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渔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候变化对渔业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候变化对渔业的影响

篇1

1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度量标志是气温较往常的气温有所升高。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气温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和时令的气温也有差别。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报道,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57.9华氏度(约为摄氏17度),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第14个高温年,比20世纪平均气温高0.9华氏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研究所揭示新的资料分析显示,2014年地球表面温度比20世纪中期的平均值高0.52℃。2009年全球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提出控制温度升高幅度低于2℃为目标,也就是说,近期全球变暖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具体表现为日常气温比往年同期的高,极端最高温的日数比往年的多,应该指出的是,全球变暖是大趋势。

目前,对气候极端变化所能依据解释的科学证据并不充分,甚至对因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过多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暖化的科学论证都还不能确定。但是,全球变暖现象对海水鱼养殖的影响是明显的。

首先,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山消融,北极冰山变矮,冰山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近30年来,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是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的1.7毫米/年的速率。可以预见,海平面上升,影响着海水鱼塘的养殖面积,养殖面积减少。甚至普遍认为冰山消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正在加快。

其次,气温升高全球变暖,暖水性的养殖种类将有机会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转移迁徙,改变海区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学的结构,如颇具经济价值的大黄鱼由福建沿海扩增至江苏、山东沿海实施人工养殖将成为可能。

再次,气温升高,水温也随同升高,海水鱼类胚胎和胚后发育期所需要的温度累加值的日期“积温日期”将缩短,也就是发育加快;由于水温升高,养殖鱼类的新陈代谢将加快,在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有效的养殖生长时期的生长率将提高,产量随之提高;再由于水温升高,每年的冬季将推后来临,延长了养殖季节,养殖鱼类个体加大而提高了产量。

最后,水温上升,会带来病害多发。海水鱼养殖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引发的充血病、溃疡病、烂鳃病,和寄生虫引发的指环虫病、孢子虫病、锚头蚤、车轮虫病等等,都是高温季节暴发和流行的疾病。据有关报道,日本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日本沿海巨型水母(如海蜇)数量变多了,形成的“水母潮”堵塞渔网,是渔业的一种危害。高温会诱发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养鱼池形成“水华”,在海区造成“赤潮”。赤潮生物覆盖水池表面或进入鱼类腮腔,会使鱼类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后会分解大量有毒物质,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

2 极端天气的影响

极端天气是指灾害性天气。平常所说的风调雨顺是一种祥和宜人的天气,既有风又有雨的成份。极端天气的风指的是台风、暴风、龙卷风,雨是暴雨、连延大雨,还有严寒酷暑、雹旱暴雪,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灾害性的损失。

暴雨和连绵大雨,将会降低海水表面的盐度和养鱼塘海水淡化,造成鱼类不适盐度而死亡,甚至洪水泛滥会带来淹没鱼塘冲垮堤岸的灾害。严寒酷暑的水温超越养殖鱼类耐受水温极限,也将造成鱼类的冻死和热死。如冬季时,时有寒潮来临,夜间的水温低于白天的水温,早晨发现鱼排(塘)的鱼不明原因地死了,殊不知道这是低温冷死的。冬季,海冰的出现是另一种灾害,海冰覆盖着池塘和养殖网箱表面水层,导致水层中的养殖鱼类缺氧而死亡,或因为海冰遮住阳光,导致岩石上附生的海藻得不到阳光而枯死,造成养殖的海参、鲍鱼缺乏食物而饿死。

应该指出的是,海洋气候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也是反常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周期不规则,大约每4年出现一次,其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并且可持续两三年。有报道观察结果,“拉尼娜”会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旱,并使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同时,使非洲西岸和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部地区异常寒冷。在中国,“拉尼娜”现象的出现,秋冬季使华南的东北季候风增强,冬季气温比正常情况低。由于这两种海洋气候现象的出现,导致异常的降雨、干旱、寒冷的反常气候,对海水鱼养殖也会造成危害。

3 应对气候灾害的措施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海水鱼养殖造成的影响和招致的损失,是天灾。海水鱼养殖业在应对天然灾害时,要有以下一些举措:

举措一,要有关于防灾减灾的信息网络,迅速而准确地发出灾害预警。当能尽早收到即将来临的灾害信息,组织人们起来抗灾抗害,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将减少灾害的损失,这是抗灾以防为主的关键防线,没有信息就无从防备,让灾害突如其来,损失一定难于想象。

举措二,要有抗灾减灾的能力建设。抗击气候灾害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建设和贮备,当灾害来临时,能派得上、用得着,不出现人力荒、财力荒和救灾物资荒。因此,在能力建设上,要有划分应急预案级别的应对措施,并相应地给予建设和贮备。

篇2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减缓;适应性

一、导论 气候变化经济学及经济政策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研究领域,伴随着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认识加深和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大力推动,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目前气候变化经济学一般包括全球变暖、节能减排、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等内容。 气候变化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三个框架中进行的。一是收益一成本框架。气候变化政策成本即减少温室气体或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的机会成本。气候变化政策的收益指削减排放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方面所得收益。Cline (1992)和Stem (2007)认为富裕国家需支出其GDP的2%来采取行动。二是国际公共品框架。气候变暖源于跨国外部性效应的影响,但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传统外部性问题的一个简单拓展,一个国家的行为使其他国家获利或受损,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弥补( Sandler&Hart-ley,2001)。因此,气候变化需要国际间有效合作。“京都议定书”就是国际合作的一项成果。三是博弈论框架。该框架主要用于国与国之间气候变化责任与义务的确定,强调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自利的,只有一个有效合作博弈才是对所有参与者有利的策略( Schelling,2005;Carraro&Siniscalco,1993)o

气候变化政策分为适应性气候政策和减缓性气候政策。前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后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减缓气候变化( Stern,2007)。减缓性政策研究较多的是碳税和限额,限额有助于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碳税则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价格的波动(Metcalf,2009;Ka-plow,2010);适应性政策主要是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气候变化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经济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展开( Stern.2007)。

近年来国内直接针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敏感性行业的影响上(吕亚荣,2010;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刘恩财等,2010),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应思路。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占GDP比重较大,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 69℃,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1986年到2009年间,广西经历16个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研究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希望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减少排放,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气候变化对广西的主要影响

(一)气候变化影响广西农林业

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广西局部干旱和洪涝的频率有所增加,危害不断加大。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暖冬现象加大了病虫害现象。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未来的影响虽有正面效应,但可能仍以负面为主。气候变暖以及降雨量分布变化引起的干旱和洪涝将减少甘蔗的产量、蚕桑生产的产量和使其质量下降,水稻和玉米也可能以减产为主。广西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随着全球变暖,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未来广西大部分地区可能进入热带地区,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广西北部的林业种类将发生变化,广西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分布变化显着。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广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广西境内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气候变化影响广西渔业和水产养殖业

广西是海洋大省,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人类食用的水生动物绝大多数属于变温动物,水温升高能够明显地影响到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繁殖情况以及对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气候变化使广西依托海洋的水产养殖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海域萎缩,养殖品种减少。由于气温升高,海水蒸发速度加快,表层海水中的盐分不断增加,引起鱼类的生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种群和数量。

(三)气候变化影响广西的水资源分布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广西水资源分布的变化。就全国来看,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广西洪涝灾害更加频繁,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气候变化加大了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气候变暖使得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融化加速,未来广西干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影响广西人的健康

气候变化对广西人健康的直接威胁包括由热应力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传染病(疟疾和登革热)、与水有关的疾病如腹泻和营养不良。气候变化会间接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如泥石流、山洪爆发和热带气旋(强风)造成的结果。因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三、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路

(一)加大对气候变化问题科学研究的支持

科学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现有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分析主要以适应和减少排放绝对量为目的,且宏观层面讨论为主,这为进一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才更具适用性。因此,广西要积极开展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相关科学研究,尽快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基础数据,为政策决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广西自身特点的政策措施。

(二)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累积,全球气温呈缓慢上升态势,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不断加大,世界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将不断强化,能否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成为广西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际合作框架内,主要集中在减缓性行动,如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此外,广西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国内压力的体现,更是广西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要求。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广西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变化,为了可持续发展,广西必须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外部性,在时间和地域上已超出了经典经济学范围,需要用一种更大的视角进行研究。市场仍是配置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的基础性方式,广西应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影响和优化资源配置。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仅仅依靠广西自己并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化,通过适应性政策影响资源配置,在较小的政策成本下,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尤为重要。

转贴于 (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减缓性行动

当前,全球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减缓性行动上,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和“两区一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投资规模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加快,大的铝、锰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厂的建设和扩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大。如果只按传统常规技术的建设模式,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将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我国未来发展技术路径的选择,对国家乃至全球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节能减排的历史潮流面前,不论从对全球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实现我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都必须积极探索节约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从法规制度、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事实,展现广西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魄力。

