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四个落实范文
时间:2023-04-12 02:3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扶贫四个落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 建构主义 学习者为中心一、引言
听力是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英语的五项技能听、说、读、写、译中,听的能力放在其他四项技能之首,符合了语言教学规律。英语听力课程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力能力。然而,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费时低效。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而且也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为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注入了生机。作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为本科生的听力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本项目的教学改革便是以此为基础,在2012级新入学的本科学生中进行试点,从而探索新形势下的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推动我校大学英语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网络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学习者和学习成功的关系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学习理论也不胜枚举,建构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源自儿童发展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分支。让·皮亚杰(Jean Piaget)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认为知识和意义是由人类的经验所得(individuals construct new knowledge from their experiences)。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意义的主动建构而获得的。这与传统的以教学理念不同,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知识由教师的头脑传输或灌输给学生;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中心,强调的是“学”。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在学习过程中的其他人的帮助下(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1]由此可以看到,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主动灌输者和传授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习者建构的对象。何克抗也曾说过:“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并加工信息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需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2]这一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承认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建构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的结果,认为知识的掌握也不是学习者的记忆与练习的重复,而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体会和顿悟。这一理论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
实施网络自主学习正是对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实践。Krashon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理想的输入应该是既生动有趣,又内容翔实,关联性强,且要保证足够大的输入量。[3]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可以帮助教师在极小的心理障碍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而学习者也可以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满足这种理想状态下的输入模式。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有着重要作用,而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本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比较成熟的心理机制,学习动机明确,自主性强,如果实施网络化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满足专业学习需要的材料进行语言学习,充分体现网络化教学的趣味性和个性化原则,从而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另外,网络辅助教学的学习氛围自由、轻松,没有传统课堂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本科学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学科素养,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为网络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和本科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养,为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依据。
三、本科学生的听力教学现状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的实施,大学阶段的本科英语教学,尤其是听力教学,已经放到了五项基本技能之首,由此可以看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回顾这些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有一定的改进,但从教学的连贯性和延续性来看,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里所提到的目标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既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又表现在教学模式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传统的英语听力课以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相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以及步调划一的教学进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单一的授课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本科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听力水而比较薄弱。这既有个人内在因素,也有外部客观原因。以听力课为例,传统听力课的教学往往采取学生听录音,完成听力练习,教师分析讲解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做练习和讲解录音文字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是学习过程的讲授者和灌输者,学生被动地听录音,对答案,记笔记,无论听懂与否,课堂的教学步骤却不会因小部分学生的疑惑而停滞。这种内容和形式的重复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机械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同时,给听力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会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课堂焦虑感,打击学习的自信心,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于本科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中,还不具备相应的英语文化背景信息,如对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了解不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所听内容的理解。
2.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尽管本科学生的英语起点较之以往有所提高,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也日益明显,尤其体现在听力能力上。以我校情况为例,来自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学生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在初次入学的听力测试上明显落后许多;这些学生中,由于中学学习环境所限,以及个人的重视程度等原因,在中学阶段,很少或几乎没有接触过听力课程,也没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英语的听力训练;再加在此期间各中学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学生在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除此之外,来自音、体、美专业的学生,大学阶段只要求达到三级水平,很多学生反映上课根本听不懂材料内容,也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如此参差不齐的英语听力水平,如果让教师比照全班的平均情况进行教学,势必造成听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感觉内容简单,昏昏欲睡;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跟不上,上课坠入云里雾里,自信心备受打击。尤其是这几年,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小学开始便开设了听力课程,这样造成的地域差异也更加明显,传统教学模式的缺憾也更为突出,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3.有限的听力时间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我校自2006年来单独开设了英语听力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每周一学时的教学时间,学生得到的听力指导非常有限,迫切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改变这一状况。
因此,鉴于听力课程设置在数量上不能满足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并且传统的英语听力课程常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忽视在听力教学中对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理解和掌握,过多地重视听力技能的机械操练,针对这一现象,在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充分利用听力课的有限教学时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听说能力,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设网络辅助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构建适合本科学生生的听力教学模式。
四、以网络辅助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视频教学改革的模式及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手段,网络多媒体听力教学有着传统听力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生动多样的形式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为师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交流平台。鉴于此,本项目遵循关于英语教学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理念、原则和要求,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外语教学的新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以及我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将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英语多媒体视频教学相结合,集视、听、说为一体,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心,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学生分级教学这一特点,将“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做好分层次教学”作为本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建构模式,为推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寻找更好更快的发展契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项目的多媒体视频教学改革利用了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与考核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1.在教学内容上创建以文化单元为线索、多媒体视频材料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学习语言也就是学习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在大学英语的听力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因缺乏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而导致的听力障碍,不能正确获得语言信息中所包含的言下之意和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加入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本项目试点下的听力课程,不再采取传统的以单一的习题练习为主的听力教学模式,而是在听力技巧与听力能力的训练过程中,以文化为章节进行选材,围绕英美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利用与文化单元相关的多媒体视频为媒介,穿插讲解、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在听力的过程中领略目的语文化的魅力。如在讲节日这一章节的时候,我们选取了CNN的一则视频报道来引入白色圣诞节,让学生先作泛听后,然后以此作为拓展,探讨其宗教来源,现实含义,然后选取经典美剧Friends中的一个片段,穿插讲解,让学生体会欧美人过节时的一些传统;同时选取其他视听材料,通过小组活动讨论,把英美的其他节日和中国的节日做出对比,让学生在听力练习中能对这些常见的节日的传统内涵和来源有所了解。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在课后还利用便利的网络平台,把与节日这一主题相关的视频、音频和文字补充材料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教学课时和教学需要,我们选取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从社会、艺术、文化、教育、科学等多侧面、多角度展示了英美文化的多元化,同时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导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事实背后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和价值体系。如在介绍奥巴马第二次竞选情况的新闻时,教师同时会把他第一次当选的胜利演说向学生播放。针对其中出现的这样一句话“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the hoses in Birmingham,a bridge in Selma”,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因为这涉及当时的民权运动所引发的几个案例,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在听音过程中必然不能理解。经过一学期以文化为中心的多媒体视频教学,通过便利的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与主题相关的英语原声视频影像等补充材料,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使英语听力从枯燥乏味的练习中解脱出来,真正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
