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4-01-14 15:2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戏剧服装;实践;构思设计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12-01
戏剧服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对戏剧的表演有整体上的把握,选择合适的意境之后进行设计。在确定了设计的风格以后,要做出效果图和平面图,然后进行服装的实际操作,才能够完成戏剧的服装。构思设计和实践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切实的考虑服装的风格要求,才能够构思出优秀的服装。
一、戏剧服装的设计构思
(一)设计构思内容。服装设计人员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要考虑非常多的方面,主要内容是:确定合适的主题、选择合适的题材、研究布局结构、探索设计思路。服装设计通常都是人们在进行感性的认识之后,将各种符合条件的意象转化成为具体的实务的过程,设计主要是设计人员的思维活动,和构思进行联系之后,指导服装的创作。服装设计最主要的步骤就是进行构思,不同的构思就会产生不同的服装设计,构思的独特性能够体现出服装的个性,对于演员的表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构思要综合考虑主题的创造性、整体性、深刻性和特定性,全面的进行构思设计。
(二)设计构思考虑因素。服装设计出来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人穿出来进行表演,所以人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服装设计人员首先就要对服装的主人进行综合的调查,了解人的综合方面,例如人的性格、身高、体重、身形等多个方面,才能够进行服装的设计。服装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有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是在科学研究和纯艺术之间、由艺术和现代生产工艺进行结合之后的产物,有很强的公用性。因此服装设计人员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就要对人进行构思。其次,服装设计还应该尽量满足人的形象。一味的进行美感的设计叫做技术创作,而戏剧服装设计应该让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更加明确,所以应该以人为本,做好定位。
(三)设计构思的创意。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服装设计需要将艺术和工艺进行结合,需要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在服装设计的时候,受到很多特定因素和技术水平的影响,设计人员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设计,所以通常都是使用抽屉创意。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给设计人员更多的空间来发挥,能够按照功能和灵感,更好的完成服装设计。
(四)设计构思的特征。服装设计构思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就是创造性。艺术家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服装设计是艺术的形势,所以也需要很强的创造性。服装主要是由款式、面料、色彩构成,在进行创意设计的时候,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也可以从局部进行创意,最终目的是让服装更加出彩、出奇、出新。第二就是深刻性,服装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和时展的缩影,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美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历史等多个学科,所以服装是环境艺术和人体技术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艺术表达的重要形式,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服装。
二、戏剧服装的实践
(一)服装设计的手法。服装设计主要有拆解组合手法、自然模仿手法、加减手法、转移手法、夸张手法、变异手法等。拆解组合手法主要是将素材拆分开来,排除原来的形态,重新进行组合。这样手法在使用的时候,要避免刻板的模仿设计。自然模仿手法主要是体现自然美感,展示自然朴实的形象。这种手法应用的非常广泛,能够写出作品的真实性。加减手法有固定的模式,加法主要在奢华的作品中,减法主要是简洁的作品中,既要保证素材的美感,还要看见原来的影子。转移手法是将作品的功能、品种、设计意图等进行改造,从而在其他的领域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设计师要善解人意。服装设计在进行实践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作品设计的年代,力在让观众能够回到戏剧表演的时代,提高观众的代入感。设计师在进行实践过程中,要掌握服装制作、人体结构、色彩、面料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素质直接体现了设计功底。在前期、中期、后期都能够有较创新的思路。设计师要善解人意,对服装的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意见和看法,并且能够合理的表现出来。还要和相关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服装设计的要求,正确尽可能的展示表演者的水平。
三、总结
戏剧服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好服装的构思,从整体性、创新型、实用性、带入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和相关的表演者和其他人员进行沟通,突出表演者的表演风格,成为表演者得力的舞台助手。
参考文献:
[1]蒋彦婴.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艺术符号与戏剧服装设计[J].上海戏剧,2011,(5):52-53.
