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范文

时间:2024-01-15 17:4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不同建筑材料的典型建筑

篇1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工程造价;内涵;注意事项;影响

科学技术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逐渐应用于现在的建筑工程当中,这其中不但包括节能材料、装修装饰材料,还包括防水密封材料等,使得建

筑工程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就是新兴材料应用的一个典型影响。在工程项目建设期时,我们往往难以看到新兴建筑材料使用对工程造价显著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新兴建筑材料的成本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然而从后期的使用情况来看,其对于建筑项目的使用成本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能耗成本、改造成本、人员工资等。

1 新型建筑材料的内涵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新型建筑材料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需要对新型建筑材料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所谓的新兴建筑材料,不同于传统认识上的砖瓦,其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技术,是现代

科学技术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技术含量,不但提高了建筑的质量,也使得建筑的品质感更强。具体来说,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功能划分,不但包括粘接、防水、装饰、墙体,还包括密封、门窗、保温等。若是从材质上对其进行划分的话,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自然材料和非自然材料,而非自然材料可以分为化学材料、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 3 类。总的来看,其不但具有更好地节能环保、美化装饰,还有着很强的耐性,包括耐热性、耐火性、耐酸碱性等。在现代工程建设中,这些新型建筑材料的优势体现的日益明显,逐渐受到人们的推崇,既提高了人们的居住品质以及现代感,也和现代人的环保需求、审美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且拓展了建筑的空间,增加了建筑的功能。此外,通过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也使得建筑工程的速度大为增加,轻型建筑结构逐渐得到了推广,然而由于其使用经验还不是非常多,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矛盾,对工程造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2 新型建筑材料的造价注意事项

虽然新型建筑材料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应用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诸多经验以及适应性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使得其不具备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因而,新型建筑材料的造价管理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2.1 准备预备款项

新型建筑材料较之传统的建筑材料具备很大的优越性,凝结了很多科学技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这诸多的优势,使得新型建筑材料的价格往往难以有效地降低,价格的波动比较大,为了应对市场价格的变化,应该增加适当的工程造价预备款项,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2.2 加强成本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造价管理,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应该坚持以全寿命周期成本为指导,对传统建筑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进行成本分析,了解其性价比,并将两种材料结合使用,这

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3 新型建筑材料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分析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内涵以及造价注意事项,就可以更好地对新型建造材料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工程使用成本影响

周期长、分支多是建筑工程造价的典型特征,其涉及的控制和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也正是因为如此,成本控制上面的影响是新型建筑材料对工程造价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加深人们对成本控制影响的了解,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节能环保功能降低能耗成本,新型建筑材料往往具有很好地节能环保功能,这也是随着人们环保理念增强

之后对材料的一种客观的需求,由于在环保节能上具备了更强的功能,使得建筑运行期间的能耗成本大为降低,这样就降低了大量的能源的消耗,无形之下节省了大量的成本;节约了人力和物力,新型建筑材料的技术含量逐渐提升,有些材料具有智能化的特征,这样就使得建筑的运行节约了人力和物力的成本,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支出;简化维护工作,维护成本是建筑所需要的一项重要的成本,而新型建筑材料往往具有高强度的特征,这使得仅仅需要很少的维护管理工作就能对建筑工期进行维护,投入的材料费用、人力、物力等大为减少。

3.2 工程建设成本影响

上面对新型建筑材料对工程造价的优势影响进行了分析,然而由于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还不是十分成熟,其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价格波动比较大,新

型建筑材料往往凝结了科学技术的价值,这使得其价格存在着很大的波动性,一旦市场价格发生变化的话,就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很大的影响;技术性要求高,新型建筑材料具有更多的科技含量,这使得其对技术性的要求更高,虽然在安装上更加简便,但是相应的人工费用和机械费用消耗却更多,总的来说,还不能很好地市场的需求;不利于统计决策,工程造价需要对材料的价格进行明确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决策,然而新型建筑材料的市场变化往往难以掌握,这样就存在大量的差价和未计价的情况,不利于进行科学的决策;维护管理难度大,新型建筑材料存在着较强的技术性,为此相应的维护管理也需要更高的技术标准,这就对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4 结语

篇2

一、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当前材料正朝着复合型、精密型和功能型发展,材料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建筑材料行业要快速良好发展,急需同时具备坚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拥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山东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建筑材料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非常重视材料学基础课程教学,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保证专业课程的全面性、适应性及先进性。将专业课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业基础课,内容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测试技术及胶凝材料等理论基础课程。从本科教育角度,课程设置首先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材料科学基础,为其进行材料专业的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具有材料科学与其它科学相互交叉所应掌握的知识,或者说是从事相关行业时所应具备的材料学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材料学理论知识,掌握了先进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才具备良好的专业的学习能力和研究应用能力。二是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工艺课程,内容为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生产应用原理等限定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生产、应用、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专业限选课是建筑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形成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注重了教材选用的典型性和先进性,并且经常组织专业任课教师交流学习,对所教授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对相关行业新内容进行补充,以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发展需求。三是专业内某一个技术方向上的课程定为任选课。任选课是专业课体系中设置最灵活的课程,但不应成为学生心目中”次要”的课程,课程设置要适应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建材行业发展要求。例如,以目前国家建筑节能政策中推广的一些新型的节能材料和技术为主要内容,设立了建筑节能材料及在工程中的应用选修课程。随着建筑技术和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很多相关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发展起来并在工程实际应用广泛。但往往由于课时所限,这些知识在专业限选课中不能全面涉及,针对这样情况,分别开设了混凝土外加剂和高性能混凝土等专业任选课,使学生知识体系对社会的适应性有了提高,增强了社会竞争力,拓宽了就业面,使专业任选课成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亮点。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在注意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返回“注重社会化应用”,重视工程教育[2]。中国也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教育部于2001年、2005年分别在《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中都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见。建筑材料种类多,用途广,而且不同种类建材之间其性能、制备工艺、应用施工差异大,为了让学生更切实的对建材有直观且正确的认识,在培养方案中配合专业课程学习进度,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习实践环节。在实习单位的选择方面,兼顾多样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如:为了让学生对建材种类和市场有所了解,在认识实习环节,除参观相关工厂和工程外,还增加了建筑材料产品市场调研环节。为加深学生对不同材料的生产过程的认识,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建筑陶瓷、玻璃及水泥生产厂家进行实习的同时,也建立了新型化学建材实习基地。为加强学生对建筑材料理论与工程实践知识相结合,建立了混凝土搅拌站、建筑施工现场实习固定实习环节。各类型的实习环节共同保证了学生认识实践过程的系统性,对其将来的就业或继续深造有极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建筑材料实验环节,以实验周的形式开展,以适应水泥、砂浆及混凝土等试件制备需要一定养护周期及耐久性能测试需要试验周期的特点。实验模式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式为主,“验证性”实验模式为辅,使学生从模仿式的被动状态,转入到创新性的主动状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性。精心科学设计实验内容,既要与理论课程相衔接,使学生能够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要能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如:建筑结构材料试验周,设置了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流动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三个设计性实验,在设计性实验试件养护及性能测试过程期间穿插水泥、石膏、建筑砂石、建筑钢材和水泥外加剂等验证性实验。所有实验项目均要求学生掌握对建筑材料性能测试的标准方法及评定标准外,还对其设计能力有要求。如:大流动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要求学生自己对原材料进行选择,并进行配合比设计,实验试拌,混凝土(砂浆)工作性能测试,配合比调整,及后期的力学及耐久性能测试等。这样的实验周设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各种建筑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等方面知识的相关性有所体现,较之片段式的课程实验模式效果更好。