2.在教学方法中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动和核心因素,引导并掌控学生的学习进程。由于传统课堂中上课的学生水平不一,所以在教师掌控的情况下,不仅有的学生会出现吃不饱或是跟不上的情况,而且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自主掌控,难以体现学习的自主性。鉴于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便成为了我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模式。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应用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规定的时间之内,为学习者开辟出了第二课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学习的需要。本着“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做好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利用网络环境,将自测试题、电子教案、学习指导及其他辅助教学资料发放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以及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英语听力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英语听力教学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移到了以校园为主的英语学习的大课堂。针对教师所授班级人数众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网络教学系统可帮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进行课外补充,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依托我校现有的网络资源,教师利用学校的教师FTP和网络课程空间,构建了本项目的英语听力网络体系。通过注册登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课堂上的教学课件和视频影音。另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会在网络上布置额外的与主题相关的听力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时间在线完成,充分激发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3.完成多媒体视频材料数据库的建设,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了建立网络音视频数据库,项目组成员充分利用了外语学院现有的学习资源,包括购买的音像制品和相关听力教材;同时利用校园网便利的网络资源,积极搜集优秀的音频、视频素材,如历年来各类英语试题,CNN、BBC和VOA的精彩节目,其中涵盖了时事新闻、人物访谈、文化透视和家居旅游等内容,同时还选择了影视佳作,经过我们精心挑选、加工整理后放在网上供学生学习欣赏,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如,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随着项目实施的逐渐深入与完善,它将逐步取代课堂的听力练习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听力材料,提交之后查看答案和听力原文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也可与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教师在授课时主要是以文化视频进行导入,讲解与拓展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传授听力技巧和答疑解惑。教师通过对网络平台的监控,可以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在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听力资料进行听力练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视频材料可以从不同侧面刺激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能力。同时本项目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目地向学生传授视频材料中涉及的听力策略,引导其系统地掌握不同主题的听力技能,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方面来克服听力学习的障碍,学会在平常的听力训练中把英语的各项技能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学习。
4.据90后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展示的特点,设计围绕视频主题相关的学习任务。本着“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的指导思想,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准备相关主题信息;在课堂内围绕视频主题开展各项活动,如做展示、模拟视频语境、表演以及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辩论,等等;课外对布置的视频材料进行小结,此外还会把视频的相关材料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以及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英语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本项目选取直观的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英美风俗和文化特色来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实用性强的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理解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频材料的基础上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使学生能就日常生活中一般情景进行恰当的交谈,能就所听材料或熟悉话题进行谈话或连贯发言,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
5.加强了计算机辅助下的教学评估与考核。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同时也可帮助老师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及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实行监控,不仅是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包括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既包括了对其学习内容及时间分配方面的指导,也包括学习方法和疑难问题的指导。因此,本项目融入了学生平时作业、课外参与情况等形成性评价。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平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地知晓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进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空间的网络留言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沟通,教师也可通过此方式监控学生学习情况,使网络教学更为有效。本科学生尽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学生学习能力强弱与否,都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和同学之间交流协作得到解决,另外一些问题可能需要和教师交流之后才能得到解决,由于教师的课堂时间有限,每周才有一次听力课,学生感觉从老师那儿获得的指导有限,因此,有必要提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学生在复习教师提供的听力视频或文字材料时,或是对课外练习或补充材料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及时记录在平台的留言板上,一来可以温故知新,二来教师每天登录察看的时候,能对提出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分析,给出解决的意见,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学生的互动社区是学习交流的场所,有助于协作式学习,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网上,供其他同学学习指正,同样也可以把学习中的问题张贴出来,供同学和老师阅读,通过交流讨论共同寻找答案。教师通过监控此平台信息,能随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免去了一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怯于向教师当面提问的顾虑;并且通过对教师答疑专栏留言等等方式,做到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学习情况,帮助清除学生的学习障碍,确保了英语教学的顺利实施;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对每位学生的评估做出了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五、网络辅助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视频教学的优点及上升空间
本项目改革能得以顺利实施与我校软硬件设施密不可分。首先,网络教学体系已经初具规模,网络建设已成为我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校园网体系的成熟为我校实行研究生的网络教学模式铺平了道路。其次,招生比例的扩大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必然趋势,而我校网络体系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带来的压力和矛盾。再者,本科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并且几乎每人都有一台计算机,这也是计算机辅助的英语教学改革能得以开展的原因所在。
我校构建网络听力教学平台以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听力资料库里的内容,自主决定听音时间;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放音做练习,更多的是补充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听力技能,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开展自主学习,解决课堂外学生听力中遇到的问题。
网络自主听力学习,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又没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克服了传统听力教学的不少缺陷。首先,网络自主听力教学打破了传统听力教学平均化的弊端,方便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符合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扩展联系,至于学习的内容、难点和学习进度的安排,在教师的指导下,都由自己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主动性得到了加强。其次,传统的听力课是一个教室加一个教师,每次上课的时间有限,网络听力平台建立在学校校园网的基础上,学校里的任何一台电脑,只要能登录上网,就可以进入系统进行学习。因此,学生不必通过语音教室便能完成课堂练习的内容,也节约了教学资源。再者,网络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且,便于教师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和定时答疑解惑,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障碍。最后,计算机辅助的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在完成练习后能及时反馈练习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教师也能随时查看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得到客观、公正的形成性评价结果。
目前,网络辅助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视频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操作中的上升空间还很大。首先,本项目的多媒体视频的资料库的内容还需要不断更新,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听力素材还需要不断完善。虽然当今市面上和网络里充斥了不少听力材料,但内容繁杂,良莠不齐,且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学生面对众多的听力材料会感到无从下手,一是没有那么多精力一一涉及,二是其甄别能力有限,担心听过之后才发现对听力毫无裨益,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因此,我们的资源需要从中精心挑选,将各种不同的材料在试听甄别之后,按难度不同进行分类,如适合英语几级的材料,在旁边能附上相应的说明,为学生选择时节约了时间;同时也按内容进行划分,如分成专业类,娱乐类,教育类等等,或是按专题进行分类,方便学生查找听力资源。另外,在将来的改革实践中,如果能加强完善网络平台的教学和学习功能,跟踪记录好学生每一次在平台上的学习实况,统计点击材料的频率和难度级别,教师在课堂上更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六、结语
计算机网络辅助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视频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想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网络教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有必要改革并完善听力教学体系,引入真实度很高的国外原版视频材料,积极筹备具有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特色的、适应本科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英语学习中心,帮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自己的水平,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必将会以富有特色的平台资源更好地体现以文化单元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原则,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随时随地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陈远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适合外语教学吗[J].外语界.2001(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学技术研究,1997(1).
