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12 17:5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共享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Samba;solaris;Windows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5-6257-02
The Samba Shares Resource Through Cross-platform
GAO Hai-ying
(PETROCHINA Liaoning Marketing Company, Shenyang 11003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ystem security,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UNIX operating system platform. In normal condition, you usually use FTP to transfer files between different operating system; in some cases, it is for facilitation the work. You need to cross-platform to share resources; but with Samba, it can make the visit become very direct and simple just like using local hard disk. This article describes clearly about Samba's configuration and the ways how Samba shares resource through cross-platform visit.
Key words: Samba; solaris Windows
Samba是一款免费开源软件,是使UNIX操作系统应用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协议的一款软件,通过CIFS协议,可以完成UNIX平台和Microsoft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对于Solaris操作系统而言,Solaris10之前的版本需要单独安装Samba软件,solaris10以后的版本,在系统安装的时候就已经包含了Samba,只需要做一些配置就可以成为Samba Server。
1 Samba的配置及使用方法
1.1 Samba server配置方法
1) 创建共享目录
#mkdir -p /export/home/smbshare
2) 创建用户,并将用户添加到Samba服务器中
#useradd -u 101 -d /export/home/smbshare -m -s /usr/bin/sh -c "Samba user" samuser
#/usr/sfw/bin/smbpasswd -a samuser
3) 创建Samba配置文件
#cp /etc/sfw/smb.conf-example/etc/sfw/smb.conf
a.Workgroup定义工作组名
b.Server string定义服务器名
c.Security定义用户验证机制,user和server表示需要用户验证;share表示不需要用户验证
d..log file = /var/Samba/log/log.%m 定义了log的默认路径,可自行定义log路径
e.max log size = 50 定义了log文件默认大小,单位Kb
f.修改共享文件路径信息
将原有Share Definitions信息修改如下
#===== Share Definitions ============
[homes]
comment = Home Directories
browseable =no #该共享对其它用户不可见
writable =yes
path = /export/home/samshare #共享目录路径
valid users = samuser#有效用户
write list = samuser #可修改用户清单
create mask = 0640 #创建文件时的权限掩码,权限为rw-r---
directory mask = 0750# 创建目录时的权限掩码,权限为 rwx-r-x---
5) 启动Samba服务
#svcadm enable Samba
#ps -ef | grep mbd#查看Samba服务
1.2 跨平台访问共享资源
1) 在Windows上用IP访问solaris共享目录
图1为访问Samba服务器;图2为用户登录;图3为登陆用户可访问的共享资源。
2) Solaris 访问Windows共享资源
a.查询网络上的Samba服务器
# /usr/sfw/bin/findsmb
每个找到的服务器都会显示其 IP 地址、NetBIOS 名称、工作组名称、操作系统、以及 SMB 服务器版本。
b.列出Samba服务器上的可用资源
# /usr/sfw/bin/smbclient -L
如果是 user共享方式,就要加“-U ”选项如下。
# /usr/sfw/bin/smbclient -L -U
Password:
如果是 share共享方式,可以不必理会用户和密码,要求输入密码时直接回车即可。
例如,用user认证方式:
# /usr/sfw/bin/smbclient -L 10.197.1.27 -U ghy
c.连接Samba共享
# /usr/sfw/bin/smbclient /// [-U ]
例如:
# /usr/sfw/bin/smbclient //10.197.1.27/ghy -U ghy
Password:
Domain=[D6V4ZT2X] OS=[Windows (R) Storage Server 2008 Standard 6001 Service Pack 1] Server=[Windows (R) Storage Server 2008 Standard 6.0]
smb: \>
可用命令与FTP相似,如下:
篇2
摘要:本文阐述了VPN技术用于高校数字资源网络服务的必要性,通过分析VPN的特点和应用技术,提出VPN在高校数字资源共享中的解决方案并对方案效果进行了讨论。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093-03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校园网绝大多数数据的传输和信息,为读者提供网上浏览、信息查询、数据库检索、信息咨询等服务。通过已建成的信息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OA系统、数字图书资源、文献数据库等),校园网内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获取信息。然而,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读者需要异地、移动等多种远程访问的场合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分析VPN(虚拟专用网)的技术特点与原理,结合图书馆数字资源网络服务的实际工作特点,介绍一种利用VPN技术做好高校数字资源共享的方法。
1VPN技术用于高校数字资源网络服务的必要性
1.1外联信息交换面临的安全威胁
由于Inerne网采用的CP/IP协议对任何数据都以明文的方式进行传输,整个信息服务都暴露在Inerne网上,很容易被入侵者窃取或篡改,造成以下安全威胁。
(1)非授权访问:分支机构、在外工作人员基于互联网来访问校园网内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输的口令或密码没有采取任何加密措施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泄露,被攻击者利用,造成非授权访问。
(2)信息篡改:总校区或分校区的分支机构和在外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访问的过程中,数据以明文的方式传递,容易被窃听和篡改。
(3)访问行为抵赖:部分分支机构、在外工作人员存在IP地址不固定现象,易造成抵赖行为。
1.2分校区办公和在外工作人员的安全接入
对于图书馆来说,文献信息资源并不是无限制地对外开放,我们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必须是校园网的合法用户(访问者的IP地址作为合法用户的依据)才能使用。但是随着宽带网络的大范围普及,更多的教师希望能够在家或出差在外以及各个分校和主校区之间都能实现对校园网内图书馆资源的访问。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系统VPN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VPN在高校数字资源共享中的解决方案
2.1VPN技术
VPN是一种公用网络,综合运用隧道封装、认证、加密、访问控制等多种网络安全技术,实现企业总部、分支机构、合作伙伴及移动办公人员之间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技术。VPN技术包括基于二层的PPP/L2P;基于三层的IPSEC VPN;基于七层的SSL VPN技术。IPSEC VPN和SSL VPN应用广泛。
IPSEC VPN:IPSEC VPN是在特定的通信方之间在IP层通过加密与数据源进行验证,保证数据包在公网上传输时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适用于在局域网之间,建立基于互联网之间的安全传输通道。
SSL VPN:主要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都支持SSL VPN,对于Web信息传输通道的机密性及完整性,SSL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无需被加载到终端设备上,无需终端用户配置,无需限制终端,只需标准浏览器即可。
2.2技术方案分析
IPSEC VPN和SSL VPN各具特色,IPSEC VPN的普遍适用性、SSL VPN的方便性等,我们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2.2.1选择合适的接入方式
SSL VPN设备通常以并联的方式接入网络,对网络结构不会产生影响;IPSEC VPN存在两种方式:串联,设备串在网络中,网络流量贯穿其中,设备故障将导致传输中断。
并联,旁路方式接入网络,对网络结构不产生影响。因此,尽可能选择并联接入方式。
吴:VPN技术在高校数字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2.2.2选择便于扩展的设备及结构
VPN设备因性能问题存在接入数量的限制,IPSEC VPN限制隧道数和移动用户接入数;SSL VPN限制用户接入数量。选择设备时,须考虑设备的扩展性,同时选择便于扩展的网络结构,并联方式不影响网络结构便于扩展。
2.2.3选择多种VPN技术以适应情况变化
IPSEC VPN为网络层加密隧道,属全网接入方式,分支局域网通过网络建立隧道或者用户通过移动客户端接入后,能够对内网的网络资源进行访问,不受业务提供方式限制。当某些用户在没有移动客户端的情况下,SSL VPN凸显了不需要安装客户端的特点。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IPSEC VPN接入为主,SSL VPN为辅。
2.3系统安全策略设计思路
VPN设备实现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保证合法用户的合法接入,并且只能访问授权内的办公资源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IPSEC VPN 和SSL VPN技术都采用安全加密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保障数据的加密传输。
VPN安全技术实现通信内容安全:选择具有防火墙、防病毒和内容过滤等功能的VPN网关,并且各功能相互融合,VPN数据进行检查从而拦截病毒、蠕虫、木马、恶意代码等有害数据,彻底保证了VPN通信的安全。
3VPN方案设计
图1VNP方案设计拓扑图
3.1设备部署
VPN网关设备部署: VPN网关设备并联部署在中心机房各分支机构的防火墙之上(如图1所示)。
VPN客户端部署:在每台移动办公设备上统一安装客户端软件。
VPN集中管理软件:软件分为服务器、管理控制器和数据库三部分,分别部署在图书馆中心机房安全服务器区的服务器上。
3.2方案安全性策略描述
(1)结构保障系统可用性:VPN网关并联接入,当设备断电或故障时,不影响各局域网员工访问互联网资源;并联方式便于扩充,通过简单的加入交换设备进行设备扩充。
(2)技术选择保障系统可用性:IPSEC VPN与SSL VPN的混合使用。正常情况下使用IPSEC VPN,任何种类的应用。在缺少VPN网关和客户端的时候使用SSL VPN临时接入,无条件支持B/S服务;采用端口转发、全网接入等技术,通过插件实现对C/S服务访问。
(3)管理保障系统可用性:通过集中管理软件的帮助,实现客户端自动部署,提高了自动部署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增大管理容量。
(4)VPN隧道安全技术组合:利用IPSEC VPN和SSL VPN二合一网关上的IPSEC VPN功能建立与数据中心、各分支机构和移动办公终端的VPN通道,实现数据通信的机密性、完整性;在没有VPN网关设备和VPN客户端的情况下,通过浏览器与图书馆数据中心建立SSL VPN隧道,实现安全数据通信;利用身份认证功能,实现对访问校园网的用户、局域网的访问的身份认证和授权;利用防火墙、病毒防护、内容过滤等功能,对访问数据进行过滤,实现VPN的安全控制和功能。
3.3方案效果
通过VPN设备的部署和安全策略设置,使图书馆网络服务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安全延伸,并具有以下良好效果:旁路接入的方式,对现有网络结构的影响减少到最小,有效保障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通过综合使用IPSEC VPN和SSL VPN技术,覆盖了各种情况下的远程接入,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通过VPN设备上的病毒过滤功能的启动,尽量减少移动用户对内网的影响;通过认证技术具有一定的抗抵赖性,通过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4制定方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4.1保证校园网及图书馆网络的安全
产品在客户端与网关进行连接时,采用应用层进行控制,防止病毒、木马、蠕虫通过远程访问方式进入校园网进行传播;其次是在用户组和用户管理方面对用户组权限可以做详细的划分,用户只能浏览和运行我们授权其使用的校园网和电子资源。
4.2保护数据库提供商的数字版权
在建设远程访问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到数据版权方面的纠纷,应该做到对用户身份的强认证,保证每一个远程访问的使用者都是学校的合法用户。
