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4 15:2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篇1

我校自1998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了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开展了环境微生物实验课教学,近年来我们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1实验教学改革

l.1实验课程的设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2001-2006年之间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36学时)的一部分,占其中的4学时,实验项目2个。实验内容较少,教学方式单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验训练,不能充分掌握实验技能,在后续的实践及科研中感到比较吃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认识,2007年开始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独立成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共16学时,1学分。

1.2修订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实验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既能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兼顾微生物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培养基的制备、器皿及培养基的灭菌、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微生物的培养及分离等实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操作,学生必须扎实掌握,但在实验微生物种类的选择上也要照顾到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微生物,比如普通生物学中较少涉及环境工程微生物中比较重要的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本人自2007年起,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实验知识和实验技术的传授,同时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将实验项目拓展到8个,并出版校内讲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实验指导教材;2011年9月,将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出版了校内讲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修订版),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项目增加到10个,并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学时数和实验类别等。

1.3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简单的学生实验、编写报告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贯穿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编写报告、实验考试等全过程。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并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等),做到对所做实验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从准备实验器材、配置试剂到实验结束每一步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到辅助、监督和示范作用。每个实验都设置有相关思考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验,实验课程中进行讨论、验证或课后进一步查找资料来解决这些疑问。

1.4改革教学手段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视频实验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因此,我们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网站,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图库,完成了课程试题库建设,该网站成为适合学生自学的网络平台。

1.5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方法。实验课程考试方式是综合考核(实验+闭卷考试),实验主要考核项目有预习情况、操作情况、数据的记录及处理、实验报告的质量等,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70%。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操作关键点,该部分占30%。

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特点

2.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让学生参与到前期准备工作中,不但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还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课分组进行,每组实验结束后,做好后续整理工作,比如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和生长曲线绘制实验,测试完毕要将实验菌种和器材进行灭菌后清洗,然后每组分别准备出下一个实验自己小组所需的器材,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置各种试剂,这个过程使学生学习到完整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

2.2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不断向前发展,实验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PCR技术也在环境工程得到应用,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对这些实验技术在环境工程中运用很少涉及,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我们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将分子生物学的部分内容写进教材,如2011年进行实验教材的改编时,将电泳、凝胶成像、PCR基因扩增等实验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2.3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实验体系,比如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实验一)培养出的微生物可进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练习(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三)后的微生物进行数量和大小测定(实验四)以及生长曲线的测定(实验五)。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实验体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系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惯性,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的创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4结合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地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针对这点我们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宏观及微观图片,并建立了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库,从而更直观更丰富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2.5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增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是为了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活跃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有限的启发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项目选题、实验设计、项目实施、结果处理、项目报告评审等均由学生解决。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设计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在实验项目的安排原则上不做范围的限制,只要是实验室条件满足就予以安排,创新性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找出成功或者不足之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如2013年我校的科技创新项目:微生物处理高氯酸盐的研究、利用餐厨垃圾发酵废液培养产油微生物及其油脂提取技术的研究和餐厨垃圾与玉米秸轩混合干式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研究等;2010年的科技创新项目:2-MIB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复合生物填料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和体育馆有害微生物研究。每个项目由3-5名本科生,1名指导教师组成。学生自由组织,编写项目申请书,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实验室提供场地和实验材料,项目完成后进行答辩验收,验收由3-5名评委进行,优秀的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2.6完善的考核手段

合理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对实验技能不够重视的倾向,他们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却可以写出很好的实验报告。为克服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在本课程中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手段,除了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成绩(占70%),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还增加了闭卷考试(占30%),将实验中的重要内容或者操作的关键点灵活转化为试题的形式进一步进行考核,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关键点的掌握。

3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不断改进,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减少了重复操作,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效率,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技能,增强了科研意识及专业信心,通过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7年至2012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进行了5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连续3年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本科教学网评中排名前10%。2010-2011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成为校第五批优秀课程建设项目,2012年11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被评为我校第十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为了配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出版了2本配套讲义和1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别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2007版和2011版,校内讲义)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4结语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已进行了多年,很多学校也进行了不少教学改革探索,目前国内文献或会议报道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有让学生尽量多的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实验连贯性、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本论文的特点在于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增加了网上教学交流及多媒体教学的比重,采用了更加完善的考核方式(实验操作+闭卷考试),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引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进一步适应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要求;本文的创新性在于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2