(四)把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放在突出位置

自气候变化问题提出来以后,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国际气候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减缓,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防止危险的气候变化。广西也在外在压力下把发展低碳经济、完成减排任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实际上,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减缓性气候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国际合作程度,哥本哈根、坎昆气候大会进展缓慢,“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至今没有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实质性内容并未落实,国际气候谈判越来越艰难。此外,根据斯特恩报告,即使全球停止排放,由于气候变化的惯性,十年内全球气温仍将上升0.5 -1度,减缓性行动不能根除气候变化问题。而且,减缓性行动的不断推进需要适应性的行动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要考虑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广西应加快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循环工业,改善农业效益,提高林业的固碳效果。具体来说,广西应综合利用财税、产业、金融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例,降低工业比重。工业内部,应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措施包括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建立健全和完善节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的各项机制,落实各级政府成立节能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节能工作常态化、市场化等。同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必将向广西转移,如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等。大力发展林业,提高固碳效果。

(二)加大财政资金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投入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关键依靠技术进步,通过新的技术降低排放,通过新的技术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研工作在广西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研资金严重不足,研究成果较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严重缺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广西应设立专门的研究资金,通过政府委托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加快共性技术进步。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实用技术。同时,在各类科研经费的分配中,向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倾斜,提高广西区内关于气候变化的科研能力,为制定适合广西特点的气候变化政策打下良好基础。

(三)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广西应利用经济政策,优化气候变化的资源配置,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一是要加快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相关知识的研究。目前,对气候变化最大的共识就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即气候变化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气候变化政策的成本和收益难以确定,政策评价和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加强对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给公众提供更多的气候变化信息,有利于公众做好准备,提高自我适应能力。二是财政资金大力支持适应性技术的研发。如开发耐干旱的品种、推广(下转第28页)(上接第11页)适合较高温度的物种,通过新技术应用,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等。三是加大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敏感地区和敏感行业,如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加高沿海的防水墙,激励和补贴农村建设储水设施等。四是推行有关气候变化的保险,以加强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稳定性。

[]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财政,2010,(4).

刘晨阳,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内外部动因及效果初探[J].现代财经,2010,(10).

刘恩财,等.关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问题[J].农业经济,2010,(1).

张丽宾,等.气候变化与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J].环境经济学,2010,(5).

Cline, W.R."The Econonuca of Global Wamung."Waslungton: Institute for Intemational Economics, 1992.

Kaplow,L."Taxs, Pemuts, and Climate Change"[ N].NBER Working Paper 16268, 2010.

Metcalf,G.E.”Cost Containment in Climate Change Poli-cy: Altemativc Approaches to MitiS;ating Price Volatility [ Nl. NBER Working Paper 15125, 2009.

篇3

国内层面:提升北极事务的优先度

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之后,北极事务在美国政府国内议程中的优先度得到极大提升。去年8月,美国在阿拉斯加州主办“北极事务全球领导力大会:合作、创新、参与和韧性”(GLACIER),八个北极理事会成员和中国、日本、印度等非北极国家和地区参加了会议。奥巴马出席了会议,并因此成为首位在任职期间到访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美国总统。冷战后美国似乎一度对北极不感兴趣,因此奥巴马的北极行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内对北极问题的关注。此外,去年美国还成立了“北极行政指导委员会”,以提高美国政府北极事务的决策效率。

国际层面:力图引领北极事务

在担任轮值主席国后,美国有意在北极理事会和北极治理进程中推进“美国议程”,而“美国议程”的重点就是北极气候变化问题。在去年的GLACIER大会上,气候变化问题就是核心议题。会后美国牵头组织部分与会国家就气候变化与北极问题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今年4月,北极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减少碳及甲烷排放的行动框架。参与联合声明的国家对这一行动框架表示了支持。

除了多边合作,奥巴马政府也积极推动北极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双边合作。今年3月,奥巴马与来访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共同发表《美加两国关于北极、气候及能源问题的联合声明》。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北极气候挑战,双方商定了共同努力的四大目标:科学决策以保护北极生物多样性;将原住民的科学和传统知识纳入决策;促进北极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持北极社区发展。美俄关系虽然受到乌克兰等问题的冲击,但两国在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北极事务上一直保持合作关系。去年的GLACIER大会和今年美国牵头在华盛顿召开的“北极科学部长会议”等,俄罗斯都派出高级别官员参会。

明年4月,美国将把主席国位置移交给芬兰。为确保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的北极议程的延续性,今年3月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召开“北极领导力:从华盛顿到赫尔辛基”会议,就美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的优先事项以及芬兰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的北极议程进行了研讨和协调。

此外,北极科学合作也是美国重点关注的议题。在美国的组织下,目前北极理事会围绕科学合作的协定谈判已经基本完成,并有望在近期签署有约束力的《北极科学合作协定》,这将是“美国治下”北极理事会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也将成为奥巴马政府政治遗产的一部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治下”的北极理事会在推动北极科学合作、北极新兴事务的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美国召集的GLACIER大会并不是北极理事会框架下的会议,美国主导成立的海岸警卫队北极论坛也是北极理事会框架之外的一个机构,北极理事会甚至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走向和影响

“美国治下”的北极理事会秉持的是“有限度的开放”,总体来说对非北极国家和地区持欢迎态度。例如,就近年来新兴的北极地区渔业管理问题,在北极理事会框架下以及在美国的协调下多次召开会议,除了北极国家外,中国、日本、韩国等利益相关国家也多次受邀参与讨论。

篇4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

全球每年三分之一食物被浪费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9月11日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出的食物有三分之一被浪费掉,其中54%的食物浪费发生在“上游”,即生产、收获后处理和储存过程;46%发生在“下游”,即加工、流通和消费阶段。

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粮食损失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而零售和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通常比较严重,占浪费总量的31%至39%。在亚洲的工业化地区,谷物和蔬菜浪费程度尤为严重,这一地区人均浪费的谷物达80公斤,人均浪费的蔬菜超过100公斤。浪费现象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收获后的处理和储存以及消费阶段”。

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水果的浪费程度非常高,造成大量水源浪费。

联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说,全球每年产出食物被浪费掉的三分之一,相当于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他说,“在每天还有8.7亿人口挨饿的情况下,我们决不能允许这种现象继续发生”。

《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在京

以“可持续与宜居城市——迈向生态文明”为主题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8月27日在京。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共同撰写。

报告聚焦于“城镇化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主题。报告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消除不平等以及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等问题,都将和中国新兴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近10亿的中国人将生活在城市。中国的城市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走可持续和宜居城市发展道路才能化解如此庞大的人口压力。

联合国资助西非海洋渔业生态区建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出资近60亿西非法郎加强西非海洋渔业生态区建设,这项投资主要用于保持海洋生态、限制海洋渔业过度开发以及杜绝非法捕捞等。该笔资金的授权期限为5年,将帮助西非海洋渔业生态区协约签约国科特迪瓦、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解决渔政、海洋及沿岸渔业资源治理、生态区贫困等方面的问题。

中美能源环保合作全面开花

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7月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闭幕。在此轮对话中,中美双方在拓展能源、环保、科技、海洋等多个广泛领域达成务实合作。

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成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一大新亮点。此次的战略对话首次举行气候变化专题会议。双方同意工作组有关合作倡议,继续落实两国元首就氢氟碳化物达成的共识,在重型车和其他车辆,智能电网,碳捕捉、利用和存储,温室气体数据收集,建筑、工业和交通能效等五大领域开展合作,并举行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签字仪式,宣布新增6对新的绿色合作伙伴和6个生态城试点项目。

中美双方还将继续推进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清洁水、清洁大气、清洁高效交通、清洁高效电力、保护区、湿地合作、能效等七个行动计划下的具体合作,进一步实施绿色合作伙伴计划。为加快中国燃料清洁化进程和减少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双方承诺积极推进在页岩气等非传统能源资源领域的技术和环保合作。

联合国环境署调查研究显示

东非高山冰川或将完全消失

联合国环境署发起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东非数座高峰峰顶上的温度与半个世纪前相比已经升高很多,导致高山冰川不断消融,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完全消失。

非洲的冰川自1880年前后开始融化、缩小,在1906年至2006年间,肯尼亚山、乞力马扎罗山和鲁文佐里山位于赤道附近的“雪峰”峰顶冰川总面积共减少82%,曾经的大片冰川如今已成为散落碎片。如肯尼亚山,100年前该地区曾有18块冰川,如今只剩下10块,总面积已不到过去的三分之一。控制冰川融化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过度膨胀致使资源大量消耗,从而造成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森林资源等措施也能对控制冰川融化起到作用。

我国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务院9月12日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控制空气污染,其中包括对煤炭消费总量设上限,淘汰老旧车辆等措施,以确保城市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计划要求到2017年全面关停燃煤电厂。此举旨在抑制城市燃煤消费,防止空气污染进一步恶化。燃煤是中国大气污染的第二大污染源,对大气污染贡献占16.7%,仅次于机动车的22.2%。

北京还将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到2015年,将全市水泥产能减至600万吨,完成800家高污染企业淘汰退出。到2017年,将水泥产能压缩到400万吨,完成400家高污染企业淘汰退出。

人类活动间接改变海洋含盐量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进而影响到海洋的含盐量高低变化。他们对1955~2004年间南纬60°到北纬60°之间的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盐度变化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模拟出20种最近发生的气候变化模型,发现海水盐度的变化同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有密切联系。当他们将全球气温的变化纳入到针对海水盐度变化的分析中,发现人类活动对于盐度变化的影响更加明显。