4.3有效预防恶意下载数字资源的情况发生
有些学校曾经遇到由于无法限制用户的下载流量,而经常发生恶意下载,影响了广大师生的正常访问秩序,并给大学的声誉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且事后的警告并不会减少其他用户恶意下载的发生。对此,学校在使用了远程访问系统之后,可以在设置用户组权限时,给不同的用户组设置不同的在线时长、最大流量、平均流量等几个指标来综合限制用户的下载流量。当用户发生大流量下载时,系统会自动中断客户端与网关之间的连接,并将用户挂起,待管理员重新激活该用户时此用户才能正常使用。
4.4方便用户申请、下载客户端、使用客户端
由于现在的大学规模越来越大,有远程访问使用需求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如果所有的人员都需要手工审核用户、建立用户、分发密码、安装客户端,必须考虑VPN产品可以方便快捷地解决这个问题。
4.5监控用户的下载流量、资源使用情况
用户日志也是很多大学所关心的问题,通过用户活动记录可以随时调整系统设定和工作进程。所以,远程访问系统应该具有完备的网关流量审计、用户流量和行为审计,并且增加资源访问审计系统可以统计管理员设定的各种电子资源的访问流量和访问次数,为购买数据和资源整合提供依据。
4.6扩展远程访问的应用,服务于学校自建数据库的推广
各个大学图书馆有相应的办公系统、自动化系统、自建特色库和专题库等等,通过远程访问系统自身先进的网络协议去完全承载各种形式的办公系统软件。使学校的老师在授权的范围内可以方便的做到远程办公、远程、远程借还书等等工作,扩展了远程访问系统使用空间,并且对自建数据库的访问用户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严格的身份认证以及较高的加密强度,以便对自建库进行推广,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5结语
VPN利用公用网组建虚拟的专用网,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校园网外就可以对数字资源随时进行访问,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共享服务。目前,市场上有多个公司的多种VPN产品,这些产品提供的功能和网络性能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产品,实现数字资源安全、低成本的远程访问。
参考文献:
[1]刘洋.IPSEC VPN和SSL VPN的分析比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4).
[2]张颖.利用VPN技术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远程访问[J].情报探索,2008(7).
[3]王健. 利用VPN技术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远程访问[J]. 图书馆建设, 2006(5).
[4]张文丰.VPN技术在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07(25).
篇3
关键词:网络;共享资源;网络教学;政府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为了加强教育的改革。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帮助学生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各个高校引入教育信息技术。这就是说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高低、本身质量便对教育的成败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共享教学资源在教育中占有了主导地位。所以更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成为了教育的关键。对网络共享教育资源的影响因素很多。那么我们具体的来论述一下共享教育资源有哪些影响因素。
1.网络教育资源的研发
当前,网络信息化已经普及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各个学校为了全面发展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把信息化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但是已有的网络资源只是单一的一些课件、幻灯片。没有太多的网络教育,这就需要集中的开发。但是很多网络平台开发的只是一些网络教育。这些教育网站也只是一些针对学校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调查发现,网络教育资源在人群中的的认可度还是不算太高,主要是因为网路教育资源在开发上还没有更进一步的创新,人们在网络教育上得到的利益很少,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他的认知度降低了。为了能更好的让人们了解网络教育就要着手开发一些有创新的网路资源。如今的生活使人们更确切的了解到人们的学习离不开教育。所以在网络教育这个研发上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网络教育资源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在研发上要加强创新建设。
2.网络资源共享对象
在学校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信息化教学,但是这样的信息化教学也只是教学的陪衬品。在课堂上的主讲还是教学。所以在学校中很多教师不愿意采用已经成规模的网络教学资源。在一些高校中,这样的现象很多,也很严重。教师们不愿意采用别人的优秀成果而变得思想守旧。同时,网络资源教育也没有更好的研发方案,加之由于教师们落后观念等原因,致使学校间的教育资源不能实现共享。现在也有很多的高校在实施网络教育,如北京大学、上海交大、西安大学等在参加一些实际课程中的远程教学。但是在网络资源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非常的简单化、次数少。致使学生们对这种教学也了解的不多。随之网络资源教学的不系统性导致高校和网络资源平台很难达成合作关系。所以网络资源的共享对象变的很单一。很难融入各个高校中。
3.网络共享资源的质量性
现在在网上看到很多网络教育资源,但是很多的教育资源的质量性也是值得大家的怀疑。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有助于太过教育质量,但是根据调查得到的实际情况会令人谨慎,笔者在网上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笔者拿出了10篇网络教育课程,题目基本上相同。经过这10篇的总结可以看到了令人深省的结果。其中百分之七十有雷同想象或者大概意思一样。这样就会导致了教育课程的重复性。扎堆现象严重,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现状出现。经过调查发现,大多的教育资源多是教师临时为了职称而进行的创作,这就要求他要了临摹别人的作品。这样的临摹多了就会导致这种现状的发生。这样的教育资源就致使教育成果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发挥很大的用处,造成了资源建设的浪费。这样网络资源共享的概念也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本来是提高教学的变成了教师们利益上的工具。那么这样的可信性就会越来越少了。据统计。在全国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非常多。课时量也大。在网络教育上又会迎来非常诱人的收入。尤其是网络教育学校的生源上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收入。这使得网络教育学院组织编制自己的教学资源就成为一种牟利的手段。从此方面上来看,教师们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愿意使自己的真实教育资源与其它学校共享,这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
4.网络教育资源的预算
在网络教育资源上的开发过程中,在网络上,免费的网络资源文件一般的来说质量相对来讲质量不是很可人意。所以这样的网络教育资源是很难博得人们的欣赏的。有很多部分的优秀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那些网络教育资源子网络上是付费来浏览的,这样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人们不愿意花钱去参考。同样,远程教育是在大量化的专业网络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运行的,这就导致了网络信息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一个专门的网络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就要花几十万的费用,统计计算。一门课的网络课件要几十万如果某一个网络教育学院有几百门课的时候就要花上上亿元的费用。这样大的费用是一般的高等学府所不能够承担的。所以在成本上网络教育资源很大。致使很多网络平台上的网络教育资源很少。有价值的网络教育资源也随之更少,这样的局面就降低了使用性,缩小了使用的范围。
5.政府政策的帮助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普及。在信息化社会中。我们对网络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应对这个新情况,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政府还没有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有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现状中,我们也经过分析调查发现了自身的重复建设现象很普遍。这些普遍的现象也没有得到更充分的管理与制止。这充分说明了缺少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上的统一协调机制、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如果政府部门能再其得到有效的管理。维护网络教育平台的合理秩序,那么很多高校就会更加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达到真正上面的共识。由此可见,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没有合理的、统一的机制,那么已有的教育资源也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在政府政策中,资源教育平台上的成本预算很大。政府部门不会及时的帮助教育资源平台来建立更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由于花费的很大,所以政府很不愿意投入太大的资金。这又导致了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局限性。
6.网络教育资源规范性
网络教育资源具有很多的方面,很多教育平台都没有合理性,加上没有合理的教育资源部门的管制,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规范,没有分类。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能很好的遵守资源建设标准。这样就影响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在现实 中权益,同时,我国公民法制意识淡薄,很多有价值的资源被人们所盗取或者更改一些有意义的文件。有些人虽然设置了密码和用户名。但是很多资源网站还被人所窃取。带来了很多的损失,没有规范性的管理,把可以有价值的文件变成了没有价值的文件。所以不规范性的管理也是网络教育资源的影响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现在还得不到广大人们的共识,但是随着网络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于普及,它将很快的占据市场,弥补空间的不足。同时,合理的网络教育资源在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创新,加大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管理是保证网络教育资源的保证。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各个高校中的教育。也能帮助教师拓展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口上一项现代化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施钧.??网络共享汉字系统的实现[J]. 计算机世界. 1994(05)
[2]尹章才,李霖.??基于网络共享的图示表达模型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04)
[3]郑长军.??中国信息政策的研究重点与策略[J]. 情报杂志. 1995(04)
篇4
鉴于以上现状分析,笔者从数字档案资源的新环境,来思考在云环境下,如何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与服务、提高数字档案资源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对相关技术手段进行认知和运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云技术的特征,根据数字档案资源共性,在笔者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云技术中数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来搭建数字档案资源云服务平台的框架体系、云存储架构、云服务平台、云终端生产流程以及政策与机制等内容,对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云技术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体系的构建
1 分析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定位价值
