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

篇1

【关键词】猪病;病理学诊断;实验室检查

1 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猪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病死猪或濒死期的猪进行剖检,用肉眼和显微镜检查各器官及其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某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变化,如猪瘟、猪副伤寒、猪喘气病等,通过尸体剖检,就可做出临床诊断。当然对最急性病例,往往缺乏特有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应尽可能多检查几头,通过对多头的检查结果,常能搜集到某一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支持诊断工作。有些疾病除肉眼检查外,还须采取病料送实验室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病理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器材准备

包括胶皮手套、靴子、解剖器材(解剖刀、骨剪、外科剪、镊子和塑料袋等)、装有10%福尔马林的广口玻璃瓶等。

1.2 外观检查

对病死猪的眼、鼻、口、耳、、皮肤和蹄等做全面的外观检查。

1.3 尸体解剖技术要点

将猪尸体成仰卧位,先切断肩胛骨内侧和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使四肢摊开,然后沿腹壁中线向前切至下颌骨,向后切到,掀开皮肤,再剪开剑状软骨至之间的腹壁,沿左右最后肋骨切开腹壁至脊柱部,使腹腔至之间全部暴露。此时检查腹腔脏器的位置是否正常。然后由横膈处切断食管,由骨盆腔切断直肠,按肝、脾、肾、胃、肠等的次序分别取出检查。胸腔解剖检查沿季肋部切断膈膜,先用刀或骨剪切断肋软骨和胸骨连接部,再把刀伸入胸腔,划断脊柱两侧肋骨和胸椎连接部的胸膜和肌肉,然后用刀按压两侧的胸壁肋骨,使肋骨和胸椎连接处的关节自行折裂而使胸腔敞开。首先检查胸腔液的量和性状,胸膜的色泽和光滑度,有无出血、炎症或粘连,而后摘取心、肺等进行检查。

1.4 病理检查

尸体解剖和病理检验一般同步进行,边解剖边检验,以便观察到新鲜的病理变化。对实质器官(肝、脾、肺、胰脏、淋巴结等)的检查,应先观察其大小、色泽、光滑度、硬度和弹性,有无肿胀、结节、坏死、变性、出血、充血、淤血等常见病理变化,之后将其切开,观察切面的病理变化。胃肠一般放在最后检验,先观察浆膜变化,后切开进行检查。气管、膀胱、胆囊的检查方法与胃肠相同。脑和骨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检验。此外,在肉眼观察的同时,必要情况下,应采取小块病变组织(2厘米×3厘米)放入盛有10%福尔马林溶液的广口瓶固定,以便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或采集有关病料送实验室检验。

2 实验室检查

许多疾病的确诊或流行病学调查,必须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常规实验室检验

主要包括病猪的血液、尿液、粪便、胃液及胃内容物、脑脊髓液、渗出液及漏出液、血液生化检验等内容,在实验室的特定设备、条件与方法下,测定其物理性状,分析其化学成分,或借助显微镜观察其有形成分等,为疾病的诊断、鉴别、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将送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病料,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病料修整、石蜡包埋、切片、固定、染色、封片等病理切片方法制作成病理组织学切片,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的过程,其结果可作为疾病诊断、鉴别等的依据。

2.3 病原体检查

病原体检查是实验室常用尤其是在猪的疫病诊断工作中最为常用。病原体检查主要包括普通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实验动物或鸡胚接种实验等。病原体的检查在猪病确诊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篇2

关键词 宫颈液基细胞 宫颈癌 筛查

宫颈癌其发生率逐年提高,给患者和家庭均带来较大的负担。如果能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对2184例宫颈病变女性患者实施液基细胞学检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9月收治宫颈病变患者2184例,年龄22~72岁,平均37.28±5.82岁。所有患者均有性生活史,且有不同程度的宫颈糜烂、接触性出血、分泌物增多以及阴道异常出血。

方法:①液基细胞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液基细胞学检查。采集标本时应避开月经期,且采集前24小时患者不可有阴道检查、性生活以及盆浴;有阴道用药史者应停止用药;取样采用窥阴器时不可使用剂。轻轻将采样器插入宫颈管,使较短的刷毛尽可能完全的与子宫颈进行接触,轻轻的向前抵住,并以一定的方向旋转≥5周,取出采样刷头放入保存液中,使用专业的制片系统制作薄层细胞片。②阴道镜检查及组织活检:对于细胞学诊断为阳性的患者给予阴道镜检查。使用复方碘溶液以及3%冰醋酸滴于宫颈,观察宫颈上皮对冰醋酸以及碘的反应,以及图像的边界、色泽、表面结构等,选取有可疑病变的部位进行取材。如果阴道镜下未见明显异常,可于鳞柱交接区的3点、6点、9点和12点位进行取材。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正常或炎症,CIN(Ⅰ~Ⅲ)(分别为轻、中、重度宫颈上皮内病变)以及鳞状细胞癌。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以P

结 果

2184例患者中,液基细胞学检查阳性209例(9.57%),其中ASU-US(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135例(6.18%),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54例(2.47%),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9例(0.87%),SCC(鳞状细胞癌)1例(0.05%),正常或为炎症1975例(90.43%)。LSIL、HSIL、SCC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22%、68.42%和100.00%,总体诊断符合率71.62%;此外细胞学检查中为ASC-US的135例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符合CIN病变61例(45.19%)。且发现,随着液基细胞学级别的升高,患者的病理学级别也逐渐升高。见表1。

