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会计学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14 15:2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级财务会计学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级财务会计学心得体会

篇1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心 集中结算 资金管理 监督与服务

一、创建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目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理财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充分利用现有高校在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财务管理体制的同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也规定“规模较大的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分级管理是指在高校统一领导财务工作的前提下,在明确高校和二级单位权限、责任、利益、以及财务规章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由高校和校内二级单位进行分级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隶属财务部门领导,代表高校领导和财务部门统一集中办理高校二级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的专业机构,会计核算中心与二级单位(部门)之间是委托与代理、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核算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发挥具有相对独立性,既对管理单位的会计工作负责,也对高校领导和资金管理负责,可以较好地实现服务与监督的统一。

1.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有利于切实深化高校资金管理改革。建立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为了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高校事业发展。wwW.133229.CoM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财务管理的综合效益集中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高校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日趋多元化,高校的财务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的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财务管理核算体系的构建就要紧紧围绕如何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如何科学配置高校资源,如何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等方面来进行。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掌握高校财务资源的配置状况,可以从总体上起到正确的政策导向作用,分析和比较高校的办学效益,检查和监测高校的财务风险,有利于引导高校的财务管理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2.建立会计核算中心能够保证二级单位依法履行职责。要保证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就要严格按照《会计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和监督,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建立二级单位(部门)经济责任制,有利于强化高校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增强单位或部门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心和使用感,促使其为保证高校的发展更合理地筹集好、使用好各项资金,确保资金的完全性和效益性,以便从财力上更好地保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3.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有利于开源节流。目前,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形式多元化活动的展开,高校各级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这是高等院校办学体制的方向,需要财务管理人员配合制定一些激励政策给予积极支持。既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各种形式的办学创收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创收部门树立理财思想,同时也要做好一切服务工作,提供一切方便。在分配制度上要打破过去平均主义思想,要拉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配距离,创收与不创收不能一个样,效益好与效益差不能一个样。从而调动全院各单位或部门参与各项办学创收活动的积极性,筹集办学经费以增强学校办学的整体财力。

二、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特点

高校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地位。高校会计核算中心要旨是在高校二级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二级单位进行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管理体制,实质是资金的所有权和核算权分离,核算权和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安排,其特点如下:

1.统一委托代理。会计核算中心与二级单位或部门建立委托、受托关系,二级单位或部门与会计核算中心签定委托书,确定委托、受托关系,委托核算中心代理会计核算,二级单位或部门指定专人办理报账等事项,具有会计监督功能;二是统一账户管理,核算中心为每一个二级单位和或部门建立内部账户,配发资金结算手册,预留付款印鉴,不开设外部银行账户,核算中心具有一定的银行服务功能。

2.集中办理结算。会计核算中心为二级单位或部门集中办理资金结算,一是二级单位或部门不设会计、出纳,其现金收入、支出等资金结算,与外部单位往来代收代付等由二级单位或部门指定专人到核算中心办理。二级单位或部门收入直接记入二级单位或部门内部账户,然后支付使用,一般不得透支。二是集中进行会计核算,核算中心审核二级单位或部门报来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往来报表,为二级单位或部门定期提供对账单,随时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三是集中管理会计档案,二级单位或部门会计档案全部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保管,分二级单位或部门分年度装订成册,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编目、立卷、归档。

3.建立审核制度一是建立支出审核制度,二级单位或部门报表的所有单据都必须有单位印章、主管领导人签章必须与预留印签一致;二是建立凭证审核制度,会计核算中心必须严格审核二级单位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才能报账和进行账务处理。督促二级单位所有原始凭证达到“四有”:即有合法凭据;有付款印鉴,有使用用途,有经办人的印章。根据二级单位不同的业务活动需要,科学使用会计软件,开展会计核算,严格按照账务处理流程操作,及时、准确、完整的计算、记录、反映其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情况,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全面监督。

4.核定现金流量。建立现金管理制度,根据各二级单位现金流量核定一定额度的备用金,以减少报账人员的工作量。现金实行限范围的管理,严格滥用和超范围使用资金。核算中心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对二级单位或部门情况做到“三勤”,勤了解二级单位或部门项目、勤了解现金来往规律、勤了解现金来龙去脉。建立票据管理制度,实行“四定”:即定人员,不相容职务分离,形成相互制约;定制度,购入、发出、核销、回收等环节建立票据台账,相互签字制约;定数量,根据业务需要定供票数量;定期缴销。

三、会计核算中心与二级单位的会计关系及责任的划分

1.会计核算中心与二级单位(部门)之间的会计关系。(1)委托与代理关系。从本质上看,高校会计核算中心是一种代理记账方式,它是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为加强高校资金管理,在当前高校教育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大力开展开源节流工作是理好财,用好财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改革,规范会计秩序而产生的一种代理记账方式,是对传统记账方式的发展和突破。它与传统代理记账具有本质的区别。传统代理记账是委托单位(部门)自愿委托授权,委托单位或部门的自主权较大,选择权也较大;而会计集中制是领导的强行委托、强行代理,委托单位或部门没有自主权,处于被动地位,不管愿不愿意,不管接不接受,都必须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集中实行会计核算,不存在选择权与自主权。(2)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从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来看,从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到有关明细报表、会计档案管理等一系列会计核算业务都必须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完成,要为二级单位(部门)提供优质规范的会计业务服务。会计核算中心是服务主体,本校二级单位(部门)是服务的客体,会计资料是服务的对象。服务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是前提,是在服务中监督,监督中服务。(3)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从总体上看,会计核算中心是监督的主体,二级单位(部门)是监督的客体,会计核算中心代表高校法人代表对二级单位(部门)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中心核算的目的所在。其目的就是通过强化会计监督,加强创收资金管理,开源节流,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从另一个角度看,二级单位(部门)对会计核算中心也存在监督关系。一是监督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工作是否规范合理,是否调动各二级单位(部门)创收的积极性;二是监督会计核算中心代为保管资金是否安全完整、分配是否合理。

2.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工作责任的划分及界定。(1)资金收支活动的主体。虽然二级单位(部门)创收资金的会计核算工作移交了,但资金收支的使用权没有变,二级单位(部门)按学校规定的资金拥有权,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所有的创收项目活动及收支活动都由二级单位(部门)自行决定,会计核算中心不得干预。(2)资金权的主体。二级单位(部门)的资金集中以后,会计核算中心履行的是代管职能。要了解二级单位(部门)还有多少资金,可以通过资金结算手册或直接到会计核算中心查询,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没有发生转移,仍归二级单位(部门)所有,发生转移的仅仅是资金的保管权。(3) 会计核算中心的权限。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对二级单位(部门)发生经济活动以后提交的原始凭证,重点审核原始单据是否合法,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以及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至于二级单位(部门)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经济活动凭证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无法监督和管理。因此,会计核算中心主要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及保密工作负责。(4)“集中与分级”管理的内容。集中不是权力的集中,分级不是分散,集中与分级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是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统一,制度和规则的统一,是高校全局收入和重大项目收入资金调度的统一,事关高校师生的共同利益。分级管理的要素是高校二级单位在不违背政策法规和学校宏观计划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单位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教师的正当利益得到体现。

四、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任务

高校财务管理核算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会计核算中心的综合效益集中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要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不断强化筹资功能,并把“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任务来抓。经济体制改革为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提供了动力,但是,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不断扩大又为高校筹集资金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会计核算中心要积极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目前,高校可利用现有的设备和科学技术进行咨询服务、开放实验室等各种有偿服务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进修班等办学活动。会计核算中心在管好用好这些资金的同时要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开辟筹资渠道,并且促使高校筹集资金渠道符合国家政策、法规。总体上说,高校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体制要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方面要坚持学校对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的统一领导;另一方面又要同时调动校内二级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要进一步集中全校的财力;另一方面又同时下移财务管理权力,扩大二级单位(部门)自主理财空间。一级核算,二级管理其实是试图在两种财务管理体制中找到某种结合点,一方面是实行分级管理,赋予二级单位(部门)一定的财务管理权力;另一方面不允许二级单位(部门)单独设置财会机构,二级单位(部门)的全部收支必须集中在校级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核算,并在会计核算中心机构监督之下,以集中全校财力。