篇2
关键词:就业导向;服装设计;教学策略
当前,为了适应新时代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必须要面向就业领域,实现服装设计教学策略的新发展。
一、目前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服装设计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对着专业的教材内容讲解,学生听讲,而教师传授的一些课本知识往往是空洞而乏味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在教材上获取。很多时候学生想要了解教师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但是教师很少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国外,教师在讲解服装设计的基本内容时,通常会采取实践型和创意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要注意从国外的实践教学中提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为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服务。
2.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依照传统的教材,很多内容都是已经过时不适应现阶段发展实际的,但是这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多学校还是采用这些教学内容为学生上课。要让服装设计的内容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这些内容与时展的潮流相结合,展现一些世界潮流服装,让学生知道当前的服装潮流,避免他们设计出来的衣服很快被社会淘汰。
3.就业方向不明确
服装设计行业的竞争压力很大,很多学习服装设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很低,这是需要学校尤其注意的。在学校开展服装设计教学时,要将关于就业的知识很好地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同时,还要对学生提供专门的就业培训活动,让他们更了解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服装设计人才,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提升自己。
二、就业导向下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1.丰富服装设计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形式都是非常单一的,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要采用趣味性、规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服装设计之中。教师要改变口头说教的模式,将口头说教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要适时地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服装设计的视频,比如说一些大型的类似于巴黎时装周的视频展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服装设计的实践之中。
2.制订符合社会需求的服装设计教学内容
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做到与时俱进。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必须要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融入设计之中,发散教师的独特思维。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将一些关于有利于就业的设计元素加入到课程内容之中,让学生了解现实的实际需要,能够根据当前人们的欣赏水平来灵活地设计自己的服装。并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服装设计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
3.明确学生的就业导向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让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前景,在毕业之后能够很好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学校就需要对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将学生的就业问题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之中,设置一些专门的关于就业的课程,为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帮助学生开拓就业市场,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从而让学生能够圆满地完成学业,并且在很大限度上提高就业率。这不仅对学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还能很好地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
4.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程式化,一旦设置就不好多动,每一个高校都有一定的教务规范,这其实对艺术专业来讲是有一定的弊端,艺术专业有非其他专业的特性,如形象思维、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活泼宽松的环境,教学上也需要有一个与之相呼应的课程设置体系,闭门造车对艺术设计的同学来讲就如井底之蛙,所以建立一个学校、市场、企业实训三者互通的教学环境尤为重要,当然就需要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一定益处。程式化的教学、程式化的课程设置对艺术设计专业永远是一个伤害。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服装设计教学领域的研究,发现服装设计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服装设计教学理念落后、服装设计就业方向不明确等。必须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地改善这些问题,进而促进就业导向,服装设计的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提到服装设计,现在很多人都能对此说出一二,不论是服装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尽管他们看法不一,角度不同,但服装设计对于他们已不再是陌生的词汇。这说明人们对服装的认识越来越多,服装从其心理功能及其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今天的服装作为一个象征时代精神的行业,已被社会广泛接纳,而设计意识的增强则使服装具有了生命活力。
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篇4
(一)色彩的特征
色彩在装饰审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色彩来装点服装是人类对审美的本能。服饰的色彩能体现出一个民族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多种寓意特征。
(二)造型的特征
服装的造型特征即服装的轮廓,主要多指服装的外部形状。服装在最初产生时,是将不加裁剪修饰的布匹直接裹在身上.随着我国传统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便有了最为独特的东方传统造型,将服装的平面形态逐渐转化为立体的形态。大体可分为两种造型:服装的静止造型、服装的运动造型。传统服装的静止造型,是指服装在剪裁设计时将其放在平面上,或在模特身上保持静态不动,这样呈现出服装颜色,造型、剪裁等基本特征,成衣放在静态的模特身上,观察与人体的协调性,使服装呈现最完美的状态。服装的运动造型,是指将服装穿在动态的人体身上,随着人体的多种运动,观察服装各个部分的比例,经过设计师合理调整,使整个服装达到和谐。不论是传统服装的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其造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简洁大方,合身得体。
(三)纹样的特征
第一,纹样多种多样,首先,最开始的原始社会图案,以彩陶图案为代表,有人物,动物,线条形式较为质朴。其次,有很多古典图案,商周时期的青铜,刺绣,秦汉时期的瓦当,宋代瓷器图案,明清时期的玉器等等多样纹路。最后,在少数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图案,如哈萨克族的地毯图案,布依族的蜡染图案等。第二,突出形式美是突出内在神韵的最鲜明的表现,纹样的形式美突出了深厚的文化背景。服饰图纹表现出了我们先人对未来,对生活的向往,对趋吉避凶的重视,巧妙运用人物,花鸟,文字等等来作为纹样。第三,突出民俗个性,服装的纹样内容大多配合着个人对世俗社会的看法,这样纹样会体现出明显的民俗个性。
二、传统民族服饰应用的原则
(一)色彩和谐原则
对于现代人来讲,服装色彩的阶级性,象征性相对于传统时期没那么明显,人们会随着自己的心情爱好自由的搭配颜色,但是中国传统色彩的配色规律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仍然使用。第一,主色调的运用,在衣服的色彩中,要有一个主色调,其他颜色为其衬托,色彩虽然丰富,却十分协调,无色泽堆砌之感,并在服装中也多有表里异色,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第二,充分运用万能色。如被称为黑色,白色的五行之色。在颜色鲜明的对比色中加入这种万能色,更可以衬托出鲜艳的色彩,巧妙的运用色彩纯度,明度的变化使之更加和谐。第三,合理运用调和色,在传统服饰色彩运用中业有对调和色的运用,即运用好同类色,将同一色调的色彩明暗的不用进行配色,这样的配色更能突出平和雅致。
(二)款式得体原则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开展,西方文化不断的融入,我们的对服装的审美方式不断发生了变化。传统民族服装款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讲求礼义廉耻,服装造型多以宽松为主。它侧重展示出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表现出平面的、宽松的、自由的以上下联署为主要结构的服装风格,展现出种涵蓄的、隐约之美的风格特点,能从中体会出婉转涵蓄的美的感觉。要将服装的传统造型与现代造型相结合。在领子设计上,传统服饰中最为常见的是立领,在现代设计中通过改变领口的大小,弧度倾斜方向等等都可以作为一种创新的方法。在襟部传统设计上主要分为大襟,对襟等,现代服装设计中,襟部很多地方也加入自由发挥的成分,变化后使其更加丰富,单襟、双襟甚至无襟等等多种襟部款式。
(三)工艺亲和原则