【关键词】生物技术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14-02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受益面宽、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和发展迅速等特点,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越来越受重视,在整个学科设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长沙医学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于2010年,是一门新开专业,如何结合医学院实际情况及生物技术专业特点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是目前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点滴体会,期望能够对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明确课程地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

1.课程地位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微生物学作为生物技术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课程的作用,一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二是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提供丰富的微生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只有具备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到与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科研和管理工作。

2.教学大纲

在教育改革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我们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重新修订了医学院“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了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对某些章节内容的学时数进行了一定调整,突出了重点内容,减少讲授时数,增加自学、研讨时数;对每一章内容都从“掌握、熟悉、一般了解”三个层次进行分解,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每章结束后安排15分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讨论章节内容,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例如,“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中“细菌细胞壁组成结构”等重点内容更为突出,所占课时比例增加;学习“真核微生物”时,让学生查阅文献,写出“酵母菌/霉菌在生产中的应用”的综述并安排小组讨论;在学习“微生物遗传”内容中补充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在实验教学大纲中,笔者对实验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将“培养基的配制”和“消毒灭菌”实验分别作为第一、第二个实验;将“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如“革兰氏染色”和“微生物菌落的观察”等实验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连续、系统的综合大实验。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中还加入了自主设计性实验,由学生分组进行。教师提供几个可选主题,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最后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大纲中明确规定,实验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实验技能考核占微生物学总成绩的20%。

二 合理选择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

目前,国内出版的微生物学教材很多,但真正适合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却少见。另外,我国教材建设明显滞后国外,出版周期长。为此,在准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根据专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国内外优秀教材,同时要随时关注和紧跟学科发展动态,及时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合理性。

1.教材的选择和调整

教材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选用具有系统、完整的微生物学学科知识体系和反映当代微生物学领域最新成就的优秀的教材,是确保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择了袁生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作为教材进行试用。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汲取、借鉴和参考国内外一些优秀教材的长处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微生物现代分子生物学前沿、微生物多样性等知识,以及当前热点问题的介绍,并且在教材编排比例上做了新的尝试,是一本内容全面、简明扼要、结构合理,并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教材。同时,笔者将周德庆先生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武汉大学沈萍教授编写的《微生物学》等作为参考教材,这两部教材内容较新、知识性强,汇集了学科近期研究进展,资料翔实、信息量大。既避免了单纯靠一本教材所带来的局限和不足,拓宽了学生在微生物学领域的视野,又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还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课外学习的参考资料和网站(如《微生物学通报》、生物谷论坛等),让学生自主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沿与动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根据教学需要,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课程由于其内容庞杂、微观形态学内容较为抽象,在有限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学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体系不严谨等问题,而且如何在学时相对减少的条件下,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经典内容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关系是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首先遇到的问题。为此,首先,要深入研究和领会教学大纲,仔细钻研分析教材,理清脉络,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实际应用统一起来,然后再系统地、有侧重点地传授给学生,完成大纲的要求。其次,避免课程间内容交错重叠。笔者对交叉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优化整合。例如,“微生物的代谢”一章,生物共同的代谢途径部分为生化课的重点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点讲解微生物特有代谢途径及其作用和应用意义,如乙醇发酵、乳酸发酵、生物固氮等。又如“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章节,对于在分子生物学课程重点“遗传物质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仅作简要概括或让学生自学。此外,适当补充微生物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等相关教学内容,如在每讲完一大类微生物时,补充相关微生物工业和产品相关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又注重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微生物学课程“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因此,继续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只会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将微生物学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归纳、对比式教学法

对于知识点零乱、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通过归纳与比较其间的异同,使知识点层次清晰、分明,也可减轻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比较;真病毒与朊病毒的比较;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菌落特征的比较;消毒与灭菌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等。比如,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可从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和说明:细胞壁结构;肽聚糖含量与单体结构;革兰氏染色反应;磷壁酸、LPS的有无等。归纳和比较法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列表比较,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又能提高其自学能力。

