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肥的作用与使用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4 15:3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肥的作用与使用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肥的作用与使用方法

篇1

一、寒地水稻栽培技术

l、大棚育苗大棚育苗是培育壮秧的基础,其好处是提前扣膜(3月初扣膜),烤地增温。化冻30~40时开始整地作床,实现早育苗,抢积温,可提前育苗l0d左右。由于棚内空间大温差小,有利于实行三膜覆盖,早春保温防冻,成苗率高,一般比小棚高20%以上。同时便于苗床管理,培育壮苗。

2、少木稀植是栽培的基础少本稀植栽培可提高穗部质量,是在构建光合群体素质、稳定适宜茎数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重要措施,当温度稳定通过13~Cfi时进入插秧期,一般5月15日至25日为宜,秧苗带药下地。插秧密度与规模以品种特性、壮秧程度和土壤肥力而定,一般规模为行距36.3~39.6cm,穴距16.5~19.8cm,每穴两株为宜。

3、选择适宜密度,创造良好的生态群体超高产栽培所需要的插秧密度及规格,应在15~18穴/m2;分蘖性弱的品种,20穴/m2,行距36~40cm,穴距13.2~16.5cm。并要做到行行拉线,穴距准确,达到行直、穴正、不窝根、不掰蘖。

4、培肥地力、科学施肥是栽培的保证坚持有机肥与化肥并重,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化肥氮磷钾比2:1:1。磷肥的全部用量和氮钾肥总量的50%于翻地前或耙地前全层施入,全氮量的30%返青后做蘖肥施入,其余20%及钾肥的50%于7月10日前做穗肥施用。底肥翻前施入,公顷施尿素150kg,二铵150kg和硫酸钾80kg,如果用硫铵做追肥,总量为公顷225kg,蘖肥150kg,穗肥75kg。公顷底肥375kg,蘖肥公顷追硫铵150kg,穗肥公顷追硫铵l00kg和硫酸钾75kg。

5、采用节水灌溉,增温扎根,培养健壮的水稻群体调温、调肥、调气,改变田间小气候,防御冷害、病害,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达到养根、保叶、增粒重、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水稻生育期的水层管理应以保温、增温、壮根、促蘖为中心,即遇低温天气夜间灌水增温,晴天昼夜浅水增温,除泡田耙地、插秧、扶苗、施肥和用药外,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即前水不见后水的过水灌溉,保持全田的湿润状态、停水、收获时间不要过早,以保证粒重和米质。以抽穗后35天腊熟末停水为宜,完熟率达到95%时进行收割。

6、做床播种

置床育苗

精耕细作整床,施用氮肥30Wm2,氮、磷、钾比例2:3:1(约硫酸铵60g+二铵l00g+硫酸钾30d,腐热捣细猪粪5kg,草碳土或山地腐殖土10kg,用营养壮秧剂按其说明使用,全层均匀拌入10~15cm深的床土中,而后整个床面浇水,消毒后铺过筛细土进入播种状态;播量60~100g/m2。均匀播后轻压种子,使之三面入土。覆盖细土0.5~1cm后用19%床草克星进行封闭除草。

钵体苗

配制营养土。用20%山地腐殖土或草碳土加70%的肥沃旱田土,加入10%过筛腐熟猪粪,1公顷需要准备1500kg混合土,然后每400g混合土加入硫酸铵500g,二铵500g,钾肥250g(使用水稻壮秋剂按具说明使用),用20平方米的钵盘,1公顷大约需450~500钵体盘。

二、科学施肥

l、磷肥的施用

施用磷肥能促进水稻健壮和根系发达,对增加水稻的有效分蘖有明显的作用。其使用方法是依据水稻对磷肥的吸收规律及其增产作用,一般亩施5kg左右,作为一次性底肥全部于翻前或耙前施入为宜。

2、钾肥的施用

施用钾肥对水稻植株的抗逆性的增强,对子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明显的增加和提高作用。水稻高产栽培,依据地块的不同,一般亩施纯钾2.5kg左右。并依据水稻对钾肥的吸收规律和增产作用,分2次施入。基肥随氮、磷施入50%,余下50%于7月15日结合氮肥穗肥并施入。