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严格内部控制,加强监督与服务,应根据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财务规定,结合中心和二级单位的工作实际,制订相关、必要的办法和规定。如:一是中心岗位职责。中心可根据业务需要,采取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等方式,但从中心领导到一般会计工作人员都必须明确到岗、到位,从会计业务岗位到管理岗位,都应职责分明。二是报账员岗位职责。二级单位报账员的岗位是负责衔接本单位和中心财务关系往来的重要环节,对其要求须具备一定财务知识,掌握和熟悉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学校的财务制度等,同中心会计人员一样二级单位报账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也必须明确。三是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如:现金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电算化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及查询制度等。为了规范工作秩序、衔接好各会计岗位之间的关系,还应制定内部操作规程、工作行为准则等。四是监督与服务制度。监督是为了加强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服务应寓于监督之中,监督与服务有机结合,将有力促进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篇2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组织财务管理活动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经济统筹与调控能力,维系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变迁的历程简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也相应地实现了其模式的变迁,这种变迁共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年——1979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确立改革开放路线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投资的惟一主体,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形式。政府既是高校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既是举办者也是办学者,高校所有事务都必须遵循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办事,高校没有自主发展的权利,所有运行规则均由政府制定,高校只是完成任务而已。

这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使我国高校长期处在以强调政府行政控制为基础的制度环境中,统得过多,管得过死,高校理财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第二阶段(1980年——):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阶段

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作为独立法人主体地位的确立,高校已成为面向社会自我筹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主体。筹资自进一步落实,筹资理财地位进一步加强,这使高校经费来源已不再局限于财政拨款一个渠道,还包括学生缴纳的学费、杂费,企业、个人对学校的捐赠,学校对外服务所获取的各项收入等多种来源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应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高校超常规发展的形势需要,绝大多数高校都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中与分级相结合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二、现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评价与思考

改革后的“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显然比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进步了很多。它不但落实了高校的理财自主地位,充分调动了高校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高校的财务会计秩序,规范了高校的财务会计行为,整合了高校的有限资源,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模式在取得实质进展的同时,也由于受到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高校对“集中或分级”两者关系的把握不当,使这种模式在高校的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探讨解决。

(一)现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校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规模较小,年度资金流量不大的高校一般采用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规模中等,年度资金流量比较大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三是规模较大,年度资金流量很大,财务制度健全,财务关系明晰,责权利目标明确,具有较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通过近几年来在高校的实际运行试验,结果表明: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具有统一高校财务收支、便于集中全校财力、统筹调用资金、促进学校发展的优点,但也普遍具有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的缺点。而第二种财务管理模式由于采用一级核算、分级管理,财权相对集中,事权相对分散,往往造成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使二级单位管理权不易落实,缺少必要的自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潜力,给二级单位办学形成种种障碍。因此,这种模式也不利于调动各二级单位的群体积极性,并且还容易造成许多管理权限不清,职责不分的问题。对第三种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而言由于其实行“二级管理、二级核算”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统一,能充分调动二级单位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但这种模式往往在强调微观搞活的同时,忽视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导致高校财力过于分散,难以全面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资金的统筹与调控。

由上可见,片面的“集中”或片面的“分级”都会给高校财务活动的开展、财务关系的处理以及正常经济秩序的维持带来一定的影响。它需要高校正确界定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概念,处理好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关系,不能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摇摆不定,时而偏重集中,时而偏重分级。当财务管理权限下放过多、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混乱时,就将财务管理权限全部或大部分收回;当二级单位反应强烈、缺乏办学积极性时,就将财务管理权限大幅度下放。这样做不仅不能处理好高校财务管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而且还会使高校财务管理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行为怪圈,难以自拨。

(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再造

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要实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步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就必须在总结高校原有两种财务管理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对现行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地、科学地改造与完善,把其建立成为“以预算控制为核心、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平台、以资金动态集中控制为手段”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办公”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完善财经工作领导体制,强化财经工作领导职能。财经工作领导体制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强化财经工作领导职能其实质就是坚持“统一领导”的地位不变。高校作为面向社会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按《会计法》和《高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必须建立校长负责制的财经工作领导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分别建立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的各级领导经济责任制。在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财务开支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制度,以达到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强化高校经济领导的目的。同时,也便于集中全校财力,统一运筹资金,满足高校产业化办学和全面深入扩大发展的需要。

2.重组财务业务流程,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平台。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高校财务管理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理财自的落实,高校不仅要会理财,还要会生财、用财和聚财;不仅要会做账,还要会分析;不仅要会服务,还要会管理。这使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已不能满足高校目前快速发展的对财务管理多样化功能的需求。它需要高校通过对现有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适应性评价,及时发现各业务处理流程间存在的潜在和显现的断点、漏洞和矛盾;分析这些原因,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修正业务处理中不合事宜的管理点,实现财务业务流程的再造。但这种流程再造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实质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与方法,搭建高校财务工作的技术支撑平台,解决高校财务运行中信息披露不够、有效交流不足、效率低下的矛盾与问题,保证高校财务从管理到业务上的流程通畅,为高校财务良好运行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会计电算化及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实现校园信息的标准化和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促进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及分工协作;确保高校各项收费、资金划拨、预算控制及信息传递等财务工作的顺利实现;减少设置障碍,提高运行效率。

3.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核心地位。高校作为以支出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是其最重要的管理方式,它对规范高校财务管理、调节高校财务收支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资金种类及流量迅速增加,资金运动越来越复杂,资金投放的用途、效益及考核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施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通过强化经费使用的计划性,有效协调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建立集约型资金管理中心,实行资金动态集中控制。高校资金结算中心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全校一级财务和所有二级财务资金结算的管理职能机构。建立资金结算中心,不仅可以集中学校分散在基层的财力,调剂资金余缺,组织资金供应,保障学校的资金供给,而且还可以通过预算把原来过于集中的财权下放到基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强化基层理财意识,实行资金结算,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增强会计机构及人员独立性。会计核算中心是将全校的一级单位、各二级单位如后勤实体、校办产业等会计核算工作集中起来,统一办理会计事务的相对独立的会计机构。其会计人员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等均归财务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并集中在财务处办公。这种体制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防止原二级单位负责人对隶属的会计人员进行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敢于监督;另一方面还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各二级单位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使会计人员个人利益不受二级单位经济状况的影响,从而使会计人员能保持独立性,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进行记录和报告,并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

三、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目标及路径选择

高校要完成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人才培养重任,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管理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状况,甚至影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求其财务管理也要从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实质是对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造与完善,它追求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及影响力的全面提升,而非规模的盲目扩张、经费的盲目筹资和短期效益。其实现的具体路径包括:

(一)树立可持续财务管理观念

优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优化的理财观念基础上的。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在财务管理模式选择上的扭曲,其根源不在方法上,而在观念上。如许多人把高校财务集中管理认为是个别或少数领导人对财权的集中或垄断,把财务分级管理看成是领导财权的分配或再分配,从而把财务的集中或分级理解成了领导争权夺利的交汇点。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必须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观念体系,树立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财务管理观念。在充分认清集中与分级两者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以成本与效益、风险与收益、投入与产出等相应关系为核心,以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成本价值等市场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新型的财务理财观念,从而达到不断优化高校财务管理观念的目的。

(二)建立可持续财务管理目标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可持续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既要符合高校自身特殊的社会定位,也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要求。总的来说,应确立以保证高校财务状况正常化开展为基本目标,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为首选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永恒目标的科学的高校可持续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三)建立可持续全面预算体系

高校全面预算体系是集高校预算从编制到执行、直至最后反馈全过程的一种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它强调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当年计划,并力求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能够有效协调,进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这种预算体系还需要在技术上改进高校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在促进高校预算编制的过程、结果能够适应高校理财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还要采用高水平的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模型来拓展高校传统的年度预算框架,建立以资产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预算程序,进而监督高校价值创造活动的全过程。

