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计划书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生产计划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生产计划书

篇1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5.01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也在不断进步,在此背景下,要想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必须对现有农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与质量,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

1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是由国家来进行统一部署的,对于其所需要的技术、人力、物力、经费等资源,也均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管理。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存在多方面原因的限制,一直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1.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有限,渠道不畅通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在发达国家,其在农业科技推广中投入的经费占据整个农业总产值的0.8%左右,但我国却小于0.2%。通过这些数据可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因为推广经费有限,农业技术推广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所以几乎无法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与试验推广。

1.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技术队伍不稳定。近年来,招聘来的农业技术人员大多被分配到非农岗位,没有进入对口单位进行工作,而其职位被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据;农技推广队伍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并积累了充足的经验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如果无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将会出现农技推广人才的断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慢。农技人员由于工作任务较重,普遍存在缺少时间学习和开拓创新精神,对更好地指导和推广农业技术带来一定影响。

1.4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低

认识不到位。有的在合作社中以“我”为中心,合作精神不够。有的只为了享受优惠政策,仅有合作的架子,没有合作的内容;合作社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带动能力低下;运作服务机制有待提升。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仅限于直接性的生产过程服务,对提高生产效益、扩大产品销售及提供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只存于表面。

2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

健全人事管理机制。对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要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切实做好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完善考评制度。建立领导、上级主管部门、职工共同参与,共同考核的评价体系,并加大考评奖罚力度,奖优罚劣,让考评机制成为推动工作一种动力;创新分配机制。要打破“大锅饭”、平均分的分配制度,实行与绩效挂钩的工资机制,按业绩实际大小,适当拉开档次,并通过采用新的分配体制,来全面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2.2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构建多渠道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不断增强对农业技术经费投入的力度,主要包括物质、人员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需要有效结合信息化媒介,不断增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构建多渠道推广体系。

2.3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实行择优用人制度。要积极鼓励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工作;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讲座、科技宣传、技术咨询,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同时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网络通讯设备来进行网上传授。

2.4完善合作社经营服务机制,提高其服务能力

完善统一服务机制,提升合作社生存能力。需要通过开展统一采购种子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业投入品供给、统一生产质量标准、统一包装品牌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面提升合作社的服务力和带动力;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增强合作社支撑力。对于发展较快、管理规范的合作社,需要主动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新思想、新理念,以此来不断增强合作理念,促进技术开发,提高营销水平,增强内部管理。

2.5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农资市场

加强对农资经营商的准入资格审核的力度,并通过技术培训会的开展,全面提高农资商经营素质;有效规范农资市场,切实增强植保技术服务工作;综合考虑农民对科学选择农资产品的需求,积极组织农户参观农资试验现场会,并使其到试验田实地查看使用效果和对比效果;农业执法部门应加强农业执法力度,对农资市场开展定期、不定期抽查,加强对高毒、高残留农药违法销售的检查,提高农资经营单位的合法经营意识,维护农资市场秩序。

3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对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要对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进行全面的考虑,如果条件允许,还要进行新技术的培训。此外,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确保技术推广的效率和实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胜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7-160.

篇2

关键词: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研究

农业精准化又被称为农业精确化、农业精细化、农业数字化或农业信息化,是依靠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农业精准化需要依靠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获取土地每平方米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病虫害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从而及时对农业相关情况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实现相关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从而减少农业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进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的生态功能。

1国内外农业精准化发展状况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提出了农业精准化的相关概念及构想,随后便召开了农业精准化学术研讨会,并将相关理论成果运用于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但是相关体系并未得到完善。然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的情况下,农业精准化逐渐发展起来,并成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随后,日本,荷兰等国家也根据本国的农业生产特点,开始了对农业精准化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如今,发达国家的农业精准化相关技术设备逐渐成熟,相关控制设备,电子装备已经被运用于农业机械上,变量播种机、变量施药机、联合收割机等一系列智能农业机械已逐渐占据国际市场。由此,发达国家农业精准化技术的成熟并被实际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了其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如今,在发达国家,农业精准化已成为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的产业,逐渐被认为是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方法。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便有专家提出了对农业精准化的研究想法,随后,专家们对农业精准化在国外的实际运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农业精准化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开始了农业精准化的相关研究。经过一系列研究试验,我国建立了北京小汤山精细农业示范园。

2农业精准化的相关技术基础

农业精准化主要依靠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监测及信息采集处理技术、专家决策系统以及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2.1全球定位系统