神农架入围世界地质公园

据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消息,神农架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荣膺“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专家对湖北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开展实地考察评估。评价项目包括地质名胜的数量和多样性;为防止地质现场遭到破坏而实行的战略;是否树立了综合性管理计划;信息中心运营;游客专用交通设施等。

神农架重要的地质遗迹世所罕见,根据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保护的难易程度,神农架确定地质遗迹保护点148处,其中一级景点22处、二级景点115处、三级景点11处,形成了以一级景点保护为核心、二级景点保护为主体、三级景点保护为延伸的地质遗迹立体保护体系。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神农架林区西南部,是典型的构造地貌生态综合型地质公园,公园面积1022.72平方公里,由神农顶、大九湖、官门山、天燕、老君山5个园区组成。

我国航天员有望耕种“太空农场”

2012年12月1日,我国成功完成首次受控生态生保系统试验。该系统是一项生物科学与工程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工程,是利用不同生物种的特点,结合一些物理和化学方法,用工程技术手段在空间建立一个适合人类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该系统主要通过高等植物和微藻为航天员生产食物、氧气和水,并去除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通过饲养动物为航天员提供动物蛋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系统内的废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物质,从而实现系统内物质的完全闭合循环。

由于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的核心资源是植物,尤其是蔬菜,因此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太空农场”。随着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的逐步完善,航天员有望在太空吃上自己生产的新鲜蔬菜和肉食。

马来西亚将全面推广生物柴油

马来西亚种植及产业部长道格拉斯近日表示,从明年起该国将全面推广含棕油生物燃料的生物柴油。这种柴油是由5%的棕油生物燃料和95%的普通柴油混合而成,每公升售价约为1.8林吉特,价格与目前使用的普通柴油零售价相同,但并不需要改装发动机引擎。这种柴油的全面推广能减少当地温室气体排放量。

荷兰发明海洋垃圾回收船

近日,荷兰一名青年学生发明了一台巨大的海洋垃圾回收船,称可以在5年内清理掉海洋中200亿吨的塑料垃圾。

篇5

投资市场不断在变化,基金产品也会顺应潮流推陈出新,今年以来,全球暖化、粮食价格上涨、再生能源及生物科技等,都成为国际热门话题,也成了市场的新投资主题,基金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创新产品的机会。

香港市场今年零售市场主题基金层出不穷,新能源、水资源、气候、农业等等,都关系着当前人们的切身利益。市场上还很少有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做参考,所以还不能确定这些产品的投资收益,但对看好相关行业前景和投资未来的人士来说,确是有了对胃口的投资对象。

气候基金:变化中的机会

科学家曾提出预测,2007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最酷热的一年。这一预测不幸成为事实。全球气候正在暖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极端的天气事件频频出现,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越来越被认为是当今人类面对的最严峻的课题之一。

瑞银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依赖天然气候条件的行业,及可能会因极端天气变化事故而无法运作的行业,都有相对较高的直接风险,比如农业、渔业、林业、水利事业及需要大量用水的行业,以及旅游、医护、保险业等。与此同时,具备更高能源效益的产品及生产流程,以及新能源、新资源等行业及其涵盖的投资领域将具有优势。投资者如果打算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机会置于投资组合中,投资专门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的主题基金是选择之一。

宝源环球气候变化策略基金正是这样一只主题基金。该基金成立于今年6月29日,投资目的是,发掘全球与气候转变相关的股票投资机会,主要投资在受惠全球气候变化的公司,包括从事提高能源效益、零污染、轻污染、环保运输及天然环境资源的企业。

推出该基金的宝源投资管理的有关人士表示,气候变化是会对整个世界产生长期影响的现象,所以它将为投资提供一个稳健的基础。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长期受益的公司将是那些采取措施减少气候变化所带来影响的公司,和那些生产或支持生产清洁能源的公司,提高能源效率将是另外一个取得增长的领域,而水处理与消耗也将在这个长期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基金的基金经理Simon Webber表示,环保是一个长达20年的投资主题,能为投资者带来中长线资本增值。全球多个国家正在致力于推行减少全球暖化的法案,从事提高能源效益、洁净能源、低污染矿物燃料、环保交通运输、环境资源等企业,都可望受惠于环境气候变化。该基金不仅投资于在太阳能、风力、水力发电等再生能源的企业,其他一切从事减少污染、节省能源业务的企业都在投资范围内。推出可省电85%LED显示屏的菲利浦、推出具有燃料效益Hybrid车系的丰田公司等着重能源环保技术的企业均属可投资范围。他目前比较看好的是太阳能、科技种植、林木业的行业前景,其中太阳能目前只占总电力生产的0.2‰增长潜力不俗;农产品种植及使用基因改造种子来提高收成,直接带动科研种植的增长,年增长率可达15%;木材则是具有能源效益的建筑材料,需求将会因此增加。

农业基金:涨价中的“金矿”

近40年来全球人口不断膨胀,耕地锐减43%,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新兴地区收入上升,替代性能源对粮食需求加大等因素,使得供求失衡,驱使农产品价格一路上涨,全球食品类商品价格创下至少10年来的最大涨幅。

农产品涨价虽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但在投资者眼中,这里却可能是财富的“金矿”。 德意志资产管理的投资专家BillBarbour认为,过去一个世纪,全球人口急增3倍,未来10年预计再升40%,达到超过90亿人口的水平。对食品的需求旺盛;新兴地区收入上升及富裕人口增长,对食品质素要求提高;而农地面积持续缩减及全球暖化情况加剧等,令食品供应紧张。即使农业耕地未来再减少的机会不大,加上肥料获得广泛使用,使农作物的收成增加,但也不能完全满足全球的需求。除了近期肉价格暴涨是不合理的以外,环球食品价格上涨并非周期性的,而是长线向上的大趋势。过去200年,粮食开支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将会改变。经营与农业相关业务的企业将获得巨大的商机。

香港目前有两只以农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基金,分别是“DWS环球神农基金”和“宝源农业基金”。

篇6

“马尔代夫,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白,是坐落于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电影里小麦兜的梦想让无数人神牵梦绕。

“当掀起你洁白的头纱,我只想深深地吻你美丽的脸颊,当拉开房间米色的窗帘,我只想跳入你湛蓝的怀抱,我的天堂……”勾人魂魄的美与蓝,马尔代夫成为烙印在无数游人心底的天堂。

正是这样一个在世界地图上难以显现的弹丸之地,却在最近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

10月17日,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和其他13名官员身穿黑色的潜水服,潜入6米深的水下,头戴水下呼吸器,打着手势,召开了首次“水下内阁会议”。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们关注一个可能的前景――海平面上涨,或许会在一个世纪内淹没这个印度洋岛国。

“我们必须用更富想像力、更具创造性的方式传播这一信息,这也是我们要做的。”纳希德说,“我们正在努力让人们意识到,这不仅是马尔代夫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行为秀折射出的危境

马尔代夫,是坐落于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国。其全境由1192个珊瑚岛和26个珊瑚环礁组成,陆地总面积298平方公里,南北延伸800公里,地形狭长低平。

1000多个岛屿,都是因为古代海底火山爆发而成,其中200个岛屿有人居住,岛屿平均面积为1-2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2米;位于赤道附近,具有明显的热带气候特征,无四季之分。

马尔代夫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金枪鱼、龙虾、海参、石斑鱼和鲨鱼等。鱼类主要出口日本、斯里兰卡、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2002年渔业产值为4.9亿拉菲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

但近年来,旅游业已超过渔业,成为马尔代夫第一大经济支柱。旅游收入对其GDP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2003年全国旅游岛已发展到87个,拥有1.87万张床位,来马游客达56.4万人次,旅游收入为23.8亿拉菲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1%。目前,全国60%以上的外汇收入以及90%以上的政府税收来源于旅游业。

根据联合国一份报告的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到2100年将比现在上涨25至58厘米。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一份最新报告则显示,下一个世纪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造成格陵兰冰原融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将是目前估计数值的两三倍。

而包括近1200个珊瑚礁岛的马尔代夫大部分国土仅比海平面高出1.5米,海平面的逼近将令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在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中,马尔代夫一度有三分之二的国土惨遭淹没。在全国约200个居民岛中,大约有50个面临着海水侵蚀问题,其中16个岛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如此看来,马尔代夫内阁的水下会议,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行为秀,这样的场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事实。

“我们在发出信息,让全世界知道如果不阻止气候变化,马尔代夫将发生什么。” 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表示,“我们必须要像准备一场世界大战那样团结起来去阻止气温继续上升,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它威胁着地球上每个人的权利和安全。”

当天,在清澈透明的海水中,纳希德和其他与会官员坐在事先放置在水底的桌子前,大家用手势相互交流,身后是有黑白相间花纹热带鱼环绕着的白色珊瑚。

开会期间,纳希德和其他内阁官员用防水笔在一块白色塑料板上写下了马尔代夫的“求救信号”。这份名为《来自前线的紧急呼救》的决议,将送交今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力不从心的自救

今年3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带头发起的“气候中和网络”组织,马尔代夫成为第七个成员国。

随后,纳希德在英国《观察家报》上发表文章说,通过摒弃石油,改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马尔代夫将不再是温室气体的净排放国。在未来的十年内,马尔代夫将通过全面改用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家。