分析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价值取向,构建全国性、区域性“云服务”平台,利用“云存储”更好地保存档案、提供利用,借助“云模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打造“低碳经济”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式,来改变档案信息获取和知识传播的方式。这是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指导性基础研究。
2 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云服务”的框架体系
主要研究云计算技术对档案学基础理论影响、对档案实践工作的变革,研究云计算平台中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组织、关联、导航与可视化服务,构建云服务环境中数字档案资源选择的体系结构,包括系统架构、存储结构、安全体系、服务平台及流程化管理与保障机制等。设计相应的计算方法,构建“云存储”的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数据标准、元数据注册系统、元数据仓储系统、处理流程、管理流程、评估规划、数字签名、加密、过程管理等技术实施框架。根据这些内容,搭建云平台中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的基础设施结构体系、资源存储系统架构体系和计算方法、资源管理安全体系、资源共享服务与应用体系。这些体系的构建是对分布在异地环境中数字档案资源,集群在云服务架构中,对共享资源元数据进行计算,对现有的档案资源进行封装,以便于数字档案资源“云服务”系统的查询、用户需求的匹配。因此,笔者给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云服务”结构方案如图所示。
3 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统一的、可靠的“云存储”平台
构建统一的云存储平台,把数目庞大,分布不同地区,异构的数字档案资源数据整合起来统一管理。采用虚拟化技术,开发基于“元数据”访问的分布式数字档案数据访问接口,实现各异构的数字档案资源数据与“元数据”的相互转换,在不改变现有数字档案资源数据的定义与存储结构的基础上,提供统一的“元数据”访问接口供上层调用。实现双区域异地备份技术,划分资源区域对,每对区域备份对方所有数据,一旦某区域故障可立即转到另一区域访问或恢复,在不增加专门的备份设备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备份和容灾措施,提高存储的可靠性。同时要详细设计云计算中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具体方案,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数字档案资源共享科学管理系统平台,来构建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平台中的数字档案与纸质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元数据库,来安装政务内网数字档案传输平台客户端及加密隧道,以加密数字档案提交包向档案馆报送数字档案或目录数据。
4 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的“云服务”平台
构建完整的云服务平台包括,(1)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访问服务:开发统一的资源访问接口,接收应用层的请求,根据请求的参数,访问下层的云数据,返回相关“元数据”给应用层;(2)实现请求认证服务:针对一个服务请求,根据请求的类型、应用程序具有的权限、所处的网络环境等验证请求的合法性;(3)实现安全数据传输服务:对于返回给应用程序的数据,采用128位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码,再进行传输;(4)实现快速资源搜索和资源发现服务:根据请求的参数快速地搜索和发现资源所在的区域,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接口均采用Web 2.0技术,使用SOAP协议,兼容各种终端和操作系统。
5 研究“云终端”数字档案资源生产流程化与应用软件的开发
研究数字档案资源生产流程化,运用国际元数据要素规范与标准(ISO/IEC 11179),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元数据访问和聚集的平台,从而把分布、异构的数字档案资源集成在一起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管理,来保证数字档案资源在组织、收集、开发等各环节之间的有效流转。是面向整个社会层面,而不仅是单一的机构内部,最大程度地实现系统内外各环节的统一与协调,使得所有参与部门在大的流程上协作,在小的流程上规范,并且,制定统一标准,发挥数字档案资源整体优势,以“云服务”方式进行收集、归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以“云服务”方式实现馆藏档案的检索利用,成为最前沿的管理服务窗口。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基于Windows、Android和苹果操作系统的数字档案资源访问“云终端”软件。用户利用数字档案资源访问“云终端”登录云服务平台,请求平台提供的服务。
6 探讨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建设的政策与机制
政务信息、民生档案、城市记忆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网络资源等原始信息,有着各自的存在意义,反映着不同领域的社会记忆。政策与机制设计不能厚此薄彼,对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要做的不是进行过多的人为选择,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本原,必须根据它们不同特性制定不同的系统方案与具体实现措施,并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与管理机制。利用“云存储和云服务”特性,构建“低碳经济”档案资源共享新模式,改变档案资源获取和传播的方式;研究云技术与数字档案资源的组织管理、处理流程、资源共享与获取、资金运营、系统平台等服务系统的创新,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的“云服务”。
云技术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体系的内容构建的方案
1 基于云计算技术中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元数据注册系统的设计
在“云服务”平台中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注册系统(Metadata Registry,MR)是对档案资源元数据的定义信息、置标方案、转换规则、著录规则、应用指南等规范标准进行登记管理和检索的系统;并支持“云计算”中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规范的发现、识别、解析、调用、接口、查找、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转换、挖掘和复用。因此,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注册系统首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权威、可靠、可扩展和可持续的“云存储、云服务”的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规范及其应用系统的登记管理机制等。
2 数字档案资源的存储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云计算”服务的管理系统
运用“云计算”服务技术后,数字档案馆只需将所有数字档案资源交予选定的云服务提供商,并与提供商签署信息安全协议,从而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无须知晓存储的过程、存储所在的服务器位置,便可完成数字档案资源信息存储。然而,由于档案这一事物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往往会涉及国家安全、信息保密等问题,故不便将所有数字档案资源信息全部公开,需要进行挑选、鉴定,在全国档案工作中规划出统一标准,将适宜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共享的数据放置于公有“云计算”中,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数字档案资源查找、利用等服务。而针对不便于公开的数字档案资源信息,则宜置于拥有基础架构自的各数字档案资源私有“云计算”中,通过账户身份登录认证方可查询,这样可以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有效地保护信息安全。
3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规定来构建“云计算”中数字档案资源统一的元数据仓储系统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元数据要素规范与标准(ISO/IEC 11179)中《元数据登记的元模型和基本属性》支持数据元素的共享和复用。显然,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管理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就要建立一个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访问和整个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仓储(Metadata Repository),它是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访问和聚集的平台,从而实现异地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的集成。另外,要建立一种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交换的途径(即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交换协议),不同系统中的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均可以通过这个途径来互访,从而把分布、异构的数字档案资源集成在一起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管理。
4 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建设必须是在“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中
“云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采用虚拟化技术构建的数据中心,它将分布在大量计算机和存储设备(包括本地或远程设备)上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包括内存、I/O设备、计算能力CPU、带宽、存储等)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以服务方式按需提供给网络用户。各地数字档案馆可以运用网络服务媒介搭建的平台,将各馆的数字档案资源与存储资源有机地整合,统一存储于虚拟的资源库中,分布在各个地域的档案馆都可以共同使用服务器、数据库、路由器、交换机等各种系统设备,进而降低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荷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云平台的实现,有利于科学地转换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建设的思路与方案,可以将视角由对实体基础设施的投入切换到虚拟设施中,并将其作为服务便捷地提供给用户。
5 实现数字档案资源“云计算”服务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数据挖掘;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010-03
信息资源,是指在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为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所搜索并使用。在当前信息资源大爆炸的时代里,高职院校更是信息重要的集散地[1]。大量而繁杂的信息资源充斥着高职院校的各个角落。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探索分析手段,使得高职院校中的信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1]。同时,高职院校信息资源也极度缺乏与社会大众的共享[2, 3]。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的共享率是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处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而生。因此,本文通过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来为我国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提供有效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1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类型
所谓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就是指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校园生活中所产生和使用的各种信息的总和[4, 5]。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可以使得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并实现信息本身的价值。