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中,广泛运用了GPS以获取相关农业信息以及精确定位。通常情况下,一般运用DGPS技术以提高精确度。这项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定位的精确度极高,并且能够基于不同使用目的选择不同精确度的GPS系统。

2.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农业精准化绝对不能缺少的技术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有效地管理农作物生长的相关信息与数据,并且,通过该系统传递处理田间实际信息是实现农业精准化不可缺少的。

2.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对农业精准化来说,是获得农作物相关生长信息的关键技术,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以及空间相关变异信息都由它准确收集提供。

3农业精准化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1精确灌溉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施农业开始发展。并在90年展迅速,进入21世纪,更是势如破竹。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之初,之中,相关灌溉设备比较落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灌溉水浪费,现代化管理水平比较低,源头取水管理水平落后,节水设施研发水平不够等。粗放型的灌溉模式与落后的灌溉技术达不到农业精准化的相关农业生产要求。进入21世纪,为了实现对灌溉系统的灵活管理,使灌溉过程更加准确,迅速,为了实现灌溉用水的自动化现代管理,精准灌溉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逐渐研发出了滴灌,微喷灌等高效的灌溉设施。同时,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都被运用于我国农业生产灌溉过程中,提高了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

3.2精确施肥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

我国的设施农业绝大部分运用于需肥量比较大的蔬菜的生产中,然而,通常情况下,我国的蔬菜种植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养分配合比例失调,肥料使用方法不当,肥料使用过量等一系列情况,使我国蔬菜种植质量下降。精确施肥技术能够利用空间与时间的变化量来进行作物的管理,改变传统的肥料使用方法,不仅避免了肥料使用过量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农业环境污染情况的出现,而且确保了作物的生长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农产品的品质得到了保证的同时还能够取得很好地经济效益。

3.3精确施药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

设施农业使农药使用的品种比传统农业多,使用农药的次数也比传统农业多。同时,农业设施常常使农作物处于封闭状态,空气流动比较慢,风力比较小,这些因素使农药溶解比较慢,可能使产出的农作物农药残余量超标。而使用精确施药技术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地出现,从而降低农药残余量超标的可能。

4结语

我国设施农业自20世界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发展后劲足,而不断研发精确农业相关技术,提高农业精准化生产能够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向自动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农产品作物质量的提高,确保农业环境不受到较大的污染。因而,我国应该在农业精准化生产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作者:管仁华 单位: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办事处

篇3

关键词:新技术;农业种植;科技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农业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的适应,可以提高农业种植的效率,而且使农业种植的产量上升,尽管我国的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不是特别高,但是也实现了一定的突破。为了使我国的农业种植技术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本文分析了新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生产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情况

如今,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都实现了广泛的运用,在农业种植中也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大量的新技术投入到农业种植中,使农业种植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农业种植中都采用了数据库,可以将大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收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整合,并且广泛的采用农业信息。

数据库技术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可以建立信息平添的方式,实现大量数据的共享,人们在进行农业种植中可以在平台上分享经验,获得一些种植的技巧,在遇到问题后,可以在平台上在线提出,及时的获取解答的方法,可以直接与专家建立联系,对农业种植进行科学的指导,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农业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二、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运用

(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1、数据库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业种植技术得到了完善,在计算机技术广泛的投入到农业种植中,使农业种植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在农业种植的环节建立了数据库的方式,这些可以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农业种植生产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在各类信息管理的环节更加具有实效性,实现了各类信息技术的共享。在整个数据库的系统中,当种植户遇到问题后,可以通过专家系统咨询,获取经验,在不断更新的数据中,专家的方案也在更新,让种植户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种植方案,这种方式节省了种植户和专家的时间,种植户不用经常去种植的现场进行学习,专家也不用亲自到现场进行指导,通过网络的方式,专家可以和种植户针对问题进行沟通,在指导过程中更加的高效,防止农民在生产中遇到问题,导致产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种植生产的发展。

2、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

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外部环境的要求也不同,所以,采用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外界的环境进行监控,如对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进行监控,针对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完善它们的生长环境,通过各类检测的方法,可以更好的进行预防,对外界的环境进行改善。但是,很多农作物是大面积种植,所以,如果仅仅采用人力对外界环境的监测,对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这时可以充分的运用无线传感器进行检测,对农作物生长的环境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将数据整合出来直接反馈到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数据的观察,就能分析周围的环境是否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从而更好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3、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起可以在监测的地点安装摄像头,对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通过对图片和视频的收集,使环境因素在显示屏上呈现,这样种植户就能准确的分析农作物生长的环境问题,通过可视化的操作技术,可以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当在现场发现问题后,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农作物的成活率提高。