篇2
“2016年,吉安县要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这是吉安县委、县政府向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向全县50万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吉安县是国家贫困县。要实现脱贫摘帽,就意味着: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8.4%下降到2%以内,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86个贫困村的水、电、路、通讯网络、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而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摘帽,就意味着:吉安县的脱贫攻坚必须按照创建全省样板区、示范区的高标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创新方式,走出一条具有吉安县特色的精准脱贫新路子。
率先脱贫摘帽,底气何来?
曾几何时,贫困一直是吉安县朝着小康迈进的牵绊,贫困人口的高居不下、贫困群众的寒暖疾苦也是县委、县政府的心头之痛。2002年,吉安县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从此戴上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才只“戴”了十四年,吉安县何以急切要求率先脱贫摘帽?底气何来?
底气,来自上级的关注、关怀。2016年2月3日,在视察吉安时寄予了“吉安、井冈山在脱贫攻坚中要带好头,做示范”的殷切期望;省委鹿心社书记在吉安县调研扶贫时,要求吉安县紧紧抓住“精准、落实、可持续”三大关键;市委胡世忠书记则对吉安县的脱贫攻坚指出了“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力度加大”的思路。
底气,来自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对扶贫脱贫的一以贯之的不懈探索和成效。多年来,吉安县经济总规模、经济增速稳居、财政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一直稳居全市前列。在扶贫工作上,吉安县高唱“四个一产业扶贫”(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亩横江葡萄、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区务工)主旋律,实施“四轮驱动”(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现金奖补、产业保险)的金融支持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被誉为“让农民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是比较扎实的扶贫脱贫路子。”
底气,来自吉安县委、县政府的坚定决心。“率先实现脱贫摘帽,是无数革命先烈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庐陵50万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县委书记李克坚斩钉截铁:“不破楼兰誓不还!不能如期摘帽,我将向市委递交辞职申请!”
军中无戏言。一年来,吉安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以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以“攻城不怕坚”、义无反顾的精神,以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开始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艰难征程。
构建组织体系,确保层层落实传导压力
县委、县政府把全面脱贫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责任,不断强化县、乡、村、党员干部“四级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
――县级层面。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县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其他所有常委和副县长担任副组长,政府分管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指导组、资金统筹组、项目实施指导组、督导组、宣传舆情组、考核验收对接组等六个工作组,由分管县领导分别担任工作组组长,确保县委、县政府所有班子成员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任务。
――乡镇层面。按照有固定机构编制、固定工作人员、固定办公场所、固定工作经费“四个固定”的要求,在全县19个乡镇成立精准脱贫服务中心,由乡镇人大主席或者党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和移民工作并兼任服务中心主任,内设政策咨询、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安居扶贫、智力扶贫、保障扶贫、健康扶贫等七个窗口,为贫困群众打开了一扇脱贫攻坚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的服务窗口。
――村级层面。加强村级扶贫干部力量,实现307个行政村“第一书记”全覆盖。积极推行村级“六个一”(一办、一柜、一袋、一牌、一证)和“六上墙”(贫困户评选、退出、扶贫政策一览表等六项工作制度)建档立卡规范化建设,向贫困户发放了贫困户“三证一卡”(登记证、股权证、安居证,扶贫政策宣传卡),进一步提高了贫困户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党员干部层面。按照4321帮扶要求,每位县领导定点帮扶1个乡镇、挂点帮扶1个贫困村和4户贫困户,每名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确保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确保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精准发力,紧盯目标,确保攻坚有成效
篇3
首先,我代表**镇(2019年至2020年)新一轮驻惠来县仙庵镇、靖海镇扶贫工作队对您担任驻揭阳惠来县扶贫工作组组长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您在百忙之中率先来到仙庵镇华清村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在由我对仙庵、靖海两镇的前期扶贫对接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召开扶贫攻坚对接工作座谈会,确保工作有效对接
为了全面落实做好对接工作,5月13日,**镇扶贫驻村工作队在惠来县仙庵镇政府召开了扶贫攻坚对接工作座谈会。会议落实扶贫工作队员的岗位轮换和工作交接,明确驻村“第一书记”五项工作职责,要求全力冲刺脱贫攻坚决胜战。**镇委副书记杨国梁、镇委委员苏惠英一行赴惠来参加座谈活动,同时,仙庵镇、靖海镇相关领导参加了座谈。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定点帮扶惠来县仙庵、靖海2个镇共10条村,经过此前3年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扶贫成效显著,为新一轮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一对一”专人工作交接,确保工作无缝对接
根据惠来县工作组要求,新一轮驻村工作队长全员到位后,**镇驻村工作队安排新老队长实行“一对一”工作无缝对接,主要完成了4项工作交接:1、人事交接。在前期,新一轮驻村队长在老队长的亲自带领下,各自拜访了仙庵、靖海两镇村领导及扶贫办。2、对象交接。一个月来,通过由驻村老队长带领新队长的方式,连续开展多日高强度、不间断式的逐户走访,摸清了贫困户基本情况。3、资金交接。这个月来,新老队长在走访空闲之余不断对资金使用、结余情况进行反复核对,一一核查,确保无误。4、工作交接。在交接过程中,**镇所以驻村老队长都对所驻贫困村的基本情况和三年以来开展的工作以及正在进行中的事项进行了详细介绍和交接,并合理地提出了2019-2020年到村引导资金项目规划意向,为新队长指明了方向。
三、落实“五清四交接”实物交接,确保工作精准对接
篇4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讲几点意见:
10月1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大会,出台了含金量极高的《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10个配套文件,鲜明地提出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奋斗目标、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明确我省分两步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第一步,扎实推进“33668”扶贫攻坚计划,大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和“六个小康建设”,到2017年末,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00万人以上,按照省定标准24个贫困县、375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580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第二步,认真落实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扶持措施,到2020年末,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实现623万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收入迈上新台阶,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县研究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11个配套文件,这12个文件将作为指导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政策性文件。