首先,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发展,审美方式发生了多样变化,对服装的款式要求也逐渐个性化。在款式造型上,作为现代人也应遵循传统文化中的人与天地一体,把握整体中追求自然,然后再在款式上追求特色,这样才与我们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其次,在我国传统的服装造型设计上有很多工艺手法,刺绣,手绘,抽丝等等都是我们织造中最难得的传统手工艺。
三、传统民族服饰应用的方法
(一)直接应用法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直接运用法即是了解了传统民族服饰中体现的地域,时代特色,把传统民族服装中各种元素直接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之中,运用民族服饰的造型,工艺,颜色等多种元素。把握住传统民族服饰的多种特征,包括色彩的自然和谐性,阶级体现性,造型的静止运动等多种形态。
(二)间接应用法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服装设计;传承;发展
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雄厚,国际交流合作日渐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给国内服装设计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突出现代化设计理念,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强烈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同时还体现了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与审美观,具有众多的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与独具特性的视觉审美视点,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概括了文化的特征。我国的剪纸、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创造意义,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其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丰富的艺术内涵及深刻的历史印记,成为了现代人的关注焦点,为设计者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因此现代服装设计中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作为了主要目标,全面反映了审美活动的自由性、创造性,其中,美与艺术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2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设计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在历史的沉淀下产生了大量的哲人思想,给后人良好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我们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大部分的传统元素能够从当前的思维角度进行诠释,通过现代化的语言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众多表现形式进行充分详细的解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优秀的素材。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直接决定了民众的审美观念与创作观念。服装设计者在利用传统文化的渊源及民族服饰的风格特点来反映现代服装现象与现代化的服装设计风格时,我们能够清晰看到,现代服装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产物,对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延伸性,为了提高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重要支撑,一个作品如果缺乏文化沉淀,那么其就毫无灵魂所在,暗淡无色。所以传统文化具有的真善美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文化的艺术性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民族化中涵盖的不同时期共有的超时代特性是广大设计者永恒不变的追求,我们应传承前辈们的艺术创新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内涵,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确保传统与现代的紧密联系,以此设计出个性化、风格独特的服装款式。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一味地以传统民族服饰为参照物,应充分考虑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灵魂。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服装设计的语言也必须有所改变。服装设计应围绕当前民众的审美需求与对衣服款式的要求进行,而这就需要设计者及时了解时尚界的焦点,并以此为依据展开自己的设计,充分反映民众对时尚生活方式的看法,整体设计以生活方式为根本。
3在传承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领域能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发。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以现代化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为中心,从现代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角度出发,在服装造型、色彩、面料的选用上融入一定的时尚热点,以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改良、借鉴、传承与发展来促使其产生现代化的形式,最终设计出中国特色显著的服装作品。因此全方位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艺术性,并与现代艺术密切的融合,这已经成为了广大设计者永恒不变的追求,应加快实现步伐。
3.1对传统文化加以改良设计
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服装作品,并非只是盲目的分析研究民族服饰特点,而完全忽视了当前的流行趋势,每个民族文化之间都有一定的融合与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设计大批反映中国特色,且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服装。虽然东方与西方国家所遵循的服装设计理念各不相同,但两者还有一定的融合之处,通过汲取双方的成功设计经验,使本民族服装更加的具有活力与时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其实就是重新认识与创造传统素材,涉及了传统文化内涵的调整、表现形式的转换,设计者应将能够带来良好创作灵感的传统因素渗透到自己的设计中,掌握传统因素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再采用科学合理的、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旗袍,其原先是满足女子的服装,最开始的造型款式并未将女性的完美身材展现出来,整体服装缺乏形象美。后,中国旗袍尝试着融入西方女装的服装设计理念与现代化人文精神、造型艺术特点等,无论是旗袍的造型款式,还是制作工艺均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中西女装优势互补,给人眼前一亮。经过改良后的旗袍能够凸显女性的完美身材,进一步缩短了旗袍的长度,将衩开得更高,更有一批旗袍大胆尝试无袖、低领的款式,使女性的形体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借鉴西方的服装造型款式其实就是融合了西方的传统服饰文化,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3.2提取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为现代服装设计、其他类型的设计带来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高品质的素材。我国基于传统元素形成的产物特别多,比如著名的唐三彩、水墨,或者亭台园林等都能调动设计者的创作灵感。我们从“天意·梁子”的主题“濡”中可以看到,吸收了中国书法领域内纤毫、墨水与宣纸间的轻灵接触,将搭配合理的纤浓度的形式美与神韵美予以了充分展现。通过采用这一元素符号,在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表现了中式的生活美。中国元素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传统服饰,设计者可以从中得到不同时代下生成的配色、材质、图案、工艺。光泽艳丽的中式面料、丰富的民族色彩、寓意富贵的牡丹等中国吉祥喜庆的传统图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受到了广大现代设计者们的青睐,均纷纷运用于自己的服装设计中。通过切割、变异等方式对传统图案元素进行一番重组,从而实现独具特色的效果。比如有的设计者借鉴了晚清时期的龙案苏绣,该元素和西方先进装扮有机融合,表达了现代生活对传统情调的恋恋不舍。实际设计时,龙纹不象征任何东西,没有九五之尊的寓意,只是以一种图案的形式出现。运用传统元素过程中,应从全局角度出发,通过一种格调将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图案、服装装饰物和穿衣人的形态等统一起来。根据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设计出大量的反映中国传统特色且与时代同步的服装作品。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服装设计者应始终将传统文化作为源泉,通过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运用与重组,渗透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本民族的风土人情、韵味,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又满足时代要求的服装。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服装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佳.浅谈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艺术中的运用.读天下[J],2016.