三、开展多种形式且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外科技活动

除了课堂及实验实践环节教学外,组织专业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和参与创新的机会。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课外科技活动的模式及实施方面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方面,绝大多数的专业任课教师都参与进来,从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中提炼适于本科生学生参与的课题,保证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效果,成为教与学的一个有机结合点,而不仅仅流于形式。这些课题或者可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学术思维,或者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种的组织形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一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是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从大三上学期专业分方向开始,组织专业任课教师提供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并自愿组成兴趣小组。学生在开展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并独立实施研究工作,教师在科技活动中起指导和协助作用。这是参与教师和学生人数最多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获得的一些思维可以带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可以在课余实践中得到验证,甚至可以指导其动手实践。三是组织校内建筑材料类设计及试验操作技能等竞赛。如:校级混凝土设计大赛,通过竞赛组织不同专业学生参与混凝土设计大赛,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得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相关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针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筑材料的相关取样操纵应当力求规范并且科学合理,另外,还应当确保取样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代表性,在实践的检测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环境以及温度的影响,明确外界条件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因素,并且准确的把控试件和操作工具的尺寸,把控其精准度,明确检测的要求和相关质量体系标准,避免出现差错和疏漏的情况。最后,在实践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当中还应当对误差以及数据的处理等工作加以重视,尤其是数值的修约等,应当加以完善,明确标准和工作的需求,进而为现代化的建筑项目科学顺利的完工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1.建筑材料检测取样分析

建筑材料的检测取样工作对于后续项目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应当保证的是建筑材料的检测取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明确规范化取样的重要意义针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可以综合性的反映出材料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并且一些材料可以综合性的反映出整个建筑材料的质量,所以还应当对检测数据报告加以完善,明确检测报告的规范化数据采集的重要意义。在整个取样的过程当中相关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还应当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准确的把控材料的性能,出具准确的、完善的数据报告。其次,则是建筑材料取样的代表性,取样需要保证数量的准确,针对取样的部位也应当严格的按照既定的程序加以操作。在通常的情况之下同样的一批建筑材料,应当对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批次进行抽样性的检查,而针对建筑材料的钢材,则应当从规定的部位进行样本的截取。总的来讲,取样对于最终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出现取样方式的错误和取样部位的偏差等情况,则会导致误差增加,有时甚至会得出完全相反的数据结果。最后应当注意的是在建筑材料检测取样工作当中时常会出现的取样量过少以及取样无代表性等问题,诸如针对建筑水泥的检查,应当在一批不少于二十袋的水泥之中任意的抽取一些样本,但是在实践的工作当中则会出现整袋水泥作为样本的情况,其检测的结果难以符合质量标准。所以针对上述的现象和问题应当加以重视,通过对工作制度和工作体系的完善加以改进。

2.建筑材料检测过程当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针对建筑材料检测的温度以及环境湿度的分析及控制也相当的关键。通常的情况之下外界湿度和环境温度对于检测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于建筑材料的性能也有直接影响。所以在检测标准的制定过程当中还需要针对外界检测的环境标准以及养护的体系等进行严格的规定,同时在工作当中应当严格的遵守。因为只有严格的控制了外界的环境,才可以确保建筑材料的检测数据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诸如针对水泥的强度测试,应当保证相关建筑材料在成体的环境之中温度恒定在二十摄氏度左右,其相对的湿度应当在50%以上,在水泥拆模之前,应当维持其养护的温度恒定在二十摄氏度左右,相对的湿度应当保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此外,针对加荷速度的影响,也应当加以控制。通常在常温的情况之下针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如果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过程之中加荷速度较快,则在变形之后测定得出的实际强度数据会高于其原本的数据,这一点应当加以明确。所以还需要严格的规范加荷速度的相关标准,在限定的范围之中去最低值来加以测定。最后,针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当中相关试件的尺寸精准度控制也非常重要。诸如针对相关建筑材料进行力学性能的测试过程之中,测试的材料应当为标准的构件,否则会导致测定的数据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结合上述的分析,也可以从中发现针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具有相当的技术标准,同时具有系统性和标准性的特征,如果在实践的操作过程当中出现把控不当的情况,不仅会导致最终的测试数据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同时还会对建筑项目的开展以及有序进行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应当明确检测的标准,明确检测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应当加强的部位,对实践的工作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工作当中做到有的放矢。