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结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1+10”政策文件,把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的“1+11”文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领会,深刻理解和吃透精神实质,全力抓好贯彻落实。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安排部署,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一是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大幅增加。目前我县已争取到财政扶贫项目18个,到位财政扶贫资金9064.8万元。二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1—10月,我县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025万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4.53%。三是“33668”扶贫攻坚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四是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成效显著。在11月4日全省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情况统计表中显示,我县在全省88个区县中干部遍访人数为4255人,居全省第一,访问贫困户户数36886户,居全省第二,访问贫困村次数242次,居全省第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首轮贫困村贫困户的遍访工作进度较慢,部分乡(镇、街道)完成较差。遍访贫困户录入率低于50%的有2个镇、街道,其中双塘街道贫困户遍访任务为1041户,实际录入64户,占比为6%;鹦鹉溪镇贫困户遍访任务为2549户,实际录入510户,占比为20%。遍访贫困村录入率低于50%的有3个乡镇,其中__镇遍访任务为14个村,实际录入2个,占比为14%;鹦鹉溪镇遍访任务为19个村,实际录入2个,占比为10.5%;长坝镇遍访任务为10个村,实际录入1个,占比为10%。二是贫困户信息不精准,存在逻辑错误。系统中超过120岁的有6人,其中孙家坝镇3人、大坝场镇1人、长坝镇1人、天桥乡1人;小于0岁的有7人,其中青杠坡镇2人、天桥乡1人、思林乡1人、兴隆乡1人、鹦鹉溪镇1人、__镇1人;贫困村登记表中女性贫困人口填写为0的村有25个,其中__镇9个、__镇14个、枫芸乡1个、大坝场镇1个;林地面积填写为0的贫困村有30个,其中__镇14个、__镇14个、枫芸乡1个、大坝场镇1个;收入大于贫困线(2884元)未脱贫户数有3户,其中板桥镇、凉水井镇、杨家坳乡各1户;非低保户领取了低保金的有23户,其中大坝场镇21户、板桥镇2户。三是贫困村计划出列、贫困户计划脱贫标注不完全。贫困村计划出列年份未标注的有76个,其中:__镇18个、鹦鹉溪镇15个、__镇10个、思林乡8个、青杠坡镇8个、大河坝镇7个、大坝场镇4个、塘头镇4个、香坝镇2个;贫困户计划脱贫年份标注率低于30%的有11个,其中大河坝镇22%、枫芸乡25%、合朋溪镇27%、胡家湾乡24%、三道水乡29%、双塘街道25%、天桥乡21%、亭子坝镇22%、鹦鹉溪镇24%、许家坝镇24%、香坝镇22%。四是数据填写不完整。全县有1602户贫困户未填写银行账户,其中:鹦鹉溪镇663户、大坝场镇413户、许家坝镇390户、三道水乡93户、塘头镇25户、大河坝镇11户、胡家湾乡3户、思唐街道1户。五是身份证号重复人口较多。其中塘头镇707人、__镇179人、大坝场镇171人、鹦鹉溪镇149人、大河坝镇113人、青杠坡镇105人等。
(一)切实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
1.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一是看扶贫对象准不准。对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全面认真核实,逐户逐人彻底核清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对尚未建档立卡的其他农村贫困人口,一并进行全面清查核实,通过程序上级确认后补充建档立卡,确保扶持对象精准。继续认真开展财政供养人员、工商注册人员、购置车辆人员和在__、铜仁购买房屋人员等“四类人员”信息比对和复核清理工作,所有问题这次必须全部解决。二是看脱贫需求清不清。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完善帮扶措施(即,通过产业和就业发展一批:包括城镇化、旅游业、建筑建材业、山地高效农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产业园区带动和能力素质提高8项措施;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安置一批:包括小城镇、产业园区、重点景区、县城及县城
规划、就地就近搬迁5项措施;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主要是低保保障兜底措施;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主要是医疗救助措施),并按年度拟定帮扶项目计划,解决好“怎么帮”的问题。对贫困乡、村、组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乡施策,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整乡帮扶、整村或整组帮扶措施,并准确记入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三是看指标数据是否齐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档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是否资料齐备、数据详实、管理有序;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信息登记和贫困户收入管理数据是否全面、准确、合理。四是于11月28日前全面完成信息平台核查任务。五是对重新核实的贫困人口及相关工作,实行由村支两委主要领导向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书面承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于11月28日前向县委、县政府书面承诺,县委、县政府于12月5日前向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书面承诺。2.扶贫项目管理实施“回头看”工作。一是看扶贫项目安排是否精准,是否集中瞄准贫困村、贫困户。要对2014年和2015年扶贫项目覆盖到贫困村和贫困户情况开展认真核查,解决建档立卡和项目安排“两张皮”的问题,消除大而化之、撒胡椒面、面子工程、优亲厚友、扶富不扶贫等突出问题。二是看项目是否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项目批复的实施方案进行实施。三是看项目的进度快不快,质量好不好。四是看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满意度高不高。五是看“第一支部书记”在项目管理中是否做到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全程指导项目实施、全程加强项目监管、全程督促项目评估等“四个全程参与”。
3.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回头看”工作。一是看资金是否使用精准,是否安排到贫困村、贫困户,并在“信息平台”项目管理系统上做好到村到户项目资金及报账进度、项目覆盖农户及项目地理信息等备案工作。二是看是否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的要求规范使用和管理,保障资金的安全。三是看是否按照要求实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4.2015年计划乡镇“摘帽”、贫困村和贫困户出列“回头看”工作。一是看帮扶机制实不实。健全帮扶机制,落实帮扶责任,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落实好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做到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两个全覆盖”;解决好人员选派不好、工作任务不明、驻村时间不够等问题,切实做到因村派人;解决好帮扶责任流于形式、帮扶效果差等问题;解决好非建档立卡贫困村中贫困户帮扶责任人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二是看脱贫成效真不真。准确反应2014年、2015年减贫成效。主要核实2014年贫困人口脱贫标识及后续跟踪管理情况,2015年扶贫开发信息采集、减贫计划落实情况(含贫困人口计划脱贫、贫困村计划出列)、减贫摘帽乡镇的标识。对贫困村、贫困户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精准度进行随机抽查核实等。探索对贫困乡镇减贫摘帽以及贫困村退出开展第三方评估核查。三是要坚持“三个按照”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即: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对贫困人口进退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要求,对贫困人口进退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国家贫困退出机制指导意见中“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地区,凡纳入低保的家庭,视为脱贫人口”的意见,对低保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四是要巩固扶贫成效。对2014年以后脱贫的人口,如有返贫迹象要进行后续跟踪管理。对纳入2015年及以后脱贫计划的贫困户要认真落实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原则上计划脱贫人口在当年应享受到国家政策扶持(包括投入的各类公益性项目)。
(二)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考核。
1.减贫摘帽暨巩固考核验收工作。一是已经实现“摘帽”的17个贫困乡镇,按“贫困发生率年度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的标准,按照县级年度评估核查、报市级年度复查的方式进行,确保稳定脱贫。各乡(镇、街道)的减少贫困人口计划年初已经下达,要提供可靠真实资料,按照程序录入贵州精准扶贫信息平台。二是尚未实现省定标准“摘帽”的杨家坳乡、兴隆乡2个贫困乡,必须在2015年末实现“摘帽”目标,通过县、市两级验收。
