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进度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进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0-0045-02
一、西部农村地区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
(一)金融资源分布不均,农村金融服务缺位
一是机构网点呈明显的收缩态势。二是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在空间分布上多集中于县城,除了农村信用社外其它机构几乎都是只吸存而不放款。其它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等业务在县以下地区基本上处于空白。三是服务内容不足。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款贷款业务,很少开办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中间业务。存贷款业务中,以传统业务居多,且贷款的额度偏小,期限偏短,利率最大化上调,“一浮到顶”,不能依据已经变化了的农村金融需求而创新金融产品。
(二)金融机构的定位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基层机构仅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根本不与农民和其他涉农企业发生信贷业务关系。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性调整,无意在农村金融领域拓展业务,其农村地区分支机构的信贷功能严重削弱。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市场定位 “半遮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农信社向盈利水平较高的领域发展,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了城镇非农领域,出现了去农化的现象。邮政储蓄吸存的刚性定位,抽走了大量农村资金。曾经开办过的商业性农业保险业务,因赔付率高而与农村市场渐去渐远,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业灾害损失主要依靠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农业灾害救济。
(三)民间融资缺乏法律制度规范
在西部广大的农村牧区,民间借贷占有相当的比重。民间借贷活动在现阶段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国家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而放款人又无法像银行一样调查借款人的条件,其潜在的风险也较大。高利贷、非法集资等现象时有出现,引发民间纠纷和违法犯罪,不利于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四)农业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制度和农贷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金融支农的安全性与农业生产风险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等制度安排,金融部门对那些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农民“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矛盾。
二、西部农村金融制度重建的基础
(一)稳定的政治、经济基础
一定程度的政治、经济透明度、法律秩序、自主意识和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是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治理和约束机制不可缺少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公共管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除了已经建立的村级行政选举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外,还逐步建立农村地区的各种协会和政务公开制度,农村民主气氛和农民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为推动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
金融制度建设和适应性更多地取决于经济基础。现阶段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不断提高,经营方式正在转变。农村投入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刺激了农村市场,创造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为农村金融制度建设奠定了现实经济基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的公共投入将不断增加,义务教育、养老、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以供给推动需求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和创新将会不断深化。
(二)有利的的财政、金融支持环境
2004年国家财政对亏损农村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值贴补息给予补贴并从2003年1月1日起至2005年底对西部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除此之外,实施了“多予不取”的农业休养生息政策,对农民实行“一免三补”,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有效的财政政策支持。
在金融扶持方面,当前中央银行正在实施“资金换机制”支持政策,用“真金白银”置换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贷款。允许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全国首家小额信贷公司挂牌营业,各地推广工作如火如茶。年内全国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系统体系开通,并把农村金融机构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小额支付体系。
(三)宽松的外部监管条件
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国家放松监管限制,承认符合经济原则的自我持续发展的制度和组织创新,允许成立民间资本为主的商业信贷组织和小额信贷组织,促进市场内生金融机构的形成。降低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的同时,培育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并允许合规的市场并购、跨地区经营行为的出现。承认民间借贷的补充作用。
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制度重建和创新方向
(一)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
政策性金融是指直接体现政府意图,并由财政付息支持的金融活动。要严格界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边界,凡是商业性金融涉足的领域,政策性金融不介入,避免形成交叉竞争。
首先,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目前服务于“三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发挥已有功能的基础上,要扩充政策,有效增加政策性资金的投入。一是要扩大农发行的业务经营范围,把业务向生产领域延伸,对具有较好收入现金流、能够还本付息的农业产业化和高技术项目给予积极扶持。允许其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城乡基础设施贷款、城镇化建设项目贷款和农村消费性贷款。二是接受县域服务对象的存款,保持同农村地区其他金融机构筹资的适度竞争。三是要转换农发行的经营机制,引入市场化管理手段。自上而下推行严格的授信授权机制、信贷责任机制、项目库储备机制、成本效益机制,彻底转变官商经营机制。
其次,开办覆盖面广泛的农业政策性基本保险业务。尽快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作为商业保险机构的补充。同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原则在农村地区开办商业保险业务,尽可能覆盖灾害风险。允许生产者建立互助的保险机制,作为以上制度安排的补充,自发地分担灾害风险,财政给予免税负的优惠措施。遵循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第三,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主要解决贫困农户生活生产资金需求问题。担保基金来源于财政的扶贫资金。担保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比例担保,担保后农户贷款利率不得上浮,以督促金融机构多发放商业贷款。
第四,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支持。对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利息收入可在营业税和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金融机构能否享受税收优惠要与其对当地的贷款占存款的比例挂钩。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配套改革
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一是在股金结构上实行股权适当集中,鼓励民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农村个体户入大股;允许经营管理者提高入股额,逐步培养一批大股东社员,增强股东关注信用社发展的责任感,提高其参与信用社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创新营销观念,拓宽信贷领域。结合西部地区实际,将农村信用社信贷市场划分为农村市场和城区市场。三是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存量信贷客户精细化分类管理体系,通过全程动态管理,使信贷客户日常监管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推行信贷人员奖惩激励制度,对信贷人员实行等级管理,绩效挂钩,奖罚分明,严格考核,有效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创新服务手段,提供优质服务。开办、代办等中间业务,增加科技投入,畅通结算渠道,为 “三农”发展提供不同金融需求的支付结算服务。
(三)培育农业银行农村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
农业银行要在细分市场中确立竞争优势,继续发挥支持农业、服务农村的作用。一是发现优良客户,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提高贷款营销能力。二是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兼顾自身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营销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农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资金价格-利率进行风险定价,通过差别利率来覆盖农村贷款风险。
(四)以市场化选择催生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组织的发展和制度创新
农村各经营阶层因收入和经济规模的差异必然要求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应该开放符合监管条件的各类民间、社区信贷组织的市场准入,以市场化方式推动新兴金融组织的产生和成长。一是保护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二是积极推动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探索农村小额信贷的多种实现途径,促使民间信用健康有序地发展。重点满足农村小规模的个体工商户以及涉农小企业的资金要求。三是发展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能够规避因自然灾害等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金融衍生产品,熨平农民收入的波动性,对冲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农业经营风险。四是推动农村银行卡业务的延伸和发展。开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畜产品流通、农村人口转移等需求的信用卡品种。