三、节水灌溉

1、前期

从插秧到有效分蘖期。田间水分管理的目标是促进秧苗的早生快发,确保预期的有放分蘖数,因此应浅湿灌溉。

2、中期

幼穗分化期,此期是水稻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占全生育期需水总量的40%。水分不足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输送,穗变小,秕粒增多。因此,保证此时期的生理生态用水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决不意味着应进行建立水层的深水灌溉,而仍可进行浅湿交替灌溉。

篇2

关键词 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深耕;精播;应用;黄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028-02

宿州市桥区隶属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典型的小麦、玉米和黄豆一年两熟地区,耕地面积14.37万hm2。近年来,由于玉米产量高,运用广泛,农业机械收获服务跟得上,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在皖北地区,玉米种植更为广泛,生产形势一片良好,但玉米收获后留下来的秸秆却成为小麦种植的绊脚石,如何及时处理玉米秸秆,不误农时,顺利种植冬小麦十分重要,现探讨玉米收获后小麦种植方法。

1 玉米延时收获

玉米应采取延时收获技术,玉米延时收获不需要增加任何物力与人力,适当晚收,玉米籽粒灌浆饱满,含水量低,增加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入[1]。玉米完全成熟的标志:玉米籽粒变硬,籽粒灌浆乳线下移到籽粒的基部并完全消失,籽粒根部黑色层形成,果穗包叶膨松并有下垂之势便是玉米成熟的主要标志,农民朋友只要观察玉米呈现出以上特征便可进行收获。

2 机械收获

收获时采用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同时迅速粉碎玉米秸秆还田,在没有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偏远农村,可先收获玉米包穗,然后利用40 425 W以上的大型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将秸秆粉碎还田,摘穗后立即粉碎秸秆,此时的玉米秸秆含水量高,易粉碎,也容易腐烂,粉碎的秸秆长度应控制在5~10 cm,秸秆还田杜绝了焚烧现象,同时树立了生态农业的典范。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效益:①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一是节约化肥,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融入土壤后增加养分。二是增产增收,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可以提高下茬作物单产5%~10%(取5%)。小麦产量可提高202.5 kg/hm2,增收517.5元/hm2。三是节省人工,秸秆还田省去了向田外运输的成本,同时减少了化肥的撒施量。②秸秆还田的生态效益。秸秆还田平均增加有机质330~600 kg/hm2,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繁殖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使土壤疏松;连续3年耕地还田秸秆4.5~7.5 t/hm2,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2~0.4个百分点。焚烧1 t秸秆,产生碳排放83万t,节约化肥用量可以减少化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7.1万t;就地还田利用还可以减少秸秆运输过程中燃油消耗的碳排放,一般1 t秸秆30 km运输路程消耗的燃油产生的碳排放4.9 kg。此外,还可以有效减少氮氧化物和悬浮颗粒物(pm)等的排放。③秸秆还田的社会效益。秸秆得到利用,可以避免露天焚烧影响道路交通安全、人民身体健康和地区形象,减少火灾隐患。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秸秆还田后,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才能使秸秆中的养分被小麦吸收利用,因此,在正常施肥情况下,应增施尿素112.5 kg/hm2,以加速秸秆腐烂的进程。

3 耕整地准备

耕地前,为杜绝残留在秸秆及地表的害虫及病菌,应选择粉剂杀虫杀菌农药,拌于选择好的肥料中并掺匀,农药、肥料用量根据使用面积调整,以达到理想效果,肥料可测土配方,在现代化农业种植中,测土配方的肥料已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青睐,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测土培肥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对土壤养分的测定,能够确定肥料的配方和数量,才能改善土壤结构状况,可增加农作物产量5%~20%或者更高,使农作物获得持续稳定的增产[2-3]。②减少浪费,节约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投资比例约占50%,但是施入的肥料有时并不能完全被农作物吸收,多余的养分往往也就挥发而去,造成白白浪费,在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肥料配比、施肥量等根据土壤供肥状况和作物需肥特点确定,既能保持土壤均衡供肥,又能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肥料的浪费,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至关重要。③节约资源,改善农作物品质,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合理用肥,科学施肥,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具体表现[4]。据测算,如果氮肥利用率提高10%,则可以节约2.5亿m3的天然气或节约375万t的原煤。④培肥土壤,改善土壤肥力,测土配方施肥,能使农民明白土壤中到底缺少什么养分,根据需要配方施肥,使土壤缺失的养分及时获得补充,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改善理化性状。拌匀农药与肥料后,均匀地撒施田块地表,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增施农家肥7.5 t/hm2。