讨 论

宫颈癌其发生率逐年提高,如果能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宫颈癌是临床常见的妇科肿瘤性疾病,一方面疾病对患者的生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负担。但是有研究发现患者自宫颈癌前病变至发展为宫颈癌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1]。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进行早诊断和早干预,有利于阻止病变进展。

宫颈脱落细胞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筛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等优点。传统的巴氏涂片上存在大量的白细胞、红细胞、脱落坏死组织以及黏液等对正确诊断造成影响,假阴性率高达15%~40%[2,3];随着科技的进展,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与传统的巴氏涂片相比制作的涂片细胞层薄,且背景干净,经过固定后,可以清晰显示细胞结构,利于异常细胞的辨别,诊断更为准确[4]。此外液基细胞学检查改变了以往涂片操作,将取得的标本放置于保存液中,一方面使取材器上几乎所有的标本均得到保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材料过度干燥,影响效果。

本研究中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LSIL、HSIL、SCC诊断符合率71.62%;此外细胞学检查中为ASC-US的135例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符合CIN病变61例(45.19%)。且发现,随着液基细胞学级别的升高,患者的病理学级别也逐渐升高。说明采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进行早期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临床中可与病理检查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薄素焕,董郁红.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与巴氏涂片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对比应用[J].河北医药,2011,33(7):1020-1121.

2 陈国强,韦丽艳.宫颈癌筛查中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与巴氏涂片法的对比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7):1996-1997.

篇3

关键词: 病理学实验课 教学改革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教育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医学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病理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广,在教学、医疗和科研中越来越受重视。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学既有形态学又包含部分西医院校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繁多且复杂。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增多,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学也需要突破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1]。

1.病理学实验课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弊端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化规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在病理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把教学看做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输入,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难以提高,各种能力不能充分开发及培养。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也是采取LBL形式,即教师示教切片、讲授大体标本,学生自己观察切片并完成作业。学生上实验课仅仅是单一的形态观察,学习形式枯燥,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且观察的大体标本或切片是某个病变的静止状态,病理变化描述抽象繁琐,使学生难以与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很多医学院校都面临病理学实验教学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实验场地紧张,实习轮次增多,切片不足(主要源于学生损坏,教学用典型病变切片来源有限),实验学时有限,教师负荷大,教学效果不佳[2]。我校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也存在类似问题。另外,以往我们一直沿用的实验课考核方式是以完成作业的情况评定,即学生每堂课要画出观察到的典型病理变化,实验课得分与绘图有直接关系,有些同学为了完成作业,实验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绘图而无时间和精力掌握更多示教内容。从这两方面来看,典型切片量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切片病理变化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绘图效果和实验课成绩;而传统的绘图作业,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对相关病理学技术的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因此,为解决目前病理实验教学中的难题,我们要积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改变沿用已久的实验课考核模式,增强学生实验课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2.病理学实验课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媒介

在病理学实验课中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消除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弊端。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疾病,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变转归等有较详细的认识,才能对实验进行合理设计,促使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结果观察、结果分析、分组讨论,使学生对整个疾病的诊断过程和诊断思路形成全面认识,为适应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最终一步步地解决问题。此教学法体现出了很大的时空开放性,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在新知识认构过程中,有机地将课内外、校内外、直接与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要综合各部分知识,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炼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4]。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制作病理切片过程,学习相关的病理学技术,包括取材部位的选择、取材、固定、包埋、切片、铺片、染色等,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科研意识,同时为今后的医学专业课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Blackboard电子教育平台(以下简称BB平台)是一种功能强大、高效的Internet教育环境,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由全球领先的在线教育解决方案供应商赛尔毕博(Blackboard)公司开发。它以课程为核心,面向参与课程的每个人,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和有益补充。BB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方便、界面友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通过BB平台可以定向而有目标地对某一个学生进行辅导,布置作业,实时交流,实现因材施教。讨论板的BBS功能可实现学生在线提问、教师及时回复的功能。以BB教学平台为媒介,应用PBL教学法即由教师选择与病理学教学内容匹配的典型病例并提出有关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后于实验课上进行最终病理诊断并给出各小组成绩;同时,可以将传统的实验课绘图作业改为采取报告本上彩印学生观察的典型切片,作业以让学生诊断并描述病变为主,相应的实验课考核方式也可以采用病理切片的诊断描述;另外,录制常规病理学切片染色方法视频并导入BB教学平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部分学生参加切片制作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病理学的学习内容服务,也可以丰富学生在未来医学学习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3.病理学实验课创新性教学模式应用体会

病理学实验课创新性教学模式引入我校病理学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片能发挥自主创造能力的天空。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思考分析问题、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和进行创造性的临床、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整合了大量的信息技术。病理学教师需要在病理学教学中不断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合理高效地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活动,为培养高素质医疗专业人才贡献力量[5]。

参考文献:

[1]张熙.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的哲学思考.河北医药,2010,32(3):359-360.

[2]高莉,朱明华,郑建明,等.病理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改革.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5):566-568.

[3]孙凤丹,杨万山,李香丹,等.病理学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72-974.