总之,要使金融在支持“三农”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对农村金融制度进行重新调整,着眼于构建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除了国家各方面政策扶持外,西部地区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功能,推助商业金融可持续发展,逐步回流农村资金,培育和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以有效的金融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新农村建设。
课题组主持人:田文丽
篇2
多元化投入:新农村建设的长效保障
投资主体――多元化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重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财政资金应该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物品及准公共物品提供领域担负起主要投入主体的职责,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政策设计引导其他主体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民自身的投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农村工业化等领域的自主投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但由于我国区域农村农民收入水平的客观差距,在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自身的投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农民的投入主要应该体现为劳动等非货币化投入形式;商业化金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政府要针对农业的弱质性、基础性等特点,以经济手段引导商业性银行加大对农业生产的信贷支持,鼓励、支持商业银行的相关金融创新;合作性金融是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基础力量,要鼓励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政策性金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引进外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补充,外资对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成效在东部地区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已经比较明显,但对于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而言,引进外资数量极其有限,增长非常缓慢,但引进外资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农业保险机构是分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2002年,中国农业保险收入仅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的0.043%,平均每个农户缴纳的农业保险费为2.6元,获得的保险赔偿仅为1.8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
投入保障――多层次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多元化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必然是多层次的。从财政投入的角度看,要有效界定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扶持力度与范围,形成规范的多层次财政投入机制。从金融保障机制看,必然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或全国性商业银行、农村地方性商业银行、社区合作性金融以及农民自办金融机构的多层次格局,并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有机结合。必须在进一步完善间接融资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对农村优势骨干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上市、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外资、发展商业票据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个体民营经济,要坚持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相结合的原则,在引导正规金融积极增加贷款的同时,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是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农村经济的特点,是必须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合力。坚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要强化分工、加强合作、探索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并存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具体投入――多类型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多元化投入保障长效机制的核心是有效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并使之持续投入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由此具体投入的多类型成为其内在的客观要求,而不仅仅表现为货币资金。韩国“新村建设”之初政府投入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水泥。在我国财政支农的具体投入形式上,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项目制宜,努力提高投入的实际成效。农民的投入尤其是落后地区农民的投入更主要的应该是劳动,通过劳动积累、劳动投入,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的作用。
直接着眼点――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资金聚集的长效机制,其直接着眼点是真正形成农村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从政府的角度看,在财政政策与制度方面,政府要将财政支农政策连续化,将财政支农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在农村金融建设方面关键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此,应努力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构筑金融环境的制度基础。各级政府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要坚决把配置资源的职能交给市场,把投资项目的选择权交给企业和农户,切实尊重企业、农民自主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人的合法权益,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赋予农民发展权与自由选择权。以农村文化建设为载体,强化农村信用建设。
农村金融“边缘化”: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的瓶颈
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 农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普遍,存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如商业保险、汇款、证券投资、银行卡等业务欠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导致农村银行网点大幅度收缩,其主要业务也由农村转向城市,对农民的信贷支持明显减少;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式、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信用社对农户贷款手续繁琐,提供资金有限,一些农民用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合理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三农”相关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类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在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市场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基本上处于农村金融供给的垄断地位。但是,我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历史包袱沉重、信贷质量差等问题,亏损面和亏损金额大,55%的信用社资不抵债,存在较大的支付风险。2005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达514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7%;农业银行也面临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家曾采取过包括发行特别国债充实资本金、剥离不良贷款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但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无论金额还是比例仍然居高不下,持续经营能力受到限制。农业发展银行则由于自身组织结构以及政策贷款的影响,贷款损失较大,亏损严重,严重束缚其政策的发挥。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导致金融失血严重 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失血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其原因更多的是体制性的。例如,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中,农业银行收缩经营范围,撤并大量的基层分支机构,把经营的核心转移到城市,将业务对象放在开发大城市、大企业上,对农村的放款也限于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等大型项目,对农户农业生产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使得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大量外流。邮政储蓄利用网点多、深入乡村的特点,大量吸收农民存款并转存人民银行,也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尽管从2003年8月开始,邮政储蓄对新增存款开始自主运作,但由于资金全部上收总局,在缺少有效激励的情况下,很难回流到农村地区。2004年,邮政储蓄新增存款及其他各类资金1807.54亿元,其中50%以上来源于县及县以下地区,与之相对的是98.63%的资金用于同业存放和证券投资。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趋势明显,经营趋于以利润为导向,资金运用出现了非农化特征,有的甚至通过证券公司国债委托理财投向股市。
农村保险业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分散风险的需要 我国对农业灾害损失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经,即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这种救助方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对农户援助力度不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由政府主导、各种金融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来,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业生产的风险也很难分散。