(四)建立可持续财务预警体系

高校可持续财务预警体系是用来衡量高校筹资、投资风险及整体财务运行状况的综合性系统。它具有监测、信息反馈和预警的功能。当高校财务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出现潜在危机时,预警系统能及时找出导致高校财务状况出现恶化的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篇3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组织财务管理活动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经济统筹与调控能力,维系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变迁的历程简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也相应地实现了其模式的变迁,这种变迁共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年——1979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确立改革开放路线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投资的惟一主体,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形式。政府既是高校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既是举办者也是办学者,高校所有事务都必须遵循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办事,高校没有自主发展的权利,所有运行规则均由政府制定,高校只是完成任务而已。这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使我国高校长期处在以强调政府行政控制为基础的制度环境中,统得过多,管得过死,高校理财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第二阶段(1980年——):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阶段

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作为独立法人主体地位的确立,高校已成为面向社会自我筹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主体。筹资自进一步落实,筹资理财地位进一步加强,这使高校经费来源已不再局限于财政拨款一个渠道,还包括学生缴纳的学费、杂费,企业、个人对学校的捐赠,学校对外服务所获取的各项收入等多种来源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应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高校超常规发展的形势需要,绝大多数高校都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中与分级相结合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二、现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评价与思考

改革后的“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显然比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进步了很多。它不但落实了高校的理财自主地位,充分调动了高校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高校的财务会计秩序,规范了高校的财务会计行为,整合了高校的有限资源,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模式在取得实质进展的同时,也由于受到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高校对“集中或分级”两者关系的把握不当,使这种模式在高校的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探讨解决。

(一)现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校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规模较小,年度资金流量不大的高校一般采用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规模中等,年度资金流量比较大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三是规模较大,年度资金流量很大,财务制度健全,财务关系明晰,责权利目标明确,具有较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通过近几年来在高校的实际运行试验,结果表明: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具有统一高校财务收支、便于集中全校财力、统筹调用资金、促进学校发展的优点,但也普遍具有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的缺点。而第二种财务管理模式由于采用一级核算、分级管理,财权相对集中,事权相对分散,往往造成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使二级单位管理权不易落实,缺少必要的自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潜力,给二级单位办学形成种种障碍。因此,这种模式也不利于调动各二级单位的群体积极性,并且还容易造成许多管理权限不清,职责不分的问题。对第三种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而言由于其实行“二级管理、二级核算”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统一,能充分调动二级单位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但这种模式往往在强调微观搞活的同时,忽视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导致高校财力过于分散,难以全面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资金的统筹与调控。

由上可见,片面的“集中”或片面的“分级”都会给高校财务活动的开展、财务关系的处理以及正常经济秩序的维持带来一定的影响。它需要高校正确界定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概念,处理好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关系,不能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摇摆不定,时而偏重集中,时而偏重分级。当财务管理权限下放过多、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混乱时,就将财务管理权限全部或大部分收回;当二级单位反应强烈、缺乏办学积极性时,就将财务管理权限大幅度下放。这样做不仅不能处理好高校财务管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而且还会使高校财务管理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行为怪圈,难以自拨。

(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再造

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要实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步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就必须在总结高校原有两种财务管理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对现行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地、科学地改造与完善,把其建立成为“以预算控制为核心、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平台、以资金动态集中控制为手段”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办公”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完善财经工作领导体制,强化财经工作领导职能。财经工作领导体制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强化财经工作领导职能其实质就是坚持“统一领导”的地位不变。高校作为面向社会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按《会计法》和《高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必须建立校长负责制的财经工作领导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分别建立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的各级领导经济责任制。在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财务开支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制度,以达到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强化高校经济领导的目的。同时,也便于集中全校财力,统一运筹资金,满足高校产业化办学和全面深入扩大发展的需要。

2.重组财务业务流程,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平台。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高校财务管理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理财自的落实,高校不仅要会理财,还要会生财、用财和聚财;不仅要会做账,还要会分析;不仅要会服务,还要会管理。这使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已不能满足高校目前快速发展的对财务管理多样化功能的需求。它需要高校通过对现有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适应性评价,及时发现各业务处理流程间存在的潜在和显现的断点、漏洞和矛盾;分析这些原因,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修正业务处理中不合事宜的管理点,实现财务业务流程的再造。但这种流程再造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实质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与方法,搭建高校财务工作的技术支撑平台,解决高校财务运行中信息披露不够、有效交流不足、效率低下的矛盾与问题,保证高校财务从管理到业务上的流程通畅,为高校财务良好运行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会计电算化及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实现校园信息的标准化和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促进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及分工协作;确保高校各项收费、资金划拨、预算控制及信息传递等财务工作的顺利实现;减少设置障碍,提高运行效率。

3.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核心地位。高校作为以支出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是其最重要的管理方式,它对规范高校财务管理、调节高校财务收支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资金种类及流量迅速增加,资金运动越来越复杂,资金投放的用途、效益及考核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施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通过强化经费使用的计划性,有效协调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建立集约型资金管理中心,实行资金动态集中控制。高校资金结算中心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全校一级财务和所有二级财务资金结算的管理职能机构。建立资金结算中心,不仅可以集中学校分散在基层的财力,调剂资金余缺,组织资金供应,保障学校的资金供给,而且还可以通过预算把原来过于集中的财权下放到基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强化基层理财意识,实行资金结算,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增强会计机构及人员独立性。会计核算中心是将全校的一级单位、各二级单位如后勤实体、校办产业等会计核算工作集中起来,统一办理会计事务的相对独立的会计机构。其会计人员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等均归财务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并集中在财务处办公。这种体制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防止原二级单位负责人对隶属的会计人员进行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敢于监督;另一方面还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各二级单位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使会计人员个人利益不受二级单位经济状况的影响,从而使会计人员能保持独立性,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进行记录和报告,并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

三、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目标及路径选择

高校要完成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人才培养重任,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管理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状况,甚至影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求其财务管理也要从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实质是对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造与完善,它追求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及影响力的全面提升,而非规模的盲目扩张、经费的盲目筹资和短期效益。其实现的具体路径包括:

(一)树立可持续财务管理观念

优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优化的理财观念基础上的。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在财务管理模式选择上的扭曲,其根源不在方法上,而在观念上。如许多人把高校财务集中管理认为是个别或少数领导人对财权的集中或垄断,把财务分级管理看成是领导财权的分配或再分配,从而把财务的集中或分级理解成了领导争权夺利的交汇点。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必须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观念体系,树立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财务管理观念。在充分认清集中与分级两者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以成本与效益、风险与收益、投入与产出等相应关系为核心,以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成本价值等市场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新型的财务理财观念,从而达到不断优化高校财务管理观念的目的。

(二)建立可持续财务管理目标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可持续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既要符合高校自身特殊的社会定位,也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要求。总的来说,应确立以保证高校财务状况正常化开展为基本目标,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为首选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永恒目标的科学的高校可持续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三)建立可持续全面预算体系

高校全面预算体系是集高校预算从编制到执行、直至最后反馈全过程的一种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它强调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当年计划,并力求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能够有效协调,进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这种预算体系还需要在技术上改进高校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在促进高校预算编制的过程、结果能够适应高校理财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还要采用高水平的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模型来拓展高校传统的年度预算框架,建立以资产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预算程序,进而监督高校价值创造活动的全过程。

(四)建立可持续财务预警体系

高校可持续财务预警体系是用来衡量高校筹资、投资风险及整体财务运行状况的综合性系统。它具有监测、信息反馈和预警的功能。当高校财务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出现潜在危机时,预警系统能及时找出导致高校财务状况出现恶化的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篇4

[关键词] 高校 二级单位 会计委派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业务增多,财务管理日趋复杂。为使学校整体财力发挥最大效用,高校在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推行会计委派制,即由学校一级财务部门直接向所属院系、科研院所、校办产业以及后勤服务中心等二级核算单位委派会计人员。而委派会计人员的任免、考核、工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福利等仍由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从而使委派会计人员能够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摆脱与二级单位的依附关系,按照国家统一的法规、财经政策和高校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行使会计职能。从源头上规范会计行为,强化监督力度,消除会计信息失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实行会计委派制中,校财务部门、二级单位和委派会计人员三方联系紧密,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顺利推行会计委派制的重要方面,而委派会计人员是会计委派制的核心,它既要维护学校的整体权益,又要成为所在二级单位财务管理、经营决策的得力助手,是连接学校财务部门和二级单位的桥梁和纽带,绐终处在各方面利益的焦点上[1]。委派会计人员怎样才能处好关系做好工作呢?笔者通过几年在高校二级单位会计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1 委派会计人员必须明确自已的主要职责和权限