3.建筑材料数据处理的相关问题

根据上文针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当中取样的相关重点内容和环境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可以对实践工作的开展历程有着全方位的掌控,下文将针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之中的数据处理问题,诸如误差的分析、数值的修约以及数据的取舍等,进行综合性的探讨,旨在为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且以此来促进检测标准和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数值修约一要符合材料标准要求的位数,二要符合数值修约规则,如果数值修约不正确可能会造成结果的误判。例如,检测一根直径为5.0mm的冷拉钢丝,如果检测结果伸长率为2.9%,那么这个结果算不算合格呢? 按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5223-85)标准,直径5.0mm 的冷拉钢丝伸长率)3%为合格。从数据上可以看出2.9%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检测过程当中应当逐步规范的流程以及应当重点注意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在实践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当中还应当对误差以及数据的处理等工作加以重视,尤其是数值的修约等,应当加以完善,明确标准和工作的需求,在掌握了基础的核心工作环节和工作的质量标准基础之上,还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对缺陷进行研究,同时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核心环节和应当重点加强的部位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旨在不断促进现代化工作的全面发展,以求不断的保证检测体系和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慧芝. 钻孔灌注桩中泥浆的净化和利用[J]. 山西建筑.2008(05)

[2]霍跃宏. 浅谈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 山西建筑.2004(08)

[3]范玉凤. 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与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控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

[4]张伟. 谈建筑企业建筑材料供应管理及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J]. 经营管理者.2010(12)

篇4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 S2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新型建筑材料的概念

1.1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是指在建筑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新型工艺技术产品,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这些产品具有高科技性、节能、环保的特性,可以使建筑物节能减排,改善建筑功能。

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是建立在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实质上它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 成为当今建筑行业非常重视的高科技工业[1]。

1.2新型建筑材料的种类

新型建筑材料是个广义的概念,它是以水泥、玻璃、钢材、木材四大材料为原料的新产品。不同于传统的灰砂石、砖瓦等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从功能上分,有墙体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防水材料、门窗材料、黏结和密封材料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五金件、塑料件及各种辅助材料等。从材质上分,有天然材料、化学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

1.3新型建筑材料的特性

(1)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能节省资源和能源,可以实现非再生性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满足环境质量要求;

(2)能够满足建筑物的力学性能(安全性)、耐久性以及使用性的要求;

(3)能够为人类构筑舒适、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并且对自然环境具有亲和性。

2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2.1新型墙体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包括新出现的原料和制品,也包括原有材料的新制品,是指除粘土实心砖以外的具有节土、节能、利废、轻质、高强度等较好物理学性能的墙体材料。主要分为分砖、块、板三类。砖主要包括灰砂砖、水泥砖、页岩砖、粉煤灰烧结砖、粘土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砖等。块主要包括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板主要包括水泥轻质条板、轻集料水泥条板、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条板、加气混凝土条板、石膏板、纤维水泥薄板、复合板钢丝网架夹心墙板、金属面夹心墙板等。

2.2新型装饰装修材料

装饰装修材料是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其主要属性是装饰功能或美学功能,与其他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属性有着明显区别,装饰装修材料是比较抽象,难以用数量表示,可比性较弱,与个体、时代、文化有关,而物理力学功能则有严格的量化表述,可比性很明显,装修材料的好、坏、优劣,同样的人在不同时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认定,即使是一种被认为很美的东西,用久了也会觉得不美,一些不是很美的东西,由于有一定奇特性,也会胜于看起来比它美的东西,装饰材料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多样性。

2.3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技术, 主要是指在0.1~100nm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组成体系中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与相互作用,其研究目的是按人的意志直接操纵电子、原子或分子,研制出人们所希望的、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材料和制品[2]。

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研究开发工作也刚刚起步,我们相信,纳米技术会推动新型建筑材料产品的生产研发,更重要的是它会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新型建筑材料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3.1新型建筑材料的重大意义

我国土地面积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小,仅仅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3。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推广节能建筑是保护耕地资源的需要,也是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在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有60%以上是墙体材料,其中粘土砖仍占据一定的地位,而生产粘土砖的粘土资源是较优质的粘土,生产粘土砖必然会破坏大面积的耕地。我国耕地资源非常紧张,且优质耕地较少,面临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新型环保建筑材料。

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可以改造传统建筑材料和建筑。传统的建筑材料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加强开发和应用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才能实现建筑材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以矿业加窑业为产业特征的传统建筑材料业,属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全国建筑材料行业万元产值耗煤约三吨、消耗矿山资源超过一百吨,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8倍。我国建筑行业平均每年能源消耗总量约为2.4亿吨标准煤,矿产资源消耗近40亿吨,居全国各行业之前列。如何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排降污,保护环境,使建筑材料产业和建筑业成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已成为各级政府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课题。

3.2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当前各国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我国也进入了“十二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期,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是:高科技化,经济环保。

4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的一些建议

人类追求的是高品质生活水平,然而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当前我国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基本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的道路,在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同时高度重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此,对新型建筑材料提出了一些建议:

(1)国家要鼓励提倡发展环保型、节能型的建筑材料,即具有低能耗、低物耗、少污染、可循环再生利用等特征的建筑材料。

(2)要加强高科技建筑材料的研究,不断创新,提高建筑材料的安全性、适应性,以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生活需求。

(5)大力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慎重。在利用废料生产建筑材料时,首先我们要考虑使用的安全性以及后期的处理问题,比如用含选矿渣做建筑材料,应使用烧结的,若使用免烧的那就必须做毒性浸出检测。其次我们要考虑在生产的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禁止破坏生态环境。

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目前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要踏踏实实的努力寻求发展,而不可浮躁。相信新型建筑材料的明天更加美好。

5结论

我们相信新型建筑材料还将一直更新,有毒害的材料会不断减少,新的绿色建筑材料产品会不断涌现,它的应用将遍布各行各业。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二者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具有低物耗、低能耗、少污染、多功能、可循环再生利用等特征,集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综合效益于一体,成为未来建筑材料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展的潮流[3]。

