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指导性;启迪性;关爱和尊重
语言教育初级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所以,我们把赏识教育引入了课堂教学中。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赏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能够爱好学习。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居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课堂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关爱、尊重,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本质,更是赏识教育的灵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宽容学生的个性,支持学生的创见,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鼓励学生克服种种困难。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给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把每一位学生都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只有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才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地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语的应用
1.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方式都遵从“师道尊严”,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对教师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敬畏感,而且,这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起到了严重的限制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在学生中威严的形象,要以真诚的微笑来面对小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来感染小学生,消除小学生心中对老师的畏惧。课堂上,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打破小学生的羞涩,让小学生自信心增强。曾经有位诗人对赏识教育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2.教师应该利用赏识教育来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为学生和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赏识学生的一个主要场所,有助于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课堂可以体现教师和小学生的生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教师要赏识性地批阅小学生的习作,坚持赏识教育理念。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成果,小学生习作是一项比较有难度的作业,教师不要挫伤小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生的作文,即便是再差的作文,也要“从沙里找出金子”。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的作文,找到其闪光点,进行评价欣赏。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赏识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写作就要求学生用细致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环境的优美,然后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进而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很大的提高。赏识就像心中的阳光,这缕阳光会照亮心里的每个角落,亮化人生。
三、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对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
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盲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针对性强,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说明小弟弟的眼睛亮。”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从某种角度来说,赏识教育是一种找感觉的教育,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爱去感染、去赞美、去肯定小学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被别人肯定和赞美,从而来战胜自己心里的那份恐惧,获得一种安全的感觉。赏识教育就是一种培养自信心极为有效的办法。
篇2
参考文献
[1]董晓莉.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98-99.
[2]张海.高中物理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潘顺康,刘战伟,姚青荣,等.大学物理教育中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02-103.
[4]俄燕,李少林,张春林.对制作大学物理多媒体课件的研究[J].甘肃科技,2004(1):145-146.
[5]李会章.大学物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61-63.
[6]李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大学物理,2005(12):48-50.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
[2]陈荣高.多媒体教学: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7)
[3]黄建华.物理课堂上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的利弊[J].数理化学习,2013(3).
[4]孙杏珍.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11).
[5]张劲柏.新课改理论下初中物理教学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4(4)
参考文献:
[1]黄建华.物理课堂上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的利弊[J].数理化学习,2013(3)
[2]顾斌驰.浅析多媒体技术在中专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3]《积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电化教育》
[4]《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中小学电教》
篇3
【关键词】交流式语言教学 高职课堂 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81-02
交流式语言教学,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是:“一种教学方法,并且这种教学方法把交际既强调为语言学习的方法,又强调为语言学习的目的。”Richards和Rodgers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交流式语言教学的起源是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语言教学传统改变的那段时期,他们认为语言教学的重点应是交际熟练程度而非仅掌握句型结构。Littlewood提出,交流式语言教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教学方法对语言在功能和结构上都有很系统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于偏向语言的结构,使人们过于重视语法、句子结构、词汇以及音素,然而交流式语言教学将英语首先看作是一种语言,而不是一门要学习的学科,接下来便提出学习英语应该在交流和对话中进行。Howatt区分出了两种交流式教学法的版本,即“强版本”(strong version)和“弱版本”(weak version),弱版本在近十年来或多或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强调了向英语学习者提供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并把这种交流慢慢地融入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强版本则认为语言是从交流中习得的,所以这就不仅仅是激活身体内已存在但不活跃的关于语言的知识,而且是促使人体内的语言系统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