委派会计人员代表学校参予二级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既要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规章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工作,还必须明确学校财务部门赋给自已的职责范围和权限,以便有理、有节、有据地行使其反映和监督权。高校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为:(1)监督二级单位资产运行情况,对国有资产流失承担相应的责任;(2)监督二级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对上报的财务报表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3)监督二级单位执行财政法规情况,对违反国家财政法规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主要权限为:(1)编制或审查财务报表;(2)参予拟订财务规章制度;(3)参予各项经济活动;(4)参予拟订年度预算;(5)参予拟订年度决算及分配方案;(6)审核并联签重大财务收支项目及有关经济合同[2]。这些职责和权限为委派会计人员明确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对委派会计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要求。

2 正确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委派会计在二级单位是相对独立的工作人员,因而在会计业务上,大胆地履行职责,并敢于独立自主地根据校财务部门的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反映二级单位财务状况,沟通信息,使校财务部门随时了解二级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情况。但委派会计必须意识到委派会计人员与二级单位虽然不属于同一单位,但仍属于学校这个大团体,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会计委派制仅仅是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主体,实质还是为二级单位服务的。这就要求委派会计人员摆正位置,妥善处理好独立与服务的关系,既不能片面强调职权的独立性,干预二级单位自主经营,也不能片面强调服务放弃监管。委派会计人员在二级单位是处在被领导的地位,接受二级单位领导的,应当妥善处理好与二级单位领导的关系,当好单位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其依法理财。切不能自视为“钦差大臣”高人一等,以致彼此关系对立,无法开展工作。

3 正确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

委派会计在独立行使会计职能时,按照国家和高校的财经法规和制度,在保持二级单位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对各项经济收入、支出、资产、资金进行规范管理和有效的监督,认真审核经济收支项目及票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那些不合法收入、不合理支出、不合规定的凭证、单据、虚假冒领等各种违纪违法会计事项拒绝办理或制止、纠正。在监督形式上将原来的事后监督改为事先、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经常性、普遍性的监督,从根本上改变了“轻监管”的状况,从而使会计的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委派会计要强化服务意识,多为二级单位着想,支持与配合单位领导开展业务工作,共同改善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做到服务中有监督,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服务是会计职业的特征,委派会计人员应以服务好二级单位的经济活动为己任,做到优质服务。其实,监督与服务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消除会计工作中各种弊端,使会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也就为做好服务提供良好条件。只有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3]。所以,既不能脱离服务搞监督,也不能放弃监督搞单纯服务。

4 正确处理好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督的关系

会计委派制提高了会计人员的权力、地位和工作独立性,这就对委派会计人员在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纪律观念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其工作质量的监督,由上级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审计,这种来自外部的再监督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外因是条件,关键是内因,即加强内部廉洁自律,就是要求委派会计人员时时处处用会计职业道德要求来武装自已头脑,来规范指导自已的行为,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反思。例如,检查自已是否敢于履行委派会计职责,还是明哲保身,以客人自居,采取随波逐流,放弃监管,对会计工作中各种弊端不闻不问,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检查自已是否能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有无无原则迁就照顾,搞“下不为例”事例;检查自已是否为单位领导谋私利,开绿灯,坐在一条板凳上,一个鼻孔出气;检查自已是否行得端,坐得正,过得硬,不为私利所动,不为关系网所腐,不为人情世故所蚀,经受住来自各方的诱惑和压力。只有这样严于律已,把内部自律和外部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以防止和杜绝财务工作中的不道德行为,做到让委派单位放心,被委派单位顺心。

5 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很具体、很繁杂的实务性工作,而委派会计人员要以双重身份,对高校财务部门和二级单位负责,既要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又要维护二级单位的合法权益,沟通、协调两部门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自身又是一个“小社会”,涉及到多种行业的会计业务,要求委派会计人员熟悉其他行业的会计业务,以适应会计轮岗制的需要。委派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会计委派制顺利推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委派会计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熟悉掌握国家经济法规和通晓财务会计知识,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做一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委派会计人员,以推动会计委派制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林勤. 浅析高校推行会计委派制的注意事项[J]. 商业会计, 2006(10).

篇5

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向你们表示最真挚的问候,是田关这片土地培养了我,锻练了我,成长了我,我再次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参与副科级职位的竞聘,我倍感荣幸。我叫王潇,现年26岁,1998年考入中南民族大学会计学

本科专业,管理学学士学位,中共党员。我竞聘的岗位是计财科副科长职位。下面我就三个方面进行我的竞职演说:

一、竞聘计财科副科长的基本条件和主要优势:

1、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能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场坚定,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专业的财务理论知识和求学上进的精神。经过大学四年本科,系统而完整的学习了《会计基础》、《财务管理》、《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金融学》等专业课程,考取了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取得了管理学学士学位,为以后从事的财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上大学期间就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工作之余还参加全国统考的注册会计师及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并在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中通过了经济法和财务管理两门课程。05年取得中级会计电算化证书。

3、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操作完成各类会计报表软件的编报、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财政资金的网上申请支付等。

4、具备一定的财务工作实践经验。熟悉财务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比较精通财务报表、会计核算程序,涉及、了解并参与管理处的各项计划财务管理工作。

5、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6、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几年来的工作经历,使我与省厅领导、兄弟单位的同仁及本单位的同事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工作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二、对过去近五年工作的回顾及体会

02年大学毕业在武汉一家私企担任出纳一年。此后就在田关度过了我一生中最为难忘的四个春秋。在处属经营公司担任过报账员,在处计财科担任机关财务会计,工作至今,在日常工作中能遵守财经纪律,严把单据审核关,做好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会计核算工作,做到账证、帐表、帐帐相符。及时、准确上报会计报表及有关统计报表。认真审核\结算各类往来款项。能做好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清查、盘点各类资产。参加每年的预、决算编制工作。参与拟定或制定了相关的财务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能积极协助科长完成各项外部审计、检查工作,能认真配合处纪委履行内部财务检查、整改工作。其中在历年省厅计财处对我处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中,均无发现违法、违纪现象,所做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好评。

此外还积极参加管理处组织的各项活动,04年参加所在经营小组获得“党性及时事政治知识”竞赛的团体第二名,06年参加所在机关小组获得“党性及三个代表知识”竞赛的团体第一名,05年参加管理处首届公文写作与处理培训班取得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

通过近五年的财会工作,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从事财务工作的同志,政策水平要高,原则性要强,工作要一丝不苟,办事效率要高,工作作风要严谨,为人要真诚,服务要全心,只有这样,才能把好财务关,当好管家人。

三、如果竞聘成功,我能担任计财科副科长职位,我将对今后的工作有以下六点设想:

1、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将政策的严肃性与财务工作的灵活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2、在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中,主动积极配合科长,微观上继续实行预算管理、严格”一支笔”分级审签制度,搞好会计核算、加大往来款项的清收,强化资产管理。做好财会档案的收归、整理、存档工作。组织好财务人员的培训、继续教育及年检工作。

宏观上进一步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做到钱、物、账相分离;建立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加大对基建资金、专项资金及二级单位财务收支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修定、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3、配合科长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逐步替代手工作账,实现财务数据电算化,财务分析信息化。

4、进一步端正工作作风,做到:坚持原则不偏位、主动工作不越位、服务基层不欠位、团结同志不空位。

5、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切实做好“四员”。即:政策法规的宣传员、资金使用的监督员、财务管理的执行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

6、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科长做好全面工作,以发展我处水利经济为己任,努力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全力为处党委当好参谋,为基层排忧解难,实现财务效益最大化,为田关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篇6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本文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现行乡、村财务管理存在着条块分割、“村帐乡代管”流入形式、预算约束不严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持久深入。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析

(一) 会计集中核算简述

会计集中核算是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取消,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单位保障”的运作方式。具体要求是将个单位的资金核算和资金的收付均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取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户,按核算单位建立二级账户,分户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统一由一家银行工资,统一资金审核标准,统一报账程序,统一银行账户,统一会计档案管理;把会计集中核算与预算内外资金统筹、银行统一工资、政府采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政府机构改革有效结合起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和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和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但是实践中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开展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问题改正和完善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

