时,例题教学还能够帮助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根据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的性格特点等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例题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前准备阶段的应用
例题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对教学的灵活性和系统性作用更强。在例题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3]。课前准备工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关键,能够使学生在投入学习前就点燃学习的热情,对接下来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集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在黑板上为学生摘录一些例题,比如在学习“包含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两个交叉的圆,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圆的包含关系,同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对自己的答案难以确定时,教师再引出教学内容,进而使学生在例题的带领下融入到课堂的氛围中。
(二)在课堂教学阶段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前准备好的例题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抓住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课程内容等来设置例题。同样以“集合”部分的内容为例,在“集合基本运算”知识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将两个圆进行不同方式的交叠,然后要求学生观察不同圆交叠方式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例题中进一步明确交集、补集以及并集等概念,防止单纯的文字叙述和抽象的定义使学生出现对概念认知的误区。
(三)在课后巩固阶段的应用
例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同时对旧知识的复习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课后的复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例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以例题“x2-2x-3≤0”为例,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在解这类题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图像来寻找与x轴的焦点进行解答,同时根据课本中给出的要求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学生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并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很容易求出题目的解。教师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例题,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解题的自信,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同时也为复习课的举一反三打下了基础。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以此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将原题变形为“x2-(2a+1)x+a(a+1)<0(a∈R)”。这道题与上题的形式相似,都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做法也可以参照上题,但是很多学生发现参数后就会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为学生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将a视为一个常数进行解答,从而解答出最后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题目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和复杂,只要抓住题目的本质,采用举一反三的方式,很容易解答出来。
三、结语
高中数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主要是因为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强,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例题教学方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红娟.巧用高中数学例题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2):45.
[2]军.巧用“构造法”提高高中数学解题效率[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21(10):32.
篇5
关键词:高中美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当前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
(1)为了追求“人文性”目标,有些教师就偏离了美术课自身的特点。
(2)三维目标该如何设计?三维目标写进教案但教学效果为何并不明显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3)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了、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了,但美术或教育内涵却变得有些淡薄了。
(4)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常规,为何却往往流于形式,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呢。
(5)到底什么是好课、优质课(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课呢?以上种种突显出来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提高高中美术的有效性的策略
1、师生共同创造和谐愉快的氛围。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所以,在学生面前,老师应永远是亲切自然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始终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2、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电化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很值得推广。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是有这么一些教师这么做,但我们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如用多媒体,开设手工制作),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从而持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兴趣的培养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年龄是一个善变的阶段要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我曾有多名非常有个性的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比较狭隘,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常常悄悄地做一些所谓的主课作业,针对这种情况,绝对不能粗暴地加以制止,要通过教师的诱导,把他们的心“收”回来,那怎么办呢?最快、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讲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通过各种课堂手段让他们参与进来,并鼓励他们提升其自信心,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些教育家提出一个“重基础、重自学、重方法”的教育理论,我认为是非常贴切实际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美术实践中,创新是其灵魂所在,只有创新,艺术才会有生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切不可“死记硬背”。作为一名美育工作者,就是学习的引导者,切不可简单地讲解传授基本技法、步骤,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辅导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辅导在美术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溶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对个别作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启发提示;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可让该生谈谈其作业的构思、方法等,使其他同学从中得到启发。
篇6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纵观当前课堂,教师课堂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浅显琐碎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可无,无层次感,无坡度;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教师评价枯燥,无法给予针对性的反馈等。
二、设计有效的提问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精心:不仅要注意难易程度,使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还必须问题明确,不能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当然还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准备对策。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读透教材,巧设问题,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具体来说,问题设计要注意,必须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
2.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尚不明确新知或对新知未知的时候,代表性的问题可以指明学生探究的方向,突出重点。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3.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时。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受阻时,及时的问题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开启他们的思维的闸门,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为学习指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为此,教师要适时地从小题研究入手,并进行拓展性的“问题”设计,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取得“小中见大,揭示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是“问题”设计的深刻性。
篇7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要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无疑,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使能力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能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
要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四、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加大感情投入
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而高素质、时代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正逐渐成为学生欣赏崇拜的对象。现在,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教师正从“讲”师变为“导师”,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形成。总而言之,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篇8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2、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3、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师要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印发一本口算册,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四、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学生学习动机越强烈,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一种内动力,因此,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对计算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有意设计安排一些竞赛形式的练习和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全班学生都积极去参与。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赛、抢答等。 “夺红旗”比赛,就是将一座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5道算式题,抽出15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数学接力赛”,即每组一份题,每人做一道题后往下传,每组最后一人做完后,交上来,然后在班上进行评价,做得全对又做得快的一组就获得胜利。这样的比赛,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他们的潜能,还增强了学生们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五、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知错的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六、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自信
篇9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
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篇10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银行利息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概念时,我先讲了一个古时代一位国王与象棋大师戏言奖赏的故事,这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课堂学风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
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复述上节课的内容或让他们默写上节课的定理或公式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与表扬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此外,利用错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这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一开始上课就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精力集中,课堂效果必然提高。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