4 科学选用小麦种子

为保证小麦健康出苗,播种前要选用优良品种,并进行药剂拌种或使用包衣种子。目前,根据品种审定情况,结合桥区近年小麦品种在生产示范中的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抗病性、抗寒性等综合表现、市场需求自然资源优势、农业基础条件,确定济麦22、烟农5158、皖麦52、皖麦68、淮麦22、连麦2号、中麦895、周麦22、洲元9369、良星66、良星99、淮麦29、洛麦23等半冬性品种为桥区良种补贴推广品种。小麦播前拌种最省工、省时、安全、有效、环保,是防治小麦病虫害最关键的措施,不仅能有效防治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而且能有效防治种子传播和土壤传播的病害如小麦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小麦病害,同时对小麦苗期的蚜虫、红蜘蛛、黑潜蝇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具体方法如下: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L+15%三唑听酮乳油50 mL+微肥适量+水3 kg,拌麦种50 kg,可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虫、杆黑粉病、散黑穗病等,减轻和控制纹枯病、红蜘蛛、苗芽等的危害程度,选用拌种剂时,应确保拌种剂的质量,应选用含有甲基异柳磷、粉锈宁和微量元素的有质量保证的大厂的产品;在确保包衣剂质量的情况下,也可以选用包衣种子。

5 机械深耕

肥料撒施完毕,采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深耕铧式犁进行翻土掩埋,由于深耕是重负荷作业,因此要尽可能地提高拖拉机供油量,以便获得理想的作业质量,将地表一切秸秆及肥料统统深埋于土壤之中。深耕的方法主要有2种,即内翻法和外翻法,这要取决于地块表面的起伏状况,当地块中间凸起时,采用外翻法,当地块中间凹下时,采用内翻法,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要保证耕后的地块表面平整。土壤耕深要达到20 cm以上,不漏耕,不重耕,做到耕层深浅一致,地块耕好后,更换旋耕耙,耙碎地面土块,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显坷垃,同时也起到适度镇压地表作用,增加土壤紧密度,减少水分蒸发,耙过的地块要求平整,达到机械播种的要求。

6 选择适宜的机械播种

如采用圆盘式开沟播种机播种,不会造成土壤拥堵现象。大力实行机械条播,提高播种质量,杜绝撒播,播种机的使用方法及种子播量可参考播种机使用说明书。

7 适时播种

“秋分早,霜降迟,骑着寒露正当时”,黄淮地区一般在寒露时节播种小麦,机播采用半精量播种技术,该技术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经济效益高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它是在地力、肥力条件好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基本苗,依靠分蘖成穗为主,并运用综和配套栽培技术,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个体营养良好,发育健壮,从而促使穗大、穗足、粒多、粒重、高产。播量150 kg/hm2左右,播深3~5 cm,要求行直、垄正、下籽均匀、籽粒不外露,调整行距,由原来的15 cm加至20 cm,播种时遇旱要造墒抢种,先浇水后播种比先播种后浇水出苗质量高。

8 播后镇压

播后的土壤松软,水分容易蒸发,土壤潮湿的地块应该要适度镇压;干燥的地块应该灌溉1遍,以增加土壤的湿度,从而保证小麦的正常萌芽。由于土壤夹层中存在着秸秆,切断了土壤中上下水分的运输,所以不论是镇压还是浇灌,目的都是促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扎根牢靠,以保证生长良好。

建议:一是加速土地流转,增加大规模地块的形成,有利于大型农机的耕种和收获,也有利于统一测土配肥、粮食等其他物资的运输,便于管理。二是加快秸秆综和利用,为防止焚烧秸秆,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如每个乡镇配备若干个秸秆打捆机,专人操作,运往所需企业(如发电厂),积极引导农民利用秸秆,除秸秆还田以外,还可进行玉米青贮饲料、食用菌培育等。

9 参考文献

[1] 张俊,张良云,周杰.着力推进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利用[J].农机科技推广,2013(6):24-25,28.