1、思想认识偏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 事业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枝笔”就可以报销,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领导签字后还需要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单位里的每项开支都经过严格审核, 超标的、不规范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工作并不重要, 有无会计资格证和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单位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后,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和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管理方式简单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中心1人管10多个或更多单位的账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统管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从而造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难以对单位的报账员送来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主要有: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无论反映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忙于报账、结账和记账, 而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监督流于形式。

3、资产监管不到位。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监管了支出,对各事业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的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相分离,这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 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会计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总帐和明细帐中核算中心,实物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会计中心账与事业单位实物不符。

4、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缺陷。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监督政策的变化和重点无法及时掌握,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真正实施财政监督管理。在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了解, 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 支出效率不高。而财政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放松了财政监督,形成了新的监督漏洞。

(三) 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应对策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2、强调事业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职责。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取消单位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仍然是事业单位本身。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只是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并没有剥夺单位的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中心拿走的是日常核算业务,但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财务管理形式不变,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的安排不变,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单位收入、控制经费支出仍然是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

3、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到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杜绝内部腐败。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和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大额费用的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及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提高单位财务的透明度,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5、完善财产管理机制,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6、事业单位应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尽快制定一套统一的和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统一执行,从而在制度上遏制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滥发钱物的现象。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二、乡村现行财务管理模式浅析

现行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对维护基层政权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乡村资金的安全与完整,维护财经纪律,整顿经济秩序作出了一定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加入WTO,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改革的客观性

1、财务管理的收支范围和对象发生了变化。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投资收益分配;主要职能是对资金循环和周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乡村财务管理是对乡村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乡村的国家资金和集体资金的收支活动,通过预算、决算及监控等手段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管理。

第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乡村财务收支范围中取消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如:①农业税、农业附加税、特产税、乡统筹;②农村教育集资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的集资、摊派;③各种达标升级活动中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负担项目;④村提留;⑤屠宰税;⑥义务工、积累工的以资代劳款。

村级财务支出范围包括:①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发放;②玉米良种补贴资金发放;③能繁母猪补贴;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等收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逐步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2、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费。3、给予寄宿生生活补助。4、给生活困难的贫困学生生活补助。5、学校教育经费按学生人数确定,由县财政局审核拨付,财政所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度。

第三,村级办公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纳入村帐乡管账户,实行报账制度,村干部工资也由财政统一发放。乡村管理资金总量发生变化。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税改后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乡村财务收支总量大大减少。

第四,现行乡村财务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同。现行乡村财务管理虽然管理部门不同,但都必须遵守《会计法》,都必须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因此改革现有模式,不会与现行主要法律法规相违背,也不会改娈资金的性质,只是对部门职能的调整,可进一步完善乡村财务管理体制,贯彻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可知,原有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精减机构和会计人员,减少行政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2、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依据。

《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乡镇财政机构具体管理本行政区域内财政工作。”该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财政所主要职责之一是:“指导和管理乡镇各行政事业和企业及其他组织的财务会计工作,帮助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对第九条第二项释义规定“这里既包括乡镇财政机构对乡镇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进行管理,又包括对村级会计工作进行指导。”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第七条规定“村合作组织财务工作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以上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乡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为乡财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试行委派会计和会计集中核算同时还是贯彻中纪委第四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的精神,朱鎔基同志在于2000年九届全国人民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会计委派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进一步加强乡村财务会计监督的需要。

(二)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明必须改革。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为:乡本级财政管理实行原体制财政体制,乡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二无一统”归口乡财政所统一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帐乡代管”模式,归口乡农经站管理,其他县垂直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归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模式,如派出所、学校等单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也得到某些完善,但改革还不系统,许多根本性问题还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如下: 转贴于

第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不利乡村财务管理。对乡村的财务管理系统不统一,出现了两个部门管理,即乡财政所和乡经管站,而这两个部门分别归属县财政局和县农经局分别管理,这种现状造成对乡村财务管理不能形成统一领导而形成条块分割。长期以来乡财政所与乡农经站对村级财务管理各自为政。为了各自利益,凡对本单位有利的争着管,无好处的互相推,甚至互相扯皮,形成对村级财务监管盲区。县业务主管局对县到乡垂直管理站所的财务,由于面广管理难到位,加上乡级无权对这些直管单位进行有效财务监管,形成资金运转无约束,致使财务混乱,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村帐乡代管”流于形式,不能起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作用。“村帐乡代管”的工作由乡农经站负责。由于他们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如无会计证上岗现象仍然存在,这必然造成会计业务操作不规范;管理经费无正常渠道,主要靠收取村级财务审计费和代理记帐服务费来维持运转,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中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村干部断了自己的财路,造成违纪违规现象,如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常常发生,坐收坐支现象严重,大多数村把当月收入花掉后再到管理中心报帐,管理中心只是将收支整理后分类记账、编报表,成了村里的记账员,财务管理职能严重弱化。由于村干更换频繁造成会计人员也更换频繁,会计人员交接不及时、不合规,造成离任几年后不交账也无法审核,村级无证上岗的会计就更多了,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

第三、乡级财务支出预算约束不严,年初预算人大会通过的只到大项,无细项。具体执行时还是领导说了算。在执行上绕过人大监督。财政预算成了一纸空文。村级财务收支基本无预算。

第四、村级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乱收乱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乱发乱补现象无法杜绝,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常常发生,原始凭证审核审批不规范,记帐不日清月结、报表不及时。以上问题充分说明,目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不转变,问题还将继续,甚至造成乡村财务管理混乱。

(三) 深化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原则。集中管理会计业务,是指乡村财务管理必须归口乡财政所统一进行管理,这是现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这有利于防止乡村财务管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而造成的混乱。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乡村财务会计工作;分户核算则是指在各单位分别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条件下,分别核算各单位财务收支。

〔2〕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实行乡村财务收支归口管理时要确保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主权不变,调动他们依法理财的积极性。

〔3〕坚持经济核算原则。各单位在安排财务收支时必须认真审核其合法性,讲究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

〔4〕坚持预算、决算管理原则。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要经乡人大会批准后才能执行,其执行情况和及结果必须经乡人大会审核批准;村级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计划,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才能执行,实行民主理财,执行情况及结果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

2、集中会计核算改革必须改善的外部条件。

〔1〕法律环境。乡村财务归口乡财政所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缺少法律法规明确支持。例如:虽然《会计法》、《〈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以及《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明确规定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但与省农办、省财政厅、省农村税改办《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中规定村级会计人员必须接收县乡农经部门管理考核、集体资金必须由农经站监督管理相矛盾,因此要完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需要取得法律法规更进一步完善,争取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

〔2〕人事环境。由乡财政归口管理村级财务、涉及到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变动、涉及到农经部门的部门利益,如果乡村财务归口乡村乡财政管理,那么农经部门部分职能须调整,随之就有人员的去留;部门阻力很大。如果农经站这项职能与财政所的职能合并,人员可部分分流到财政所,专职负责农村财务管理、阻力会减小,成功希望比较大。

〔3〕经济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阻断了村级组织向农村乱收费,以前向农民收费项目已取消,只能收取一事一议费及共同生产费,还须由村民同意按实收取,就连筹资筹劳款,从2002年起须三年内逐步取消。所有收费必须使用财政所专用收据,由财政直接控制,村级经费来源由乡财政转移支付,而且现在向农民收费的政策、项目、标准,实行公示到村,加上报纸、电视、广播广泛宣传,减负政策人人知晓。乡村两级加重农民负担的可能性减弱。村级财务归口乡财政管理的外部经济条件己经成熟。

3、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财务管理的理想新模式。

财政统管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财务管理的要求,对乡村财务管理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新模式。

〔1〕实行乡财政统一管理。在乡财政所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乡村两级财务实行统一办理资金结算、统一办理会计核算、统一管理会计档案。根据乡村两级的不同性质设两个会计岗位,一个负责乡属站所办的财务会计,一个负责村帐乡代管的财务会计。取消乡属单位及村级的会计和银行帐号,乡属各单位及村级只保留一个报帐员,负责本单位财务收支同核算中心联系,实得报帐制。

〔2〕实行分户核算。在坚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对各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分户核算。

〔3〕实行会计业务集中核算。凡属乡村两级所有资金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管理对象,统一设置资金专户,凡乡村两级所有资金收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存入财政专户,乡村两级财务支出由财政专户划拨结算中心,中心办理资金结算。财务收支、分户实行会计核算,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决算制度,所有收费票据由财政所统一管理。

〔4〕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如健全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及资金预算、决算制度等。

综合起来看,这是一个集会计、监督、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它规范了乡村两级财务收支行为,提高了会计质量,有利于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监督,减少违纪行为,提高了资金效率;精减了会计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黎海英.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J].时代经贸.2008(7).