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可主要分类两类:1)服务于教学科研的信息资源:主要指图书馆所藏纸质书籍、电子文献资源、国内外电子文献数据库、教学信息资源等。高职院校是主要的教学科研活动场所。学校会有大量的信息资源是为了服务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图书馆所收藏的大量的纸质书籍、文献资源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基础。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通过购买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扩大了传统以图书馆为基础的文献资源。在高职院校IP范围内,可以方便查询大量的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源。最后,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是主要的高职院校内部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2)丰富校园生活的信息资源:主要指为了丰富校园生活,高职院校经常进行的讲座信息、培训信息、招聘信息等信息资源。高职院校除了教学科研任务之外,高职院校通过丰富校园生活,使得学生在教学科研之外能够有大量的机会得到全方面地提升和锻炼。如大量的讲座通知信息、培训信息以及社会企业招聘信息等。
通过共享机制使得各类信息得以共享并充分利用,从而使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共享率、使用率得以最大化是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高职院校中服务于教学科研的信息资源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充分提高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的共享。
2 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在共享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较差的“院校内部”共享;薄弱的“院校-院校”共享;缺乏的“院校-社会”共享。
1)较差的“院校内部”共享。高职院校图书馆中集中了高校教学与科研所需的绝大部分学术资源与文献信息资源,是主要的信息集散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受到传统的思想“以藏为主,以用为辅”的影响,大量图书资源闲置,得以阅读并使用的图书资源极为有限,有近50%的信息资源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共享率、使用率极低。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科研主要的一个信息资源。目前,教学课件的共享主要是在课间通过直接拷贝的方式从教师共享到学生(只限定在该课程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如何提升图书文献资源的共享,以及教学课件的共享是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薄弱的“院校-院校”共享。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培养应对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资源相对单一而且局限。以计算机类高职院校为例,其所拥有的信息大多关于计算学科方面。如何加强和其他类型高校之间的其他学科信息的共享是未来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院校-院校”共享环节既能优化学科交流,又能开拓学生视野。同时同类高职院校之间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重视度也较为不够,这也是高职院校信息共享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院校-院校”共享,既能加强同类高职院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又能提高信息量。得以实现知识的相互传播和发展。
3) 缺乏的“院校-社会”共享。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针对社会大众的分享程度及其缺乏[2, 3, 6]。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是孤立于社会所存在的。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针对社会是封闭的。高职院校内部的所有教学、科研信息资源记录着科学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它们科研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丰富自我知识素养,拓展思维角度等。但是,我国当前很少有高职院校愿意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给社会大众。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因此促进“院校-社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是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亟需尝试的一个环节。
3 数据挖掘技术的内涵
数据挖掘被称为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即知识发现、寻找并最终使用的过程。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广泛应用到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以帮助高职院校内部庞大而繁杂的信息得以高校使用[12-14]。
数据挖掘主要分为三个具体步骤[15]:数据预处理阶段、数据挖掘阶段以及数据使用评估阶段。
1) 数据预处理阶段:将不同资源文本信息准备好之后,系统将进行相似度的计算,分析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程度,并将信息资源存放到数据库中作为源数据。2) 数据挖掘分析阶段: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者输入关键词,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创建一个模型来帮助获取者获取相似度最高的信息资源。3) 信息资源使用和评估:用户使用信息资源之后,可以针对本次数据挖掘进行评估,其目的是为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更新优化以及后来着对该信息的搜索使用效率的提高。
有研究显示,在一个完整的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预处理要花费60%左右的时间,为了是挖掘内核能够快速有效的挖掘出用户想要的信息,就必须要为挖掘系统提供准确而又干净的源数据[16-18]。但是遗憾的是,高职院校中未经处理的信息资源往往多而繁杂等诸多问题:如缺乏统一的标识和定义;原始数据中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信息造成数据冗余。
数据预处理主要是接受并理解用户的发现需求.整理与需求相关的原始数据,根据背景知识中的约束性规则对数据进行合理性检查,通过清理和归纳操作,生成工挖掘使用的源数据。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数据集成:数据集成的操作过程其实是为了将不同源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2)数据清理:数据清理的过程是为了去除数据集成之后所产生的数据集中噪声数据和无关数据。3)数据变换:数据变换是希望通过数据的某种特征来进行表示。4)数据简化:在尽量保持数据原貌的前提下,通过数据变换过程中找寻的数据特征进行数据的筛选和缩减。
4挖掘技术在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问题,“院校内部”,“院校-院校”以及“院校-社会”三个共享问题的存在是我国高职院校共享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提出多平数据库共享的理念。这样的理念是基于合理并有效的信息资源预处理的基础之上。
为了使得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共享,特别是实现“院校-院校”共享的最终目的,各共享高职院校之间必须保持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的标识和编码。所以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具体划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数据预处理。为了使得多个高职院校之间能够进行后续顺利的信息资源共享,其前提要有充分的数据预处理过程。信息资源保存方式存在差异等一系列的不标准、不规范的过程是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解决的问题。不同高职院校之间要指定统一的标准,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预处理并转换为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用的数据形式。
数据的筛选和缩减是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别要关注的问题,因为,有些信息资源针对不同的数据资源获取者来说保密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尊重一定的保密的基础之上,进行信息资源的筛选并进行保密设置是高职院校信息资源预处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最终形成数据库。另外,在形成数据库之后,通过更加严格的筛选方式,可以对该数据库进行第二次的缩减,主要保留一些对社会大众重要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括,高职院校主要科研成果,高职院校重要图书信息资源等。而同时,这些信息资源必须是可以被社会大众所理解并可能得到应用的一些信息。进而形成另外一个简易的数据库。
常见的数据库中数据浓缩的方法是概念树法。即在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属性对数据进行归类,各属性值和概念一句抽象程度不同可以构成一个层次结构,通常称为概念树,本文建议在进行数据预处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库可以用来进行“院校内部”以及“院校-院校”信息资源共享。
2)数据挖掘操作。数据库准备就绪之后,数据挖掘过程即可开始。通过数据挖掘工具在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挖掘,通过系统自动发现信息之间的关联进而筛选出信息获取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3)信息使用和评估。通过数据挖掘之后,所得到的信息可以直接被信息资源获取者所使用。信息资源获取者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评估手段进行反馈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后期优化和完善。
5结语
数据挖掘技术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统计分析等技术,并在近年来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技术。基于数据挖掘的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其别重要的一个应用方面。高职院校信息量庞大,信息资源复杂,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是当前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在信息共享过程中所面对的诸多问题以及诸多不足。特别在针对“院校内部”,“院校-院校”以及“院校-社会”三个共享方面的不足和薄弱。我们提出通过精确的信息资源预处理过程构建多个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而解决共享薄弱问题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内部庞大的信息的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郭俐虹.对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119-121.
[2] 刘江玲.高校信息资源校地协同发展和共享机制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2): 11-13.
[3] 崔秀芬.地方高校信息资源与地方联合共建共享初探[J].图书馆论坛, 2005, 25(5): 126-128.
[4] 程聪.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3):91-94.
[5] 丁文霞,付巧云.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建设与运用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19): 73-74.
[6] 肖希明.经济发达地区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构建――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26(6): 44-46.
[7] 罗可,蔡碧野,卜胜贤, et al.数据挖掘及其发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38(14): 182-184.
[8] 赵丹群.数据挖掘:原理、方法及其应用[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0, (6): 41-44.