市场化:农村金融制度整体创新的核心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整体性与系统性改革,建立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革的基本取向。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依靠政策诱导和制度创新。通过政策诱导,例如改变过去实行的金融利率抑制政策,在利率市场化的诱导下,把已经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大型金融组织和资金再吸引回到农村金融市场,修补农村金融市场单一主体结构的缺陷,形成多主体竞争格局。通过制度创新,改革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样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例如,根据中央已出台的文件精神,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加快落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为此要给民间金融正名,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民间金融的试点工作,或者让民间金融参与地方超小型金融的组建。最终形成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金融、中型地方股份制商业金融、小型民间金融互为补充和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通过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竞争与互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加快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培育步伐 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方针。
第一,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
作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太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在的主要业务仅限于发放粮棉贷款,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主要应发挥财政作用,借鉴其他国家通行的做法,今后要适当调整组织结构,主要承担各种类型的政策性贷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第二,用经济手段引导农业银行加大支农力度。
作为商业银行,靠中国农业银行自我主动加大支农力度不现实也不合理,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其商业追求和政策性诉求是不能两全的,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盈利有限,不断从农村地区撤出也是符合其商业利益的。要商业性银行增加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一是地方政府应给其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剥离农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减少地方政府干预;二是政府可以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
第三,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走商业化道路。
农村信用合作社站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最前沿。截止到2004年8月份,全国第二批农信社改革试点扩大,增加21个省市自治区,加上2003年第一批参与试点的8个省市,改革基本在全国普及。各地区选择不同产权形式的改革试点,2005年7月到10月,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其余各省市自治区,目前大多选择成立省级联社的改革试点模式。目前,中央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方向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人民银行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上指出:“除少数经济很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问题需要研究外,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要坚持走商业化道路,既要建立正向激励,又必须有防范道德风险的市场退出机制。”
可以预计,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性融资力量。
第四,组建邮政储蓄银行。
为了将邮政储蓄的资金留在农村,将其从农村吸收的资金通过贷款的形式再回流到农村,必须尽快启动对邮政储蓄的改革。2005年7月20日,国务院出台了邮政体制改革的方案,《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标志着酝酿多年的邮政储蓄银行终于初现曙光。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应该从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起步。
第五,民间金融市场准入。
农户和农村企业由于经济活动内容和规模不同,其金融需求也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但我国以农信社为主力军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仍然停留在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上,且资金规模有限、金融产品创新少、结算手段落后,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的需要。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一般具有小型化、合作性、社区性等三个显著特征,更贴近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更知道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果能通过组织创新,发育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使其成为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将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应当允许给予一定的政策和制度空间,由农民自己成立和发育真正社区合作型的金融组织。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使亲友之间的信贷、农户之间的资金融通和民间私人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地下转到地上。放开对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民间金融本身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并且一般没有抵押,其利率相对较高也是正常的。另外,利率的浮动也能有效地吸引资金投向农村,引导“农转非”的资金回流到农村。
第六,适时引入外资银行。
在新农村建设所产生的强大的资金需求面前,外资银行必将对其作出及时反应。进入我国入世后过渡期,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全面展开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适时引入外资银行,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服务。
篇3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经济资源的缺乏,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受性格原因和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影响。心理障碍问题日渐突出。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引发其心理障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重大意义。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制造的恶性事件可谓家喻户晓,社会各界对此事都表现出极大的震撼。但是,悲痛之后,为何不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即将大学毕业,正要开始人生之路的大学生走上这条道路?据有关报道,马家爵自幼家境贫寒,自小成绩优异,是父母眼中的孝子,是家乡第一代大学生。然而,这也造成了他孤僻,敏感,不善与人打交道的性格。这些问题一直伴随他到大学,环境的巨大变化更使心智发展不健全的他难以适应,从而引发心理危机。其实,这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在当代的贫困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描述
在我国,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出现于90年代中期。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 %,特困生比例为10%-15%,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由此看来,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是高校贫困生的主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其综合心理素质的发展,对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改善农村落后状况,以及维护整个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般地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在校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以及逆反等方面,贫困生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但相同之中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是两者之间抑郁症状差异大,这是贫困生心理间题最为严重的方面。其次,贫困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一)自卑和消极。自卑是贫困生心理间题较严重的方面,并由此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娜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对他们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二)心身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间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间题使他们长时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无法保证,饮食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生理的要求。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暇乏,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贫困生心理间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间题,当多种因索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三)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较为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四)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如卫生、生活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 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其实,他们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经济贫困引发的各方面的贫困让他们更难使自身和这个社会相融合,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心理问题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从社会学角度浅析造成当今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在社会学中,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其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主要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确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来完成的。