[2] 史海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9).

[3]李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EB/OL].文化发展网,2005-11-9

[4] 袁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8).

[5]李志军:论如何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J].科技信息,2007(28)

[6]华琳朱永莉:浅析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

[7]王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

篇7

关键词:村级会计;委托制度;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村级会计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效,逐渐成为管理与规范农村财务会计的有效模式。实施村级会计制度,是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逐渐成为村级财务会计管理的关键。因此,在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村级会计制度的利与弊,对于完善与加强村级财务会计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及透明化,提升村级财务会计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结合新农村建设下会计制实施的现状,客观评价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与所存在的问题,并深层次挖掘与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以求实现村级制度的规范化提供借鉴意义。

二、村级会计制的概念

村级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主体不变;四权不变;代权但不越权;五个统一。就是指在保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经过村民的民主决议,并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大会的审批,依照相关法律程序与村级会计中心签订委托合同。村级会计中心需要依照统一制度,对本村的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进行审核、记账、建立档案以及进行信息公开。在村级财务会计实施的过程中具体工作包括:会计账目;财务收支;会计档案;会计信息业务。在倡导社会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行村级会计制度,能够加强村级的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的透明化,逐步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财务决策的民主化,不断促进农民参与决策。在确保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同时,保障农民的民利,维护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村级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

通过不断地推进村级会计制度的实施,农村的财务会计管理等相关工作得以规范,并逐渐实现管理的制度化与信息的透明化,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村级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升

为有效实施村级会计制度,在乡镇设立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中心,由专业水平较高的会计工作人员处理村级的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其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比一般的农村会计人员要高,相关账务处理流程也得以系统化、条理化,因此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促使村级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实现规范化。实施村级会计制度,各委托中心设定统一的会计业务标准,并要求严格的执行。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利用会计电算化,在科目设置、账务处理、会计核算、财务报表、汇总统计及财务公开等方面实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有效解决了农村手工记账效率低、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二)村级财务会计人员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在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之前,财务会计工作是由村民担任,这些村会计等相关人员的薪酬待遇并不受其会计工作好坏的影响,导致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工作质量不高。而随着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的实施,由于会计人员的薪酬与待遇和职业晋升等取决于他们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财会中心的会计人员责任心增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通过相关培训与学习提升自己的相关会计技能与专业化水平。同时,村级会计制度按照公开选拔的原则,对财会人员进行甄选、考核、录用,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完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村级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确保会计核算的规范与质量。

(三)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对称

在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之前,农村的相关财务会计工作的公开内容与形式没有实现透明化与制度化,村民经常看不懂财务公开内容,并存在监管问题。如农村集体组织所产生的招待费、差旅费等科目被恶意隐藏在其它科目中,对待此类问题,农民认为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产生较多的意见。随着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的有效实施,村级的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得以有效的监管,财务的公开内容与形式得以规范,确保了财务数据的公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证了农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增强农民对村级财务数据的信任程度。

(四)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以来,村内干部擅自挪用集体的资产资金、等恶性事件得到有效的杜绝。同时,会计人员是相对独立的,与村内干部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在财务会计处理方面能够保持独立,进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随着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化公开等相关制度的有效落实,有效避免了村民在财务工作方面对村级干部的猜测与怀疑,村民对村内干部与党委政府的信任度逐渐提升,党群关系逐渐和谐。这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的廉政建设,进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村级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

通过客观地评价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的实施,农村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过深入的考察与分析,此制度存在一些弊端,阻碍了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在农村集体组织经济财会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关系影响制衡机制的完善

村级会计制度中存在的关系主要是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会计服务中心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在这种委托关系中,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被方)与会计服务中心(方)的目标没有达成完全一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被方)的目标是确保村内集体资产的安全、保值与增值;而会计服务中心(方)的目标只是根据财务会计的相关制度完成既定的财会任务,它对被方目标的实现程度一些较为复杂的因素,如监督机制是否完善、会计人员的素质与技能等。这就使得对方的制衡与监督是存在一定的漏洞,两者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

(二)造成诸多审计难点

村级会计制度对财务审计工作带来诸多的难点。首先,当会计核算出现问题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级会计中心之间会出现互相推诿、怠于承担责任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在调查过程中资料提供、责任归属与认定等问题难以解决,审计工作变得更为复杂,进而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村级会计制度实施之后,村内的资金支配与财务支出的审批还是由村级组织掌控,会计人员不能对村内的的收支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事项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再次,审计流程变得更为复杂,村级会计服务中心保存着村内的原始凭证、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但在被审计村的内部控制时,不仅要对被审计村进行评价,还要对村级会计服务中心的内部控制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财务监管被弱化

首先,村级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村级取消会计岗位,只设置报账员岗位。报账员负责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收支事项,代行部分会计事务,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监管疏漏,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财务监督作用不能得以有效发挥。其次,相关的会计服务中心一般都设立在乡镇,而不是在农村,大多数的农民都不能充分了解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的真实情况,这样就无法实现财务信息的对称,容易出现账实两隔的情况。而且相关的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记账的时候,只看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要求,而在农村很多时候会出现票据造假的行为,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违规票据蒙混过关的不良现象。最后,很多村集体资产财务决策与执行大部分是由村支书或主人做决定,虽然在制度中明确了决策权力的范围,但是仍然存在缺乏执行力、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出现由于决策错误而导致的集体资产损失的现象。

(四)与村民自治制度不契合

村民自治制度是指基层的农民直接行使自己所拥有的民利,并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办理自己的事情,进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其中,基层农民实施自我管理就是指基层农民直接参与、管理本村的各项事务,以求实现村民对村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在村级会计制的实施的过程中,由村级的会计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村内的集体经济业务进行记账、核算,这就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不能很好地实现村民的知情权,也就不利于村级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农村地区地理分布较为分散,使得村级组织与会计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互动较少,进而导致村级组织对经济、财务等问题较为懈怠,削弱了村民对村内事务的参与权,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本村的财务状况,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五)村级预决算制度不健全

村级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存在村级预决算制度不健全的弊端。村内年初的预算规划往往不完善、不准确,与实际发生数的偏差较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村集体组织经济本身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突发事件的发生、项目建设等,在年初编制预算的时候因不能预见而无法全部纳入预算;另一方面,村级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还有很多方面亟待解决与完善,很多村级组织的会计人员只是注重于对村内的财务支出进行严格地审查与把关,而在制定村级财务收支计划的时候,往往照本宣科,没有结合村内的实际情况,进而导致很多细节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难以有效实施。

作者:陈枫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经管站

参考文献:

[1]彭典范.村级会计委托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严其伟.村级会计委托制度的规范与完善[D].上海交通大学,2011.

[3]许伟玲.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的探索与启示[J].西部财会,2015(11).