2.实例教学法

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引入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或有趣事例。例如,讲到“蕈菌”的时候,可以查阅最新文献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蘑菇的培养过程,引出真菌繁殖的生活史;开始“病毒”一章的学习时,通过简单介绍当时SARS流行情况,引出其病原体—冠状病毒,讲到“亚病毒”时引入疯牛病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病毒的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对学生起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3.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与当前热点问题有关,可以提前几周布置作业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成综述或总结。如讲到细菌耐药性时,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当前细菌耐药性研究的进展,包括耐药菌种、耐药机理及可采取的措施等,上课时分组派代表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的能力,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利用

微生物的微观形态特点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在显微镜下的影像信息搬到教室中,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细菌、真菌、病毒的显微世界及鞭毛运动、噬菌体复制、担孢子形成的过程可以通过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再配有优美的音乐和解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讲课效率。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避免多媒体画面富于变化而带来的讲授内容条理不清晰的弊端,在板书清晰的主线框架的前提下正确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

四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为搞好课程教学而进行的一些改革实践和探索,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微生物学课程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教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同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思考、总结和深化,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17-002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生物科学中理论性、技术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之一。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为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印证和巩固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以及研究与应用微生物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这一问题,许多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和实践,如林雁冰[3]等研究构建了一种创新型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黄族豪[4]等对生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我们针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修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整合实验内容,构建实验教学模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中,由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一所省州共建、以省为主的本科层次的民族师范院校。新建的地方院校,经费困难,用钱的地方很多,实验设备短缺而陈旧落后,由于微生物实验受仪器设备和实验学时等条件的限制,拟订的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的实验项目数偏少,仅有8个实验(只有1个综合性实验,其余都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单一,相当学生学习消极,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单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学院的投入增加,实验室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实验设备仪器得到添置,实验条件有所改善。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微

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我院的实际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夯实学生基础,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修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新的微生物学课程实验大纲将原来的实验内容由8个实验调整为10个(其中5个验证性实验,3个综合性试验,2个设计性实验),实验学时由原来的24学时增加至48学时(其中2个综合性实验与1个设计性实验,每个实验时,其余为3个学时,共计48学时)。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微生物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将上述微生物实验的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性微生物学实验模块、综合性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创新性微生物学实验模块,构建形成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客观规律的教学框架,它具有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结构稳定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三个模块的实验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使学生能系统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基础性实验模块实验内容的整合

1.教学目标

通过开设5个实验,使学生印证和巩固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临时装片制作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转管培养技术、微生物实验无菌操作技术),环境消毒的方法,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无菌概念;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实验仪器开展实验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主要内容

将微生物在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分布,微生物的形态识别,细菌特殊构造的观察,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区别,显微镜、细胞计数器、测微尺等仪器使用,培养基制备、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染色观察技术等知识整合为5个实验。即:(1)培养基制备、灭菌及环境消毒;(2)实验室环境、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及无菌技术;(3)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制片及简单染色观察;(4)细菌革兰氏染色、芽孢、荚膜、鞭毛染色;(5)微生物大小测定、显微镜直接计数技术和悬滴观察。每个实验3学时。原来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大纲对这部分实验内容安排了7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但还不包括细菌芽孢、荚膜、鞭毛染色和微生物大小测定等实验内容。经过上述整合,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还对学生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进行多方位的训练,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验顺序上,按前一个实验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基础或准备进行安排,使实验体系紧凑,逻辑相连。如培养基的制备实验的结果,就为实验室环境、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及无菌技术实验做好了培养基的准备,节约耗材,提高实验的效率。

3.教学方法与效果

该模块的教学方法利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师用边示范操作边介绍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微生物形态观察的实验内容为学生制作示范镜显示观察结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观察各实验台学生操作情况,并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实验报告按传统的格式完成。实验准备和预备实验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生以实验台为单位轮流安排)。经过该模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反映良好,对他们实验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三、综合性实验模块实验内容整合

1.教学目标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将微生物各单项基础实验技术整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要内容

将基础性实验模块的实验内容有机整合,把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生理生化、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等知识整合为3个综合实验。即:(1)IMViC试验;(2)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3)大型真菌菌种分离、质量鉴定。其中第1个实验为3学时,剩余的的2个实验各为时。该部分实验在强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实验内容与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微生物实验技术广泛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与效果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将单项基础性实验根据实验目的进行有机组合,集成微生物实验方法和技术,形成对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综合技术。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综合性实验,将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分离、鉴定、转管培养、菌种保藏等技术进行整合,形成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整套实验方法和技术。教师在实验前提前布置实验题目,交待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独立拟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前由教师检查实验方案合理后,学生独立实施。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否规范,并及时指正。实验准备以实验台为单位,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格式完成。学生对这种应用性较强的模块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知识掌握程度也牢固。