篇4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R3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66-01

长期以来,病理学的教学中存在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与形态描述多,知识点难记忆、显微镜下病变难掌握等问题。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效果明显。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传统、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直观、系统、适应范围广是其最大的优势,可以在比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点。这些特点针对疾病概论、血液循环障碍等章节时非常有利,既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病理学的相关概念,又为随后各论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学生在教学中极易感觉枯燥乏味,而中职学生相对也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老师们对教学内容要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降低难点的同时,强化重点,体现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力求简洁、有效。比如在讲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时,针对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强调的是有哪些影响因素;而护理专业的学生,则要突出针对这些因素应该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现难以理解的病理变化。同时,可以在课件中充分联系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学科,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但是,课件内容单调,编排不合理,大量的图片、动画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少数教师又过于依赖课件,缺乏细致讲解,忽略师生交流,都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因此,我认为应将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根据课堂学生反馈的情况实时调整调整教学进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三、病例教学法

临床真实病例,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患者放在一块,教学内容顿时变的有趣起来。学生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诊断思维,这些恰恰是职业教育的重点。

不过,病例分析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没有太明显的效果了。这些学生会觉的无从下手,学习积极性反而下降。而且小组讨论会缩短教学时间,教学任务必须安排紧凑。最好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既培养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促进学生间团结协作能力的养成。

四、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可以加深学生对病理变化的认知。相对而言,实训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及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描述镜下特点,从而加深对疾病的认知。以门脉性肝硬化为例,假小叶有什么镜下特点?门脉高压症是由什么样的病理变化导致的腹水、侧枝循环的建立又由怎样的病理变化来解释?这就将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结合起来了。

以前,学生在学习完病理学之后,还是感到很抽象,不知道这门课程在临床上有什么用。在第一次实训课中,带领学生参观附属医院病理科,示教切片制作过程,再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切片,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病理学。当然,制作切片需要较强的技术性,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主要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

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探讨和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思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病理教学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中的一个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雯.病理学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J].2013(19).

篇5

资料与方法

2007~2011年收治阴道脱落细胞检查结果为ASC-H妇女68例,均接受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获得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这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20~76岁,平均38岁。临床资料,见表1。

研究方法:①宫颈细胞学诊断:采用2001年的TBS系统对宫颈人工涂片进行分析。宫颈细胞学诊断分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LL),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未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未能除外高度上皮内瘤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正常范围(WNL)。②阴道镜检查:全部病例均在阴道镜下取活检。检查前24小时不行任何阴道操作,阴道镜下在可疑部位即白色上皮、镶嵌、点状血管、异性血管、真性糜烂、葡萄状血管、白斑,腺口周围白环及明显突起的部位取活检。12例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常规从12点、3点、6点、9点及颈管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讨论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宫颈癌最早初期没有任何症状,也无特殊体征,往往出现最早的症状是阴道出血,开始常为少量的接触性出血,绝经后间断性出血或白带量的增多,呈血性或脓性气味腥臭,晚期可出现大出血、恶病质、消瘦、发热、贫血,以及癌肿侵犯所造成的周围压迫症状,如下腹痛、腰痛、尿频、尿急、坠胀感、里急后重、下肢肿痛,坐骨神经痛等,严重时可导致尿毒症,出现全身衰竭,危及生命。目前治疗方案以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亦可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但中晚期患者治愈率很低。作为女性要洁身自爱,加强卫生保健,注意按时妇科普查,发现症状苗头,及时就医。宫颈癌是由人类瘤病毒(HPV)引起的,HPV病毒可直接通过皮肤接触传播,有十几年的潜伏期,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宫颈癌可防可测,按时进行宫颈癌筛查就能有效避免不幸发生。宫颈癌与性生活没有直接联系,女性需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由于对宫颈癌致病概念的错误理解,给女性带来很大危害,以至于不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导致不幸的发生。

宫颈刮片是筛查早期宫颈癌的重要方法。故又称“防癌涂片”。报告形式主要为分级诊断及描述性诊断两种。目前中国多数医院仍采用分级诊断,临床常用巴氏分级分类法:①巴氏Ⅰ级:正常。②巴氏Ⅱ级:炎症,指个别细胞核异质明显,但不支持恶性,余均为ⅡA。③巴氏Ⅲ级:可疑癌。④巴氏Ⅳ级:重度可疑癌。⑤巴氏Ⅴ级:癌。由于巴氏5级分类法,主观因素较多,各级之间无严格的客观标准,故目前正逐渐为TBS分类法替代,而后者需专业医师方可读懂。故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常利用电子阴道镜局部放大10~40倍的功能,进行宫颈可疑部位的染色,从而重点取材,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在宫颈癌的防治中,宫颈、阴道细胞病理学检查是常规的检查手段,为了更接近临床和诊断,2001年TBS系统更新,将ASC进一步分为ASCUS和ASC-H两个亚型[1]。ASC-H的细胞学特征,包括非典型未成熟化生细胞、非典型成熟化生细胞、非典型小细胞和非典型修复细胞[2]。根据文献报道ASC-H在细胞学诊断中0.25%~0.6%。研究发现,50%~70% ASC-H在随访中升级为高度病变[3~5]。本组资料中,ASC-H的组织活检病理学阳性率达67.6%。CIN Ⅱ、CIN Ⅲ及宫颈癌36.8%。可见ASC-H宫颈病变检出率高,且往往提示存在CIN Ⅱ及以上病变的风险。对ASC-H患者应立即行阴道镜下活检。利于及早发现宫颈高度病变和早期宫颈癌。