所谓碳中和,是指人们通过植树、增加绿色能源的使用或实施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达到缓解全球变暖的目的。

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马尔代夫就开始启动一些试验性自救项目,其中包括修筑人工岛。

谈及人工修建的胡鲁马累项目时,马尔代夫环保组织“蓝色和平”负责人阿里里尔万说:“胡鲁马累的海拔高度已经达到了3米,所以即使海平面上升1米,我们还有机会生存下来。”

他说,马尔代夫有很多个可以填海造地的湖,胡鲁马累模式可以在全国推广,但“我们没有钱”。胡鲁马累岛的建造花费了超过600万美元,目前仍在不断地追加投资。

纳希德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应当对世界气候变暖承担责任,给予马尔代夫一定资助。

此外,马尔代夫也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那就是举国搬迁。纳希德在接受英国《卫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靠自身的绵薄之力是无法阻止全球变暖的,只能到别处购买土地。这是预防最糟结果的保险性政策。如果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我们,我们就只能搬迁。尽管这种情形在60年至70年之内还不至于出现,但马尔代夫必须从现在开始有所准备。”

对于举国搬往何处,纳希德心中已有几个目标国,例如澳大利亚、印度和斯里兰卡,以及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和基里巴斯。纳希德说,对于马尔代夫来说,海平面上升问题就像是定时炸弹。

下一个马尔代夫

无独有偶,马尔代夫仅仅是最近几年全球变暖的众多受害者之一。

10月22日,亚得里亚海汹涌的潮汐,再度袭击威尼斯这座浪漫的“水城”。在一片的市区里,当地居民和游客不得不借助临时搭建的木板平台,才得以穿越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这一切早已成为水城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每年秋冬,圣马可广场都要被海潮淹没上百次。

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始。据科学家预计,如果人类在节能减排方面,没有大的作为,南、北极的冰川和冰盖会加速融化,纽约、上海、孟买等都将被海水淹没,冰岛整个国家将沉入海底;伦敦、阿姆斯特丹将变成新的“威尼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题为《全球冰雪望》的报告曾指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积雪融化、冰川缩退以及永久冻土层解冻导致的洪水暴发、海平面上升、饮用水和灌溉用水短缺等问题将影响到全球数十亿人。

报告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半球冰雪覆盖的范围以每十年1.3%的速度缩减,如果按照目前气候变暖的模式持续下去,到21世纪末,地球上大部分冰川均会缩小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会高达80%,而南北两极地区的海冰覆盖范围也将减少四分之一。

报告认为,冰川范围的不断缩小将影响到世界众多的河流,现已受到威胁的河流包括锡尔河、阿姆河、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河、长江和黄河。报告还特别提到永久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永久冻土中含有远古时期的温室气体,北方生物带和北极生态系统内的永久冻土带含有大约7500亿吨有机碳,冻土层的大范围解冻将使这些气体释放进入大气,加速地球的变暖进程。

报告预测说,21世纪末,美国阿拉斯加州布鲁克斯以南的所有地区、格陵兰岛南部海岸的大部分永久冻土带、靠近北极圈的加拿大大部分永久冻土带都将融化,而中国的永久冻土带在本世纪内可能下降30%―50%。

由此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全球海平面20世纪平均上升了17厘米。而从1990年到2080年间,预计海平面还将上升22到34厘米。

也许很多人看到这十几到二十几厘米的数字无动于衷,但如果看到下一组数据,也许就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了。

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人居署)在对全球城市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威胁进行评估后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共有3351座城市位于低海拔(海拔10米以下)的沿海地区,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它们将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尽管这些地区仅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但生活在这里的人口占地球总人口的10%,而这些地区的城市人口,则占全球城市总人口的13%。

以埃及北部历史古城亚历山大为例,如果海平面上升50厘米,当地将有200万人不得不放弃家园,21.4万个工作岗位将会消失,损失的财产和旅游收入估计将达35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文化历史遗迹方面难以估量的损失。

许多人担心,形式大于内容的哥本哈根会议很难真正达成有效协议。然而,海平面不会因为人们喋喋不休的争论而放慢它上涨的步伐,也许某一天,当人们还在会议室里讨论谁减排,谁埋单时,海水已淹到我们脚边。

篇7

不过,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统计,9月16日那天的海冰覆盖率达到2012年最低值——132万平方英里,覆盖了北冰洋洋面的24%——同时也是观测史上的最低值。

上一次最低点出现在2007年,当时的覆盖率为29%,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每年夏天的海冰大融化之后,覆盖率会在50%左右。

毫无疑问,北极冰川的消融速度越来越快了。

科学家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另一方面,冰川的消融又带来了正反馈效应:一种会加速变化发生的累积反应,冰川可以反射85%的太阳光,相反,幽深的海水只反射5%的阳光,却会吸收更多的热量。这意味着,剩下的冰川越少,融化的速度越快。

甚至有人提出,也许最多再过8年,到2020年的时候,夏天的北冰洋上就找不到什么冰山了……别提冰山了,也许连冰渣都没有!

“北极是地球的空调。我们正在失去这个空调。不仅仅是北极熊可能灭绝,或者是当地人需要适应新环境,这些我们都已经看到了——还有更大的气候影响。”来自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研究员瓦尔特·迈耶表示。

近年来,北极熊溺死的事例越来越多,它们不得不在冰冷的海水里游很远以寻觅食物。2006年,英国斯哥特北极研究所负责人朱丽安·多德斯韦尔发现了两只溺水的北极熊:“它俩原本站在一块浮冰上,但冰块融化使它们溺水。”两年后,美国矿产管理局的科学家在阿拉斯加西北海岸发现了9只正在海水中奋力挣扎的北极熊。

关于“伤冰北冰洋”另一个让人沮丧的消息是,北极苔原永久冰层已经不再永久了。

这些曾经号称是“永冻”的土层中蕴藏了大量的甲烷,那是一种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由史前冻结在这里的植物所释放出来的。同时,还会有甲烷从冻土层里的可燃冰中蒸发出来。

可以想象,有了这些甲烷,温室效应会进一步加强。可以预见的气候变化包括了全球范围的绿叶带北移,针叶林将会代替苔原,大量的海洋生物灭绝。

还有海平面的上涨。实际上,北极海冰的减少不会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浮冰和海水有着不同的密度,在水中占据了吻合自身重量的空间,然而,水温正在上升的北冰洋在融化的同时,还捎带上了自己的邻居格陵兰冰盖,这个大块儿头要是融化了,倒真是会让全球的海平面上涨不少。

科学家们开始忧心忡忡了,对气候可能发生的变化作出各种不甚乐观的推测,“我们面临着一个全球性的紧急情况。”美国航天局气象学家詹姆斯·汉森表示,“气候的变化已经在发生了,当到达一个临界点,一切都会变化。”

“千百年来,地球气候疯狂地发生变化其实是一个常态。”地质学家理查德·阿里指出。

科学家们正试图帮着大众了解一件事:在地球气候历史上惟一没有发生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似乎就是人们刚刚经历过的一万年。对人类来说,地球的气候还是别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为好。

然而,在北极沿海甚至距离更远的国家看来,为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和生态变化担忧之前,有的是更有经济意义的事情需要考虑。

北冰洋上的无冰水域对那些沿海国家来说意味着航道,现在已经有多达上百艘的巡洋舰途经北海,北极地区的渔业不断北移,加拿大北部一些非常神秘的西北航道目前已经可以通航,将来或许还会更加通畅,俄罗斯也已经开始在北极地区修建海港。至于石油等资源的开采计划,更是早就提上了议程。

各国政府摩拳擦掌,却并非是为了遏制温室效应进一步恶化,而是在蓄势待发,准备瓜分即将出现的“海洋”中的。

篇8

水温变化与水生生物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因素。在最适水温范围内,温度升高,持续时间越长,生长越好。通常,水温升高10℃,可使鱼类生长速度增加1~2倍。但过高水温却可能使鱼类死亡。当然,水温下降对鱼类也不利,因为这时鱼类代谢活动降低,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水温低于极限,也会导致鱼类死亡。

德国不莱梅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与极地和海洋研究所的汉斯·波特等人对瓦登海(沿丹麦、德国西部、荷兰西部和北部的浅海区域,是世界第二大的国际重要湿地)的长绵鳚进行研究时发现,当夏天海水温度达到20摄氏度时,这种鱼活得有滋有味。但是,在温度达到25摄氏度时,它们的种群增长就下降到几乎为零。原因在于,这种鱼的心血管系统在其感到舒适的温度下才能正常工作。而在较高温度下,这种鱼的代谢速度增高,它们就需要更多的氧,但是它们的心脏无法搏动得更快以供给身体大量的氧,所以它们无法在较高温度下生存。 每个物种都有其适宜的生存温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它们才能舒适地呼吸。但瓦登海的长绵鳚现在的生存环境已经处于其保温窗的上限,而它们又不喜欢游得离其自然栖息地太远,所以不可能向北面的更冷的水域转移,因此它们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只有窒息。最大的长绵鳚会首先死去,因为它们比小长绵鲥需要获取更多的能量以泵出氧气供应较大的躯体。更糟的是,温暖的水里包含了低溶解度的气体,包括氧气,因此不足以供给水生生物呼吸。而未来全球气温升高将更为常见,科学家推算在过去40年内海水平均上升了1.13摄氏度,未来还会大幅上升,因而长绵鳚可能成为气候变暖而灭绝的许多物种之一。