参考文献

[1] 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5。

篇5

关键词:评价体系;环境负荷;建筑材料

1前言

对于建筑业基础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在采集、生产、使用、废弃、再利用等环节都会造成一定量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而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完善且科学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建筑业应用材料所带来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就将得到有效降低,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与使用也将获得较为有力的支持,这对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2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建筑行业本身在我国经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这一贡献背后占据全国40%的木材消耗量、25%的钢材消耗量、70%的玻璃消耗量、70%的水泥消耗量却在提醒着我们,建筑业建筑材料本身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相背离。对于我国当下大多数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的采集、生产、使用、废弃、再利用等环节都会造成一定量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粉尘、CO、CO2、SO2、铅、铬、砷以及各类氧化物的排放都属于建筑材料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而这些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都将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材料在使用阶段的采暧、光照、生活、装修等环节也都会造成资源消耗、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而为了将这一建筑材料的影响降到最低,正是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由来[1]。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近几年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国家的各个行业都在发展过程当中获得了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促进我们国家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在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之下,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我们国家现阶段建筑行的发展来说,其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出于对社会发展的进一步考虑,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十分必要。

3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

在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开展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而在这一研究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建立环节中,我们首先需要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一环节研究的较好展开。

3.1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

为了能够明晰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我们必须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而结合相关资料笔者将这一评价因素概括为施工过程能耗、使用寿命、生产加工过程能耗、材料再生难易程度、废物产生量、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毒物质产生量、拆毁建材可再生性等几个方面。在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后,我们就可以参考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完成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2]。上文中笔者介绍了大量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而想要将这些评价因素逐项进行定量评价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为此笔者选择了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之所以选择这三方面因素主要是由于三者所占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的权重较大所致,而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我们就得到了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值得注意的是,由不同建材组合加工成的二次建材、细微的建筑材料分类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3]。

3.2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

上文中笔者提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需要得到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支持,而这里的资源消耗指的是建筑材料生产使用环节消耗的原料资源、化石燃料资源、资源的浪费,而环境污染则是指建筑材料采集过程的环境污染、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使用过程的环境污染、废弃过程的环境污染等,而能源消耗则是指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电力资源、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等[4]。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确定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生命周期评价首先对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考虑,而结合这一考虑我们就可以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中,将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与电力能源消耗之和作为其本身能源消耗的重要指标;而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环境污染这一指标的确定中,由于我国当下绝大多数的能量源于燃烧矿物燃料与固体燃料,所以我们就可以将建筑材料生产环节消耗天然气、燃油、煤、电等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之和作为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环境污染指标;而对于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来说,为了能够较好实现这一指标的确定,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建筑材料资源能耗的计算方法,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认知笔者将这一建筑材料资源能耗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总结为生产建筑材料所需原材料资源能耗的总和,结合这一认知我们就可以将这一总和视作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中,由于建筑材料原料在矿上等地的采集、剥离、精选环节资源浪费无法实现较好统计,故此本文所进行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确定并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影响[5]。

4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而为了更好完成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还需要详细论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需要结合全生命周期观点,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这里的可再生性指的是建筑材料损坏后经过加工处理仍能循环利用的性能,建筑领域中常见的钢筋、铝合金、木材等都属于典型具有可再生性特点的建筑材料。在建筑的可再生性影响下,在进行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中,我们就需要在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中通过可回收系数做出指标的改变,这样才能够保证完善、科学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顺利建立。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需要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符合进行定量评价,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筑材料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将在这一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下暴露无遗。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中,这一体系除了包括上文中提到的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外,还必须将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加入这一体系之中。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笔者以某单位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指标为例,总结出了这一指标的计算公式,“建筑材料单位能源消耗=建筑材料单位能源消耗量×(1-可回收系数)”、“建筑材料单位环境污染=建筑材料单位资源消耗量×(1-可回收系数)+可回收系数×再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都属于这一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指标的计算实例,而结合这些实例我们就能够完成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

5结论

在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内容,而结合这一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设计的创建带来一定动力。

参考文献:

[1]骆雯,张斌.中国绿色建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探讨[J].制冷与空调,2010,06:10-15.

[2]申琪玉.绿色建造理论与施工环境负荷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龚志起.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物化环境状况的定量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04.

[4]李飞飞.基于能源审计对太原市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案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5]张敏.绿色住宅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民用建筑;防火技术;设计应用;具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TU545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虽然目前建筑行业的规模得到迅速地发展,但是建筑在设计和工程技术方面还很落后。尤其是在工程管理理念方面,更是相当的落后。在许多小的施工单位里面,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工程设计概念。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就没有规范操作的意识。因此,对于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防火技术设计也就很少考虑。本文就把防火技术的具体应用内容和综合布局进行了分类描述。

一、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建筑材料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如此,优质的建筑材料也是建筑防火技术在建筑设计上运用的关键。就当前我国以往民用建筑发生火灾事故的原因来看,很多建筑出现火灾现象究其原因是建筑材料燃点过高,且非常容易被温度或者明火种影响而出现燃烧的现象。建筑材料引发火灾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就没有考虑到其防火性能,而单单把建筑材料的价格放在首位,这也符合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利润为先的发展理念,正是因为这种仅仅考虑经济利益的行为使得当前很多没有达到防火标准的材料在民用建筑中被使用,而这种不考虑建筑材料防火性能的选择方式在民用建筑一开始就隐藏着火灾危机;2建筑材料内部包含物质复杂,一旦发生燃烧现象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不仅对人们的呼吸存在很大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火灾发生时人员的逃离和抢险救灾工作的进行。由此可见,在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不能仅仅把价格放在第一位,只有综合考虑了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价格之后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火灾问题,从而保证建筑物在施工和投入使用后的防火安全。

二、建筑空间布置利于安全疏散

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疏散问题是重中之重,实现安全疏散是在建筑物起火之后降低人员伤亡的重要途径。安全疏散是建筑防火的重点,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民用建筑中的安全疏散问题通常具有三个要点:疏散楼梯间、疏散宽度、疏散距离。在这三个要素中疏散距离的把握又是重中之重。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仅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设计,同时还要针对民用建筑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距离。对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位于尽端以及袋形走道这两种情况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出严格区分。在实际设计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严格把握房间内到房门的距离。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民用建筑相关空间距离的施工,把握好房间内和房门之间的施工距离,尤其是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环境来采取措施,对于那些需要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环境,距离可以适当增加 25%。总的来说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把握合适距离。