本组资料中,3例患者宫颈光滑,因此宫颈光滑的妇女也应定期进行宫颈涂片检查。

篇6

[关键词] 乳腺癌;病理;穿刺活检;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b)-076-02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40岁以上妇女及高危人群的乳腺X线普查有助于发现早期乳腺癌。对于乳腺可疑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以前很多采用直接手术活检、影像引导下的导丝定位手术活检来确定病灶性质。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乳腺普查人群的逐渐扩大,大量影像学异常而体检未扪及肿块的病灶被检出,临床医生和患者常常需要明确病灶性质。细针针吸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是一种实用价值很高的临床诊断方法,对了解乳腺癌病理特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本院2005年4月~2010年3月收治的263例乳腺癌患者的穿刺活检病理学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5年4月~2010年3月收治的263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乳腺穿刺活检确诊,且均为女性。263例患者中年龄31~73岁,平均42.6岁;病变单侧者258例,双侧者5例;其中左侧乳腺癌153例,右侧乳腺癌105例;肿瘤临床分期中Ⅰ期者40例,Ⅱ期者179例,Ⅲ期者44例,其中伴有淋巴结远处转移者37例,占14.1%。

1.2 检查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做细针针吸活检,操作方法如下:以入针点为中心进行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以左手固定肿物,尽量压紧皮肤,右手持针,沿与胸壁平行或呈一定角度迅速刺入肿块,按事先估计的进针深度使针尖达肿块深度的2/3。拉回针栓造成负压(一般3~4 ml负压即可),在保持负压情况下沿一个方向反复抽动数次,或肿块较大时改换方向抽动数次。抽动和改换方向时,须注意进针的深度不要超过原来刺入肿块时的深度,尤其在肿块较小时,以防刺穿肿块。至针座处见吸出物时,稍抬起右手小指使针栓退回,基本呈平压或少许负压时可拔针,助手负责以干蒸消毒棉球压住针吸区,胶布粘住。迅速将吸出物从针内推于玻片上,针座处残留吸出物可用弹针法收集,然后涂片镜检。

2 结果

2.1 组织学分级

见表1。

2.2 组织学分型

见表2。

2.3 穿刺活检确诊率

本组患者经细针针吸活检后,确诊乳腺癌患者263例,恶性肿瘤确诊251例,确诊率为95.4%,误诊12例,误诊率为4.6%。

3 讨论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现有的数据估计,2002年全球的女性乳腺癌发病患者数和死亡人数占女性癌症的第一位,并且在各地区女性恶性肿瘤中一般占据第一位和第二位[1]。乳腺癌在种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白人乳腺癌的发病率最高,但是随着我国妇女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我国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乳腺癌的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白人和黑人。从流行病学特点来看,我国乳腺癌发病也与西方略有不同,我国年轻妇女乳腺癌发病相对较高,较西方国家约前移10年,绝经期后乳腺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西方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乳腺癌在临床可检出前的病程有多久目前还不清楚,并且乳腺癌的不同的患者,其生长速度也各不相同。根据研究显示,乳腺癌灶在长至直径1 cm时的临床前期至少可到数十年,因此,乳腺癌有一个较长的临床可探知阶段。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实,乳腺癌是少数几个能够借助筛查而降低死亡率的恶性肿瘤,通过筛查发现和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不但治疗效果好,而且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3]。因此,对乳腺癌可疑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

细针针吸活检是临床常用的细胞学检查,方法简便、损伤小、准确性好。在门诊、普查、住院患者手术前均可应用,但由于本法假阴性率为10%~20%,假阳性率为1%~2%,故不能完全代替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因此凡能触到乳腺肿物的患者均可采用针吸细胞学检查,其中以直径2 cm以上的肿物针吸细胞学阳性率最高,其诊断负荷率达80%~90%,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对于需要术前进行化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针吸活检则是病理学确诊的最好方法,较手术活检更有防止肿瘤扩散、肿瘤转移之弊端,而且不影响对肿瘤疗效的观察;对于良性肿块,如乳腺纤维腺病、乳腺增生病及其他良性肿瘤,经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参考依据,使不必手术治疗的患者免遭手术创伤之苦;同时在乳腺癌普查中,对可疑为乳腺癌的肿块,针吸细胞学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同时在施行细针针吸活检也应注意到,针吸肿物时,只能吸取细胞成分,失去组织间质结构,使乳腺癌的形态学诊断受到一定限制;对体积过小的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不高;只有阳性诊断有实际意义,阴性者尚需进一步做其他检查;某些情况如早期小细胞癌、高分化腺癌、囊肿病癌变等,易出现假阴性而漏诊,而炎症性疾病、乳腺纤维腺瘤,哺乳后乳腺腺瘤增生及非典型腺瘤样增生等情况偶有造成假阳性而误诊[4]。本组263例乳腺癌患者诊断浸润型导管癌242例,管内癌15例,黏液癌6例;Ⅰ期者40例,Ⅱ期者179例,Ⅲ期者44例。其中以浸润型导管癌及Ⅱ期患者居多。而患者发病年龄与所占比例中,以41~50岁年龄段为发病高峰期,说明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已经呈现年龄提前化的趋势,应引起临床重视,积极完善乳腺癌的普查和筛选工作,对乳腺癌施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张砚敏,苗文红.复方霜蛎消结制剂对小鼠乳腺癌的抑瘤作用及相关实验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1(4):947-948.

[2]Bergamo A,Masi A,Peacock AF.In vivo tumour and metastasis reduction and in vitro effects on invasion assays of the ruthenium RM175 and osmium AFAP51 organometallics in the mammary cancer model[J].J Inorg Biochem,2010,104(1):341-342.

[3]陈曼华.乳腺癌穿刺活检的病理学相关研究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6(20):94-95.