篇6
1.前言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我国各学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为了满足广大教职人员与学生的需求,图书馆也进行了扩建,形成了总馆、分馆共存的模式,而在此模式中,数据管理难度较大,多校区之间的图书馆能否共享资源成为当前多校区图书馆数据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VPN技术属于虚拟专用网技术的一种,可通过Internet对临时安全连接进行建立,实现异地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因此,在多校区的图书馆数据资源共享工作中,相关工作者应积极将VPN技术引入,最大限度实现各校区之间图书资源的共享。
2.VPN技术概述
VPN技术的全称是Virtual Private Network,通常被称为虚拟专用网络,指的是为了实现秘密通信、独占营业而在公共网络上构建的虚拟网络[1]。具体来说,VPN技术有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对两个节点进行连接时,无需端与端之间的传统物理线路,由共享网络环境实现,只有在需要的情况下,才会对网路进行建立;第二,利用公共网对专用网进行建立,不但具备公共网的功能丰富、可靠等优点,而且具备专用网的高效、灵活等优点。
3.多校区图书馆数据共享中VPN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合理选择VPN软硬件与技术
VPN技术中的软件通常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该软件的操作系统、服务器的稳定性由产品性能决定,硬件VPN属于边缘设备,一般有自动的防火墙功能,开发需要应用专门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中已经嵌入了所需配置文件,受外界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多校区图书馆中的数据资源需要7×24小时对外提供服务,因此,多个图书馆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的实现应该选择硬件VPN产品,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此外,多校区图书馆数据资源有效利用与共享的实现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将各个图书馆之间的编目、流通等业务统一在一起,这在网对网的范围内;其二,各个图书馆局域网外的授权用户可对电子资源进行安全访问,这在点对网的范围内。对此,可将SSL、IPSE两种VPN技术应用到其中,SSL是安全套接字层,可通过加密技术实现数据的封装,使VPN高强度的数据加密通信得以实现,在应用层上为数据安全性提供保障。目前,SSL VPN是实现远程用户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访问的常用技术,只要在相关机器上安装标准Web浏览器都可应用SSL VPN,浏览器中已经内嵌了SSL,不需要在每一台客户机上安装客户端软件。IPsec是一种由IPsec协议进行远程连接的VPN术,在应用程序中独立存在,能够对自己原始的IP信息进行封包封装,对IPsec将加密隧道建立起来后,可实现各类连接,基本上能够满足所有的网络[2]。以上两种技术在多校区图书馆数据资源共享中有大适用性,可保证广大师生安全接入,使图书馆数据资源之间的共享得以实现。
3.2合理部署VPN
为了降低成本,在能够保证图书馆现有设备性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能够嵌入到原来设备中的VPN产品,一般而言,VPN的部署都在图书馆防火墙中的DMZ区,部署后,可对用户访问进行以下分类:(1)IP地址是校园网内部IP的用户能够直接通过校园网对本校区图书馆中的电子资源进行访问,无需VPN设备。(2)IP地址是校园网内部IP的用户对其他校区图书馆中的电子资源进行访问时,也不需要应用VPN设备。(3)公共网用户对各个校区图书馆中的电子资源进行访问时,用户需要应用Internet对相应校区图书馆内部的SSL VPN设备进行连接,让SSL VPN来对外部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隧道进行连接,将加密、解密完成后,才能进行访问。(4)当多校区图书馆中的主馆被确立好后,数据将全部在主馆数据库的服务器上进行统一性存放,其他分馆需要对IPsec进行安装,并由主馆IPsec VPN的接入设备进行认证,将IPsec隧道建立起来,IPsec VPN设备将虚拟的IP地址分配给用户机,才能够与校园网一样对主馆中的数据进行高效、安全的访问。
3.3有效处理部署VPN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一,网络浏览器、Windows的操作系统升级之后,应用SSL VPN进行访问时,可能会有浏览器和控件的兼容性问题出现,需要对SSL VPN的设备软件进行升级,并及时对客户端软件进行更新。第二,VPN配置具有一定复杂性,对新的电子资源进行添加后,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应修改SSL VPN设置。第三,当对图书进行采购时,相关人员需要应用IPsec VPN对图书馆中的图书信息进行查看,避免多重采购的现象出现。第四,对用户认证机制进行严格管理,对于外校人员,只给在外居住、需进行科研的教研人员开通SSL VPN功能,引入短信、动态令牌、等认证方式,为用户使用权益提供保障。另外,学生毕业、教师离职后,需要将相应的用户访问权限及时停止,以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第五,在图书馆管理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将用户数据、VPN配置的备份工作做好,并定期对系统日志进行查看,对病毒进行查杀,保证数字资源共享的安全性。
4.结束语
综合阐述,多校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相关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将VPN技术引入到其中,建立起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中心。这样,不但能够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高效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图书馆服务,而且能够使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升,使图书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篇7
关键词:开放式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整体提高教育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并不完善。为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共享的有效实现,本文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先进的技术体系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作为协调,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
1 研究现状与应用实践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我国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有5种形式。
1)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知识仓库等,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
2)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内部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质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电大在线”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
3)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享共建。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
4)院校之间主动提供资源和主动争取与其他院校实现资源共享。
5)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简称CORE,是一个以26所IET基金会会员学校及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基本成员的联合体,以推动全球高校、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使命,致力于为中国高校获取免费、便捷的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拓宽渠道。CORE以“开放共享”和“精诚合作”作为价值观念的核心,在不断为中国教育引入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更携手中国高校将其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推广到全世界,从而实现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双向接轨”。
2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技术规范
为了保证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能顺利实现,我国各级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及技术规范。如《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9-5)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在技术规范方面,教育部颁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对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等方面做了统一。另外,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
3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
我国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取得较多的成果,但是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还不是很完善,存在各种问题和障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存在一些特点:1)多从经验和实际出发,缺少从理论角度研究共享的必要性;2)研究的范围涉及共享的方方面面,但是对共享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却较少,尤其是对共享机制和模式的系统研究更为缺乏。
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需求及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共享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p#分页标题#e#
4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4.1 共享架构
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校际间或校内各部门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同使用。共享过程中涉及技术基础、共享方式、组织结构、法律保障、激励政策等多个方面。将“机制”引入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并非是将共享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要理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协调各要素相互促进以发挥最大功效,并最终以制度化的形式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运行模式。
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要能保障共享有效稳定地运行,以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协调,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以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政策及测评体系作为促进。由此,共享机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2 高校网络校际互通
高校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建立在网络建设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成校园网,已基本满足高校用户的需求,保证信息传输的顺畅。
目前在高校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中,作为中国最早和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之一,CERNET占有明显优势,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支撑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招生远程录取、数字图书馆、中国教育科研网络、数字博物馆等许多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科研任务。
4.3 共享模型
1)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学校通过一定的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全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根据各类用户需要指定权限,将资源提供给校内用户使用。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校内各部门和用户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益。
2)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全球用户,资源极为丰富。也正是它的极大限度的开放性,往往重复的资源大量存在,有效资源较少,安全性较低,对用户在获取资源时产生各种各样的阻碍。
3)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共享模型介于上述两种模型之间,既能向用户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大量减少重复资源建设,提高用户效率以及安全性等。但是这种方式在目前的高校中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但欠缺可行的共享模式计划,而且各个院校也缺乏强烈的合作动机和有效的共享机制。
在综合分析上述共享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图2)。在这种共享方式中,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公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用于各类高校的资源信息。该共享平台可由教育科研网或共享高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厅等部门负责研发,向用户提供注册认证、目录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及用户培训等信息服务。
5 共享方式
首先,确定合作的高校,在确定共享的规模时,应尽量将规模保持在能取得最大效率的范围,尤其是同一地区内的高校更具备共享条件。其次,高校间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整合现有资源,扩充所需资源。对于各高校需要的资源,经过协商之后可统一购买,共同使用。这种合作的方式体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能有效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基于各高校资源需求的差异,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不宜采取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一方建设,同时服务对象也主要面对本校用户。若其他高校的用户偶尔需要这类资源,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有偿共享。
6 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仍缺乏一个高效运行的资源共享平台,院校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共享交流,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运行方面,要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资源的共享。笔者认为,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共享机构,通过组织机构的改革来实现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资源共享平台作为依托,各机构间相对独立,同时也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共享的稳定运行。
6.1 管理决策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和维护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对共享相关事宜进行决策。根据各高校及用户需求对共享内容和方式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各个共享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共享协议,规划资源的综合配置、管理经费等。
6.2 共享监督测评机构
该机构在对高校共享行为进行监督的同时对共享资源及共享平台进行测评:检查参与共享的各个高校和部门机构执行相关共享协议和制度的情况;评估共享资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评价共享平台的运行绩效;提出科学的测评结果;等等。
6.3 共享调解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各共享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设合理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组织结构,可以统一管理,宏观调整,各个部门机构职责明确又相互协调,使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有条不紊。 #p#分页标题#e#
7 保障机制