2.贫困村出列考核验收工作。贫困村出列执行国定退出标准。以贫困发生率和村级集体经济为主要衡量指标,在实现“贫困发生率年度下降4.3个百分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3万元”两个指标时,即可退出。今年,我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计划安排有71个贫困村出列,其中:宽坪乡、亭子坝镇、青杠坡镇、三道水乡、天桥乡、合朋溪镇、鹦鹉溪镇、板桥镇、胡家湾乡、大坝场镇、枫芸乡、凉水井镇、关中坝街道、双塘街道、塘头镇、许家坝镇各2个村,兴隆乡、杨家坳乡、长坝镇、思林乡、大河坝镇、__镇、文家店镇各3个村,香坝镇、孙家坝镇、__镇、瓮溪镇各4个村。贫困村出列任务已在贵州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备案标识,各乡(镇、街道)要根据工作要求和流程,按照出列程序,准备好相关资料,千方百计确保贫困村如期出列,由县扶贫办于11月15日前出台考核方案。
3.贫困人口脱贫出列工作。贫困人口脱贫以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有安全住房、家庭无辍学学生为主要衡量指标。凡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当年国家贫困标准(今年贫困线标准为3028元),即视为脱贫人口。今年,我县计划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2万人,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减贫工作流程,对照在建档立卡中标识今年要脱贫的农村贫困户完善资料,各乡(镇、街道)既要有脱贫人口花名册,又要有减少贫困人口的专题报告,经过县扶贫办审核后及时录入贫困户信息平台,确保完成减贫任务。
(三)切实抓好扶贫项目资金管理。
1.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工作。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建立完善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评估等管理制度和监管程序。一是按时拨款报账。项目实施单位要按项目实施进度拨款报账,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不挪用、不滞留。通过对5个报账试点乡镇的检查,发现存在问题很多,如未采购、未招投标及委托实施的项目内容与批复方案不一致等。二是加强管理。县扶贫办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开展项目、资金监管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三是强化监督。县审计、财政、纪检等部门要组织开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督促检查工作,要做好扶贫项目的廉政档案建设,确保扶贫资金
高效安全。2.扶贫项目实施工作。一是抓好已建项目的管抚。对已建好的核桃、油茶、精品水果等项目要按照方案进行管抚,县扶贫办要及时将管抚费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二是抓好在建项目的实施。各项目实施单位要按方案实施项目,按时拨款报账,县扶贫办要抓好督查,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发挥效益。三是抓好竣工项目的验收。对已竣工的项目,项目实施乡(镇、街道)要进行初验,然后申请县级验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单位申请县级验收的项目进行验收,必要时可采取第三方验收的方式进行。
3.2016年扶贫项目申报工作。一是建设好项目库。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结合县整体规划、本地资源、扶贫对象需求和精准扶贫要求,扎实开展项目编制工作,县扶贫办要抓紧建设扶贫项目库,将质量高、可行性强的项目列入县级项目库。今后县级审批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筛选。二是抓好对接。县扶贫办及有关部门要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各类扶贫项目列入“十三五”规划。
任务已经明确,现在关键就是狠抓落实。全县上下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以务实高效的作风、以强有力的工作执行力,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要履行“主体”责任,始终把精准扶贫主体责任扛在肩上。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安排部署、亲自检查督促、亲自核实把关。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要履行“主抓”责任,把主要精力和到位的项目资金安排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要认真实施好“1+11”配套文件,明确目标、规定时限,层层分解责任,确保取得实效。各级干部要履行“主帮”责任,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不折不扣做好帮扶工作,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二)切实加强监督监管。县督查局要安排专门人员定时对全县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专项督查,重点对乡(镇、街道)和部门工作开展、人员到位、工作效果进行督查,对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乡(镇、街道)和部门要给予通报表彰;对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乡(镇、街道)和部门,要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县财政、扶贫等部门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全程监管,严格落实资金报账制、公示制和拨付制,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县纪委、审计等部门要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监督,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篇5
2016年1月20日,云南省“挂包帮”定点扶贫暨加强驻村扶贫工作会议在昆明举行。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省长陈豪对会议作出批示。
李纪恒指出,开展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重大工作部署。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初步建立了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县、乡、村、户的“挂包帮”网络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成绩值得肯定。2016年是云南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希望全省各地各部门特别是“挂包帮”定点扶贫部门和单位认真学习贯彻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敢于担当、开拓创新,聚焦贫困县摘帽、贫困乡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的目标,立足部门优势、行业优势、自身优势,结合“挂包帮”对象实际,健全完善帮扶机制,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统筹协调推进、分类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陈豪指出,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工程,是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定点扶贫责任的制度性安排。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重要时期,各“挂包帮”定点扶贫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准确把握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强化帮扶措施,选强选好工作队员,瞄准贫困对象,扶真贫,真扶贫,着力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云南省委副书记钟勉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李纪恒书记、陈豪省长重要批示精神,准确把握和落实挂县包村帮户要求,拓宽帮扶思路,强化帮扶措施,进一步增强“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实效,确保如期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户脱贫。要明确职责任务,完善管理运行,确保工作队充实力量到位、统一管理到位、有效运行到位、考核激励到位、服务保障到位,充分发挥驻村扶贫工作队重要作用,有力推动挂县包村帮户措施落实。
会议强调,要加强对“挂包帮”定点扶贫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县级主体作用、州市落实督查作用、省级挂联单位帮扶作用、省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宣传舆论引导作用,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要主动对接服务保障好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篇6
一是强化问题整改。对县巡查、审计、督导扶贫工作中反馈的问题,我们列出清单,认真分析,逐一落责任人员、工作措施、完成时限等,着力解决扶贫“不精准”问题,对扶贫地图进行了及时更新,进一步摸清底数,对虚假脱贫、应脱贫未脱贫的,及时予以纠正,整理好相关材料并报县扶贫办;规范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完善扶贫车间移交手续,对危房改造工作中面积严重超标的取消补助资金,移交县执法局处理。对30万元扶贫资金,与姚垓森农食用菌合作社签订了合同,确保了资金落实到位,贫困户能早日分红见利。