中国研究人员对中国沿海主要鱼种(带鱼、小黄鱼、大黄鱼)进行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水温度升高对鱼类生长和渔业生产会产生不利影响。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摄食、产卵、洄游、死亡等,从而导致鱼类种群的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渔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

总体上看,由于环境变暖水温升高,可能使冷水性鱼分布范围缩小,鱼的性成熟年龄提前,减少怀卵排卵量,降低幼鱼成活率,进而导致成鱼鱼龄缩短,体重减轻和出现“逃避行动”,最后造成成鱼数量减少、渔获量下降。

同时气温升高对于暖水性、温水性以及广温性鱼类也有影响,主要是对其生长、繁殖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我国四大海区主要经济鱼种的产量在气候变暖后将降低5%~15%,渔获量将降低1%~8‰

寒冷极地生物的命运

受到全球变暖负面影响最深的应当数极地寒带的生物,其中北极熊和南极的企鹅岌岌可危。

2005年8月13日北极一个叫艾里斯的相当于1.1万个足球场大的巨型冰架完全断裂,形成浮冰岛,漂浮在海面上。这是全球变暖加速的一个根本性标记。由此研究人员预测,北极地区的夏季冰川到2040年有可能全部融化。

北极的变暖对于北极熊的影响首先是造成其种群减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6年警告说,北极熊种群数正在加速减少,从2001年减少1个增加到2006年减少5个,目前世界上北极熊种群数目仅剩19个。根本原因在于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变快,该地区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2倍。

由于北极熊依赖冰块生存、猎食及繁殖,在变暖的气候下,它们的生存必然受到巨大影响。在过去20年中,加拿大哈德逊湾的北极熊及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南波弗特海的北极熊分别减少了22%和17%。

另一方面,现在幸存的北极熊也处于生存困难的境地。由于冰面融化,北极熊的觅食发生困难,它们必须长途跋涉才能找到食物。

英国海洋生态学家查尔斯·莫奈特博士的调查组发现,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岸,短短1个月间出现了4具北极熊尸体。莫奈特等人的观察表明,这些北极熊很可能是因为长途跋涉觅食而被淹死在途中的。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北极周围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北极熊的地盘不断受到“蚕食”,找寻食物也越来越困难。为了觅食,它们不得不在海里游上大约100千米。虽说北极熊也是游泳好手,但它们更擅长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游泳。而且,漫长的海上觅食会导致它们精疲力竭、体温降低、抵抗力相当虚弱,如果碰到海里的大风浪,很容易淹死在海里。

北极熊主要捕食海豹、幼海象及其他各种海生动物。海冰是他们觅食、和生产_的场所。但由于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冰块减少,北极熊的生存也因此受到威胁。由于缺少食物,北极熊陷入自相残杀的境地。

美国地质调查局阿拉斯加科学中心的史蒂文·阿姆斯托普等人调查了2004年1月到4月发生在阿拉斯加北部及加拿大西部的3起北极熊同类相食的案例。2004年1月,一只公北极熊冲进洞穴,对一只母北极熊发起突袭。之后,公北极熊把它的猎物拖到75米远的地方,开始食用母熊的尸体。2004年4月,在加拿大的赫斯切尔岛,一路跟踪北极熊脚印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具成年母北极熊的残骸。没过几天,加拿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另一只1岁的北极熊残骸。

而研究人员在对阿拉斯加北部波弗特海24年的跟踪研究及加拿大西北部34年的研究中,还没见过北极熊像这样围捕、杀害然后食用同类的例子。这说明白极熊的生存面临食物短缺的绝境,因而不得不蚕食同类。面对北极熊的生存窘境,一些人预测,北极熊很有可能逐渐消亡。

在极地生存的企鹅,变暖的日子对于它们同样不利。南极的帝企鹅遭遇了在地球最北端北极熊的相同危机。帝企鹅和其他企鹅也需要浮冰作为猎食的平台。帝企鹅可潜入水下1640英尺深处寻找食物,能在水下屏息游泳20分钟之久。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山融化,它们的栖息地不可避免地减少。帝企鹅一般在隆冬季节繁殖,这一过程必须是在冰天雪地中进行。如果海冰秋天结冰过晚,或春天裂开过早,新降世的小企鹅由于发育尚未完全,此时还不能潜入水中游泳,就会威胁它们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统计,在全世界19个企鹅种类中,其中12个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需要受到特殊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正向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提出申请,要求其列出的所有12种企鹅应受到美国《濒危物种法》保护。这其中就包括世界上体形最大的企鹅——帝企鹅。

气候变暖下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称,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地球上6个地区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25%的陆地生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在半个世纪后,约100万个物种将从地球上消失。

美国和中国研究人员也认为,本世纪将是全球变暖最恶化的一个世纪。伴随着其他一些因素,全球变暖将引起物种的大灭绝。这将比6500万年前恐龙大灭绝还恐怖。甚至许多非濒危物种都会在数量上急剧下降,从而造成物种间基因多样性的逐渐消失。虽然一些物种,尤其是昆虫,也许能够适应变暖的环境,甚至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继续进化。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尤其是那些濒危物种来说,全球变暖只能是一种灾难。 转贴于

气候变暖主要是通过改变生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性来影响生物的多样性。比如,全球变暖的一个明显的后果是春天提早到来。这对赤道到两极的动植物都有巨大影响。

比如,植物开花、卵孵化、青蛙产卵都提早了。在欧洲,树木呈现秋色的时间每10年晚0.3到1.6天,许多迁徙的鸟类正在改变它们的旅行日程。在英国,蝴蝶在春天的出现较20年前平均提前了6天。而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例如,迁徙的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因此,它们产下的后代会错过了毛虫生长旺季,严重影响到后代的生存。

动植物对气候的适应体现在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由于全球变暖,在这些方面它们会有很大变化,而种种变化则导致其生存能力降低。比如,美洲哥斯达黎加的鸟类濒临威胁,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蚊子向高海拔地区扩展,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蝴蝶栖息地在丧失,不能耐受霜冻的植物上升到新的海拔高度,英国彩龟后代的性别比例受到7月平均温度升高的影响。而珊瑚礁大量死亡的原因则直指气候变暖。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植物生态学家迈克尔·贝伦非尔德发现,海洋生命系统的存在依靠一个平衡的生态链,这一生态平衡的微妙程度超过了任何人的想像。海水的温度即使上升一点点,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也会明显下降。温度越高,这种下降的趋势越明显。

海洋浮游生物活动所需的氮、磷、铁等营养物存在于海洋深处的冷水之中。而气候变暖使得海洋表面的水温上升,这一原因导致浮游生物和它们生长所需的营养物之间产生了一个屏障,水温越高这个屏障越坚固。这一屏障的形成使海水难以和大气层进行必要的流通,浮游生物也因此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物。如果温度持续升高,将会对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产生巨大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气候变暖也有好处?

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并非一无是处,有些好处是我们还未觉察到的。比如,上面所说的海洋浮游生物因气温变暖可能导致其种群减少。但是,也许海洋水温变暖会促使浮游生物在地球两极频繁活动,同时水温升高也可能会增加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但这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而对于北极来说,气温升高也许有利于一些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格陵兰的严寒超乎想像,中部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47度,绝对最低温度达到摄氏零下70度,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然而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依然有勇敢的生命。夏天,格陵兰的南部低地,野花像五彩的地毯满满地铺遍原野,黄春菊、蒲公英、蓝铃、北极罂粟、野草莓……即使是在北纬80度左右的北部地区,仍然可以找到90多种开花植物,它们无疑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开花植物。尽管格陵兰的植被大都十分矮小,但却顽强地生存着。

而气温的上升几度,也许有利于这些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比如,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劳瑞·艾特曾写道,由于全球变暖,原来被冰雪覆盖的土地逐渐显露出来,一些格陵兰人开始种植一些蔬菜,这对于长期依赖进口的格陵兰而言是个惊人的变化。格陵兰代表了一个没有被意识到的全球变暖的另一面……尽管大家在纷纷议论全球变暖后,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格陵兰人来说,全球变暖不是威胁而是恩惠。

当然,全球变暖对于极地动物北极熊是负面影响,但对于其他动物,如驯鹿、麝牛、旅鼠、北极狐,以及在蓝色的海水下的可爱的逆戟鲸、凶猛的杀人鲸、美丽的白鲸、稀罕的独角鲸等是祸还是福还需要观察和研究来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美国研究人员也认为气候变暖还可以产生进化大爆炸,产生更多的物种并使一些物种产生新的适应。

篇9

摘 要:为了有效缓解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工具被采用,国际贸易的规则和协议也因此有所改变。可以说,将来气候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碳足迹、碳标签等贸易政策工具将是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介绍了碳标签和碳足迹在国际范围内的使用情况,并对这一新型贸易政策工具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足迹;碳标签;低碳经济;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11-03