要真正领导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行政干预机制。建议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设直属的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领导中心,对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所需经费进行调控,管理与规范教育资源之间的信息服务业务,正确处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8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为了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鼓励共享行为主体积极有效地实施资源共享,在共享机制中还应指定共享激励机制,促使和吸引更多的个人、集体参与共享,扩大共享范围,提高共享水平。
9 总结
本文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稳定运行的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美凤.开放共享共同行动克服障碍全球受益:2006 CORE开放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5-11,26
[2]明均仁.MITOCW对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3):25-28
篇8
关键词:CAE 资源远程共享 参数化有限元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6-0000-00
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指的是以计算机辅助分析与求解工程产品中一系列结构性能问题的技术方法,主要分析研究的是力学产品结构刚度、热传导、屈曲稳定性等性能结构的结构性能及提升相应性能设计的问题。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分析技术的优势,是一种类似数值分析的技术。目前CAE技术与CAD、CAM等各类计算机技术正逐渐结合共通,向着综合多功能的现代产品信息分析与设计技术的方向改进与发展中。
1 CAE资源远程共享平台简介
CAE资源远程共享平台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以ANSYS的二次研发技术、ASP与Visual Basic6.0技术为基础,构建成一个庞大的CAE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在线的CAE分析研究服务。该平台能有效减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CAE设备购置、人员培训与技术成本,让广大企业也应用上先进的CAE技术,帮助分析工程产品的参数问题及提升设计研发的效率与质量。
其中ANSYS是CAE技术的主要分析软件,其集各类工程分析方法为自身所用,对CAE技术分析研究数据模型中最重要的工具手段。ANSYS是典型的有限元分析法,有限元分析包含模型产品定义分析、对数据信息求解得出结论等步骤,但有时相似的产品结构会带来重复的模型分析与求解工作,因此对于ANSYS的分析特性还有针对性的二次研发工具,其中APDL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工具之一。
ASP技术是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的简称,代指动态的服务器页面程序,其是一类将数据库信息与程序动态交互的编程工具,达到CAE所有分析研究过程都在服务器上高效快捷运行的目的,提升网络资源共享速度。Visual Basic6.0则是共享平台的后台运行软件,其应用程序开发语言的特性将代码与数据集合到共享平台上,帮助分析人员方便快捷地查找处理分析模型与数据。
2 CAE资源远程共享技术研究
ANSYS软件虽作为CAE的重要分析手段,在工程分析与产品设计中具有高效完备的功用。但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过于复杂,对于分析人员要求过高,且实践中工程分析人员往往只需要对某一专业工程内容进行分析,不必掌握软件整体的操作原理与方法。因而进行针对性有限的分析操作,能减少工作流程,降低对分析人员的技术要求,提振研究工作的效率过程。参数化有限分析技术就是基于此专门应用于ANSYS软件的共享技术。
2.1 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技术原理
ANSYS软件包含四个研发工具,其中APDL(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又称参数化设计语言,是专为二次开发用途的文本语言工具,通过APDL分支宏的设计特性,用以解释ANSYS的文本命令信息,可以开发出相应具有参数化的各类程序设计与数据模型,使之达到分析有限元的目的。参数化的分析技术能有效提高对单个或部分参数信息的分析研究速度,快速建立编写出对应的程序内容,从而设计出需要的产品方案,优化分析设计工作的进程与效果。
2.2 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技术的应用
在具体的产品分析设计工作中,参数化有限元分析主要针对的是在结构性能上大体相似的工业产品,由于其相似性会给分析研究工作带来重复与拖慢影响,应用时往往要重复对相似的结构与参数进行反复分析与测算,多余而繁琐的测试量只会拖延整个工程产品系列的进展。因此参数分析技术主要对应此类情形进行具体参数的有限研究,以帮助提升工作效率,解决重复性分析带来的问题,其主要分析过程如下。 (1)依据参数分析理念,对需具体研究的模型产品其结构用参数加以叙述并建立模型产品的参数结构图,并且为保证分析的方便与清晰对模型产品参数图予以一定程度的优化,保证其简便性。(2)通过ANSYS软件编写对参数具体的有限元分析步骤与流程,在分析中以APDL将产品模型结构图内的参数转化为分析流程可用的文本语言,让有限元分析变得实际可行。(3)依据模型产品的工程设计需求,通过建立好的有限元分析步骤对具体的结构参数予以分析研究,求解出需要的具体数据与结果。
以上步骤可用于具有相似性结构功能的工业产品系列,只要掌握其中一类产品的结构参数与有限元分析步骤,就能类推应用于所有类似产品的分析流程里,便于简化工作,提升分析设计效率。
3 结语
CAE在目前工程产品的分析与设计工作上起着无可比拟的关键功用,对其有效应用能大为提升研发效率,优化工业产品设计与质量。但目前CAE在我国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实践与推广尚不全面,对其技术上的助推作用还不能展现出来。通过本文对CAE资源共享平台的构成运行与相应共享技术进行的分析,希望通过共享平台的交互让CAE技术更好地服务帮助企业经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左金山,谢庆生,李少波.贵州CAD/CAE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86-90.
[2]李杰,李少波,丁小宝.CAD/CAE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21:1-5.
收稿日期:2016-04-18
篇9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已经基本完善,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逐步从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转向以应用和资源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阶段。
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2010年教育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本文的研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号召,紧握了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或者经过再加工和制作的、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的、能够展现相关知识节点内容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等。笔者对我国百余所普通本科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的现状有: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深入人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有些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非常有限,甚至某些院校的资源共享平台只是一个空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可分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他们共建共享的意识是存在的,但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这就造成了资源“有车无货”的尴尬局面。
(二)学校对资源更新意识有待提高。
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得不到及时地更新,有些教学资源还是学校两三年前放在共享平台上的,迄今一直没有更新过。作为承载教育信息化梦想的高校,却没有源源不断地补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新鲜血液”,在信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样的做法将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具有不同办学特色、办学体系的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师范类、综合类院校相比非师范类、单科性院校,更注重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在非师范类、单科性院校中,医学院校的资源平台建设状况则更为乐观,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医学院校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建校历史,种类齐全的医学资源在长期的积累中不断得到更新,此外他们在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不是闭门造车,树立“开放、协作、交流”的观念与态度,不断地提高资源平台建设的质量。
(四)校本资源开发较少。
有一部分院校是通过购买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链接一些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站,供学校的师生学习。这样的做法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初级阶段是值得提倡的,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太过于依赖他人现有的资源,不利于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没有达成优质资源“自建自用”的状态。
三、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有效共建共享的原因
(一)共建共享的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和合作精神。
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校长,再到教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共享意识。而在现实中,往往受到自我封闭、本为主义,重藏轻用等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有些学校虽建立起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由于这些陈旧思想的存在,便出现了各自为战、封闭式的一种模式。
(二)直接引进优质资源与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无法平衡。
许多院校通过直接引进,过度依赖他人资源,将他人的网址链接在本校的资源共享平台上。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不利于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学校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众多不利的因素,登录外网不便,语言方面的障碍等。
(三)缺乏统一有效的保障、激励机制。
此项工作涉及面较广、设计人员较多,很多学校因为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各自的共建共享工作不尽如人意,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无法有效地开展。
四、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应对措施探析
笔者基于目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笔者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上的一些做法,列举出应对措施。由于知识资源本身具有共享性和增值性,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保证让数字化教学资源最终形成一种“投入建设共享增值”的良性循环。
(一)强化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执行机构共建共享意识
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通过舆论大力宣传,从思想上认同“共建共享”,并自觉地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深化宣传、加强培训、引导学习等方式,强化共建共享意识,扫清思想上的障碍。笔者所在的学校较好地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对教师们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并通过积极与他们沟通,让这样的共享意识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二)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建立全方位共建共享体系和人性化的保障激励机制。
首先政府加大投入,建立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之间的三级管理体系。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准确灵活的政策,学校积极转变办学观念,教师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发、制作优质资源,将他们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提高资源利用率。笔者所在的学校,由教务处和现教中心共同负责组织实施,教务处做好学院的工作,将教师在现代化教学上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将共建共享与教师工作考核、教分、奖金、评职称、评优秀教师、优秀成果奖等挂钩,确保分配过程的公正性,消除教师对于资源共享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顾虑。现教中心负责制定相关的标准,组织各项具体工作,协调好学院、教师、学校之间的关系,创建融洽的合作气氛。
(三)扩大优秀资源获取的源泉,开放地接受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
获取教学资源不仅仅通过政府统一采购、学校自行购买等传统的方式进行,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通过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的方式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学校组织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及立项建设工作,推选出众多优秀教学课件,参加省内的课件评比。学校建立了专门的课件资源共享平台(网址:http://share.ntu.省略/),将优秀课件放置在平台上,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免费供全校的师生下载与学习,并且随着评比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课件将会放置到共享平台上,平台不断得到更新,资源质量也会不断提高。这一共享平台必将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媒介。此举让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校本资源建设中来,突破传统的“拿来主义”界限,使教学资源更生动,更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特色,这将是解决高校对教学资源的“无限性”需求和学校固有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以学习交流、开放的心态共建共享资源。
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汲取美国的MITOCW、ERIC、FREE之类的优秀资源,更多地充实国内短缺、符合师生发展需求的优质资源,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更多有用资源与本校的特色相联系起来,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正通过下载国外著名院校的公开课程,配以中英字幕,放置在共享平台上的方式,让学校的师生足不出户地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免费学习国外优秀课程,并且不断地去更新这些课程,丰富这些教学资源,做到优质资源的自我开发与积极引进的紧密结合,并注重各自的比重,合理分配,做到以自我开发为主,引进为辅。
篇10
〔关键词〕数字信息资源配置 信息资源共享 共享机制 市场交换方式
〔分类号〕G250
Mechanism for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Market Exchange Model in the Alloca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Li Baoqiang Sun Jianjun Cheng 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Referring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of foreign schola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grid-based mechanism for sharing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mechanism which concerns the users? needs coordinat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so as to form an effective stimulat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the providers, and to eventually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uses ASP model to construct a market exchange model which is similar to a supermarket of information. In this model, the users have more opprtunities to sele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also can save a great amount of costs in building databases by themselves.