[2] 殷江璇.玉米收获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 花生 荚果膨大 湿度 产量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与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仅次于油菜,但也远超其他油料作物。花生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与维生素,脂肪含量在50%以上,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花生仁所含的蛋白质基本上是球蛋白,容易消化,且含有人类全部的必需氨基酸。花生作为一种优秀的蛋白质来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美国,花生作为主要的食品一直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其他国家作为食用蛋白质的地位也逐渐提高。现在,全世界都逐步把花生作为食、油两用的作物进行栽培。花生及其饼粕在农业上是优质的饲料。在工业上,花生及其制剂可制成糠醛,醋酸,木糖醇,粘合剂,纤维板等产品;在医疗方面,可制成止血剂和降压药品。可见,花生的用途十分广泛,在各个领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花生在全国播种面积约为4000khm2,约占油料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5%,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区种植[1-3]。在所有农作物之中,花生的种植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高产品种的花生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但其平均产量比最高产量要低得多。在实际生产中,影响花生产量的因素很多,由于花生本身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其种子个体较大,但每株结果仅有10-20个,因此花生荚果的发育对其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了解影响花生荚果发育的因素,可以对提高花生的产量,促进高产稳产起指导作用。

1 生长环境对花生荚果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光对花生的影响。花生在地上开花,地下结果。这种奇特的生殖方式说明花生果针的膨大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早在1982年,潘瑞炽[4]等就阐述了光对花生子房发育的影响。花生入土后25天内,不能暴露在光下,否则花生无法形成完整的胚,不同的光质对荚果发育的抑制作用也不同,荚果发育程度是黑>红>绿>蓝>白。荚果发育需要黑暗,但对于花生植株的遮光却会造成减产。吴正锋[5]等在研究中发现,接受光照不足会使花生株高增加根/冠比降低,开花期延迟,单株花量降低;且光照强度与花生产量呈负相关。因此在结荚期和饱果期起给予花生足够的光照是花生高产的关键。

(2)水分对花生的影响。花生是一种较耐旱植物,但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时期中,缺水仍会影响花生的产量和收成。苗期干旱对荚果产量的影响最小,其次是果实的成熟期;开花期。下针期、结荚期都对水分需求较大[6]。我们也在研究中发现,花生结荚时,除却根系外,果针处缺水,也会严重影响果实的发育。孙大容的研究表明根部水分适宜而结荚区干燥,果实产量仅为正常的32.9%,籽仁产量仅为23.5%[7]。

(3)温度对花生的影响。果针发育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温度在15℃以下,39℃以上时,花生果针不发育,其最适土壤温度为31-33℃[8]。对不同节位的荚果来说,自开花到能够正常发芽所需要经历的日数和有效积温是不相同的,时间幅度为38-42天,有效积温的幅度为533.5-578.7℃[9]。不同的花生品种由于种质之间的差异,种植时间,早熟晚熟的影响,受温度作用的差异十分明显。但综合来讲,温度在23-27℃之间,花生荚果可以得到良好的发育。

我们实验室在初步研究花生果针的膨大机制时,对花生品种“晋花七号”进行试验,通过分析光、湿度对果针膨大的影响,得出结论:光照严重影响了果针的膨大,导致其发育停滞;果针处适宜的湿度也会对果针发育造成影响,干燥会对果针的膨大产生阻碍。

2 营养元素花生荚果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对花生果针和荚果发育影响较大的大量元素主要为氮、磷、钾。不同元素对花生的各个生长阶段起发挥不同的作用。

氮元素可以协调花生碳氮代谢,促进花生植株生长发育,提高花生产量。适量施氮不仅有利于提高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促进叶片蔗糖合成,而且有利于提高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磷可以提高花生根系活力,增加花生根系的干物重。并能促进地上部生长,使花生单株有效结果数和荚果饱满度提高。钾对花生侧枝生长有促进作用,能明显增加花生单株分枝数、结果枝数和单株根瘤数;花生秕果数随钾肥用量增加而减少。饱果数、百果重、出仁率和荚果产量随着钾肥用量增加而逐渐增加。由于花生一般与根瘤菌共生,因此施氮并非越多越好。据梁国耀(1992)研究表明[11]施氮37.5~60.0kg/hm2增产效果最好。在有效磷含量(P2O5)低于10mg/kg土壤上,施磷(P2O5)405kg/hm2,花生荚果平均增产18.4%[12]。中、高产条件下,花生的适宜施钾量(K2O)一般为180~270kg/hm[13]。现阶段研究普遍表明,氮磷钾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是:钾>磷>氮。但由于氮磷钾配施对花生影响较为复杂,国内研究尚无定论,其原因可能与实验所用土壤不同有关。吕泰宗等研究得出花生所需要的元素量组合为:N104.68~135.32kg/hm2,P159.48~200.52kg/hm2,K139.28~160.72kg/hm2[14]。