2大空间内疏散距离的设计。大空间内疏散距离的合理设计是保证人们顺利逃生的关键。在高层建筑中的多功能厅、餐厅、展览厅、阅览室以及观众厅是典型的大空间。对于这些空间的设置需要保证其室内空间到达房门口或者是其他一些用于紧急疏散出口的距离不应该小于30m。

3对于在走道内的T形空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安全出口的实际位置进行仔细考虑。对于地下室防火口可以作为应急疏散出口使用;对于每个防火区的应急疏散窗口不能够少于两个;对于两个防火区面积之和小于一个防火区面积的1.4倍且在防火墙上面有防火窗联通时,可以只设计一个安全应急出口。

4整个建筑空间布局对其防火性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大型的公共场合,对于防火空间的设计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应该设置一些专门的应急疏散通道。

三、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民用建筑来说建筑构造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针对民用建筑进行防火设计时也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在结构设计中进行合理的把握,这一点也恰恰是当前我国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所欠缺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首先是在一些民用建筑的转角处进行的防火墙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转角处设计建筑防火墙是比较麻烦的,尤其是在当前人们对于防火墙不得小于4m的严格要求来说更是难以满足的,并且对于防火墙周围的一些门窗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火灾发生时采取紧急措施,这些都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所在。

2 其次,在房间门窗的设计上当前很多民用建筑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楼梯间和内墙上,一般来说在这些位置我们应该仅仅设计一些疏散门就可以了,但当前很多民用建筑在该区域还是设置了很多的其他门窗,这些门窗的存在对于防火是极为不利的,此外,针对高层民用建筑来说在电梯周围进行门窗的设计在当前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电梯周围门窗的设计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防火规范进行,严重的影响了民用建筑的防火性能,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3 最后,在民用建筑楼板的选用和施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使建筑物具备一定的防火性能一般我们应该采取分层隔离的方式针对楼板进行施工,如此才能更好地确保楼板的防火性能,在这一点上我国很多民用建筑施工做的明显不足。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节约了土地资源的同时,美化了我国城市环境,增加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然而,我国对于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致使许多建筑物存在着些许安全隐患,甚至有些已经酿成了灾害,所以当前建筑防火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平常的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防火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要符合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才能正式施工。加强对建筑防火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耀武.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概述[J].山西建筑,2005,31(22):1-2.

篇7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4.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庸思想、国家的宗法制度的关系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一点与“恒久意识”是相互连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将中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则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将建筑的精华放在最里面,最隐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仅仅只用朴质,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内向型性格特点就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内涵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和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即使是经历改朝换代,家族依旧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以家作为基本单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以“住宅”为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篇8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生态材料

前言

1970年之前,全球经济空前繁荣,是现代主义建筑最盛行的时候,建筑设计向全面机械化、设备化的模式发展,例如全天侯的中央空调、24小时热水系统、夜不熄灯的人工照明等设计遍布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能源危机之后,全球范围之内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开始对自然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和变革,包括许多建筑师和规划师,探索在建筑设计中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整体地思考建筑、生态、社会、环境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合并成Arcology,?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196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1 生态建筑设计

1.1 我国生态建筑的相关规范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本世纪于80年代初期,截至2002年,我国节能建筑总面积仅为2.3亿m2。在每年近20亿m2的竣工面积当中,只有五六千万m2是节能建筑,仅占3%左右,其他97%都属于高耗能建筑。为全面推广节能设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

1.2 生态建筑设计的两个取向

1.2.1 生态决定论

“生态决定论”的观点是所处的环境的生态系统决定一切,建筑空间的微生态系统依附于自然环境,号召回归自然,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倾向。符合深层生态学理论,深层生态学理论要求建筑至少满足三方面要求:不破坏周围环境、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应该深入体现建筑和环境之间的整体感。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绿色运动”更推向及至。是一种反西方主流意识。主张拯救受人类社会工业与文明破坏的自然而进行抗争。

1.2.2 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是通过技术进步来建立建筑自有的生态系统,并与自然生态达到和谐统一。“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是新技术产生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达到持久而设计的方式。1973年E.F.舒马赫《小的是美的》提出“中间技术”概念。它具有以下特点:“价格低廉,人人可以享用,适合于小规模应用,适应人类的创造需要”。 使用中间技术的运动也逐渐演化成在第三世界倡导的发展利用当地的“适宜建筑技术”。 后来的技术发展更使生态高科技技术运用成为普遍,发展成高技术生态建筑。

(1) 主动式生态技术

新材料运用(新热阻材料,太阳能光电材料等)、雨水收集和水的循环利用、太阳能供热和供电、高技派的生态技术应用。

(2)被动式生态技术

传统的被动式节能技术。利用建筑的朝向,方位的布置,建筑内外形体和结果的设计,以及材料的选择来达到生态要求。

1.3 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3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生态建筑设计可按照美国《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中6条“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细则”,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的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适用技术的公共意识,树立建筑材料蕴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减小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

2 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将进一步减少直至枯竭。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必须要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并可再生的新能源。

2.1 墙体技术生态化

现代化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采用了由镜面玻璃与普通玻璃组合,隔层充入干燥空气的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两层和三层之分,两层中空玻璃由两层玻璃加密封框架,形成一个夹层空间;三层玻璃则是由三层玻璃构成两个夹层空间。中空玻璃具有隔音、隔热、防结霜、防潮、抗风压强度大等优点。据测量,当室外温度为-10℃时,单层玻璃窗前的温度为-2℃,而使用三层中空玻璃的室内温度为13℃。而在夏天,两层中空玻璃可以挡住90%的太阳辐射热。阳光依然可以透过玻璃幕墙,但晒在身上大多不会感到炎热。使用中空玻璃幕墙的房间可以做到冬暖夏凉,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