篇7

【摘要】目的 探讨肺部孤立性结节的临床诊断方法,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 85例孤立性结节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资料、细胞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和鉴别。结果 对肺部孤立性结节的形态和部位进行分析总结,CT扫描结果显示明显增强者16例,中等增强者19例,轻度增强18例,无明显增强者32例。诊断结果肺癌60例,包括腺癌32例,鳞癌1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7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炎性假瘤11例,纤维瘤5例,淋巴瘤5例,结核性结节4例。结论肺部孤立性结节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对尽早确诊和治疗具有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治疗;影像学

肺部孤立性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某些特定病理现象在影像学的表现。SPN是直径小于3.0 cm的孤立、球形结节,呼吸科临床常见此现象,在X线、CT检查中可发现,其发生原因多样,绝大部分是良性病变,少部分为恶性病变,如早期肺癌[1]。因此,提高SPN诊断和鉴别的正确率,避免误诊或漏诊,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有用的资料,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存活率。本文对近些年本院收治的SPN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5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85例SPN患者,所有病例均经CT 扫描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7.9±11.5)岁,病程3周~2个月,孤立性结节直径1~3 cm 60例,≤1 cm 25例。临床症状:咳嗽28例、胸痛21例、咳血5例、低热10例,21例患者无明显症状,经常规体检发现SPN,患者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无明显异常。

1.2诊断方法:所有病例行螺旋CT检查。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吸气后屏气扫描,自肺尖至肺底,层厚、层距 10mm进行连续扫描;发现结节后,以结节为中心,病变部位增强2~5 mm 薄层扫描或使用HRCT扫描参数再次扫描数次。18例行高压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80 ml增加扫描,注射速度2.0~3.0 ml/s,注射后每隔30 s分别进行动态扫描1次,共扫描3次,提高对SPN的诊断,为判断SPN良性或恶性提供可靠的依据。痰液带血和咳嗽严重的患者行痰液细胞学检查,检测痰液中抗酸杆菌。

2 结果

SPN的形态:圆形或椭圆形60例,山丘形8例,蕈伞形7例,不规则形8例,方形2例。结节边缘清楚且边缘光滑者53例,结节边缘清楚但毛糙有长短不一的毛刺18例,边缘模糊者10例,浅分叶4例,部分结节的边缘平直。密度均匀者69例,密度不均匀者16例,部分结节中心的密度高于边缘处,密度不均匀者中4例结节中有沙砾样的高密度影,空泡征(小泡征)2例,空气支气管征2例,斑点状及弧形钙化4例,胸膜凹陷征4例。结节邻近或紧贴胸膜者15例,邻近处胸膜增厚者 19例,邻近肺纹理紊乱或增多增粗者14例,胸膜粘连2例,淋巴肿大者2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胸腔积液的现象,无肺外转移出现。

SPN的部位:右肺上叶16例,其中包括上叶后段11例和上叶尖段5例,右肺下叶24例,右肺中叶6例;左肺上叶22例,下叶17例,包括前基底段5例,后基底段7例,外基底段 5 例。

诊断结果:CT扫描结果显示明显增强者16例(>30 Hu),中等增强者19例(20~30 Hu),轻度增强18例(10~20 Hu),无明显增强者32例。所有病例均经痰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经病理活检进一步诊断,结果中,肺癌60例,包括腺癌32例,鳞癌1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7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炎性假瘤11例,纤维瘤5例,淋巴瘤5例,结核性结节4例。

3 讨论

肺部孤立性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是肺部孤立的,球形或类球形结节,其直径往往小于3.0 cm,对肺组织结构、功能的影响不大,其涉及的病例病变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良性的避免手术治疗,而恶性的应及早治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至关重要。SPN的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没有临床症状,而是在常规体检中偶然发现,而且无法根据仅有的临床症状判断结节的性质,临床常用的痰液细胞学检查和抗酸杆菌的细胞学检查对SPN的诊断没有显著意义,病理学活检是最后确诊的金标准[2]。目前临床上常用的SPN检查方法主要是影像学检查,是发现SPN的主要方法,操作简单且无创,受到患者的欢迎。CT检查对发现SPN及其形态、位置、大小和部位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SPN鉴别诊断的临床常用方法,

3.1 SPN的形态特征:结节的形态对判断良性或者恶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据研究报道,绝大多数良性结节的直径3.0 cm,形态以圆形居多,其边缘清晰且光滑,偶见长短不一的毛刺;直径>3.0 cm的恶性更为常见,形态以椭圆形、山丘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为主,其边缘模糊且非常毛糙,部分患者可见浅分叶、毛刺或边缘平直。出现邻近处胸膜增厚、邻近肺纹理紊乱或增多增粗、胸膜粘连、淋巴肿大等多提示为恶性结节。但是这一形态特征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孤立性早期转移性结节边缘光滑清晰,易被误诊为良性结节[3]。因此,应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资料进行诊断,仔细辨别,必要时借助病理学辅助检查,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本组病例中有2例出现空泡征(小泡征),表现为结节内出现气泡状透明区,常位于结节中心处;2例患者结节内可见支气管空气征,呈条状低密度,或出现截断、扭曲等改变,一般提示为恶性肿瘤;4例斑点状及弧形钙化,钙化细小且分布均匀,呈同心圆或中心性弥漫性钙化、爆米花状钙化一般为良性结节钙化,恶性钙化一般在结节的边缘或某个特定部位成斑点状钙化,表现为沙砾样的高密度影,往往呈偏心分布;结节内的空洞若成光滑边缘的薄壁空隙,一般为良性,若空洞边缘不规则,凹凸不平,且结节突起,则往往是恶性肿瘤;结节的周围肺野正常清晰,无胸膜和支气管改变的一般为良性结节。