四、设计性实验模块

1.教学目标

该模块以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机接轨为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设计性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主要内容

该模块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领域)从事微生物和相关领域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实现无缝结合的重要环节。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与生产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特点作为实验内容,开展具有本院微生物学科特色的设计性实验。即(1)当地饮用水源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检测(时);(2)牛乳的巴氏消毒、细菌学检查、酸乳的制作及质量检测(3学时)。

3.教学方法与效果

设计性实验由教师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实验前提出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检查合理后,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准备以实验台为单位,仍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格式完成。该模块内容结合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能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实验成绩考核

实验成绩由学生制订的实验方案(30%)、完成的实验报告(30%)和实验技能(40%)构成。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按统一的基本要求作为评分的标准,由指导教师评阅给出成绩。技能考核以大型真菌组织分离制作菌种作为技能考核单元,从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接种环境消毒、组织分离方法、无菌操作等方面综合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以成功分离无污染的菌种为判定标准,记载考核成绩。指导教师对实验报告评阅在下一个实验前批改发给学生,并在下一个实验前对前一个实验进行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利于学生及时改进。

六、小结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从2009年开始在我院生物科学专业2007级两个班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摸索,在生物科学专业2008级职业师资班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经过对生物科学专业2009级两个班学生的教学实践检验,得到学生的认可。不管是哪个年级,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结束后,相当部分的学生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要求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微生物学方向的研究性学习,有些同学在毕业论文选题时选择微生物学领域的内容。由此微生物学课程教师常常因要求的学生过多而超过学院规定教师指导学生的任务。学生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学习训练,成果显著,有的发表了研究论文,有的考取硕士研究生。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建立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符合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适应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黔教高发[2012]426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微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院政发[2011]04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院教发{2011}5号。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篇4

[关键词] 专升本教育;医学微生物学;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b)-101-02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再提高的过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分析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临床、科研人才。[1]由于专升本教育对象有的从事过医学工作,有的尚未参加工作,但均经过专科培养,若按一般本科教育不仅会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也难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甚至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对于专升本教育不能按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应以现实需要为目标,真正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本文根据专升本教学特点,就《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作初步探讨。

1 针对学生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重点突出,体现微生物学特点,医学微生物学总论是微生物的共性知识,是说明各论每一个微生物的知识点,而各论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总论的理解。如果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学得扎实,各论的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少讲或自学。针对微生物学科特点,专升本学生虽然经过专科学习,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而且由于课时有限,一些知识在专科时没有涉及到。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要给予阐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要把握教学重点,加强教学深度,适当补充新知识,以拓展教学广度。

2 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由于讲授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各具特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易懂、难记、易混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2]。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微生物学各论的讲授中,采用了PBL教学法。

2.1 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以临床实际问题为中心,引入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问题的深度、难度适中,使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这样,确保了PBL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如在讲授化脓性细菌这一章时,提出如下问题:临床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与哪些细菌感染有关?这些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如何?其致病性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如何?怎样进行病原学鉴别诊断?在肠道感染细菌这一章,提出引起夏季常见病――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如何区别导致腹泻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使学生对原先繁杂、无条理性的微生物学性状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学习相关内容,以便于其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思考腹泻患者如何诊断,治疗及预防?进一步引出肠道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相关知识[3]。

2.2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重点讲授

针对事先留下的问题,采用“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老师总结”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如对各种化脓性细菌,老师最后通过列表比较各种球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等,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化繁为简、强化记忆。这种模式,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从中也受到一些启发,既增长了临床知识,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相长。

3 PBL教学法的效果与评价

3.1 成绩比较

我们在2004~2007级专升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出200名学生,将其理论课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其中2004级和2005级共100名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法,2006级及2007级共100名采用PBL教学法。成绩采用方差分析,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学生成绩比较

结果表明,PBL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呈增高趋势。

3.2 学生意见反馈

由教研室统一制作学生意见反馈调查表,每学年结束前,由任课教师发给学生,采用无记名的方式,收集学生意见,进行统计。通过对两届专升本学生的调查统计,28.2%的学生认为适应传统教学法,70.7%学生认同PBL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效果好,知识掌握牢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这两年对专升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发现,专升本教育不应也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其教学应与普通本科、专科有所不同。要充分认识到专升本教育的特殊性,进而从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和体现其继续教育的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之一,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围绕微生物学学科特点,采用适合专升本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素质成为专升本《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戎华刚.“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8-129.