篇8

【摘 要】 农村财务规范化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利于促进财务规范化。文章从财务公开、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等角度对该制度下如何促进财务规范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案例进行应用分析。

【关键词】 农村财务; 规范化;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

一、前言

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稳定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管理规范化可以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各级财务更具透明度和时效性,从而进一步充分调动和保护群众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进行监管,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的财务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全国出现了村账双代管、村账乡管、村账站审、会计委派制、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等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内学者对各种模式进行了充分研讨,张楚堂等(2006)认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是目前治理我国农村财务混乱的有效模式。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是指在不改变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前提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委托乡(镇)经管站代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乡(镇)、村两级的双重监督。该制度下,对村级财务实行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的“五统一”服务,实行多级监督,建立统一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这种模式目前在浙江、山东大多数地区实行,截至2009年2月,山东省79.6%的乡镇已实行村账委托代理制度,其中,青岛、淄博、东营、泰安、莱芜、德州地区100%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效果显著。

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下的规范化研究

农村财务规范化要求村级的各项收入、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部门对农村拨付的资金,都要规范缴付手续,统一管理,有效监督。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利于保证财务公开,有利于实现电算化管理,规范财会队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

(一)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从机制上保证了财务公开的透明度,形成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

实行财务公开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政治安全的有力保证,是村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村级民主监督制度的基础。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后,需要对各村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清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建立严格的民主理财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有利于农村财务管理的程序严格,制度规范,公开透明,便于监督,排除了村干部的干预,在不改变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前提下,将村级的理财权和会计人员的监督权适当分离,使会计人员更好地依法行使会计职能,从机制上创造了敢于监督、便于监督和有效监督的条件,从根本上确保了农村财务收支的公开、公正、真实,满足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和愿望,形成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有力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二)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为实行电算化创造了条件,有效地规范了会计行为

该制度下区域集中,管理集中,应用集中有利于实现电算化。电算化可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摆脱了会计对村干部的依附,使账目更清晰、更客观,为农村数据和业务规范化提供了一个解决良机,使农村各级财务更具透明度和时效性;可以利用电算化进行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避免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堵塞各种漏洞,遏制乱收滥支;可以利用电算化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进行动态监管,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可以标准会计科目代码、资产编码,为实现业务标准化打下基础;电算化下可以实时查询,有利于上级部门实时监控、远程查询、及时决策;有利于完善财务公开内容与形式,可以进行触摸屏查询,电话查询,网上查询;电算化有利于实行网上审计,提高了审计质量与效率……总之,会计电算化可以有效地规范会计行为,达到有效监管、支持农村决策的目的。

(三)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利于财务人员队伍稳定,提高业务素质,从而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稳定财务人员队伍、提高人员素质至关重要。传统村账自管模式下,选拔财会人员任人唯亲,全凭个人意志,致使一些素质低下、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调到会计岗位上来,账务处理不及时,程序手续不清楚,会计科目使用混乱,他们大多只能记记简单的流水账,很难满足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下公开选拔农村会计,对农村财务人员的任用、免职等必须履行公开选拔、考核、审报手续,持证上岗,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健全监管和考评机制,从机制上使会计人员认真负责,敢于监督,不因村委会换届和村干部变动而变动,形成一支稳定、精干的农村会计队伍,有利于促进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确保会计核算质量。

(四)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利于完善各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资金管理,提高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是搞好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委托代理制下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有利于严格执行各项收支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基金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决算制度等;有利于集体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有利于严格按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使用资金;有利于规范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认真落实好专账管理和县级报账制的有关要求,严格支出管理。

(五)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利于强化监督,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促进财务规范化

该制度下可以实行多层监督。一是群众监督,每村建立3-7人组成的财务监督小组,负责对村级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二是乡镇代理会计监督,代理会计对村里上报的原始凭证进行严格审查监督,审核是否符合规章制度,手续是否齐全等;三是审计监督。各乡镇落实专人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和专项审计,对村干部实行任期和离任责任审计。通过多层监督,完善了民主理财制度与财务审计制度,有效促进财务规范化。

三、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下的财务规范化案例研究

山东省章丘市从2002年开始就成立记账中心,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历时七年,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908个行政村的账由83名记账中心的会计承担,全面实现了农村财务的电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其基本做法为:

(一)建立“农村会计记账服务中心”,实行会计垂直管理,实现会计专业化,高标准搭建农村会计集中记账平台

他们本着“规范、安全、方便”的原则,各乡镇(街道)在利于群众办事、交通便捷的乡镇驻地建起了硬件设施完备的记账服务中心,全市记账中心建筑面积达3 000m2,市里统一配备了微机和专用财务软件,实行电算化管理。为加大监管力度,市财政、农业部门分别建立了村级财务监控中心,利用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与各乡镇记账中心实行微机联网,实现了对村级财务管理的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村级财务透明度。

(二)择优录用,选好会计人员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经全市统一考试和考核,选拔出83名会计,并设人才预备库,由市政府与其签订招聘合同,定期培训,由市、乡两级共同组织考核。高素质、专业化会计队伍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过去由于村干部直接任免会计而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监督职能弱化的弊端,为优化农村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三)清产核资,移交账款

各村清产核资后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征得群众同意后办理交接手续,记账中心以村为单位建立账簿,承担起会计业务的核算任务。

(四)坚持收支两条线原则

所有集体现金收入一律进记账服务中心村级账户,所有现金支出一律从记账服务中心村的账户划出,禁止账外账和小金库的存在,避免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五)规范村干部权限,强化村级事务管理

支持和强化村级民主决策、民主评议、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村级土地发包、水利工程等村级事务,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民主监督落实机制,使办理的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抓好三层监督,实现监督多元化。一是群众监督。坚持由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实施全程监督,确保财务支出的合理合法。村民若对本村账目有疑问,可以持本人身份证和村民理财小组介绍信,随时到记账中心查询。二是业务监督。乡镇记账中心和会计定期对财务进行业务审核,实行谁审理谁负责的制度。三是审计监督。各乡镇组织专人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由于加大了审计力度,一些不合理开支被取消,全市每年节约非生产性开支达8 000多万元。

(六)建章立制,规范运作

为推动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章丘市在加强领导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实施四个统一,实现运作规范化。一是统一制定了《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办法》、《会计人员职责》、《报账员职责》、《记账中心考核办法》等规定,用以指导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二是统一规定各村的报账员必须在每月的25日前,将集体资金收入全部缴入记账中心本村的现金专户,记账中心会计每月对各村的集体收入资金进行汇总并制作会计报表。各村支出的原始收据,在由当事人、村主要领导签字并由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后,每月10日前由各村报账员到记账中心集中记账。三是统一全市农村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和程序,规定每月的15日各村收支情况要在记账中心和本村的公开栏同时公开,公开内容至少保留15天。四是各记账中心统一建立村级财务档案室,采用专门的铁柜,一村一柜,统一管理村级财务资料。

章丘市实行农村财务制度改革,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农村财务不清造成的种种矛盾,理顺了干群关系,堵塞了财务漏洞,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0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156元,同比分别增长16.1%、25.7%和7.9%,全市农村出现了蓬勃发展、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四、结束语

我国农村发展正处在结构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财务规范化任重道远,为了保证农村综合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从管理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打好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是符合目前国情的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使农村财务工作从制度建设、人员建设等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对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楚堂,李超楠.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评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10):54-55.

[2] 李瑞芬.新时期农村财务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66-69.

[3] 苗宏.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思路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3):87-88.

篇9

关键词:正高级会计师 业绩 评价

会计作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全球化的加速,在发展知识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今天会计人员已经由以前单纯的簿记、财务信息编制者转变为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供给者。辽宁、广东、河北等省在全国试点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中把探讨建立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作为2008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迄今作为会计人员职称系列最高级的正高级会计师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

一、正高级会计师概述

1.定义

高级会计师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业务能力上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方法并了解发展趋势。应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在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贡献显著。

2.高级会计师工作职责

(1)准备和记录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项,通过编制和分析的帐户信息。

(2)维护和核实,分配,调职,协调交易的子公司账户余额;解决差异。

(3)维护转让附属帐户总帐,编制试算平衡表,调和项。

(4)总结收集信息的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和亏损,和其他报表。

(5)熟悉利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印刷检查,核实完成pletes通过分析和调度总帐帐户的外部审计,为审计人员提供的信息。

(6)避免法律上的挑战,符合法律规定的。

(7)获得的财务信息,完成数据库备份。

(8)通过保密来保护组织的价值。

(9)参与教育的机会,更新工作知识、阅读专业书刊、维护个人网络、参与专业组织。

(10)技能/资格:会计,财务会计准则规则,研究技能,分析信息,对细节的关注,截止日期为导向,保密性,彻底性,企业融资,财务软件,一般的数学技能。

3.高级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

组织领导能力.高级会计师在各单位一般都是业务骨干或财务管理者,这就要求注意培养自身的组织领导能力,不但要有理财的学问,而且还要有当领导的学问.在实际工作中,能根据国家的各项财经法规,结合本单位业务情况研究制定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对外,能处理好与财政、税务、审计、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

对内能处理好上下级之间、业务部门之间以及财务部门成员之间的关系,能把财务部门建设成为一个有较强凝聚力的战斗团体.此外,财务管理工作中各岗位的设置,财务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报表的编制,以及投资、筹资、利润分配等活动都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不出差错.