(2)除了大量元素外,花生生产中微量元素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钼是根瘤菌固氮酶的主要成分,施钼肥可以提高根瘤菌的活力,增强对氮的利用增加结实数和饱果率,有利于蛋白质代谢,提高花生产量。据赵华建的实验,施用钼肥使花生增产12.16%[15];硼能促进花生对氮、磷、钾特别是钼的吸收。并促进花生生殖器官的发育,增强根瘤固氮能力,提高脂肪含量,有利于受精结实。增施硼肥可增产14.60%;锌能促进花生对氮磷钾的吸收,促进茎叶生长,增加结果数和荚果重。甄志高等使用锌肥使花生增产9.58%[16];钙是花生需要量较大的营养元素之一,每生产100kg荚果约吸收钙2.5kg[17];施用钙肥处理花生的株高、结荚枝数、饱果数、荚果重和籽仁重等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而秕果数和虫果数等则有所降低。陈玉山等的实验证明施用钙肥使花生增产8.10%[18]。

我们在研究不同浓度营养元素对花生果针膨大的影响时发现:果实的形成需要直接从果针表面吸收营养,适宜浓度的营养元素会保证果针的正常膨大,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果针发育起不良影响[10]。近年来,人们对于营养元素对植物生理发育影响的重视日益提高,对不同元素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相信不久的将来,微肥的广泛使用将会让花生的产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3 植物生长调节剂花生荚果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用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早期研究主要是使用B9等来防止花生植株徒长,达到抗倒伏的目的。随着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和对其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经可以对花生的各个生长期进行单独的调控。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数量较多,作用位置与使用方法都各不相同。现将其总结为表1。

4 结语

花生荚果膨大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相互关联,十分复杂。国内外对影响花生的单因素分析很多,但对多因素互相作用还知之甚少。尤其是氮、磷、钾肥料的配施问题,长久以来,说法不一,难以形成定论。花生在生长中与根瘤菌共生,如何提高根瘤菌的固氮效率,如何调整环境因素是根瘤菌和花生都能够良好生长,也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之一。花生在种植过程中以施化肥为主,这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土壤结构及其可持续发展,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将会提高土壤水肥涵养能力、增强地力,但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比也是将来研究的关键问题。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省份土壤条件差异极大,找出适合笨的土壤条件的种植方法将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花生的产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花生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要求我们在提高花生产量的同时也提高花生的品质。而且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时间,种植密度,花生品种,是否连作都是影响花生荚果的发育与产量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对此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需要更多的实验和探索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潘瑞炽,陈惜吟,罗蕴秀.花生入地结荚原因的研究.植物生理学报,1983

[5]吴正锋等.遮光持续时间对花生荚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11.

[6]程曦等.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花生抗旱指标值及产量的影响.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孙大容.花生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8]白秀峰.花生结实区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对荚果发育的影响.

[9]涂庆年等.花生荚果发育及其与积温关系的研究初报,1977.

[10]张树伟等.花生果针膨大机制的初步研究山西农业科学,2013.

[11]梁国耀等.花生氮肥施用技术研究.花生科技,1992.

[12]万书波.中国花生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3]周可金等.施钾对花生生长发育与产量效益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

[14]吕泰宗等.氮磷钾配施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及效应分析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3.

[15]赵华建等.铁、硼、钼肥不同施用方式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11.

[16]甄志高等.Zn、B、Mo、Ca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土壤肥料,2005.

[17]赵新华等.钙肥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土壤肥料,1992.

[18]陈玉山.不同钙质肥料对花生荚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福建农业科技,2011.