2.2 通风系统生态化

采取“顺应”的方式适应自然变化,通过对建筑造型、结构、构件的改进,大大减低能耗,同时利用“主动”的设备进行通风,对抗较恶劣的气候条件,实现公共建筑通风设计的生态化。对于通风生态化设计,可以将常见的生态式通风方式约略分成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3类。它们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建筑生态化通风发挥自己的作用。大循环,指的是从建筑物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建筑造型上对通风的考虑。大循环主要指的是在建筑尺度上的通风循环,实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林茨的会议展览大厅的屋顶结构设计成一个扁平的、由玻璃表面覆盖的拱。钢梁架使屋顶结构可以承受荷载,跨度达到76 m,覆盖了一个204m×80m的范围。小循环,指的是从房间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替换式通风等形式。小循环的典型方式包括最近国外正流行的一种替换式通风,在这种方式下,比室内气温约低1℃的空气从地板下以很低的速率(一般0.2 m/s)提供。这些空气被使用者体温、计算机等设备和照明光源加热,然后上升通过天花板和高窗排出,提供更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程度。坐落于英国伦敦的HELICON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一建筑占据了伦敦一整个街区。包括6层办公室以及其下的5层零售商店(其中2层位于地下)。微循环,指的是从建筑构件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双层幕墙等形式。微循环的一种典型的形式是双层外墙系统。外墙是建筑室内外环境之间的分界,其设计往往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在生态方面的表现,特别是玻璃幕墙。外墙应该能满足自然光照、太阳能的主动或被动利用防止过度热辐射、减少室内热损失。在新时代的公共建筑中,通风生态化设计正在被日益广泛地采用,它在不同尺度上把握建筑的形体、结构与构造,降低了能耗,提升了建筑内部空气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使改善建筑内部微气候,保护使用者的健康。

2.3 建筑材料生态化

建筑材料工业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工业之一。资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和环境污染是建筑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建材产量持续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绿色建材的研究与开发势在必行。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高性能建筑材料。生态建筑的材料选用原则:资源消耗,降低生产过程中天然和矿产资源的消耗;能源消耗,降低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环境影响,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本地化,减少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旧材料利用率,鼓励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旧建筑材料;室内环境质量,选用对室内环境无污染、无害的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或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资源能源消耗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再生循环率高。发展生态型生产工艺技术;水泥新型干法大型窑外分解技术;大吨位优质浮法玻璃生产技术;万吨级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卫生陶瓷高压注浆成型技术;建筑陶瓷低温烧成技术,等(节能、降耗、环保、性能)。扩大资源的利用和再生;扩大低品位原料的利用技术;降解有害物质焚烧技术;余热利用再生能源技术;玻璃的全氧、富氧燃烧技术;节水型卫生陶瓷设计制造技术,等(节能、降耗、环保)。研究开发符合环境要求的新型建筑材料;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害(环保)。开发具有特殊性能并促进人体健康的功能型绿色建材。用纳米、薄膜等高新技术生产具有杀菌、除臭、防霉、自清洁等特性的功能建材(环保、性能)。

2.4 建筑周围及内部环境生态化

人的一生中90% 以上的活动都与建筑有关,改善建筑环境质量无疑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科学配置,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 提高生态建筑环境绿化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的能力,降低维护成本。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特有改善环境的能力,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与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固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大量挥发有益气体,降低噪音,杀菌滞尘,维护建筑良好环境。选用耐旱、耐贫瘠、抗病虫害的绿化植物材料进行生态建筑环境绿化, 减少水资源浪费及肥料和农药的施用,达到节水和环保的目的。大力发展节地型的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及复合结构的室外绿化技术,减少绿化对土地的占用,提高绿化率与叶面积指数,获得较大的生态效益。汲取园林艺术精华,注重与建筑的整体协调性, 提升建筑环境的文化艺术内涵和园林观赏性, 提高建筑品位, 为人们的工作、休憩、文娱生活创造理想的空间。

3 结语

现阶段,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还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运用适宜性技术和生态建筑理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即在充分利用己经研究开发并取得成效的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取得新的发展与提高。然而规模化和高效率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源于高技术的生态建筑也必将是未来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生态和高科技相结合,代表了新世纪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生态技术和生态理念,把这些新成就介绍到中国来,并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习惯、地方传统和文化等,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创造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同时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能耗,降低污染,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婉娣“.空中花园”———现代高层住宅中的绿色空间[J].工程与建设,2007,05:40-41.

[2] 王军伟,田颖.试论生态建筑[J].山西建筑,2006,13:78-79.

[3] 葛盛.浅谈绿色生态住宅[J].山西建筑,2007,04:109-110.

[4] 白钊义.浅谈屋顶绿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05:63-64.

篇9

关键词: 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园林建筑;建筑元素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建筑是风景园林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其设计具有灵活性,并且类型丰富,包括亭、台、楼、阁、厅、堂、舫、榭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使得园林建筑的内容及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及审美要求。一方面传统园林建筑如亭、台、楼等在形式上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产生许多新内容的园林建筑,如茶室、观赏温室、游船码头等。这些改变赋予园林建筑新的创作理念。因此,现代园林建筑应该是源于传统、超越传统,发展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相适应的新型园林建筑,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具有意境的场所。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从宏观及微观角度一般可分为2类:(1)古代建筑中包括选址、村落的布局方式、建筑单体的自由组合等,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设计方法;(2)包括单体建筑的比例、尺度符号、建筑材料的应用等。

1环境观的应用

建筑从属于环境,建筑要与基地环境产生良好的对话,只有通过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使建筑获得完美的造型。同时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也会充分反映其外部环境的典型特征。

1.1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采用与地形地貌相融合的设计方法,巧妙的结合地形、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元素,典型的例子如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的干阑式民居、四川民居吊脚楼等,这些传统建筑与环境共生存,成为特定区域的典型标志。现代园林建筑也借助这种设计方法,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依地形地貌特征造就建筑的自然布局的同时,讲究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继承并发扬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园林建筑的合理空间模式,造就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象。