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常被用来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社会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尤其是特指对当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时期。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转型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社会阶层,逐步形成新的社会分层体制。但从80年代中期至今,农民阶层在这个社会大变迁中得到的实惠并不多,相反社会地位更低了。无疑,这个阶层和处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强势阶层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资源相当暇乏,而这种暇乏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下一代子女的成长,以致于他们无法获得平等的教育权,无法平等地取得就业机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无法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第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学生难以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扩招,并且提前进入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就产生了不平衡、不幸福感。他们的心理活动较之以前更为复杂,加上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过度焦虑发生率逐年上升。据心理学家分析,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始终处于变化和发展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同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而形成。他们正处在思想、身心定性的年龄阶段,许多变化让他们不知所措,而我们的社会本身目前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巨浪中,在内部与外部环境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引发心理困惑的凸现是必然的。这些间题主要是经济来源无法保障。学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家。尤其是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实行双向选择使得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这里面不仅包含个人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对他们来说大学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地位。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遇到的困难实质是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在当前社会处于不利地位。并且随着他们文化层次越高,对自己期望就越高,因此不平衡感越强烈,让他们变得焦虑重重,急功近利,就越容易走极端。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而是采取各种自虐或攻击的做法,这些都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
第二,社会经济资源的暇乏导致学生“个人资本”暇乏。个人资本包括个人资源和个人能力。个人资源指个人所拥有的网络关系以及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个人能力则包括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才干、技能和资历等。但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唯一可以证明他们能力的便是“学历资本”,而人际交往、组织、策划管理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他们所处的这个农民阶层无法提供给他们充足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使得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和其他阶层的大学生相比,明显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为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经济、社会资源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在升学机会的获取上就开始存在不平等,他们占用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花在学习上,却忽视了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而能力素质的缺乏反而影响到他们在大学阶段在这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在校内的差异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平等则明显出来。从现实情况看,市场经济对于人力资本的回报有明显的体现。因此个人择业更多的取决于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许多用人单位逐渐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成绩的办法,提出要复合型人才,把焦点更多的放在个人的综合素质上面,除了学业成绩还有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管理、组织能力等方面。但农村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劣势,除了先天没有培育之外,还有大学期间的缺乏锻炼,难免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
第三,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发展正处在调适期,经济正逐步回升,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百般“挑剔”,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锻炼方面的要求相应提高,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在就业领域的渗透,大学生们愈感四年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来说,还面临着另一层面的压力:由于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还不完善,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两种利益群体格局即“城市人”和“农村人”依然存在,两者在就业、低价物质供应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补贴等方面都有差别。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别也受到这种不平等制度的影响,使得农村学生要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大的努力。
同时,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了国家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并轨”,大学生必须面对交费上大学这种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现实。1993年以来,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生活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资助和学杂费减免,从而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然而,我国是个贫困人口较多的国家,贫困地区约占全国国土的60 %以上,在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办高等教育,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年至1997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年均增长在20%以上,但同期国内居民人均收入涨幅不足6 % 0 2000年,全国高校大学学费平均达到了5000元以上,而1999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为2210元。这“制造”了现在近百万的贫困大学生人群以及其中30%的特困生。这种改革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不引起他们尤其是贫困生心理上的反应和波动。据有些高校调查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很成问题,而且往往为老师所忽略,一般都以为帮助解决经济间题就万事大吉了。对于这些农村贫困大学生来讲,自我理想与社会经济现实的矛盾,由于经济上不堪重负、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学生间的相互攀比是造成他们情绪不稳定、心理落差严重、心里失衡的主要因素。
第四,相关教育真空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贫困生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有如下特点:外表朴实内心自卑;易激怒易冲动;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理想自我与现实冲突严重;不善与人交往;攻击性倾向;缺乏应对挫折方法。尽管社会的急剧变化确实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有人说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是颇有道理。大学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马加爵的悲剧最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格扭曲”。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格的完善与知识的完善至少是同等价值的,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更重要,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教育。反思这一问题,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目标存在严重错位。其一,重才轻德。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直至大学的专才教育,都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思维开启、品质引导、人格塑造、理想激发等重要方面,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独立判断力、以及相对深思熟虑的价值体系,缺乏一定的道德选择能力,思维的依赖性和变动性强。其二、我国在教育体系中没有将心理、人文放在应有地位,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手段。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有些高校由于缺乏专职人员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心理辅导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从1982年北师大成立心理测量和咨询服务中心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到现在也不过二十年,虽然发展迅速,但同国外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从从业人员看,美国平均每1500名学生配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每年毕业的心理辅导学硕士、博士达1500人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现有心理工作者的总数却不超过4万人,况且其中也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在如此悬殊的质与量的差距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难以在短期内提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篇4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的总体要求。