二是强化工作责任。街道、管区、社区(村)主要负责人是脱贫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把扶贫工作当做当前第一要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好抓实,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扶贫政策和上级部署要求。细化包保责任,街道干部包户包人,是扶贫工作直接责任人,全面负责贫困户的档案材料、脱贫措施的制定实施等。
三是强化措施落实。积极发挥以姚垓食用菌种植为典型的“一村一品”引领作用,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员创造力所能及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争取安置贫困户从事企业、小区、社区的保洁、安保等岗位;全面落实上级扶贫政策,用足用好棚改政策,着力实现“五通十有”,确保实现贫困户“三保障”;积极引导开展社会扶贫,努力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格局;规范扶贫项目管理,确保贫困户长期受益;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加强对贫困户危房改造的监督管理,确保了按要求、按标准、按时限完成任务。
篇7
回顾20xx年工作,我们工作队着力在精准扶贫户的识别、脱贫规划、扶贫项目实施、贫困户帮扶四个方面务实工作。
一、精准识别贫困户。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中,我村历经了三轮评审,即:20xx年评审,20xx年10月比对复查,20xx年12月开展“回头看”再审查,其目的是达到贫困户确定精准。村20xx年评审结果确定贫困户152户459人,20xx年10月通过比对复查结果确定贫困户147户439人,20xx年12月通过开展“回头看”活动再审查结果确定贫困户111户490人。
在20xx年10月贫困户的对比复查中,我村按照“一会三评三公示”的办法,先以社为单位召开村民大会评议张榜公示,再以村为单位召开村民大会集体评议张榜公示,在此基础上,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会议复议,以张榜公示,群众无异议后,上报乡政府审查。
最后确定建卡贫困户147户439人,剔出了43户172人,新增建卡贫困户38户152人,全村减少建卡贫困户5户20人。
在20xx年12月开展“回头看”活动中,我村又以村为单位,集中召开村民大会,重点宣讲“六个不准”,并对已确定的147户439人建卡贫困户再次复议,张榜公示。对在公示中反映出的15个问题,进行入户调查,走访农户64户。在村民代表、党员、干部集中评审会上,剔出建卡贫困户36户,最后确定村建卡贫困户111户490人。通过三轮的调查、评议,基本做到了精准识别贫困户。
二、科学制定脱贫规划。
通过反复深入农户座谈,真实了解村民意愿,通过多次召开村民议事会,联系村情、立足村情,结合建卡贫困户的现状。
一是制定了建卡贫困户分年度脱贫规划,村20xx年脱贫19户85人,20xx年脱贫20户97人,20xx年脱贫32户139人,20xx年脱贫40户175人。
二是制定了“五个一批”扶贫规划,村建卡贫困户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48户231人,移民搬迁安居11户51人,低保政策兜底13户57人,医疗救助扶持29户65人,灾后重建10户43人。
三是分户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全村111户建卡贫困户,户户全部建卡。
四是制定了村20xx年至20xx年五年发展规划和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发展规划。
三、认真落实帮扶活动。
全村共落实村社干部12人,帮扶建卡贫困户60户,普通党员4人,帮扶建卡贫困户4户;典型户3人,帮扶建卡贫困户3户;县人民法院干警33人,帮扶建卡贫困户38户;乡政府机关干部6人,帮扶建卡贫困户6户。
四、大力实施扶贫项目。
今年,村大力实施了城乡环境治理项目,实现项目资金投入4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池7口,垃圾池4个,安装污水处理管道5000米;大力实施了小农水工程项目:实现项目资金投入212万元,整治维修山坪塘6口,新建蓄水池7口,维修整治水渠8公里,新建水渠1700米,安装引水管3000米;大力实施了人畜饮水项目工程,实现项目资金投入10万元,全村62户村民,251人受益。
总结20xx年的工作,从机关到农村,从执法到扶贫,工作角色的转变,工作职责的变化,在农村一线、扶贫一线深受锻炼,感受颇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必须坚持以精准扶贫统揽农村工作,加快农村建设与发展,万众一心,合力攻坚,决战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2、必须学会弹钢琴的农村工作方法,才能驾驭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
3、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事小事同群众商量、讨论,认真开展好村民议事活动,只有充分发挥“四个民主”的作用,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支持,工作才能顺手。
4、必须坚持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明晰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才能实现整体推进,否则将会挂一漏万。
展望20xx年,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重点在四个方面抓突破。
1、加大扶贫项目争取力度,让更多的项目、资金进入村。
2、突出增收产业培育,将规划变成现实,让百姓见到效益。
篇8
第一步棋:识贫
精准识别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逐步提高精准识别率,做到“真识贫、识真贫”。依据家庭年收入低于省农村扶贫标准,综合防治考虑家庭成员身体、就业状况及子女上学等各方面情况的原则,按照“两公示一公开”的程序,精准识别。2014年,全市共识别出农村贫困户5134户、贫困人口10199人。与此同时,将城镇特殊困难群体一并纳入精准扶贫范围,参照农村贫困户的评选办法,识别出城镇困难户213户、困难人口581人。
为保证质量,确保精准识别不落一户一人,2015年,全市多次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扶贫攻坚精准识别与大数据系统建设工作检查的通知》,进一步查漏补缺、纠错纠偏,真正把扶贫对象、致贫原因等基本信息完全核实、搞准,确保“零差错”。按照“七个一不准”经“一票否决”,剔除不合格户1020户、2240贫困人口,新增贫困户460户958贫困人口。2016年,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开展全面排查,对符合条件的低保户、残疾人口以及收入达标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未解决的贫困家庭予以重点排查,对符合条件的严格执行8个识别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对照“七清四严”的标准对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排查,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剔除。
第二步棋:助贫
精准施策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居住在缺乏生存和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可开发扶持的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对于需要就地扶贫的贫困村、贫困户,通过村庄整治,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2015年,全市干部“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贫困户总户数为3316户,总人数为9091人。城镇居民困难户总户数为213户,总人数为581人,根据贫困户需求,分为六大帮扶类型:产业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516户,1614人;搬迁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29户,78人;教育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128户,408人;保障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1801户,4495人;培训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322户,1021人;其他帮扶贫困户总户数为520户,1412人。
第三步棋:退贫
精准退出是做好扶贫的目的。高度重视贫困退出工作,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一是明确脱贫任务和脱贫时间。围绕脱贫任务,制定了《德兴市脱贫攻坚规划(2016-2017年)》,分年度制定了德兴市精准脱贫退出规划。2016年任务数:东坞、宗儒、张村3个贫困村和4136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任务数:胡家、花林村、泸口3个贫困村及2166贫困人口脱贫。二是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工作流程。制定《德兴市贫困户贫困村退出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对贫困村及贫困户的退出程序进行了检查,督促改正,完善内容,规范程序,做到把关严格、流程到位,确保当年脱贫人口精准度达98%以上。三是积极配合第三方评估。督促各乡镇(街道)开展自查,加大宣传力度,打消退出贫困户的顾虑,正确对待第三方评估。针对2户不达标退出贫困户重新进行调查和审定,确保真实性。四是及时开展回退工作。按照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标准、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为主要衡量指标,开展两次回退工作,全市共回退1292人。
唱响富民曲