1.2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一个最基本、具有普遍意义的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建筑的形态。为了与不同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从古至今人们创造出各种巧妙的设计手法,建筑形象多种多样,呈现千姿百态的特色。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充分考虑气候条件,不仅显示出地域特点,还讲究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降低来自环境的不利影响,完善其自我调节与适应功能。同样气候作为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它深深影响着建筑的材料、外观、技术等方面。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原则,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风格构成元素的应用

2.1墙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墙不仅是起防御功能的元素,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墙的建筑多采用花墙、漏墙、漏墙窗等形式;墙的组合形式长短各异、高低不同、虚实有别;墙的色调清新淡雅、灰色瓦顶、白色墙面。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传统建筑的高实外墙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因此,在园林设计中既要考虑“墙”的防御功能,又要充分考虑对于场景的意向作用,并且要避免风格压抑的弊端。例如,可以采用双层墙面设计,在外层添加小洞、玻璃砖、窄缝等元素;设计采用“高墙低窗”、“高墙多窗”等手法;借用古典园林中粉墙花影成景的手法,在小路旁、拐角处、墙侧等处种植竹林,缓解墙的单调,营造曲径通幽的意境,巧妙弥补现代园林设计中墙景与小环境设计的不足。

2.2门窗

传统建筑的门窗已成为独特的建筑形式及建筑风格,深刻影响着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将传统建筑的门窗文化艺术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可创造出既具古典韵味、又保留现代时尚性的建筑。为了与现代园林建筑简洁的特点相符,同时满足采光与通风的基本要求,一些繁复的门窗符号被丢弃,木质框架被保留并加以改造。例如,利用先进的方法及新型材料进行艺术处理,将传统建筑及门窗艺术传承、提炼、再创造,合理调整传统门窗雕饰艺术的使用功能及装饰的具置,重视传统装饰元素的应用,充分展现花窗、雕刻廊架等传统建筑的风格特色,并强调现代设计的简约之美。这些处理方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现代居住消费、填补传统建筑古为今用的空白方面均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3色彩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的色彩形式为“黑、白、灰”,形成“素雅”这一典型特征。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师充分把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继承传统建筑设计中的色彩文化,并根据现念及具体情境进行合理调整。例如“黛瓦白墙”的色彩组合,给人一种清纯、心静、不浮躁的感觉,让身临其境的人行动更有秩序;灰白色调为主、粉墙灰瓦、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添加其他的色彩,并利用现代工艺对传统技艺进行模仿,创造出极具质感的新型建筑,既呈现地域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建筑形式的发展,真实展现现代与传统的巧妙结合与经典对话。

2.4装饰

建筑的门窗、梁柱、天井,室内的家具、窗帘、坐垫、壁纸、地面拼花、屏风、隔断等,都离不开图案的装饰,由此可见传统图案是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案可利用的范围很广,大到自然万物,小到各种器具,因此,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有大量可参照与借鉴的实例,我们应重视这些作品以及中国优秀的传统图案,并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代表传统文化特征的元素提炼出来,再进行巧妙合理的诠释与运用,使设计在满足功能与美观的同时,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并赋予传统装饰图案以新的活力与生机。

3技术符号元素的应用

3.1材料、技术

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木材、砖等传统材质的造型特点、物理性能、适宜处理方式等方面均是需考虑的因素,其选用要与当地自然环境、人们的认知感协调一致。现代建筑材料相比传统材料,有着耐磨、强度高、可塑性大、使用寿命长、不易损坏等绝对优势,并且可模仿各种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感与造型,完美表达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富有现代感。当今建筑工艺的迅猛发展,为建筑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施工设计中,应打破狭隘的空间观念,发扬传统材料与技术的优点,摒弃其不符合时展需求的部分,注重新材料与新技术的有机融合,勇于创新。

3.2木结构

在我国传统古建中,木构件占有重要位置,木构架的巧妙构造充分呈现出传统古建的美观。传统建筑中的柱、月梁、檩、斗拱等木结构构件,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已渐渐失去原有的承重意义,大多作为一种装饰性符号来表现,而直接采用仿制成木构件样式,也可营造一种传统的建筑文化氛围。

4空间特征元素的应用

4.1天井

天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主要起着建筑内部通风、采光、聚集及排泄雨水、吸除烟尘的作用。其与现代园林建筑中的“中庭”的生态建筑理论相契合。在现代园林建筑中,可对天井进行全新的演绎,使其看起来简洁,但又不失传统色彩。例如可将传统通风天井改造为一个大的中庭,使其成为一个连结前后两部分的空间,实现空间和功能的倒置,使得住宅内部变得外向。

4.2庭院

庭院可以满足采光、通风的需求,还可补充室内空间的不足,人们可以在此进行例如散步、庆典、聊天等日常活动。现代园林建筑庭院空间充分表达传统庭院的意境与特征。例如香山饭店庭院,具有冠云落日、水流筋、海棠春坞等富有诗情画意的地点名称,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香山古木红叶;庭院式的建筑布局充分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入口前用广场的方式来处理,满足现代旅游功能;后花园三面被建筑包围,一面敞开,布置得体,将精致与开阔有机融合;前庭与后院利用“长春四合院”连接,水池、假山、青竹,使前庭后院有了连续性。

5结语

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同,以及不同的设计者对环境及建筑的认知与感悟不同,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及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而是多种多样的。但应把握一定原则,充分考虑人文传统、地区特点等因素,注重积极创新、技术发展,创造出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园林建筑。

参考文献:

[1]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艺术百家,2006,(5):208-209.

[2]王天予.建筑材料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11,(8):114-118.