[2]韩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品鉴[J],2015.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鸭绿江月刊[J],2015.
[4]薛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科技[J],2012.
[5]卢禹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艺术教育[J],2016.
篇6
【关键词】模糊性 服装设计 审美追求
非物质社会,在一切转瞬即逝、欲望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需要更混杂、更虚幻、更强烈、更另类的刺激与惊喜,服装物品的精神审美功能则更加为服装艺术所强调,而模糊理论在服装中的设计来表达出设计者创新的理念和穿着者的个性恰恰符合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当下的流行时尚特征是边界的消失,各种新与旧、男与女、老与少、藏与露、世俗与崇高、边缘与主流等等都彼此交合互渗,混杂共生,失去了既往的边界,一切都在打破重组、更新,一切又都彼此混合,接近雷同,迫使一切重新定义。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成为时尚的象征。
一、服装的审美与时尚
追求时尚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汉语词典》对时尚的解释为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时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服装设计中,设计的各种手法理念都嫁接于时尚,不同的是形式,相同的是那种虚拟、混合的不明性质和新鲜、神秘的意趣。设计师通过对时尚和大众审美趣味的正确把握将有利于设计上的不断创新,从而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类审美意识是随着人类的诞生和自身的发展而相继产生发展的。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服装的审美包括服装本身、服装着装状态、受众的理解等。人们对服饰的审美活动的意识包含在人们对服饰的选择、试穿和评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从而得出审美的结果。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具有直接性和直观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本身是无法精确的控制、分析。审美心理是各个要素综合,互相交织的过程,审美要素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基本要素。这些因素属于精神层面,精神意识的情感因素自身具有模糊的特性,而且这些心理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黑格尔曾经说过:“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因此,人们审美时的心理现象是高度整合综合模糊运用的过程,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审美受制于客观因素,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流行时尚,审美时尚是一种给追随者以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具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的时尚。人类审美共通感的存在,使“时尚”成为人们竞相模仿、追逐的消费浪潮。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造就了这样的时尚,这样的服装也包容了群体的审美心理,它体现了民众的审美倾向。
二、服饰审美中的理解模糊
服装审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服装以其神秘的、朦胧的、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艺术特质传达着视觉张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审美受到审美者文化素养、经济、年龄、受教育程度、、习俗、价值观、感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感知服装美是重要的,它依赖于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态度。审美个体有差异,使人对服装兴趣的大小,对服装美的注意程度和对服装行为所抱有的审美期望不同,所以,对服装感知的程度也不同,产生的想象和情感以及对服装的理解就不一样,美的感受程度也就不一样。审美过程其实就是服装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服装是具有想象力的,是供人欣赏的而不是推理,是领悟而非说教,人能够最大可能地参与其中,从而实现服装作品的“二度”创作。人的内心世界是及其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也是丰富多样性的,审美在模糊不定中彰显多种可能,这使服装设计作品得到多维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艺术本文的理解,审美理解需要的不是一种复制态度,而是一种生产性态度,一个开放性过程,我们要从心底出发理解服装审美。审美理解具有无限多样性,其包含“解释性循环”:根据细节来理解整体,又必须根据整体来理解细节。审美理解过程就是在服装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不断地往返过程。审美理解的关键步骤是“视界融合”。服装设计作品除了承载服装设计师本人的思想理念,还应该更多地在欣赏群体中获得“再生”。因此说,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接受者的审美理解有者模糊的难以表达的一面。
三、服装的产品意境生成
随着人类生存需求的发展和对世界不断的感知,在人类的意识中,已不再是仅仅靠知觉来认识和表达世界了,而是用心、用意识去感悟和理解世界,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通过表现心灵,进而阐述世界和事物的规律,这样服装设计中意境的生成尤为重要。服装意境的创造与表达始终与社会经济、消费群体的审美标准密不可分,消费者根据设计师创造的赋予情调的形态语言和赋予意味的着装表现及特定的衣着情节所传达的信息,加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浮现相应的景,感受设计师所抒发的情,从而领悟到设计师追求的艺术境界,服装设计的意境由此形成。意境包含主体的品格、个性以及审美感情、心态、理解、想象和趣味等多种主观因素,并形成一种综合形态,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具象范围去感受、丰富和联想,追求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突破具象范围去感受、丰富和联想追求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和这些主观因素的和谐一致,以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满足和快乐。意象的生成是审美的关键。模糊性的开放性、暗喻性是意境本身产生货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之所在。在设计中追求审美意境,以其模糊性创造的模糊美吸引观者的良好途径。吴亮认为“如果他过于理智,过于自觉,他就断不能即兴地创造出一个新的意境”。
服装是极具流行性和时间性的产品,它们不时被淘汰翻新,并不时地受时尚、受众的审美理解、产品所表达的意境等的影响,使之演变得更具个性与时代感,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风采,这也是服装设计的审美追求所在。
篇7
关键词: 教学;看法;模式;服装; 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03-02
从事服装教学工作八年来,笔者深深体会到专业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普通现状。那就是教学模式不新颖,学生不想学;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技能得不到提高。专业课不同于文化课的教学,它注重理论与技能实践相融合。因而,如何结合服装专业课的特点,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合理运行适当的教学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注重对服装专业教师进行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