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从课本中提炼出知识要点,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要点,这就意味着在整个课堂上老师都掌握着主动权并且一直不停地讲解,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课堂模式之所以能在中国盛行,说明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满意,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一方面,凭借着老师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避开英语学习中的很多障碍;另一方面,这个学习过程一般来说都会被冠上无聊、死板的形容词汇,如果一个学生在一整堂英语课上注意力都能高度集中,紧紧跟随老师的步伐,英语学习的过程的确会被简化,但不得不承认,这个过程非常枯燥,因而大部分学生很难做到全程紧紧跟随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在知识点繁多或需要死记硬背的英语材料过多的课堂上。
一 将交流式英语教学应用于课堂
英语首先是一种语言,一种在世界上很流行的语言,其次才是一门很重要的教学科目。海姆斯在他的著作《论交际能力》一文中创造出“交际能力”这一新词,他指出,人们要获得交际能力,必须同时获得语言使用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一种被几亿人使用的大众化语言,学习英语绝不会很难,然而就是这么一种通用的语言,却成了无数学生的梦魇。中国学生大多将英语看作一种知识,类似于海姆斯所说的交际能力中语言使用的知识,并不是很关注使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数不胜数,很多英语教师发现以传统的模式教学英语效率不高,并且给学生造成了很重的学业负担,无数需要熟练运用的英语语法以及令学生“谈虎色变”的英语单词,使英语的学习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所以,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就提出了很多英语教学改革的意见,他们借鉴国外语言教学的方法,并结合国内教学现状对引进的方法进行调整。交流式语言教学以其教学效率之高吸引了全世界教育专家的目光。
在一节英语课上,几乎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说,通过讲课、提问、纠正和支持正确的回答,老师对整个课堂有着绝对的掌控。在这种课堂上,老师很明显是最有权威的人,而学生总是完成着老师要求的任务,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鼓励学生依赖老师的判断而忽略独立思考,甚至懒于思索,放弃了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本能。这种课堂上,学生可能大部分的时间都忙于从黑板上抄笔记,接着按照老师的要求讨论这些笔记,长期这样做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将会产生致命的打击。
交流式语言教学认为一节英语课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老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并且一直鼓励学生做尽可能多的交流,老师的身份变成一个提供建议的人并尽可能地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老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们就不会感觉到压抑,愿意参与到老师组织的英语互动中,逐渐地,学生们就会有积极的学习英语的态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的改变不仅仅是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也会因为老师角色的改变而产生微妙的变化。这种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学生才是互动的主体,而老师只起到帮助的作用。交流式语言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学生应使用英语和其他人交流,并且所参与交流的人应当把他们放入“真实”的语言教学方法中,它能帮助学生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交流式语言教学一方面强调教最“真实”的语言,另一方面强调了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语感越来越好,持之以恒便会掌握英语。在活动中,学生们的交际能力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 交流式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尽管交流式语言教学有各种优点,但在实际运用于高职英语课堂中还是面临着实际的问题。交流式语言教学最早是从国外引进的,其提出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在中国,教学的质量大部分是由学生的成绩来衡量的,并不是学生的口语水平或交际能力。
第一,中国的学生大多不习惯在英语课堂上开口说英语。在交流式语言教学的模式中,学生被要求或鼓励与其他学生交流,但这时老师会发现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比想象中困难。有些学生确实是天性使然,生来就比较害羞,但大部分学生仅仅就是不习惯于在课堂上开口说话而已,而且这不应怪他们。绝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是这样被教导的:在课堂上尤其是在老师面前应表现得体,久而久之,安静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第二,并不是所有的英语老师都有能力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交流式语言进行教学。在交流式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老师应该有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他们之间的交流并且帮助学生理解活动中交流的材料,有时老师还得扮演一个独立的活动参与者以帮助学生完成交流。具体来说,教师的任务是使教学过程交际化,通过采用游戏、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使他们能主动、自由地运用语言。
但是,如果一个老师的口语水平不达标,甚至连自己的意思都表达不清楚,他还有余力帮助学生完成交流吗?传统的中国英语教师通常对英语体系有很深刻的理解:他们对英语语法非常了解,词汇量也非常大,甚至对美国、英国的历史也能说出一二,但是他们仍然很有可能不能顺利地将交流式教学的活动运用到课堂上,中国的英语教师中口语不达标的不在少数。
第三,交流式语言教学并不能保证好的英语成绩。形象的英语单词容易记忆,如算盘在英语中是abacus,它的英语发音类似于中文词组“爱拨个死”,意思就是爱打算盘到死,通过这种形象的联想式记忆,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单词。此外,老师们也会将复杂的英语句子分解开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结构,他们甚至能把英语的语法以难度等级划分开来,并确定最完美的教授顺序,以保证学生们学习英语语法时做到循序渐进、从简到繁。总之,中国的英语教师在对英语的理解上可能不如美国或英国的本土居民,但是他们一定是最知道如何向中国学生教授英语,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得到好的成绩。
与传统英语教学不同,通过交流和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交流式语言教学易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真的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将会主动地去学习英语。交流式语言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将学生的学习心态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但并不能保证学生因为接触了交流式语言教学的模式就一定会在一次英语测试中拿到好的成绩。所以,如果太依赖交际式的课堂活动而忽视了英语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在考试中“吃亏”。