(二)光技术

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否发挥作用,与光照的强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大棚内种植的农作物,他们在获取自然光的过程中,难度比较大,所以,要采用合适的光技术,增加大棚内农作物的光照,进行光源的补充。在改善这一问题中,人们可以为农作物提供人工的光源,这样就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优化,使光照强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农作物的种类差别很大,所以,它们对于光源强度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人工光源补充过程中,人们要通过对农作物的种类进行分析,分析其生产的特征,为农作物提供最合适的光源,光照的强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让农作物补充合适的光照。很多害虫具有趋光性特征,所以,合理的采用光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虫害现象,防止农药的滥用问题,也能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生物技术

1、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塑造,借助人工诱导的方式,实现农作物的培养,使农作物在较短的时间内生长,形成较为完整的植物。农作物在生长的初期,他们的抗病能力非常差,所以,在这个阶段,可以对农作物进行组织培养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防止农作物遭到虫害的侵袭,并且使种子发育的时间缩短,在进行一些新品种作物的研发中,常常采用此类方法,而且在对外植体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防止农作物发生褐变的问题,使组织培养的效果达到最好。

2、生物农药技术运用

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中,生物农药是一类重要的技术,在传统的农业种植中,为了避免虫害,种植户会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这些农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还会污染h境。采用新型的生物农药,充分借助生物的新陈代谢,起到杀虫的效果,还不会对外界的环境产生任何的负荷,对于人们的健康不会产生任何的不利影响,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建设。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而且对人畜非常的安全,而且生物农药只会对病虫产生作用,不会对人和有益的生物产生任何的危害,所以,其安全性非常高。而且生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大,其有效成分大多数来自于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容易被日光、植物和土壤等微生物分解,属于自然的物质循环方式,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伤害。可以借助农副产品进行加工,生物农药不会产生或者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化工合成产品来争夺原料。在进行生物农药的使用中,药物的浓度应该进行合理的控制,因为药物的浓度过大,会导致农作物产生耐药性,当没有充足的药物后,农作物会立即发生虫害的问题。现在生物农药还在研发的阶段,所以,价格比较高,而且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推广也需要消耗时间和成本,所以,在今后的使用中,应该尽量的压缩成本。

结语:

在农业生产和种植的环节中,应该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农业种植在未来离不开这些科学技术的支撑,这些技术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所以,应该不断的对这些新技术进行研发,使相关的工作得到优化,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农业经济实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金钟,王平.探究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2016,07:14+16.

篇4

【关键词】《农事操作与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24-02

2006年,农林工程系高职植保专业开设《农事操作与管理》实训课以来,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因此,我们老师分析问题,走访了企业和毕业生,积极探索《农事操作与管理》课程实训改革的方向。切入点是以专业岗位、人才培养方案、植保工种技能点等为依据,开发综合实训项目。

一、《农事操作与管理》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缺少指导教材

由于缺少相关教学指导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实训教学考核的统一尺度等。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无教材指导,课前无法预习,学习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惰性就会逐渐生成,甚至产生一些错误的思维定式,以为是老师在强迫学生给学校劳动等。如对除草、挖土等重复操作、任务重的项目,往往产生较大抵触情绪[1]。

2.实践教学方法机械

无论什么教学实训几乎都是一个程序:讲解示范操作报告,仅仅是内容不同而已。机械型的实践教学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时间固化与实训计划内容矛盾

因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如田间档案记载”项目实训要在出苗、分蘖、拔节、开花等时期进行4次记载才能完成。在1次课堂实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物生长的不可完全掌控性,使得项目提前或延误时常发生。实践教学时间的固定化使计划不能圆满完成。

二、《农事操作与管理》实训教学内容体系的确定

1.综合实训项目的确定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基于植保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培养就业岗位群的核心技能为目标,组织选取内容,重点围绕春夏季、秋冬季作物、蔬菜、花卉、果树、园林树木等植物生长与管理的技术要求展开编写。每个模块由20个训练项目组成一个综合训练体系,主要包括“大田作物、园艺作物、园林作物生产与管理的春夏季和秋冬季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体系”等,每个训练模块在重新整合实验和实习内容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年际间相对稳定的综合训练项目。由于植物的生长和外界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所以大田作物、园艺作物、园林作物春夏季和秋冬季训练项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综合实训项目的构成