服装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的欠缺严重阻碍服装设计水平的提高。服装专业教师教育必须加大文学科知识的培养,如“服装消费心理”,“中西方服装史”,“设计概念”,“美学”,“思想品德教育”等,将人文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把传统民族文化与时代感和国际流行融入到整个设计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加强对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的人品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二、注重实施“教为导,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准备教学内容。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我们的教学思路就要与学生的想法相吻合,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学生,直至学生能够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这是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要学生学好专业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职业服装”设计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内容以应聘为题材),让学生在小品中体验服装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兴趣。接下来从组织学生活动开始,把三至五名学生组成一组,并根据学生的多少把本次设计分几个组进行,设计成不同行业的多种职业服装,再分别把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灵感一一讲出来,谈自己的设计构思,来展示服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讲的内容归纳起来,再来讲解职业服装设计的内容和分类,以及设计过程。整个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活动和设计来完成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学生能感兴趣,能理解,能掌握,为以后的设计制作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学生科学能力培养
采用CAD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有利于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查询,获得服装信息的本领,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在实施课堂教育活动时,展示从网上下载的各类信息资源,通过其展现出丰富多彩直观的多媒体信息,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和快捷的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时,尽可能地发挥多种直觉系统的作用接受信息,收集信息越多越可能全面的把握知识内涵。更可取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思维的训练,同时,激发和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将服装设计大赛作品,设计师作品等相关内容与本课程相融合,并通过多媒体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多方位地感受教学信息。而且学生可以根据目前课程学习状况及进度进行自主学习,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内容深化理解,扩展知识,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另外,学生学习中有困难的问题,教学中需要突出的重点,都可以多次反复起到较好的强化作用。而服装工艺课的教学则可以利用录像设备,把教师示范一步一步的操作、讲解每一步操作要领录制下来,而学生可以坐在自己的机位上通过大屏幕,清晰的看到教师每一步的示范操作,一步步跟着教师一起进行缝制,一个步骤定位几分钟,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效果,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动,使学生能很快自己完成操作练习。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缝纫机上示范,学生围在旁边观看,理解制作方法,再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己操作练习。有的时候由于班级人数多,学生的围观避免不了一部分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做示范时,不能管纪律,一部分同学厌学就不会看示范。效率要高得多,教师的示范每一个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掌握,更体现了手、脑、口并用,做到学做合一,提高学习兴趣。
四、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产学
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服装专业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密切结合,实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基本技术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三个阶段实践环节教学。打破课堂教学与实习企业分离的状况,反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课时安排上,服装专业课都应有足够的实训时间,保证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进行实践训练。所开专业课程可紧密围绕企业实际进行,结合产品开发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小班额,工作室的实训模式,可通过指定的产品或为企业进行品牌设计,打板加工等业务,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又可促进教学与社会结合。使作品接受市场的检验,使学生极大地提高服装设计意识和技术技能,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技能的仿真考核。形式多样,让学生在服装企业中对市场调研、预测分析、设计定位、成本核算、产品质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模拟性的开发设计,写出设计方案,加以说明同时定岗工作,掌握服装生产,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整体运行知识,提高自己独立工作所必备的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针对不足及时进行补充,有的放矢进行强化训练,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校与企业之间距离缩短为零,充分实现产教结合。
综上所述,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方向要把握,目标要明确,计划要完善,内容要实在,从就业为导向落到实处,产学研要结合,企业的项目任务要放到学校的计划中来。学校与行业共同培养学生完成学业并走上职业岗位,直接面对社会行业的客观评价。这个评价是对学校教学水平高低、人才质量优劣的最终评判标准。社会行业的评价继而成为服装专业新一轮改革的可靠依据与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树彬,于国瑞主编.服装设计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3]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相泽民主编.服装教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刘元风.服装设计教程(美术卷)[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中职;服装教学;移动互联网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