篇4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继医学基础教育后,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充实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医学教育,是院校教育过渡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目前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一)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对初级临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种培训制度,是毕业后医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环节。通过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全面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目前实行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内容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培训、临床实践培训和理论培训,一般五年为一个周期,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2~3年),培训对象参加本学科及相关科室的医疗工作,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训练,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本诊断、治疗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学习有关医学理论和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成为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住院医师;第二阶段(2~3年),为专业定向培训,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定向培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临床专科工作的各种技能,能担负住院总医师工作,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主治医师的基本要求。
(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我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是对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进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种培训制度,是培养合格全科住院医师的重要途径。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造就一支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在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生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主力军。培训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培训、业务培训和全科医学理论等培训,一般四年为一个周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个月)为理论学习;第二阶段(33个月)为医院轮转:第三阶段(12个月)为社区实践。通过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全科医学专业主治医师的基本要求。
二、毕业后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经验,但由于毕业后医学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培训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度尚不完善
由于对医学教育这一特殊的、必要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各地区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没能按照各专业学科人才的实际需要,确定统一的人才培训标准和培训内容。由于培训体制的影响,缺少行业的权威性认定,评估机制不完善,导致培训质量不统一的问题比较严重。在人事制度上,虽然设置了全科医师系列职称,但没有具体的细则,使全科医师队伍不稳定。
(二)培训对象概念模糊
由于我国医疗体制的缘故,各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医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级医院,在选择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和全科住院医师培训时还存在着盲目性。例如,一些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模式为主的医疗卫生单位的住院医师,也进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他们没有机会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住院医师训练,引起住院医师培训流于形式。
(三)实践环节不扎实
毕业后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临床能力培养的培训,部分毕业生分配到基层医院后,没有机会接受严格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例如,毕业生分配到专科医院,无法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临床相关科室轮转培训,从事全科医疗的住院医师由于本单位人员不足,医疗工作无法脱身,难有机会到上级医疗单位进行临床实践培训;另一方面,虽然卫生部制订了临床基地管理办法,但对基地的管理、评估没有制度化地进行,临床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管理不规范,带教指导医师缺少严格规范的培训也影响实践培训的质量。
(四)培训经费问题
毕业后医学教育均在本专科毕业生进入单位的最初4~5年里进行,一般医疗单位没有专项经费,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卫生院,经济压力更大,而政府又难以提供全部的培训经费。经费难以落实,给毕业后医学教育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许多内容需要到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培训,更是矛盾的焦点。
三、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
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中,法制和行政手段是核心,对毕业后医学教育运行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具有强制和约束力量。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要运用法制和行政手段,以保证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实施;同时,加强对培训的过程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使培训的每个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毕业后医学教育应该与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相结合,实行培训、考核和使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明确界定培训对象,营造教育支持环境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参加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每个住院医师应有的权利,也是必须经过的教育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分别是对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住院医师和从事其他临床二级学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根据所从事的二级学科不同,分别进行严格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其他二级学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此同时,必须建立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外部支持环境,例如,要建立全科医师专业设置和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的具体条例,使进入不同培训的住院医师有奋斗目标,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三)