3.2 CT扫描分析:病变部位增强2~5 mm 薄层扫描或使用HRCT扫描参数再次扫描数次有利于鉴别良、恶性结节。本组病例中无明显增强者32例和轻度增强18例(10~20 Hu),强化值少,主要为囊状或边缘强化,一般为良性;中等增强者19例(20~30 Hu)为临界线,可能良性也可能恶性,应结合病史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明显增强者16例(>30 Hu),强化值大,为均匀和中心强化,一般为恶性。

3.2常见病变的鉴别特点:① 肺癌:肺癌常发生于左肺或右肺上叶,直径一般

综上所述,肺部孤立性结节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如CT检查对SPN的诊断和鉴别至关重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对尽早确诊和治疗具有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张冠山.肺部孤立小结节性病变的X线、CT诊断[J].黑龙江医学,2009,33(11):840-841.

[2] 厉天林.肺部孤立性结节性病变的CT表现及诊断[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5):13-14.

[3] 陈惠根,刘玉娥.肺部孤立小结节性病变的X线、CT诊断[J].江西医学,2007, 42(6):496-497.

篇8

[关键词] 乳腺癌;诊断;钼靶;CT增强扫描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b)-0125-03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女性,约1%的乳腺癌患者为男性,该病的发病率较高,且根据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死亡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下降趋势,但该病依然给患者带来较大危害,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3]。本研究旨在探讨钼靶联合CT增强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3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1岁,平均(50.37±3.19)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乳腺肿块、溢液、和乳晕异常、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均进行乳腺钼靶检查、CT增强扫描检查、超声检查等,最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4]。

1.2 检查方法

CT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上举双臂,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多排螺旋CT机,电压120 kV,电流200 mA,螺距为1.25 mm,扫描层厚为3.0 mm,重建间隔为2.0 mm,从肘静脉以2.5 ml/s的注射速率团注非离子型碘剂80~100 ml,扫描范围从腋窝至下缘,延迟时间为60 s;乳腺钼靶检查:使用仪器为Ge Senographe 2000D数字钼靶乳腺机,进行双侧轴位及侧斜位摄影,必要时可行放大摄影。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CT增强扫描及乳腺钼靶检查结果:肿块或结节的数量、钙化情况、结构扭曲、腋窝淋巴结肿大、胸大肌侵犯情况及具体CT值等[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结果的比较

CT组:发现肿块或结节44(69.8%)例,其中3例边缘较光滑,7例较模糊,34例出现星芒或毛刺征象;钙化26(41.3%)例;结构扭曲6(9.5%)例;腋窝淋巴结肿大25(39.7%)例;胸大肌侵犯25(39.7%)例。钼靶组:发现肿块或结节35(55.6%)例,其中1例边缘较光滑,3例较模糊,31例出现星芒或毛刺征象;钙化47(74.6%)例,结构扭曲4(6.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21(33.3%)例,胸大肌侵犯19(30.2%)例。CT组的肿块或结节、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胸大肌侵犯比率明显高于钼靶组,钙化率明显低于钼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3组准确率、漏诊率和误诊率的比较

联合组的准确率为95.24%,钼靶组的准确率为69.84%,CT组的准确率为80.95%,联合组的准确率高于钼靶组及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3组准确率、漏诊率和误诊率的比较[n(%)]

与联合组比较,*P

3 讨论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共同组成,乳腺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并未起重要作用,因此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只有癌细胞脱落形成转移,才严重威胁人体生命安全[6]。乳腺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遗传因素等高危因素有关[7]。乳腺癌的诊断主要是结合临床病史及其表现,再联合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8],本研究中使用的乳腺钼靶检查及CT增强扫描均为常用的乳腺癌检查方法[9]。在乳腺钼靶检查下乳腺癌与正常健康人群最典型的区别主要是表现出星芒或毛刺征象及形态不规则的高密度肿块影,对乳腺各层组织均能较为清晰地显示,能较为准确地对乳腺内小病灶进行定性及定位,由于乳腺癌的钙化程度较高,乳腺钼靶检查对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点或钙化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某些微小钙化点在CT检查时不易检出,但乳腺钼靶检查能较为清晰地显示,对乳腺癌钙化点的准确判断与鉴别起重要作用,其被誉为国际乳腺疾病检查的“金标准”[10]。CT主要是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需要检查的部位进行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再利用特殊的探测器来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进而将其转变为可见光,再由光电转换为电信号,最后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成若干体积相同的体素,经过专业人员进行疾病的诊断。该方法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定位准确、精度高等特点[11]。在CT平扫出现遗漏时,可进行CT增强扫描,此时乳腺癌病灶将能清晰地显示,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CT对病灶密度的分辨性较高在乳腺检查中可较为清晰地显示病灶和周围脂肪间隙、乳腺导管及韧带情况,因此在诊断疾病和治疗后随访复查患者中均起重要作用[12]。两种方法联合使用,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对乳腺癌的诊断更为准确,能大大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避免因漏诊、误诊等情况而耽误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钼靶联合CT增强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其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Goldhirsch A,Piccart-Gebhart MJ,Procter M,et al.HERA TRIAL:2 years versus 1 year of trastuzumab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women with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at 8 years of median follow up[J].Cancer Res,2012, 72(24 Suppl 3):S5-S2.