当今移动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放到人们的手中,实现24小时随身在线的生活。信息社会许给人类最大的承诺――随时随地随身查找资讯、处理工作、保持沟通、进行娱乐,梦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正如中国移动一句广告语所说的那样――“移动改变生活”,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在购物、用餐、出行、工作时,都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查看信息、查找位置、分享感受、协同工作……数以亿计的用户登录移动互联网,在上面停留数十分钟乃至十多个小时,他们在上面学习、工作、交易、交友……这些崭新的人类行为,如同魔术师的手杖,变幻出数不清的商业机会,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当前推动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最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它不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我们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对新事物有天然的接受和喜欢能力。成长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他们,从小就接触PC,IPAD,IPHONE等,对移动互联网络十分钟情。例如年轻的一代对苹果IPONE4S相当痴迷,刚面市之时,他们通宵达旦排队购买,挤爆销售店铺。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助中职服装教学一臂之力,本文作一番探讨。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服装专业人才需求
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之时也又是东莞服装企业转型升级之时,东莞正由“服装加工基地”向“产业开放”和“国际服装中心”的目标迈进,虎门更提出了打造“滨海国际商城”的宏伟目标。这对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教育也将随着这一大趋势,重新定位。综观目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类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具有创新意识、灵活的思想,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并且在实践中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是企业中的骨干力量,是实现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第三个方面是培养适合国际化的服装营销人才。
三、服装教学中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尝试
首先,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全面、系统地查阅收集大量的有关资料;鼓励学生在服装设计上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常规、开阔思路,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具有“超前性”、“独特性”的时装。因为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查阅收集大量的有关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让学生了解,哪些款式、色彩是曾风靡一时,而现在已过时了,以免设计出来与人家似曾相识;同时,向学生介绍世纪之交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流行趋势下,一些设计大师从自然界中寻找设计灵感的例子。例如日本时装设计师小筱顺子“心・宇宙・太空和海底世界”为主题的时装设计;帕苛・拉帮纳的“古堡建筑”系列服装设计等,他们的设计都来自生活和大自然,使学生从世界设计师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其次,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紧跟时尚先锋。学生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了解日、韩剧等影视作品,更重要地是了解韩流服饰变化,紧扣时代气息。我们强调给学生知道的是影视作品输出的不只是曲折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输出包括服装在内的日、韩时尚文化。学生还可以登陆服饰相关网站观看欧美最新时装会视频,关注各大电影节明星红毯秀,师生共同讨论、借鉴当今的流行元素,这样学生可以足不出户紧跟时尚潮流,设计好毕业作品。
再次,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构建教与学互动平台。在全民微时代的大趋势下,教师与学生可以开通微博进行教与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微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发表观点的机会,教师可以及时广纳信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问题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此外,学生也可以将对教师上课方式的建议、看法和意见在微博上反映,让教师进一步从各方面完善教学。另一方面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我们推荐给学生的服装相关微博有服装设计师杂志、服装时报、中国服装论坛,还有一些国内知名服装设计师的微博等,学生通过微博互动可以及时了解服装业最新资讯并能尽快融入服装设计交际圈。
最后,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服装网络营销实践活动,培养适合国际化的服装营销人才。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24小时在线开店销售商品。他们要学习做一名网商,懂得营销、运营、美工、创意、物流、供应链等相关知识。为此我们尝试与虎门大莹东方国际服装商贸城合作建立服装营销电子商务实习基地,该商场拿出两层近2万平方米场地,近600个黄金商铺,专门推出 “大中(职)专学生创业东莞大莹服装电子商务城” 的项目计划,即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解决、支持大中(职)专学生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针对“大中(职)专学生创业东莞项目计划”,公司政策大力扶持,免收两年租金,象征性地收取一点基本管理费用,并解决了学生在创业初期货源、物流配送、宽带上网、技术支持、形象包装等方面的所有问题,与阿里巴巴、淘宝网、百度等网络巨头战略合作携同品牌推广;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创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学生仅需三至六千元,即可起步自己当老板。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可利用对互联网的熟练操作,及对青少年同龄人消费习惯的了如指掌,加上青年人特有的感悟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其旗下“中国服装批发网”,或者淘宝网等网站开店,也可以自建网站,进行网上贸易。公司专业的服装电子商务团队对首次创业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专业咨询、营销及技术指导,直到能够正常营运为止;并定期邀请电子商务的有关专家、学者团队到公司商场举办培训、讲座和高峰论坛,为学生的创业开拓视野和保驾护航。这样学生通过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市场零距离地接触,大大地提升自己在服装市场营销技术上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篇9
关键词:服装材料;材料美;创造力;再利用性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知识结构与审美意识也日益更新。高新技术的发展带给服装领域许多崭新的材料,服装设计更注重材料的开发和创新。服装材料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中最具诱惑力、最能激发创造力的艺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服装材料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给学生无限的创作表现空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认识材料,发现材料之美