篇4

一、*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县域面积2241平方公里,约占*市辖区的五分之一。全县辖2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35.4万人。*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等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水土保护生态修复试点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福建省林业生产重点县、旅游重点县。

20*年全县生产总值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16.8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产值9.39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3.27亿元,增长1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7:23.7:33.6。财政收入(不含基金)1.694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不含基金)1.038亿元,增长26.9%。税性收入1.434亿元,增长21.8%。(含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税收0.49亿元,增长44.45%)。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21.22亿元,增长26.0%,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完成产值15.01亿元,增长34.0%。建筑业是*县的重点产业,20*年在省内外完成产值42.03亿元,增长26.6%。

近年来,*县以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抓手,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生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20*年,县城城区空气so2、no2指标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10指标达二级标准,县域为*地区唯一未发生酸雨的县份;县城空气污染指数为40,优的天数占76.7%。大樟溪地表水17项指标除粪大肠菌群为ⅲ类外,其余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标准,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清凉溪饮用水源、南区水厂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达100%。

二、*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县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严格限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严格限制工业发展,强化环境监管,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向省会中心城市提供健康的生态之“肺”作出了无私贡献。

(一)找准发展定位是关键

*县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的发展定位确定为省会中心城市“后花园”,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求*县侧重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严格控制或不发展工业特别是污染型工业。*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工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这种发展定位,对于*县来说,无疑是一个“紧箍咒”。是发展工业为先,还是保护生态为重?这在当时的县领导以至于干部群众中并非没有争议的。然而为了下游地区人民能喝上干净的水,为了省会城市能有一个健康的生态之“肺”,他们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牺牲。为此,该县确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以生态工业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生态建设思路,强化“治山治水即治县”的意识,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优势产业,积极寻求一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统一协调的,促进全县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以生态经济振兴*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他们先后编制出台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意见》,《*县生态功能区划》、《全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县畜禽养殖禁建区划》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方案》,修编《*县城市环境规划》及建制镇的环境规划,制定大樟溪梯级电站及24条支流流域规划等。这些规划性文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规范经济开发行为,指导全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县生态经济步进良性循环的轨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严格把住源头是根本

一是严把开发关。*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或初步探明储量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金、银、钼、锌、紫砂土、高岭土等10多种,如果没有采取限制措施,这些资源的开采、生产,将给该县带来30亿元以上的产值,而正是由于没有开门招商、放开生产,使该县一年减少了财政收入5000万元。二是严把审批关。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规范项目开发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均能首先征求环保部门意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把搞好环评作为项目审批的第一前置条件,不引进重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近几年否决了18家高污染企业,仅被否决的*味精厂搬迁项目,就涉及产值13亿元;永鑫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由于采用的工艺较为落后,该县于去年12月关闭了该企业,待重新选址并进行技改后再重新生产,该企业涉及产值达7500万。三是严把规划关。在规划布局中坚持以人为本,防止生产区与居住区混杂;对现有布局不合理的工业企业,逐步搬迁进入马洋工业集中区和城峰工业集中区园,目前已经入驻园区的企业有43家,涉及产值约13.5亿元。

(三)坚持“关”“治”并举是方法

*县工业企业有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20*年全县工业产值15.01亿元。这些数量不多、产值不高的工业企业,对于经济欠发达、财力较紧张的*县来说,是重要的财税来源。而近年来,为了保护*的生态环境,该县“忍痛割爱”,关闭了污染严重的近20家企业,其中小造纸厂5家,小炼铁厂7家关闭注销,比如*县造纸原为莆田地区造纸厂,1983年下放*县管理,全厂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主要是芒杆制浆,由于污染排放不达标,1999年被责令停产;*县蜜饯厂为*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于该厂位于*县饮用水源的上游等原因,1999年该县也关闭了该企业。这些关闭的企业中,每年减少cod排放24吨,同时每年也减少了近2亿元的产值。

大樟溪是*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保护好大樟溪流域的水环境,对促进*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及长乐、福清等市的用水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县人大常委会就保护大樟溪提出了议案,县政府对保护大樟溪进行了多次研究,制定了保护大樟溪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一保护和治理大樟溪的方针,拟定出分期分批治理计划。一是关闭了沿溪的重污染企业。二是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相继建成了一化化学品有限公司、德胜药业、烤鳗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和县医院等10家医疗单位及御温泉、赤壁、白马、姬岩等旅游景区的污染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使大樟溪受纳的污染物数量明显减少,年废水排放量减少约50万吨。三是抓好房地产项目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鉴于*县尚未配套污水处理厂,该县严格执行环保有关制度,2000年以来,城关大部分房地产建设项目均配套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含无动力、微动力)处理量约为1850t/d,约占城区生活污水总量的30.8%。严把大樟溪两岸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禁止在大樟溪及其重要支流两岸建设有严重污染的项目,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项目环评执行率已达到98.8%。