[2] 曾颖,何文山,王唯,等.75 490例妇女乳腺疾病筛查及流行病学因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1):1465-1467.

[3] 郑莹,吴春晓,吴凡.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现况和发展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2):150-154.

[4] 许光中,李凯,封国生.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30(3):293-297.

[5] 宿文斗,王彤.彩色超声与CT扫描和X射线钼靶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评价[J].河北医药,2010,32(13):1759-1761.

[6] 何健荣,高曦,任泽舫.全球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最新发病分布特征[J].中国肿瘤,2009,18(3):169-172.

[7] 温健,涂巍.乳腺癌的诊治:乳腺癌的病因及流行病学[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9):12-13.

[8] Tang J,Rangayyan RM,Xu J,et puter-aided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with mammography:recent advances[J].IEEE Trans Inf Technol Biomed,2009,13(2):236-251.

[9] 郝建成,赵丽丽,郝金钢.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加权成像结合钼靶X射线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4):75-77.

[10] 曹长军,陈东风,田丽元,等.超声与钼靶X线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5):307-310.

[11] 王小康,吕桃珍,杨晓东.乳腺癌的CT征象及其临床诊断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0,11(1):43-45.

篇9

关键词 病理学 改革 教学 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006-02

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模式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结果。医学教育的改革自然也势在必行。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能否学好病理学,近则直接影响学生后期临床课的学习效果远则影响到将来的临床工作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能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组教学内容,适应专业需求

改变基础医学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同时对教学内容加以重组。删减与其它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增加一些前沿病理研究动态、最新的病理学科研成果和病理生理学科在临床上的应用等。如,病理解剖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总论内容侧重于基本概念 、 基本机制及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解;而各论阐述的是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这部分内容可与后期专业课结合,临床专业开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课程,病理变化决定临床表现,从而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手段;护理专业则开设有外科护理 、儿科护理 、内科护理等课程,病理生理学内容侧重的是病理变化与生命指征的关系,根据对生命指征变化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做出恰当的护理措施,达到更好地服务患者的目的。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病理学具有内容多、概念抽象复杂、各种病变形态描述繁多、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特点。传统的讲授法和板书已明显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目前仍是普通大专院校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积极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由发病机制推出病理变化,最终用病理变化去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互动教学,有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灵活运用问题提出的方式,然后方能以问题为基础顺利展开教学过程。比如通过导入式提问导入新课,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独立的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发言能力;小组讨论则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彼此之间互相协作的能力;各组辩论时,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会随着辩论的节奏活跃起来,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授课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辅导,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逐步分析,对比学生的分析结果加以评价,同时确定下一步研究分析的方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能保证让其不至偏离正常轨道过远。

(三)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系统可以储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等为一体,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变静态画面为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我们能够形象直观并且生动有趣地表现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在“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先是让学生观看渗出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对渗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入问题讲解渗出的概念。提出问题:血液中的物质渗出的机制是什么?白细胞的渗出过程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逼真的动画效果与视觉效果的结合,配合教师的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记忆深刻。

(四)病例教学法

在病例讨论课前,由教师精选出一些典型、实用的临床病例,并要求同学提前预习并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同学们通过讨论,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分析和学习,不但加深了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数字切片系统的推出及应用

数字切片(Digital slides)又称虚拟切片(Virtual slides),是指利用全自动显微镜扫描平台把传统玻璃切片进行高精度、无缝拼接,生成全视野的数字切片,生成的数字切片可用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不同倍率观察(如10祝?0祝?40祝?00椎龋⒖稍谝欢ǚ段冢?一X)进行无级倍率连续浏览[3]。它没有传统玻璃切片易碎不易永久保存的缺点,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切片可以帮助我们动态观察各种病变的发展过程,直观的演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病理变化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数字切片还能完成由低倍到高倍、由整体到局部的连续观察,有利于学生掌握局部和整体的位置关系。

三、改进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实验课考核方法

(一)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时增加正常对照

齐齐哈尔医学院对以往教学切片的制作进行了改革,即

在普通病理切片上加贴相关组织的正常组织切片制成复合切片。针对我们的现状,学生在观察大体标本时 ,如能同样增加与正常组织、 器官的比较,在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时 ,增加与正常组织切片的对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直观并迅速的找到病变部位,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强化了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Motie显微形态互动实验室的应用

这种新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对学生观察的病理变化实施同步观察,学生也可以通过配套的语音装置向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发现或遇到的问题,教师均能及时给予解答或解决,这将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复制一些疾病模型,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医院提供的临床标本,开展综合性实验,除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崭新的标本更直观更精确的掌握人体脏器的病理变化,为进入临床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病理实验考核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一般都是通过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的不良后果。合理的病理学考核应该包括理论考试加实验考核。而实验考核又可分为大体标本的观察、病理切片的诊断以及难度适宜的病例讨论等组成部分。只有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测评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做到这样,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我们要多向资深教师请教以吸取经验,弥补自身不足;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时刻关注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必要的进修等。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先进的思想、端正的教学态度、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宁淑玲.病理教学中病例教学法[J].中等医学教育,2001,(19).