服装材料指用于服装的各种原料。它包括:面料、里料、衬料、填料等主料与辅料,当然最能体现服装美的是面料。它们质地不同,性能有别,表现风格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选用材料时首先应认识并掌握这些“物种尺度”,重在发现材料本质的美感,引导学生通过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提炼、提升材料内在的气质。
为满足穿着的目的和装扮要求,服装材料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性能。
1.实用性能
当材料包裹人体时,首先,要考虑到它的舒适性,即轻、软及弹性;其次,要考虑到它的防寒保暖所具备的含气性、保暖性;另外,还要考虑到安全卫生所具有的吸湿性、透气性,防止身体受到外界损伤时所具备的耐穿性、厚度、强度及阻燃性等。
2.装饰性能
服装材料的外观美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愉悦的心情。因此,材料的可塑性、悬垂性、刚柔性、伸缩性和保形性在面料成衣后具有不同的外观;同时又因不同材料的外观,如细密感、光滑感、粗糙感、挺括感、光泽感、透明感、绒毛感等肌理变化,又赋予材料各种性格,以满足不同选料着的不同审美要求。
从这两个性能可知,掌握服装材料性能是创造服装美的物质基础。例如:夏日炎炎之时,制作女性连衣裙可用薄、软、透气性较好的丝绸面料,那种“风吹仙袂飘飘举,犹若《霓裳羽衣》舞”的风格是其他面料所无法比拟的;对于职场着装“常青树”的西装来说,追求着装挺括、干练效果,多用较硬挺、不易变形的毛料呢绒作面料,若用丝绸面料就不能映衬出职场精英的形象了。可见服装美与材料美有关。故服装材料美是研究服装美的重要课题。
二、淡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发现力与创造力
服装设计是一门融艺术、技术、创造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的意义在于将现有的材料进行发掘、再造和搭配。许多服装设计者的创作灵感是在看到某种材料时被激发出来的,所以在材料和服装的融合中教学,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教材,那无非是“纸上谈兵”。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关注新材料的开发与生产信息,将新的流行信息、新材料运用引入教学,能够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师生都会在课程中受益。因此,教学时应注重:
1.注重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力与创造力
陶行知倡导我们“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结合教材,通过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以团队合作方式收集各种服装材料,熟悉材料特性和肌理、质感,以平时司空见惯的面料尝试用于创意服装设计上。对于常见材料进行再创造设计,产生新的材质视觉效果,可以采用诸多方法,如:拼贴法、堆积法、剪纸法、镂空法、绗缝法、编织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改变原有肌理,挖掘材料内在美,展示并运用材料的美。如:教学时带领学生运用轻快的薄纱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大量使用聚集、重叠、打褶的方式,加工成复杂的线条和褶皱面料,可产生厚重的效果。
2.注重提升学生对服装材料的整合运用能力
服装材料几乎都是布料,但对于布、绢、麻、皮革、化纤等都有不同性质。在材料表现方式上,应打破对于某种材料的模式化、经验化认知,给学生无限的创作表现空间,从而形成关于材料表现的更多体验,就是说学生熟悉了各类面料的格调和性质,还要擅长把不同材料整合成相互衬托、相互格调合成的作品。服装材料在对比之中,一般有软、硬相配之分与粗、细相配之别,设计中若能合理整合,都能表现出活泼感。例如:穿上下装同质同色西装,比较庄重;上身穿藏青花呢西装,下身穿灰色法兰绒裤子,为异质异色的配合,穿着显得活泼,富有朝气;但如用古香缎配牛仔。古香缎古色古香、高雅韵味,而牛仔随性、不羁,它们搭配在一起就不是滋味了。由此可见,材料的整合是有必要去品味的。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材料、自己的个性和局限性作充分的认识,整合时发挥其特性。尊重个性,才能使服装材料运用于设计时达到尽善尽美的最佳效果。
三、关注环保,探索发挥服装材料的再利用性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生态与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许多设计师的作品也深刻表达了对此问题的关注。教学中让学生突破环保的概念,对于一些废弃的材料重新寻找、发现其利用价值。例如,以“创意·遗失的时尚”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废品再利用。同学们把家里的旧牛仔裤、旧衬衫、不穿的衣服上的纽扣等进行再创造,运用抽丝、打磨、拼贴、钉扣等多种手法,改变原有面貌,获得了新的视觉感受。学生从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认知了材料的多面性,还激发他们对常见服装材料的再利用性,既经济实惠,又在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上得到提高。可见,对“材料再利用”、“材料再生”的探索,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废弃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同时传递出时尚、健康向上的环保理念。
当今,服装材料的运用呈现出多元化的势态,它给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从而使服装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审美面貌。作为服装专业教师,教学既要尊重教材,也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启发、轻松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服装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5
[2]孔寿山,服装美学:穿着艺术与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
篇10
关键词:中式风格传统文化中庸和谐
前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以傲人之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几千年。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拥有让西方人目眩神迷的古建筑、绘画、书法、青铜器、玉器等艺术精品,更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心灵与智慧的哲学、文学、宗教、医学等几大思想、知识体系。他们共同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土壤,本系同门,又独立成长,繁衍,传承……然而,无论是在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还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确已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与挑战。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中与西相遇,新与旧碰撞,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从而,人们不禁思考与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在当代设计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2010年3月,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罗兰的四十年回顾展在法国巴黎美术馆震撼登场。为此,巴黎服装博物馆已歇业近半年而精心准备。展览以大师的从艺生涯为主线展出超过三百套精品之作。我们看到,从七十年代开始,伊夫圣罗兰陆续以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服饰文化为灵感设计了多个系列作品,如中国式,非洲式,摩洛哥式等。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位大师在四十年前带有明显中国风格倾向的作品:上身为类似对襟马褂的黑色上衣,胸前正中有一个红色的圆形装饰,再配上一个很大的盘扣。下身是把裤脚塞进皮靴的宽腿裤。头戴一顶红色的锥形帽(这多少让人联想起电影中的清兵服)。服装的整体造型宽松,简洁,可以看出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服装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使用素材转移的手法创作了这组服装。假设我们不考虑服装的流行因素,在西方人的眼中,这一设计应该是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的,或者说,圣洛朗的设计正好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猎奇心态。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设计不外乎新人穿旧衣,只让人觉得暮气沉沉,老气横秋。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外国人在早期对中国知之甚浅,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如此的丰富多彩,他们仅凭一鳞半爪的认识来设计中国风格的服装,只求形象,而不问神似。因此,就算是伊夫圣洛朗这种大师级的人物也只能是仅此而已了。