[2]李婉宜,李明远,杨远,等.医学微生物学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91-92.

篇5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30-02

食品、环境、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21世纪的农业已从植物、动物的“二维”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三维”转变,微生物对资源循环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微生物产业化,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相一致,重视水体中的微生物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一直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有关微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已有报道,本文针对水产养殖专业开设的水产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验课内容的重建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合格的水产专业技术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水产微生物学起步晚,发展快,内容覆盖面大,且广泛联系实际。由于该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体系不严等问题。因此,针对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讲解。目前,由于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教材内容有些滞后,造成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兴趣不大等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如何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如何处理教材的经典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是水产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的重点内容。首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微生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是水产微生物学的两大块教学内容,“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的微生物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等;有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微生物的遗传育种等;“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生态、饲料、水产品及鱼病的影响等内容,这样整理以后能使各章节联系更加紧密,抓住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贯穿到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部分中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其次要避免教学内容交错重叠,《水产微生物学》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如与《生物化学》、《水化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及《水产动物疾病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补充学科发展新知识。微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水生微生态学一章时,可列举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及对水质改善及对水产动物的影响,从而了解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新的知识时,学生总有畏缩、退让、回避等心理暗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水产微生物学教材讲授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教学,结果是老师难讲、学生难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如在原核及真核微生物形态讲授过程中,可通过课件及音像制品先将一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的模式图和真实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简单介绍这些微生物与一些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等的蛋白饲料关系,与改善环境的微生态制剂等的关系;然后从形态、结构及组成上讲解各种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这样利用大量的教学课件,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逼真的画面和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展示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简洁,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节省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现代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包括如何阅读、预习、听课、做笔记、总结、复习、应用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在阅读时,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列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查阅相关资料,避免无明确目的地盲目读书,而查阅资料可贯穿预习、学习、复习各个阶段;应用是对知识掌握的最高境界,相关章节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小论文撰写或论述相关问题,以巩固学习内容和灵活应用知识。总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结果更为重要,更具有长效性。教师要把这一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实验课内容的重建

实验课是水产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实验的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和综合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实验课所掌握的技能的实际应用性。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水产养殖行业对水产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岗位上应具有的相关技能,将《水产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2个教学模块,即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基础实验为综合实验做铺垫,其内容包括微生物检验操作技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配制,灭菌消毒等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常用微生物的鉴定技术等。在基础实验中强调操作的连贯性,充分考虑前后操作内容的衔接性。在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必需的无菌操作概念,培养基的制作,并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及灭菌;接着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及保藏;获得了相应的菌株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初步鉴定,包括染色技术、形态的观察、大小和数量的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等。整个授课顺序内容连续且完整,达到了培养学生对微生物操作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综合实验打下必要的技能基础。综合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后开展。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综合实验可放在后面开始的“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环境监测”等综合实验课程中开展,开设内容为“微生态饲料添加的制备”、“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培养等的基本操作后,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出微生态饲料添加或水质改良用微生态制剂,然后将做准备出的产品运用于养殖过程中再进行下面的其他综合实验,从而体现了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水产微生物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总之,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不断关注,微生物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对水产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水产微生物学教育应承担起水产养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只有积极深化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才能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吃苦耐劳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树青,江晓路,牟海津.促进微生物实验技术创新水平的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5):127-129.

[2]于海,徐鑫,汪志君.微生物学课程改革[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2):46-47.

[3]李新社,陆步诗,王放银.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11-213.

[4]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谢洁,左伟东,潘国庆.浅谈高等学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5):164-167.

[6]侯竹美,王继芳,王凤舞.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7,(31):52.