现今,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全球环境问题,更是涉及到各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有效缓解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工具被采用,国际贸易的规则和协议也因此有所改变。可以说,将来气候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碳标签作为一种将商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标识出来的方法,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和厂商的消费和生产决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10月底,一家生产海产品的企业獐子岛渔业通过SGS集团对其虾夷扇贝产品的碳足迹计算,并获得相应的产品碳足迹标识,即“碳标签”。这是国内食品行业首个碳标识认证食品,实际上国内包括服装加工、照明灯具等其他多个行业都已纷纷开始尝试碳足迹认证。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关注低碳产品认证。“碳标签”大潮来势汹汹,正在国际上形成一种趋势。未来碳足迹、碳标签等贸易政策工具将是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1 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

1.1 碳标签的定义

所谓碳标签(Carbon Labeling)是指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该产品的碳信息。也就是说,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引导购买者和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在英国的超市内,货架上的每件商品都有一个特殊的标签,这个标签显示的是生产此种商品所消耗的二氧化碳数量。在一瓶易拉罐啤酒的外包装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听啤酒的碳消耗量是120克;一盒250毫升牛奶的排碳量是360克,这就是“碳标签”。

1.2 碳标签与碳足迹的关系

“碳足迹”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这个概念缘起于“生态足迹”。一是指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叫做产品碳足迹;二是仅指公司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称为公司碳足迹。

“碳标签”,也就是是“碳足迹计算”,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分析,企业可将其产品的碳足迹以贴上“碳标签”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从而引导消费者的市场购买行为。所以说,碳标签就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标注,“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标注在产品上的碳标签也就越大;反之,碳标签就小。

2 碳标签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情况

较成熟的碳标签是由英国发起的。从2007年起,英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成立了碳基金,向英国中小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法国国民议会也于今年7月12日通过了一项名为新环保法的环境法案,其中第85条强调,应通过标记、标签、张贴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产品及其包装的碳含量,以及这些产品生命周期内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该法案将于明年7月1日开始试运行,期限至少一年。亚洲方面,日本农林水产省同样于今年7月宣布将于2011年4月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要求摆放在商店的农产品通过碳标签,向消费者显示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除此以外,在国内推广使用碳标签的国家还有法国、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各国通过推行碳标签制度表示要求公司要有缓解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像关注价格和品质一样关心商品的碳足迹指数。

具体而言,从2007年1月开始,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Tesco)就表示将来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上都要求加注碳标签,并已在空运的商品上加注飞机小标识,表明空运在商品的生命周期中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法国超市巨头卡西诺(Casino)采用食物里程的概念来表述碳排放量,并在自有品牌的商品上同时标注环境友好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个标识。日本的碳标签系统会详细标示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个阶段的碳足迹。以薯片为例,从马铃薯的种植、加工、装配、运送到上架,甚至包装回收或垃圾处理过程,每个环节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说明清楚,让消费者了解到底哪些商品对环境的影响最严重,并在环保理念的驱动下做出购买低碳产品的选择。美国目前大概有20多家厂商生产的75种商品已经加注了碳标签。百事生产的Walkers奶酪洋葱薯片是最先加注碳标签的商品,GM、Dell、Home Depot等美国跨国公司都表示要在公司生产的商品上加注碳标签,体现缓解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象关注价格和品质一样关心商品的碳足迹指数。瑞典经过研究得出,瑞典25%的人均碳排放最终归因于食品生产。为此政府提出要求给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明示该食品在生长、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绿色的食品。台湾也已于2010年3月起启动碳标签制度,鼓励业者申请标示碳标签,以方便民众选购低碳产品。

如果这些计划得到实施,将带动商品生产供应链发生重大变化。碳标签会对整个产品制造与供应链形成巨大压力。成熟的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碳足迹较小的产品,这会迫使生产企业降低碳排放以适应市场压力,进而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形成推力。可以预见,将来的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进出口方会要求对方提供其组织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碳足迹”指标,而显示碳足迹,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更易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被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同时以上种种迹象也都表明,碳标签也正从一个公益性的标志变成一个商品的国际通行证。

3 碳标签的应用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这个通行证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门槛。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出口国,一旦“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我国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强制要求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较强,许多国家设置了广泛而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标志要求。一方面,他们有可能率先建立一个碳标签准入制度,要求所有在商店出售的商品都贴上碳标签,披露其碳足迹,其中既包括本国产品也包括进口商品。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出口商品时加注体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而我国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较低,使用的商品生产和加工方法很有可能会导致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高的碳足迹,在出口目标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很容易被赶出发达国家的市场;另一方面,目前发达国家不但掌握着低碳核心技术,还控制着碳足迹测算标准,他们一旦设定或抬高这个标准,他们的国内企业只需要花费较低的成本,较容易地实现碳减排,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型企业则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发达国家购买低碳技术。我国的商品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和碳标签的加注,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不菲的申请价格,并且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这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的微薄利润的国内厂商难以承担的,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新型低碳产品和技术的引进和采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多年来承接了大部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高碳排放生产线。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大约有7%-14%是为生产出口美国的产品而产生的。在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中,机电、建材、化工、钢铁、塑料制品等传统高碳产品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而这类高碳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又占有很大比重,对这类产业进行全面低碳化升级改造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约束,短期内无法实现。如果这类出口产品受到碳标签的限制,那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都受到冲击。

4 我国的应对措施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依赖劳动力资源禀赋,吸引FDI,发展加工贸易,出口劳动力密集和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产品带动的结果,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巨大。一旦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商品出口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提前做出政策的调整,推动碳标签的推广运用,在保障我国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环境作出努力。

第一,加强推广环保理念,增强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推行低碳消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付出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惨重代价。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对环保的关注程度不够。所以需要媒体舆论、NGO、政府组织甚至是企业的大力宣传,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传播到所有生产者、消费者的观念中。这样在国际贸易商品推广碳标签才会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能真正达到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公众对碳足迹、碳标签还不熟悉,更不要说推行低碳消费。相比之下,英国公众的碳足迹意识就很强,英国连锁超市中的商品贴上了碳足迹标签,大部分是应消费者的要求实施的。因此增强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低碳消费才能使碳标签制度的实施有广泛的消费基础。

第二,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推进环保技术的研发。

从企业层面看,目前出口利润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传统的数量增长, 凭借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把竞争优势转变到依靠高新技术层次上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各国政府都认为下一轮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绿色能源和技术。所以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发展环保和气候友好技术,降低碳排放,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中国的企业要想开拓国际市场,必须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研发投入,减少产品碳足迹,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第三,引入国际碳足迹认证标准,建立碳标签制度。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碳足迹标准是2008年英国标准协会(BSI)等部门联合的PAS2050标准(《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该标准已在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法国达能等多家企业约75种产品中试行。按照该标准,企业除了测定和降低产品的碳足迹之外,还可以针对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选择、使用和处理产品提供建议。而另一产品碳足迹的国际标准ISO14067已处于草案拟定阶段,计划于2011年。一旦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出台,商品上加注碳标签将成为发展趋势。

2009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英国标准协会在北京共同主办了PAS2050中文版会,以此来推动建立碳标签制度在我国的试点工作。2009年11月,在江西南昌召开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高层论坛上,环保部表示将以中国环境标志为基础,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2010年1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表明,2010年,我国将围绕低碳经济发展,大力加强食品、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低碳认证工作。同时,积极推动认证认可多边和双边的国际互认。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确定实施方案和标准,以保障碳标签制度的顺利推行。

第四,转变外贸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先在外贸商品推行碳标签制度。

我国可以通过转变外贸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低碳生产。我国目前已取消 “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对一些重点的“两高一资”产品还加征出口关税,以此来引导这些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更为节能的方向发展。我国可以优先在外贸商品试行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虽然短时间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外贸企业通过碳足迹评估、认证,加注碳标签等这些“可视化”的方法来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最终不但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使企业处于环境领先地位。同时对于这些节能减排企业或者碳足迹低的产品,我国政府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更多的企业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第五,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国外新兴市场。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调整。国际贸易将越发集中于各种贸易集团内部和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市场过分依赖将难以为继。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减少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市场的依赖,以争取更多的有利时间和回旋的余地,为国内发展低碳经济,建立碳标签制度争取有利的机会。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形成了我国在短期内出口商品结构的刚性约束,因此,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涉外企业本身只有国外一个市场,如果放弃国外的业务,势必面临破产的威胁。因此,积极开拓国外的新兴市场势在必行。尤其是那些与我国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低碳技术水平也不发达,对于进口产品的低碳技术的“门槛”较低,这就为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机会。

参考文献

[1]曲如晓.贸易与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的新热点[J].国际贸易,2009,(7).

[2]王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经济之路[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6).