新农村建设宣传的总体要求是:重点宣传报道各镇、各村、各职能部门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宣传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政策;宣传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的典型;宣传各地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新做法;报道各部门、各镇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业的先进典型等,通过新闻舆论引导各级关注制约并着力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建设新农村的宣传报道中,还要处理好重点与全局、典型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等几个关系,防止主观片面、盲目拔高等倾向,为农村发展、改革与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的主要工作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
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新闻媒体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报道,较好地发挥了反映实践、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作用。今后,新农村的的宣传报道工作要更加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三贴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1、在市电台、电视台开设“新农村建设”专栏,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做法、新模式、好经验,以及好人好事等。
2、突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服务农民增收的舆论氛围,将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宣传报道的重点工作。
3、紧扣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搞好报道,让他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力量。
4、围绕制定科学规划进行宣传引导,让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树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5、大力宣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6、关注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典型做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7、加大对青年致富典型的宣传,树立榜样,促进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篇5
2013年1.8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已经过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批准,省财政厅于7月25日以吉财乡指〔2013〕626号文件《关于下达2013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指标的通知》,将专项资金已下拔到各地。为了抓紧有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今年项目建设任务,充分发挥省级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项目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搞好新农村项目建设,关系到农村民生改善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今年全省启动了第二批示范村建设,保质保量完成省级补助项目建设,具有起好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今年省政府绩效考核、省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核,都要求必须在年内实现3个100%,即100%完成项目建设,100%项目验收合格,100%项目资金兑现到位。现在距年底前,有效施工时间限有3个多月,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务必充分认识今年项目建设的特殊性和严肃性,必须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今年项目不留尾巴,全面竣工,全部验收合格。最近省政府绩效办将深入各地检查项目开工、施工情况,年底省政府考核省农委、各市(州)人民政府新农村建设绩效工作,也将深入实地进行检查,各地务必高度重视。
二、突出重点,牢牢把握关键环节。一是抓好院墙建设。今年省里下发的项目指南规定:每个大门补助不超500元,院墙补助每延长米不超300元,两项每户补助最多不得超过5000元。这项规定各地在指导示范村建设中要严格执行,不准突破。二是抓好大型秸秆气化站管理和建设。没有完成建设任务的,年底前必须完成;需要进一步改造的,年底前要完成改造;需要进行检修和整改的,年底前完成检修和整改。要全面落实安全运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立即排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推进大型秸秆气化站的健康、正常运行,切实发挥投资效益,防止出现资产闲置和损失浪费问题。三是抓好路灯项目建设。有关市县两级新农村办公室要积极督促、组织或带领示范村搞好考察,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正规厂家、合格产品,严把质量关、价格关,切实履行好项目建设和专项资金监管责任,确保路灯项目实施平稳有序向前推进。在路灯政府采购时,要请当地纪检、财政等部门协助和监督。在积极推动路灯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新农村办公室不准强迫示范村安装特定厂家的产品,不准代示范村同企业签定订购路灯的协议或合同,不准直接插手、承包承揽或干预示范村路灯项目建设。
三、规范程序,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坚持实行报账制度。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实行报账制,严格防止白条入账。二是实行预决算制度。每个项目开工之前都要有预算,项目竣工之后都要有决算。三是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度。对于应该履行政府采购程序的项目,要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实行招投标,在招投标时最好请当地纪检监察、审计和财政部门参加并予以监督。四是实行项目验收制度。对于完工的项目,要及时组织有关领导、部门、专家和村民代表进行项目验收,评价项目质量和规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做出验收评价意见。五是建立项目后续管理制度。要着力建立项目工程日常维护、安全管理、保障运营的长效机制。除此之外,还要坚持民主决策与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进度和质量跟踪检查制度、专项资金规范化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要逐项研究,深化细化实化,加强操作层面的落实,确保各项制度完善,发挥制度约束、促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四、加强纪律,切实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廉政自律。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上要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不准挪作他用,更不准将专项资金转化为工作经费、职工福利等;在项目建设上,既要及时开工,又要履行相关手续,既要注重工程进度,更要注重工程质量,防止出现因工程质量不达标而承担责任问题;在建设主导上,要坚持以农民和村两委为主,乡镇和有关部门积极提供支持和帮扶,但不准插手干预工程和项目建设。
篇6
对于这片首期规划5栋、300余户的建设工地,承载着县乡两级政府、尤其是双龙村村民对未来生活的殷殷期盼和美好向往。
盖一栋别墅只花了十万元
深秋的皖北农村已经有了明显的凉意,然而,蒙城县乐土镇双龙村的村民小张却心里充满了热情。看着自己楼上楼下200多平米外带前后两个大院的新居,都让她怎么看怎么欢喜。
“咱家的房子是咱自己找人盖的,按照政府给的图纸,我们自己找施工队,盖房子的时候,咱家老屋里拆下来的材料还能用得上,又省了1万多元,和以前的住房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面对记者的采访,眼前的这位32岁的年青媳妇打开了话匣子。
新农村建设怎么会是自己盖房子?老百姓对这种建设方式居然还很高兴?听了小张的介绍,的确让人感到十分奇怪。面对记者的疑惑,双龙村的村书记柳向阳立即和记者解释到:“双龙村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特别注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于农民新房的建设,我们只要求统一图纸、统一规划、统一外立面,以及水电沼气改造之类的需要统一规划,盖房子的施工队由农民自己去找。”
记者了解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减少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腐败,让老百姓放心。与此同时,老百姓原住房的的砖头瓦片以及木料之类的还能用到新房的建设中,这样无形中降低了群众的建设成本。像小张家盖的房子,连工带料加装潢也就10万元左右。当群众自建的住房基本竣工后,村里将组织专业人士验收,验收合格后统一粉刷外立面,这样做到了统分结合,确保了新农村新居的规范统一。农民积极性很高,反映很好。
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效益
对于双龙村的新农村建设,群众满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是新农村建设积极意义的全部,环境的改善、土地的节约才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
据了解,双龙村共有11个自然庄,以前居住零散,占地1200多亩,基础设施也较差。从2008年开始,镇村两级就开始酝酿进行新农村建设,但苦于启动资金的缺乏直至今年正式实施。通过对新村八个自然庄的并入(有3个自然庄保留整治),一举就可以节约800多亩土地。
对于这多出来的800多亩土地,村两委班子还多次到山东等地考察,在土地流转上下功夫,在发展经济作物上做文章,目前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更为高兴的还是暂时失地的群众,对于因新村建设而被占用土地的农民,政府给予每年1200元的租地费用。等到新地置换出来后,每征用一亩土地,政府将归还一亩二分地。
现在的双龙村,首期规划的五栋建筑已经全部在建,新村房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居民在进行室内外装修等工程,目前已有30多户群众开始入住。按照规划,双龙村已着手对道排及绿化工程进行招标,近期将全面对配套设施进行建设,预计年底前可完工。
结合新农村建设,他们还规划建设了占地50多亩的敬老院,总投资570多万元,可入住老人200多人,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年底前老人可望入住。可以说,无论是从建设进度还是社会效益而言,双龙的新农村建设已经成效初现。
好事就要让老百姓真正满意
在乐土镇党委政府的意识中,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把规划村镇建设与规划发展生产结合起来,不能理解为各村盖几排新房子,搞几个建设硬件设施就行了,一定要使村镇的建设规划进度与农民的收入提高程度和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不做让群众暂时无法做到的事情。
乐土镇在新农村的试点建设过程中,就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加强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在推进的过程中,盖一户、住一户、拆一户,不搞一刀切。
篇7
一、新农村示范项目的目的和原则