[7]周德庆.水产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1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24-01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类较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所进行的主要教学研究内容是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学特征、免疫机制、致病机制、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微生物类疾病的防治、诊断及治疗等方法。在医学及生物科学等学科的高速发展推动之下,医学领域内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转变与优化,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和多样性给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着较高的要求,就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而言,进行适当的改革探索与践行已显得非常必要。

1 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在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试验教学多附加于理论教学之后,即在某章节理论知识的讲解完成后安排相应的实验课教学,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相关技术人员在落实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之后,学生依据试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及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主要是就所学理论知识实施验证。该种试验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连贯性及系统性,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试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而学生真正参与动手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使得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影响到学生学习热情及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就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及内容等实施适当的改革,对传统的边理论边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突破,对课时内容进行归并划分,在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结束后集中安排实验教学,让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引导之下依据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系统性的进行,使得实验教学不再受到理论教学的课时进度的影响及限制,将实验教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实验技能教学。

综合专业特点及教学要求,将素质教育及能力的培养作为立足点,实现实验教学不同层次的定位,例如麻醉学专业中可将实验教学划分为验证性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探索及设计实验、开放性实验等,其中验证性实验包括显微镜使用、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染色体着色、细菌生化反应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理论及技能;探索及设计类实验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及探索能力的培养,开放性实验重视试验内容的选型、样本的采集及实验规程的制定等。

2 实验教学的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以往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多是由教师先进行实验原理的讲解,然后进行示范性操作,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种教学手段并不理想。教师可在实验教学环节中适当添加实验理论课,在实验课进行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就现代化的微生物学的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现状、实验常规仪器、常用的实验手段、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原理等进行介绍;就某些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开设的实验操作及前沿性实验技能可进行动态展示,在激发学生实验动手兴趣的同时,可让学生就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认知。

实验指导教师可进行现代化的试验教学手段和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在实验教学中采用讲、看、示范操作、学生独立操作、总结的教学手段,其中讲解环节中要求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等,就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实验技术要点等进行讲解反分析,看是要求学生就教师利用教学网站所进行的演示操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观看;该实验教学手段中使用到的课件图片要清晰、动画设计要生动形象、选定的微生物的形态尽可能的典型、操作示范要规范清楚等,可使学生就所进行的试验操作有更加清晰深入的理解及掌握,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重点的进行实验教学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制作收集。

3 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科学完善的实验考核体系对于推动实验教学效果及质量的提升,践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创新性实验教学的保障。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多以实验报告作为考核依据,也就是实验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呈交的实验报告给出评分,该种考核方式多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甚至为应付考核而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同时该种试验教学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及实际水平。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所进行的改革重点体现为,选用综合性的实验成绩评定方式,并就实验成绩在学科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进行重点设立,例如综合麻醉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及实验比例,将实验成绩设定为学科总成绩的40%。同时就实验教学的考核内容进行明确细化,主要包括动手操作、创新设计、实验观察、综合分析等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编写,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日常考勤及值日等。例如开放性的卫生病菌的检验中,就实验样本的采集处理、实验用培养基的制备、细菌总数的检测、各类菌群检测(大肠菌、霉菌、酵母菌、致病菌)、微生物形态观察、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定考察。综合性的试验教学评价方式,可就每位学生真实的水平及能力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评定,这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践行真正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精神。

4 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优化及教学评定方式的创新,从实验教学、实验指导教师及学生等多种因素中实现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 王宁,姜凤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2)

[2] 王志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01)

篇7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人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2)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加强实验教学。做到以上几点,将极大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该领域的优秀人才。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

篇8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严格来说,食品微生物学是属于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涉及到很多学科、很广范围的的课程。食品微生物学主要是对和食品有关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研究些食品和这些微生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开发出有益的微生物,并将其利用到相关的食品生产、制作和保存上,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的食品;同时也对危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研究相关的检测技术并将之运用于食品安全监测和监控上,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防止人们食用之后发生食品中毒事故。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课程,它是培养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必修课。而如何让学生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会生物学理论知识,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安全控制、以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等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市场对于食品安全人才的需要,则是目前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做好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来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经验,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进和探索,以期望可以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调整教学计划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要培养高素质实用性的食品安全人才,就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调整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好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分配。而根据一些相关的课程安排情况,我们建议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7:3调整到6:4,或者5:5。通过适当增加实验课的课时,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加强他们对食品微生物学实用技能的掌握,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选择合适教材