围绕“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行得好”等“四个好”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系列工程,同步推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工程,近年来,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358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00多万元,自筹资金8500万元,共扶持产业项目30多个,直接受益贫困户达400多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以建设“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三年来,共投资1200多万元,修建道路110多条,路面硬化180多公里。2016年12月1日,全市35l镇村公交线路全面开通,覆盖全市75个行政村,开通率达91.45%。镇村公交的开通极大地减轻了广大人民群众出行成本,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我市改革发展成果。2016年4月,启动电商扶贫工程,在全市建立67家电商服务站点,实现农产品的网上与实体店线上线下销售,促进了贫困户增收。李海香是南岸村的一名精准扶贫户,丈夫因病丧失劳动力,上有年迈公婆,下有年幼儿子,家庭年收入13600元。得知在网上销售南瓜果能赚钱,李海香毅然选择加入制作、销售南瓜果的大军。仅一个多月,李海香的南瓜果就销售了150余斤,家庭新增收入3000余元。
篇9
“三个四”指导产业扶贫
定西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创新实施“三个四”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上来自产业扶贫。
明确“四跟进”产业扶贫思路。一是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定西近两年将79个总投资112亿元的产业扶贫项目集中在869个贫困村实施,为14.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精准扶贫贷款65亿元,用于发展富民产业。二是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全市1829个村共组建专业合作社7250个,其中7万贫困户加入2691个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村组建合作社全覆盖、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合作社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吸纳贫困户生产资料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分红增收。三是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引导5800多个合作社与908个龙头企业建立结对关系,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加快发展机械化、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四是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抓住全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先行先试、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先行试验示范区建设等机遇,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个,引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267家,其中马铃薯主食化加工企业10家,具备中医药配方颗粒生产能力企业10家,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提高产业扶贫效益。
推广“四带动”企业帮扶模式。坚持把创新模式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鼓励引导908户龙头企业与849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实现企业赢利与贫困群众增收双赢。
重点推广四种模式:一是企业直接带动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带动贫困户参与马铃薯、中医药、草牧等产业基地建设,由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农户负责种、养等生产环节。二是就业带动模式。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持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当地剩余贫困劳动力4.5万人就近就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有序流转贫困户土地,建立农业生产基地,优先聘用土地流转后释放的贫困户劳动力和农村闲散劳动力15.8万人到产业基地和企业就近就业,人均年可增收1万元以上。三是资产收益带动模式。一方面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原材料、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资金和生产资料入股企业参与分红,另一方面抓住国家政策投资机遇,加快实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扶贫方式,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光伏、风能发电变为群众的经营性资产,带动贫困户近2万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四是混合带动模式。实践证明,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不限于1种或1类模式,而是结合贫困村实际,将企业对接带动、就业带动、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模式结合在一起。
强化“四服务”产业扶贫保障。定西市各级党委政府为扶贫企业在四个方面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在要素保障上,在信贷资金、融资担保、财政贴息上优先安排,在科技特派员选派、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服务计划实施和急需人才培训等方面优先安排,在土地使用计划上优先安排;在基础配套上,对扶贫企业优先提供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配套服务;在项目支持上,对扶持项目尤其是农业产业化和财政贴息等项目优先安排;在社会保障上,政府购买服务优先倾斜,在子女入学、入托、就业、参加社保等方面优先提供服务,对在产业扶贫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在评优选先中优先推荐。
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的“6254”模式
定西市探索改革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打造出“6254”模式,即: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资源分散、培训机构能力不强、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务经济发展支撑不强、重复培训现象严重“六个问题”,积极聚焦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两大任务”,以统一建立组织体系、整合培训资金、明确培训主体、统筹师资资源、实施动态管理“五个统一”模式,全力推动实现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由多头分散实施向集中统一领导转变、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由政府配菜向农民点菜转变、由单一的技术培训向综合素质培训转变的“四个转变”。
培训组织由不同单位分头实施改革为统一领导组织。各县区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协调推进;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方案制定、任务分解、联络协调、督促检查、考核推进等工作;各职能部门与培训小组办公室、培训中心、乡镇一起协作实施培训,为贫困劳动力培训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培训资金由以前各实施单位自行计划支付改革为统一整合使用。县区财政设立贫困劳动力培训专户,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直接拨付给承接培训任务的县区培训中心和承担分级培训任务的乡镇。目前,各县(区)已对人社、扶贫等9个部门的“两后生”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等8类培训补贴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今年,全市已整合各项培训资金5030万元。
培训主体由以前实施单位自行选择改革为统一的“一个中心+多个基地”。“一个中心”就是依托职业学校建立贫困劳动力培训中心。“多个基地”就是乡镇和相关企业根据产业发展和职业技能需求,设置种、养、加、销等多个培训基地。目前,全市共建立市级示范培训基地1个、示范实训基地5个,县级已建成理论综合培训平台7个,实训基地48个。
培训师资由以前实施单位自主确定改革为由培训小组统一建立师资库。建立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师资库,以需求调配师资。目前,全市按专业类别建立师资库74个,教师人数达到849人。上半年,已累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44万人。组织进行职业技能大赛,授予16人“定西市技术能手”,授予32人“定西市技术标兵”,向省上推荐13人晋升技术等级,对竞赛中的合格人员颁发相应的高级工、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培训统计由多头统计改革为培训小组统一精准统计。对贫困劳动力培训,统一制定花名册,一式五份,分别在县区职培办、培训中心、职能部门、乡镇、村存档管理,防止对培训人员随意增减和重复培训。对已培训或失去劳动能力的及时退出,对新增加或有培训意愿的及时纳入,做到培训人数底数清、任务明。今年,全市共下达培训任务13.08万人,目前已完成7.12万人。
“危改”:坚持为民取向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定西市争取中央和省上补助资金15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5.6万户,并提出将原计划今年和明年两年完成的2.6万户改造任务,今年提前完成。面对艰巨任务,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大胆改革“危改”模式。