分析判断能力.高级会计师应具备从相关信息中分析企业目前所处的位置,与先进企业的差距以及相应解决方案提供依据的能力.从外部来看,要有对整个宏观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判断能力.根据市场上的财务机会和财务风险,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从内部来讲,能从企业纷繁复杂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并能够对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及企业后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定时的业绩评价

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是高级会计人才价值的体现。从各省已经通过正高级会计师评审人员来看,获得正高级会计师的人员的素质是相当高的,由很多是获得博士学位的高级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设立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制度,使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的高级管理人才不选择高校就业也能取得与高校教授同等的职称,使他们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理论的实践运用也能从职称上体现并实现人生的价值。

1.考评体系

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应形成以理论基础、业务能力、专业素质、道德品质、创造思维为核心内容的考评体系

(1)专业理论知识。

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掌握国家财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熟悉会计专业的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了解国内外的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并能运用新知识、新理论解决会计或财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了解与会计专业关系密切的其他专业的理论知识。

(2)工作经历与能力。

具有较强的财会分析和研究工作能力,为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提出了有科学价值的政策建议;具有科学的财务决策能力,胜任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解决企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在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贡献显著。

具有较强的管理工作能力,胜任会计专业工作和会计专业与相关专业配套和协调的财务与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经济和市场分析能力,为企业发展进行过成功的经济分析和策划;参与制定过企业单位经济或对外贸易发展计划、工作条例、规范的编制、撰写工作。

(3)工作业绩与学术成果。

2.目前在评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措施

(1)对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全日制学习与业余学习的学历有所区分。

①具有博士学位,取得中级任职资格2年。

②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中级任职资格5年。

③具有大学专科学历,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中级任职资格5年。

(2)将难易程度和繁简程度不同的行政、事业和企业三种性质的会计同等起来,有失公平.,应有一定的顺序和选择的空间。

(3)对“业绩定生死”客观看待。在破格里强调高能力、高水平的中青年会计人才咱露头角,以促进加快会计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的实现。

(4)以单位大小衡量申报者的能力大小容易“以片概全”,对申报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衡量缺乏科学的标准.、申报的材料是否经过粉饰有假,“能担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会计管理工作”的度量。这个问题的解决可通过立法途径,改变过去先考后评的做法,先评审资格再在五年内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即可解决。既公平公正又科学客观并同时实行公示制度。正高级会计师的考评从考试报名到评审结束均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运作。可借鉴广东省的做法,即正高级会计师的参评范围为在全省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高级会计师,这种不以企业事业单位规模大小和机关性质为限制条件的选才理念,不仅广开了才路,同时也使会计系列与其他系列在正高级职称申报评审范围上趋于均等化、和谐化、人性化。

三、正高级会计师任职后的业绩评价

可以看出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要明确评价的主题是谁?评价的对象是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理解评价的目的,主体的需要,才能将这种需要转化成需要意识,进而形成评价指标;同时要注意需要意识是受主体既有知识、对客体把握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评价的主体应该致力于提升自己知识及对客体的把握。

1.理论水平

(1)存在的问题

①会计队伍结构不合理,拔尖会计人才不多。

②具有高水平的会计人才不多,缺乏会计教学和会计领军人才。

③会计科研能力不强,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不多。

④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不强。

⑤只重视基础核算,具有战略管理视角的会计人才不多。

⑥会计人才吸纳和承载能力不强,引进优秀人才手段不多。

(2)解决的措施

对正高级会计师职业能力的鉴定是设立正高级会计师评价体系的基础,正高级会计师应站在比一般高级会计师和会计人员更高层次的高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将理论知识成果转化为实际运用,又能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用于指导社会实践,产生社会效益。其成果不仅仅限于其所在单位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表现在于运用其所提方案推广到其他企业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正高级会计师职业能力应构建以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及学术造诣、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财政、税收、会计、金融等法律法规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界定体系。正高级会计师应着重学习能力、会计实务疑难问题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独挡一面负责的正高级会计师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围绕两方面进行: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资金的筹集评价可针对资金筹集的数量、成本、风险进行。筹资数量的评价指标可为现金充足率;资金成本可用资金成本率评价,筹资风险可用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动比率评价;资金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流动资产的管理,评价指标可分别选择固定资产充足率、固定资产先进程度、现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由本人的述职报告加以考核。

2.工作态度

作为一名高级会计师就需要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模式,改变原来的思想观念、会计目标、会计技术方法、会计政策规范,.善于学习、消化和吸收财务管理新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品格修养、文化专业素养,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必须拥有创新观念.加强知识更新,学习现代会计理论,掌握先进会计方法,并十分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想像、大胆尝试、勤于思考、研究和引进新的会计计量方法,积极探索财务管理的新路子.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做好充分应对准备,强化财务管理在资金的筹集、投放、运营及收益分配中的决策作用,并在竞争中不断承受和消化冲击的应变能力,使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一步一步地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树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财务风险观念.。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应尽可能回避风险,在风险与报酬之间进行选择时,应权衡轻重,明智科学.。由本单位的领导进行考核。

3.继续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多参加相互交流的平台。加强高层次会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以提高实践经验的推广;加强与会计专家的交流,以提高会计理论水平;加强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以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参加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课题研究、交流研讨等方式来提升正高级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参加企业类培训班,在科研能力和参与决策、战略管理、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由上级部门加以考核。

只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业绩评价制度,夯实拔尖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基础。积极探索会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从市级、省级向国家级推荐,培养与引进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促进我省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也必将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授.研究员级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会计; 教学体系; 实务技能操作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218-02

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在教职成〔2011〕12号文《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基于我国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建立“一个目标、两条轨道、三种能力”课程教学体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日益明确,财务管理专业随之而成为市场迫切需要的热门专业。《中级财务会计》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育的指导思想应定位于“基层的财务初级岗位”,而不是“上市公司财务或更高层次的会计分析和研究工作”。为准确定位,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确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分析方法,让学生明确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的基本程序。

能力目标(基本能力):学生应具有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及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

能力目标(核心能力):学生应有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观念和会计职业道德,以及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二、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较之前有了一定的增加,难度也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生源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学生入学分数低、知识基础差、学习热情弱,学习能力也较差。对学生的这种低端评价也给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入学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应构建“一个导向、两条轨道、三种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一个目标”指“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两条轨道”指以企业常见、基础会计业务处理为核心内容,实务操作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双轨制”课程内容体系;“三种能力”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核算能力、检查能力及分析能力。

(一)教学要求

《中级财务会计》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该专业学生知识架构的核心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基础会计》等课程,已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学生应熟练掌握企业各项基本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熟悉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同时,《中级财务会计》也是各类会计资格考试: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考核重点。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其逐步发展成为高层次会计人才奠定良好基础,课程可结合计上岗证、助理会计师考试有关内容,选择部分试题作为例题或习题,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做到“课证融合”。

(二)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以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处理为核心内容‘实务操作技能训练位重点的“双轨制”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实训项目模块,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实践操作,充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具体课程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三、教学理念与方法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等问题,如果教师依旧采取“满堂灌”的单一、原始教学方式,势必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主要讲授企业一般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其中涉及大量的会计分录。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一般业务的处理,这不能单纯依靠反复练习和死记硬背。教师在授课时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账”,更要教会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账”,以及会计准则如此规定的原因,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在讲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教师应强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转回,并进一步解释,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旧准则中是可以转回的,但新准则作了修改: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转回。这样调整的原因是: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如果可以转回,则做相反分录。而在计算企业本年利润时,“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是利润的减项,有些企业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企业利润。如当年利润多了,就大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降低企业利润;利润少了,则将之前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这就使得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这样解释后,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全面、透彻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