教学离不教材,教材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一个工具,因此,选择的教材合不合适,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选择一个合适的教材,则是一个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例如,笔者在这里就选择了浙江大学编写的《食品微生物学》,这套教材的结构比较完善,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也比较合理,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比较丰富比、较全面的食品微生物知识,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知识收益。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手段和过程,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分别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3.1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如同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样重要,这是所有的教师都认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取的是“授之以鱼”的方式,主要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改变这种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性特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采取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学会应用。例如在进行大肠杆菌的讲解时,直接向学生讲解:大肠杆菌的长度是1纳米到2纳米。这样的感觉就很死板,很没意思。笔者在这里是这样说明的“1500个大肠杆菌首尾相连的长度差不多就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通过引用了芝麻来进行对比,就显得生动很多了。另外,合理利用课堂讨论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活跃了他们的课堂思维,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就微生物和食品酿造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酿造食品和比较感兴趣的酿造工艺,并分析酿造食品的制作和微生物之间具有什么联系等,最后教师再适当进行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学习的氛围,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考虑到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概念比较丰富繁多,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也比较广,因此采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往往可以起到很好效果。例如真核、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的营养类型的比较等,这些比较都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2教学手段。现代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教学手段支持,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清晰的微生物图片,播放一些比较形象生动的动画,从而为学生展示一个微观下的奇妙世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从而加强理论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照搬教材内容,文字要尽量精简,同时还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不要只顾对着幻灯变照本宣科。

结语:随着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在食品的制造、保存、检测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加强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实用型食品安全人才,既是食品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冯建英.微生物学课程绪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10(07).

篇9

关键词: 微生物学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生物学基础学科,它包含了细菌学、病毒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等丰富多样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涉及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讲解及复杂细致的实验操作技术。传统微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以黑板式讲授为单一模式,课本图片资料较少,并且大多数图片为黑白图片,且图片模糊,质量较差,造成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虽然教师有时利用挂图和幻灯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直观性,但教师操作不方便,并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幻灯片变模糊,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微生物的课堂教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弊病,且已应用到我们的微生物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1],[2]。然而,目前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过多滥用、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这样的授课方式没有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有时还降低了教学效果。当前,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现代教育技术与微生物教学的整合,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的关键。笔者在此分析当前多媒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适时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的课堂教学中。

一、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多数以课本为基础,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来进行讲解。但是,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情况下肉眼看不到的低等生物,所以,导致传统的微生物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教师讲解抽象,重点难点难以突出;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例如在讲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时,由于微生物形态微小,肉眼看不到,学生对其没有一个整体形态方面的观念,常会感到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教师在上课时,所能利用的教具也只有黑板和课本。教师板书画图受到时间、绘图水平等许多因素的限制;课本上的图片也存在图像模糊、无立体感和动态感等缺陷。这对于学生掌握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运动特征和繁殖方式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于板书画图需要时间较长,教师往往只能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总结重点难点,而学生因听课时间长,大脑相当疲惫,对教师总结的内容不能很好吸收,势必造成学生重点难点不清楚,学习效率低,教师的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有时也利用幻灯片、挂图等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它们操作起来较麻烦,既浪费时间,又缺乏真实感,且时间久了,图像变得模糊。这些辅助教学的上述特点,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趣,学习兴趣不搞,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时间长,而且现在各高校大多数课程课时进行压缩,微生物学内容多,板书画图消耗时间长,所以,很明显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微生物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像于一体,形式多样,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3]。我们可以把多媒体的优点应用到微生物的教学中去。以微生物形态结构为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备、显微镜等设备,扫描到微生物的真实照片,把它们放入我们所制作的教学课件中,这样就可以真实、生动直观地展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给学生强烈的感官效果,使学生对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以便于增强记忆。再如,在细菌的遗传变异这一章中,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采用多媒体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是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的精彩体现。

2.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微生物学内容繁多,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板书和画图,使得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教师的课堂教学仅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很少涉及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画图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查阅较多本学科相关知识,举更多的例子,深入浅出,突出教学重点,讲透教学难点,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教学信息容量大大增加;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微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展示,如微生物制药、微生物发酵和微生物疫苗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既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中,通过教师生动地讲解加上图像、动画等合理的运用,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师在讲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就可通过播放大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处理厂的真实图片,介绍环境污染以及微生物在污染处理中的作用。尽管微生物在污染物处理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筛选的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的菌株容易变异,失去对污染物处理的能力怎么办;污水处理后,大量的微生物随处理好的水进入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有无影响?这样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留给学生去深入钻研的余地。