充分利用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通过开展许家台乡新农村建设,破解当前城镇建设发展中面临的土地制约难题,探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全县乃至全市实施迁村并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许家台乡新农村项目的基本思路是:以村为单位整体实行“以地换房”,农户按“拆一还一加优惠”办法实行“以宅基地换房”。所置换出土地用于商品住宅区开发建设,收益用于平衡农民还迁住宅建设投入;对原村庄占地进行复耕,用于周转用地指标的占补平衡。
在实际操作中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二是群众自愿,政府批准。三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全乡总体规划为依据,各村有计划稳步推进。四是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推动新农村项目建设健康开展。
二、项目基本情况
许家台乡,地处蓟县西北部山区,是盘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全乡共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0036人,3087户,村庄占地面积2873.9亩。按照规划建设方案,新镇区位于许家台乡瀑水村附近,涉及拆迁全乡15个行政村,新农村项目总用地面积2700亩,人口规模1XX人。许家台乡新镇区可利用建设用地面积702亩,需要新增建设用地1998亩。按照土地整理复耕规划,拟复耕的13个村庄占地总面积2171.9亩。具体运作上,首批启动小米庄村、歇人场村、花甲石村三个村,一期建设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27.5亩。
三、挂钩周转指标规模
本着尽可能避让基本农田原则,并从新农村项目建设实际可行的角度,按照农民住宅建设与产业功能区同步启动的思路,根据许家台乡总体规划,确定一期建设用地周转指标规模627.5亩,用于农民还迁住宅建设。
四、组织管理
建立政府推动、各村申报的操作机制,以乡政府为工作主体,村抓具体落实,形成乡村联动、统筹推进的格局。
1、乡成立新农村项目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卢旺任组长,乡政府乡长陈恩勇任副组长,党委副书记、政府副乡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推动新农村项目建设的运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许家台乡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整理复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制定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各村在项目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村一级工作小组。负责组织群众履行民主程序提出新农村建设申请,并落实还迁、拆迁、土地复耕和维护稳定等工作。
3、以自愿为原则,由村民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将现有宅基地交回集体统一规划使用,换取新镇区内住房的申请。
五、工程进度安排
1、XX年3月底前完成新农村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并完成招商,启动新镇区一期农民住宅建设和相关配套建设。
广州恒大集团盘山国际会议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坐落在我县官庄镇和许家台乡境内,县政府与其签定的合作协议中规定,广州恒大集团负责一期农民住宅工程建设和相关配套建设。
2、2011年月底前完成新镇区一期农民住宅和相关配套,12月底前完成还迁。
在还迁工作中,以村为单位整体实行“以地换房”,农户按“拆一还一加优惠”办法实行“以宅基地换房”。
3、2011年12月底前完成村庄拆迁及土地复耕工作。
农民迁入新村后原住宅由各户自行拆除,乡政府负责将原村庄旧址恢复为耕地。
六、实施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乡成立新农村项目专项领导小组,村一级也成立相应专门工作机构,完成全乡新农村项目的建设规划调整等前期工作。
2、严格周转指标管理,强化监督落实。由县政府出台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决定,县人大审议通过支持开展试点建设的决议,制定周转用地指标“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具体管理办法,按照新农村项目建设规划和实施进度计划,加强监督落实,不能按期则相应扣减建设用地指标。
3、依法民主操作,尊重群众意愿。遵照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规定,已完成前期情况调查,全乡15个村新农村建设同意率达到91.9%。对新农村建设申请、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还迁方案等,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征得村民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与村民逐户完成房屋置换协议签订,协议纳入对原住房实施拆迁和土地复耕的条件,取得农户拆房退地的法定承诺,同时签订与村庄占地整体置换新建农民住宅的协议,保证按计划还迁、拆迁。
篇8
新年将至,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总结工作,部署任务,这也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会议对在全县第二批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示范村镇和先进单位给予了表彰,获奖的先进单位代表进行了发言。尚改同志代表县领导组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客观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部署了第三批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任务,我完全赞同。下面,就如何抓好下一步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全会提出,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从解决农民最紧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从花钱不多、效果明显的事情做起,在全省农村集中开展一次村容整治活动,并提出了“道路干净、河渠畅通、村居整齐、院落清洁、圈厕卫生”的要求。市委二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也强调,要扎实推进以“三清三改三整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活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和推进机制,切实把示范工程抓紧抓好,有步骤地推进面上新农村工作。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进一步加深对新农村建设丰富内涵的理解,创新新农村建设推进方式,扎实开展第三批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
全县第三批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的总要求是开展村庄整治、新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村庄整治就是围绕“三清三改四整顿”(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改路、改水、改厕;整顿空心村、整顿废弃房、整顿畜禽圈舍、整顿村内村边坟),彻底改变村庄旧面貌,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农民行路难、用水难、用厕难。新村建设就是按照“全面规划,迁村并点,综合配套,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置换,对拆迁安置与迁村并点的村庄进行重新规划、重新建设,紧紧围绕“四通三化三提升”(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村庄配套功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力争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居住舒适、功能齐备、土地节约的和谐、富裕新村庄。城乡一体化试点就是按照土地流转、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的要求,着力推进“四集中三转换一建立”(耕地、工业、就业、居住适度集中,资本、产业、身份加快转换,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力争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把新农村建设从点上示范引向面上整体推进。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第三批示范工程建设
一要以农民增收为基本点,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示范村要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等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优质、安全、无公害农副产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市场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鼓励农民在生产、销售、中介服务等领域大胆创新,创造新的经营方式和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只要农民腰包鼓了,手头宽了,建设新农村就有了底气、士气和勇气。
二要以老村整治和新村建设为切入点,改善人居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解决行路难、用水难、用厕难,改善居住环境等问题成了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全县第三批示范工程安排4个示范镇建设、60个示范村庄整治、10个新村建设和3个镇的城乡一体化试点,目的就是以此为切入点,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向面上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各镇、各部门都要紧紧围绕老村整治和新村建设等工作,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全力投入,努力改变农村脏乱散差的现状,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发挥示范工程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三要以文化建设为着眼点,推进乡风文明。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靠广大农民身体力行。各示范点要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增强创业致富的本领,加快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要以落实好民生工程为契机,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要积极开展和谐创建,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扎实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文体、广电等部门要广泛开展文体下乡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乡村精神文明活动,推进乡风文明。
四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侧重点,促进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就是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各示范点要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继续坚持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不动摇,建好镇村组织。要全面加强示范村镇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能力和作风建设,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树立良好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民主制度,由农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重大事务,把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或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通过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形式告知群众,使群众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参与村务决策与管理,并实施有效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落实工作举措,确保示范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继续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示范点制度和帮扶制度,县级联系负责人要率先垂范,带头抓好各自的联系点和示范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都要找准定位,有所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通过上下联动,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