在综合实训项目内容设计上,以“植物保护岗位群”为例可选择“病害标本识别”、“虫害标本识别”、“作物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预测预报”“作物病原菌的鉴定”等几个子项目;再如“作物生产岗位群”可选择“作物保护地播种”、“中耕培土”、“施肥、灌溉、排水”、“大田作物测产与收获”等几个子项目,等等,依次类推。

在每个实训子项目中,要明确实训任务。以“病害标本识别”为例,学生应当能学会识别“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不同作物病害标本”等任务。针对每个任务,学生应当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实施。如识别“小麦生产上主要病害标本”,即学会了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等后,就要能够提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综合防治的措施。这样,就把以前所学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病虫害预测预报、农药等课程中的相关单项技能加以综合应用,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每个训练子项目通过目的要求、材料及用具、内容及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考核标准、实训报告等六个要素呈现。

3.实训子项目的特点

在内容及操作步骤安排上,重点强调生产的主要环节,增强技术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严格要求操作的规范性,这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行业,进入市场经济是十分有益的,并与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相呼应。

三、《农事操作与管理》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

学期计划的制定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为使学生实训技能综合素养以及环境友好意识等在专业实训过程中能得到循序渐进的训练和提高[2],具体制定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分清间断型、连续型、拓展型三种类型子项目,其在每个学期实训计划中开设的比例为3:1:1。老师根据校历教学周数,编制间断型子项目的实训计划;连续型项目计划由学生团队确定;拓展型项目可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校外基地条件统筹安排。

(1)间断型实训子项目

间断性实训子项目是一次实训课在2学时内可以完成的项目。具体内容包括:作物(蔬菜)生产计划的拟定;种子质量检测(发芽率测定);施基肥、整地;种子处理与种子播种;病、虫、杂草标本识别;农田杂草调查与防除;蔬菜穴盘育苗;作物(蔬菜)移栽定植;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资销售模拟;蔬菜嫁接;蔬菜整枝;果树修剪;中耕;培土等项目。

(2)连续型实训子项目

连续性实训项目则按照作物生长发育进程进行,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完成。具体内容有:①徐州地区作物品种调查,作物生产资料的准备;②病虫害标本采集与制作;③测土配方施肥技术;④追肥、灌溉与排水;⑤田间档案记载;⑥作物收获与贮藏等。

(3)拓展型实训子项目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不再单纯局限于粮食、蔬菜生产,因此,在本实训课程中,增设了花卉方面的训练项目,放眼大农业,拓宽专业范围,以增强学生对设施农业、花卉和园林等方面的生产技能。主要内容有:①植树;②苗木修剪;③草坪养护;④扦插繁殖;⑤盆花养护等。

四、《农事操作与管理》实训教学配套制度的建立

1.组队拟定项目

在开始授课时就要向学生全面介绍本学期的实训内容,任务和时间安排、授课方法,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二是采取随机区组法组建团队。具体方法是:指导老师选取成绩好、感召力和指导能力强的4位女生作为团队队长,由她们点兵,先从男生开始,一轮只能点一个,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双向意向。男生点兵后再点女兵。这样,组建的团队男女比例、成绩层次、劳动能力等差异很小,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三是团队讨论,选题,编制项目计划书。

2.训前项目统筹

在实训前指导老师碰头,上报系部,统筹实训项目,通知实训基地,根据各班级的计划做好实习工具、场地、实验室等安排,并上报教务处购置实习材料。

3.严格登记制度

目前,实训场所管理人员对各种劳动工具如铁锨、耧耙等统一建帐管理,学生使用实行登记制度,实训结束后及时归还,由管理人员消除记录。

较大型的常规仪器和烘箱、天平、水分测定仪、酸度计、解剖镜等由实训员专人管理。学生取得实训员同意在实验室可直接使用。常用工具如剪子、镊子、放大镜、解剖针等以学生团队为单位进行管理,学期实训结束,办理归还手续,由实验员验收,损坏、丢失均按《实训室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处理。

4.开放实训场地

根据实训的需要,现学校建立了专为学生进行农事操作服务的1亩大田、3栋日光温室,一栋塑料大棚。实训场地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进行种植、观察、记载等操作。教学实训田、塑料大棚由专人(吴平)负责;3栋日光温室由课题老师(刘飞)负责。

5.材料集中采购

实训所需的材料由学校提供,通过实训老师在前一个学期末向教务处申报,学校假期集体采购,少量或易损耗的生产资料由实训员在实训前3天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文红,王胜永.《农业类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7(20):31-33.

[2]马红梅,侯志安,徐仲玉等.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