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科学研究,寻找适合我国医疗模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及相关学科整合的综合教育,因此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必须根据医学教育规律,结合我国现行医疗服务模式,加强科学调研,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毕业后医学教育不仅在医疗实践方面,而且在理论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才能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同时,要围绕培训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培训基地的标准与认定、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研究,为制定政策、计划和工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按照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要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对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社区全科医师实习基地的带教指导老师进行统一培训。使他们熟悉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培训对象,完成培养计划。
(五)增加投入,保证经费
篇5
一、紧扣数学问题生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数学是生活的艺术,生活中的一切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实践证明,初中生学习能动性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但学生对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充满亲近感和探究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数学知识生活性,认真研习教材内容,找到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切入点,创设出具有生活特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触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奋点,能动探究问题的亢奋点,自觉进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有效转变。
如在“二次函数”知识教学时,我在分析教材内容基础上,向学生设置了如下现实问题情境:“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空地上要挖一长方形的水池,要求水池的两个边在直角三角形空地的直角边上,若测量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0m,40m,50m,则水池的最大面积可以为多大?”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浓厚趣味,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知识的整个活动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有效提升。
二、紧扣数学问题多变性,实现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提升
数学知识是一个关系密切、相互渗透、有效融合的有机体。数学学科不管是在为其他学科提供数学模型的外在联系上,还是在各知识点体系的内在联系上,都展现出了丰富的关联特性。数学问题作为学科知识的具体展现,表现出鲜明的丰富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点与章节体系之间的广泛联系,将多个知识内容有效渗透到数学问题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实现“异曲同工”的效用,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一道例题:“抛物线y=ax2+c(a≠0)过点A(1,-3)、B(3,-3)、C(-1,5),顶点为M点。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我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让学生解答的基础上我再向学生提出如下不同问题:“(1)试判断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OM=90°,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2)试判断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K,使∠OMK=90°,说明理由。”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分析的过程中,一步步加深了对这一问题了解的深度,从而使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和进步。
三、紧扣数学问题探究性,实现学生动手实践性的提高
探究是学生具有的内在特性,学生总是对各种现象和问题充满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就可以在设置问题时,将需要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的知识放置到数学问题中,使学生在掌握一定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鼓励性、启示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探究欲望得到增强,在教师及时引导和指导下,实现对解题方法和思想的准确把握,切实提升学生动手探究的实际成效。
例题: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BC,∠A=60°,AB=2CD,E、F分别为AB、AD的中点,连结EF、EC、BF、CF。(1)判断四边形AECD的形状(不证明)。(2)在不添加其它条件下,写出图中一对全等的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并证明。(3)若CD=2,求四边形BCFE的面积。
此题是在教学“梯形”知识后,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的一道探究性问题,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借助所学知识和已有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了有效解答,提高了解题能力。
四、紧扣数学问题反思性,实现学生良好习惯性的养成
反思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反思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进行“回头看”的过程实际就是对自身解题效能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反思手段,引导学生开展生生互评、个人自评、师生点评、问题讲评等不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对解题方法和计算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认清需要努力的方向,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指导经验。
例题:如图2,P为抛物线y=x-x+上对称轴右侧的一点,且点P在x轴上方,过点P作PA垂直x轴于点A,PB垂直y轴于点B,得到矩形PAOB。若AP=1,求矩形PAOB的面积。
我向学生出示了解答过程:PAx轴,AP=1,点P的纵坐标为1。当y=1时,x-x+=1,即x-2x-1=0。解得x=1+,x=1-。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点P在对称轴的右侧,x=1+,矩形PAOB的面积为(1+)个平方单位。引导学生结合知识点性质进行辨析,学生在辨析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解题方法和思路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说出了采用这一问题解答方法的优缺点。这一过程的有效开展,为学生正确掌握解题方法,找准解题思路提供了丰富的指导经验,有效加快了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形成的进程。
篇6
【案例】
师:今天我们先来解决一个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牧童饮马问题。
如图,牧童在A处放牧,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牧童从A处将马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路程最短?