〔Keywords〕alloca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mechanism for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rket exchange model
1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的具体内容及其变化
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的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为依据, 以其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为指针,调整当前数字信息资源分布和分配预期的过程[1]。与传统文献资源配置一样,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的具体内容也包括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对已有数字信息资源和今后不断开发出来的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但数字信息资源毕竟不同于传统文献资源,数字信息资源的新特点及其对信息资源生产、流通和利用的影响必然会引起数字信息资源具体配置内容的变化。
1.1数字信息资源新特点对信息资源生产、流通与利用的影响
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相比,数字信息资源具有载体形态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存取方式虚拟化等新特点。这些新特点对信息资源的生产、流通与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载体形态数字化使数字信息资源具有了极高的存储密度且便于集成,也极易复制,这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产品的生产制作效率,将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服务。其次,网络化传输和虚拟化存取不仅使数字信息资源与信息设备、信息系统等支持性要素相互分离,而单独以知识或软要素形态出现,而且使信息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更加明显[2]。这无疑会极大地促进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和市场化交换。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商品化、共享化的趋向已越来越明显。可以预见,网络共享和市场交换不久将成为各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及其用户获取、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
1.2数字信息资源具体配置内容的变化
信息资源的生产、流通与利用直接关系到信息资源配置。数字信息资源的新特点及其对信息资源的生产、流通与利用的影响使其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相对于传统文献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增量配置方面,传统文献资源配置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国家信息资源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以及信息资源购置经费在不同信息服务机构间的切分和调整;而对数字信息资源来说,其增量配置可以有更多的手段,即不仅可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对其生产进行指导和调控,而且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来实现新增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和交换。在市场机制下,生产什么样的信息资源,生产多少,都由用户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因而,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数字信息资源更能体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配置原则。而为了保障整个国家数字信息资源储备的完备性,为了确保某些与国家安全或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有重要关系的战略性信息资源的生产,在新增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政府的适当调控来发挥作用。
存量配置方面, 传统文献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对文献资源“拥有权”的简单再分配来实现。而对数字信息资源而言,通过网络存取和检索传递而共享或交换数字信息资源是实现其存量配置的主要方式。传统环境下,我国文献资源配置虽然也强调共享,但由于受印刷型文献传递不便的影响,再加上我国信息服务行业一直缺少高效的文献传递系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文献资源的共享范围和程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通常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极其有限的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文献资源存量配置总体上仍以存量资源的简单再分配为主。数字信息资源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新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下,数字信息资源的存量配置正由存量资源的简单再分配向通过网络存取和检索传递而共享或交换(买卖)数字信息资源的方向转变。
信息资源配置内容的变化使信息资源配置的关注点从对印刷型文献资源具体分配方案的安排,转移到对数字信息资源网络化共享机制和市场交换方式的探求上。由于不同信息用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即使同一用户的信息需求也经常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相对稳定的“收藏和拥有” 型信息资源体系结构已无法充分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2],信息资源的保障也不再是拥有它们的同义词,对现代信息服务机构来说,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正被具体化为信息资源的可获知能力和可获得能力[3]。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的特点,积极探求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市场交换方式,根据用户千差万别且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通过网络存取和检索传递的方式来动态搜寻与联结整个社会的数字信息资源,成为网络环境下实现数字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
2面向网格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与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需要一套合理的共享机制作为制度保障。如前所述,资源共享机制是当前数字信息资源配置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网格的出现和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无疑也会给各种物理位置分散、环境异构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下我们来探讨面向网格或网格环境下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2.1OurGrid网格的借鉴意义
现存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用户必须首先通过身份或IP验证才能访问共享资源。这种共享方式使普通用户的资源共享往往只能局限于一定范围,难以获得充分的可利用资源。另外,由于管理的需要,共享系统还要订立一套资源共享协议和规则,这些协议和规则通常很难为了接纳新成员的目的而做出调整与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成员的加入,系统扩展性不够。显然,在一个分布广泛、跨越多重管理域、各种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网格环境里,当前的共享机制已难以满足用户充分共享社会数字信息资源的要求。
2003年, 巴西学者Andrade等人在构建OurGrid计算网格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网格环境下的计算资源共享机制。在此机制下,OurGrid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动态地分配系统内各成员(peer)提供的工作站、超级计算机等计算资源;系统成员则根据各自为其他成员提供资源的状况“公平地”共享其他成员提供的计算资源。所谓“公平” 共享是指:为系统提供了较多资源的成员,在申请使用其他成员的资源时,能够获得较高的资源访问优先级[4]。
OurGrid网格中的资源共享机制是为解决计算网格中分布、异构、跨界的计算资源共享而设计的,但其基本思路却对我们网格环境下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这是因为:其一,在技术层面上,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只需要建立网络联结并能检索传递信息资源即可,而计算资源共享的实现却不仅需要建立网络联结并传递一些必要的数据,而且需要在共享的计算资源上运行一些应用程序。相对计算资源共享过程和实现技术的复杂性而言,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应该更简单、更容易实现,因此,支持计算资源共享的机制经过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后应该能够支持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其二,在网格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和计算资源共享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相同的,这就是共享资源的供求问题,这一问题涉及两个方面:①如何激励资源拥有者主动向共享系统提供资源?②当多个成员同时向某一资源提供者请求共享同一资源时,如何解决共享冲突?Andrade等学者提出的资源共享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也为我们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2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及其共享机制
参照OurGrid网格,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按地区或数字信息资源互补关系构建若干个信息网格。这将是一种完全分布式的、可扩展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每个具备一定网络条件的信息服务机构都可以随时自愿参加其中一个或几个共享系统,系统中的每个成员彼此地位平等,相互间不需要有责权方面的协商或协定,每个成员仅为能共享其他成员的资源而自发、自愿地向其他成员提供自己的资源。另外,系统成员仅在参与信息资源共享时才发生联系;各参与者只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便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图1表示一次简单的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系统成员间的相互作用。
图1消费者和提供者相互作用关系
注:本图来源于参考文献[4],略有修改
作为本地信息用户的服务,图1中每个系统成员即可以作为信息资源消费者,又可以作为信息资源提供者,实际上是消费者和提供者的结合体。例如,当成员A应成员B的请求而向B或B的信息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时,A就作为B的提供者,而B则作为A的消费者。网格系统使每个系统成员都能与其他成员进行通讯联系,也使每个成员的信息用户在技术上都有访问本地和异地资源的能力。具体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可描述如下:
在共享系统中,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用户的信息需求而向提供者申请共享资源,提供者也为能共享到其他成员的资源而愿意提供资源;消费者在共享信息资源的同时负债于提供者。消费者每共享一次信息资源对提供者的负债值都会增加,而提供者对消费者的负债值则会减少。因此一个系统成员在收到资源共享申请时就会愿意向那些自己负有债务的资源申请者提供资源,否则,其将在共享其他成员的资源时,随着欠债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自己的资源访问优先级,甚至无法共享到一些系统内的稀缺资源。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负债”和“债务”并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货币负债和债务,在这里,我们只是用它们来表示系统成员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状况。