二要坚持规划先行。各示范村镇要围绕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编制村庄经济发展(生产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各帮扶单位以及县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一是规划要体现科学性。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其他各项规划相吻合,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并将城市功能拓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有机的整体统筹推进。二是规划要体现协调性。要结合村庄的地形地貌特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田园风光特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规划要体现严肃性。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同时要加大农村违规建设行为查处力度。四是规划要体现特色。农村经济,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在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要充分体现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县委、县政府将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考核,并与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挂钩。
三要认真抓好帮扶工作。县委、县政府决定,继续对第三批示范工程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各帮扶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计划和方案,通过支持资金、支援物资、引进项目、指导规划、提供技术、协调矛盾等有效措施,帮助示范村镇完成各项任务。帮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帮扶共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加以落实;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经常到示范点指导工作;抽调驻示范点的同志要认真负责,沉下身子抓落实,指导、协调、督促、帮助示范点建设。要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认真总结第二批示范工程经验,完善农民自筹、政府奖补、帮扶单位帮扶、社会各方捐助、项目支撑“五轮驱动”筹资方式,建全县级财政稳定投入与持续增长机制,改进和完善以奖代补方式。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立村村通、安全饮用水、改厕、全民健身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创新方法,结合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引进外部资金,开展村企共建,争取社会资金赞助,切实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土地;科学管理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即: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问题,三农问题不但直接影响了中国农业发展,其中土地的合理开发,也决定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效应。而在过去,农村的经济改革和开发,一直存在两难全的问题,即:农民生活和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有效融合问题。很多农村在建设开发后,都存在整体样貌虽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和文化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的建设,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土地征用的问题,土地征用是经济建设的开始,也是保障农民利益的关键一环。在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对农民的生活的保证方面都有所不足。主要原因为:土地征用的范畴不够明确,缺乏专业的规划,特别是在长远性和全面性方面有所不足。并且土地征用后,土地实际用途的所有权,归为国家所有,而农民因过去的经济收入来源被改变,则要靠输出自身劳动力为经济来源,虽然农民接受了国家给予的补偿和土地征用后的计划,但因为自身位置变的更加被动,再加上征用土地的低效发展,很容易令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不偿失。另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制度中,在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的权益是收益权和使用权,但在其他权益方面,却很难保障农民的根本权益,其中对土地的处理权,农民的权益相对最弱,很容易导致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在部分新农村的建设中,就是因为这种情况而导致短期内建设、开发工作进度较快,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因为农民没有决定权或影响力,就导致土地资源浪费、闲置。最后很多农民不愿意放弃自身的土地所有权,进一步加重了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
二、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完善法律制度,从根本保障农民权益
在新农村建设中,土地的征用和管理,一方面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更主要的通过改变农村传统的经济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自身的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拥有长远发展目标的项目。因此,首先要从法制入手,在完善土地征用法律条例的同时,明确各项规定,消除模糊和又漏洞的法律条例,让农民遇到问题可以有法可寻。根据征用土地的不同用途和之前的经济效益,制定明确的补偿和土地开发后农民相应应得到的权益,如:耕种土地和林木土地,而耕种土地又可分为:粮食土地和果林土地等,根据土地本身的经济效益,加上不同的土地的特征性,即:农民的利用方式。根据这些方面来完善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条例,做到以明确而合理的法律,来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合理的利益,真正达到长远性的发展目标。
(二)合理的制约体系制度
在现代的农村土地管理机制中,农业作用的土地在被国家征用时所采用的模式为:以国家为征用方,当地政府为批准土地使用、开发方。但在现代和未来的社会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中,如果仍是采用这种土地管理方式,将不利于土地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合理开发性,其中包括:长远性的稳定发展策略。因此,针对这方面,在征用土地时就需要考虑到土地未来使用的公共权益,如果土地未来的开发是国家公共设施或公益用地,其范畴和规模应严格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规划,避免浪费土地的最大效益。而对于经济效益较高的土地开发,如:楼房和商业用地,除了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还要充分考量商业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性促进,避免因个人利益而导致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利益。同时在土地开发时,应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为基础,避免土地开发过度而造成资源浪费。如:住房的开发和建设,应以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情况而定,很多新农村建设,则是居住用房的盲目开发,而导致居住率低和建设资金相关出现问题,这就令土地开发资金不足,很容易造成居住房屋质量低、农民居住环境差,从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发展。而在商业开发中,土地的管理则应以市场经济需求为考量的核心,土地用于何种项目,产业的领域的商品都应先进行全面的时长调查,避免产能过剩,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没有竞争力,最后导致新农村建设工作半途而废,造成二次资源浪费。
三、转变土地使用和开发的结构
在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土地的开发结构也应相应的得到改变,在土地使用中,应把部分土地资源流入市场,打破政府垄断性的土地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变为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和判决方,外部市场对当地农村土地的开发项目和开发的过程,都应经过政府的详细审核。外部市场的流入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当地农民则考虑的是自身的实际利益,因此政府则应结合双方的需求,以此发挥政府对土地管理的有效权益。在此过程中,政府除了要考虑双放的经济效益,还要注意当地农民的长远性生活,如: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包括:工厂对当地土地、水质和空气等造成的影响,这方面政府应做到严格的监管,避免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当地农民的基本生活,这也违背了新农村建设中两大重要元素的长远发展利益,即:国家和农民。
结语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土地问题一直层出不穷,从根本上来讲仍是科学开发方面有所不足。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应从对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长远性生活需求这两方面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以做到从根本上促进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特色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凌坤,冷静,杨君.新农村建设与土地管理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11期:82-85
[2]关晓松.农村土地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2年01期:105
篇10
这次举办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目的是提高我县从事新农村建设的一线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我县2012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思路、目标和要求,以及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回去后大家对下一步工作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计划有谋、指导有方、推动有力。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实质