活动1: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生从问题中已经知道牧童和马以及家的所在地可以看成数学中的一个点,结合图像又能把河岸理解成一条直线,题目中的已知“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是个干扰的条件,学生的浅层思维中能够否定AC+BD为最短路程,学生继续进行思维活动,虽然学生思维活动属于意识层面,不易把握和控制,但其必然会表现为一个活动,可将这个过程显现化。
展现学生浅层思维活动的结论后,教师继续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深入探究,进入深一层的思维探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继续探究:
问题1:牧童将马牵到河边,这个实际行动怎么转化为数学想法?
学生通过类比问题的A处和B处,把牧童和马到达河边也理解成一个点,若有学生提出问题,马是否会在河岸喝水,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理想化”,要理解这个点在河边这条直线上。
问题2:牧童可将马牵到河边的任何地点,这个行为又该怎么理解?
物体的移动,也就代表点的移动,学生通过思维活动能够联系到数学中的知识点,点动问题。
问题3:牧童和马到河岸以及到家,怎样的路线最短?曲线还是直线?
从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可判断是直线,在结合数学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给予确切解释。
问题4:抽象实际问题,最后归结为怎样的一个数学问题,我们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个问题?
直线外有两个定点A、B,直线上有一个动点E,连接AE,BE,当E在何处时,AE+BE的值最小?
一般我们认为这题的实际问题已非常明确,若快速读题或快速归纳出数学问题,直接把求AE+BE的最小值提出,其实这是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学生不能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本质,这需要我们通过合理地设置数学活动,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
活动2:运用哪些数学知识点解决问题?
在线段最小值问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问题是涉及两条线段之和的最小值问题,以往我们的教学实践结果是学生知道解决两条线段之和最小值的方法,但求其原因却是多数学生所不知的,我们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体验过程、掌握方法,但掌握的途径不是“死记”或“熟练”,而是学生能理解其数学本质,联系其数学知识点,这将大大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
通过学生的交流确定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点,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两条线段如何变成一条线段呢?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层递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在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对活动认识的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数学水平上。
篇7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利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范文一本节我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讲解而是设计了以下过程:
1、讲解垂直平分线尺规画图的方法开始,然后让学生探究理论依据;
2、练习画垂直平分线,然后动手测量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进而得到性质;
3、还是利用尺规作图,让学生找到画图最关键是保证半径相等,也就是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根据理论依据得到点在线段平分线上的判定方法。
同时解决证明直线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要同时证明两点都在垂直平分线上。
通过做练习来看整体效果较好。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范文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利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渗透集合的观点和用交轨法确定某一个点的位置的思想方法;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知道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数学又为生活实践服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设置情景引入新课,普陀区政府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计划在三个住宅小区A、B、C之间修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该购物中心应建于何处,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然后通过实践探究、猜想得到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再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接着由学生说出其逆定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本节课较重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揭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数学又为生活实践服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范文三1.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步骤比较顺畅,教态比较自然,语言比较简练。
2.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参与的面还不够广,教学效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吸收知识的个体差异会比较大。
3.由于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教学速度便加快,势必造成好学生吸收得又快又多,而后进生来不及吸收.。
4.在让学生总结新的定理和逆定理时,由于时间比较伧促,只能使少数学生会通顺地用语言来描述,其余学生都无法过关,所以在练习时产生困难。
改进意见:
篇8
一、乐于提问题。
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徐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敢于提问题。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所以,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不但如此,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善于提问题。
1、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15÷3= 18÷3=
32÷3 = 21÷3= 81÷3= 222÷3= 342÷3=
256÷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15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15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与15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篇9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57-01