篇10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法 教学质量 探索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38-02

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病理学在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中职卫校《病理学基础》包括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涉及专业术语多、与其他基础及临床学科联系广泛、学科纵度和深度较大,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探索适合中职卫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科及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成效,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1.讲授法

讲授法以教师系统连贯的讲授,配合板书、演示,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获取知识,是最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优势是直观、系统、适应范围广[2]。针对中职卫校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自学、理解、抽象思维能力均较弱,但对知识的接纳、记忆能力较强这一特点,对《病理学基础》中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章节如绪论与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等总论部分,采用讲授法,使学生对病理学相关概念、学习任务、研究方法等有系统的了解,为各论部分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同时,现今在中职学校中,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拓视野,增设了许多公共科目,病理学课时相应缩减,普遍存在课时紧张、学习难度加大等问题,采用讲授法正有利于在课堂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然而,讲授法多为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维,容易感觉枯燥乏味。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能力培养胜过传授知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新型的“能力培养型”教育方向转化。PBL注重把学习任务设置在相关的情境中,利用问题诱导学生学习背后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的技能,从而对病理学产生浓厚兴趣[3]。

2.1 激发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学习

课前可举以下例子:赵某,男,36岁,建筑工人。某日收工后被老板盛宴招待后返家,突感左上腹部及后背疼痛,遂卧床休息,表情痛苦,妻子见状过来为其捶背,待其收手询问时,发现赵某已不能动弹。随即拨打120呼救,紧急送至医院救治,但经检查,证实赵某已死。此时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一个貌似健康的青壮年会突然死去,赵某死亡的原因估计是什么呢?通过这一例子,学生普遍将产生好奇感,从而注意力集中,迫切想要进入本课学习,接着教师自然导入新课,带着以上问题听课中学生逐渐明白赵某死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造成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由课堂上传统的一味听、看、记,口袋式地接收信息,变成主动寻求、获取知识。

2.2 促进与临床课的相互结合

针对病理学与临床知识的紧密相连,教学中注重两者相互渗透,搭起互相联系的桥梁。如在讲解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后,可提问:根据以上条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如何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接着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将认识到静脉输液中,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或使用留置针,且应尽可能选择上肢粗静脉,防止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栓形成;同样,对于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的病人,在不影响伤口愈合情况下,应帮助和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避免因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在讲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时可提问,如果患者三天不能进食,又没有及时补液,将会发生什么?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对于休克患者都会认真观察脉搏、呼吸、尿量、血压等,其意义何在?学生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推导、思考,了解病理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印象、记忆牢固,这对学好病理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但PBL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病理学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课,学生尚处于基础阶段学习,缺乏临床知识,授课时临床举例不宜过多,且应点到为止。同时,该教学法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能力,针对整个班级学生存在的层次差异,全面推广、实施将有一定难度。

3.病例教学法

通过病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增强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病例教学法先由教师给出一个典型病例及针对的数个问题,提前一周,将资料印发给学生,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搜集、分析资料,课堂上学生围绕病例,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自由式讨论,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此法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病例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趣味性和科学性强,可增强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阅读、表达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中职生所普遍缺乏的能力。同时,学生早期接触病例,也有利于学生科学诊断思维的形成。

但是,该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此法要求学生抽取业余时间提前预习和准备材料,对于基础较差、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而言,会觉得难度较大、无从入手,反而可能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二是因为加入讨论环节,所需学时相应增加,而病理学课时本身极为有限,可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只能在抽取部分章节实施。

4.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法

理论课由于涉及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理论性强,常有学生反映枯燥乏味,实验课则以观察和动手为主,学生的兴趣浓厚、主动性强。病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形象地将各疾病的病理变化直观展现给学生,学生根据现象加深对课本上病变描述和术语的理解[4]。如讲解“槟榔肝”时,为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可将“槟榔肝”标本或一块槟榔带至课堂让学生观察,这比任何文字描述更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样,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易观察的动物实验,也可与理论教学一并进行。比如:讲解空气栓塞时,可将空气快速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入后观察其呼吸、嘴唇的颜色。家兔一经确认死亡,快速剖开胸腔,取出心脏和肺脏,此时,学生将发现:家兔心脏仍在跳动。可据此提问并诱导学生思考,联系生理学知识,掌握心肌细胞的特性。然后,将解剖出的心脏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为何会飘起来,再让学生思考家兔死亡的原因。另外,还可引导学生打开腹腔,观察肝脏、肠管的颜色、体积、形状等,将课本对肝淤血时体积增加、颜色暗红及肠梗死病灶呈阶段性等文字描述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从理论―实验―理论的有趣实验过程,将枯燥晦涩的病理变化描述进行巩固、验证,并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建立主动学习意识,进而开发其潜能,明显改善教学质量。

5.多媒体教学法

病理学注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真实、直观性在教学中尤其重要。多媒体以形象逼真、图文声并茂、真实感和表现力强,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青睐。静态图像有利于病变细节的讲解,通过图像的展示,可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动态视频则有利于理解病变过程,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学[5]。如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栓子运行途径、血栓形成过程、炎症的渗出过程、炎细胞的吞噬过程、肿瘤的转移途径等等,通过动态画面,模拟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调动学生的视听,以此来克服学生的“心理疲倦”,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形象记忆法、联想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法等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上述各法均有其优缺点,课堂上,通过将上述各法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将原本枯燥晦涩的病理学知识以各种生动形式向学生展现,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均有显著提高。病例教学法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法更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符合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周玲生.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7):59-60.

[3]谢青路.手术室护理带教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5):263.

[4]付涛.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临床决策的对比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2009,32(15):1-5.

[5]吴晓岚. PBL联合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5):582-584.