三、多媒体课件应用微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微生物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完善。

1.多媒体教学应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多媒体课件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始终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在合理使用多媒体同时,教师要吸引学生,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微生物多媒体课件仅是教学辅助软件,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替代微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而只能作为微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和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很难预计的,但多媒体微生物课件是教师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好的软件,不可能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千变万化。所以,在微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多媒体只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因此教师要避免过分依赖课件,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否则,教师就会沦为电脑的操作者和解说员[4]。

2.课件制作应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目前,微生物课件制作最常用的软件是PowerPoint,再辅以必要的图片和动画。制作幻灯片应做到内容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不过多地堆积文字材料。过多的文字,易使学生无法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更谈不上思考问题,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幻灯片色彩不能太复杂,动画、声响、切换等不能太频繁,以免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微生物多媒体课件应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微生物多媒体教学极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讲解速度、放映速度较快,内容较多,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思想紧张状态,缺乏师生交流,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思考理解,最终导致学生重点把握不住,难点理解不透。我认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汲取传统教学的优点。传统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教师利用黑板板书和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学生相呼应。我们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重点、难点,配合黑板书写,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已达到更好的效果。

4.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我们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时机。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为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例如模拟实验操作、模拟微生物运动、微生物形态结构等。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的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我们微生物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仍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并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出更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妹.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文教资料,2006,(22):82-83.

[2]姜艳玲.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0-21.

篇10

【关键词】林业微生物学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6-02

林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着重研究微生物与土壤环境、森林病害及森林培育关系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进行思考,形成以下几点想法。

一、将微生物知识生动化、趣味化和可视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知识点多,听起来枯燥乏味,且不易记忆。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将枯燥乏味的微生物知识生动化、趣味化和可视化,使学生在复杂中有律可寻、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如:在讲绪论部分时,教师应像讲故事般地把微生物研究对象、特点、发展简史及其应用娓娓道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新学科的大门,使他们对本学科产生较大的兴趣;再如,在讲病毒时,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讲解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繁殖特点,并播放相关视频详细介绍噬菌体在发酵工业中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二、老师走“下台”,学生走“上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应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将老师的“喂饭吃”转变为学生自己“找食吃”,改变过去“学生围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重点突出,画龙点睛,重点讲解关键基础知识,课后教师通过布置任务,让他们统筹安排学习时间,根据学习要求围绕一些小知识点主动搜集资料进行自学并进行归纳、凝练和总结,然后走上台来给同学们讲解,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对一些重点知识点,可在学生讲解完后,再召开小组讨论会,老师跟学生一起相互提问、共同交流。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林业微生物是一门内容枯燥、复杂并且难以理解的学科,初学者往往都难学难懂难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记忆。如:为了说明大部分陆生植物都能被菌根真菌侵染,可让同学们从校园中采集各种林木的根系,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菌根真菌的菌丝、丛枝、泡囊等结构;为了说明杨树溃疡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可让学生采集发病杨树的病斑,从中分离病原微生物,然后再将分离的病菌接种于健康杨树,观察杨树的发病状况。此外,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可引导学生将微生物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实际、科学上的最新成就实际、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等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兴趣昂然地去学习微生物学。

四、将学科前沿知识贯穿于林业微生物教学过程

博士研究生是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研究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训练,他们掌握着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与进展。据此,在林业微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邀请了与林业微生物相关的博士研究生深入课堂,给同学们做专题报告。博士研究生们就“菌根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食源性致病菌特性与检测”和“根瘤菌在逆境生态修复中的作用”等专题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解了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方法与成果,并就各自的研究内容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专题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现学现用”,自行分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收集不同微生物的特点、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演讲比赛,比赛中再邀请博士研究生担任评委,就同学们PPT制作、资料查询、文献总结等方面进行点评和评比,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予以适当的奖励。通过开展“邀请博士研究生进课堂,学生“当家作主””专题活动,一方面让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如何收集资料并进行总结、凝练和展示,另一方面让博士研究生的“光环”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本科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热情,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林业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今后还应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验并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发展,完善知识背景和提升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延茂,胡江春,汪思龙,王书锦. 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