一、中、西方审美中的对立统一
笔者认为,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除了转移、借用的构思手法外,更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容的各层次各范畴的组成部分,领悟其神髓所在,进而设计出具有真正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中国古代审美追求的极至是超越本体之美,也即“神韵”,“意境”之美。如果只是从某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上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这恰恰与其本意背道而驰。所谓的中国风格,正应该如它几千年来所强调的“天人合一”论一样,作为一种精神溶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之中。
对立统一是服装造型设计的重要形式法则之一,更是古今中外哲学、美学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已明确地提出“有对”之说,认为矛盾是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易传》载:“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孔子也曾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如美丑,难易,长短,有无,刚柔,动静,巧拙等对立范畴。他们认为,“有对”之所以能使事物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转化与发展,就是因为对立面的性质相反,是相反势力的“相推”、“相摩”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事物变化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两种对立力量内部的相推相摩。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尤其讲究运用对比手法,如构图的疏与密,线条的刚与柔,形态的虚与实,墨色的浓与淡等,无不充分体现了对立因素在同一空间的相互作用。
西方人比中国人更重视对比。他们严格区分物我之间及物与物之间的界限,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由“斗争”而获得的美体现在艺术上,我们看到,常常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的发泄,一种在矛盾中苦苦挣扎的迷狂。这种蕴藏在作品深处的情绪,往往能给人以视觉上紧张的动感,如欧洲传统女装,人们通过各种整形手段来塑造出丰满的胸脯,纤细的腰肢和肥硕的臀部。在西方人眼中,这种起伏强烈的体形轮廓和几近失调的身体比例是一种最为生动的“美”,以至于很少有人去考虑“和谐”的问题了。又如当代有名的服装设计师JOHN GALLIANO和JEAN PAUL GAULTIER等,我们从他们的充斥着各种异质元素和造型手法的作品中,总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情感洋溢的张力。正如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动感”,无非是服装上性质相反的各种元素在势力上形成均势,相互争斗不休的结果罢了。
二、服装设计的“中庸”之道
在现代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中,对比往往是运用不同的元素或加强同一元素的差异方面来体现对比的效果。可以说,任何的视觉效果中都包含有“对比”,如服装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对比、色彩对比等。然而这些对比并不是为了对比本身而存在,它应该是为着走向最后的和谐。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和谐一致,避免各种对立关系的矛盾与冲突。魏晋时有人说:“凡人之质量,中和为贵矣。”是把“中和”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建筑更是讲究中和之美,例如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就鲜明地体现了以宫室为中心的建构思想。
后人对孔子的“中庸”之说有种种的看法,笔者比较赞同的解释是:“中庸就是用中,意即掌握住事物对立两端并在两端间选取、运用正确之点。”那么这个“正确之点”在那里呢?事实上,衡量事物是否“中”并没有绝对固定的标准,而是应该怎样做“适宜”就怎样做。如古人就认为符合如义、礼、仁、菩、贤等标准就是行事的“中”了。同时,时间、环境、条件等因素一直在不停地交替和变换之中,对象自身也在变,种种“两端”之间的“中”也必因之而变。这也告诉我们,必须要在一切的运动变化中对一切要解决的问题都因时因地因具体情况而去考虑、抉择。这证明,所谓“中庸”之道并没有为我们宣扬一成不变的,僵腐不变的教条。相反,它教会我们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解决问题,并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设计“中国风格”的现代服装,我们可以首先找出对立的两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它可以是文学、绘画、服装、建筑甚至是道教、武术、围棋等等,
择一而用。另一是代表现代服装的西方传统立体裁剪服装,如合体内衣、西装西裤或衬衣等。然后主观地加以判断应把侧重点放在哪里:作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来充分表现主体呢?还是在西式服装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画龙点睛呢?当然也可以两者势均力敌,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动感。这就要看立题的要求和设计者的意图了。最后,还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动态,服饰流行趋势等综合资讯,使作品溶入更多的时代气息,体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服装设计的“和谐”之意
“和”,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混合”与“和谐”之意。“混合”即各种不同的元素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里,互相渗合。就好象音乐有高、中、低音之分,一个交响乐团里有各种不同音响效果的乐器,可是他们在集体中各司其职,又互相协应,组成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一首只有低音的乐曲是不成其为乐曲的,同样,一个成功的交响乐团也不可能只有弹奏主音的钢琴。
我们还看到(或听到),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常常是由诸艺术要素围绕着某个要素而进行着交流、转化和融合,而最终达到的,就如在服装中常同时使用几种面料,而以一种面料为主,其余面料为辅常常是获得统一美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连满汉全席也有主、配菜之分呢。可见,“和谐”事实上是同一系统内对立因素间的一种静态关系。要使对立的双方取得和谐一致,只能让其中一方占主导地位,另一方为辅。所谓“一阴一阳,一柔一刚”,总之,异质的事物相依相存,有主有次,才能最终趋于“和谐”。在西方人那里,对立的两端最后是不可能停止斗争的,因此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动感;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对立因素之间可以互相调节、转化,并以“和谐”这种静态为最美,从而进一步达到人与事物的“和”,即人与人之间以某一艺术形式为载体进行的情感交流。
- 上一篇:美业策划案
- 下一篇:电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