1 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数学问题具有趣味性,就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勃发,使兴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直接动力,从而激发出他们内在的探究求知欲望,形成他们积极的探究动机。因此,在问题教学时,要真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教师就须重视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一般,增强数学问题趣味性的策略有:(1)教师可从生活中找寻一些具有趣味特点的数学问题来充实教学内容,以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效诱发学生追求问题答案的内在动机。比如,为了加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原理的理解,我举了“A、B、C三个村都想把自来水厂设在离自己村近一点而引发争吵风波”的生活实例。镇政府为平息风波,决定把自来水厂设在离A、B、C三个村距离都相等的地方。问怎样才能找到这个自来水厂的准确位置呢?问题一呈现出来,立刻就诱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快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学习圆,有的学生就提出:此水厂应修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这时我趁机提出:该圆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这样追问揭示问题的本质,不仅导出了课题,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认知动机。(2)借助一些历史上的数学故事或典故引出富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时,我就先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忽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正当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入迷时,我恰到好处地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在经典故事背景下提出这一数学问题,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诱发了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动机。
2 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问题探究的方法技能越熟练,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越流畅,也越利于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须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好问题探究的方法技能。具体上要求:一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着重训练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法则等基础知识,能为学生探求新知做好充实的知识准备,并在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时,可使他们自如地从记忆中提取,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知识去探究数学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步领悟进行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符合科学、有序的要求,才能保证他们探究学习的质量,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根据成功经验,最佳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步领悟以下进行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1)接触感知。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接触感知中,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详细观察,完成对问题的审视,能正确理解题意。(2)找出疑惑或难点。要求学生在感知基础上把自己有疑惑或认知难点找出来,确定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关键。(3)勤于思考。要求学生学会沿着数学问题的线索,勤于开动脑筋,对疑惑或难点展开积极的思考,并能依据问题提供的条件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综合等思维活动,初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4)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循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够掌握知识迁移的规律,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解决问题。一旦学生能熟练运用以上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如鱼得水,高效解决好数学问题,而且能锻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探究“全等三角形例3:已知,如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时,我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用心观察图形,开展自主探究。学生经过接触感知,准确理解了题意,找到了“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线段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则考虑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难点和关键,即“ACD≌ABE,可得出AD=AE”。接着他们积极揣摩、分析问题的解题的思路和过程,运用“角边角”定理证明了三角形全等的过程,顺利解决了问题:“证明:在ACD与ABE中,∠A=∠A(公共角)、AC=AB、∠C=∠B,ACD≌ABE(ASA),AD=AE。”经过多次类似形式的训练,学生运用一般方法和要领去解答问题的技能愈加娴熟,掌握了该类型问题探究的技巧,也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了有效锻炼和培养。
3 引导自我评价与反思,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效益
自我评价与反思是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探究效益的重要途径。教师引导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有利于学生建立自我监控机制,自觉对自己认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特点进行思考,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增强他们在问题探究活动中的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升其问题探究效益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须注意:(1)提供正确的问题探究方案或答案,使学生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时有一个参照标准,增强他们自我评价与反思的针对性。(2)鼓励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与反思的心得体会。由于各个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存在差异性,他们对不同问题的看法和动机是不同的,因而他们探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相互交流、讨论他们自我评价与反思的心得体会,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综合阐述本组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存在问题。最后,可由教师对各级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使学生能深刻认识自己的缺陷,及时弥补不足,形成他们对问题探究正确而全面认知。(3)以正面激励为主,使学生养成探究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师须以正面激励为主,及时给予赞扬、欣赏和鼓励等肯定性的评价,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期望,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激励他们主动修正认知方向,掌握正确的探究认知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率,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篇10