定西农村贫困户“危改”改革的核心是“4124”模式:“4”就是以改革的“问题导向”为指导,着力破解现行农村“危改”中贫困户面临的成本高、周期长、群众筹资难度大、易造成返贫等四个突出问题。“1”就是以改革的“破题指向”为指导,丰富推倒重建单一式的农村“危房”改造。“2”就是将单纯的农村“危房”改造拓展为推倒重建和对C级危房修缮加固两条腿走路。“4”就是创建保障C级危房修缮加固改造的4项制度。
创建技术保障制度。其一,明确改造要求。改造原则上,以修缮加固为主,保持传统风貌,尽可能让最困难群众利用政府补助资金完成改造;关键环节上,严把专家指导、签订协议、现场监督、组织验收关。其二,开展技术培训。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然后组建技术指导专家组,为实施“危改”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其三,注重示范引导。每个县区至少在两个乡镇各两个村庄试点危房修缮加固,以示范引导推广。
创建资金保障制度。对由于改造任务提前形成的缺口指标资金,由县区财政先行垫资或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办法筹措资金,解决危改对象建房补助,待明年指标下达后,再行调整财政资金。县区财政按照户均2000元的标准,全面落实配套资金,并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提前完成任务的危改对象,拆除重建的每户奖励2500元,加固改造的农户每户奖励1500元;对按期完成任务的危改对象,拆除重建的农户每户奖励2000元,加固改造的农户每户奖励1000元。
创建督查考核制度。建立市、县、乡、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机制。将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扶贫工作队长和包村干部的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坚持把改造工作与灾后重建、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切实提升改造实效。
篇10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高度重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最大民生、普惠民生、公平民生来抓,以身作则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谋划思路,带头细化部署,带头狠抓落实,不仅亲自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协调重大工作,而且亲自把关制定重大政策、督促推进重大任务,在全省带动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助推贫困群众致富的生动局面。两年来,全省累计减贫290万人,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万人下降到2013年底的55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4%下降到26.5%。具体实践中,省委、省政府及主要负责同志主要抓了6个方面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六个狠抓、六个着力”:
第一,狠抓组织领导不甩手,着力传导责任和压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小康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必须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把握和推进。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开农村工作会、联村联户行动推进会、扶贫攻坚工作会进行专门部署。中办、国办25号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5次常委扩大会议、8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党政主要领导先后作出批示53件(次),研究细化贯彻中央精神、抓好扶贫开发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并部署制定了《实施方案》,真正把责任传递下去、把压力传导下去,引导各级各部门切实把扶贫开发紧紧抓在手上、牢牢扛在肩上、时时放在心上。
第二,狠抓调查研究不盲动,着力深化认识和思路。甘肃幅员面积广阔、基础条件复杂,58个片区县和17个插花县情况不同、问题各异,必须谋定而后动,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扶贫策略。为此,省委常委同志和省政府班子成员分别带队深入各县市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集中调研,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到三大片区和插花地区的12个县、20多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省委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围绕扶贫攻坚“形势怎么看、工作怎么干、保障怎么办”3个课题进行研讨,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形势判断上,明确提出“四个尚未根本改变”,即扶贫对象规模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连片特困区域多、制约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的状况,致贫因素复杂、返贫压力大的状况,以及收入差距大、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在奋斗目标上,明确提出“两个高于”,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7年实现减贫700万人左右。贫困面下降到8%以下,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总体思路上,明确提出“四个坚持、四个注重”,即坚持连片扶贫与插花扶贫两手抓、注重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坚持“输血”与“造血”两手抓、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手抓、注重发挥惠民政策整体功能,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与汇集多方帮扶力量两手抓、注重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在实现路径上,明确提出“四个结合”,即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精确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生态扶贫的路子。这些思路在全省形成了广泛共识,起到了指导和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作用。
第三,狠抓特色实践不畏难,着力打造载体和抓手。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2011年底,全省共有贫困人口842万,贫困发生率达40.4%,扶贫工作必须直面现实、勇于攻坚,采取超常规的方式、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加以推进。省委、省政府继承和拓展以往的成功经验,深入谋划具体的载体和抓手,统揽和带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抓了两大行动:一个是深入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从2012年初开始,组织省市县乡四级1.5万个机关单位、40多万名党员干部对口联系近1.6万个贫困村、67万多户贫困户,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任务,帮助群众增智换脑、发展产业,为群众兴办各类实事64.3万件。这项行动正在成为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另一个是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就是围绕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一个核心”,做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两个不愁”,落实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两大行动实施以来,扶贫重点更聚焦、措施更有力、效果更明显,这两年全省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
第四,狠抓薄弱环节不松劲,着力破解瓶颈和难题。主要抓了“三个强化”:一是强化金融信贷的支撑作用,针对农村资金缺乏这一瓶颈,通过在贫困县建立担保公司、成立农民互助担保基金、发放“双联”惠农贷款等办法,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两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300多亿元。二是强化财政投入的倾斜力度,针对贫困地区财政困难这一瓶颈,完善了财政扶贫资金稳步增长办法,今年省级财政对58个贫困县均衡性转移支付达153亿元、增幅高出非片区县3个百分点,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达到11.5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贫困县财政支出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强化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一瓶颈,实施了一批农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重点项目,特别是整合涉农资金,从国家开发银行争取了800亿元的信贷额度,专门用于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目前有关工作正在紧张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