(四)实施生态修复是途径

近年来,该县认真组织实施生态保护有关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以水土保持、大樟溪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藤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加强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实施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县部分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影响了*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该县以大樟溪两岸、永福旅游绿色通道一重山为生态修复的主线,划定了大樟溪沿岸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林面积共70667公顷,采取了“防、封、竹、改”等水土保持措施,即:预防为主,封禁防治,种竹绿化,改造“四园”(果园、茶园、坡耕园、油茶园)。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了以部门投资负责制为主的资金筹集办法,累计投入资金2162万元。通过实施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大樟溪两岸有林地面积增加3520公顷,植被覆盖率提高6.3%;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600公顷,降低水土流失程度25%,土壤有机质提高1.7%,水土得到有效保持、土壤得到明显改良。二是积极抓好林业生态的建设。目前,该县生态公益林面积达74413公顷,占县域面积的33.2%。全县已建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达到29630公顷,占县域国土面积的13.2%。其中藤山自然保护区设立于1997年11月,2001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7676公顷,占县域国土面积的7.9%。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物种,特别是藤本植物、野生兰科植物、藏酋猴种群、火山口地质地貌等都具有很大保护价值。该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已被列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建设项目库。为了保护好生态林及藤山地区的独特资源环境,*县在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保护经费上予以保障。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当地群众的保护意识。目前,县域生态稳定,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良性循环,具有突出保护意义的藤本植物、野生兰科植物、刺桫椤生长旺盛,藏酋猴群个体健壮,种群扩大。

生态修复不仅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而且还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环境效益体现在: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约占林地面积的40.8%,为县域内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强大的功能;生态公益林中的森林生态系统是该县最大的“碳汇库”和“氧气发生源”的循环系统,是我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衍屏障,同时也是县域内重要的气候调节功能器。其社会效益体现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就的优良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良好的条件,吸引了无数的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休闲,为该县建设成为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创造优越的生态环境;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为全县提供了490个生态护林员岗位,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其经济效益体现在:该县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不仅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面积多达111.62万亩的生态公益林,为生态公益林管护经营者开展林下养鸡、林下套种中药材和花卉植物等林下综合利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五)发展生态产业是目标

一是发展壮大生态农业。该县将“农业生产有机化,有机食品产业化”作为扩大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抓手,带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了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6大农业主导产业及李、梅两大特色产业,先后建立了李果、青梅、柿子、板栗、茶叶、无公害蔬菜、速生丰产林、水产养殖等多个农副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生产格局正在形成。主要做法是:加大培训力度,宣传农药安全使用方法,推广茶叶、水果、蔬菜、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利用经济绿肥、秸秆还田、禽畜积肥和人工堆肥等资源,推广平衡施肥、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和秸杆还田技术,引导农民大力改进农民施肥习惯,增加有机肥投入比例,发挥施肥的生态效益。全县已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作物专用肥10万亩,经济绿肥5万亩,推广配方和平衡施肥技术10万亩。目前已经建立并获得认证的有葛岭的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食品3个;利用大樟溪优良的水质,实施放流增殖,几年来连续在大樟溪放养毛蟹、蚬子以及三角鲂等鱼、贝类,增加水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水产品产量。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环境宜人,植被良好,是*旅游经济的灵魂所在。因此,该县以青云山创建国家4a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重点旅游区的“双创”工作为契机,努力打造*县旅游品牌。通过引导和鼓励旅游企业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活动,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做到合理利用开发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的品位。目前,业主在开发旅游景点过程中,都能做到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如赤壁景区和天门山景区,都采取了铺设栈道的方式建设景区游览道路,虽然增加了投入,但保护了景区的原始风貌,很好的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理念。同时各景区都能重视落实好环保措施,做到禁止燃煤、烧柴,使用液化气燃料、电和轻质柴油等清洁燃料;对生活污水做到处理后排放,对旅游垃圾集中收集,统一运往景区外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目前,*县已被列为全省12个旅游重点县之一,旅游资源优势开始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20*年接待游客达到93.8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2.78亿元。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并逐步成为一个支柱产业。

三、*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生态基础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为了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严格限制资源开发,而且要严格限制工业发展,为给下游地方提供良好的质量作出无私的贡献。如何鼓励生态基础良好的地区保持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继续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作出贡献,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生态补偿机制,有以下两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