关键词:数学意识;数学应用习惯
本文主要是结合具体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创造力是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情境时被激发的,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呈现实际问题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育的过程就是“数学化”和“形式化”的过程。数学化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简单地说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化能力,就要重视数学概念提出的实际背景,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抓手。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案例1,在讲授数列极限的概念时,教学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当[n]无限增大时([n∞]),数列[un]能否与某一常数[A]无限接近?如果[un]能与[A]无限接近,在数学上如何描述?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通过具体例子[un=2n+(-1)n2n],当[n∞]时,讨论数列[un]的变化趋势,即[un=2n+(-1)n2n2]([n∞])。
在研究数列[un]的变化趋势时,教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一般地我们怎样描述两个常数[a,b]的接近程度呢?用[a-b]来描述,这为学生理解[数列极限的“ε-N”语言]奠定基础。在通过对数列[un=2n+(-1)n2]的极限探究的基础上,给出数列极限的定义,数列的极限的概念是函数极限概念的特殊情况,数列极限的教学为函数概念的教学奠定基础。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而且培养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本身就是数学化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的有效手段。当数学概念或数学理论形成时,就实现了数学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目标。
2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明确教学目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实际问题与数学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化思想和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整体的把握数学内容,便于形成知识结构。
案例2,在一元函数微分学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我们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2.1由于函数自变量[x]发生的微小变化而引起的函数[y=f(x)]变化的“快慢”问题――导数问题;
2.2由于自变量[x]的微小改变(增量[Δx很小时])引起的[y=f(x)]改变量[Δy]的近似值问题-----微分问题;
2.3如何求函数[y=f(x)]的导数和微分――微分法问题。
这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
通过以下两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导数的概念:
问题一,求过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问题;
问题二,求变速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问题。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过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是过该点的割线的斜率的极限[LimΔx0ΔyΔx=LimΔx0f(x0+Δx)-f(x0)Δx],变速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LimΔt0ΔVΔx=LimΔt0V(t0+Δt)-V(t0)Δt]。
在解决上面两个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发现最后都归结为求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的比的极限,然后抛弃问题的实际背景,抽象出两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本质提出导数的概念,即函数[y=f(x)]在[x0]点的某邻域内有定义,在该邻域内任意给定[x0]一个[x]改变量[Δx],得到相对应的函数的增量[Δy=f(x+Δx)-f(x)]。如果极限[LimΔx0ΔyΔx=LimΔx0f(x0+Δx)-f(x0)Δx]存在,则称函数[y=f(x)]在[x0]点处可导,并称此极限为[y=f(x)]在[x0]的导数。
3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符号的教学
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数学符号的意义理解不够,进而导致了后续学习的困难。波利亚强调“说和想是密切联系的,文字的使用有助于思维”。“图形和符号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它们的使用有助于思维。”“解题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选择符号”。
例如,导数的符号[y′;f′(x);dydx;df(x)dx]。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四种表示导数的符号各有千秋。但是有的学生不能准确记忆这四种表示导数的符号,在阅读及解题时出现困难。
例如,不定积分[f(x)dx]它表示的就是被积函数[f(x)]的全体原函数。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不定积分符号的意义和原函数的概念,就扫清了不定积分学习的障碍。
例如定积分[abf(x)dx],它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就是在[xoy]面上由直线[x=a,x=b,x轴以及曲线y=f(x)]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学生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对于掌握定积分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对
[abf(x)dx=acf(x)dx+cbf(x)dx]、[abf(x)dx≤abg(x)dx(f(x)≤g(x))]等的理解就非常直观化,定积分的实际意义就成为了学生掌握定积分的抓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并善于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解决的课题。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对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关于数学化笛卡尔模式非常具有一般性:“把任何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把任何数学问题归结为代数问题;把任何代数问题归结为解方程问题”。我们可以在笛卡尔模式的启发下,把第三个环节推广到把任何代数问题归结为函数问题、归结为不等式问题、归结为概率问题或几何问题等。本文只是根据自己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所提出的几点建议,是对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应用习惯的实践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万阿英主编.新编高等数学.大连理工出版社,2009.1
- 上一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 下一篇:财产保险课程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