篇10

关键词:建筑 发展 变化

一、建筑的起源与蜕变

从人类的起源上来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进化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来让后人去追寻他们的脚步,用线索还原当时的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当时的思想,思维逻辑,以及他们的生产力状况。在历史变迁的影响下,我们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唯一与我们同步进化的就是我们的庇护所,房屋或者说叫建筑。也是“他”会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来最直观的反映着当时人类的生活情况和生产力的状况。我们从原始的猿人居住的是洞穴,到现在的人类居住在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中,建筑也在这绵延千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进化,按照人类的需求从它本质上不断的演变,进化,也根据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建筑的材料的变化,以及外形的变化和蜕变。在中国的古代,人们的生活主要以农耕为主,所以在当时的生产力的约束下,建筑材料大部分以木材为主,屋顶多采用琉璃瓦片砌成,而且建筑的屋顶多出现称三角型,这样就结合了天气情况,在增加美观度的同时,也拥有了巨大的实用程度。如今人类拥有了可以建造任何不同造型和不同功能的建筑物,也正是反映了当今人类的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的到达的一定的高度,建筑也在越来越的的方便这我们的生活,也在满足这我们的生活。

二、建筑的发展与差异

如果人类这个概念以单体出现,我们把每个人当作是一个单体。那么房屋也是跟个人对应的,从出发点上来讲每个人对与我们房屋的要求是一样的,一种安全庇护所,就如同动物一样,这是一种天性。但是人类拥有自己的思维逻辑,这是和其他物种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就产生了个体人类对他的个体的庇佑所的不同要求。对于建筑作用的要求,对于建筑外观的要求,对于建筑实用性的要求。都是在根据这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群,人种而改变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种的文化差异上,不同的风俗习惯上,不同的传统上,和在不同的时期人类可以利用的建筑材料上和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对与我们的约束上,就产生了不同的的本土建筑风格,在如今看来这也体现了是一种不可取代的建筑历史文化,一种完美的,在历史的引导下的一种时间秩序的美,由于这种不经意的秩序的美,成就了我们无比丰富的建筑历史。不同的时间、地区、文化差异也在影响着建筑的发展,使得建筑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的支线在源远的传承下去。

三、建筑在不同地区与时期的传承

在世界的建筑群中,中国古代的建筑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古代中国相比与世界上其他国度,在当时而言是一个高度的发达国家,而且拥有自己的建筑理念以及风格,成就了我们中国的建筑的独立的发展体系和建筑风格,早在殷商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就初具雏形,该体系延续至今有三千多年,其风格优雅,结构精细,造型庄重,恢弘大气。其中最具代表的也最具说服力的就是古代皇族的庇护所“故宫”背景明清两代的。两代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为精美的,保存在为完整的建筑体系群。历史中遗留下来的中国北京故宫和清朝前期在沈阳的皇家行宫,现沈阳故宫。中国的古代故宫建筑的特点以木材为主,也反映了当时我们的生产力以农业为主,虽然生产力和建筑材料的拥有局限性,但故宫依旧是世界建筑上的最大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拥有不可取代的建筑地位。

根据现场调查,中国故宫房屋的平面布局以大殿即太和殿为主,建筑特点左右对称,以中轴线为主,其中分为其他分殿堂,阁楼,廊庭,台榭,亭轩,等不同建筑。其中可以体现出来中国古段的阶级统治地位的严谨关系,以皇权集中制为主的的中国古封建统治,从他们的庇护所就可以体现出来,以一种众星捧月的排列方式分布,居中大殿和其他分殿排列关系就如同当时的皇帝与众文武大臣,让诸殿俯首,而且中国古代崇拜以神话中的龙,所以建筑中体现着各种的神话传说,龙中的九个儿子其中也有不少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上,比如六子P粒外形与龟极为形似,传说曾被大禹收复,为治水之事立下汗马功劳,P帘煌展疟,相传有镇压邪恶之物的功效,所以出现在古代皇宫之中,取其功效,寓意健康长寿。末子螭吻,雨神座下之物,喜眺望,所以中国古人安在古代的建筑屋脊上,有消灾灭火的功效。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建筑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文化背景和建筑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中国古长城也是另外一种建筑特型,其中以作用为主,分布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上,全程长约6700公里,在世界上更有“万里长城”美誉。

欧洲建筑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为典型,其中颜色,风格,材料,都有很大的特点和视觉冲击力,文艺复兴的实例有弗洛伦萨大教堂,美第奇府邸和卢兰奇府邸,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这些古堡建筑和当时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和当时欧洲人倡导的文艺复兴的活动有很大关系,足以典型的体现这建筑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种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格特点。在当时的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涌现了一大批向往自由,热爱生活,倡导自由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世界级的著名大师人物就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的代表。

地区性建筑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不同的地区按着适合当地的气候所建造的房屋,在我国某些地区,由于降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潮湿,所以他们当地多出现一些竹楼建筑。在日本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多出现板块运动的地震情况。所以当地建筑物的墙体多采用轻便的建筑材料,而且在建筑外形上也采用了抗震的设计。在我国蒙古地区,由于放牧民的迁移活动,他们所居住的不稳定行,就产生了现在我们所看见的,带有相当大的地区特点的,和文化特点的“蒙古包”

世界上的建筑是多样的而且多元化的。由于文化和信仰的不同,对于拥有不同信仰的民族,建筑的外形也在随着产生改变。比如说佛教,道教,他们的建筑外形就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是道教的本土发源地,所以道教的建筑外形多以中国的古典的建筑类型居多。然而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所以佛教的部分建筑稍有印度建筑的特俗,虽然在中国的文化的影响下,略微的有所改变,但我们依旧可以在细微的观察中找到一些印度建筑物的特色出来。埃及作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与中国一样,也拥有这自己的特色建筑物。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最具规模的建筑,他反映了当时埃及帝国的文明和风俗。金字塔初步认为是埃及法老的墓葬,但也有其他的历史学家的其他的见解和意见。这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去深究的历史问题。但就建筑物而言,金字塔的出现和他的价值都是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占有这一定的高级地位,是世界建筑上的璀璨的瑰宝。

总结

现代建筑由于人群的生产生活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建筑的水平和外形也随之多样跟多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融不断的加强,所以在文化交联的背景下,也不断影响着现在的建筑群的形态。未来建筑也会随着不断的进化以及蜕变,材料也可能脱离掉钢筋水泥混凝土,而使用清洁轻便的高级建筑材料,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房屋的选址会更靠环境跟好的区域,也可能会出现可以随人迁移的行动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