参与资源共享的成员需要在本地为每个与自己发生资源共享关系的其他成员建立一份资源共享“负债表(balance)”,并在每次资源共享活动完成后,更新与之发生了资源共享关系的成员的“负债表”,也就是要修改负债表上的累积负债值。累积负债值表示了资源共享双方之间的资源借贷结余额。例如,成员A会在本地建立并维护一份与其发生资源共享关系的成员B的“负债表”,A提供给B的所有资源在该表中都会记作B对A的负债,而B提供给A的所有资源在该表中都会记作B对A的借贷(可记做负负债)。因为系统成员间不存在统一的协定,所以,每次信息资源共享发生后,有关参与者所记录的负债值大小是完全独立的,即对同一资源,供求双方可以赋予其不同的负债值。这并不会影响整个共享系统的顺利运行,因为这个负债值仅为每个参与者确定其他成员再次共享自己资源时的优先顺序而服务。
当多个消费者同时向同一提供者请求资源而发生资源共享冲突时,提供者的计算机系统能够根据本地维护的众多消费者的“负债表”自动形成一个资源访问优先序,以此来决定这些消费者的资源访问顺序。通常每个数据库都会有一定的并发访问人数限制,一个资源提供者在给予某些消费者访问优先权的同时,也就边缘化甚至在一定时间内排斥了那些因种种原因而只共享他人的资源却不能为系统提供资源的系统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资源访问优先权的安排意在解决共享冲突。网格环境下,当某个可共享资源的访问人数小于该资源的并发用户数量限制时,任何系统用户都有机会对其进行访问。这样,一个普通的系统用户就有可能共享到系统内的所有资源。对一个为系统提供很少或者根本没提供过资源的系统成员来说,其信息用户也有机会共享到系统内的信息资源,但前提是具有较高访问优先权的其他消费者数量较少(不多于该资源的并发用户数量限制)。此类用户对这些较为“闲置”的信息资源的利用将会提高整个系统的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但却不会损害那些为系统提供了较多可共享资源的成员的利益。
2.3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具体过程
共享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可简述如下:
用户通过终端微机向其服务――消费者发送信息资源请求。此请求越具体、越能清楚地表达用户的信息需求越好。用户所请求资源的“粒度”可大可小,可以是某篇具体的文献,也可以是某个数据库,还可以是有关某一方面的文献资料。
消费者向共享网络(系统)“广播”用户的资源请求信息。由于每个系统成员都是消费者和提供者的结合体,因此经消费者“广播”的资源请求信息同样也会传送给和该消费者“同体”的提供者。
接收到资源请求信息后,拥有用户所请求资源的提供者根据该资源的当前状态和消费者的负债情况,向消费者回复相应信息,此信息是提供者欲提供的资源所在数据集的信息,如资源所在的数据库或网站等,以供用户检索、利用。
消费者向用户发送可利用资源信息,其中包含所有提供者及其可利用资源所在数据集的信息。
用户收到可利用资源信息后,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和对各提供者及其可利用资源的了解,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提供者及其数据集,并告知消费者。
消费者向上述用户选取的每一个提供者发送用户IP信息及其欲访问的资源数据集信息。
消费者通知用户访问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资源。
用户通过共享网络按照一定的优先级访问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资源。用户对共享资源的整个访问过程都处在提供者和消费者的监控之下。
用户访问结束后,提供者和消费者各自独立地更新存储在本地的对方负债表,即提供者在本地的消费者负债表中为消费者增加一份负债,而消费者在本地的提供者负债表中为提供者减少一份的负债。这两份负债值的大小分别由提供者和消费者的本地政策决定,无须一致。
从以上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过程可以看出,共享系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实体,它们只依赖于本地所维护的其他成员的负债表和自己的共享策略(如哪些信息资源可以共享,某一数据库设置多大的并发用户数量限制等)来参与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共享系统的这一特性大大提高了其扩展性和可操作性。
3数字信息资源的市场交换方式
信息资源的市场交换方式是当前数字信息资源配置领域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现实经济生活中,任何商品的市场交换都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数字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们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求更有利于数字信息资源市场流通的交换方式。
目前,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市场上主要有信息资源消费方和提供方两类主体,消费方主要是各类传统信息服务机构以及某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服务部门,提供方则有电子出版社、数据库提供商、信息内容服务商等经营性企事业单位。在信息市场上,消费方通常以单独购买或联合采购的形式直接向提供方订购某些信息资源。这种市场交换的特点是:买方“买到”的不再是信息资源本身或其所有权,而是其使用权;已订购的信息资源仍由卖方继续维护和管理,买方的信息用户可直接通过Internet远程访问这些资源。
这种市场交换方式,即满足了数字信息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某些要求,又使得其能通过市场交换的形式在供需双方间顺利流通。对买方来说,还可以大量节省为存储和管理信息资源而耗费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但此交换方式也存在着某种局限:由于缺少能够提供多种信息资源的大型“市场”(交换平台),而大部分资源需求方通常又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去主动寻找更多的信息资源,因而,需求方能直接面对的可选择信息资源常常是有限的,它们往往是由于某个资源提供方的直接推销或受其他资源使用者的影响而订购某一信息资源。这种需求方能够直接面对的信息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市场交换效率。可以预料,随着信息市场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信息资源的市场交换方式将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当前,在IT产业经销服务领域,比较引人注目的是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出现和发展。ASP是继ISP和ICP热潮之后,国内外IT产业再度兴起的一种崭新的Internet市场服务模式,被一些学者誉为“一种主导未来的Internet服务模式”[5]、“Internet时代IT产业发展的终极模式”[6]。关于ASP模式有多种描述,但其基本运行机制却是一致的。在ASP模式中,主体是ASP,由ASP向各类软、硬件供应商以及通讯线路运营商租用各种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通讯线路,以此构建应用系统运行平台,并以在线方式租给不同的客户使用。客户只需要配备微机和浏览器,通过Internet连结到ASP服务网站,即可调用ASP数据中心的各种应用系统模块,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自己的应用系统解决方案[7-8]。
ASP模式面向商业用户,以Internet为服务渠道,在市场上变“软硬件销售”为“应用租赁”,将用户从建立和管理应用系统及其运行平台的拖累中解放出来,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产业中“应用变服务,服务走网络”的先进经销服务理念,其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再度兴起实属必然。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会引起IT产业未来发展模式、经销服务模式的变革,而且会对数字信息资源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认为,在ASP的影响下,未来的数字信息资源市场很可能会出现一种“信息超市”式的市场交换与服务方式。
在未来的“信息超市”里,经营者是信息资源服务提供商(Information Resources Service Provider,IRSP)。IRSP自己可以不拥有任何资源,但它要向服务器供应商、网络通讯设备供应商、操作系统开发商、网络安全系统开发商以及通讯线路运营商、数据库生产商等租用各种计算机与网络通讯设备、软件系统、通讯线路和数据库(可在IRSP本地镜像),并利用这些软、硬件资源来构建自己的“信息超市”。这个超市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集成化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数字信息资源(库),以供信息资源需求者选择和租用。当然,IRSP除了租用数据库生产商的数字信息资源外,还可以面向社会,从某些信息服务机构或个人创作者手中收购有关某些主题的数字信息资源,依靠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自建一些特色数据库。
这样,数据库生产商等信息资源拥有者不再直接向信息资源需求者出售信息资源,而是将信息资源出租给IRSP,通过定期收取租金来获取受益。而社会上某些信息服务机构或个人创作者创作的一些数字信息资源也可以通过IRSP的收购、建库而在“超市”上实现市场化的流通和交换。
传统信息服务机构等资源需求方可以通过访问IRSP的“信息超市”,并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订购不同的信息资源,以供其信息用户使用。另外,各传统信息服务机构还可以利用IRSP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并直接交由IRSP托管;这将会大大节省一些传统信息服务机构为满足自建数据库的需要,而在计算机软硬购置、系统维护与管理等方面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由于每个“信息超市” 都可能存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数字信息资源(库),因而,这种“信息超市”就为资源需求方寻找、订购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信息超市”,人们会更容易发现并订购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这将直接促进信息资源的市场流通和交换。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那些“适销对路”的信息资源可能会更多地进入“超市”,而那些很少或根本没有订购者的信息资源将会逐渐退出市场。最终,像普通商品市场上所发生的那样,市场选择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到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及其生产要素的配置。
4结语
资源共享机制和市场交换方式是当前数字信息资源配置领域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着眼于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并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有关思想,对数字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市场交换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下一步能有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霍国庆.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0 (5):32-37.
[2] 周毅.试析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与基本策略.图书情报工作,2003(3):81-85.
[3] 马费成,裴雷.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情报学报,2005(3):277-284.
[4] Andrade N, Walfredo C, Francisco B, et al. OurGrid: an approach to easily assemble grids with equitable resource sharing// Feitelson D, Rudolph L, Schwiegelshohm W, et al. Job scheduling strategies for parallel processing. Berlin: Springer, 2003:61-86.
[5] 陆伟.ASP――主导未来的Internet服务模式.情报科学,2001(1):99-101.
[6] 走向ASP――Internet重塑IT产业发展模式(下).[2006-08-10].省略/listnews.Asp.
[7] 即时CRM将进入中国市场.[2006-08-10].省略/CEOinterview/ShowArticle.asp.
[8]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ASP模式的优势.[2006-08-12].gzii.省略/dweb/test/listinfo.asp.
〔作者简介〕 李宝强,男,1973年生,博士研究生,5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