[3]于小迪,董大海,张晓飞.产品碳足迹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

篇10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支撑地球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但是,由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地球上水的循环在发生变化,许多地区正在发生严重的水的问题与危机,如洪水、干旱和江河水体污染,而成为限制国家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子,水科学问题也成为国际地球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1年7月在世界知名海岸水利工程建设的荷兰王国连续举办了两个直接与水科学有关的大型国际科学大会。一个是7月10-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人文计划(IHD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举办的“全球变化科学大会(GlobalChangeOpenScienceConferenc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国际著名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受到国际地球科学届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在跨入2000后的IGBP首次重要国际学术活动-“全球变化科学大会”云集来自国际的100多个国家的全球变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管理者约1600多人。大会主题是:一个变化的地球的挑战(ChallengesofaChangingEarth)。中国派出以科学院为主体的约60多人的代表团,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其中除了碳循环和土地覆被变化是大会主要议题外,水循环及水资源是大会重要内容之一。

另一个是7月18-27日在荷兰的马丝特里特(Masstricht)举行的第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The6thScientificAssembly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HydrologicalScience)。这是一次专门针对国际水文科学进展的回顾和研讨大会,来自国际60多个国家的50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第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的主题是:一个干旱地球新的水文学(ANewHydrologyforaThirstyPlanet)。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的部分资助,笔者应邀参加这两个大会,并担任第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第二学术研讨会的分会主席。本文是对这两个国际会议中关于水科学研究进展的综述,希望介绍水科学方面一些新的进展,提出我国对国际水科学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二.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简称全球变化)是目前和未来人类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变化既包涵全球气候变化又包括了人类活动造成环境变化的影响。了解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最为关系的问题。

7月10-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全球变化科学大会”,内容十分丰富。但都围绕有两大主专题,即:(1)一个不断变化的地球的挑战:对全球变化的科学理解。(2)展望未来: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可持续性。大会邀请若干专家学者做报告,在大会研讨中设立一系列专题研讨会和招贴展示论文。

大会专题报告内容有:

·一个不断变化的地球的挑战:对全球变化的科学理解(BerrienMoore)

·土地变化的集中性与复杂性:虚构与现实(B.L.Turner)

·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可持续资源利用的内涵(MichaelJ.Fogarty)

·21世纪中的粮食:全球气候的差异性(MachendraShah)

·人类时期的大气化学(PaulJ.Crutzen)

·火与薄雾:东南亚空气质量的社会与政治因素上的不均性(SimonS.C.)

·海洋和陆地碳动力学(IanR.Noble)

·碳与科学政策的联系:京都的挑战(RobertT.Watson)

·对CO2挑战的工业响应(CharlesNicholson)

2.水与全球变化的关联:世纪资源的挑战?(LeenaSrivaatava)。

·我们会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水吗?(HartmutGrassl)

·水会满足人们的需要吗?(PeterD.Tyson)

·大坝对渔业的影响:三峡大坝实例研究。Chen-TungArthurChen教授,台湾,国家SunYat-Sen大学,海洋地理和化学学院。

·澳大利亚大陆上的水,碳和氮: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MichaelRaupach)

3.全球生物地球化学:星球新陈代谢系统的理解(PamelaMatson)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的海洋(DavidM.Karl)

·陆地上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obertJ)

·大气酸雨、臭氧损耗和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OranR.Young)

4.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区域与全球的联系。(RogerHarris)

·生物地球化学的交互作用与反馈(TimJickells)

·沿海地区的全球变化:东南亚的实例研究(LianaTalaue-McManus)

5.气候系统:预报、变化和可变性

·以前和以后的气候变化:我们究竟去何处(ThomasF.Pedersen)

·气候变化的1000年(RaymondS.Bradley)

·正在变化的寒区:高纬区全球变暖的影响(OlegAnisimov)

·耦合气候系统:可变性和可预测性(AntonioJ.Busalacchi)

6.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和地球系统:区域和全球的联系

·陆地表面与气候有联系吗?北非:撒哈拉沙漠;

·东南亚1:理解变化的亚洲季风系统:大规模植被和土地利用在水循环和气候中的作用

·东南亚2:人类引导的陆地覆盖的变化能对亚洲季风有多大的改变?

·亚马逊河流域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未来能平衡吗?

·陆地表面与气候有联系吗?一种综合。

7.模拟和观测地球系统(DavidCarson)

·处理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H.J.Schellnhuber)

·监视地球系统的短期不稳定性和长期的趋势:一个空间的挑战(JoseAchache)

·虚拟现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ohnMitchell)

8.地球系统需要生物多样性吗?(AnneLarigauderie)

·为什么地球系统科学需要海洋生物多样性?(KatherineRichardson)

·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SandraDiaz)

9.科技能够补偿星球吗?(MikeBrklacich)

·自然的回归:为什么和怎样进行(JesseH.Ausubel)

·工业变革:生产与消费中的探测系统变化(PierVellinga)

10.面向全球可持续性(HansOpschoor)

·区域和全球可持续性的挑战和障碍(JuliaCarabias)

·转向可持续性的研究系统(WilliamC.Clark)

·可持续性科学起源讨论:什么是可持续性科学?为什么要可持续性科学?(JaneLubcheno)

·可持续科学和气候变化(BertBolin)

·重新概念化自然-社会的交互作用:将环境和发展结合起来理解(RobertW.Kates)

·雅基盆地资源的可利用性、脆弱性和持续性:环境与社会交互作用中不可持续的发展趋势(P.A.Matson)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脆弱性:尤卡坦南部事例(B.L.Turner)

·各学科间的可持续性科学(RobertW.Corell)

大会专题讨论内容十分丰富,有:A1-全球碳循环;A2-大城市与全球变化;A3-南厄尔尼诺的摆动同过去、未来气候变化的联系;A4-地球系统的演化;A5-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变化;A6-全球变化与火;A7-海岸区人类活动;B1-食品生产和环境间的平衡;B2-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以致重建、描述或预测土壤覆盖度;B3-冰雪层和全球变化:制度和指标;B4-地球系统分析;B5-陆地生物圈与全球变化;B6-社会转化过程;B7-海洋与气候变化;C1-水资源对环境变化的脆弱性:一种系统方法;C2-把人放入地球系统中:受害者或是破坏者,扰乱者或是解决者?C3-大气和全球变化;C4-全球变化非线性变化和惊讶;C5-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展望;C6-科学和政策过程:IPCC;C7-全球变化与山地区。

大会报告集中在水科学问题的主题有:全球变化中的水问题-21世纪资源的挑战,尤其值得提到的是7月12日下午,大会专门针对水循环水资源问题,举行了“环境变化的水资源脆弱性系统分析”学术研讨会。WCRP/GEWEX北美主席、美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席、亚利桑那大学水文水资源系的SorooshSorooshian教授介绍“WCRP/GEWEX和SAHRA计划中水问题的研究:半干旱区流域水文循环与可持续性”。德国的CharlesVorosmarty教授报告了“地球系统科学对全球水评估的贡献”。WolframMauser教授研讨欧洲GLOWA项目的核心“完整的流域管理”经验。JosephAlcamo教授指出全球“水危机区与脆弱性”。JimWallace教授强调“防洪安全与水资源问题”。ClaudiaPahl-Wostl教授研讨“面向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水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过程挑战”。

三.水文科学与水资源安全

7月18-27日第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在荷兰的马丝特里特(Masstricht)举行。大会对过去水文水资源研究进行总结,对未来水文科学的发展进行展望。会议由4个专题学术大会(Symposium,简写为S)和6个学术研讨会(Workshop,简写为W)组成。会议主要集中在水文科学基础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研究两个方面:

1.水文学基础研究

S4.土壤-植被-大气转化方式和大尺度水文模拟

WS4.高山地区水文过程与冰圈作用

WS2.水文长期变化与气候影响

S3.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WS6.海岸湿地水文的演化

2.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研究

S1.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危机

S2.区域水资源管理

WS1.全球变化与洪水预报

WS3.信息技术在可持续水管理的作用

WS5.GIS&RS在土壤侵蚀和水质变化的应用

特别需要指出,由于全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问题愈来愈突出,给水文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即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问题。IAHS会议的S1-S2,主要研讨这些国际国家和区域尺度急迫的问题。关于S1和S2的研讨内容题目摘录如下:

S1:水胁迫下的社会经济发展(E.Servat)

水源丰富,资金缺乏,水工业能否继续生存尚未可知。

·健康部门希望从水文学家那儿得到什么?