培训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所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一条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认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广大群众利益的民心工程,是我们党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总任务、总抓手,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特定的内涵和目标要求,就是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二十字,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体现了“三个文明”建设在农村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工程,大家一定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这既是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把握新农村建设正确方向的基本前提。
2、改进方法,进一步明确怎么抓好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支持,省里提出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干部服务、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方式就是要凝聚共同的合力,走群策群力之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广大农民群众,骨干力量是基层干部,核心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村两委。举办这次全县新农村建设分管领导、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相关行政村书记、信息员培训,是因为你们既是建设新农村最直接的组织者、发动者,也是具体的实施者、示范者,你们直接面对群众,你们最有说服力。因此,要进一步增进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通过大家把各级党政的意图、思路、政策等信息传递给广大的农民群众,把群众真正发动起来,才能更好地把各项规划措施落实下去。
3、确定目标,进一步理清要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2012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按照“五新一好”的要求,坚持完成要“早”、标准要“高”、“特”色要明、“实”惠百姓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坚决做到不包办、不攀比、不折腾,不搞形式主义,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在下面的培训中,你们将会具体学习,我看,在实际操作中,突出“五个工作重点”:要以产业为先导,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点“一村一品”建设,力争80%的建设点形成和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使新农村建设点农民收入高于全县整体水平。要以“三清八改五普及”和“三绿两处理”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点整治建设,重点要抓好试点村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及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作;要以“三星十村”创评为载体,大力推进文明村庄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以村两委与理事会交叉任职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农村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实现建得好、管得住、管长远的目标;要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契机,鼓励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二、明确职责任务,切实发挥好组织引导推动作用
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0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创造了业绩,赢得了民心,获得了赞誉,工作成绩斐然,名列全市第二,并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的科学决策,离不开全县各乡(镇、场)、各部门高度的重视和支持,更离不开我们全体干部脚踏实地,辛勤劳动。在这里,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大家表示感谢。
2012年我县新农村建设,从上次两办督查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良好,但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全市保二争一,赶超全省先进”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各乡(镇、场)要集中6月份这一个月时间,打好新农村建设整治工作扫尾战。6月底到7月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将组织各乡镇书记进行“巡回看变化”,检验我们的工作成效。今天来的都是各乡(镇、场)分管领导、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相关行政村书记和信息员,你们要进一步提高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能力,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全面提升试点村建设水平。一是再宣传、再发动,再一次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宣传解释,及时、全面、准确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不折不扣地交给农民群众,把党的温暖原原本本地送到千家万户,使党的强农惠民政策宣讲到村、传达到户、落实到人,使农民群众的一些片面认识得到纠正,再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二是再督促、再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阶段目标稳步实现。督查是促进、落实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前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2012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工作任务及工作措施,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一季度一专题督查、半年一评比一小结、年终综合考核评比、督促检查制。在座的各位要充分发挥督查员、指导员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切实加强对各试点村工作的督促指导。三是再总结、再提高,交出全县满意的答卷。要认真总结几年来试点工作的经验教训,切实提升指导操作水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实践探索,精心组织实施。要注意发掘、总结、提炼好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搞好村庄的建设规划;要会同农民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和村庄产业基础,规划村庄发展的主导产业;要因势利导,在符合条件的地方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起来;要按照“五新一好”的整体要求,培训新农民,乡风文明有新面貌,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扎实稳步的推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顺利完成年度工作目标,赢得试点村农民的认可。
三、切实转变作风,真正担负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我们干部队伍中有一部分干部不大熟悉农村、不太了解农民,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舞台十分广阔,只要大家端正思想认识,把亲身参与新农村建设作为人生历程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人生阅历一笔宝贵的财富,就一定能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大显身手、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在这里向大家提几点要求:
1、加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要深刻领会十七大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准确理解攸关“三农”发展、事关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全面把握新时期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政策、及基础知识;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所需的知识,提高从事农村工作的业务能力,从而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认真钻研,提高操作水平。根据省市的文件精神,我县今年安排47个新农村建设点任务,还将争取全市新农村建设达标申报试点县,年初县委提出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在全市“保二争一”的目标要求。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新农村建设又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说,几年来我县的新农村建设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大家一定要化压力为动力、坚定信心,要按照自然村选点定点“九步法”,广泛宣传发动、制定试点规划、确定建设项目、分项挖潜算帐、分户签订协议、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县新农村建设“八步走”村庄整治工作指南,即坚持先规划后整治、先筹资后动工、先拆迁后建设、先农户后集体的工作程序稳步推进。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一些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偏差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举办这个培训班,就是希望大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水平都能有新的提高,特别是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不断研究和解决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3、勤于实践,注重各点特色。大家要深刻认识到肩负的重担,工作中要脚踏实地,尊重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花钱少、受益面大、能满足农民生活需要的技术路径。要立足本地实际,抓住本地特色,充分考虑各村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和农民的需要,村庄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入而出,不搞千村一面,不搞整齐划一,不搞大拆大建,力求方便人居,显现特色;产业规划力求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格局,力求做到科学、合理、节约用地,以实现规范化管理。要结合生态环保特色,结合季节搞好村庄绿化,提升水平。要善于从大局着想,从小处着手,先调查研究,后提出建议,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扎实做好指导工作。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部署,超前工作,提前完成任务,确保6月底前完成“三清三改”任务,9月前完成整治扫尾工作和五普及任务,抓好产业发展,整体推进“五新一好”,10月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
- 上一篇:关于云计算的调研报告
-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理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农村建设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