·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中对水文数据的需求。

·多学科综合研究—对水危机的响应。

·食物保障中的水资源及管理。

·洪水控制与城市排水系统管理。

·全球水协作计划

S2区域水资源管理

S2-1过去水管理的经验与教训(A.SchumannM.C.Acreman,M.Marino):

·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及其在实际水管理计划中的实现。

·可持续水库发展—津巴布韦实例研究。

·Yamuna河流域的可持续区域水管理:Delhi区域的实例研究。

·Limpopo河: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和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

·中国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管理经验的启示。

·印度干旱地区过去管理实践经验总结。

·水坝功能新探——一个不应忽略的问题。

·Dehli区域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进程:问题与展望。

·北尼日利亚半干旱区域的Hadejia河上建坝的影响:对未来管理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及供水管理模型。

·澳大利亚富营养化进程的现阶段研究。

·城市水计划书——印度班加罗尔的实例研究。

·水资源系统中相对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框架。

S2-2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管理(夏军,D.Rosbjerg,G.Schultz)

·为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整合水质与水量的数学生态模型的发展。

·欧洲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指导方针。

·清除河岸异生植被是否为一种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管理。

·河流管理可视化中的变换系统边界。

·改善环境中被忽视的因子——监控。

·加入风险基金平衡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压力之间的冲突。

·使用风险分析提高水资源系统模型的效率和精度。

·整合水资源管理中的角色分配。

·Volta流域的水资源竞争。

·复杂水环境管理中的空间适应方法。

S2-3水资源管理的方法(R.Davis,S.Walker)

·流域水平上的水资源管理整合模型。

·提高以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的模型的精度——水管理中的一种好的建模实践。

·持续性水系统的水力学标准。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实现的河流洪水预报。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的不确定因子的概率特征。

·研究城市化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一种流域水文模型。

·水、氮循环的一种大尺度评估模型——在Elbe河流域的基础研究。

·基于地形学和土壤水文学的湿地重建计划方法的发展。

·英格兰西南部Dartmour地区放牧对水文的影响。

四.21世纪水文科学的发展机遇与展望

传统的水文学研究只考虑水量的自然变化,现代水文循环需要考虑地球生物圈、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代表国际地球学科发展前沿,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iosphereAspectsofHydrologicalCycle,简称BAHC)是IGBP的核心之一。它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以科学地解释:植被是如何与水文循环的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改变陆面生态过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是大尺度人类活动改变了陆面覆盖?还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缘故?这些影响变化的水文后果如何?通过这些研究,为认识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评估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基础依据。

通过7月在荷兰举行的IGBP和IAHS国际学术大会可以清楚看出,变化环境(即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成为21世纪水科学研究的热点。根据二十一世纪IGBP发展方向,国际上的BAHC研究重点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小尺度水、热、碳通量研究;

·地下过程作用的评价;

·陆地-大气相互作用的参数化;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全球尺度植被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系统稳定与传输的影响;

·山区水文学与生态学;

·开发全球数据集;

此外,还有两个交叉研究问题:

·设计、优选和实施综合的陆地系统实验;

·情景发展与风险/脆弱性分析。

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是国际国内地学领域积极鼓励的创新研究课题。结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碳循环过程的水循环研究,是一个新的交叉方向。研究的热点问题有:

问题1:全球变化与水文循环问题

它需要研究回答:全球变化对区域水循环规律?过去对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作用是如何认识?现在又是如何认识水资源的演变?其规律是什么?

值得指出的是,过去在气候系统与陆地水文循环之间存在一个误区,即长期以来,水文学者把气候看作是静态:一个地区的气候是指某种统计的平衡,WMO规定系列30年的平均作为准平均,用极差/标准差描述气候变异。对陆地水文过程研究方面,认为长序列水文均值是稳定不变的,年径流出现的丰、枯现象,被看作围绕均值的周期变化。水利(水资源)工程设计:要求的水文计算都是以几十年-几百年时间尺度的水文过程稳定不变为前提。未来被看作是过去的重复或外延。例如,水资源的保证率有W75%,W50%等;设计洪水有千年设计和万年校核等。另一方面,在气候/天气过程研究中,长期以来气候学者把陆地水文看作是静态,气候/天气过程研究仅仅到降水为止,较少研究流域水文循环动力机制与反馈作用。例如,天气模式研究中仅设置若干参数代替水文过程变化和空间分布,认为陆面水文-生态的作用也是稳定不变的。例如,许多GCMs对水文循环作用过程考虑相当粗糙,平面无径流联系与循环过程。但是,现在人们业已认识:一个地区的气候/水文循环过程并不处在统计的平衡状态,而是以不同尺度变化(年际、十年际、百年际-千/万年际变化)。决定气候变化因子不仅仅是大气内部的过程,还有大气上边界(太阳行星系统)和下边界(陆地水文-生态、海洋系统)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20世纪科学研究与进展显示:陆面生态系统对大尺度水文循环有十分重要的反馈作用。因此,全球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21世纪水文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因此,特别需要大力加强水文学家与大气物理学家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全球-陆地-区域-流域尺度水文循环”科学基础的研究。

问题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资源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及水资源有那些主要影响?人类活动如何对水的变化规律产生影响?有什么地区、区域特征规律?如何量化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资源的变化及影响?这是近代水科学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在IGBP科学大会上,特别强调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水循环、碳循环的关系。需要研究从“点”-“典型流域“的水循环机理、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的相互作用,“大气-土壤-植被”界面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规律;开拓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中的非线性机制研究;创新“分布式流域水文循环模型”,量化区域水文循环演化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影响关系,为认识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的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支撑。

结合中国的实际背景,人类活动影响是惊人的。例如,在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建国后洞庭湖围垦1700余平方公里;鄱阳湖围垦1400余平方公里;荆北所有通江湖泊被堵闭,减少调蓄长江洪水面积约5700余平方公里。建国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约有1/3以上湖泊面积被垦殖;损失湖泊面积13000余平方公里,相当于五大淡水湖泊面积总和的1.3倍;损失湖泊容积500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三峡水库调蓄库容的5.8倍,淮河年径流1.1倍。建国后,中游长江干流河道内的江洲河滩几乎全部被围垦。据不完全统计,围垦面积约1213平方公里;城陵矶至螺山江段河床变迁剧烈,泥沙淤积问题严重。98洪水后,国家提出治理长江32字方针:“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移民建镇、以工代赈、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但是,如何退田还湖?如何平垸行洪?认识人类活动(湖区开发、三峡工程)对水循环关系影响水科学基础问题,都是十分重要又十分现实的问题。

在中国北方,人类活动剧烈。例如,在华北地区,水文循环机理比较复杂,它不仅与陆地表层系统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而且与农业开发、都市化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直接相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改变了水循环自然变化的空间格局和过程,加剧了水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复杂性。过去有关部门在华北水资源方面做了相当的工作。但是,在华北地区究竟缺多少水等基础方面仍分歧较大。有人认为在华北通过自身的节水和提高用水效率可以解决水资源的需求问题;有人认为即使南水北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争论问题的科学问题焦点是: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华北地区水循环演化规律是什么?如何科学测算华北地区可供水资源量?华北地区节水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如何保障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安全?争论的原因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情况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演变格局与过程机理,有待重新认识;受人类活动影响等变化环境下的华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测算科学依据不很充分;水资源安全与生态需水、节水潜力、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量化关系需要研究。因此,开展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总之,21世纪水科学的挑战问题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是陆地水循环演化格局、过程与机理,即:

·如何对水、碳和能量在土壤~植被~大气界面交换中的变化进行认识?

·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时空演化有哪些特征规律?如何识别和量化?

·水循环物理过程在不同尺度(宏观/中观/微观)是如何联系、影响与作用的?

·如何评价那些由于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变化而导致的陆面性质的改变,这些变化又影响陆地水循环过程变化和空间格局的变化?

回答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认识陆地水循环演化格局的空间信息支撑系统、陆地水循环过程变化的实验研究支撑系统和可定量描述自然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的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等。这需要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国家水平/国际间的水文科学实验、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理论创新研究。这是21世纪水科学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致谢: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49971017)和科学院2000年“百人计划”中有关的国际前沿研究与展望研究内容,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的资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IGPB,WCRD&IHDP,AbstractVolumeofChallengeofaChangingEarth,GlobalChangeOpeningScienceConference,10-13,July,2001,Amsterdam,Netherland.

[2]The6thScientificAssembly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HydrologicalScience(IAHS),AbstractVolumeofANewHydrologyForaThirstyPlanet,July18-27,2001,Maastricht,Netherland.

[3]TurnerB.L.IIetal.,1995,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Science/Researchplan.IGBPReportNo.35andHDPReportNo.7.StockholmandGeneva.

[4]李秀彬,1996,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51(6):553-557

[5]黄秉维,1997,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1).地理学报,51(4)

[6]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9年,“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

[7]ChenJ.Q.andJ.Xia,(1999)Facingthechallenge:barrierstosustainable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inChina,HydrologicalScienceJournal44(4),507-516.

[8]XiaJunandK.Tackeuchi(1999),Barrierstosustainablemanagementofwaterquantityandquality,GuesteditorsforSpecialIssue,HydrologicalScienceJournal.44(4),503-505

[9]魏文秋,夏军,现代水文学与水环境科学研究与进展,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4.

[10]夏军,2000年9月,水文学科发展与思考,中国科学基金,第14卷5期,293-297.

[11]Rodda,J.,WhitherWorldWater?WaterResourcesBulletin,Vol.31,No.2,1-7,1995.

[12]Schultz,G.A.,AChangeofParadigminEnvironmentalandWaterSciencesattheTurnoftheCentury?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aterResources&EnvironmentResearch:Towardsthe21stCentury,Vol.I,Kyoto,Japan,Oct.29-31,1996,1-20。

[13]夏军,水文学研究与进展,水利水电技术,200期专集,1998年6月,4-7.

[14]IUGG,VolumeAandB,XXIIGeneralAssemblyofInternationalUnionofGeodesyandGeophysics,July18-30,Birmingham,U.K,1999.

[15]LiuChangmingetal.,SustainabilityandpossibilitiesforWaterConservationinNorthChinaPlain,ACooperativeProjectoftheCAS,IGBP-BAHC,IGBP-GCTE,IGBP-DIS,IGBP-GAIM,HDPandEARG,ReportNo.4:BiosphericAspectofHydrologicalCycle(BAHC),editedbyBradB.,Karlsruhe,Germany,June,1994,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